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9 20: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苗木采购
1.1 采购时间及要求
3月上旬至4月份,从江苏、山东及以北区域购苗。苗高2.0~4.0m,土球直径为其胸径的8~10倍,土球高度少于土球直径10cm。主梢明显,无竞争枝;塔形树冠,无严重偏冠。层次分明,主枝平展,枝条分布均匀对称,无缺枝断层;枝下高在20~25cm,不秃腿。树干较直立,无明显机械损伤;包装牢固,土球基本完整;叶色正常,无主要病虫害。要求苗木为实生移植苗。
1.2 苗木运输
装车时轻拿轻放、不散坨,单株之间相互不能挤压,交错码放。
运输途中苗木用苫布覆盖,封严车厢,起苗不超过24小时,运输不超过36小时,保证苗木不失水;树冠用草绳捆拢,防止运输及搬运过程中主梢及侧枝受损。
2 囤苗技术
2.1 卸车、囤苗
卸车时轻拿轻放,保证土球不散。捆好包装以防松散,不能损伤枝条,尤其是不能折断主尖。卸车后将苗木直接摆放于平地,树木直立,若囤放时间较长,应将捆拢的草绳解开并取下,使树冠间有15~20cm的间隙;土球与土球之间用沙灌严。随卸车随摆放随灌细沙随浇水,最的土球用细沙培严,覆沙要超过土球。
2.2 养护、管理
2.2.1 风障搭建:风障搭建于迎主风方向(一般为西北两侧);距离囤植树木0.5m处,每隔2m竖1竹竿且要入土30cm,横向2道竹竿、间隔2m,彩条布的高度应超过树高,竖向支撑应用铅丝、木楔拉紧加固。
2.2.2 水分管理:囤苗期间视天气情况及时进行叶面喷水,每天喷水2次(注意不漏喷囤苗区中心的树木),视沙的干湿进行浇水使沙保持湿润,但不能有积水;保证发出新芽不受损、不落针。
2.2.3 囤苗期限:长出新根尖前。
3 栽植技术
3.1 选地、整地
根据小气候选地,选择西北方向有山的山前台地作圃地,土层厚度大于1m,且有浇水条件,周围无化工、石灰生产等污染源,有可供车辆行驶的道路,有劳动力可供使用;不可选重茬地栽植。土地整理做到栽植地平整,无低洼、叠起。
3.2 打点、挖坑
根据苗木规格及培养年限确定栽植株行距如下:
挖坑规格:挖坑直径较备栽苗土球大20cm左右,深度较其深10cm。在栽植穴底施入有机肥,将有机肥与种植土混合后施入。
3.3 栽植
4月15日左右,囤苗起苗当天栽植。按购苗时所做标记,将苗木划分等级后按序摆放于坑边。在原土痕处(土球根际处)用漆画栽植线。入坑前解除土球包装物,若土坨不完整可入坑后再解包装,要求在保证土球不散的前提下将包装物取出坑外。根据土球厚度,适当填土至所需深度,将苗放入坑中央、调整树冠方位(注意生长弱的部位面向南面栽植),使原土痕与坑面持平;然后回填土至坑深的1/2~1/3,在土坨与栽植地土壤衔接处踩实,再填至满穴并踩实,最终填土厚度不超过原土痕;栽植苗木的同时,做出畦埂。栽植完毕,将捆拢树冠的草绳解开并取下。
4 栽后管理技术
4.1 初期管理
4.1.1 支撑:栽后立即用草绳或线绳三点拉线支撑,一定在浇第1次水之前完成,支撑点在苗高的2/3左右处,要求绳拉紧、不松动。以后随时检查支撑牢固程度,若发现松动或断绳,及时加固支撑。
4.1.2 浇水:栽后立即灌水1次,3天内浇第2次水,1周内浇第3次水。苗木栽植后,晴天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对树冠进行2次喷水,水量不可过大,待长势完全恢复正常有新芽发出时停止。3次水后,待地表土壤干皮及时封坑,以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时浇水(扒去表层土,如果观察内部土壤潮润,但用手握紧时不能成团时,需及时浇水)。9月份以后要控水,促枝条木质化,增强越冬能力。11月中下旬浇防冻水,浇足浇透。
4.1.3 深度调整:栽后浇上几次水后,若发现苗木下沉,造成栽植过深,应及时清除畦表土,恢复原栽植深度。
4.2 中后期管理
4.2.1 撤掉防寒物的同时浇返青水:定植后次年起,每年3月下旬,撤掉防寒物,结合浇第1次返青水进行施肥。3m以下的苗木每株施有机肥1000g、以N为主复合肥200g,3m以上的苗木每株施有机肥1500g、以N为主复合肥400g。施肥时开环形沟,沟深20cm,施肥后将沟及时填平进行浇水。
4.2.2 整形:苗木正常生长后,每年3月中下旬至8月份牵引枝条、补充树冠空缺;对于无主尖或主尖不明显苗木,待上层发出新枝后用竹杆绑缚、培养主尖,对于主干顶梢的竞争枝,应回缩修剪至分生枝处。
4.2.3 病虫害防治。枯梢病: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于4~5月份喷洒植株的叶、梢、枝,发病轻的地方可喷1~2次,用药间隔期为15天;发病重的地方每隔10天喷1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颈腐病:发病初期及时防治,首先用小刀在病斑横竖划几下至木质部,然后在伤口处均匀涂抹果腐康原液。梢枯病:在新梢(春梢和秋梢)刚抽梢时和新梢已抽出一半时用75%百菌清、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间隔1周,连喷3次防治。
4.2.4 中耕除草:适时进行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忌积水。
4.2.5 防寒:栽植后2年,每年11月中旬单株雪松搭三角架,彩条布进行防寒,在植株南面留口(占整株防寒物的1/3),下部彩条布用土压实封严。
4.2.6 雪害预防:下大雪时,要及时除掉树冠上的积雪,防止压断侧枝。
5 苗木出圃技术
5.1 拢冠
用草绳自下而上捆拢树冠。
5.2 土球规格
土球直径为干径的8~10倍,土球厚度少于土球直径10cm。起出的土球为苹果状。
5.3 包装
用草绳缠紧,包装基本牢固。
篇2
关键词:醋酸乙烯;乙炔法;乙烯法
中图分类号:TQ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48-02
1 概述
醋酸乙烯(VAc)又称醋酸乙烯酯,无色透明且具有可燃性,是一种具有强烈气味的液体,但却不溶于水,可以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醋酸乙烯可用于生产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醋酸乙烯世界的需求量巨大,其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2 醋酸乙烯生产技术概况
现阶段世界上醋酸乙烯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工艺路线有乙烯法、乙炔法等。早期人们制取醋酸乙烯主要采用乙炔法。随着醋酸乙烯生产技术的进步,乙炔法的弊端凸显,人们逐渐采用乙烯法。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醋酸乙烯都由这两种方法生产,其中乙烯法占据着主导地位。
2.1 乙炔法
2.1.1 电石乙炔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电石和水反应从而生成乙炔,乙炔和醋酸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催化剂的催化,生成醋酸乙烯。这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乙炔的生成和乙炔的净化,二是醋酸乙烯的合成和醋酸乙烯的精制。
20世纪30年代,Wacher公司利用固定床反应工艺首次实现利用电石乙炔气相法工业化生产醋酸乙烯。20世纪60年代,流化床催化技术研发成功。乙炔气相法制取醋酸乙烯的工艺得到完善。然而,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催化剂会随着操作时间而老化,相应的反应温度也会因此而逐步升高,所以催化剂需要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使用电石乙炔法生产醋酸乙烯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成本比较高,国外已经在逐步淘汰这种技术。
2.1.2 天然气乙炔法。20世纪60年代Borden公司与Blawkeox公司共同研发出Borden生产技术。这种技术使用天然气乙炔作为制取醋酸乙烯的原料。这种技术的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氧化天然气来制取乙炔并利用合成气制取醋酸,二是利用乙炔和醋酸生成醋酸乙烯。天然气中本身含有的乙炔的量十分有限,所以乙炔的制取需要经过天然气的氧化裂解来生成。整个生产过程首先要经过天然气脱硫和氧化裂解,然后对乙炔进行提浓与净化,最后是醋酸乙烯合成与精制。
2.2 乙烯法
2.2.1 乙烯液相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钯基催化剂,让醋酸与乙烯反应并生成醋酸乙烯。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称氯化钯和乙酸钠在加压密封并通入乙烯的冰醋酸溶液时会发生反应并在一定时间后生成醋酸乙烯。随后英国、德国的一些公司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取了各自的专利,在这些公司中以英国的ICI公司最具代表性。英国ICI等公司先后建成了利用乙烯液相法的工业装置并投产。后来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的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会强烈腐蚀生产装置,极易造成设备毁损,以至于设备的利用时间短,生产成本偏高。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ICI等公司逐渐停止使用这种方法的生产装置。目前该法已被
淘汰。
2.2.2 乙烯气相法。
(1)Bayer法和USI法。20世纪60年代末期,Bayer-Hoechst公司和USI公司分别成功地研发出了Bayer法和USI法生产醋酸乙烯的工业技术。利用Bayer法和USI法生产醋酸乙烯其生产流程基本一致,不同点在于这两种方法所使用的催化剂。利用Bayer法生产醋酸乙烯,它的每台反应器的年产能在50kt/a以上。该工艺广泛应用于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新建装置,其催化剂以Pd、Pt为主,以二氧化硅为载体。而利用USI法生产醋酸乙烯,其催化剂为Pd-Au/Al2O3。目前世界上采用这种方法的公司不多,这种方法的整个流程可以分为合成和精制两个部分。
(2)Halcon法。20世纪80年代,Halcon公司成功研发出醋酸乙烯的Halcon法。这种方法是用煤作为原料生成醋酸乙烯的。其生产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以煤为原料生成合成气,合成气羰基合成甲醇,甲醇与合成气羰基合成醋酸,醋酸与甲醇酯化得到醋酸甲酯,醋酸甲酯通过羰基化反应生成亚乙基二乙酸酯(EDA),然后再经热裂解生成醋酸乙烯和醋酸。这种方法实现了以单一原料煤生产醋酸乙烯的突破。
(3)Antage工艺。2001年,Celanese公司研发出了新的固定床VAn-tage工艺,这种新工艺在催化剂方面做了重大改进,醋酸乙烯的收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方法在随后对新加坡的生产装置进行相应的改造中体现出它的优势。改造后的生产装置在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生产能力提高了两成。
3 发展趋势
3.1 催化剂的持续改进
醋酸乙烯的生产离不开催化剂,催化剂是生产的关键因素。所以一直以来有关学者对催化剂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工作,他们在为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使用效率等方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催化剂的持续改进仍然是醋酸乙烯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3.2 新的原料路线的持续优化
自从可以以单一煤为原料生产醋酸乙烯以来,人们寻找新原料制取醋酸乙烯的尝试从未停止过。比如三菱瓦斯化学公司曾经提出了以甲醇和CO反应生成乙醛,以醋酸甲酯和CO反应生成醋酐,这两种原料按Celanese法合成醋酸乙烯,虽然该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由于在醋酸乙烯的合成中产生大量的循环醋酸,而这又成为限制其工业化的一个瓶颈。在新的原料路线的持续优化的过程中,人们还曾把醋酸乙烯的上下游产品相结合以实现联合装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以新的原材料路线的持续优化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3 装置规模的大型化
大规模大型化的装置不但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还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还能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结论和建议
目前,乙炔法和乙烯法是生产醋酸乙烯的主要方法,其中乙烯法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乙炔法采用的装置投资高、污染大,但原油价格的居高不下致使乙炔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仍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建议在资源丰富(水、电、煤等)且生产电石的地区利用电石乙炔法生产醋酸乙烯及其下游产品,以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在考虑新建生产装置时要特别注意适当的经济规模,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醋酸乙烯发展方向,做到全面发展,以规避和减少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姚逸民.化工百科全书(2)[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2]李宗会,李保华,刘永杰,等.醋酸乙烯生产技术发展动向[J].化学工程师,2005,122(11):
26-28.
篇3
一、原理与方法
造型蔬菜瓜果抓住人们追求新、奇、特的心理,通过人为创意生产出五角星、心形、正方形等形状各异的黄瓜、西瓜等特色瓜菜,既富有创意,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又有美好寓意,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从而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造型瓜菜在栽培技术方面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其生产方法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种是通过人工培育特色品种,任其自然生长而成。如各种奇形怪状的玩偶南瓜、飞碟瓜、长柄葫芦、巨型南瓜,以及彩色甜椒、紫色番茄、绿熟番茄等,都属特菜系列,能通过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组合、拼盘而大大提高产品的商品性,现已在各地的观光、采摘园中普遍应用。
另一种是在蔬菜瓜果生产过程中采用模具成型、刻字、雕刻或修剪等人工成型方法。如在南瓜上雕刻“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相关文字图案,当南瓜、葫芦等果实老熟后就成为人工艺术品。再比如前几年曾一度引起市场轰动的方形西瓜,其选用的品种在自然生长条件下也是圆形或椭圆形,在西瓜栽培过程中,利用模具成型就可使其长成方形。模具一般为方形有机玻璃容器,依据瓜的大小一般长40厘米、宽25厘米,旋转螺口可调节。在模具的压力下,西瓜逐渐变成方形。随着西瓜的生长,适当调宽模具,如此进行2~3次,即可长出色泽均匀、瓜形端正的方形西瓜,西瓜七成熟时撤除模具,八到十成熟时采收即可。
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艺术葫芦的生产,以天台山佛教代表人物济公等的形象为模型,采用圆雕范模工艺模式,利用模具人工成型,使葫芦自然生长成各种人物造型的工艺美术品,稍稍加工后即栩栩如生,成为造型蔬菜瓜果的极致与典范。
还有盆栽瓜菜,对瓜菜整个植株株型进行人工造型,如采用适宜的品种,通过人工整枝、打顶等措施,即可得到用于矮化观赏的盆栽番茄、辣椒、茄子、西葫芦、草莓等。
一些彩色的野菜类观赏蔬菜,与观赏草花已无多大区别,也适宜造型后作盆景栽培观赏和食用;还有生产制作番茄树等高大的造型,有点类似园林绿化的造景,适宜观光采摘园种植。
二、造型黄瓜生产技术
第四届中国·浙江瓜菜种业交流会上的心形和五角星形的造型黄瓜也很有创意,这些造型蔬菜一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会误认为是畸形瓜,但将这些特色黄瓜按截面竖直切下摆放在盘子里,就能够得到一颗颗翠绿的心形、五角星形黄瓜,通过摆放造型,使之产生“心心相印”等的寓意,可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这种外形特殊的心形、五角星形黄瓜其实就是普通的水果黄瓜,种植时其温度、湿度、肥、水、病虫害管理等均采用常规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塑料模具人为生产而成。一般掌握在相对低温、黄瓜旺盛生长期进行,待小黄瓜长到手指般粗细时,套上专用心形、五角星形模具(一般为比较结实的食品级塑料模具,长短粗细等类似黄瓜本身,并配有插销开口、2个活动的合页,可打开一半的模具,以便于取出成型的黄瓜),让它按人们预定的形状生长。黄瓜在正常膨大过程中受模具挤压变形,一般7~10天就可以长成目标形状,到时只要打开模具取出黄瓜即可。如温度较高,则黄瓜生长速度快,且黄瓜套上模具后温度高、湿度大,造型黄瓜的品质和外形均会受到影响,成品率就会降低;温度低时黄瓜生长速度慢,套模具黄瓜就比较容易成型。用各种类似模具的外框,还可生产其他造型蔬菜,但心形、五角星形黄瓜除了外形特别外,味道并不受影响,且套上模具后还可避免受到所喷洒农药的污染,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瓶装西瓜生产技术
西瓜坐稳后,在其比瓶口小时就直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瓶里(根据西瓜成熟时的大小,瓶子类似西瓜形状并稍大些,两端开口,一头有瓶盖,另一头在生长时可透气降温、便于固定,采收后起到底座的作用),用绳子、钩子把瓶子吊起来固定,西瓜就在瓶子里生长膨大。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瓶子、西瓜的位置,西瓜成熟后就直接留在瓶子里一起采收上市。为便于套瓶吊瓜等田间操作,一般采用中小型西瓜品种,立式、网架栽培。这种瓶装西瓜生产方法与前几年在西瓜、甜瓜、葡萄等的柄上套标签等的做法异曲同工,能起到防伪的作用(因为标签或瓶子只能在果实小的时候套上去,果实膨大后就不可能再放进去了,因此只能由生产者完成)。塑料瓶能在生产过程中及采收后起到支撑保护西瓜的作用,能改善西瓜生长发育所处的小环境条件,最后还能成为商品的外包装。
“把西瓜装在瓶子里生长,白天瓶子内温度明显偏高,晚上降温后,能增加西瓜生长小环境的温差,提高西瓜的品质;而且采用吊瓜栽培,西瓜受光均匀,无阴暗面,外观一致性好。”衢江区林氏精品西瓜合作社负责人翁有良社长如是说。
瓶装西瓜所采用的瓶子是用食品级的PVC制成,把西瓜装进去可以避免农药残留等污染,防止虫咬瓜斑的发生,外形生长均匀一致,一般单瓜重3公斤左右,比较适中。瓶装西瓜采收后外面再配以漂亮的外包装,俨然是一件艺术品,商品性大大提高,可当作礼品出售,售价也就自然上去了。
瓶装西瓜生产技术的关键是瓶子与西瓜品种相匹配,应掌握在早春温度相对低些时进行装瓶操作,避免瓶内温度过高影响瓜的正常生长,以提高成品率。
篇4
关键词:纯净钢;炼钢;连铸
前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转炉炼钢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连铸技术、炉外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发展,钢材纯净度明显提高,进而改善了钢材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适应了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纯净钢的炼制。文章将对纯净钢的概念进行解释,分析宣钢近几年纯净钢的冶炼工艺技术情况,为后续纯净钢产品的生产提供有借鉴。
1 纯净钢的概念
纯净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纯净钢对钢中的杂质元素含量要求非常严格,其中,硫、磷两种元素的含量应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同时,对氢、氧和其它低熔点金属元素含量的要求要远远高于普通钢。纯净钢标准下氧、硫、磷、氢、氮这五种元素含量非常低。
2 纯净钢的生产技术
宣钢纯净钢冶炼技术以铁水预处理、转炉过程控制、终点控制、LF精炼以及连铸过程防止卷渣和二次氧化为主线展开。
2.1 铁水预处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生产优质低磷、低硫钢必须注重铁水的预处理工艺,通过铁水预处理可以讲转炉中铁水的杂质元素含量降低至成品钢水平。采用固体脱硫剂进行铁水脱硫,是纯净钢生产平台的重要环节。不同温度下(1500-1600℃),脱硫能力最强的是镁,而CaO/CaC2是成本最低的,所以应用最广泛的是Mg/CaO和CaO/CaC2。铁水预处理脱硫生产超低硫钢的工艺关键是要及时去除脱硫渣,以防止在炼钢过程中回硫。
2.2 转炉过程控制
2.2.1 转炉过程双渣冶炼工艺与终点高拉碳操作
采用双渣冶炼工艺去磷,在冶炼3分钟后倒前期渣,倒渣量为总渣量的1/2-3/5。冶炼前期脱磷率为70-80%,可将铁水磷含量降到0.030%以下。
为降低转炉钢水含氧量,并同时获得良好的去磷效果,转炉终点钢水碳含量控制在0.35-0.45%。转炉终点钢水成分见表1。
表1 宣钢转炉终点钢水化学成分
2.2.2 出钢操作
出钢时间不小于4分钟;由于转炉内流出的氧化性炉渣会增加氧化物夹杂,故采用挡渣锥挡渣出钢操作,钢包内渣层厚度控制在70mm以下, 保证挡渣成功率在90%以上,避免出钢下渣,解决了回磷问题同时提高合金吸收水平,实现转炉出钢至成品过程中控制磷含量在0.008%以内。脱氧操作先弱后强,高碳钢的脱氧过程不能采用铝脱氧方式,特别是出钢过程中,应将炉渣改质,控制其氧化性,降低渣中氧化铁含量至5%。
2.3 LF精炼
根据钢种质量要求选择一种或多种精炼组合方式完成钢水精炼任务,达到脱氢、极低C化、极低S化、脱氮、减少夹杂物和夹杂物形态控制等。
2.3.1 钢水氧化性控制
LF炉精炼主要靠炉内的白渣,在低氧的气氛中,底吹氩气搅拌并由石墨电极对钢水加热精炼。钢渣之间存在氧的传质,因此,控制钢水氧活度以及炉渣的氧化性都可以提高钢水的纯净度,如图1所示。
2.3.2 脱硫控制
脱硫是合成渣精炼的主要目的,为最大限度的脱硫,合成渣的碱度必须高,以使硫化能力增强,渣的流动性良好,不损坏耐火材料。
LF精炼过程脱硫反应为:
3(CaO)+2[Al]+3[S]===3(CaS)+(Al2O3)
由脱硫反应式可知,降低炉渣氧化性和提高碱度,有利于脱硫反应的进行,见图2。当渣中(FeO+MnO)
2.3.3 底吹氩控制
在精炼过程中必须注重氩气流量的控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工序是精炼结束后的软吹氩,软吹氩与钢中的全氧含量对应关系如图3,根据周期匹配要求并综合考虑炼钢效果,软吹氩的时间最好是在10~15分钟范围以内,在这个范围内的吹氩流量正好有助于促进杂物的上浮和去除,同时也不会对钢液产生二次氧化的影响。
3 连铸技术
为实现连铸与精炼、转炉的良好匹配,保证周期,采用七流浇钢(共八流)。在浇注过程中关键是使用保护浇注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大包采用引流沙自开浇技术。
(2)大包带氩封保护长水口浇注,中间包采用浸入式水口,防止钢水二次氧化。
(3)中间包覆盖剂采用微碳高碱度覆盖剂,进一步吸附夹杂物,净化钢水。
(4)改进大包注流的冲击区设计,防止开浇翻溅;提高该区域的液面深度,杜绝钢水液面而产生的严重二次氧化。
(5)连铸换包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中间包液面保持在600mm以上。
4 结束语
(1)提高钢的纯净度是进行高技术含量钢材品种生产的关键技术,市场竞争对钢材高附加值的要求促进了提高钢材纯净度技术的发展。
(2)应该根据钢种的具体要求控制钢的纯净度,不需要刻意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考核钢的纯净度标准,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杨梅 标准化 生产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42-02
一、适应环境
1. 气温
年平均温度在15~20℃之间,极端最低温-9℃。
2. 雨量
杨梅是一种喜湿耐阴的植物,这就要求种植的产区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
3. 日照
种植杨梅对种植的产区的日照具有严格的要求,一般的种植区年平均日照时间是2100h,而且具有约215d晴天。
4. 霜期
种植的产区要求每年具有245d的无霜期。
5. 土壤
种植杨梅的土壤一般是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含有石砾、PH值在4.5~6之间的酸性或微酸性红黄土壤为宜。
6. 海拔
要求在海拔500m以下。
二、壮苗
1. 砧木苗培育
1.1 种子
杨梅进行种植的种子可以是食用以后的,也可以是成熟的野生杨梅堆烂以后收集的杨梅核。然后经过清洗、晾晒,最后进行3~4的沙藏或袋藏,就可以进行播种。
1.2 苗圃(场)地
苗场进行选择时要选择土质松软、排水良好的山地,而且要保证苗圃周围有良好的环境没有污染,种植的苗圃不能连续的种植。
1.3 基肥
种植前进行施肥的施用时每667平方米可以施用三元复合肥15~20kg。
1.4 播种
当年6~7月采集贮藏的种子,于10~11月播种。播种前种子先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h,消毒杀菌。采用畦状撒播,每平方米用种子1.25~1.5kg,将种子均匀播于土面后,用木板轻压入土,12月上旬严冬来临前,覆薄膜保温。
1.5 移栽
次年4月中下旬,芽苗地上部高7~10cm时即可移栽。移苗前先喷洒一次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然后轻轻拔起幼苗,选阴天或明天无风之日移栽到大田继续培育。如需长途运输,则须注意根部保湿,放入纸板箱等容器,免受风吹日晒。移栽大田可选山间旱地或近山农田,行株距25~8cm,每667m2约栽2.5~3.0万株,年内施2次追肥(立秋后停施),要求当年实生苗高30cm,根颈粗(直径)0.7cm以上,待次年春嫁接。
2. 嫁接苗培育
2.1 砧木准备
将育成的实生苗(砧木)掘起、去叶,运回室内。
2.2 接穗采集
采自无病虫的盛果期丰产树上1~2年生的春梢或夏梢,随采随用。
2.3 嫁接方法
时间为2月中下旬~3月中旬。小砧接,将砧木剪去主干5cm以上部分,后行切接。大砧接,在圃地直接行劈接。
2.4 接苗栽植
小砧嫁接苗在室内贮放后,选阴天或晴天无风之日栽于苗圃。
2.5 接苗管理
栽苗时每667m2施复合肥30~40kg,肥料不能与根接触,成活后施1~2次追肥,最迟在8月上旬结束。圃地发现有地下害虫及卷叶蛾等危害时,须及时喷药防治。夏秋季须防梅雨、伏旱和洪水等灾害。
2.6 苗木分级
一年嫁接苗出圃,要求品种统一计划达98%以上,嫁接口愈合良好,砧穗牢固结合,根系发达,须根多,主干粗壮,无病虫害及受冻等症状。
2.7 苗木出圃
起苗时要注意尽量保护根系,起好的苗木如不能及时栽植或运输的,应立即假植,如要长途运输,则以每100株为1,根部浸黄泥浆保湿,并用塑膜包裹,扎以草绳,苗木上部再扎1圈草绳,然后挂上标签,注明品种、等级、数量、产地、日期等。为减少何种,方便装运,可以剪去苗木先端强幼嫩部分,也可去掉半张叶片。运苗期间,严防风吹、日晒,并随带苗木检疫证书。
三、栽培管理
1. 幼龄树速生是产
1.1 定植方法
春植于2月下旬~3月中旬进行,秋植于10月下旬~11月下旬进行。整地方式提倡鱼鳞坑,在熟地上的植穴可略小。每667m2栽苗20~25株,栽苗时要做到“苗扶正、根舒展、土踏实、盖松土、覆柴草”5个环节,定植深浅须适度,以嫁接口略低于地面为宜。
1.2 植后管理
及时定杆、查苗、补缺、抹芽、扶理。定植后,立即做好定杆工作,即在嫁接口30~40cm处以上短剪,促进下部萌发新梢,发现缺苗、死苗,及时补种;合理追施肥料,适当间种绿肥,防治病虫危害。
1.3 适时调控
苗木定植后1~3年,以“促”为主,即注重用速效氮肥,尽快培养树体;第3~4年“促控结合”。适时控制幼树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形成,争取第4~5年开始挂果。具体措施是:施肥上做到控氮增磷钾,每株年施钙镁磷肥及硫酸钾肥各0.5kg,分2~3次施用。整形上做到及时拉技,树冠整成园头形或开心形,主枝不宜过多,要开张角度,扩大树冠光照面,并剪截强枝,上压下发,减少顶端优势,促进侧枝抽发;在幼树冠幅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土施或喷施多效唑进行化学调控。土施按树冠投影面积计算,树势较弱的荸荠种每平方米施15%多效唑成份0.2g,按1:50~100与细土混合施用,在树冠滴水线开浅沟施入后复土,时间在10~11月,在雨前或雨后施用更为适宜,晴天施用后须浇水,以利根系吸收。土施不得在同一株树上重复使用。喷施在4月下旬春梢长到5~7cm、6月下旬夏梢长到5~7cm左右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PPM喷洒树梢。
2. 成年树优质稳产
2.1 肥料管理
施肥最好每年3次,第1次在2~3月上旬,施用稀薄速效氮肥或复合肥,以供春梢抽发和开花结果需要;第2次在5月中下旬,以速效氮肥和磷钾肥结合,促进幼果膨大;第3次在果实采收结束,用适量的速氮加钾肥。
2.2 整形修剪
整枝剪时期以春季2月或秋季11~12为宜。凡幼龄树已整好形的,则成年树修剪可轻,使树冠内部和下部都能通风透光,做到立体结果。
2.3 花果管理
2.3.1 大年树疏花处理
在大年时,使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生长调节剂进行疏花。在小年时的果实采收后,即施足量速效氮肥,或向树体喷洒40~50ppm赤霉素液,每周1次,连续4~5次,以促发夏(秋)梢,减少过多花芽。
2.3.2 小年树促花保果
在小年的花蕾期喷洒0.2%硼砂水溶液,幼果期喷0.3%磷酸二氢钾液,也可在花蕾期或谢花期喷洒0.2%~0.3%杨梅“保花剂”。
2.4 低产改造
2.4.1 小老树
适度加重修剪,促使隐芽萌枝,改善树冠结构;深耕拓宽植穴,加入客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根系和树冠的生长发育。
2.4.2 旺长树
控制肥水,特别是减少氮素营养,土施或喷施多效唑,秋季树冠根系适量断根,对部分大枝进行环割,以促进花芽形成,提高产量和品质。
2.4.3 衰老树
视树势进行局部更新,将主干和主枝分2~3年分批进行短截,至中下部强枝处更替。并结合增施肥料,除去过多萌蘖,促进新枝抽发和根系生长,重新恢复树冠和产量。
四、病虫治理
1. 治理原则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和物理、生物防治为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治理技术,并符合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标准的要求。
2. 农业防治
杨梅园实行翻土和覆盖相结合,即冬季实行翻土,夏秋季实行覆盖;做好果园清洁、修剪、控梢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源;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抗疫能力。
3. 物理生物治理
充分利用虫害的特性进行防治,可用灯光引诱金龟子、卷叶蛾、白蚁等;可用黄色板诱杀蚜虫等;某些虫可用糖、醋加农药进行诱杀;以虫治虫等技术。
4. 农药防治
4.1 癌肿病
癌肿病又称溃疡病。主要为害杨梅树干和枝条。4~5月间,病菌通过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经枝干伤口或叶痕侵入,潜伏期1个月后,病症至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后扩大蔓延。
防治方法:随时剪除病枝及枯死枝烧毁,并喷1:2:200波尔多液,注意树体保护,尽量避免采果和培育时的人为机械损伤;同时也可在春、秋两季下雨后,先用快刀削除病瘤,在伤口处涂以“402抗菌剂”或1:6的浓碱水,进行消毒保护,隔1个月再涂1次,严格检疫,禁止在病树上采接穗,禁止出售带病苗木。
4.2 褐斑病
褐斑病又名炭疽病,是为害杨梅叶片的重要病害。次年5~6月通过风雨传播危害,8月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重。受害严重时,全株叶片落光,产量与品质大受影响。
防治方法:春季剪除枯枝,扫除落叶,并集中或深埋,减少越冬病菌;5月上、中旬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化、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或1:2:200波尔多液进行防治,隔7~10天以及果实采收后再各喷1次。
4.3 赤衣病
该病是由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丛在病部越冬。4~6月和9~10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气温在20~21℃时菌丛扩展迅速,因而在4~6月温暖多雨季节发病严重,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严重时叶片落光,2~3年即可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在3月中旬~7月上旬用纹达克1000~2000倍液,用刷子涂抹或喷播方法把药剂涂或喷到树上,每隔20天左右再用1次,连续防治3~4次。冬季进行枝干涂白有一定防治效果。
4.4 介壳虫
该虫1年发生2代,以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雌虫开始产卵(第1代),5月中旬若虫孵化,6月中旬出现成虫。7月中旬开始产第2代卵,7月中旬孵化若虫,9月中旬出现成虫,直至越冬。
防治方法:修剪枝梢,春季剪去枯死枝及虫口密度高的活枝,集中烧毁,减少虫源;保护瓢虫等天敌,实施以虫治虫;树冠喷药,由于第1代若虫期正值杨梅幼果膨大期,故喷药应在第2代若虫固定期(8月上中旬),药剂可用95%机油乳剂50~100倍液,也可洗衣粉80~100倍液喷治。
4.5 白蚁
危害杨梅的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每年4~5月为白蚁活动期,气温在20℃以上时,外出觅食危害,5~6月有翅蚁繁殖分飞、资本或分巢,11月~次年3月为越冬期。
防治方法:堆草诱杀,,在白蚁危害区域挖数个深10cm、长宽各50cm的方形浅穴,然后割取新的柴枝、嫩草,覆在浅穴上,并压上泥块或石块,如发现有白蚁群集,则立即用农药喷洒杀灭;蚁路喷药,在气温20℃以上的天气,在白蚁危害区域树上寻找用泥土筑起来的蚁路,发现白蚁后,即洒少量的“灭蚁灵”原粉,使期带毒返巢,取其群体性和整治性的习惯,传至其它白蚁共死。
五、灾害防御
1. 旱害
建园时减少植被破坏 ,不开水平梯地,只挖鱼鳞坑;幼树主干四周在高温来临前柴草覆盖;实行自然生草法栽培,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及防止水土流失。
2. 风害
台风来临前,对风口杨梅树加培泥土、树立支柱;台风过境后,及时扶理树体,修剪折断枝条,绑扎劈裂树梢,扶直倾倒植株,以尽快恢复树势;建园规划时,最好选择避风地段或营造防风林。
3. 雪害
下大雪时用小竹竿及时打下积雪,雪后及时扶理受害树体。
4. 雹害
冰雹侵袭后,要及时剪去重伤的枝梢,促发新枝;树冠喷施液肥,保花保果工作。
5. 涝害
做好开沟排积,大雨后不滞留积水。
6. 冻害
增施有机质肥料,既可改良土壤,又能保护根系。冻害来临前或受冻后,对树冠喷施叶面肥防冻,可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液)。
六、采收
1. 采收次数
在全树或全园的1/3果实已着色成熟时,即开始分批采收,选紫黑色留青色,每天隔天采1次。
2. 采收注意事项
上树采果注意人身安全,并尽量不伤树体,采收人员须剪平指甲,以免碰伤果面。采摘时应以手指执住果柄摘下,将采下果实放入底部及周围有鲜嫩草或用原果园中的杨梅叶垫护的浅竹篓或塑料篮等容器中,每一容器装2.5~5kg为宜,容器上再覆以鲜草或杨梅叶,放上盖子,并缚扎。
七、贮运销售
1. 贮存
当日采收的杨梅如无法销售完,则应将期预冷后,放置在2~3℃的冷藏库内,然后逐渐销售。
2. 运输
运输时必须减少震动,并有温控设施。出售时最好不要更换容器。
参考文献
[1]饶建民.陈立福. 浅析青田县杨梅产业发展[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04:15-17.
[2]黄建珍.黄胜华.赵友淦. 地理标志产品――丁岙杨梅标准化生产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2009,06:49-50.
[3]郑锡良.梁森苗.任海英.谢小波.戚行江. 黑晶杨梅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J]. 现代园艺,2012,11:21-23.
[4]陈良火.梁森苗.饶勇飞.邹秀琴.潘锋波. 杨梅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技术[J]. 果农之友,2006,06:28-29.
篇6
1.1选择品种: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脱毒种薯。
1.1.2菜用薯:费乌瑞它、早大白、东农303。
1.1.3淀粉加工用薯:克新13、克新12、俄7、黄麻子。
1.1.4薯条薯片加工用薯:大西洋、夏波蒂。
2、种子处理
2.1晒种催芽:播种前20-30天进行晒种催芽,在有光照条件的室内或室外将种薯摊摆3-4层,为防芽徒长每3—5天翻动一次,使之受光均匀,达到白芽变成浓绿色,芽长0.5-1厘米为宜,催芽最适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60%左右。催芽过程中要防止夜间低温冻伤及高温引起母薯黑心。
2.2切块:每块要有1-2个芽眼,50克左右的种薯可以从顶部纵切成2块,75-100克的在顶部芽眼集中处“十”字形切四块,100克以上的先从基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芽眼集中的顶部“十”字形切4块,20克左右的种薯整个种。切块时每人准备两把刀,发现病薯去除,再把刀放在生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
2.3拌种:用疫霉清10克兑水6-8公斤,喷施种块200-400公斤,拌匀,阴干后即可播种。
3、选地、施肥与播种
3.1选地与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沙质土壤,不宜种在涝洼地和前茬使用过豆威、豆磺隆、普施特的地块。整地最好是秋翻25-30厘米,没秋翻的地块必须进行原垄沟深松一犁,耕深要达18-20厘米。
3.2施底肥:结合整地施农家肥40-50立方米,/公顷。每公顷施和丰牌马铃薯专用肥800公斤,或尿素100公斤加磷酸二铵150公斤加硫酸钾200-225公斤。
3.3播种:当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时即可播种,最佳播种期4月20日-5月1日。种块摆放以芽眼朝上为好。播种密度为每公顷保苗5.5-6万株,即70厘米的垄距,25-30厘米株距。种块摆在垄沟,深20厘米处,覆土8-10厘米,做到深播种浅覆土,及时镇压。
4、化学除草
4.1出苗前用木头绑上树棵子耙捞1-2遍,既能除草又有利于出苗。
4.2化学除草:每公顷用48%广灭灵乳油(48%广灭净乳油)0.75升+90%禾耐斯乳油1.2-1.5升,或用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0.7-1.0公斤+72%都尔1.7-2.0升,兑水600公斤均匀喷雾。
5、田间管理
5.1出苗后进行第一次浅耕。
5.2争取早铲、细铲、浅铲,做到株间松土。
5.3苗高15-18厘米时铲趟,结合趟地可追一次化肥,在开花前每公顷追硝铵100公斤。
5.4苗期、初花期每公顷用“云大-120”15瓶(每瓶10毫升)3000-5000倍液各喷一次。
5.5花前或开花初期,进行第三遍铲趟,趟成上窄下宽的四方头垄。
5.6盛花期,每公顷用马铃薯膨大素375克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兑水300-400公斤喷施。
6、病虫害防治
6.1、晚疫病
(一)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发病都较严重。温、湿度适宜时,晚疫病迅速扩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
(二)症状表现。发病叶片,最初在叶尖和叶缘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和健康部分交界处长出一圈白色霉层。茎部受害,出现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也产生白色霉层。薯块受害,出现褐色稍凹陷病斑。
(三)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2.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春马铃薯与番茄地,应间隔300~500米。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钾肥,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抗病性。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以减轻发病。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喷药,控制其扩展蔓延。每5~7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64%的杀毒矾500~750倍液,或58%的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的达克宁悬浮剂500~600倍液。
6.2、病毒病
(一)发病原因。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是因为种植了带毒种薯,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会加重病情。(二)症状表现。发病后,植株畸形、矮小,产量降低,由于病毒病危害,可引起马铃薯种薯性能退化。马铃薯受浸染后,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两种。1.皱缩花叶病。叶片上深绿和浅绿相间,叶片缩小,叶尖向下弯曲,皱缩,全株矮化。2.卷叶病。叶片的叶缘向上卷曲,严重时呈圆筒状,病叶比健康叶稍小,叶色较淡,有时叶背呈红色或紫红色。(三)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加大行距,缩小株距,高垄深沟栽培,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拔除病株,减轻发病。2.治蚜防病。马铃薯出苗后,立即喷药,防止蚜虫传毒。3.药剂防治。用1.5%的植病灵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喷施,隔7天喷一次,连喷3~4次,防病效果较好。
6.3防治蚜虫和二十八星瓢虫:防治瓢虫,每公顷用90%的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5%来福灵300-400毫升,对水600-700公斤。防治蚜虫,用25%镇蚜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11比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蚜虫。
6.4雨季注意排涝,以防块茎腐烂。
7、收获
7.1收获:经1-2次轻霜茎叶完全枯死后收获。收获前1-2天割去茎叶,选择晴天用犁翻出块茎,翻出土的块茎在地面上晾晒1-2小时,表面干后收获。
7.2商品薯和种薯要分开,收获后放在通风避光处摊晾10-15天,然后才能贮藏。
8、关键措施
8.1选脱毒和抗病性强的品种;
8.2多施农家肥;
8.3切不可选择低洼易涝地,一定要拿起大垄;
篇7
关键词:有机蔬菜 品种选择 生产基地要求 肥料管理 病虫草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5-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将超过440万户,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而这些家庭对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品种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健康的大敌。有机蔬菜化学残留很少,品质与口感都很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该文结合有机生产标准,针对有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1 有机蔬菜专用品种的选择
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应当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及市场需要;其次,由于有机蔬菜栽培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除草剂等,最好选择一些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类及品种,再次,应选择获得认证的有机蔬菜种子和种苗,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种子。最后,在蔬菜品种的设置方面,要尽量多的收集好品种,避免单一品种给生产与销售带来弊端。
2 有机蔬菜地块选择与整地
2.1 地块选择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要求土壤肥沃,集中连片,地块完整,其间不得混合常规蔬菜生产的地块,有机和常规地块分开超过10 m,并安排乡村道路,农田林网或物理障碍物作为缓冲区间,以确保有机地块免受污染,一般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通常需经过2年的转换时间。生产基地要求具有丰富且优质的灌溉水资源;同时交通方便,便于销售;面积适中,能够进行作物轮作生产。
2.2 换茬
前茬蔬菜腾茬后, 为给后茬作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要求彻底打扫田块,将植株残体全部收集并运出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就近投入沼气池。
2.3 整地
基地一般在换茬后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和表面状态,有利于蓄水保墒,协调水、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3 肥料的管理
3.1 肥料的种类
有机蔬菜生产对病虫草害的防治和肥料使用,要求比常规蔬菜生产的要高很多。生产允许的肥料主要包括:腐熟的动物粪便与残体,绿肥、沤肥、沼泥,腐熟的饼肥,草木灰等;磷矿粉、钾矿粉和氯化钙等自然界存在的一些矿物质;另外还有国家认证的一些肥料厂生产的有机肥料和部分微生物肥。
3.2 肥料的无害化处理
在使用自己沤制或堆制的有机肥料时, 必须在施用前60 d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有:一是将肥料用水拌湿、翻匀、堆积,用塑料膜密封覆盖,使其充分腐熟;二是发挥沼气池作用,将有机肥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液或沼渣是很好有机肥料。
3.3 施肥方法
土地在使用肥料时,要做到种菜与培肥同步进行,植物肥与动物肥要保持数量以1∶1为宜,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 60000 kg,追施有机专用肥15000 kg。为防止有机蔬菜因出现缺肥缺素而影响产量,有机肥料的用量要充足。并且可以利用根瘤菌等土壤有益微生物来加速养分释放和养分积累,促进有机蔬菜对养分的有效利用。
在对需要追肥的有机蔬菜施肥时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施足基肥,将施肥总量80%用作底肥或基肥均匀施入耕作层内,结合基地情况,在播种或移栽前,先开沟,将肥料置入后进行填土;二是要巧施追肥,一般蔬菜开花期肥力需求较大,此时应进行追肥。施用量为总肥量的20%。
追肥既可以结合浇水、培土等方法进行土壤追肥,又可以进行叶面追肥,在生长期根据植物长势需要,选取生物有机叶面肥,每隔7~10 d喷洒一次,连喷2~3次。
4 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是整个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即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干预,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物质,如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所以说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将是一大技术难题。在生产中,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四种方法来达到病虫草害防治的目的。
4.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在农事活动中,一方面,可利用害虫天敌进行害虫捕食和防治,例如捕食螨、瓢虫、小黑隐翅甲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另外,可以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菌;最后,可以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4.2 化学防治
在有机蔬菜生产的特殊时期可以协调利用化学防治。首先,可以使用石灰水、石硫合剂、波尔多液防治病害;其次可以少量施用铜制剂、植物提取剂、醋等来防治真菌性病害。再次,可以采用生物制剂肥病害。
4.3 物理防治
有机蔬菜栽培中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如捕食螨、瓢虫和赤眼蜂等) 来防治虫害。可利用一些昆虫固有的趋光、趋味性和感应颜色刺激的性质进行大量的集中诱杀或驱避,达到杀灭害虫、保护有益昆虫的作用。
4.4 农业防治
在有机蔬菜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一般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农业防治如能同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伟勇,刘建平,李展彬.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8).
[2] 徐创吉,马玺,王桂珍,等.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27-29,48.
篇8
播种前,准备好营养土(腐熟细碎圈肥30%和床土70%)和营养钵,将土装钵后,浇透水放好。每钵中央放1粒出芽的种子,芽口朝下,盖细土1~1.5厘米厚,上面再盖一层旧薄膜或无纺布保湿,幼苗出土后揭去覆盖物。覆土后盖严塑料薄膜,夜晚要覆盖草苫,白天揭开利用阳光提高苗床温度,将床温控制在25~30℃,出苗时,白天床温控制在20~25℃,夜间不要低于15℃,外界气温达20℃以上时,可揭开塑料薄膜通风,气温下降时应注意覆盖保温。子叶平展后,可结合浇水施1~2次10%的腐熟人粪尿。幼苗4叶1心时即可定植。
2.整地施肥 选择向阳无遮阴、至少3年未种过瓜类的地块,667平方米撒施腐熟堆厩圈肥或塘泥5000~10000千克。然后深耕,干旱地在秋耕后不行平整,以促进土壤风化。到春耕或夏耕时,浅耕耙平作畦,然后按行开沟,667平方米沟施优质腐熟混合粪肥1000~1500千克,或用粪干、饼肥100~200千克,混土平整沟底,以备定植。
3.及时定植 瓠瓜支架栽培,可在1.3米宽的畦上种2行,株距60厘米,667平方米种1600株左右。也可在宽2.7米的畦上两边种1行,株距26~33厘米。定植须选择冷尾暖头的晴暖天气,移植时宜用手轻捏嫩茎,注意不散土坨。幼苗定植后周围地面可撒些切碎的稻草,以防雨溅泥浆黏附幼苗。定植后须浇水至活棵。
4.田间管理 ①抽蔓支架前进行多次中耕松土,中耕时植株近处浅锄,远处深锄,一般中耕松土3~4次。②一般在抽蔓后用2.7~3.0米长的竹竿搭成“人”字型架,在约1.3米处交叉,在人字架上用小竹竿或较粗草绳,设横架2~3道。晚熟瓠瓜以平棚栽培较好。地爬瓠瓜不设支架,注意压蔓以防风害。瓠瓜主蔓发生雌花迟,而子蔓、孙蔓则自第一、二节就开始连续发生雌花。晚熟瓠瓜则主蔓、子蔓发生雌花迟,而孙蔓、曾孙蔓发生雌花早。栽培晚熟品种时,在蔓上棚后留主蔓6~8片叶,对主蔓及子蔓及时提早摘心,以促使其发生孙蔓及曾孙蔓。中熟品种在主蔓上棚后摘心。子蔓结果后行摘心。地爬瓠瓜也应进行2~3次摘心。早熟架瓠子可不摘心。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对瓠瓜产量提高有显著作用,一般在下午17∶00~18∶00时进行。后期要随时摘去老叶、病叶、无效侧枝,减少养分消耗,改善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③水肥管理 瓠瓜对水肥的需要量大,需多次追肥。一般在开花结果期前,每隔3~4天追施1次腐熟人粪尿肥,进入结果期后,每隔15天随水追施1次肥,每次可用浓度为50%的腐熟人粪尿1500~2000千克。开花坐果期要控制浇水,防止化瓜。进入结果期后要及时浇水,夏季炎热,应在早晨或傍晚浇。雨季注意排涝防止积水伤根。
篇9
关键词 油茶;标准化;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4.4.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024-02
Abstract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Camellia oleifera were summarized from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forest land,cultivation,tending of young plantation,forest management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and pest control 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standardized;production technology
油茶属于木本油料树种,寿命长,结果期极长(可达100年以上),一般山区日常食用油均来源于油茶。油茶种植后经过精心管理,5年即可成林,8~10年进入丰产期。茶油由油茶果实榨出,含有9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油酸等,与其他植物相比,茶油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不易变质、耐贮藏,故茶油属于具有较好保健效果的高级食用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保健意识更强,对食品更为关注,追求更优质、更健康的食品。因此,具有易消化吸收等优点的茶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市场上茶油的价格为100~150元/kg,且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油茶发展前景广阔。
兴宁市为我国油茶种植之乡,有“油茶生产示范县”的称号,发展油茶标准化生产技术对山区经济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兴宁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油茶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茶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兴宁市在油茶种植上以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不断进行创新,积极促进油茶的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产业化发展。在兴宁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近年来兴宁市油茶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当地油茶种植面积约2.0万hm2,产值超过4.5亿元;其中建设的万亩种植基地4个、千亩种植基地25个。创立了一些知名茶油品牌,如高山油茶等,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兴宁市油茶种植的产业化程度、增加效益,现对油茶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其推广应用情况进行简单总结。
1 林地选择及整理
油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多种土壤上均可正常生长,包括黄壤、红壤、黄棕壤,其中以pH值偏酸的环境中长势较佳。一般油茶种植地的年均温要求在20 ℃左右,月均温不可
地块选好后,可采取3种方式进行整地,分别为块状、带状、全垦。具体方式可因地制宜地结合种植地块的实际条件、劳动力等综合考虑。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整地方式,均要注意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2]。一般在坡度大的地块上(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常选择块状整地方式,此种方式即为采取拉线的方式定点,结合设计的规格提前将穴挖好,注意要分别堆放心土、表土,不可混在一起,回填土时按照表土、心土的顺序填入。块状整地方式比较省工,但是由于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整地,与其他2种方式相比,其改善土壤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当林地坡度在20°左右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常采用带状整地方式。当坡度在15°以下时,水土不易流失,常采用全垦整地的方式,具体方法为沿着坡的方向由下往上挖坑,挖出的土块要翻转过来保证土壤中的草根部朝上,以免其再次生长,一般挖坑的深度为30 cm左右,具体结合土壤实际可适当增减。
2 种植
要现油茶的早产、丰产,其前提条件为选择性状优良的嫁接苗,以长势健壮的营养杯苗为最佳,要求一至二年生、顶芽长势饱满、根系发达、未发生病虫害。若选择的嫁接苗为一年生,则要求苗高15 cm左右、地径0.13 cm左右;若选择的嫁接苗为二年生,则要求苗高为30 cm、地径0.15 cm左右。在兴宁市,油茶标准化种植可选择当地林业科研部门培育的适宜在本地生长的优质苗[3]。油茶种植的时间多选择在立春至惊蛰之间,有些地区也可在10月的“小阳春”气候下种植。种植时以阴雨天为最佳,在提前整理好的备耕穴上覆盖1层松土,再结合种植苗的规格挖深度适宜的种植穴,将营养袋中即将萌芽的苗放入种植穴中,并培土,充分踏实,一般栽植深度控制在露出嫁接口2 cm左右即可。栽植结束后及时浇定根水,然后覆土,还可加盖1层稻草,使保湿效果更好。
3 幼林抚育
油茶种植后至开花结果之间的阶段为幼林期,其管理的重要措施即为土壤耕作。在5―6月开展除草、施肥等第1次抚育工作,8―9月再开展1次。实现油茶增产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开展垦复工作,即将林区内灌木、杂草等全部砍除并将其根系等彻底清理干净。一般垦复的时间以冬季和夏季效果较好。若选择在冬季进行,常采取深挖的方式,深度30~40 cm;若选择在夏季进行,则常采取浅锄的方式,深度10 cm左右即可。此外,还要结合林地的地形及油茶的生长情况确定垦复的深度,一般在树冠以内深度宜浅,树冠外可适当加深;规格较小的油茶树垦复宜浅,规格较大树垦复深度适当增加。每2~3年进行1次深挖,每年浅锄1~2次。
为了实现油茶林的丰产,还要适当进行整形修剪,以平衡主枝和侧枝生长。为增加幼林效益,可在油茶林中种植药材、绿肥、豆科作物等,对抑制杂草有很好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4]。
4 成林管理
油茶苗成林后,每年要在夏季和冬季进行2次垦复,夏季垦复深度宜为10~15 cm,冬季适当加深至20~25 cm。为了对林间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需要τ筒枇纸行适当修剪,切记强度不可过大,主要修剪除去病枯枝、过旺枝、交叉枝[5-7]。为了提高油茶的产量,树冠形状要培育成半圆形或者椭圆形,以增加其受光面积。
5 肥料运筹
油茶幼林期,施肥主要选择有机肥,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速效肥与迟效肥相结合的原则[8-10]。冬季在挖沟扩穴的基础上将土杂肥施入;在春季油茶幼梢萌发之前适当施入化肥,氮、磷、钾肥比例控制在1∶2∶1。成林后可在幼林管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肥料施入量,将氮、磷、钾肥的比例调至1∶4∶3,保证每年的土杂肥施入量为50 kg/株。
6 病虫害防治
油茶生长过程中一般发生病虫害不多,主要有大白蚊、黑白蚊、炭疽病等,防治上要坚持化学与绿色防治相结合。尽量减少氮肥施入量,增加磷肥、钾肥、有机肥的施入量,确保油茶植株长势健壮,提高对病虫害的抗性。
7 参考文献
[1] 冯纪福.油茶标准化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0(17):6-7.
[2] 马洪军,刘英杰.山地油茶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3] 黄群昌.兴宁市油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38.
[4] 曾文波.浅析如何提高油茶造林的经济效益[J].北京农业,2011(3):130.
[5] 左平辉,江红,王锋.探析油茶园艺化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J].现代园艺,2015(14):74-75.
[6] 王春芳,董春燕.南方油茶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6):40-41.
[7] 杨茜,鲁艳红,廖育林,等.湖南省油茶种植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5(4):24-26.
[8] 徐尚平.油茶高产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13(4):67-69.
篇10
关键词 稻鸭共生;优点;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S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24-01
2016年,芜湖县花桥镇九十殿村九灵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推广稻鸭共生生产技术,种植水稻面积共6.67 hm2,除在水稻分蘖期施尿素75 kg/hm2外,其余时间化肥、农药均未施用。水稻平均产量6 150 kg/hm2,加工大米后出售价格为16元/kg,则水稻平均产值为9.84万元/hm2;平均养鸭300只/hm2,平均单价50元/只,平均收益1.5万元/hm2,合计产值11.34万元/hm2,扣除购买生产资料以及生产人力等成本,平均净利润4.8万元/hm2,较水稻常规种植模式增收2.4万元/hm2左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稻鸭共生技术就是在秧苗活棵后,将脱温雏鸭全天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时收回鸭子,稻鸭共生时间约70 d。该技术主要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天然有机肥料,利于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人力投入。此种种植方式对周边水生态和空气环境基本无污染,达到了生产无公害、优质安全的大米和鸭肉的要求,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单价,平均经济收益显著,在当地反响良好,2017年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1 稻鸭共生的优点
1.1 除草
鸭喜食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杂草,鸭在稻田活动,可以采食田间不断滋生的杂草;鸭在田间活动,将杂草踩入泥土中,破坏杂草根系,使杂草难以继续正常生长。另外,鸭的嘴和脚在田间活动能起到浑水灭草的作用。
1.2 除虫
鸭喜食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基本消灭稻田里60 cm以下的多种害虫,特别是对稻叶蝉、稻飞虱、稻蝽象、稻象甲、福寿螺等害虫,防治效果明显。鸭在稻田还能吃掉水稻部分枯黄老叶以及菌核菌丝,改善稻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有效控制病害寄生。同时,也避免了害虫抗药性的逐年增强,为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生态环境、有效发展水产养殖提供条件。
1.3 增肥
稻鸭共生时期内,1只鸭排泄在稻田里的粪便约10 kg,据有关资料显示,相当于氮49 g、磷72 g、钾32 g。放养鸭300只/hm2排泄的粪便基本可满足水稻后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另外,鸭子在田间活动,能够疏松土壤,促进土壤气体交换,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
1.4 中耕
鸭在稻田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水的搅拌使空气中的氧更容易溶解于水,从而促进水稻生长,泥土的搅拌产生浑水效果,会抑制杂草发芽和光合作用[1-2]。
1.5 促长
鸭在稻株间活动,能促进水稻分蘖,促使水稻植株健康快速发育成矮壮扇形健康株型,有效增强抗逆抗倒性能。
1.6 提质
稻鸭共生从源头上控制了化学物质的频繁使用,有效改善和提高稻米品质,由于鸭子长期在稻田活动,鸭肉品质好,带有野鸭特性,所以鸭肉味鲜、瘦肉多、脂肪少,从而保证了鸭的良好品质,确保稻米安全卫生和鸭肉美味可口。
1.7 增产
稻鸭共生田块,水稻植株叶片厚,叶色浓,植株开张,茎秆粗壮,无效分蘖少,根系活力旺,根冠比高,吸收营养成分能力强,并且穗型较大,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3]。
1.8 增收
由于稻鸭共生技术改善了稻米品质,增加了单位产量,因而达到了水稻增收目标。另外,鸭的收入也是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2 稻鸭共生生产技术
2.1 稻田准备
稻田选择较为平坦且水源充足的田地,连片面积为0.4 hm2一格单元,保持水深10 cm左右,不能放水烤田,利于在田间活动。水稻栽插株行距为25 cm×30 cm,密度为18万~21万穴/hm2,基本苗75万~90万株/hm2。为了增强秧苗活力,最好稀植,以选用旱育秧苗为宜。
2.2 鸭的准备
稻鸭共生技术的关键是选用适宜的鸭品种,一般选择野鸭和家鸭的杂交品种为好。为避免鸭吃秧苗和压苗情况,应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强的役用鸭,一般选择的是中小型麻鸭。鸭孵化期一般为28 d,7~10日龄的苗鸭最适宜放入稻田。
2.3 防护网及鸭棚准备
为了防御天敌袭击,防止鸭乱跑,宜在稻田四周设置防护网,一般采用鱼网。如条件允许,再在鱼网外面设置细铁丝网。在稻田的一角,搭建1个简易鸭棚。
2.4 放鸭和田间管理
插秧后10 d左右,待秧苗活棵后,将孵化7~10 d的雏鸭放入稻田,投放量为300只/hm2。鸭苗放入田间简易鸭棚后,在鸭棚附近围20 m2的小鸭初放区,初放区水深要达到5 cm左右。喂养3 d后再打开初放区的网门,将鸭放入大田活动。
2.5 鸭的投喂
雏鸭下田后10 d之内采取自由采食;10 d后改为2次/d,早、晚各1次,饲喂量以每次鸭全部吃饱后有剩料1.5~2.5 kg为宜;下田后12 d左右,在每次的喂料中逐渐增加大、小麦的饲喂量,3~4 d由小麦完全替代配合料;20 d后,可改为1次/d,饲喂量以每次待鸭全部吃饱后有剩料1.5~2.5 kg为宜;8月20日左右,为了能使鸭出田上市,饲喂方法可改为2次/d。
2.6 鸭病防治
为了做好鸭病防治工作,要求稻鸭共生区域有独立的水系,并尽量远离交通要道和村庄,不能饲喂霉烂变质的饲料;在2周后可接种鸭瘟、禽流感、禽霍乱、鸭巴氏杆菌等疫苗;在上一年发生过疫病和野生鸟类较多的地方,要每隔20~25 d用药物防治[4],可用强力霉素或氟苯尼考轮换预防用药。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在饲喂鸭时,要注意观察鸭群的动态,一旦发现病鸭,要及时清理。
2.7 鸭的回收
在水稻开始抽穗扬花时,将鸭从稻田里收回。在捉鸭前几天,应将捕捉区的网紧好紧牢,只留不大的通道,将鸭一次性成功回收。
3 参考文献
[1] 丁媛媛,华国浩,杨建生,等.浅谈稻鸭共生的生态模式[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9):98.
[2] 叶恺轩.稻鸭共生技术效果及其栽培养殖要点[J].农技服务,2016(6):44-4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