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4:5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公共利益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来行使。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据此区分产品质量的高下,监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曹凤岐等,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特区经济
易宪容,美国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演进世界经济,高西庆。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篇2
关键词:市政管理;城市化;管理模式;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国现代化水平。市政机构也就是市政管理机构,是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一部分,是现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门,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代表这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市政管理是党的调整管理政策,有助于政府在新形势下发挥其职能,能有协助完成市政管理工作,但是目前在市政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给市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市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模式的问题
市政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建设的效益,但是在管理人员非常重视效益的同时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忽略客观经济规律,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保证工程建设能够良好运行的基础,一旦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就会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出现效果偏差,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中,施工企业与建设局当中存在的不仅只是经济合同关系,这就很大的限制了市政部门的管理力度,使市政管理部门的职权不够明确,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市场规范化的问题上,工程建设受限于管理模式,建设单位往往对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不清楚,难以执行,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市政工程的建设进度,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1.2安全意识的问题
安全意识的薄弱也是市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市政管理部门要对工程安全提出严格的要求,要强制执行工程安全的相关规定。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和安全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不能平衡的看待安全生产和工程工期之间的关系,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工程目标,往往容易忽略到工程的质量,这对市政部门的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市政部门不同于一些私人企业,它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所以市政部门一般会在工期内完成工程任务以便给人民和媒体一个交代,这种责任感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市政管理部门还要注意到的是相关部门在每期工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公开化,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所以市政管理必须要增加安全意识,促进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
1.3工程质量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市政单位不熟悉管理流程,在对施工人员进行任务分配时都是按照单位内部的计划进行自由分配的,这样难免会在建设中有违规的现象出现。而且将任务、职权进行自由分配,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标准,这样也很难将职责和权利清楚的划分,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
1.4监察力度的问题
监察力度不到位的问题也是市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市政部门,缺乏一个专一的监督部门,这样对市政工程建设的监督力度就不够。由于市政工程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他关系到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所以如果监察力度不到位的话,无论市政建设工程在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将会给我国社会与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管理制度不完善、监察力度不够等问题都应该加快解决速度,确保城建工作稳定的发展。
2.针对市政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2.1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
要想提高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就要遵循客观的市场规律,学习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的工程建设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中将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将每一项工程都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规划,尽量解决市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2加强安全意识
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意识完全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当中,将安全标准列入到管理规定中,大力宣传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然后相关单位进行监督,确保市政工程能够安全的运行。另外,加强安全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减轻市政管理的压力,推动市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2.3将职责明确划分
权责不明确的问题给市政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明确职责划分有助于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知道自己的职责,能够明确工作目的和工作方向。将职责明确划分还有助于管理人员了解工程进度并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义,对一些违法的建设行为也能及时的了解并给予指导和纠正,也有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市政管理部门还要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强有效的设备,实行信息化管理,使市政管理趋于公开化、透明化。
2.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市政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确保工程建设在每一个环节都按照相关制度运行,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都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规定,这样如果在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的将损失降到最小化,也不至于影响到整个工程。另外,人民群众是市政建设的服务对象,所以市政管理如果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必须建立一致高素质、高技能和有先进思想的工作团队,管理员也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将为人民服务为市政的服务宗旨,公平、公正的按照管理制度进行实施,让市政管理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2.5建立市政管理数字化战略
市政管理数字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它不仅仅是市政管理的一个发展战略,还涉及到城市管理,所以市政管理数字化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够将数字化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市政管理数字化战略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还要有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市政管理数字化能够有效运行的依托就是市政管理的服务体系,技术的支持、信息安全系统、服务体系和市政管理标准体系等四大体系构成市政管理数字化系统,保障了市政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3.结语
城市建设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市政管理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保障。在市政管理中由于其部门的特殊性,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阻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但是市政管理工作由于涉及面广,使工作内容繁复,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市政管理有助于改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速度。
虽然现在我国的市政管理制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市政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市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市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时发现每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市政管理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将市政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公开化、透明化,让市政工程在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能够严格按照目标完成工作任务,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常志强,陈维东.浅析我国市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5(07):78
篇3
【关键词】暖通设计;常见问题;对策
1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显著增多,暖通设计也日益重要,暖通设计过程中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目前暖通设计人员在贯彻执行现行规范、规定、标准方面,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管网布置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并建议性的提出解决的对策。
2 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 设计说明不完整
《设计深度规定》对暖通空调设计说明应包括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设计说明应有室内外设计参数;热源、冷源情况;热媒、冷媒参数;供暖热负荷及耗热量指标,系统总阻力;散热器型号;空调冷、热负荷;系统形式和控制方法;消声、隔振、防火、防腐、保温;风管、管道材料选择、安装要求;系统试压要求等。然而,有些工程的设计说明内容很不完整。
2.2 绘制内容遗漏
相当多的工程设计未完全按规定绘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暖平面图,有些未标注水平干管管径及定位尺寸;有的立管未编号;有的虽标注了立管号,但却将立管漏画;有的二层至顶层合画一张平面图, 散热器数量亦分层进但却未注明相应层次;有的仅画有首层供暖平面,而未画二层至顶层供暖平面。通风空调平面图,有些未注明各种设备编号及定位尺寸;有的未说明冷冻水管道管径及定位尺寸。还有的公共建筑设计,将厨房部分的供暖、通风、空调等内容留给厨房设备生产厂家去做,这是很不合适的。
2.3 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
供暖系统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有的供暖系统由1条主立(干)管引进,分几个环路,分环上不设阀门,给系统运行调节、维修管理造成不便。有的供暖管道布置不合理,与建筑专业不易协调,或供暖立管直接立在窗子上,既影响使用,又不雅观;或者供暖水平管道敷设在通道的地面上,既影响行走,又不便物品放置。有的供、回水干管高点漏设排气装置,一旦集气,难以排除,影响系统使用。有的供暖系统为同程式,一个环路单程长300m,致使供、回水干管坡度很难达到规范规定的不小于0.002的要求。有的供暖系统为双侧连接,两侧热负荷及散热器数量相差悬殊,而两则散热器供、回水支管却取用相同管径,两侧水力不平衡,难以按设计流量进行分配。
2.4 图纸不一致
暖通空调设计中,平、剖面图与系统图中相应部分的设备、尺寸等内容应完全一致,否则将给施工安装、使用管理带来麻烦。但有的供暖设计,散热器数量、平面图与系统图不一致;供、回水干管管径,平面图与系统图不一致;管道连接,平面图与系统图不一致。有的空调通风设计,风管尺寸,平面图与系统图不一致;设备、部件位置尺寸,平面图与剖面图不一致;设备编号、数量,图纸与设备表不一致;还有的空调设计选用的空调制冷设备型号,平面图、系统图与设备表注写不一,让人无所适从。
3 解决暖通设计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房屋冷热不均
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是将发热量相差悬殊的房间不用一个集中低速空调系统,或采取分散机组,或采用水-空气系统,即新风加风相盘管系统。在每个房间设风机盘管,而新风统一处理,集中系统供应。由风机盘管来负担室内的冷热负荷。每个房间的室温由室温调节器直接控制风机盘管的运行;新风只负担房间的换气要求,定一个固定的送风温度,以送风温度来控制新风处理箱。这种系统的实践,已收到满意的效果,若采用风机盘管(尤其是卧式)时,应特别注意凝结水盘的大小、位置及凝结水管的坡度,还有冷冻水管的保温。要确保从风机盘管系统没有任何水滴落下。
3.2 吊顶回风断路
公共建筑中常用低速定风量空调系统,回风的方式,应视空调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如高级宾馆的门厅大堂、舞厅,大型商场,大宴会厅,保龄球场等可采用集中回风方式。而对小商店,小餐厅、小客厅及小间的游艺室等,因其间隔多,且易改变,应采用有回风管道的均匀回风方式。使每一间隔内有良好的送排风系统。吊顶回风介于集中回风与管道回风之间,实际上由于土建施工时吊顶内的墙洞堵不严实,墙不到顶等,所以不可能按理想的风量均匀回风。因而,除了在空间的房间可采用吊顶回风外,间隔墙多的小房间不宜采用集中的吊顶回风方式,因为实际上这种方式往往是靠近机房的回风口回风量大,而远处的吊顶回风口几乎不起作用。
3.3 风机并联
风机并联后之风量小于单独运行之风量。如果两台同型号风机单独时之风量为QB,联合运行之风量为QA,此时,QA
3.4 注重经济性
经济性是目前暖通空调方案比较中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应采用相同的设计要求、使用情况、设备档次、能源价格、舒适状况、美观情况等基准条件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保证方案比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对采用名牌设备和采用低档设备的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考虑舒适性的区别,对有新风供应和没有新风供应的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显然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不考虑美观性和舒适性进行经济性比较,对集中式空调方案显然是不公平的。在设计方案经济性比较时应综合考虑投资、运行费用以及设备的使用寿命,以相同的使用周期为基准,进行综合经济性的计算比较,而不能简单地根据设备报价进行比较。对于同时有供暖和空调要求的项目,应考虑冬季和夏季设备综合利用问题,进行冬夏季综合经济性比较。对于可以兼供生活热水的工程,应综合考虑生活热水供应的投资和能耗。
3.5 考虑节能因素
系统的调试是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只有调试良好的系统才能够满足要求,并且实现运行节能。如果系统调试不合理,往往采用加大系统容量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不仅浪费能量,而且造成设备磨损和过载,必须加以重视。例如,有的办公楼未调试好就投入使用,结果由于裙房的水管路流量大大超过应有的流量,致使主楼的高层空调水量不够,不得不在运行一台主机时开启两台水泵供水,以满足高层办公室的正常需求,造成能量浪费。同样运行管理的质量决定了运行能耗。按照要求管理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建筑自身的特点来运行设备,但是大多数工程对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没有量化指标,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这是应当改进的方面。例如某个项目具有三台制冷机和三台水泵的空调系统,因为水量调节阀装在距地面3米高的位置,操作不方便,致使冷冻机进出口阀门全年常开,在运行一台制冷机时,有2/3的冷却水进入停运的两台冷冻机内,没有起到应有的冷却作用,导致必须开启两台冷却水泵才能满足一台冷冻机的正常冷却要求,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暖通设计问题的原因很多,有些是由于设计人员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细致,这就要求我们暖通设计人员真正做到认真负责,在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工序上把好关,这样才能确保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黎兵.探讨居民住宅暖通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2]吴丽行.浅析某工程大楼暖通设计与质量管理等有关方面[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2011.01.
篇4
无损检测行业为了能够有效的占据市场,对传统无损检测技术的束缚上应该予以突破,将更新的、更多的无损检测技术开发出来,比如,国外对传统衍射原理进行应用,对裂纹状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突破发展利用衍射回波时差技术,对高速路的路基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对传统雷达探测原理进行使用。尽管我国的一些厂家例如武汉、汕头等将TOFT检测和相控检测等技术提了出来,但是,我们国家所应用的一些无损检测技术还有很多都是借鉴国外的。可以用一个无损检测的大国来评价自己,然而,和欧美等一些国家进行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十分的明显,我国的尖端高新产品还是缺乏创新意识,市场中的技术还在初期阶段徘徊着,因此,为了想要我国的无损检测行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首先就应该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手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更加新颖的无损检测工艺流程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国家的无损检测行业从“大”向“强”转变,可以说这是我国无损检测行业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将数字化射线检测和绿色检测予以推广
在无损检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射线检测和绿色检测是其一个全新的发展发展方向,当前江苏盐城和辽宁的丹东是我国两大著名的传统检测产品生产基地,高耗能产品是他们上产的主要对象,有着保存量大、不易实时传输、成本高和检测周期长的特点。将绿色检测和数字化射线检测对传统的产品予以突破,防止对X胶片进行使用,进而能够将环境的负担有效的降低下来,对国际上倡导绿色检测的理念能够予以适应。进而将数字化射线传输的高效、环保和便捷的优越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生产单位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才能够促进自身向着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3、切实做好无损检测的技术服务,加强无损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
要做好无损检测的技术服务,首先要有效的分析当前我国无损检测技术服务的情况,对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现阶段执行无损检测技术的要点,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存在着恶性竞争和服务商体现出来的不良情况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相同类型的问题。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和其他的服务商进行积极的合作,结合国际市场上无损检测服务的情况,对恶性的竞争进行抵制,将优势的技术集中起来,采用合作学习研究的方式,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服务,用高端精密的技术服务来取代那些较低级的技术服务,合理的分配资源,并按时对资源和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
在一些常规的无损检测中,比如铁路、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等,我国的无损检测技术尽管都能够基本满足,但是在精度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数字射线检测、相控检测等,这表明了我国的无损检测行业在技术实力上还需要提升。并且,我国还没有意识到技术研发的重要性,还没有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投入充足的资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上的各个行业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这对于无损检测的技术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加大对无损检测技术力量的投入,对开发和维护研发技术服务的团队加大力度。
4、结语
篇5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高档建筑物,对装修及机电设备安装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要求这些设备不仅不能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而且要求保证使用功能,尽量减小噪声和震动,机电设备是建筑施工工程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建筑的使用质量等诸多要素。因此,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要注重施工的质量,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1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机电设备安装是一个大概念,其涉及面很广,学科跨度也很大,虽有它的固有特征,但其通用性也很强。是用于工业和民用、公用建筑的机电设备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涵盖了机械设备工程,电器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管道、动力、通用、环保工程等等。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直至满足使用功能或正常生产为止。 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涉及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兴技术。目前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安装工程也越来越大。大型工程对吊装、装配、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不断更 新施工技术及施工设备。机电设备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与建筑构筑物相比较,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质量评估方法、工程验收和售后服务手段的区别。
2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常见的问题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问题,只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这些质量通病,不断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才能完善各系统的功能。
2.1电气设备问题电气设备中的隔离开关安装时由于操作的错误或是动、静触头的压力与接触的面积不够,导致接触面电热氧化从而使得接触电阻的增大,会促使触头的烧蚀,导致事故的发生。断路弧触指与触头在装配时出现误差也会导致接触的压力、分合闸的速度以及同期性达不到设备正常运转的要求,会导致断路器出现爆炸的现象,造成电气设备安全事故。(1)隔离开关安装时操作不当或动、静触头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不够,会导致接触面电热氧化,增大接触电阻,灼伤、烧蚀触头,引起事故。(2)断路器弧触指与触头的装配不正确,接触压力、插入行程、分合闸速度及同期性达不到要求时,将使触头过热、延长熄弧时间,导致绝缘介质分解、压力骤增,甚至引发断路器爆炸事故。(3)安装检修不慎,会使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开路,产生高强的过电压,对设备安全和人身造成威胁。(4)在装配有载调压装置的调节装置机构时的装配错误,装配时不慎掉入的杂物卡住机构等问题,也将引发不同程度的事故。(5)主变压器的主变吊芯及高压管等安装时,不慎掉入如螺帽与钥匙之类的杂物、器身及套管内排水不彻底、密封装置安装错误或在安装中损坏等,都会降低主变压器绝缘强度,导致局部绝缘被击穿或破坏,造成恶性事故。经有关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计算和验算,共同研究商定,以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双保证为设备和设施选定取向,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及设备、设施选择。
2.2设备的噪声与振动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噪声与振动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建筑物的噪声与振动的根源是建筑物内的机电设备,建筑物机电设备大概包括:冷冻机组、各类风机、变压器、暖通和给排水等动力机电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转时,由于旋转的惯性力和偏心会产生一个干扰力,从而引起设备不见产生振动,在通过设备底座、管道和建筑物的连接部分使整个建筑物产生振动,并以固体声和空气声波的形式向建筑物的四周辐射噪声进行传播,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
2.3观感差的问题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在实际使用中是和周围环境融合的,所以在机电设备安装时施工人员应该尽量保证机电设备和周围的装饰装修材料相配合,有的建筑里会出现不好看的现象:比如,楼层走廊吊顶喷淋头、风口、灯具的布置歪歪扭扭不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与吊顶的装饰不协调;卫生间的电器开关、墙面的管道、地漏与面砖不协调、没规律可循,达不到精细、美观的要求。2.4螺栓、螺母之间的连接问题 螺栓连接时机电安装的基础装配,在电气工程传导电流的螺栓、螺母的连接时,要注重设备的机械效应,特别是电热效应。在连接时,如果螺栓、螺母之间的压接不密实、连接过松会容易使机电设备松动,使得接触电阻增大,通电时容易发热、接触面氧化、甚至可能会烧熔相接处,引发短路事故。而对于一些设备和母线,其联接线的并沟线夹、设备线夹、T型线夹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相应的事故。但是如果螺栓、螺母连接过紧的话,又容易导致螺栓产生金属疲劳,出现剪切或螺牙滑丝的现象。 2.4超电流问题 机电设备的泵如果有杂物或轴承被损坏,当泵内转子和壳体相互摩擦时,就容易产生超电流。而当机电设备的电功率偏小,过载电流整定也偏小,而线路电阻偏高的话也是会产生超电流现象的。
3提高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对策 3.1严格配电装置的安装程序配电装置构成电气工程的核心,施工中,应该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设备的采购和安装,直到后来的调试,必须遵照图纸要求施工并进行规范性验收。建筑所用的配电设备一般都是较先进的产品,具有电业部认可的产品使用许可证,质量问题是有保证的。在强电工程施工中,电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必须保证电缆的质量,否则容易酿成火灾等严重后果。建筑内的电缆敷设主要是沿桥架、竖井及沟道进行。施工时必须严格对电缆密度、数量、型号规格等进行分类确认,避免混论,或者运行中产生高热,电信号相互干扰。
3.1设备外观差的预防机电设备的外观质量是建筑美观的一项内容,施工中必须严格遵照图纸对设备进行敷设和安装。对于吊顶内及走廊中的管线敷设要绘制施工图,通风、喷淋、电线槽等要合理布置,最好不要居中设置,给照明设备腾出一定的位置。各种五金配件严格设置在规定范围内并保证合理。 3.3预防噪声大的措施 设备机房内的吊顶和墙面做隔声、吸声处理,真确合理地选用隔振元件和隔振形式,合理布局设备层平面,尽量减少振动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并对管道支架、吊架、托架等同时进行隔振处理,以达到防止或减少振动的传递,进而减少噪声带来的问题。 3.4 解决螺栓常见问题 对于机电工程的螺栓、螺母的链接,要注意其机械效应和电热效应,要用专业的施工人员,按照其规格安装并压接牢固。防止因为此类问题导致的事故。 结束语建筑机电设备工程安装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作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安装、调试和验收,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机电安装水平,保证安装工程质量,确保安装工程按期完工。
参考文献:
[1]谢景强.浅谈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
[2]范秀堂.浅谈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问题的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篇6
Abstract: In any one project, the largest amou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is concrete, because of some quality problems, often occu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uch as: cellular, pits, holes, reinforcement, but these problems can not be eradicate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refore, how to control concrete quality problems,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Quality of concrete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ject qu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ecurity and cost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Control method for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a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concret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
关键词: 混凝土;质量;处理方法;防治措施
Key words: concrete;quality;treatment;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54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93-02
0 引言
目前,所有的建设项目中,钢筋混凝土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结构材料。因此,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已经成为影响结构安全性以及耐久性的重要问题。造成结构质量问题的原因也有材料原因、设计原因、环境原因等诸多方面。
1 常见的问题
1.1 蜂窝 蜂窝是由于石子多而砂浆少,在石子之间形成的类似蜂窝状的窟窿,而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局部酥松。
1.2 麻面 麻面一般不会造成钢筋外露,但是由于缺浆会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许多凹坑以及麻点,从而形成粗糙面。
1.3 孔洞 如果混凝土结构内部存在较大的空隙造成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者出现的蜂窝较大时,则会造成钢筋局部或全部的现象即为孔洞。
1.4 露筋 露筋是指在结构构建的表面着混凝土内部的主筋、架立筋以及箍筋。
2 产生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蜂窝、麻面产生的原因:①混凝土没有按照设计严格配比或者由于计量砂石、水泥以及加水量不准,从而造成了石子多而水泥砂浆少;②下料过高或下料时没有设置串筒,混凝土发生离析;③由于没有分层下料或振捣不足或漏振等导致气泡没有彻底排净,导致模板表面产生蜂窝和麻点;④由于模板的拼缝不严从而导致水泥浆流失,或者模板上有粘附物没有清理干净,从而导致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⑤由于混凝土的配合比不恰当,造成了砂浆少而石子多的情况;混凝土没有达到足够的搅拌时间,没有将混凝土搅拌均匀而造成和异性差,从而在施工中振捣不密实;⑥在下料过程中没有设置串筒,造成了砂浆与石子离析,从而产生缝隙;基础、柱子、墙根部位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⑦由于模板没有被充分湿润从而吸收了混凝土的水分,使得混凝土失水过多而出现麻面。
2.2 孔洞、露筋产生的原因:①一次性下料过多、过厚或者下料过高时,在振捣器振捣不到的地方就会形成松散的孔洞。在钢筋过密处,石子卡在钢筋上或混凝土内掉入杂物,使得钢筋周围没有被水泥砂浆充满,从而形成露筋或孔洞;②没有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导致混凝土离析,造成模板周围缺浆或漏浆。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周围的混凝土振捣不实导致钢筋产生位移而导致露筋。③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者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在下料时被搁住或者没有振捣就继续浇注上层混凝土,从而导致孔洞、露筋以及混凝土发生离析等现象,从而造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④在灌注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从而导致钢筋紧贴模板而外露;⑤木模板没有充分湿润导致吸水粘结或者脱模过早,从而造成磕碰而露筋。
3 针对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蜂窝 ①处理方法。先用水将小蜂窝的表面洗刷干净,然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凿去蜂窝较大处的薄弱松散颗粒,洗刷干净后支模,最后用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并捣实;可以采用排气管、压浆管以及表面抹砂浆或灌注混凝土将较深的蜂窝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②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设计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一定要拌合均匀,控制塌落度;分层振捣,防止漏振;对于基础、柱子以及墙根部应在下部浇注完间隔1-1.5h沉实后,在浇灌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3.2 麻面 ①处理方法。对于粉刷的表面可以不作处理。如果表面没有进行粉刷,则将麻面局部充分湿润后,采用与原来配合比相同的混凝土去石子后抹平压光麻面。②防治措施。清理干净模板表面粘有的杂物,浇注混凝土前一定要将模板缝隙充分湿润;隔离剂一定要选用长效的,并且涂刷一定要均不且不得漏刷;采用包装胶带纸或腻子堵严模板缝隙;混凝土一定要分层均匀,并且要振捣密实,直到模板外侧有气泡排出为止。
3.3 孔洞 ①处理方法。将孔洞周围松散的混凝土以及软弱的浆模凿除,然后采用压力水对其进行冲洗,洗净后在支设带有托盒的模板,经过洒水充分湿润后再用高强度的细石混凝土浇灌并捣实。②防治措施。应当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钢筋密集处以及柱节点等复杂部位,在预留洞口处应当两侧同时下料,并且一定要分层振捣密实或配合人工捣固,在侧面应当加开浇灌口,严禁漏振。当混凝土内混有粘土块等杂物时,一定要及时清理干净。
3.4 露筋 ①处理方法。如果露筋较少即表面露筋时,可以将表面刷洗干净后,在露筋部位涂抹1:2或1:2.5的水泥砂浆,一定要抹平露筋部位。如果露筋较深,那么应当凿除薄弱的混凝土以及突出的颗粒,随后将其洗净,然后再用高一等级的喜事混凝土填塞压实。②防治措施。在浇注混凝土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性以及保护层厚度;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符合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当钢筋分布较密时,石子的粒径选择一定要适当;采用的模板要充分浸湿并做好缝隙的填堵工作;振捣混凝土时严禁撞击钢筋,采用刀片或振捣棒振捣密集钢筋处的混凝土;保护层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捣密实;严禁过早拆模导致菱角受到磕碰。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浅谈碾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8).
[2]郭鹏霄.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
[3]王胜波.冬季施工中混凝土的常见质量通病和预防措施[J]. 科技风,2009(07).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 问题 解决措施 管理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一、水利工程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1、没有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多数地方是建水库、堤防加固、渠道,以及在管理上,都是依靠上级拨款,没有主动寻找出路,非等既靠。
1.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1.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二、水利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
2.1、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
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就能抓信住机遇,迅速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利于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的标准,解放思想,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水利行业水利职工早致富。
2.2、强化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切实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
明确分级管理责任机制,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因此,认真管好水利工程是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按工程建设的资金渠道和管理阶段对小型水利工程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3、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2.4、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2.6、提高农民素质,在法律上保障各种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合法地位。
2.7、加强工程设施安全,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工程设施的管理制度和落实看管责任人。开展以打击偷盗、毁坏水利设施的专项斗争,公开审判,严厉打击,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弘扬正气、威慑罪犯,以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
三、水利工作的对策。
3.1、在充分考虑供水成本和用水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水利工程的水费计收、还有使用和管理监督体制。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合理水价确定合理,是实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改进收费办法,收费环节,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费收缴率。
水价偏低,水费实收率仍在低位徘徊,根本对供水成本无法补偿,导致水利工程管理混乱、保养经费少、工程病险加剧老化,多数水利工程无法安全运行。区别对待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分类定价。合理定位水价,不断加强水费征收力度并对新制度加以推广。这是促进水力工程管理单位转型,并且把水利工程代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不断改进收费的方法,逐步努力减少收费环节,大力培育农民用水的合作组织和机构,提高水费收缴率。推广加强计收监督,避免水费征收过程中的挪用、欠款、截留等。这样使水资源商品属性显露无疑,进一步明确了供水双方的主体地位。
3.2、搞好水利工程的发展规划,努力迎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充分把握当地的农业发展趋势,与政府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培养引导当地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因地制宜,合理有序的制定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期建设的规划细则,对灌溉布局做相应的,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需要。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 现场管理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056-01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已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然而,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建筑业在整体上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人员较多,环境较劣,收入较低,装备较差,效率较低,效益较差等问题[1]。分析国外建筑公司在中国承包工程的特点来看,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存在着多方面的优势,如管理优势,融资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人才优势等[2],这也为我国建筑企业提供发展参考。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也是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方法和措施,优化现场管理,合理组织施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建筑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影响现场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下面归类为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现场质量问题和现场安全文明问题。
1.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管理不严格,施工人员应持证上岗,佩带标牌。另外农民工已成为建筑行业一线工人的主体,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2)料具管理不规范。施工现场应根据施工方案,工艺流程顺序,划区物料管理区,材料机具摆放位置,不得在通道、楼梯、休息板、阳台上堆放材料和杂物。施工材料和工具及时回收、维修保养、利用、归库,做到工完、料净、场清。(3)不按设计和规范操作,贪图施工操作方便,现场管理不严。专项技术人员无证上岗,致使结构部位出现质量事故。物料升降机应由经过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操作。电工、焊工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和点、气焊切割作业,要有操作证和用火证。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不按规定正确佩戴安全帽时有发生。
1.2 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因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坍塌这五类事故占建筑施工中事故总数的85%以上。目前,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各楼层与物料升降机连接口敞开无护栏。“临边四口”应设安全警示标志,夜间警示灯以及可靠有效的护栏。(2)临时施工用电不符合规范。禁止用花线插板自行乱搭乱接供电,现场临时照明用电为电压36 V,不能使用碘钨灯,更不能将其放在吊顶龙骨上,以防人员触电伤害。现场的施工设备整洁,电气开关柜(箱)按规定制作安装,完整带锁,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可靠,并按规定设置;电线电缆应架高敷设,现场临时水电有专人管理。(3)门卫管理不够健全,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生产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入职培训,施工单位也应有安全保障措施。
2 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对策
2.1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整个建筑施工全局技术经济文件,是人力、物力、财力调度以及现场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开工前,应组织相关业务精干人员,包括施工、技术、质量、机械、材料、劳力等,齐商共讨,科学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出台后,在施工中要认真执行,如与实际情况不符,及时反馈,相关人员及时调整,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执行。总之,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实际紧密结合,做到不用假的、空的、套搬的方案画饼充饥。
2.2 提高现场人员监管以及操作能力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一切与现场管理有关的事项均与人有关,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是现场人的管理的重要课题。首先,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从项目经理到各班组长等管理人员,除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人员就总目标达成共识,互理解,相互了解,通过建立互信互助的和谐关系,促进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有利于减少磨擦,减少对抗,化解矛盾。其次,对施工作业工人进行施工技术培训。以项目部为单位,分批,分层,有组织地、不间断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图纸的能力,技术理解能力,安全意识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建立责任制和完善奖励和处罚机制,敦促各参与人员按计划,要求进行各项施工作业。最后,建立以班组为重点的现场管理组织单元。施工企业逐步分解成班组,施工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因此完成对班组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保证。实际工作中,应明确每个现场管理班组的成员的职责、权限和个人业绩考核标准,完善现场管理制度,促进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3 加强建筑材料现场管理
一般,定额测算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因此,加强现场材料的管理,对节约成本,提高现场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在材料管理方面应注意如下几点:(1)材料供应商选择和采购。选择有信誉的,熟悉的供应商,并且对其资质和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严格审查。根据施工进度,施工设计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质量要求,采购时对产品数量,外观以及相关证书和检验报告等一一核实。(2)材料存放方面。材料进场前,应根据施工平面图,施工方案,工艺顺序特点,合理安排场地,分类堆放,也可根据现场实际占地情况科学安排场地。(3)材料发放方面。库存材料应建立明确的台帐登记制度,清验造册,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有计划地对正在使用的材料追踪,避免有些应回收的材料丢失,造成浪费。对于库存的材料,采购员材料员应掌握了解大宗耗材的市场价格动态,合理库存量,定期按时整理盘点,并对有特殊要求的材料如易燃品、防潮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
3 结语
现场管理实际上是建筑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才能获得高效的生产能力,才能在预定时间里建造出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通过不断提高现场管理的水平,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电站;主接线;电气设计;接线方案
中图分类号:TV7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小水电站经过多年的发展,供电方式和运行模式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水电站的接线方式还没变,还是采用传统的接线方式,发电机侧中性点接地系统的供电达到400/230V是这种接线方式的特点。此接线方式还有重要的优点:电网停电时,可以对附近的区域负荷自发自供,可以为全站提供正常的照明电。原理:电网出现故障而停电时,自动关闭机组,转成空载但不灭磁,保护动作跳闸。好处:内部过电对较低压网络的影响较小,较安全可靠,保护简单,在单相接地故障出现时动作跳闸。同时,这种接线方式也有自身的不足,下面对这种方式的缺点以及改进措施进行全面分析。
2 主接线电气设计
2.1 设计原则
水电站的主接线电气设计要同时考虑很多因素,如:电站的地形、运输条件、电站枢纽的总体布置、水电站规模、水文气象等。电力系统对电站的要求是稳定性,必须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节约成本、接线方式简单清晰、后期维护方便、操作灵活和供电的安全可靠。
2.2 比较发电机电压侧接线方案
方案一,采用单母线隔离开关的接线方式。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母开关始终处于分段状态。1台SF10-31500/110/10.5kV双卷变压器与1G发电机接于I段母线,正常运行时形成单元的运行方式,1台SF10-63000/110/10.5 kV双卷变压器与2G,3G发电机接于II段母线,正常运行时形成扩大单元的运行方式。发电机电压母线I,II段分别与两台厂用变压器相连接,相互间形成备用。
方案二,1台SF10-31500/110/10.5 kV双卷变压器和1G发电机相连接形成单元接线;1台SF10-63000/110/10.5kV双卷变压器和2G,3G发电机相连接形成扩大单元接线;发电机电压母线I,II段分别连接两台长用变压器,相互之间形成暗备用。生活区、船闸和坝顶等用电和外接设备的电源与10.5kV母线III段连接。这两套组合的保护装置任何时候只能使一套运行。
2.3 两方案的经济比较
方案一,该方案的优点是发电机电压侧设备少、布置方便、后期维护简单方便、接线简单。和方案二相比,方案一需要的高压设备相对较少,变压器台数也较少,这样开关站的占地面积就会缩小许多,开关站的开挖量减少了很多,节约了设备的投资和土建的支出。但是,方案一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运行的灵活性较低,可靠性也较低。因为与发电机电压母线I,II段相连并起辅助作用的设备过多,当这些设备发生故障时,与该段母线相连的发电机就会停止运行,最终的结构就是无法向外输送电能。另外,由一台变压器连接两台机组,发生故障时会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在后期的维护中,对机组进行检修时或有故障出现时,两台机组及要同时断电,这样会对电能造成严重的损失。
方案二,该方案的优点是运行过程中灵活性更高,可靠性也更高。方案一所采用的保护装置是由正空负荷开关和高压限流熔断器组成的,这样对生活区和船闸的变压器及外接的备用电源的过载、短路和断相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在运行中如果其中一个变压器出现故障,熔断器会切断短路电流,相比于断流器动作时间更短,更加安全可靠,机构相对简单,不会有拒合与拒分的情况。因此,由于辅助设备发生故障而导致的电能无法输送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从而保证发电机运行时的安全和可靠。而它的缺点就是投入会比较大。
第二方案比第一方案具有更高的靠性,且第二方案在运行时更加的灵活。它以真空负荷开关及高压限流熔断器为保护装置,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生活区的电压器、船闸变压器和外接备用电源的断相、过载、短路等情况的发生。如果其中的一个辅助电压器发生了短路情况,这时熔断器会自动快速地切断短路电流,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电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使用第二方案的操作也相对比那个简单。这样就在很大成度上将少了由于辅助设备发生故障而导致发电无法输送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发电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但是其花费相对较大。
2.4 方案推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第二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相对第一方案都比较高,其故障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同时降低了因事故发生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选择第二方案是最为科学及合理的。从经济层面来讲,第二方案可以减小各种变压器的故障发生概率,杂检修时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们从诸多方面考虑,第二方案是最容易被采用的。
3 关于水电站主线电气设计问题的分析
3.1 高压限流熔断器
高能氧化锌电阻和限流熔断器共同形成一种高压限流熔断器保护组合。在全厂全部的系统和发电机总的短路电流和厂变高压侧所产生的电流相同,如果在此处使用断路器,则必须使用大开电流的短路器,其需要的费用非常大,所以一般不会使用大机组,所以选用RUR熔断器来设计和改造电站。它可以快速地限制短路电流,避免厂变爆炸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以保证母线、主变压器以及发电机不受到短路电流的影响。
3.2 中性点接地方式
在以前都是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的接地方式作为发电机的中性点,这一方式满足了国家的相关标准。它在工作时都是以人工的方式来完成。在目前,我国多数发电机中性点都采用接地变压器进行接地处理,这一改变使得接地的电容性电流不经过消弧线圈综合,所以在发生发电机的单机接地事故时,接地的电流机会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值,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需要作用与跳发电开关。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避免单相接地故障转化为相间故障或匝问故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这一设计思路,我们主要以单相接地故障产生的过电压,以中性点的接地变压器接地的方式进行。
3.3 关于接地系统以及过电压保护的分析
在屋顶设立避雷装置,然后使用接地扁钢和地网连接,能够非常有效的保护电站因为直雷击而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性。雷击时会产生一定的电波,这些电波可以沿着110千伏的线路进行破坏,所以在110千伏线路上设置避雷装置时要将保护器放置在低压电柜内,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结语
在对电气主线进行接入时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还必须考虑电站的运输条件及其所处的地势、电站的规模、设施的特征特性以及相关的环保工作等条件。电力系统要求电站具有稳定性,必须做到经济合理、节约投资、接线设计简单清晰、检修维护方便、运行操作灵活、供电安全可靠方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口译特点;口译问题;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172-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44
1 . 文献综述
口译作为一种隶属于翻译的特殊活动,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涉及的领域范围更是无所不包,这也决定了口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别于笔译的工作方式,口译工作方式的独特性使得口译工作更具难度,而很好地了解这些口译基础特点对处理口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 口译的定义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梅德明,2000:6),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人类的口译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地将信息的来源语符号转换为目标语符号的“翻语”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地、始终以交流信息意义为宗旨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译语”活动。因此,口译不是孤立地以词义和句子意义为转换单位的单一性语言活动,而是兼顾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词语意义、话语上下文意义、言外寓意、语体含义、体语含义、民族文化含义等信息的综合性语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还是文化活动、社交活动乃至心理活动的交换。
3 . 口译的类型
口译的类型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其类型也各异。比如按其操作内容可分成联络口译、礼仪口译、宣传口译、会议口译和会谈口译等;如若按照时间工作模式,口译可分为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I)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 I)。交替传译的口译活动发生在源语表达后,即发言者讲话之后,而同声传译发生在源语表达的过程中,也就是发言者讲话的同时。因论文需要,在此只着重讨论交传和同传。
4 . 口译的特点
4 . 1 口译是一种即时性的传言活动
口译与笔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源语表达的一次性和目标语产出的即时性(弗朗兹,2013)。口译的源语内容稍纵即逝,一般不可能像笔译那样,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与源语作者联系咨询,也无法像笔译那样有较充分的时间斟酌字句,并反复修改润色。若从目标语产出的即时性来看,同声传译比交替传译要强,因为交传通常可以笔记,之后由所记的关键词为提示将源语转为目标语,而同传的目标语产出几乎与源语表达同步,包括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基于口译的这一特点,就要求译员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快速应对能力、理解力、记忆能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和笔记能力。
4 . 2 口译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无论从法国释意派的“理解―脱离源语形式―重新表达”和麦肯托什(Mackintosh)的“组织―凝聚―产生”的描述性研究模式,还是从希里埃夫(Shiryaev)和切尔诺夫(Chernov)的“预测推断―精力调动”和吉尔(Gile)的“译员注意力分配”的解释性模式来看,口译过程都是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姜海清,2012)。以吉尔模式为例,它提出了同传和交传工作模式:
同传=听力与分析+短时记忆+言语生成+协调(注意力);
而交传的工作模式更为复杂:
第一阶段:交传=听力与分析+笔记(记录)+短时记忆+协调(注意力);
第二阶段:交传=记忆+笔记(读取)+言语生成
综上可见,口译过程中各个操作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任何环节出现失误或漏洞都会导致后续过程的无法进行。不管是对于同传还是交传,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显得至关重要,而笔记在交传中所起的作用要远比对同传更为明显。
4 . 3 口译内容包罗万象
口译的双语性和内容的广泛性要求译员既是一名精通语言的专家,同时又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如上述中提到的,口译是一种至少两种语言的传言活动,而熟知并精通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化差异就成为从事口译工作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当然要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即口译所要求的双语技能,具体说就是指译员自己的母语A语,也包括译员掌握的第二语言B语。一般而言,由于语言环境、学习条件等诸方面的影响,对B语的运用要达到A语的熟练程度是很难的。口译所要求的双语能力却与语言习得息息相关。20世纪中期的理论区分开了复合型双语者(即在单一习得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和并列型双语者(有多套语言符号来分别对应几套不同的表征意义),而后者被称为真正意义上跨文化交际的双语翻译者(弗朗兹,2013)。但不论是哪种双语者,都应做到对双语言语行为自动化的平衡,因为通常情况下口译是“双向性”的翻译,换句话说,A语到B语,或B语到A语(所谓的“回译”)。
口译的内容包罗万象,即口译活动涉及的主题、知识范围和领域千变万化,内容非常广泛(石慧、张梅,2007)。口译的内容可能涉猎经济方面的,有可能主要做医疗卫生类的翻译,而有的翻译内容是关于科技领域的。但不管口译的内容涉足哪个领域,至少各领域的一些常识性的、基础性的知识是必须了解的。因为即便某场翻译的主题是一个特定的领域,但在现场的实际交流互动中,发言或交谈的部分内容有时也是完全有可能跨越到其他主题上的。由于口译内容覆盖的广泛性,所以就要求翻译人员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尽管对翻译人员来讲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应该拓宽并加强对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双语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对口译工作的圆满完成无疑是致命的。
4 . 4 口译的可知性和未知性
口译的可知性包括译员的“预有知识”和“准备知识”。“预有知识”是指译员在接受口译任务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即上文所提及的双语能力和广泛的科学知识;翻译人员在从事口译活动前对即将翻译内容的范围和主题,甚至是发言者背景是可以知晓的。而这种译员通过口译任务之前的准备而得到的知识也称作“准备知识”(林超伦,2012)。一般情况下,译员事先会被告知会议的主题或者可以向会议的主办人员索要会议的相关资料如演讲稿。因此,译员在会议进行前有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或询问发言者会议的相关信息,比如参考往届会议的译语材料,熟悉有可能涉及的相关专业术语,了解发言者的思维方式、口音和讲话的习惯,以做好事先准备工作。口译的这些可知因素对增加译员的信心和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口译的未知性主要是指口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包括译员怯场,口译现场压力过大,源语信息输入的变量。而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让口译工作变得十分错综复杂。口译怯场是在实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种现象对于缺乏经验或信心不足的新手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口译现场气氛严肃紧张给译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译员思维不清,反应迟钝,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除了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另一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源语信息输入的变量”也参与到口译复杂心理加工行为当中,直接影响了口译过程中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弗朗兹,2013)。这些变量包含源语传输质量的不佳、较重的“外国口语”、过快的源语输入速度、源语信息输入量不足、不合时宜的停顿、源语语篇过于书面化或缺乏实质性等等。毋容置疑,这些不可预见的突发因素大大增加了口译活动的难度,影响了口译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口译实践现场过程中正是这些未知的突发因素导致了问题的频繁出现。
5 . 口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口译工作的临场随机性是不可避免的,口译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伴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要顺利圆满完成一场口译,需注意并熟知如下口译现场常出现的问题。
5 . 1 口译包罗万象的特点在实践中的问题
口译的双语性决定了在口译过程中源语与目标语对应的相关问题。与笔译的“信、达、雅”标准不同,“忠实和准确”是最为广泛认可的口译标准。而在口译实践中,语义偏离源语篇的现象经常出现,各种省略、意义错误、不当增添、数字和专有名称错译等造成了源语语言忠实性的缺乏(弗朗兹,2013)。听过有些译员的翻译,要不漏掉一些重要信息,要么就是源语中简单的一个词,或简短的一句话,由于不能在译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述方法,译员用了好几句话,绕了半天才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偶尔为之,还可作为权宜之计,但一场翻译中经常这么用,整个翻译听起来就显得拖泥带水。而且这在交替传译中还勉强可为,在同声传译中就行不通了。
5 . 2 口译的可知性在实践中的问题
在译员预先知晓发言主题及内容的情况下,译员虽然提前得获得发言稿并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现场发言时,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等原因会出现以下情形:
其一,发言者很可能会临时地删减跳过演讲稿其中的某些段落或增加内容,这些意料之外的举动会使得译员难以跟上节奏,甚至出现冷场的现象;
其二,源语信息输入的重复:发言者当时所讲的内容,译员在之前已做翻译,以至于发言者停顿下来后,译员无话可讲,只好再重复刚译过的话。
其三,演讲稿的大幅改动:尽管译员在会议前拿到了发言稿并做了相应准备,但会议开始前一刻,发言者到场后,突然通知译员发言稿有大幅度的修改。
5 . 3 口译未知性在实践中的问题
5.3.1 译员预先未知晓发言内容
译员在发言前一直都未得到发言资料,而在会议现场,发言者却使用了发言稿,并使用大量书面体的长句而由于译员事先没能看到译稿,对于较大篇幅的书面文体来说,译员只能是在听到源语后,马上组织成译语口译出来,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或者,会议组织者与发言者打过招呼,发言者比较注意并放慢自己的语速并考虑到了停顿。但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发言者在刚讲半句话时,突然想到了要停顿,此时就会出现源语信息输入不足的情况。由于不合时宜的停顿,缺乏足够的语篇背景,阻碍了译员对发言者的源语理解,进而影响到了口译的产出。而这种信息不足的短句比前面提及的长篇大论在把握上更具难度性。
5.3.2 发言缺乏实质性
有时,发言者的讲话充斥着一些套话、车轱辘话,绕来绕去讲了半天,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这种情况对没有经验的译员而言是比较棘手的,因为无法了解发言者的意图,很容易出现误翻或冷场现象。
5.3.3 发言者忽略译员
(1)带讲稿的发言者。发言者不熟悉带翻译发言的场景,虽然开场时会不时注意发言时的语速、停顿,但讲到兴头上时,滔滔不绝,忘了还需要做翻译。
(2)无讲稿的发言者。由于没有讲稿,发言者不容易判断发言时的语速、语句长短等,按照平常的发言习惯或一时忽略译员,出现一次性讲出太多信息量的情况。
5 . 4 口译的即时临场性及过程的复杂性在实践中的问题
由于口译的临场性,译员会不同程度地感到紧张,怯场实属正常现象。尤其是在翻译国际会议的开幕、闭幕发言、主题发言,较为正式的宴会的致辞等时,译员会出现压力过大,焦虑无法正确解读发言者的意图,或是不能立即准确地进行语言转换,或过分在意听众的反映等,进而导致尴尬的场面。再者,如果译员自身心理素质不够,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认可和信心,若又不能加以自我调节,就会导致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以至于怯场使得口译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6 . 口译实践中的应对策略
6 . 1 译员需在发言前做充分的译前准备
6.1.1 译员最好能在做口译前跟发言者有个短暂的接触,以了解其发言的大致内容,澄清一些术语,当然也可借此机会熟悉该发言者的口音和讲话的习惯。通常情况下,译员未必有机会直接与发言者接触,或只能接触到一两位主题发言者。即便这样,译员也还是可以做些准备工作。例如,向会议的主办人员索要会议的相关资料,如果往届类似会议有译语材料,也要来先看一看作为参考,对不确定不熟悉的地方可以事先研究准备一下。
6.1.2 尽管手头有译稿,只要发言在进行着,译员就不可以掉以轻心。耳朵听着发言,眼睛就要盯着译稿跟着发言的速度过稿子,在发言者停下的地方,可以用笔做个标记,以确保跟发言者的进度保持一致。这种情况,只要认真操作,稍加留意就可避免。如果发言者在前面一部分照其发言稿,但在中间或结尾部分却加入新的内容,因此作为译员,千万不要以为有译稿就万事大吉。每次上场,都应该备好纸、笔,听到新内容,马上相应地做笔记进行翻译。一般若增改不多,可在译稿的空白处做记录,这样译稿的原有框架也有可能用得上,从而减少做笔记的量。如若增改较多,那么译员随身带的笔记本就可以派上用场。此时,保持冷静是关键,快速地把刚拿到的修改稿通阅一遍,找出难点,利用身边的资源(其他译员、熟悉原文主题的人、相关资料、词典等)对这些难点做标注。对原稿中的长句也应有所关注,把对语序的安排简要地标记出来,以保证现场口译的顺畅。另外,译员可以借助发言者发言时的语气、语调、表情、手势和肢体语言等,增强对源语信息的理解。
6.1.3 译员在未得到发言资料的情况下,可向主办方询问发言的主题或相关内容,再通过资料、网络查询获取所需信息,以便做相应的准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某些词语和句型而忽略中心大意,反而有可能以辞害意,影响沟通交流。因为一般情况下,发言者发表一段讲话,总是旨在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当听到这样的发言,不管这么一段话中句子有多繁复,只要抓住其包含的主要信息,传递给受众,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就是抓住了关键。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可以示意发言者把一段话讲完再停顿。
总之,在口译前要尽可能把准备工作做足做充分,才能对即将面对的口译工作充满信心,降低临场的慌乱紧张程度,以防怯场的出现。
6 . 2 译员需不断提高记忆、整理笔记的能力
口译是一个多项任务同时操作的过程,所以需要译员具备“一心多用”的素质。例如,在进行交替传译时,耳朵要听,手上要记;做同声传译时,更是耳朵听、手头记,嘴上还要说。而在此过程中,就要求译员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整理笔记的能力。
6.2.1 提高和改善记忆力
在口译中,记忆是理解源语内容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记忆,理解就会存在主观性,很容易与原意思发生误差,因而应该努力提高口译的记忆能力。译员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来存储和保持所听到的内容和长时记忆以理解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的联系。而改善和提高译员短时和长时记忆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马英迈、孙长彦,2004):
复述,即译员在不做笔记的情况下,用同样的语言最大可能准确地重复再现所听到的一段文字或内容。无论是A语还是B语,都应得到相应量的练习;
转述,即译员同样在不做笔记的情况下,用同样的语言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将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再现;
联想,听到一个主题及相关新信息后,译员联想其他自己已知的相关信息并加以联系和分析新信息。
6.2.2 提高笔记能力
口译记忆中,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弥补了短时记忆的不足,减轻译员大脑的负荷。口译笔记是一个需要专项训练的技巧,在口译过程中,笔记占据重要地位。这并不是所有人未经训练都能达到的。可能有的译员除了一定的口译记忆技巧外,记忆能力也较强,便不太需要做笔记,但一般而言,记笔记还是较为保守的做法。如果发言者一次性讲出太多信息量,没有笔记就很危险,译员很可能无法对原出准确、快速、流畅的翻译。译员通过适当做笔记,可以把用于记忆的精力用来组织译语。
笔记主要是起提示作用,尤其是在原文中有难以记忆的内容如数字、头衔、机构的名称和结构布局等,或者原文内容太长而又没有紧密的逻辑联系时,笔记中记下的要点就如路标一般,能引领译员顺利完成从原文到译文的过渡。从这个角度看,笔记不必详尽,记下关键点就行。除了难以记忆的元素外,主要就是这样一些笔记符号,当译员在看到一个或几个这样的符号时,就能想起刚谈到的一段话的大意,或想起这些语句中的逻辑关系。在实际的口译场合中,除非使用速记语言等手段,书写的速度一般也赶不上口头发言的速度,再加上还要考虑译语,笔记也不可能记得详尽。至于笔记的方式,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创造出各自不同的笔记方法和特点。
6 . 3 译员需调整心态消除怯场
口译对涉外工作意义重大,译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成为口译任务成败的关键。充足的译前准备工作能对译员来说是一剂定心丸。除了上述中提及的做足译前准备工作之外,每逢口译活动,译员应尽可能提前到场,熟悉工作的环境,稳定一下情绪,而不要因担心迟到,赶得太匆忙,无端地加重自己的紧张情绪而导致怯场。另外,口译过程中,应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处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发言者发言时,一般总是旨在传递一些信息出来,译员不必被单个孤立的词句所扰,只要专注于捕捉这些信息,抓住大意,然后传递给听众,而无暇过多顾及自己紧张的情绪,紧张感自然也就削减很多。若有疑问,在交传过程中还可以向发言者询问并澄清。再者,译员应当正确认识个人的表现和对待口译过程中的失误,消除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口译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也无需为一个失误影响自己的情绪,应当立即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完成。最后,增加口译工作经验对改善自己的心态也是很有帮助的。
6 . 4 译员需不断总结翻译经验
所谓熟能生巧,这在口译中也得到验证。对有经验的译员来说,经常经历各种口译场合,各类套话已听得耳熟能详。有时发言者说着前面部分,译员都能猜出后面的部分,并且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对应的译语。而对于不熟悉这类套话的译员来说,由于抓不着主题大意,就需要尽量多地记录下源语中的关键词、语句间的串联词,以便尽可能地复述源语。而从译员的心理素质方面来讲,经验的增加也伴随着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处理一些突发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心态调节的能力都能得到加强。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实战经验,汲取他人的口译实战经验,以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
7 . 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口译事业不断发展,但是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口译的需求量只会不断增加,对口译人员的要求会更加规范、精细。口译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译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增强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口译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Gile, D. Teaching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contribution. In Tennent, M.(ed.),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127-151.
Po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Viezzi, M. Simultaneous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In Millan, C. & Bartrina, F.(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377-388.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弗朗兹.口译研究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傅敏.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姜海清.吉尔模式观照下的口译记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纸,2012(5).
刘绍龙、王柳琪.翻译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范式的思考与构建[J].中国外语,2008(5):82-88.
林超伦.实战交传[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21-30.
马英迈、孙长彦.口译中的记忆与理解[J].宁夏大学学报,2004(4).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