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4: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肾移植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临床资料
自1991年元月至2001年12月接受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高龄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心脏扩大,心胸比〉0.5者31例,占85%;肺淤血16例,占44%;心律紊乱8例,占20%;心包积液10例,占27%;糖尿病肾病1例,占0.2%。
2结果
2.1并发症转归
本组术前心胸比〉0.5的31例中,二月复查心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心胸比低于0.5有29例(93%)。
肺淤血、心包积液、心律紊乱患者在出院时全部治愈。
糖尿病肾病患者出院时尿糖基本恢复正常。
2.2成功率
本组患者36例出院时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3护理
3.1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主要脏器的代谢能力和机体储备能力及营养状态逐步下降,对“手术侵袭”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减弱。因此,术前对高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深入病房详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估计手术耐受力,术后根据合并症评估危险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护理计划,进行针对性护理。
3.2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术中在麻醉医师的监护下,间断放腹水,避免术后因腹水造成呼吸困难及胃肠功能不佳,进入ICU后密切观察病情。
3.3注意心肺功能的监测及护理
术后回ICU立即吸氧,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根据尿量和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尿量每小时超过300ml,适当补充碳酸氢钠和钾,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免液体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尿量少,有可能补液过多造成心衰的患者,预防性给予强心药物,防止心衰的发生。
3.4对于术后低血压者,应用多巴胺升压,(0.3~0.5ug.kg-1/min)扩张肾血管,防止休克肾发生,扩容补充胶体,及时找寻及消除血压下降的因素。
3.5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6对移植肾急性肾衰的患者,按急性肾衰的处理原则,适时透析治疗,严格掌握入水量,等待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3.7预防肺部并发症
注意肺部听诊,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SO2)的变化。做好肺部体疗,协助病人咳嗽、咳痰。术后平卧6小时后摇高床头,不易咳出分泌物时应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等方法清理呼吸道保持通常。
3.8皮肤护理
协助病人翻身每2小时1次,并定时给予按摩骨突出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更换床单时注意动作要轻柔,以防埙伤皮肤。
3.9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高龄也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由于术前活动减少,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肺功能减退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因此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各关节。我们编制了四八拍床上活动操,每班护士协助病人做1~2次。
3.10饮食指导
术后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米粉、鱼、瘦肉、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脂肪类食物。如:肥肉、煎炸的食品[1]。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大,钙质流失严重,形成骨质蔬松,还应补充钙。如:牛奶、豆浆等。糖尿病患者应选用优质白蛋白饮食。如:动物食品中的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利于保护肾脏。
3.11康复指导
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高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针对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采用个别讲解的方式向病人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防治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
参考文献:
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67例异位妊娠患者,其中有5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占3.0%。患者年龄20~48岁。该53例患者均不属于初次妊娠,其中有45例患者有人工流产史,占84.9%(其中有32例患者人工流产史≥2次,占60.3%;6例患者有药物流产史,占13.3%)。有分娩史的患者有32例,占60.3%(其中剖宫产的有26例,占49.1%,有1例有输卵管妊娠手术史;5例为顺产,占9.4%)。采取避孕措施: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患者有21例,占39.6%;工具避孕的患者有12例,占22.7%;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有20例,占37.7%。曾有急性盆腔炎输液治疗病史的患者有24例,占45.3%。
1.2治疗方法
53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中有2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出血,入院后立即对该23例患者行腹子宫角部切除及患侧输卵管切除,其中有12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甲氨蝶呤(MTX)50mg,11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另2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角部套扎后行子宫角电切,其中有13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MTX50mg,12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
2结果
术后患者一直复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MTX的患者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均在手术2周后患者血HCG降至正常,未注射MTX的进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患者中各有1例2周血HCG未至正常且下降后又上升,腹腔镜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大于2000U/L并再次手术后血HCG降至正常,开腹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逐渐降至正常。
3讨论
篇3
论文关键词:移植肾,排斥反应,X线计算机,血生化指标血管蒂宽径
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最有效方法,伴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和提高了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但少数肾移植患者仍会出现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引起移植肾功能的损害。了解患者移植肾的功能状态,加强对移植肾功能的临床监测十分重要。本文收集我院21例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的X线胸片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求对移植肾排斥反应进行有效的临床监测,了解移植肾排斥反应对移植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并作出基本正确的判断。
1.材料与方法
1.1肾移植术后因排异反应出现肾功能损害患者20例,手术并发症至肾移植失败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3.4岁,肾移植术后一周至三年不等。临床症状:发热,气急,呼吸困难,浮肿,少尿或无尿,血压升高6例,伴移植肾区不适或胀痛3例。少尿或尿量改变医学检验论文,浮肿,高血压14例。
1.2X线胸片检查所有病例均摄有术后床旁胸片及术后一月至三年的复查胸片,测量血管蒂宽径(Vessel Pedical Width.VPW)作为判断钠水潴留的标准之一。(本文按王履琨测量法(1)从上腔静脉与右主支气管上壁交界处延伸到左锁骨下动脉从主动脉发出处的向下垂直线的距离,正常值 46mm正负5.05mm.)观察心脏形态及肺血改变,测量心胸比率(CTR)。6例CT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检测主要血生化指标。病理活检5例。
2.结果
2.1肺泡型肺水肿6例,其中中央型肺水肿2例,呈典型蝶翼状分布;弥漫型肺水肿3例,肺野广泛分布的大小不一斑片状阴影;单翼状阴影1例,由右侧肺门发出的扇状阴影由内向外逐渐变淡。
2.2 VPW>54mm12例,VPW50mm-53mm6例。心脏增大11例,CTR>0.54以上,其中心包积液两例。肺淤血或/和肺间质水肿11例。胸腔积液5例,其中双侧中等量积液1例,右侧中至少量积液3例,左侧少量积液1例。
2.3 CT检查 2例肾脏肿大、肾周积液,1例肾脏变小,3例未见异常。
2.4实验室检查主要血生化指标:21例患者尿蛋白(+—++++),血尿素氮(BUN)8.5-22mmol/L,血肌酐(Cr)143.82-928.8umol/L。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6例。病理检查5例,镜下均见明显排斥反应。
3.讨论
肾移植术伴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CsA)的应用,使移植肾1年以上存活率达到80%以上(2)。但仍存在肾移植失败的问题及移植后并发症。肾移植失败的原因分为间质性合并症与手术性合并症两类怎么写论文。前者包括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CsA的毒性作用及原发病复发。
排斥反应又分为超级排斥、加速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4种类型(3)。
加速排斥反应(ACR)本组2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少尿,血肌酐、尿素氮上升,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泡性肺水肿,心脏增大,VPW值61mm-64mm,心包及胸腔积液。彩超及CT检查均见移植肾肿大、肾周积液。临床治疗无效,切除移植肾后患者情况好转。病理检查移植肾排斥反应严重。
急性排斥反应(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排斥反应。本组3例,发生于移植后第5到12天。临床低热,尿量逐渐减少,血压升高,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弥漫性肺水肿及右肺单翼状肺水肿,心脏略有增大,VPW值56mm-60mm,胸腔少量积液,临床及时处理后床边胸片监测肺水肿程度减轻,VPW值略减小,血肌酐及尿素氮值下降。
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判断移植肾功能损害除组织学依据外,尚无单一可靠指标。通常根据患者血生化指标、尿量变化、血压医学检验论文,影像检查诸情况综合作出判断(4)。移植肾功能损害可导致钠水储留和氮质血症,胸部X线表现主要为尿毒症肺、尿毒症心肌、心包及胸膜腔的改变(5)。肾移植术前,患者一般均有肾功能衰竭和血透病史,其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代偿能力有限。故当移植肾的功能因排斥反应受到损害,就更容易出现胸部X线的异常表现。
本组5例移植肾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出现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床边X线监测反映及时,结合血生化检查,临床诊断及时,处理正确,使患者转危为安。
慢性排斥致病因素复杂,多数学者认为是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本组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在术后三月—三年期间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贫血及主要血生化指标升高。X线表现为部分患者心脏左心室增大,VPW>正常值,出现肺淤血和/或肺间质水肿。动态X线检查观察对比肺血、心脏的变化并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存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的情况。提示临床应进步检查,调整治疗方案,保护移植肾功能,减轻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损害。而CT检查发现移植肾变小,密度增高,结合血生化检查则可判定存在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纤维化,应及时处理。
移植肾因排斥反应导致功能损害,X线检查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及患者临床表现,可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功能损害情况作出正确判断。X线检查对移植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履昆陈立业傅长根肾功能衰竭的胸部X线表现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7:21(4):202
篇4
来自江西的张先生两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只好进行血透治疗,每次透析都需要扎针的痛苦不说,每周3次往返医院也让张先生不胜其烦,生活质量很差。后来他打听到肾移植可以回归正常人生活,决定登记做移植。然而,由于肾源紧张,两年过去了,张先生依然没有等到合适供体。就在张先生几乎陷入绝望之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移植中心的建议给了他一线希望:亲属活体肾移植。张先生的同胞姐姐在得知亲属活体肾移植可以挽救弟弟生命后,毅然决定将一个肾脏捐给弟弟。
经过体检、配型等系列检查,张先生姐姐的两个肾脏功能都很好,完全符合亲属活体肾移植要求。供肾切取采用微创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时间仅用了1小时35分钟,供肾功能保留得很好,移植手术也很顺利,移植肾血管开放不到1分钟,大量尿液就从输尿管里涌出。术后第3天,张先生的肾功能就恢复到正常水平。关键是微创手术对供者影响也很小,张先生姐姐在手术后5天就顺利出院,工作生活几乎没受到任何影响。
由于全球肾源紧张,相当多患者只能依靠长期透析来维持生命,而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都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最基本措施,不能替代肾脏本身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而长期透析还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如感染、肾性骨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等。因此,亲属活体肾移植无疑为这些患者开辟了一条新路。然而,许多人认为捐出一个肾脏会影响到供者的身体状况,正是这种观念大大影响了活体肾移植的开展。已有大量国内外病例证明,正常人即使捐出一个肾脏,只要另外一个肾脏功能正常,根本不会影响到捐献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篇5
[关键词]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58-04
[Abstract] The strategic mod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ey disciplines in large general hospitals mainly includes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ecialty subdividing,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ceiving introduction and so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ategic mode selection can unify the key disciplines fulfill the purpose and meet the demand, combine of opportunities grasp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omote talent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uppor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afety control, promote service improvement and brand cas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
学科是医院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患者完成诊疗流程的最小单元,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培育优势的学科群体,打造鲜明的学科方向,探讨研究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尤为重要。近年来,某医院在巩固发展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建设积极进行战略模式管理,学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现拥有1个全军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医院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1 医院战略管理与战略模式的概念
学科战略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医院建设发展的全局视角对学科所做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和战略模式的选择[1]。学科代表医院在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即技术领先的层次和学术影响的范围,因此,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制订,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的技术前沿和整体趋势,全面掌握国家医药卫生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结合区域医疗市场份额的划分,对自身技术力量、床位规模、设备设施、发展潜力进行研究论证,遵循愿景明确、定位清晰的原则,进行整体的战略决策[2]。战略模式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选择,是战略管理的行动保障。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中重点学科尤为突出。所谓重点学科,必须满足人才完备、技术领先、设备先进、规模可观、服务优质、感召力强、注重协作等条件,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龙头和支柱。因此,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4]。一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医院主体优势,更好地满足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的工积极性,形成医院建设发展的凝聚力。三是,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科学解决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有利于优质高效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战略模式
2.1 持续投入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点学科的形成,常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医院在人才配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推动学科建设呈放大式发展[5]。某医院神经内科1987年被评为全军专科中心,30年来该医院持续投入近亿元资金,学科建设始终运行在快车道。该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设有脑电图、肌电图、经颅多普勒3个临床检验室,神经病理、基因诊断、神经免疫3个神经病学研究室,并有1个细胞培养室。该科自成立以来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98项,在国内首报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等,有11项临床和实验室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该医院医学影像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始终跟踪世界影像技术最前沿,640排CT、2.0TMR、PET-CT、ECT等设备均居国内领先行列,学科带头人被选为全军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军放射诊断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双主委,是军队医学科技领军人物,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等奖5项。
2.2 资源整合模式
综合医院学科门类多,发展快慢不同,规模大小有别。为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可以对医院现有专科人员、特色技术和医疗设备等资源实施优化组合,发挥其最佳综合效益[6]。资源整合不是单纯的“1+1”,而是构成新的数列与集合。对全院学科实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可打造出新的重点学科,实现效能的倍增。某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暨肾脏病研究所包含泌尿外科、血液净化科、肾内科3个临床科室,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实施“一条龙”流水作业式诊疗,肾移植总数近5000例,血液透析患者3万人次,肾活检技术覆盖4省32市63家医院,被推选为全国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器官移植学会主委单位。某医院急救中心是驻地“120”联动单位,共8辆救护车3个出车点,急危重症患者多,监护床位少。为解决学科发展瓶颈,医院将急救中心与重症医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推动了学科快速发展。
2.3 内外联合模式
基层医院或下级医院可以与国内外知名院所的重点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先进理念、优势技术和资金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地域优势[7]。某医院针对脊髓损伤多发的特点,成立了全军医院第一个脊髓修复科,是在国内外率先成立的以外科手段为主治疗脊髓损伤的专业科室,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技术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该医院创伤骨科、骨病科、脊髓修复科3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人才、规模、技术、科研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被评为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学科。某医院以消化内科为主体的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拥有各类消化内镜近100台套,所开展超声引导下食道曲张静脉交通支硬化治疗、神经节阻断术、内镜下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等,技术辐射山东、河南等五省市,是中华医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与军内外90家各级医院的消化科形成稳固的内外联合关系,定期实行现场演示、远程会诊、教学培训,共享学科发展成果。
2.4 专业细分模式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学科细分呈现明显优势。医院可以专注于单病种,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以优势专业技术为基点,把学科进一步细化,分别做大做强,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又一战略模式。某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成立,建科7年4次扩大病区,现展开床位80张,平均住院日低于8 d。科室成立后,迅速开展三大类10项特色手术,特别是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甲状腺微创手术在国内形成良好影响力,综合效益成倍增长。全军优生优育中心在原来妇产科基础上,细分为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中心,年收入由原来3000万元增加到过亿元,医疗工作各项数质量指标名列医院前茅。尤其是生殖医学中心作为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建立的不孕不育症诊治及辅助生殖医学重点学科,完善了门诊、实验室、治疗室、观察室等学科体系,能够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浆内单注射、胚胎冷冻、冻融胚胎移植、或附睾穿刺取精,以及优生优育领域胚胎移植前遗传病诊断、人工授精等技术,学科在军内外获得较高声誉。
2.5 中西医结合模式
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特色是生命,方向是灵魂[8]。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坚持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有独特优势,病源广,专业细,科研平台高。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关键在于医院的引导和学科战略模式的正确选择,尤其要注重特色形成和方向明确,以规避院内无序竞争。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上,某医院形成五大学科特色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肿瘤诊治、肾病诊治、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和训练伤防治。益气活血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痰软坚散治疗恶性肿瘤,清热化湿凉血法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伤,清利化瘀健脾益肾治疗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清肠扶脾法治疗结肠炎等,在临床诊治、科研课题、成果转化、院内制剂、保健养生、对外宣传等方面,均发挥了品牌优势。该医院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和军区肿瘤研究所开展的“羊藿甙抗放射损伤和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及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复方汉己冲剂防治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疗效的研究”分别获得省部级高层次奖项,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军中医药先进学科。
2.6 接收引进模式
某医院利用军队医院调整整编的时机,直接接收或引进一个学科和一个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本地域的优势学科。该医院接收全军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后,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小儿心脏外科技术水平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已在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先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及心肺联合器官移植、婴儿心脏移植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学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2.8 kg低体重婴儿法洛四联征根治术,对体重1500 g早产儿实施Switch手术,出生11 h新生儿成功实施大动脉转位调转手术。该科室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被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科”荣誉称号。
3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作用
3.1 履行宗旨与满足需求相统一
医疗卫生行业是公益性事业,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还承担抢险救灾等突发性宗旨任务[9-10]。因此,确立重点学科适宜的战略模式,可以紧紧把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密切关注疾病谱的变化[11],瞄准国内外医学技术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攻关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3.2 把握机遇与持续管理相结合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行业进入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基本医保全覆盖,支付方式多样化,“以药养医”问题的逐步破解,对医院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2]。某院作为全军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的试点单位,圆满完成评审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在医院迅速掀起学科建设精益化质量管理的新,建立健全816项规章制度,制订了1200项各专业科室技术操作规范,并在部分科室组织了标准化医疗试点。组织编印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卫生战备应知应会》《医务应知应会》等6本手册,使医院管理更加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同时,医院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实施精益化内涵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学科的最佳配置。研究制订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建立起门诊排队叫号、分诊和银医一卡通系统,新建了高清远程会诊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成本核算,医院和科室综合效益率大幅度提升。
3.3 人才梯队与科研能力相促进
重点学科战略的选择,学科带头人是关键,人才梯队是根本,科研能力是标志[13-14]。医院坚持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优先保障,充分激发内在动力,更加注重外在引力,努力提高科研层次,实现重点跨越[15-16]。某院建立300万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选拔24名人才培养对象,与7名院士、20名全国全军知名专家签订带教协议。每年择优遴选15名技术骨干出国学习深造,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利用军区唯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吸引人才,目前在站博士后近60名。近年来,医院有1人荣获“中国医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1人荣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求是”奖。同时,医院建立健全了《科研创新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各项科研管理规定,设立学科发展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6个奖项,大力提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盘活用好高层次科研资源,创办中华系列专业杂志,成功申报国家、军队重大课题50项,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68项。
3.4 质量提升与安全管控相支撑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安全是学科发展的保底工程[17]。学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实施三级监控,加强全层督导。首先是科室质量管理的控制,负责年度计划制订,组织自测自评,督导履职尽责情况,分析质量数据,查找缺陷隐患。第二级是机关职能部门质量管理的控制,将各层面质控信息进行总结,实行进行反馈。第三级是院级质量管理的控制,对质量结果进行分析评议和综合评价,进行质量战略管理,进行管理决策。三级质控有利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全面管理,有利于对医疗安全缺陷隐患的层级监控、现场解决、持续改进,能够调动全体医务人员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组成“我的安全我负责,科室安全我有责,全院质量安全人人尽责”的无缝网络,使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在质量安全管理实时互动,形成全院齐抓共管学科质量安全的良好格局[18]。
3.5 服务改进与品牌铸造相推动
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规模、设备等硬件条件上,更体现在优质服务、文化品牌等软件表现上[19]。综合医院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技术、作风、纪律、信誉等特点,积极进行服务改进,铸造品牌优势[20]。某院本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汇集民智、宣传推介”的原则,在院内外广泛开展医院院风、院训、院徽和形象语征集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学科”“我与医院的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营造关注医院学科、热爱医院学科、展示医院学科的氛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打造“为军爱民医院”为切入点,走入贫困山区、走到偏远农村、走进城市社区,定期组织巡诊义诊、免费体检和送医赠药活动;开展“关爱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同时,大力宣扬重点学科及科主任等一大批“名科”“名家”“名医”,使医院重点学科和专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医院的“名片”“代言人”。这些活动开展,从不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医院重点学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铸造了医院的良好招牌。
4 讨论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占医疗卫生资源主导地位的大型综合医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明确要求,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是深化医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施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收入分配、人事编制、医疗监管等方面全面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层级人才培养,确保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型综合医院只有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才是推动自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根本途径。医院管理要素多元、相互关联,只有紧紧把握学科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把质量意识、资源统筹、技术创新、人才提升、效益优化等医院管理的内涵牢牢聚焦在重点学科发展上,才能保证医院建设整体推进、聚能增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大型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应用,目的就是遵循需求原则、效益原则和适用原则,在国家医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体现医院的公立公益性质,科学适度控制规模,不断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倡精确医疗和个体化诊疗,严格管控药占比,合理降低平均费用,真正让患者放心满意。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长远建设与当前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以患者的健康需求为着眼点和出发点[21]。学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来源于临床,归于临床,与国家和军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按每5年确定3~5个重点学科建设来规划,有计划的在人员、资金、设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力支持,重点扶持,提升学科层级。在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管理中,明确学科主攻发展方向,理清战略思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提;强化人才队伍,打造精尖技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加强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助推力。同时,医院各学科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运行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激发每一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所有学科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宏.中医医院战略管理与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8):70-71.
[2] 唐蔚蔚,柴建军,李岩,等.公立医院后勤改革战略模式选择[J].中国医院,2013,17(1):63-65.
[3] 史文川,丁政,赵宁,等.中医医院发展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国医院,2012,16(3):75-77.
[4] 王玲,吴雯,张翔.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6):48-50.
[5] 邹晓风,吴建元,黄建英.学科建设在高校附属医院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2):90-91.
[6] 马中立,邹志康.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循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4-15.
[7] 汤欣,湛保民.以学科建设促建精品医院[J].医院与医学,2015,3(1):12-14.
[8] 李维国,张玉维,张侃.军队研究型医院建设关键要素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9):891-892.
[9] 张蓝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该如何打造[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24):19-21.
[10] 张怡冰,苏澎,王果,等.区域军队医院医学专病技术中心建设进展与问题[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05-306.
[11] 刘本臣,张寄,刘建平,等.强化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临床研究,2014,28(6):130-131.
[12] 娄淮建,汪演,孟辉.某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发展现状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10-911.
[13] 孙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医生职业行为研究的制约和突破[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100-102.
[14] 陈建明,邓华,杨听,等.驻边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2):1158-1159.
[15] 冯常森,张志,吴钢.立足临床做好临床科研工作[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3):216-217.
[16] 黎爱军,吕芳,魏芹,等.论综合型医院临床科研建设与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07-909.
[17] 王宾,李伟荣,刘力戈.我院临床科室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4,34(9):24-26.
[18] 郑锴,杨美娟,郝峰.全面质量管理在综合医院住院诊疗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1):41-42.
[19] 姚锦,柳丽爽.公立医院品牌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69-70.
[20] 刘承志,杨廉洁,陈四喜.医院集团的品牌建设与拓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7):6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