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1:3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深圳考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深圳考察报告

篇1

9时在冲压厂门前组织大家进行了宣导,对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9时30分整:对台达346812800产品六个工程进行了现场咨询和了解。此期间深圳冲压厂厂长林来了,大家大概交流了一些工作事宜,因全公司放假,水电风气全部停转,10时30分全体员工放假休息。

10月2日早宣导以后,大家全部进入了生产准备状态。冲压厂胡主任安排了整个的生产。冲压工人、品检对新接触六款台达产品进行了实际操作。工程、模具对新开发的六款模具进行了咨询生产。大家齐心协力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个别工序因熟练程度的不同还有差距。

生管对冲压厂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现场考察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模具课长辉为了尽快的赶出六款模具的主件时间,从早到晚(中午未休息)和模具师傅磊加班加点,按预定的时间把需外委的热处理、线切割工序的主件全部加工完毕,为后续的加工准备抢出了时间。

上午和冲压厂长进行了管理、生产、技术上的交流。同时也对冲压现场的管理、作业流程与胡主任进行了沟通学习交流。

深圳冲压公司最大的优点是办事效率高;各部门都以生产为中心;采购、业务、品管、办公部门急生产之所急,想生产之所想,一点不存在着采购滞期等现象。

下午因模具外发工作量较大,谭工又回深圳市区,人员又少,整个下午和模具课的工作员工一起钻孔套丝,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18时全部结束。

10月3日早宣导后,所有员工按生产岗位全面行动进行了生产。生产前对大家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要求大家一切行动听指挥,我离开深圳这段时间由谭全面负责,早会宣导由生管杨主导。

10月3日10时20分由深圳返回厦门,因10月4日工程、模具要上班生产现代支架、脚轮等模具,晚19点安全到达厦门。

回到厦门后,组织机修、工程、模具等相关人员对台达产品进行了生产准备,10月7日准备就绪。

感想:

一、 深圳冲压厂整体管理水平是很优秀的。主要体现在整体的协调一致性,各部门都以生产为中心,实实在在的做到了为生产服务。

二、 有单做,就有活干,有活干就有钱赚。最可贵之处冲压厂(深圳)在办理一切事情的时候不扯皮,不推诿,实实在在的做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有一整套的管理手段。工期保证了,信誉也就有了。

三、 冲压厂模具课有六十多人,最近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生产了70多套模具,相比之下,我们的冲压模具课只有18个人,其中中工8人,从两家对比整体实力上也有所差距,只怪我们的企业业绩不好!

篇2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呼唤职业院校加速自身现代化建设。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投入少、收效快,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路子。

1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呼唤职业院校加速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科技、创新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包括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职业大军,这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将我国人口优势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因而,职业院校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当务之急被提上日程.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而教育又具有前瞻性与先导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教兴国,教育先行。陈旧落后的职业院校,不可能培育出高科技、创新型现代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职业人才。

2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突破口的选择

教育现代化、涵盖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诸多方面。五个指头难按五只跳蚤,只有“四两拨千斤”,在诸多矛盾中,抓住重点和关键,高屋建瓶,势如破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职业院校一般都规模小,条件差,不可能同本科院校“龙王赛宝”。只有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费投人少,见效速度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好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路子。这就要坚持信息化在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深圳职业院校的实践表明,办学条件的现代以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和网络远程教育技术,是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和突破口。

3教育技术信息化有助于强化实践技能教学环节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要造就生产和服务第一线迫切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熟练劳动者。而教师最苦恼的难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生产、服务第一线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完善与普及,为展现与模拟实践环境和条件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技术基础。集图像、动作、音响及色彩于一身的多媒体,将实践环境与操作过程清晰展现于课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亲见其像,亲闻其声,极大地提高直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信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视野大为开阔。远程教育的运用,使师生经济、便捷地共享社会教育资源,缩短了国内外教育间的距离,吸收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知识智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使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从根本上打破了几千年来老和尚念经一般,你讲我听,填鸭式、低效率、枯燥、乏味、被动灌翰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引起教育领域一场深刻革命,谁率先掌握运用好信息技术,谁就抢占了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制高点,在培养学生高素质职业技能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4教育技术信息化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市场器求紧密衔接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今,尤其是加人WTO的条件下,我们所面对的是世界范围的科技、经济、人才的竞争.职业院校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强化技能培训,适时培养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行业服务的紧缺人才.这就必须紧盯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国内外人才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调整。深圳某职校曾一年16次深人企业进行调研,每次涉及数十个企业,收集到数以万计的数据资料。有的专业一年6次调整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这种原始落后的笨拙方法,疲于奔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力,往往仍然难于赶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搜集分析与处理,才能快捷地为招生面向、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变更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依据,以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还可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包括人、财、物及教学与服务管理的现代化,提高质量和效能,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教育技术信息化有助于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具体实施者。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要学生一专多能,教师必须先专先能。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于当今生产和服务一线的硬件与软件之中,教师在学习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掌握新技术,还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可加速促进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化。同一专业的教师(如电脑学组)实行岗位(教学、机房维护、软件开发、培训工作)轮换制,可快速提高教师适应各种岗位教学工作的能力。不但可促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自觉转变,还可提高教师现代知识技能的素养,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篇3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02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着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02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 “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篇4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应丽君

“数字说话”,会展统计数据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会展统计对建立公平有序的会展竞争秩序、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对会展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督的成功做法,凡是经过业界权威部门组织的统计并由专业审计机构的审计会展数据,一旦向社会公布便逐渐成为会展品牌和信誉的象征。这对参展商、观众和会展活动的组织者是十分有价值的服务。

在会展评估中,会展活动的统计指标是最主要的内容。可是我国会展活动长期以来缺乏一个依据真实数据统计形成的、科学的会展评估体系,缺乏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统计与评估机制,缺乏国家一级的权威会展统计数据。在会展活动运作中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垄断使得组办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或者虚假信息泛滥,无法了解会展活动的准确信息。在组办商与参与者之间形成矛盾冲突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不仅使对会展市场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的重复办展、骗展屡屡发生,从产业战略角度来看,对产业的高速度规模增长、提高产业生产力效率也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没有评估不成其为产业,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定位会展产业。统计是会展评估的前提条件,是会展产业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的、由评估价值链构成的产业支持性模块之一。张西振曾在其“展览会评估刍议”一文中谈到:“所谓“评估”,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衡量,也可称为量度或者计量,即为数量的计算和比较。第二部分为判断,就是对于一切不能量化的因素所可能采取的研究判断手段。衡量是客观的,而且一定要有作为衡量标准的共同点。判断是主观的,而且也不能用某种单位来直接加以衡量。评估必须把客观的衡量与主观的判断结合为一体。”在《新加坡会展业及统计工作考察报告》所涉及内容即为“衡量”标准建设。会展统计是会展评价值链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会展评估价值链是由从会展相关信息采集调查开始,与统计分析、审计、认证、培训等相互关联要素构成的系统模块。相对于象新加坡、德国、香港的等发达会展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会展统计严重滞后,评估工作举步维艰,尽管北京、上海、温州、深圳、长春、南宁等部分省市在会展活动的评估方面做过相应的尝试,原经贸部也颁发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行业标准《专业性展览会等级的划分及评定SB/T10358―2002》以及行业评估标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多年来一直倡导会展评估,广州市对新加坡、香港的考察结果也很明确,然而,鉴于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约束和会展产业的幼稚,使得我国的会展评估始终没有真正走上正轨,其难度十分大。如果从国家统计管理角度来看,到底如何归口进行统计?哪些属于统计范围?如何组织统计?等等,另外,各个国家的会展统计有哪些差异?最有权威的会展统计机构有哪些?权威会展统计如何建立?会展业的概念定义与会展统计之间的关系?会展统计会涉及哪些关联机构与指标?我国的会展统计特殊状况?政府在会展统计中扮演什么角色?会展统计与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均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获得解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会展评估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地方到中央的”策略。北京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广州可以马上开展本市的会展统计,不求“高、大、全”,先从点滴做起,从城市会展业的会展统计开始,把一个一个的城市会展统计做好,如果有多个城市统计数据,国家会展统计机制的建成自然水到渠成。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拓宽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扩大学生就业空间和择业视野,我校各系(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同志和学生处部分工作人员共16人自2005年8月18日至8月26日分别赴广东和山东两省部分地区进行学习考察。按照要求,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现将学习考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具体情况

赴广东考察组考察了暨南大学等普通高等学校,佛山市劳动培训中心、南方人才市场、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人才交流及中介服务机构,广州市教育局和深圳市教育局等市县级教育局。赴山东考察组考察了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大等普通高等学校,济南人才市场等人才交流及中介服务机构。本次考察活动,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措施到位,对考察组日程安排紧张有序,学习考察内容广泛,通过学习考察和走访,了解了外省市兄弟院校学生管理新规定执行准备情况及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情况等,掌握了相关就业需求信息,收集了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初步了解了当地就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增强了我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学习了宝贵的经验。另外,赴广东考察组还拜访了明镜奖学金出资者和联系人,汇报了我校明镜奖学金的资助工作和使用情况。

二、学习考察的具体内容

(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从暨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管理情况看,他们是全员管理、全员负责。学校在学生管理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很大。学校上下形成了较好的“三育人”氛围,建立了一种任课教师争做班主任的良性机制。

1、学生管理严格

暨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等校依据高校学生管理新规定,制定了本校学生管理规定及配套文件,成立了学生处分申诉处理委员会,学生管理手册变动较大。

学生日常管理严格。学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外宿,如果需要外宿,须有正当申请理由、学生本人和家长及学校三方协议书、房东合法出租房屋证明,以明确学校责任。学生在校内同居,开除学籍;学生校外同居,被学校查出属非法同居的则开除学籍。对学生酗酒滋事、扰乱正常秩序严肃处理。不允许学生在宿舍玩麻将。学生申请结婚须告之学校。

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健全,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校设有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2、学生教育有特色

暨南大学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品德修养教育、能力培养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发展个性。学校提供几十个国家的电视节目,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有很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社团活动。

曲阜师大校风好、学风好,考研率高,去年最高的一个专业考研率达到69.9%。

3、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大

暨南大学由学生处负责集中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各学院不承担该工作,校医院设有心理专科。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表现为:一是经费到位,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工作经费和兼职心理专家酬劳。二是队伍庞大,专家坐诊。该校有15名心理学博士周一至周五专职做心理咨询,另聘华南师大多名专业人员周六、周日兼职做辅导,另设心理引导员。三是基础设施齐全。有露天咨询室、谈心聊天室、行政办公室。本校自己开发心理测试软件。四是严而宽松。学生自愿参加心理测试,测试结果向每位学生反馈,不神秘。不强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心理测试,但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学校强制进行心理咨询。

4、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情况

暨南大学各学院设有专职学生工作秘书(即辅导员),必须是硕士,班主任由任课教师兼职,班主任每月给予一定经济补助。年轻教师必须兼任班主任,作为晋升职称的限制条件之一,学校评职称时严查,不得弄虚作假。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热情高,认为兼任班主任是一种光荣,工作积极性高,该校已形成这种氛围和习惯。该校也感觉专职学生工作秘书出路不易解决,因为该校教师转行政易,行政转教师难,主要出路在于读博士研究生和从事行政管理。

(二)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人才市场

1、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各高校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市场开发。如暨南大学每年本科毕业生有2500人左右,大部分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市就业,其中在广州占60%、在深圳占20%。本科生一次性(6月份)就业率70%,年底达到90%以上,其中灵活就业占15%左右。近两年学校也存在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就业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市场的开发上。一是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中等城市去、到中小企业去;二是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毕业生宣传、就业指导、市场开发、用人单位接待等;三是学校向南方各级各类人才市场注册联网,扩大宣传,提供便利信息。认为学校及毕业生及时便捷掌握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尤其是人才需求信息是学校积极主动开发就业市场的最重要环节,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四是广泛拉用人单位到校内。2005年上半年该校在校内举办15场次面向大型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和面向中小企业的专场招聘会。

2、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高

我校明镜奖学金联系人、中山市长荣模具制造公司肖总经理认为内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转换、毕业生就业观念需更新。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注重讲实用、讲质量、讲效益。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显得更重要,这两块几乎各占50%。内地很多学生存在一次就业订终生的思想。不少学生去广东求职就业,现在在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生只是一般性人才,求职的本科生开始就业就是每月1000-2000元的待遇,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待遇而返回内地。其实在广东,年轻人只有先就业立足,积累经验,适应环境,然后再寻求机会发展,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内地高校毕业生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深圳市教育局人事科陈耀扬科长介绍该市公办中小学在充实师资力量时虽然有优先考虑用本地籍学生的做法,但对外地高素质师范生还是积极欢迎的。对外地毕业生严格考试考查,注重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并强调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注重吸纳高素质人才。

3、人才市场发达,信息广泛

(1)济南市人才市场开发得好,且机制灵活。济南市毕业生由人事局统一管理。人才市场不仅为本省的毕业生而且也为外省来山东的毕业生办理档案业务,开发了专门的人才市场网络,把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毕业生的求职信息都在网上,同时还把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即时地展示在人才市场大厅的电子屏幕上,并不断滚动更新,让人一目了然,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和毕业生求职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佛山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人才市场)每周一至周五召开现场招聘会,提供供求信息和中介服务。

(3)广州市南方人才市场同意我校与该市场联网交流信息,需我校投入3800元的入网费。

(4)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影响力大,市场繁荣,信息量大,效率高,欢迎各高校提供人才资源信息。

(5)广州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局提供各区教育局联系电话,珠三角地区各市私立学校、周围县乡镇学校师资还有一定缺口,但对毕业生素质有较高要求(如专业技能、普通话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四级及口语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三、学习考察的感受及参考建议

此次考察,不但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就业是学校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的最后落脚点,也是学校办学成败得失的最终检验。就业工作的成功既需要学生工作负责人开展全面而深入细致的工作,又是学校办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综合作用、有机配合、整体协作的最终体现;相反,就业工作的失败必然累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次考察的收获和我们的一些认识,就我校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必须下大功夫,有针对性地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本着务实、有效、及时、生动的原则,设置学分,扎扎实实抓紧抓好。教学内容要抓住当年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就业政策、择业观念、求职技能技巧等几个关键问题,从政策、观念、形势等大处着眼,从一份简历、一堂试讲等小处抓起。经常对学生开展“艰苦创业”、“诚信”和“科学定位”等教育,同时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模拟招聘等活动相结合,特别是要多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市场就业主管或经理、市地教育局人事局主管就业的主任、局长、优秀的中学校长、教师以及往届的毕业生作辅导报告,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逐步形成一套我校行之有效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努力为毕业生争取和创造就业机会,当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使我们的学生也都能成为有准备的人。

2、必须及时、准确地更新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目前,我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已运行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但仍需进行不断的充实和更新。把学生的部分信息挂在网上,供用人单位选择。这个做法要征得学生的同意,学生个人信息还需要进行筛选,然后再登载。另外,可考虑与省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和部分省、市地的人才市场就业信息网进行链接并建立资源共享;就业指导中心可随时通过网络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访问网站与学生进行网上洽谈,阅读学生求职简历,并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时交流;学生可通过自身用户身份随时访问网上资源。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院)要加大信息搜集力度,经常通过网络了解各地用人信息并及时;充分利用过去和此次与省外建立的联系,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随时沟通信息。同时,加强与省内以往老“关系户”的联系,掌握第一手用人信息。

3、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面向市场,主动出击,重视和加大就业市场开发力度。本科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抢占各类人才市场,及时便捷掌握人才市场信息,提供就业服务。建议我校在就业市场开发方面加强人力、财力投入。必须走出去推销,建议学校将这种活动要全面铺开,到北京、上海、天津、东北、西北、广东、山东等地,继续积极开拓省内外就业市场,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必然落伍。

4、切实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大势所趋,本科毕业生只能是先就业后发展,先立足后寻求发展机遇。踏入社会刚开始就有很满意的工作、优厚的薪酬,这种机会的可能性愈来愈小,首先到基层单位、乡镇学校、边远艰苦地区就业的概率已愈来愈大。

5、必须更加扎实地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让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金钥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抢占人才市场的根本,闭门读书已过时,综合素质的提高日显重要;从走访校友的情况来看,校友们心系母校,关心学校发展,他们在外地建功立业,为我校赢得了荣誉。

6、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善和优化我们的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为就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是就业工作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学会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和比重,适应“按需生产”的市场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可以说这也是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必然要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篇6

【关键词】新常态 商业银行 发展

引言:经济下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实体如何面临新常态下暴漏出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农商业银行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随着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其受“官办”思想及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促进其健康发展。

1.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挑战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进入了调整阶段,农村金融需求、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

1.1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获利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率差异化,通过信贷实现银行的利润,而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这就标准着依靠利率获取利润的时代过去了。在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而农业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容易出现信贷风险。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将资金贷款给养殖户,而养殖产业的利润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当借贷者一旦出现收入与预期不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逾期的风险。

1.2银行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加。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国内外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下降,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了亏损现象。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主要是面向“三农”产业,经济下行期,农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就会增加企业的违约风险,而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必然会采取压缩信贷的模式,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资金链紧张的局面,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的状态,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率提升。另外由于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主要是农户,他们信贷的资金相对比较下,所以商业银行投资获利的能力就相对比较小,同时在加上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

1.3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向农村地区发展,这样必然会造成部分良好客户的流失。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利用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丰厚的利率将部分优质客户吸引过去,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

2.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分析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应该立足于自身发展,积极寻求提升发展的对策:

2.1将“服务三农”融入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全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目的就是服务三农,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存在的价值,将服务三农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将总理在湖北十堰农商银行考察时的讲话精神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坚持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不能因为向非农业企业开展信贷而获得较大利润而不向农业产业开展信贷业务;其次创新金融产品。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发展,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式,因此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及时根据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创新产品,满足农业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户选择金融机构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来自于服务客户的原则,为农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2.2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目前我国债务危机比较严重,再加上国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坚持审慎经营,做好风险防控体系:一是优化信贷结构,保证新增贷款的质量。农村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新型农业产业,为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特色化的信贷支持业务。例如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制定特色的金融产品,满足当地企业融资的需要;二是树立风险意识,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树立风险防范氛围,让全体成员树立关注风险的理念,并且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强化合规风险问责制度。为切实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农村商业银行要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并且可以通过参加反面教材的方式提高法律意识;三是完善管控体系。针对商业银行所存在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信贷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制度化。

2.3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本着资金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原则, 建立县域银行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机制;要紧紧围绕客户需要,加快“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创新,深入企业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发挥金融优势,着力为企业搞好综合化服务。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拼弃过去“赢在大堂”的思维定势,积极倡导“赢在线上”的思维模式。要树立不论客户身处何处都是我们农商行的客户,打破城乡、地域的限制,把农村变为地球树。

2.4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提高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通过对全员各流程岗位梳理,尽量精简后台人员,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同时强化客户经理培训,提升学习效果。二要提高薪酬机制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客户经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绩效薪酬的比重,按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拉开薪酬梯队差距,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总之基于经济新常态,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不断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差异化风险经营能力,在推进转型,谋划创新的同时,始终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律,坚持稳健风险偏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陈军,朱飞燕,在新常态下探寻农商银行发展新引

擎――农商银行发展联盟深圳、福建、厦门三地考察报告

中华合作时报 2016―06-17

篇7

一、经分析,人造景观存在的问题如下

1.品位低,缺乏生命力。在修建人造景观时建造者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人造景观永远无法跟真正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相比。诸如民俗村、世界乐园、影视城等复制、缩微的历史遗迹或标志性建筑难以达到该景点的品位,缺乏丰厚的内涵,其功能仅限于留影留念。而人造的“自然景观”也无法模拟大自然造物的恢弘奇秀。难以达到旅游触摸历史,增长知识、怡情养性的效果。真正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因其高品位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能吸引旅游者多次游览,而人造景观仅仅能给旅游者带来一时的新鲜感。此外,随着旅游经济迅猛发展,游客们见多识广日趋理性,他们的旅游品位越来越高,向往真山真水、生态旅游,对人造景点不感兴趣,人造景点门庭冷落车马稀、被淘汰出局亦属必然。

2.盲目跟风,走入误区。众所周知,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服务对当地的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各地都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各地地方政府都在喊旅游,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因此人造景观“处处开花”。复制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据统计,目前人造景观投资少则数百万、数千万,多则数亿元人民币,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以上;圈地少则几百亩,多则数千亩。就如西安的阿房宫,投资1.3亿,占地780亩;大唐芙蓉园投资13亿,占地1000亩。北京的人造景观平均投资预算在1亿元以上,其中1.5亿元以上的5 个,超过2亿元的4个。这还不包括未上马的二期或三期工程的预算。“锦绣中华”的轰动效应导致了后继者追求经济效益的偏向。如此巨大的投资,未作详细的论证和可行性就匆匆开工建设,其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3.经营方式僵化,缺乏想象力。首先是人造景观规划设计的水平偏低(甚至缺乏规划设计)。由于设计人员对主题的理解肤浅导致了表现方式简单粗糙,不能充分展示主题的文化内涵。许多规划只是将一个个模拟或微缩景点进行排列组合。其次是以静态景观为主,缺少让游客能真正参与进来的体验性项目,难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尤为不足的是大部分“主题园”中科技的应用几乎为零,技术水准还不及一般的机械式游乐园,其结局只能是昙花一现。

二、重塑人造景观的对策

1.二次开发,使其重新焕发生机。首先应适时更新游客失去兴趣的娱乐设施和景观。国内的人造景点普遍表现为开业高峰之后客源逐年下降,迪斯尼乐园则常年保持上升趋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迪斯尼乐园对园内项目实施“三年评估制”,凡是不太受游客欢迎的项目就坚决拆掉,换成新的项目,游客每次重游都能发现景区内有了新内容,因而乐于重游。更新设施和主题,塑造新的形象。在以人造景点为主体的景区,要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体验性项目并随时更新。如民俗园每天表演的各民族舞蹈只能吸引游客一次,如何吸引二次和多次旅游者,形成稳定的客源呢?可按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举行节庆活动,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转山会、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等,在该节庆活动时组织游客参加该民族的节日游戏。除此以外,还可举行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节。在组织该类节庆活动时须认真调研,精心设计组织节庆旅游产品,使人造景观重新焕发生命力。

2.明确市场定位,多元化发展。人造景观应是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延伸,是该地旅游景观的补充。如西安、北京,本身就拥有大量高品位的历史遗迹,再建与之相关的大型历史文化园就显画蛇添足。秦皇岛依据自身优势,依托海滨度假为中心修建了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和野生动物园、集发农业园等多个不同形式的人造景观,吸引了大量东北和俄罗斯游客,在当地逗留时间大大增加。人造景观不应盲目追求规模大,小巧玲珑也可,只要适应旅游者的需要。城市人造景观应将目标市场对准都市休闲旅游人群,可定位为周末休闲。可修建如一体验为主的农业园、花卉园、植物园,以拓展运动为主的水上乐园、拓展训练场等。

3.弥补儿童旅游市场的空白。迪士尼乐园主打的就是儿童旅游这张牌,它的经久不衰足以证明儿童旅游市场的稳定。儿童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在我国还未被完全开发,现有的儿童旅游产品仅仅是旅行社推出的“亲子游”,与成人旅游产品并无多大差别。而城市周边的儿童短途旅游、周末旅游还未被开发。很多家长周末只能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园,儿童只有“玩”,没有“游”,没有达到让儿童学习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人造景观这一块,可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发农家体验游(种植蔬菜水果、喂养动物)、水族馆、益智游乐园(侧重儿童团队合作、拓展训练与开发智力)、儿童篝火基地、科技游乐园、体育公园等。可充分利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小孩一般是中心地位的优势,实行“一拖三”的营销方式,在保证儿童旅游产品独特性的前提下,把家长引入到儿童旅游产品中,从而赢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人造景观应是城市原有历史和自然旅游景观的有力补充。要保持人造景观持久的生命力、强大的吸引力,开发者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后再三思而后行。如何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并获得良好的效益,最终达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目的,才是人造景观永恒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北京部分新建人造旅游考察报告.国公网,2008-12-13.

[2]薛晨囡.秦皇岛市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深层开发的建议[J].财经纵横,2008-10-20.

篇8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战略抉择下,华东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势地区,“黄金地带”迅速凸现出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黄金效益”。2002年,华东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1%的GDP。现在,华东四市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投资力度以千亿元计;构筑了城市及辐射周边的高速交通网络;打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了康奈集团、大虎打火机厂、乔顿服饰集团,对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参观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教园区和娃哈哈集团,学习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经营模式和理念;与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领导座谈交流,向他们请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参观了上海浦东新区,听取了浦东新区领导关于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政府职能调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参观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德隆公司,学习了资本运作、战略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地考察了新天地旧城改造项目。

学习考察中,我们既学习了华东四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华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㈠强化发展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温州树立和宏扬“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发展商品经济;“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搞市场经济。各地都坚持围绕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托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发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成为杭州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在“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思路下,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在与上海的错位竞争中把自己变成上海大企业产品加工的“大车间”。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发展“走出去”经济、区域块状经济、轻工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昆山由一个60万人口的农业县,80年代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转工”;90年挥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内转外”,形成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浦东新区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工业基地为目标,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市区道路网、越江交通网)、“三能”(电力、燃气、集中供热)基础建设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㈢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华东四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对有实力商家,适当牺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网络招商,在网上信息,宣传自己,捕捉信息,寻觅商机;三是会展招商,派人参加各类会展,收集信息,结识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亲商、安商、富商、扶商,让外来商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来当地兴业;五是产业招商,集中优势资源,把某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六是中介招商,凡对招商引资作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中介人,不论身份,形成“大招商大报酬,小招商小报酬,不招商零报酬”激励机制;七是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招商,主要是加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将招商引资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干部的升迁挂钩。截止2002年底,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在浦东设立了8397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2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70多家在浦东投资了32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12亿美元,具有投资金额大、技术层次高、产业链延伸广的特点。18平方公里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7家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6个,还引进内资75.3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年均增幅30%以上。

㈣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增强经济总体素质。杭州以加工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养生堂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行业;以汽轮动力、万向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行业;以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通讯行业;数量众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纺织服装行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并全力打造IT产业和新药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四大基地之一。温州打响“温州制造”品牌,建立14个国字号轻工业基地,创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创新基地。浦东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㈤注重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在二十年的市场磨砺与整合中,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华东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接轨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效应,使园区内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苏州工业园九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亿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标准,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获得相应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条件。浦东新区在建好大载体的同时注重功能特色园区互补联动的发展格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形成聚合国际现代化金融贸易功能,拥有中外金融机构145家;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金桥出口加工区形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拥有中外加工企业520家;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区港合一,形成自由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使得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

㈥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硬平台。在倾力投入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和改善发展软环境。“你办项目,我办手续”,立项、征地、登记等都由政府代办,全程服务,创造“四个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舆论环境。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降低客商投资成本。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企业不在自己这里受冷遇。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国际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实施“境内关外”的一系优质政策,由海关实行时间式管理,运行按电子报关,口岸直达方式进行,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市对外开放的创业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国家特定政策,实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地。

㈦构建人才高地,以人才开发形成知识经济聚集点。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苏州坚持“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方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引进了国内外一流名校、名师,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和智力支撑。杭州建设了占地10.12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规划容纳15所高等院校及13万在校学生,为发展提供宽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浦东新区2002年投入26亿元发展社会事业,拥有上海科技馆、浦东图书馆、少年宫等,投资2亿元迁建华师大附中,目前浦东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卫生事业完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学人员自愿回到浦东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东,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个社会效率。

三、加快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大发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应加快推进观念、战略、结构、科技、载体、环境六大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市场竞争体系,推动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㈠实施观念创新,进—步解放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变革的前奏。我们感到,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地区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强化“四种观念”:一要强化辩证思维抓机遇的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辩证把握大局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冷静分析找寻面临的新机遇,在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在利用强大外力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惰性,彻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抢、赶、超”的精神状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二要强化竞争才能进步的观念。不主动同高手“过招”,就难以超越自我。唯有竞争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发展进步。我们要正视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采取积极措施超前谋划、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前进。三要强化不发展就是后退的观念。切实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陈规陋习,敢于想大事,谋大业,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拿出超常规的发展举措,迈出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和步频,实现以快补晚。四要强化适应变革的开放观念。积极清理废止过时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法律框架下,从游戏规则、组织形式、产品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国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为加快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㈡突出战略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必须正确审视区情,讲究战略战术,科学制定规划,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在区域战略制订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锐观察、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研究了解制约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龙,跳出九龙看九龙。洞悉竞争对手变化,长远规划竞争方略,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二要正视自身劣势。定位区情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必须正确把握劣势,取长补短,随机应变。三要注重发挥优势。要善于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学习借鉴东部先进地区多年的发展经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抓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低成本扩张。四要优化发展方略。按照“动态调整,长短结合,粗细有度”的原则,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拟定完善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新世纪前20年发展的目标,按照实施高新技术、城市化、都市农业“三大战略”,打牢结构、环境、人才“三大基础”,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发展区、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商务发展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农业发展区这“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总体思路,从战略的层面上科学合理地指导推动发展,同时要伴随着新的实践,搞好信息研究,针对重庆市的宏观战略部署,不断细化、充实和完善这一战略构想,走出一条具有九龙坡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㈢强化结构创新,提升内在运行素质

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素质。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铝业、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营化改造、开放式重组、企业破产、转换职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龙头,拓展领域,创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后花园,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和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㈣深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实施技术创新,是挖掘区域经济潜力,增强整体发展后劲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具体要狠下“四个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效节能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改造传统农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二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九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幅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质量的关键,尽快走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着力推进重点新技术项目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内研外引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灾害防治、规模养殖、新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促其上规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数字九龙坡”和“软件大厦”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机制,敢于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鼓励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领办或创办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调动全区上下“科技兴区’的积极性。

㈤推动载体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以推进城镇化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坚持管理、规划与建设同步推进,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本来经营,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出让、转让经营权运作步伐,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镇建设投入的良性发展。西部九镇要把握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实机遇。要以产业的集聚、园区的整合,促进城镇人口、空间布局调整;着眼于富民安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推进城镇化和实施富民工程的有机统一。二是抓好以园区为重点的载体建设。以产业为纽带,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形成“数镇一区”、“数镇一带”的新格局,重点推进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东部九龙园区、华岩工业区和以西彭为中心的西部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滚动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引大引强。坚持亲缘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资动向,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责任,奖优罚劣,激励干部群众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环境创新,增强聚集效应

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表明,资金、技术、项目总是趋向统一、开放、有序的地域流动。因而,要实现九龙跨跃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要优化服务环境。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政企关系上,下决心砍掉旧体制形成的不应有的既得权益,放权于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坚持要宏观不要微观,要规划不要计划,要服务不要事务,要政策不要决策,形成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切实转变作风,积极推行首接责任制、文明办公制、服务承诺制、引导办理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优化硬件环境。用新思路、新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结合部门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投资环境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和建立保护体系,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要优化人文环境。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区”和“人才高地”建设,要把吸收、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力培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创新领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规不守旧、放开不放任、求优不求全,重引不重压,推动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区委中心学习组赴华东地区学习考察团)

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02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02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

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并以其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优点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我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区委、区府要着手制定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我区建设成为西部的物流重镇和长江上游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龙坡区物流建设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体制;三是选择好发展物流的区域,采取一区多点的形式,确立核心区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园区建设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建设商务大厦、物展中心和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

篇9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Abstract:

India is the largest country in the global market of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which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erms of personnel,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and corporate management. Considering competitive pressure from Indian, China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native competitive capability in the aspects of policy,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etc.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 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 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 ,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 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 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 (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 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4]。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四)加大对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来缓解人才矛盾,尤其是把英语及软件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首家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张江创新学院”在上海成立,开始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经常和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此外,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通过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招揽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专门人才引进基金,引进人才在简化出入境手续、落户以及提供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给予便利。这种多渠道的培训将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6-07-03.

[2] 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

篇10

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来说,新媒体的冲击是挑战还是机遇?“报纸消亡论”预测报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新媒体完全替代;乐观的分析则是新旧媒体融合互补、共生共荣。

其实新媒体与报纸一样,都只是信息的承载方式。信息载体形态是纸张还是网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永远是内容。也许有一天报纸的形式会消失,但新闻永远是鲜活的。从长远看,报纸媒介平台必然要从纸张过渡到网络,从而实现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这个过渡是一个媒介形态演变进化的过程,是报纸发挥新闻原创的核心竞争力,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那么报纸究竟怎样演进?2006年一个新名词在业界广为流传:报网互动。

演进动因:网络新媒体冲击波

信息传播形态的演进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国外有公司调查,从开始运营到拥有5000万用户,报纸用约100年,广播用38年,电视用13年,而互联网仅用4年。短短十余年光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群正在形成产业链,卷起冲天波澜震撼了传媒市场。传统媒体“王者”的报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广告蛋糕被分食。新媒体目前尚未撼动电视产业,首当其冲的是传统报纸。报纸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最鲜明的风向标就是广告市场。

在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报纸先现颓势,赖以生存的广告“蛋糕”正被网络分食。特别是分类广告,已经迅速向网络转移。面对广告减收的不争事实,《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已经缩减版面尺寸;《华尔街日报》将于明年初缩版,并在头版给广告首开绿灯;《纽约时报》也宣布将于2008年缩版裁员、关闭一家印刷厂。

我国报业20年来一直陶醉在高歌猛进的辉煌之中,因此仅仅在一两年前,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然而2005年经营形势令人猝不及防,炎炎夏日里却坠入广告下滑的“冬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易、新浪、搜狐三大门户网站的广告营收强势增长。

读者眼球被抢走。广告跟着读者跑。对于报纸来说,最糟糕的是新媒体抢走了大批读者的“眼球”。互联网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传统报纸渐受年轻人冷落。

在图文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时代,阅读在很大意义上已偏离了“读”,而是在“看”。新媒体就具有速度、观感等让人爱“看”的优势。比如现在流行的“手机报”,作为报纸网络化延伸的一个品牌,虽然尚处于探索期,但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无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阅读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报纸的生存。

衰退期特征初现。“广播没有把报纸打倒,电视没有把报纸打倒,网络也不可能将报纸打倒。”十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报纸曾是这么给自己打气的。但今天,报纸对新媒体的崛起不再高枕无忧。因为网络的冲击,报纸产业已然初现衰退期特征:一是报纸市场出现了生产过剩。特别是在网络发达地区,让利售报也无法刺激销量。曾有报道说,竟有记者现场目击,某报整捆整捆被从印刷厂直接运到废品收购站,又整车整车被农民买去卷制烟花。 二是报纸间恶性竞争,利润空间变小。报纸从前些年的暴利产业转入微利时代。至于广告的竟相降价暗打折扣,在都市报中成为普遍现象,甚至一些名牌报纸也卷入其中。三是一批报纸已经迫不得已退出市场。有人称,近几年倒下的体育类报纸几乎能组成一支足球队。《南方体育》、《北京足球报》、《体育参考》、《体育天地》、《体坛导报》等等都已销声匿迹。城市综合性报纸如《巷报》、《新周报》、《蜀报》、《商务早报》、《四川青年报》等也已停刊。

不断发出的关于报纸的种种警示,引发报人应势而变。尤其是实力较强的报业集团,提出了向数字报业转型的发展战略。伴随“多媒体融合,将报纸产业转变为传媒产业”等新构想的尝试,出现了“一报多型”印刷版、手机版、网络版的交相辉映。报纸的演进开始了。

演进路径:最佳选择报网互动

应对网络新媒体之道即:利用网络,进军新媒体。

我国报业早于1997年就开始利用网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作简单的电子版。把报纸内容按版面或类别直接搬到网上,这种方法至今仍在应用并得到升级,如浙江在线在国内首家推出数字报纸。第二阶段是兴办报纸网站。但网站与报纸之间更像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媒体,有时也会开展“新闻联动”,在重大新闻报道活动中联合进行报道,资源共享、相互配合又各具特色。第三阶段就是当下的报网互动。目前新媒体产业链呈现“传统报纸为门户网站打工,门户网站为搜索引擎网站打工”的格局,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和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搜索网站逐渐掌握了网络话语权和收益权,而报纸在新媒体产业链中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报纸网站与报纸之间合作才以更为迫切、更为直接的态势进行“报网互动”,即把进行“新闻联动”这种一次性的新闻报道活动,升级为更高层面、更加稳定的长久性的新闻媒介运作。可以说,报网互动是报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起始点。

进军新媒体,众多报业集团在行动。网络新闻去年参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表明全球网络媒体已经迈入主流传播行列。而中国新闻奖评选今年将原创网络新闻首次纳入其中,也为传统媒体拓展网络市场正式吹响了进军号角。有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投资组建或改造自己的网站,报网互动这种升级版的新闻形式被看好和采用。目前国内主要报业集团和报纸几乎都创办了手机报,多达数十家。特别是2006年以来,报纸进军移动、网络多媒体的动作更加频繁:“广州”报业集团推出“手机炫报”,融入音频、动漫、视频等新手段;南方都市报收购深圳热线;北京青年报收购了千龙网;中安网和新桂网正式并入安徽日报和广西日报报业集团;华商”报系的华商网,与《华商报》、《华商晨报》在副刊版块合作运作;“南方集团”以1亿投资上线新媒体项目“奥一网”,并利用其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的报纸新闻资源,建立城市生活的虚拟空间;“解放”报业集团继成功推出“4i”即手机报、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公共新闻视屏之后,又与荷兰一公司合作启动先锋实验阅读,我国第一部电子移动阅读报纸由此问世。“解放”旗下的《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构建“跨媒体互动城市生活圈”,以活泼多姿的“嗨嗨网”作为平台,让采编人员与年轻新潮读者交流,有趣的帖子再移植到报纸版面上。

报纸的这新一轮“触网”运动,无不体现着罗杰・菲德勒提出的媒介形态变化的三个概念:共同演进、汇聚和复杂性。传统报纸与新媒体在共同演进、整合互动过程中,是既无情博弈、又相互融合的关系。从发展方向看,报纸要超越印刷时代,融合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作为蜕变更新了的产业存在下去,从而延续报纸的生命。

报网互动,是演进的最佳方式之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将使媒体走进信息整合的跨媒体时代。届时,只要持有一个电子阅读显示器,随意按一个按钮,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电影等传统媒介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都可随时随地浏览、享用。而那时的“报纸”也许已演进成为多媒体融合的新传媒。事实上,从纸质报纸到现在流行的电子报纸、手机报纸,此“报纸”早已非彼“报纸”了。毫无疑问,网络化、数字化是未来报纸生存的必由之路。从技术角度看,广播、电视的传播介质是电波,数字化改造后即可实现与网络融合。但是对报纸而言,传播介质是纸张,而纸张本身却无法进行数字化改造。当报纸内容完全实现网上传播,并且当读者习惯无纸化阅读的时候,传统报纸形态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报纸媒介平台从纸张到网络的过渡能否平稳,是关系到报社生存的大问题。 “报纸就是要利用其地域性色彩、权威性、影响力、主导性,将其承载的大众注意力通过自己的或战略合作的网络媒体实现媒体平台的平稳过渡,就目前形式而言,报网互动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的这个观点,在许多报业集团近一两年来的实践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

报网互动的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今年唯一荣获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名专栏的“焦点网谈”,就是报网互动战略构想的实践成果。《河南日报》与河南报业网2004年10月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大型报网互动栏目“焦点网谈”,以“点击事实、网聚观点、制造思想”为宗旨,针对社会热点、网上焦点问题,让报纸读者和网民充分交互。一方面把报纸上的热点话题放到论坛上讨论,稿件在网站上首发;另一方面又把网友的观点整理发表在党报上,每周二、四刊登两个整版的同名专版。作为党报,这么强力推动报网互动在全国属首家。此举获得好评并得到和国务院新闻办的肯定。比如“焦点网谈”话题《河南,有理大声说》、《谁拌了中原城市群的脚》、《河南引领“大国民风范”》向世人介绍了一个真实的河南,《网上“红人”芙蓉姐姐引发网友激烈评论网友呼吁: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对引导网上舆论起到良好作用。从网上到网下,从省内到省外,一个个话题的报网互动传播,令报纸和报纸网站的影响力都做大了。

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内,资源共享的互动方式还不止“焦点网谈”。集团所属八报二刊的总编辑和记者们协助网站开设“总编在线”、“记者连线”栏目;网站则在“八方论坛”上为报纸提供征稿园地。集团内其它媒体策划活动时也与河南报业网进行互动,如大河报和河南报业网尝试推出“报网广告套餐”,既为客户提供便利和增值,又发挥报、网各自优势,增强彼此的广告竞争力。

在江西日报报业集团,《江西日报》与大江网,发挥报纸以深度报道见长、阅读时间持久和报纸网站直观快捷、辐射面广的特点,2005年1月推出报网互动栏目“江报直播室”。通过大江网的视频,每一期“江报直播室”于第一时间广泛传播,次日在《江西日报》推出深度报道,从而扩大了新闻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和《浙江日报》联合推出“两会互动直播论坛”,比如在2005年两会期间设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三农’”、“教育‘减负’”等主题论坛,让网友与代表、委员进行直接对话、交互,网上实时直播,之后报纸作深度报道。

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荆楚网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中部崛起》,作为一个常年性的大型网络新闻专题,其与《湖北日报》等区域性媒体的互动也一直保持积极状态。比如开办网上“嘉宾访谈室”,让政府部门负责人、经济界专家跟网民交流、畅谈中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释疑解惑。而《湖北日报》则定期开辟同题专栏,由荆楚网记者和报社记者共同报道网上交互的情况。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是:政策宣传更具贴近性。对于传统报纸特别是党报而言,政策宣传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单一性灌输式的“我说你听”的政策新闻,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而报网互动新的突破就是为政策新闻创造公众讨论的平台,在政策制定、出台、贯彻的全过程中,让正反声音、主流非主流声音都得到反映。在不同意见交锋中,政策制定的来龙去脉将更为人们所理解,它的正确性将得到更为详尽的解释。这不仅不会削弱政策宣传力度,反而让主流舆论成为主导。

此外,还有许多报纸在报网互动方面作尝试,比如《人民日报》把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帖子选登见报,比如深圳特区报与深圳新闻网曾合办“深圳市民论坛”等等。

报网互动的战略意义:互利双赢

报纸媒介平台从纸张到网络的演进,是质变,但这个质变又不可能是瞬间的根本性质变,而是一个保持基本属性的渐进的质变过程。因此,报网互动的良性状态,必然是让报、网各自优势嫁接,从而使演进具有平稳性。报网互动前无古人,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遵循。目前报业在这方面的尝试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此粗略进行一些归类:

报网合一型。整合报纸和网络两个编辑部,两者紧密互动、界限模糊,“报即是网,网即是报”,作者队伍、稿件、资料库、话题征集、读者反馈,都可以在同一个网络平台实现。比如报纸版面编辑可以兼主持网站频道;比如报纸记者可兼多媒体记者,推出文字稿件的同时,附加视频信号,开创网上阅读新形式。 报网合一这类方式目前在国内还用得较少。类似的报网互动的高级形式即“媒介融合”,是美国报业正在热衷尝试的最前沿的传播学课题。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的考察报告介绍:美国综合媒介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在新闻采集上联合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

受众参与型。网络新媒体创造了一种“新传播”,一种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的信息交流的形式。“新受众”是“主动的”,由过去报纸给什么就读什么,转变为想要什么就找什么。“新受众”是“互动的”,由单纯接受信息变为可以参与信息加工和及时反馈。“新受众”还是“能动的”,尤其是互联网第二代即Web2.0技术的发展,博客可以大行其道,集受众、传者于一体。让这些独特的传播特性为报纸所用,可以轻易到达报人长期追求却难以企及的“读者参与办报”的目标。借助网络平台能真正“开门办报”。

首先,利用网站的意见征询系统,可以了解读者需求,从而进行报纸的选题策划;从统计系统查看稿件点击率,可使采编更有针对性。

其次是“编读往来”从过去的“读者来信”、“读者座谈会”、“读者调查”、“热线电话”、“手机短信报料”升级到网上论坛、博客、跟贴、即时通讯、网上音频交流等,可与读者有更充分的互动。例如《都市快报》应用MSN组织读者参与话题讨论;《今日早报》利用QQ群召集车迷后,又在浙江在线开设“早报车盟”BBS。

其三,开展社会活动变得更快捷更高效。报纸过去举办大型评选活动,多采用读者填写选票寄回报社,由人工点票进行统计。现在则同时开通网上和短信投票系统,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且影响力更是涉及报纸以外的广大网民。

资源整合型。上述河南日报、江西日报报业集团的做法就属此类。网络媒体面临强化内容、树立形象等方面的要求,而报纸则面临着突破传播的地域限制以及不断流失的受众等问题。这就为报网互动提供了衔接点。报纸和网络在受众和内容、广告和运营等方面可以进行优势互补。

一方面,“内容为王”的编辑理念,让报纸的内容优势渗透助力于报纸自己的网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什么都能克隆,惟有思想是不能克隆的,而出思想、立观点是传统报纸的强项。目前网络媒体公信力相对较弱,其采访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实际上任何一种新兴媒体都会经历“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主流,从排斥到认可”的过程。我国网络媒体的这个过程相对较短。究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认为“每一个成功的新闻网站的背后,都是很多家强大的传统媒体资源力量的集合”。事实也的确如此,传统报纸多年来一直是网易、新浪、搜狐三大门户网站的主要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