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3:2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外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外科论文

篇1

1.1ESP课程安排与设置

语言学习有着循序渐进的自身特点,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语言首先为通用语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语言,然后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用语。我们培养的是专业人员,但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交流能力,其次才是专门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学生入校之初,我们要引入大学公共英语的内容。由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是经过选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之上,通过一年的公共英语提高,可以过渡到ESP的层面上来。在第三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首先引入医学英语常识性质的内容作为辅助。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总能不断摸索,循序渐进地向ESP专业英语的方向发展。

1.2ESP教师教育ESP教学设计

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许多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他们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并未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学英语知之甚少,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解单词和课文分析,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和ESP教学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难以胜任。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医学院校为英语老师开设医学课程的培训,并积极鼓励英语老师跨专业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加大扩充国外访问学者的力度和名额,创造条件为医学院校英语老师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各种医学英语研讨会也逐渐走入各个医学高校的外语部。

1.3结语ESP

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要将语言技能教育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掌握医学英语教育动态,借鉴有益经验,将先进的医学英语教育内容纳入ESP课程体系之中。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型医务工作者为目的,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合理调整ESP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医务人才。理,汇报人的综合表现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信度、着装、肢体语言)。3 神经外科CBL教学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二、CBL教学更具趣味性

2.1CBL教学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学习过程轻松而且有趣,学生自评结果显示:①CBL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中,并愿意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并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③锻炼讨论和演讲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培养医学生的军队实战思维能力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平时临床的教学内容,由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讨论病例更贴近战时自然在贴近临床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讨论现场仅提供详尽创伤史、X片以及基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辅助资料,不提供头颅CT、MRI、DS等,充分模拟战时医疗条件,训练学生的迅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诊疗策略能力,并且结合战时环境考虑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将以往的课本知识转变为战时的实用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病情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思维,使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有助于医学生对神经外科学的学习与其它临床学科相比,神经外科专业性强、概念抽象,且常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神经解剖、生理、病理、急救、耳科、眼科等学科,知识点散且临床病例复杂多变。传统教学中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医学生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待到真正临床实习时知识点常常已经忘记,而且临床病例千差万别,与课本上描述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完全相符,面对真正的病人,学生容易束手无策。以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病例既能够锻炼学生战时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更可以通过其对案例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神经外科,覆盖面更为广阔,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助于军队医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4培养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鉴于战时特殊的环境,军队医学生必须迅速从海量的医学知识中掌握军队医学的精髓,以适应未来之需要,所以学生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训练和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是首要的问题。CBL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病例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的学生往往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我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对其以后的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战时环境严峻,任务艰巨,要求军医高效而迅捷地将伤者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包括手术),而个体难以独立这整个过程。在CBL教学过程中,以组为单位,各成员负责查阅和分析各部分的资料,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最后汇总各方面资料,完成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互补互进,既巩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5CBL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CBL所选病例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CBL是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CBL案例最好根据实际战创伤病例改编,并有相应的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让病例看起来更真实,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并缩小学习范围。军队医学生应当训练自己提炼重点、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将所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并且可以目光长远地看到疾病的并发症和预后。在讨论时,将查到的信息未经加工即展示的做法不仅占用宝贵的讨论时间,而且容易使讨论方向偏斜。应该将所查内容化为己用,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管理

神经外科是医院我院重点科室及危重病人集中进行病情观察和治疗护理的场所,这些病人往往导管多、侵袭性操作多、抗生素使用多,儿机体抵抗力又弱。对我院神经外科实行目标性监测,并对资料进行相应分析,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2008年9月6号-2009年2月28号收住我院神经外科的病人,每日填写《邯郸市院内感染调查登记表》,记录是否留置深静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以及当天最高体温等,并查阅病例,观察病情直出院为止。

1.2诊断标准按照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判定感染病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u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2.1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于同期全院感染发病率

神经外科79例手术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率15,医院感染率为18.99%,高于全院同期感染率发病率(5.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56,P<0.01)

2.2神经外科医院感部位分布情况

三、讨论

3.1神经外科感染率高于收治对象有关

神经外科主要收治对象为大面积脑出血疾病手术后病人,脑肿瘤、脑外伤、颅脑损伤等手术后病人,这些病人都具有病情危重、手术时间长、手术难道大,手术切口大等特点,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因此,神经外科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同期全院感染发病率。本组病例中,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置管病人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侵入性操作,主要原因为:病人病情重,多昏迷,气管插管时间长,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总天数大269天,平均(4.04±1.36)天每人,所以必须把神经外科作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部门,尤其是大手术和危重病人应作为监测的重点对象。

3.2神经外科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

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平均天数与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其中,肺部感染高于血液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因此,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才、操作,在可能的情况下,插管留置时间尽量缩短,同时,要做好危重病人呼吸道护理,加强相关性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

3.3神经外科病人获得性肺部感染与基础疾病状态好医源性因素有关

神经外科15例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病人状况显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大于或等于24小时、使用h2受体阻滞肺部感染发生有关,正常人口咽部菌群包括许多可引起肺炎的致病菌,如: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可随口咽部分泌物经吞咽等动作进入下呼吸道,通常情况下支气管粘膜--纤毛排泌系统能有效清除吸入气管内的细菌,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无疑破坏了下呼吸道正常的防御机能,时间超过24小时,肺部感染也就随之发生。另外,使用h2受体阻滞剂或抗算剂导致胃酸酸度下降,胃内定植菌增加,再通过口咽部至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

因此,深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气管插管拔管前一定要彻底吸出气道内痰液,以免分泌物积聚导致肺部感染。h2受体阻滞剂或抗酸剂要合理应用,另外,要加强机体免疫功能,血清白蛋白低的病人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球蛋白。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发生还与环境有关。有些医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在工作中戴手套不及时洗手,导致工作环境的污染。据对医护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显示,洗手前仅10%的人合格,洗手后合格率达97%,手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除了要加强环境表面的消毒外,作为神经外科的医务人员,养成随时洗手的习惯非常重要,两次操作间必须洗手,以免交叉感染,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神经外科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篇3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共107例患者,均于2012年1~12月于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此时间段本院尚未全面推行品管圈护理模式。患者男女比例62:45,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50.5±7.1)岁。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3例、肿瘤47例、脑积水12例、其他5例。观察组共117例,为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同类患者,此时间段本院已全面推行品管圈护理模式。患者男女比例66:51,年龄12~77岁,平均年龄(52.5±6.8)岁。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7例、肿瘤50例、脑积水13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案

1.2.1对照组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按医嘱开展护理,配合开展基础心理护理、语言交流、行为指导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联合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首先成立品管圈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采取自荐及推荐方式,募集共11名成员,并以每月15号及30号为活动日,开展为期1h的品管圈活动;随后于活动期间开展头脑风暴,列举出上一阶段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由护士长挑选本次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鼓励全体成员分析其发生原因,探究其解决方案;将获得的解决方案总结为具有实行性的项目,由全体成员深入实行;下一阶段活动中对改进结果进行再分析,探讨结果及不足。

1.3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并发症出现率,以评价神经外科护理质量;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时要求填写,以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共出现7例护理不良事件:3例跌倒、2例不按医嘱用药、2例锐器划伤;12例并发症:7例医源性感染、3例尿崩症、2例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共出现36例次护理不良事件:17例滑到或跌伤、8例不按嘱用药、4例锐器划伤、7例其他不良事件;41例并发症:31例医源性感染、3例尿崩症、2例顽固性呃逆、1例术后癫痫、4例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出现率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7%,显著性高于对照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4

于春江,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第二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于春江教授于1988年在河南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92年获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博士学位。1993至1995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进修,主要从事脑缺血及颅底显微外科解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回国后组建我国第一个颅底显微外科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完成十余种颅底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1996年始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六病区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颅底解剖室主任,完成各种颅内肿瘤手术3 200余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斜坡肿瘤110余例,肿瘤全切除率达87%,无1例死亡,达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听神经瘤手术330余例,肿瘤全切除率达92%,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90%,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达86%;经额、经蝶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1 800余例,手术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近几年来于春江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医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基金等多项资助课题负责人。主译《颅底外科手术学》,主编《颅脑外科临床解剖学》,参编专著6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获部、市、局级科技进步奖8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参加举办全国颅底外科学习班8期。

学术团体任职: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委员、亚洲青年神经外科学会理事、亚太颅底外科学会理事、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神经康复委员会委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客座教授、佳木斯大学神经外科客座教授、世界华人专科医疗网()首席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委、《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特约审稿专家等职。

篇5

儿童脑瘤的发生率在儿童肿瘤中仅次于白血病居于第二位。每年我国新增的脑瘤患儿约有7000左右。一般发病高峰年龄为5~8岁,男孩稍多于女孩 。

避免误诊,尽早治疗

患脑瘤的孩子,早期会出现呕吐、头痛、走路不稳、眼斜或者眼球不能上视、眼歪口斜、头颅增大、颈部抵抗或斜颈、身材矮小或肥胖、多饮多尿、癫痫发作、性早熟、发烧等症状。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到医院进行CT、核磁共振检查,以确定是否患了脑肿瘤。

应提及的是,小儿肿瘤的某些症状,有时会与先天性脑积水、胃肠道疾病、脑膜炎、肠蛔虫症等疾病表现的症状相混淆,造成误诊。此外,家长对小儿脑瘤的症状不了解、小儿对痛苦表达不清、某些医生技术医术不够全面等,也会造成误诊。

治疗小儿肿瘤要尽早,原因在于:(1)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治疗越早,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效果越佳;(2)早治疗可避免不良姿势的形成、肢体畸形;(3)小儿性格及思维能力的形成,特别是教育心理,主要在学龄前,早治疗,有利于患儿全面成长。

治疗小儿肿瘤的方法,需根据肿瘤位置及性质来定。现将目前治疗儿童脑肿瘤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多“路”入手

小儿脑瘤多发生在脑中线附近,如蝶鞍区、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等部位。儿童颅内中线肿瘤,特别是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由于位置深、周围组织复杂,以往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手术的。而现在,我们在国际、国内首先提出通过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和前额纵裂入路,彻底解决此区域肿瘤不能切除的问题。

颅内囊肿行开颅手术,往往都存在复发、感染、出血等问题, 而采用颅内囊肿分流术,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鞍区肿瘤是小儿神经外科的多发病,肿瘤的全切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小儿预后至关重要。对于颅内鞍区巨大肿瘤,一般一次手术难于彻底切除,但我们可根据肿瘤分期选择不同入路的手术方法,有效地解决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等问题。

治疗某些脑瘤惟一的选择

有的肿瘤,如生殖细胞瘤、脑干胶质瘤等,放疗可能是惟一的治疗选择。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不仅要照射肿瘤的局部,为了避免肿瘤的播散,还要照射全脑和整个脊髓。

另外,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的良恶性肿瘤进行术后放疗,都是有效的。

应用较少

小儿脑瘤的化疗目前应用较少,但对髓母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采用化疗,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

有的肿瘤,需要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治疗,我们称为“综合治疗”。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治疗,整体来看,小儿脑瘤的预后比成人差,其原因比较复杂。有些小儿脑瘤发现较晚,来诊时肿瘤已十分巨大或已有转移;有些是因为小儿脑瘤恶性的比例较成人大;有些则是肿瘤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此外,需留意术后恢复,这也是治疗小儿肿瘤不可忽视的一步。

专家及科室简介

马振宇,我国著名小儿神经外科专家,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年,曾担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多个专业组主任,是我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率先在国内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细胞瘤,并开展此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率先开展颅内囊肿腹腔分流术;率先开展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前额纵裂入路来切除中线肿瘤,其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儿童鞍区肿瘤术后癫痫与血钠紊乱密切相关,有效地控制术后癫痫的发生,明显地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

现已完成神经外科成人各种手术2000多例、小儿各种手术3000多例,成功率达95%以上。其科研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参编专著5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

篇6

【关键词】腰穿;椎管内注药;脑脊液漏;颅内感染

腰穿引流脑脊液及注药是神经外科治疗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及单纯颅内感染的常用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至今,行腰穿释放脑脊液并椎管内注药25例,用于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及单纯颅内感染,均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本组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6~68岁,平均38.6岁。其中单纯颅内感染8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17例。其中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后伤口发生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7例,颅底骨折未手术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10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8例。

1.2 方法:侧卧位,脊背背部垂直床面并弯成弓状,以L3~4或L4-5椎间隙为穿刺点,垂直脊背面稍向头位倾斜方向刺入。穿刺成功后释放脑脊液约60ml,后行椎管内注药(细菌培养未出结果前一般选用庆大霉素2万单位稀释至15ml),每12小时一次,每次腰穿完毕后行脑脊液常规检查,连续3次常规检查细胞数正常、体温正常后停止腰穿注药。

2.结果

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后伤口发生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6例治愈,1例因合并颅脑损伤重死亡;颅底骨折未手术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10例中9例治愈,l例因经济困难中途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7例均治愈, 1例因伤情重放弃治疗。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17例,治愈15例,治愈率88.2%;颅内感染8例,治愈7例,治愈率87.5%。

3.讨论

3.1 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问题.大部分病人经常现保守治疗(保持卧向患侧,以利于漏口周围组织相互贴附并愈合;预防性应用抗感染药物;邀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升高颅内压的因素;适当给于减少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后获得痊愈。但仍有一些病例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有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其发生率为2-9%【1】。根据Hoffman等人的结论【2】,对常规保守治疗3周以上无效的病人,自愈可能性极小,可视为难治性脑脊液漏。本组17例脑脊液漏患者均为为难治性脑脊液漏,治愈率88.2%。腰穿并椎管内注药明显提高了治愈率。

腰穿可有效分流脑脊液,使其处于低颅压状态,并能持续保持漏口干燥,促使漏口张力下降,组织间相互贴附及肉芽组织生长,形成有利于伤口愈合的环境。

3.2 复杂颅脑损伤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手术及术野暴露时间长,颅脑损伤中的脑脊液鼻漏、耳漏、伤口漏、引流管口漏,以及创伤后机体防御机能下降是导致颅内感染的常见因素。病人一旦发生颅内感染,可使病情恶化,加重了病人致死致残的风险。柳国良,罗世祺【3】报告44例重症颅内感染病人死亡25例,占57%。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细菌耐药菌株增多,颅内感染细菌种类有变异,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治疗难度。

颅脑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在加强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的前提下,应用腰穿并椎管内注药治疗,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脑脊液循环,而药物具有一定的半衰期,一日多次给药能使药物弥散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中,在脑脊液中保持有效的杀菌浓度。腰穿释放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因而能短时间内迅速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降低脑脊液内细菌浓度,减轻颅内感染,减少因感染引起的蛛网膜粘连,减少脑膜刺激和癫痫发作,并同时可行简易颅内压监测(4),有效控制颅内压。动态观察脑脊液外观,随时取脑脊液行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十药敏 ,指导治疗。另外,能避免长期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副作用,并可节约医疗费用,同时可减少腰穿置管所带来的异物感染,加快病情康复。

3.3 腰穿释放脑脊液并椎管内注药的主要不良反应(5)为释放脑脊液过多引起的低颅压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微头痛,可嘱患者去枕平卧,并适当给予对症处理即可.该研究中部分病人引流后头痛,卧床后减轻,考虑释放脑脊液过多后颅内低压所致。予卧床、休息后症状消失。除此以外,椎管内注药过快可导致中枢神经的刺激症状,表现为四肢突发抖动、麻木、乏力,休息后好转,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腰穿释放脑脊液的禁忌证有:休克、全身衰竭、濒危状态、穿刺局部感染或破溃、高颅压有脑疝形成或脑疝先兆等。对于躁动不安无法配合的患者我们的经验是应用镇静药物甚至冬眠疗法以保证治疗成功,但应严密观察。另外,腰穿前宜常规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血肿及占位,以避免脑疝的发生。对于颅压较高的患者可在穿刺前半小时用20%甘露醇250ml脱水降压,穿刺时缓慢放液,置管成功后严格控制滴速。本组无一例发生脑疝。

腰穿并椎管内注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对外伤性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及单纯颅内感染者,可优先采用此法。

参 考 文 献

【1】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358~359.

【3】柳国良,罗世祺,王涛.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死亡原因及教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5: 297~300.

【4】姜育同,王卫民,程军,等. 腰穿持续脑脊液压力监护的临床观察【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6:365.

【6】朱磊等 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期刊论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

【7】王海.任志平.赵长坡.王涛 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期刊论文] -中国医刊2010(1)

篇7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广西卫生厅

主办单位:广西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6575

国内刊号:45-1341/R

邮发代号:48-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8

大家都知道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延续。那么神经外科护理临床带教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1.问题

1.1病人方面

1.1. 1神经外科的病人大多病情较重,住院天数较长,基础护理较多,:如气管切开护理,尿管的护理,鼻饲管的护理,压疮的预防护理等等,工作量大,病人病情变化快,病人及家属自我保护法律意识增强,容易发生意外及纠纷。

1.2实习生方面

1.2.1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尽管医学基础课及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是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必须要掌握的课程,但神经系统知识较其他科疾病知识更复杂抽象难记忆,很多教材中只是简单陈述,学校授课时更是一带而过,导致实习生进入神经外科实习不能将在学校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与疾病联系起来剖

1.2.2护生角色认识模糊 部分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对自身的角色分辨不清。多数实习生对自身的“学生”角色过于依赖,担心操作失败,患者不满意,不愿动手进行护理实践;少数学生则过于强化自己的“实习生”角色,对于各种操作,无论做过与否都勇于尝试。

1.2.3护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 实习生在校时很少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对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所以在实习中不注重护理与法律的关系,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说话做事不够严谨,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1.2.4最主要的是现在实习生大多为90后的孩子,比较任性,对老师的批评及教育不太认可,只听表扬,不接受批评,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1.3带教老师方面

1.3.1带教老师自身素质问题 带教老师缺乏综合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部分人员专业思想不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1.3.2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护士编制紧缩,在神经外科病人重、基础护理工作量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护理也需要不断发展各种新业务、新技术,使护理工作量极度饱和,每天正课时间忙于临床的护理工作,业余时间撰写科研论文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耐心的指导学生。只指导学生进行临床护理基础操作、专科护理操作,甚至有时来不及对学生详细讲解理论知识,更忽略了患者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等。导致学生对老师不满意。患者对护理不满意甚至发生护理差错及纠纷。

2.建议

2.1推选素质优良的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习生的实习效果,要

求带教老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临床工作不少于一年,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过硬,具备较高带教能力和授课能力。

2.2合理安排带教老师的工作,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安排一对一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带教形式,定期安排专科理论知识授课。要求: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熟练的负责带教护理基础技术及临床专科技术操作。理论知识扎实丰富的负责带教护理知识专题讲座及考核。安排带教组长不定期与实习生进行“思想交流”及与“患者进行座谈”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实习生系统化学习专科知识,又增加了师生之间了解,也融洽了患者与实习生的关系有助于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实习进度。减少护患纠纷。顺利完成实际带教及实习生的临床实习任务。

3.体会

篇9

【论文摘要】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式选择。方法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对于出血量较大、临床表现较重、部位靠近内囊外侧用传统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出血量在30ml以下,临床表现较轻,以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对于原发性脑室出血以额角钻孔脑室外引流术。

本院从1990-2007年收治4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3例,女119例,年龄30~75岁,平均56.7岁,40岁以下35例,40~49岁96例,50~59岁142例,60~69岁165例,70岁以上4例。

1.2临床表现患者入院时血压超过180/100mmHg335例,占76%,以头痛起病者59例,意识障碍起病者130例,一侧肢体偏瘫者291例,言语不清起病者82例,发生脑疝者82例,起病至手术时间最短者2h,最长者72h,平均5.32h。

1.3病情分级按1987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提出的高血压脑出血4级病情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Ⅱ级130例,Ⅲ级241例,Ⅳ级71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6~8分90例,9~12分250例,13~15分102例。

1.4出血情况

1.4.1出血部位所有患者入院时行头CT检查,血肿类型分为:内囊外侧型(包括皮质、皮质下、外囊)186例,内囊内侧型130例,枕叶出血34例,原发脑室出血84例,小脑出血8例。

1.4.2出血量按照多田氏公式[π/6×长(L)×宽(S)×层面数=血肿量(ml)]。结果显示20~30ml56例,30~60ml28例,>60ml98例。

1.5手术方法根据头CT定位,血肿类型和血肿量及临床表现,分别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传统开颅方式,以额颞骨瓣为主,颞中回切开皮层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止血可靠,适合血肿量大,脑组织受累范围广泛,临床表现较重的患者,本组249例开颅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减压术,36例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微创开颅术,以直切口5~7cm切开,扩张骨孔,约3.0×4.0cm,本组71例行此手术方式;额角钻孔行脑室外引流术84例。

2结果

93例恢复正常生活;104例可独立生活;113例需人帮助扶拐行走;卧床43例;死亡88例。

3讨论

3.1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一种疾病,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发病率为(50.6~80.7)/10万人口,被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监测方案列为脑卒中高发国家。

3.2由于CT影像检查能早期及时诊断,并可明确血肿的位置及范围,另外血肿的部位及大小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故应用CT进行分型,方便可靠,价值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3.3多年来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被神经外科医师广泛接受,所采用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目前对位于皮质下、外囊、小脑的血肿和脑室出血的手术方式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出血量的大小和临床表现不同,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

3.4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防止或减少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采用的手术方式如下:①外侧型:血肿位于内囊膝部及后肢,皮质及皮质下血肿,出血量<50ml,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②对于出血量>50ml,脑组织损害范围广泛,选用传统额颞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以防止手术牵拉致术后脑继发性肿胀;③对原发性脑室出血,采用额角钻孔脑室外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与手术后处理非常重要:①严密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低或过高,以防再次出血;②脱水药物应用降低颅内压;③降体温;④防止脑血管痉挛;⑤预防肺部感染,考虑24h不能恢复清醒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⑥预防上消化道出血;⑦监测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和血糖等。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能单纯以骨瓣开颅或微创置管作为统一术式,而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血肿部位、血肿量、血肿质地、血肿有无液化、脑组织受损范围等选择相应的切口和术式。术中不能一味追求彻底清除血肿,人为造成出血,反复止血,造成脑组织损害更重,预后效果不好;同时早期的功能锻炼,也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

篇1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自2002年于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起,杨荣骞选择现代医疗仪器作为研究方向,不仅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与仪器仪表的理论和设计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扩展了基础医学知识,紧密结合临床对医学仪器的需求,负责企业规划的多项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发,完成了妇产康复治疗仪、LEEP手术系统等5个产品的研制。

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中国无创医学领域开拓者之一陈亚珠院士从事肿瘤物理治疗领域的研究。深入研究实时温度测量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基于结构光的三维红外成像方法,在结构光系统标定、三维表面数据快速重建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任职后,杨荣骞组建和带领由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科研小组,开展以手术导航、心功能评价和放射治疗等为特色方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科技项目多项。提出基于配准的四维心脏图像全自动分割、精确近红外摄像机标定、标记点自动提取与立体匹配等新方法,设计高精度近红外光学定位系统,完成了手术工具的标定、跟踪定位等算法。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3篇、EI论文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1项;获软件版权1项。

紧跟前沿科技结合临床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变化,人类预期寿命在延长,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对国民健康形成巨大威胁。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心脏医学影像领域,常见的有MRI、SPECT、CT、US等,基于不同图像来源可重建出不同精度的模型。近年出现的双源CT(DSCT),为采集清晰动态的心脏图像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保障,可实现在无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不受心率影响的情况下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成像。CUDA(computeuni fieddevicear chitecture)是建立在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 proces singunit,GPU)基础之上的通用计算开发平台,通过它可以将GPU视为一个并行数据计算的设备。利用DSCT提供的良好的心脏断层图像,结合GPU并行计算能力,为可视化心脏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基础。

紧跟这项前沿科技,杨荣骞主持完成了“基于GPU的心脏DSCT系列图像精确分割技术及三维可视化研究”(中央高校基金面上项目),采用基于模板的配准技术实现创新的四维心脏图像的全自动分割,不仅大大减少了医生半自动分割图像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分割精度。通过与广州总医院放射科密切合作,还获得了冠脉灌注测评和动态心功能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将进一步结合临床影像数据和医学专家知识,构建符合国人特征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辅助诊断和评价模型。

在肿瘤开颅手术前,须先进行手术入路规划。目前,神经外科医生一般是根据影像学提供的病灶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采用定性的方法设计勾画开颅部位。由于对肿瘤的形态、尺寸及空间位置不能精确量化,往往造成较大切口引起更大损伤,也可能因反复探查而拖延术前计划时间。依靠经验定性方式的入路规划也不利于术中脑功能区保护和有效完全切除肿瘤。如果采用立体定向头架或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则能精确定位脑部肿瘤,且正确引导手术入路的方向和深度,但费用昂贵、操作繁琐,难于在医院普及。

为克服人工经验方法的不足,提高定位精确度,减小手术损伤,保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杨荣骞团队成功研究一种不依赖昂贵设备,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辅助肿瘤开颅手术入路规划方法和软件,基于术前检查获取的医学影像数据,确定肿瘤病灶的三维形态和空间位置,对肿瘤、头皮表面和设定标志点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在这个虚拟半透明可视化模型中可直观地看到肿瘤在头皮的投影,人机界面能够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入路规划设计,以实际尺寸等比例打印方式输出规划结果。该项技术与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研发,并得到临床试用60多例,明显比人工经验方法提高了定位精确度,减小了开颅创口,缩短了入路规划时间。该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将结合生物力学机理研究有效抑制开颅后脑漂移对肿瘤定位的影响,把电刺激获取的脑功能区位置映射到MRI影像中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规划手术路径。

致力导航技术延伸医生视觉

手术导航为微创手术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从一开始就在神经外科中得到应用和大力发展,特别是对颅脑肿瘤手术治疗而言,实现了手术医生的视觉延伸。通过术前计划和虚拟导航辅助制定详尽的手术计划,指导术中精确定位,对提高手术精确度,保障手术安全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发挥了极大作用。手术导航是现代医学影像、双目视觉、虚拟可视化、立体定向等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结合构成的医疗仪器系统,目前的手术导航产品最成熟的技术主要是在术中导航精确定位部分,已经可以达到较高的跟踪定位精度。关于术前计划部分,主要是虚拟手术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在CT、MRI图像融合技术及应用软件方面取得较好成果,但是还未有机地融入到手术导航系统中。此外,手术导航的术后评估方法已经逐渐进入研究关注范围,但现有进展不够深入,基本未形成示范性有价值的指导。

鉴于导航技术在现代医疗设备中的重要地位和面对关键技术难点提出的挑战,杨荣骞主持承担了“高精度近红外光学导航技术”(中央高校基金重点项目)和“手术导航中高精度大视场光学定位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于光学定位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使用灵活,基础技术较成熟等优势,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因而选择光学定位技术构建系统并深入开展导航技术研究。仔细分析了目前光学定位技术存在的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光学成像设备受摄像机有效视场限制,使得手术必须在摄像机的有效视场范围内完成;二是手术中光线容易被阻挡。医生只能调整成像设备或者手术工具到合理的位置来完成定位,给实际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杨荣骞提出创新的能够自动跟踪手术工具的大视场高精度近红外光学定位技术,达到克服上述缺陷的目的。每个摄像机的内外部参数都通过光学测量精确标定,实现了多件手术工具高精度定位和实时跟踪。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新设计了一种近红外光学定位单元,实现多摄像机的动态图像信号同步采集,很好地消除了由于图像采集不同步而产生的抖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