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10 02:5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文化

篇1

一、视觉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一书中对“视觉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化。“视觉文化”包括各种精致艺术、表演艺术、视觉信息、视觉景观、大众和电子媒介。视觉文化覆盖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张舒予教授主编的《视觉文化概论》中“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视觉文化的媒介特征。视觉文化的流行除了现代影像艺术的推动,还因为经济与科技信息也日益喜欢用视觉来传达。视觉影像比传统文字更直观、生动,能够方便、快捷地传播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2.视觉文化的符号及图片特征。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的主导因素,图像符号既是视觉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显现形式。欣赏世界各大名牌轿车,人们注视的是标识;区分男女厕所,只需简单的视觉符号。对于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如今在微信上点个图片就拜年了,可以说一图胜千言。3.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影视中奇幻场景、电脑游戏中虚拟的幻觉形象大大地强化了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4.视觉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视觉文化植根于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带有各自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当今人类的经验比人类过去历史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视觉文化一方面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经验世界,同时也伴生了全新的乃至令人困惑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课题。

二、视觉文化素养需要学习

视觉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获取与阅读视觉信息,思考与识别视觉信息,并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视觉信息及运用视觉思维形成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能力要素。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就是看、思、做能力的培养。看的能力与生俱来。但是眼睛接触图像只不过是看的开始,只有经过脑部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组织,图像才可以成为有意义的载体。一个人能看懂多少,看得正确与否,并非先天具有,要看其阅历和实践,以及后天培养。“看”是一个奇妙而深奥的字眼。从看到看见,到看懂,再到看好,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而充满挑战的历程。学会看,看世界,看自己,在看中逐步提高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视觉文化素养。视觉文化素养是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获得的。视觉素养是信息图像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人们每天都会感受与处理大量的视觉信息,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同时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面对媒体传播中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具备一定的辨识、解读的能力,可以利用视觉信息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服务。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人类不仅需要继承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更要培养自身多样化的观察力,并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正是视觉文化素养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提升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2

关键词:视觉文化;时代特征;产品;设计;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74-02

一、视觉文化下的时代特征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林中路―世界图像时代》中认为时代就是“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而现如今在目前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图像”已经不足以概括我们每天接收和传播的信息范围,这些信息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更为鲜明的地位,形成以视觉为主导的感性思维,也就是“视觉文化”。

那么当前视觉文化又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一)视觉符号化

文化是由符号的意指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完成的,符号则是文化现象构成的实体。

文化符号随时代文化转向而发生着的变化。视觉文化依赖于对存在的视觉化这一趋势,所以视觉符号成为了视觉文化的主体。这完全异于古代,当时只是出于单纯模仿的目的

进行人造物,然后把它看成与本物体密切相关的东西。而现在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人们是主观意识转换成符号运用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符号波及致世界的每个角落。当代视觉符号相对之前以语言符号位主导的时代更加感性,可以不受地域文化语言的束缚,是科技、经济、文化交融的产物。

(二)应用普遍化

现代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使得我们身边充斥着视觉信息,因为相对于语言的表达人们对于视觉符号的认知更为有效英国艺术史家约翰・博格(John Berger)认为: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饱和的图像,如此密集的视觉信息。因此,我们如同生活在视觉形象的监视下,视觉刺激富裕甚至过剩的文化中。小到图文比例的变化,大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渗透到文化的每个角落,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是一个消费社会,人们渴望更加快速直观、更加新鲜的体验,视觉化符号就必然成为主导文化的代表。同时,一个现象是多而密集的应用使大众对视觉信息的接收、审美产生了一定的疲劳,并期待于更加直观、新鲜、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的诞生。

视觉文化的特征在时代中发生着变化,产品战略也寻求着更为自我的生存之道。

二、视觉文化对产品设计的冲击

产品设计,形式追随功能,功能体现于造型。造型便是产品的视觉信息。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将造型视为后现代美学基础:后现代的感受性是造型的,并且赋予视觉感受性以高于字面上的感受性的特权,赋予造型一种超越概念的特权,赋予感觉一种超越意义的特权,以及赋予直接性一种超越更加中介的智力模式的特权。造型是三维的,是物质形态的视觉呈现,根据诺曼的《设计心理学》的看法,优秀的产品往往能通过对人们进行视觉刺激后产生的视觉经验和联想,从而唤起对产品功能、操作方式甚至意义的认知,直观的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使用。

当然还有不利的一面,当代视觉文化下受众的审美需求趋于雷同,以至于在产品设计中出现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具有底蕴深厚的内涵,现代视觉文化趋势图像的简洁、富有时代感,这两者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是难以把控的,于是就出现了盲目的视觉信息提取。例如我们的家电设计,造型简洁有时代感,但是单纯的将“水墨画”“祥云”等贴花进行装饰就说具有中国风并想通过此视觉信息来凸显自己,这便是对视觉文化的盲目追随。

三、视觉文化下产品战略的形成

产品战略是通过对产品进行谋略性设计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一种战略目标,要在当代视觉文化中凸显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产品设计,首先要回到视觉文化一词中,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一书中讲到:视觉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文化是对这个术语的文化方面;狭义的视觉文化是对这个术语的视觉方面。因此视觉文化下产品战略应分为两个方面。

(一)产品文化的传承性

上升民族层面来说,泱泱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传统文化是其精髓之所在,是一笔文化巨资。虽然这个时代背景下什么都“快”但是真正具有灵魂魅力的东西依旧能源远流长为世人所铭记。因此中国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汲取精髓之精华,文化是产品的灵魂,最为本质的东西。有利于产品设计发展的文化才是需要继承的,那哪些才是文化的体现呢:比如漆艺、榫卯结构以及已经被现代忽略的许多民间工艺技术等都是智慧的结晶,或许表面上它们显的不合时宜,但是我们需要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它们;比如“天人合一”、“质真而素朴”等古代设计审美思想,这些本真的思想造就了历史文明,为什么面对现代视觉文化时就变得不知所措了呢。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谨慎思考进行二次原创才能为时代所用,才能真正在广义的视觉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产品视觉的系统识别性

文化通过符号来传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符号也是一种文化象征。视觉文化时代更需要一种全球性的传播符号,产品战略的目的是要走向世界,那就必须顺应现代的审美情趣,并形成具有自我特色识别的系统。消费社会下的视觉文化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选择性的接受。如何在繁杂的视觉信息中凸显出来,外在的产品视觉就尤为的重要。最成功的事例就是“苹果”,所有苹果产品都是采用方与圆的几何造型基础,轻薄纤巧,同时综合色彩的运用、质感的体现等。单纯从视觉识别上来看,具有一致性的同时也明显带有美国文化简洁直接的特征。能直观的唤起人们的视觉情感,从而达到产品视觉与产品的功能的完美结合。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是积淀的过程。视觉文化是这个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主导,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品战略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及时的调整从自身特点出发,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走向世界,在设计之林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德)林中路[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7.

[2]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London:Penguin,1972.

[3]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斯).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尔科姆・巴纳德(英).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摄影技术 视觉文化 传播文明 传播文化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31-01

自从17世纪《纽约每月画报》首次刊登新闻摄影图片之后,摄影闪亮登场。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关注摄影所带来的视觉艺术以及视觉文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告诉发展,摄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摄影传播与视觉文化也越来越密切相关。

1 摄影传播与视觉文化价值

摄影技术在过去离不开感光材料,早期要外出拍摄时,必需携带一些比较沉重的玻璃干版(感光介质),显然限制了摄影爱好者的拍摄数量。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摄影技术才开始走向成熟,逐渐步入了一个工业化发展时代。此后,摄影器材(如照相机)与摄影材料(胶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摄影爱好者人群也日益增多,影像作品(图像)也不断大量问世。以前,摄影图像主要是依靠纸质媒体进行传播,而大部分仅运用于对一些文字及新闻报道的补充或互补。在早期,传播技术不够发达以及制作成本比较高,以致摄影图像的传播数量比较少,拍摄图片的数量也比较少。纵观摄影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摄影人群的规模逐渐增多,有的摄影者是业余的,有的摄影者是比较专业的;摄影的人群所涉及到的行业也越来越多,有的是工科专业出身,有的是文科专业出身。但这些摄影群体均可以熟练掌控摄影技术。基于传播学这个角度而言,图像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刚开始手绘图像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所占的地位比较高,可是从20世纪末以来,摄影图像发展势头强劲,基本上取代了手绘图像长期以来在大众传播所处的地位。目前,摄影图像构建者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业余型摄影群体的人数比较多,基本的拍摄技术有所掌握,但是他们的图片拍摄主体大部分是家庭生活,而其中的文化艺术成分非常少。不过这些业余人群所拍摄的图片的社会学意义比较大。二是参摄影队伍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可以说其是当前社会摄影领域之核心与权威。摄影之健康发展主要是依赖这些专业队伍。此类职业摄影群体的工作比较广泛,也具有针对性,涉及到文化领、艺术领域、新闻领域以及科学应用等多个领域。他们为祖国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摄影贡献,已经掌控了90%以上的摄影图像文化传播的各类资源,显然对业余摄影这个群体之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为推动我国视觉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2 数字化导致的影像文化普及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突飞猛进,数字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文字的每一个领域。同时,数字化技术也正改变我国影像文化之传播形态。在过去以纸质媒体为主的文化传播时代,造价高等因素制约了摄影图像的发展。数字化技术让摄影图像之获取、呈现技术更加方便与快捷。在数字化技术的大力推动下,许多摄影图像不受地域与民族的限制,并且其传播形态以及传播文字向大众展示的效果异彩纷呈,给摄影视觉文化带来一场变革盛宴。时下,许许多多的数码相机、手机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手机大部分具备了照相机之功能,人们运用 3G手机所获取的图像数量大的惊人,图像涉及的领域很多,比如,新闻摄影图像、医学图像、广告影视图像等,这些图像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3 主流传播形态与公民话语权

在20世纪,很少的人掌握着摄影这一图像传播资源。进入21世纪,摄影技术在网络技术的推波助澜下,亿万网民(公民)均有自己的话语权。互联网一方面有报刊媒体的可读性强的优点,另一方面有电话媒体之远距离互动的优势,同时有电视广播媒体节目容量大、内容丰富的优势,可以说,拥有互联网资源就具有了文字与声音甚至影像之权与话语权。人们可以从BBS以及微博上,通过摄影图像或文字发出自己对社会某一个现象、某一个事件之声音。

从影像民主发展到视觉文化的平等,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为大众提供了平等分享文化信息之平台,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摄影图像以及传播传播,尤其将照相机跟手机网络融为一体,就让平民大众具备拍摄图像与作品的权利与机会。比如,英国地铁毒气事件,台湾飞机迫降事件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由于专业记者无法在现场拍摄,则现场观众发挥出了特殊的作用,他们运用手机为全球提供了第一手的图像拍摄资料。从这些事件可发现,掌握了一定的摄影图像之话语权的大众,已经走到了当前视觉文化之第一线,这些大众逐渐成为了视觉文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予者,运用摄影图像真实反映出自己意愿,将摄影图像看作一种表达工具,将可以看见的,可以想到的,带有喜怒哀乐等色彩的图像迅速地传播出去,并采用生动形象的图像语言完整地叙述出来。笔者认为,图像与话语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各种信息传播的重要桥梁。

4 影像平民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摄影图像传播速度快,有些信息量文字将无法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了文字在当前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摄影图像迅速发展的同时,感受到了摄影图像逐渐出现泛滥现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摄影图像既有长处也具有短处,在泛滥的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摄影之真实性以及可信性值得人们深思。可以说,摄影图像与传播给大众带来了轻松、快乐的文化生活之外,也大众送去了无数烦恼。放眼社会上一些事件,比如“周老虎”、“艳照门”等多个社会事件,我们感受到摄影图像已经给我们的文化净土带来了许多污染,对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在短短10年间,摄影由过去的小众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大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专业摄影群体之单向传播日益成为多边互动式之传播。平民视觉文化之威力正日益向大众展现,可是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蕴涵着伦理、道德、法规与经济等多种问题,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否则,摄影图像所带动的平民视觉文化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很大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我们人类的伦理以及文化道德的底线,从而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综上所述,摄影视觉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给大众带去了物质生活之变化,也给大众带来了精神、情感、心理之变化。我们要正视这些变化,不要让摄影视觉文化泛滥成灾,应该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刚,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方文.世界摄影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篇4

1历史上CI的出现

从50年代初到现在,CI的诞生有近50年的历史,他发展沿革大致上经历三个阶段:

A从商标品牌到产品视觉统一设计,

B企业风格的视觉传达设计,

C从视觉形象识别到整体形象识别,

CI已经从单纯的视觉传达设计演变为一种企业形象的传播策略,我们可以看出VI形象的识别是现在CI、MI等的最初起源,最初是商品标志视觉功能的扩展,商标品牌作为商品的标记和象征,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发挥这主要作用,1851年,美国宝龄公司老板发现负责货运的人总是在装蜡烛的箱子上画上黑叉叉,经询问才知道是为了那些目不识丁的码头工人能分辨哪是蜡烛哪是香皂。后来,有位聪明的工人把难看的叉叉改成了星星,进而成为固定的符号经常出现。

CI这一词最早由美国的设计家来蒙特于1930年左右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和产品的视觉设计。现代设计的摇篮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所起初培养建筑设计而创建的学校,转而以培养工业设计、商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门人才。造就了一批设计师,对今天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据说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社会的要求逐渐扩展延伸,品牌等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商品分辨和信誉保证的重要识别,使得在人们视线里出现整体的视觉识别系统,时代也有了它新的概念,即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急剧加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促使视觉文化的进步,总之,设计与经济时代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发展

1互联网的发展

自从发明了电脑,出现了WWW,科学发明改变了社会,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限的,互联网的发明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整个地球被收缩成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可以周游世界,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将普及发展与人类社会。

2四次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

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

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视觉传达艺术;商业机制

一、文化产业兴起促成整体产业格局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格局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经济中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占主要的份量,但是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却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着第三产业的确良整体发展。人们的目光也开始瞄准了视觉传达艺术。我国文化产业正在积极的推动着我国各项事物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格局的变化,文化不仅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总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财富,此外还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融和的过程中达到了历史前所没有的高度。艺术也不再仅仅是指艺术家个体自我表现的行为甚至为对现实的模仿,它超越了个体行为而成为文化的一个领域的价值或文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文化领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与开发加上国外文化思想的传入,让人们对文化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艺术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催生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产生,也给视觉传达设计在后来的时间里与文化产业的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创造了很多的条件和平台。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一定有着很高的比例,发展中国家里,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很高而文化产业的比例不同。我国要想走进发达国家的行列,一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延绵不绝的不懈动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很多种不同文化的磨合与对话;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与我们自身文化格格不入的一些负面影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和对我们发展自身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如果我们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好,就会被外的强势文化所取代。

所以从国家经济格局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现在大力发展视觉传达艺术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支持,也是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全球化的一种积极的应对姿态。如果我们不利用好本地文化做好产业化,就会被外来文化所利用,把这个市场让给其他国家。比如说动画片《花木兰》被美国电影团队做成动画片以后,得到了全球人们的喜爱。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不管是从人物故事还是到形象的各个层面,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人利用一流的制作团队让我们的本土素材取得了成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不但要注意发现我们本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也要学习先进的视觉传达艺术。

二、视觉传达艺术的表现形式

“视觉传达就是设计师将自己的设计想法,通过运用一定的文字符号,语言或插图标志来传达给读者的一种过程。”视觉传达艺术是让这一传达的过程变得艺术化和富有审美意味。视觉传达艺术最早来源于对人们对视觉符号传递的一种灵感,它在发展的早期是一种没有规律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一种感性表达,这时的视觉传达艺术其实和所谓的文化产业还没有挂钩。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视觉传达艺术才进入现代设计艺术的视野中来,渐渐地为人们所熟知并开始变为艺术领域的一颗闪耀的明星。视觉传达在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一度被人们所误解,人们只是将它理解为单纯的平面设计,而没有把真正的理解视觉传达艺术的本质与内涵。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视觉传达艺术可谓是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我们常用的版面图框设计艺术、插图插画设计艺术、字体排版设计艺术,还涵盖了编排设计艺术,广告传媒设计艺术,展示展销设计艺术等不同领域。”视觉传达艺术慢慢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和各个艺术领导中都有所渗透。

视觉传达艺术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自身的多元化的特点也让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视觉传达艺术的日益多元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社交方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影海报和其他的广告牌,就是视觉传达艺术中最为简单直观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很明了的就能明白商家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通信息传达的方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像传统的那样只是单纯的依赖文字,就难以把有效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读者可能只是读了几句就变得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读接下来的文字了,这样就极有可能错失一些重要的信息。让人耳目一新的颜色搭配,简明扼要的标题内容和良好的空间感受,成为现在商家广告重要而有效的一种方式。

海报和广告牌只是视觉传达艺术很早期很基本的表现形式,在当下社会中,视觉传达艺术有着多种的应用途径和多种表现形式。从大街上绚烂的霓虹灯到那些标新立异的建筑物到巧夺天工的绿化景观,从图书的版式设计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美化设计,从小区规范到家庭装修,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更多的是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前景,不管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视觉传达艺术都和人们的生活不可分割。

三、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力

(一)、当代视觉得传达艺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格局有着很要的影响,同时文化产业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互动也有着重要关系。所谓文化产业和文化的互动就是指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带动一个国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升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能反过来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意素材。所以我们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这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其实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促进了文化影响力的发展,当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促进作用。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力可以直接的体现在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和促进上面。

视觉传达艺术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也给各国带来丰厚经济利益回报的源泉,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商机。视觉传达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的展现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它让其他国家接受另一个国家文化的时候显得生动了许多。当代视觉传达艺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人们在审视不同国度富有差别的美的同时,也重新获得了审视自身文化的另一种眼光。

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我国视觉得传达艺术的发展示就为这次圣会提供了很多的营养。首先是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韵味,“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让人们通过这一标志体会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远和博大,带有很鲜明的中国味儿。而字母“北京”与奥运五环相结合,不但可以准确的强调出这次圣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让人印象深刻;其次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的设计理念也很好的把中国文化融入进去。从外形上来说,它像一个小鸟儿的家一样,给人们的感觉是这次圣会是亲近自然的一次圣会。人们在体育馆里活动时,就像走进了小鸟儿的家一样,传达了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理念。场馆内大胆的中国红,不但让馆内的色彩明艳,也让这种代表了中国的特有色彩得到放大,显示中国文化的因素。窗花等具有中国特色产物的运用,将中国传统的吉祥如意和平友好之意传达给全世界的人们。这次圣会就很好的运用了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在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回报。奥运会的举办使当年我国的经济同比起去年增加两个以上的百分点。

由此可见,视觉传达艺术不但可以让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得以扩大,同时也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直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

(二)、视觉传达艺术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视觉传达艺术的蓬勃发展与不断创新不但可以让本国的文化影响力得以扩大,也能让全世界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变得畅通,减少很多屏障。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个好,受教育程度、肤色等等都有所不同,导致人们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同,一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让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多的阻力。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经常会说“吃了吗?”,但是如果我们和外国人见面时同样的说“吃了吗?”,就有可能会让外国朋友变得很尴尬,因为他们觉得吃没吃饭是个人的问题,另一个人过分的关心就是不礼貌。

但是人们对美和丑的分辨力和认同感是趋于一致的,特别是视觉上和感观上的美与丑是很直观的,全世界的人有着大致的审美观。一方面,视觉传达艺术运用一定的符号手段,文字语言,它可以填补“交流空白”,就算人们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可以有精神交流,让人与人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另一方面,视觉传达艺术的手法多种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和制约,人们通过同一艺术品的鉴赏,可以了解到同样的信息和分享审美感受。

四、结语

我国的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出现了一些中国文化元素被国外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事例,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的一些元素,还要学习先进的视觉传达艺术。只有将其他各种艺术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视觉传达艺术在艺术之林才能经久不衰。

视觉传达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我们也要把视觉传达艺术置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虽然在视觉传达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只要我们从视觉传达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从人民群众对视觉得文化要求的实质出发,赋予文化产业独特的气质,就能让视觉传达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的为我国文艺产业的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杨春蕊.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发展态势与策略思考[J].电子商务,2013(07)

[2]刘彦荣,伍立峰.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发展与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思考[J].新闻界,2009(05)

篇6

关键词 插画;插画艺术;视觉文化;艺术特征

引言

插画的发展,可以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老的年代,人类就懂得利用“绘画”的形式,以线条、色彩等图像,使对方了解表达的内容。根据考古学家认定,人类最早的绘画约在纪元20000年前法国南部的“拉斯哥的洞窟画”。这是现代人类最早的绘画,假如从传达讯息的意义来说这面洞窟壁画也许就是世界最古老的插画。提到现代插画,人们往往想到这样的场景:书籍杂志中的图像、户外广告中的图像以及一些快速地绘制出的一个个夸张的符号、卡通人物、变形的各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则可以发现现代插画艺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性产物,和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是反映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于生活的个性化的表白。法国的让・拉特利尔在《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一文中就曾提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的深远影响。”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丰子恺生前曾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过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说,插画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

一、视觉文化与民族文化

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谈到“视觉文化”时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强调“当代倾向的性质”是“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持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阅读,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然而视觉文化新形态与人们传统视觉经验之间存在的鸿沟令人迷惑不解,这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人们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的问题。

我们利用插画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这是探索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使得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特性,中国人含蓄,敏感,细腻而且感性。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审美心理。中国人不喜欢太直白,而喜欢含蓄,平和,宁静。传统绘画中的侍女图、水墨山水等有着不同的审美意境,中国的艺术审美包含了西方的艺术审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留给了我们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就插画创作而言,这些文化精髓又是不错的创作素材。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创作资源。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性的插画作品。又如,传统纹样中的龙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都可以为角色的服饰设定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国人只有立足本土,吸取自己民族的文化,把自己的作品中赋予本土文化,这样作品才会有生命。

二、视觉经验与插画创作

插画属于绘画艺术,诉之于视觉。插画作品除了表现其独特的面和线的瞬息造型外,往往还要表现创作者的某种审美取向。创作者要想使读者能够很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并且使解读者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不仅要求创作者自身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同时还必须能够正确把握读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图式,只有这样,创作者的作品才会迸发出生命力。当然读者解读作品这种具有内在美感和寓意的视觉物体时,需要一定的视觉经验,因为视觉经验是人类的一种视觉心理图式。我们的视觉心理不是空白一块,从接触世界开始,各种视觉体验就逐渐在心里积淀,世界与社会的各种视觉冲击经过我们的加工、提炼后在大脑的一些神经元中产生镜像,成为我们进一步接受新的视觉刺激的前提――心理学上称为心理图式。海德格尔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所以说视觉经验不仅仅是对于创作即便是生活也需要它的存在和升华。

可以说当今的数码插图也可以理解成插图的一个新品种,相对于数码插图而言,使用常规绘画媒介的插图可以成为“传统插图”了。数码插图和“传统”插图确有共通的一面。“传统”插图的基础知识如素描、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完全适用于数码插图。我认为如果数码插图离开了视觉经验的支持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正是数码视觉经验造就了数码插图这一门新艺术。但是对于数码插图来说,仅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是传达艺术家思维的工具,数码插图的灵魂来自于它的艺术性和视觉经验。视觉经验只有被艺术家用来创作艺术时,才上升到艺术的范畴。具体地说艺术性就是指数码插图中所传达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深度、艺术修养高度和艺术能力的全面。艺术能力是指艺术构思的实现能力,比如说创意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能力等等,它是艺术家艺术水准的重要体现。视觉经验与艺术性是数码插图最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威廉・米歇尔所说,“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面对这个被视觉文化垄断的时代,插画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依旧存在并在固守批判现实主义的精英中流行,在他们的图像中,画面的纵深感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加上大面积单纯色彩的平涂,使得主体图式显著跃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了图像的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另外,我们也很难从他们的图像中找出明确的艺术风格,夹杂在他们图像间的是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等等多种艺术样式的变异体。传统的绘画风格已不是他们界定自我艺术样式的标准,而仅仅作为强调艺术个性的形式借鉴及参照。从图像间流露出的更多是他们作为当下生存的个体对于时代的自我感受。图像中的观念意味在逐步挣脱了传统插画的束缚之后统领了整个艺术过程。尽管他们的艺术并没有完全逃离出精英意识和社会反映论的范畴,但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关系上给当代插画做出了新的描述。

插画艺术从直接的角度看,视觉是最主要的感受、拥有、享 受生活的方式;从间接的角度看,视觉则是唯一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间接感受、拥有、享受生活中,视觉经验可以涵盖、替代其他一切感觉经验,而其他一切感觉经验都无法涵盖、替代视觉经验。人类对视觉文化需求的最深层的动因,主要是由视觉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因此,视觉经验对于插画文化的影响是历史的、深层的。插画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情境、触摸未来的价值表述方式,它开拓出生命的新的感受形式,寄寓了人们生存的新的价值资源,并转呈为图像学的结果而内化为社会个体的伦理期待和生存基点。所以在此希望中国的插画设计师们也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透过令人迷惑的现状,来发现真正的创意与灵感。对于视觉经验,要在文化背景上来考察,思考它们可能的关联,而不是照抄照搬。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建筑 设计 视觉 文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视觉文化的基本理论与概念

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视觉文化并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趋势。“这种视像化使得现代与古代和中世纪判然有别,在古代,世界被理解为一部书,而今天,世界被理解为一副图画。今天的医学,从大脑的活动到心脏的跳动,都被复杂的技术转化为一个个可视的画面。视像化虽不能替代语言性的话语,但却使之更易理解、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因此,“我们将以视觉图像符号为主的构成元素,以视知觉进行感知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形态称为视觉文化。也就是说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二、视觉文化与建筑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图像比起文字更容易传达信息,进行沟通与交流。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就作出“应该把视觉活动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眼力也是一种悟解能力”的论断。对于由文字化向图像化的转变而产生的“视觉文化”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不但显示出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包含着人类思考方式的改变。而对于世界上影响最大、规模也最大的建筑艺术来说,其中所包含的视觉文化不仅反映着建筑师的视觉意识、人文理念以及设计风格,更能够表现出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对广大的受众心理以及审美习惯与方式产生着潜在的影响。而在历史上,最早对建筑要素提出的是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他在《建筑十书》中将其概括为“实用、坚固、美观”。之后,又有不少学者对建筑进行解释,但其中都离不开“实用”与“美观”。因此,可以说人们对于建筑的这两点要求从未改变,建筑是一种将实用与审美结合起来的视觉艺术。如今,当代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的新著《图像建筑: 不可思议的力量》中说“一个幽灵正萦绕在地球村,图像建筑的幽灵。”詹克斯所谓的“图像建筑”就是强调了建筑的形式以及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视觉文化,他看到了当今建筑在已满足人们使用功能需求之后,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建筑中的视觉文化主要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具体说来,建筑的“视觉”,是通过色彩、光影、材质以及结构等方面来传达,即其“形”。而建筑的“文化”是蕴含在建筑作品中的包含人文意识、审美观念等,即其“意”。建筑中的“形”与“意”相对称,构成有机的统一体。而建筑视觉文化的传达有着多种的表现方式,建筑师通过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互动,传播设计思想,并获取受众的反馈,进而影响下一次的作品创作。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建筑视觉文化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三、视觉文化下当代建筑造型的审美特点

1、理性观察、感性思考

理性观察、感性思考一一视觉文化概念下的这一特点,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我们从视知觉的认知过程分析它却是合理的。视觉认知的过程足一个从未知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同时“看”的过程不同于相机的简单复制,而是具有选择性的意象概括,因而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的思维过程。因此,人们用眼睛“看”的过程是理性的选择过程,同时,由于视觉认知的特点,“看”的过程也是感性思考的过程。基于视觉文化下的这一审美特征,当代建筑造型表现出独特性、陌生性、先锋性与实验性的特点其实是由“看”本身决定的,当代建筑利用人类这一视觉特点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个性化和新奇化的作品。

2、看与思——形式与视觉思维

(1)建筑是视觉化的体验。建筑不论它的使用功能如何,一经建成即处于人们的观赏之中。视觉与触觉不同,后者是单独的感知一个物理的存在,而视觉所感知的却是环境中的个体或全部,无论建筑形式、体量还是室温效果,人们都需要通过视觉去认知,进而才能加以体验和感受,最终产生情感上的变化.建筑正是通过其形表达其意,意义是体验下的结果。“一切艺术都不是自明的,都需要人去解释,空间作品也不例外。人类在空间中的生存活动及其相关的艺术创作实质上都是解释性活动,是解释者的生活体验与作品的融合。”

(2)“看”是视觉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的过程。当人们利用眼睛观察时,眼睛的功能是作为大脑的外部功能而活动的。除了眼睛的结构外,在视网膜与视觉皮质之间的神经,大脑还在做着不同阶段的选择,这个系统对周围环境中错综复杂的事物加以整理、归纳和理解,并通过大脑进行印象记忆、贮存,视觉不足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的把握。因而,“看”的过程是视觉思维的过程,因此它既具有直觉性、跳跃性、敏感性、综合性的特征,同时也可能兼有片面、浅层及短暂的不利因素,视觉是启动逻辑思维的杠杆。

(3)实体与意义一一形式理解的多重维度。形式的理解可区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事物的外显方式,也就是形式的实体构成,就实体的层面来讲,不仅指外观,还包括空间和平面上的要素,简单的说它包括一切可以被看到的因素,事物的形体以视觉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理念之中,从而有了形式的意义,其实体层面上的意义是依据其实用性、构造性、技术性等内在性因素,直接产生的意义。其意义的基础是建立在功能上包括结构的合理与平面功能的合理等功利主义态度之上的。第二层含义是内在的标志,既意义、观念等精神内容的载体、媒介,其意义是对各种建筑外在性要素而言的。如社会文化或仪式等产生的意义,其建立在广泛的文化基础上,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性态度。建筑既是艺术品,同时也是使用物。由于建筑的这一双重性。因而它呈现出对自然属性和人类普遍情感精神的理解和创造。只有建筑被赋予某种意义,传递出某种组合价值的精神性,成为表现建筑体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形式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才能与艺术等同起来。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隐喻体系,它不仅要表现情感,也要表达环境的意义,同时建筑的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真正的懂得其形式,并能认识其意义,建筑的形式与意义的关联性构成了建筑造型创作的核心。

结论

视觉冲击是社会现实的超现实的核心。它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实在性,不可企及,不容争辩。凡呈现的就是好的,凡是好的就会呈现。在所有特定的表现中——新闻或宣传、广告或娱乐的现实消费,体现了流行的社会生活方式。今天的建筑试图逃避图像和社会的影响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然而建筑师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如何避免陷入困境,却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或许真正需要做的是正视图像和视觉刺激泛滥的现状并适当的加以转化,并寻求能够反映这一现状的建筑表达。这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和突破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视觉文化 审美教育 影响

一、前言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审美教育中,视觉文化也引起了相应的变化。视觉文化有助于提升审美教育的力度。学校也是社会组织,对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我们应该探讨文化的视觉变化对审美教育的影响,以及审美教育应该如何应对。

二、视觉文化发展现状

所谓视觉文化,指的是一种以图像为主因的、高度视觉化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包括所有强调视觉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从纵向上看,视觉文化标志着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深度时间模式的理性化形态到以图像为中心、平面空间模式的感性化形态的转变;从横向上看,视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空间转向等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视觉文化具有强调、凸显欲望、重视享乐的消费社会的特点,又有颠覆理性统治、反对宏大叙事、批判形而上感官贬抑的后现代色彩。

长期以来,人类生活的各种信息主要就是通过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传统的教育也是基于这些媒介的对于大众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广播、中期的电视以及在本世纪末产生的“第四媒体”的网络之后,人类社会因为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图时代”悄然到来,“视觉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一定程度上,视觉文化的出现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结果,视觉符号开始超越语言符号,视觉文化的艺术性不断呈现,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对审美教育的变化提供了条件。

三、视觉文化的审美教育意义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图像(视像、影像)有其特殊意义。“审美化”在某种含义上来说就是“图像化”,图像也是最能体现当代审美价值特色的普遍性事物。图像带给人们普遍性的审美享受,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审美需要。在目前这个大众社会里,占据统治地位的是视觉文化观念。图像组织了美学,率引了观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电子媒介所生成的图像,以鲜明逼真的直观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改变了人们原来从文字中获得想象而又形成内在视像的审美方式,而且与静态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相比,又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视觉形象的静观凝视而致反思的观看方式。影视、广告等视觉文化营造了现实生活中广泛的艺术氛围,刺激了人们特殊的审美需要。

艺术家在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选择新视野,探索不同的途径及形式,才能唤起观众新鲜的感知、想象和理解。“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对学校而言,视觉文化能够起到营造学风,规范行为的作用。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视觉文化就是日常生活,因而说,视觉文化能够指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视觉文化还能够起到完善师生内心修养的作用,校园中充斥着积极、活跃的视觉文化,师生的言谈举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环境幽雅美丽,师生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大方、富有情趣。良好的视觉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师生的性格、观念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境界,启迪心智,磨练性格,逐渐就能够形成昂扬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四、视觉文化在审美教育中的负价值

一是导致审美教育功利化。当前的教育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知识的传播追求高效便捷,这就导致审美教育中掺杂了功利性的目的。学习开展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也不单传是为了崇尚纯洁美好的真理,而是为了实现对经济效益、出名等目标的追求。二是可能引发较为普遍的学生厌学问题。学生现在普遍比较厌倦传统的以书面文字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倾向于对通过视觉图像呈现的内容的学习。调查表明受教育者的年龄越小,越倾向于视图教育。三是导致学习者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视觉文化营造出大量虚拟超现实的空间,教育对象一旦沉沦其中往往难以自拔,不但对自身、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还会逐步丧失阅读、思考和评判的能力。教育对象担负着发扬和集成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一旦被视觉文化所困扰,往往会过度依赖图图像等表面的东西,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因此手奥影响。

五、审美教育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文化性。审美教育应该在诠释现代化校园的人文氛围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校园的气质与文化。二是和谐性。这里的和谐和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充分的强凋艺术而忽视实用性不是好的审美教育。三是形象化。在开展审美教育时,还要考虑到学校的情况,大学校园里都是一群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那么在审美教育时也要尽量在严谨的氛围下,多使用趣味、生动的标识来引导使用者,让其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融入教育。四是艺术性。这也是审美教育最为关心的部分,通过对色彩的掌控,将视觉文化的特色凸现出来,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样可以传播美、营造美的目的,给人造成良好的心理影响。五是创新性。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受视觉文化影响较大,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审美教育要着重体现创新性,不断变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确保与时代、与环境同步发展。

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审美教育要注重姿态的调整。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强烈的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明。视觉文华的广为传播,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学习知识,因而知识形态开始呈现零碎、平面的特点。因而审美教育应该把保持人文精神品格作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任务和目标

从审美教育自身来看,各种艺术门类的兴起、美学观念的更新将不断为学校审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传统的文化门类划分已不能适应审美教学发展的需要。在视觉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适当的在审美教育中导入当代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对学生开阔思维、提升眼界有着很大的帮助。

六、结束语

面对视觉文化对审美教育的冲击,我们必须以时代变迁、社会要求为出发点,在审美教育中引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注意规避视觉文化对审美教育的不良影响。还应该深入把握视觉文化的内涵,科学的引导应用,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做出贡献,注重引导大学生在视觉文化影响激发昂扬的斗志、向上拼搏的力量,为社会提供了向前发展的动力,视觉文化将通过和审美教育的融合为社会提供更深的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笔谈.江苏科学教育-2012年6期:27-28

[2]孙士余.视觉文化之综述研究.文化万象-2013年2期:20

[3]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篇9

关键词:广西形象;视觉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85-02

当下的社会是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而视觉文化是构建个人、群体或者国家的整体形象的重要元素。因此做好视觉文化的传播工作无疑显得十分必要。

一、广西在视觉文化传播上不断探索,呈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亮点

(一)强力打造和营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视觉化奇观景象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每年的艺术节都以精美的创意,配以美仑美奂的舞美光影,将国内著名艺术家、歌手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呈现出来。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强,艺术品位高。艺术节自1999~2009年共举办了11届。在2005年度国际节庆协会(IF-EA)行业评选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个节庆协会参加角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高奖――综合类铜奖,并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成为年内中国惟一获此奖项的单位,也是中国节庆协会组织在国际节庆领域的第一次获奖。

同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了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这个博览会当下也正日益作为视觉化的奇观景象,代表着广西在新经济发展中的最新形象。

(二)利用多元媒介来强化视觉传播的效能

下面我们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南宁国际民歌节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宣传册、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特别是通过央视及阳光卫视向全球一亿多华人进行同步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华人观众,提高号召力。

其次,重视网络传播这一新兴传播媒介。许多网站对民歌节活动从1999年第一届开始就一直予以关注和跟踪报道,主办方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通过自己的网站对此次活动予以介绍。

多样的传媒介入大大增加了信息数量和流量,同时使信息的视觉表现多样化,文化符号内容多样化,从而扩宽了传播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增加了受众人数与接收信息流量及次数。

(三)在视觉文化的传播中,注重树立民族品牌,突出培养精品文艺节目

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电影《刘三姐》。可以说这部电影载负了广西最为精粹的人文信息,成为外地人了解广西最为重要的媒体,它载负了八桂最有特点最为精华的人文精神,在全国和世界华人社会进行传扬,使之成为当时全国和世界华人社会妇孺皆知的一种“广西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刘三姐》成了广西的象征,成为当时人们认识广西最重要媒体。很多人认识广西都是从《刘三姐》开始的。

一个好的视觉化艺术节目有利于推进广西视觉化形象的塑造。但同时要注意作品得植根于民族品牌中。《壮族大歌》、《妈勒访天边》、《桂林故事》等大型舞台表演的不俗反响;花山壁画、三江风雨桥、容县真武阁等文化旅游项目的良好效益;南宁国际民歌节开闭幕晚会、东南亚风情夜晚会等大型演出的成功,都表明借用好民族文化品牌更有利于人们认可广西的形象和品位。

(四)视觉形象上突出广西的民俗风情,展现原生态的自然魅力

如《美在广西》,一片用广告浓缩的语言展现了令人神往的少数民族风光,以天人合一的人文视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广西的天地之大美,被誉为中国旅游形象片的经典之作。它细致地将美丽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小镇和少数民族风情都展现给观众,让一个从未去过广西的人都会为之赞美和感叹。

(五)视觉传播商业化,通过市场运作扩大视觉文化传播的范围及影响力

南宁国际民歌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1999年以来,南宁国际民歌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民歌节是促进民族文化活动传统,南宁国际民歌节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借音乐演唱为交流媒介,以市场融资为运作方式,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力求创新求变,由此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大型的音乐文化综合性活动,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初步打造成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由最初的民间自发的群众,发展演变为政府行为及商业行为。通过商业化市场运作的方式达到了宣传广西形象的目的。在商业化的操作下,南宁国际民歌节逐步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和一个大型的文化平台,它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

影响力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大舞台认识广西。

二、与发达省市相比,广西的视觉文化传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一些视觉形象宣传片,片面追求奇风异俗的视觉效果

缺乏民族文化的现代感,让人摆脱不了那种贫穷、落后、野蛮的刻板印象。如《美在广西》,最初版本仅仅是民族民俗加山水风光,镜头精美,音乐动听,但这样的版本显然不适合国际传播要求,无法树立广西的当代形象。还有,《律动广西》,这个宣传片开头的一片山,飘着云雾,感觉很像是黄山,缺乏识别性;另外,作品的前二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就一直都是山水,民族风俗,而对于广西城市风光的展现只有十几秒的时间,难道广西就是一个蛮荒的山水世界吗?这不应是广西形象的全部吧。

(二)广西的整体形象宣传中,桂林是主体

几乎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是用来宣传桂林了,而南宁等地却尴尬地被边缘化了。这也难怪,有时在外省提及广西,不少人想到的不是广西的首府南宁,而是桂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南宁的知名度甚至不如革命老区百色市。同样,如果我们上网去看世博会的展馆,感觉世博会的“广西馆”好像只在宣传桂林,其他地市的元素则极少。这是长期以来广西在形象宣传方面的“定势思维”,以为宣传广西其实就等于宣传桂林,一定程度上桂林就等于广西,结果其他地方被严重忽略或边缘化。本身桂林的知名度就很高,广西最需要宣传的其实是南宁、柳州和北部湾等其他地方,桂林山水虽然很美,但如果桂林宣传元素过多,就会导致其他地方的元素减少,甚至会淹没其他地方。

(三)视觉传播形象的单一性

2005年,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在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之后,的《广西区域形象调查报告》指出:传统化、资源化、内地化、形象的单一性是广西区域形象的基本特点。事实上也是大体如此,不同地域和职业的市民群体对广西的形象感知的差异性极小,通常只要一提到广西,人们能想到的多是桂林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广西形象在传播中缺乏多样化由此可见一斑了。

(四)广西的自我视觉形象宣传

长期以来大体保持同一种格调,宣传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七个字:“山歌、铜鼓、黑衣壮”。每逢各种节日庆典,这些东西就必然拿出来显摆一番,特别是“壮族大歌”,是一唱再唱,唱了又唱。当然广西是壮族的聚居区。但广西不只是壮族人的广西,也是汉族人的广西,还是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民族人的广西,所以在广西形象的视觉传播中,其他民族的应该也要拥有一定的篇幅。

(五)视觉形象宣传缺乏整体的把握

长期以来,在形象的宣传上,各地市也是各干各的,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与整合。广西多年来都没有视觉形象的整体标识,直到去年八月,广西旅游局才完成了广西视觉形象的标识设计并正式启用。

三、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视觉文化更好地传播广西的形象

(一)传播广西的形象,要排除了片面追求奇风异俗的视觉效果

赋予广西形象的现代性,在宣传广西的山水美景,民族风情,突出各民族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展现出广西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就,展现出广西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现代化的一面。突出广西形象的多样性。

(二)进一步把南宁国际民艺术歌节经营成为一个文化品牌

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寻找策划者和主办者,使之形成支持这一活动的物质力量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节日经久不衰;扩充内涵,增设项目DD比如评选中国或世界歌王,以吸引更多的艺术团体参与竟争,变成一项真正由全国全世界艺术家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每届民歌节约请名家创作一两首好歌,让明星演唱,在全国唱响。让南宁国际民歌节成为一个有效展现广西美好形象的视觉文化盛宴。

篇10

2008年8月8日当晚,CCTV同样直播了这一盛会,并且令国人热血沸腾。但是,同样的开幕式转播,当国人看到NBC版后,就会明显感觉到CCTV的直播稍有缺憾。NBC版的转播,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唯美、恢弘、气势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得归功于张艺谋,他把大与小、远与近、强与弱、明与暗的反差用到了极致:大有腾空升起的烟花脚印,小有演员手上的提线木偶;远有四大发明、文房四宝,近有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强有震耳欲聋的击缶声,弱有一架古琴“叮咚”为满场伴奏;明有灿烂夺目的烟火,暗有演员手上的灯笼等等。②

为什么同一场盛会,CCTV版和NBC版两者在效果上有如此差异?表面上,是因为NBC的转播与CCTV的直播有着8个小时的时差,并且NBC利用了这8个小时的时间对转播内容进行了剪辑。但是,如果撇开8个小时时差这个理由不谈,单比较画面问题,我们会发现:NBC的转播从正、侧、俯拍面三个角度拍摄,画面齐全。并且远近景转换自然流畅,时间掌握精确。而CCTV版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画面的把握就有稍许欠缺。转换承启的细节有些疏漏;远近景以及特写的切换没有做到与画面效果的配合,造成了已有画面不能表达应含有的意思;而且场景的立体结构变化也不够丰富等等。

从视觉审美角度分析,CCTV版存在两个方面的遗憾:构图取景单一,立体感弱;导播画面切换僵硬死板不流畅。在构图取景上,CCTV版在拍摄时,似乎有些准备不足之感。构图取景与NBC版的画面有一定的差距。以2008张笑脸作为例子,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会上曾经提到的细节――2008张笑脸会让人感到震撼。此时,画面应该给出远景,增加气势,然而CCTV的画面中却给了许多特写镜头,我们看到的只有局部而非整体。这种多特写的晚会思路完全没有将张艺谋的震撼场面表现出来。

而当需要运用特写表达细部结构时,CCTV的镜头却又多远景和中景,这种镜头往往忽略了细微之处的动人场景。例如,许多观众都想一睹李宁点火的样子时,画面拍摄的只是李宁吊在半空中的中景镜头而不是特写。除此之外,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使得本来很有立体感的场景也变得索然无味。这种镜头导致影像单调,画面呆板,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这可是电视摄像的大忌。另外网络上抨击最多的当属CCTV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播。他在切换开幕式画面时总是找不到真正的主角,甚至给出了许多影响视觉效果的镜头。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场盛大的开幕式,CCTV的直播制作效果是没有NBC的好,单从CCTV本身的制作效果上看,能够发现其在视觉产品的制作上跟西方国家所存在的差距。

首先,要打破固有的经验,实现艺术国际化。不能将中国式的拍摄思想强行加注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审美观念当中。在这样大型的开幕式上,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美好的一面,所以要全新全力认真地对待所要面对的事物,不能在这个时候将中国式的拍摄手段应用到以全世界人民为受众的视觉产品当中。从业人员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吸收外界的先进思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其次,要夯实基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这样大型的场合中,CCTV拍摄的画面当中竟然有抖动镜头,这是绝对不容许的。如果说摄像师在开幕式中紧张,抑或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一些失误,导播将这些画面切换到节目中也是绝对不应当出现的。

第三,从思想上解决根本问题。最近十年,中国在视觉文化方面的思想成长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既然新科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不断在管理上督促从业人员,使他们从思想上稳定踏实地提高的。

所以,眼下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相关经验,这样才能够站稳脚跟。

注释:

①刘百祥编辑:《北京奥运开幕式成中国大广告受外媒好评(综合)》,中国文化产业网,200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