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范文
时间:2023-03-30 23:0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普惠金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能满足新疆农村贫困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贫困农户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目前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低端贫困群体金融机构覆盖面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新疆农村而言,不断完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更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对有效改善新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2005年联合国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该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绩效衡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穷人和低收入群体。2006年,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6)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开创了新型小额信贷的模式。2006孟加拉国银行家、“小额信贷之父”穆罕默德?尤努尔博士,开创了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还有印尼名为BRI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小额信贷的模式,使其农村信贷部成为覆盖成本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
3普惠金融在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实践
3.1小额信贷业务缺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在实践中初露头角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新疆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的机构主体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小企业融资规模上不去,运营成本很高,收益有限,风险很大,没有一定的补偿等等因素是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这块“贷款难”问题;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全区网点达1062个,资产总额达到533亿元,负债总额达到512亿元。除存单抵(质)押外,农行信用社基本停止了其他贷款,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规模经营效应较小,可用人才缺乏,市场经营意识淡薄等缺陷导致大量专项贷款被豁免或核销,进而导致农民款项债权债务不清,这些贷款实质上扮演了普惠金融的角色,普惠金融实践在此阶段开始显现。
3.2各金融机构并驾齐驱,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新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机构由发展初期的两家增加到三家。农业发展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期间发放贷款369.96亿元,比上年上升80.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5.96亿元,比年初增长24.37亿元。农行兵团分行各项存款达到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2亿元,完成计划的128.59%;各项贷款余额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亿元。农信社各项存款达40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5.8%,高于全区金融机构1.6个百分点。存款余额达到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高于全区金融机构水平增长水平29.77%。普惠金融在这一阶段为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摆脱自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贷款对象基本面向全体农牧民,贷款利率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可以看出,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3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多,新疆农村普惠金融步入正轨伴随这小额信贷发展的逐渐成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开阔,不仅农村信用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农行新疆分行60%的机构网点,80%的工作人员,40%的业务广泛分布于县域农村市场,2009年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余额就达到427.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另一方面,新疆邮政储蓄银行与2009年7月末,在全疆范围内有实际办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网点85个,基本实现小额贷款县县通;新疆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哈密天山村镇银行以及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把业务定位、资金投向主要圈定在各兵团区域内的农场职工、中小农户龙头企业和居民自主创业;石河子农村合作银行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以全新的产权形式为“三农”、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户养老保险证质押抵押贷款;五渠市国民村镇银行的成立;信鑫、新温商和华春等五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揭牌。
4新疆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普惠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地区贫困人民需求难以满足随着新疆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发展,不断撤出;新疆邮政储蓄部门对农牧区资金的虹吸作用,进一步挤压、占用了农村资金资源;以及新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仍然局限粮油收购业务,对于惠农型的小额贷款尚难顾及;使得农民很难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急需的资金。直到现在,新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金融压抑现象,这势必影响“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普惠制在新疆农村地区的紧迫性。
4.2普惠金融机构缺失,难以达到惠农效果新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两大普惠金融机构的日益减少,使普惠金融在农牧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中日趋消亡。调查显示,辖内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优质高效贷款客户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投向和投量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一般农户的贷款满足率不断降低;同时利率定价机制在商业化目标前严重失衡,多数农信社贷款利率常常一浮到顶,广大农牧民不仅无法得到普惠金融的支持,而且连国家规定的正常商业贷款利率也享受不到,普惠金融距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越来越远。
4.3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难以保证,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小额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核心,其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客户通常是没有担保或者信用评级的,因此小额信贷机构都不愿意直接对农户发放信用贷款,而将业务重点转向获利高的行业,这样信贷资金供应渠道狭窄、总量不足。资金规模过小限制了小额信贷这种倍受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的发展,乘数效应难以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只停留在提供资金上,缺乏对农牧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及新产品的策划
篇2
关键词: 普惠金融;建设;阻碍;策略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步伐迟缓,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一直都得不到较好地满足,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现实背景值,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就是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之下,需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直面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阻力,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限措施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农村普惠金融内涵与意义
1.农村普惠金融内涵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是在2005年的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会议中被明确提出,普惠金融简单来说就是给所有的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公民提供金融服务,让每一个人都平等的享有金融服务供给。普惠金融的核心思想是对于目前不均衡、不平等金融体系的一个否定,目前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多的是满足富人的金融服务需要,而普惠金融则主要给低收入群体以及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是以较低价格来提供给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而不是免费提供兼容服务,普惠金融的非免费这一属性有助于这一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强调每一个人在的享受金融服务方面的权利,农村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实惠的金融服务。
2.农村普惠金融意义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在促进金融公平,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来看,资金不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可以帮助农村解决发展层面的资金困境,让更多农民都享受到金融服务供给,形成一个更加公平的、现代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1.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覆盖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经有了普惠金融,其中普惠金融的主体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金融机构。不过目前依然有数百个乡镇没有被普惠金融体系所覆盖,这会也说明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任重而道远。
2.体系不断完善 。从目前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无论是产品方面,还是服务层面,亦或是运作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完善。不过整体来看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以及完善方面依然还有的很大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一体系的实际运作情况来进行不断的调整以及优化。
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阻力
当前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艰巨任务,这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阻力,具体阐述分析如下:
1.普惠金融成本较高 。农村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成本较高,这是很多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成本成为了阻碍很多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因素。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成本较高与农村居民集中度不高,金融服务需求分散且规模小有关,很多金融机构都会再三考虑下成本因素,这成为了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2.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另外一个阻力就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农村目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无论是网点建设,还是通信设施建设等等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普惠金融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支撑以及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在不同的场合强调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深远意义,并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政策支持力度依然不够,亟需进一步的出台更具有实效性普惠金融政策,从而更好的推动这一体系的发展。
4.普惠金融风险较大 。农村普惠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没有建立起来的,对于农民的信用情况,金融机构做不到有效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普惠金融风险。另外一方面普惠金融风险较大的原因在于村民信贷资金主要用在农业以及相关领域,这也导致了风险的加剧。
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策略
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以及阻力,这需要政府对于这些困难以及阻力,给予高度重视,制定的相应的解决策略,发挥不同策略间的协同效应,解决好的这些问题,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1.加大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需要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通过金融创新,来提供更加合适的金融产品服务给广大农村居民,更好的满足的农民的需要。金融创新方面需要注意成本这一个关键点,通过产品的创新来有效的降低产品的成本,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减少成本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限制。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金融基础涉设施建设,一方面就是要的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交通技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另外一方面则是要重点鼓励以及支持金融机构来进行是实体网点的建设,从而为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政策扶持来看,因为普惠金融本身的属性,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自觉自愿并不能够的有效地推动这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举例而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没有贷款抵押财产,同时也没有人来提供必要的担保,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自身就不愿意进行普惠金融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出台的相应的扶持政策,注意切实解决好农民享受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困难,从而更好的推动普惠体系建设。
4.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重点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设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金融机构需要重点锤炼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另外就是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在较高的小额信贷风险面前做到游刃有余,较好的解决风险过大对于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冲击。政府层面则需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好金融机构以及农民在信用层面的不对称状态。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体完善的重要一环,国家要对于普惠金融的建设给予更多的重视,采取良好的措施来解决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以及阻碍。从而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1.重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彦彬.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障碍与突破[J].征信,2014年12期.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普惠型;构建
一、农村金融体系中供给与信贷的约束
(一)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与实际需求之间不相匹配。目前有很多农户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正规金融的满足,这也体现了农户现实需求与正规金融之间所存在的结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因为正规贷款所需要的贷款成本太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的平均利率要高于其他地区的利率,甚至比一些民间借贷的利率都还要高,并且农户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过程中还需要缴纳各种费用,导致正规借款的实际资金成本增加到了10%以上,贷款手续太过复杂、贷款利率太过高昂、提醒要求和还款约束太过繁重,导致大部分农户都选择进行民间借贷。第二个矛盾是农户没有信心获得正规贷款。正规贷款难的问题在我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外正规贷款对于抵押或担保的要求很高,并且正规贷款存在关系配给的情况,这也是农户没有信心获得正规贷款的原因之一。
(二)过小的正规贷款规模无法满足农村信贷需求。正规贷款的覆盖范围以及满足程度都是衡量正规金融是否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过度追求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大力推广小额贷款,而对于大额贷款的发放,则非常谨慎,逐级审批导致资金需求者所能获取的贷款金额远小于其申请的贷款额度。
(三)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流动性风险因为正规贷款产品结构不合理而增加。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普遍为十二个月左右,农户资金需求一般也是一年为期,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期限结构与农户的生产周期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一般为年初,还款时间为年底,但是农户当年所收获的产品在年底未必能够完全卖出,所以很少有资金可以放款,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农户存在还款期逾期的情况。并且我国的农村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也被严格控制。因为正规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够合理,而且对借款人进行强制偿还约束,使得资金需求者的资产流动性风险非常高。正规金融机构弹性的金融产品的匮乏,导致了资金需求者的风险成本的上升,使得农村资金需求受到压制。
二、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一)围绕金融机构的支农主题对正规涉农金融机构职能
进行明确。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银行需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并且严格执行中央所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革、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的论点,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将“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进一步进行强化,借助资金、网络以及专业等多方面优势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发展银行的职能领域进行拓展,对农村的金融政策进行完善,保证农村发展银行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的合理完善,通过各项政策提供长期信贷支持,以促进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快股份制改革、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发展,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为产权分明的社区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从而更好保障“三农”稳定发展,确保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向不变、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二)借助宽松的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吸引和发展多种
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我国在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的同时,依然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开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等措施吸引社会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建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有助于培养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做到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严格管理,确保整体稳定运行,同时也对农村的银行业产权结构进行了调整改善,让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
(三)促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当前在我国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后续还有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此类业务。要注重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降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准入标准,促进金融机构为农村小额金融组织提供资金,以促进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总结:农村金融体系不仅需要微型金融机构,还需要吸引农村其它金融组织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完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商务的规模扩大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但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阻碍。
第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供给不足、农民实际有效需求不足与难以满足并存的问题。供给不足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实力较弱。二是农村互联网金融普及度低。三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较脆弱,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良莠不齐。从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侧来看,一方面,随着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及村镇企业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逐渐上升,但目前针对“三农”的理财产品缺乏,针对“三农”的贷款发放不足。另一方面,受传统意识、习惯以及网络诈骗事件频发的影响,部分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难以信任,拒绝接受互联网金融。
第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条件相对缺乏。首先,互联网金融直接依托互联网技术及设备,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终端设备缺乏,直接导致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低普及率。其次,农村地区的大数据残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客户、实现精准经营。再者,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缺失,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较薄弱,其贷款需求难以满足。此外,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致力于农村网络金融理论研究、产品研究的研究人员较少。
二、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
在农村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进程中,专门针对“三农”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而一般性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在农村地区获得快速发展。专门针对“三农”的主要的市场主体包括:传统农产品龙头企业,涉农电商平台,涉农网络金融借贷平台、涉农网络保险公司等。与此同时,并非专门针对“三农”的一般互联网金融机构,如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起了关键性作用。
(一)传统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动互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传统的农业龙头企业综合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凭借其客户与资源的积累,建立起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如中国农业巨头新希望推出的希望金融,致力于为集团的上下游产业链提供金融配套服务。希望金融通过与厦门银行合作,为农户、经销商等提供支付、借贷、保险、理财等服务。
(二)电商平台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
主要代表电商为阿里巴巴、京东。2014年,阿里巴巴开启农村互联网金融试点工作,通过在农村设立站点与服务中心、开展网络代购等业务,试图培养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习惯。2016年,蚂蚁金服专门建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将为“三农”提供全方面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为“三农”提供服务
一些专注“三农”领域的网络贷款、网络众筹平台不断出现,致力于为农业领域提供借贷服务。目前,为“三农”提供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监管的逐步完善,网络贷款、网络众筹平台正面临严峻的淘汰与竞争机制。
(四)互联网保险机构推出针对“三农”的保险产品
农业互联网保险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为“三农”提供多样化、场景化的创新性产品。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整合国家农业大数据开发中心、农业信息化基地等,为农业互联网保险创造更优质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目光转移到“互联网+三农+保险”上来。中国第一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安信保险,由传统线下保险公司转变为互联网保险,其服务范围由上海扩展至全国。随着越来越多农业互联网保险机构的上线,“三农”将得到更多保障,从而获得更稳定的发展。
(五)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提供新型支付服务
近年来,人民银行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新型支付服务的覆盖率。商业银行联合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开展“助农取款服务点+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点”模式的试点工作,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实现了新农保、新农合、电视费、固话费、手机费缴费等便民服务的覆盖。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接受网络消费,从而加入电子支付的队伍。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鼓励农村居民购买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为进一步扩张互联网金融空间界限做铺垫政府与商业银行要共同努力,使金融深入基层,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系统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及实际状况,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互联网场景式服务。同时要培养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主动深入农村群众,借金融与互联网工具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难题。
(三)完善农村征信系统
要通过建立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中心、地方性征信系统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补充的农户信用体系,来推动农村信用借贷的发展,使缺乏抵押品的农户可以享受消费贷款、生产贷款等。此外,也要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对违约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约。
(四)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教育
当前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水平、对电子产品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加大农村及偏远城镇地区的宣传力度,开展一系列优惠、教育活动等,使互联网金融逐步渗透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篇5
[关键词]智能终端;农村金融机构;终端安全
1概述
在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终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金融领域,通过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范围,智能终端应用为金融机构深化渠道建设、智能化网点转型、助力普惠金融带来了深远影响[1]。农村金融机构坚持定制化开发智能终端系统和业务。二级法人体制下的农村金融机构[2]对智能终端业务和产品的需求丰富多样,其中既有统一的部分又有个性化的部分。然而,由于智能终端技术标准和生产形式存在差异性、不同厂商的产品和接口标准存在多样性,对智能终端业务的定制化开发带来了很大阻力。为此,农村金融机构针对智能终端制定准入规范、打造系统定制化要求、形成业务统一规范和接口,十分必要。通过制定统一规范和接口,有效摆脱智能终端多样性、差异性带来的厂商和产品林立、技术标准不统一、项目管理困难等困境,同时能够在功能开发和业务推广上有更多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法人机构的业务发展需求。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潜藏经营风险的法人机构,设计智能终端需要纵深考虑安全和风险[3],制定切实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也是金融业“严监管”[4]逐步进入常态化、金融信息系统自主可控逐渐成为趋势的必然要求。
2系统的定位与功能分析
2.1普惠智能终端的定位
智能终端作为一种电子渠道系统,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过程中,成为金融交易、产品和服务的入口,能够支持法人主体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性差异化地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柜面压力,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智能终端作为宣传平台和营销载体,法人主体机构基于特定宣传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信息,持续宣传金融产品、普及金融安全知识,普惠众多消费者。
2.2普惠智能终端的功能要求
基于普惠智能终端的定位,要更好地支持二级法人体制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制化业务发展,满足各法人主体机构的个性化需求,总体而言,普惠智能终端需要实现以下能力。2.2.1业务功能灵活搭载普惠智能终端搭载的业务功能最终目标是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公共金融业务功能、各法人主体机构的特色业务功能、个性化的营销和宣传需求。2.2.2终端管控自动执行随着普惠智能终端的业务发展,形成了终端地域分布广、数量众多等特点,为此配套的终端自动化管控体系必不可少。有效的终端管控体系需要包括终端底层固件、上层应用、营销信息的自动和更新,终端安全性管控,终端状态监控等。2.2.3终端安全可靠安全可靠是普惠智能终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第一生命线,为此需要制定周全的终端安全策略,覆盖终端安全、应用安全、业务安全等范畴。2.2.4终端扩展简单可控二级法人体制下的各个农村金融机构有各自的厂商合作途径,其需求的终端产品丰富多样。为满足各法人主体机构多样性、差异性的终端产品需求,需要做到对接新的合作厂商终端产品时可即装即用,避免重复开发。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为有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纵深考虑其特殊的业务场景,定制普惠智能终端的构建标准应包括设计和实现智能终端统一接口、智能终端安全、便捷的功能开发三个方面。
3.1智能终端统一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智能终端统一接口标准是由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并通过终端厂商/供应商实现的应用层接口API。在普惠智能终端发起的金融交易需要调用相应的外设模块,以此完成读银行卡、输入密码、拍照、读身份证、打印凭证、语音播报等步骤;同时,智能终端的管控涉及读取终端硬件信息、应用列表、网络信息、位置信息、应用安装、应用更新、应用卸载等操作。不同的终端厂商按照智能终端统一接口标准,将外设模块和底层操作封装成统一的应用层接口API,提供上层金融应用调用。这样屏蔽不同终端厂商千差万别的硬件实现细节,上层金融应用只需关注业务流程,从而消除了应用开发的耦合性,如图1所示。
3.2智能终端安全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实现终端安全、应用安全、业务安全三个层次全覆盖,全方位保证农村金融机构智能终端安全,如图2所示。3.2.1终端安全通过定时监控终端的位置信息,确保终端是否失联或者被移机他处,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可及时跟踪确认是否存在风险,并进行相应应急处置。通过定时监控终端的各个外设模块的使用状态,确认终端是否可以正常使用,方便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及时修复问题或者补充耗材,保证客户正常使用各项金融功能。3.2.2应用安全保证应用安全的核心要点是应用签名机制,即只有经过农村金融机构颁发的证书签名认证过的应用,终端才允许其安装,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了未知应用被安装的风险。同时,通过定时监控终端已安装的应用列表,发现是否存在有风险的入侵应用,及时触发应急措施。3.2.3业务安全业务安全的保证要多措并举,主要包括通讯安全、一机一密、一日一密的措施。在通讯安全上,使用HT-TPS进行通道加密,并在应用层面通过非对称加密方式对交易报文进行加密,从而保证交易信息不被窃取。同时,通过一机一密,保证只有经过农村金融机构认证通过并在密码键盘灌装了主密钥的智能终端,才能入网向农村金融机构发起金融交易。最后,通过一日一密甚至一次一密,保证密钥不被破解,并以此对金融密码、银行卡磁道、其他客户敏感信息等重要交易要素进88页)行深层次加密,并产生摘要信息防止交易报文被篡改,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通过多个举措,实现了智能终端的业务安全。
3.3便捷功能的开发与实现智能终端上的应用
主要包括终端管控、业务功能两大类,通过智能终端统一接口标准可以便捷高效的实现。3.3.1终端管控类应用终端管控App通过智能终端统一接口的调用,实现终端管理、终端监控、应用管理、应用监控、多媒体信息管理等,为终端自动化管控的便捷实现提供支持。3.3.2业务功能类应用业务功能应用的快速实现可以通过横向扩展金融App,以及纵向新增个性化App来实现。其中,通过横向扩展金融App,将各个法人主体机构都需要的各项金融业务功能、其他业务功能融入金融App,实现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能力,从而满足共性金融需求。而通过纵向新增个性化App,法人主体机构可根据自身特性,定制和自有App个性化地拓展和延伸自身的服务能力。
4结束语
智能终端对二级法人体制下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智能终端通过较低的成本将金融服务和营销推广延伸到广阔天地,为农村金融机构智能化网点转型、助力普惠金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对自身特有的组织架构特性,进行纵深思考、统筹梳理,制定适合自己的智能终端系统构建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颂.一种新型mPOS终端设备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
[2]孙同全,冯兴元,张玉环,等.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70年[J].农村金融研究,2019(10):3-16.
[3]李宝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安全管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2):224-225.
篇6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趋势及相关评述
国际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服务的规模化、批量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可能,面对全球化竞争,金融机构纷纷通过简化操作流程、撤销服务网点等形式,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特别是中心外围效应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强化,导致金融机构将农村居民以及缺乏合格抵质押品的小微企业等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针对金融排斥,联合国2005 年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即: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关于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安信永国际认为普惠金融服务应该是为各年龄段工作者提供负担得起的、有尊严的、便利的、优质金融服务。兰加拉詹委员会认为,普惠金融是在成本可控前提下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为衡量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印度学者萨尔马(Sarma,2008)提出了金融包容性指数,主要包括金融渗透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实际使用度等。2012 年,世界银行建立了全球首个金融包容性数据库,从金融深度、金融可及性、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性等来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从国际主流观点看,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以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供给为前提,金融机构正是通过强化回报机制不断扩大资本来源,通过和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固定服务并使客户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而不断提升金融覆盖率,并通过产品、服务、技术和制度等创新不断提升金融绩效。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问题一直是研究重点,谢平(2001)指出产权改革、多样化经营、兼顾竞争和盈利、规模经济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谢平、徐忠(2006)指出应发挥公共财政在农村金融商业可持续中的作用。吴晓灵(2013)强调小额贷款等普惠金融必须实现利率能够覆盖风险。李江华、施文泼(2013)指出政府干预加剧了农业信贷的区域不均衡,应更多依靠价格手段而非数量工具来进行信贷调节。郭兴平(2010)指出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创新是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突破口。
从现有文献看,发展普惠金融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制度主义,认为只有实现机构和财务的可持续,金融组织才能长期有强烈的动力提高社会福利;另一种是福利主义,强调覆盖深度比覆盖规模更重要,该观点认为如果坚持成本补偿和取消补贴,会迫使金融机构抛弃农村地区的穷人,尤其是那些信贷成本和风险很高的穷人。而笔者认为,系统地体察以上观点并不矛盾,考虑到普惠金融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为了保证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一方面要依靠商业性供给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有必要对金融机构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补贴或税收减免,而问题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在追求商业利益和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之间的平衡。本文倡导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从一个区域或整体出发,在发挥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机构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在激励机制、组织管理、交易流程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保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供给。针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也同时给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框架
(一)基本理念
可持续理念的最初含义是通过建立当前和未来的内在联系,实现人类代际公平,该理念最早由联合国在19701980 年提出并应用于环境经济领域的研究。该理念被应用于金融领域,主要是基于贴现功能,金融能够为建立现在和未来的显性联系提供工具和组织体系。与传统视角显著不同的是,在引入可持续理念之后,金融组织被看作不同社会阶层进行利益诉求的集合体,各利益主体之间是利益相关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可以形成相互信任关系,但必须在充分信息披露和重复博弈基础之上,通过跨期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设计,实现金融体系的利益兼容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此处借鉴世界银行扶贫顾问组织(CGAP,2004)⑤提出的小额贷款基本原则,给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八性原则:
(1)金融服务多样性。不仅提供银行贷款,还提供储蓄、保险以及现金支付等服务,帮助个人及家庭实现投资、消费和发展的有效平衡。
(2)金融权益平等性。金融是消除贫困、提升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所有社会群体都有通过金融提升自身福祉的无差别权利。
(3)金融体系衔接性。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利益诉求、物理分布、管理效率以及客户熟悉度等,形成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
(4)金融服务可持续性。金融机构自身应该实现商业可持续及收益覆盖成本,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支持下普惠金融规模有限。
(5)金融业务内生性。必须在有效防范风险基础上,实现某一区域或系统的内生性资金循环机制。同时应采取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保证公共金融服务供给并防范系统性风险集聚。
(6)金融定价自主性。应赋予金融组织自主定价权,适当放宽对贷款机构的利率管制,降低金融机构对弱势群体的信贷配给,提升金融可获得性。
(7)金融市场竞争性。政府不应直接参与金融组织的微观经营,而是营造政策环境。社会捐助则是对市场化金融的有效补充。
(8)金融信息透明性。金融机构需定期公开运行绩效信息,使股东和社会了解其经营绩效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等。
(三)基本框架
普惠金融的基本框架包括四个层面:核心层面是金融服务对象微观组织层面是金融服务提供商中观辅助层面是金融基础设施及公共支持体系宏观监管层面是立法制度、行业规制以及监管体系。
1.核心客户层面。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客户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低收入和敏感人群的需求决定着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从可持续角度看,金融体系所提供的服务需要满足:(1)多样化,如:生存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长期发展需求等;(2)便利性,如:物理距离较近、服务方式快捷、不受时间限制等;(3)广泛性,如:适用群体广泛、服务门槛低、技术应用广等。相关产品需求包括:一般信贷与支付结算类金融服务、生活改善及应对意外需求、储蓄与投资性需求、家庭财产保险、政府补贴与社会公益资金投资、农业金融及灾害保险、健康及人寿保险等。从产品复杂程度和金融服务可得性排序看,以上金融产品的排序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2.微观组织层面。金融组织必须具有可持续能力,不计成本或者通过补贴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效率往往较低,并容易引发寻租。金融组织必须保证合理规模的风险储备基金和自有资本,以便通过多元化投资对冲风险。该层面包括:非正规金融、合作性金融、公益性金融和正规金融等四大类,可根据社会信用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发挥以上机构的组织制度优势,对其进行合理布局。
3.中观辅助层面:金融信息及知识的共享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效率,同时通过促进金融机构及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动态双向公开,开展对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评估以及审慎性监管等,有利于形成金融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并保证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艾森、库克(2004)等在研究中提供了中观金融组织体系的信息公开和绩效评价方式。该层面包括:金融基础设施以及一切减少金融交易费用、提升金融交易效率及优化金融生态的服务和技术体系,如: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知识、技能培训、风险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体系、支付结算体系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等公共基础设施。
4.宏观监管层面: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监管框架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政策制定者不仅要保证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保证低收入者能够在不同金融机构间自由选择金融服务,即保证充分竞争性。制度设计者必须在保持金融机构经营可持续性和符合监管标准之间进行动态平衡,机构进入市场的最低标准是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监管的最低标准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该层面包括: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制定宏观金融政策,监管部门直接负责对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存款保险机构等的监管,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服务设施等。综上所述:普惠金融体系是基于跨期优化的制度安排,是兼顾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激励兼容机制,目的在于形成代际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要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供给,必须在遵循八性原则基础上,以市场为载体,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有效挖掘各类机构比较优势,形成微观中观宏观各层面的利益引导和政策协调机制。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度约束
1978 年以来,虽经多阶段复杂的政策演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无法平衡,这造成:一方面必须通过不断新设金融机构、花钱买机制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逆向选择、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等问题尚未解决,金融机构冲动性扩张和风险频发并存。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陷入必须不断发放新牌照,成立新机构解决新问题的循环怪圈之中,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可持续的问题无法根本解决。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金融市场不完善,经营不可持续与业务扩张冲动并存
2005 年开始,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监管层规定涉农金融机构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农村,相关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金融市场规模有限,投资领域受到限制,金融机构不能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仅能利用信贷融资方式向同一地区的借款人提供资金,这违背了投资多元化基本原则。例如,某一地区的存款人为应对自然灾害而进行储蓄,若商业银行仅将此类存款作为居民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资金来源,显然无法规避该区域的系统性风险。若要实现收益覆盖风险,金融组织必须对借款者收取更高利率,这将导致高风险者获得资金的逆向选择现象,反而进一步的累积风险。基于此,一方面局限于区域内的资金互助合作社、小型农村合作机构等,因在封闭系统内无法分散风险而出现资金链断裂,造成区域金融生态恶化、民间融资问题频发,另一方面,为保证商业可持续,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向城市扩大经营区域、拓展业务范围以抵御风险,却又形成金融机构不断洗脚进城,脱离农村的悖论。
(二)政策补贴激励效果有限,寻租导致逆向选择风险
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来看,若通过持续补贴方式花钱买机制,将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没有成本和风险边界,过度补贴将造成对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破坏。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赢利的信用社不愿大股东加入,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又不愿加入亏损的信用社,结果亏损的信用社只能通过存款化股金,达到人民银行专项票据兑付条件,最终强化了信用社的内部人控制。从金融机构的微观经营看,当存在政府补贴机制时,金融机构将不再考虑自身风险组合约束,而是将政府补贴看作既定的前提,反而不断提高风险容忍度,将风险较高者纳入贷款范围。一个极端情况是,金融机构收取的利息收益包含了全部贷款收益和财政补贴,这反而形成金融机构对贷款者本应享有政策性补贴权益的侵害。
(三)金融机构产权制度不明确,相关利益主体权责不明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来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却不必对股东负责;被剥夺了委托人权利的股东,追求的是不须承担风险的短期高额收益;省联社有权任命县联社的主任,但无须也没有能力承担县联社经营不善的责任。各利益相关方追求的都是短期高收益,而不是机构经营的可持续。农村金融改革的漏斗效应,造成一段时间以来对农村改革的投入被规模巨大且迅速膨胀的机构经营管理费用、贪污腐化,和由于不当行政干预造成的信贷损失消耗掉了。借助三农问题的政治化,地方政府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间接获得了大量的中央资金,这种非常规的资金供给势必影响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
(四)信用约束机制不完备,微观主体存在道德风险
一是信用信息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短缺。有关风险的信用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取得成本高但使用成本低,市场很难有自发提供信用信息的激励。虽然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村信用档案,开展了农村青年示范户建设等工作,但仅靠部分金融机构,无法形成涵盖全部农村居民信用状况的公共数据库,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二是信用惩戒机制缺乏导致道德风险。在缺乏明确法律约束和社会失信惩戒机制的情况下,小范围联保互保以及政府担保等,不是减少而是放大了道德风险。在政策补贴权属不明情况下,借款者倾向于不履约,以通过联合寻租骗取补贴资金。此外,联保、互保方式更容易造成风险传递,联保圈内的一方违约甚至造成集体性违约和系统性风险。
四、实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要充分遵循普惠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建立协调各方的利益兼容机制,应在加快金融改革、释放潜在生产力基础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机制等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
(一)完善资本积累和利益分享机制,实现权责统一
按照自下而上简政放权和自上而下局部试点、整体推开的原则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是明确投资收益方式和权责关系。必须建立正常的资本增长和利益分享机制,使投资者有明确的收益预期。应通过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有效界定产权,理顺监管机构、省联社、信用社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二是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在赋予地方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社会金融组织等监管权力的同时,明确其承担区域金融改革风险和成本的责任,以此防止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三是鼓励多种形式的资本联合。应积极鼓励地方性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个人等参股控股区域性金融机构,同时可以采取合作制、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发挥各类资本的风险管理和分摊优势,形成相互监督的稳定机制。
(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风险收益相对称
一是农村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先于城市。应该加快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减少农村地区的利率价格控制,在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定价空间的基础上,按照成本分摊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平衡的原则,逐步放开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二是适度提高存款利率上限,赋予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在适度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空间,保持合理存贷利差基础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适度提高存款利率水平增强价格竞争力,防止资金虹吸效应。
(三)改变监管和财政补贴方式,实现财权事权相一致
除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民种养殖进行直接补贴外,应取消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直接贴息补贴,并减少对金融市场微观行为的干预。政府部门主要是创造有效的制度环境,在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提升信息透明度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构建区域金融安全网和提供金融基础设施。一是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信用监督和违约惩戒机制。二是以地方性财政资金为主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升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三是建立区域性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团,通过多样化经营分散金融风险。四是完善区域性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投资渠道,通过丰富农业保险品种和开拓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扩大农村居民投资范围、提升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分散能力。
篇7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一种金融理念,特别强调对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旨在让所有人享受平等的金融权利,体现一种公平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要求我国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但是,依然面临着从宏观到微观等诸多挑战。其中,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障碍。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能够有效缓解银农、银企信息不对称,预防信贷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并且帮助守信农户和农村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捷的方式获得贷款,从而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县域普惠金融发展。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信息不对称
普惠金融的核心和目的是共享与普惠,旨在建立有效的、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邹力宏,2014)。就当前农村地区而言,普惠金融机构与农村小微经济体(包括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农村信贷市场上,金融机构在贷前调查环节不能取得农村小微经济体完备的会计记录和贷款去向等相关资料,而农村小微经济体对于自己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贷款使用等情况比较清楚,在提供资料时总是避忧就喜、避实就虚,因此普惠金融机构便只能凭借农村小微经济体提供的信息和当地农业信贷市场的一般情况来研判信贷风险,无法准确掌握单个借款人的风险偏好、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贷款发放后,普惠金融机构也无法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农村小微经济体可能违背合同约定,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动,从而损害普惠金融机构的利益,当借款者违约、契约执行的难题无法解决,农村普惠金融机构表现出非效率的特征(谭文培,2013)。此外,农村小微经济体小额分散的贷款需求、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薄弱使得普惠金融机构收集和调查信用信息的难度和成本成倍增加,普惠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或较少为农村小微经济体提供金融服务,从而背离了普惠金融机构的设立初衷,阻碍了金融信贷向农村地区的流入,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信号传递
(一)信号传递模型的基本假设
信号传递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向具有信息劣势的一方传递某种信号来表明自己的某些特性。本文以信号传递模型分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原理。在该模型中,局中人分别为农村小微经济体和普惠金融机构,其中,农村小微经济体是信号发送者,普惠金融机构是信息接收者。普惠金融机构对农村小微经济体的真实类型并不知情,为了选择最优行为,普惠金融机构需要从农村小微经济体的行动中对其类型做出概率判断,再选择最优行动。其基本假设如下:
1、信贷市场的两类交易主体:农村小微经济体和普惠金融机构都是理性的,二者决策依据都是使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
2、假定农村小微经济体所需资金为L+I,其中I是通过自身经营或利润留存能够提供的资金,L是农村小微经济体的资金缺口,需通过向普惠金融机构申请授信来补足。假设普惠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小微经济体的借款利率定价为r,还款方式为在到期日同时偿还所有本金及利息。
3、把农村小微经济体的产品质量、运营策略、管理水平、经营者素质及信用等影响未来收益的因素统称为农村小微经济体质量,并假定农村小微经济体的质量、未来收益、诚信情况等信息只有其自己知道。在提供贷款时,根据农村小微经济体的类型,普惠金融机构将要求提供抵押品Dθ,
其中θ=G,G代表高质量农村小微经济体
B,B代表低质量农村小微经济体。抵押品的变现率为λ,0≤λ≤1。
4、农村小微经济体根据自己的类型向普惠金融机构传递信号x,x信号信息包括农村小微经济体信用情况、运营情况、财务报告、预期贷款利润、借款期限、还款来源等。为争取得到贷款农村小微经济体往往对信号x进行粉饰,但这需要成本。成本主要包括虚假信息被发现后处罚的损失和声誉风险。假定高质量的农村小微经济体不需要粉饰信号,其发出的信号为xG;低质量农村小微经济体发出的粉饰信号为xB。农村小微经济体的粉饰成本为Cθ(x),其中Cθ(x≤xB)=0。
5、普惠金融机构不知晓农村小微经济体的真实类型,只知道农村小微经济体属于类型θ的概率为p(θ)。普惠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小微经济体发出的信号x,运用贝叶斯法则对先验概率修正得到后验概率p(θ|x)。普惠金融机构根据修正后的后验概率来判断农村小微经济体的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授信方案。
6、获得贷款后,农村小微经济体运营成功的概率为βθ,成功后的运营收益为R,且收益R应大于贷款还款额H,即R≥H=L(1+r)。运营失败的概率为1-βθ,相应的运营收益为0。农村小微经济体若能够按时归还借款,将获得额外收益S(如提高信用,增加融资便利等)。
7、若农村小微经济体的运营情况良好,其履约概率为αθ,普惠金融机构将收回贷款和利率H=L(1+r),农村小微经济体得到的净收益为R-H+S;如果运营失败,农村小微经济体将选择违约,普惠金融机构变现抵押品,得到λDθ,农村小微经济体除了损失抵押品Dθ外,还会带来额外损失F(如声誉的损失,征信系统的不良记录妨碍以后再融资带来的损失等)。
(二)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实现过程
农村小微经济体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向普惠金融机构发出信号x,普惠金融机构在观察到农村小微经济体发出的信号x后,使用贝叶斯法则对其先验概率p(θ)修正得到后验概率p(θ|x),并据此来判断农村小微经济体的类型和预期盈利水平。农村小微经济体知晓普惠金融机构将根据发出的信号做决策,因而农村小微经济体将选择最优信号x*使得农村小微经济体的效用函数最大,即通过求maxU(x,θ),得出x的最优值x*。
信号传递博弈有三种类型的均衡:即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分离均衡是指农村小微经济体传递的信号能反映出它的真实类型,能够给普惠金融机构的判断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分离均衡是普惠金融机构所期望的均衡状态,即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微经济体分别以1的概率发出不同的真实信号。以下来分析达到分离均衡状态需要满足那些条件。
因为在分离均衡状态下,低质量农村小微经济体的最优选择是发出信号xB,此时粉饰成本CB(x)=0。而高质量的农村小微经济体发出信号xG。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对博弈结果的解释
(5)式表明,当粉饰成本实现C(x)>(1-βα)(D-D)时,信号传递博弈进入了分离均衡的状态下。从(5)式可以看出要达到分离均衡的状态,取决于以下因素:农村小微经济体发出信号的粉饰成本、普惠金融机构对高质量农村小微经济体和低质量农村小微经济体设置的不同抵押条件、低质量农村小微经济体的运营成功概率及农村小微经济体的履约概率。从本文研究角度可以得出分离均衡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达到:
1、提高农村小微经济体发出信号的粉饰成本。由式(5)可知,农村小微经济体粉饰成本越大,该式成立的可能性也越大。可采取以下方式提高粉饰成本,比如建立可以多渠道了解农村小微经济体情况的信息平台,完善农村小微经济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政府、银行、农村小微经济体三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等。
2、提高农村小微经济体的履约概率。不断提高违约的声誉损失,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实施典型失信主体“黑名单”、诚信示范主体“红名单”曝光和评选,普惠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提高对有违约行为的农村小微经济体在信贷市场上的准入门槛,并加大对农村小微经济体贷款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
3、设置合理、科学的抵押条件。针对农村小微经济体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微经济体设置相应的抵押率,并建立完善、规范的入押程序。除抵押外,也可以利用担保、联保等增级措施,作为抵押的补充。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县域普惠金融机构通过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准确掌握和判断农村小微经济体的信用状况,增加信号的粉饰成本,并通过失信惩罚机制和守信激励机制,提高违约的声誉损失,从而督促资金需求方积极履约。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增加粉饰成本,提高声誉损失,有效发挥征信的激励约束功能,对于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拓宽县域普惠金融征信体系覆盖面
普惠金融机构具有小而散、数量多的特点,全国仅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就超过9000家。但是目前全国村镇银行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仅有150家,占全国村镇银行数量的15%。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仅有300家,占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不足4%。诸多为普惠金融提供支持的机构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凸显现有征信体系对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有限。此外,央行征信系统主要采集银行信贷记录信息,有信贷记录的人群仅覆盖中国约24%的人口,部分普惠金融对象的信用数据未能纳入征信系统。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推进运营状况良好、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各类小微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对其接人征信系统的途径、准入审核和政策许可,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其次要实现信用信息的广泛征集,降低普惠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成本;第三要为普惠金融机构提供更广泛的低成本征信增值服务,满足其多元化的征信需求。
(二)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开发及运用
一方面,系统平台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承担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传递以及辅助分析的重要职能,系统平台的建设及完善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普遍存在功能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尽快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在运行效率和功能灵活性方面满足需求。另一方面,系统信用信息的充分运用也是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在建立了完善的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及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应用,农村小微经济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将大大提升,粉饰成本也将随之上升。通过人民银行、政府部门以及普惠金融机构对系统数据的分析运用,发挥系统数据在货币政策评价、政府目标考核、贷款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突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三)强化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目标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发现和增进农户及农村企业的信用价值,促进县域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为了强化声誉效应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整合针对“三农”的财政和信贷政策,完善落实财政奖励、补贴政策,建立健全“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机制,推进普惠金融机构贯彻落实支农助农信贷政策,从融资价格、融资金额方面对农户和农村企业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推进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的落实,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办法,加强信息共享,定期将信用乡镇、诚信农户、诚信企业等予以公布。同时,在现有行政处罚措施的基础上,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农村小微经济体黑名单制度,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结合监管对象的失信类别和程度,使失信者受到惩戒。
篇8
关键词:普惠金融;县域;情况调查;对策研究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让脱离金融关注的“弱视区域群体”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对于破解金融服务“脱实向虚”的困境,发挥其经济转型发展“助推器”作用,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调查———以临汾为蓝本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辖区设有17个县市区,151个乡镇,2968个行政村,县域人口达337.3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8.15%。其中6个平川县为传统资源型城市,10个县位于山区,为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3.7万人,贫困率为7.03%。
(一)金融基础设施布设情况
在金融机构网点设置上,2016年年底,辖区只有4个县设有证券机构,设有率为25%,2个县设有小贷担保公司,设有率为12.5%,10个贫困山区县设有量为0;银行网点布设方面,辖区有11个县均只设有农行、邮储、农发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银行网点,每万人拥有网点1.5个,网点乡镇覆盖率为84%,万人拥有ATM2.02个,POS终端33.17个,助农服务点覆盖率83.63%;行政村银行网点设有率为2.83%,全部为邮储、信用社的分支机构。
(二)金融服务开展情况
2016年年底,辖区县域(含乡、村)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为0.07人,银行卡人均持有量1.23张,人均交易笔数11.29笔,移动支付渗透率为16.17%,网上支付渗透率为19.81%,其中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为0.1807张。农业保险普及率和人寿保险普及率分别为18.76%和24.43%,有贷款的农户占比为7.71%,金融投诉率为15.73%。
(三)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情况
我们从产品的认知与选择、投资理财、金融教育等10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对辖区欠发达县域及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素养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随机抽取的30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获取金融知识渠道主要包括朋友、网点宣传、金融知识进农村宣传、电视或网络等,占比分别为41%、45%、8%、6%,92%的农户表示完全不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和信用卡知识,74%的农户表示完全不清楚信用管理知识,95%的农户表示对金融产品的认知与选择完全听从于网点工作人员的推荐,遇到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救济途径,90%以上的农户选择隐忍。
二、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资源供给不平衡
贫困县和农村地区是普惠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与市级、较发达的县域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供给、金融素养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以辖区侯马市(县级市)和汾西县(国家级贫困县)为例,侯马市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为100%,而汾西县为0%,该县8个乡镇,120个行政村,仅设有1个农村资金互助社;汾西县每万人拥有ATM数为1.75个,POS终端数为6.09个,而侯马市分别为4.16个和242.92个,分别是汾西的2.38倍和39.89倍。两者在保险覆盖率、金融服务多样化等方面均差距明显。
(二)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不足
县域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服务种类单一,八成县域无证券和小额贷款业务,保险普及率低,距离广泛涵盖存贷汇、保险、养老、证券、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征信体系等在内普惠金融体系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距离。乡镇、村一级尚无法满足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服务便捷性不高。(三)金融教育缺失受普惠金融发展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差、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等一系列因素限制,目前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多具有时点性、碎片化特点,甚至存在大面积贫困地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空白区,无法满足改善农村金融普惠发展程度的要求。
三、破解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沟通协作,构建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环境
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普惠金融发展对促进地方均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发挥牵头、协调和保障功能,推动地区形成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联动格局。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银监局、农业部门、扶贫办等部门,成立普惠金融发展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制定制度办法,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撬动作用、政府性基金的补贴作用、监管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征信体系建设的保障作用等,为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强化设施建设,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多样化
从财政补贴、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切入,提升金融网点设置的成本效益可持续性,引导金融机构网点向农村地区延伸,鼓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市场,加快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各金融机构要立足县域、农村市场欠发达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常态化的存贷汇金融业务外,在保险、养老、基金理财、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寻求突破,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竞争充分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三)创新金融教育,建立农村金融知识普及长效机制
搭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站,发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的宣传辐射作用,通过“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使其承担金融知识的日常传播功能;与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建立工作机制,依托基金会的教育资源,培育农村村干部、金融网点从业人员、乡村教师为一级志愿者,定期在农村地区开展针对性的“金融课堂”,扫除农村地区金融教育“盲区”;在农村中小学开设金融课程,搭建学校向家庭、社会传播金融知识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焦瑾璞,王爱俭.普惠金融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普惠金融 小额信贷 农民创业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心的问题,国家政府一直在探索新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城乡贫富差距大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创业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普惠金融体系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的重视并得以发展。但普惠金融的不完善性仍会限制对农民创业发展,只有实现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加推动农民创业,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民经济。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出台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政策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各类财政支持政策,通过运用小额贷款,区别再贴现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金融货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中小银行,贷款公司,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都是由政府出面,在市场机制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试图建立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来帮助解决普惠金融“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
(二)全面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1.03万个,自助设备总数达到62.69万台。县域银行业物理网点11万个,24个省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已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证券机构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地级市。县区保险分支机构增至6.7万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增至2.2万个,覆盖全部县域和大部分乡镇。
2.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贷款余额3632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贷款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贷款余额8191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组建113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包括1071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和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占比达62%,各项贷款余额中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90%。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27家,贷款余额8444亿元。
三、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农民资信情况不佳,经济发展相比城市地区较为缓慢。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下,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经济效益,势必减小对农村地区的贷款投放量,农村地区金融水平只会进一步萎缩,而这部分减少的信贷资金将会自发的流向城市和东南发达地区,这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和金融服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后果。
第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作为自身实力比较雄厚的服务农村金融的排头兵,农业银行在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到强有力的功效;另外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差,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法等问题仍然很突出。
第三,出现农户“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由于存在贷款门槛的问题,贷款手续相对繁琐,很多农民除了自身的宅基地和可供使用的田地之外没有更多可供担保的资产,这使得其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其次面向农民贷款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多,涉农贷款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风险相对较高。另外,由于农村客户信用意识淡薄,缺乏资金时不愿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较难获取农民的资信情况,对贷款的风险水平比较难把控,甚至会出现扭曲逃避金融机构债务的现象,因此金融机构无论是出于自身工作的可操作难还是贷款的风险大的原因,就更不愿意贷款给贫困农户。
四、农民创业现状
团队采取问卷访谈,对江苏淮安,连云港地区农民创业者实地调研,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年龄18~65岁,获得有效问卷307份,其中淮安地区有效问卷份145份,连云港地区有效问卷162份。调查发现,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是农民创业者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成为创业的直接动机。其次是追求独立的想法,追求独立、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再次是成就动机,振兴本地经济、带动周围乡邻致富。农民创业不仅给家庭和个体带来收益,同时也带来一些正的外部性效应,如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振兴本地经济发展、带动周围乡邻共同致富等。
(一)农民创业特点
1.以男性居多,规模大多不大,大多是风险规避者。农民创业者男性占样本总数67%,女性占33%。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43.6%,初中学历的占47.1%,小学文化程度仅占9.3%。现有资产在10万以上的占41.6%。选择低风险低收入的类型的占91.5%。
2.创业带有明显的兼业特征。农民专业化创业的比例不足30%,大部分农民创业者有或多或少的农业兼业行为。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创业者抵御风险能力低,创业者都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因此,对于离开土地进行创业的农民创业者来说,并没有彻底割断同土地的“脐带”关系,仍不肯“放手”手中的土地农业。
3.创业资金来源及困难。创业者通过其它途径很难获得所需的资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创业发展和创业者提高创业绩效的重要障碍。农民创业者的启动资金主要源,“个人与家庭积蓄”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民间借贷”,再次是“银行贷款”,最后才是“政府项目扶持资金”。除资金外,“创业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时,创业者的选择依次是“技术”、“政府支持”、“市场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创业是为了养家糊口,并且仍然缺乏创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和胆识。选择的都是风险及回报较低的行业。随着创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创业者的厌恶风险的特征越发明显,往往都选择“点到为止”,满足于目前的创业现状。
2.缺乏创业资金。创业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而在创业资金的来源中,个人和家庭积蓄是最主要的来源,向亲戚朋友借款占居第二位,而向银行贷款和争取政府的项目投资难度较大。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的支持,信贷门槛高,资金问题不能解决,农民创业者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实施创业规划和施展创业才能。
3.缺乏创业环境。创业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创业环境优势主要集中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25.9%),发达便捷的交通资源(20.9%),而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足服务效率低下(16.6%),市场竞争激烈、秩序混乱(35.4%),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13.4%)是创业者集中认为不好的地方。调查改善本地创业环境时,创业者们提出首先要提高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是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再次是规范本地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有限监管,最后是完善公共基础实施建设和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4.个人能力不足。农村地区由于学历普遍较低,所接受的知识信息不足,导致创业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无论是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战略眼光都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其创业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
五、从普惠金融角度谈促进农民创业
第一,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依据,进一步完善法律和制度设计,提供良好稳定的的普惠金融运行环境。
第二,普及普惠农村金融教育,提高居民对普惠制金融的认识,使其自觉运用小额信贷工具脱贫致富。可以举办各类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不断丰富社会农民对金融的了解和对金融机构的了解,消除农民想不到找银行贷款或者不敢不愿意找银行求助现象。通过知识普及,进一步完善农民的信用意识,自觉维护自身信用水平,降低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
第三,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主力军,我国大型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政策。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业务结构,设立专门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部门,开辟对城乡居民和农村小企业的信贷窗口,提高贷款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深化农信社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办成专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邮政储蓄赢;利用其网点多,在农村地区工作开展深入的特点,进一步扩大邮政储蓄小额信贷规模,努力成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第二方阵。
第四,结合目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重视发挥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的作用,发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让金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需要它的农民手中。
六、总结
普惠金融理念作为和谐金融的一种体现,是对现有金融理念的继承和扬弃。在今后一个时期为农村及农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大力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必将是今后的一个方向。为此政府金融机构等要多方助力从组织体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宣传普及等方面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努力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相信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体系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必然能促进农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吕萍.1156家小额贷款公司可变身村镇银行[N].北京商报,2009-06-19.
[2]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3]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杨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研究[J].征信,2015.
篇10
一、国际商业银行多种模式参与普惠金融
直接经营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体系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广大低收入弱势群体最为关注的金融服务之一。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有多种可行模式,主要集中于内部业务单元模式和子公司模式。内部业务单元模式是在银行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微型金融业务部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经营单元,但其不是独立的法律实体,要接受银行的统一管理。最简单的业务单元模式甚至就是在现有零售业务部门或者消费信贷业务部门中,引入新的微贷产品。内部业务单元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当属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简称印尼人民银行)的村级信贷部。印尼人民银行是印度尼西亚五大国有银行之一,其组织机构共分四层。第一层是位于雅加达的总部;第二层为地区分行,共15个;第三层为支行,共320个;第四层为村级信贷部,共3902个。村级信贷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常位于农村乡镇的中心,是印尼人民银行最重要的机构组成。一个典型的村级信贷部,通常可以覆盖16-18个村庄,拥有不超过12名员工,储户450名,贷款客户70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尼人民银行村级信贷部始终保持了盈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印尼人民银行。2003年,印尼人民银行上市,受益于村级信贷部的贡献,其资产回报率和股本回报率均远超当地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在子公司模式下,小额信贷业务单元则是独立于银行母体的法律实体。这一模式的成功案例也较多,比如秘鲁信贷银行设立的SolucionFinanieradeCredito,智利国家银行设立的BanEstadoMicroempresa,南非Teba银行设立的TebaCredit,约旦国家银行设立的AHLI微型金融公司等。
整合社会资源发展银行模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通过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发展银行的方式,较快地消除金融服务空白、改善低收入群体福利。例如,印度的工业信贷投资银行提出了“无空白点”战略,即通过扩展各种服务渠道,使每位农户都可以在周边10公里范围之内,便捷地找到该银行的服务网点。在此过程中,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只在少数交易规模足够大的地方开设分支机构,其他地方则主要借助“无分行”服务模式,也就是通过与特许店、信息站和微型金融机构等外部机构的合作,为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特许经营店就是农村地区的一些诸如出售摩托车的小店、农村杂货店等;信息站则是印度为消除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而设立的村庄信息中心,类似于互联网便利店。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利用遍布农村地区的小店,在其中放置可以联接银行网络的终端供农民使用,有需要的时候才派出员工到农村收款或放贷。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巴西的银行业务模式,即尝试将一些非银行机构发展为银行机构,以解决银行在边远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困难的问题。在银行业务模式下,巴西的零售商店、彩票销售点、药店、邮局都可以银行业务,成为银行分支机构的重要补充。数据显示,建立40家机构的成本仅相当于建立1家银行分支机构。在2000-2008年期间,受益于银行模式的大力发展,巴西国内的银行账户数量翻了一番。同时,巴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银行运营成本更低,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多的形式提供金融服务。巴西的做法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成功鼓舞了秘鲁等国家也大力发展机构。支持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模式。相比小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无疑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和技术,因此即使不直接经营小额信贷业务,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为其提供各种支持,从而间接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除直接向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转贷资金,商业银行的支持方式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印度的工业信贷投资银行与小额信贷机构SHARE达成了资产证券化交易。工业信贷投资银行按照约定的折现率购买SHARE的信贷资产包,SHARE继续承担贷款管理职能,并以第一损失担保的形式,为这些资产提供担保。
通过资产证券化,小额信贷机构可释放出更多的信贷规模用于进一步扩张。又如在共享银行基础设施方面,土耳其第三大商业银行——担保银行在国内拥有300多个分行和800多台ATM,并经营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这是当地小额信贷机构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从2001年底开始,土耳其担保银行为小额信贷机构Maya提供分行网络和电子银行服务。此外,墨西哥国家银行和俄罗斯的奥塔银行也在分别为当地的Compartamos和FINCATomsk等小额信贷机构提供各项基础服务。设立或参与普惠项目基金模式。除直接或间接投身小额信贷等普惠金融业务之外,商业银行也尝试通过发起设立或参与各类普惠项目基金的方式,为各国或各地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如作为全球金融巨头的花旗银行,也是世界小额信贷的最大捐款人,其旗下的花旗基金会曾捐款5000万美元,通过花旗银行网络为众多国家小额信贷提供资金支持。花旗基金会在中国社科院专门设立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培训中心,并赞助培训资金为中国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专业培训。此外,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也出资5000万欧元,与格莱珉银行共同设立微型金融基金,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微型金融机构和社会公益项目。
二、我国商业银行四种路径发展普惠金融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发挥在资金、渠道、科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应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注重风险防范,确保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大型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优劣势并存。相比于小型金融组织,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在普惠金融建设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在资金总量和资金来源上具有明显优势。大型银行的资金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吸储能力和放贷能力,对普惠金融建设可形成较强的支撑。第二,网点布局相对完善。大型银行的经营网络遍布全国,布局较为合理,客户可以便利地通过物理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第三,信息科技和电子渠道先进。大型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形成规模,基础设施齐全,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ATM、POS等电子渠道上拥有小机构难以企及的优势。第四,产品和服务种类齐全。大型银行业务条线广,专业化程度高,无论是相对高端的理财、信用卡、托管、现金管理、企业年金、财务顾问,还是传统的存贷款、本外币结算、汇兑,大型银行都能为客户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第五,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大型银行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客户对大银行一般也有较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大型银行介入普惠金融,有助于传播普惠金融业务和品牌,消除客户疑虑。
当然,普惠金融体系面对的客户群体与大型银行的客户群体有一定差别,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开展银行业务需要有不同于城市地区的理念、模式、技术和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强调标准化、流程化和文件化的大型银行,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劣势。第一,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挑战。在作为普惠金融目标市场的农村地区,农民的家庭和个人财务信息极不规范,而且受合格抵押担保品的制约,影响信贷业务决策的“软信息”相对更为重要,但这类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依赖人力和人际关系,与社区型机构相比,大型银行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第二,普惠金融业务盈利能力弱给大型银行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一方面,贫困地区一般地广人稀,业务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地区;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单笔业务金额微小,业务总量远不如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十分有限,对大型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来说,普惠性业务规模越大,越容易拉低经营效率,导致资产收益降低,影响财务绩效。第三,网点扩张难度较大。从国内大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都经历过在乡村地区广设网点到大规模撤离的曲折历程,对重新增设农村网点需再三斟酌。同时,新设物理网点的各项成本较高,通过增点增员的方式做大农村业务规模,显然也不现实。第四,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金融意识薄弱,金融体系发育不成熟,外部非经济干扰因素多,违约治理难度大。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潜在风险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