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2 00: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德医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德医风教育

篇1

关键词:医风医德教育;医学生;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65-02

医风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重要的人才来源,是保障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医风医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卫生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

1 在医学生中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已经成为现实,这也对新时期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良好的医风医德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因此,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对在医学生中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首先,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要求必须针对医学生开展医风医德教育。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医风医德教育做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必须得到有效开展;其次,良好的医风医德是医学卫生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动因。医疗卫生人员的医风医德在其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均能够有所体现,而其也通过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医疗技术水平,因此,开展医风医德教育也是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要求;最后,医风医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德观的需要。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能够让学生尽早的了解社会、了解医疗行业、了解工作,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和正确的医德观的形成,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 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2.1 对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医风医德教育是医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医风医德教育作为针对医学生的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医风医德教育能够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塑造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信念以及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但是,部分医学院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以致在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追根究底是学校对医风医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

不仅如此,在针对医学生而开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身对医风医德教育的认识也同样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部分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开展所担任的科目的教学活动,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应该是医学伦理学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任课教师的任务,而却忽略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医学道德素质、教风、教态等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而部分学生则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好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所应掌握的相关技能,却忽略了医风医德是与专业技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以致于对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视不足,影响了自身的成长和完善。由此可知,对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了教学中一系列的偏差,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2.2 实习过程对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专业相较于其它的专业而言,所需要的实习时间比较长,而且实习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关键。具体说来,医学生的实习过程,不但对其医疗卫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的树立和培养也同样十分重要。但是相关的调查却显示,目前医学生所需要的实习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层次较高的医院对于实习生的接受能力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以致实习生数量的增多,对临床带教人员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带教人员就很难再抽出足够的精力去进行专门的医风医德教育。而学生自己在茫然的情况下进行实习也很难有所收获。再加上实习医院针对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开展的活动也很少,从而使得医风医德教育在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医风医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2.3 医风医德教育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缺乏创新:近些年来,尽管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教育教学方法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但是目前所设置的医风医德教育课程仍显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而且针对性不足,并未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置,尤其是在针对医学生开展的医风医德教育活动中,多数任课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尤其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但是却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致针对医学生而开展医风医德教育仅停留在一般的、表层的知识认知的层面,理论和实践无法做到有机的整合,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成效。

3 有关加强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医风医德的培养:医风医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医风医德教育对其来讲是一门十分关键的必修课,必须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学校和任课教师来说,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良好的环境,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作为学生医风医德教育的核心工作常抓不懈,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医风医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并注意关注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应在充分认识到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端正自身的认识,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医风医德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注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意识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医风医德,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认真的学习医风医德相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提高思想认识,树立

3.2 强化实习期间的医风医德教育: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医风医德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学生临床实习的过程,是将在学校里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医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同病人和其他的医护人员打交道,是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起学校和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

要做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医风医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生去医院进行实习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师应提前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与实习期间有关的制度、规定和条例。其次,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聘请医院或者卫生局医务科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用他们工作中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医风医德教育;第三,带教的教师在传授医疗卫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应有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观念;第四,学校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应与学生的实习医院保持定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最后,在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察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医风医德等多方面的情况,将医风医德纳入考察和评价的范畴,以提高学生对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的培养和发展。

3.3 创新医风医德的教学方法,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激发学生进行医风医德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步提升,就必须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医风医德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医风医德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方法有多种,既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进行研究和开发,也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改善和改编,还可以将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入医风医德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例如: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而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果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入医风医德教育,不但能够让传统的医风医德教学方式有所突破和创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如:案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均可引入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中,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积极、主动、有效。

参考文献

[1] 苏琴.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医院形象[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01)

[2] 孙世光,李连新. 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 人民军医. 2011(04)

篇2

一是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为人师表,就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示教,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尊重和信任的良师益友。

二是学校管理的规范作用。作为卫生学校,是为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的质量如何,与医院的工作息息相关,千万不能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由初中升入卫校时,平均年龄都在16—17岁左右,正是对一切感到新鲜好奇的阶段,学校必然会成为他们认识人生和社会的窗口,学校管理的规范,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定型产生强有力的可塑作用。因此,学生入学后,学校必须要着力抓紧职业道德教育,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每个学年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之中迈出通往社会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是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使之乐于接受,自始至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学校经常举办的演讲会、报告会、主题班会、汇演、智力竞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救死扶伤、助人为乐,做患者知心朋友的高尚医德和情操。根据我们多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多开展一些有力扎实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不但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欢迎,并有不少人已成为各医疗单位的骨干力量。

篇3

教学艺术与风格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其影响极大,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

关键词:教师 教学 艺术 风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达到的境界就是高品质高层次的教学艺术风格。”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自己创造出教学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在最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较窄的含义是按照美得规律来创造。就教学艺术含义而言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从实践上讲,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才是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学活动是否升华为艺术活动。教学艺术与风格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今中外一直为中国外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并在教学艺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在国外,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产婆术。还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目的在于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在我国,《学记》中就有对教学艺术的精辟论述,如论述启发式教学艺术时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在众多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学法一方面要用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教学艺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的;第二,教学艺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优质高效进行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教学艺术时遵循美的规律,富有美的价值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第四,教学艺术是体现教师个性并难以模仿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分为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审美性。

其中,形象性主要是,教学的形象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手段对教材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使学生易于接受。情感性是指教学事件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情感上的传递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扇、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追求。对于创造性来说,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突出的特点。相比其他艺术而言,教学艺术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对象是人一个富有思想、情感、创造力或许并有对课堂和书本有抵抗性的学生,这是创造性的难点。对于审美性来说,审美是艺术活动的重点,既然能够说教学具有艺术特点,那么教学必定有审美性这一特征。因此,道德美、形象美、教师优美的语言以及抑扬顿挫的语气或者是生动的表情以及潇洒的举止,美观的工具都会给人美感。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功能,使教学艺术存在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依据。

篇4

关键词: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一、引言:

为什么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学习者都无法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感到满意?也就是说不存在任何一种完美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适用。事实上,很多研究者发现:不仅教学方法存在很多不同,受自身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个人经历影响,学习者的类型也有很大差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对不同的个体用不同的方法,即因材施教。然而,怎样使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适用于同一个班的学生呢?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在了解多数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的基础上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材施教就未必不是一件可行的事。事实上,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很多学者就发现提高教学效率不仅需要了解教学过程,还需要了解被教授的对象,以便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

最近几年,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在中国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研究者开始探究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而对于教师而言,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要比多掌握几个知识点更重要。在教师的自主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的关系研究中,安琪教授认为:“教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的认可和尊重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1]因此,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遇到的挫折、困难可能来自于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的不匹配,那么在调整学习方法后很快就会收获到学习的成功了。

二、研究背景: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里,教师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的主宰、教学的核心,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只有较少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甚至对教学目标,即需要学习什么都不是很清楚。这看起来有点像是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让其行走。结果可想而知,很多教师付出大量努力而得不到回报,几乎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或怀疑对这份职业的选择,同时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然而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人类认知的过程并不等同于工厂产品的生产,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也不是产品。学生的所有认知产生的基础是心理活动,特别是语言学习,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例如:学习信念、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心理特征。因此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应该对语言学习负责。自主学习不仅是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学习者有权选择怎样学习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支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去做,他们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有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消极变为积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三、研究意义:

对学习风格的研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英语教师,更多的应该关注学习者语言产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仅关注学习的表象,例如语法、词汇的机械记忆。但事实上很多英语教师不愿意或不知该怎样放弃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为以学生或学习目标为中心的模式。通过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迈出转换的第一步,即:观念的改变。正如希腊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所言:我们内在所获得的将会改变我们的外在现实。[2]

通过本研究教师会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每个人的学习风格都应该被认可和尊重,无论学习风格还是学习策略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当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和学习任务相匹配时,学习才是最高效的。

教师也应该明白他们也有自己倾向使用的教学风格,而且教学风格是受到以前学习经历,即:作为学生被教授的方法的局限。就像萨蒙(Salmon)所说:某种程度上你即你所教。[3]因此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很可能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并不匹配,教师要尽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风格学生的要求,同时要了解多数学生的风格倾向,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尽量和多数学生相匹配。

教师认识到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现、确定自己的学习风格,了解自己风格的优势、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原有的学习风格。由于学习者通常会选择反映其学习风格的策略[4],所以当一个人的学习风格越多样化,相应的策略选择也越灵活。

对于学习者而言,本研究将教会他们如何更独立地学习,这迎合了现代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自主学习需要有效的策略使用和恰当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是一种外在的显性的表现,它受到很多内在的、隐性的因素影响,其中就包含了学习风格的影响。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风格了解越多,则使用的策略就越合适。

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如果他们想提高学业成绩,必须把注意力从外在的学习行为、习惯转移到内在的学习信念、动机、策略、风格等。即:先认知自己,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然后再认知学习内容。要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就像医生对病人要对症下药一样。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正确归因。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不是把所有的失败都归结于智商不高或能力低下,还要考虑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一些非智力因素。正确的归因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以使学生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自信心。

学生会更多地了解学习过程和自我的关系,学会和教师合作而不是过多的依赖,学会接纳差异性。为了拥有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生应该超越他们的“舒适区”[5]。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明白没有任何一种学习风格是万能的,可以应对所有的情况下的所有问题,因此他们不能局限于原有的风格,而是尽量学会如何拓展自我。学会如何同别人合作,即使是面对不喜欢、不熟悉的风格,仍要抱着宽容、接纳的心态看待其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展现自己的优势、长处,同时每个成员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当然,对于那些认为拓展学习风格就意味着承担风险的人来讲,首先要克服的应该是心理障碍。

最后,学生将会有意识地运用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会促进对自我的了解、认识,而了解自我正是学习者开始掌控自己学习的第一步。

四、结语:

我们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社会的这种快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当代社会,获得生存的机会。如果不想被时代淘汰,人们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即自我反思,它包括对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的了解、反思。所有成功的学习最终必然是自主的学习[6]。自主学习反映的是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关系,只有当学习者积极构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时才会产生高效的学习。因为巴恩斯(Barnes)将知识分为学校知识和行为知识,学校知识因为其形式上更抽象,本质上属于他人而容易被遗忘,只有行为知识因为通过体验获得,本质上属于学习者的一部分,因而不容易被忘记。人们往往定义成功的学习者是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的人,而不仅是对教导反应良好的人。所以只有做到自主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作者单位: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安琪(2011).A Case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Autonomy and Learner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

[2]雷静(2011).口译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的概念拓展及结构要径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Salmon,P(1995).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Reconstructing Teachers and Learners:London and New York:Cassel

[4]Ehrman,M & Oxford(1989).Effects of Sex Differences,Career Choice,and Psychological Type on Adult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篇5

[关键词]诚信教育加强学风促进建设

一、学风与诚信的辨证关系

2500多年以前,子贡曾拿如何治理政事问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回答:“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这也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的来由。孔子从大处着眼谈信(诚信)与民立、国强的辨证关系,从小处着手,信(诚信)与学风二者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简单地讲,学生诚信度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果显著,学风优良;反之,学生诚信度小,学习目的混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差,学风败坏。

二、诚信教育对于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1.外在规范作用。各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为了维持学生正常的学习,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不是规章制度就一定能够规范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即便规章制度约束住了学生的外在行为,学生上课心猿意马、心思在书本之外,制度也失去了其目的。而诚信教育,是用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制约学生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诚信教育,形成学生诚实守信思想,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并且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规章制度与诚信教育应该相互作用,使学生“内修诚信、外修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促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2.内在导向作用。诚信教育把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引导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层面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诚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他们将会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具体的奋斗目标。

3.群体凝聚作用。古人曾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显然,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诚信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风建设亦有着不可忽视的群体凝聚作用。学生个体对于诚信的认同,有利于把每一个个体都团结在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中,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一个群体中形成“团结一致互助共进”的积极学习氛围。

4.周边辐射作用。诚信教育必然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而一个有着良好的公共形象的学校必然会对社会公众、学校所在地区以及更大范围的周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社会诚信度的建构。反之,周边区域性或者整体性诚信制度的建立必然会为校园的诚信教育的实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学风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

1.明确诚信教育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对学生的诚信学风教育。通过组织诚信座谈会,开展诚信征文比赛等活动,对其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引导,使信用道德成为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以此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时期,培养其良好的诚信行为。

2.以个别学生为切入点,创新诚信学风教育

手段:(1)发挥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使诚信成为“己任”,而非“趋利避害”的手段;(2)以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刻苦、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缺乏顽强坚韧的钻研精神的学生为切入点,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重视学生“人性”层次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使诚信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3)尊重诚信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于一些诚信缺失的同学,通过定期的谈话,督促学生养成诚信学风。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诚信学习示范性作用,积极建设全班、全学校诚信学风

(1)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使他们自觉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诚信学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在诚信学风教育中起模范带头作用;(2)针对各班实际情况使班级成员有组织地结成学习对子,让诚信学风融入道德规范,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四、从教育环境、制度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营造诚信大氛围

篇6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则比较融洽。师爱最受公众期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剂。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这都是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学生的尊重的。反之,教师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下级,当做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 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篇7

关 键 词:素描教学 体系建立 形式风格

法国古典绘画大师安格尔说:“素描是纯正的艺术。”即使是尺幅很小的素描,它都应有分量感和作品感。

大师们的作品与众不同,在于他们风格上的极大差异,如果你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剖析就会有所体悟,每位大师的素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诸如在表现人的手指、耳朵等不重要的部分时,他们都能表现出某种不同的“笔势”。意大利著名艺术评论家基奥瓦尼·莫勤热衷于在平凡的作品中找出大师真正的形式风格,他把每位大师的素描作品进行剖析,就连作品中极其次要的部分也不放过。他注意到每位大师的素描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特殊性类似于他们作品的签名,就像我们在签名时也能体现出自己的面貌特征一样,有的用笔粗些,有的用笔细些,有的字体圆些,有的字体倾斜些,而有的把字挤在一起,所写的笔迹清楚地表达出——这就是我,因而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

不管什么风格的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侧重而已。要想形成素描风格及形式有多种途径,然而有一种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就是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依现实主义的手法,根据对象抓轮廓、抓比例,时刻注意整体性,从而形成素描艺术独特的形式风格表现力。

在基础素描教学中遵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其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根据特定的认识和感受,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素描训练培养的是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他必须达到基础训练所具备的各项要求,且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真实地表现物象,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作画时,我们应该装作对所画物象一无所知,只根据观察到的去画,至少应该暂时如此,这是使作品栩栩如生、贴近现实的诀窍,明白了画一样东西并不存在特定的规则也就可以理解这个道理。”①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画的并不是“事物”而是线条,这种线条不同于“飘逸洒脱”的线条,是看似局部实际却是整体的色阶、色块、色域……是环环相连的色感,与以往的素描观不一样,以往只注意明暗深浅的变化、忽视形体的变化,因此就不能很好地塑造形体。为了把看到的形体再现到画纸上,就要把所看见的事物转化成一种有用的语言,我们称这种语言为线条语言,这种语言包含着角度、形状、色调以及大小等。

在作画时要求轮廓、比例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准确是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笔者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比例更加精准,特别是不要迁就轮廓、比例上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比例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结构上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所有有天赋的画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精准判断的眼睛。虽然不一定能达到天才画家的那种风格、那种优雅、那种娴熟,但却能相当精确。实际上,在素描基础的训练过程中都应有精确的轮廓比例,因为准确的轮廓是提高造型能力的关键。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在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整体——局部——整体,作为素描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前提。

转贴于

在素描基础练习中,不要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乃至艺术地表现。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导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通过观察对象,记下轮廓或形状,然后在还存有记忆时把它画下来,事实上,可以把绘画看作是一个不经思索的过程。画家、作家弗雷德里克·弗兰克在他的著作《我的眼睛在热恋》中是这样表达的:“手所要做的就是要像不问是非的地震仪一样,记下一些东西,而对其意思却无须了解。画家有意识的个性介入得越少,作品就越为真实,越为贴切。”②

“表现”是指学生用主观的想象和新的发现来不断激起表现的愿望,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学生进行素描训练,不仅是描摹现象,而且也是艺术地再现,所画的那部分不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了,而且还要看是否有表现力。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通过表现使素描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由于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要求他们做到风格多样是不容易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精确到位”“比例准确”“结构合理”这类要求中逐渐脱离出来,夸大对象中重要的特征。另外,考虑自己的情感通过手流露出来,画出自己的动态天性,目标就是用表现自己的方式作画,探讨夸大比例的方法,偶尔放纵一下,夸张一些,寻找明显的特征强调突出,同时把自己的情感与对象本身之间的交互作用表达出来,这样才可刺激作画才能。教师不可要求学生的风格必须和自己一样,而应正确地引导、培养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要跟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他们自身的表现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提醒他们,在基础未打好时不要过分地热衷于风格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关键还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观察是第一位的,在规则与观察相互冲突时,按照观察作画,这就是所谓的保留“纯视觉”。③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表现水平。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套科学系统的素描教学体系会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并且能形成鲜明的特性。素描教学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技法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不断完善提高素描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水平,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也会形成一种完备的现实主义教学体系。

注释:

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徽文化中有关音乐方面内容的阐述,提出在安徽省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微风皖韵”的介绍和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促进徽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本民族、本地区艺术形式的学习。同时也对“微风皖韵”如何进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国家教育部2002年针对学校艺术教育相继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两个文件,强调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学校艺术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除了缺乏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艺术教育师资缺乏,教学设施建设滞后,教学理论和实践无法紧密结合以外,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还必须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各类艺术形式,将其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加以利用。

笔者以为,安徽地区的学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结合其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把本地丰富多彩的地方艺术形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仅从音乐艺术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求抛砖引玉,求得大家商榷与指点。

一、源远流长的“徽风皖韵”

(一)“徽风皖韵”是一种文化

安徽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安徽思想文化活跃,流派纷呈;艺术灿烂,绚丽多姿;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孕育了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绚丽精深的徽学。wWW.133229.Com因此,“徽风皖韵”中蕴藏了无数珍贵的文化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和传承。

(二)“徽风皖韵”中的音乐文化

1.安徽音乐—唱一首原汁原味地方民歌。安徽民间音乐植根于人民,表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天然。

安徽民间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其中民歌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民歌特点多样化:江南色彩区风格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皖西色彩区风格高亢燎亮;淮北色彩区,风格朴实粗犷;江淮色彩区混合色彩风格;皖东色彩区风格风趣幽默等。

2.安徽舞蹈—跳一曲“东方芭蕾”花鼓灯。安徽民间舞蹈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滩舞、巫舞、龙舞、狮舞等。花鼓灯在全省流行区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在汉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3.安徽曲艺—听一段“土掉渣”的安徽大鼓。安徽大鼓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淮北地区流行的曲种有太和清音、毫州清音、四句推子、颖河溜等。江淮之间流行着白曲;六安地区有四弦书;马鞍山、芜湖等地则有梨簧调等。

4.安徽戏曲—演一出韵味十足的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地方戏曲的代表剧种。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天仙配》、《女骑马》等优秀作品,无疑是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安徽省境内的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的教育、熏陶和培养,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民族传统艺术的美,为把安徽建设成为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徽风皖韵”是安徽省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丰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无疑可极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将各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不同程度地纳人学生学习的范畴,既能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又能使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对地方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二)打破了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单纯的课堂讲授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如果把课堂移到学校之外,让学生亲临其境,活生生地接触、感受到种种艺术形式,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以及更为直观、感性的了解。“生活现场即课堂”,这就是亲身感受当地的艺术形式的另外一种教学模式。由此,再加上教师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效果必然呈现多元化,使学生再听课时感到更具体、更直观、更有兴趣、记忆得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座以及邀请民间老艺人、民间演出团体进校为学生表演等形式,可以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模式更加多样,艺术教育的效果自然也就显现出来。

三、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徽风皖韵”的载体

(一)有利于促进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了各一一徽文化的传承来说,艺术教育更是具有不可脱卸的责任。不仅如此,艺术教育还能增进学生对相关地域文化的了解。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学习家乡的本土音乐,会使他们更了解和热爱家乡。艺术教育不仅要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走进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深刻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能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有利于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

“徽风皖韵”作为安徽省的本土艺术资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强调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本质上应该是对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一种回应。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据笔者对好几所学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艺术形式了解不多或不了解;89.2%的学生对本民族的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会一点或一点不会;甚至有近20%的学生认为这些艺术已经过时了或虽然很美,但不够吸引自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民族审美主体意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强调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民族审美主体意识的“缺失”,更能强化我们民族艺术文化的主体意识,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四、传承“徽风皖韵”的实施构想

(一)统一认识,加大投入

各级领导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如此才会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投人,加大艺术教育经费比例,进一步加快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有效进行。

(二)因地制宜,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充分挖掘其艺术内涵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学校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与地方部门配合,并和地方文化局、歌舞团、群众艺术馆等相关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可以在学校艺术节期间或重要节假日时,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团体到校内进行演出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地方艺术形式。这样以来,学生在风格特征、韵味特点上不断地学习熏陶、模仿,会逐步形成这些民间音乐演唱、演奏的良性循环。既能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对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培训师资,广邀名师

当前各学校的艺术教育师资,主要由各学校音乐教师任教。这就必然存在一些需要面对的问题:一,如何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音乐教育;二,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科教师,如何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丰富相关领域的学习,提高教好公共艺术课的能力;三,是否可以培养一些在职的有艺术专长的非艺术学科的教师兼任;四,如何针对艺术教育师资进行师资培训,即为艺术教师的发展创造“走出去”的机会,拓宽其视野,从而不断提高本校艺术师资队伍水平。

此外,可以采取专兼结合,面向社会灵活聘任艺术教育师资的方式,广邀名师,即“请进来”的办法。比如: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做短期讲学、示范课观摩等;聘请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等,这些都有利于本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学生组团,自编自演

学校学生社团是以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据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发结成的学生组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开设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同时在学校内成立各种协会和社团,如学生艺术团、戏曲爱好者协会等等。各艺术社团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如戏曲爱好者协会可以自排自演一些经典的传统曲目,甚至有条件的社团可以自己创编一些具有戏曲风味的短剧,可以聘请一些社会团体的专业演员进行一定的指导等。学校艺术社团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化,不但能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艺术表演与艺术创造的空间,并且有利于提升学校艺术文化品位,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70-02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形成美的素质是素质教育l展目标核心指向之一。然而,美育往往被排斥在职业教育的“想象”之外。由于教育思想庸俗、办学品位低下、文化追求不高,一些职校轻视、忽视美的教育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的巨大功能,在理念确立、校园建设、课程教学、教育管理、课外活动等各方面都唯专业是顾、唯技术是求,很少能去自觉地发掘美的意蕴,弘扬美的价值。他们将职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技能教育”,这种粗劣“作坊式”的技术教学,与现代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目标要求相比,显得低级、狭隘。

从教育培养完美人性的本质看,美的教育是最高境界的教育。技能培养与美的熏陶、感化、冶炼合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命天性。在职业生产岗位,劳动者不仅以技术能力创造物质价值,而且以审美能力创造美学价值。劳动产品实现其市场商品的价值认可,必然要体现出适应社会审美心理的美学追求。从生产设计到流通运营,适用、健康、环保、幸福等理念不断提升着技术能力的美学价值品位。美与功能相融合成就了技术美;当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和精度,便形成技艺美;技术美抑或技艺美幻化成光华四射的职业美。职业教育应该在“重技能”的同时,确保实现全面发展之目标,当然包括“美”的素质发展目标。从学生的技术能力发展过程看,如果他不能深切感受到所学专业技术蕴含的结构之美、力量之美和创造之美,那么必然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学习。

职教美育是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在内的全方位努力追求的美的教育,特别在办学目标和育人思想上,更要聚力于培养学生美的素质,实现美育全面覆盖和自然融合。首先要打造职教文化之美。美的思想,必然催发美的行为。建设职教文化的关键是建设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大厦,突出职校美学品位独具的价值追求。浸润职教文化美育思想光泽的金色字眼,意蕴融通地镌刻在“校训”“教风”和“学风”等精神支柱上,更融化在职校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其次要打造职教特色之美。每所职校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位、环境、条件、资源、智力、经验等办学优势,以及价值独具的美学思想认识优势,打造特色发展美景。再次要打造教学活力之美。专业技术教学过程要富有人性活力,尊重发展规律,张扬学习个性,激发学习热情,满足兴趣爱好,促进多元发展。学生在专业训练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振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技术能力自然能够悄然蝶变,专业(职业)素养进而得以完美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篇10

关键词: 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

一、时代背景

巴洛克(Baroque)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更普遍的则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也就是“不圆的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原本是十八世纪的学者指责这一时代的艺术中衰颓、浮夸和过分雕饰。最初意大利人用它来表示建筑中奇特不寻常的样式,特点是装饰性强、辉煌华丽,注重光的效果,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此整个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很有生气。这个艺术风格后来由建筑影响到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染织、服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18 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兴盛起来,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舒适和豪华,思想上压抑、威严的东西遭到了排斥,小巧的、风雅的、富有生气的东西体现在了服装、语言、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可可艺术就反映出了此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它的风格特点是具有精致、甜美、幽雅、华丽、繁缛的装饰性,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S 形线和艳丽的色彩作装饰。注重精致,纤细秀美的装饰效果。由于它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宫廷的享乐主义色彩,呈现阴柔和矫揉造作之气,它的艺术工艺及其精湛,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同巴洛克艺术一样,它绚丽的色彩,细腻的装饰工艺,很快遍布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二、艺术特点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总的来说, 巴洛克风格有特点: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八优雅与浪漫。

洛可可艺术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三、不同领域的艺术表现

1.建筑

巴洛克建筑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