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13 22:0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摄影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摄影艺术

篇1

摄影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进行概览,有助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探索性见解,以与广大摄影爱好者共同讨论。

一、技术性

摄影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首先以技术性为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

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技术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来,摄影艺术一直以技术性作为它的智力支撑与发展动力。不仅原有的镜头、快门、相机零件等,技术含量很高,而且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电子显微摄影仪、天文望远摄影机、红外线摄影仪,以及全息摄影,数码相机等。摄影技术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水下考察、新闻报道、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几乎都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二、纪实性

摄影艺术作为瞬间完成的艺术样式,以纪实性为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摄影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纪实性。它在瞬间逼真精确地将现实生活已经客观存在的被摄对象拍摄下来,纪录在一个框架画面之内。因此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动物、器物等等。不仅抓拍、抢拍如此,而且摆拍也如此。这种纪实性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而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则无需进行瞬间的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还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艺术家想像出来的事物。

摄影艺术只记录现在,无法拍摄过去与未来。显而易见,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这就给摄影艺术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例如最常见的人物摄影(又称“肖像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态、外貌、面部表情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风度。无论是抢拍还是摆拍,都要在瞬间完成,而且要冲破纪实性的局限,创造出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上升到艺术品的美学层次。为此,摄影者就必须善于观察,捕捉最佳时机,并注意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加拿大著名摄影师卡希所拍摄的《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就抓拍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大怒的瞬间形象,以形传神,生动逼真。该照片印制了百余万张,流传于全世界。又如意大利著名摄影师乔・洛蒂拍摄的《》,也在瞬间抓拍到“”时周恩采总理富于个性特征的姿态和表情,“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范”。

三、艺术性

艺术性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其本体审美特征的核心特征。因为摄影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顾名思义,以艺术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技术性和纪实性,都是为艺术的,或者说,摄影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也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品种,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段。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线条。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明显的外形线条,并以线条构成物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结构,例如物体表现的纹理、光影交界的分界线、绳索、电线、竹竿、铁轨、车辙等等。人、动物、植物、器物等,都有线条美。摄影者不仅要准确地捕捉这些线条美,而且要创造出这些线条美。例如一根竹竿,利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拍成直线、横线、斜线等不同的线条。一般情况下。水平线给人以平稳、开阔、沉静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伟岸、挺拔、庄严的感觉;斜线给人以危急、激荡、运动的感觉;曲线给人以柔和、流动、优美的感觉,人们常说的“曲线美”,即指此意。

其二是构图。构图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摄影作品的题材、主题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选择、安排的所要拍摄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要素,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摄影作品的构图,有对称法、对比法两大法则。对称法叉称“均衡法”,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的比例基本相称,形成稳定、平衡的效果;对比法是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在大小、高低、远近、虚实、开合、疏密等方面的对照,形成活跃、生动的效果。构成的构形又分为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斜三角形、倒三角形、波浪形、s形、圆形等等,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长方形表现肃穆、宁静的气氛,圆形表现柔和、亲切的气氛,如此等等。

其三是光线。光线又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进行照明,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摄影的光线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又分作自然光与人工光两大类。光线可以使摄影作品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空间感,并可以营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四是色彩。色彩又分为影调与色调,影调指黑白照片上的明暗层次;色调指彩色照片上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如表现春天的田野,有时并不安排绿叶红花相互对比的色彩效果,而选择绿色景物,在不同光线下形成不同的明暗的绿,使绿色具有丰富的色阶,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色彩效果,把春天的感觉表现得细腻,作了色彩上的概括。”

总之。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各种艺术手段,以艺术性为主要审美特征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四、多样性

作为艺术,摄影本身也不单单是“照相术”。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多样化艺术格局。

篇2

关键词:摄影艺术;现代美;个性;情感;意境

摄影艺术具有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是以照相机为基本工具,运用拍摄技巧和摄影技术,让照片成为艺术作品。现代摄影的目标不只是为了将现实世界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也是探索摄影的表现模式。因此,美学艺术和摄影艺术具有密切的联系,想让摄影作品具有强劲的艺术感染力、冲击力和挑战性,就不能只重视摄影器材,还要运用照相机等素材表现出摄影者的个性和情感,并营造出现代美的意境。

一、摄影艺术现代美的个性表现

现代摄影不仅仅是再现客观现实,也不能只停留在记录事件的层次上,摄影艺术要打破自身具有的局限性,从形式单一地客观世界走向丰富多彩的主观世界,寻求和探索到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所以摄影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情感,诠释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作品,能够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彰显出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美学所具有的基本观点。表现主义美学是由西方美学家、著名学者意大利人克罗齐和英国理论家可临武得共同创立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纲要》一书中写道“直觉就是一种美”,“知觉能够直观的体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直觉是人拥有的一种感性认识,知觉等同于表现,其抒情的表现是通过艺术的创造,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克罗齐诠释的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艺术不是简单的逻辑活动或是概念,不是单纯的客观事实,艺术不是道德活动,也不是功利活动,艺术的内涵和人刹那间的表现和情感相同,艺术形式和情感意象、个性的表现相同。

纵观现代摄影作品,其中情感表现占据很大比例。优秀的摄影作品总会传达出丰富多样的感彩,战争、饥饿、贫穷、幸福、雄伟或是时代的变迁等等,都可以通过摄影作品表现出来。19世纪20年代末“相机”一词进入我们的视野,19世纪30年代末摄影术发明取得了专利,摄影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深刻了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它所记载的影像更是承载了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的期望,它所传达出的情感改变了人们对事件片面的认定,衍生出了多元化的后续思考,透过镜头,能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艺术现代美的情感体验

摄影作品意境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并不是无端捏造的,人们在认识生活后,使用摄影艺术的手法,让情感和景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处境生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情感体现是摄影艺术具有的品格之一,也是其成功的关键环节。创造摄影艺术时,创造者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展现出来。所以创作摄影作品的过程,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创造者不根据理智、不根据逻辑来创造,而是根据情感并挖掘情感,将本来比较凌乱、散漫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艺术要体验情感,并运用相机将情感变化记录下来。感情体验应该运用西方审美心理予以解释。

例如“移情说”就是心理学美学中较为代表的理论之一。利普斯是得过著名的美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其《空间美学》中系统、全面地解释了“移情说”的概念。“移情说”是运用心理学为切入点,认为美感是心理错觉,是在事物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一种错觉。此美感出现的原因是主体主观出现“移情”作用。“移情”就是将人具有的感情体验转化成为事物的表现属性,进而成为物我同一。换而言之、人的意志、感觉、情感被转移到你经历和观察的事物中,让原本非生命物体具有了活动、意志、情感、思想、感觉等,出现物我同一。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将审美主体所具有的心理错觉等规律予以体现。

三、摄影艺术现代美的艺术形态体现

现代摄影艺术又叫做“瞬间艺术”。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尔・布勒松认为摄影不但要在刹那间认识到事物中含有的意义,还有认识事件具有的形态结构。摄影艺术家对作品进行构思的时间和按动快门的时间差不多,摄影过程中对事件组织的一般是直觉。在创造摄影作品时,从创造主体到构思形象,到按动快门并将事物定格在胶片上,都是在瞬间内完成的。特别是关于突发事件的摄影,直觉对构思作品到完成作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摄影艺术家通常没有完成逻辑判断,只运用直觉就完成作品,所以,摄影艺术时直觉性的快速思维。直觉思维,同时是反理性哲学,强调直觉和体验,重视在生命中某个瞬间带来的感动。直觉是难以把握的内心活动以及生命的感动和体验,在某种程度上,直觉能够支配理智。艺术家在刹那间运用直觉所表现和描绘出的作品。

另外一些情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运用“有意味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作品中具有“有意味的形式”,才能激发人的审美感情。“意味”就的创造者具有的特殊情感,只有将作品的色彩和线条运用特殊手法进行组合、排列,进而形成一定形式或者关系,才能激发出这种审美感情。

四、结语

摄影和信贷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而摄影作品中体现出的内涵能带给人乐趣和美的享受,也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美和表达自我意识。摄影者在拍摄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对现代美感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就要求摄影者要提升个人的艺术品味。增强自身的情感和意志。

【参考文献】

[1]戴青.浅谈现代科技对摄影艺术的影响[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2).

篇3

1.深入生活摄影艺术要通过深入群众文化生活来促进其开展,这样能使群众业余摄影爱好者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和感悟能力,使其勇于突破传统的摄影技巧,发展新的摄影技术,使其摄影艺术经验得到充实。群众摄影艺术爱好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对艺术创作更有欲望,其摄影艺术作品才能更富有内涵,更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组织群众业余摄影爱好者到名胜景区或者自然景观等开展摄影活动,这有利于其了解怎样贴近生活,如何在作品中表现生活。只有多体验生活,充分认知和感知事物,提升摄影文化层次,群众业余爱好者才能创作出有内涵和表现力的摄影作品。 2.科学选材业余摄影爱好者要创作出好的摄影艺术作品,除了要深入生活,一定要学会科学地选取摄影题材。只有选择好摄影主题后,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才能很好地寻找适合主题的内容,以求摄影作品主旨明确,富于感染力。

二、要符合摄影艺术的规律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摄影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群众文化中的摄影艺术发展也应该遵循摄影艺术的规律。群众业余摄影艺术爱好者只有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才能在进行创作时充分发挥创造力。摄影艺术的发展规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将摄影作品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科学合理的摄影构图布局是摄影的基础要求,即对要拍摄的事物的安排要力求科学,运用最合适的摄影表现形式,将摄影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充分呈现出来构图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摄影创作的成败,摄影构图常常被众多客观因素所限制,摄影时可以利用诸多自然原理和条件来对这种客观因素进行合理的改善。比如,可以利用自然的光线、影像等美学原理来对构图过程中的事物的疏密、空间的均衡等做合理的协调,以突破客观局限,实现摄影的科学构图要求,达到摄影者的摄影目标。群众业余摄影艺术爱好者一定要了解和掌握摄影的科学构图规律,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力求做到科学构图,为拍摄出好的摄影艺术作品打基础,2.拍摄角度的确立和艺术化处理务必科学合理(1)拍摄角度的科学合理,指的是拍摄者对被拍摄对象进行拍摄时的角度要力求合理而且科学。拍摄角度有仰摄、俯摄、正面等,应选景的远近、主次等不同要求拍摄角度也要恰当运用才行,专业的摄影人员在熟知这个要求和规律的基础上,都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灵活和科学合理的要求,群众业余摄影艺术爱好者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更需要充分的学习和实践。(2)对摄影作品的艺术化处理,指的是拍摄者对摄影作品给予感情的艺术转化过程,想让摄影作品通过这种转化过程呈现出更好艺术表现效果、达到一定的艺术变现境界。这需要一定的摄影手段,比如,通过电脑和多种辅助的建工处理,这个艺术处理过程一定要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将想要呈现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将要达到的艺术境界体现出来。群众业余摄影艺术爱好者在摄影实践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给创造好的艺术作品而努力。3.对摄影作品的标题设立要力求准确到位标题是作品的画龙点睛之体现,摄影作品也是如此。摄影作品标题的设定和确立要力求准确到位,这对摄影作品艺术内涵和感染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增添摄影作品的艺术层次深度,对摄影作品中心思想和摄影者的感情流露起到一定的补充效果,是摄影自身全方位素养的综合体现。准确到位的摄影作品标题能够让观赏者迅速捕捉到作品的闪光点,能够很好地一道观赏者去感知摄影者的情感,去摄影作品所蕴含的深意美。群众业余摄影爱好者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很好地运用这一规律,将好的标题赋予摄影作品,实现与欣赏者的共鸣。。

三、运用丰富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

篇4

一、人像摄影的要点

人摄影又叫“有像摄影”、“人物摄影”,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为主体的摄影,这也是群众摄影最为常见的形式。家人团聚、朋友相聚、同学相聚、毕业照、婚纱照、纪念照……应有尽有,不胜枚举。打开每个家庭的影集,所见大多都是人像摄影。人像摄影的要点有五:一是神情。人像摄影虽然是静态艺术,但却要以静显动,即在动与静的交叉点上,抓住人物瞬间的神情,以瞬间表现永恒。表现神情的核心是眼神,眼睛素有“心灵的窗户”之称,也就是说,人的眼睛是其内心世界的显示屏,即使十分内心向并善于隐自己感情的人,其喜怒哀乐也会从眼睛里透出信息,人的一顾一盼,一凝一动,其眼睛中都有内心的韵律。例如,视线伸向远方,视点较高,则表露出喜悦、乐观的情绪;视线较近,视点向下,则表现深沉、思索的心态。除眼神以外,面部表情也至关重要,通常以笑容为主,这就是人们在拍照时经常喊“茄子”的道理。神情在近景与特色摄影中最为重要。二是手势。手指是人像摄影的重要形象语言,人们常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手势在中景与近景摄影中也十分重要,一般要避免呆板的双手下垂的手势,而选择富有动感的手势。例如用“U”型手势,就富含活泼流动的韵律。三是姿态。姿态包括人的四肢、躯干、头部等身体各部位的整体姿势,它可以表现人物的心境、风度、气度。四是环境。人像摄影要注意环境的选择,以优美、清新并与人物性格、职业、志趣等密切相关的环境为宜。五是细节。人像摄影的细节也很重要,包括服饰、道具等。例如牧民的牧鞭、农民的镰刀、军人的枪等等。

二、风光摄影的要点

风光摄影的要点有六:一是画面构图要和谐统一,突出主体。二是充分表达空间。要以深远为贵,以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意境。三是妥当地处理天空。要重在写意,追求简洁空灵,尤其要注意云彩的选择。四是有效地运用雾、烟、水、闪光等因素营造意境。例如桂林山水中的濛濛细雨,黄山的淡淡云雾等,都会有奇异的效果。五是充分运用各种镜头的特点。包括焦距镜头、广角镜头、长镜、滤色镜、附加镜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长。六是运用线条和影调营造节奏感与韵律感。例如排排树林的垂直线、重重山峦的起伏线、河流的曲线等等,都有不同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同样,影调的浓淡也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静物摄影的要点

静物摄影以自然或人工创造的物体为拍摄对象,如花草、果实、工艺美术品、日常生活用具等。其要点是:经常结构布局、选好物体背景、做好光线处理、发挥技术条件。

篇5

关键词: 摄影艺术 真实审美 创意审美

一、摄影艺术所固有的真实审美品质

通俗的来讲,摄影最为现实也最为直接的作用在于纪实。摄影将一切美好值得纪念的事物凝固成一个永恒的画面,让无数个瞬间成为停止下来的画面,亘古不变。正因如此,摄影作品所表达的都是来自不同角度的且是其独有的审美品质,即真实。每部摄影作品的题材,它的那每一个瞬间都需要依赖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的自然现象,所以真实便是摄影艺术的先天特征。虽然不同的体裁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的方法及原则都存在着区别,但是它们的同一性就是“真实性”,而通过拍摄所记录下来的每个瞬间,便是摄影者们的创意表达。摄影者的审美意愿如果能够和观赏者的审美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这样一来便会有利于真实审美品质的实现。因为真实,所以这一审美品质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同时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审美独特且突出的优势。

摄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书法、舞蹈、绘画等,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算起来至今也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可是摄影技术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从一项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如若追溯到200年前,考究当初发明摄影这项技术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既不是为了科技发展,更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是为了将现实生活中转眼即逝的各个片段以生动形象的影像记录下来。虽然在早期人们都采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来进行记录,但是这种方法长此以往既麻烦又能力有限,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寻求更为便捷的方法。虽然早期的摄影并不能跻身于艺术的行列,但是它却是一种最具创造性和科学发展性的一种文化现象。于是,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审美价值也就随之产生了。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摄影艺术的“真实”审美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二、摄影艺术重要的创意审美支点

摄影艺术所追求的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并且是有着最为深入的高科技介入的艺术种类。倘若摄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太过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忽略自身也要进行思考与创意,那么所拍摄的作品最后只能是没有灵魂的一道摆设。完全依赖于科技的摄影产物是有图像而无形象、有技术而无艺术、有形式美而无思想美,这种情况在大多数的摄影者中是常见问题。例如在各类摄影展中,说明的通常是形式与拍摄技巧,很少会看到内容营造与拍摄意境的描述。再如进行摄影理论讨论的时候,很多摄影家都习惯进行摄影技术或技巧分析,而对于摄影艺术的内容、形象塑造和思想表达等都欠缺研究与讨论。这一系列现象充分表明了若想将摄影彻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还有待向更为深入的层次探究与提高。就目前的形式看来,摄影的器材不断地更新换代,越来越高科技化,从而导致摄影者进入了器材越高级创作越完美的误区。殊不知,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高端摄影道具误导了摄影创作者,使自身的创意性一步步丧失。

当然,摄影艺术固然讲究意境与内容,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技术。对摄影者而言,摄影技术显然是其必备的创作实践基本功。倘若摄影者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便不利于艺术的融合,表现力和感染力等各种表现手法就无法自由拿捏。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应该使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形式体现内容,若无形式的表现,内容自然无法显现;如果有形式而无内容,那么形式就如同空壳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其实摄影所要面对的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在进行摄影创造的时候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体上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感染力。笔者认为创意就是摄影者要具有的审美医院,即包含摄影技术也包括摄影内涵。

三、摄影艺术审美重构的时代推动力

在摄影艺术审美中要以真实为其固有的特质,以创意为其重要支撑点,且要明确其价值与意义。其实摄影艺术与其他类艺术都没有太大差别,其审美价值与意义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时代的不断发展,甚至是文化与科技的进步都会促进摄影艺术审美的不断提升。在摄影的实际创作中,摄影者要强化创意,使之既能够充分符合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又能符合摄影艺术的特殊品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论是艺术创作原则还是摄影艺术特质都有此特点。这要摄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懂得拿捏“真实”,不去逾越此规则,导致创意失真,其强化变为异化。只要遵守此规则,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高科技或题材处理,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创意性都不会被轻易颠覆,而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而日渐加强。

总之,摄影审美的本质在于其真实性与创意性,如果能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就能从深处感受到摄影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李长风.LiChang-feng摄影艺术的欣赏与创作[期刊论文].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VOL15,(1).

[2]梁辰.浅谈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09,(5).

[3]张芳芳.摄影艺术探析[期刊论文].科学与财富,2010,(10).

篇6

如今,摄影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它是应用专门的机器设备来记录影像、传播图像信息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也日益提高,摄影在这种情况下日渐成了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摄影师通过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摄影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将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转变为永恒的定格,化平凡为神奇,可见一个出色的摄影作品势必蕴含着丰厚的美学内涵。在新时期背景下研究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能够推进摄影艺术的持续发展,凸显这门艺术的表现力。

二、美学视角下摄影艺术的内涵

毫无疑问,摄影艺术有着丰厚的内涵,主要是通过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彰显。首先,摄影者的美学素养决定了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虽然摄影作品存在的价值是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场景,旨在真实体现现实情况,但是摄影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视角能够影响他对现实情况的关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挖掘美的视角,进而提升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摄影者要在摄影创作中训练自己的观察力、感知力,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对美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发现现实生活存在的独特之美,并及时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创作出更好的摄影作品;其次,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也能反作用于人对美的认知和享受,能够促使人们在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由此可见,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存在双面作用的“力”,不仅可以记录客观现实,还能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欣赏者的共鸣,对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作用。

三、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体现

在美学视角下,摄影艺术有着深刻的内涵。那么,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以下几点可见一斑:

1.想象美

作为一种介于感知与思维之间的活动,想象不仅依靠人的感官,更依靠人的内心活动。它是一种具有理性因素、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所谓想象美,就是由摄影画面的想象性质引发人的想象活动而形成的内涵美。

我们都知道摄影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在一瞬间将被摄体凝固成永恒的画面,从而帮助人们在日后再现认知。然而,除了认知活动,人们还有想象活动,在不断追求摄影美的过程中,摄影者不仅要追求现实的光影之美,还要在摄影作品中体现一种想象思维。在上个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尝试借助暗房技巧将摄影作品拼成纯想象的作品画面。《月亮女神》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从现代眼光看待其构图虽然略显生硬,但是其丰富又迷人的想象填补了摄影技术上的不足之处。

如今,一个优秀的摄影者只要有了想象,就会找到合适的场景,结合妥当的手法来体现这种想象活动。那些非纪实的摄影活动,更需要奇妙的想象。美国摄影大师杰利?尤思曼明确指出:“如果梦境是醒着的生活的转化,那么醒着的生活也是梦境的转化。”见过他的摄影作品的人,都会沉迷在他所创作的想象空间中。

2.意境美

意境美高度凝结了摄影的艺术之美。对于一幅摄影作品而言,意境就是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意蕴和情趣,使欣赏者能够感悟到照片画面之外的某些内涵,使其引发心灵共鸣。毋庸置疑,意境美是摄影艺术一直追求的高层次目标,是摄影者进行创作构思的中心环节。

一般而言,摄影意境美来自于摄影者的主体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摄影作品不同的意境反映了摄影者对生活的不同感受,体现了他们的不同个性与风格。客观事物自身是没有意境可言的,因为意境是人赋予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感受。当摄影者运用相关设备将画面瞬间捕捉下来,摄影作品自然就流露出一种意境之美。当然,如果这种意境美没有被欣赏者所接受,它就只能隐性存在。

要想凸显摄影作品的意境美并不是高不可攀,关键要用心挖掘生活之美。尤其是风光摄影中,自然界具有灵动的生气和广袤的空间,为摄影意境美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图1所示的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鹿攸伏》作品就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画面上的翠竹俊朗挺拔,渗透出一种明朗清新的气质,三只小鹿在竹林间忽而嬉戏、忽而伏立,使画面更显悠然自得。竹林与小鹿的大小比例并不协调,但是彰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烘托出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让人印象深刻,不能自拔。

图1:《?~鹿攸伏》郎静山 摄

3.情感美

摄影艺术的情感美,即指那些由摄影作品所引发的,所有与人类情感有关的内涵美,它是摄影者反映客观现实的特殊形式,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评价与态度。

毫无疑问,艺术表现与摄影者的个人情感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摄影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渗透摄影者强烈的个人情感。所以,摄影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对摄影创作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摄影者,要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融入到创作过程中,并将情感贯穿于创作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创作出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

具体而言,摄影艺术的情感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被摄者情感的体现;二是摄影者内心情感在照片画面上的体现。前者集中于人物摄影,后者则渗透于任何种类的摄影创作中。

篇7

关键词:摄影;色彩;情感

1839年,摄影的诞生是视觉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我们提供了记录客观世界的新手段。除此之外,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传达情感。”情感是决定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很多条件,如凝练的主题、完美的构图、正确的曝光等,这些都凝聚着摄影师的审美认知和思想情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摄影者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色彩的运用。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色彩,不论是自然界中的红花绿草,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红墙黛瓦,色彩架构了人类世界的缤纷和完整。在摄影艺术领域中,色彩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俗话说“先看颜色后看花”,在色彩与形式构成的视觉世界中,色彩因其强烈的视感知力总是能够先声夺人。正是这种强大的吸引力,造就了色彩在营造场景、渲染气氛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尤其在表达情感方面,色彩更是首当其冲。色彩在摄影作品中起着烘托情感、深化印象、加强内涵的作用。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往往代表了摄影师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是摄影师表达和抒感的重要手段。

1色彩对摄影作品的情感表达

摄影者的情感表达首先体现在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对题材的选择上,而在题材的表现上,色彩是为主题服务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在一个成功的摄影作品对观者的视觉和内心冲击上,色彩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色彩也被赋予了表达情感、抒绪、指代信息的功能。正如心理学家罗索•福斯坦第格所说“:色彩起着一种暗示的作用,它是一种包含各种含义的浓缩了的信息。”因此,摄影师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研究色彩与人们心理活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出色彩的情感作用。色彩本身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它们与人类的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红色的波长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和注目性都很高。它容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热血、花卉等事物,给人以温暖、喜悦、幸福等积极向上的感受,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但有时也被赋予是暴力、危险的含义。橙色使人联想起霞光、灯光、水果等物象,是温暖、甜蜜的色彩,给人以华丽、辉煌、温情的感受,但也有疑惑、嫉妒等消极倾向的象征。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明度最高的色彩,具有光明、希望、富丽堂皇的印象,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在户外尤其是夜晚黄色是极易被发现的色彩。绿色在大自然中是占有面积最大的色彩,树木、花草等植物几乎到处可见,它给人以生命、青春、和平、生机勃勃的感受。蓝色给人以理智、博大、忧郁的感觉。紫色具有高贵、奢华、幽雅的气质,有时也会带给人孤独、消极的情感。黑色往往给人沉静、神秘、庄重的感觉,但也易让人产生哀伤、恐怖、压抑等消极心理。白色给人干净、纯洁、洁白等印象,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艳丽、明朗。但运用过多,白色可能会产生平淡、空虚、单调之感。灰色是中性色,其突出的性格为含蓄、稳重、朴素,它不像黑色与白色那样会明显影响其他的色彩,因此,作为背景色非常理想。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色彩单独表现的机会很少,大部分的摄影作品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搭配而成的。因而在搭配色彩的过程中,为了改进整体画面单调、平淡的状况,增强律动、活力的感受,摄影师对色彩的运用要做到有所取舍,要善于对颜色进行提炼、概括和加工,使色彩对摄影作品有表情达意、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色调对摄影作品的情感表达

色彩明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一般在摄影作品中,不同的明度分为三类色调:明度较高的称之为高调、明度较低的称之为低调、明度一般的称之为中间调。不同色调的摄影作品表达着不同的情感。高调摄影作品能给人纯洁、优雅、明快的感受。其特点是画面基本是以白色和淡灰色调为主,黑灰色调很少,整个画面看起来简洁、明朗、清晰。高调摄影作品一般多使用顺光,对光线要求柔和、匀称,这样可以获得明度反差较小、色调相对平淡的效果。在拍摄人像作品的时候除了注意光的选择,还应注意模特的穿着以及背景的选择,都要以白色或淡灰色为主,同时在曝光上应该比正常曝光略微增加,以保证能得到调子高一点的摄影作品。低调摄影作品能给人神秘、肃穆、忧郁、稳重等情感。其特点是画面看上去大部分是以深灰、黑灰等重色为主,浅色调占据的面积很小,整个画面色调比较浓重、深沉。拍摄这种作品的时候应选择使用侧光或逆光。拍摄人像作品时,人物的服装应选择色调比较深的;拍摄自然风景时也要选择深色调的景物,同时陪衬物体的色调也要相对深沉,与主体的低调相协调。现在很多摄影作品,特别是古典风格的人像和一些高档商品的广告,为了渲染气氛,表达忧郁、神秘等情感都会采用低调拍摄。中间调的摄影作品也有其特有的魅力,中间调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其基调明暗反差相对较小,但运用得当可得到画面层次丰富、质感细腻的摄影作品。中间调一般采用多方向光源组合配置而成,适于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也比较宽泛,易给观者真实、亲切的感觉。用中间调表现大自然的景观是比较理想的,它善于模糊物体的轮廓,给人一种恬静、素雅的美感。

3准确把握色彩与摄影作品情感表达的关系

为了使摄影作品的色彩能够和谐统一,更好地表达情感内涵,摄影者应当注意配色的节奏与平衡,根据主题及情感表现处理色相、色调等色彩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画面整体色调与主题情感表现的关系。因为摄影者的构思、创作都应建立在对拍摄对象深刻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之上,整体色调的构建与摄影师的情感是否紧密关联,决定了摄影作品的成败。暖色调画面可让人觉得温暖、温馨;冷色调画面会让人觉得宁静、冷清;画面明度高的,使人有轻松、明快之感,明度低则使人有深沉、肃穆之感;色相对比强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张力;色相对比弱的画面,则让人觉得单调、稳定。其次,要把握好主体色与背景色之间的配置关系。其一,拍摄时主体色要比背景色更鲜明、更突出,因为明度高、纯度高的颜色比明度低的灰色系更具有注目性和视觉效果。其二,明度高、鲜艳的主体色彩相对明度低、灰暗的背景色彩面积要小,背景色才能对主体色起到烘托作用。例如,拍摄雨中行人场景图片时,绵绵细雨、雾蒙蒙的天空下行色匆匆的人群构成了较为灰暗、阴沉的背景,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这时如果有一把鲜艳的红色雨伞出现在其中,会顿时使人眼前一亮,整张画面也会充满灵动与活力。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必须深刻理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合理、准确地运用色彩,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强调色彩对表达主题的衬托,以达到进一步升华表现情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原田玲仁.色彩心理学[M].郭勇,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亮之.色彩配置[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篇8

一、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之辨

新闻摄影不是艺术摄影,它们各有其特点和擅场,这本不成其为问题。然而,由于它们都以相同的二维图像形式出现,在图像采集与画面语言的构成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其区别并非那么泾渭分明,有必要在进入正题前进行一番辨析。首先,新闻摄影是一种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等相比,图片新闻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们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媒介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认为:“新闻摄影是报道某些事件和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个人或知名人物”。[2]图片新闻首先是新闻,其次才是图片。在这一前提下,能否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是评判新闻图片质量的根本价值所在,而图片所具有的形象价值则退居其次。也就是说,在新闻性与形象性、真实与审美、传递信息与娱乐身心之间,前者起绝对主导作用。真实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图片媒介的优势,也是新闻摄影的目的。在对新闻摄影所做的若干解释中,一个广为流行的定义指出:“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3]这个定义明确提出新闻摄影的目的是“传递新闻信息”,之所以强调“图文结合”也是为了能够弥补图片之不足,更加全面准确地传递信息。荷赛在创办之初就明确宣称,其宗旨是“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标准,促进信息自由而无限制的交流”。[4]这从另一角度指出新闻摄影的目的是“信息的交流”。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新闻图片能够与文字并驾齐驱,成为“两翼齐飞”中的一“翼”,因为其对事物的准确反映具有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历次新闻图片的新闻性与形象性孰主孰次的论战中,最终都是新闻性占了上风,因为它是新闻而不是艺术。通过照相机记录新闻事件,确保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直被报道摄影师奉为基本的工作准则。其次,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在创作方式、表现形式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各具特点。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新闻摄影的特点,我们不妨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进行一个比较。当然,这种比较的价值可能会因为对艺术摄影彼此相异的解释而稍打折扣,但放到摄影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考察,这种比较是有意义且必不可少的。

(1)创作方式。新闻图片的拍摄方式以抓拍为主。早在20世纪20、30年代,被称为“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摄影家萨乐蒙便确立了“小型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的拍摄手法,抓拍后来成为新闻摄影最基本、最重要的拍摄手法,因此萨乐蒙又被尊为“抓拍摄影之父”。《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认为:“新闻图片的风格建基于抓拍的一瞬间”,“摄影记者必须尽可能捕捉被摄对象无意识的一瞬间,以记录他们的真实情感。…拍摄结果依赖于他们(指摄影记者)不加干涉地抓取到贴切瞬间的能力。”[5]中国新闻摄影的前辈蒋铎也指出:“新闻照片、纪实照片的基本拍摄方法应该是抓拍”,[6]并充分论述了抓拍的基本特征、优势、忌讳、方法等。然而,艺术摄影的拍摄手法没有任何限制,举凡抓拍、摆拍、置景、合成等,变化多端,无一不可。不仅在前期拍摄、后期处理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所使用的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亦不受任何限制,摄影者可以充分探索各种摄影手法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创作方式的多样性带来了艺术摄影画面语言的丰富多彩。

(2)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主要指摄影图像的画面语言和最终呈现形式。对新闻摄影而言,通常要求画面清晰、主体突出、要素较全、意义明确,文字说明也是新闻摄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交待新闻信息必不可少。新闻摄影的最终呈现方式是纸质媒介和网络空间,对画面质量无需精益求精,满足基本需要即可。艺术摄影的画面语言则极为丰富多样,各种平面艺术的造型、构图手法均可借鉴使用,还可充分挖掘摄影技术所特有的造型语言,如慢速曝光、色温对比、透视调整等。艺术摄影作品的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传统的书报媒体,现代的网络空间,也可以通过美术馆、画廊、橱窗等进行展出。

(3)价值取向。对新闻摄影而言,快速、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是根本原则,这也是判断新闻图片价值高低的评判标准。在画面意义的表达上,要求简明直观,不宜使人琢磨猜测,更不宜产生歧义。对艺术摄影而言,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表现主观情感、传达审美信息,并不追求画面的真实可信。艺术摄影作品通常不仅强调形式的美感,还重视意义的丰富复杂和情感的含蓄蕴藉,充分利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含不尽之意于画外。那些画面粗陋而不符造型法则、意义过于简单直白、感情肤浅的作品则被视为等而下之之物。再次,新闻摄影的艺术化不同于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前面已经说过,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虽然我们对二者进行了一些辨析,但在实践中由于二者在造型语言上的诸多趋同性,所造成的困惑其实由来已久。例如荷赛在1975年前的奖项设置中设有“新闻”、“特写”、“体育”、“图片故事”、“艺术性强的新闻照片”等类别,其中“艺术性强的新闻照片”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正是这种困惑的具体表现。毋庸讳言,新闻图片是可以具有艺术性的,甚至许多新闻图片在艺术品质上丝毫不逊于艺术摄影作品,在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中这类作品屡见不鲜。然而,新闻图片的艺术性终究是相当有限的,并且主要局限在瞬间、构图、用光、色彩等形式层面,与摄影技术特征密切相关。所谓新闻摄影的艺术化,就是摄影师倾向于在新闻摄影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主观情感、观念和评价,表现形式、画面语言更加丰富多样。摄影师不满足于报道新闻事实,而是像艺术摄影那样,努力开拓新的语言形式,发挥摄影作品的表现、评价功能。如果说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主要指图片在形象表现方面精益求精的话,那新闻摄影的艺术化则指一种整体上向艺术摄影演变的趋势。艺术性是特点,艺术化是过程。考察整个新闻摄影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历史上曾有新闻、纪实、艺术混沌一体而无法清晰分野的时期,但一个大致正确的判断是新闻摄影作品的艺术性一直存在,而艺术化则是最近几年新闻摄影发展的新动向。对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与艺术化加以区分,有助于我们对新世纪以来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有更准确的把握。

二、新闻摄影的艺术化倾向

新闻摄影从整体上向艺术摄影转型,其艺术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画面语言的艺术化,二是创作观念与手法的艺术化,三是社会功能的艺术化。通过对近几年荷赛获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转型的滥觞与发展。

(一)画面语言的艺术化

此处的画面语言指新闻照片的形式语言,包括构图、色彩、质感、光线等形式层面。荷赛作品历来是各种新式画面语言的创造者与引领者,各种表现手法与画面语言无不在新闻摄影的可能性中被运用到极致。除了不能对照片形象进行修改外,各种摄影语言均有机会在荷赛中得到充分展示,找到用武之地。在数字技术及其他高科技摄影技术的帮助下,荷赛作品的摄影手法越来越多样,影像语言越来越丰富,不断突破传统的新闻摄影语言。除了生动的瞬间、精致的用光(如人工光线的运用、光比的精微控制)、匪夷所思的视角、精心控制的构图、强烈的对比等传统手法被进一步推到极致,还出现了一些具有倾向性的影像语言和表现手法。

(1)黑白影调。如果说早期的黑白新闻照片是在不成熟的彩色胶片技术、昂贵的印刷成本等条件制约下的无奈选择,那么在技术与成本都不成其为问题的今天仍坚持以黑白形式示人,就是一种有意为之了。虽然如今彩色新闻摄影大行其道,但荷赛中的黑白影像仍不绝如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最近的53届荷赛中,60幅获奖作品中有12幅(组)照片是黑白的(包括因造假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一组照片),占总数的20%,其中黑白组照达到10组。其实若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色彩也是图片信息的组成部分,去除色彩等于主动放弃一部分信息,实则是不利于信息传递的。然而黑白图像所具有的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又是彩色图像所不擅长的。将彩色图像调整为黑白或近似黑白的单色(如棕色)图像,正是利用了黑白影调的这一特点。黑白图像不仅能够摒弃色彩对观赏者可能产生的干扰,使注意力集中于事物本身,还能够传达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绪。同理,那些降低了色彩饱和度的彩色照片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可以预想,黑白影调语言仍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图像语言在新闻摄影中长存下去。

(2)模糊图像。清晰不仅是新闻图片的技术素质,也是一张合格照片的基本要求,一张模糊的照片意味着拍摄的失败。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清晰的照片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新闻照片追求更高的清晰度是其本质的自然反应。然而,如果传递信息已不是新闻摄影的主要使命,那么清晰也未必是新闻摄影的技术要求。从50届的《伊拉克夜间搜捕》、52届的《印度时装周后台》到53届的《蒙大拿州汉格瑞豪斯的定居者凯蒂》、《身受重伤的下士》,这类整体或局部模糊的影像不仅富有动感,而且其显得飘忽不定的影像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3)LOMO风格。LOMO相机是一种成像质量较差的照相机,所摄照片不甚清晰、颗粒较粗,而且由于劣质镜头的像场不匀导致画面出现暗角。这种与玩具无异的相机所形成的模糊而带有暗角的影像后来成为一种反主流的艺术影像风格,在部分年轻人中颇有市场,并且为新闻摄影所借鉴和模仿。中国摄影师常河正是凭借LOMO相机和过期胶片拍摄的《中国动物园》获得50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的。LOMO的暗角风格似乎已经成为荷赛获奖作品心照不宣的影像语言,在近几年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新闻照片的图像语言向艺术摄影多有借用,在某种意义上与纪实类艺术摄影图像语言并无本质差别。可以说,经过这一番处理、打造后,最终的新闻画面已经与新闻事实渐行渐远,成了不折不扣的、画面形式压倒信息传达的艺术摄影作品。

(二)创作观念与摄影手法的艺术化

画面语言的丰富多变还只是新闻图像的表征变化。与画面语言的艺术化表达相比,新闻摄影创作观念与手法的艺术化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变革。首先,这种深层变革体现在创作过程与拍摄手法的转换。新闻摄影通常指在新闻事件现场使用照相机对事件加以记录,这决定了新闻摄影的基本拍摄过程是“发现选择记录”,拍摄手法以抓拍为主。这与艺术摄影作品“观念先行”、“摆拍为主”的创作方式有根本的区别。然而在近几年的荷赛作品中我们发现,“观念先行”、“摆拍为主”的摄影作品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获奖份额,仅以部分中国摄影师的获奖作品便可看出这一变化。获52届体育组照一等奖的《电视里的北京奥运》,就是一组视角独特、颇具观念意味的照片。它是“先有了想法后才进行的创作”,[7]是被策划出来的作品。这一组11张照片没有直接记录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面及民众的热烈程度,而是从屏幕呈现的角度,以“冷峻”的风格揭示了北京奥运期间电视图像的无所不在,是在同一时间段记录的不同空间画面。无论是商场、后海酒吧、民宅、饭店、办公室、民工宿舍、街头,还是堆满杂物的角落,无论空间如何切换,所有的电视屏幕都指向“北京奥运”这一事件。画面安静而简单,既缺少精致的形式,也缺少戏剧性的冲突,更缺少动人的瞬间。然而,奥运所拥有的渗透力量却在空间的并置中不经意地得到彰显。作者赵青在谈到这组照片的创作过程时说:“我在办公室里看电视中播放的赛场节目时,突然迸发出拍电视里的奥运会的想法。因为奥运会不仅仅是场馆内的事,也和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是先有了想法后才进行的创作。在一周多的拍摄中,我突出了更多的环境因素,找了许多民宅、酒吧等场景。”[7]这种理念先行的拍摄手法在传统的新闻摄影中并不多见,然而却获得了荷赛的重要奖项。这也印证了一位论者的判断:“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本身,而是关注画面背后所深藏的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以观念支配语言,以观念决定语言的用法。这种论断,对于当代(新闻)摄影师同样适用。”[8]自由摄影人区志航的《那一刻》获得53届当代热点类荣誉奖,这是一组比较典型的观念摄影作品。该组作品由《央视新大楼火灾》、《云南“躲猫猫”》、《上海“钓鱼执法”》等12幅照片组成。虽然照片都是拍自2009年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现场,但是画面内容与新闻事件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观念而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从50届《中国动物园》、51届《濒临灭绝的植物》到53届《被污染的橘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观念先行”的新闻摄影作品,而这类图像在20世纪的荷赛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同时我们也发现,脱离第一新闻现场的摆拍正成为新闻摄影的常规拍摄手法。如《被污染的橘子》便是作者为了突出视觉效果,“采集了一些便于带走的瓜果蔬菜,回到近百公里外的酒店客房进行拍摄”[9]的。其次,这种深层变革也体现在拍摄题材的变化上。新闻图片所记录的是新闻事件、新闻现场或新闻人物,这是无可争辩的常识。然而,52届获奖作品《复制战争》却以惊世骇俗的姿态打破了这一常识,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另类的新闻摄影作品。《复制战争》以摄影史上的经典战争画面为蓝本,用玩偶加真实场景的方式模拟拍摄了《诺曼底登陆》、《胜利之吻》、《美军攻占硫磺岛》、《》、《士兵之死》、《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等经典战争画面。按通常的理解,这种创作手法是典型的艺术摄影手法。事实上,这组照片最初是作为艺术作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早在参加荷赛之前,这组照片就已经出现在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作为艺术品展出和拍卖了。虚拟题材而能在以真实为生命底线的新闻摄影大赛中独占一席,可以说《复制战争》已不是对新闻摄影的边界突破,而是对新闻摄影基本理念的彻底颠覆。这引发了争论:反对者认为,虽然新闻摄影可以进行各种手法和风格的尝试,但又明确表示在新闻摄影中,“目前这种形式的新闻照片在国内尚属初探,严格来说,我个人并不提倡。”[10]甚至认为,“面对新闻摄影新的发展趋势,评委把握得不是很好,在网络和平面设计的冲击下,评委离新闻摄影的走向还是远了一些,应该说从评选结果上看,评委的水平有点良莠不齐。”[11]赞同者认为,“荷赛……和直白式的普利策标准不完全一致,它还讲究品味、意味,允许一种摄影个性。进入本世纪后,其对个性的容忍度越来越大。”[12]作为评委之一的路透社图片与插图部副主任艾佩里•K•埃切尔(AyperiKarabudaEcer)的说法道出了这组照片的获奖原因:“我们一致同意这组照片(指《复制战争》)是‘肖像的肖像’,…这一尝试很有创意,也很有挑战性。荷赛的‘肖像类’允许摄影师采取更自由的拍摄方式和拍摄技术,并且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这组作品看来非常适合这一类别的评判标准。”

尽管这种有点含糊的说法未能从本质上解释何处是新闻摄影的底线,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荷赛的评判标准和理念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允许这类艺术摄影作品加盟,以促进新闻摄影的不断创新。再次,空间在新闻中日益得到重视。在以记录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照片中,摄影师着重表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事件中人与人的关系等,强调时间之流中某一瞬间的表现,而事件的发生场景通常只是作为背景存在,起到辅助说明和衬托的作用。但在近年的荷赛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即出现了越来越多直接描述场景的图像。这些照片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对静态场景的刻画来传递某种气氛或信息。已经有敏感的研究者发现:“荷赛不再坚持它本身的广角错落式的画面,近年获奖作品越来越多一种正面场景图片,甚至没有主角,只是静态展示一种‘气场’。”[12]这种创作手法也是向艺术摄影借鉴的结果。这类静态场景的展示在第50届《巴黎无家可归者的帐篷》、《土库曼斯坦之父尼亚佐夫总统》,52届《电视里的北京奥运》,53届《意大利卡西里诺900贫民窟》、《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流浪者》、《3月3日,加沙影集:加沙地带的图萨》等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拍摄手法不由使人想到人类学的“深描”理论。“深描”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微观描述,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应该用“深描”的方式来研究社会行为,“典型的人类学家方法是从以极其扩展的方式摸透极端细小的事情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最后达到那种更为广泛的解释和更为抽象的分析。”[14]摄影是一种非常符合“深描”的本质需要的媒介,它有比文字更细致真实的特点。事实上,在民族志研究工作中,摄影一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早期柯蒂斯或庄学本的摄影作品中便能发现摄影对其他民族的“深描”。而在艺术摄影中,这种“深描”手法早已屡见不鲜,如慕辰、邵逸农的《大会堂》系列便是典型例证。在新闻摄影中,“深描”体现在对场景和空间无微不至的表现中。它不是通过动态或瞬间,也不是通过揭示主体间关系,而是发挥镜头对细节的表现功能,通过对场景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示空间中的事物,展示事件发生的场景,从中窥见时代变革所引发的社会表征变化,感应其深层脉动。如《3月3日,加沙影集:加沙地带的图萨》,图中是空无一人的房间,除了两个破旧的沙发,一个电视柜,别无他物。天花板上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大洞,这是一次狂轰滥炸留下的印记。一切都在这无声的场景中,空气中似乎仍然弥漫着火药的味道,战争的残暴和令人发指,无辜平民所受到的戕害尽在不言之中。

(三)社会功能的艺术化

通过部分荷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摄影的功能定位已悄然变化。新闻摄影正日益摆脱传统记录、确证、传递的功能定位,让位于评价、阐释和审美功能,而后者是艺术摄影的常规功能。新闻摄影像艺术摄影一样,越来越美观,也越来越主观。传统的记录定位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新闻摄影实践。摄影社会功能的变迁与摄影的特性有关。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而摄影是见证事实发生的最重要的媒介(除了视频)。通常认为,摄影图片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它传递的信息是确凿的,具有“证据”的作用。然而罗兰•巴特指出:“照片的反常现象(即悖论,引者注),就是两种讯息的共存性:一种无编码(就是照片上的相似物),另一种有编码(就是‘艺术’,或者是处理、‘书写’,或是摄影的修辞学)”。[15]按照巴特的说法,照片不仅具有字面义,还具有隐含义,而隐含义恰恰是照片最想表明的东西。巴特是从符号学出发来解释摄影之特性的,这种解读既适用于艺术摄影也适用于新闻摄影。至少它打破了人们通常认为的照片只具有见证功能的偏见,可以充分挖掘照片的主观评价及阐释能力。53届荷赛一等奖作品《六月德黑兰的屋顶》便是涉及自由、民主、选举的重大新闻事件,而且发生在伊朗这样饱受西方指责的国家。在这组照片中,一张表现一名德黑兰妇女在屋顶上大声呐喊,表达对大选结果不满的单幅照片被授予了年度大奖。如果单从画面来看,画面语言平淡晦涩,甚至搞不清这个女人在干什么。然而这张照片获得评委青睐并授予最重要的年度大奖,还在于它发挥了照片的评价功能,正如评委会主席阿比利•卡拉布达•艾瑟所言,“该照片宛若揭开冰山一角,预示着重大变革的开端,它赋予新闻以观点”。[16]在艺术摄影中大行其道的批判、评价、阐释等功能,如今俨然成为新闻摄影的不传之秘。在笔者看来,这个奖项毋宁说是西方主流价值观在新闻摄影中的一种体现,某种意义上再一次证明了所谓“客观、中立”的新闻原则的形同虚设,倒不如干脆撕下面纱,借鉴艺术摄影的修辞语汇,主动发挥新闻摄影的评价、阐释功能。总之,新闻摄影的信息传递功能弱化,形象表现能力加强;见证性下降,表现性提升;客观退,主观性凸显。一句话,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艺术化,新闻摄影的大势所趋

由上可见,艺术化已是当代新闻摄影作品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转型?这种转型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新闻摄影最终将向何处去?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新闻摄影艺术化转型的主客观深层原因加以探究和辨析,厘清新闻摄影的发展脉络,从而把握其发展方向。我们认为,新闻摄影的艺术化不是简单地搬弄画面语言,以陌生化手法哗众取宠,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及时代背景,交织着主客观的多方面因素。转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看似被动适应,实则也是主动迎合。就总体而言,新闻摄影的艺术化倾向与媒介生态环境及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重重压力下的新闻摄影必须直面各种挑战,通过转型闯出一条生路。

(1)制图技术的日新月异。日新月异的数字成像采集与处理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已彻底取代了传统的化学成像技术。制图技术的变化必然对影像语言发生重要影响。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预示着将出现新的图像语言。正如《东方早报》视觉总监、荷赛获奖者常河所指出的:“…人类历史上的视觉呈现,任何一点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表达方式的变革。从最初的黑白到彩色,到现在影像技术变革带来的媒体融合,摄影的变化也是如此。…摄影记者需要新知识和新技术让自己的作品表达更有深度。”[17]比如数字照相机的超高感光度有助于捕捉暗弱光线下的动态影像,这是传统胶片所无能为力的。微型照相机、遥控摄影、数字红外摄影等技术在各个方向上拓展着画面语言的可能性,形成丰富多样的画面语言。

(2)大众媒介的蓬勃发展。电视新闻对新闻摄影的压力从电视普及起就一直存在。按照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所进行的视知觉研究,人们从运动的图像(比如电影)中比从静止的图像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18]也就是说,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活动的电视图像要优于静态的摄影图片,这迫使新闻摄影必须奋起应对这一现实。进入新世纪,网络传播的发展(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流媒体、手机等)构成新闻摄影的多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那些简单的、具有新闻告知意义的照片越来越往后退,而有主观倾向的照片越来越多地走向前台……平面媒体可以通过告诉读者其如何看待某一事件而强调自己的存在和地位,所以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影像来表达我的观点、我的立场、我对这个事情了解的深度等等就成为一个媒体必须做的事。另外,当信息通过网络广泛时,对信息权威性解读的迫切性也表现出来。”

(3)受众视觉素养的提升。见多识广、具有越来越丰厚的视觉素养的读者已不满足于直白的新闻图像叙事,开始追求影像的多样化、多义性和独特性。就形式层面而言,他们对图像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强调图像的精致与美感。就内容层面而言,他们反对简单的见证式的叙事,强调对新闻照片的评价和解读。受众视觉素养的提升对传统的新闻图像风格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促使新闻摄影转型的重要推力。

(4)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当代视觉艺术的丰富多样及各艺术间的交流融合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摄影、活动影像的语法修辞及影像风格对新闻摄影的美学倾向形成了重要影响。绘画中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的理念和思路不但对艺术摄影带来了深刻影响,而且已经在荷赛作品中有所体现,“当代影像艺术正在影响着传统摄影报道”。

以上所进行的简单分析其实不足以充分说明新闻摄影艺术化转型的深刻原因,但对我们思考新闻摄影的走向不无参考意义。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在重重外在压力及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推动下,通过对各种视觉艺术尤其是艺术摄影的挪用与借鉴,主动进行艺术化转型,在传媒发展的大潮中完全可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生路。四、对新闻摄影艺术化的几点反思然而,我们不宜对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过于迷信和乐观。就荷赛作品而言,针对不同题材和事件性质,其表现手法也呈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新闻摄影理念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不同类别的新闻摄影,并非都往艺术化这个方向努力。目前看来,传统的瞬间、构图、现场仍不可替代,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靠得不够近”仍被新闻摄影师奉为圭臬。如果对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进行反思,可以看出艺术化所具有的一些天然缺陷。过于迷信艺术化不仅无助于新闻摄影的发展,反而会对新闻摄影造成致命损害。

(1)无法艺术的“硬新闻”。对于突发新闻、当代热点、一般新闻等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及时记录仍是主要任务。尤其对于突发新闻这样的“硬新闻”,在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快速、清晰、完整地记录新闻事件是考察摄影记者业务能力的基本标尺。这些新闻,大部分无须艺术化,也无法艺术化。

(2)过度艺术的“软新闻”。对于大量的日常生活、新闻人像、自然环境、艺术娱乐类的“软”报道题材,新闻摄影通常会在借鉴艺术摄影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法和画面语言。但借鉴发掘的尺度如何把握?如何坚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底线?越来越多的边界突破会不会从根本上造成对新闻摄影的无形消解?这些已经引发研究者及从业人员的深思甚至“忧思”。《复制战争》所引发的争论便反应了大家对待艺术化的矛盾态度。

篇9

摄影是艺术家们利用娴熟的技巧,发挥内在的想象力,通过一定的形式,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表现。一副照片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并非是对自然形象的违背,而是力求简化和高效,将那些本质的视觉美点进行吸收,敢于大胆的处理形状、色调和线条,突出主要表现的地方,剔除妨碍中心思想的成分,通过吸入取景器,在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最终形成摄影家自己的表现形式。而摄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观众能一目了然的欣赏这些视觉的美点。任何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都是采用凝练而简洁的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展现生活,传递美感,并揭示一定的思想。摄影艺术必须要借助于美的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美和表现美。一部优秀的作品要想真正的感动人,必须依靠好的形式和好的内容,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美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我们不可能全部进行描绘,需要有裁剪、有取舍、有选择,才能以更完美的形式,来表现自然。因为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理想的形式也不同,所以必须依靠自己的观点来改造和加工自然,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它是作者对生活独特感受的艺术再现。一个成功的作品,会带给人无限的感染力及无穷的魅力,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会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现代摄影艺术美学的表现形式

一副好的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经自己内心世界的审美,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全部倾注在其中,凭借累积的美的感受和思维,对客体的境界进行反映,是用构图和构思,瞬间对美进行创作。2.1作品的意境创作者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评价和主观态度,就是意境,意境美展现了摄影作品画面内容与形象的有机结合。通过摄影者的主观倾向,用画面表现创作者的思想,而欣赏者能从画面产生审美心理活动,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得到美的享受,从作品中陶冶情操,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爱好和个人经验,对作品的内涵进行丰富、补充和体会。2.2作品的寓意作为视觉思维的一种形式,艺术对美的创造,既可采用和谐和秩序的方式,同时对一种无形的东西,还可通过组织和选择,而使其成为一种可见的,既对它们的性格和特征,用意向这个媒介去显示。摄影寓意的基本元素,是创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和现实环境,来源于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摄影艺术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就是作品所体现的深刻的寓意,而作品的寓意,又是摄影艺术美的高度凝练。通过欣赏者对画面形象之外的深层次涵义的领悟,引发遐想、产生共鸣,这是摄影艺术美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感受过程的体现。2.3作品的造型语言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是由色调、线条、影调和光线构成,而正是利用这些语言,摄影家对摄影艺术的美进行构筑。摄影的生命和灵魂,就是光线。摄影作品的色调、线条和影调,是否有恰当的表现,光线发挥着发挥重要的作用。光线与色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绘画作品所不同的是,摄影作品对所摄客体的自然本身,就是用色调来体现的。色调的凝重或者欢快,是摄影者情趣和心境的体现。而综合的利用色调和线条,可使摄影跃然于图像之上,带给人的审美享受也是极其丰富的。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者依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境及环境,进行审美提炼,使摄影作品更具美感,给人以真正的美的享受。

3结论

篇10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美学;审美意境;情感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73-1

摄影艺术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门类,它实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有效融合,它的诞生与发展结合了物理学、化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典型的新兴事物,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摄影艺术隶属于造型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其美学特征与内涵不容忽视,在摄影艺术之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审美问题,对于一幅高水平的摄影作品而言,不仅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应该蕴含相应的美学问题,让欣赏者可以透过作品看到更多的美学因素,从而获得更高的美学意蕴。笔者结合实际的体会和感受,对现代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进行系统的论述,希望可以以此推动我国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一、真实是摄影艺术固有的审美品质

摄影艺术将瞬间转化为永恒的艺术,无论是从瞬间去理解作品本身还是从永恒的角度去赏析作品都能看到艺术本身的美学特性与艺术价值。对于摄影艺术作品而言,其美学特性的第一条就是其真实性,这是摄影艺术最为本质的审美特性。为了想欣赏并呈现这种真实的美学特性,摄影者必须根据自身对于创作题材的认识与理解,结合实际的情感投入,运用科学到位的拍摄手段进行摄影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灵魂的摄影作品,同时表达出作者和作品本身特有的审美意愿,同时获得观赏者的审美认同,实现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这才是摄影艺术真实性审美品质的最终诠释,同时真实性也是摄影作品最为基本的要求。

在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真实问题,这是决定摄影作品审美价值的首要因素,也是摄影作品体现其美学因素与美学价值的基本要求。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所展现的美学特性必然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这将成为摄影作品的灵魂。

二、创意是摄影艺术重要的审美支点

对于摄影艺术而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其真实性,也不是需要其华丽浮躁的美学特征,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我们需要作品本身的创意,这是现代摄影作品的审美指点,也是摄影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对于摄影艺术而言,虽然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但是在实际的作品创作过程之中,不能仅仅依赖科学技术,为了增加作品本身的审美意境我们应该注重作品创意的体现。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创意,这样的创意能否增加其审美意境,能否将作品的美学特性推向更高的平台。

三、平凡是摄影作品的审美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之中,人们逐渐变得浮夸,生活中也充满了浮躁与不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对摄影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之中更多的是需要一份宁静,需要一种平凡,这种平凡之美成为了摄影作品审美意蕴升华的一种方式。

摄影艺术既然是把客观世界所显示的具有宽度、高度和深度的“三维空间”变为只有宽度和高度的“二维空间”,摄影者就应该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要能自觉地运用光线、色彩构成不同的影调、色调,以表现出物象的多面结构以及各种透视效果。立体的现实空间可以因摄影者空间视点的改变而形成无数个不同的摄影平面形象。

四、瞬间是摄影作品美的凝聚

摄影艺术经常被我们所称之为瞬间艺术,这是由于摄影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摄影而言就是应用现代技术与手段将实际社会生活之中一些美丽的瞬间进行记录,通过摄影将瞬间的美丽进行了无限的延长,成就了作品本身的永恒美丽。当然,瞬间美成就了摄影作品的本身,瞬间美给作品带来了灵魂,让作品的审美意境得到有效的升华。与此同时,摄影艺术也成就了瞬间美,没有摄影艺术这些瞬间美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昙花一现,但是有了摄影艺术,摄影师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最为美好的瞬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学元素,同时也成就了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五、光影是摄影作品美的追求

光与影是摄影作品的基础,也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摄影艺术早期被称作“光画”。在摄影艺术的特性尚未充分展示之前,摄影与绘画的区别也仅仅在于一个用光作画,一个用笔作画。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个性逐渐形成,摄影艺术已经成长为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然而摄影艺术的语言是光影,摄影是依靠光影的明暗、强弱、曲直等特性来造型的。所以,优秀的摄影作品依然被人们赞为“光的画”“影的歌”。

光与影为摄影作品带来了如梦如幻的美学特性。正是这些光与影的有机组合实现了摄影作品的发人深思,正是这些光与影的组合成就了摄影作品的耐人寻味,正是这些光与影的组合诠释了摄影作品的审美意境。

六、结语

摄影艺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摄影作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永恒的画面,这些画面记录了现实社会唯美的一面,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之外的唯美。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需要用心理解作品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与创作者心灵与情感的相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为真实到位的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谢纳.审美与审美泛化:机械复制时代的视觉艺术[J].艺术学院学报,2009,(01).

[2]李爱民.摄影的美学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3]孙明远.传统山水文化在现代风光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借鉴和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