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4-09 19: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审计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化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环境之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很多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很多经济业务也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交易方式。这就使得审计的对象、范围、线索等发生了变化,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审计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审计的信息化。
现代的审计信息化是以审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应用于审计工作中。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人才培养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
二、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客观环境的变化促使审计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迅猛发展,使得审计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并且更加复杂,审计的难度也在增大。
就审计对象的变化举例来说,在网络信息经济时代,审计对象扩展到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交易、支付结算,并使企业信息网络化。另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形成的各种虚拟企业,构成了网络经济中经营主体的一部分,这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将会被纳入审计对象。因此,网上交易审计、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便构成电子商务审计的具体内容。
此外,审计范围在信息环境之下也扩大了。如在信息化环境之下,几乎不会出现人工操作中计算之类的错误,但是操作系统的程序若有漏洞或是被不法分子篡改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这就决定了审计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传统手工审计的内容上,审计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和测试系统在程序设计、数据录入和数据输出等方面的控制功能,验证其能否充分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和更正各种差错,消除弊端。
2.审计信息化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要求
李金华审计长曾经说过“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把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在实现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一方面可以借助计算机对数据高速、精确的运算处理提高审计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另外一方面可以使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化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审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翻阅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繁重乏味的审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到需要更多专业判断的审计科目上,提高审计的效率。
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凭借计算机具有的逻辑判断功能,分析汇总等功能使审计程序的选择和实施更加科学和恰当,丰富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另外,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得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使审计跨越空间的距离,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的分析。
3.审计信息化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审计信息化水平远高于我国。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就开始提供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意大利在1975年就着手建立了联网系统,30多年来成功的实施了联网实时审计,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效率。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审计行业,尤其是社会审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这种差距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审计界的高度重视,在2002年国家审计署启动了审计信息化项目“金审工程”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审计信息技化建设也要经历高速发展时期,才能适应审计的发展需要,实现审计技术的创新。
三、实现审计信息化的路径
1.推进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审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软件及网络的建设,这些是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及各地审计机关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都有不同投入,计算机审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还很落后,需要继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提高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稳定性,配备更适合审计工作需要的硬件设备。
目前我国的审计软件市场不够发达,由于审计软件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技术含量高,应该集中一批既精通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又懂财务、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
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构建审计信息化网络系统。建立审计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各级审计机关的各类审计数据库的连同、共享,提高审计的效率。
2.加大审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我国目前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符合审计信息化的综合型人才。
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尤其是要改革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方式,要立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要加大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得现有的审计人员尽快掌握审计信息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实现审计思路、方法等的转变;国家审计机关可以联合社会审计机构,互相学习审计信息化的经验。
此外,要加大对具有高素质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引进,对其进行会计、审计知识培训,并且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实现审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完善与审计信息化相关的法律规范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规范做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审计法律规范中,关于审计信息化方面的法规还很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国家应当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根据审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制定更加详细规范的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应用指南;二是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模式及审计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密方面的法规;三是要健全审计技术规范,研究制定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比如要完善审计数据库结构及数据接口标准等。
4.全面推行审计信息化进程
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只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审计信息化应该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中全面推行。要鼓励相关民间组织如注册会计师协会或者专门进行审计信息化研究的团体加大专门研究的力度。
民间审计的审计师队伍是比较庞大的,在推进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可以集中更多优秀的人才的智慧,群策群力,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使审计信息化建设道路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刘家义.我国审计信息化系统总体构架[J].中国审计,2001(4):6-9.
[2]邱发森.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审计,2004(9):66-67.
[3]李锦,王燕.论审计信息化建设瓶颈突破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2(9):128-129.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政府审计的需求,政府审计信息化势在必行。而我国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就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政府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
1前言
信息化是指为提高国民生产力,促使经济快速增长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主的智能化工具的过程。政府审计的信息化主要注重计算机辅助审计以及信息系统审计的推进。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是在我国乃至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发展的,其促进了审计成本的降低,保证了审计的质量,提高了审计效率,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金审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设加快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改进了审计的方法与技术,然而我国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2政府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
我国的政府审计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进行的,需要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合规性等,然而纵观审计法,实施细则等各项法律法规,对其信息化的标准不够明晰。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政府审计信息化有关的政策,但是还不够完善,也有一些相对滞后,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审计指南及操作办法也有一些方面并未规范,审计标准的不完善将对政府审计信息化造成较大的影响。
2.2缺乏政府审计信息化人才
2.2.1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
据调研,目前审计机关中,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对于年龄偏大的人,信息化知识接受速度可能较慢,而以前的审计人员多为财经、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拥有计算机教育背景的人才并不多,导致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审计部门已培训出许多有计算机审计知识的审计人才,但是范围还不够广,有时候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导致审计过程中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参与。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这一方面,缺乏综合能力较强的审计人才。
2.2.2审计人员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审计人员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认识多数停留在计算机辅助审计,认为计算机只是辅助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工具,而对信息系统本身并不重视。但是政府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指计算机辅助审计同时也包含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不规范的信息系统本身也会导致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被审计单位的销售信息系统中暗藏着一个收取一定资金回扣的模块,如果审计人员仅仅关注数据本身而忽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那么便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2.2.3传统审计的意识较强
现在政府审计机关中很多审计人员虽然接受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事实,但是往往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利弊权衡有很大的疑问,他们认为,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成本过高,并且在现在的审计中很多仍然是现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有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加上技术不精,很多时候难以获取到审计证据,因此,手工审计在很多时候要优于信息系统审计。这些审计人员即便知道信息系统审计有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偏向于传统审计,而对政府审计信息化有一定的抵触。
2.3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不同单位的信息化进程是不同的,这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一般来说,财政税务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对这些部门、单位进行信息系统审计较容易,但是有一些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原始资料并没有电子化,只有纸质的材料,这是难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例如在环境审计中,某一区域的卫星云图,有几个月或几年资料的缺失,资料的断层对于审计来说,难以获得有力的审计证据,有些卫星云图很模糊,或于夜晚拍摄,计算机难以识别,这些是审计中一个较大的难题。
2.4信息系统缺乏相应的审计接口据调查,多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并未设置审计接口,此外,一些单位也有设置密码导致审计机关难以调取数据的情况。这影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降低了政府审计机关搜集获取审计证据的效率。同时,政府审计机关缺乏审计软件,而现有的软件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各种情况,难以满足审计需求。
3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第一个方面是法律法规层面,修订《审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准则体系,包括这方面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政府审计信息化指南及操作办法等。为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标准及具体操作的建议,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第三个方面是各项规定的制定,规范政府审计信息化。
3.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审计人才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审计信息化人才发展起来,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才能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注重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对于在职的审计人员应注重培养其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增强审计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系统审计技能。同时,应注重吸纳人才,公务员招聘时注意吸纳专业人才,也可在信息技术行业吸纳人才,培养他们的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使之为审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人才的培养不仅应注重数量同时必须注重质量,可通过增加考核等方式促进人员的学习,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可以通过提供升职通道或写入档案简历等方式,促进审计人员学习信息系统知识的积极性,如,只有通过了计算机相应的考试才能晋升上一级职务,通过计算机专业考试或CISA考试等将写入档案、简历等。
3.3促进审计管理细化
对于审计人员,每一位审计人员都有其擅长的方面,需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将人员进行分工,同时在进行审计时,使之团结协作,促进双方的学习,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政府审计信息化水平。在实施审计时,由于目前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不一,审计单位现在应就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注重资源分配的效率效果,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单位,可以注重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在各方调取数据,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如对一些集中化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注重对它的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同时再关注其数据。对财政税务等部门需要分别看每个省市的信息系统,进行调取数据等;而对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被审计单位需要在导入数据,关注电子信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一些非电子数据。
3.4提高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将影响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所以应全力推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项数据电子化。同时,规范被审计单位,使所有的数据都为有效数据,避免发生数据模糊不清、格式难以转换为审计人员所需格式等情况。
3.5规范审计接口与审计软件
一方面,规范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之在选择信息系统软件时,选择包含了审计端口,且能保留审计线索的软件。将审计接口设计于被审计单位的软件中,实现审计端口前移,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统计抽样、数据分析、专家数据库等模块。开发时积极与审计人员沟通,使审计软件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工作,达到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效果,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中也包括联网审计软件的建设。政府审计部门应争取实现联网审计,使审计部门能够更方便的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获取数据,解决传统审计中审计范围受限,设备、地点受限等问题,实现异地审计,实时审计。同时,实现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备份管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以此来保证被审计单位事后难以修改数据。这也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关联和多维度分析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4结语
虽然现在电子政务化,但存在着较大不足与漏洞,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理论研究与实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忠平.计算机在财政审计中的运用[J].湖北审计,2000(3):38-39.
[2]孙东,贾恒德.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审计系统为例[J].审计月刊,2014(6):7-9.
[3]胡珍.政府审计中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7):185.
篇3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计算机也成为计算、分析、设计以及存储的主要工具。同时在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逐步接轨以及国外会计师行业对我国审计市场的不断冲击的情况下,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审计的要求。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由原来的以制度为基础的采用抽样的随意性审计扩展到了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风险控制基础的审计开始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保持随时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的各种因素做出迅速反应。从发展情况看,企业正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在其经营活动和会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因而运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已难以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风险评估、内控测试与评价要求,从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审计业务。
1.1.2、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阶段
(1)初始阶段
早期的计算机审计又称EDP审计(电子数据处理审计),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审计环境,审计人员需要判断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报告的影响。196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了《会计审计与计算机》一书,就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影响财务报表及审计师执行鉴证业务能力等问题进行阐述,但早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比较简单,计算机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其业务内容是对交易金额和账户、报表余额进行检查,它实际属于审计程序中的实质性测试环节。计算机审计与这一时期审计实务中使用的主要审计方法,即账项基础审计法相符合。
(2)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财务数据处理需求的增长,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由单项设计阶段转人系统设计阶段,系统不仅包含账务处理和报表处理,还包含工资和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购销存管理等,组合为一个财务数据加工处理的综合系统,并在企业中广泛使用,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审计理论与审计技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由详细审计转向对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并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导致计算机审计由关注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和计算转向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设计的评价,并判断其可靠性,防止财务报告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1.2、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是会计信息化的产物,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了对审计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改变了传统审计线索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光盘等取而代之,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
1.2.2、增加了审计内容
在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了解和审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信息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1.2.3、对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月或一旬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屏幕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相应地改变。
1.2.4、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不仅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还应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1.2.5、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否则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2.6、审计控制风险增加
手工会计下的控制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有关,会计信息化可以减少手工会计下的一些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风险,具体表现为,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计算机舞弊风险,由于过去企业的分散交易数据,都被集中存储在中央存储器
里,如果网络病毒或其他人为的不法行为破坏中央存储器,所有的交易数据都可纵,而无须像手工环境下,进入企业的不同地点去获取所有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数据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可以进行“无痕迹”的修改和删除操作,这都给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说,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审计控制风险。此外,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编写和运行过程,也容易产生审计控制风险。总之,只要存在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就存在审计控制风险,而完美无缺的内部控制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降低风险,而不能消除控制风险。 1.3、会计信息化系统下审计程序的变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下,审计程序与传统手工会计情况下相比,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准备阶段
需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功能结构,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1.3.2、制定审计计划阶段
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做出安排,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1.3.3、审计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
1.3.4、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我国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2.1、加快审计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
要开发现代化审计工作平台通过现代化审计工作平台的建立,彻底改变现有的办公手段及模式,进一步规范现代化审计工作流程,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封闭、安全、快速的审计信息网络,要在县、市、省,以至全国审计系统内形成高速、畅通的审计信息化网络。要努力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对国家审计署开发的各种审计软件和一些省、市开发的审计软件要加以实际运用,并要积极探索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准。
2.2、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
在2004年的全国审计会议上,计算机辅助审计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现有的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已不能适应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对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障碍。造成审计人员在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电子资料或“访问接口”时,常常是遇到阻力,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来约束,给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等方面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计算机审计的立法、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时不我待。
2.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
篇4
一、江苏电信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目前,信息技术在江苏电信的应用极为广泛与深入,从前端的业务受理、管理工作(辅助受理系统(BSS)、渠道销售管理业务系统),到后端的技术支撑工作(运营支撑系统(OSS)),再到日常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OA)、合同管理系统),都极大地应用了信息技术。在江苏电信使用广、影响大的信息应用系统,还有电信融合计费账务系统、财务基础核算系统(TMS)、计划建设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综合调度系统等,其他如营业日报表系统、财务辅助系统等专业子系统更是比比皆是。信息化的应用已经和企业各项业务密不可分,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供了支撑与保障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自动业务处理与无痕操作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传统的手工业务处理方式下,无论是财务处理,还是业务受理,都有既定的电信业务流程,在每一个业务节点都有手工留痕,有据可查,完全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在内部审计进行内控的审查与评价时也比较容易追踪到业务流程,明确并落实责任。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从电信业务数据进入到相关应用系统如辅助受理系统(BSS),到任务的分配与工单管理如综合调度系统,再到后台开通后计费的产生如电信融合计费账务系统,最后相关报表的输出如财务基础核算系统(TMS),几乎完全依靠程序指令完成,极少有人工干预的情况,因此可能造成部门之间界面模糊、管理职责分工不明,同时越权审批、不当交易等风险增加,程序性的批量差错风险也无法完全避免。特别是恶意入侵与篡改和远程技术的实现可能造成的舞弊更加难以被发现。
(二)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与审计目标息息相关的审计线索已经完全改变。(1)传统方式下,审计人员可以依据电信业务单据、电信合同、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原始书证和凭据采取分析和寻找等审计手段,据以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信息化环境下,自动的业务处理程序已经不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电信业务的处理完全在信息系统内部完成,原来一目了然的纸质文档也越来越少,信息化下形成的业务数据全部转换成二进制的机器码存储于磁性介质或光盘上,审计线索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在传统环境下,审计线索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比对、关联与印证,进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以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但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审计线索的读取与识别,仅有审计技术已无法胜任审计工作。
(三)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江苏电信的各大业务系统基本实现了无缝对接,电信业务的处理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自动化,从而也决定了审计内容的改变。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首先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情况,其次是审计证据的收集与确认。在信息化程度相当高的江苏电信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证据本身这两个方面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应该根据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和固有风险,进一步关注信息技术的处理程序和相关控制功能,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审计目标。如对电信业务收入审计,不仅要审查业务收入真实性、准确性,还要关注电信业务收入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计费账务系统的出账程序和出账规则进行审查;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资产折旧入账金额的真实性、合理性,同时还要对计提折旧程序的准确性做出审查与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四)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随着江苏电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已经无法绕开信息系统来进行审计工作。传统审计方式下,只要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程序与方法,懂得账务处理,熟悉业务操作流程,知晓相关的管理要求,就完全可以开展审计业务,实现审计目标。但面对信息系统应用广泛而深入的电信业务审计,已经不是传统的审计技术所能完成和胜任的了,如在自动的业务处理程序面前,观察的方法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海量的基础业务数据面前,人工的分析性复核无从开展审计。信息化环境下,电信审计人员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将其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必要的、强有力的审计工具和手段,并以信息化审计为契机,实现电信审计工作的再上新台阶。
(五)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目前江苏电信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财务部门和工程管理部门,少量来自于前端业务部门,因而审计知识和审计技能较为单一,信息技术更是审计人员最为薄弱的一个知识领域。江苏电信的企业运营与管理,要求审计部门提供全面的支撑和保障,而电信企业高度的信息化应用又与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迫切要求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胜任自己的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还必须熟悉信息应用技术、电信业务系统原理、系统组织结构,这样才能在对信息系统做出合理准确评价的基础上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
二、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探索
(一)2009年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启用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有项目作业、计划报表、审计支撑、档案管理、综合查询、系统管理等六大模块,将江苏电信内部审计的日常管理工作全部纳入到系统。(1)项目作业。在江苏电信内部审计工作中量中,工程项目审计占绝大部分比例。在原有管理模式下,工程审计项目的流转处于不透明状态,无法实现工程项目的送审、审计、财务入账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在启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后,实现了从计划建设系统导入数据,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流转,复核、打单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2)计划报表。通过计划报表管理模块,实现了江苏电信派驻机构和全省审计工作计划的有效管理。派驻机构在系统内进行报表的填写与提交,省公司审计部在系统内进行审批和监督。(3)综合查询。强大的综合查询功能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在成堆的纸质档案里为查询某一个数据而费时费力。同时,数据统计功能也为深度挖掘审计工作结果价值提供了强力支撑。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支撑、系统管理、档案管理模块也具备了审计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历史档案查询等相应功能,同时也在日常应用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实现江苏电信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二)2010年内控评估支撑系统上线 为适应海外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中国电信企业从2005年开始开展内控评估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总牵头部门全面组织内控评估。面对不得不改善的评估质量和评估效率,江苏电信内部审计部门把目光瞄准信息技术以寻求审计工作的有效提升,并率先开始了内控评估支撑系统的研发工作。该系统主要是针对江苏电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业务,具有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职责分解、内控评估、缺陷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功能。该系统上线后,实现了对内控自我评估工作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江苏电信内控自我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内控支撑系统完成评估职责分解,做到了精确分解,避免了重复与遗漏;通过内控支撑系统固化评估检查方法与内容,做到了规范评估流程与操作,避免了评估工作的随意与盲目;通过内控支撑系统监控评估进度,做到了实时掌握评估工作进展与完成情况,避免了各个分支机构评估工作进度不一;通过内控支撑系统实施缺陷管理,做到了对评估结果的确认与跟踪,避免了评估整改建议无法落实与无人落实。江苏电信内控支撑系统应用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得到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支持与认可。2013年,以原江苏电信内控评估支撑系统为蓝本的中国电信股份公司内控评估支撑系统在全国各中国电信企业上线应用,进一步改进后的内控评估支撑系统为中国电信企业顺利开展内控自我评估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2011年电信审计作业系统开始应用 审计作业系统具备两大功能特色,一是初步实现了审计作业系统与电信业务管理系统和电信财务基础核算系统的对接,实现了系统之间的自动联网取数。二是审计作业系统配有审计模型等分析工具,为审计人员对海量的基础业务数据开展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审计作业系统同时也实现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记录和工作底稿等全程电子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中国电信审计作业系统是江苏电信内部审计工作信息技术应用所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从目前的应用结果来看,该系统在江苏电信内部审计开展业务审计与调查工作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系统刚上线不久,应用也不是十分深入,因而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空间。随着江苏电信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尽管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内部审计必须加快信息化步伐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江苏电信的OA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BSS业务受理辅助系统实现了前端自动化的业务受理与派单,计费账务系统实现了准确的实时计费,财务的制证、出账、报表等已经完全依赖于TMS财务基础核算系统,新上线运营支撑系统OSS,集设备网络管理、资源管理、运维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功能于一体。面对如此种类繁多和深入的信息系统应用,还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无法置身度外了,如果不加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工作,必将被企业信息化所淘汰。
三、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未来思考
(一)人 人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决定因素,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作用。目前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以财务、审计、工程专业人员居多,几乎没有信息技术专业。尽管经过多年信息化环境的熏陶与锻炼,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应对一般性的系统操作与检查,但无法持续与深入地进行延伸审计,这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全面提升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人员信息技术业务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信息审计业务团队迫在眉睫。(1)有计划地培训。根据江苏电信内部审计发展规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当前在岗审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易懂、实用,能让非专业出身的内部审计人员迅速进入角色,可以迅速上手操作。以本公司技术专家为培训讲师,全面讲解本企业的信息技术架构、原理、存在问题。要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自己钻研信息技术,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来提升业务素质,如CISA。(2)以练带训。以江苏电信审计集中管理的有利机制,从各个本地网审计机构抽调人员组织实施内部信息技术专题项目审计。特别是审计作业系统上线推广使用的过程中,这种集中的审计,更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大量的开展信息化审计项目集中审计,加深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了解,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以实际业务操作带动培训学习的目的。(3)引进技术性人才。要想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专业性的信息技术人才必不可少。要建立有效的职业通道和交流机制,从信息技术部门有目的引进审计信息化所需的专业人员,也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的到技术部门去锻炼与学习。
(二)技 江苏电信高度的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下的审计技术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1)对信息技术审计。与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阶段,应开展的是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从信息系统的数据环节、内部控制环节、数据传输转移等环节进行全面的审查与评价,确认该系统对电信业务的管理和支撑的过程是合理、有效、安全。随着管理要求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在江苏电信各个领域不断应用上线,内部审计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不断扩大审计领域,开展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寻找有效的信息系统审计模式。(2)利用信息技术审计。高度集成的江苏电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内部审计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已经是不二的选择。在江苏电信信息化下,纸质资料已经越来越少,业务资料的存储方式已经改变,如果内部审计工作还是以原来的方式查阅文件资料和收集证据,根本无法完成审计工作。只有通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接入到相关的业务承载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介入到电信业务信息化的过程,以此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这就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该技术主要包括交易标识、嵌入式审计模块、数据测试、综合分析等。
(三)法 应尽快制定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关的规划、制度办法或操作指引以规范和指导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1)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信息化在推动内部审计科学发展、促进内部审计全面履行职能的作用,根据江苏电信的企业发展和信息化需要,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应制定出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围绕“以创新和服务双领先推动规模发展”这条主线,明确内审信息化各个阶段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审计办法或操作指引。在集中审计过程中搜集大量信息化审计相关的案例,并借助外部专家(如专业技术部门)的力量,结合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业务制度准则,组织有经验的内审人员完成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审计的操作办法的编写,用以指导和规范信息化审计的业务的开展。
(四)物 物的建设是指江苏电信内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的配置需求。应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对江苏电信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硬件的配置和功能性软件的开发。(1)内部审计信息化硬件配置。由于现在的信息系统开发功能越来越强大,对接入的硬件配置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必须对目前内部审计人员手中那些老弱病残的硬件设备进行逐步更新换代,消除硬件因素对完成审计任务的不利影响。(2)加强对目前审计业务系统的推广使用,并不断完善功能。目前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内控支撑系统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和熟练,其功能基本满足需要。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还缺少工程审计模块,无法实现系统内的量价审计;内控支撑系统现在也不能实现对内部审计部门独立评估业务的支撑。审计作业系统由于刚推行不久,还不能为内部审计人员所熟练掌握,而且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3)加强功能性专业审计工具软件研发。尽管江苏电信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各大业务承载系统的迁改与整合,但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各个业务系统各自为政的现象,这就为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带来不小的障碍。如实施电路出租业务审计时,一条电路的开通计费涉及业务受理系统、计费账务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综合调度系统等,但各个系统都是出自各业务部门的管理需求研发的,没有形成有效的一一对应关系,给审计电路收入的完整性、准确性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特别需要的是强有力的功能性的审计工具软件,能够按照审计人员的需求收集所需的数据进行分析取证。
参考文献:
篇5
信息化审计培训是当前推动审计前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可以强化审计人员信息化审计能力,调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热情,提高信息化审计质量和效率,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升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
一、审计人员现有知识结构
当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深刻影响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深入、快速发展。
一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进程。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财政、会计、金融和经济类等专业构成,计算机知识则主要体现在能够进行日常的文字处理和简单表格处理上,不能满足审计发展而带来的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因此增加了审计人员将传统审计方法转变为计算机审计方法的难度,进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是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经过近十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助于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培训认证考试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考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现在审计机关在新录用人员方面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审计署的统计,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有45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仅占全国8万余审计人员的5%左右。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人员在经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培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及技术的深层次掌握,同时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较快,从长期来看审计人员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还没有形成。被审计单位分散的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逐渐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所代替,数据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从财务数据上已经很难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范围必须拓展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为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人员还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承载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应用综合体,以现有通过培训的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信息系统审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要求。
二、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科技技术知识更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计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对象技术的更新,以及审计自身发展对审计范围、质量和审计效率效果的要求,都对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署提出的“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审计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途、必奠之基”、“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等论断正是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技术知识更新的最直接的要求。
一是提高审计机关日常管理能力、建设高效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刘家义审计长讲到“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处理日常的公文流转和必要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实现机关日常办公电子化,建立高效的审计机关。
二是审计环境变化导致的审计作业方式转变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随着被审计对象环境的改变,要求审计人员适应这种变化,从审计项目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证据获取、资料汇总整理、撰写审计报告等方面,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模式,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模式。
三是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与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对节约审计资源的要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在社会中的地位,信息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渴求度的提高,使社会对审计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加上审计本身所承担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职责,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对象被纳入到审计的视野中,审计的范围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和审计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是消除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风险从客观环境上说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审计作业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基础审计的过程,既是人们对风险认识从人们的潜意识、明确意识到自觉意识的渐变过程,也是审计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规避消除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审计人才队伍计算机审计能力培训
审计算机审计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以及审计的现实需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将一般普及型培训、实战应用型培训、重点骨干型培训和尖端专家型培训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现实审计的需要,又要有计划地储备先进的技术和攻关团队,能够应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篇6
关键词:会计审计;信息化审计;风险因素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步,并且也促使了我国的财会事业发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之下,会计审计工作更加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一方面促进了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对会计审计工作也产生了的风险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和信息化审计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王思远(2015)[2]认为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外界市场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和审计内容的增多有一定关系。而张云(2015)[1]认为审计中存在的风险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降低风险。审计风险是主要是指会计报表中有很大的错误或知识漏报,审计风险包含固定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正之下,会计报表中一项认定出现错报的可能性。其是脱离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的,是注册会计师没有办法改变的一种风险;而控制风险主要是指被设计单位内部控制没有及时防止与发现会计报表上的错报与漏报,和固有风险相同的是,审计人员只能够对水平进行评估,但是无法影响和降低风险的大小;检查风险具体是指注册会计师经过预定的审计程序之后,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错报与漏报,检查风险是所有审计风险中唯一可以进行控制与管理的风险要素。在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的时代中,信息技术带给审计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对信息化审计技术的使用,能够让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特别是通过对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其可以有效减轻审计工作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降低工作中存在的难度。信息化审计还有着多元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其能够符合审计工作中各个层次和流程上的需要,并且对会计环境进行精准的明确,进而保障会计审计工作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企业都把审计工作进行了独立,以此实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减少风险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会使用计算机系统收集大量信息,并且在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上进行合理工作。这样不但能够降低风险,同时还能够让审计工作的效率更高。
二、结果
在会计审计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其中包含误报以及检测的相关风险。误报很大原因是人为造成的,检查风险则是计算机方面的原因。而审计工作之所以会出现风险,其主要存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竞争,法律缺乏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转型,市场经济让各个行业的企业都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存在一席之地,则就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来加强自己的内部与外部势力,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中稳定自己。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实施下,会计审计中的一些信息就脱离了人工审计的模式,而这种几乎不存在任何误差的工作虽然规范了整个行业的风气,但是也成为一些企业的发展阻碍。有些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管理者也为了让会计审计工作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进而随便的篡改审计数据。而这种将利益作为目标的行为会加大审计风险,进而导致会计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在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被法律所规范,法规法律的针对性不强也让会计审计工作存在风险。(二)审计技术存在局限性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已经逐渐的电算化,而审计工程一般是在对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基础上的取样,抽取方式的使用会让审计结果出现偏差。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不断复杂和大量的情况下,审计取证存在的难度也逐渐提升,并且审计成本也提高。因为抽样水平受到了审计人员能力和审计经验的影响,而其中的审计技术与方式存在的局限性也不可否认的增加了审计工作中的风险。(三)审计对象和内容增多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我国很多企业都和国际市场有所往来。在这过程当中,市场的开放不但为企业带去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也为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行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很多企业的会计审计对象不断的多样化,并且审计内容也逐渐增多。所以,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会计审计工作需要顾及和考虑的因素逐渐增多,这样不但为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带去了挑战,同时也增加了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三、讨论
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的优化改进。
(一)加强信息化审计系统建设
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实施需要依靠强大的工作系统。审计机关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信息化会计审计体系。要将更多精良的装备和系统引入到审计工作中,例如在一些审计项目中会使用到GPS设备,所以要让会计审计更加信息化,加强对科学技术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要建设强大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审计机关当前使用了AO系统,可以对审计过程进行信息化,通过该系统的使用,让审计人员脱离对传统纸张、笔以及算盘的运用,以此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办公系统的完善也是减少风险和信息化审计工作的主要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成了审计信息化中的基础。审计机关需要配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在这其中要实现和当地政府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文件资料的自动传输,同时还要和上下级审计机关进行文件的自动传输。将自动化办公系统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相结合,不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且节省行政成本与相关的资源。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审计工作进行管理,其中包含了项目计划、经费安排以及人员调整等,这些都能够列入到审计管理系统中。同对审计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让审计机关管理信息化,进而让审计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通过这种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也能够降低风险。
(二)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不管是任何性质的工作,工作人员都是其中的关键构成部分,会计审计人员也是如此。因此,企业在促使会计审计更加信息化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力度。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大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会计审计工作模式时,必须要认知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使其能够随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政策以及技术等,要让审计人员具备使用计算机审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让审计人员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引进信息化的审计人员时,需要对相关人员的经验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此建设一支优质的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使其为企业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三)加强企业和人员的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是多样化的,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的审计工作也会存在更多新的风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若是因为风险而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则企业和会计人员都会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局面,这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极其不利。因此,相关部门要增强企业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要消除效率和利益的思想,把审计风险放在审计工作的首位。要让会计审计人员时刻认知到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性,并且要多拿一些实际案例作为思想指导的工具,以此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这样不但能够让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防范于未然,同时也为会计审计的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很多,其主要是受到了环境和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企业要想在审计工作中避免和消除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企业自身加强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以此规范会计审计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的实力。通过信息化审计策略的实施,能够让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高效和规范,同时也保障相关企业在竞争中稳定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时代金融,2015(2).
篇7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化程度也在越来越高,在审计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审计的效率,同时还提升了审计的质量。传统的审计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审计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误差,同时也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会计经营模式。而审计信息化也会对审计实务带来很多的影响,直接影响审计的顺利进行。因此,深入分析这种影响因素就十分必要。
二、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实务带来很多的影响,如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对审计操作手段的影响等,具体分述如下:
1.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审计信息化会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工作中信息化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其呈现出的多样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凸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审计信息化会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主要体现在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把控方面,财务报告的传统模式以纸张进行记载,而使用高科技之后,企业可以进行财务报告的数据传输,提高了行动效率。
2.对会计财务手段的影响
审计信息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极大的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如传统对一些困难数据处理时,很难完成精确的计算和分析,而审计信息化的应用,相比于小型数据库,大型数据库具有很多优势,在大型数据库进行的同时,其处理的效率和速度不会受到影响。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影响着审计实务,一些新的财务软件也不断出现,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完整和准确的依据,进而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审计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审计和会计专业出身,而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也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这样就给审计实务带来较大审计风险。
三、提升审计实务工作质量的措施
1.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个背景下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要求。不仅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的审计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然而,针对目前很多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存在一定不足,因而,需要定期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审计知?R,同时应该重点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财务会计软件,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2.严格把控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在审计信息化背景下,审计实务存在很大的风险,不仅包括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同时还包括手工审计工作的风险。区别于传统手工审计工作的风险,审计工作信息化的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控性差、破坏性大及隐蔽性等特点,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风险,做好审计前的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特征。应该提高对信息化资料的手段注意力度:(1)信息化系统中软件和硬件资料。如计算机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电算化系统软件是否为正版,电算化软件是从外边购入还是自己开发。(2)注意信息化系统有关的管理、运行和维护的资料。避免出现一些专业资料的外漏,做好防范保护措施。
3.确保审计所采集电子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在审计信息化背景下,被审计的单位很多数据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保存,这些电子数据对于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这些数据证据主要以光盘、磁盘等介质为载体,可以不留任何痕迹的进行修改。因而提高对这些电子数据的保护力度就十分重要。(1)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获取时,应该由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备份,同时还应该检查数据的完整性。(2)审计工作人员还应该检查电子数据相对应的报表和纸质账册。(3)审计工作人员可以要求单位提供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可可靠性的依据。及时查看上机操作的记录,避免非法用户的登录。
4.提升对数据的复核力度
随着审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利用计算机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除了使用常规办法来检查账簿、凭证、报表,还应该使用计算机来提高分析的强度。提升对电子数据的复核力度,对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做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如果发现存在较大的变动,应该让单位财务人员做出必要的解释。
5.提升计算机使用效率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大,很多单位信息程度也越来越高,如果使用传统的手工审计面临着工作量大且误差大等情况,而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审计工作,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同时还提高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效率,降低误差。如可以使用Dbase、VFP、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等数据库开发信息系数来实现对数据的直接采集。
篇8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现状;建议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网络信系统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一、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要
1998年全球的网上销售额达到430亿美元,据世贸组织测定2000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达2003年销售额将达到15000亿美元,是1998年的34倍。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迅猛发展,使企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确认客户订购,安排生产计划,控制采购计划,进行账务处理都由系统自动完成,经营管理走向网络化与自动化(如BPG管理模式,虚拟的网络公司)。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使企业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交易授权等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交易中的支付方式也开始转向电子化。就会计工作而言,也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电算华会计。我国自1999年4月起开始研究和采用"会计信息化"这一新概念。(《中国财经报》1999年月8日)。
我国组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或正在建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卫工程、金文工程等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些年也发展迅速。
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一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开展网络审计,实施审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
2、迎接加入WTO的需要
国际审计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审计事务所,在网络审计方发面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如AICPA和CICA在1997年开始提供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Web认证,香港会计师公会在去年年底成功与两会签订了网誉认证授权发牌人合约,在港推出"网誉认证"服务。
自l994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注册会计师考试,财政部又了允许境外非执业会员成为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规定。另外,从l993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参加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对外开放谈判的政府代表团,参与了WTO服务贸易市场的谈判,并在1998年的谈判中作如下承诺:允许中外合作所的形式保持至20l0年;允许中外合作所、国际成员所在中国境内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政府不再对中外合作所的中外双方控股比例进行限制,而是由事务所自己协商决定;允许涉外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中外方人员;支持涉外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事务所。
现今国际上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均在中国设立了分所。他们十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安达信咨询公司的首席业务负责人Joe.W.Forehand在1999年11月接受采访时说,他打算把电子商务纳入公司的部分主要业务,将在今后5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网络业务。这标志着安达信咨询公司可能成为从事网络业务的最大公司之一。普化永道、安永会计公司为网络事业而不惜裁员。1999年普华永道会计公司辞去了200名咨询人员、1000名行政人员,将节约的开支用于增加电子商务的计划。作为全球第三大会计及咨询公司的永安公司为了转向电子商务,于2000年初也裁减了近400名咨询人员。2000年4月,美国毕马威咨询公司同意成为SAP公司的网络伙伴的一员,该网络由20个分公司组成,共同帮助开发和销售公司的产品。SAP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销售企业软件和提供资源计划服务。毕马威咨询公司此举是通过和其他公司的资源互补来加强自身的网络能力。为了迎接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迅速的由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入网络审计。
二、国内网络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据中新社消息,国家经贸委获悉将从明年开始,对国有大公司强制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以解决目前企业管理中资金散乱、信息失真、监督乏力等问题,并试图与国际企业通行标准接轨。
从这两则信息可以说明,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2000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撑起中国软件业的一方天地,郭新平(北京用友总经理))。但是这些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1999-2000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经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关于财务软件的设计,评审等方面的法规如《财务软技术据接口标准98001》等均着眼于财务软件本身。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使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出现一定困难。少量的财务软件虽有数据转化功能,也只是对于会计账簿的格式进行了简单的转化。现代财务软件的编译采用多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Access、VB、VC、PowerPoint等,但由于软件的编译过程没有规范的程序,导致财务软件的库结构和科目代码等至今没有统一的准则。这种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不能专为一种财务软件而开发,财务软件的编译结构不一样,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财务软件的不适用。所以必须像规定会计准则一样,规定财务软件的基础结构,使计算机审计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审计软件
从1990年11月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成为第一个通过审计署鉴定的审计软件至今,已有十多个审计软件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鉴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
②审计抽样软件。
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2000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提出了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对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目前审计手工作业的现状,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遏制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署要加快软件开发,开发一套比较有效、实用的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操作实施、审计结果汇总和审计文书管理软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提供数据和法规方面的支持,逐步与政府其他部分专用网实现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并利用数据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决断重大审计事项。
《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点如下:
①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项目工作。
②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应用工作。
③制定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评审标准。
④组织计算机审计软件评审鉴定工作。
⑤抓好成熟辅助审计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
⑥继续抓好去年已立项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工作。
⑦继续抓好有关软件的维护工作。
⑧根据2001年中国银行审计的需要,今年署里重点研制开发中国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2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但是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三、规划与建议
为什么我国的审计网络化会落后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步伐了,我认为这与整个行业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不够有极大的关系。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在行业内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1.提高会计、审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改革审计专业教学中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课程设置:
(1)提高重要的常用软件如EXCEL应用水平,不能只停留在初级会用作计算的阶段。
(2)开设适当难度的网络安全方面的课程。
(3)开设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要随财务软件所用的语言同步调整)
2.集中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由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
(二)普华永道、安达信、毕马威这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均不惜采取化巨资以及裁减人员的非常措施推动这一工作。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没有能自发的重视网络审计的工作。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审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不公平、以及能实施网络审计的人才奇缺,使得网络审计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优势在我国社会审计中并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大行业监管的力度,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重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三)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种审计本身有着不同的作用与实施环境。应该针对其不同地环境分别予以研究,同时又要做好他们之间的衔接工作。
1.内部审计:相对而言,其实施的条件仅限于某一个企业的,实施的条件要容易些。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各自使用的程序语言不一样,但是根据各自的财务软件编制设计的审计软件则必然很好能较好的解决审计软件与网络财务软件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其开发成本较低些。同时也能为同用于各种财务软件的通用的财务审计软件的实际积累经验。
2.政府审计:审计署十分重视审计的信息化,制定了审计信息化规划。并且派人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先后开发出了一些审计软件,并正在积极的进行推广。可以认为,我国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化走在了其他审计的前面。
3.社会审计:应该还处于手工阶段。我认为为了迅速的提高我国的网络审计的水平。我国的相关的相关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这方面早做规划:
(1)可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设立审计信息化部,积极的进行宣传,使各成元所深入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的重要性。由该部推进各成员所尽快进入穿过计算机的审计。促进各成员所制定相应的规划。
(2)改革CPA的考试内容。考虑到当今电算化会计的迅猛推进,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部存于同张软盘,而且由于无纸凭证的出现,为失真会计信息的出现增加了另外一些途径。倘若注册会计师不懂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面前一筹莫展,是无法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的。因此,CPA考试中增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
(3)修改审计法规中关于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考核的内容。强行要求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以及网络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
由于实施内部审计的软、硬件条件仅仅针对各个企业,因此使得内部审计实现的难度较小。而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提前实现,可以为整个审计信息化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整个社会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1.有审计署或者内部审计委员会做出规定:以实现了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以及国家863计划CIMS工程示范企业中制定出时间表,强制推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审计。从而促使企业自行开发审计软件,也必然推动财务软件公司对审计软件的开发。
2.尽快以《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为基础,研究出更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方法、以及所要求的技术:
(1)会计电算化的组织、管理、操作以及软件控制。
(2)系统安全控制(研究计算机审计中关于安全方面的审计与计算机专家关于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的区别)
(3)日常工作中软件应用的控制
3.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受控再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程序追踪法。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财政部1994年5月4日
2.《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摘要)(2001-3-20)审计署办公厅
3.《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审计署办公厅
4.周舟洪,会计电算化企业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报
5.李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7
6.张金城,巧学计算机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7
7.汤云为、单喆敏,网上鉴正业务-注册会计师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所提供的服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
8.朱建国,会计教育,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8
9.王景新,最新财会电算化(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5
篇9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
一、当前会计信息化审计存在的风险
首先,误报风险。信息化下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说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而误报风险也是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的,对于计算机本身而言,计算机是一个智能化的及其,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审计工作是在工作人员输入原始数据之后,由计算机智能生成的数据,也就是说,最终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都是计算机进行的智能运算,而并非是人为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或者计算机本身设置问题,都可能会使得最终智能化的运算数据出现问题,从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误报风险;或者说在计算机智能运算的基础上的人为原因造成的财务报表误报风险,对于计算而言,计算机的运算痕迹和纸质档案不同,纸质档案在发生修改的时候会出现痕迹,但是计算机则不会,那么假如在财务报表完成之后,其他人私自修改了其中任意一个数字,就会导致大量的智能运算数据出现更改,这样的更改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那么也就导致了最终出现所谓的误报风险。第二是检查风险。以计算机智能运算为基础的审计工作,是必须以工作人员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而在当前会计工作中,一般的会计工作人员根本不具备达标的计算机应用知识,那么也就导致了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需要通过多遍的检查来确定数据的正确性,那么也就是增加了会计审计的检查风险。
二、会计审计风险的因素
1.市场竞争的激烈。市场竞争的激烈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状况下,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信息化审计的状况下,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可以说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同时,在减少人为参与的条件下,减少了一些不客观情况的出现,那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一定会有一些企业需要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其可以随意指派一个人员在计算机中修改任意一个数字,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会计审计数据出现问题和风险。2.审计内容及对象的不断扩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对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有了更多的要求和延伸,也就是说加大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复杂化和精细化,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仅仅是增加了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难度,同时也导致了审计风险更有机会出现。3.相关会计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不足。会计审计工作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相关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达标的情况下,或者说是其本身的工作道德素质较低,前者由于技术有限从而可能会造成一些会计审计风险的出现,而后则则是会因为本身素质而造成工作态度散漫,工作不认真,从而最终造成严重的审计风险的出现。4.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不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变革中,社会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对于会计审计而言也是如此,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颁布和实施的速度较慢,一般情况下无法更好的及时保障和解决相应的审计问题,也就导致了一些会计审计问题在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的风险问题。
三、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1.整个审计工作依靠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审计下,几乎整个审计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运算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只需要在审计工作中输入最基本的数据,计算机就会生成相应的信息报表。2.适应力强。信息化的审计系统一般情况下是较为强大的,其几乎不受具体审计环境的束缚,作为主要工具的计算机,其特点就是更新的速度特别快,其能够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审计软件的完整性和层次,这样,就能够进一步保障各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审计工作仍然能够得到控制和监督。3.审计效率的提升。就传统而言,整个会计审计的实施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字统计和数字运算,从而完成最终的会计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的审计活动中,整个会计审计只是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基础数据的输入,从而计算机以极快的速度运算和分析出整个审计结果。尤其是在当前大多数企业选择会计派遣的状况下,信息化的审计更是方便了相关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获取相应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在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基础上,不仅能够较好的控制审计风险,同时也能够快速且高效的运算出审计结果。
四、会计信息化审计策略
1.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想要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进行,就要求政府针对相应审计工作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有效的确保审计工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相关政策的解决措施。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于非正当竞争的治理和监督,确保一些社会发展都在有序的法律法规环境下进行,进而更好的保障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顺利进行和建行发展。2.完善信息化审计制度。信息化的审计制度与传统会计审计不同,因此,在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审计制度,在有序且科学的制度环境下,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展开工作,从而保障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3.加大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会计审计人员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的审计环境,这也就要求在今后的会计审计人员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其对于信息化相关内容的培训,将这两个方面的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培养员工责任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确保审计人员可以驾驭信息化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7.
篇10
国家审计是在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综合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实现其运行系统和整体信息安全的有效性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有效结合了审计基本业务特征环节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实现系统健康运行的监控运维服务体系,在实现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且开展综合性的防护保障措施之后,以有效保障国家审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系统的健康安全运行[1]。
一、结合审计业务特征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信息安全防护在国家电子政务活动中进行应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性要求,更需要明确政务职能环节业务信息的风险和特征,然后从根本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规划工作,保障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有效。
1.1对审计信息和业务的流转型特征展开研究
一般而言,国际审计中包络初期的数据采集及有效形成核查环节的审计信息记录和证据整合,并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将相关信息报送审计机关的非涉密专网中,这就涉及到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性,如果在流转环节出现审计信息的泄露,因为国家审计所具有的设密性和权威性,将构成重大的安全风险[2]。
1.2针对审计业务的整体特征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规划
在国家审计要求范围之下,对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给出了总体性的规划要求,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的三网安全规范,通过审计门户网、审计专网、审计内网三个环节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有效保障涉密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根据四级互联审计专网对于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在有效倚仗外网的信息信任体系来实现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有效的病毒中心防御系统,为信息的安全防护提供基础环节的保障。
1.3根据国家审计的信息特征出发进行安全防护策略的研究
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流转性,这就需要对该环节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以避免出现泄漏状况,在国家信息保密和安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管理下,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时采取了信息交换和安全交互以及三网隔离的主体策略,以有效保障审计信息在流转环节的安全性。
二、保障国家审计信息安全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实现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维体系的建设主要在整体队伍、方式、系统和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保障整体建设同运维服务的关系。
2.1运维服务系统
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行监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构成了运维服务的整体系统。其中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系统已经面向全国的审计系统,以更好地实现两项系统应用的有效性,另外,审计署还建立了面向全国审计系统的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服务体系,而且国家审计系统还发行了同信息安全建设运维系统相关的指导性信息和文件,以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运行监管系统侧重于对整体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的监管控制,以有效纳入整体的安全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整体性的满足了多层级的系统运维监管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监管力度,使得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以及所属子系统的运行都能够具有稳定、安全的整体环境。
2.2运维服务队伍
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实现了国家审计总数的服务部门和省级的工程服务办的两级服务系统构建,并建设完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审计机关的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服务队伍。在进行子系统集中管理的基础前提下,审计署建立了面向下属各个机关和部门及全国性地方审计的“呼叫中心”运维服务队伍,有效保障了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有效性运行,将疑难问题和咨询答复等交由运行后台专家,并得到专业性的确定答案之后予以恢复,有效实现了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
2.3运维服务制度
就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而言,均是由审计署所制定的相关指导办法和体系,以有效明确运维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有效实现对运维内容和机制的执行。另外,在进行运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要求,以确定在运行中经费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确定,使得整体的运维体系科学、合理,并能够在制度的支持下实现对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以及使用经费和规范化服务等相关内容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3]。
2.4运维服务外包方式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署将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的“呼叫中心”服务队伍建设实行了外包政策,并在逐渐的发展中,在运维服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性下,将该环节在内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通过集成商的方式通过外包服务实现有效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在运维服务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也实现了政府对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外包服务组建方式。
2.5完善整体系统与运维服务的体系构建
在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环节中,运维保障和信息系统建设是支撑前进的两大驱动力量,这就需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启动运维保应用的基础上开设有效的指导性栏目或者咨询通道。此外,还可以构建全国性的运维体系效能保障,实现普及性的管理建设,并在运维体系的支撑下强化整体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后,需要实现有效的监控运维提下,实现对整体运维服务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需要有效的网络效能支持,这就需要保障在管理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尤其是国家审计环节中的涉密文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影响性,在这样的基本认知下,就需要从根本实际现状出发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工作以及相应的运维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以保障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