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就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8: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就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录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前言…………………………………………………6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6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8
三、在贫困的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的重要性………10
四、对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12
参考文献……………………………………………17
辞谢…………………………………………………18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sb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sattention.sincefoundingofthenation,ourcountr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growsoutofnothingdevelopetothepresent,hasobtainedtheinspiringresult,butstillhasextremelyseriousissueintheimpoverishedcountrysidearea,likethesafeguardcoverageisnarrow,thesafeguardlevelislow,capitalsourceinsufficiencyandsoon.studiesthe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andproposedthefeasibleimplementationplan,saysregardingtheconstructionharmonioussocietyhasthevitalsignificanc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994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虽达14854个,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24%。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供给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二)保障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例如,自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民政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距离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需求的满足尚有相当距离。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基本上处于同样的境地。农民很多情况下都陷入缺医少药、疗费昂贵、毫无医疗保障的窘境,社会保障无论是范国还是标准都是很低的。有调查显示,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社会保障的11%,可见保障水平之低。
(三)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保障,而仅仅属于社区保障。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在如何确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国家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数量规定。全国虽有1100个县开办养老保险,但参加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在保健医疗问题上对集体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另外,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间缺乏有机联系,构不成整体优势。
(四)资金来源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激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这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参加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国应尽快改变目前这种资金来源方式,寻找适合我国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多渠道的来源方式。
(五)立法不健全,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
首先,管理体制不顺,表现为政出多门,管理多头。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有些地方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国内尚未立法,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由于多家分割,条块分割,职)权不分,缺乏监督,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
(一)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贫困地区城市化仅为20%左右,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而且由于贫困农村城乡非农经济不发达,广大农村人口又大多积淀在农业领域。1999年,我国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3.7%,而其它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又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高,那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和负担重,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率高,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另外,贫困地区农业产值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非农产业落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扩大收入的机会也很有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还处于维持生计水平的状态。收入的低下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根本不会考虑社会保障的问题。所以,农民收入低会严重制约其对加入社会保障网的积极性。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要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无疑还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三)政府财政困难大
由于一系列原因,贫困地区各级政府的财政困难较大。以1998年的统计资料为例,西部11个省区市财政收入共868.58亿元,财政支出则高达1678.21亿元,收支相抵,赤字为809.63亿元,财政赤字为当年财政收入的93%。分省区看,则各个省区市都有赤字。而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既能办大事,又能有节余,并且还有潜力可挖,西部则支出不大,赤字不小,暂时也没有多大的潜力可挖。如果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大笔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支出,地方财政可谓是雪上加霜。
很显然,贫困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三农问题突出,地方财力又很有限。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总量上看首先是大笔的、而且是持续的支出,然后才是持续的受益。它的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承载力的困难是问题的核心。解决支出的问题在先,办成好事的收获在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先,形成良性循环在后。这是对在此地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难题所做的基本估计。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矫正收入分配市场失灵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主要是防止城乡分化和农村内部分化。要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便是一个重要的措施。社会保障可以在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进行分配,使整个社会收入趋于公平,这不仅可以保障老、弱、病、残等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而且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符合利益对等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
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以上缴各种费税直接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且这种积累方式目前还在持续。按照利益对等的原则,政府以财政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向政府上交税费的人。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政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与城镇居民一样,农民应该是享有社会保障的主体。税收公平原则的标准之一就是根据受益的多少,即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水平,一般而言,多享受服务者多交税,反之则少交税,但无论如何纳税人都应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政府的服务。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贯彻以人为本,应对人口老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条件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执行这一国策的难点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在农村社会保障欠缺的情况下,除了土地,养儿防老是农民生活保障的第二道防线。农村老年人在年轻时,其全部收入投入家庭,主要是子女养育上,当其年老时只能由子女尤其是儿子来赡养。在这种社会存在下,要改变几千年来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我国已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可见,只有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用”,逐步淡化传统观念才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空巢家庭”增多、“3859”部队成为农村主力的情况日益突出,因此农村养老压力将十分沉重,未雨绸缪是智者的选择,对于国家也是这样,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度过这段危险时期。
我们常说要提高全民素质,全民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而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乏严重威胁着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不计其数的农民不是因为医疗设施不健全便是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耽误了病情。社会保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也保障公民的发展权,后者主要是指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1.45亿失学儿童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要改变这诸多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启动内需,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市场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当前农民消费水平比较低,据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1.87台,摩托车10.89辆。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希望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积攒下足够的钱,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积攒基础,这样就抑制了他们对高水平的消费。农民每年增加为数不多的收入很大部分会沉淀到储蓄中去,很多研究显示,中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小于城市居民。所以没有社会保障的配合,只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和向农村提供合适的产品并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启动农村需求的效果。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面临新的任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等客观现实情况,以及过去搞的社区型社会保障的夭折,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起中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对我们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立足我国贫困地区的基本国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做法和国际社会保障经验,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按通用的社会保障方式,即按严格的收入比例、严格的时间和地点、严格的投保年龄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管理办法,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建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借鉴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建立一个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生育等全方位的、城乡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和全体农民在面临年老、疾病、生育、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诸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加大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覆盖面是反映劳动者消除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生活于有安定感的网络之内的比例数。覆盖面越高,社会越稳定,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的差别很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很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技术和精力的投入,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工伤、教育、生育等在内的全面的保障制度。
(二)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少直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在于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全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保障水平不能要求过高。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步骤分期实施
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贫困地区,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尤其要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逐渐从社区化的保障制度中走出来,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总之,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四)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要给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建设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求国家投入资金。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是极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如,通过有关政策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因为商业保险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五)加快相关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在鼓励农民自我保障的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保障又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证,目前社会保障在农村进展不力,举步维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比如,在许多私营、三资企业中,常常以社会保险不是法律规定为由,拒绝为农民工设立保险。因此可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使贫困的农民感觉到社会保障有了法律的保护,可以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其次,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就是在同一村庄,户与户之间的收入也各不一样,单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改变以往“政出多门”的现象。各项保障项目都设立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让保障有统一文件,有统一的人员,把事情落在实处,确实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
(六)坚持国家政策指引,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社会保障也有度的问题,社会保障若过于浓厚,农民从社会保障中得到的好处越多,他们就会减少劳动供给,产生一种惰性心理,只等着社会的补助,而自己不去劳动,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政负担过重。所以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农民产生自我保障的意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保障,把集体保障作为辅助方面。务必要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制订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丧失寻找新工作机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树文:《社会保障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耿忠平:《社会保障学导引》,同济大学出版社。
[3]史探径:《我国社会保障的几个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加上起止页码。
[4]郑功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家谈》,《劳动保障通讯》2000年第10期,加上起止页码。
[5]尚长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6]周一平:《中国西部地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议》,《中国劳工通讯》2000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7]纪尽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加上出版社。
[8]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年第7期,加上起止页码。
[9]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加上起止页码。
[10]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加上起止页码。
[11]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加上起止页码。
[12]翟从海:《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立法建议》,《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加上起止页码。
篇2
近4年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省级和地级市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除2011年外基本低于20%(见表2)。由表2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十分重视和支持(卫办科教发〔2011〕131号),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基层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学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提出更具体、明确的要求。而我院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这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应聘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一)设置“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由表1、表2的数据反馈,近年来去相对较基层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卫生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和《卫生监督手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是现场工作,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项目操作规范,具备独立承担起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参与到最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作了延长学时的调整,增加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投入时间,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见表3)。针对实践环节的改革,我们深入到实习基地,就改革后的实践方案是否可行,改革后的实践时间长短,实践时间跨度等细节问题与接收实习的单位作具体的沟通、商讨。大部分的毕业论文是由我院的专业教师承担,对于毕业论文时间的调整,我们召开系主任会议、教师座谈会,对调整后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收集意见及建议。经过反复商讨,加上多家实习单位相关信息的反馈,培养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0周增加到12周。实践,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学者曾提出可以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特色实践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公共卫生的实践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5-6]。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新增了一个内容“公共卫生创新实践”,这个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拓展,由学生在第三至第十学期的课外时间进行,完成形式多样。我们增设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本专业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融为一体。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验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的方法,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6中国乡村年”,更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实现其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长”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当地居民是它们的拥有者、保护者,所以绕开当地居民参与而进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观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园风光、农事活动、风土民情等,这些都是当地最生动、最鲜活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当地居民则是它们的重要载体,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才能使这些无形的精神资源得以展现。第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决策管理,获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当地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设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他们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会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社区参与发展不平衡
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开放的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引导社区居民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管理、规划、经营中去,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乡村处于摸索阶段,采用的是组织参与的模式,部分居民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如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在比较偏僻落后的地区,乡村旅游更是毫无社区参与可言。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最终会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而逐步衰落。
(二)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区全面有效地参与乡村旅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参与的规模上,应是全部居民,起码是大多数居民的参与;在参与的内容上,指当地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到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包括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决策、管理、经营和当地的环境保护及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从参与的目的来看,居民不再仅以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为单一目的,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居民还视环境保护、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最终达到自身、社区、当地旅游业三者的共同发展。
目前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来看,社区参与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少数居民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少之又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门一些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只是简单的农民个体经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风,未采取任何措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第二,从当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管理者或规划人员在制定一些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规划时,常将社区居民排除在外,强化了社区居民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他们认为开发旅游是政府行为,是为公司谋利,进而有意无意将自身与旅游发展隔离开来。第三,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差,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收入的分配。但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管理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指导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如果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税收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2.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农业经济,2006.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人文地理,2002.8
5.彭敏,付化.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1
6.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9
篇4
加强阵地建设
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教育大变革时期,我街道社区教育阵地不仅寸土未失,而且得到了长足发展。2011年,街道投资11万元对铜井成人教育中心校14间校舍进行翻新;2012年,街道投资28万元在江宁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基础上加盖一层楼约200平方米,并对学校内外进行了装修;2013年陆郎成人教育中心校通过置换,异地新建560平方米校舍,现正在装璜阶段,一所现代化的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即将交付使用。另外,新建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500万元的“江苏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已破土动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工程已列入街道办事处的议事日程,正在规划筹备之中。
不仅如此,社区居民学校建设如雨后春笋,在区开展的创建省达标居民学校的活动中,仅用两年时间,我街道22个社区22所居民学校全部合格,17所居民学校达到或超过省优标准。
社区学校的快速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需求,大大提高了社区教育的参与率,而且密切了各级领导与群众的联系,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
项目推动,满足居民需求
1.国绕发展主线,突出区域特色
江宁街道属涉农大街道,我们紧紧围绕本街道“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特色农业”这条主线,关注街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培训项目设计方面,从本街道的区域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三大类共计十多项优秀培训项目和特色实验项目。2008年我们创建了省级“无公害绿茶生产示范基地”,该基地2013提档升级为江苏省首批“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2010~2012年我们分别实施了“无公害绿茶生产与示范”、“特色蔬菜种植”两个市级优秀培训项目;2012年,我们又进行了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延伸与拓展”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水产养殖”、“乡村旅游农家乐文化元素的植入与渗透”、“农村经营与服务”等培训与实验项目也逐一展开。通过项目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街道特色产业的形成,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有效地增加了农村就业,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2.健全组织网络,加强项目管理
由街道下文,成立项目管理工作委员会和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管工委主任由街道主任担任,副主任由街道分管农业和教育的副主任担任,委员由街道教管会、社区教育中心、科协、农服中心、财政所等十多个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每个项目设一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管工委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及相关社区主任担任,组员根据项目需求设定。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一是文字策划工作组,主要负责项目实验(实施)方案、问卷调查、调研报告、信息报道、案例精选、总结报告等文字和策划工作;二是指导检查工作组,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指导和过程动态检查;三是操作工作组,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成果应用与推广;四是内勤服务工作组,主要负责项目信息采集归档、问题反馈以及项目会务、服务等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培训实效
我街道成立以市级讲师团成员为主导,社区教育中心教师为主干,社区教育志愿者为主体的讲师团,大力开展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教育培训,培育了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几年来,讲师团已开展了100多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4万多人次,培育了200多名具有造血功能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数以千计的农业技术骨干。
开展特色活动,增强社区活力
为满足群众对身心健康的愿望,我们于2008年率先在江宁、铜井、陆郎范围内推出以健康养生为主的社区教育特色活动――“宁井郎康和堂”,旨在通过社会上的名医、学者、心理专家、教育专家走进社区,与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传递健康知识,引导人们树立“博爱、健康、和谐”的理念,倡导人们做身心健康的快乐之人。几年里,共举办活动近200场,其中健康养生类(含大型义诊)98场、文体艺术类43场、时政教育类27场、其它类约30场,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宁井郎康和堂”已成为农村社区居民的“康和超市”。
在“宁井郎康和堂”的示范引领下,社区特色活动遍地开花,目前街道22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教育特色活动载体,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甚至一社区多特色的良好格局。譬如,花塘社区开办了“红楼学堂”,在全社区掀起了一股说红楼、唱红楼、探红楼的“红楼风”;清修社区设立了“便民超市”, 开展大病救助、应急援助和就业帮助等活动,还通过便民宣传栏、便民联系卡、便民服务室等手段为居民提供更多更体贴的服务;新铜社区为社区爱心人士搭建捐赠平台,成立了“爱心驿站”;等等。各社区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更好地把社区工作和为民服务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整个街道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开展课题研究,加强内涵建设
为加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我们结合街道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社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找准研究对象。坚持从社区实际出发,寻求社区教育与街道中心工作、三农发展、居民生活的结合点,做到研究对象定位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坚持行动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社区教育实践,统筹街道社区教育资源,搭建特色创建平台,强化教育培训服务,提升社区教育品质。三是努力创新。课题所涉猎的内容都是社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耳熟能详的极富本真的东西,通过加工、提炼,升华为社区教育资源,增强社区教育的吸引力。在实践研究中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汇编了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案例选四集,编撰了《创业策略》、《茶经》、《朱门农家》等校本教材,录制了《一片希望的热土》、《倾听梦开花的声音》等社区教育专题片。我校教师每年在《南京终身教育》、《江宁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6篇左右,其论文、案例获区级以上奖达15篇以上。
篇5
【本刊讯】近日,安徽省召开全省首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全省公共就业机构、部分高校等单位代表参加。
会议向获得2014年度安徽省全国首席和星级职业指导师称号、优秀职业指导成果奖和优秀职业指导论文奖的同志,颁发中国就业促进会和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文件通报及获奖证书。安徽获奖人数及论文数量列全国第四位。
安徽省此次职业指导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搭建了安徽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大学生毕业前后职业指导工作的衔接,这对进一步推动安徽省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加强职业指导师的队伍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杨林)
湖北老河口市:打造“四个一”就业服务工程
【本刊讯】2014年,湖北省老河口市人社部门紧扣“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工作主线,以“一库、一网、一平台、一窗口”为抓手,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各类就业信息十万余条,促进劳动者就业11408人,帮助企业招工4452人。
“一库”,即建立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采取入户登记、微机输入、数据库管理的形式,对全市城乡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录入人员信息62294条,注册企业57家。
“一网”,即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连通省级的“省、市、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网络,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一平台”,即求职用工对接平台。将全市求职信息与企业用工信息汇总到一个信息平台,让企业和求职者通过网络直接对接;开通微信,向登记的求职者手机供求信息,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培训专业、传输通知事项。
篇6
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年。区、市科协的帮助指导下,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市科协“六大”和区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团结和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示范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区科协以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今年以来。深入开展以“正作风、树形象”解放思想干干净净干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新形象,营造了团结协调、开拓进取、廉洁高效,富有战斗力的集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目标任务明确、活动内容具体的学习教育活动,使本单位在履行职责、工作创新、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提升干部素质和推进务实作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围绕中心。
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自治区、银川市安排部署,一)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协调人事、农牧、教育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扩大农民就业率。针对区农村产业结构特点,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等方式,重点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妇女骨干、企业员工、专业大户、失地农民举办畜牧、果树、特种水产、蔬菜种植、企管、家政管理等培训班72期,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短期培训2600多人次。
科普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扎实做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二)夯实基础。科协努力克服科普宣传资金短缺的不利因素,积极为辖区部分农贸市场和街道社区配备、更新科普宣传设施。一是采取自筹和广泛争取社会资金的方式,拿出部分办公经费,为辖区范围内部分科普宣传画廊和宣传栏进行了内容更新和完善。二是与长城中路办事处协调,为长城中路银凤市场、铁东街天成市场、内分别新建了一部电子科普宣传屏和72块悬挂式科普宣传栏。三是为辖区工人疗养院制作18块护栏式科普宣传栏;四是黄河东路办事处盈南村农民创业一条街兴建了20块橱窗式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屏和科普宣传栏的建设,夯实了科普宣传基础,发挥了科普资源的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科技致富信息、科普常识以及新技术、新品种信息通过科普宣传栏的载体广泛传播,真正使广大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扩大科普工作宣传面。坚持每年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科普活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三下乡”等已成为我区科普教育的平台。2008年科技周、科普日活动期间,三)抓住重点。辖区共有8个科协组织、260名科普志愿者围绕资源节约、环境污染、预防疾病、食品营养与安全、养生保健、防病防灾等内容,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共计举办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16场(次)发放各类科普图书、宣传画册、宣传单8000余册,制作、更新科普画廊400多米,参加科普活动人次近5000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抓好科技周、科普日等宣传重点,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科普活动得到辖区群众的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科普宣传活动收到明显的成效。
三、创新工作手段。
区已顺利通过自治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验收,一)深入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自治区、银川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各站点信息员均达到四会”要求(会操作、会收集、会分析、会)信息服务站实现“三项功能”服务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互连网经营信息服务)今年上半年集中对村队干部、党员、种养大户等重点人群进行农业信息获取及、实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常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操作技能的基础培训。通过党员轮训、视频授课等多种形式,咨询、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 ;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 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一、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 。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
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现在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角色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
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差,一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提供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 。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 。(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形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可以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 运行结果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 ~2o% 的数量递增为益。
2 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助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
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突破。我们必须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
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 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写)扬子 回答采纳率:66.1% 2008-09-07 12:57 检举
提问人 对 (写)扬子 的感言:
这是范文么? 相关问题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 工商管理的学习论文怎么写啊??
? 工商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些?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工商管理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其他答案
这里有"工商管理类"范文及标准格式,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levelpad.cn
小珊瑚 回答采纳率:13.6% 2008-08-29 15:06 检举
二、 战略方向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缺少对战略方向的阐述显然是不完整的。本文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几个具体发展方向。
(一) 发展地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El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备特色的企业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向。各地应按照市场、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体型企业,通过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能带动该地域形成产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 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为国内支柱型大企业和国外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可以更好的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
(三)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它在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促进一批院士专家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 发展就业型中小企业我国的工业不够发达,劳动力富余,就业困难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的推进 因此,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色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富余、下岗职工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应重点发展社区(村)企业,这些企业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科技水平要求不高,但生产廉价的商品,这也是就业型企业拓展自己发展空间的领域。
(五) 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可以产生几个方面的作用:① 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子,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参与我国的工业建设;② 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③ 带动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为增加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更好的条件;④ 使我国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所以我国应充分利用加WTO的带来的机遇加快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 发展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的提高 提高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质量的重点是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放松对它们的限制,让其有自由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为其尽快减负,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平等的一员。
(七) 发展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推动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资金来源问题+这类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的扶持性资金;二是来自社区内的共同集资。如果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比较容易筹集到资金 只要企业的项目有发展前景,比较容易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居民的支持,通过共同集资的形式筹集到所需资本。
参考文献:
[1] 李大明.产业结构谓整与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1.(10):41
[2] 项保华.企业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 旅游开发 社区文化 社区经济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也在各地兴起,特别是对于西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居民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保护、改善了当地的社会环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等。但是,旅游开发也给当地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如拉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破坏了传统文化、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等。由此可见,旅游开发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是利弊相容的,而如何更好地规避不利影响、扩大积极影响,不仅是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倡导公正、和谐的内在需求体现。
关于旅游开发对社区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旅游发展给社区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影响进行论述和总结的。然而,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成果除了具体的案例有差异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存在雷同之处,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只是停留在旅游开发对经济、社会、环境等三方面内容的总结上,缺乏对研究方法、理论运用、研究视角等方面的探索。因此,本研究将立足于学者们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学者们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归纳分析的同时也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理论运用等进行总结,从中整理出旅游开发对社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归纳其中的不足,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二、资料来源
本文的研究资料获取主要是利用中国知网(http://)(2001―2012)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通过检索“旅游开发”和“旅游社区”的关键词条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力求所获取的资料与研究内容相关,且将文献期刊质量较低、引用量很少的文章进行剔除,确保最终的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信度。通过上述检索方法,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资料176篇,其中期刊论文148篇、硕士论文22篇、博士论文6篇。从统计结果来看,国内研究学者在进行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研究中对研究地类型的选取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占总数的46%左右;研究方法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运用数理统计的分析相对较少;研究大多数是基于管理学的视角,但近年来运用感知和地理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有所增加,且这一类研究多运用因子分析和spss统计等,定量化和结构模型化的研究明显;在研究内容上则侧重在社区文化和环境上,而对社区经济效益的关注较弱。表1为旅游开发对社区影响的文献细分状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旅游开发对社区经济的影响
旅游开发给社区带来的利益问题首先表现在经济影响上。在地理时空视角上,刘益从时空分异特征的角度对广东丹霞山和世外桃源的旅游经济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对两地社区居民产生的经济效益值分别为丹霞山景区3.5,世外桃源4.02。由此说明,旅游开发给这两个欠发达地区社区居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存在差距,其还从空间地理因素、产权体制因素、发展模式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很多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开发对社区利益影响问题时更多的是立足于实际案例地,通过旅游所带来的就业、收益、物价、居民感知等因素权衡旅游对社区的利益影响。罗文斌等从社区居民收入和就业两个维度研究发现,在收入维度上,收入水平、收入方式、收入用途都呈正态增长,而在收入效用上,由于收入增长需平衡物价上涨的原因使得收入效用变化不大;在就业维度中,旅游开发使得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就业维度的变化不如收入维度的变化显著。而张传时等则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指出旅游开发使得当地经济得以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引发了物价上涨的问题,同时旅游开发提高了社区妇女阶层的经济地位。
在感知视角上,黄玉理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丽江古城社区居民的态度划分为“一定程度的憎恨者”、“积极的支持者”和“谨慎的支持者”。其中“一定程度的憎恨者”主要是具有高中学历的年轻人,他们认为旅游开发将大部分的收益带走了,利益分配很不均衡;“积极的支持者”对旅游影响感知强烈,认可旅游给社区带来的各种影响;而“谨慎的支持者”对旅游影响的关心程度不高。柴寿升等则主要从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产生的消极影响出发,分析了社区与政府、社区内部间、社区与景区之间的矛盾,并依据这些冲突提出了具体的对策。而戴美琪通过研究农业旅游社区经济影响得出,旅游对农业旅游社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收入和用途、收入渠道和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和劳动特征以及生活成本和经营意识”四个主要因子上。李东和等从地理空间感知的视角,研究了安徽三河镇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其将景区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区进行研究对比发现,在经济影响中,核心区要高于过渡区,在成本感知上,旅游发展使得社区生活费用上升普遍都感知强烈,总体上感知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焦华富等则从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视角出发,认为旅游发展加速了九华山的城镇化,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但也使得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徐燕等通过对森林保护区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造成的影响中对耕地问题意识最强,其次是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补偿方式中主要有地皮补偿、房屋补偿和现金补偿等;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益保障的对策,即激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加强政府的控制和管理、采取社区居民自治管理、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等。
2、旅游开发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旅游文化是旅游深入发展的灵魂,只有在地区特色文化的支撑下,旅游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热衷于研究旅游开发对社区文化的影响,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不断的细分。吴必虎等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影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应该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和发展民族生态博物馆,并把它作为民族文化地区旅游开发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此同时,马晓京则研究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认为旅游对民族地区文化环境的影响较之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并影响到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李经龙等则认为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的态度、示范效应、道德感退化、对语言和宗教的影响、文化移入、新殖民主义、传统工艺品和传统习俗的影响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旅游开发的社区文化影响研究更加细化了。基于地理学视角,在对社区语言文化和节庆文化的变迁和影响研究中,王雅婧认为旅游使得外来语言开始在本地使用,普通话开始被更多的人接受,地方方言受到了影响;而节庆文化却得到了传承,并出现了新型的文化节庆活动。潘秋玲则从负面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益,研究认为旅游开发导致了当地方言的淡化,具体表现在: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使得目的地语言景观更趋多元化,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并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这一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在此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有学者则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开始关注旅游开发对社区的生活方式、服饰、居住文化、内在观念等产生影响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茆长荣以龙胜平安寨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带给平安寨社区居民在生计模式、居住文化、生活方式、服饰文化、职业分化、、寨老制度方面的差异,并从价值观念和文化变迁等角度探析了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这些变化的原因。而马英对云南仙人洞社区的研究不仅包含了上述内容,还对房屋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此外,郑小虎等研究了贵州民俗博物馆,指出民族文化同化和商品化导致当地的特色建筑遭到摧毁性的破坏,但陈炜等对广西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结果却指出,旅游开发激励了侗族社区居民对他们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得很多面临损毁的文化被保护下来,特别是侗族的木结构建筑得以再现,同时建造技艺也得以传承。
3、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可以发现,单独研究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的文献较少,大多数学者是在研究旅游给社区带来的综合影响中阐述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关于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包括旅游开发对社区整体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狭义的环境影响即社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大多表现在社区垃圾、污水、交通等状况中;而广义的社区环境如生活环境、医疗环境等研究相对较多。
在狭义范围的社区环境研究中,杜忠潮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陕西省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使得当地的交通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这也促使各主要景区之间实现了交通线之间的联动,但是旅游开发同样使得社区的文物遭到损毁,景区排放的污水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水源地,且噪声污染对社区的影响严重。胡爱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旅游发展给社区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表现在污染严重、卫生状况差、盲目接待,导致环境失衡、开发和规划不合理,引发环境问题等,并从规划、管理、教育和宣传等角度提出改善环境问题的办法。陈秀琼等对厦门野山谷生态乐园的研究表明,旅游开发使得居民有意识地去保护文化遗产,同时旅游开发也使得社区的水环境受到了影响,空气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但调查显示这些影响是由初期的施工环境所造成的。费婷婷等从宏观视角研究认为,旅游使得社区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的破坏,并且旅游业占用了社区的公共资源,使得社区居民原有的公共空间缩小;同时研究表明,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也使社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更高,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土地资源环境。
而在社区宏观环境层面的研究中,何仲禹等对比分析了北京市门头沟、黄山市宏村以及昆山周庄三地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居民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生活状态为主进行分析,发现由于旅游的发展,社区居民主动的修缮自己的房屋以改善居住条件吸引游客;而交通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垃圾回收、照明系统、停车设施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游客的增加依旧使得当地的环境卫生压力增大,同时物价的上涨也加重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样,焦华富等在九华山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研究中指出,旅游使得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改变,包括社区的生活设施、教育环境、医疗卫生事业等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旅游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社区犯罪,尽管社区的卫生设施进行了改进,但是拥挤问题和垃圾问题依然严重。宣国富等则从地理感知的视角对三亚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指出旅游发展刺激了三亚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在交通和酒店等设施上改进明显,但与此同时,外来游客的进入使得当地的生活观念和传统伦理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犯罪率上升和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的增多。表2是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在上述内容上的具体表象。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社区利益、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同时,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也呈现出积极和消极影响共存的局面。概括来说,在社区利益研究上,旅游的发展给社区带来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以正面影响为主,强调的是旅游对地方的经济拉动作用和扶贫效益,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物价上涨等不利情况;而在社区文化的影响研究中,学者注重研究旅游开发对社区文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地方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语言体系的破坏、传统服饰变迁、文物古迹破坏、风俗变迁等层面;在社区环境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侧重在旅游开发对社区环境的不利影响上,虽然旅游使得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强,并且改善了基础设施环境,但是这些措施不足以维护旅游对社区环境的冲击,主要是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受经济效益的驱使而难以平衡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平衡旅游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个旅游区能否成功开发和运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社区间的关系,切实让社区居民从旅游中获益,并且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协助社区居民保存好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才能使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研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后期的研究中加强。首先,在社区利益问题上,学者关注的较少,大部分研究只是进行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分析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等,而没有学者基于实际案例测算出旅游开发应该给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额度,同时在对策研究上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性,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其次,在文化影响的研究上,学者们的研究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现实意义,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就文化影响而谈文化,没有对文化影响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最后,在环境影响上,大量的研究停留在对环境问题的现状描述上而没有深入的探讨,缺乏对环境细分因子的定量化研究,且研究多数停留在狭义的环境影响上而没有考察对社区整体环境的影响,这些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注: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CMZ005)。)
【参考文献】
[1] 刘益: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经济影响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丹霞山、世外桃源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4).
[2] 罗文斌、戴美琪等: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黄兴镇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4).
[3] 张传时、吴茜等: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4] 黄玉理: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丽江古城居民类型划分[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4).
[5] 柴寿升、龙春凤、常会丽: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景区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冲突研究――以崂山风景区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 戴美琪:基于居民感知视角下的农业旅游社区经济影响研究――以长沙黄兴镇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
[7] 李东和、张捷:赵玉宗等:基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以安徽省三河镇为例[J].地理科学,2007,
27(4).
[8] 焦华富、丁娟:李俊峰等:旅游城镇化的居民感知研究――以九华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5).
[9] 徐燕、张立明、肖亮:城郊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利益协调研究――以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0]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
[11]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
[12]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13] 王雅婧: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对平遥的实证分析[D].山西大学,2008.
[14] 潘秋玲: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益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6).
[15] 茆长荣: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文化影响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4).
[16] 马英:旅游开发对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
[17] 郑小虎、刘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社区文化的影响――以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
[18] 陈炜、唐景薇: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前沿,2010(15).
[19] 杜忠潮:陕西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旅游环境保护[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
[20] 胡爱娟:诌议旅游开发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J].生态经济,2009(8).
[21] 陈秀琼、林雅恋: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分析――同安野山谷生态乐园案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
[22] 费婷婷、杨剑: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关系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3).
篇9
而档案存在于各行各业,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发挥档案的职能作用,让其在建设和谐社区的时代任务中,以时俱进,和谐发展,是档案工作者现今所应思考的问题。
一、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档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高度浓缩,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档案具有文化存贮作用。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人类的重要文化财富。
3.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作用。档案的起因就是为了延伸人类的记忆。因为人类大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一是记忆的容量有限;二是记忆的载体――脑细胞寿命有限;三是记忆的内容易消失、失真;四是记忆是无形的,其内容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传播。而档案作为记忆的结果,突破了以上因素的局限,是一种重要的延伸记忆工具。人类延伸记忆的载体方式很多,但其最终形成的往往是档案。
4.档案具有社会教育作用。档案具有历史性、地方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原始性的特点,成为社会教育的生动素材。陈列馆、历史资料室、名人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就是挖掘照片档案、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档案资料建起来的,真实、可信,使人大受教育。
5.档案具有资政决策作用。它是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熟悉机关工作情况,熟悉本地历史面貌的重要渠道,也是机关行政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为机关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历史经验和方法。
6.档案具有知识产权作用。利用好档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器。如技术改造和开发、工程改扩建、城市建设无不要利用到档案。
7.档案具有文化传播作用。历史上各种文化除生命力强的一直留传外,有的文化是通过各种资料的记载,存在于各种档案资料中。论文参考网。我们对历史各种文化的认识,就是要靠当时历史资料的记载,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加工,然后懂得各个时期的各种文化、世代留传。
8.档案具有社会调解作用。有社会就有矛盾,当时没有矛盾,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产生矛盾。往往当事人、经手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依靠原始档案解决矛盾非常重要。办案、审判重事实重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原始档案资料。如山林纠纷、土地纠纷、房产纠纷,因找到历史档案资料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夯实基础,让档案管理工作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自治组织。和谐城市的建构,应该从创建和谐社区做起。和谐社会的很多举措最终将会落实到社区这个层面上来。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最真实的写照。档案部门要充分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进一步创新载体,以建立社区档案为切入点,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发挥引导服务作用。
1.积极发挥档案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为维护社区安定保驾护航。居委会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使档案真正做到为老百姓服务,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居住环境。居委会与社区保卫处联手,为居住人员建立了住户档案,同时对所有出入小区的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对来访可疑人员进行认真询问。从2015年以来的治安问题“三多”社区,即入室盗窃多、街店面失窃多、路面抢劫多的治安案件高发区,经过近年的整治,变成全县创“平安社区”示范社区。
2.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
①建立就业信息档案。社区居委会对所辖小区的所有待业人
员进行登记,然后,对社会上招聘信息进行了广泛地搜集、整理,并及时提供给有关人员,供他们择业时参考,方便他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②建立扶贫济困档案。社区居委会对所辖小区内的扶贫济困对象进行登记,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这些人员进行帮助。例如,我们街道的“爱心超市”,开创了全县扶贫济困的新模式;还有街道的“幸福工程”,为贫困母亲提供无息资金贷款,资助他们自主创业。
③建立健康档案。对育龄妇女、老人分别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同时对高血压病人和残疾人等建立专项保健档案,为医务人员授课培训、上门服务和居民治病保健提供了方便。
3.为上级机关决策提供服务。论文参考网。居委会发挥档案的凭据作用
为上级机关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目前,政府在职能转变中,将部分社会管理与服务项目移在社区办理,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会治安、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工作管理与服务平台,社区居委会将其日常工作中所形成和使用的各项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凭据。
篇10
依照现行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人们也希望计算出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以说明旅游业如何重要,并指出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
然而,这种单维的二分法是为了判断是否要发展旅游而设定的,其实实践中很难找到决定不发展旅游的例子。为判断发展与否的直接与间接划分,不能与资源消耗形成直接的逻辑关系,那样就隐藏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在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多达10余项的成本条目中,确实可以找到旅游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这样的表达,意味着旅游资源也就是占半个款目的分量。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因为我们一般测度不出来消耗了多少旅游资源。
温泉地要发展旅游是不需判断的,至少温泉旅游学者与温泉地政府十分关心可归结到温泉资源消耗量上的经济效益状况,如果按照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来认识温泉旅游,我们会立即发现在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存在着两个部分,一是消耗温泉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一是非温泉项目带来的效益。我们不能将温泉的经济效益湮没在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中,也不愿意将非温泉的旅游效益并入间接效益,即常规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二分法在温泉旅游应用上出现了问题。
2温泉:可测度耗用量的一种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学者一直没有将伴随资源消耗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单独划分出来,那是因为学术上无法计算出资源的价值,学者能够做到的是将旅游产品分成资源依托型与市场导向型两类并对前者提出资源价值补偿概念,而补偿多少又是个未知数。与其说不知道资源价值量,倒不如讲我们无法计算出消耗了多少资源。然而,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确实存在着一类诸如温泉那样的资源,我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消耗了多少温泉水,在实践中各地管理部门还明确规定了用水单价。也即在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需要且也可以将原有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一分为二,其一是消耗温泉的直接效益,其二是不消耗温泉的直接经济效益。
3直接、必然、或然、间接四分法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旅游收入作为分析指标而基本上不再涉及其他经济指标。按照常规的观点,直接(基本)收入是指向旅游者提供交通、食宿、游览景点等旅游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和,间接收入是指在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和。然而,如此非常清晰的划分方式,当以温泉旅游为例进行研究时,一旦欲从旅游活动中挑出消耗温泉的收入项目,就不得不将原来的二分法视角变为三分法甚至是多分法视角,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放着可以深入研究的机遇而不继续,不能为了维持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不研究各类独有性质。本文认为,非耗用温泉水的旅游收入必须要与耗用温泉水收入相区别,那样才有助于兼顾经济效益和温泉消耗的温泉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同时,也不能将非耗用温泉水旅游收入归并于间接收入中,那样会让旅游直接收入获得较低的数值,从而不利于做出大力发展旅游的判断,况且现实中我们经常低估旅游的经济效益,为此才有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出现。
首先,本论文将温泉洗浴、饮用(饮泉、品泉、矿泉水)以及将温泉水向外域出售(管道运输或罐载运输)等直接耗用温泉水活动所获得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收入,这个收入基本上是旅游直接收入的组成部分,但根据具体状况,温泉养鱼、温泉蔬菜等项目也可以包括在其中,它们可以是直接用于观光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可以是不向旅游者开放但间接服务于旅游的项目,也即温泉直接收入强调的是消耗温泉水所获得的收入。
其二,温泉地素有宿城的说法,旅行者在选择投宿地之时如果知道附近有温泉地则一般不会错过,尽管大城市周边的人工温泉地已经开始成为一日游目的地,但这不妨碍我们对远郊温泉地坚持这样的看法。温泉洗浴是很消耗体力的一项舒适性旅游活动,可以认为餐饮是温泉洗浴必然的连带消费项目。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的旅游文化也必然逐步形成并固化在社会需求系统中,那样温泉旅游者将不会错过闲游温泉街区的机会,闲游过程中也必会或多或少消费。尽管目前在我国这样的逛街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但观察世界著名温泉地会让我们坚信那只是时间问题,不然在旅游规划上也不会出现温泉步行街、温泉城、温泉小镇等概念。本文将通过住宿、餐饮与温泉街闲游所获得的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必然性连带收入,这类活动特点是与洗浴活动自然捆绑,表现为立即性和发生在温泉社区内。
其三,在温泉地的周边一定会存在某些观光资源,温泉地政府与居民自豪于并极力推介这些资源,度假旅游者、小团体(group)旅游者、团体旅游者很有可能在随后的滞留时间里选择这些资源作为观光对象,本文将温泉旅游者游览域外临近观光资源的收人称为或然性连带旅游收入,因为有的客人前往,但也有的客人并不去那里,这种观光需要额外付出且并不是必须的,这类活动并不消耗温泉资源。另外,交通是旅游者前往温泉地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由此带来的收入可以归类于必然性连带收入,但由于许多客人自驾车而来,或者由旅行社组织而来,这项收入落在温泉地的比例并不高,也可以归类于或然性连带收入。
其四,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间接收入,诸如税收、增加就业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指标都可以包括在其中,间接收入可以与前三项收入加合,也可以不进行加合,因为温泉地的经济效益分析强调的是耗用温泉水所得的效益和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哪些收入,二次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收入当然可以考虑在其中,但有时因为存在着重复性计算现象而难以加合在旅游总收入之中。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的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划分方法不完全适合于温泉旅游,由于温泉旅游对温泉资源的消耗量是直接可以测算的,故此需要将基于消耗温泉的收入单独拿出来作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效益,将扣除温泉直接效益后的剩余的旅游直接收入分为两类,一类是温泉活动必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另一类是温泉或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即或然性连带效益,强调的是发生在温泉社区以外的观光收益,第四类为常规的旅游间接效益。
4辽宁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1概述
弓长岭温泉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俗称汤河沿温泉,其以八宝琉璃井为代表的医疗矿泉水的利用历史相传已有1500年,是我国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这里拥有冷暖天然泉眼各一,日允许开采量为6000立方米,实际日利用量为3850立方米,年接待旅游者约100万人次。自建国以来,弓长岭一直以铁矿开采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水上弓长岭、绿色弓长岭、魅力弓长岭”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旅游立区的战略定位,主持了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并着重进行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2弓长岭温泉直接收入
弓长岭耗用温泉水的直接收入表现在洗浴、矿泉水生产和外运温泉水三项。温泉洗浴设施主要有两种,大中型温泉酒店8家与小型浴池18家,日接待能力为1500人。温泉酒店的洗浴门票为15元,小浴池门票为5元,以两者的平均价10元为单价,鉴于小浴池没有提供相应洗浴用品,故对总收入做10%的放大,则有年洗浴营业总收入1100万元的计算结果。
该区矿泉水开发始于1983年,日允许开采量为1420吨,其中如
一、金枫叶、真牛等品牌在辽南地区已经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在,矿泉水生产达到了年产灌装水4万吨、瓶装水1万吨的规模,以罐装水每吨1000元、瓶装水每吨2000元销售价格计算,则有矿泉水销售收入6000万元。
当前的温泉用水量还没有达到允许开采量的限制,一部分温泉水被运送到温泉村以外的地段用于洗浴活动。在距离温泉村6千米的城区内有30余家高、中、低档洗浴场所,其依赖于车装温泉水经营,日运水量360吨,年均营业收入达到2530万元。
虽然以上三方面的收入有一部分落到了温泉村以外的地域,但投资者主要是弓长岭区当地人,且主要营业行为也发生在弓长岭区内,虽然诸如温泉养鱼、取暖等方面的收入尚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未计算在内的比例较小,故可认为上述三项收入之和9630万元基本上代表了弓长岭温泉水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
按照目前年利用温泉水140万吨计算,平均每位洗浴者用水1.22吨,显然这个数字过大,表明当前温泉水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敞流现象十分严重。如此计算,本文得出了1吨温泉水产生68.8元直接旅游收入的结论,然而其中洗浴收入只占11.4%,表明温泉洗浴虽是温泉旅游的核心活动,但并不是主要收入,应该做好与洗浴产品相关的纵深开发工作。
4.3弓长岭温泉必然性连带收入
弓长岭温泉目前拥有床位数3100张,标准间价格不足百元,单床价位在15元左右,以一间夜30元为计算标准,并考虑到客人因住宿而对相关服务产品产生需求,进而每间夜增加20元的消费,则有住宿年收入3750万元的结果。
本地区的餐饮设施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包括2家在建宾馆在内的10家大中型酒店,二是位于汤河镇柳河村(温泉村)的小型饭店,三是紧邻温泉村的汤河水库风景区道路沿边的以温泉鱼、水库鱼为主打料理的带有小型住宿功能的农家饭庄。来访者多是一间夜二餐的滞留方式,少数为洗浴加一餐的一日游方式,这里设定过夜游与一日游的比率为3:1,早餐标准5元,正餐标准为30元,则有3375万元的餐饮收入。
目前该区的街区闲游做得还很不完善,活动主要集中在泉源文化欣赏上。闲游带来了旅游者的温泉情绪,赏泉、品泉、参观社区、共有汤试浴等会带来一定的社区零售收入,本论文暂按餐饮收入与住宿收入之和的5%计算,则有356万元的收入,虽然这个数值很低,但却是将来温泉地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
经过上述计算,弓长岭温泉旅游必然性连带收入是7481万元,这让每吨温泉水所产生的收入累计达到了122元。
4.4弓长岭温泉或然性连带收入
在温泉村周边还拥有丰富的观光资源与设施。其中西北方向上的冷热地在概念上强化了温泉意念,但在功能上仍是一处观光景点。以汤河水库为主要依托的汤河风景区近在咫尺,早在1966年就与温泉区捆绑开辟为风景旅游区,1983年汤河风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位于温泉村东南的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北侧的朝阳洞朝阳古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这里还有汤河水库、参窝水库、姑嫂城、四方台、穆家坟等著名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
据2007年弓长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弓长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10208元,当地的休闲市场是不容低估的。本论文以过夜游客人均30元、一日游客人15元计算,则有2625万元的观光收入。
目前来弓长岭旅游的交通费主要由机构或车主负担,当然也有少量乘坐公交车来访或随旅行团来访的情形。就自驾车而言,交通费包括过路费、汽油费和停车费。总的来说,旅游者个人承担的情形所占比例较小。当然,交通收入的一部分落在弓长岭区外,主体还是留在了辽阳市。本论文以人均30元计算则有3000万元的收入。
4.5弓长岭温泉间接收入
由于旅游间接收入的计算比较复杂,依据实地访谈的结果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旅游年度发展报告,本论文确定了2200万元的旅游间接收入。从地域发展角度来看,税收与就业虽然属于旅游总收入的二次分配范畴,但也可以归为区域发展的收益方面,只是其不能作为旅游总收入的加合项目。据调查结果,弓长岭目前温泉产业直接就业人数为680人,这个数字对仅有1700人的温泉村而言是可观的。依据有关研究成果,在我国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就业人员4.9人,依此计算则有间接就业人员3332人,两者合计为4012人。
依据每吨温泉水单价以及参考3%营业税标准,弓长岭财政可获得245万元的资源使用费与748万元的温泉企业营业税,两者之和为993万元。
4.6评述
依据前面的计算,本论文得出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的总收入为24936万元,很接近经验者曾估算的26000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扬弃了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分析框架,将这种分解更加具体化到了下一个层面的指标体系里,其更有利于针对资源的旅游经济发展的落实工作。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旅游者人均消费为249.36元的数据,也得到了吨水(温泉)产生178.1元收入的数值,后者是以往研究没有涉及到的指标。
从表1也可以感觉到,弓长岭温泉目前旅游收入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消耗温泉水的项目开发,还有待于开展高附加值的旅游经营活动。
根据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弓长岭区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目标,2012年全区旅游接待量将达到130万人次,按照上述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出届时旅游总收入为6.33亿元,其中耗用温泉水直接收入24272万元,必然性连带收入为21499万元,或然性连带收入12350万元,间接收入达到5200万元。如果设定届时的温泉水利用量恰好为日允许开采量6000吨,则吨水(温泉)所产生的旅游收入将由目前的178.1元提高到28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