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范文
时间:2023-03-15 15:2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文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爱心满天》是萧山广播电视台今年新推出的一档爱心公益类栏目,意在为萧山区范围内的穷苦大众打造一个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平台,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全区范围内和谐快速发展工作所推出的一档节目。作为这个栏目的编导和摄像,笔者一直本着能够以真实画面、原生态的结构打动观众为目的的心态来进行每一次的节目策划和制作。拦目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一个个家庭的困苦生活。河庄赵美员、城厢俞桂花、三峰谢益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观者落泪、闻者伤心。
从笔者个人角度来说,觉得编导要有平民化意识。电视编导在每一次工作中,都应该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要有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电视节目需要体现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1)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中疾苦。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以电视文艺的手段反映给电视观众;(2)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要善于换位思考。让自己做一名普通观众,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电视受众的需求。去理解观众现在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看到了这样的节目他(她)又会有怎样的感受;(3)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要注意将平民意识贯穿整个电视节目后期编播制作过程。文稿的写作和语言表达上要尽量通俗易懂,画面的编辑力求充满人性,主持风格做到与受众平等亲切,缩短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节目变得更有人情味。
众所皆知,纪录片是最讲究故事内容真实性的一种电视文艺节目类型。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但纯客观、绝对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反映真实只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纪录片的拍摄只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一种认识,并不仅仅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例如我们拍摄的纪录片《爱心无痕》这个片子,我们是关注了差不多有几年时间,虽然开机拍摄只用了2个多月,剪成了这个不到20分钟的片子。实际上,就纪录片前期拍摄而言,当我们扛起摄像机开始纪录的哪一刻,就有了编导的主观意图,我们注意了拍摄对象,关心了他们的存在。纪录片的题材的选择也许就是创作主体(即编导)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我们生活的杭州市萧山区是个全国都众所周知的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不表示萧山内每一户人家每一户家庭都能够享受到这一份和谐安康的生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务农家庭同时也接受着病魔的侵袭。萧山区河庄镇的赵美员家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作为一个电视文艺编导,一方面要遵守纪录片的“非虚构”真实性原则,让镜头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另一方面要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记录,如何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影像。这里的让镜头如何记录、选择、传达就牵涉到编导意识。纪录片的本质是记录非虚构的现实世界,以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影像为己任,真实性乃是纪录片的生命和底线。但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所以并不是纯粹客观的,编导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性,就是纪录片的编导意识。
纪录片既是原汤原汁,又不是原汤原汁。一部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可能都是在真实时空发生的真实情景,所以这些不能不说是原汤原汁。但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又决不是纯粹的原汤原汁,因为从摄像机一打开,作者就在选择生活。特别是进入后期,作者又在远不是生活全部的大量素材中,精选其中一小部分经过组合,营造新的“时空”,这就是编导意识作用的结果。个人认为电视文艺编导就是在现实中挖掘素材,并从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过生活细节的并列,创造出对生活的阐释和创造意图。我们之所以把题目叫做《爱心无痕》,是因为在后期剪接的时候,我们觉得故事中女主人公的爱可分为妻子对丈夫忠贞不二的爱和母亲对儿子无私奉献的爱。为了增加故事性所以把赵美员这一普通女性的生活状态作为一条主线。我们的编导意图是为了通过做这个节目,让人们了解到在生活中爱的体现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对身边的家人、朋友的无私奉献和精神的支持。这对传统的道德文化构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细节化的观察对象,对于有文化差异的人们相互的了解和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篇2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记录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的纪实倾向。这一点与“新闻性”有所关联。但新闻强调时效,文艺的纪实风格则不必受时效的制约,可以表现历史的、自然的、地理的、民俗的、文化的内容,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文的价值。记录与纪实的风格甚至不限于专题,已经影响到影视剧的创作,如电视剧《黑槐树》、电影故事片《一个都不能少》。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记录就是历史,就是文化,音像记录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新闻记录和艺术记录同样如此)。从这一点讲,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音像资料不应该“一次过”,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地重复运用、反复使用——因为任何声音和图像都是多义的,换一种视角,就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传播学认为,被反复使用的资料是最有价值的资料。挖掘资料的价值,将资料用到极限,是最经济的做法。况且,读解资料可以充实和丰富自己,提高分析与鉴赏能力。
篇3
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合打造的文化纪实栏目《回家》,已经播出5年了。5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三贴近”原则的要求,高度重视《回家》栏目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生活、深情创作、深度打磨,始终关注那些身上最集中、最高度、最精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人物,以260期精心创作的节目,打造了吉林电视台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栏目。《回家》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广泛赞誉,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精品栏目,并在吉林电视台发挥了品牌栏目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吉林电视台栏目建设工作从“点式突破”的发展模式为起点,开始总体呈现出规模发展、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作为正在努力提升总体实力的地方台,一方面我们对《回家》所取得的成绩倍感欣慰,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坚信,只要自觉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科学地谋划发展方略,运用先进的电视理念促进自主创新,通过现代的管理理念追求效率提升,尊重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节目创作,电视文化栏目必将健康地运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最终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回顾《回家》5年来的工作,展望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办好电视文化栏目,就应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电视艺术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精品意识,按照精益求精的要求,努力打造艺术精湛、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以多样化的主题形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顺应文化发展潮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思想活动和欣赏习惯的新特点,大力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提高电视文化栏目创作的水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电视工作者,以此保障《回家》栏目始终在可持续发展中为和谐文化的构建做出一定贡献。
一、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电视艺术创作生产的各个方面
2001年,《回家》谋划之初,恰逢吉林省广电事业开始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作为地方台,在全国广电行业加速发展的变局中,我们渴望寻求栏目突破,力争占领某一类型节目的制高点,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带动电视台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栏目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支撑。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我们选择了投入相对少、质量相对高的文化栏目作为着力点,期待在激烈的电视栏目竞争中占有一定位置。
电视文化栏目的创作,对资金投入的要求相对少,对文化创意的要求相对高。作为实力并不雄厚的地方台,我们创办《回家》栏目依靠优秀的创意人才、管理人才,突破了创作人才和物力财力的局限,同时由局党组明确提出规划,台班子切实予以扶持,以政策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最为宝贵的,用好用活人才是电视文化栏目发展的根本。
优秀的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往往可以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发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热情讴歌民族优秀人物的奋斗与创造,艺术展现这些优秀人物的和谐内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回家》的每一期节目中,我们都将镜头朝向那些在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发掘他们身上典型的民族精神气质,再现他们不懈追求人生价值与民族富强紧紧相连的人生历程,深情捕捉他们内心情感的起伏激荡,展示他们由遭遇人生矛盾到走向内心和谐的过程,给予人们思考与启迪。在他们身上,不仅折射出优秀的民族精神,透过富有时代特征的解读,人们会发现众多人物形成的群像背后,升华出的正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风格气派。
二、切实增强精品意识,努力打造艺术精湛、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回家》作为吉林电视台的精品栏目,代表着吉林电视台的制作水平,同时也是吉林电视台栏目艺术创作的标志和质量示范,它对吉林电视台文艺栏目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回家》被业内称为精英文化的高雅栏目,而《回家》坚持将先进文化大众化,在高雅文化的生动展现上,探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根据收视分析显示,喜爱它的观众,并非仅仅是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有一大批社会主流人群同样关注节目。
这说明精品不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精品是属于大众的,是将优秀的先进文化以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精彩传达的作品。正是《回家》栏目组在每一期节目中都精心追求争取制作出精品节目,才使得节目屡屡获得国家级节目评选一等奖。5年来,《回家》的示范作用也辐射到全台文艺栏目的创作,一批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新办栏目在《回家》的带动下,都在努力寻找用艺术化的生活形态来反映精彩的生活,都在努力实践愉悦心灵、振奋精神的宗旨,吉林电视台的文艺栏目正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良好发展势头。
三、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以多样化的主题形态,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回家》从创办之初,强调通过鲜明的纪实风格,努力提炼五彩斑斓的节目素材,原创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节目。5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深入拍摄对象的日常化生活,凝练真、善、美的行动、情感与精神。强调纪实元素的运用,使节目采访、历史资料尽量贯穿在人物真实的生活行为之中,画面、解说、音乐与纪实段落的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个既浓缩历史又属于时代的段落。这使得节目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电视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当然,我们也曾遇到节目形式模式化的瓶颈,但是通过以人物特征为出发点,合理调度纪实与写意手段,创新叙事结构,更加多元化地使用视听语言,使节目形态在主题化之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
实践证明,这样的节目形态正在满足不同观众不同层次的观赏需求,人们既可以近距离走近名人大家,又可以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甚至可以与他们一起进行更高的富于哲学意味的人生思索。同时,在人与人情感共鸣中的真诚沟通和解读,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和谐融通。我们相信,只要更加广泛地关注不同领域中涌现出的优秀民族人物,以更加多元与包容的视野,以更加多样化的节目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收视和美感需求,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四、积极顺应电视文化发展潮流,准确把握观众审美活动的新特点,不断提高电视文化栏目创作的水平
我们要不断提升《回家》栏目的质量和创作水平,在不断向国内其他优秀文艺栏目学习的同时,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吸纳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的电视节目经验,在节目传播手段、机制体制和形式风格上进行新的探索。
过去的5年,我们在节目创意理念上,把握了民族心理结构中最具本质特征的文化符号,提出了“家文化”的电视主题,并且不断地进行系列化和主题化制作播出;在观众审美习惯上把握了大众的日常化审美倾向,开拓了人物专题节目的纪实风格;在节目传播方式上,面对复杂多变的电视文艺节目生态,坚定不移地保证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并且采取了多元立体的推广方式增强节目约会能力;在机制体制上,我们采用“独立创作与联合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而没有片面地采用单一的“制播分离”模式,保证了节目创作上的竞争格局,为节目质量优先、社会效益优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支撑。过去5年,我们在风格鲜明的纪实性人物专题节目上已经做出了深度探索,并且尝试着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的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节目书籍发行工作,以及曾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及一些兄弟台进行了部分节目的交流。这都为进一步提高节目运行水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同时,将大力推进节目的多样化、系统化发展,力争将品牌做大、做好。2008年,根据吉林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吉林卫视强化了“东北亚”特色,并且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吉林卫视新版栏目中,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我们继续保证《回家》栏目在黄金时段的播出,同时也在积极思考进一步拓宽节目的主题、形式、风格和传播模式。
我们相信一档优秀的电视文化栏目,会有很多的资源可供开发,以节目的品牌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更加多样的创作来构建起新的品牌体系,将会促进节目品牌体系总体质量和规模的提升。
五、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电视工作者
电视文化栏目的创作,关系到电视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构建和谐文化的职责,是每一个电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吉林电视台《回家》栏目之所以从创办之初就一直得到了众多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关注和扶持,如同一位专家评论的那样:“勇气可嘉。”我们认为,不能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盲目地一味迎合个别观众的低品位而生产有低俗化倾向的节目,事实证明这样的节目,不仅不会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且也不会有持续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在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篇4
(一)节目定位理性化
1.结合受众所需和自身实际两方面来合理确定频率风格、节目内容和形式
现代传播学告诉我们,受众对于新闻信息而言,一方面是传播对象,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体,它对媒介发出的信息具有选择的权力。因此,充分研究受众所需是节目定位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正确分析自身实际,明晰长处所在,并通过理想的方式,将自身优势转化为与听众达成的最大程度的共鸣。
2.有效把握广播文艺节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注意事实软化引导。“软”主要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兴趣的文艺娱乐作品。有这样一个广播剧:一个小男孩每日都在村头张望,路人不解,问其原因,小孩说道,前些日子,两个警察叔叔把爸爸带走了,妈妈每日都偷偷抹眼泪,小孩子最后流下泪问:“爸爸什么时候来呀?”这个文艺小品全文没有一个“法”字,但却处处体现着法的严肃性。文艺作品就是要充分利用文艺这种“软”的优势摆事实、讲道理,不是扳起面孔训人,容易触动思想,以达到引导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循循善诱引导。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上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和错误观点,作为广播文艺节目的宣传,不能采取急风暴雨,或者强制灌输的教育方法,而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加以引导。近年来,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少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观点,思想颓废,斗志丧失。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适时播出了世界历史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产生的强烈的反响。这说明,文艺节目贴近群众,努力寻找准确的切入点,是正确引导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次,要注意旁敲侧击引导。一个事物,正面有一个,而侧面却有好几个,侧面引导是建立在多元、侧向和逆向思维之上的一种引导方法,其角度多,内容丰富,引导更为全面。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曾有这样一个相声段子,大意是这样的:某上村致富后,参观团一拨连着一拨,最后竟吃空了这个山村,最后实在没吃的了,就开始吃路旁的树叶子。这段相声没有直接批评吃喝风的腐败行为,而是通过这种“旁敲侧击”的说理方式,引导人民去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文艺节目应从事实出发,选准角度,捕捉实际生活中的精彩素材,加以升华,凝结为有分量有深度的文艺节目,以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广播文艺节目的深度发展
(一)坚持广播的党政支持和党性原则
广播节目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应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智力上的支持。文学节目的喉舌功能,虽不象新闻节目那样直观,但它寓教于乐、寓理于文,能形象、含蓄、艺术地展现党的主张和意志,使听众在不自觉中受到薰陶和洗礼,这实际上就是在实践文艺工作的“两为”方向。所以,办广播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唱响主旋律,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好务。
(二)广播文艺节目的正确舆论导入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标准,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性的统一,要保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文艺节目舆论导向和定位具有非政治导向和宽泛性,这就要求文艺节目在自身特征上要认真地加以把握。比如,某个电视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抗战期间,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送给一位将领,画中内容是秋风中的一棵苍老的大树,树根旁有一片落叶,意思是说“落叶归根”,政治思想性就不言而喻了。
篇5
【关键词】城市台 文艺节目 地方特色
党的十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要翻一番,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五位一体的各个方面。电视媒体在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方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城市台的文艺节目能否占据更多主动,突出重围,迎难而上?笔者认为不仅靠政策、靠创新,也要看实力、看拼劲,更要看谋划布局和“借船”、“造船”出海的能力,其中尤其是要看用什么材料来造船,造什么样的“船”、“船”向哪里驶的问题应值得一番研究。
一、“船”小难顶浪,处境艰难
近几年,全国各地城市电视台和县级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挑战,使得本来就羽毛未丰的城市台和县级台电视文艺节目“船”小难顶浪,在汹涌的浪涛中遭遇了“四面楚歌”,处境艰难。
1、名气叫不响,受众分流快
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一般创办时间都不长,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本身策划、内容、形式、包装大多缺乏原创性,主持人也大多没有多少实力和名气。过去没有数字电视,不转播央视各套和省级卫视节目,也没有视听新媒体的挑战,所以在一个地方还能生存发展。现在情况不同了,大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台和县级台的媒体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我台2011年还常态播出的电视文艺节目《快乐非常道》、《快乐多看点》等,平均收视率只有0.8%左右,2012年初不得不忍痛全部砍掉。如此严峻的形势不仅盐城如此,据业内同行交流,2012年上半年,全国所有的城市电视台广告创收全面“走绿”,只是下滑的程度不同,但谁也没有逃脱处境维艰的困境。
2、内容显老套,创新步伐慢
地方台的电视文艺节目为什么缺乏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节目研发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和文艺素养跟不上时代要求。以往所办文艺节目,要么克隆模仿,与央视和省级电视台文艺节目大同小异;要么土得掉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要么过于前卫,光考虑到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情趣,忽视了中老年观众和广大市民、农民的欣赏需求;再要么就是搞一些过度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使广大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内容陈旧老套,缺乏新意,注定不会有多大的竞争力。
3、形式难突破,缺乏吸引力
电视文艺节目的表现形式至关重要。形式新颖、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节目形态,往往能长盛不衰。像央视的《星光大道》、《正大综艺》、《非常6+1》、《回声嘹亮》等,生命周期往往都较长。但地方城市台大多文艺节目形式单一,嘉宾难选,互动乏力,能走进镜头的大多数也就是当地一些文化名人和文艺骨干,吸引力不大。
4、广告呈下滑,改版无实力
由于地方台文艺节目收视率低迷,精明理智的广告商纷纷撤走广告,不愿投资。没有经济实力,再好的改版策划也无法实施。而据CTR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一季度电视媒体广告刊例花费增幅为1.9%,与前年同期的17%相比,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而且这点微弱的增长央视和几个排名靠前的大的省级台占了电视广告的绝大部分,除去他们,全国大多省级台和全部城市台及县级台广告收入环比都在下降。这说明广告市场的蛋糕正在被各种形态的新媒体分切,地方城市台电视文艺节目的蛋糕被切走更多,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
5、人才留不住,想引引不来
文艺节目的策划和主持人水平高低决定着节目质量的优劣,哪个地方城市台都想拥有一批策划和主持高手。但这几年,这类人才的跳槽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在城市台内部往新闻频道、法制频道流动;有的干脆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台或省级台参加应聘,甚至有跳槽转向网络新媒体的。这种状况使我台文艺中心长期处于人才匮乏的状态。
二、“造船”势必行,内容是核心
地方城市台文艺节目如何才能避免“坐以待毙”,生存发展的路径又在哪里?自我奋蹄、自身求救的办法就是“造船”,先通过做大“船舱”,再“借船出海”、“造船出海”,扯起云霞一样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1、“钢驳铁船”造不起,着眼现实先“加舱”
如果把央视文艺中心比喻成一条大船,那这条船就是钢驳铁船,是电视文艺节目的“旗舰”,在“限娱令”、“限广令”、抵制“三俗”等风向标的指引下,它们乘风破浪,顺利的驶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这样的“钢驳铁船”地方城市台是没有实力打造的,人力物力财力传播覆盖能力和影响力等,都无法比拟。但地方城市台也有“小船易掉头”的优势,“球”不能打,“红灯”不能闯,模仿克隆没出路,但有地方独特文化特色内容。当前媒体竞争的重要核心就是内容竞争,无论是中央、省级媒体,还是市级、县级媒体,可谓得内容者得天下。最近,我台文艺中心创办了《文艺新干线》和《盐渎艺韵》两个文艺栏目,全部是弘扬本土的先进文化。
2、“借船出海”是条路,“借智”也能捕大鱼
地方城市台人才不够,可以像社会“借脑袋”;传播空间、时间有限,可以向网络借平台;影响力和美誉度不高,可以向央视、省级台和演艺界借名人、借影响。例如盐城台向本市歌舞团、县区文化部门借聘了3位退休的老局长老主席老导演,他们刚退休,身体健朗,在节目策划导演、组织布局方面独有专长,依靠他们,我们把央视寻宝节目组、过把瘾节目组,著名主持人周涛、朱军等请进盐城,和他们联手一起做文艺节目。去年,还策划《淮剧大曲》,请来上海、泰州、淮安等10多个市、县淮剧团名角、名伶和淮剧传承人,一起演唱他们最拿手的名曲名段,并与群众互动交流,相互切磋。后来我们做成了两档节目《淮剧大典》和《我演牙痕记》,报到省里参加年度好新闻评选,两档节目都获得了江苏省电视文艺政府奖一等奖。可见,借脑升智、“借船出海”同样能捕到大鱼。
3、水泥造“船”难出海,花大投入划不来
前些年,我们也曾花巨资向央视购买历年春节联欢晚会和有名气的综艺文艺节目,回来包装归类,编排播出;也曾积聚全台文艺人才,编创《快乐老人才艺大比拼》、《少儿才艺大PK》等节目。但投入很大,收视率和市场占有份额却一直上不去。从央视购买回包装的节目,本土观众都看了若干遍,“炒冷饭”不受观众欢迎;自创的老人、少儿才艺比拼节目,因本身水平不高,也不能吸引观众眼球。教训告诉我们:造“水泥船”是不可能让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漂洋过海的。
4、立足本土造“木船”,完善布局易航行
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国产大木船。地方城市台文艺节目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想克服规模难以提升、抵抗风险能力较差竞争实力不强的缺点,就得依托本土文化资源“造木船”,并巧妙布局。在整个布局中,对文艺节目的资源如何采购、如何加工生产、如何推向市场等,都要精谋细划。力求做到节目一次开发后,接下来要在改版微调中逐步完善提高,实现多次生成,多次售卖。在宣传造势上,充分运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媒体和网络视频等载体,进行全媒体价值链运营,用资源置换的方式,实现多平台。
三、繁荣发展靠智慧,众人划桨开大船
党的十报告对我国今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地方城市台创办电视文艺节目更是弥足珍贵的指明灯。
1、强化责任重服务,尚能闯出一条新路
现在各地党委政府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的口号,召开了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门会议,制定和完善了“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也陆续增加了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我们要乘这股东风,掀起学习贯彻十精神的,切实提高广电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我们电视文艺节目的从业人员,在“文化强省、强市、强县”的建设中,更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服务在前,迈开双脚到基层,采英撷华报特色,用特色文艺节目服务人民大众,推进文化强省、强市、强县建设。我台曾经利用这些资源做出30多部文艺专题片,其中有26部专题片被黄河电视台采用,在北美和欧洲落地播出,增强了国际传播能力,也扩大了盐城的知名度。
2、打造品牌搏市场,“木船”也能行远洋
品牌栏(节)目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要求我们办任何节目,都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策划先行,推介紧跟,采编到位,审查严谨,精耕细耘每个栏目,才能进一步提升节目权威性和真实感,靠不断创新强化特色和铸造品质,靠品牌树立公信力,赢得群众口碑,最终才能留住老观众,赢得新观众。
3、注重传承抓创新,展现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的丰厚资源要靠电视宣传推动传承,同时也要发挥电视节目优势鼓励创新,让地方特色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我台《唱响淮剧》文艺栏目已办多年,近千淮剧票友曾在这个平台上亮相献艺,一展歌喉。但淮剧曲调悲怆居多,年轻人不太喜爱。去年我们策划了一档节目《四朵梅花看盐城》,将十七大以来盐城沿海开发、大市区建设等成就编写成脍炙人口的淮剧唱词,约请上海及盐城的淮剧四位“梅花奖”得主演唱新曲新词,并以大型舞蹈、杂技陪舞伴唱,气势恢宏,铿锵有力。播出效果十分理想,此专题片报到省里也获得了江苏电视文艺节目政府奖一等奖。
篇6
关键词:电视台文艺节目;规范;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42-01
一、贴近群众生活
文艺节目在选题思路方面,应从群众百姓的角度出发,对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新闻为切入点进行挖掘。对平庸的选题观众已经具有了免疫力,所以难以做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在选题思路上应注意节目结构独特,以开放求异的思维对文艺节目进行创新。比如在2006年举行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将中国古典名著和火热的选秀节目创新性地组合起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不小的轰动。此次选秀节目既给《红楼梦》剧组招募了理想的演员,又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观众在重温名著的过程中,又一次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电视机前的观众数以万计,每个文艺节目不可能做到让所有观众都满意。所以在制作文艺节目时可以抓典型,分析个别例子,找到其共同点,来制作贴近百姓生活的文艺节目,从而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星光大道》是我们所熟知的文艺节目,这档节目少了很多吵吵闹闹和时尚潮流,其主格调是很具有品味的,做到了真正的老少皆宜,妇孺皆爱。首先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带给人们才艺欣赏的同时还能够教益人们要具有积极的舆论价值,并且来自民间的各项绝活让人们加以称赞,也向世界展示了传统绝活的魅力所在。
二、突出地方特色
电视节目制作人不能人云亦云,一种节目类型的火热引发很多电视台制作相同的文艺节目,这样使电视台文艺节目趋于同质化,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感觉节目套路枯燥无味。对于优秀的文艺节目我们是应该借鉴学习,但不能不顾及观众的感受进行照搬,对节目中某些环节作出创新,并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湖南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快乐大本营》,虽然是对台湾的娱乐节目《超级星期天》的模仿,但对节目其中一些环节进行了改造。节目中的外地嘉宾,中间环节会让其品味长沙特色小吃“臭豆腐”,加入本土文化后的节目更加贴近群众,也让广大观众了解了湖南长沙的特色小吃。
最近电视和网络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节目就算是《舌尖上的中国》了,中央电视台的这档美食节目不但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也使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的民族美食文化。节目导演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挑选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美食,将其制作工艺和美食特色进行详细记录,观众在对地方美食有所了解后,还欣赏了祖国美景。
三、技术创新
时代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文艺节目中得以应用,给节目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也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所以,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来支撑文艺节目的舞台效果。对多样化的科技成果,我们应进行合理利用,将其自然地融合进节目里面,既要显得不突兀,还要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效果。高科技技术在文艺节目中的引用,给节目赋予了新的生命,文艺节目也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能够来到节目现场的观众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观众还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文艺节目的,这就要求摄像机设备和摄像技术具有极高的水平,摄像机要将现场完美的灯光搭配和烟雾等舞台效果完整、精彩、清晰地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给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节目录制好后,后期的制作裁剪也应做到精密,否则前期的心血劳动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在我国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城市变奏曲》上演了溢出多媒体视觉的盛宴,首先舞台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展开的方法,将城市虚化在三面多媒体屏幕中,舞蹈演员在虚拟的城市中翩翩起舞,并且还利用灯光效果来区别现代和古代,古铜色的人物在静止不动时,观众很难区分是演员还是道具。当城市从古代风格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时,其画面给人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随着配乐节奏的加快,现代化城市中的建筑也随着节奏发生变换,在舞台正中的多媒体屏幕用动画的方式将中央电视塔展现在舞台中央,演员在向电视塔奔跑时,仿佛将电视塔真的出现在现场一样,观众惊叹于到底哪些是真实的舞蹈演员,哪些是屏幕虚构出来的舞蹈演员。
四、结语
创新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也是电视文艺节目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为了充实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电视观众,所以在对文艺节目进行创新时,脱离了群众路线,文艺节目不可能孤立存在。电视文艺节目之间的竞争固然激烈,要想从众多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必须走创新路线,制作贴近生活的节目,还要发挥文艺节目寓教于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嵘.浅谈电视文艺节目创新与办法[J].新闻传播,2013,12(08):186-187.
篇7
关键词 LED显示屏幕;电视文艺晚会;舞美设计;舞台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65-02
在电视文艺晚会中,舞美设计是舞台效果呈现的主要手段,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最完美的舞美设计能够为演出者提供最合适的表演氛围和环境,同时也可以将表演者演出最精彩的一刻永远留在观众的记忆中。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舞美设计可以在视频进行重复转播制作时为其成为高品质影像提供技术基础。
通过前几年的电视文艺晚会中的舞台分析来看,通常情况下都是舞美设计师按表演者的表演风格为主要依据,并以此进行舞台的布置,搭建舞台效果道具。因此,早期的电视文艺晚会进场会出现很多大型的雕梁画栋、轻纱垂帘等一系列的舞台道具。但是从现代文艺晚会舞台效果的表现回顾早期效果,就可以看出那时的舞美设计在营造了舞台气氛的同时也会显得舞台中道具的繁琐与笨重。
随着近些年间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影像技术也具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电视文艺晚会中的舞美设计技术也逐渐趋向于成熟。舞美设计从最原始的平面化设计到现在的多元化设计,从原始的实体存在道具到现在的虚拟化道具,从传统的复杂多变到现在的简单适应等多方面发展。特别是在电视文艺晚会舞美设计中LED大屏幕的应用也逐渐变得广泛,可以说LED大屏幕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了现代舞美设计中舞台效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电视文艺晚会中舞台LED大屏幕在应用时可以将屏幕分成多个画面进行播放,显示屏幕可以在播放过程中自由的结合,独立播放,或者任意将画面进行播放其背景等等,LED大屏幕在进行演出过程中可以按照表演的要求进行分区播放,并且在进行播放时可以将图片,文字,以及环境背景的信号频率显示处理以及多区域合并播放等,并且可以做到对表演者表演的特写,文字批注的循环显示,视频的插播播放,摇臂俯拍显示等,同时也可以水平高低变换各种艺术字,特别插画来进行对电视文艺晚会中舞台效果的美化以及亮化,并且可以对电视文艺晚会中舞台的屏幕,地面等通过各种遥控软件或者计算机网络进行控制来达到舞台最佳效果与表演者的需求。
通过近几年的LED显示大屏幕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是已经颠覆了传统的电视文艺晚会中舞台的艺术手段,使得舞台中的背景环境布置更加生动逼真,将文艺晚会中舞台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电视文艺晚会中舞台的表演氛围,无形中在视觉上扩大了舞台的表现空间,更加能够突出表演者的表演内容,并且与此同时还能加强观众们在看到电视文艺晚会舞台时有更强烈的共鸣。由上述变数可以看出,LED大屏幕在电视文艺晚会中舞台艺术主要有3个方面。
1 LED大屏幕在灯光设计中的应用
1.1 LED大屏幕应用对灯光设计的影响
在LED大屏幕等各种灯光设计出现之前,电视文晚会中舞台的背景灯光的明暗程度,舞台的整体灯光效果等等都是由灯光控制师进行控制。自从各种灯光的发光设备融入到了摄像设备中后,电视文艺晚会的灯光舞台设计逐渐在进行完善,从传统的对光线背景较暗的舞台进行灯光的照明变成了现在的对光线背景较明亮的舞台进行灯光的调节,换句话说就是调节舞台中的灯光和LED大屏幕灯光的平衡度,以达到观众最佳的视觉效果,能够使得舞台人物和LED大屏幕等的发光背景进行相互调节,在突出表演人物的同时可以达到最佳的舞台灯光效果。
在最原始的电视舞台的灯光设计中,主要表现的是舞台中各种颜色明暗的对比度,只是单纯的将摄像机所拍摄到的东西真实的反映出来,并且只是要求舞台的照明度和对比度能够达到标准就可以,对于舞台的层次效果、色调渲染、表演人物的清晰度等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但是LED大屏幕在电视文艺晚会中广泛应用后,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灯光的控制时,不可忽略的就是LED大屏幕自身的发光度以及对舞台明暗度的影响,可以说LED大屏幕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舞台灯光设备,只是因为LED大屏幕反应的内容不同,因此在舞台中播放出的光线的明暗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就必须要求在保证舞美设计效果与舞台基本表现目的的同时,不断地对舞台的灯光控制进行调整,使LED大屏幕的灯光与舞台灯光更完美的融合到一起后,还可以将舞台中表演人物的层次感等更加的突出,让电视文艺晚会的舞台色彩更加丰满与生动,最完美的就是让舞台的整体灯光效果更加符合舞台节目想要表达的氛围,让通过电视观看晚会的观众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舞台效果。
1.2 LED大屏幕在应用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调整
近几年LED大屏幕的广泛应用,对于现代的电视文艺晚会的舞台中的基础明暗程度以及舞台表演者的层次感与色彩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当LED大屏幕投入到电视文艺晚会的使用中后,LED大屏幕因为它自身的发光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添加了很多的舞台效果。如果在特定的表演区域中,一旦LED大屏幕的光线强度过高时,就会导致舞台人物的整体光线变得灰暗,一旦LED大屏幕的光线强度太弱后,就会导致舞台人物的整体光线太强,同样都会导致观众无法识别表演人物。可以说,现代的舞台效果主要依赖于LED大屏幕光线强度与表演人物的平衡关系。由此证明,真正完美的舞台表现并不是光线强就会带来最好的舞台效果,主要依靠的是灯光明暗度的比例。举个例子,通常情况下导演如果认为拍摄出来的表演人物的光线过暗时就会要求一直提高舞台灯光的亮度,但是普遍在亮度提高后不仅没有提高表演人物的亮度反而会降低表演人物拍摄后的清晰度。为了解决上述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解决。
首先,可以改变光圈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像设备的灵敏度也逐渐变大,除此之外很多的拍摄设备都是高清拍摄,所以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文艺晚会的拍摄时会适当的降低LED大屏幕的照明度,所以照明度一般会在800lx~1 000lx的范围之内,光圈一般在F4~F5.6的范围内。实践证明,在电视文艺节目的录制现场,相关的工作人员会按照节目的不同进行光圈的基本调整,而调整的范围就是在F4~F5.6之间。
其次,可以根据LED大屏幕中的内容进行光线的适度调整。因为LED大屏幕的使用,会对舞台中的灯光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电视文艺晚会舞台的灯光设计时就必须将LED大屏幕的亮度作为舞台灯光的一部分。必须要提前观察好LED大屏幕的平均明暗程度,然后将LED大屏幕显示的内容的亮度进行统计,根据舞台表演时所需要的灯光亮度,在不影响舞台整体效果的前提下,适当的对舞台的灯光进行调整,同时将LED大屏幕的光线强度算入舞台的基本光线强度中,并将大屏幕的显示内容当作舞台灯光设计的内容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LED大屏幕播放时对舞台灯光的影响以及对摄像设备中光圈控制的影响。
2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近几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LED大屏幕在电视文艺晚会中的广泛使用对于其效果有着明显的改善,可以说LED大屏幕为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硬件设备基础。除此之外,为了让文艺晚会中艺术设计与表现形式持续发展,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电视演艺道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坚斌,奚友根,刘宁,等.现代科技下的晚会革命――浅谈LED投影在晚会中的作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5,17(12):74-76.
[2]吴红建,黄海平,沈晨,等.江阴电视台演播室LED大屏系统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4(10):92-94.
[3]周敏,刘衍煜.访谈类演播厅主副可开合LED大屏分路视频播放控制系统[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215-136,112.
[4]周敏,刘衍煜.访谈类演播厅主副可开合LED大屏分路视频播放控制系统介绍[J].现代电视技术,2015(21):826-817,101.
篇8
开场舞蹈:〈送你一万个吉祥〉
A:观众朋友们!
合:春节好!
A:又是一季雪飘过
B:又是一年人增寿
A:转瞬间20__年已迈着坚定的脚步离我们远去,20__年的春天已悄悄向我们走来。
A: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节,我们首先向全县的父老乡亲
合:拜年啦!
A: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B:开开心心
A:和和美美
B:红红火火
合:恭喜发财
A:喜庆的舞蹈拉开了彬县电视台20__年春节文艺晚会的序幕,也送来了春的气息。
B:是啊!当我们满怀喜悦地盘点20__年的时候,我们收获最多的是“四个字”
A:哪“四个字”?
B:“和谐”与“发展”
A:是啊!20__年,我们彬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彬县的总目标,加速推进工业立县进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县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B:一年来,我们用热情和努力实现了彬县历史性的跨越,用主动和奉献为彬县打下了光辉灿烂的前景。
A:我们要把彬县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咸阳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使彬县在和谐发展中快速崛起。
音乐舞蹈快板:《和谐彬县在崛起》
A:优美的舞姿,展现出我们彬县人的活力和风采,悠扬的歌声,流淌出我们彬县人的豪情壮志。我们用坚实的脚步让彬县神采飞扬,我们用炽热的豪情让古彬凯歌嘹亮。唱起歌、跳起舞,让彬县的明天更美好!有请咸阳市超级歌手亚军获得者徐静为我们演唱
歌曲:《踏歌起舞》
A:欢欢喜喜过大年,热热闹闹庆新春。优美的舞蹈语言传递着祝福,激情的演绎表达着良好的祝愿,相信此时,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都想把美好的祝愿献给自己的亲人、同事和朋友,恭祝一句,新年吉祥。
舞蹈:《金唢呐》
B:下面,我们有请西安铁路局,全国职工小品示范基地著名演员王培通、张怀杰、张晔为大家演出小品
小品:《劝酒》
A:歌舞声声喜迎新春,鼓乐阵阵催人奋进。新的一年,彬县人民一定会用百倍的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下面请欣赏舞蹈:〈〈扇鼓〉〉
舞蹈:〈〈扇鼓〉〉
A:迎着新一年的春光,当你漫步在彬州大地,深深感受到现代化的新型村庄已开始落户我们的每个乡镇。
B:是啊!20__年,我们彬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二十字方针”为指导,按照“产业先行、基础突破、典型带动、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广泛动员,积极建设,探索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种模式。
A:这五种模式就是:“移民新村型、旧村改造型、联户集约型、小城镇型、小社区型”。它不仅符合当前农村实际,而且得到了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B:我在这儿给大家报告一组数字:仅20__年,我们彬县就投资4300万元,建成75条225公里,通达147个行政村的乡村柏油路,这样啊,是我们彬县的农村油路里程名列全市第一,也是建国57年来我们彬县农村公路建设最辉煌的一年。
A:我也给大家报告一组数字:去年我们彬县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的80个布点村,40个重点村,12个示范村已建成农民新居2269户13555间,有2100户农民搬进了新居。
B:哎!咱们两个别说了,还是听她们自己来说吧…….
情景音乐剧:《众手建设好家园》
A:观众朋友:下面掌声有请CCTV第三届全国相声电视大奖赛获得者,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高徒周春晓、于海涛为我们表演
相声:《我爱信天游》
A:观众朋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但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开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社会才能健康,所以说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则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共同努力。
B:观众朋友:在20__年咸阳市百名孝子评选中,我们彬县就有几名好儿子、好媳妇当选,今天我们把他们请到晚会现场,因为他们是我们彬县儿女的代表,也是彬县人的骄傲,掌声有请:
A:20年如一日,孝敬爷爷、碎爷、公公和叔父的好孙媳、好儿媳,水口镇大王村村民李晓会。
B:孝敬90岁母亲,使母亲身心健康,晚年幸福的城关镇北街社区70岁的好儿子王天运。
A:精心护理,勤于孝敬,使母亲得以康复的好儿子:彬县石油公司干部王泾社。
B:有多大能耐尽多大孝道,再苦也不能让公公、婆婆吃苦的好儿媳:炭店乡底纬村村民李晓霞。
A:以体贴入微之举,回报养育之恩的好儿子:义门镇中罗堡村村民房书民。
B:还有一养、二顺、同,使父亲生活开心的好儿子,现任西坡乡副乡长的段小平。
(礼仪小姐为六名好儿子、好媳妇献花)
A:观众朋友:请用我们的双手为这些好儿子、好
媳妇送上鲜花与掌声,送上我们崇高的敬意和新年的祝福,并祝所有的老人健康长寿。B: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正因为有了这些好儿子、好媳妇,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将实现。
歌伴舞:《家和万事兴》
A:观众朋友:过去农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往外跑,一来是为了打工挣钱,二来嫌农村条件差,如今党和政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村里不仅有了广场、活动室,而且象城里人一样也用上了太阳能、看上了有线电视,就连做饭也用上了煤气、电磁炉、沼气,所以说小伙子都纷纷把自己的媳妇往回接。有请著名演员魏元成、侯小鱼为大家表演小品
小品:《接媳妇》
B:秦人唱秦歌,秦歌送亲人。下面有请秦人第一唱《十三狼》为大家献上歌曲《乡党》
秦歌:《乡党》
A:今天!是春天的祝福将我们会聚在一起;今天!是浓浓的喜悦让我们欢聚一堂;让我们共同祝福祖国!祝福彬县!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舒心欢笑!所有的朋友万事如意!新年快乐!!!
歌舞:《欢聚一堂》
{结束语}
A:我们有着许多许多的梦想
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愿望
我们在不断地努力
我们要展翅翱翔
B:“煤炭强基”的基础已很牢靠
“化工做大”的事业已经开张
“三产配套”的列车已经上路
“环境优化”已成为我们的典章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在为彬县编织新的希望
A:我们的目标还很大很大
我们的路程还很长很长
我们自己会艰苦创业
我们要奋起拼搏
B:按照“坚持好中求快,推进四个为先”的要求
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彬县”这个目标
扎实做好“经济增速、产业增效、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四篇文章
全力打造“富裕彬县、活力彬县、开放彬县、文明彬县、和谐彬县”五张名片
A:让我们踏着新一年欢庆的鼓点
为这个正在崛起的咸阳北部能源化工基地
放声歌唱
彬县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
篇9
【关键词】精品意识;艺术性;创作团队;专业制作;宣传效应
精品意识中所涵盖的节目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及宣传性也要随之增强,这就要求创作生产节目的团队及个人,要在具备创作生产节目的专业能力基础之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增强节目创作及制作上的观念意识,才能创作生产出符合艺术规律,适应现代需要的精品之作。
在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中,首先要明确认识到,作品从创作到整个生产制作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过程,这个过程要从作品的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实效性及长效性上入手,也就是注重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具备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思维,有深刻而适度的艺术表现力和发展空间,有现实的引领作用和教育意义,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至少作品本身是否具备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性,是否能给受众最直接的真实艺术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确更应该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最高、最完美的再现,只有高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感染力。一部优秀的文艺节目,往往会给观众或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震撼力,在受众感悟作品内容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能否从作品中吸取到自身对艺术的需求,是否得到艺术的真实感受,是否被作品中的艺术思想所深刻感染或吸引等等。同时,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又能起到引领生活、感动受众、教育大众等作用。
把握艺术作品的实效性及艺术性,是衡量艺术作品重要因素之一,艺术作品呈献的生活时代、政治环境、思想内容等等,又是艺术作品本身得于更高发挥的实质。
以下就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创作及生产,如何把握精品意识观念来加以完成作具体论述:
一、指导决策中的精品意识
在众多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中,如何欣赏节目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如何感受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再现,如何鉴别作品的优劣等等,这些都是对一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从创作到生产再到呈现的基本要求,也是节目受众最基本的欣赏需求即基本判断力。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生产各类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包括,电视剧、广播剧、电视及文艺专题、各类文艺节目实况等等节目。在规划这些节目的生产方面,往往都是以每年要生产多少集数,来作为业务考核的指标,并同时要求每年要按一定百分比递增。这类决策措施无亦是为了扩大各类文艺节目的生产能力,能体现节目需求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现代事业发展中节目生产的政策制定上。首先,要考虑到生产制作团队或个人,是否具备决策范围内的全面创作生产能力,是否具备全面的创作生产客观条件。其次,更重要的还要尊循作品创作生产的艺术规律,要在充分尊重艺术创作及生产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指导决策的科学性。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要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中实现,精雕细琢是精品创作及制作的必要手段。从艺术的创作到生产再到发表播出,都应切实遵循这一规律,才可能真正赋予作品的精品内涵。这就从源头上需要决策上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选择正确的科学决策,让作品能在精品意识观念中得到更好创作和生产,使指导决策规划更具精品意识观念。
二、创作团队的精品意识
任何一部好的文艺作品都离不了最先选择的创作题材、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也就是作品所反应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向上,赋于更多的正能量,内容情结是否真实可信,表达形式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具备艺术创作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优秀的创作团队域个人,只有具备高标准的创作思想、高能力的创作水平、丰富细致的创作经验和不断追求的精品创作意识,才是确保作品成功的现实基础,创作主体的全面能力决定了作品的优劣程度。这就必然使我们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必需足够重视创作生产单位和部门人员结构上的发展建设,制作团队的人员结构,不仅要有具备全面艺术素质,又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把关型人员,还要有懂艺术、懂创作、赋于创新思维的创作生产集体,应该熟悉和懂得节目生产流程的技术性环节,这样的人员生产结构是节目创作生产的基础保障,是优秀节目创作生产的必要条件。
目前,在广播电视行业文艺节目创作生产部门和团队中,不少地方的文艺节目创作生产部门,人员结构还有待调整,高素质人才还有待引进或培养。从许多生产出来的文艺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或听到。例如:电视视频中,人物性格与演员形象不协调;背景画面与主题思想不相吻合等等。广播音频中,人物声音特性与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不相一致;背景音乐与作品思想内容格格不入等等。此类作品艺术表现上平淡、形式单一,再加上节目技术制作上的粗制滥造,创作生产的许多环节都会出现违被艺术规律,是不具备真正艺术性的低劣作品,就更谈不上引领生活、感动受众、教育大众等作用。这一切都充分的说明了作品的创作生产团队或个人,缺泛或不具备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专业性,甚至是完全不懂艺术创作的匠人,在生产文艺节目的过程中,只靠现实生活中的初浅意识和一般感受来创作生产节目。所以,我们说节目创作生产团队的水平,决定了作品的好坏程度,只有高标准、高要求的创作团队,才会真正具备作品创作生产上的精品意识。
三、生产制作中的精品意识
在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除了拥有较好的创作生产责任主体,如:导演、策划、编辑、制片或制作人、监制等等外,作为节目制作主体,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驾驭能力,也就是在充分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有不断创新和丰富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手段及能力外。还需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整体创作过程中,对技术制作方面的切实要求。技术制作环节是作品完美呈献的技术保障,作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就是艺术作品二度创作全过程,优秀的前期创作离不了生产制作上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作保障。掌握技术制作中的制作手段及方法,充分发挥技术制作中的设备优势和技术渲染手段,是作品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责任主体要清晰明确各生产环节的艺术要求,把握作品艺术刻画与技术辅助两方面的协调配合能力。具体有:节目责任主体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总体艺术思想的呈献理解和技术制作的具体手段。而这些艺术思想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作品第一创作的理解,还包括了二度创作全过程环节上的把握,同时也包涵了对三度创作者――受众群体,从视频或音频上所赋于的欣赏习惯、艺术感受和欣赏需求。因此,技术制作团队域个人,在艺术创作能力上的要求和实践同样重要,也必需在充分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精品生产意识,发挥好自身技术上的业务水平,与作品创作主体建立良好的协作能力,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制作作品,都是作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有全面增强创作和制作上的精品意识观念,才能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广播电视文艺佳作。
四、宣传实效性与精品实质性
篇10
镜景结合打造视觉错觉
1.机械结构划分舞台层次
机械结构对春晚舞台空间的改变,首先表现为构建了明显的前中后的舞台层次,通过LED屏幕结合多层次运动景深镜头的形式对舞台进行分割,形成明确的表演区域。其次,LED屏幕与地面升降台结合,强化了空间形式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第三,LED屏幕运动与摄像机运动相结合,能够形成空间结构与表意结构之间的双重变换,为电视画面的层次表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5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明显地体现出机械结构构建舞台层次的特点。节目开场就将机械升降台与舞台光影结合,完成了具有科幻色彩的星空一角的布局,舞者在舞台上的分布也随之出现明显的层次划分。随后背景变为卡通的科幻世界,并通过全景镜头将前中后的舞台层次完整地表现出来,配合整个灯光环境和画面取景技巧,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结构鲜明的舞台表演层次。这种用封闭的拟态舞台空间层次配合节目表意层次进行表现的案例,在以往的电视文艺节目中是很少见到的。
2.特技布景打破物理空间
舞台机械技术和光影技术的支持,使特技布景的使用成为一大亮点。特技布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置换,将观众置于节目所在的异时空之中。其具体的技术表现则在于运动景深构图的使用,正是这一点打破了盒子式的舞台表演空间,真正使“舞台”超出实际物理空间而向无限远处延伸。
运动景深构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布景构图按照近大远小的景深特点进行设计,布景运动则模拟推/拉镜头的运动方式。实际上这一特点在之前的节目布景设计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整体上明确的节目创作指向。2015年央视春晚中全部的歌舞类节目都在布景设计中使用了运动景深构图的方式,尤其是《丝路霓裳》《丝路》等节目,通过对舞台机械设备的合理排布和运动景深式的舞台背景构图设计,很好地表现了节目想要给予观众的异时空观感。
3.景别选择剔除干扰因素
景别的存在虽然使电视观众无法对节目现场进行整体合理的把控,却能剔除现场扰乱节目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干扰因素。因而,在电视节目编导中景别具有两个重要作用――选择性表达与选择性强化,简单来说就是电视画面中只呈现有效信息和反复呈现有效信息。
2015年央视春晚杂技节目《青花瓷》,秉承了近三年来春晚杂技类节目的一贯特点,通过画面内容的选择性表现技巧,将背景的唯美、环境灯光的绚丽和演员表演的惊艳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全景、中近景还是特写,都注意只选取背景与演员表演,将舞台与现场观众最大限度地排除在外,与节目无关的因素被合理剔除。整个画面给观众一种演员在虚幻唯美的世界中表演的观感体验,比较完美地实现了节目镜景结合营造视觉错觉的目的。
情景交融强化心理体验
1.蒙太奇手法强化情感体验
蒙太奇有两个尤为突出的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央视春晚中大量使用了这一画面切换技巧,配合高科技手段塑造出延伸的舞台空间,更好地表达了节目主题,强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刘和刚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的歌曲《拉住妈妈的手》,每当歌曲中出现对妈妈的爱意时,画面便切换至晚会现场老妈妈的面部特写,画面与歌曲一起向观众传达出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这种技巧使得观众的视点与心理的焦点反复切换,散点式的情感凝结不断地强化观赏的愉悦性。而这种多层次空间的影像造型组合运用,在节目过程中展现了影像语言所独有的视觉奇观,强化了观众内心的情感体验,深化了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
2015年央视春晚歌曲《多远都要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太奇在视觉奇观中的心理错觉美感。节目一开始就是一场裸眼3D技术呈现的虚幻视觉盛宴,动态的画面在观众心理接受层面上形成一种时间流逝的错觉,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唯美浪漫的舞台氛围,仿若身处运动的时空隧道之中,暂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的现实环境。不同景别的切换和叠化效果成功地营造了爱意在心的情感意境。这与2013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少年强》和2014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剑心书韵》中单纯使用大LED背景和结尾升起台阶不同,舞台多元化的展示手法带给观众的心理体验,不亚于7D的人景融合。
2.群像式表达寻求观众心理认同
群像式表达原是文学中的人物塑造手段,最初被借用到电影中,而今又被用到了电视文艺节目中。群像式表达除了使所塑造的形象更加翔实丰满、内容更加真实贴切外,在与观众的心理连接上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群像式表达使观众在接收信息时免去第一道理性接收点,直接汇集到情感触点,主观上自主融入精心编制的节目意境场景当中,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2015年央视春晚的开场短片无疑是这一特点的范例。短片中镜头走过祖国的东南西北,经历春夏秋冬四季,跨过河流,翻越高山,行走于千山万水之间,中国人对中国年的磅礴情感油然迸发。山水群像后紧接着是人物群像,一张张如花笑靥,一户户张灯结彩,一朵朵绚烂烟花,节日喜庆同乐的氛围喷薄欲出。这种群像式表达使观众自觉模糊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情绪的表达变得更加迅捷而富有互动性。强烈的情绪表达和丰富的画面内容使观众的心理体验瞬间达到一个高度,心理认同感尤为强烈。
结 语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性。”①“奇观化”趋势下的央视春晚绝非简单地堆砌镜头,而是赋予荧屏生命力和审美魅力。这种创作趋势打破了传统的现代主义审美视觉,带有鲜明的后现代解构式色彩,为当前社会样态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大众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冲突,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可以肯定地说,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奇观化”时代已经到来。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