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调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调控论文

篇1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政策调控;互动;政策建议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二)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明: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与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与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政政策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下为什么需要财政的宏观调控

以完全的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手段,并不就一定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使是最完美的市场机制,也不可能靠自身消除其固有局限性,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不健全或不能良好运行的情况,在资源配置上表现为盲目性、自发性和后发性。因此,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组织、调节经济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运用国家干预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财政是政府经济的核心,是国家调节社会分配总量的职能部门,是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缺陷的重要手段。财政宏观调控在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既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采用的办法,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是当今世界各国财政发展战略的十分重要问题。

二、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1.经济总量均衡。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供求总量大体均衡,使宏观经济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力求保持物价、币值、财政的基本稳定,力求增加有效供给能力,力求合理调控需求。

2.产业结构优化。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长期投资形成的。投资结构是形成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财政投资又是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一着。调控在于消除产业结构的“瓶颈”,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

3.资源配置合理。财政配置资源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基本方式,政府配置资源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补充。所以财政合理配置资源,不仅影响资源的方向、效率,而且必须确保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同时还要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引导资源,特别是主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现代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资源能否配置合理,直接涉及生产要素配置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科技进步效益的实现,也是资源配置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

4.收入分配公平。政府、企业、居民是市场经济的三大经济活动主体,各种所有制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国家和个人之间等,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收入分配关系。财政作为政府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担当者,协调总体利益分配。以达到公平分配的目的。政府通过财政进行疏导,形成收入分配中的激励与约束相兼容的分配机制。

5.财政稳定发展。财政稳定内含经济稳定要求,同时也是财政发展的前提。财政稳定主要是财政减少周期波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强财政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从而保持财政收支结构协调和合理。

6.社会全面进步。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全面进步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只有经济发展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消除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全面进步的不少领域,离不开财政的必需投入,社会教科卫等各方面的改革,也需要财政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就成为政府和财政的坚定不移的目标。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的调控中并不完美,存在以下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连年赤字,财政政策基本上丧失了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当经济运行中需要抑制需求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时,财政总是力不从心,这必将使财政陷入困境,削弱甚至丧失调控能力。

2.目前的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成效不大,结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3.在金融业管理方面,财政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央财政本应在银行、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约束机制等方面发挥较大的影响,但现实的财政政策对金融业管理往往不到位,甚至对资产、财务管理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势必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管理者缺位,国有资产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同时也影响金融企业改革成为真正的企业。

四、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对策建议

1.整合财政职能,强化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国内外实践证明,国财政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但近年来,我国财政职能被肢解,严重损害了财政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净化财政支出内容,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目前财政支出仍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要从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切实清理整顿财政支出范围。

3.加强税收征管,防止财政收入流失。经济增长成果不能如实体现到财政上来,税收征管存在漏洞,是导致收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税收流失有多种原因,但就目前看,主要不是税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而是征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如纳税户依法意识不强,征管手段不能适应形势变化需要,部分税收征管人员素质差,在征管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等。为此,要在加强财税法规建设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

4.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是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搞好搞活国有企业,促进国有资产的流动增值,也是减轻财政负担,使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利用好财政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5.推进机构改革、控编减员,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我国行政机构庞大,财政开支人员众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虽然近些年来,各级普遍进行了机构改革,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一直未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机构和人员反弹现象严重。控编减员、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已经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迫切需要落实的问题。应结合机构改革,严格核定编制,根据需要,按照定员、定岗、定编、定额的原则,严格核拨经费,超支不补,节余可自主确定用途,同时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机关人员向事业单位和企业分流。

参考文献:

[1]王群,许莹.财政宏观调控与现代市场经济[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篇3

关键词:暖通空调;施工;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暖通空调安装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空调安装对于整个空调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装是否合理会影响到空调在使用中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问题。

1.1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

暖通空调设备安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涉及很多管道的安装。由于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之前只对管道和设备的标高进行了初步规划,在出图之前没有进行仔细的校对,会出现管线标高、定位交叉严重等问题,给施工过程造成一定的困难。暖通空调的管道多而复杂,并且管道用途也各不相同。如空调末端设备、冷冻水管、冷凝水管、送回风管、排风管、消防管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在图纸不清楚的情况下贸然施工,会使许多管道安装在不该安装的地方,影响工程质量。

1.2噪声问题

空调噪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设计和安装产生的。首先,由于国内很多厂家生产的大风量空调机组的实际噪声情况要比厂家所提供的样本参数要高;其次,就是空调设计本身的不完善,长时间运作,使得空调末端设备的碰撞次数增加而产生噪声;最后,空调的设计涉及很多的专业知识。如建筑知识、结构知识、环保知识以及声乐知识。我国目前的设计人员只了解其空调自身的设计原理,对其他所关联的知识所知甚少,在设计中并没有全面考虑噪声以及环境问题。

1.3空调水循环系统的问题

空调水循环系统是空调施工的关键,如若水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空调不能正常使用,所以保证水循环系统的通畅是空调设备安装的重点。首先,管道布局不合理是影响水循环的原因之一。杂乱无章的管网会出现气囊现象,影响管网循环;其次,水系统的管道不清洁也是影响水循环的原因之一。冷却水的水质较生活用水差,管内不清洁,造成腐蚀堵塞等现象,影响热交换效率;最后,由于处理冷却水的方式众多。如加药处理、管道预膜处理等,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1.4水凝结问题

空调系统在运作中经常会出现结露滴水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造成漏水的原因主要有:管道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未按操作流程施工;管道、管材质量低劣,在进场之前并未进行仔细检查;水压试验流程不规范;保温材料厚度不够,导致运行时外表温度达到露点产生结露;保温材料与管道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潮气进人保温层产生潮气。而造成穿墙处冷冻管滴水的原因主要有:保温不严密,保温层破损脱落;盘排水口被异物堵塞,安装后没有清理。对于吊式柜机、风机盘管滴水盘的保温材料损坏而导致的滴水盘结露。由于凝水管路太长,在安装施工时与吊顶产生碰撞或者坡度难以保证,甚至冷凝水管倒流导致滴水现象。

2针对性施工建议

2.1管线问题

2.1.1合理设计管线

首先,应将所有的工程管道进行分类:给水管道、排水管道、中水管道、热力管道、燃气管道、空气管道以及供配电线路或电缆,根据不同类别的管道,进行不同的布局设计;其次,一旦出现布置设计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如方向、地点出现问题,要立即协调各个有关部门,及时将意见整合并加以改善,达到空间布置的合理协调;如若出现自身布置不合理影响了整体的布局。如在整体上出现交叉,以及同时挤占同一个空间。此时,应当从整体出发,优化安排,合理布局,让功能和布局体现出最大的完美性。

2.1.2注重风管设计

对于管道材料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质量检验合格标准的管材。在总体布置管线时,一定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提高空调使用效率。对于具体施工应注意以下细节:在保温材料上应选择厚度30mm,并且是难燃级夹筋铝箔复面闭孔酚醛泡沫材;用压敏胶带连接接风处,并且要求夕砚光滑,风管的镀锌存在损坏的,应该进行刷防锈漆保护处理;风管走线不应太长或者太短,过长会增加其他管材在布置时的难度;风管穿过防火墙与防火阀连接通道,应采用壁厚大于1.6mm的钢板,外涂水泥砂浆。

2.2噪声控制

2.2.1科学合理的排布管道

为了阻止噪声扩散,首先是对于各个缝隙进行封堵,由于空调安装需要各种管道穿过墙体,就会造成一定的缝隙孔洞,应将所有缝隙孔洞封堵,以降低噪声;另外,需要控制好风量平衡问题,风量的不平衡会造成各部分支管因风量过大而产生噪声。

2.2.2安装消声器

消声器是一种有效降低噪声的手段,对于消声器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消声器所产生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暖通空调的噪声主要来自于中低频为主的风机,所以一般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可以起到较好的消声效果。

2.2.3减振控制措施

暖通空调系统中的部件在运行时都会产生振动,振动产生声音,又经过管件以及设施传播到房间中,最终产生噪声。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设备和基础间安装有弹性的材料,有效地控制暖通空调所产生的振动,减少噪声的传递。

2.2.4设备房的噪声控制

在选择位置上,尽量不要靠近空调房间,可以采用双道门进行有效的隔声,并且通过贴加吸声材料进行吸声隔声处理。

2.3水循环系统

首先设计要科学合理,整个水循环的管道布局也应该合理,既不影响整体,又能充分利用空间。管道的质量。鉴于冷却水的自身特点,在管道连接过程中要考虑到温度、水压、水的侵蚀、间隙停止运转故障等因素。因此,应采用合理设置管线坡度、标高等方法来改善水循环所产生的问题。改善水质。改善处理冷却循环水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处理水质的方法为排污法,连续排污量要控制在循环水量0.5%一1.0%左右。新安装的水系统和已完全除垢的系统可以进行一周或者两周一次的排污。化学法常用的方法有投加水质稳定剂法和离子交换法。投加水质稳定剂法是在水中投加具有阻垢、缓蚀、杀菌、灭藻作用的水质稳定剂。此方法需要进行水质分析,并且技术要求很高,操作复杂,一般很少采用。

2.4水凝结

风管和冷冻水管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应注意保持其完整性和密闭性。管道保温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不允许出现冷损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冷损表面,应马上进行保温材料敷设隔热的处理。对于其密闭性,要求所有的保温层不允许存在田可破损,且交界处都必须粘贴紧密,保证密封不透气。

风管和冷冻水管的保温都应根据不同材料而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如果选择铝箔玻璃面保温,就会出现破损和粘贴处脱离的现象,从而导致空气进人管道,产生凝结水。所以在选择保温材料上,建议选择闭孔泡沫保温材料,此种材料即使出现局部破损、保温层被破坏的情况,也不会因空气进人而产生大面积的失温效果。

对于管道设让管道的长度和坡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并且管道的设计和布置应适合冷凝水尽快排出。如果需要,可以设置水封装置。

3结语

暖通空调正在逐步进人每一个家庭,市场的趋势也在逐步增长,对于未来广阔的市场和随之而来的问题,我国的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都应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不断地创新。

参考文献:

[1]郭胜杰,宋斌.浅谈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吴海兵.浅谈暖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山西焦炭科技,2008(10)

篇4

1、刊期职业管理人才缺乏

管理人才的缺乏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各期刊社都在叹息没有得力的人才,原有的期刊社管理人员多是上级任命或委派,真正懂编辑、广告、发行等期刊运作的人才不多。据了解,不少期刊社工作人员只有2~3人,由于规模小,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再有,现有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或针对本行业特点和特色的期刊经营培训,借鉴其他兄弟期刊的经验也少的可怜。新时期的期刊管理者要懂运作、经营期刊。

2、期刊规模小,缺乏集团优势

“各自为战”“、小而全”的办刊模式至今尤为突出,缺乏集约效益。目前,我国畜牧兽医期刊仍然是编辑部和期刊社的办刊现状,实力单薄,规模小,自我生产与发展仍是普遍的模式。资源浪费或不能有效的充分利用,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运作模式难求规模效益。再有,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内容雷同,没有本地域行业特色,这样削弱了办刊力量,影响了畜牧兽医期刊质量的提高。

3、期刊质量评价体系

畜牧兽医期刊经过几十年发展,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现有北大中文核心20种,占畜牧兽医期刊13%。不过从整体来看,还是缺少科学的有效的统一质量评价体系。有的期刊把发行量等同于质量,还有简单地把影响因子作为质量标准。

由于期刊编辑是比枯燥的工作,所以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少。从事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收稿与审稿,而有些编辑为了私自的利益,没有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审核稿件上,这样势必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了凑版面,使得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也被收集到国家级期刊或者核心期刊内。这对期刊发展是不利的,长此以往,期刊环境肯定会慢慢地恶化。

5、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长

一些热门的期刊,发表周期一般可以保证,但对于不太热门或者冷门的期刊就到面临严重的挑战。一些期刊由于版面不够而延期到下期出版,这样势必会影响作者的发表时间,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并且也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畜牧兽医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一,改革畜牧兽医期刊的运营体制。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畜牧兽医期刊主要是由有关科研单位、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主办的,编辑部设在这些单位。以聚集在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学术依托,人员编制、办刊经费、条件设备也由这些单位提供。这种体制有它的优点,在改革过程中应保护这些单位的办刊积极性。第二,开展畜牧兽医期刊发展的战略研究,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对商品生产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畜牧兽医期刊作为一种商品,有着巨大社会效益,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畜牧兽医期刊的宏观调控主要应依靠法律、政策手段,经济手段,当然也要有必要的行政手段。目的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为畜牧兽医期刊的市场平等竞争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按照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更好地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首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畜牧兽医期刊发展的战略研究。探讨我国畜牧兽医期刊发展的恰当速度,期刊的种类、学科、层次的合理配置,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期刊分类原则和管理办法,建立高素质编辑人员的培养制度,建立激励期刊竞争的奖励制度等等。把对畜牧兽医期刊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第三,规范畜牧兽医期刊的版式和制度。针对当前畜牧兽医期刊的论文格式和编辑的素质问题,要求行业相关部门要成立监督机构,对期刊的发行、出版等全过程进行抽查检验,这样才有利于期刊自身质量的提高,论文质量也会提升期刊的品质。作为主要面向畜牧兽医的期刊,要招聘专业的编辑进行审稿,对论文的质量要严格把关,不容许为了私自利益而不管论文质量的情况出现。第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畜牧兽医期刊的发展要多样性、多元化,除了纸制期刊的发行外,也要涉足网络。将期刊转化为电子档,方便读者进行快捷及时的查找,对期刊的检索量也是期刊追求的因素。同时期刊还可以开通官方网站,并制作出网上投稿、查稿版块,让读者能够不通过传统的投稿方式,这样的效率会提高很多,而不延误期刊的发行时间,也会保证发行的质量。第五,加强期刊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培训。期刊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有高水平经营者,认真分析市场、考察市场,从市场中找到期刊的定位。必须改变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单一的计划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迅速建立期刊后改制时期的人才资源管理新观念和经营战略。

三、结论

篇5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关键词】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 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我国传统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及其弊端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金融以及宏观调控等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但国库职能与管理的理论与改革研究却一直处于滞后状况, 传统意义的国库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对现代意义的国库管理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 并指导国库管理的改革, 既是国库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外部环境改变的必然。

二、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 转变政府职能和构筑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代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所有财政收支活动必须符合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要实现资金支付上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同时,转变财政职能需要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 尤其是要加强财政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克服了过去财政无法进行事前监督的弊端, 在资金支付之前就可以知道资金的使用去向, 从而使财政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全面有效。( 二) 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应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加入WTO 必然要求财政支付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公共财政支出框架, 在许多方面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在经济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方面应以国际准则和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为借鉴。目前, 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资金支付方面大都实行国库单一账户, 库款集中管理, 支票集中签发, 资金集中支付, 政府各部门不在银行开设任何账户, 这是对财政收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办法。( 三) 预算管理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预算管理是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 再到预算监督的全方位管理。三方面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目前, 我国预算编制改革己经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预算执行上, 特别是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手段上仍实行分散支付制,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分散, 运行效率低下, 监督不力, 难以调控的被动局面。因此, 要完善预算管理改革, 除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综合预算原则、部门预算方式早编细编预算外, 还必须实施预算执行改革,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 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任务相当艰巨。要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方式, 而且需要采取必须的改革措施, 扎实细致地做好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工作。( 一) 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现行账户体系设置、财政资金拨付程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并涉及银行清算制度, 需要相应重新修订《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同时, 为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还要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 为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二) 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技术基础, 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通过这些管理系统, 可以节省财政管理的时间, 充分收集财政管理所需的资料,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也只有在这种高效而健全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下,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率。( 三)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在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着委托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所以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 针对资金的申请、使用、支付、清算流程, 建立资金的监管体系, 提供制度上和机制上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根据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 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目标是: 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 强化财政事前、事中监管, 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体系, 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四、小结考虑到我国目前国库集中收入制度改革的条件尚未成熟, 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目前各地只对国库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这项制度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它从理论到国际通行经验等方面作出深入研究, 并结合我国的改革实践, 从而得出适用于我国的改革方案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6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房价上涨原因;法律调控

1.我国房价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价格自2000年以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因而房地产业己被公认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贡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上升,房地产价格也持续上涨。2000-2007年我国房屋销售价格累计上涨了82.9%,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持续上涨。不过,200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房价又开始回升,2010年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并且全年持续上涨。由此可见,近年来全国房价上涨速度迅猛。

2.我国房价高涨的原因

我国房地产价格有强烈的地域特点,但是我国部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房价增长速度高涨的原因却有着可供研究的共性。

2.1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大好

在1978-2008年的3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大步加快,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家整体实力到个人居民收入及外部储备,各种经济指数的增长都是很快的,GDP平均年增长率在9%左右。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世界罕见。依托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也在进行着多、快、好、省的建设中,城市的整体功能随着大量有形和无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相继投入而得到大幅提升,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满足了部分国民的住房需求。然而,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房价上涨。因此,这是我国房地产价格高涨的基本所在。

2.2 不规范的房地产金融市场

房地产行业是第三产业中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运营全过程是一个整合资金、资源的过程。金融业对于房地产业来说,其作用相当于血液之于心脏,依靠开发商自己的资金完成房地产运作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早已不可能。不仅如此,在房屋购买者买房过程中,金融业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住房金融服务,帮助其改善住房条件。但是我国的一部分信贷资金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并非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作。所以一些真正有需求,而且需求合理的房地产企业不是都能顺利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所需资金又由于金融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难以实现;相反一些资质不良的房地产却总能通过非正常渠道或者大笔数额的贷款或融资,这样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动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经营,房地产商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困难,这些都使得房地产市场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增大了房地产行业的生产成本,那么最后这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负担最终还是要转移到房价里面去的。所以最终结果是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

2.3 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自1998年房地产实现了商品化与社会化之后,人民的住房需求主要是依靠市场解决。但是纵观全球,即使是德国、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依然有高达半数的民众的住房问题是依靠政府保障性住房予以解决的。如果缺乏可靠、安全、完善的住房保障系统,商品住宅的刚性需求就会变成民众头上的一把剑,造成“住房永远需大于求”的错误民众认知,逼着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虽然近两年中央开始重视社会保障房的建设,但无论从资金的来源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还远未形成制度和住房保障体系。因此,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房价高涨的重要因素。

2.4 对于房地产行业定位不当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建设在住房制度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其发展对钢铁、建材、化工、纺织、家电等60多个行业的拉动作用巨大,推动了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达到增大内需的目的,极大地发展了国民经济。所以尽管目前房地产行业问题多多,但是却有一个比较大的所谓“共识”,那就将房地产定位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倡导“土地经济”,以高地价换取地方税收、地方官员的政绩。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定位不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房地产行业价格高涨。

2.5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结果

房价的高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房价高涨所造成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引起中央政府的关注。2005年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八条”,到2006年“国六条”对其进行的补充和更加强有力的落实,以及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对首付比例的规定,无不显示出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态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控制房价,不能让房价再疯涨下去了。但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税收和地方政绩,反应并不积极,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或者消极应或者曲解中央政策,明里暗里力挺房市,使中央政府调控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新华社所发文章的标题所言,管“政策效应初显”,但住房供给的“结构问题仍未解决”。所以,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使得房价高涨未能得到有效调控。

3.法律调控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合理房地产产业法律制度

产业法是指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的范畴。而我国房价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不明确。我国政府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的定位导致地方政府为寻求加快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资金,以经营城市土地获取高地价,把地产作为“资产”来利用,放弃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责任。因此,要调控房地产价格回归理性,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尽快制定房地产产业法,规范我国房地产业的定位、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明确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目标、原则,明确地方政府在保障居民实现住宅权的首要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使房地产业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3.2 构建多元化的房地产法律制度

结合我国的具体土地制度和改革开放的现实国情,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市场制度势在必行,即对部分的普通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应当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制度来解决;对于满足部分普通居民对于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则通过市场化的商品房制度解决,但在贷款、税收、首付比例等问题上政府应给与必要的支持;对于对满足国内高收入群体和外来投资者的住房需求,则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制度来解决。这样保障了各类的住房需求得以实现,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我国目前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正在逐步摸索完善中,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保障实施。大部分保障性住房政策都是以政令形式颁布的,相较于法律法规,缺乏持久性、稳定性。因此,构建多元化的房地产法律体制势在必行。

3.3 构建合理房地产土地、金融、税收制度

法律的作用之一就是调整利益分配。因此,为了改变房价高涨的局面,可以从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入手,从源头上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为了避免“土地财政”可以适当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金的占有份额,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金的使用应有法可依、公开透明、专款专用。其次,应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引进先进的金融工具,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也为广大群众提供有效的住房信贷服务。最后,应针对多元化的住房去求合理地利用房地产的各种税收设置达到调节住房市场供需的目的。

4.结论

从前文可以看出虽然国家一直在对房价进行调控,但成效颇微。其中固然有房地产价格涉及面广难以调控的因素,更是因为政府调控手段单一、调控力度不大以及缺乏法律的持久性。对我国房地产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最直接、最有效、也最具有确定性的手段便是法律调控。法律所特有的预决性、稳定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恰好弥补了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和不确定性,法律调控能有效地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从数字看中国房地产的发展[OL].北方网省略.

[2]杜蔡承.中国房地产价格失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现代商业[J].2008(9):76.

[3]潘永盛.对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11-12.

[4]王玉贵.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及我国股市、房地产泡沫实证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何君.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探讨――房价调控引发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7

关键词:物价上涨 CPI 恩格尔系数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25-03

价格与消费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经济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根据价格曲线也可看出,价格越高,消费需求越低,价格越低,消费需求越高。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禽蛋、鲜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商品价格均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人们日常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价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价格作为一个现象,折射出的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质性问题。此外,价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同时扮演着“市场调节器”与“宏观经济运行指示器”的双重角色。因此,物价波动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价这一关系到民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地分析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我国物价水平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历史各物价水平变动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65年(共13年)。这一阶段,我国物价水平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升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出现了一次高耸的峰和深陷的谷。1959~1961的3年中,零售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于1961年到达顶峰,涨幅为16.2%。1962年,零售物价下跌,1963年跌至-5.9%的波谷,峰谷落差达22.1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66―1976年(共11年)。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极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曲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直线,其涨幅从未超过1%,跌幅也仅有一年略微超过1%,最高点(1975年,0.6%)与最低点(1969年,-1.1%)之间的落差只有1.7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零售物价的高度稳定,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当时的中央政府直接通过行政手段冻结价格。这样,尽管经济在剧烈地波动,而价格水平却“纹丝不动”。

第三阶段:1977―1999年(共23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物价水平长期僵持不变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零售物价开始持续上升。1999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为1978年的359.8%。在这一时期,价格涨幅的波动性也变得非常明显。从1977年到1999年,我国物价涨幅可观测到4次明显的循环波动。

第四阶段:2000―2007年(共8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1991―2001年的完整波谷―波谷经济周期后,从2002年起重新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3年与2004年实际GDP增长速度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而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超过潜在GDP增长速度,其间通货膨胀却相对温和。在2006年中国经济继承了2005年的强劲扩张趋势,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增长型经济周期的位势上,2006年将构成本次经济周期的波峰年度。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取向,兼顾经济稳定的内部平衡目标与外部平衡目标,进一步促进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全面拉动,在总体经济景气进入本次经济周期收缩阶段后延续其繁荣形态。2007年实际GDP增长速度略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平稳回复至潜在GDP水平。

(二)我国现阶段物价变动的状况及原因

物价上涨影响居民的生活,从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2007年1―11月份CPI同比上涨4.6%,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尤其是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7%,创1996年底以来的新高。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等均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已超出各方预期。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的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以11月份为例,当月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推动CPI上涨了6.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8.6%,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38.8%油脂价格同比上涨35%,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8.6%,鲜果价格上涨12.9%,鲜蛋价格同比上涨10%,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8%。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前11个月的核心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1%左右。

物价上涨是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动。近10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10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原因之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民以食为天,粮食、肉、禽、蛋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今年以来食品和副食品价格的上涨过猛,波及面过大,猪肉的涨价带动了其他生活资料(如牛羊肉、蛋、奶)价格上涨。这是事关人民群众(特别是在校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保人群等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事关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势必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涨价使多数中低收入城乡居民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冲击最大的是城乡中低收入家庭,尤其对一些县城的民工生活冲击较大,感到压力沉重。

二、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物价波动主要由市场中的商品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即供给小于需求是物价上涨,供给大于需求是物价下跌,供给等于需求时物价稳定。物价波动可以调整市场中商品供求关系,即供给小于需求时抬高物价可以使供求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时降低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物价波动。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衡量一般家庭(不含共同事业户)实际购买各项消费性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情形。所得税、购置土地、住宅及人寿保险等支出不属查价范围。

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从2001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负责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及相关工作,并组织、指导和管理各区市的消费价格调查统计工作。

我国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根据全国城乡近11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资料和有关规定确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在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际规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来的。

CPI=(Pt1Q01+Pt2Q02+…+PtmQ0m)/(P01Q01+ P02Q02+…+P0mQ0m)*100

式中:P――商品价格;Q――商品数量;m――商品的种类;t――现期;0――基期。

公式中,分母表示在需要进行比较的基期里居民对有关商品的支出总额;分子表示居民在现期以现行价格购买相同种类、同样数量的商品支出总额。

把上述公式用文字简化表达就是:

CPI=现期购买商品支出总额/基期购买商品支出总额×100(商品是同类商品,与取样样本有关)

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统计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在研究英、法、德和比利时等国工人阶级不同阶层的家庭调查资料时,得到一系列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他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反之,其比重越小;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会逐渐减少。对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平均支出中购买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这一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后来,人们把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100%

恩格尔定律的原理非常简单:一个家庭或个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食品数量是基本不变的。在这个前提下,恩格尔系数值越小,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支出的比重越小,自然就意味着家庭或个人的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生活水平越低。因此,可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更是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贫富和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在我国,恩格尔系数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政府机关的工作报告,还是新闻媒体关于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报道,都可以见到恩格尔系数踪影,使用频率极高:中国宣布“总体达到小康”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恩格尔系数”;政府机关很多工作计划的依据也是本地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是在假定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而提出的,其受影响较大除收入以外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物价水平:当食品消费数量不变时,物价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名义收入不变时实际收入的降低,即意味着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因此,物价水平上升,恩格尔系数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而影响恩格尔系数的主要因素有收入状况、物价水平、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状况、福利政策和消费习惯等。其表现为:

1.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服装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和住房支出的不断增加造成的:当居民购置住房等耐用消费品时,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用于食品的支出就会减小,因此恩格尔系数会下降;当老百姓对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时,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就会挤占对食品的消费,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2.随着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增多,恩格尔系数是上升的:当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刚开始增多时,生活消费会从温饱型消费转向营养型消费时,谷物在食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减少,肉乳品及精细食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在生活刚刚开始好转的某段时间内,恩格尔系数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家庭设备用品相对于一般消费品来说,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产品价格较高。居民为了购买耐用消费品,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蓄,在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品支出不变时,其它各项消费性支出就会减少,因此积累期的恩格尔系数会上升。

3.当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时,恩格尔系数是上升的:食品消费数量不变时,消费物价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名义收入不变时实际收入的降低,即意味着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上升。

4.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水平。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因此,居民对食品价格非常敏感,稍有异动就会引起居民的广泛关注。由于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收入对生活的保障作用逐步减弱,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更难以承受。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必然带来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因为食品这类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替代效应不明显,不管价格是否上涨,必须得消费。价格上涨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通常物价上涨时,人们为了缓解这一压力,不得不降低消费档次,减少消费数量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就造成了消费量的下降,生活质量的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消费品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具体表现在:一是采取买价廉质次的商品,来确保量的满足。二是提取存款或借钱应对急需。三是改变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成为压缩对象。四是主要消费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还给低收入居民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和价格预期。

三、建议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议:要加强价格监控和调控,大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积极促进居民消费。政府应坚决制止搭车涨价和哄抬物价的现象,维护市场的稳定;对房地产业等价格过高的行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抑制商品房价的过高过快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在扩大就业、提高低保水平、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和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幅提高,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当前的宏观调控重点,既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缓解资源瓶颈,加强对通胀的预警和疏导,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培育市场和有效扩大消费,缓解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主要解决方案:

1.应适当调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局部过热与多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且投资结构欠合理无不关系,因此,为降低投资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缓解经济结构的失衡,适度调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2.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缓解对生产资料的过度需求。一是坚决遏制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人民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加强“窗口”指导,商业银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信贷审核。三是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制定限制性价格政策,控制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同时,加强对煤、电、油、运的协调,缓解瓶颈制约。

3.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增加粮食供给,使粮食价格回升到一个合理水平。由于以粮食为基础的食品类价格占居民消费价格的权重大,食品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在低收入群体中所占支出比重较大,所以,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合理回升至关重要。一是要搞好粮食总量平衡工作,引导粮价稳步回升,逐步达到一个合理区间。二是要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稳定农资价格,稳定粮食生产的物质成本。三是要在粮食生产方面给予税收、信贷、价格等政策优惠,减轻种粮农民负担,保护和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4.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首先,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构成物价水平上涨的一个方面,而且对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其次,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构成了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的具体波动情况来看,土地价格和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而土地租金价格上涨有限。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及与此相关的价格波动具有泡沫成分,这可能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控制物价上涨和金融风险的良策。

5.对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进行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是导致近期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后一段时间,要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调控:一是要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力度,对冲因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提高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适度控制贷款规模;三是要解决长期机制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刚性问题,使货币政策调控更加有效。但要注意,这种调控只能是微调,力度不宜过大。这是因为,一方面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固然可以在压缩投资需求方面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无助于结构性矛盾和供给瓶颈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需求增长必须通过增量货币才能实现,如果实际信贷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在短期内对快速增长的经济会产生很大的扰动。一旦投入产出的链条被人为割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甚至重新回到通货紧缩的泥潭里。

6.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建立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价格监测是价格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基础,要突出监测重点,完善有关制度,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提出控制价格上涨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王尔中.物价上涨对福建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2005

2.江学军,唐焕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会议论文,1997

3.刘宏宇.从宏观市场价格到市场“负熵”.会议论文,1996

4.蒋卫东.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学位论文,2007

5.王振龙,赵昌昌.统计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6.黄小雄.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反常规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6

7.南兰.我国物价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学位论文,2006

8.姚大鹏.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学位论文,2005

9.盛阳.对当前中国物价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2005

10.刘飞.我国价格指数和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5

1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学位论文,2004

12.刘士宁.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位论文,2003

13.孙武斌.1992~1996中国价格总水平上涨治理政策研究.学位论文,2000

14.中国进入物价较高时代.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

15.余丰慧.物价上涨中百姓生活不下降.期刊2007

16.农副产品涨价农民受益多少.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

篇8

论文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宏观调控

 

凯恩斯主义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经济思想和政策策略,它要解决的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摆脱经济危机,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其历史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就业理论为核心,而就业理论的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的均衡,社会的总就业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而存在失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如果有效需求不足,那就达不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是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均衡还是在较低水平上实现均衡要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等规律的作用,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凯恩斯主义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其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1]

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通过税制、利率和其它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影响。在刺激投资方面,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投资主要是国家投资,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的职责放在私人手中,应该由国家负起投资的责任。

凯恩斯主义的目标是使国家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以减轻经济波动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应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经济从萧条中解救出来;当市场经济运行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冷却过热的经济,抑制通货膨胀论文格式模板。国家通过采用扩张或收缩的宏观政策来调节和控制经济,尽量避免过度的上下波动,以获得稳定发展。[2]

凯恩斯主义客观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根据世界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机制确实缓和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矛盾,促进了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尽管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采取调控措施,通过动员市场外的因素来培育完善市场机制,最终使经济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但是由于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该理论并非总是有效。历史上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都带来不少副作用,主要包括政府预算规模不断膨胀、财政赤字增大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凯恩斯主义只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应付经济困局的一种方案,其自身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是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国际石油危机,该危机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里。凯恩斯主义对滞胀束手无策,因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非自愿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会同时并存的。当然,滞胀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于凯恩斯主义,就像任何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归功于某一种理论一样。

因此,借鉴凯恩斯主义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和制度条件,科学地实施理论的“本土化战略”,决不能盲目照搬或简单套用。

三、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2007年以来,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消费品中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但是,由于其余消费品价格上涨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最近几年,中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快,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但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有效需求,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中,餐饮业、汽车、家电、服装等行业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问题较大,导致此类商品降价压力很大。因此,如何拉动内需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6-2010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2%,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就业量没有明显增加。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经济增长恢复相对显著,但是失业率不仅没有相应下降,反而继续上升。近几年,隐性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来愈严重,中国陷入了经济与失业同步增长的怪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平显著提高,宏观经济τ谙喽晕榷ǖ亩态平衡。但是,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合理、失业人口增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总需求疲软、社会发展不平衡和金融体系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失业人口较多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运用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 1993年7月开始我国开始采取紧缩政策,使经济在 1996—1997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然而,市场需求在经历了“短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发展阶段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这种“过剩”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出现的,属于发达国家早期出现的那种典型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研究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有重要的意义。[4]

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其一是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增长,而且也限制了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其二是地区发展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东部与中西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存在很大差距论文格式模板。因此,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促进需求的增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一)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要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要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要调整税种和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四是要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对长期失业无助群体施行社会救济。

(二)在货币政策方面。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有效需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不变或微有上升,提倡和鼓励自由贸易,努力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修改,积极协调国际贸易纠纷,积极扩大出口,适度引导进口,力保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四)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等都需要由投资拉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政府要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

(五)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靠市场来引导劳动力供应,重视发展能够多吸纳劳动力的各种就业形式并逐步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机制,使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其引导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作用。同时,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结束语

凯恩斯主义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石和里程碑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该理论的态度应该是“扬弃”而不是简单否定。凯恩斯主义能否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合理吸取其中的科学成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重译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吴易风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年

[3]“十一五”中国GDP年均增11.2% news.163.com/11/0301/10/6U29S7S600014JB6.html

[4]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朱晓青,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04年第三期P14—16

篇9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

【引言】应用经济学的预期理论以及货币政策理论,对房地产价格形成和内外部影响因素的重要研究理论,从价格动态变化对广州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积极寻求和制定其他政策,以阻滞广州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保证房地产价格维持在合理、稳定的动态范围内。国内外学者房地产价格的研究主要是从房地产价格成本构成、宏观经济变量和房地产价格相关性等角度,分析广州房地产价格的合理性,并在价格分析的结论上实施相应的房地产价格调控政策,但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空间聚集现象加重,人口迁移和城市结构对房地产价格也产生相应作用,要合理调控房地产价格,不仅要实践对房地产价格的宏观调控,还要从影响因素做好微观管理,消除房地产价格上升的负面影响,研究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对控制房地产价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应用经济学视角下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的重要性

应用经济学视角探究房地产价格形成内在传导机制,借助动态蛛网模型以及羊群行为理论对房价分析发现,广州房地产价格指数与实际贷款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显着关系,且短期情况和长期情况相同,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不过由于实际贷款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难度大,想要调控广州房地产还需要从其他调控方式入手。先回顾近十年来广州房地产价格,在2008年初,广州在全国房价只排第五,后来更是被天津赶超,跌到第六名,在2009年形成上北杭深天广的格局后,直到2012年,广州才开始领先杭州,排到了第4位,此时北京房价仍是3字头,上海、深圳都是2万多一平,广州才1.8万一平。2014年,深圳开始超越上海,甚至一度超过北京占据榜首,但广州的排名显得稳多了,一直排名前五,不过房价渐渐与北上深拉开了距离,从2008年的一平米8407元的房价到2018年平均一平米33429,十年间广州房地产价格涨幅高达298%,100平米十年内的房价增值高达250万元。广州从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加之我国一直实施宽松适度的货币政策,在各种调控政策的打压广州市房地产价格呈现显着上升的趋势,一直稳定我国各省市房地产价格前五名,由此可见,广州市房地产价格调控并不到位。因为以往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过度、羊群效应、噪声交易等都是采用传统经济理论,很难充分对各项现象进行全面解释,且忽略了房地产市场的微观主体心理和行为,难以真正地探明房地产价格破洞变化的内在机理,为对广州房地产价格实际运行特征进行合理解释,需要加强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发生的内在机理诠释,基于房地产微观主体在购房时的情感依附以及购买决策的个人情绪和他人观念影响等进行探究,应用经济学视角下看待广州房地产价格的变迁,更有利于做好房地产价格的描述。

2、应用经济学视角下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的实际情况

广州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亚运会的总投资1200多亿元,涵盖场馆建设和维护、城市面貌和环境改善等领域。在巨额资金投入到城市基础建设后,广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带动城市房地产价值水涨船高。“如果没有亚运会前后巨大的城市改造投入,广州的房地产价值很难得到体现。”亚运会对广州房价的影响有两点,一是投资改造市容,广州市面貌和环境改善,预算资金1090亿元,包括地铁建设、城市道路、桥梁和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水治理等经费,外部环境的改变为房价创建的优良的上升空间。二是最终促成房价“补涨”亚运会的巨额基建投入,提升了广州的城市面貌,但并没有迅速地反映在提升房价上。受到限购、限价、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2011~2012年中,广州楼市一度成交低迷;数据显示,2011年广州新建住房成交套数为71314套,较2010年下降13%,11399元/平方米的全年销售均价与2010年基本相同。2013年广州楼市涨幅之所以在全国位居前列,一方面是由于广州房价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还属“洼地”;另一方面则是亚运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福利,推动了房地产价值的提升,导致广州楼市“补涨”需求强烈。

3、应用经济学视角下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的内在传导机制

依据行为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原理来,广州房地产受舆情影响,情绪上的某种因素会影响人们投资和判断,人类经济行为心理在认知强化系将常常会认为,价格上涨还会再上涨,价格下跌还会再下跌,所以经常会出现在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牛市”行情时大量买进,但在通货紧缩阶段或资本市场“熊市”行情减少消费的情况,心理预期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应该采用动态蛛网模型及羊群行为理论,这两者能反应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内在传导机制。基于动态蛛网模型及羊群行为理论来看,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主要与商品本期产量和前一期价格的有关,主要是反应人类经济学心理预期影响。蛛网模型假定商品的本期产量Qts与前一期价格决定,供给函数为Qts=f(Pt-1),商品本期需求的Qtd则与本期价格有关,需求函数为Qtd=g(Pt),动态蛛网模型则是由三个联立方程展现,一是Qts=f(Pt-1),二是Qtd=g(Pt),三则为Qts=Qtd,需求和供给是价格的连续,D(t)作为现期价格则是P(t)的一次函数,D(t)=a+bP(t),供给S(t)预期价格也是P(t)的一次函数,表述为S(t)=c+dP(t),预期价格还需要对现期价格进行修正,两者关系为P(t)=P(t)+kP、(t),在供需均衡下广州房地产价格为D(t)=a+bP(t)S(t)=c+dP(t)P(t)=P(t)+kP、(t)D(t)=S(t),求得一阶微分方程为dkP、(t)+(d-b)P(t)=a-c,通解为P(t)=Aerl+Pe,其中r=(b-d)/dk为敏感因子,而Pe=(a-c)/(d-b)为均衡价格,A则是任意常数,若是房地产市场处于泡沫或者是破灭阶段,此时投资者对房价会有抱涨或抱跌的预期,将K作为预期因子,衡量投资者对价格抱涨抱跌的预期强度,k>0则为较强,k<0预期较弱,房价上升则意味着P,(t)>0,P(t)>P(t),=(b-d)/dk<0,limt→∞[P(t)-Pe]=limt→∞Aert=0,若是P,(t)<0,则有P(t)<P(t),敏感因子r=(b-d)/dk>0,limt→∞[P(t)-Pe]=limt→∞Aert=∞,房价向同一方向有收敛的趋势,所以市场趋于稳定,反之则房价变化多样。

结语

综上所述,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取决于在市场参与各方对未来房价的预期,若是参与方对房价抱有上升预期,则会增加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减少进一步加剧房地产价格上升,若是参与方对房地产价格抱有未来房价下降的预期,则房价最终步入下降通道。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周超,朱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对广州房地产价格影响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邓德炮.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3]孔煜.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房价波动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10

【摘要】“余额宝”作为一种新兴的第三方贷款销售平台,刚刚出现就对我国的金融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网络化的 21 世纪,投资网络化也将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在网络方面的创新,也对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人应当顺应网络化发展趋势,弥补我国法律在网络投资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仅从经济法简论之。

【关键词】余额宝,证券投资,法律,网络化

2013 年 6 月 13 日,余额宝正式推出“余额宝”这一业务,余额宝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内,既可以随时用于余额宝消费、付款等支出,同时也能够购买货币贷款投资收益,获得增值。余额宝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用户将自己余额宝中的资金转入余额宝用户,后者中的资金平时用于投资金融产品,而当用户需要用钱时,可直接从余额宝用户提取。

余额宝实际上是将贷款机构的贷款直销系统内置到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的过程中,余额宝和贷款机构通过系统的对接将一站式为用户完成贷款开户、贷款购买等过程。而目前仅有天弘贷款“增利宝”一家贷款机构作为余额宝的对接贷款机构。

用户存在余额宝的投资所获取的利益并非是银行利息,而是投资货币贷款的收益,银行利息至少在国内是无风险的,而投资货币贷款尽管投资风险极小,但并不属于无风险投资。贷款机构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贷款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投资的情况,而贷款手中所持流动性资产又不敷支出时,曾在 2006 年就出现过这种现象,这将是对货币市场贷款重要一击。货币市场贷款必将面临严重的被动局面,这种情况在 2006 年就曾出现过。

T + 0 交易适用于用户的不固定性,同时余额宝可以给用户贷款,使用户可以用此笔钱投资、消费,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使用余额宝。以前对于现金的管理一直以传统货币独占鳌头,但是因为传统货币不够方便,在 2012 年,贷款机构就要用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来替客户先垫付资金,此时是最早的 T +0 产品的赎回过程。

虽然省略了传统货币带来的不便捷,但如果销售量增加,对于中小型的贷款机构的资金流动量是重大压力,此时需要贷款机构提出高效的营销方式来度过难关,不论是哪里信用体系没有 100%完善的,虽然淘宝推出天猫利用成交数建立信任度,但是对于信用体系依然不是完全靠谱的,信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如此看来,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小额价值、数量较少的商品后由作为第三方的直接余额宝垫付,操作流程简单、方便,快捷。而增利宝则是作为一种货币贷款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直接被消费者购买。

相对于用余额宝购买商品只能在网络上进行的局限性,用户将资金存放于银行零风险,以及购买商品的平台不受约束。由此而来,更多的人信赖有实力的贷款机构名而非排名 50 名左右中小型贷款机构,大型贷款机构介绍的产品也更受欢迎。

证券投资贷款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贷款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贷款托管人托管,由贷款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炒股、债券等金融手段投资。人们平常所说的贷款主要就是指证券投资贷款,它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投资者通过购买贷款的方式来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

证券投资贷款的设立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发行贷款股份成立投资贷款机构的形式设立,通常称为机构型贷款; 二是由贷款管理人、贷款托管人和投资人三方通过贷款契约设立,我们通常将其称为契约型贷款。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证券投资贷款基本都是契约型贷款。

随着网络在社会应用中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工具,网络也逐渐深入到金融行业中,银行销售的产品也将目光转移到互联网上,其中也包含贷款。银行以往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储户的存入银行的钱来获得利息差额,像余额宝这样的新式业务渐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影响老百姓传统的投资、理财理念,虽然现在这种新的网络贷款形式没有像银行的存蓄业务一样被大众完全接受,但是作为网络的金融界势必会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严重冲突,同时网路上的金融行业一定有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必将成为金融 IT 及大数据挖掘机构的新宠儿。

虽然我国在证券方面法律不断加强如《证券法》、《证券投资贷款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规,但是依然不及贷款业法律。liuxue86.com

证券投资贷款的法律依然不够完善,没有以此为主导的相关法律法规,甚至连较为相配套完善的规范性文件都没有,没有一套完善的证券投资贷款法案,对于在贷款中产生的问题,政府即使参与进去监管,但是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政府也很难有效担任起监管的重任,监管的操作性差,监管力度便跟不上去,国外的证券投资贷款具有延续性,法律法规相对健全,而我国到现在为止,监管贷款行业的机构如中国证券业协会主要要求大家以自律为主,没有行政处罚的权利,一次监管的力度一定会受影响。

目前,我国网络证券投资贷款的法律制度还处于空白状态。我国2012 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贷款法》,及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部门规章均未出现与证券投资网络化相关的条文,这也让目前的网络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缺乏相关保障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投资现状。

这要求有关国家权力机构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章的制订,弥补我国法律在这方面存在的空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尽量规避法律的滞后性。从而,为调控证券投资网络化中出现的各种法律关系提供法律上的支撑。同时,我们也应当完备相关执行、监督体系,确保相关法律得以准确适用、实施。

余额宝的一经投入市场,便以惊人的迅猛速度发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网络证券投资贷款将会为我国金融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我国金融界发展创新的同时,法律应当与时俱进,跟进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社会的广泛需求。

参考文献:

[1] 欧丽君,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王怡,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大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