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2: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ct诊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胆囊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胆囊癌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早期难以确诊,多数患者在临床上作出诊断时已是晚期,尽管B超、ct及MRI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胆囊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漏诊、误诊仍有发生,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回顾性分析19例胆囊癌患者螺旋CT表现,以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2年—2009年间经病理征实的胆囊癌19例,男6例,女13例,男女比例1:2.2。年龄45-79岁,其中>50岁者16例,占84%。1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9例CT检查前均行B超检查。
使用美国GEHispeedNX/I双层螺旋CT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7-10mm,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速度2-3ml/s,总量100ml,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和延迟期(5min)3期扫描,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棘上缘,对病变感兴趣区加3—5mm薄层扫描。
二、结果
2.1直接征象(1)肿块:胆囊区呈低、等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模糊,略呈分叶状,胆囊腔消失或不规则缩小,增强后肿块各期不均匀强化,以低密度为主伴斑片状强化。本组9例。(2)胆囊壁增厚:表现为局部或全部不规则增厚,内缘不光整,胆囊腔明显缩小,部分胆囊边缘模糊不清及肝胆分界消失,病变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其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及肝脏,本组6例。(3)腔内肿块:呈状或结节状,由胆囊壁突向腔内的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局部胆囊壁增厚、僵硬,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强化。本组4例。
2.2间接征象(1)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10例。(2)肝脏直接侵犯5例。表现邻近胆囊区底肝脏出现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与胆囊肿块间分界不清,常向肝右叶及方叶侵犯。(3)肝内转移3例,表现为肝实质内散在多发均匀低密度类圆形影,增强效应不明显。(4)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5)淋巴结转移7例,表现为肝门区,胰头周围,腹主动脉旁的10-20mm结节影,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三、讨论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发病中占第五位,好发于55岁以上老年女性,其病因不明。张金萍等认为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长期刺激损伤胆囊粘膜及胆汁内较高浓度的致癌物质引起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化生、异型增生和突变有关。因此,50岁以上患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由间隙性变为持续性,胆囊壁局限增厚者,均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变的存在。
根据胆囊癌的CT表现将其分为肿块型、腔内型、胆囊壁增厚型(简称厚壁型),以肿块型最常见,厚壁型最少见。正常胆囊壁厚度为1-2mm,超过3.5mm为异常。厚壁型、腔内型属胆囊癌的早期表现。厚壁型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全部增厚,内缘凹凸不平,增强扫描,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各期密度均高于肝脏及正常的胆囊壁;腔内型表现为状、结节状腔内肿块,单发或多发,病灶相应胆囊壁呈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并以广基钝角相交,增强扫描后病灶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有中度或明显强化。肿块型为晚期表现,常有肝脏及淋巴结转移,其特征性表现为胆囊窝缩小或闭塞,代之以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可均匀或不均匀。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强化不一致,可以隐约分辨腔内被肿瘤组织充填的胆囊轮廓。所以CT平扫未发现正常胆囊结构,在排除胆囊切除、先天性胆囊缺失、异位胆囊、餐后胆囊收缩不显影后,应高度怀疑胆囊癌,进一步增强扫描。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1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两者都可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造成诊断困难。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轻度、均匀增厚呈双边或多边征,腔内黏膜光滑、胆囊周围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或“晕征”,反映了胆囊壁的水肿或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液体渗出。“瓷胆囊”征是慢性胆囊炎的特征,胆囊炎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及门脉期均为等密度。厚壁型胆囊癌胆囊壁呈不规则增厚,内壁僵硬、粘膜线中断;强化特点,动脉期为明显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消退不明显。2厚壁型胆囊癌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表现为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灶,无胆囊区肿块,有完整的粘膜线。常无肝脏侵犯、周围脏器转移等表现。:
腔内型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腺瘤、腺肌症的鉴别:腔内胆囊癌占胆囊癌的15%-23%,属胆囊癌的早、中期。其癌结节的基底部较宽,与胆囊壁呈钝角相交,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粘膜、浆膜面局限性僵硬或凹陷,增强扫描结节影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息肉、腺瘤结节直径较小,常小于1cm,边缘光整。结节与囊壁有一定分界,有游离感,甚至有蒂与囊壁相连,局部囊壁柔软,强化程度低于癌结节。腺肌增生症做泛影葡胺造影CT,造影剂进入胆囊罗—阿窦,显示“花环”征,腺肌增生症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胆囊癌往往失去收缩功能。
肝癌侵犯胆囊或胆囊癌侵犯肝脏的鉴别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发性胆囊癌的增强与肝癌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不同,下面几点有助于鉴别胆囊癌和肝癌:胆囊癌侵犯肝管并引起胆管扩张较肝癌多见;肝癌造成门静脉癌栓多于胆囊癌;肿块内出现结石影,可以肯定为胆囊癌;胆囊窝内只有肿块而没有胆囊者,首先应考虑胆囊癌可能;肝癌较容易肝门淋巴结转移,而胆囊癌一般不会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除非胆囊癌发生逆向性淋巴结转移。
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1)螺旋CT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病变及肿瘤扩散范围,对癌肿的发现、分期及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2)增强扫瞄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胆囊壁真正的厚度及肿瘤在胆囊壁的浸润深度。其特征性改变,即增厚的胆囊壁密度高于正常胆囊壁和肝脏的密度,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3)螺旋CT检查不仅对胆囊癌的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学资料,而且对肿瘤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也提供详细资料。这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能否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曾有报道,CT对手术可切除肿瘤的预测率为80%,对不可切除的预测率达89%〔5〕,可见CT检查在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萍,朱灿祥.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4):211~213.
[2]顾小兰,王乃庆,桑雅荣等.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6):574~576.
[3]KimBS,HaHK,LeeIJ,etal.AccuracyofCTinlocalstagingofgallbladdercarcinoma〔J〕.ActaRadiol,2002,43:71~76.
篇2
[关键词]颌面部骨折;多层螺旋CT;MPR;SSD.
近年来,颌面骨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的复杂,因此准确地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形态以及大小、移位等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MPR及SSD重建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颌面部骨骨折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方便、直观的影像学资料[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应用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进行MPR及SSD三维重建的50例颌面骨折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5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9~65岁,平均40.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坠落伤7例,撞伤4例,其他原因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颌面部软组织肿胀、张口困难等。
1.2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stioen4螺旋CT机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层厚1mm,层距1mm,电压140kV,电流120mA,螺距(pitch)1.35∶1,无间隔连续扫描。
1.2.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自眶上缘3cm至下颌骨下缘3cm,扫描结束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盖法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多平面重组以软组织窗及骨窗分别进行观察,并且进行任意方位成像,天下论文存储相应病变成像最好的图像,重建厚度3mm;表面阴影显示阈值下限在150~250HU,选取切割功能切除多余的部分组织,根据病灶的显示效果任意旋转角度选择最佳的图像存储。
2结果。
50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共发现67处骨折,螺旋CT扫描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可发现80处骨折,遗漏13处,漏诊率16.25%。螺旋三维CT重建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颌骨骨折的立体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准确显示骨折部位、范围、骨折块移位方向、立体距离。50例中单发骨折11例,多发骨折39例;上颌骨骨折21例,下颌骨骨折29例。下颌骨骨折的病例中4例共11处诊断有或伴有髁状突骨折,其中有3例先经下颌侧位片及二维CT未能确诊,经过旋转角度观察,证实为脱帽并向内侧移位,并因髁状突无明显移位,外科医生采取了保守治疗。
3讨论。
颌面骨解剖结构复杂,主要包括鼻骨、泪骨、上颌骨、腭骨、颧骨等。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颌面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多[2]。
普通X线片无法准确地显示骨折的数量、移位情况以及骨折的位置,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普通轴位CT图像虽然无颌面结构的重叠,对病变的显示有显著提高,但缺乏立体、直观影像,对一些平行于扫描层面的骨折仍有遗漏[3]。本组比较横断位、MPR资料,50例80处骨折,轴位显示67处,遗漏13处,漏诊率16.25%,经分析多为水平方向走行骨折线,且为多部位复杂骨折病例。MPR重建技术包括冠状面、矢状面、任意斜面和任意曲面的图像重建,具有二维横断位图像同样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其技术参数通过调节窗宽、窗位相互切换软组织窗和骨窗,在显示骨质病变情况同时,还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软组织损害情况,如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积气、积血或软组织的开放性损伤等(封三图1)[4]。但是二维CT为平面图像只能显示某层面的骨质损伤情况,临床医师运用二维CT平片诊断会存在误差,难以建立三维空间思维,对病变可能产生一些偏差,而影响治疗方案的确定。本组MPR图像显示全部骨折,诊断准确率100%,无一例漏诊。有研究也证实,对于眶外壁、眶底及深部结构如筛板、鼻中隔、蝶骨大翼的骨折,CT二维影像优于CT三维重建[5]。
SSD三维重建成像空间立体感强(封三图2),能极好地显示骨折的结构,尤其是结构重叠区域的三维关系,对颌面骨骨折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等(如从多角度显示髁状突与关节窝的空间位置关系)、骨折移位程度、方向,碎骨片的位置、大小、数目等情况,论文格式特别能全程清楚地显示不规则骨折线的畸形走行,提高了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6]。Kreipke等认为Lefortil型骨折X线平片和二维CT不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线,而三维CT可以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情况和骨折段的移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CT三维重建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在髁状突骨折的显示上,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病变部位,清楚显示髁状突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方向、距离和空间位置、关节面的朝向、下颌骨升支断端上移范围、与颞颌关节窝的空间关系等,较CT二维影像更接近人体内的真实解剖结构,避免了主观想象过程中因分析理解差异所导致的误诊。本组29例下颌骨骨折病例中,4例共11处诊断有或伴有髁状突骨折,其中3例先经下颌侧位片及二维CT未能确诊,经过旋转角度观察,证实为脱位并向内侧移位,并因髁状突无明显移位,外科医生采取了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立体、直观、清晰地显示颌面骨骨折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卫江,郎召君,徐锐,等。多层螺旋CT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1):51-53.
[2]陈建字,粱碧玲,刘庆余,等。颌面骨病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l6-20.
[3]慕红文,杨晓滨,张宁,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8,12(9):829-830.
[4]王保平,冯熠,段燕东。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1):10-13.
篇3
【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胸部创伤的放射学诊断方法及其表现,胸部平片仍为胸部创伤的首选检查方法,而CT、MRI等均作为平片的有效补充,特别对危重病人有其独到之处。只有提高对创伤平片影像的认识及了解CT、MRI等优缺点,才能有效加以利用和提高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0岁,平均约44岁。致伤原因主要是车祸,达26例,其次为撞击伤4例,临床症状主要有胸痛27例、胸闷18例、咳嗽24例、呼吸困难8例、肋骨骨折3例、痰中带血或咯血3例等。所有病人入院后均先后做了胸部正侧位X线平片和CT扫描,绝大多数(29例)病人复查了X线,有少数病人(7例)复查了CT。
2 结果
2.1 X线表现:肺挫伤后肺间质内的出血和血浆渗出,表现为肺血管纹理粗而模糊,伴有斑点状模糊影,肺泡内的血液和血浆渗出引起的实变,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及大片状的实变阴影。间质和肺泡内的改变通常同时存在,或以一种表现为主,病变分布可不按肺段或肺叶的范围。
肺挫伤的吸收较快,在24~48h就开始吸收,于3~10d完全吸收,单纯的肺挫伤吸收后可不留任何痕迹。
2.2 CT表现:是肺间质及肺泡的广泛挫伤和撕裂伤所引期的复合性改变。多位于中下肺野,上肺野较少见。主要表现有:①肺实质内散在性斑点状、小片状稍高密度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边缘模糊。本组有此表现者18例。②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其内密度欠均匀,边缘不规则且模糊。本组有10例。③呈磨玻璃样改变的云雾状稍高密度灶。本组有5例。④肺血管影增浓、模糊且粗细不均。本组有4例。⑤肺内显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薄壁囊腔样低密度灶。本组有1例。上述CT表现在同一例中常混合存在。本组中CT发现有血、气胸者6例,肋骨骨折7例,纵隔气肿2例,皮下气肿7例,肺内血肿4例。
2.3 MRI上新鲜血肿表现短T1和长T2信号,三维影像对于血肿范围的判断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3 讨论
3.1 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常规X线胸片以其价格低廉、检查方便,成为首选检查项目。但胸片有其不足之处,其密度分辨率较低、影像重叠、病变定位不够精确。CT克服了常规X线胸片检查不足,不存在影像重叠,密度分辨率高,有利于细微病变的观察,而且能够显示脊柱肺门前后、心脏后部以及肺底膈面等等隐蔽部位的病变[1]。近年应用螺旋CT较普通CT更为优越,可以消除因呼吸运动所引起的病变遗漏之不足,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胸扫描,成为胸部病变影像诊断的最佳检查手段。因此CT在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具有常规X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肺挫伤为一种由外界暴力所致的肺组织渗出性病变。而肺撕裂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肺组织所引起的肺组织断裂损伤,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局灶性出血和肺气囊形成。小的肺挫伤及撕裂伤早期胸片常漏诊,CT以其断面成像而易于诊断,创伤性湿肺表现为肺纹理增强,弥漫性斑片状高密度影、肺透亮度降低,部分区域可呈现为实变征象。创伤性湿肺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创伤引起神经反射异常、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肺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2]。病灶的分布不呈肺叶或节段性。散在性病灶可能是挫伤肺与支气管存在交通,致使病灶沿支气管扩散有关;只有当肺挫伤与支气管树的交通受到破坏,才能形成肺的局限性血肿。单纯肺挫伤吸收后不留任何痕迹,如伤后48h无吸收反而加重者则应考虑为肺实质内继发感染或继续出血等合并症存在。[
3.2 对胸腔积液、积血及气胸的观察CT优于X线平片,少量积液X线平片常难以显示,CT由于对各种组织的衰减值不同,因此即使液体量很少也可分辨出来,同时还可以通过CT值测定推断是积液还是积血,血胸的CT值一般高于水,约30~40Hu。气胸的CT表现为胸腔内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位于所在的上部,内无肺纹理,与肺相邻侧可见片状脏层胸膜;伴胸腔积液或积血时,可见气-液平面,量大时可见纵隔移位[3]。少量气胸卧位时X线平片见不到肺组织被压缩的边缘,CT显示游离气体偏于胸壁前方,侧胸壁处仍为肺组织所占据,故卧位X线平片不能显示少量气胸。 转贴于
3.3 对胸骨、肩胛骨、胸锁关节及胸椎的观察,CT优于X线平片。对上述几个部位的病变,X线平片容易疏忽漏诊,而CT由于其密度分辨高,组织结构无重叠,因而能清晰显示以上组织结构的细微病变。本组病例CT检出胸椎骨折2例,肩胛骨及锁骨骨折各2例,X线平片均显示欠淸。
3.4 单纯肋骨骨折CT显示稍逊于X线平片:CT能反映骨折成角及向腔内突出的情况,但不能依据CT判断有无裂隙骨折及骨折的数目,X线平片在反映胸廓全貌、肋骨骨折方面优于CT。本组病例中,CT发现肋骨骨折仅3例,而X线平片证实单纯肋骨骨折达5例。
3.5 CT检查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胸部创伤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是临床治疗与抢救危重伤员的关键。胸部CT检查能够准确地显示胸壁软组织损伤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胸廓骨骼的骨折,皮下血气肿、血气胸、纵膈支气管、血管及肺实质损伤等综合病症。胸部创伤往往是全身创伤的一部分,当病情危重时,特别是复合伤、休克、昏迷及呼吸急促的病人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加之关系,不能过多搬动病人,有时给检查带来困难。CT检查时间较短,可免除不必要的搬动,而且检查多层次,前后无重叠,可以观察多个器官损伤,因此CT对胸部创伤危重病人的观察有其独到之处。
胸片和CT均能对气胸及血胸作出诊断,但CT对微量胸腔积气、微量胸腔积血的显示较为敏感。微量胸腔积气受影响及胸部影像重叠干扰,胸片难于显示;胸腔积液或积血量超过300ml方能在胸片上显示为肋膈角变钝消失,从而提示诊断。CT则基本上不受胸腔积气和积血量的限制,其极高的密度分辨率和断面成像有助于气胸和血胸的诊断。
纵隔少量积气积血和心包少量积血,胸片由于纵隔心影的遮挡而无法诊断。CT对纵隔病变的观察具有极达的优越性,即使是微量纵隔积气积血、微量的心包积血,CT也能诊断。胸片与CT对肋骨骨折诊断各具优劣:胸片对肋骨骨折定位准确、整体形态观强,而CT缺乏整体形态观,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有困难,但CT对发现隐匿部位的骨折、浮肋的骨折等具有优势,这些隐匿部位的骨折胸片往往会漏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CT较常规X线优越,CT可弥补常规X线的不足。由于CT检查费用较贵,患者就诊时仍应首选X线胸片检查,对于常规X线不能明确诊断者应加做CT扫描以防漏诊。X线胸片敏感性、特异性差,局灶性小面积病变和摄影条件不当时易造成漏诊、误诊。而CT因其密度分辨率高,敏感性强,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及程度,尤其对伤势严重且有复合伤的患者可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可以挽救危重者生命,并大大提高治愈率。血肿在磁共振上诊断具有特征性,定性诊断比较准确。建议对严重的胸部创伤或有复合伤的患者以及有经济条件的患者,急诊时除常规X线检查外,应及时作胸部CT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一般来说,CT检查可满足诊断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49~250.
篇4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的鉴别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肝血管瘤和肝脓肿都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结果两例误诊延误治疗.结论:一些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及肝血管瘤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正确鉴别二者之间关系,才能及时诊断及有效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在沿海地区乙型肝炎高发区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治疗者,预后亦不乐观;临床误诊误治的情况常有发生。
1临床资料
从2000-2007在新加坡医院,本组共收集10例误诊为肝血管瘤,5例误诊为肝囊肿。
1.1误诊为肝囊肿
本类为女性6个,男性4个,大都以上腹胀满不适伴发冷,发热半月到两个月,在院外科作“B”超提示“胆囊炎,多发性肝脓肿”经抗感染治疗仍无好转,转入院。一般情况较好,“T”38-39℃,无黄疸,心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腹软、无肌紧张、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未及包块、肝右肋下约1-2公分、脾未及、肝区叩痛较明显、肠鸣正常。WBC12-21.0×109/LN0。8-O.95。“B”超提示“肝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其周围有低回声晕圈病灶”。CT检查提示“肝内有多个底密度灶,病灶外周有一密度较高,较厚的壁,增强后病灶内强化不明显,外周壁有强化,病灶内CT值为23.5-30.3Hu。决定行手术门静脉插管滴入抗生素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
1.2误诊为肝血管瘤
患者男性4人,女性1例,第一次均因左下肺大叶性肺炎住院期间行B超检查诊断为肝多发转移癌,以后由于经过多普勒超声及腹部CT检查均考虑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查甲胎蛋白为10,因而否定上述诊断,2-4个月后患者情况迅速恶化,肝脏急剧增大,B超检查肝转癌的图像均更趋典型,患者日益衰竭,迅速死亡。
2结果
一年后随防,所有病人均在3-10月内死亡,血的教训肝癌不能误诊.
3讨论
3.1本组第一类肝癌病例均以发热、肝区疼痛等为首发症状,与肝脓肿症状相类似,尤其当癌肿内出血,继发感染或合并胆道感染时更加难以区别。
影像学检查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其准确性受多方面影响。当肝脓肿还未液化之前,在影像学上与肝癌不易区分;当肝癌瘤内出血尤其继发感染时与肝脓肿相似。另外影像医师的经验对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本例凭B超或CT检查误诊为肝脓肿,但如能仔细观察B超或CT所示,肝癌与肝脓肿仍存在差异。AFP测定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相对的专一性。本例进行AFP检测,且只测1次,如能反复多次检测可能提高阳性检出率。文献报道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70%[4],故有一定比例阴性病例存在,对于AFP阴性病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HbsAg检测阳性,B超或CT证实肝内孤立或多发性肿块要考虑肝癌的可能。.
3.2第二类患者采用普通B超,对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常不易确切。此时可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为在三维成像中,肝血管瘤的轮廓最为清晰,立体感较强。有些作者指出,因为肝血管瘤回声较肝组织回声稍增强,由于灰阶差异较大,所重建的三维图像效果较佳,相反,原发性肝癌多为浸润性生长,其轮廓与周围邻近组织的灰阶差异较小,所重建的三维图像则逊于血管瘤,而某些回声的转移瘤征象的三维显示效果欠佳[1].
据文献报道,磁共振对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有肯定价值,特别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超过所有其它影像诊断片[2],童华山认为无论原发性肝癌还是继发性肝癌多为多发病灶,在磁共振图像中,T1W时多为较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占位表现最常见;而肝血管瘤多为单发病灶,在T1W时一半为低信号,T2W时多呈很高强度信号,信号均匀,边缘清楚[3]。
4.1在本例的诊断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吸取以下经验教训:①本类CEA15.50-18μg/L(超过了正常参考值上限10μg/L),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有学者提出怀疑为肝癌的患者如AFP阴性,则应联合检测CEA、FT和βz-MG,只有当三者均呈阴性时,才可能排除肝癌;③在第1次行囊肿穿刺活检,可避免第2次穿刺。并使确诊日期提前;④该类患者既往无胆道及门静脉引流区感染的病史,穿刺抽出液培养阴性.
4.2全面检查可防止漏诊并提高正确诊断率。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转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检测,检测ALT是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检查主要是明确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和肝脏有无硬化。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诊断某一疾病时,不要一叶障目,对可能导致相同症状的不同疾病均应考虑到,逐一加以排除,以免误诊,从而延误治疗,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曹辉,等,三维超声成像对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6;11(6);250.
[2]程红岩.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2:8(3):55.
篇5
一般资料:①急性胰腺炎:共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3~72岁,平均48岁。主要症状与体征:中上腹持续性疼痛,疼痛持续4小时至2天,其中11例伴恶心,呕吐,发病前有饱餐及饮酒史2例,伴黄疸3例。31例血清淀粉酶均高于正常水平(400~1860U/L),平均900U/L。手术、病理、临床诊断:急性间质性胰腺炎1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②慢性胰腺炎: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4~75岁,平均58岁,主要症状及体征:间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疼痛,急性发作时突发剧烈腹痛,常伴有恶心、厌油、腹泻等。
检查技术:采用GEHispeedNX/I双排螺旋CT进行扫描,予仰卧位连续容积扫描,层厚5~17mm,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胰腺钩突下方平扫。其中25例进行增强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速率3ml/秒,分别于23秒及65秒扫描,获取胰腺动脉期及胰腺实质期影像。
结果
急性胰腺炎:31例除2例胰腺CT表现正常外,胰腺均呈局限性或普遍性肿胀,其边缘模糊,胰腺实质内点状低密度区10例,增强扫描低密度坏死灶与增强正常胰腺组织形成明显对比,胰管扩张3例,胰头胆总管扩张2例。
胰外侵犯主要表现为胰周不同程度液体渗出积聚,少量渗液积聚胰腺包膜下6例,合并左肾前筋膜增厚2例。累及小网膜囊14例,左肾区12例,左结肠旁沟9例,右肾区3例;右结肠旁沟5例,肠系膜血管根部1例;胰体、尾部假性囊肿6例;并发蜂窝组织炎1例,合并胸水形成2例。脾包膜下积液并脾密度减低1例。
慢性胰腺炎:6例病变中,胰体、尾区饱满1例,胰体尾部均萎缩并胰头、体、尾多发钙化斑4例,钙化斑呈弥漫分散,沿胰管走向分布。胰管扩张2例,胰头、尾小囊状影1例,出现梗阻性胆管扩张1例。[讨论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胆石症、胆道感染、酗酒、外伤、暴饮暴食、穿透性溃疡、手术等,上述病因导致胰腺导管梗阻,胰液释放入间质,激活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引起胰腺、胰周组织自身消化性疾病,其病因、病理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间质性胰腺炎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992年在美国Atlanta举行的国际座谈会将急性胰腺炎分为2型:即轻型急性胰腺炎及重症急性胰腺炎。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间质性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实质、间质的水肿,缺乏或很少有远处器官的功能衰竭,临床症状轻,能迅速痊愈,少有发症[1]。CT增强扫描后胰腺实质能均匀强化。本组14例病例中,胰腺头、体尾部不同程度增大12例,2例胰腺CT扫描基本正常,占14.4%,与文献报道一致。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明显肿大,为弥漫性肿大或局限于体尾部的体积增大,轮廓不规则,胰腺密度由于水肿、出血、坏死而不均匀,胰腺坏死区表现为斑片样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如有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影夹杂在低密度影中,予增强扫描,正常胰腺明显强化,胰腺坏死区由于血管损伤、闭塞和微血栓的形成,表现为无强化区[2]。本组17例均可见相关CT表现。胰腺周围缺乏完整包膜,炎性渗液容易向胰周及腹膜后间隙广泛扩散,致使肾前筋膜水肿增厚及液体聚集于解剖间隙。坏死性胰腺炎则见胰周及腹膜后间隙大量积液,部分患者可形成假性囊肿,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时甚至形成蜂窝组织炎、胰腺脓肿,并引发相邻器官病变及多种并发症。急性胰腺炎渗出液在腹膜后间隙扩散的范围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另外,由于胰腺周围缺乏完整包膜,少量渗出即容易突破胰周结缔组织进入胰周间隙及肾旁前间隙,使肾前筋膜水肿增厚,此表现为CT诊断急性胰腺炎特征性表现。本组病例依病情轻重均可见不同程度液体渗出及并发症表现。
慢性胰腺炎以不可逆的胰腺纤维化、腺体萎缩并进而影响其内外分泌功能为主要病理表现[3]。慢性胰腺炎的胰腺体积可局限性增大、正常大小或萎缩,由于慢性胰腺炎多是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是胰腺不可逆转的炎症,胰腺全部或部分增厚发硬、结缔组织增生、腺泡萎缩减少、胰腺萎缩,本组5例胰腺体尾部萎缩。沿胰管分布的结节状、条状或星形钙化斑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特征性[4],钙化斑CT值为70~200HU,本组6例病例中,有5例出现胰头、体、尾多发钙化斑,占80%。与文献报道一致。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多呈不规则型,粗细不均匀,可贯通整个病变区,主胰管及次级胰管均明显扩张,呈串珠状。本组病例中可见此征象。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的发生率约为34%,其位置不定,且多超出胰腺轮廓。部分慢性胰腺炎病变局限于胰头区时,引起胰头肿大,常致总胆管下端梗阻,扩张的总胆管呈圆形、边界光滑,自上而下逐渐变细,终止于胰头内,无总胆管的变形或突变,其扩张程度多不重,病程呈渐进性。此征象在本组病例中有表现。
在鉴别诊断上,掌握急性胰腺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血清淀粉酶≥正常之上限的3倍,影像学提示急性胰腺炎特征性形态学改变,诊断急性胰腺炎不难。应注意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相鉴别。胰腺癌病变区多局限性肿大,常位于胰头,慢性胰腺炎病变区体积增大,其增大以弥漫性增大为多,胰腺癌扩张胰管多呈光滑型,不能贯通病变,假性囊肿及钙化斑的发生率亦低,此外,胰腺癌还可见胰周大血管增粗及癌栓,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扩张多呈突然性截断不同于慢性胰腺炎扩张胆总管呈逐渐变细,无胆总管变形或突变,同时胰腺癌病变周围、肝门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可能合并转移灶等征象。因此,只要掌握急慢性胰腺炎各自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临床症状、病史,鉴别诊断应该不难。
以上分析表明,胰腺炎性病变具有特征性CT影像表现,CT扫描可以对病变程度、胰腺外侵犯范围及并发症有无做出判断,对急慢性胰腺炎的正确诊断和评价病变的严重程度,提示预后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为一种简捷、可靠的检查方法。
论文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急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在胰腺炎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已确诊的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临床诊断急性间质性胰腺炎1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2例CT胰腺未见异常,29例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22例胰腺周围不同程度液体聚集,10例胰腺内坏死,6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并发蜂窝组织炎,2例合并胸水,侵犯脾脏1例。诊断慢性胰腺炎6例,胰腺体尾区饱满1例,胰腺体尾部萎缩并胰腺内多发钙化斑4例,胰管扩张1例,梗阻性胆管扩张1例。结论:螺旋CT对急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体,病变表现有其多形性及复杂性。笔者收集我院2003年3月~2007年9月根据病理、典型CT表现及临床体征证实的37例急、慢性胰腺炎进行分析讨论,目的在于加深对胰腺炎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该类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BalthazarEJ.Stagingofacutepancretitis.RadiolClinNorthAm,2002,40:1199-1209.
2SzentkeresztyZ,Kerekesl,HallayJ,etalTreamentof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Acomparativestudy.OrvHetil,2001,142(19):993-996.
篇6
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重建中的临床疗效
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
显微眼内窥镜在后段眼内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结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病变的CT诊断
PET/CT衰减系数转换方法对标准摄取值测量的影响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ST/ALT比值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探讨
无症状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疗效观察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误诊为药物性肝炎一例
扁桃体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一例
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
特殊型孟氏骨折38例的治疗分析
西昌市1987年-1997年麻疹流行病学调查
眼部超声检查对眼压的影响
甲型H1N1流感发热病区门诊就诊高峰期患者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
上臂三角肌下缘及腹部脐周皮下注射疼痛程度比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
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护理
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伴抑郁的康复护理
重症监护室侵入性操作的感染分析与护理干预
肝素钠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
经尿道高功率钬激光前列腺汽化术护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JCI医院评审标准在改进医务人员沟通中的应用
推行实名制预约挂号强化患者就诊指导
对规范化培训护士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能的调查
关于中英文摘要的说明
文稿中须写成斜体的外文符号
关于中图分类号的使用说明
《华西医学》杂志采编系统稿件修改及上传操作步骤
关于文献标志码的使用说明
论文写作时志谢著录的注意事项
《华西医学》全新在线投稿系统投入使用通知
关于作者署名的书写要求
《华西医学》杂志采编系统稿件状态查询操作步骤
本刊编辑部已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
投稿注意事项
关于计量单位的使用说明
关于稿件中图表的说明
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关于参考文献著录的说明
关于统计学符号的使用说明
《华西医学》杂志采编系统投稿操作步骤
膈肌病变的CT、MRI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基础
血脑屏障破坏参与癫痫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获得性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肺癌干细胞分离与鉴定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西医药物治疗概况
失眠的物理因子治疗
持续大剂量静脉输注多巴胺致肢端坏疽一例
精神分裂症合并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例
咳嗽性晕厥一例
篇7
论文关键词:螺旋CT,实质性脏器灌注成像扫描患者,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2008年我院已完成82例肝脏、肾脏灌肠扫描其中男性64例,女性18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6岁。
1.2方法:(1)设备与注射器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生产的6.4排螺旋式CT和高压注射器21G一次性头皮针;(2)对比剂采用离子和排离子造影剂,剂量40-100毫升。
1.3无一例过敏性休克发生。
2 护理
2.1 检查前准备工作
2.1.1 耐心详细询问病人病史、过敏史、经济情况,严格掌握配伍禁忌症,了解有无高危险因素以便选用相对应造影剂,脏器扫描前不应做任何检查及治疗以免影响图像的质量和效果,住院患者必须做好磺过敏试验,严格进行操作堆积,必须要有过敏防范意识与CT室护士进行交接。
2.1.2检查前应通知患者禁食4-6小时,防止注射时引起事业心呕吐窒息因素,做好抢救应急预案,流程,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械,防止发生意外。
2.1.3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用药和检查目的,并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并签订用药特殊检查知情同意书。
2.2择优选择血管
2.2.1应选择粗而直,有弹性的静脉血管,避免在邻近关节部位穿刺,非离子和离子造影剂具有浓度大,渗透力高,吸收慢等特点,且高压注射器压力大速度快,1秒钟5-10毫升如血管穿刺不成功或针头斜面贴在血管壁上,很有可能造成药液外漏,出现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截肢。
2.2.2药液外漏减少进入脏器药量浓度,过早降低药物浓度,未成到增强最佳效果,直接影响扫描效果,影响成像质量,阻碍了对疾病初步判断增加病人负担。
2.2.3因此必须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过硬的专业水平,减轻病人痛苦。
3 检查的病情观察
3.1首先应进行血压、脉搏,呼吸测量并记录。
3.2 门诊病人先用30%冷影葡胺1毫升静脉推注15-20分钟,并观察有无过敏反应,20分钟无任何反应,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推入2ml地塞米松,再推5ml造影剂观察局部有无外漏,如无异常可以进行灌注扫描。
3.3 在灌液扫描前,应先向患者告知会出现不同程度,潮热,口干、皮肤发热为正常现象,为一次性,如出现心慌、胸闷、腹痛及时告知护士,及时进行抢救处置,更换输液装置,用药吸氧。
3.4一切准备就绪,通知医生给药,给药过程中应扶住灌液肢体将针柄固定,防止压力过大针头脱出或引起外口并通过交流解除病人紧张情绪,了解病人反应。
4 灌注扫描过程中及结束后护理 在灌注扫描过程中有不同程度反应,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4.1患者自身原因,身体虚弱,精神紧张,禁食、禁水,多有不适腹痛,出汗。
4.2造影剂反应,轻度反应较多,主要皮肤发热、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作好解释工作,增强耐受力。
4.3中度反应少见,主要反复呕吐,暂时血压下降,一般静脉给予抗过敏药物,一般保留静脉通道观察其反应,再进一步处理。
4.4管理方式反应在我院未曾见过。
5结论 综合上述情况只有加强沟通和患者保持近距离交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人性化服务举措,才能顺利通过检查,达到重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达龙,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CT诊断要点,少见征象与误诊分析.1998.5(12-24)
2、谢敬霞,范家栋主编.CT 诊断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1;12.24
3、李子平,郑可国,许达生.肝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中华放射性杂志.1997;31.825
4、曾汉莫,夏俊等螺旋增设造影护理.广东医学院,2004.22141:430
篇8
[论文摘要] 目的 分析肺癌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35例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伴随疾病、误诊的疾病。结果 肺癌老年人多见,伴随疾病多,临床误诊为肺炎占首位。结论 提高对肺癌的警惕性和诊断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肺癌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城市中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虽然新设备、新技术的临床运用对早期诊断有所帮助,临床误诊仍较多见[1]。为了提高肺癌的诊断水平,将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住院的35例肺癌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误诊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45~65岁11例,66~78岁24例,中位年龄69.9岁;周围型肺癌24例,中央型肺癌11例。
1.2伴随疾病
35例肺癌既往患慢性支气管5例,高血压病4例,冠心病3例,肺结核2例,糖尿病4例,脑血栓3例,支气管扩张2例。
1.3病理分型
腺癌17例,鳞癌10例,小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1例,腺鳞癌1例,肺泡细胞癌1例,未定型癌2例。
1.4误诊病例
本组35例误诊病例,误诊为肺炎16例,占首位。其他有肺结核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支气管扩张3例,脑血管疾病3例,骨性关节炎1例,皮肌炎1例。误诊时间为1~6个月。
2讨论
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肺癌起病隐匿,许多早期即发生转移,致其临床表现复杂。由于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思维片面,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组35例肺癌患者均为住院患者,误诊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原发病的诊断。老年人常伴随呼吸系统疾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发生肺癌时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咯血加重而就诊,医生容易受原有疾病诊断的影响,满足于已知的诊断,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从而造成误诊。误诊为肺炎的居首位,占58.82%,其次为肺结核。
(2)对肺癌肺外症状认识不足。少数肺癌病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1例骨关节疼痛、杵状指,误诊为骨性关节炎长达6个月,行肺CT检查后诊断肺癌。1例误诊为皮肌炎,反复住院治疗不缓解,最后确诊为肺癌。3例以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就诊于神经内科,行肺部检查后明确诊断。在无肺部症状而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患者极易造成误诊。
(3)缺乏胸片或CT的动态观察。满足一次胸部X线平片及一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未能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4)忽视糖尿病是肿瘤易患因素。T2DM患者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大大增加[2],有人认为架接糖尿病和肿瘤的桥梁是高胰岛素血症,血清高胰岛素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3]。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下降,参与细胞有氧代谢的酶系统受损,有氧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强。正常细胞的糖酵解能力弱于肿瘤细胞,因此高血糖状态更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4]。本组4例糖尿病出现发热、咳嗽、气短,误诊为肺炎,抗炎治疗无效,多次复查CT,最后确诊为肺癌。
因此,笔者认为要减少肺癌的误诊率,首先要提高对肺癌的警觉性。有以下症状之一时应高度警惕肺癌的发生:①患者不明原因的咳嗽和/或痰血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抗炎治疗无效者。②无诱因出现胸部、肩背部痛和/或有其他骨、关节痛,短期内出现杵状指(趾)者。③胸腔积液反复抽取仍生长较快,尤其为血性胸水者。④不明原因的声嘶或头面部水肿。⑤X线胸片显示的斑片影、云絮状阴影、肺底有积液,特别是抗炎治疗后,其阴影吸收缓慢或病灶阴影反而增大者,或在一定部位出现反复发作的炎性变。⑥颈部、锁骨下或者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⑦糖尿病患者发热,咳嗽,抗炎治疗无效者。
其次,要熟练掌握肺癌的诊断技术。仔细询问病史,反复进行检查,注意胸片或CT动态变化,反复查痰找瘤细胞,行纤支镜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点钳取活检,同时刷片,分泌物灌洗液等送检,必要时复查。胸腔积液患者早期抽胸水、行胸膜活检及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肺癌诊断的重要的一部分,常用的指标有CEA、NSE、CYFRA21、CA125等。
[参考文献]
[1] 吴一龙. 肺癌延误诊断的原因及对策[J]. 临床误诊误治,2000,13(2):80.
[2]Coughlin SS,Calle EE, Teras LR, et al. Diabetes mellitus as a predictor of cancer mortality in a large cohort of US adults[J]. Am J Epidemiol,2004,159(12):l160-1167.
篇9
论文关键词:脂肪肝,自拟降脂汤,配合西药,结合治疗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FLD病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第二大肝病。但目前临床用于治疗FLD的西药结合治疗,疗效多不完全肯定。笔者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降脂汤治疗脂肪肝,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确诊为此病患者共98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25~71岁,平均48. 3岁;肥胖46例,嗜酒36例,嗜肥甘厚味31例,工作烦恼紧张35例,安逸少动34例,肝功能异常23例,糖耐量降低17例, 2型糖尿病14例,高血压病11例。对照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3~67岁,平均46.9岁;肥胖40例,嗜酒42例,嗜肥甘厚味36例,工作烦恼紧张32例,安逸少动19例,肝功能异常18例,糖耐量降低14例, 2型糖尿病15例,高血压病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人的临床诊断均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3]。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肝肿大、肝脏酶学指标、血脂恢复正常,B超或CT前后比较重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变为轻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变为正常;显效:患者的主观症状、体征和肝脏酶学指标在治疗3月结束后明显好转,复查B超或CT脂肪肝程度改善;无效:各项监测理化指标无变化或加重。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嘱严格戒烟限酒,低脂低糖、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调节情志,杜绝不良情绪。加强体力活动及相关锻炼,劳逸结合。对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配合相应的降压及降糖治疗。如肝功能破坏较严重,则应加强休息,必要时使用护肝治疗。
对照组:服用肝得健胶囊2粒,每日3次,饭后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降脂方: 柴胡8g、山楂15g,党参25g,枳壳12、法夏6 g, 决明子15 g, 泽泻15g、丹参15 g,白芍12g、茯苓10 g,。
随症加减:热重者,加茵陈、栀子;湿重者,加薏苡仁;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肝区疼痛者,加郁金、佛手;大便干燥者,加大黄;阴虚重,加女贞子;脾胃虚弱者,加黄芪、山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每次200 mL龙源期刊。中西药配合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查,参数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总体疗效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8
10
25
13
72.9
治疗组
50
19
26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对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法。得出对外伤性颅内血肿绝不能仅仅依赖首次CT结果制定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而应进行动态观察和监测,根据血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资料分析
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颅脑外伤后GCs
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l例,非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48例。男65例。女24例,年龄6~85岁,平均33岁;人院距受伤时间0.5~16 h。平均8.5 h,交通事故伤55例,高处坠落伤22例,头部被钝器打伤12例。统计受伤机制:减速伤55例,加速伤34例。
1.2CT检查伤后第二次复查CT,颅内血肿较首次CT扩大为进展组,共4l例;第二次复查CT示血肿较首次CT无明显变化为非进展组,共48例。首次扫描时间为伤后30分钟~16小时。伤后CT复查发现进展性血肿:4~8小时29例,8~12小时17例,12~24小时8例,1~3天5例,大于3天2例。其中硬膜外血肿48例,脑内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8例,多发血肿2例。首次头颅CT扫描血肿量:小于10ml 19例,11~20ml 50例,20~26ml 21例; 第2次头颅CT扫描均显示较原血肿增大,血肿大于30ml39例;第3次头颅CT扫描血肿大于30ml15例。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征;保守治疗包括脱水、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预防消化道出血及补液等处理。符合以下指征之一的予手术治疗:①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②血肿量总和>30ml;③血肿位于一侧,中线移位>1 cm,或血肿位于双侧,中线移位>o.5 cm;④环池受压明显。手术方法为开颅清除血肿,根据术前瞳孔及术中颅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本组中进展组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16例,非进展组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28例。
2结果
对进展组的出血部位进行分析,其中脑内血肿23例(占56%),硬膜下血肿5例(占12%),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占5%),硬膜外血肿1l例(占27%)。非进展组出血部位脑内血肿11例(占23%),硬膜下血肿21例(占43%),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占lO%)硬膜外血肿ll例(占23%)。进展组的手术率为61.O%,非进展组为41.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3.1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除原发性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外,还取决于血肿的量、部位和形成速度等。早期原发性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有或无意识障碍、头痛、呕吐,随着血肿量的逐渐增加和继发性脑损害的不断加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以及肢体运动障碍、抽搐、视水肿、尿失禁等[3]。本组50例入院时意识清楚或嗜睡,入院后30分钟到24小时逐渐进入朦胧、昏迷状态,其中1例入院后在询问病史、查体、初步处理时意识清楚,肢体活动正常,30分钟后再次查看,病人已进入昏迷状态,复查头颅,- 过程中发生脑疝。此外,病人是否出现躁动在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中意义重大。入院时意识清楚或嗜睡的病人出现躁动可能是由于血肿增大所致,而出现躁动的病人在排除镇静药物影响的前提下,安静下来或进入昏迷状态时应考虑血肿扩大的可能。
3.2进展性颅内血肿的预防及诊治高血糖可加重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情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临床的证实。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红细胞透过血管壁,出血进行性增加。长期的高血糖还可增加血管脆性,这也是引起继续出血的原因之一。外伤后颅内血肿时,伤后引起的高颅压可以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甘露醇是有效的脱水降颅压药物,但伤后早期不适当的降低颅压,使血肿以外的脑组织脱水,致使血肿与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增大,诱发血肿扩大。甘露醇还可能通过破裂及渗透性增强的血管渗漏至血肿周围,通过渗透作用使血肿进一步增大。因此对丁颅压增高不突出的患者,尤其发病6h内不宜盲目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药物,以免使血肿扩大,加重病情。对于重症患者,颅压增高明显,甚至有脑疝征象者应尽可能及早清除血肿。
3.3做好进展性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工作尽管本病患者多有原发昏迷,但多数在入院时尚未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再现或进行性加重,因此,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及其发展趋势非常重要。每15~30 min进行1次GCS评分动态观察。若GCS评分减少或患者在一度烦躁不安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在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或患者由非昏迷状态转为昏迷状态。或昏迷程度加深等,均提示迟发血肿的可能。应及时汇报病情,争取尽早复查CT,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