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公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1 06:2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公告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公告制度

篇1

>>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研究 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管理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问题分析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探析 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与对策分析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分析 关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意义 对于中国审计公告制度的思考 高校审计公告制度构建的设想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地方审计机关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议 国家审计公告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风险防范视角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 浅析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根源和现状 稳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关思考 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及其效应分析 审计公告与国家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总结归纳审计署2007-2011年审计公告。

参考文献

[1]乔兰.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浅析[J].经济师,2009(1).

[2]张立民,聂新军.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J].中山大学学报,2006,46(2).

[3]陆东辉.浅论审计公告制度的必要性[J].上海会计,2003(8).

[4]徐荣华.谈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公告制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6).

[5]赵保卿,王苹芝.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及其效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27(5).

[6]郭华.构建和谐社会与阳光政府的制度创新[J].闽江学院学报,2006,27(1).

[7]王炳林.关于政府职能和角色的思考[J].新视野,2008(2).

[8]赵春丽.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民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7(4).

篇2

一、如何认识审计监督工作

现在,社会上对审计工作存在“三种”现象。一是有些单位和部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审计工作。二是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愿接受审计监督,千方百计规避审计。三是少数单位对审计工作人员心存戒备,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找麻烦、揪辫子。究其原因:一是少数同志不学法、不懂法,不愿履行《审计法》的法律责任,对审计监督产生的效果心存疑虑。二是少数领导同志本身存在严重违纪违规问题,不愿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三是个别审计人员也可能存在执法不规范甚至以权谋私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审计机关的形象。

然而,审计监督是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是法律制度,是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有问题单位和部门要审计,没有问题单位和部门也同样要审计。

二、为何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三、怎样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一)开展审计监督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十五条职责监督权。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相关条款的,将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审计法》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或者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处理措施,并可以依法给予处罚”。“审计机关依法责令被审计单位上缴应当上缴的款项,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应当通报有关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扣缴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二)开展审计监督要紧扣党政中心工作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心圈廊”发展构想,打好“三大战役”,加速实施“四个”建设步伐。作为审计机关就要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对领导关心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税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查清预算经费的真实性、下拔资金的及时性及征收征管经费的政策性。对社会关注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债务情况、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扶贫资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社会保障资金、民政资金的管理使用问题进行审计,查清关系民生的热点、焦点资金是否用到人民身上。对文卫、执法等重点部门、重点领域进行审计,看有否乱收费、乱罚款和乱作为的现象。同时,还要对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看单位主要领导履职尽责有无失误,投资投向是否科学。审计机关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谋事”、“经济卫士”、“反腐斗士”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23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95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以人的发展和美德为研究点的,倡导以人类正向品质去引导和感染的方式,使得行为主体的行动和思想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学科。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信心不足,感觉自己实际的专业竞争力不强,难以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展现出自身最好的一面,由此影响到实际就业质量。对此,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理论恰好能够改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因此倡导以这样的方式去实现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整和改善[1]。

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会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上。因此,在探究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时候,有必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的角度来探究:其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还是比较积极的,多数都能够积极去应对,但是很多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在择业期间很容易出现不自信的情况;其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素质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学生自我价值认定都处于偏低的状态,自身具备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其三,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岗位信息获取能力比较强,对于薪酬期望值比较理性,但是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基层就业中去[2]。从根源上来讲,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效益未能发挥出来,并没有找到更加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方法,也不知道毕业生真正面对的更多的是就业自信心丧失的问题。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融入,是很有实践意义的。

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一)引导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

对于个人而言,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个人取得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积极心理学中对于积极个体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人,都能够具备积极健康理念,并且能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正能量[3]。对此,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依照惯例大师彼得杜拉克的管理理论,使用当前心理学中健全成熟的性格分析调查表格体系,要求学生认真地填写,在填写完毕之后集合学生的作答,对于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划分: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和实际型的,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性格类型;其二,依照不同专业的学生,从未来专业工作性质的角度来探究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能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进而明白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以便引导其积极去调整和改善;其三,在学生自我认知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如果在职业就业方面发现存在性格缺陷或者劣势,不应该悲伤或者否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而是从现在开始去改变这样的局面,以便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念方面偏差,从本质来讲是因为学生在看待激烈竞争之后内心潜在的自卑感蔓延上来,进而使得其在竞聘过程中表现出不自信,由此造成就业择业理念出现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正确的择业观念,应该能够在自我性格、职业岗位和市场竞争格局三者之间做好权衡,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面试都会抱着全力去争取的态度,而不是杞人忧天。对此,可以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这样去改善和调整:其一,就业择业要在正确分析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未来职业市场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理性决定,避免跨专业的择业方案,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点是学生首先应该明白的;其二,改变以往忽视基层就业的择业理念,脚踏实地地去面对各种就业机会,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由此实现自身就业择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其三,不要过多地在乎起初岗位的薪酬,在争取自身职业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从工作未来发展的视角去看待工作性质,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保证工作热情,这才是取得职业大发展的常胜之道[4]。

(三) 形成健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认定偏低的问题,从而并没有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到实际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也是造成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格局的重要原因。对此,应该形成健全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其一,鼓励当前心理学教育组织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行为主体,学习和探讨积极心理学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联系,树立正确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理念,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塑造和培养;其二,开展大量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设计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竞争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价值认定[5],进而实现自我信心的提升,使得学生的性格朝着健康自信的方向发展;其三,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比赛,在与其他院校学生实现交流和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职业竞争;其四,当前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组织应该进行调整和改善,开展专业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学习活动,实现其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素质的全面提升。

[1] 高馨.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中国

科技投资,2012(30):105.

[2] 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08):13-17.

[3] 陈淼.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贫困生就业教育[J].现代企业教

育,2009(04):152-154.

[4] 陈瑞莲.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5] 王利云,李春丽,刘淑霞.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

生涯指导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92-93.

Employment Guid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N Li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 Rizhao Shandong, 276826,China)

篇4

关键词:安定宫颈注射;妊娠高血压疾病;宫颈水肿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特有的全身性疾病,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或功能衰竭,根据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项目工作组的报告(2000)和23版《Williams Obstetrics》的诊断标准,妊娠高血压疾病分为五类: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病并发子痫前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1 资料与方法

(1)选择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中、重度宫颈水肿产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例,年龄21~28岁,平均24.31岁,对照组56例,年龄20~29岁,平均23.68岁,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及孕产次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2)方法 治疗组用安定10mg于宫颈水肿处行多点注射(回抽无血后注射),3小时如果宫颈水肿消退缓慢,可在水肿明显部位再次注射安定10mg。对照组:适时应用安定10mg静注。两组均同时应用硫酸镁等药物治疗。

2 治疗

子痫前期治疗的基本目标是:(1)终止妊娠将母胎的损伤降至最低;(2)争取胎儿的存活;(3)母亲的完全康复。在某些子痫前期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近足月者,通过引产可达到这些目标。因此,对于产科医生来说,要成功地处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最为重要的信息是要准确地了解胎龄[1]。采用宫颈注射安定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中、重度宫颈水肿。

3 结果

(1)两组用药后观察,2~5小时水肿消退,宫口开全者,治疗组59例,有效率90.68%,对照组进42例,有效率75.00%,p

(2)两组用药后产后出血400ml者,治疗组为7.35%,对照组为20.83%,p

(3)两组用药后对胎儿的影响。两组用药后均用电子胎心监护仪监测,其中治疗组因胎儿宫内窘迫进行剖宫产2例,剖宫产率3%,对照组因胎儿宫内窘迫进行剖宫产4例,剖宫产率7.1%,p

4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有5种类型的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1)妊娠期高血压(以前称之为妊高征或一过性高血压);(2)子痫前期;(3)子痫;(4)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5)慢性高血压。这一分类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妊娠前即有高血压的情况从子痫前期里面区分出来了,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更为凶险的疾病[2]。病因至今还不明确,但一旦妊娠终止,病情可自行好转,故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特别是子痫前期者缩短其产程,尽早结束分娩,也是抢救妊娠高血压疾病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宫颈水肿使宫口扩张缓慢,甚至不扩张,抬头下降受阻,产程延长,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抢救不利,尚且易照成胎儿宫内窘迫使剖宫产率上升,而宫缩乏力亦导致产后出血量增多。我们采用宫颈注射安定治疗64例,大多在2小时内宫颈水肿消退,3~5小时宫口开全,最终经产道分娩。且较对照组宫颈水肿消退,宫口开全速度快,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中、重度分娩期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宫颈注射安定同样具有静脉注射安定一样的镇静作用,一箭双雕,方便有效,适合基层医院,值得同道们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规范化 建设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是内部审计业内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执行依据国家审计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而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法规建设方面,只有《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17号令)。“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日前已正式公布,尚未全面实施。近年高校普遍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类型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和业务指导,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应形成规章制度。

2.高校现行内部审计制度的立、改、废滞后于高校形势发展

审计制度要有前瞻性、保持稳定性,但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予以修订或补充,因其针对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带有局限性已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的工程相关审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对此类审计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保留成功经验部分、去除不适用内容、增加审计管理新理念。及时对现行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修订、增补的工作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

3.高校审计业务管理无统一规范

审计规范是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也是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教育系统应制定并实施统一的审计业务规范,并按照规范的规定标准评价和判断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审计规范的要求,按照审计业务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

二、完善高校审计工作规范的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促进内审规范化建设

(1)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也必须依靠院系及相关部门、处室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根据《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精神,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参加联席会议的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借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已取得的经验,在其他审计业务中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是创新审计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的途径。

(2)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是指审计部门在学校范围内公布审计重要事项(或特指审计结果公告)。近年来高校的审计公告实践大多处于审计信息公告阶段,真正做到审计后公告,即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审计结果公告还有一定难度。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把“双刃剑”。开展审计公告应注重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防范审计公告的风险,积极稳妥地逐步扩大审计公告的范围。高校内审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是体现内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

(3)建立审计结果跟踪整改落实机制。审计结果指高校内审部门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实施审计后,在审计结论中要求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决定、意见、建议等。被审计单位须认真执行审计结果的报告,对需落实的审计结果要认真制定措施,进行纠正或整改,并及时将落实审计结果的情况反馈给审计部门。凡属违规违纪的问题必须及时纠正或处理,属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应采取措施整改,同时应重视和健全、完善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落实审计结果应实行责任制,分管校领导应对分管的被审计单位加强领导,督促落实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对落实审计结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被审计单位分管财务的领导负有具体主管责任。跟踪落实审计结果情况,能提高审计意见落实率,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

(4)实行经济责任风险提示制度。审计部门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财经法规,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和遵纪守法自觉性,增强防范风险意识,推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针对领导干部担负的经济责任,高校审计部门可总结归纳基本的经济管理风险提示内容,在领导干部上任之初以宣传资料形式发放或告知。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风险提示制度,是对领导责任意识的提醒,更是对领导干部政治上的关心和经济工作上的指导。

(5)建立健全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应结合学校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经济工作的重点开展审计工作,特别是在进行新的审计业务类型之前,一定要征得学校的同意、授权,及时建立相应审计业务的审计管理办法。

2.加强审计质量管理,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审计过程、审计行为、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工作质量的活动。不论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考核、检查的都是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落实。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高,审计风险就小,否则,审计风险就大。审计人员不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实施审计、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就有可能引讼。尤其是在人们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加强审计质量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也要时刻牢记。

3.建设学习型业务处室,努力提高内审规范化建设水平

规范化建设是高校内审事业发展的基石。高校审计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范的执行人―各级与审计工作相关人员的正确认识和认真执行。高校审计工作从坚持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到强调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一直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高校内审规范化建设的有力保证;高校审计部门应坚持将审计规范化建设做为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校内有关审计的规章制度,并将审计规范及时传达至全体审计人员,使审计人员明确审计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开展日常审计工作;高校审计部门还应注重建设成为学习型业务处室,鼓励审计人员在已有学历、职称等条件下,利用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既是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再提高,也是为审计规范化建设储备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篇6

国外研究中涉及审计失败的文献有很多。Palmrose(1987)认为被审计单位经济状况恶化,导致出现财务危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风险。Filex.Pome(1990)通过研究发现事务所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Hillegeist(1998)从法律制度的三个维度出发,用博弈模型发现法律制度严厉程度与审计失败呈正相关关系。Palmrose&Scholz(2000)基于1995-1999年美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研究了审计失败与报表重述的关系,得出收入重述在因为审计失败而引起的诉讼中更加频繁也更为重要的结论。

国内关于审计失败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结合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公告有针对性地分析审计失败。

李爽、吴溪(2002)基于1994-2000年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研究了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中遭受有关监管部门处罚的审计失败的案例,从监管的思想、政策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1)证监会脱钩改制对于审计失败起到一定的改进督促作用;(2)审计失败案例中越来越多涉及到司法介入及注册会计师刑事责任;(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集中在融资环节和定期报告过程;(4)事务所本地化更易于导致审计失败。

吴溪(2007)基于1999-2006年我国国内发生的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了我国审计责任认定与监管倾向的关系,发现:(1)注册会计师因为审计失败而遭到处罚的比例在这段时期明显下降;(2)1999-2006年期间,审计责任认定呈现显著缓和的趋势;(3)即使对于审计师受到处罚的审计失败观测,虚假陈述事项须由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比例在这段时期也明显下降。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近年来,审计执业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监管机构在近年来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认定显著趋于缓和与稳健。

丁红燕(2013)基于2006-2010年中国证监会处罚的公告,对于审计失败和财务舞弊进行了处罚类型、处罚周期、处罚金额、处罚方式、审计持续年限等相关关系的分析,发现:(1)财务舞弊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失败;(2)审计失败持续年限远远低于财务舞弊持续年限;(3)证监会对于因为财务舞弊而导致的审计失败处罚周期长;(4)证监会处罚方式不唯一。

除了对于证监会处罚公告相关数据详细统计并提出观点外,针对审计失败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的文献还有葛家澍、黄世忠(2002)针对安达信对于安然事件审计失败提出了不应夸大独立审计作用、不过分崇拜市场力量、不神话独立董会、不只重视制度安排、不迷信规模大的事务所的有关审计失败的启示。李平、王晓敏(2011)认为上市公司内控薄弱、市场监管不利更容易导致审计失败;李小玉、张琴(2011)提出审计独立性缺失对于审计失败的重大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

(一)《处罚公告》的年度分布。2007-2013年,中国证监会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共31 例,明确涉及21家事务所及59名注册会计师。单从2007-2013年的数据上看证监会对于注册会计师以及事务所的处罚呈现波浪式变化,高点出现在2008年和2013年,低点则出现在2011年和2012年,而笔者又参考了证监会1993-2006年的相应处罚情况,得知1998-2001年也出现了一个高点,可见自证监会成立以来(1992年),相关市场得到一定的强度呈波动式的监管,但相比较于股市和经济波动,它的周期显得更短。笔者总结了三次高点的原因,第一次(1998-2001年)主要是由于1999年我国进行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监管部门在这一关键时期高度重视审计失败,因而加大了处罚的力度。第二次(2008-2009年)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波及我国金融市场,证监会配合国家宏观政策加大查处力度,防止金融市场陷入困境。第三次(2013年至今)可以预料2014年查处数量也会持续徘徊在高点,这与我国加大反腐、惩治违法的时代背景相一致。如表1、表2所示。

(二)《处罚公告》的类型。处罚的对象分为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处罚公告》中没有仅对事务所或者仅对注册会计师的单独惩罚。证监会对事务所的处罚类型多为没收违法收入、罚款以及其他处罚(最常见的是警告),且处罚方式通常不唯一;而针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处罚类型多是或者警告或者罚款,很少有两者同时进行。表1针对事务所处罚类型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显示了处罚类型的组成。表2则针对注册会计师处罚类型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从各个年度针对事务所罚款和没收的数值上看,其分布大致与前文分析的年度分布一致,2007-2013年基本呈现两头多、中间少(除2007年外)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证监会的处罚力度和广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2013年的处罚情况尤其值得强调,不仅增加了处罚的家次、罚款及没收的金额,而且拓宽了原有的处罚类型,增加了联合财政部撤销事务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的处罚,从而增加了事务所的违法成本,有利于市场健康运行。

从各个年度针对注册会计师罚款和没收的数值上看,虽然波幅没有惩罚事务所的变化剧烈,但基本仍符合两头多、中间少(除2007年外)的分布。同样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不仅罚款金额大幅增加,而且新增了认定CPA为市场禁入者的处罚,证监会也专门针对这两起处罚,了《中国证监会市场禁入决定书》[2013]7号和[2013]10号,从注册会计师个体本身严厉打击合同舞弊违法违规的行为。

二、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表3是笔者研读证监会2007-2013年的31份具体《处罚公告》而总结的审计失败原因统计。虽然只有31个样本,但由于大多数样本审计失败的原因不止一个,所以这里统计的数据就是以证监会《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的违法违规内容为准,有些数据,比如“不勤勉尽责”,这里的5次只是证监会在《处罚公告》中明确指明的,但根据职业判断,我们推断这方面的原因出现远不止5次,因为“勤勉尽责”是审计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因而任何的审计失败都会与此相关。

(一)审计程序不恰当。审计程序是获得审计证据的具体方法。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39次,占到51.32%。比例高的原因,一方面审计程序是审计最重要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审计实施都要依赖于具体审计程序;另一方面相比于其他原因,审计程序不当的发现也更加容易。关于审计程序不恰当,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明确给出9种说法。笔者认为“缺乏必要审计程序”、“未进行替代审计程序”和“未履行充分审计程序”说法都过于笼统,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因而我们重点分析其余的六种:

1.风险评估不恰当。根据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每次进行审计时都必须执行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的程序,并评估审计风险,以便充分合理地计划审计工作。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3次,占到3.90%。风险评估不当意味着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不当,主要违背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控制测试不恰当。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1次,占到1.30%。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审计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其前提是审计人员通过了解内部控制以后认为某项控制存在着被信赖和利用的可能。天健华证中洲(北京)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夏新电子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销售退回进行审计时,未对期后退回事项进行充分的内控程序测试,形成的审计风险直接导致了最后审计的失败。

3.函证过程不恰当。函证可以为审计师获取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函证是受到高度重视并经常被使用的一种重要程序。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12次,占到15.58%,所占比例相对很高,笔者分析有两大原因:一是函证回收率低,容易取证无果,因而审计人员冷落函证取证;二是函证成本高。审计处罚的事务所行为主要有:函证缺失、对于未回函函证未实行有效的替代程序(与“未进行替代程序”的原因有重叠)、函证工作交由被审计单位完成,这些行为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 312号――函证》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函证》的相关规定。

4.分析性复核不恰当。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5次,占到6.49%。分析性程序是指审计人员根据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数据表面的勾稽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在相关的5份《处罚公告》中,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未履行充分的分析性复核”,可见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年)第1 313号――分析程序》的相关规定。

5.审计抽样不恰当。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1次,占到1.30%。审计抽样是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对北亚实业固定资产进行审计时,只对当年新增加的固定资产、部分房屋和办公用品进行抽盘,未对期末固定资产中运输工具执行盘点或抽盘程序,缺乏因样本不全面而带来的抽样风险的识别和处理,也就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年)第 1 314号――审计抽样》的相关规定。

6.监盘不恰当。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1次,占到1.30%。监盘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因为常常和抽样结合在一起,所以《处罚公告》中同样指出了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对北亚实业的审计存在监盘对象不全面的问题。

(二)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不当。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11次,占到14.29%,出现频率也相对较高。通过审计程序获得的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因而我们可以断定被处罚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所获的审计证据是不充分也不公允的,《处罚公告》中关于“审计证据”的说法通常分为三类:“审计证据矛盾”、“在未获得充分适当审计证据下进行审计”和“未进一步获取审计证据”,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年)第1 301号――审计证据》的相关规定。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因为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的全过程,因而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各个方面,也成为了证监会进行监管和处罚的有力依据。《处罚公告》中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说法通常分为三类:“未编制真实完整的工作底稿”、“工作底稿的保存和借阅不力”和“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不健全”,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年)第1 131号――审计工作底稿》的相关规定。

(三)审计策略、审计计划不当。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3次,占到3.90%。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更加注重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要求不断更新和修改审计计划和策略以应对审计风险。《处罚公告》披露了万隆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荔科技进行审计时,在被审计单位业务环境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万隆所没有修改其审计策略,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年)第1 201号――计划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

(四)缺乏具体审计过程。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1次,占到1.30%。 具体审计过程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必须采取系统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对鉴定事项发表审计意见。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对美雅集团进行审计时,对其主要经销商和供应商的往来余额形成缺乏审计过程,中天华正所缺乏对这一部分的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因为专业能力不足或者“失误”遗漏而造成的审计事故。

(五)未识别关联方。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2次,占到2.60%。我们发现处罚的两例中,一例是未识别关联方交易(利安达所),另一例是对于关联方交易缺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万隆所),无论是哪一行为,都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年)第1 323号――关联方》的相关规定。

(六)审计目标偏离。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1次,占到1.30%。根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意见:一是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二是评价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即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万隆所对金荔科技审计时,以“避免公司退市”作为审计目的,偏离了财务报表审计目标,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年)1 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自然导致最终的审计失败。

(七)未持有专业怀疑精神,缺乏应有的关注。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10次,占到12.99%。职业怀疑和应有的关注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性保持怀疑态度,能够帮助其在审计过程中较快发现审计风险点,提高审计效率。这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经验培养。

(八)注意到违规未说明并且采取行动。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5次,占到6.49%。如果说未发现审计风险是意外失误的话,那么注意到违规仍然未采取行动并且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就是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舞弊,蓄意违法的恶劣行为。前者仍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客观的业务能力,后者则完全是由其主观决定的。如华寅所在知悉银河科技虚增收入且未进行重大差错更正的情况下,仍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九)明确指出不勤恳尽责。此类原因《处罚公告》中出现5次,占到6.49%。勤勉尽责对于审计职业来讲是基本要求和首要规范,而其对于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虽然《处罚公告》中明确指出的比例不高,但几乎任何审计失败都与注册会计师不能勤勉尽责有很大的关系,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2013年证监会的两份针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市场禁入决定书和一份针对事务所的撤销证券业务许可中,都明确指出了注册会计师或者事务所不能勤勉尽责导致最后发表虚假审计报告,可见证监会对于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视。

三、防范审计失败策略

结合证监会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公告,下文对审计失败提供一些防范策略。

(一)建立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一方面,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 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的要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进行大量复核,层层防控,最大程度保证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审计机构,加大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的力度,“打铁还需自身硬”。

(二)事务所审计任期与上市公司轮换审计制度相结合。从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分析,审计任期的延长,增加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但事务所长时间服务于固定的客户其实是“双赢”的,这种双赢容易导致舞弊共谋,因而必须强制实行事务所审计任期与上市公司轮换审计制度。

(三)事务所深入了解企业综合情况,谨慎选择和保持客户。从证监会处罚上市公司的公告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上市圈钱、隐瞒不利信息、ST类公司、关联方交易频繁等等,事务所在接受客户时,就要特别关注有这些特点的公司。而在对一个公司进行连续审计中,若发现上述现象,也要及时调整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程序,加强风险评估,控制审计风险。

(四)建立专业会计师事务所,拆分审计与非审计业务。目前实务界对于审计业务的拆分有两种模式:一是一个事务所内部将审计业务部门与非审计业务部门独立开来,现实中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事务所采用这种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则是成立专门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非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笔者比较赞同后一模式,因为前一模式虽然实施简单,但由于仍属于同一个企业法人,相关利益尤其是财务利益仍然联系紧密,这样会大大破坏审计独立性。而后者虽然变动大而且成本高,但一来分工可以使得服务更加专业化,提高了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使得审计机构可以成为独立的经济利益核算主体,这对于提高审计独立性有很大的好处。

(五)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精神。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精神并不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主观意愿,而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实务经验决定。因而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执业能力,做好风险应对程序。

(六)注册会计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审计职业道德是对法律法规的有效补充。证监会的处罚公告虽然明确提出诸如“未勤勉尽责”的次数不多,但由于处罚公告更加偏重审计结果,因此注册会计师绝不能忽视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廉洁自律,办事公道,甚至有时候“惟有背信才能诚信”。

篇7

关键词:国家审计人员视角;国家治理;路径;探寻

1.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方利益,运用国家权利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卫国家和公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国有企业和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进行审查,我国的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制约国家治理的其他方面内容,国家审计属于一种监督行为,国家审计的产生是公平合理的进行国家治理的需要。国家治理的水平影响着国家审计的水平,国家治理的方向就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而国家审计的目标就是推动国家治理持续良好地进行下去。

2. 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现状

我国国家审计得到了许多的发展,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预算实行情况的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的重点,但是审计人员参与的情况却不好,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也十分重要,但是社会关注的程度却不够。我国许多重要的项目需要审计,但是审计人员十分缺乏,会直接影响审计的效果,影响经济社会的建设。由于审计的专业性很强,每种审计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每种审计项目需要不同的审计方法,需要实施不同的审计程序。共通之处不多,费时费力,不易审计,许多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经验,也会影响审计的效果。因此之前的审计经验不能适合每种项目的审计。我国国家治理是以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为重点,经济责任的审计有时还受到政治治理独立性的阻碍,影响审计效果。

3. 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

国家审计的重要性经过实践证明,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国家审计具有下面的路径可供参考。

3.1审计机关及时公告审计结果

现阶段我国公告制度还不完善,公告方式太少,公告本身内容不清楚易懂,公众对审计报告的公告不了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及时公告所审计的项目信息和公告结果,公告内容要清晰易懂,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理解看懂。还应该注重公众的反应,将公众的反馈及时收集,对公众的异议要及时作出准确的回答,多与群众沟通交流,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接受人民的建议,共同推动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媒体手段,多途径及时公告审计结果,可以使审计更加公开透明,促进审计机关对待审计工作更加的认真负责,也促使我国各级政府、各级单位和企业的收支更加清楚明晰,使政府更加有效地履行职能。

3.2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是社会大众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为国家的治理献计献策,监督国家的社会治理活动。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公众的参与也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公众可以通过听证审计结果,要求审计部门公布审计单位的信息等方式参与国家审计活动。国家应开通各种渠道,利用网络吸取大众的意见,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并监督审计活动,应大力宣传鼓励大众参与国家审计活动,对大众的建议和意见,审计部门要认真考虑,对大众的疑惑,审计单位要认真给出详细的解答。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大众参与国家审计,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公众的参与有利于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审计的规范性,使审计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3.3提高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国家审计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石。国家审计发挥作用还要依靠自身的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要提高自身的独立性,不受任何机关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影响,公平的进行审计,得出工作的审计结果。审计机关应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对于审计结果有问题的单位要如实上报,不受任何机关和个人的影响,对于问题严重的被审计单位,要移交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查,不能。还应改正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实现单一领导,避免领导体制的混乱影响审计的结果。此外,国家审计完善国家治理还有其他的途径,比如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审计技术,提高审计的效率。利用网络收集信息,扩展审计证据的来源途径,提高审计效果。还应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公平性。

结语

本文对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如审计机关及时公告审计结果,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完善国家审计,提高国家审计的公平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利于我国国家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谭丹.国家审计治理职能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N].中国审计报,2011.

[2]谭劲松,宋顺林.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J].审计研究,2012.

[3]杨亚军.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3.

篇8

    李金华给出数据说,去年1至11月,全国共审计9.5万个单位,各类违规问题经过处理后,可增加财政收入245亿元,减少财政支出8.8亿元,已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各类违法犯罪线索1165件。

    受到李金华肯定的,还有去年全面推进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他认为,2004年审计工作获得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说,主要是进一步增强审计结果公开透明度的结果。

    据悉,去年审计署对外公告了11个部门单位和3项专项资金的审计结果。公告前,审计部门反复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征得他们同意,公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一并公布。

    审计部门年终回顾时还注意到,2004年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为历年最好。截至2004年10月底,审计查出的应上缴财政资金已上缴208亿元,滞留闲置资金已拨付239亿元;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222起,已有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中国青年报·刘世昕

篇9

(一)应急保障审计的含义 应急保障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而发生的经费、物资等消耗的保障。应急保障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参与应急处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障,二是对接受应急救助对象的保障。应急保障审计是审计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反映活动的经济资料进行审查,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

在这里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应急保障审计的主体。应急保障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构。按照审计的分类,审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除此之外,军队系统还设有军队审计机构。由于应急保障机制是由政府部门构建、启动、实施和负责协调的,因此,对应急保障的经济监督应以国家审计机构为主。若应急保障需要调动军事力量或是社会资源,则审计主体还应该囊括军队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也就是说,这里审计机构可能是国家审计机构,也可能是包含国家审计机构、军队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的联合审计主体。二是应急保障审计的目标。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其通常情况下的审计总目标无外乎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评价。其中,效益性指的是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应急保障审计的目标除了对应急保障中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外,还需要对应急保障产生的社会效益作出评价。原因在于,应急保障的经济活动不仅产生经济后果,还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社会后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应急保障审计的特点 一是应急保障审计的范围广、对象复杂。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组织,应急保障审计的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在保障对象上,既包括参加应急处理行动的组织和人员,又包括接受救助的地方政府和群众。保障的力量既有政府、又有军队,还有民间力量;在保障内容上,既有经费保障,又有物资保障,还有装备使用保障。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参加和支援国家重大防疫行动等应急保障中,往往都是党政军民统筹规划、协调行动。在这样的协调行动中,行动各方的保障力量要密切配合,统一协调。在一些有国际力量参与保障的应急行动中,还需要做好国际协调。这就使得应急保障的任务相对复杂。而后勤保障的内容就是审计对象,与此相适应,应急保障审计也呈现出范围广、对象复杂的特征。二是要求快速反应。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它具有突发性,事先没有经过长期的策划和周密的准备。与此相适应,应急保障也是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准备工作的。有的甚至形成边行动、边准备、边保障的特殊情形。而且在突发事件中,经费、物资、装备的消耗速度极快,保障速度和力度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审计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迅速启动应急审计机制,形成应急保障审计组织,适时介入应急保障活动中,开展应急保障审计。并根据应急保障中经费、物资、装备的消耗和供应情况,随时调整审计方案,压缩审计的准备时间,必要时简化审计程序,以跟进应急保障速度。三是审计过程既包括事中审计又包括事后审计。一般情况下,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也就是说审计通常表现为事后审计。但在应急保障审计中,审计必须在保障过程中介入。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持续时间不长但意义非常重大。这就要求,应急保障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且保障效果可能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旦保障活动中出现违法违规或者低效的行为,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防止“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审计部门在应急保障活动进行之初,就开展事中审计监督,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整改,发挥出事中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应急保障审计作为一个完整的审计过程还包括事后审计。由于事中审计时间有限,只能对一些重要项目进行审计。而且,大部分应急保障的效果是在应急处理活动结束之后才显现出来,因此,审计行为并不会因为应急保障活动的结束而结束,在应急保障活动结束后,审计由事中审计转入事后审计。四是审计程序具有灵活性。审计程序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部门不得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随意简化审计程序。在应急保障审计中,审计程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应急保障审计中,审计部门事中介入,跟踪审计,审计程序的各个阶段不具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时间要求。应急保障要随着应急处理活动的发展进程展开,而审计活动要紧跟应急保障的展开作出相应的安排。审计程序可以根据审计对象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如缩减甚至省略审计准备阶段的一些程序;在审计实施阶段灵活确定重要项目和抽查范围等。五是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应急处理机制的协调性要求审计活动也要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应急保障经费、物资的来源渠道多,参与的审计主体类型复杂,有可能是包括国家审计、军队审计、社会审计的联合审计主体。而应急保障对象复杂、保障经费、物资的分发与使用缺乏具体而清晰的界限,在分发和使用中不可能根据经费、物资的来源定向发放和使用。这就意味着,从常规审计管辖权来看,各类审计主体的审计范围也很难划分出清晰的边界,审计范围有可能出现交叉的情况。这就要求各种类型的审计主体在应急保障审计中接受统一指挥、协调审计。

二、应急保障审计的组织机构

(一)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 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是应急保障审计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根据应急保障的活动范围,设定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的层级。若应急保障活动在全国范围展开,则设立全国性的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如这次抗震救灾的保障活动就是举全国之力来实施救助和支援灾区重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审计就由国家审计署负责指挥。相应的,若应急保障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展开,则设立区域性的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由国家审计部门牵头,根据应急保障的来源确定应予吸纳的其他审计主体。如果应急保障有军队参与,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则应吸纳军队审计人员;如果应急保障有民间机构参与,如红十字会或民间基金参与,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还应吸纳社会审计人员。

应急保障审计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有:确定应急保障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制定全国应急保障审计计划,确定应急保障审计重点、部署应急保障审计任务;指导下级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的成立,并对下级应急保障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负责协调国家、军队和社会审计力量;组织对国家各部委、四总部及直属单位划拨经费、物资、装备等保障活动的审计,并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处理处罚。

(二)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 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是进行应急保障审计的主要力量,它的构成同样是根据应急保障资金、物资、装备的来源和使用范围确定。国家审计机构是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应急保障涉及军队或社会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还包括军队审计部门和会计师

事务所。无论涉及何种审计主体,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统一由应急保障指挥机构指挥、指导和监督。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数量众多,不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临时成立。应根据就近原则,由应急保障区域内的平常审计机构转换而成。在平常执行常规审计任务,一旦爆发突发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平常的审计机构就根据应急保障审计目标和任务进行组织调整和补充,转换成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军队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在平常设立组织结构时就应考虑应急保障审计的需要,扩大平常和应急状态下的审计组织的通用部分,建立平常与应急保障审计组织之间的相互转换机制。

应急保障审计执行机构的主要职责有:根据指挥机构的部署制定应急保障审计计划;对本审计执行机构管辖范围内的应急保障经费、物资、装备实施审计,并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处理处罚;及时将审计结果通报给应急保障指挥机构。

三、应急保障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保障活动内部控制的审查 首先要对应急保障内部控制的设计情况进行审查,看其是否设计完善,有没有设计上的缺陷和漏洞。其次要对应急保障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看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重点审查保障资金和物资筹集、分配、拨付、发放、使用等管理办法,看是否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人负责、专户存储、账目清楚。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一方面可以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中的问题,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提高非应急保障的管理水平,促进保障款物管理严格规范、运行简捷有效,堵塞管理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漏洞;另一方面可以依据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重点项目。

(二)保障经费的审计 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审查保障经费来源情况。重点审查经费的来源渠道,查看是政府拨款、国际援助还是民间捐赠等,按经费来源不同实施不同的审计方式,对经费保障来源审计还应审查拨付程序是否正规,审批手续是否规范,交割程序是否完善。二是审查保障经费预算、核算情况。重点审查预算编报和审批情况,经费安排和保牵情况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报情况。三是审查保障经费支出情况。主要审查经费开支内容,查看开支权限、时间和开支地域是否合理合规,审查支付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和支付手续的完备情况。

(三)物资保障审计 重点在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对物资保障预案进行审计。尽管应急保障具有突击性、后勤保障准备时间短等特点,物资保障的预案也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审查保障预案的制订是否科学合理,对未来可能发现的情况作出了充分的预测与估计,并制定出相应的保障对策。二是对保障物资的筹措进行审计。审查保障物资预测的合理性,审查物资筹措的渠道、采购价格以及保障物资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对保障物资的存储状况进行审计。审查物资的存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筹措来的保障物资是否及时入库,并实地查看保障物资的存储条件是否满足保障物资的存储要求。四是对保障物资的使用进行审计。审查保障物资是否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有无被挪用、被出售的情况,物资的耗用数量是否真实、准确,并审查保障物资的使用效益。

(四)装备保障审计 主要包括:一是对装备保障预案进行审计。与对物资保障预案的审计相似,审查装备保障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靠性。二是对装备购置进行审计。审查装备购置是否与预算保持相当,装备的购置价格是否恰当,购置装备的性能是否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要求,购置的装备能否与现有技术、使用环境等条件相匹配。三是对装备使用的审计。审查各项装备是否按装备的编配用途、技术性能、操作规程等要求正使用,是否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有无挪作它用。四是对装备的维护、保养、维修进行审计。

四、应急保障审计结果的运用

篇10

1.加快推进内部审计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现代的风险导向管理审计转变。

风险导向管理审计实质是风险导向和风险管理审计的合二为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中被称为“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在准则“工作标准2010-计划的制定”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当制定以风险为基础的计划,以确定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内部审计活动重点”,具体内容则在“实务公告2010-1:计划的制定”和“2010-2:审计计划对风险和风险暴露的关注”中进一步明确。而风险管理审计则是指内部审计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进行的审计,这方面分别在“实务公告2100-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2110-1: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中有相关规定。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可结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及实务标准去完善风险导向、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和控制过程。

2.建立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风险评估框架,探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一般在审前要找准风险点、制订风险点的控制和管理办法把握审计风险的高低;其次是解决在风险管理政策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问题。在风险管理政策不明确的情况下,传统审计是在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分析、评价的情况下直接决定审计执行程序,容易导致审计重点不突出、未达到审计预期目的及成效,准则“实务公告2100-4:内部审计在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组织中的作用”就是针对风险管理的方式的不同而制定的,其要点包括:审计师应当理解管理层对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期望,提请管理层注意风险管理政策尚未充分建立的这种情况,并积极发挥促进、协助作用。“2120-风险管理”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必须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并对其改善做出贡献。”确定风险管理过程是否有效时评估判断:“组织目标支持组织的使命并与其保持一致”;“重大风险得到识别和评估”;“选定适当的风险应对方案,并符合组织的风险偏好”;“获取相关的风险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及时沟通”。人民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应借鉴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以达到控制剩余风险的目的。

3.要围绕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重要项目、特别是重要资产项目开展绩效审计。

“实务公告2120.A1-3:内部审计在财务报告披露和管理层声明方面的作用”、“2120.A1-4:财务报告过程审计”等内容,对于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围绕央行资产负债表开展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准则依据。准则中包含的有关“舞弊的识别”、“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活动的控制和审计实施”、“内部审计在业务延续(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在组织道德文化中的作用”等内容,应考虑要注入在对资产负债表真实、完整性审计的过程当中,以维护资产负债表健康,要围绕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重要项目、特别是重要资产项目开展审计,并作为内审工作的一个核心理念确立下来,并贯彻到有关内审工作中去。

4.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持续推进人民银行内控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逐步探索并试点开展了内部控制审计评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开展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估大多没有摆脱合规性审计的框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组织潜在风险的认定仅现有的规章制度为衡量标准,对风险控制及管理的评估未跳出合规性审计的模式,与最新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求仍有差距。“实务公告2120.A1-1:控制过程的评价和报告”及“实务公告2130-1评估控制程序的适当性”中主要相关标准:“2130-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评估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并促进控制持续改进,从而协助组织维持有效的控制”的内部控制评价值得学习借鉴,其中提到,“内部审计部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在许多单项评估汇总的基础上评估组织控制程序的有效性。这些评估主要来源于内部审计业务、管理层的自我评估检查和其他相关确认服务提供者。随着业务的开展,内部审计师应该及时与适当管理层沟通业务发现,以便采取改进措施,纠正或减缓所发现的控制差异、缺陷及其后果。”的规定,对于指导人民银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水平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实务公告2120.A1-2:应用控制自我评估对控制过程的健全性进行评价”的规定,对于健全人民银行内控长效机制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5.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逐步加快引入绩效审计。

目前在人民银行引入绩效审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合理选定绩效审计对象及审计内容问题。从近年人民银行试点总结的经验看,在对各分支机构领导干部开展的履职或离任审计中适宜引入绩效审计,主要是因为该类审计既包括查错防弊、合规审查,又包括对领导任期内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并以此衡量领导决策效果及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来达到改善管理,进一步提高履职效能的目的。绩效审计的对象也适合对一些宏观政策研究及货币政策贯彻执行等弹性较大的业务部门;二是合理确定绩效审计及评价的依据、量化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问题。当前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绩效评价的依据及准则不足的问题,缺乏可行的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人民银行审计准则体系中关于绩效审计目前仍为空白,与此相适应的审计手段也不足,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人民银行内部开展绩效审计也应避免等同于业绩考核,仅可以业绩考核结果作为参考因素之一,否则绩效审计意义便大打折扣;三是如何选定绩效审计人员,如何确定绩效审计的程序及把握审计质量是当前极需解决的问题。绩效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审计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影响。因此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审计人才是推动绩效审计深入的关键之一。

二、面向未来,实现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1.学习运用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转变审计理念,推动央行内审工作转型发展。

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过程实际是学习国际审计准则先进理念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突破口是向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转型,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方式、方法及审计结论均不同于传统的合规审计,不单纯以规章制度为判断评估的唯一依据,而要运用审计人员专业的判断,主观性增强。如果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定位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阶段,认为缺乏规章制度明确支持的审计结论缺乏客观性,得不到领导层的认可,所引发的质疑和反对将阻断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转型之路。反之,如果在学习的基础上,领导层得以理解新型审计理念,认可审计转型方向,就转为积极支持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就能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咨询服务中的增值作用。因此,这一过程有赖于领导层的支持和推动。

2.加快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向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转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审计结论的得出的方式和程序有别与传统的合规审计。在合规性审计中,只需将业务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比对,不合规处即审计发现问题,问题依据充分有力,因此,审计人员只需要对业务工作流程有大致了解,最重要的是对规章制度的把握与认识,把握好规章制度,其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是扎实有效的。然而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结论的得出建立在审计人员的对审计目标、标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依赖审计人员的准确和专业的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判断分析能力相当强。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在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及储备都不足,有必要加快专业的培养,以尽快适应审计转型与发展的需要。

3.审慎把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原则。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从合规性审计为主的模式向绩效和风险管理审计为转变的管理型审计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审计类型方面,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不再通过将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对比来得出审计结论,而是通过独立、客观、专业地判断评价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效果,提出改进的审计建议,可能会就提高工作绩效和有效控制风险方面提出涉及组织管理的建议或者措施,这就可能涉及对组织治理行为的具体指导,进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转型的同时,可能产生行领导对内部审计期望值增加,希望内部审计不仅发挥确认职能,而且还应该成为各种风险防范治理、内部控制管理的顾问和推动者,甚至介入控制治理行为,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过,避免审计建议影响审计人员客观性的前提,应是坚持“审计建议是一种忠告,而不是强制执行性的,当然审计人员也不对采纳审计建议后所出现的后果负责”;其次,审计人员不应当参与业务运行的直接控制及治理工作;再次,内审工作人员应回避评价其以前负责的特定业务,避免其客观性受到损害。

4.打破制度局限性,适时改革内审制度。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在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必须严格遵循内审操作程序,并被列入上级对其考核内容,一旦程序上的形式不合规必然导致审计结论的无效。但在新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下,可允许审计人员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但这种只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及制度,势必制约新型审计模式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审计转型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内审制度改革,打破制度局限性。

5.加快审计辅助软件的开发应用,完善审计信息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