生态修复范文
时间:2023-03-23 09:1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试验基地概况
试验基地设在宁海县桑洲镇里山季村,该地于2012年开始进行生态修复试验研究。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了示范区24hm2,其中核心示范区5.33hm2。该基地属于山区丘陵地貌,四周植被以毛竹、茶叶为主,灌溉水源为山涧泉水或山顶水库,清洁无污染,山区稻田属冷水田型。示范区内田块土质为黄泥砂土、砂质壤土,酸性,土地肥力为中等偏下。
1.2试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本试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
(1)自然灾害,如台风、连阴雨等,容易导致田间性引诱剂控制失效,稻瘟病、纹枯病等严重发生;
(2)稻飞虱,稻飞虱重发生有可能造成较大减产;
(3)稻谷收割后的价格因素,该因素也会影响本试验结果。为保证本试验的可靠性,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技术进行了政策性和技术性支撑。主要包括:
(1)为加强基地对自然灾害的抵抗防御能力,基地全部购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基地最低收入达500元/667m2。
(2)为加强对基地病虫害的技术指导,不定期邀请有关植保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病虫害测报,并及时提出防治意见。
(3)在稻飞虱大发生时,及时进行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并适当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
(4)及时进行优质农产品的宣传与销售,确保上市后的农产品被市民所接受,实现优质优卖。
1.3采用的农业生态修复措施
1.3.1土质控制技术。通过对核心示范区进行田间调査和土样采集分析,掌握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基础地力。土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示范水稻生产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合理运筹肥料投入,控制肥料总量,优化肥料种类,适时、定量、精准施肥。通过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应用新型肥料(功能微生物肥、菜饼肥等)、种植绿肥和土壤污染修复作物等多种技术,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提升农田质量和自净能力,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安全使用。
1.3.2物理控制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特性,选用对害虫有极强诱杀作用的频振式杀虫灯引诱害虫扑灯,并通过高压电网杀死害虫,达到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基数的目的;具体为:每1.33hm2挂杀虫灯1盏。对于小型害虫如稻飞虱、蓟马、叶蝉、烟粉虱等,则利用其具有趋黄色物体的习性,通过挂黄色黏板来引诱、黏杀,从而减少田间为害虫量;具体为:在育苗阶段,挂黄板20张/667m2。
1.3.3性诱剂控制技术。针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的药剂防治效果差或抗药性突出等问题,推广应用性诱捕器诱杀害虫技术。通过性诱捕器诱杀雄性成虫,能有效控制下一代害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从而减少田间施药次数。具体为:稻田每667m2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各1套,菜区每667m2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诱捕器各1套。
1.3.4生物控制技术。通过进行营造蛙类适生环境来放养蛙类、种植香根草引诱螟虫、种植开花植物引诱天敌等技术研究,达到生物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田间除草剂和农药用药量的目的。具体为:利用山区原有的蛙类分布,进行田角挖塘养蛙的方式,增加水稻田中蛙类的种群数量;田边主要道路种植香根草引诱螟虫采卵,然后集中杀灭,以减少田间虫口基数;种植芝麻等开花植物或保护好田边路边的野花,以增加农田中蜘蛛、寄生蜂等天敌的种群数量,从而充分发挥天敌对农作物害虫的生物控制作用。
1.3.5生物农药控制技术。对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病害及稻飞虱等各种水稻病虫害,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农药、BT生物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矿物油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2结果与分析
2013年夏季,连续45d的高温导致稻飞虱繁殖快、世代重叠、虫量上升,据调查,稻飞虱7月3日0.3头/丛、7月18日1.4头/丛、9月11日4.6头/丛,稻飞虱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还未造成严重危害。从性引诱剂引入的成虫量看,7月10日调查,二化螟成虫量平均为6.7头/桶,幅度4~10头/桶;7月26日调查,稻纵卷叶螟成虫较多,平均为25头/桶,幅度18~45头/桶。从田间为害程度看,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较轻,田间二化螟每1000丛有1个为害团,每团为害5~8丛,且直至收获前未见田间有白穗。稻纵卷叶螟虽引入成虫量较多,但调间叶片仅有少量苞片为害,据此可判断,二化螟雄性成虫和稻纵卷叶螟雄性成虫均已基本被引诱入桶,从而导致田间幼虫数量急剧减少,因此田间为害较轻。通过农业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产生了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当地杂交水稻平均产值为1500元/667m2,而经过生态修复的田块,产值可达2100元/667m2,产值增加600元/667m2,扣除生态修复增加的成本200元/667m2,纯经济收入增加400元/667m2。
3结论
篇2
钻井废弃物对井场周边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产生了严重污染。就水资源而言,随着人们用水量和排水量的逐年增加,天然水循环愈来愈明显地受到社会水循环的影响,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等应运而生。这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的表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水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对水资源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改善我们的水环境和生活环境,并使水资源可持续利摘要用,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每年每口井的钻井废弃物的占地将产生一定的费用,若每口井产生的钻井废弃物都得到无害化处理,每年将节省大量的占地费用,同时避免钻井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对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首先是对钻井废弃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达标排放。再对钻井废弃泥浆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泥池通过无害化处理后,在其上再覆土退田还耕,每年将节省大量的占地费用。实施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保护井场周边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以及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泥浆池无害化治理方法及相关要求
泥浆无害化处置必须对废弃泥浆全部进行无害化(固化)治理,泥浆池表面覆土厚度不少于0.5米。
2.1治理方法
2.2废水处理(1)废水处理后达到BG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部分水作为施工用水进行回用。(2)由当地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现场监测,对治理达标后的废水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地点进行排放。
2.3废弃物固化处理标准(1)废弃物处理必须进行不渗透的完全固化。(2)废弃物固化后其浸出液的污染物浓度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3)确保固化后的泥浆池有足够强度和防渗能力。(4)对废弃泥浆进行固化处理,待固化后,由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取样进行监测,并出示监测报告,浸出液污染物达标后回填。
2.4治理过程(1)将泥浆池表面作为施工场地,同时对其池内的污泥进行现场测量,施工采取先处理半边,后处理另半边的方式,这样可以利用原有固化池平台来解决无施工场地的问题;(2)将废弃泥浆固化施工的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3)挖掘无污泥,按比例将主剂与污泥(包括污水池内的沙袋和沉降污泥)进行混合;(4)在按比例将辅剂与污泥充分混合,最后分批将混合后的污泥转入固化池内;(5)清理现场,固化池池面覆土还田,覆土厚度40cm,各池覆土层持平。
3井场生态修复
井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废泥浆无害化处理,核心是植被再造,内涵是消除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钻井废泥浆无害化处理;二是消除井场垃圾,平整井场;三是种植沙漠植物,恢复沙漠植被。第一、二部分解决了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垃圾处理及植被恢复
3.1垃圾处理及井场平整完井后的井场往往会遗留部分钻井、压裂、固井、试气过程的剩余物资,如少量水泥、陶粒、石子等,还有包装袋、油污等其他废弃物。回收包装袋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剩余水泥、陶粒、油污和石子等部分也可回收利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就地混入沙漠土壤体系中。
3.2井场平整回收垃圾后,对井场进行平整:其中,将废泥浆再生物浅埋在沙层5—10公分深度,埋藏厚度平均达到15公分。由于这种泥浆再生物相对沙层来说,更具吸水性,容易保存水分,有利于植被生长,因此,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3.3恢复沙漠植被由于榆林气田地处毛乌素沙漠,它的主要降雨季节集中每年的7、8月份,春季的4、5月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雨,生态修复必需充分利用雨季降雨量相对较多的条件,进行植被再造。在春季和秋季雨量相对充沛的季节处理井位,将泥浆再生体埋入湿沙层的同时,将沙漠植物的种子植入泥浆再生体中,使其自然发芽生长。
4结束语
篇3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2003年度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渔业资源大面调查,其中游泳生物调查使用有翼单囊拖网,底栖生物调查使用阿氏拖网,浮游生物调查使用浅海Ⅰ、Ⅱ和Ⅲ浮游生物网。样品鉴定和分析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6-2007)执行。调查区域34°52.00'~34°58.00'N、119°21.150'~119°34.800'E。
1.2Ecopath模型建立
1.2.1功能组划分
构建模型所需功能组通常既可以选择生态学或分类学地位相似物种的集合,也可选择单个物种或单个物种某个生长阶段(幼体或成体)的集合,而且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生态功能的物种,也可单独列为一个功能组。例如,林群等在研究渤海生态系统时将鳀鱼(Engraulis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等单独列为功能组。段丽杰等在研究珠江口近海生态系统时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筴鱼(Trachurusjapenicus)、蓝圆鰺(Decapterusmaruadsi)、刺鲳(Psenopsisanomala)列为独立功能组;吴忠鑫等在研究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时将生物量较多且生态功能重要的许氏平鮋(SebastesschlegeliHigendorf)、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刺参(OplopanaxelatusNa-kai)等单独列为功能组;李云凯等在研究太湖生态系统时将青鱼(pice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鲫鱼(Carassiusauratus)、鳙鱼(Hypophthalmichthysnobilis)、鲤鱼(Cyprinuscarpio)等在太湖中具有代表性的鱼种单独研究。根据对象生物的生态位,习性及食性特点,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共划分成14个功能组。分别为: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头足类、虾类、蟹类、软体类、棘皮类、杂食性鱼类、口虾蛄、小黄鱼、鯷、肉食性鱼类(黄鮟鱇),草食性鱼类等。
1.2.2参数确定
功能组的生物量通过现场调查计算得出,单位与能流单位相同(湿重,t/km2/a)。由于部分功能组是由多个物种组成,P/B(生产量/生物量)与Q/B(消费量/生物量)难以得到,因而参考纬度和生态系统特征与海州湾大体相同的渤海中的功能组,并参考Fishbase数据库中的数据来确定P/B与Q/B的值。功能组的食物组成主要来自于采样鱼类的胃含物分析和相关文献数据。
1.2.3模型调试
为了使模型保持平衡,需要对模型进行多次调试,最终使得各功能组的EE(生态营养效率,EcotrophicEfficiency)≤1。当初次输入数据,运行模型后,总会有一些功能组的EE>1(不平衡功能组),通过反复调整不平衡功能组各项参数,直至所有功能组的EE≤1,模型保持平衡。
2结果与讨论
2.1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Ecopath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不断调试,得出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
2.2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
低营养级能流在系统中占较大比例,营养级I流向碎屑的能流为10144.00t/km2/a,占总流入碎屑量的53.40%。位于营养级I的功能组为碎屑和浮游植物,碎屑不是有机体,没有呼吸作用,浮游植物的呼吸量没有进入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因此,营养级I的呼吸量为0。对于营养级Ⅱ,其输出量为0,说明处于营养级Ⅱ的功能组(浮游动物)的能量没有流到系统外,全部在系统内循环利用。对于营养级Ⅴ和VI,其各项能量均占总能量的极小部分,如生产量仅占总量的0.03%,说明营养级Ⅴ和VI的功能组能量被系统利用极少。因此,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能流主要在I~IV营养级之间流动。
2.3各功能组间的混合营养效应
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各功能组间的混合营养效应分析,图中白点为正效应,表明对应功能组的生物量会随该功能组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黑点为负效应,表现为抑制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碎屑、浮游植物作为被捕食者(饵料生物),对大多数功能组有积极效应。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负效应较为明显,原因可能是二者存在食物间的竞争。此外,生态系统受捕捞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显著,渔业对营养级较高的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受底拖网作业方式影响较大的虾类、蟹类功能组的负效应显著。
2.4营养级间的能量转换效率
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能量主要在6个营养级间流动。初级生产者到营养级II的转化效率为9.50%,略高于来自碎屑的转化效率,为6.90%。初级生产者转化效率为14.20%,碎屑转化效率为13.60%,总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3.80%,高于林德曼10.00%转换效率。在能量流动比例中,来源于碎屑的占46.00%,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占54.00%。因此,该水域生态系统能量通道以牧食食物链为主,总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于林德曼所估计的水体平均能量转化效率,表明该系统比较有活力。
2.5生态特征参数分析
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参数。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系统总流量为21946.70t/km2/a,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9500.00t/km2/a。连接指数是系统中各物种间的连接紧密程度,值越大表明连接越紧密。系统杂食指数是消费者所捕食种群的营养级的方差,值越小表明消费者捕食的物种越少。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27和0.21。表明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中各物种连接不够紧密,捕食关系不够复杂,系统还不够成熟。
2.6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道
可以看出,该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途径有两条:①牧食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软体类—>鯷—>小黄鱼—>肉食性鱼类。②碎屑食物链:再循环有机物—>碎屑—>浮游动物—>软体类—>鯷—>小黄鱼—>肉食性鱼类。可以看出,浮游动物在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主要有桡足类、介形类、多毛类和毛颚类,这些种类不仅是浮游植物的摄食者,还是软体类,鯷及多种鱼类幼体的主要饵料。
2.7能量流动效率分析
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3.80%,来自初级生产者的为14.20%,来自碎屑的为13.60%,高于林德曼估算的转化率(即水生生态系统转化效率平均为10.00%),但低于中国近海水域生态效率,如闽南-台湾浅滩和厦门海域16.10%,渤海16.20%等。能量转化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一可能是该水域浮游动植物较多,生产力较高;其二是可能由于调查数据尚不够充分,部分数据参考同纬度其他海域生态系统模型。与其它同纬度或特征相似的生态系统相比,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态统能量流处于上游水平,低于发育程度较高的加拉帕格斯群岛。TPP/TR(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是反映系统成熟度状况的重要参数,一个成熟生态系统没有多余的生产量再利用,TPP/TR值应接近于1。但在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总初级生产力超过系统总呼吸量,其值大于1。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的2003年TPP/TR值为4.51,表明该水域生态系统很不成熟。成熟系统的另一特征是物质再循环的比例较高,能流的循环路径较长。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的FCI(循环指数)为0.05,FML(平均能流路径)为2.62;枸杞岛海藻场的FML为2.95。本模型中FCI为0.03、FML为2.22,表明系统生产力中贡献给物质和能量再循环的比例较低,系统能量在系统中流动的路径较短。连接指数(CI)是系统中各物种间的连接紧密程度,值越大表明连接越紧密,系统杂食指数(SOI)是消费者所捕食种群的营养级的方差,值越小表明消费者捕食的物种越少。CI和SOI的值越大,系统越成熟。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CI为0.27,SOI为0.21,表明该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结构相对单一。综上,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是一个正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
2.8模型总体质量评价
Morissette对全球150个Ecopath模型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指数在0.16~0.68,本研究构建的模型的指数为0.41,表明该模型输入数据的可靠性较好,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但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生态问题考虑不充分,如模型包含的部分数据来自不同月份、功能组还需进一步细化,模型部分功能组的胃含物分析和鉴定仍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功能组胃含物数据参考邻近的渤海生态系统。
3结论
篇4
关键词:山体,恢复生态学理论,生态护坡,生态修复
1 前言
传统的治理方法主要注重于边坡的稳定和安全,以工程措施为主,有的虽也考虑了植物措施,但是没有系统地、综合地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全面整体规划。传统方法如浆砌石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喷射混凝土等工程护坡方式不能恢复自然植被,且存在施工成本高等弊端,不仅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大面积的砌石和混凝土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影响了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流通,形成了一种视觉垃圾。
我们把岩土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立足于既保证山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又逐步建立起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遵循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山体的生态修复新模式。以边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乏等为特征。
2 物种方面的处理
将植被恢复至“原生态”,以石岩山废弃石英矿的边坡生态环境治理为例,通过植物配置来做到项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固土效果显著的品种。后期的景观就需要靠植物的配置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植物配置的选择又反作用于边坡的稳定性,植物遮盖的坡面,可以抵御暴风雨的溅蚀和面蚀。植物的深根深入坡体内部,一定程度上起到锚固坡体的作用,起到了弥补工程地质手段不足的作用。
岩质边坡具有以下特点: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及养分条件;边坡坡度大;坡面自然生态条件恶劣。
山体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壤贫瘠和缺乏水分。因此,用于山体生态修复的物种一般具备以下特点:①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②根系发达,能够固持土壤,涵养水分;③生命力强,管理简单;④生长迅速,分枝稠密;⑤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于分解。
在具体选择时,遵循植物学及生态恢复的理论,提出以下物种选择原则:
(1)乡土化和地带性原则
(2)物种多样性原则
(3)根系发达原则
(4)遵照生态位原理
(5)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能力和互利共生原则
3 边坡生态复绿的设计要点
生态复绿设计的主旨是建立见效快、持续效果好,最大限度地达到近自然的原生态植被状态,实现边坡可持续生态保护,提升自然景观。
(1)营建目标植物群落
以草本为先导,以灌木为主导,通过马道、挡墙后缘种植和局部筑坑种植,最终形成乔、灌、草复层混交植物稳定群落。
坚持“原始野生植物是真正主人”的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实现植被可持续性。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抗性强、景观表现好、繁殖容易的植物,这样能和周围环境融合一起,使边坡人工痕迹降到最低程度,为后期少养护和免养护、节省成本打好基础。
(2)调节草本、灌木之间的竞争
草本生长过旺会影响灌木出苗、成苗和建成。但先期需要草本快速成坪以“削弱溅蚀、控制径流、保护基质”。因此要减少草本、增加灌木用量,后期控制肥水,做好草本刈割等措施以抑草助木。
(3)植物组合及搭配模式
将草灌生长时空分隔,错开其竞争时段,选择不同生长特性的灌草组合模式,如慢生型草本+速生灌木+慢生灌木混播,实现多种植物良好共生。常绿植物:落叶植物=4∶6;木本与草本喷播种子重量比为1∶1,在种子搭配上加入适量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在生态功能中凸显景观效果,随着时间延续,形成疏林―草地―灌木―山花的自然生态景观
4 植物品种选择
栽植灌木――连翘、山杏、山桃、扶芳藤、金银花、紫穗槐;
栽植小乔木――臭椿、刺槐;
栽植针叶树――油松、侧柏;
栽植地被花卉――鸢尾、大花萱草、马蔺、大花秋葵、福禄考;
播种草种草花――二月蓝、波斯菊、羊茅、紫花苜蓿、沙打旺;
5 边坡植物选择的原则
边坡植物的选择要根据边坡的特殊的立地条件,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草坪学、岩土力学等为指导依据,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加以选择。遵循适地适植物的原则,合理配置,才能很好的恢复边坡的植被。
(1)选择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植物是关键环节。在选择绿化材料时首要考虑的是气温。最高气温决定植物是否能安全越夏,而最低气温决定能否安全越冬。因此,在北方应选择冷季型植物,如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而在南方应选择暖季型植物,如狗牙根、假俭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
(2)选择根系发达、分生能力强的植物:植物根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固土能力。选择具有根状茎的植物,如狗牙根。
(3)选择抗性强、耐瘠薄的植物:边坡土壤一般较为贫瘠,因此,应选择较耐瘠薄的植物。同时由于养护强度低,还要求植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在温带和寒带,可选用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在半干旱地区可选择野牛草、冰草。
采用混播技术:一种草往往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单一植被易退化,且难以恢复。而多种植物混合可以增加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可将不同的草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使其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
6 结论
山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结合山体的生态修复特点,深入分析目前山体生态修复中的不足,并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体生态恢复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以岩质边坡和废渣堆积体的生态修复为主要设计对象,提出了综合应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和防冲刷基材(PEB)生态护坡技术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
参考文献:
[1]丰瞻, 许文年, 李少丽等.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4):23-26.
[2] 张怀生.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 (3):21-23.
篇5
水文形态;白河白河湾段;生态修复;小型湿地;怀柔;北京
[摘要]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部分河段为研究对象,在2010—2014年对其河流水文形态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河流水文形态逐年变差,2014年研究区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长度只占研究区河道总长度的14.7%;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发展对河流扰动的增加、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和当地群众较差的河流生态保护意识。在充分了解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原因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流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以潭代坝、横向生态护岸和局部小型湿地等适合研究区河流水文形态修复的治理模式。
水是生命之源,在广阔的内陆地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对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动态、非平衡和非线性的系统,其健康离不开河流正常的水文形态,河流的许多功能都是以河流水文形态为基础的[3]。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河流的正常水文形态正遭受着严重的毁坏。北京市郊区(怀柔、延庆、昌平、密云等区县)多为山地地形,水系较多,水量也较为充沛,自然景观非常秀美,旅游业近年来非常火爆。受此影响,短短几年内,京郊河流也相继出现了水质污染、河道连续性遭到破坏、河岸固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生态问题,对北京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要对京郊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就必须对其河流水文形态的破坏形式、原因进行研究,并了解当地群众对河流的需求,进而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这种背景下,2010—2014年,我们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白河湾河段进行了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了该河段水文形态的动态变化趋势,并结合相关的河流修复研究探讨了京郊河流水文形态的修复模式,希望能够为北京市郊区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京承高速后安岭村附近的白河湾段,调查河段全长10km,途经后安岭、胡子沟、狼虎哨、白河北、梨树沟、青石岭、五道梁等自然村。该段河流为山区河流,水量充沛,四季无断流,河床多以石质和沙质为主,水质较好,森林覆盖率70%以上,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少雪。全年日照时数2800h,年平均气温9~13℃,无霜期170~200d,年平均降水量600~700mm,主要集中在6—8月。经济发展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其中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过万,是怀柔区比较有特色的旅游区之一。
2研究方法
2.1调查内容与方法
2.1.1调查内容河床底质调查。目测河底材料,如卵石河床、沙质河床等,判定河床底质为人工化、半人工化或是保持自然状态(人工化主要为浆砌石结构,半人工化为人工采用近自然材料铺设,保持自然为河流保持天然的底质形态)。(1)河流连续性。包括河流的横向连续性和纵向连续性,主要调查影响径流、泥沙和生物连续性的工程或行为,并测量拦挡建筑物的高度。(2)河岸改造。确定河岸的改造状况,分为保持自然、受宽型护体工程束窄和受窄型护体工程束窄三种形式,其中:没有人工护岸工程的判定为保持自然;一岸或两岸建有石质护堤工程,距水体较远,部分束窄河流空间但影响较小的,判定为受宽型护体工程束窄;一岸或两岸建有石质护堤工程,距水体较近,部分束窄河流空间但影响较大的,判定为受窄型护体工程束窄。(3)外界胁迫因子。包括取水、倾倒垃圾、排放污水、采砂等行为。
2.1.2调查方法调查时段为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调查时间为每年的10月,调查方式是按照调查内容对河流的水文形态进行实地踏看,记录相关数据,并拍摄实地照片,调查完成后将所有数据归纳整理、存储。
2.2数据分析方法调查数据按照北京市水文形态分级判定试用导则进行处理,详见表1。
3结果与分析
3.1水文形态变化趋势将按照河流水文形态分级办法处理后的5年调查数据用EXCEL绘制成图1。2010—2014年河流水文形态的总体变化情况是:Ⅰ级河流水文形态由2010年的45.4%下降到2014年的14.7%;Ⅱ级由32.3%下降到16.7%;Ⅲ级由11.2%上升到23.5%;Ⅳ级由6.7%上升到32.7%;Ⅴ级由4.4%上升到12.4%。从数据上看,调查河段的水文形态急剧恶化,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3.2水文形态破坏的主要方式在5年的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将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形式及规模做了详细记录,归结整理如下:浆砌石工程护岸2.45km,横向拦挡建筑物17处,硬化河床200m,裁弯取直河道1300m,修建浆砌石亲水平台6处、河岸带游览栈道6.2km等。
3.3原因分析京郊河流水文形态的主要破坏方式就是对河流连续性的破坏,尤其是拦河建坝蓄水、河岸硬化等一些不合理的工程建设。(1)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河流生态破坏。近年来京郊休闲旅游业飞速发展,为了吸引游客,多通过拦河建坝的方式营造水面景观,部分缺水地区为了能保留水面,甚至将整个河道硬质化。(2)多部门任性的河道整治工程。政府、民间都希望通过河道整治工程,实现其目的。如土地部门搞“河道治理”是为了围河造地,土地复垦;建旅游度假村搞“河道治理”是为了围河建饭店、旅社,建水景观;在河道上游搞“河道治理”是为了拦河蓄水,抢占水资源;当地政府搞“河道治理”是为了提高当地的GDP水平。(3)对生态河道的认识有待提高。对自然河道的生态功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生态河道缺乏研究,习惯上沿用城市河道的治理方法治理山区河道。在认识上,生态河道存在城乡差别,城里人更喜欢自然的河流,乡里人更喜欢人工的河流。
4修复模式探讨
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对河流过度开发是河段水文形态破坏的主因,如拦蓄水源形成水面景观、开发漂流等娱乐项目。我们认为,研究河段的生态修复必须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采取以经济为基础、以生态为保障的修复模式。基于此,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河道治理文献和工程案例,我们提出了纵向以潭代坝模式、横向生态护岸模式和局部小型湿地恢复模式。
4.1纵向以潭代坝模式在京郊地区,河流多为季节性的中小河流,河道上的横向拦挡建筑物也相对较矮,大多不超过2m,具备通过开挖深潭来代替工程筑坝的条件。王兵等[4-5]认为,自然界的深潭多位于跌水附近,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深潭多位于河道右侧。因此,在以潭代坝模式中,深潭的位置位于原拦水建筑物的前后;在深潭开挖过程中,应由浅到深,形成一个平滑的曲面。深潭开挖完成后,要对原来的拦水建筑物进行拆除,并利用碎石、木材等材料,人工修建一处近自然跌水[6]。在跌水附近浅滩处,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区域绿化美化,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4.2横向生态护岸模式在京郊河流的治理过程中,存在不根据河流实际盲目采用工程护岸的行为。我们认为,在对河流实施护岸工程措施前必须明确具体的实施对象。对一些人口较少,附近没有农田、村庄,防洪压力不大的河流,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浆砌石河岸防护工程,应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而在一些防洪压力较大的区域,应根据河流防洪设计水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使用生态的护岸方式。
4.3局部小型湿地模式小型湿地的构建对河流的水文形态有一定的要求,在选择构建位置的时候应选择水量相对较多、流速较慢、水面较宽的河段。在构建小型湿地过程中可能会对河流进行蜿蜒化和拓宽改造,因此应该选择河床较为宽阔的地带。
5结论与建议
(1)2010—2014年,研究区河段河流水文形态逐年变差,到2014年研究区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长度只占研究区河道总长度的14.7%,这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发展对河流扰动的增加、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和当地群众河流生态保护意识较差等。(3)综合研究区河流水文形态现状、社会经济需求,应试点推行纵向以潭代坝、横向生态护岸和局部小型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并以科学的方法验证修复效果,以期为京郊河流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J].水科学进展,2010(4):550-559.
[2]董哲仁.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J].中国水利,2003(11):41-43.
[3]钱正英,陈家琦,冯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8-93.
[4]王兵,刘慧博,李峪,等.深潭的功能及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构建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3):108-111.
[5]王浩,章明奎,韩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08(6):76-79.
篇6
关键词 黑刺沟;生态移民迁出区;现状;生态修复措施;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43-01
1 黑刺沟生态移民区现状
黑刺沟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西南,与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区相接,距固原市区30 km,该区域辖滴水崖、刘家沟、黑刺沟、凤凰蛋4个点,原有住户260户1 048人,于2002—2012年先后在区内、区外移民,共有土地面积1 437.33 hm2,其中耕地面积420.00 hm2,退耕还林82.47 hm2,有林地128.00 hm2,未成林地307.53 hm2,宜林荒山76.00 hm2,封山育林423.33 hm2;属黄河中游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区,全境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壤退化、地形破碎,生态脆弱,严重失调。而宁夏又是中国西北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目前仍有105万贫困人口,其中极度贫困的35万人生活在不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地方。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成为宁夏扶贫开发的瓶颈。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有利于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1-2]。因此,国家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在原州区又称为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易地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拿出上百亿资金进行生态移民,切实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这部分居民搬迁到近水、沿路、靠近城市适宜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并将20万hm2移民迁出区定为生态恢复区,有力地推动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顺利实施,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原州区是宁夏中南部最贫困的县区之一,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总体规划,认真扎实地落实计划和政策配套措施。“十二五”期间,原州区共将搬迁安置移民1.5万户6.2万人,其中县内移民5 983户24 377人,是全区任务最重的县区。2011年,原州区计划移民4 706户17 443人,占“十二五”总任务的30.9%,其中区内移民1 910户6 937人。移民安置点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先行、产业配套跟进,严格程序管理、规范透明办事,保证了移民工程质量好、成本低、群众负担轻。移民新村实现了水、电、路先通,村活动室、卫生室、文体室及小学、幼儿园、超市等社区化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移民实现户有1栋房、1栋设施拱棚、1栋养殖圈棚、1座卫生厕所、1台热水器、1台太阳灶、1台卫星接收器,使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生活有保障、致富有门路,促使了工程顺利进展。
2 生态修复措施
(1)大力宣传生态建设的政策及其重要意义,增强群众移民及参与生态恢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对移民迁出区土地、宅基地及村集体公共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利用,边搬迁边拆除,对搬迁户的院落进行全面彻底的拆除,收回移民承包土地,原则上生态移民迁出所用土地规划为林业用地,用于生态建设,切断了移民两头跑的后路,为生态恢复奠定基础[3]。
(3)对靠近现有国营林场的移民迁出区就近划归现有林场管理;对离现有林场较远、集中连片且面积较大的移民迁出区新建国营林场或林木管护站进行管理。
(4)加强对生态移民迁出区现有林地、林木资源和其他固定资产的管理,严禁将移民迁出区内林地、草原、耕地用于与林业生态建设无关的开发;保护迁出区村庄四旁树和其他林木。保留移民迁出区原有村部、学校房屋及配套的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为后续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保障[4]。
(5)原州区把生态移民迁出区作为年度营造林重点区域,采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科学选择树种,通过人工造林绿化、封山育林等措施重点营造生态公益林,使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加快了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达到移出一片、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
(6)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集中整治、综合治理、全面恢复。部门联动,乡镇负责具体实施,林业部门负责规划设计、苗木供应和技术指导,采取“封、造、育、管”4项措施,对生态移民迁出区进行鱼鳞坑、反坡带子田等整地方式进行大搬迁、大绿化,做到全面治理,共造林整地423.33 hm2,栽植樟子松、油松、山桃、刺槐113万株,播种柠条、榆树种子12 t,使移民迁出区生态得到全面恢复,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3 参考文献
[1] 薛新乐,柳智平,田国江.宁夏隆德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及管理问题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11,36(4):53-54.
[2] 李宁,龚世俊.论宁夏地区生态移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24.
篇7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景观改造
矿山废弃地是指在采矿活动中被破坏、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废石堆废弃地、采矿坑废弃地、尾矿废弃地、其他类型废弃地[1]。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2]。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制定相关的法令和法规强制对矿区采矿后的土地进行修复。传统的废弃地景观营造主要是植物种植或简单的一些土地改造,侧重于对恶劣场地的处理和增加植被。随着现代的技术和新理念在矿山修复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人们更注重废弃地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循环使用,运用生态学,美学以及其他学科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护、运行良好的完整生态服务系统[3]。因此,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及景观再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区废弃地的改造模式探讨
1.对待矿山废弃地态度的转变
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表1)单一复绿型、综合治理型和资源循环利用型三个典型阶段。我国矿山废弃地的改造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80 年代后,研究工作才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开始建立法规,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可能由于单一复绿的模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工种项目生态修复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后,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开始进入废弃地改造领域,改造方式从单纯的生态复绿进入综合治理阶段。土壤整治,植被恢复,微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工种措施,成功地运用于矿山废弃地综合治理,并出现了一些优秀案例,如神府东胜矿区,唐山南湖公园等。随着现代工业艺术及生态美学思想的演变,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矿山废弃地改造与利用得到了体现。
表1矿山废弃地改造模式分析乐
2.矿山废弃地改造方式转变
在改造方式上,现代矿山生态修复和改造已逐渐从传统的复绿层面向生态景观层面过渡,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生态修复过程更注重模拟自然,尤其是地貌、地形、水文、生态等,依靠自然、人工促进的修复过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开发和废弃地的文化艺术价值再现。
从改造策略上看,现代景观营造更加注重场地特征的挖掘与表达,注重场地文化的传承与再现,展示自然与技术的关系,探索废弃物的景观特质及观赏价值,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改造方法上看,现代方式常常采用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相结合,更注重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自然模拟设计,如美国矿山废弃地修复技术“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4]。
二、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原则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人们更注重对矿山废弃场地精神的挖掘,对于场地遗留物及废弃物的处理,从场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重新审视矿山废弃地的态度和改造。因此,如何在矿山修复中变废为宝,实现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每位景观规划师将面对的重要问题。
1.自然生态式修复原则
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一般是基于人为干预下“水平梯形坡面,直渠排水”的地形设计,修复后景观不完全自然地协调周围环境,水土保持效果也不好,而且需要长期的人工养护。因此,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推崇一种在新理念下的生态修复模式——“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 其基本内涵是:应用现代 3S 技术对扰动区或周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候等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应用数学,应用计算模拟等先进技术,设计出一种近似自然地理形态的人工修复模型,并按照设计模型施工的一种生态恢复方法[4]。它强调整个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必需能够自我维护,自我保持,功能逐渐增强。
2.安全生态的原则
植物景观规划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核心内容,对修复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景观,增加生态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种类与植被群落,构筑有地域区系和植被特征的矿区生物多样性格局。利用乡土植物来增加景观的适应性和地域性,选择耐污能力、抗病除害能力、抗寒能力能力强,根系发达,茎叶茂密的植物,同时也要加强地带性植物的引种驯化,适当引进国内外特色优良品种。
3.特色景观元素的处理和利用
矿区景观营造要反映矿区的地域自然和景观特色,,景观元素的适应性改造与循环利用是切实有效的途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疏芬山是将废弃矿区改造为户外博物馆的实例。杜伊斯堡的攀岩公园利用料仓高大厚实的混凝土制成了攀岩墙,墙面上被矿石撞击和摩擦形成的划痕和沟槽成为了登山爱好者们自由攀爬可以利用的天然锚点。
三、矿山废弃地景观营造内容及方法
通过在进行矿山修复与景观改造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清理废物;(2) 加固或清除危险建筑物和浮石;(3) 堵塞危险洞穴,填充矿坑;(4) 用门和石暾封堵坑口、矿井;(5)覆盖表土;(6)植被恢复。
1.废物(污染物)处理
矿山废弃地残留着许多矿业污染物,比如煤炭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物、多环芳烃等。 场地的污染净化是修复工作的基础,通常废弃地污染较轻或对环境不产生较大影响的区域可以进行工种处理。对受到污染的表土和其他污染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完全移除;深层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固化措施,即在污染上壤的上面,覆盖一层沥青,然后再铺置新土,进行植被修复。
2.地表痕迹的处理和再利用
采矿过程留下的人为遗迹,如废弃的矿渣、尾矿、矿坑等,可以通过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保留下来。表2,通过国内矿山废弃地改造案例总结了矿坑的常见改造与利用方式。
3.植物景观设计
在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建的初始阶段,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从景观层面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独具特色的植物选择与种植设计,既可作为改良土壤、美化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的先锋,又具有对硬质景观的柔化协调、空间造景功能。下面重点探讨一般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3.1选择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适生种类,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甚至可以考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种类;
3.2优先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
3.3优先选择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
3.4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到植物的色、香、形等,满足造景需要。
四、结束语
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了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不能只强调技术和手法,还应该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法律法规执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矿区的生态修复在为辅助管理下自我修复和维护,回归自然,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表2矿坑的改造与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晓艳,姬长生,王秀丽. 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J]. 矿业快报, 2008,10(10):22-24.
篇8
【关键词】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
引言
水生态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近年来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出现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水生态堪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也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正致力于从源头上改变水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政府、企业在科学观念与技术的指导下,进行水生态的修复与治理,推进民生水利的发展。新疆奎屯河流域是新疆绿洲生态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河流流域附近人口增多,出现大型的工业基地,并且成为当地大型的农产品厂区。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过多水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水生态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当地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资源锐减,生态用水量减少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对策,促进河流域水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1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的现状
1.1新疆奎屯河流域自然生态
新疆奎屯河流域是准噶尔盆地南部边缘的一片绿洲生态区,该地区的生态降水量较少,由于该地区温度较高,水资源的蒸发量较大,地表径流较小,因此水生态比较脆弱。
1.2新疆奎屯河流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力度,西部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区,尤其是新疆奎屯河流域作为“金三角”地区存在,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新疆奎屯河流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渐成为新疆的经济核心地带,当地充分利用绿洲生态区的特点,大力发展工业与农业,重视交通建设,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当地农业、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还有大量人员的进驻也同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进一步加大了当地水生态的紧张。
2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水生态。绿洲生态区内的林区面积超过700万亩,主要作用是阻挡风沙,对于新疆奎屯河流域来说,一直是作为生命保护线的角色存在的。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绿洲的开发,人员的增多,当地的农耕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占用一部分的林地面积,同时林地每年的水资源灌溉量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上游的工业区等地区用水量不断增长,由此造成下游的水量锐减,胡林区得不到充足的供养水源,胡林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少,当地的自然植被减少,逐渐沙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2.2当地水结构应用不合理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农业、工业的用水需求,一般都是遵循“优先用水”的原则,在工业、农业、林业的用水分配上不合理,其中根据新疆奎屯河流域的主要用水量进行分析,农、工、林的用水量占比为9∶6∶2,其中农业用水量远远超过新疆当地的农业用水标准,一方面主要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耕面积不断增加,用水量增加,当地水结构不能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2.3地下水开采过量
根据实际数据显示,地下水开采量远远超过当地地下水的开采标准,尤其是在一些局部地区,开采量严重超标,导致地表层出现下沉。
2.4当地水资源的沙化、盐渍化严重
由于水流域下游地势比较平坦,加之当地林区逐渐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泥土在水流的严重冲刷下,大量沉积在下游。另外,由于地下水开采严重,地下水严重缺乏,以及不合理的农田灌溉,造成土地盐渍化,农田的质量较差,所需的水资源大量渗漏。
3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对策
在当地的水生态资源环境建设中,随着“三条红线”指标的下达,在实际的水生态保护中,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水资源的使用,要将工农业的使用水量与林地水量合理分配,保证胡林区绿地植被的基本生长需求;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保障胡林区林地建设,进行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护;同时也要建立、完善水文化体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促进水生态完整。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中,根据不同的河段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在水生态治理中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科学进行治理。
3.1加快水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应用在现代水生态治理中的一项主要技术,主要是修复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在实际的水资源的生态治理中,应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水污染的分解,尤其是能够将水中的一些富余物质分解,有利于实现新疆奎屯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有效治理。
3.2构建水资源管理体系
在实际水生态建设中,主张构建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加强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监管。例如:在当地工业区的用水中,减少污水排放;在实际的工业用水中,注意使用节水措施,减少工业用水量,同时对水量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严禁水浪费;在农业用水中,尽量使用节水灌溉的方式进行农田灌溉,减少水量的浪费,同时还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3优化水资源配置
根据当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合理安排工、农、民、林等用水,根据流域地表水的特点,建立输水、调蓄、配水的平衡关系网;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当地水资源与外界水资源构成整体,在用水总量的范围内分配用水;加强渠道防渗改造,将旧的渠道进行改造,减少渠道的渗漏率;在林地水资源的利用上,注意地下潜水的补给,促使林区生长水量需求得到满足,有效缓减林地退化,合理控制用水,保证植物的多样化。
3.4优化生态水资源配置
生态环境用水主要是针对甘家湖自然保护区用水来说的。在该自然保护区,要注意将地下水位恢复到合适的水位,满足植被(灌木、乔木等)的用水需求。水资源能够维护林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实现,在进行地下水位的恢复时,应进行准确的计算,不仅要考虑潜水含水层,还要考虑当地的地表径流的蒸发量,经过计算进行水位恢复。
3.5减少耕地
根据当地的实际水生态,减少耕地面积,使用需水量较少的物种代替;同时还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将一些农田还原为林区,或者使用灌溉水量较少的农作物进行替代,增加高效节水灌溉的面积,建设标准化农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耕地主要是指流域附近的耕地,减少耕地,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土地沙化、泥土流失。
4结语
在新疆奎屯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重视水文化的建设,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则,要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在水资源总量中进行合理配置。坚持合理分配的原则,注意调节农、共、林、民用水量的合理分配,注意补充林地水量,发挥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水资源灌溉农业的前提下,合理建设农田,减少灌溉面积,有效实施节水措施;在水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将水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向当地政府、企业传递,增强当地人民的生态意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水生态建设,提高新疆奎屯河流域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鑫宗,骆娴,黄文科,等.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2):87.
[2]高乾.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3).
[3]魏成.试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中国建材科技,2015(A1):287.
[4]蔡春艳,何滨,谢勇.研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大科技,2015(17).
[5]涂维.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分析[J].四川水泥,2015(1):261.
[6]本刊采编组.优秀示范工程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案例[J].中国水利,2015(22):66-69.
篇9
本项目治理范围为大凌河与顾洞河交汇处河滩地及周边耕地,旨在治理顾洞河河道污染问题,在改善水质条件的基础上,修复河口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持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实现对河滩及岸线的整治工作。湿地占地面积为14.09万m2,工程范围包括锦承铁路桥上300m至顾洞河河口河段和大凌河河心滩。
2存在主要问题
2.1水污染问题突出
顾洞河上游及其支流流域的铁矿企业全部位于龙潭乡境内,共23家,主干河2家,其排放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很大影响。特别在枯水季节径流减少,造成排污量远大于河道纳污能力。另外,附近乡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严重的面源污染,综合水指标为V类水。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危及人体健康,也加剧了沿岸地下水的污染[2]。
2.2过度开垦利用
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河滩地不断被开发成耕地,长期存在放牧现象。此外个别河段上存在着乱采乱挖砂石等现象,河道内建筑垃圾堆放较多,破坏了原有植被,湿地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3水土流失严重
大凌河和顾洞河都是季节性河流,洪峰陡涨陡落,造成汛期洪灾频发,遭遇洪水和暴雨时容易变更岸线和边坡失稳。目前,河道淤积、滩地沙化严重,植被拦蓄、调节能力降低,灾害程度将加剧,汛期洪水冲毁两岸耕地、林地、公路等,不仅不能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还威胁到顾洞河河口湿地生态安全。
3治理措施
顾洞河河口湿地生态修复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措施对湿地进行整治,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功能,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湿地工程、护岸工程、潜坝工程等。
3.1清淤疏浚工程
顾洞河公路桥上游及大凌河下游河段进行河道的清淤疏浚工程。清淤疏浚工程主要清理河道内的建筑垃圾和部分河槽拓宽,采砂河道的平整等。由于长年泥沙淤积、以及生活垃圾堆放,严重影响了上游河道的水质和河道行洪。本次河口湿地清淤疏浚工程可以大大改善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河道行洪能力。
3.2湿地工程
湿地工程包含营造自然湿地、边滩湿地和生态岛。植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可利用生物措施净化和过滤作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有利于湿地生境的恢复及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在植物选取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植物具有良好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造功能;(2)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抗冻抗涝抗病虫害;(3)具有较强耐污染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4)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在植物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化和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针对顾洞河河口湿地的现状,乔木选择垂柳、文冠果、京桃等进行绿化,以垂柳为主。垂柳管理粗放、抗性强、耐水湿、耐瘠薄、在胁迫条件下也可正常生长。灌木主要选择灌木柳、连翘、紫穗槐等具有耐水湿、耐严寒、耐瘠薄、不择土壤、喜光等特点,适宜流域生态环境条件的种类。水生植物的选择依据植物生长适宜水深要求,选择芦苇、千屈菜、香蒲、黄菖蒲和水葱等挺水植物。对大凌河上游滩地选择柳树、杨树进行密林种植,洪水到达该区域时可以进行减速进入湿地,对湿地内部进行保护,同时也能起到保持河岸带的作用。
3.3潜坝工程
湿地内建三座石笼潜坝,主要作用是以适当的引导水流走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抬高滩地水位,维持湿地自然生态功能所需水位及防止洪水冲刷导致河床下切。潜坝深入河槽位置坝体断面为梯形,坡度为1∶2,主要作用是增强坝体抗水压能力,防渗漏冲刷滑动。坝顶覆盖种植土,为湿地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3.4生态护岸工程
护岸设计要遵循生态、自然、整体、现代、文化性原则。在以往的河流护岸设计中常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主要考虑的是河流的防洪安全、材料的坚固性和施工的难易,常采用砖石立式护岸、浆砌石护岸、混凝土护岸等传统护岸形式,片面追求河岸的坚固性,忽略了工程建筑对河道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倡导的“亲近自然河流”,“自然生态型护岸”等护岸设计形式,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更符合生态要求。顾洞河河口湿地采用生态护岸对湿地内水岸线进行设计。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柳桩和石笼护岸属于生态护岸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大凌河左岸由于受到洪水冲刷强度较大采用石笼护岸,顾洞河左岸及湿地内部采用柳桩护岸,在充分考虑维持湿地自然生态状况的前提下,给洪水流出足够的行洪空间。在应用石笼、柳树桩护坡时也可以灌上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还可以给水生动物提供生活空间,能够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
4结论
篇10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自然和谐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orces of nature, play the ability to repair itself ecological system, speed up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promote the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but also in the new period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crisis faced by our country,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oping to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los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natural harmony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不堪重负,过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继而恶化了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与土流失面积非常巨大,远远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而且土壤流失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近年来,在全球水土流失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强度在下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总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没有改变,甚至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进一步恶化,因此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的生态问题。
2 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水土流失面积巨大,情况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3 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应用措施
3.1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渐了解生态修复这种措施,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认识到生态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逐步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而努力。
3.2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力度
生态修复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这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多方面关于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来总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然后创建属于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可行的科学体系,从各方面研究的结果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3.3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宜一样的方法,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的潜力、时间不同,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当然,实施生态修复仅仅靠自然基础并不够,因为单单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的,还必须依靠制定各种人工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还要正确对待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既要让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自己主动的恢复,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辅助,两者合二为一,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自我修复是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两场革命,修复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施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发展生态修复时,我们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还是要以解决群众当前的经济收益问题为重点,保证群众基本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条件,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减少农民的收入,不能为此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实施具体的措施发展农业和林业时,比如在发展林业时,如果我们需要封山,就需要在山脚下,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农业,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果树,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