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4 23:3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Life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3002
国内刊号:11-5349/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3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生活;教育;艺术;课程资源;探索;课标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教学理念是:“生活即教育。”它引领我们在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是一味地参考课本,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服务于课堂。美术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得学生的喜爱,在培养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其审美品位及表现能力。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我国美术教育界紧跟教育发展前沿的体现,十年课改,美术教育界对该领域从陌生到熟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学实践日趋成熟。
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深入理解课标内涵与外延。课标指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广泛,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要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和学生生活相融合,紧扣新课标的要求,重视“以学生为本”理念,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充实,体现以培养学生美术实践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理念。
一、结合学校建筑,开阔学生视野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藏族初中,位于江南常州,所以,我校建筑设计兼具藏汉两种风格。学校主体建筑融合大量藏族元素,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而校园里的景观设计又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和景观相互映衬,藏汉两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在上九年级下册《苏州园林》一课时,我除去指导学生探究课本上关于苏州园林的特点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园景之美,感受身边的江南园林美景。
二、融合其他学科,体现美术人文
我在教授新改版的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盛世·汴梁”一课中以清明上河图为范本,引导学生探索美术与历史、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同时由此拓展到我校藏族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罗布林卡”宫中的壁画同样记录了文化历史的变迁。学生在感受藏汉文化差异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绘画与历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就能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重难点,就能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感受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
三、解读学校文化,感受CI魅力
在教学中,我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9课时“整体形象设计—CI设计”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我校CI设计,让学生自主解读我校CI文化。学校的校园环境,道路命名,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校园里无处没有CI的影子,感受CI的魅力。
四、以生活为中心,搭建展示平台
我校属于全日住宿制学校,学生24小时在校园学习生活,学校为丰富学生生活,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活动。在美术教学以外,配合各类活动我们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
1.指导学生出好黑板报;
2.组织学生合作美术展板;
3.指导学生布置美化教室;
4.指导学生制作其他学科学具、教具;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政治课;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43-01
1.融入一点生活味
"生活即教育"――教学情景的生活味。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把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消费的情境实践活动,请你用2元钱给自己设计一份经济合理的午餐。接着出示了部分商品的价格。由于活动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大家顿时兴趣盎然。设计了一份份既经济合理、又讲究营养的购物计划清单。这样一次尝试购物活动,不但使学生进行合理消费,而且帮助他们树立了健康绿色的消费意识和经济意识,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地走向学生的生活,以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如在讲"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组织了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有关理想的演讲比赛,同学们查资料、翻文献,使同学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我布置了以下实践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家乡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举措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自己能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做到教育教学为生活服务。
2.添加一点兴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不断激发、巩固和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课堂生动活力所在。课堂上教师应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引入现代教学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讲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时,在讲矛盾特殊性时,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法也各有其特点,让同学们讨论、比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讨论的结果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同学们总结矛盾的普遍性时,用的是二比二相同,即这个食物有矛盾,那个事物也有矛盾,这是一相同;同一事物从产生到结束有矛盾,那个事物也一样,这是二相同。矛盾的特殊性是三比三不同略)。这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去概括既感到有兴趣,又学到了知识。
再如,在讲到矛盾特殊性的第三点时,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让同学们结合中国的,用历史学的知识去分析、组织同学们讨论,讨论的结果不仅是同学们能用哲学原理去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还能深刻历史知识,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点缀一点艺术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应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
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感情的信息,要让学生从心底呼唤出"美的意境与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欣赏、想象和再创造的无穷乐趣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点缀一点艺术味,把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欣赏美、感悟美、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4.注入一点科学味
崇尚科学,探寻真理,是每一代人孜孜不倦地追求,政治学科具有知识型与科学型的特征。政治学科还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所有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凸显政治课的科学性。
政治课的科学性首先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解释,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在教学中,教师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要以规范性,科学性为前提,从而准确的传达教学信息。其次,科学性也意味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追求真理过程中创造的,具体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试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及时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科技领域里的新动态、新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努力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5.充实一点人文味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他是现代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过分注重人"如何为人",而偏废了"为何而生"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所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学找生活的真谛。政治课教学只有以灵活的姿态顺应形式的要求,积极探索,鼓励创新,才能由一个根本性的改观,从而让每一位教师教得有味,让每一个学生学得更有味。
6.课堂回归生活化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中,主动去想象、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角色表演、辩论讨论、模拟活动"等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使政治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政治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思品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新理念。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观察、去体验。用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去升华所学到的知识,从而使政治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生活化。
生活,让课堂更精彩!只有融于生活的思品课才是有生命力和亲和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只有善于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把课堂当作生命展示的空间,我们的学生才有生命力,我们的教师才有生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篇4
关键词:幼儿;生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一、游戏源于生活
在幼儿园里,角色游戏的环境都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的。首先,我为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制作了形象生动的玩具,创设了丰富的游戏环境。在“娃娃家”里,我们为幼儿准备了生活中常用的、形象逼真的锅碗、勺子,还有布娃娃和小衣服,我和搭班老师一起用纸盒制作了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这些玩具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都是符合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孩子能够去模仿、操作。游戏时,我经常会看到“爸爸妈妈”在家里“烧饭做菜”“给娃娃喂奶”“用洗衣机洗衣服,洗完后还像模像样地把衣服晾起来。”另外,我们合理安排教室内外的环境布局,创设安静宽松的环境,易于孩子们大胆地开展游戏。环境布局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到游戏的发展,比如,“娃娃家”和旁边的点心店距离很近,有时候我看到几个“娃娃家”的孩子都到了点心店,这样不利于游戏好好地开展,所以我就在那边用一个小柜子把点心店和“娃娃家”隔开了,这样“娃娃家”的孩子就不会跑到点心店去了,角色意识就会有所增强。这些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说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反映。孩子在生活中通过一些观察,了解周围的人、事物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他们非常渴望能够像成人那样生活,角色游戏正好给了孩子们一个模仿的机会。我们教师要好好利用游戏这个平台,让幼儿更好地融入生活。
二、教学内容源于生活
在幼儿园里,除了游戏,教学活动的内容也都是来自生活,比如,春天到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但为了能够使幼儿对春天有深入了解,我们就会开展一系列关于春天的教学活动,将其融入语言、健康、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中。
三、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载体,活动材料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接受程度,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那些适合幼儿的,并且幼儿在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探索欲望,从而进行探索性学习。
生活中有很多为孩子们常见又熟悉的东西,如树叶、瓜子、石头等,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可开展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利用树叶可以进行数学活动“大大小小的树叶”;利用瓜子可以进行美术活动“瓜子贴画”;利用石头可以进行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石头”。孩子使用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就能够了解到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有很多妙用的,这样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就会不断地提高。另外,在平时我们经常与家长进行联系,请家长一起搜集一些可再利用的废旧材料,如盒子、瓶子、牛奶罐等,洗干净并消毒后,可以让幼儿合作进行小制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孩子非常投入,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废旧材料的奇妙之处,只要认真地动动自己的小手,漂亮的瓶娃娃、小汽车等玩具就出来了。通过家园合作,这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能够得到利用,有利于我们与幼儿一起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生活就是教育,让幼儿从生活中习得知识,在生活中得到磨练。幼儿园中的学习资源来源于生活,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习,通过熟悉生活中的事物,从而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更要使自己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的境界:“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有长处,我们就要虚心请教,老师、家长、同伴、长辈、大自然,甚至是大社会,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不光要学,还要学得专、学得广。社会在不断发展,孩子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承担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任务,教师作为孩子的领路人,发展创新更是重要,教师必须与社会一道发展,推陈出新,吸收新的知识,传递新知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评价标准 教师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59-02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是我二十年前就听到的一句话。至今我也不知是谁,在什么时候最先给教师这一职业罩上这么神圣的光环的。我只知道从事这么崇高职业的教师们,在如今提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的时代,他们的生活状况却是灰色的。这种现象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教育现实,本文力图作出一些诠释。
1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因为我看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写给他爸爸的一个留言条。现摘录如下:
敬爱的爸爸:
您好!
我知道您工作很辛苦,每天夜里十一二点,我和妈妈都睡了,你却还没回来,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的觉。看,才三十几岁的你就已经有许多白头发了。爸爸,这都是因为你每天太疲劳了呀!
爸爸,我知道您非常疼爱我,但有时还惹您生气。爸爸,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好吧!爸爸,我在心里是多么地爱您呀。当我写到这儿的时候,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爸爸,我在家里很暖和,你在学校冷吗?现在又是十一点了,我实在困了,我得睡了, 你早点回来吧!
爱你的女儿 毛毛
2005年12月9日
我的爱人是本市一所学校的高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绩相当不俗,也受到学校的器重和各级机关的表彰,属于成功者的行列。但我最清楚他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天不亮就匆匆离开家,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早饭;深夜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已在等待中睡着。平日里忙碌不说,节假日还要给学生补课。孩子的期待是正常的,他太想爸爸了。我也曾抱怨:你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他总是歉意地笑笑:我们学校老师都是这么样,其它学校更是如此。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的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吗?”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等这些大家视若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
一心扑在工作上,讲奉献精神固然可嘉,但没有了正常的生活,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值得提倡和称道的生活方式。难道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事实上教师是一个职业,是千万个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的不同,太阳不会特别地照亮这一块,郑重其事地宣布教师这个职业是最崇高的。这只是把老师送上神坛。而神坛从来都是祭坛的同义词。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分析,我们都不难发现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标准非常直接,一看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否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比较容易地考入同样好声誉的高一级学校;二看尖子学生、精英学生的成绩。超越了学校在其他方面的努力,每年中考的有多少考上重点高中,高考的有多少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每年的学科竞赛这所学校有多少学生获奖。这是他们所关注的焦点。这既是他们作为家长的希望,也是他们作为消费者理应享有的选择权。现在任何一所学校如果想树立或保持自己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必须拿出令家长信服的业绩。
从教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为社会服务就成为教育固有的生命特质。在知识越发凸显其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的今天,教育自当更加主动地密切与社会需求的联系程度。现代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最便利的服务。这种理念渗透到教育行为中,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逐步转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随着教育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必然要求学校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学校必须按照学生家长的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否则学生和家长就会行使自己的选择权。而被服务者的选择权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无形的评价。基于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很大程度上又左右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导向。这样,来自社会、学生家长、学生、学校领导等各方面压力都会最终转嫁到教师身上。因此,在意识层面大家都知道分数不能证明什么,但老师身不由己。
同时,现在各行各业,包括学校在内,都实行竞争上岗制。在学校,衡量老师的一个重要尺码更多的是你在学校所任学科的学生分数。学校长则一学期考一次试,短则一个月考一次。试想哪个老师甘心落后,甚至于面对下岗的境地?他们除了精心备课以取得教学效率之外,在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上,又有哪一天又敢放松一刻?老师们身不由己地辛苦着、奉献着,已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认为本该这样生活,只能这样生活。
3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其实,对一所学校的评价除了有“社会标准”,还有“理论标准”。
“社会标准”是由强大的社会观念及需求驱使的考试成绩的标准,是功利性标准。“理论标准”是来自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而现实对学校的评价已陷入了只向“社会标准”倾斜的严重现象。
教育万不可急功近利,这在当前人心较为浮躁的情况下更应有清醒认识。也许大家知道,我国中学生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上屡屡摘金夺银,但这背后不知有多少人充当了这些幸运者的陪衬。最能反映原创性成果的诺贝尔奖,我国至今仍是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判似乎只看重一个“分数”,而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录取新生却并不注重入学分数,他们每年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申请人员拒之门外,他们较多考虑学生学习成绩以外的,如领导才能、社会经历、个人特长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中学生课余参加体育、艺术、社团、俱乐部和社区等生活远远多于我国学生。教育部有关部门也做过调查研究,结论是我国中小学生理科教材难度世界第一,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远落后于欧美。遗憾的是这种状况至今却没有改观。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应该有着更加职业的理解,我们是否允许自己的职业理性为从众意识而淹没?作为个体,我们也许无力改变教育体制,我们也不可能苛求社会上的人们都能达到教育理论者的水平,让人们运用“理论标准”来理性地客观地评价学校,但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应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社会标准”的汹涌之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主体的确立和发展。能否为学生主体提供充分的发展时空,这是考察是否是一所好学校的最重要标准,也应该是考察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
理想的教育是关怀生命的教育,是致力于生命自我实现的教育。“教学法的艺术品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过程中师生同在的交流和对话关系,达成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实现,也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在教育中臻于自我当下的完满和超越。
只愿我们的教师早日超越分数这一单一概念,真正致力于以人为本,效力于可持续发展。
记得曾有有识之士说过这样的话:“若干年后,考试的东西全忘了,剩下的就是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我们也许曾处于“青山缭绕疑无路”的境况,但我们踮起脚尖向前望,展现在眼前的会是“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景象。到那时,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朱小蔓教授所说“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同时也是为了教育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
篇6
从外国教育学者夸美纽斯到卢梭再到中国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无一不在围绕这一命题进行潜心的研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以史为鉴”,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然而就当前来说,当今历史教育偏离了经世致用的方向,学生“只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造成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不仅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无易于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历史教育联系实际生活是必要的。
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怎么样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贯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课时备课生活化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充分,才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教师上课也是如此,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对教师提出的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树立大历史的观念,要将历史教学内容置于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载体。教师语言表达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分析、思考能力,这就要求了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符合要求的教学语言吐字清晰、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教学语言要生活化,历史教科书的生活化趋势决定了历史教师用语的通俗明白、生活化,教师应恰如其分的将历史讲解的通俗明白。
比如,在讲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政策时,笔者是这样讲述的,1921 年底一个阴霾的上午,切科夫再次来到了镇上的集市,这次他选择坐在街道一个隐蔽的小角落里,将两小口袋的土豆和玉米放在自己面前,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老农是在兜售自家的土特产呢,类似于“摆地摊”。一开始切科夫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不过他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没有发生,它的粮食还卖了个好价钱。寥寥数语,将余粮收集制和新经济政策的农业税作了比较。课堂语言的通俗明了并不意味着枯燥无味甚至低级趣味,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美感,给学生熏陶和启迪。另外,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普通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采用更生活化的模拟情境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感,最终实现学生由情到智的发展。情境教学模式形式多样,有课堂讨论、辩论、撰写调查报告、角色扮演、演讲、模拟法庭等方式,此类形式最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罗马人的法律》时,本人是通过“模拟”古罗马法庭的方式来完成的。本人在教科书探究活动课提供案例的基础上,加上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增加可信度。
在罗马帝国 8年,在罗马城郊,奴隶帕帕提赶着一辆骡车在向城府方向去的山坡上行走,为了减轻骡子的负重,帕帕提下车顶住往回倒退的车板。可就在这时,车开始向下滑,帕帕提松手,跳到一旁,结果骡车向下倒退时碾过一个奴隶的孩子,孩子不幸死亡,于是孩子的主人拉斯提奴隶主向帕帕提的主人奴隶主贾赫图提出诉讼。为了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本人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法官及陪审团的工作,第二大组负责原告及律师的工作,第三组负责被告及律师的工作。并布置提前预习准备,要求学生搜集与罗马法律有关的法律条文,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并结合当代法庭审批程序,多途径准备资料,如阅读教科书,查找相关的工具书或网络资料。
学生的积极性果然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收集、整理资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论证,课也上得非常成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感知历史学习的真正乐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潜在能力。其实教学也不一定要在课堂内完成,开展社会调查、访问、问卷等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教学手段。如在讲到近现代婚丧礼俗的变化时,我就让学生回家对自己家里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邻居等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近现代婚姻和丧礼习俗的变化,体会时代的变迁。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挖掘课程资源。
五、学内容生活化
发掘教科书生活化内容。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我们要顺应新课标的理念,以课标为指导,因地、因时制宜地把生活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搬进课堂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真是存在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补充,把学生所想、所关心的事情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对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科书中的文本历史。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要有一定生活经历和教学智慧。
篇7
关键词:生活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47-01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生活就是很好的教材,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是其重要内容。那如何结合幼儿生活环境进行幼儿教育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 “生活即教育”相关概念及其价值分析
1.1 “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内涵概述
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的扩展,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的教育重心主要放在幼儿的知识考核上,通过灌输式教学的方式传授幼儿知识,忽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自主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部分,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才具备其相应的教育意义。教育内容和方式应由生活决定,即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教育受生活所影响不断变化、发展,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教育意义。
1.2 “生活即教育”的应用价值分析
“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将教育回归生活,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重新定义了教、学、做的定义,突出教育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生活即教育”相关理论中,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加强,教师更多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会与实际生活建立起相应的对应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改变幼儿接受知识的方式,有被动接受记忆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事实证明脱离生活的教育其内容是苍白的,是狭义、无力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十分相近,将其实际应用于现代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影响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分析
幼儿时期的幼儿认知、了解以及学习新事物的主要方式,是行为学习,即通过触摸、观察、模仿等行为,完成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为直线型思维。幼儿教育的过程与“生活即教育”理论内容极度契合,因此“生活即教育”理论对于幼儿教育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1 “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教育内容的创新启示
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与现代《纲要》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两者均提倡将教育回归生活,以提高幼儿社会综合探索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引导幼儿树立健康的行为习惯。好动、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对孩子行为过于干涉会抑制孩子天性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在制定《青青小草》一课教学内容时,除常规的朗诵和教学讲解内容,增设生活实践内容,由教师引导将幼儿带到操场实际观察各类草本植物的生长状态。在幼儿观察、触摸小草的时候,教师就草本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化作用,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等内容对幼儿进行了普及。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幼儿的学习印象,同时扩展了幼儿的视野,有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2.2 “生活即教育”理论对幼儿教学方式的创新启示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内容,陶先生还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社会即学校”理论是对教学场合定义的扩展,陶先生认为生活无处不在,故而任何场所均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基于这一理念,只有将教育放到大自然、大社会环境中,才能真正显露出教育的真实意义。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接受外界信息的成长阶段,需要常与外界信息仅接触,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或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幼儿教学真正带入到生活中。新型的幼儿教学模式,不应受教材、时间、空间的现实,应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切实提升幼儿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的图片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法上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还将生活实物引入教学。对于某些无法进行实物教学的物品如火车、飞机等,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如视频,使幼儿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2.3 “生活即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启示
“生活即教学”对幼儿教学最本质的影响,是对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生活教育的理念是将教育回归生活,即打破教师的传统教学主体地位,建立以幼儿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孩子成长的真实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孩子的综合探索能力,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娃娃家,就让幼儿自己商量担当什么角色,所有准备材料也都应该幼儿自己来准备。此外,生活化的区域活动除了满足全体幼儿的需求,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幼儿需求。在生活中选取有用的素材、资料融入到区域游戏中。我们的区域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营造生活情趣,激发幼儿自己想动手的愿望。
对新鲜事物好奇、开朗、活泼是幼儿期幼儿的天性,“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教育最主要的启示,就是将教学回归生活,释放孩子天性,促进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2010(03).
[2] 邢春香.试论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与实施[J].黑河学刊,
2012(04).
[3] 赵燕.教育“活”起来――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生活教育”[J].快乐阅读,2013(06).
[4] 殷若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J].考试周刊,2015(A3).
[5] 顾云玉.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
篇8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这种思想理论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更加具体化。陶行知先生在这一理论中曾指出:生活中的做就是对事情而言的,学就是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的,而教则对人产生的一种影响。教是为了更好地做。做是为了发现问题、更好地学,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学”,这样有助于幼儿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更有效地转化为理性认识。将“教、学、做”三者结合,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吸收知识,也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式更有趣、更轻松,他们更容易接受。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优美画面,在环境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环境的影响上。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所有周围的环境与事物都能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环境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画面,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幼儿园的走道上或是幼儿园园内四周的墙上设计一些比较生动、颜色比较亮丽的一些图画,并且图画要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学习与生活,这样更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师幼共同讨论所设计的图画,让幼儿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中发展逻辑思维,幼儿在这种画面中,既收获了视觉上的体验享受,又学到了知识。
(二)模拟社会生活,在园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还要求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模拟社会生活,使幼儿在园中能够体验生活。比如:一些农村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先天具备的地理条件,在幼儿园内设计一些具有农村田园气息的、充满水果芳香的“果园”。果园中的水果树在春天会开出各种不同颜色的、美丽的花朵,秋天时,会结出累累硕果。幼儿在春天能够感受到百花的芳香,在秋天能够体会到收获果实的喜悦,这样对于幼儿更好地感悟春天和秋天,将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学习的能力。在大自然中学习,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主题教育,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此外,“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幼儿园加强主题教育,使得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比如:冬天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环卫工人风雪无阻地打扫马路的卫生,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磨炼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与毅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够不退缩、直接面对。
三、结语
篇9
一、教育学智慧:教育学的实践
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就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有教育学的意义,能促使我们承担起教育学的使命。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1] 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着无穷尽的可能性,而这各种偶然性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孩子的共同活动之中的,它不应只从教育学专著和学术论文中去寻找,而更应该回归到生活的世界去寻找。
“我的老师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做这些事!”“我的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为什么老师不想了解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从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往往觉得非常困惑,认为他们怎么会这么做呢?成人出现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看世界,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学。真正理解教育学的教育者,会蹲下身子,与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以教育学的理念为指导,运用教育学智慧,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换句话说,教育学智慧就是教育学的实践,就是注意孩子的行为,聆听孩子的声音,同情孩子的经历,关心孩子的发展。
二、故事的分析
小豆豆是一个生性活泼可爱、充满奇思异想的小女孩,刚被前一所小学要求退学(她自己还不知道),就被妈妈领到了巴学园,希望这所小学能够接受她。小豆豆对巴学园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喜欢。对她来说,把废旧的电车当作教室,这样的学校实在是稀罕,但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否愿意接受她这个在普通小学里被视为“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小豆豆跟随妈妈走进了校长室,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以下是校长对小豆豆面试的情境,让我们一起用教育学实践的视角来分析谈话的进程。
面试的故事:
在和小豆豆进行谈话之前,校长先让她妈妈离开,然后让小豆豆坐到椅子上,接着把自己的椅子拉到她的跟前,和小豆豆面对面地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言语,体现着蕴含教育学智慧的行动。小豆豆开始打开话匣子,她拼命地说,虽然她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她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地在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校长在一边时而报以一个微笑,时而点点头,还不时地追问“后来呢”。到感觉快要说完的时候,校长又追问了一句:“已经没有了吗?”小豆豆又接着说了个话题,终于把全部的话都说完了。谈话结束后,校长站起身来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小豆豆感到遇到了她平生第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那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即使是她的父母也做不到。并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4个小时的话。小豆豆觉得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而且,幸运的是,当时校长先生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2]
(一)教育学理念:爱、尊重、平等
对教育学的理解催生了教育学理念。爱、尊重与平等是教育学理念的核心构成,假使一个人不是怀着爱、尊重与平等的理念,那他的行为就不可能像一个真正的教师所应该表现的那样。
1.爱
教育学源自于爱和关心,教育者对孩子们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3] 校长用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并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从那刻起,他和小豆豆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教育的关系。温暖的大手摸了一下小豆豆的头源自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传递了一种情感,像父母对孩子般的情感。今后在学校中,校长将扮演起“替代父母”[4] 的角色。小豆豆在这所学校里和校长先生在一起感觉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就是因为校长先生认识到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值得信赖、受到保护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地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2.尊重与平等
首先,校长把椅子拉近到小豆豆的跟前,这显示了他想主动与小豆豆进行交谈,尊重小豆豆的主体性。物理空间距离的拉近,同时拉近了小豆豆和校长之间心灵的距离。其次,面对面地坐下,显示了他希望与小豆豆处于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行谈话,在他与小豆豆之间没有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有的只是两个初次认识的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教育学智慧:耐心、同情心、开放
爱、尊重和平等是教育学的本源,是教育学理念的根基。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对教育学理念的升华,它应内化于教师个体之中。
1.耐心
耐心一直被描述为每一个教师和父母应该具有的美德。校长与小豆豆的4个小时谈话过程,校长没有打过一次哈欠,没有流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始终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听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几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是一个才和学生建立起教育关系的教育者呢!小豆豆自己体会到即使连她的父母也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听她说话。可以看出,校长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他预设的谈话目标——使小豆豆尽量回忆起一切重要经历。当目标还没有达到预期时,他不着急、不浮躁、不放弃。最终,在他的引导下,达到了预设目标。
2.同情心
通过谈话后,校长和小豆豆都怀有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的感觉。小豆豆和校长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同情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一位被学生评价为富有同情心的老师往往被他们描述为温暖的、开放的和善解人意的。一位对孩子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往往被孩子们看作是公平的、乐于助人的和开朗的。同情心在教育学上指的是成人从关心的意义上‘理解’儿童或年轻人的情境。”[5] 在整个的谈话过程中,校长的动作、言语、表情都使小豆豆感受到了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他们这次的谈话,并伴随着小豆豆的内心世界一起畅游。在充满同情的关系中,两者的心灵是彼此互通的。
3.开放
校长请小豆豆的妈妈离开,为他和小豆豆创设了一个只有“你”和“我”的二人世界,在校长室的空间中,不会有他者(小豆豆的妈妈)。他者的存在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顾忌,使他们不敢敞开心扉地谈自己想谈的事情。接着,校长让小豆豆自由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氛围,这能瞬间使小豆豆感觉到一种“真诚”“亲近”和“友爱”的感觉,有效缓解由于初次见面而带来的陌生感。
(三)教育学机智:沉默、动作、言语
教育学机智是教育学智慧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践。
1.沉默与动作
孩子的世界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世界。小豆豆作为一个儿童,她所述说的东西是她所经历的、留有深刻印象的事物。她说话可能毫无逻辑,可能语法错误不断,可能造成教育者理解困难,可能使教育者昏昏欲睡。但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真实体验,这是她的一切。她愿意与人分享她的经验,把对方视为值得信赖的人。
在交谈的过程中,校长大多保持着沉默,而有时会以点头的动作来肯定小豆豆述说的内容,有时会以微笑来表达他也体验到了小豆豆的快乐。沉默的方式不同,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校长在交谈中表现的是肯定的沉默。这是一种聆听的沉默,是对小豆豆的经历给予全身心的关注。因为,校长在当时可能认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可以在这种交谈方式中牵引出更多的小豆豆的经历。点头和微笑的动作似乎传递着一种赞许和肯定的态度。校长的无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交谈的顺利进行需要教育学的实践,需要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需要教育者敏感的聆听和全心的投入。
2.言语
不时地追问“后来呢”以及最后问的一句“已经没有了吗?”把小豆豆所有能回忆起的全部的经历与校长分享了。简单的两句话却表现出校长的机智,可见,适时的言语提醒可以起到微妙的效果。通过言语本身传达出一种期待的信息。交谈的发展过程也确实验证了校长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全面地了解小豆豆的经历。
三、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它不应充斥着理论的堆砌,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场域。教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教育真谛的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以教育学实践的视角去审视各种情境。教育学中经常出现的理论术语爱、尊重、平等,耐心、同情心、开放,沉默、动作、言语,然而,它们却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付诸实践。因此,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使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实践化’”。[6]
教育学就是这样,它来源于生活。由于每个人对教育和生活的理解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对教育学的理解形成了教育者个人的内在智慧。教育学机智又将教育者的智慧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教育学的实践。教育学的智慧和机智具有不可复制性,任何人都不可能机械地复制这种智慧和机智。只有建立在自己对教育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与自己的本性相契合的教育学智慧和机智。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参考文献:
[1][3][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 寓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指出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就是将数学回归生活,寓数学教育于生活,使幼儿在现实生活和游戏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真切地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意义,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从而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融数学教育于幼儿生活,努力实践数学教育生活化。
一、充分利用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
幼儿活动的环境和身边一切的有形事物,都是可充分利用的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将幼儿熟悉、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现场,捕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素材,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原型,采撷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体、生动、直观和有趣。
1.活动内容还原生活
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有益于引导幼儿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活动室大搜索――引导幼儿感知1个自己和许多小朋友, 1个插塑和许多插塑的数量关系,寻找和表达活动室里的1和许多;整洁的家――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将娃娃家中各种物品摆放在指定地点的上下、前后、里外等位置,感知空间方位;秋游的故事――引导幼儿将近期集体外出郊游的所见所闻作为编应用题的素材,学习自编加减应用题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捕捉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生成教学活动的内容。如体育活动中争论“谁的飞盘飞得远?”――学习自然测量;值日生餐具分错了――学习一一对应;剪窗花时提出“对称折怎么折?”――学习图形的等分等。将数学活动的内容与日常的实际生活相链接,贴近幼儿的认知经验,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愉快。
2.活动材料取之生活
数学活动的操作学具常常需要人手一份,学具的制作既费时又耗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随处可得的自然物、安全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等作为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点数10以内的数――插塑、贝壳、花生、石子、扣子、棉签棒等;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瓶子和盖子、碗和汤匙、水彩笔和笔帽、饮料瓶和吸管等;认识几何形体――糕点、积木、皮球、书本、饮料罐、茶叶桶、包装盒等。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活动所需的活动材料,可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或请家长协助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有关材料,从而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活动形式再现生活
数学活动生活化还体现在,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数学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和模拟日常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情境。如学习按一定特征分类――教师利用衣物、玩具、日用品、食品等,创设一个即将开张的小超市,幼儿扮演超市工作人员整理货物,将杂乱的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学习双维序数――教师将椅子一排一排整齐摆放,布置成小剧场,幼儿扮演观众,根据自制剧票上标明的第几排第几座,寻找自己的座位。认识整点、半点――引导幼儿按照时钟上显示的时间,模拟八点上幼儿园、九点半做早操、十一点午餐等日常在园、在家一日作息安排和活动场景等。通过创设和模拟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二、自然渗透一日生活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的一日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实施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巧妙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通过谈话、观察、实践等方式,自然而然地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在生活中感知理解
数学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它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潜在的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幼儿在自然的活动状态下感知和理解。如:在进餐时引导幼儿感知小朋友与碗、勺、盘子是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散步时观察不同树木的高矮、树干的粗细、叶子的形状和大小等;上下楼梯时发现楼梯上标注的数字从下至上是顺数,从上至下是倒数;排队时感知自己所处的空间方位是某个小朋友的左边、右边、前面或后面;轮流做值日生时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星期几的时间概念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有益的数学经验,为更系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地基础。
2.在生活中实践运用
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如:学习了点数,要求幼儿统计班级桌子、柜子、风扇、开关等数量;学习了分类,要求幼儿进餐后将用过的碗、碟、勺、餐巾分类整收;学习了自然测量后,鼓励幼儿尝试用跨步测量比较操场的长度与宽度;学习了等分,请值日生折叠餐巾时运用二等分的方法折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学习了群数,引导幼儿用二个二个数的方法点数园中的树木、花盆、器械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机融合生活操作进行区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