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5 11:3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功能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初中语文已经不单单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它还要承担起审美教育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形成阶段,在初中阶段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们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做好初中语文的审美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审美教学,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营造氛围,激发美;重视阅读,体会美;循循善诱,创造美;多读经典,鉴赏美。
一、营造氛围,激发美
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实现有效的审美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学任务来精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营造氛围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进入所教授的情境中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教学任务中所表达的美。例如,我在讲解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时候,就是通过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营造一种悲壮而又慷慨激昂的氛围来进行教学的。《最后一课》所要表达的是在受到邻国欺辱的背景下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我在教学过程别是在学生课文朗读过程中适当地播放《国际歌》等一些悲壮的歌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对课文中那位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人格美有了深切的体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保护,对审美教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善于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重视阅读,体会美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考语文考试的主要考核指标也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在理解文本中的经典词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体会到文中的美。
例如,在讲解北宋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多阅读乃至于背诵这首词。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诗词中难以辨别的字进行标识,例如,擎、貂、鬓等进行统一标注,而后我又详细地解释了这首词中的三个典故:“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及“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正处于人生低谷期,可是这首词中并没有一丝的悲伤,相反却表达的是慷慨激昂之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其中的生动写照。我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多次阅读、背诵,自己还在课堂中进行示范。通过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豁达大度,豪放不羁。
三、循循善诱,创造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初中语文审美教学不仅要体会美、感悟美,同时还要创造美。所谓创造美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例如,我在讲解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首先是对老舍先生经典的写景手法和对比技巧进行了阐述,而后又通过对全文的理解,带领学生找到了本文的中心思想,那就是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循循善诱,要合理引导学生来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强迫性、灌输式地来逼迫学生,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学会鼓励学生创造美。
四、多读经典,鉴赏美
经典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原因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多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读经典。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美育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比重。我们要想做好语文教学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功能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提升学生语文成绩,陶冶学生情操之外,还要担负起审美教育的责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本文详细分析了实现审美教育的四个措施。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有效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就必须要严格按照上文提到的四个措施来做。
参考文献:
[1]张天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2007(12).
[2]刁品飞.基于审美教育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3(5).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75-01
新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及语文教学目的时,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着重指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可见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除了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兼有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审美教育意识,自觉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采用新颖导语
课前导语,先声夺人,往往能唤起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备课时,从内容和形式上精心设计课前导语,缜密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每一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应心灵的震动;或唤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体会教材的思想观点,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设计的导语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故事、谜语、诗词入手,巧妙编排,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情感;二是侧重评论抒情,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课堂气氛,自然引入对新课的学习。如:教《枣核》一文时,我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当我以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背诵完毕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流淌字里行间的浓浓的亲情,绵绵乡思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古以来,凡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海外华人,每时每刻都在深爱着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因为祖国有古老的文明,辽阔的土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勤劳勇敢的人民,这些怎能不引起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她的思念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咀嚼一下《枣核》中蕴含的赤子深情吧!”这段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这样,带着对课文思想内涵的初步认识去学习,就会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四、丰富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愈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只好学生的心灵,有的则幽默诙谐,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 的享受,展开美的想象。
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开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初一学生对鲁迅不甚了解,就应该一字一顿地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主要著作。使学生的记忆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加深,所学的内容也不大容易忘记。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审美教学;审美渗透
一.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渗透过程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双重发育时期。吴跃跃教授曾经说过,九年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目标体系都是相通的、一贯的,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而初中音乐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主要学科之一,教学者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等进行充分了解,结合实际情况来安排审美教学。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讲,音乐课是能够使学生放松、释放压力的一门学科,因此多数学生都对音乐课比较喜爱。教师必须要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通过组织学生欣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从而深化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最具普遍性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能够通过音乐来表现自我情感、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并非是审美教学手段的一种,而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感觉。例如,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当多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一种感受?”“为什么会带来这样的感觉和情绪?”类似此类问题,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音乐进行连接,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仅仅在纯感性层面,而是要进入到更深的层面之中。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说:“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但是学生大多不知道应当怎么样动起来,不知道应当采用怎样的动作来表达音乐。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安排学生进行审美,避免学生参与审美之后,感觉到盲目和迷茫。
(二) 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随着审美教育过程的逐渐深化,教师能够通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等,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之上,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生理也正在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偏重等都需要教师去进行引导与纠正。因此,初中音乐审美教育,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更要教会学生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观念。教师在选择审美教育课题时,必须要选择一些健康、优秀、适合的课题来进行鉴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审美境界的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 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对美的体验、理解能力之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此能力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完善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使其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在《标准》中提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备展现自我的欲望,因此教师只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引导,即能够激发出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与创作欲望,这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便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渗透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初中音乐审美教学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在上述教学思路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渗透策略:
(一) 感受音乐本质
音乐是创作者情感、思想、精神的表达,因此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本质,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我国民间名曲“二泉映月”,用五次变奏来表现作者跌宕起伏的情绪,教师必须要让学生透过五次变奏,来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与情感,从而达到小泽征尔听后所说的“断肠之感”的境界。
(二) 营造审美氛围
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到音乐更深层次的内容,让学生在聆听、歌唱、演奏、表演等活动中,逐步对音乐形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深入的感受与理解。例如在拓展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乐曲的复杂程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欣赏音乐之前,借助散文《荷塘月色》来让学生找到突破口,然后再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音乐中,启动想象思维,进入到音乐的主题意境中,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培养的目标。
(三) 挖掘美育素材
在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渗透过程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对审美能力学习的兴趣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对隐藏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进行提炼与强调,来强化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器,来配合乐曲节拍的方式,或者是让学生参与律动,来更好感受音乐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正确审美标准的形成,让学生能够强化对美的识别与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篇4
关键词:审美能力 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经过初步的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审美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篇5
【关键词】个性倾向 审美感知 审美情感 审美个性
写作的过程又是一种审美的娱乐和精神享受的过程,即写作的“审美化”。什么叫写作的“审美化”教学呢?写作的“审美化”教学即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传播审美知识和运用审美法则、规律指导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现这一教学方法,简要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引导正确的审美感知,是审美化教学的基础和起点
写作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如晋代的陆机在《文赋?序》中就曾写道:“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矣。”那么写作的复杂性必须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育人结合起来,纯技巧方面的操作是舍本逐末、急功近利之为。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掌握,对生活的理解,倘若离开了具体的正确的审美感知,也是不可思议的。写作首先以丰富的材料为依托,而材料的获得又必须调动感官去感知,中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非小学生那么天真烂漫,这时的学生思维渐进抽象化,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美,能通过思维去捕捉,从而得到美感。对社会现象都应该挖掘蕴含的审美意义:或美或丑,或悲或喜,或动或静、或虚或实、或崇高或卑下等等。他们在“美”的要求下,感受生活、体会自身、反思自己,达到情绪的调节、情感的升华、自我的塑造。
二、深化理性的审美理解是“审美化”写作教学的取向
利用审美感和进行观察仅是一种表象的感性认识,写作教学还必须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的沉淀,让学生学会根据美的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深刻的理性的感受和认识,因此,只要树立“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才会在学生的笔底泛起波澜,激励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和关怀,才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有效地培养。审美理解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审美欣赏,即审美主体凭借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和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乐趣;另一层指审美评价,即审美主体凭借生活阅历、思想水平、艺术修养及审美欣赏的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中学生有欣赏美、理解美的要求,但在心理上、认识上有时不十分正确,因此,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真实的本质的东西,引导他们将“真”作为衡量作品思想内容的审美标准。
三、激发强烈的审美情感,是“审美化”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因此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写作审美过程中情感的触发和迁移,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写作有两大动力:一种叫外力,如课堂习作、安排考试等,这种外力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构成刺激;另一种叫内力,就是审美情感,情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特征,热烈的情感从来就是人们探求真理的必要条件,审美情感是写作直觉和想象的内在驱动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烈的审美情感,变“让他写”为“我要写”,当为写作教学成功的妙处。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审美情感在学生写作中发挥了杠杆作用。如从选择题材起,学生就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态度,他们总是选择那些最动情的人、事、物的情感体验之中,随着内心情感的波动,使文思泉涌,左右逢源;同时,情感又推动想象,把自己的情感迁移到写作的审美对象之中,赋予对象以生命和情趣。
四、培养创造性的审美个性,是“审美化”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由于写作审美的需要,写作教学还必须对学生的写作个性进行正确的诱发和培养。众所周知,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学生,由于受本身各种内在的经历、性格、气质、心态、知识道德水平以及审美视野等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强烈的审美个性。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诱发和培养学生写作个性是有必要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审美倾向和特征,对他们进行强化。无论是写作指导,还是作文评改,都应因材施教,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表达方式的独特把握,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写作个性,不“人云亦云”,从表达内容上要使文章风格不一:如有的来自农村,善于写乡间小路、田野风情;有的长在城市,善于写市井琐事、市民心态。也可以使语言风格各异:如有的语出咄咄,俨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老练遒劲;有的语出质朴、平和、深沉;有的多愁善感,流露出缠绵的情思;有的生性活泼、幽默,语出如脱兔活泼动人等等。教师应积极鼓励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优势,体现出个性特征。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91-02
当前,审美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古诗词直接与艺术接壤、交融,学生通过对诗词美的内涵感受和吸纳,对良好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时间上看,中国古诗词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明悠久历程的缩影;从内容上看,诗词涉及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等众多题材和主题;从形式上看,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幽远的意境无不拨动人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均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诵读学习经典诗词作品,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对这些诗词进行有效分析和教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诗词审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一是重背诵,轻讲解。小学古诗词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一来可以应付考试,二来有助于完成新课标对学生掌握诗词量的需要。然而,在学生对于诗词的真正含义还不够深入、明晰时,教师一味要求背诵,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由于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即使W生能将诗篇背不来,也未必真正入心,结果是很快便被遗忘了。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诗词大意用白话文告诉学生,只是做了一个古今翻译的工作,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有效体会诗词情与理、景与意、文与人的密切关系,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是为了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还要求能默写,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态度,往往与中国传统优秀诗词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悖离,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诗词的意蕴及哲理,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胸怀和视野更为宽广,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三是重翻译,轻审美。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联想和情感的调动,还将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当教师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作中淡雅而动人心弦的意境便荡然无存了。可见,教师过度讲解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和想象的自由,而从翻译的过程来看,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讲解过程中不注重营造氛围,不重视思维引导,将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诗词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将会变得比较困难。
二、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当理解了小学语文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对于审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完善。
(一)挖掘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的朗诵与讲解为主,而教师在诵读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抒情主体表达情感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表演和呈现。以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诗中汪伦以歌送友,作者李白借潭水之深抒发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诵读此诗时,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真切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教师或学生也可以独自将自己置于“乘舟将欲行”的作者角色,想象自己此时正独立舟头,就要告别倾心相交的朋友了,此别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重重阻隔,彼此不知何时能再见。正忧思万千时分,岸上突然传来友人送别的歌声,于是,独立舟头的“我”望着眼前的潭水,听到友人质朴纯洁的传音,那种难舍友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作者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于此处自然地联系起来,至此,吟诵者自然更能体会诗歌后两句所寄托的友人之间的那种深似潭水的情谊。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欣赏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诵读,欣赏其语言美,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时,诵读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教师围绕“绿”字启发学生推敲猜测、体会,并彼此交流作者可能用过“绿”字之外的哪些字,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万物生机、绿满江南的春光意境。在学生感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想并小结:据传,诗人先后选换了“过”“吹”“至”“到”“回”“满”“入”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成为诗歌创作炼字的佳话。学生通过对这样一段背景故事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字词对比,体会不同字词给诗歌带来的不同审美感觉,以及诗人传达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体会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富有个性化、意味深长。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利用古诗引导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画面,在审美过程中领悟和升华诗词的思想境界,只有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才能够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体现诗词的欣赏价值。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充分挖掘与运用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4).
[2]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篇7
1.审美教育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能客观而真实地了解两种文化意象
二十世纪对人类思想发生重大影响的现象学,其目的就是要找到思想的根源。美学家杜夫海纳(MikelDufrenne)认为现象学还原只有作为审美还原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审美使我们达到了思想的“根”和“源”。他还说审美对思想的贡献就是“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以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径。原因是它处于根源部位上。”可见审美观念可以客观的反映和了解世界,文学作品亦如此。前面我们提到文学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审美思想可以认知了解世界。在亚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会讨论到两种不同文化,即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由于大部分作品的作者都出生在美国或移民后定居在美国,他们对自己族裔的母文化和美国文化都不甚了解或了解很少,这样在他们的作品中就会出现一些描写的偏差和失实而误导了读者对亚裔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认识。所以在亚裔美国文学课上,学生们在阅读华裔文学作品时就会质疑作品中对人和事物描写的真实性。特别是在描述中国文化、风俗、礼仪和习惯时,有些描写与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相径庭。例如在很多华裔文学作品中,都会写到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对妇女歧视和压迫的问题,还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糟粕———男人夫权思想。毋庸置疑,这些内容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事实也是存在的,但很多作家的描写是缺乏客观性的,他们的讲述与实际状况相去甚远甚至夸大。学生们在讨论到这些问题时会感到不能认同。相反,对于美国读者而言,他们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写照。因为美国人了解美国远没有中国人了解美国那样多。遇到学生们的困惑,教师要有意识的教育学生,让他们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提示他们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亚裔美国作品中,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因素以及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者笔下的亚洲各国和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没能真正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在阅读亚裔文学作品时,需要人们从审美角度出发,用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客观地去挖掘和分析两种文化的真实状况。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分清和分析亚裔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抛出政治、宗教、种族、性别等因素,积极地发现作者赋予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人性的美。特别在亚裔作家描写两种文化的冲突而判断孰是孰非的时候,应当用美学寻找思想根源的方法,去找到两种文化的本质之所在。例如在许多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对于美国人现在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是颇为赞同的,他们认为美国两代人必须拥有各自独立的家庭空间,这是个人独立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几代人同居一个屋檐下是不可理解的。虽然一些华裔作家在中国家庭中长大,但是在西方思想观念成长起来的一些亚裔作家对此也会有不理解。而学生们认为美国人的家庭关系和父母亲情很淡泊,他们没有像中国家庭那样浓浓的亲情。为了解决学生们的困惑,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育学生运用美学的观点找到这种两种文化思想的根源,不要以批判的态度去判断两种文化的好与坏,认真分析两种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历史渊源。从根本上了解两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两种文化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每一种文化精华和糟粕,真实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作品带给他们的愉悦和美感,这样阅读文学作品才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也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2.审美教育在亚裔美国文学教学中是一个用正面而积极的态度解读和欣赏作品的好方法
亚裔美国文学课程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门文学课,透过他们学生可以了解多种文化,可以通过作家的视角了解美国文化,一些华裔作品尤其深受许多在校学生的喜爱。但由于这些亚裔作家的经历和写作视角不同,他们笔下的故事已经不是亚洲国家人们所熟悉的故事,而是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母国文化故事,是一种小说的再创作。比如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她笔下的关公和花木兰和中国文化中真正的形象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还会看到在他们作品中还会有歪曲事实,夸大母国文化的糟粕的描述。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就有对中国封建家庭对妇女迫害和歧视的夸大描述。反过来在这些作品中也有对美国文化的不认同,比如美国夫妻对家庭经济的使用分配上,作者也有一些夸张的描写,正如汤亭亭所说“:实际上,我作品中的美国味儿要比中国味儿多得多。我觉得不论是写我自己还是写其他华人,我都是在写美国人。虽然我写的人物有着让人感到陌生的中国记忆,但他们是美国人。再说我的创作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对这点我很清楚。”而另一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他的《典型的美国佬》中也提到她写的是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尽管她写的是华裔家庭的故事。可见我们在阅读亚裔文学作品时没有必要来考证某种情节、背景、文化、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它只是作者用他的视角和情感记述和描写着他们周围和心目中的世界。所以在亚裔美国文学课上针对学生们的质疑和讨论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像开始研究这门文学课那样,从文化、政治、历史、种族等方面讨论,也可以运用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后现代来解读文本。然而。作为文学作品而言,人性及作品中赋予人物的命运、情感是最吸引读者的,它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审美教育在这个环节中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会使读者忽略作品中的政治、种族和文化上的偏见和影响,从文学提供给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去影响人,教育人,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不妨从审美的角度正面而积极的去欣赏作品,不只是结构分析和理论批评。在讲授这门课时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文字中所描写的语言美、画面美、人物美、情节美和情感之美,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是由学生对欣赏对象的形象特征做出的具体再现,再以特定的想象促进其感觉,使其中的感觉因素得到高度兴奋,使作品里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图再现出来一些美的东西,从而让读者感悟到文学的美。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曾经经历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在真实的场景中欣赏。这样,在感受其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较量的同时,他们也在其丰富曲折的情节故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求得心灵的感悟。
3.审美教育会对学生通过亚裔文学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影响,能给人以启迪,感染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古今中外,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审美教育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在审美教育的相关学科中,都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渗透审美教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一般来说,审美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掌握审美知识与技能,体验审美感情,形成审美能力,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美术学科作为实施审美教育最集中的艺术性学科,我们需要将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
一、审美技能的教育
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技能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在美术教学中,这是最基本的技能,包括两个方面,审美知识与审美实践。在审美的知识部分,要让学生明确美、美感的内涵,了解审美、审美意识、审美活动的基本原理。在审美的实践部分,要对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理、审美欲望、想象力、情感、审美价值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初步领悟基本的审美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要让学生从基本的欣赏美逐渐提升到鉴赏美的层次,从欣赏到鉴赏是质的飞跃的过程,是递进的。欣赏美是对美感受c品位的过程,欣赏美的过程是学生的感性需要,是带有自身主观情绪与感情的。在欣赏美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鉴赏美属于学生的理性情感,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产生逻辑性、深刻性的理解。
欣赏美主要是欣赏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等,是对美的直观感受。作为大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具有鉴赏 美的能力。鉴赏是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培养的,肩上的过程是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知识的沉淀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是学习者主体自身构建美育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审美技能,在学生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学会鉴赏。
二、审美情感教育
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技能的基础上,需要深化学生的技能,将学生的技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美育的领悟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谓的审美情感,就是学习主体对美术知识、美术课题的情感、态度与内心体验,让学生的欣赏感知上升到欢喜娱乐的状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直接转化为学生的感受。美育教育具有具体、形象、生动丰富等特点,美术中的美术教育全面展现了大千世界的丰富色彩,学生感受美,才可以快速的选择素材、敏锐的处理画面,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审美情感下,在画家的眼里,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审美的价值感,可以让学生内心形成积极的色彩与情感,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审美创造教育
美具有规律性,审美教育具有目的性,审美关系到学生的真、善、美的统一,在美术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感受的自由活动。美术教育中感受的是艺术美,艺术美具有创造性、集中性、纯粹性、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们的思想是更加自由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创造教育。在教育中,要让学生具有审美的观念与心态,为学生创设审美的环境与氛围,要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让学生在大量日常基础上,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四、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审美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程度也逐渐加深。意识到审美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也需要意识到,审美教育还存在几点误区与思考。一般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审美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属。有的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关键点是进行美的教育,但是有的教师将善与美结合在一起,有的教师偏重对善的行为的判断,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混淆在一起。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偿失。美育及偶遇净化情感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教育都得不到发展。第二,审美教育与智力教育混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唤起学生的审美思想,让学生的美育得到发展,智力教育注重与理性感受、体系性的知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将这两个方面弄混,不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美术教育达到陶其情、完其人的宗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通过作品赏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大大增加了欣赏内容,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作了科学的编排,但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美丑。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赏析美术作品。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独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术作品的技巧形式美。将中国画和西洋画作一简单比较,美术作品线条的有力、流畅、概括力强、表现力丰富,这是中西画所一致的。但是,中国画善长线描,意在内美,西方传统油画善用块面,意在形准,这是两者的区别;美术作品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但中国画编重于写意,例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西厢记》、《离骚》等作品而西洋画偏重于写实,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这就形成了两大类不同的技巧形式美。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通过美术赏析,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动情动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励。
2 教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有一些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教学时,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欣赏时由老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例如:在和七年级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再点拨到作者的绘画风格、作品的色彩,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既表达了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提高了学生欣赏能力。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情镜。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审美的教育目的。
3 通过正确引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完善的审美心理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就拿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和印象派画家莫奈来说,拉斐尔是写实主义画家,他的画完全真实地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再把大自然的鲜活物体定格在画框中,人们在观赏他的画时,无不被他精准的画技所折服。而印象派画家莫奈,他的画看上去画面简洁,笔触随意,色彩张扬,似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细细品味莫奈的画,你就会觉得大师是在用心作画,他的画表现了人心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没有标准的,美在于心,而非在于形。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派,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4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时,同时将画上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这幅作品,用简单语言的阐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听完学生热烈活跃的分析时,趁机简单的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开始把竹的高风亮节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学生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理论教育课,即传播美,又分享美,还收获美。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5 完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0
[关键词]俄语教学 审美教育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46-02
引言
面对新世纪,人类应该以审美的态度生存,有意识地将我们的后代培养成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新一代的人才。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里,人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展,而美育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俄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和俄罗斯的交流更加深入,两国合作进一步加强,俄语专业的教育一时变得大受欢迎。目前我国许多名校都设有俄语教育专业,而且大部分高校也同样开设了俄语教育课程,俄语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看到俄语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大家普遍认为英语是世界最流行的语言,广泛关注英语的教育,而相对忽视了俄语的教育,学校还没有形成培养俄语人才的意识,对俄语教育方面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从而使得高校俄语教育普遍不被重视,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俄语教学。
其次,从教学条件来看。由于部分学校对俄语教学的不重视,并没有加大对俄语教师的聘请,导致学校俄语方面的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般,不能满足俄语的专业教学。同时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不科学,还仅仅停留在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对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
再次,从学生本身来看。由于学校本身对俄语教学的不重视、师资条件的不足、俄语课程设置枯燥无趣等原因,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完全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俄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或是考研深造方面也有所限制,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放弃对俄语的学习。
二、现代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寻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一直对审美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如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明确规定了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其中的“诗”虽具有文献资料的意义,但同时也有文学审美功能的意义。在孔子的心中,通过审美而达到对生命的充盈和人格的完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20世纪初期,王国维、等先驱者也从启蒙的角度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现代的审美教育观念。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审美与自我实现、认知、尊重、归属和爱、安全、生理几个层次,其中就以审美需要作为人的最高级需要。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仅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和目的,而且具有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的显著的教育特点。这首先体现在它的情感性方面。所谓的情感性不仅是指在美育中以情感为中介,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进行教育,而且还指美育所具有的激感、以情动人,并且陶冶性情的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应通过对俄语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在审美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终是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而教师这个施教者则主要是起到启发的作用。这是因为,审美对象并不是以简单的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那些理论形式出现的,而是以活生生的感性来表现审美理想的,受教育者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审美的世界中,同时将直觉、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进行灵活运用,才能领悟到美的境界并受到它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辅导学生进行俄语学习。
三、俄语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培养
外语教学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教学,还应该学习其文化,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间接地折射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俄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领略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体验性来加深对俄语的学习。然而,在以往的俄语教学中,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和专业师资力量稀缺的情况下,俄语教学的定型化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俄语的学习。因此,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俄语知识,还要重视审美教育,对俄语教材中所选择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全面发展。
(一)对作品的情感性进行分析
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反应,而审美情感则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艺术真实而产生的正确的全面反应。每一人由一部作品所引发的情感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人们从作品中所领悟到的情感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并且与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相吻合,那么这种情感就是健康的。例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海鸥》,历来人们对其主题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侧重艺术问题的讨论,也有人着眼于它的爱情悲剧,但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人生道路是充满挫折的”。如果让学生独自去学习,老师不指导,那么学生可能无法真正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寄托。而在学习普希金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这一作品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那些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人们的无限斥责。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在现实生活中要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人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要想有收获就必须付出代价。这样,学习了这部作品就可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思想,不断用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去熏陶学生,学生才能不断地成长。
(二)审美意识的培养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相融合的结果,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或细节描写,都是深深地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表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如在果戈理的《死魂灵》中,作者以偏僻的乡村为主要的写作背景,相当广阔地反映了农奴制俄国的真实生活画面,深刻地批判了腐朽没落的官僚阶级、唯利是图的新兴资产者和作为农奴制支柱的宗教制地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如科罗潘契加愚昧闭塞、务实浅薄的俄国乡村小地主的形象和一个极度卑琐贪婪的守财奴形象——泼留希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领会作品中的形象性,由表及里,深刻领会作品内涵。
(三)提高语言表现力
通过对作品内容、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到美感的同时,锻炼学生模仿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也是俄语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这一基本材料来做人物造型描写的艺术。”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优美的语言表现力,学生在把握作品内容、思想、情感时,也要对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从美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从而更全面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现力。
四、结束语
人文学科带有鲜明的审美教育功能,只有将其审美功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而俄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人文学科中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审美教育功能。脱离了审美教育,俄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重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任秀英.大学俄语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