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26 19:1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政治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政治经济

篇1

一、论文的内容要求

1.问题明晰——清楚地提出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文献综述——简要评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3.研究创新——具有新观点、新方法或新论据。

4.内容结构——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5.行文规范——文字通顺、结构严谨,注释须符合本刊的规范要求。

二、论文的形式要求

1.论文须提供中文和英文的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内容提要的字数一般在400字左右,简要地阐述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结论;关键词需要提供4-5个;作者简介须标注作者的工作单位、职称、所在城市、邮政编码和联系方式(电子信箱和电话);论文的写作背景包括该论文是否受到基金项目和课题的支持以及对审稿人的致谢辞等。

2.关于外国人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外国人名的翻译参照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专业术语的翻译尽量规范化,在较为生僻或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请附原文。

3.论文的注释规范请严格遵照本刊的要求,具体参见本刊的《引文注释规范》说明。

三、其他事项的说明

1.来稿文责自负,文章篇幅控制在1.8万字左右,电子版用word格式。本刊有文字修改权,如不同意,请来稿时注明。我们会尽快回复处理意见,但受人力和经费限制,本刊恕不退稿,稿件寄出3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请作者自留底稿。凡通过专家匿名审稿并经修改后可以发表的文章,作者在出版前须与编辑部签署《论文刊发协议书》。文章发表后作者获赠样刊两本。

2.投稿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直接寄给个人,以免丢失。来稿请注明专投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有此类行为者,本刊将予以追究,今后不再刊发其论文,并通报作者姓名。

3.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获奖或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登等,请及时通告本刊编辑部。本刊允许转载、摘登和翻译,但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篇2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 .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 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 金、化工等. 第二:国有经济要 ,引导和影响 并在 .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

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

(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

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

2.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3.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教学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文理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71-01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对新事物十分好奇,并且在身体激素的作用下他们逐渐由懵懂到彷徨直到矢志远航。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学生不愿主动学习政治课程,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程是遇到很多名词理解不了,学生知识架空如空中楼阁不能运用到实处,缺少创新等等。如何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本人经验做以下论述。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内容要切合实际

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

3、注重社会调查

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文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这是政治教学法改革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

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其实是来自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因此,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均可以从中采取大量的材料来讲授哲学原理。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用来归纳和抽象出“物质内部成份排列顺序不同会引起物质的质变”的原理。等等。特别是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应用计算题,都可以抽象出辩证法的有关原理。例如,在理科的解题方法上,我们知道每类题型均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即具有一定的解题模式,但具体到每个题中,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这一思想,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应用计算题的过程中,抽象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等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师善于和勤于探索,特别是在当前大综合科考试的这种模式的条件下,如能广泛联系理科类知识进行教学,政治科的地位复兴是大有希望的。

总之,由于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只要政治老师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敢于超越,积累经验,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丽萍.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革新,2010,(02)

[2] 陈冬菊.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高涨;形成机制;政治经济学视角;地租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2-0036-07

一、相关文献综述与问题的引出

房地产价格高涨及其泡沫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自2010年初至今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效果甚微。据天相投顾统计,2010年8月全国的商品房销售均价为4 430元/平米,到2011年8月则为5 196元/平米,涨幅达17.3%,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房价则上涨更快,有关我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也充斥着学术界、政府和媒体的视眼。根据资本定价理论,房地产的当前价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贴现值。但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房地产的当前价格很难反映其市场价值,也就较难对泡沫作出识别和预警。难怪很多西方学者也承认:由于很难判断资产价格是由其基本面引起的还是由投机因素引起的,因而泡沫只有当它破灭后才能发现。国内相关文献主要用西方经济学原理来寻求我国房价高涨的原因。易宪容认为金融制度不完全性、效应的滞后性及利益的渗透性,金融交易制度安排的缺陷为我国房价波动的制度性根源,并认为信贷扩张过度是房价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1]。昌忠泽则指出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住房预售制度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导致财政风险加剧,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导致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并认为房地产业从长期来看不应该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加大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关系是抑制房价泡沫的可能途径[2]。周彬、杜两省认为土地财政必然推动房价持续上涨,从而降低居民个人的效用并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房价越高,地方政府的效用就越大,因而地方政府有推动房价上升的内在激励,给定土地财政现状,在地方政府互相竞争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商业银行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存在极大的困难[3]。

上述文献的不足之处是只从某一个角度来解释我国房价泡沫形成的原因,不能将影响房价高涨的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政治经济学将商品价值的研究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尤其是对价值和价格的概念在理论上作了严格区分,加上其平均利润理论、地租理论及虚拟资本理论,构成了研究房地产泡沫的最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因此,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来把握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度量、判断房地产价格高涨的根源,对我们认识现实情况、把握政策方向、掌握投资力度,以及引导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关于“泡沫”的定义与解释

1.关于泡沫的定义。关于“泡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没有明确定义,最为经典的关于泡沫的定义要数《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泡沫状态”就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徒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出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不感兴趣。随着涨价而来的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在垄断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形式表现为垄断价格,而垄断价格也不会脱离商品价值,也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4]47102,871。据此,可以将泡沫定义为商品价格对其价值的严重背离,泡沫的大小与其背离的程度成正比。

2.房地产价格的构成。房地产价值由房产和地产两部分构成。房产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地产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未经开垦的生地,没有经过人类的劳动,没有价值;二是经过人类开垦的熟地,具有价值。依据商品价值公式c+v+m,预付资本C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购买生产资料而支付的货币额c,属于不变资本;二是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货币额v,属于可变资本。在房地产价格的构成中,不变资本主要由建筑材料和设备折旧构成,钢筋、水泥和装修材料等建材一次性转移到房价中,而用于盖房子的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以折旧的形式多次转移到房价中,不变资本不产生价值。马克思认为只有可变资本v才能创造剩余价值,按照产业分类,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由此可以判断房地产价值由建筑工人创造,这里的建筑工人应是广义的,房地产的设计、建造、管理、营销等诸多劳动是否应归于可变资本范畴需要区别看待。对生产劳动的定义主要从增值资本角度和增加使用价值角度来看,前者是资本交换劳动,后者是生产物资产品或具有物资载体的非物质产品的劳动。从马克思“总体工人”的概念来看,“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须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按照此定义,建筑设计工人的劳动是生产工人劳动的向前延伸,尤其是建筑设计师的劳动属于创造性脑力劳动且能创造出更大的剩余价值,应被纳入到创造性物质产品的总劳动过程中,为资本增值服务,应算作生产性劳动。同样,房地产的管理人员也应属于生产性劳动,而营销人员的劳动属于流通环节了,不属于生产性劳动[5]。

房价中的m部分为剩余价值,m/v则为剩余价值率,如果用m/(c+v)则变成了利润率,马克思认为由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变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利润为预付资本的增值额,在货币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生产性劳动工资和利润。利润作为资金使用的回报,房地产企业也需要利润以维持资金流通和生产继续,其利润的计算应是平均利润,但不是房地产业的平均利润,而是社会平均利润。房地产企业的定价是在平均利润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行业超额利润,以此造成房价的虚高,再加之房地产业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从而更加剧了泡沫的产生。

3.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度量。衡量房价是否有泡沫的思路之一是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为H/In=1左右为房价的合理区间,11.5则为恶性泡沫。

注:ΔH为房价的增长率,H/In为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其中2011年的数据为前三季度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为天相投顾有限公司开发的金融数据库 我国2007~2011年房价增长率和泡沫的度量如表1。全国的房价增长率2007~2011年分别同比增长16.1%、6.4%、16.3%、8.1%和11.1%,除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0年我国房地产调控增幅有所放缓外,其余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则变化不大且在1上下波动,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全国的房价是比较合理的,不存在泡沫。我国4个直辖市的房价则差异性很大,京、津、沪三市均存在严重的房价泡沫,尤以上海、北京最为严重,且房价波动剧烈。房企与政府间存在多重博弈,在紧缩政策下,房企采取不降价的行动,而在宽松政策下,房企则加快房价的上涨。重庆的房价也在快速上涨,但还在合理的范围内,基本不存在泡沫。事实上在类似于重庆的二线城市,房企在近几年加快了涨价步伐和开发力度,尤其是在政府对一线城市加大宏观调控的背景下。

三、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房地产业是地产业和房产业的总称,它作为一个统一的组合产业在国际上已成为惯例,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是始于资本主义社会。但人类对土地的使用自有人类就开始了,且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与土地密切相关,正如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使得国民经济的部门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也迅速商品化。房地产业不但成为与其他一切部门、行业并立的一个独立行业,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它甚至成为经济兴衰的关键,牵动着整个经济的消长变化。房地产业除了正常的经营业务外,还出现了投机经营,这既危害了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又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刺激了更大规模的扩大再生产。

土地私有制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且这种生产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它同时又是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基因。土地不是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它作为人类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载体,在生产力尚未发展起来之前是自然而然地被人类共同所有,但并不存在所有和占用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使用土地,使生活上能够定居下来,形成所谓部落、氏族,因而就占有一定范围的土地,再加上土地是不可人为移动的,部落氏族彼此定居和占有的土地就不能互相移住,形成了土地在部落氏族范围内的公有,这便是土地所有制产生的原因。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生产资料都私有化了,土地也出现了私有化,于是就产生了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的分离或结合,租赁关系也随即产生。土地的资本主义租赁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土地资本主义经营者和生产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土地使用者经营成果的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并依据土地肥力的优劣、离市场的远近和土地上的生产设备,向土地租赁者收取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地租即为土地所有权的报酬,实质是将土地分期分次进行买卖,如果将若干年的地租一次性付,就成为土地的价格,使没有价值的土地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实现了土地商品化。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人们根据利息率的高低来预测地租和地价的变动趋势,也就为土地炒作提供了可能。

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地价为零或者非常低,但土地的国家所有并不等于无所归属,也不意味着全由国家及其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统包使用,而是也存在土地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等分离的经济条件,与之相关的房地产业就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土地的开发过程逐步实现低地价向高地价的转化,地租同样存在着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前者是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绝对垄断有关,后者是由土地位置和投资不同而产生,在市场经济下通过不同地段的不同价格表现出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把大部分级差地租收上来,作为专用款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便又产生了更大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这几种地租在要素市场化过程中逐步显现并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分配,加上强制拆迁和占用耕地,形成了“圈地剪刀差”,便成为房地产业超额利润的来源,这就既成为其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泡沫经济产生的特殊因素[6]。

地租在我国表现为土地购置费 2007年全国的土地收入为4 866亿元,到2010年则为9 992亿元,上涨幅度为101%。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涨幅则更大,北京2007年的土地收入为293亿元,到2010年则达到1 292亿元,涨幅为341%,上海2007年的土地收入为131亿元,2010年则为449亿元,涨幅为243.7%。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断地增加,从土地收入与财政收入之比来看,全国2007~2011年分别为0.19、0.19、0.19、0.25和0.20,说明我国的财政收入也是不断增加的。像北京、重庆等市的财政收入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很严重,北京的土地收入/财政收入比2007~2009年为0.2左右,但到了2010年则达到0.54,重庆的这一比重最高达到0.39。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土地成交价格的持续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等对土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导致地价不断上涨,尤其是土地政策2002年由划拨制度转为“招拍挂”制度后,地价更是突飞猛进,而地价的上涨,直接带动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导致很多地方政府依靠卖地来增加收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其次,货币政策的变化也导致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的宽松货币政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地价上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房价的过快上涨,所以,要稳定房地产市场,主要措施之一就是使地方政府逐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地价的过快上涨是房价飙升的主要原因。全国土地成本占房价的比重为0.45左右,在2010年则高达0.52。而北京、上海两市的地价/房价比则更高,北京2007~2009年为0.6左右,到2010年则达到0.99,2011年上升到1.23;上海2007~2009年为0.9左右,到2010年则达到1.22,这说明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于土地购置成本过高,加上对商品房过度炒作,全国各地惊现“地王”,严重歪曲了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注:土地收入为房地产企业的土地购置费,地价为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费除以购置土地面积,L/H为地价/房价比,L/I为土地收入/财政收入比,L为土地收入。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2011年为前8个月份的数据 绝对地租的背后表现为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在我国土地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其名义所有者为各级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使得地租上涨过快;建筑地段的级差地租表现为其地理位置的好坏,建房用地的稀缺性助长了地产商的投机性,地租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是房价高涨的根本原因。

四、房地产高涨的直接原因:行业

平均利润差距过大 马克思认为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年利润率(亦称一般利润率),是指资本家阶级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同社会范围内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体现了职能资本家之间分配剩余价值的关系。平均利润率是由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不同的个别利润率,在竞争规律作用下,趋向平均化而形成的。各个产业部门不同的利润率的形成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由于各个产业部门获得不同的利润率使得等量资本获得不同的利润,必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就会出现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这种转移包括资本增量投向高利部门与资本存量由不利部门抽出投向高利部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将全部利润在各部门间重新分配的过程,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平均利润[7]。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获得了无可比拟的高回报,资源大规模地从实体经济抽出流入房市、股市、债市等,推高了资产价格,而虚高且不断增高的资产价格更进一步吸引着更多的资源向虚拟经济部门集中。资源向房地产市场高度集聚会使其资源相对于利润率来说严重供过于求,实体经济部门因资源抽逃而难以为继,且实体经济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成本由于虚拟经济的拉动而不断提高。在房价泡沫破灭之前,一个共有的规律就是流动性在虚拟经济领域过剩而在实体经济领域奇缺,投资于资产的回报畸高,经济规律强行发挥作用,新的平衡以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为代价,通过财富与收入分配格局重新调整而重新趋于均衡。由于股市的熊市要多于牛市,而债券的收益率远低于通货膨胀率,故社会上的资金疯狂地向房地产市场聚集,造成了房价的高速上涨。

我国工业企业、建筑企业与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如表3。全国工业企业的行业利润基本上为6%左右,历年变化不大;而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要高得多,考虑到数据收集的便利性,我们以中国证监会的房地产行业中的13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采取简单的算术平均,结果发现2007~2011年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分别为344%、99.4%、190.9%、69.5%和174.8%。用马克思对资本家贪婪的描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它就会不顾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它就敢冒绞首的风险。”[4] 我国房地产行业不但吸引着原来从事房地产的企业,还吸引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全国有约70%的国有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置业者对从事房地产的投机的热情,加剧了房价的高涨,尤其是非理性对房价泡沫的推动。

自2002年以来,我国商品房改革加快,房价上涨也随之加快,房地产业作为基础行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一方面它加剧了社会资源向房地产企业、政府和银行聚集,结果便是政府越来越富而人民相对来说越来越穷,在城市里很多需要购房的年轻工薪阶层有许多成为了“房奴”或买不起房子成了“城市飘着的一族”,造成民生问题严重;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过度地向房地产业聚集,不但加剧了房价泡沫,一旦破灭则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而且资本向房地产业的过度集中剥夺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基础行业的现代制造业,这是造成国民经济“生产性缺失”、增长乏力乃至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根源。 注: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截止2011年11月25日,沪深两市共有房地产企业132家(剔除掉被ST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房企的平均利润率为2007~2011年的净利润率做简单算术平均五、房价高涨的加速器:虚拟资本与

信用杠杆 马克思指出:“交换过程同时就是货币的形成过程”,“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资本与货币的区别在静止状态下看不出来,只有通过运动状态即流通才能显现出来。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在这里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获得货币。资本流通过程从买(G-W)开始,以卖(W-G)结束,其结果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价值上,因为交换是等价的,所以只能发生在购买到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也即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持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产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并且它所创造的价值能够大于自身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使货币资本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作为纯粹的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职能日益凸现,虚拟化的资本形式不断涌现,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只是资本的“纸质复片”。虚拟资本不但包括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定期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而且还包括银行券和不动产抵押,其中就包括房地产[8]249253。

房地产的剩余价值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房产,表现为建筑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地产,表现为土地价格的剪刀差。房地产业的虚拟化与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支持,加速了房价的高涨和泡沫的形成。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也提出了“金融加速器机制”原理,信用市场各个变量的内生变动会放大和扩展宏观经济的动荡[9]21。房地产业的投资和投机,从供需双方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作为供给方,使得房地产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占全部资金投入的50%~80%,在京沪深等发达城市房企获得的信贷支持更高;作为需求方的置业者一般也是从银行获得贷款,首套住房的首付比例为30%~40%,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在50%左右。据此推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的信贷支持使得房价上涨的速度提高了2~5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解释了泡沫的定义、房价的构成和度量,并对我国房地产价格高涨乃至泡沫形成的根源、直接原因和加速器进行了分析。房价泡沫可以定义为房地产价格对其价值的严重背离,背离程度越大泡沫越严重。房地产价格由房产价格和地产价格两部分构成,房产利润的来源是建筑工人的剩余价值,从事房地产设计、管理等脑力劳动者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更多;土地本来没有价值,随着土地商品化也有了价值。我国房地产价格自2003年以来持续快速上涨,从房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看,全国房价包含的泡沫不大但京津沪等一线城市中则存在恶性房价泡沫。我国房价高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租过高,即土地成交价格快速上涨,加上土地成交量的快速放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增加迅猛,出现了地价与土地财政收入双双快速上涨的格局,“圈地价格的剪刀差”成为房地产业超额利润的另一个来源。我国房地产价格高涨的直接原因是其平均利润率过高而吸引了过多的社会资本,而房地产价格的虚拟化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提供的金融信贷杠杆则成为房价高涨的加速器。

我国房地产价格高涨会造成一系列的后果:一是社会资本过度地向房地产行业聚集,造成资源过度地向政府、银行和房企集中,造成了国富民穷,出现了典型的民生问题;二是房价过高乃至出现泡沫,泡沫一旦破灭则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灾难;三是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乃至支柱性行业,资源过度在房地产业聚集会剥夺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现代制造业,造成了生产性缺失和社会经济增长乏力;四是伴随着房价高涨地价也飞速上涨,形成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一旦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

因此,要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让房价趋向合理,首要的问题是控制过高的地租,主要途径有二:一是逐步摆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可以尝试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制改革来实现,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财权;二是降低地租甚至使地租为零,土地本身并没用价格,国家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就是较好的举措。其次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有比例地协调发展,降低社会资本在房地产业的过度集中,让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领域,鼓励资本向新兴制造业转移,同时也要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并拓宽投资领域,避免过度炒作房地产。再次,抑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的信贷支持过度,合理利用信贷杠杆和虚拟资本,避免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过度放大,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应对信贷流向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比如更多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信贷扩张的合理界限与房价波动研究[J].财贸经济,2009(8):515.

[2] 昌忠泽.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J].经济学家,2010(7):6976.

[3] 周彬、杜两省.“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上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0(8):109106.

[4]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王辉龙.房地产价值构成与价格分解——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政治经济学考察[J].社会科学辑刊,2009(3):8386.

[6] 杨帆,李宏谨,李勇.泡沫经济理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J].管理世界,2005(6):6475.

[7] 黄卫平,胡玫.美国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4651.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顺德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38-02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创新的日益重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出现了经济的知识化的趋势;同时,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制度、组织、管理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出现了经济的知识化的趋势。这两种趋势的结合,就是知识经济。这两种趋势已经并将继续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经济一直处于全国“百强县”之首,在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顺德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政府将如何应对,是我们所关心并值得讨论的问题。

1 顺德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趋于基本合理

顺德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总量及增长速度已经位居全国前列。顺德经济增长使居民整体消费结构向“小康型”和“宽裕型”转变,最终推动了顺德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料分析表明,顺德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占GDP份额比较合理(按联合国规定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顺德的产业已从传统的农业产业向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转移。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夫的研究指出:经济增长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基本趋势是随着GDP的增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过多年来各国发展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国际上称为发展的“一般模式”。从顺德三十年的发展现实,可以说顺德与世界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般模式”基本吻合。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顺德产业结构是比较先进合理的。特别是顺德近年来大力实施“三三三”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标准化战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和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的经济建设,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使顺德工业经济呈现高增长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上升。工业企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增速加快,龙头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规模企业、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虽外贸出口增势减缓,但内需扩大,原材料、能源紧张的矛盾有所缓解。

2 顺德的区位和产业优势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面积806.15平方公里,靠近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毗邻港澳,信息灵通,对外经济交往便利。车流、人流、物流、货流极为巨大,成为人、物汇集中心和集散地,成为沟通国内外的桥梁,具有相当优越的区位及交通环境。这些条件,已经为大市场、大流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经商环境,吸引着中外投资者。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顺德在规模经济、品牌、技术、产业、全球化环境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色。目前顺德逐步形成了以日用家电、家具、钢材、纺织、服装、塑料等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日用家电产业是顺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顺德大力倡导“发展规模经济,创国际品牌”战略方针的指引下,顺德已有一批名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顺德家电制造业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总数量居全国县级区域之首。目前,顺德家电制造业共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分别是科龙、格兰仕、美的、容声、万和以及万家乐;19个产品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中国名牌”。顺德是家电制造业人才的聚集地和家电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近500家大中型企业设置了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与国内及国际家电顶尖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挂钩合作。顺德是中国本土和国际家电产业零部件生产供应大本营和OEM基地。从制冷压缩机、微电脑控制器、磁控管等核心部件,到结构简单的五金配件,顺德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家电产业链。顺德家电企业的发展足迹由顺德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顺德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已逐步被世界认知和称道。例如美的集团总裁何享健、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梁庆德两人均荣获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命名的首批世界经理人成就奖,标志着顺德企业家正加速融入世界国际化的征程。

通过以上分析,顺德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圈,并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中。在此基础上,顺德比国内其它地区更快地将其经济活动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与国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日趋增多,与世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由此引起的顺德的对外贸易比重和经济增长不断增加,这将吸引更多的丰富资源和优秀劳动力涌入。从这个方面来看,顺德在知识经济时代比其它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先天优势。

3 知识经济时代,顺德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短时间内顺德经济会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但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融合的进程逐步加快,全面充分地建立世界自由市场体系,实行国家间贸易平等、自由,按照新的国际准则办事,那些受政策保护而获得国内外市场份额的企业将面临在WTO下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下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冲击,除此之外,那些由国有企业独家垄断的领域和创造的利润,随着外国企业的进入,它们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总之,全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及资源、市场、人才等全球性竞争格局的出现,对顺德各企业来说,决不能掉以轻心。

3.1 与全球相比,顺德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

与国内各地区相比,顺德产业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如果把比较标准和全球相比时,我们可以发现顺德与国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左右的国家,三大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9:37:53(摘自《世界发展报告》1997经济出版社),而顺德是8.6:53.7:37.7。将这二组资料和数字比较后发现,发达国家与顺德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正好颠倒过来了,表现出顺德三大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顺德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这种不平衡性也可以从劳动力在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数据中得出同样的结论,即1999年劳动力分布比例为43:33:24,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为接近的国家为30:28:42。

中国加入WTO后,外界环境将发生极大的改变,进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将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了。那时,由于我们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给外国企业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他们将会强占市场,构成对我们的威胁,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我们将面临的挑战将更一步加剧。因此,从长期战略观点来考虑,顺德应加强第三产业的建设和投入。

3.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开拓新兴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顺德要坚持“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站在国际市场上同国外高科技企业公平竞争,这需要开拓和发展一些新型行业,即朝阳行业,诸如资讯、IT、地产、旅游、投资等行业,它们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

3.3 推动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

这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点和基本方向,其重点是把产业结构的资本密集化和技术密集化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高新产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旅游、教育、信息咨询等新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间接提高第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含量和效益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4 对产业结构而言,顺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有三个重点方向

4.1 加快发展与家电、家具等制造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

家电、家具是顺德的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工业服务业,如工程装备配套服务、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信息服务、工业咨询服务以及其他工业服务等,在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紧密的关联产业、共享的要素资源、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顺德制造业集群的外部性优势,培育和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相关产业共同进化的机制。

4.2 在制造业方面双线推进,积极发展高增值和高科技产业

顺德在土地、人力和成本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保持竞争地位,顺德必须加快转向从事较高增值的生产的步伐,有必要维持一个高增值、高科技的制造业环节,维持一个较平衡的经济框架。在制造业发展上双线推进:(1)对顺德现存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透过科技创新和管理革命使它们转向高增值产业:(2)发展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生物制药、环境保护、新材料等顺德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4.3 积极发展资讯科技产业,将其逐渐培育成为整体经济的主导产业

顺德经济较为开放,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资讯及通讯都比较发达,而顺德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对软件信息产业都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都是顺德发展软件信息产业的重大优势。

4.4 进行产业结构理论创新

在市场需求中有需求(市场)创新;在科技进步中,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有规则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产业结构理论的内在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产业结构理论就苍白无力;没有创新,就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所以顺德要保持其竞争力,就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理论的创新。

5 建立产业调整与发展的政府扶持机制

这既是政府的行为,也是市场的行为,有利于减少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帮助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产业转移;建立和提供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对退出竞争性产业的企业、破产企业、被兼并企业提供经费支持,核销债务负担:对进入新产业的企业、优势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财税支持: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安置分流职工等。知识经济时代,更迫切要求顺德区委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法规、科技兴企等方面提出政策性指导意见,为顺德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为企业搭起宽松、公平的竞争平台。

6 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际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刘申辉(1970-),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河南郑州450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单元项目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SJGLX41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59-03

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与活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来自于社会实际,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与社会需求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对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学生觉得空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就业不相关,大道理学了不少,但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是不知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而现实与他 们的期望相差很远。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途径,密切结合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大学生对其真心喜爱、从中终身受益。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项目任务,坚持学行并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1.通过做项目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实效性。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空洞、与实际脱节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项目任务,让学生手脑并动、学以致用。把蕴涵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典型的社会生活素材和经常性活动抽象概括并微缩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观念凝聚、沉淀、渗透并固化、物化到实体任务中,设计真实的或模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项目。项目是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实例,可以是一项产品、一个服务、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有一定教学内容和意义的具体任务,比如产品生产、顶岗实习、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观点争鸣、热点关注、事件透析、方案设计、应对对策、模拟操作、模仿秀、角色扮演、习惯养成训练、道德小品、座谈会、辩论会、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具体形式的项目任务。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学习方法。项目支撑理论知识,整合理论与实践,使特定理论知识覆盖相关社会生活和工作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付诸实践,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为线索,把教育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任务之中,以项目引领教与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进行。让学生边做事边思考,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项目活动中找到理想、信念、情感、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素,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启发和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化解困难和矛盾,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坚持学行并重。六十多年前,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现在社会上的变迁很大,而多流于偏废,只重物质,不重道德。尽管学富五车,而行为可以丝毫不顾。”②他强调教师要“教学生行”――“行做人之道”,即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且“是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是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是大学生生活上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在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模范’”③,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应对生活的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以社会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5+2=0”甚至“5+2

二、根据社会生活实际重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应用的心理机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行动的内在心理机制。当前,

高校在传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一是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度低,没有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直接叙述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觉得教师讲授的知识远离现实生活,教师“越讲越多,越讲越深”,学生越听越乏味。二是缺乏理论与行动联结机制。传统观点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学生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便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政治知识的储备当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和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应用,即理论与行动联结关系的形成,放到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完成,使得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不能内化为精神观念,更不会在实践中践行,缺乏行动的内在心理机制,不知道为何而学、学而何用。

2.思想政治工作不以结构合理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不可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理论知识,而且更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理论知识的组织结构往往比理论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正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高分低德”现象的存在说明知识不等于素质,“知识应用”不是简单的线性演绎过程,而是复杂的结构转换。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仅给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打破知识内在的自身的关系,按照社会生活中知识的表征方式来给予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应用的心理机制,把“教”与“行”内在地统一起来,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滋润,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体现,价值得到践行。

3.以项目为纽带“粘合知识”。在动态的生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关系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按照任务相关性原则选择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不空洞。选择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什么样的结构凝聚到一起?学生以什么样的结构学习这些知识?如果只是孤立地以社会生活为中心陈述每个知识,学生会觉得选出的理论知识缺乏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的不相关的零散知识,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如何围绕社会生活聚焦知识,使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在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如何使学生建立联系的心理机制?实践证明,设计具体的教育教学项目,以项目为纽带组织知识是“粘合知识”的有效手段。只有以项目为载体所进行的活动,才可能提供实现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的有力纽带。当学生积极地完成具体任务(即项目),努力地思考其中的 实践性问题时,这些理论知识就会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实际生活建立有机联系。

三、立足实际,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以社会生活实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点,而非以纯粹知识理论为切入点。思想政治理论是政治立场、思想观点、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等社会精神生活、价值观念的客观反映;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现实社会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扎根于实际,从社会生活汲取营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课本出发,也不能从知识体系出发,必须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把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教育素材选取的来源地。做好社会生活、学习与就业分析,从现实生活与职业活动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确定讲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使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相一致。比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道德小品《背着妹妹求学》,艺术再现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在家庭屡遭变故、生活艰辛的情况下,12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的感人事迹。同学们真挚的表演、细腻的感情,深深地震撼了大学生,他们纷纷表示要向洪战辉学习,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勇于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不回避问题,大胆接触现实,正面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就会丧失其科学性和说服力,只有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越来越浓的民主空气,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繁荣发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贫困落后,网络时代文化与价值观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困难,贫富两极分化,令人激愤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容大学生不思考。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分析,可能产生模糊认识,得出错误结论。当前,一些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对社会认识肤浅片面单纯且思想易走极端;理想崇高的同时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方面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重专业课学习轻思想道德修养,重物质轻精神,重感观刺激轻意义思考,想享受不想奋斗,要结果不要过程,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生活中有不少困惑和迷茫,甚至是非善恶不分,道德观念模糊,在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真正负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回避问题,大胆接触现实,给学生一个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工作者角色与生活者角色的统一,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快乐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

3.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需求“零对接”,增强针对性。首先,从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中选取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和工作细节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情于理,寓教育于生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众化,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饱含生活元素,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刻,让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在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者开展校内实训,实现工作和学习的行为融合、员工和学生的身份融合、生产和教学的过程融合,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空洞、无说服力的缺点,在真实的生产活动中对大学生存在的员工素质新问题进行探究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胜任职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最后,针对专门问题,设计实践性教育项目,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服务为实质内容,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做到有的放矢,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思想教育渗透到为大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以服务为实质内容,以解决困难为突破点,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使其学有所成,还要在生活、心理方面给予真诚的帮助,生活中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碍、奋斗中的挫折、情感上的扭曲、价值上的失落等问题,都要重点解决,引导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和迷茫,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4.

②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51.

③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9(2):21.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 GATT WTO 贸易摩擦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研究现状及战略目标

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最早的探索,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提出了在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的情况下,要尽快实现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风能、太阳能等为核心的经济,并且布朗(2002)提出基于化石燃料的经济方式向基于新能源为基础的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积极建构无污染排放和无碳能源经济体系 。而“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中,指出“低碳经济”是基于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而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既为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提供了途径和机会,也为开发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强调以低能耗、低污染及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2009年9月联合国的《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促进发展,拯救地球》报告,其核心内容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增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质上实现低碳经济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必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问题是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为能源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在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双重支持下,致力于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游雪晴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杨迎春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贸易摩擦,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尽可能地使低碳与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给本来单一保证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加入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也就是说在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各国经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势必会引起国际贸易行为的新调整。为适应这一新的调整变化,各国需制定新的贸易战略,对贸易政策、贸易结构和方式甚至贸易环节都会进行优化和改进,各国贸易战略的不同使得未来贸易领域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二、WTO体制中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条款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贯穿低碳经济理论,把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已成为潮流,国际贸易也正向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将不可避免的给一国的国际贸易带来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结合WTO体制中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条款和协议,将使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变得更隐蔽,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1.GATT第20条的环境例外

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订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还没有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所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上基本上不存在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中的(b)条款和(g)条款是仅有的两条与环保有关的条款。根据第20条的引言,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缔约方构成武断的或者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者“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GATT缔约方均可以采取“为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采取必要措施”((b)款);或“与国内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g)款),以上为GATT基本条款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所有内容。

2.《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WTO序言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WTO序言中明确指出:任何缔约方在处理对外贸易与经济关系时,应在提高本国居民生活水平、保证居民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与本国有效需求的基础上以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同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使世界资源尽可能得到最优利用,并以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各成员方相适应的发展方式,谋求既保护和保存环境,又增强保护和保存环境的手段。

由WTO的序言可以看出,其重要目标之一是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和最小程度的损害环境。WTO的这一目标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各国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却间接知道了各国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低碳经济形势。序言在世贸易组织框架内相当精准的界定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对GATT来说是一个重大改进。

3.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

技术标准问题中发生最频繁也是最难处理的就是食品与药品的卫生与安全标准。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常被用作保护主义的幌子,起初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在该标准上经常出现相互刁难的现象,以至于最后各国希望制定统一的标准,东京回合时趋于成熟。

为解决各国技术标准差异所带来的难题,1973-1979年,在东京回合谈判通过了《关于贸易的技术壁垒协议》,也称“技术标准守则”。该守则主旨为:强制性或者自愿性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标准以及产品的检测等均不得造成对国际贸易不必要的障碍。乌拉圭回合会议在东京回合守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WTO技术守则(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其目的在序言中和第二条第二款都有所体现。序言中提到:任何国家均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以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以及防止欺骗行为等,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些措施不能成为缔约国之间进行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该协议在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成员国应保证技术法规制定和执行的目的与效果不应该给国际贸易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技术法规不应该是阻碍贸易而应成为达到合法目的的必手段。此类合法的目的特别是包括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骗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环境”。该协议强调用于判断相关产品是否符合本国标准的程序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并且敦促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各自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以及鉴定结果。该协议承认各成员国有权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居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及环境,但又规定这些措施不应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TBT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各国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了低碳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该协定虽然不是专门用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协定,但内容大部分与低碳环保密切相关。SPS规定,多边贸易中只要不在缔约国之间造成武断的或者是不可理的歧视待遇,各缔约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使之避免遭受饮食或者饲料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及致病生物体的影响,并使人类健康免受来自动植物携带的病虫害或者其他危害等。为了寻求各缔约国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有效协调卫生与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鼓励各方采用国际标准和准则。但同时也规定只要在科学上证明是合理的,或者是以适当的危险性评估为基础的,允许缔约方各国采用高于国际标准的措施。综上内容得出各缔约国应遵循的总原则是:一方面承认缔约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公共秩序和环境资源,有权制定并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协议要求各缔约国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妨碍WTO体制的正常运转,禁止以发展低碳经济的环保要求为借口实行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缔约方同时还须注意标准和法规的透明度、对其他缔约方的技术援助以及缔约国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等。由于生产力水平、工艺水平等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多重目的制定了一些单方面的标准和规则,对低碳经济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出发点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单纯从保护生态环境及人民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它是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动向,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打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幌子,其实是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从而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

三、低碳背景下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局限性

WTO是目前世界上协调各成员间贸易摩擦最权威、最有效的组织,在协调各成员间贸易摩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WTO争端解决机构解决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的法律依据仅仅是WTO框架下与环境有关的若干贸易规则,其框架下没能将环境和贸易单独立法。所以,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低碳经济新形势下的各缔约方的贸易摩擦将日益暴漏其协调机制的局限性。

低碳背景下WTO宗旨中的所提倡的环境保护和其所提倡的自由贸易存在矛盾。正如本文在第二部分WTO宗旨中所述,宗旨中存在一个难以取舍的矛盾,一方面强调以实现各缔约国自由贸易为终极目标的同时,另一方面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其基本目标之一。当各国把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同时作为追求的战略目标时,WTO就可能陷入难以取舍的两难境地,因此WTO体制下解决与环境相关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存在局限性。另外,为了平衡国际贸易利益与缔约国的其他利益,WTO及GATT制定了一些例外条款,这些例外条款也很容易变成为被利用的对象,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站在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极力推行便利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坚持从本国利益出发,当涉及到本国利益或者本国利益受到损害时便毫不退让,使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争议时的受到制约和限制。各成员国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从长期看符合全球利益,而短期则更多表现为国别利益。当各国在贸易领域出现冲突时,WTO能否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将面对严重考验。

参考文献:

[1]李会忠,陈淑菡,何青,马述忠,陈洁.WTO规则与环境保护[J].中国与WTO,黑龙江对外贸易,2001·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三期

[3]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心态,2010年2月第23卷1期

[4]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2月第27卷第二期

[5]杨迎春.低碳经济趋势下贸易摩擦及WTO机制困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及研究,2010年7月第14卷第4期

[6]黄河,赵仁康.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J].外交评论,2010年第五期

[7]蔡高强,胡斌.论WTO体制下的碳关税贸易措施及其应对[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4卷第3期

[8]方时姣.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问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7月/20日/第B03版,创新论坛

[9]马树才,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Kuznets曲线[J].统计研究,2006,V23(8):37-40

篇8

我国机床发展整体大而不强,低端产品多、价值低,高端产品少,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模仿”“仿造”阶段,就像当年日本发展的初期。很多关键部件不过关,数控系统主要依赖于进口,提升产品质量的难度很大。企业创新能力差,信息化程度低,产品成熟度偏低,制造成本高,更无理论性、战略性、方向性研究,是我们制造业的通病。把信息技术融于机床产品和企业管理的水平很有限,尤其是把现代信息技术融于数控产品,而研发并制造出高精尖产品就更差,所以我国机床的产品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程度都偏低。

此外关键零部件及核心运行部件的技术水平、运行速度、产品精度、可靠性、稳定性差,整体机床制造工艺水平与质量比较低。

影响国产数控机床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一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比明显偏低,直接影响了国产数控机床的竞争力。例如,国产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小于300小时,远低于国外高档数机床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2000小时,而国际标准为800小时。

因生产制造工艺、过程控制等因素,国产数控机床的几何精度和工作精度单机生产质量远高于批量生产质量,很难实现数控机床的大批量高精度生产,从而不能有效占领市场。

无论从产品功能、制造过程控制,还是知识管理与创新、整体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来讲,我国机床产业的信息化水平都还很低,难以设计和制造出高端产品,实现“高、精、尖”数控机床的技术突破,无法有效提升企业升品牌内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服务、运作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向一体化、服务化、集成化综合方案供应商型企业发展,是制造业长期发展适应市场的重要手段。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全面融入信息技术,用高端制造业代替简单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产品,是企业在本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时的必经之路。

企业转型从产品与服务入手

首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增加可靠性、破坏性实验),融入信息技术(信息塔、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等技术),深入研究用户需求,从而设计和制造出更符合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及特殊用户需求的高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

第二,提升对用户及产品的服务化水平,建立企业内外一体化、数字化、集成化运作与服务支持系统,形成从单一供应产品的生产商,到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资讯、企业运作环境与系统建设、两化融合及软件服务在内的制造业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急迫问题是创新和人的问题,即确立企业发展战略与理念后,怎样培养和管理高素质的人来利用最重要的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管理和运作的不断创新问题。

信息化技术是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无论是产品研究与创新,还是制造与工艺,管理与服务,无处不在。企业只有通过两化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与升级。

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技术难点

从管理方面来看:首先是实现管理创新难,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在管理与技术上不断实现创新并前进的过程,是管理与技术交融统一的集合体,只有管理创新跟上数字化运行环境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其次,是数据管理难,由于装配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标准化、基础化、个人信息化水平低等因素,尤其是国营企业、老企业,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再者,知识更新难,由于信息化对每一位员工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无论是在技术操作层面,或管理操作层面,都要跟上并适应数字化企业运作模式的具体要求,并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管理思想,而固守原有旧观念、旧习惯、旧知识,又是每一员工难以接受和使用新系统、适应新环境的主要障碍。

从技术方面来看:首先是系统集成难,由于现有国内外数字化软件产品,是依据不同业务分为孤立的系统来设计和实施的,数据不能共享,事后集成统一,事倍功半,投资大、失败多,尤其是财务管理软件,直接与企业静态制造数据脱节,无法形成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和统一,不能适应数字化的产品开发及管理对快速设计和创新设计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未来企业数字化对信息技术及产品的需求。

其次,从软件实施方法来看,所有信息化项目,都是在软件实施后,再来消除信息孤岛,解决数据唯一共享。再者,信息化项目实施边界不清,需求多变,也是信息化项目实施周期长、成本高,不易成功见效的主要原因。

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点

企业信息化就是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就是对企业数据集合进行数字化设计、实施、应用及管理。只有解决好带有制造成本数据的工艺数据和产品数据,使之在设计和生产经营中成为唯一共享数据,并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活动中成为唯一数据源和唯一标准,才能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发挥出信息化的具大作用。

所以,建立集研发、制造、管理及过程控制为一体的数字化企业运作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来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解决带有成本数据的产品数据与工艺数据的集成,和它在整个企业内外数据中的唯一共享问题,又是现代装配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3-0106-05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效果显著,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部的河南省,相比东部沿海省份,无论是从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尽相同。普遍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不平衡的外商投资格局,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不断拉大区域间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一直以来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问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怎样更好地吸引和有效利用外商投资来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西方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Husian与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Eduardo Borensztein在多国回归模型中,使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数据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机制,比国内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第二,认为国际资本流入并不能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Gupta和Islam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与横截面序列相结合,考察了1950-197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作用。

第三,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所不同。Steven J・Most和Hendrik Van Den Berg考察了11个撒哈拉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同3个主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外国援助、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储蓄)关系的实证数据,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国内储蓄比外商直接投资或外国援助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而后者的作用显著是因国家不同而异。Borensztein等通过回归研究表明:先进技术的引入和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经济增长中的一对孪生要素,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结合起来对经济增长起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受东道国人力资本的临界值影响,只有当东道国达到某种最低人力资本存量的限制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才能比国内投资有更高的生产率。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情况

厉以宁等在《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一书中提出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形成的影响以及直接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对我国国民收入的影响。间接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示范效应。

李朝晖、靳向兰运用1979-1997年间的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出口、外汇储备和就业的影响基本上是积极的。于克萍、傅晓涛应用简单线性生产函数和Koyck几何滞后模型,研究了FDI的理想吸收规模。沈坤荣、耿强的《FDI的外溢效应分析》和《FDI、技术外溢和内生经济增长》认为FDI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李小建通过定量模型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中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它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并非是促使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影响变量。他还通过对大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大型外资企业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明显带动作用。这些影响通过与当地其他企业的产业关联向更多的国内企业扩散,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同时也发现,外资对区域经济具有负面影响。

夏京文提出FDI在五个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是FDI弥补了我国资金缺口。二是FDI对我国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三是FDI改善和提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四是FDI对我国产生了就业效应。五是FDI促进了我国的制度变迁。同时,夏京文也提出FDI对我国经济增长也有负面影响:通过对股权、品牌、技术和市场的控制来限制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实物投资与资本投资降低了我国经常项目的对外偿付能力;增加了货币投放,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赵晋平编著的《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构建了多变量计量经济模型系统,从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就业、贸易、技术进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魏后凯利用1985-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对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这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

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在《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一文中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了影响中国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的诸种因素。他们发现,无论在全国还是各省区分组的层次上,东道主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政策因素均强烈地影响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以上综述可知,国内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与中国经济整体之间关系的讨论上,而具体到某一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情况及FDI对该地区经济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无疑都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三、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本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基本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

(一)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与GDP增长

从1985年到2008年的24年问,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65万美元增加到403266万美元,增长了713.75倍。1985-1991年,河南省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进展缓慢;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快;受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开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下降,2001年达到最低谷,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3.58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恢复增长,并于2004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同一时期,河南省GDP从1985年的153.8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9.16亿美元,增长了17.09倍。总体上来看,河南省GDP与FDI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发展趋势。

为更清晰判断FDI对河南省GDP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以FDI/GDP的历年数据进一步进行观察。图1描绘了1985-2008年河南省FDI/GDP的变化轨迹。1985-1994年,FDI/GDP呈增长态势,尤其是1990年开始至1994年期间几乎呈直线上升态势,这与全国FDI/GDP的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而从1994年开始,FDI/GDP进入一个下降时期,直至2001年,该比值再次趋于上升。

总之,河南省FDI与GDP在总量上的增长是基本趋于一致的,说明FDI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但FDI/GDP值的变化轨迹在1994年前后和2001年前后并不一致,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对不同轨迹变化时期FDI对GDP的增长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1 实证分析

我们选取1985-2008年河南省FDI和GDP数据,并以1994年和2001年为结点,比较结点前后不同时期FDI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弹性的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使用的模型为:

In(GDP)1=α+βIn(FDI)t+u1 (1)

由于模型(1)是双对数模型,因此,参数B的经济含义就是产出的FDI弹性,即如果FDI增加1%,则GDP将增加β%。其中,α是常数,u1为随机干扰项。In(GDP)t和In(FDI)1分别是各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单位均为亿美元。考虑到图1中FDI/GDP发展趋势,1994年和2001年前后FDI对GDP的贡献可能发性显著变化,我们将整个测算期划分为1985-1994年、1994-2001年和2001-2008年三个时段分别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区间FDI对河南省GDP的贡献。

回归结果如表1、表2和表3:

从以上实证结果可知,1985-1994年和2002-2008年两个区间回归模型都显著,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因此可用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其中,1985-1994年,FDI每增加1%,GDP将增加0.124723%;2001-2008年,FDI每增加1%,GDP将增加0.556471%。1995-2001年的回归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模型难以成立,这与我们由图形得出的直观感觉是相一致的,表明在此期间,FDI和GDP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背离,FDI对GDP的促进作用没有显现出来,其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

2 结论解释

1985-1994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还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梯度安排,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等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相比而言,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缓慢,但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

1995-2001年这一时期,所建模型无法客观合理地解释FDI对GDP增长的贡献,但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期FDI实际投入额在1997年前增速下降,1997年后投资额趋于下降,而GDP则始终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河南省FDI与GDP发展存在阶段性背离,这可以从以下方面的历史因素来加以解释。一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投资信心造成较大的打击,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从投资数量上还是经济贡献上都不尽如人意。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主要依靠政府各项政策维持GDP的增长趋势。

2002-2008年,河南省FDI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1985-1994年这一时期。这主要有以下层面的原因,一是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0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进程加快,2004年外商独资企业投资首次超过合资企业,并于2006年以后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外资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本产出效果强于内资,独资经营比重的加大进一步扩大了这种优势效应。二是2002-2008年这一期间,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趋于优化,投资行业更加多元,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各个生产部门的影响不断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内外部效益边际递增。

从1985-2008年这一整体区间来考察,河南省FDI运行轨迹与经济增长基本一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技术进步

张薇、于丽先通过回归模型,选取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8个城市作为样本,选取2000-2007年之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是正的效应,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带动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增加0.179个百分点。

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国际经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向受资国家和地区输入了资本,而且还输入了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和高新技术,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甚至填补了它们企业技术上和产业上的空白。就河南来讲,外商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复杂且难以度量,虽然通过大规模利用外资,河南省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管理人才,加快了河南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部分技术产业发展,但外商对河南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水平总体来说不高,即使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其投入技术也只处于相对较低层次,或者只有生产技术,没有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和动态技术。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和开发能力的欠缺,从长远看对河南省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升级推动力小,甚至产生了阻碍作用。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外贸发展

一般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国际市场的渠道优势,能够为当地外贸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对出口商品的贡献率更大。长期以来,河南省外贸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这与来河南省投资的外商企业少、经济外向度低有

直接关系。近年来,外资企业大量进入河南省,省内企业借助于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壮大,都使得河南省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外贸发展,促进了河南省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一批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河南省出口的重要企业。但总体来看,外商企业对河南出口贸易的贡献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1992年以来,进出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大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一种抛物线趋势。1992年河南省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全省占比为11.77%,1996年达到最高点31.49%,此后逐年下降直至2008年的18.3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比由1992年的3.43%增加到1999年的20.98%,并随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15.96%;同样,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占比1992年为31.47%,1996年达到最高55.16%,此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22.05%。而同期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逐年增加,进出口占比、进口占比和出口占比等各项指标均超过50%,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已经超过内资企业。

以上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的促进效应逐年递减,相对而言,内资企业对外贸的促进作用则越来越大,这与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占比逐年上升的趋势存在方向上的不一致,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河南省内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河南作为内陆省份由于缺乏国际交通运输便利,省内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贸贡献相对较小。

(四)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南省就业增长

作为普通意义上的资本,外资同其他国内资本一样提供就业机会。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有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影响。直接就业影响是指外资企业的雇员总数;间接就业影响是指外资活动在东道国内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间接就业影响涉及三个方面:宏观影响,指外资企业工人和股东在当地消费间接带来的就业机会;水平影响,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其他当地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垂直影响,指外资企业在当地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为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就业的综合影响,我们选取1985-2008年的历史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In(LAB)=α+βIn(FDI)+μ (2)

其中:In(LAB)分别代表总就业人口的对数,In(FDI)表示FDI的对数,c为常数项,μ为随机项。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表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所有回归参数均显著,回归方程拟和效果很好,弹性系数约为0.07,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河南省就业人数约增加0.07%。

上述回归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但效果并不太明显。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外资的进入给河南省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外资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所要求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对提高劳动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历史情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就业贡献几何,还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以来是以中外合资方式为主,由于内资力量的作用,中外合资的投资方式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要更大一些。但2000年以来,外资企业独资化进程加快,独资方式进入的外资数量增长迅速,由于独资的自加大,外商投资对就业贡献递减。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河南省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本地就业增长做出较大贡献,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河南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这将会对省内就业带来积极影响。

篇10

关键词 三镜联合;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护理

三镜即指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是现代成熟的微创外科综合技术,其探查的是腹腔镜胆总管。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用内镜鼻胆管引流,是对传统的T形管引流的改进,有效避免了胆汁大量外引流,从而减少了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现将研究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1~83岁,平均(50.3±2.1)岁。通过检查,发现有1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患者有14例,总管扩张直径1~3cm。所有患者病程3周~6年,同时患有高血压10例,患有糖尿病3例。

方法:①内镜治疗阶段:手术前首先进行十二直肠镜逆行性鼻胆管引流治疗。②腹腔镜治疗阶段:在病情稳定1-2 d后,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和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胆道镜将结石取净,确保无结石残余,一期缝合胆总管。

护理

内镜治疗阶段并发症及护理:①出血:30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内镜术后出血,有鼻胆管引流液颜色暗红及排黑便的临床表现。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取平卧位,禁止饮食,密切监察心电情况,并及时通知医生,使用大剂量的止血药和一定剂量的降血压药。分析患者出血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患者年龄大,且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并且在术前控制不够好,术后血压185/95mmHg,即便已泵入硝酸甘油静脉,血压却依然较高。②急性胰腺炎:术后患者的急性胰腺炎通常表现为上腹疼痛、呕吐、恶心、血尿淀粉酶增高等。出现急性胰腺炎,应及时通知医生,禁止饮食,以防感染和抑制腺酶分泌,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如果患者体温>39℃,应对其进行物理降温,并遵照医嘱服用退热药;患者若多汗,需及时更换衣服、被褥,要注意保暖,以防着凉,同时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调节其不良情绪。③穿孔:穿孔通常发生在十二指肠穿孔和胆道,由溃疡、憩室破裂或者胆管引流术后损伤等导致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肌紧张、体温迅速升高,因此术后护士要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若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穿孔的具体情况,进行保守或者手术治疗。

腹腔镜治疗阶段并发症及护理:①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切口感染通常是由于胆囊和胆囊周围感染较为严重,长时间的手术造成胆囊破裂。临床表现为体温迅速升高,切口出现红肿,疼痛较为严重,产生脓性分泌物。为及时发现切口感染,护士在进行护理时,应当密切测量患者在术后3 d内的体温,以及换药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查,若已经化脓,要将其撑开并引流换药。②皮下气肿及肩背部酸痛:本组患者有3例出现术后肩背部酸痛,女2例,男1例。患者术前就已经出现肩背部酸痛,而在胆囊炎发作下更加严重,应当将患者的术后吸氧时间延长到16 h,这样能逐步缓解患者的肩背部酸痛。③伤口疼痛:本组共出现3例伤口疼痛。为缓解患者的伤口疼痛。应当让患者取舒适,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若患者腹痛严重,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疼痛性质。最后,这3例患者的伤口疼痛均得到了明显缓解。

结果

30例患者均被成功治愈。术后并发症:内镜术后出血1例,肩背部酸痛3例,伤口疼痛3例,最终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