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9 21:2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施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施设计

篇1

关键词:公园;公共设施;景观

1 公共设施在公园中的重要性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社区等公共空间的基本服务设备,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环境设计产品,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公共设施是给予公众市民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是体现现代城市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尺”,是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好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安全。要求就是在公共设施中的建筑中圆角化为钝角,避免尖锐利角出现在公共设施中。例如作为设置与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进行修改调整,特别是儿童,因为儿童天生爱玩耍嬉戏,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以儿童的身高作为一个尺度,低于此高度的公共设施必须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和形态的安全性。这就是公共设施必须考虑的安全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通常情况下,公共休息区内,或是在公共座椅旁边设置垃圾桶,而垃圾桶的数量应该是和座椅的数量是相对的。垃圾桶太多会造成浪费,太少会造成行人随地乱扔。再比如说健身设施周围应设置相对的照明设施,起到人群使用的作用。因缺乏引导性、安全性和交互性,在晚上的使用率就比较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匹配的关系,而这种匹配的关系就是系统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易用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东西好用,它能明确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原则性问题,例如一个公交车站牌,既要让人们清楚明确的看到是公交站,又要把各路公交路线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加直观的看出来他们应该乘坐哪路公交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就是公共设施设计中的易用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公共设施所设计的不管是造型还是实用方面都有它独特的一面,跟其他设计有所不同,有更先进的地方。例如人的个性化,与大众化的东西不同,但功能大致一样。还有就是应该考虑这所公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对同样的设施提供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使它更好的与环境场所融合。

审美性原则:公共设施设计的审美性是不可小视的,毕竟,一个公园的公共设施齐全美观了,它就会更加好看漂亮,这样不仅可以使使用者增加实用的频率,还能使使用者更加的爱护和珍惜,增强使用者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参与性。文明的公共环境同样也应该是美的公共环境

公平性原则:公共设施强调参与均等和使用公平,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它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家都是公平平等的使用。公平性原则在设计中被表现为普通设计原则和广泛设计原则,在我国则较多表现为无障碍设计。对儿童、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和女性人群有特殊的关照。

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分为功能舒适度和材料合理。功能舒适度是指公共设施单体在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不宜诱使使用者赋予其他功能。材料合理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的造价应与民众的普片收入形成正比,优先考虑实用那些价格低廉、加工比较简单但又耐久实用的材料,避免通过堆积昂贵材料的办法取得炫耀性的视觉效果。这两个方面就总的体现了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母亲地球在一天一天的衰老,保护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以环保也称为每个人心中的理念。在设计中,倡导“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三个原则就是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它所要求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设施结构、生产工艺、设施的实用和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

3 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在公园对公共设施设计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为公共设施设计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同时新产品的发明也带动了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的开发。公共设施设计已从传统意义单一的几种产品向多品种、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每一次的科技技术进步都给世界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设计领域更是如此,公共设施设计也是伴随着一场一场的变革而不断的向前发展的。更加进一步的向智能化迈进,并且技术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变成了现实。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带动了自助系统的兴起。

人性化:以人为本是工业化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不管为人提供设计的出发点。都要考虑以人为本。而人性化的设计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实用安全、功能明确和方便。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提供有效的服务,省时、省力的设计,将是今后公共设施设计发展方向之一,使用者不但可以有效的使用,同时在设计上避免使用者粗心或者是错误操作而受到伤害。

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工业化是工业设计产生和存在发展的必然条件,现代公共设施设计的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趋势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降低成本考虑;生态环保考虑;时代性考虑。

艺术化和景观化:现代公共设施设计不单单只是孤立单一化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融入环境的整体设计之中,越来越重视单一产品设计后的规划与组合,每一件产品设计也不仅限于一种形态与色彩,而是形成一个系列。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公共设施设计不管是在城市中或者是在公园建设中都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一面。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也在不断走向完善,向着多元化、专业化、人性化、环保化、艺术化、景观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公园更加的美丽,使使用者使用的更加舒适安全。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舒适的设备。能使人们放松心情去享受、去感受。它是最贴近社会,方便群众,让广大的群众都能参与进来,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广大人们群众的乐园,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也是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与民,惠及于民,真正实现民有民管民享民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都伟.公共设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

[2] 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

[3] 李明,胡迅.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薛文凯.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

篇2

关键词:茶文化;公共设施;设计

引言

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设备,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它作为现代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建设关系着城市的经济与发展。信阳位列全国十大魅力茶乡,毛尖茶早已成为信阳旅游发展的四大品牌之一,信阳之美,美在山水,美在茶乡[1]。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信阳市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五规合一”的发展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基于城市宏观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传承的需要,茶文化视域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势在必行。

一、信阳市公共设施设计现状

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信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7%,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3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但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信阳与国内、省内多数城市类似,存在严重的城市特色弱化的问题。以公共设施为例,目前,信阳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中功能基本合理、制作相对简单、材料比较单一、外观表现力不足,这种缺乏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在不同的城市间不断地复制,在各地形成了设计风格相对统一的城市印象[2]。考察中发现,在茶产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及周边各县,公共设施的设置也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茶文化符号,个别与茶文化相关的城市小品的设置也只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视觉点缀。

二、茶文化介入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城市环境交互的重要媒介。由于其公共性及历史性的特征,使其承载了传播本土文化的责任,其形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人文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注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规划建设一批主题鲜明、本土风情浓郁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原城镇风貌”。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在提升城市视觉形象、明确城市主题、塑造城市特色、展示城市服务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伴随着信阳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茶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信阳茶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信阳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塑造“山水茶乡、生态信阳”的总体城市形象。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也明确提出,要依托我省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及其他人文资源,开发信阳毛尖等传统茶文化形态,持续提升中原茶文化的影响力。继续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打造系列融合茶等相关文化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由此可见,作为信阳市乃至河南省的一张名片,信阳茶在承载与发扬本土文化方面将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职责。自1992年开始,信阳茶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除了带来喜人的经济效益之外,茶叶节早已成为信阳城市宣传并让信阳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伴随着信阳茶叶节(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信阳打造旅游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信阳市在201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80万人次,旅游产业快速增长。面对这一系列的数据,信阳市提出要突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的发展策略,而城市公共设施正属于城市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信阳市尤其是茶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具有茶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一方面符合了当地政府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推动茶产业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颇有价值。

三、基于信阳茶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设计创新策略

(一)因地制宜,打造公共设施区域化的服务特色

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信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曾连续八年入选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此外,在“美丽信阳.休闲茶都”到“山水信阳,休闲茶都”的系列城市形象宣传片中,茶文化始终作为信阳城市推广的关键要素。基于信阳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形成具有区域服务特色的公共设施设计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生态环境方面:城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所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遵循自然发展的趋势,与自然和谐相处。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使得城市居民有了更强烈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各种资源亦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信阳日照充足,山、水、矿产等资源丰富,太阳能、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生态能源在公共设施中能得以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的新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一方面能大大地减少城市建设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伤害,在城市发展、公共设施建设、自然保护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有效整合,保证了城市、社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②功能形态方面:信阳是岗川相间的阶梯地貌,周边群山环绕。同时地处淮河上游,河流众多,降雨丰沛。季节气候明显,又兼有山地气候特点。因此户外公共设施,尤其是具有遮蔽功能的设施应更多考虑遮阳、挡风、避雨的需求。比如整体结构的遮蔽性要求偏高、顶棚应利于排水、休息设施应选择防潮、防锈、易干的材料等。③色彩方面:众所周知,我国各民族有明确的色彩使用偏爱与禁忌,信阳市常驻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居住,其中以回族人口相对较多,部分片区的少数民族住户相对集中。古人云:“入乡问禁,入境随俗”,在针对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区域的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的色彩选择与搭配是对当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尊重,同时能有效地推动该地区特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使更直观地展示出城市的文化特色。除此之外,在推广信阳茶文化背景下,毛尖绿、信阳红等相关色彩也可以作为公共设施外观色彩设计的视觉要素。

(二)坚持文化传承,在公共设施设计中体现茶文化理念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括茶道、茶德、茶学等文化特征,长久以来中国人以茶代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礼仪[4]。信阳茶亦不例外,信阳茶源于西周,盛于明清,历史悠久。信阳毛尖外观细嫩,叶底嫩绿,汤色明净,外形细、直、圆、光而多毫,极具特色,(如图2)所示。早在1915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就因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等品质,被授予茶叶金质奖章。在信阳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众多的茶文化形态,如有关信阳茶的神话传说、饮茶制茶文化、信阳茶歌、茶社文化等。在信阳毛尖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信阳大力开展旅游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推动信阳的“中国茶都”形象建设、大力弘扬茶文化、规划茶城市,就变得至关重要。基于茶文化理念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对信阳茶文化的进一步渲染,对确立以文化创造价值的茶叶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在产品设计中要把丰富的信阳茶文化形态、视觉符号等翻译成具有现代风格的设计语言,通过观察与描绘、再现与创新、印象与联想等方法,加以设计实践。并从符号经济、符号产品设计战略等方面展开,把握茶文化思想的精髓,把文化元素的视觉化符号运用到公共设施的再设计中来,实现茶文化的良好承传。坚持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是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信阳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中提出了全面开展城市设计,着力构建山水相间、生态宜居、具有文化内涵与品质的空间格局和城市风貌的要求。蕴含着城市人文风貌的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传播城市文化以及营造城市的归属感效果显著,同时也扩大了信阳市茶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着眼全局,塑造区域公共设施的整体形象

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健康、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之一。在特色化街区的形成过程中,公共设施的形象需要与城市、街区的形象规划密切联系起来,形成更具整体形象的城市设计[5]。(图3)所示是开封市内部分街区的公共设施设置,众所周知,开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内公共设施设置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古城的面貌特征。而从工业设计的理念来讲,就要求设计者从产品系统观的角度出发,着眼全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6]。视觉形象方面,需考虑该街区的文化背景、建筑特色、空间划分等特征,将公共设施的设计介入城市、街区整体形态的设计之中。在设计中着眼系统整体,采用从系统到局部再到系统的方法,统一规划,以保证街区视觉形象的整体性;服务功能方面,则需要依据该街区的整体定位、居民活动的特点等因素,在充分的空间分析及用户研究后进行合理的公共设施类的产品设计,并依据街区体量的大小投放合适密度的各类公共设施,如垃圾桶、路灯、休息设施等产品。在保证共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政府投放成本与居民对公共设施满意度之间的平衡,打造更宜居并有温度的街区形象。此外,对地处茶山上或者茶山附近的居民生活区和旅游区的公共设施设计而言,首先应从整体生态环境、视觉环境的全局上考虑公共设施产品的系统设计;其次,在产品种类、数量、功能特征等方面,也应从能提供更专业的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公共设施的设计与设置。信阳文化形态丰富,除了信阳茶文化之外,信阳民歌、潢川皮影、光山花鼓戏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阳及周边地区有较高的影响力,信阳商城的花伞舞也是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在推进旅游升级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是形成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构成城市、街区视觉形象的重要元素,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形象能够显现出该区域的文化特质,亦能体现出该区域的公共服务特色。同时,在塑造具有特色的整体形象过程中,也能够有效避免与其他区域形象的雷同。

四、总结

公共设施是服务于居民在城市生活的功能性产品,同时,作为城市形象中的关键要素公共设施在推动城市文化传承方面有其独到的功能。一直以来,国内各城市之间公共设施的设计具有广泛的同质化现象,但近些年随着地域差异关注度的提高,不同地区的同类公共设施的形态与功能的差异化设计也逐渐体现。以茶文化为特征的信阳市公共设施设计与设置,能够充分体现信阳市茶文化特色,而相关的设计研究对于塑造信阳“山水茶乡”的城市形象价值非凡。在信阳全市尤其是茶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基于茶文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一方面满足了信阳市“十三五”规划中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发展高起点旅游业的要求下,有茶文化内涵的公共设施能积极引导游客关注并深入地了解信阳的茶文化,对信阳茶的品牌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并能进一步扩大信阳市、信阳茶、信阳山水的整体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茹存光.信阳茶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J].农业考古,2013(05):25-27;

[2]方敏.基于本土元素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构建研究[J].设计,2015(9):78-79;

[3]任新宇,关惠元.生态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思考[J].生态经济,2015(10)189-193;

[4]张赟.茶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3):269-270;

[5]李正军,张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系统创新研究[J].包装工程,2015(20)52-56;

篇3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公共设施;城市美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79-01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大中城市无论在城市基础建设及规模的扩展上,还是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增加上都有着空前的飞跃。其中,公共设施的使命是与市民生活,社会公益和公共领域的现实需要密切联系的。通过观察公共场所的每件设施和景观的设置的细节就能反映出该城市居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态度,从而引领人们感受不同城市独有的气质。

从最基本的定义来说: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它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外部使用的设施。

公共环境设施与建筑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并随着城市文化和机制的要求发展变化。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一套技术和艺术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反映最新的科技、文化及人类思维的同时,又愈来愈多的使各学科和专业相互交融。它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处于不断消亡和产生、更新与变异的交替演化之中。

面对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欲了解和认识一个城市,不但可以从它的历史文献,城市资料入手,而且可以通过城市给人最强烈、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来了解它。它呈现给人们的街道、广场、建筑、城市轮廓以及不同的景观布局,尤其是那些典型的个性化的公共场所、公共建筑群和其中包蕴的别具魅力的艺术化景观,使人们把对它们的关注与一座城市的记忆及印象密切的联系了起来。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和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为现代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看点。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点而不能使它孤立的存在。它是有机的,恰当的,而不是硬性的添加和堆彻。一般要在色彩,材质,功能等方面与周围协调一致。只有各设施自身与整体环境,包括文化氛围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

城市具有强大的包容力,我们的公共设施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关心残疾人及老年人和儿童。所谓的无障碍设施就是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便利,能象正常人一样穿行在城市各种环境和场所。我们现在常见的有坡道,盲道等都是为了便于轮椅的行走。为了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2.5米以上。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施发展的更加完善,以美国为例: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或者在台阶旁修建了轮椅升降装置,总统办公地白宫和国会山庄也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所有厕所都有方便下肢残疾人的坐便器;出入门口都安装了位置比较低的启动开关;所有电梯门口和升降开关都有盲文;在停车场有转为残疾人设置的停车区等。

绿化在城市环境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它改善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功能。在城市环境中,大多数的绿化都是人工配植的。但其中有的显示自然形态,有的因修剪显示人工形态。这些绿化植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品种,配植方式与所在的环境融合,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在四季轮化形象,为城市环境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容貌。设计要以简洁的

城市景观和环境设施设计中最有魅力的主题。常见的有喷泉,人造瀑布,水池,水道。现代的水景,单纯的视觉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光看不玩的表层体验了。所以,现代的近水,亲水,戏水,用水是组合景物的重点,如果人们能够身入其中,就能达到参与和娱乐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受大众欢迎。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公共环境设施也将会更加完善和普及。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在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到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必须为公共空间制定一个崇高的目标,在保留其功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起本身的艺术含量,打造出更理想的城市环境。相信未来的城市在高品质的公共环境设施的缀下会更加充实和丰满。

参考文献:

篇4

一、辽宁沿海景观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重要意义

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辽宁省沿海地区中的一大亮点,在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发展布局和生态自然环境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滨海大道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研究对于辽宁沿海景观生态环境中其他公共空间以及整体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增强沿海环境的文化氛围

当下随着人文意识的提高,城市艺术设施的设计越来越引起我国的重视。开始把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了公共艺术及设施设计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城市给我们提供的生存空间也成为人们活动的依赖。城市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适宜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公共设施。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发扬城市地域文化,沿海景观公共艺术设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营造更加宜居和舒适的城市环境,通过艺术美的提升使环境空间更具文化品质和品位,究其根本,文化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公共艺术设施来表现。

2、营造美好环境,提升环境的艺术格调

营造环境中的视觉美感提升室外环境的艺术格调是公共艺术及其配套设施设计的建设目标。放眼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用高质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充分发挥其人文情趣和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地改善冷漠与生硬的现代城市户外面貌。凭借着公共艺术品独特形态的烘托和渲染,能够提升公共开放空间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使户外空间更具有视觉美感和冲击力。

3、创造强大的经济效益

制作和完成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最后又似乎看不到乐观的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公共艺术设施必将会给所在的空间环境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饮食产业、运输产业、房地产产业等得以大跨步的发展。沿海景观公共艺术设施的建设将能够有效地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奠定了艺术氛围,以此引起大众的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关注,对于未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成长和壮大起到辅助的作用。

二、辽宁沿海景观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类型

公共艺术及设施内容较多,不同角度涵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宏观上,可以分为:地景艺术、公共艺术空间造型艺术、公共艺术平面造型艺术。微观上,可以分为:第一,以公共艺术具体种类为依据分类:景观设施、壁画、雕塑等;第二,以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为依据分类:象征性、纪念性、陈列性、标志性、趣味性、装饰性、寓言性、商业性等;第三,以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为依据分类:1、艺术手法——含蓄性、直观性、抽象性、具象性等;2、形式——浮雕、立体、复合形式、平面装饰等;四、以公共艺术的展示空间和方式为依据分类:1、展示方式:永久、临时;2、展示空间:室外、室内。此次公共艺的类型以公共艺术景观雕塑为主。景观雕塑的设计手法在古今世界上许多环境景观中得以大量运用,以景观雕塑作为环境景观主题的十分常见,因此在环境景观设计中景观雕塑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景观雕塑所在环境的作用不同,因此可以分成:陈列景观雕塑、主题性景观雕塑、装饰性景观雕塑、纪念性景观雕塑四类。由于多元化的城市文化,在城市中景观雕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较为单一的模式不再是景观雕塑的理念。在追求城市空间环境的轻松、和谐、安静氛围的同时,景观雕塑潜在的功能性更加得到重视。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内涵、城市的精神气质都源于城市景观雕塑。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方法及建议

1、设计方法:

1)设计上需要体现作品与滨海环境的和谐统一。公共艺术可变换位置、自由摆放,城市景观雕塑作为室外文化氛围的体现,可以适当采用夸张个性的形式语言,起着既陶冶情操又美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2)设计以服务人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是城市景观雕塑和其所营造的环境的根本,优美高雅的城市景观雕塑和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设计要以服务人为出发点,使城市景观雕塑与观赏者产生心灵和视觉上的沟通。

3)设计要注重与空间的关系。城市雕塑是一种空间的立体的艺术,既要有一定的实际空间,又要满足观赏者的可视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视距的通透性、仰视或俯视的效果、视觉的静动、视距的大小等。此外,景观雕塑周围的空间环境也十分重要。可起到衬托的作用,丰富空间层次,突出主题。

2、建议:

1)设计上注重与人沟通。滨海大道是为人们提供室外活动和休闲的场所,因此滨海大道公共艺术设施应该满足人们的需要。另外,还要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使滨海大道更具自然魅力。

2)尝试借鉴有机发展形式。滨海公共空间是一种相对平衡和均质的有机发展状态,滨海公共空间活力的创造必须经历一种漫长的、渐进的、复杂的、精致的发展变化,要采取有机发展模式。

3)清晰的层次结构。有活力的滨海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建立清晰的层次结构。

4)复合的空间功能。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也是滨海大道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儿童游乐设施;设计定位;设计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提高,游乐设施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游乐设施更加新奇、刺激的感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儿童游乐设施也是广大市民所关注的对象。儿童游乐设施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开发运动的技巧、增强协调感和平衡感、激发潜能、锻炼体能、提高整体素质。通过游乐设施的应用,儿童可以在玩耍中学会认识事物的经验,适应现实生活,学会如何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应对困难的能力。儿童游乐设施可以通过简单的游戏激发孩子全面潜能。目前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中机械运转比较多,儿童自然游玩于自然中的非常少[1]。在很多的游乐园中,很多儿童在儿童游乐设施上做着各种俯冲、起伏、旋转等动作,儿童在做这些动作中大多都是被动的,只是在感受游乐设施带来的被动感觉,而没有产生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乐趣,也没有去激发设计原有的可获得性。因此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应该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生理和社会性特点进行推广和提倡。

1 儿童游乐设施的发展分析

儿童游乐设施最注重的就是材料,对于材料应该应用安全而接近的材料。目前,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中应用木制材料较多,木制材料取材方便、天然无毒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自由组合,其对于大龄儿童比较容易损坏。应用较多的还有橡胶合成材料,材料可塑性强,这样设计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也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自由组合,但是其不利于回收,容易褪色、脱胶。混凝土在设计中也应用较多,它可用于大型游乐设施的建造和塑形,但是其制造比较粗糙,不适合儿童游乐设施的应用,其安全性也比较差[2]。金属类的材质应用也比较多,比较坚固耐用,表面也比较处理,也可以根据设计自由多变,易于装配,但是对于连接部件或者接口部位危险性比较大,坚硬质地的材料对儿童伤害比较大。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对于色彩的设计也比较注重,儿童对于色彩是极其敏感的,变化多端和鲜艳的色彩对儿童影响比较大,因此不同类型的设备在设计中都应该注重色彩的搭配和选择。色彩的设计效果起到增进儿童的游戏乐趣,促进儿童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认知水平。儿童游乐设施的造型设计对儿童的影响比较大,儿童可以在造型中形成对事物的认知性,提高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当然复杂和古怪的造型也会使儿童对设备造型上臆断,带来反面效果[3]。

2 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因素

对于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必须了解儿童成长的需要问题,设计应该能够满足儿童年龄段覆盖人群范围。对于学龄儿童要根据其性格特点、身体发展来定位,主要考虑体格的发育和增强活动能力,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眼手互动,注重色彩丰富及动感图文,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意识。对于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还应该考虑思维的意识形成,儿童一般掌握的是直观的表面特征,慢慢思维具备抽象逻辑特征,因此在设计中也应该有的放矢,将这些考虑进去。对于学龄期儿童活动量大,独立性强,这些都是考虑因素[4]。

儿童游乐设施的选材非常重要,大多以塑料和塑料为主,设计中还会搭配天然材料,金属材料在使用中能表现出来机械性能,可以根据设计加工制作出所要求的工艺性能,金属材料多是由金属和金属合金[5]。塑料多是具有透明性并光泽性比较好,着色比较坚固,不易变色,耐冲击、震动、强度高、绝缘性好,热物理性能好,加工成型后,加热不会软化。在材料中玻璃钢应用也比较多,玻璃钢有很高的机械强度,质量比较轻,属于高数量、高强度的复合材料,抗弯、抗压、抗疲劳、耐烧融等性能[6]。

儿童游乐设施的造型很多都是以自然界中的植物、人、动物为主,儿童对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必定能够吸引儿童的眼球,得到儿童的喜爱。设计中加入纯几何形态造型也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力,这种造型容易组合,设计完毕后可通过不同的整合方法产生不同的游戏效果,这种设计不会使得单一固定的游戏方式而使得儿童失去兴趣。设计一般都是由形态和色彩组成,色彩对人的情感、感觉有着很大的影响,产品造型的特质及所包含的直接传达方式多半是由色彩来完成的。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色彩所产生的生理影响也逐步改变,研究表明,儿童大多是喜欢鲜艳的颜色,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色彩的认知能力也在迅速发展。在设计中,应该由色彩的统一要素来决定色彩调配,配色需要一个比较明显的色调来控制,这样效果会表现出完整、鲜明的色彩特感,对于儿童,这也是很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视觉效果。色彩的外在要素少了,应该要求选用更准确,单纯化的色彩设计更能突出色彩的感觉,从而强化色彩语言,更容易吸引儿童眼球[7]。

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不单单是秋千、翘板,设备的功能完整的同时,要有故事性,也应该由故事的过程和先后性,这样游乐设施不单单是一个玩具,可以是一个富有故事性的塑造体。近年来,儿童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很多形象人物的流行,比如小魔仙、白雪公主等等都出现在设计的文化中,因此游乐设施的儿童故事性设计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作为国内的游乐设施设计,我们应该从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寻找吸引儿童的历史故事,这些设计都需要我们去发掘和创新[8]。儿童通过游乐儿设施游戏能够娱乐、锻炼,还能体会到特殊的文化底蕴,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愉悦身心,在设计中应该体会出中国文化的风格,设计中要有丰富的生活体会和知识积累,还要对中国文化的形态在其中展现,在这些中展现更多的形态和语态作为设计元素。

3 儿童游乐设施设计方向分析

儿童游乐设施随着科技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会有更高的发展,会越来越贴近儿童喜好,会越来越锻炼儿童的整体素质。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发展会向着简单化发展,突出其功能性,全面性,完整性,从根本上突出儿童的所追求的乐趣。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更加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更加能够激发出儿童的潜能,引导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科学的向往。儿童游乐设施也会向着自己动手和互动式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1)分析了当前儿童游乐设施的发展方向及所用材料的要求。(2)从儿童游乐设施发展方向和材料要求的分析出发分析了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3)对设计中的色彩、定位对象、注意事项材料选择、文化故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而提出设计中应该注重的元素。(4)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也在逐步向着更信息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对设计的工艺技术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出更能适宜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儿童游乐设施,促进市场的完善与儿童心身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倪春.儿童游乐环境的基础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3.

[2]王文奇.游乐设施及其安全[J].安全,2003(3).

[3]毛华松.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5.

[4]仙田满,候锦雄.儿童游戏环境设计[J].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5]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学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张若筠.欧洲儿童游戏场的安全特色[J].新建筑,1997.

[7]顾梅英.游乐设施行业的现状及发展[J].起重运输机械,2009(2).

[8]袁化临,胡福静.游艺机的安全及管理对策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5).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安全设施;设计

2 安全设施设计

安全设施是高速公路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其对发挥高速公路的效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该路段的道路特点和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考虑到公路建设资金的合理利用等因素,该路段的安全设施设计包括标志、标线、护栏、隔离栅、轮廓标、防眩设施、里程标和百米标、公路界碑。

2.1 标志的设置与材料

(1)标志设置。交通标志作为公路行车的主动引导设施,应根据公路环境的变化,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本高速公路的交通标志布设严格按GB 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有关规范进行,力求做到“路权明确化、信息数字化、路网一体化、系统关联化、设计人性化”的设置理念。通过对驾驶人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快速、舒适、安全的效能。在布设标志时,应遵循以下几条主要原则:

①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全面、系统、连续、均衡,避免信息过载;

②在标志布设中,注意与监控、通信、收费、环境等其他沿线设施系统的协调配合;

③标志的版面设计以驾驶人员在高速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信息为基本原则,同时力求使版面美观、醒目,简单易读;

④标志的结构设计掌握“充分满足功能要求、尽量降低造价并尽量考虑美观”的原则。本项目属某高速公路网的一部分,依据高速公路网命名和编号规则,根据以上总体布设原则,结合本高速公路的特点,在标识布设中注重了标志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标志板面风压按0.45kN/m2、基础地基承载力按120kN/m2计算。标志版面底衬及字符均贴一级反光膜,其色度座标应符合《视觉信号表面色》(GB8416―87)中的有关规定,其反光膜的逆反射系数和亮度系数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为保证美观,标志版上的所有字符、图案均应是整张反光膜,严禁拼凑。

所有指路标志均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高速公路上的指路标志汉字高一般为700mm,互通立交匝道及被交道路上的指路标志双字高一般为500mm,除特殊情况外英文字母高度为汉字高的12。英文中的地名用汉语拼音,英文(含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大写,其余小写。所有汉字均采用国家交通标志专用字体。

(2)标志材料。标志版面应符合交通部行业标准JⅥ279《公路交通标志技术条件》的规定,标志版采用LF2铝合金板材配合LC4铝合金滑动槽钢制作。LF2铝合金板材应符合GB 3194《铝及铝合金板材的尺寸及允许偏差》、GB 3880《铝及铝合金板材》的规定。LC4铝合金滑动槽钢应符合GB 6892《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的规定。标志版面一般要求应由一块铝板加工成型,但对于较大的版面,只允许有一条横向接缝,不允许有纵向接缝。同时,所有接缝处应有背衬加强。

铝合金板与铝合金滑动槽钢采用铝合金铆钉铆接,铆距为100mm~120mm。为保证板面的平整度,需将铆杆砸扁、磨平。为增加标志板自由边的刚度,同时不破坏铝合金板面,应优先采用卷边技术。

单柱、双柱标志板内缘距土路肩边缘不小于25cm,单柱标志板下缘距路面的高度为200cm,双柱标志板下缘距路面的高度为250cm,悬臂式、附着式标志下缘距路面的高度不得小于550cm。路侧标志应向交通流方向旋转5 ,悬臂式附着式标志应沿垂直轴向前倾斜2 。

所有标志基础均为现浇C25砼。标志放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标志的桩号做适当调整。

(3)视线诱导标。视线诱导标包括本高速公路采用轮廓标、分流或合流诱导标、线型诱导标三种形式。高速公路主线和互通立交、服务区的出入口匝道以及连接线,应连续设置轮廓标。除特殊地点外,轮廓标设置间距为20m。路宽变化处及其他危险路段,轮廓标的设置间隔需适当加密,例如,互通立交匝道轮廓标间隔为8m。按行车方向配置白色反射体的轮廓标应安装于公路右侧,配置黄色反射体的轮廓标安装于公路左侧。需在高速公路主线分流、合流点前方的适当位置设置诱导标;在高速公路主线曲线半径小

于2 500m时,每65m设置一块线形诱导标;互通立交匝道根据曲线半径每16m或24m设置一块线形诱导标;线形诱导标的设置数量不少于三块。

(4)里程牌、百米牌和公路界碑。里程牌和百米牌设置在道路两侧,每整数桩号处和百米处,其所用材料同标志。

2.2 标线的设置与材料

(1)标线设置。标准路段的车道边缘线为白色实线,线宽20cm;车道分界线为白色虚线,线宽15cm,实线长6m,虚线长9m。在互通立交范围内,斑马线宽45cm。标线设置有如下七点要求:

①互通立交、服务区出入口处设置出入口导流标线,并配以路碍向箭头;

②收费广场、互通立交、服务区出口处设置减速标线;

③车距确认标志处配合设置车距确认标线;

④小收费岛头应设置黄黑相间的立面标记,收费岛迎车流方向应设地面标线并配以定向反光突起路标;

⑤互通式立交、服务区三角地带处设置的护栏端头、中央分隔带圆形端头、活动护栏立柱、中墩防撞体等处,设置黄黑相间的三级以上反光膜作为立面标记

⑥与高速公路相连接的被交公路出、入口处,设置平交路口渠化标线;

⑦防撞消能筒设置在本互通立交出口匝道三角端处,三个一组。

(2)标线的材料。标线材料采用白色、黄色热熔型反光标线涂料,热熔标线厚度为2.0mm±O.2mm(车距确认、减速标线厚度为4.5mm ±0.5mm),涂料中应混合总重1 5%~22%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标线表面还应均布O.3kg/m2士O.34kg/m2的玻璃微珠。

用于标线的各种材料的性能应符合交通部标准JⅥ280―2004《路面标线涂料》的规定,其他未尽事宜按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设计图施工。标线的综合评价指标要求达到4以上。

2.3 护栏设置原则

护栏的设置应满足以下三点功能要求:

①防止失控车辆越过中央分隔带或在路侧比较危险的路段冲出路基,不致发生二次事故;

②吸收能量,减轻事故车辆及人员的损坏程度;

③诱导视线,美化道路。

根据以上要求,并结合本路的实际情况,本路护栏的布设原则为:根据本路段公路等级、设计速度和路侧危险程度,中央分隔带钢护栏采用Am级护栏,路侧钢护栏防撞等级采用A级。个别路段路侧采用SB级波形梁护栏。

大桥路侧、中央中桥路侧均为钢筋砼护栏,中桥中央、小桥及其他构造物路侧、主线其余路侧、中央均为带防阻块波形梁钢护栏。填土高度>2.5m且

波形梁的连接处采用防盗螺栓。普通段护栏立柱间距L=4m;加强段双波护栏立柱间距L=2m。立柱所采用的钢管应是整根的,不允许有横向焊缝。所用钢材为普通碳素结构钢HPB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GB 700―88)的规定。波形梁护栏板、端头梁、柱帽、防阻块、法兰盘、加劲肋等采用HPB235普通碳素结构钢,单波钢护栏钢板厚度为

4mm,三波钢护栏钢板厚度为4mm,材料应满足GB 700―88的规定,弯曲试验,弯曲半径小于厚度1.5倍时不允许发生裂纹。柱帽为防盗式,波形梁的拼接螺栓、连接螺栓采用高强螺栓,可用20MnTIB(20锰钛硼)或45号钢制成,其物理化学性能应符合GBT3632―1995和GB 3633―83的规定,螺母宜选用35号钢制成,其物理化学性能应符合GB 699―88的规定,垫圈选用45号钢制成。波形梁护栏(包括活动护栏)所有部件应先成型后,采用热浸镀锌进行金属表面处理,热浸镀锌所用的锌应为《锌锭》(GB 470―83)中规定的O号锌或1号锌。护栏板、端头、立柱、柱帽、防阻块、法兰盘、活动护栏等,镀锌量为6009/m2,螺栓、螺母、垫圈等镀锌量为3509/m2。

2.4 隔离栅形式设置

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养护工区、收费站等重要设施的均采用焊接网隔离栅;除以上重要设施以外,均采用刺钢丝隔离栅。通道隔离栅爬坡,顺约100m后上、下行路侧隔离栅连接,形成围护。在大中桥处,隔离栅应从桥下穿过,绕桥台将两侧围封,在小桥、通道或L≥2m的涵洞处,隔离栅应沿锥坡或八字翼墙内侧围封。在遇有蓄水池的通道处,隔离栅应沿蓄水池边缘围封。隔离栅安装前,应在公路占地界3m的范围内平整场地,不得随高就高,以保证隔离栅的平纵线型相对美观。

隔离栅的有效安装高度范围为1.6m~1.8m;隔离栅设置于公路用地界限30cm以内;刺钢丝隔离栅采用槽钢立柱,且每隔100m应在立柱两侧加斜撑,每隔200m或在隔离设施改变方向的地方,应在型钢立柱的三个方向加斜撑,并采用钢管立柱。对这些材料有如下两点要求:

①立柱、斜撑所用材料应是整根,不允许有横向焊缝,所用钢材为碳素结构钢HPB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GB 700―88)的规定,金属网所用钢丝宜采用低碳钢丝,并应符合《一般用途低碳钢丝》(GB343―82)的规定;

②连接件可采用冷轧或热轧钢板,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88)《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冷钢板及钢带》(GB 912―89)的规定,螺栓、螺母、垫圈可采用常用普通坚固件,其机械性毹分级应符合《螺栓技术条件》(GB 38―76)、《螺母技术条件》(GB 61―76)、《止动垫圈技术条件》(GB 98―88)的规定。

2.5 防眩板

中央分隔带内,除实施绿化防眩的范围外,均设置防眩板。防眩板应具有夜间良好的防眩功能和白天路容美观的效果,还要经济、耐久。防眩板是按部分遮光的原理设计的,直线路段防眩板的遮光角仍不得低于8°,平(竖)曲线路段防眩板的遮光角为8°~15°。防眩板材料采用防老化、防龟裂的玻璃钢材料制作并进行浸塑处理。支承架全部用热浸镀锌处理,镀锌量为350g/m2。颜色采用柔和色,表面不许有反光。防眩板设置间距为1.0m。

篇7

关键词:道路排水、地下水、工程设施

据新闻网上有关报道:“近几年由于我国连续发生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公路水毁损失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91年-1998年间,公路水毁损失达2 000多亿元,某些省份平均每年水毁损失都达亿元。”这固然有洪水凶猛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但公路本身抗灾能力差,排水设施不齐全,排水系统不配套也是造成水毁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充分认识水对公路的破坏性,认真做好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已是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因此,道路排水设施的有效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惠民工程。

一、道路排水设施的重要性

水是道路上常见的自然物质,由于它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道路的湿度从而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质量与行车安全,主要体现在地面水对地表的侵蚀与地下水对地基的破坏。雨雪形成的大气降水轻微,会导致地面积水影响正常交通,严重会造成地面的重病害,渗入路基内部的水会使土基湿软从而引起路基冻胀、翻浆或边坡塌方、泥石流,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进入结构层内的水分可浸湿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粒料层,导致基层强度下降,使沥青面层出现剥落和松散;在地面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的潜水,距地面较近,在重力作用下可沿土层以薄膜形式从含水量高的位置向含水量低的地方流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冻结中心周围流动,会形成水分集中,造成路基局部损坏,影响路基的整体强度和水温稳定性,重者会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坍,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水还可能造成掺有膨胀土的路基工程毁灭性的破坏。路基、路面的病害有多种,但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无不都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浸湿和冲刷破坏有关。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路面结构的损坏,加快了路面使用性能的变坏,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二、道路排水的目的和要求

要考虑道路等级、地形、地质、气候、年降雨量、地下水等条件,考虑不同的水源,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使路基、路面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把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水排到路基范围以外适当的地点,并防止地面水漫流、滞积或下渗,对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地下水,则应予以隔断、疏干、降低,并引到路基范围以外适当的地点,将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的影响。还必须将路面排水和路基排水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将地上排水和地下排水结合考虑,将临时性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结合考虑,将道路排水与农田灌溉、周围环境保护综合考虑,将道路排水工程与防护加固工程综合考虑。应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予以补充或修改,应重视排水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三、道路排水设施的设计要求

篇8

第一条为了规范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保障煤矿安全,根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新建、改扩建和国有重点技术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煤矿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进行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在编制煤矿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开采方案时,必须对其安全条件进行论证。

在煤矿建设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必须按规定编制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包括安全条件的论证、安全设施的设计等内容。

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必须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第四条煤矿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五条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煤矿设计生产能力,实行分级负责。

设计生产能力在120万吨/年(含120万吨/年)以上的,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

设计生产能力在30万吨/年以上120万吨/年以下的,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

设计生产能力在30万吨/年(含30万吨/年)以下的,由煤矿所在地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负责。

未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行政区域内设计生产能力在120万吨/年以下的煤

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部门负责。

第二章设计审查

第六条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必须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未经审查同意的,不得施工。

第七条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第八条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应当对煤矿的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主要灾害,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安全设施设计中所确定的设施、设备、器材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行业安全标准,投资概算应当列入工程项目总投资概算中。

第九条煤矿建设工程在初步设计批准前,煤矿企业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交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的书面申请和设计资料。

第十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审查申请后,应当对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审查。

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经审查合格的主要标准是:

(一)设计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提交;

(二)煤矿安全条件的论证充分,煤矿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可行;

(三)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

(四)所确定的设施、设备、器材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行业安全标准;

(五)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十一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应当自收到审查申请和设计资料起30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同意的,应当以文件批复;经审查不同意的,应当提出审查意见,并以书面形式答复。

第十二条对已批准的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作重大变更时,需经原审查机构审查同意。

第三章竣工验收

第十三条煤矿建设工程竣工后或者投产前,应当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其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

第十四条煤矿建设工程达到验收条件时,煤矿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有关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交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和条件竣工验收书面申请。

第十五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验收申请后,应当组织验收组,对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验收。

第十六条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和条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主要标准是:

(一)安全设施和条件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工程质量认证;

(二)主要生产系统和设备运转正常,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三)矿井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防毒、防尘等安全设施能够投入正常使用;

(四)矿长持有任职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操作资格证书;

(五)符合其他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验收,应当自收到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验收完毕,签署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意见,并书面答复。

经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验收合格的,应报上一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第四章罚则

第十八条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未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擅自施工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止施工;拒不执行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篇9

关键词:语意学 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9-01

公共设施设计是一种新型的环境产品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并融和了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1]对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从而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引入语意学的概念是为了让人们在公共环境中感到愉悦、缓解城市压力、感受自然。公共设施是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方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1 语意学概述

产品语意学(Product Semantics)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界兴起的一种设计思潮,它是研究产品语言的意义的学问,其形成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被正式提出是在1984年美国的克劳斯・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f)和德国的雷恩哈特・布特(Reinhart Butter)教授在他们合作的《Product Semantics: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一文中。并在同年美国克兰布鲁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做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2]

2 产品形态语意简析

“形态”是一种语言符号,是语意学中的一项基本元素,“形态语言”是一种产品与人的思想交流媒介。在语意设计活动中包含设计者、设计物、使用者三方面。为了使设计意图、表达信息能畅通无阻地被使用者了解并接受,不造成误读、误解,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对产品的形态语言的使用情境进行分析,称为形态的语境分析。[3]产品形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视觉符号的传达,产品形态语意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等造型符号进行编译从而传达出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特征。

公共设施是将它自身的造型要素包括尺寸、外形、结构、色彩、材质等作为载体来传达各种信息的语言或符号,经过一些设计加工营造出与周围环境融洽的氛围,并带给大众轻松、愉悦、趣味、警醒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某种心理体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带给用户亲切感,从而建立起一定的设施形态。

3 基于语意学的公共设施设计

3.1 影响因素

功能造型

功能造型要素是公共设施通过语意设计传达给人的第一感觉,包含形态(结构)、色彩、材质、纹理等。功能造型要素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传达我们容易感受到的意象,进而满足大众的基本功能需求。

公共设施的设计还应在充分了解地区特色、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将二者融合到具体设施的设计中,如果景观中出现与当地文脉极不协调的设计也背离了语意设计的初衷。

3.2 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它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设计者的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又有大众对公共设施的性质、内容、风格的要求等。它还涉及到其他客观因素,如公共设施所处空间环境的地域条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以及可供选用材料和可操作技术条件及经济因素等。经过研究将设计原则归纳为以下三点。

(1)功能实用性原则

以人为中心是公共设施功能实用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只有充分考虑到“人”这一基本元素,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好的公共设施不仅提供给人们各种活动的基本需求,同时引导人们趋向合理、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对空间环境的整体塑造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

(2)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对设施的形态、色彩、材质等赋予其相关属性,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舒适性、安全性等,例如在城市主题广场内设计休息座椅时,只单纯考虑基本功能,是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必须同时考虑设施所处环境对人在休息时的心理影响。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与空间环境互相适应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

(3)与环境结合原则

整个空间环境中公共设施是其中一项组成要素,作为个体的公共设施与整体空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统一又独立,环境设施在造型、材质和色彩等要素的设计上都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在设计公共设施时,既要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的关系,认识社会成员对公共设施的合理需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又要分析空间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考虑公共设施放置在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因地制宜,确立整体的环境观。[5]

4 结语

产品语意学对公共设施设计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设计前的调研、用户分析、设计执行等各个环节,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一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通过对公共设施设计的语意学方法研究,相信能为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文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 陈浩,高筠.语意的传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余建荣,郝晓芳.产品形态语意中情感因素的分析[J].商业文化,2011(6).

篇10

面对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对公共设施的应急能力进行设计分析,总结归纳设计方法,提出具体设计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城市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基础性参考。

关键词:

城市防灾 城市环境 公共设施 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6-03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生活节奏快,已远非过去可比。近年来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城市中一旦发生灾害便生容易形成连锁反应,灾害本身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城市十分有必要在各层面构建有效的公共安全体系。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户外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每天面对着城市中的诸多隐患。因此设置一系列安全的,有效的,能够为城市公共安全起到保护、支持作用的公共设施,必将成为城市建设需求中的又一目标。

1 我国城市防灾的背景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传统灾害的威胁,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应灾能力,来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在城市防灾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同时各相关领域的发展对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城市已经拥有抗灾减灾的应急意识,建立起了防灾减灾体系、绿地减灾应急系统等,这为城市建立合理健全的防灾型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现状

2.1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新思想

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思想意识的介入,如今的公共设施设计正趋于多样化形式发展,一些功能单一、形式简单、造型单调的公共设施,已经逐渐被新形势所取代。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人机交互”、“城市安全”等全新思想理念也正在不断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科学、高效、便民的设计理念渗透到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每一个角落(图2-1)。

2.2 应对城市防灾方面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不足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第二个关于城市防灾的五年计划,城市防灾理念正在不断地得到重视并正在变得专业、规范。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汶川等城市已经开始结合防灾体系规划设置了系列防灾减灾型的户外公共环境空间(图表2-1),例如城市公共绿地、学校操场或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场所等,并且均有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独立篇章,这些都是我国防灾思想逐步深入的成果。

然而针对城市防灾方面我国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仍存在以下不足:

(1)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能否被有效利用主要是依靠功能,当前我国的应急服务系统规划主要还是在效仿于日本、美国等研究城市防灾理论较早的国家提出的早先思想。这样就使得这些思想在移用至我国防灾思想中时会造成许多环节脱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缺少完整深入的设置规划,推及到各个地方区域则更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地。

(2)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无法做到定期检测。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任何公共设施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因此对于防灾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定期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再结合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许多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发生老化、变形等现象,如不及时检查,很难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应急突发事件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缺乏针对性。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的气候不一,如不因地制宜,统一样式的公共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况,这会使得公共设施的应急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 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通过上文对城市防灾的大环境及防灾理念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所处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设施在城市防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防灾水平迫在眉睫。在此针对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从以下4方面进行总结。

3.1 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

资料显示我国主要的灾害有洪涝、干旱、虫害、地震、啸山等。在城市区域内应主要防护洪涝、地震以及其一旦爆发将会带来的次生灾害,例如火灾、疫情等情况。由于户外空间的场地、环境、物力等实属有限,不可以在场地中随意增添设施,因此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功能配置上要考虑各项灾害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灾害的共通性,结合防灾避险时人们的首要需求,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问题。

3.2 应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

我国各地气候迥异,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南方地区夏季酷暑难耐,这给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带来极大的考验。我国北方寒地城市平均气温低、气候严酷、广泛降雪,恶劣的天气情况导致人们在室外停留时间大幅缩短,且严寒会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在设计寒地地区的户外公共设施时要考虑到气候相关因素,在注意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要兼顾防寒保暖、防滑以及缓解人们生理及心理压力等要素。并且寒地城市冬夏冷热交替明显,许多户外公共服务设施容易产生形变,导致其利用率大幅下降,因此在设置材料和使用形式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冷热的变化。而与之相反的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烈日强烈,在设计考虑时就要想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避暑、降温、遮阴等功能,同时考虑公共设施时间久了是否会产生霉变,另外降雨频繁,公共设施发生潮湿生锈等问题也需要列入考虑范围。总之在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让设施在保护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具有地区针对性。

3.3 结合灾害的不同阶段合理配置

城市公共环境在防灾避险中发挥的作用会因为时间序列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时间的序列可以分为“预防阶段”、“灾害发生阶段”、“发生后立即阶段(发灾后一约3小时时间)”、“紧急阶段(约3小时一3天)”以及“应急阶段”和“复旧、重建阶段”。因此在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城市户外公共设施在设计上也应该结合上述的时间序列,将公共设施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功能,同时在设置的位置上也要结合该区域内整体的防灾救灾规划,均匀合理的分配,以满足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3.4 灾平结合

具有防灾理念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还应考虑平灾结合的理念,设置时要想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公共设施应作为人们日常休息、娱乐、互动的辅助工具,应急防灾功能只在特殊情况下启动,因此不能因为要满足防灾减灾功能的应急需要而忽略了公共设施平日里的正常服务功能属性。

4 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设计实践

4.1 方案定位

建设有应急能力的公共设施是城市防灾体系构建中必要的环节,由于公共设施直接贴近使用人群,其使用功能可在紧要关头直接关联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设计合理、高效的具有城市防灾、安全、卫生主题的公共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方案为《户外应急救护座椅》设计(图4-1)。公共座椅是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中最常见设施之一,而在人们安全一旦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救援时,由于道路狭窄、曲折等原因转移伤员往往成为急救过程中一大难题。设计依据应对灾害的共通性和平灾结合策略,将城市公园、休闲廊道等户外环境中的公共座椅与临时急救担架功能相结合,让原地救护与救护车等转移措施更好结合,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安全保障与方便。

4.2 方案设计

(1)形体与功能

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受用人群定位为在户外场地中发生突发状况需要马上平躺或转移的人群,因此在设计上需要分别满足发病者和救援者两方面的需求,符合相关规范和方便救援成为两大主旨;其次还要考虑由于座椅设置于公共环境中,一旦具有担架功能的部分被移走,那么剩余的部分也一定要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即剩余部分仍还能让人就坐,并且考虑使用部分的不完整性而带来的缺失感可以让担架用完尽快归还(图4-2)。最后就是在整体风格的把控上体现现代户外公共设施的时尚简约特点,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外观的流线美。

(2)使用方式

使用方式可以根据椅背上设置的示意图来操作(图4-3)。首先分别抠动担架和座椅结合部分的凹槽,将两者分离;其次沿轴展开担架,这时即可将需要急救者抬至担架表面平躺,使用者抬动担架侧面的抠手可将病人转移;最后不要忘记将使用后的担架归还原位。

(3)色彩

颜色方面主要考虑到人们的易识别性。由于黄色是最易让人眼识别的颜色,与白色搭配更使得座椅可以在环境中凸显,因此主体色调采用黄白两色。并且需要考虑能够让使用者迅速准确的将担架与座椅分离,因此在两部分的设置上使用两种颜色将其区分。

(4)材质

担架部分材质主要采用PVC发泡板,其特点主要为防腐、防潮、防霉、不吸水,稳定性好且相对轻便,在人们搬移时比较方便,且作为公共设施,耐久度也要相对较好。椅身剩余部分材质为金属喷漆材质,实用性较好。

4.3 方案评价

方案通过将具有应急救护措施的担架和户外公共设施中最普遍的公共座椅相结合,可以达到户外应急防护的目的。这种双向功能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在城市防灾环境下的伤员转移,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发生突发状况的人提供帮助。且由于一般设置公共座椅的位置多为城市中的步行休闲区域,多数车辆很难到达,运用这种形式的担架可以方便的将伤者进行转移,已达到和救护车辆的很好对接。不过方案只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在结合实地区位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材质、使用方式等局部修改。

结论

提升城市应急状况能力是赋予户外公共设施的特殊性质,由于公共设施的自身属性使其具有与人互动、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公共设施所处的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安全因素,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切实的制订出适宜城市建设的公共安全型公共设施设计参考。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可以通过设置系统的防灾型公共设施得到提升。

(2)结合城市防灾视角,文章梳理了目前我国公共设施亟待改善的问题。

(3)鉴于我国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防灾能力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理论、实践经验,提出4项设计策略,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把握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了解防灾各阶段的需求属性,把握灾平结合原则,打造真正和户外环境相适应的具有防灾能力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