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4-01 16:4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理论

篇1

一、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概述

心理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心理学和精神疾病领域的重要理论,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情况,对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进行预测,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学理论将对象的行为进行诱导。心理学理论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医生治疗的过程中,缉查办案中,其功能的全面发挥可以使得的各类问题得到良好的处理,促使社会的和谐安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对象的心理活动情况,对象的行为等,心理学理论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揣摩和分析,将对象的下一步活动进行猜测,从而有效的提高行为问题、意识问题和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象的潜能。

二、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随着心理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心理学理论的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心理学理论的理论意义

1.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的认识理论和辩证法提供足够的依据,促使社会主义哲学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心理学理论对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等进行研究,为事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进行解释,还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人们的心理现象和脑活动等进行揭示,使得外物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意识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

2.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相关的学科提供参考,并提供良好的理论价值。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对向是人,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研究,揭示事物客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文学、艺术、政治等提供理论基础,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完善。

(二)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活,心理活动可以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调节,促使实践可以得到顺利的展开。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实践的效率和实践的质量。以教育为例,教师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应用,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完成对教学活动的调节,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此外,心理学理论可以为人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提供实践基础,人们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解读,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有效的对各类不良情绪进行控制,降低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积极推动人们对消极的个性品质进行控制,推动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的积极品质可以得到提升。

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分析

心理理论的主要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对心理学理论的对生活的揭示意义进行分析,积极推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得人们的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根据相关动物实验得到的心理学理论,通过相关试验的验证,可以使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可以与环境相交互,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读和改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1913年由华生提出对心理主义概念进行摒弃,对刺激和反应客观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揭示。同样巴普洛夫在《条件反射理》中对行为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证实了可以采用生理学术语等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向是意识,但是由于意识是不可见的,不能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方法进行预测和测量,单仍旧需要通过外界信息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在进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完全对主观意识进行摒弃,科学的对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等进行应用,对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应用到药物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中,并积极的对人文科学等进行渗透,积极推动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由弗洛伊德进行提出,弗洛伊德根据病人的谈话等内容,对病人的疾病原因等进行推测,佛洛依德指出,人变形的行为活动是含有无意识的行为活动,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人们的一些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不能良好的表现出来,这也就使得长期的压抑积累,使得人们的下意识形成,也就会导致人的一部分本内在下意识的作用下,产生无意识活动。

1.无意识。人的无意识行为是人们不易察觉的部分,其中包括人们被压抑的欲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其中被压抑的欲望是指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社会法规和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所限制,人们不能做的一些内容,长期以往的压抑会使得人们欲望不断被压制。通常情况下意识不能对无意识进行驱动,往往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无意识彩绘被激发。

2.抵抗与压抑,人们的一些欲望是不能被社会的规范所容忍的,也就使得人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为了抵抗这些不被社会所容忍的欲望,人们的意识需要进行抵抗和压制。

3.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的是人们最原始的部分,也可以被视为无意识的部分。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增长,人们的社会阅历逐渐丰富,面临的社会现象也逐渐增多,也就使得人们的自我产生。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控制自身的行为准则,最终实现超我。其中,本我、自我和超我都具备不同的原则,分别为快乐、现实和道德原则。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创造力等进行体现,促使心理和人的本子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重视心理学和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可以冲自我统一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德育原则、超越原则等进行,从而积极的提高教育质量,使得学生可以进行例行控制和内心矛盾,积极推动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理论,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将认知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包括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存储和应用,而且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操作产物。此外,强调对人们闹钟由的知识和知识框架进行应用和认识活动相结合,并科学地对人们接触的语言材料和各类关系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解读。

四、结束语

心理学理论是关系到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的重要部分,针对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心理学的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切实的对心理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进行发挥,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作者:宋大力 单位: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道德 道德结构 道德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54-01

一、道德心理学概念界定

窦炎国(1990)指出,道德心理是人类道德言行的心理状态、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凡是涉及道德问题的心理现象都属于道德心理的范畴。[1]曾钊新(1987)认为,道德心理学是以道德和心理为研究对象,揭示道德产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反映道德知行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失衡中的道德调节等一般规律的学问。[2]

不同科学领域的道德心理学被赋予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心理现象的学科,以道德和心理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道德结构的划分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有稳定性,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道德认知是对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以及执行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情感是介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现象。本文通过对三种成分的论述,揭示道德心理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道德认知是道德结构的重中之重,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从而形成了很多有体系的理论,其中首推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科尔伯格继承了康德的道德哲学,确信道德属于经验范畴,是建立在人的分析能力基础之上的,是理性的。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社会与自身的道德经验的符合程度的情绪体验,是个体的能动性的心理评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心理激动——分析评价——形成定势。[3]孟子提出四种基本道德情感,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们只有具有这些情感,才能做出道德的事情。

道德行为是最为复杂的部分,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紧密相关,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道德行为。当前对道德行为的理论研究较为分散,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这是道德心理理论研究的空缺。

三、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关注道德情感,尤其是内疚感。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是人类的高级发展方向。超我具有监督和控制作用,使人类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自我理想使儿童积极向上。良心起惩罚作用,当儿童使坏时,良心会令其产生内疚感。内疚感源于对权威和超我的恐惧,决定着良心的存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道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仿、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班杜拉指出,儿童的道德行为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并用实验证明了儿童会模仿榜样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但学习理论很难解释道德感的形成以及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发生的变化。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道德认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把道德成熟当做认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年龄预测道德的变化。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成熟发生在道德判断成熟的基础上,然后是判断引导下的道德行为的成熟。其主张道德判断的核心是公正原则结构。但是,认知发展理论难以解释道德感以及道德发展阶段和实际道德行为间的关系。

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长期的进化过程决定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生命出现伊始,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牺牲行为的发生。群体生活中的个体更能避免伤害,得到基本满足,所以利他的群体更易存活,并将利他的特质作为基因传递下去。若个体在群居生活中不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会受到整个群体的惩罚。

乔纳森·海特认为,道德心理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道德信念和动机从何而来;道德判断是如何工作的。因此就这两个问题,海特提出了“社会直觉主义”理论。作为一套较为系统的道德心理学理论,海特的社会直觉主义对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道德心理学理论都明显倾向于道德的某个成分,而霍夫曼整合了这几种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核心——移情。他把移情作为媒介,将道德的各个成分有机结合起来。他认为,移情是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先天形成的特质。个体在内化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时,移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4]霍夫曼区分了移情中的内疚与弗洛伊德的内疚的差异,并解释其作用。此外,还确定移情的发生可以激活道德原则。霍夫曼的研究对移情的发展进程进行详尽描述,并探讨了移情与内疚和道德原则的关系。其理论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结构三部分,但无法解释儿童如何形成关心他人和自私自利动机间的平衡。

四、总结与建议

篇3

摘要:心理学理论在当前企业组织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指引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还协助企业分析其员工的行为思维。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出发,在充分解释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之后,提出了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招聘方面、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 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普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各个企业之间重要的竞争资本,人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国强,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竞争中最为重要的竞争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目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转变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但是,无论怎么定义人力资源管理,其发展的历史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力资源管理都必须以以人为本作为起点,从而实现员工的最佳配置,进而企业获得最佳收益。

 

二、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为了完成企业管理工作中关系到的事或人等方面的任务要掌握的各类技术及概念,从而完成企业发展终极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针对的是人,而心理学理论针对的对象也是人。人是研究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是无法模仿的,同时也是无法替代的。怎么管理好人,从而发挥人的潜力,显示出人的价值,为企业谋取持续的竞争力,是当前心理学理论及人力资源管理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就显得无可替代了。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还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发展。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反馈也是心理学理论重要的实践依据。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三、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心理学理论在员工招聘方面的应用。所谓员工招聘指的是企业为补充其所欠缺的员工,实施的寻找和发现适合工作要求的申请者的行为。员工招聘是一项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传统的招聘方法与招聘过程都浪费了企业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并且不能客观地发现人才与使用人才。而现在的招聘模式采用了心理学理论中的心理健康测试及测试表等各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招聘的效率,并且招聘的员工大部分都可以胜任所在岗位。

 

2.心理学理论在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应用。人类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具备其自身的特点,世界上根本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因为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同、以及其遗传基因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而个体化的差异最明显的要属心理特征,人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类的心理特征会受到其自身活动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应的变化,进而表现在性格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会伴随环境及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尽可能将每个人自身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为他们安排适合的工作,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将自身的优点充分应用在对应的工作中去,让每个人都将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工作上,从而让企业达成其最终目标。例如,性格比较外向的员工,可以安排其从事宣传与公关类的工作;善于表达的员工,可以安排其从事管理与组织方面的工作;性格稳重的员工,可以安排其从事文员与财务方面的工作。企业在用人以及进行职位升迁的时候,要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

 

3.心理学理论在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应用。激励制度能够让员工感知自己的价值,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员工个体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效益,要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激励制度。激励制度必须要以员工的需求为本,必须要真正地了解到员工的需求之后,才可以制定对应的激励制度,从而满足员工的需求,进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针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仔细观察员工的内心与对应的行为,从而掌握员工内心的需求,同时制定对应的制度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例如,为员工建设舒适的工作环境,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此外,针对一些能力比较突出的员工,可以安排有难度的工作,这样可以激发这类员工的成就感;而针对一些在事业发展中遇上挫折的员工,可以采取为其提供培训的机会,让其重新振作。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心理学理论成果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不足。然而,我国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还有所欠缺,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充分应用在高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树立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就对教育心理学理论如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调整学生心态,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经验和阅历都比较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在面对挫折时难以保持良好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的依据,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辅导,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为了自身的目标不断努力。仔细分析教育心理学理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活动是学生整个心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贯穿于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甚至性格和能力形成的整个发展环节。但是,高职院校却对学习活动存在着十分片面的认识,认为学习活动只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关系的心理素质却予以忽略,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心理认识,情绪和情感发展很不稳定,甚至出现思想畸形的现象,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学生的责备和批评,而是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性格和环境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及时和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逐步增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从而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1.2确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使期望和效能保持在准确而较高的水平,避免出现由于目标过高使学生力不从心和目标过低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督促作用这两种现象。良好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辅助学生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并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目标,以便树立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理论认为,与外在鼓励相比,内在学习成就更激发人们的学习热忱,强化人们的学习动机。使人们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就是教师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结合,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3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要参考认知学派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结构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学生的角度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言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教师要善于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的导入,通过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取教学手段,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中,照顾到每个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避免和降低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隐患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保持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结

篇5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58-0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的出版为标志的。在西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展了科学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探索,编写出版了一批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一、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最初研究是从学生的学习开始的,纵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是从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从只关注学到关注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趋势,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且从教育心理学发展史来看,对某一热点的关注在其尚未取得很大进展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可以预料,对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由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重视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等于是把教育情景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因素熟知,并同时动态地理解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或反思过程。只有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教与学的情景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育成效。

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愉快的心情,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作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境界,对动机的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者的成功预期在学习动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并使教学活动能帮助其达到目标。学习者内在的成就感比外部的奖励能更强烈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兴趣既是求知心理向往的“导火线”,又是学习行为动力的“助推器”。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习目标、教材及教法三个层面探索如何构建一种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机制,使他们在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到上课的必要性,乐趣和益处,慢慢从学之者变成好之者,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

随时让学生有成就感,这一点很重要。在学习中,如果能找到成就感、自信,觉得是一种乐趣,我们就会对学习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互动的,如果我们老师能随时给学生这种成就感,学生也会对我们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一种惧怕心理,就是惧怕老师突然提问如果老师来个突然袭击的话,结果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如果明确的告诉学生提问那部分内容,学生会认真的去准备,只要认真准备,大多数同学是可以回答的很好,当连续几次之后,学生就有了自信心了,也就有兴趣了。这时老师及时鼓励表扬一翻,学生也会为争取这种表扬,这种小小的成就感而努力。达到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学工作的另一主体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合理的队伍结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为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可把教学经验不足、教育理论缺乏、具有潜力、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和学术深造,促成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互动交流,及时获悉市场的信息,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尽快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技能,使其不断探索创新,能尽快胜任高职教育岗位工作。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还要博览群书,这样在讲台上方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教师应不断学习、思索、更新,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才会有敏捷的职业思维,才能使课堂活泼轻松,语言妙趣横生。当然,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节奏和课堂气氛的配合,不能天南海北,海阔天空乱吹一气。“磨盘千转,不离轴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题,趣味性教学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更不是街头巷尾的野台戏,那种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讲课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害无益的。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学校教学众多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真诚、奖赏和移情性理解。这就要求师生彼此坦诚相待,教师要赞扬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缺点,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同情、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广义上讲,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乃至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客观上起到心理引导的作用。为了营造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场”,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并不断提高和完善知识结构。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染力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此外,激情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总之,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数信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第一印象;角色意识;交往心态;情绪控制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协调师生关系,形成默契;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调控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方的仪表、言谈、举止等表面层次的认知而形成的人际印象。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继续交往的意愿。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的形象、气质及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哪门课,往往是从喜欢教师开始。因此,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行为美,即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热情而富有责任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真诚和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舒适和满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了这种信任感,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这种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其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教师是真诚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其次,要形象美,即注意身体语言。教态是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体姿态和风度。为人师表,优雅的举止常常令人羡慕、赞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态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典型直观的手势辅助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眼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能折射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教师善于运用眼神,也会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发挥微妙的作用:用温和亲切的眼神关照全体学生,用热情鼓励的眼神给胆怯者以勇气和力量,用微笑钦佩的目光给成功者以赞许和激励,用朦胧疑惑的目光暗示发言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补充纠偏。教师对那些开小差或违纪的学生则应用严厉而坦诚的眼神及时提醒,眼神运用得当,将取得语言未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即是亲切的,又是严肃的,既是真诚的,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见,用好身体语言,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直观形象,又活泼生动。

再次,要语言美,即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是一种在规范性、科学性、感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审美化语言。优秀的教师十分明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的重要而注意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通过含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解,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增强角色意识,调整交往心态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是通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一定的社会角色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交往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就必须随交往对象的改变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要及时地撤出与双方关系不相称的角色,而进入与双方关系相协调的角色。不然,就会形成人际障碍。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课堂教学是特定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这个角色在学生的期望中应该是学识渊博、条理分明、表达清楚、深入浅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大方的学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便会使学生产生“他(她)不像个教师”的感觉。学生的这种感觉会在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交往中形成障碍。因此,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此外,根据心理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心态也是直接影响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际交往心态即人们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也受交往情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中某种心态占优势,便会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来,交往时的具体情境也会对交往产生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角色虽然是固定的,但角色所表现出的交往心态却各不相同。学生的交往心态表现在对教师是否认同,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情绪是否高涨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而是需要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因为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运用语言、表情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情感的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教师的心态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会对学生的态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心态,即家长型心态、成人型心态和儿童型心态。顾名思义,家长型心态的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通常表现为统治的、命令的、训斥的权威特征。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表现为关怀和怜悯行为。成人型心态是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在交往中,接人待物,符合情境,尊重对方,讲起话来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儿童型心态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其交往行为表现出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缺乏主见、顺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同时也是很脆弱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视学生具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好交往时的心态,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以成人型心态面对全体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多一分理解和关爱。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你是慈母,有时候你是严师,而有时候你又是朋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而是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时调整交往的心态罢了,因为很多人际冲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心态不平衡而造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心态是不平衡的,教师往往带有家长型心态,而学生则被视为是儿童型心态,这是需要纠正的。

整合课堂情绪,提高注意水平

(一)整合学生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愉快根据心理学理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的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弱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适度的愉快情绪。在实践中,教师除了需要经验和敏锐的知觉外,还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

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焦虑,即当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同时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一种情绪,主要伴有紧张和恐惧情绪。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焦虑程度太底,学生注意力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贯彻“愉快教育”理念外,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感觉到个体存在的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好奇心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学生的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根据情绪理论,兴趣是当个体的需要、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体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好奇心、社会互交作用、榜样、游戏、幻想、幽默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课堂氛围只有整合这些情绪,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中,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作用,愉快和焦虑在适宜的水平上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底或过高都会会阻碍学习。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除了调控课堂情绪,还要合理设计课堂刺激,使学生的“注意”也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上述三种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因为其耗能较少,不容易引起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其耗能较多,容易引起疲劳;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学生通过对某项任务的学习,增进了对该项任务的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沉浸于该项任务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不致使学生感到疲劳,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组合运用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等情绪理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设计兴奋,通过兴奋点(情绪)造成无意注意,带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并发展有意后注意,但“兴奋点”的推出必须要在合理的时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几个因素,在实践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可能还要复杂得多,教师需要针对具体课程的内容,并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确立教师的可信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的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篇7

1.研究对象

以无锡运动学校篮球队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类;借助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运动心理训练方面的资料,为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访谈法:走访北京、浙江、上海和江苏等业余运动学校和相关专家学者,充分了解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学训练情况。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一种S-R(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环境是刺激,由刺激产生的行为是反应。依此理论指导篮球运动训练,篮球运动中的刺激是通过篮球实现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目标,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反应;防守限制对方得分,进攻努力得分超过对手作为刺激,个人和全队采用的技战术行为作为反应,形成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强化,进行篮球运动训练。

(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

①机械地用动物的学习规律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忽视了社会文化刺对人的影响,行为主义仅仅解释了人类学习的生物属性一面,未揭示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视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以及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简言之,指导篮球训练呈现简单性和外在性。

②过于强调训练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主义过分强调人的行为,轻视或忽视意识、态度和情感意志的变化对训练的影响。

③忽视篮球运动专项的规律,篮球比赛的节奏调控,专项意识和专门化感知觉的培养。

2.认知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认知心理学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环境),又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心理结构),把重点放在二者的结合上,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既S-O-R。

(2)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

①认知心理学脱离篮球运动的实践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把训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心理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于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呈现认知心理学的片面性。

②篮球训练的实践中容易出现聚焦在认知上,而忽略其他非认知因素,甚至过于强调训练的认知性,轻视或忽视意识、态度、个性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和情感意志的变化对训练的影响的现象。

3.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建构主义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个体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构和解释客观世界,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是多样化的。建构主义指向开放性探讨,鼓励对事物事件及特点的文化经验进行创造性思考。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

①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篮球训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事物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从多角度、多层次入手,学习者不需要设定某一固定的学习起点。可以采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训练方法、直接感知法、帮助和保护法,身体练习为主的训练法、以情境和竞赛活动为主的训练法和探究法进行篮球技战术的训练。

②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导篮球训练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在训练中形成“支架式”、“抛锚式”等训练方法和模式。

③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根据理论设计与实践篮球训练时,避免过于强调相对性而导致真理观的相对主义。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认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学什么、如何学、进度怎样安排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提倡学习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指导者的专业知识与教授的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与情感态度。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体现为: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通过篮球训练不仅要掌握专项的技能和知识,还要掌握运用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发展的方法,培养获得强健体魄的能力。

②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③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过于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生物学动力机制,容易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反对客观主义的面目出现,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即只重视人的情感与价值,淡漠客观的科学知识本身。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汉字教学;活化

随着课外阅读的兴起,小学起始阶段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与同仁的交流中,我发现更多的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采用各种办法让孩子海量识记生字,开展课内外阅读上,而对生字书写的正确与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因此一定要在教学生字伊始,就让孩子建立牢固正确的书写印象。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阅读了一些心理书籍后,我发现要想让学生获取知识,就必须使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将教学设计从“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做法来提高孩子们识记汉字的正确性。

一、利用组块教学,提高识字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组块概念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组块思想认为,越是把学习的材料组成组块,储存量就越大,提取的效果就越好。

依据汉字的理据性,我组织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了不同的组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汉字形声字中的部首、部件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以“青”为声符的字“清、情、晴、蜻、请”为例,韵母都是“ing”,属于由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将之作为组块,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他们就掌握了音、形、义。

“品、森、淼、磊、鑫”等品字结构的字,字形具有系统性,把它们作为一个大组块,在基础字的字义上加深程度便可轻易理解字义。

一些汉字往往因为某部分与别的字混淆而时常写错。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将之分解组块。例如“染”,孩子们经常把“九”写成“丸”,我在教学时把它分解为“氵(水)、木、九”三个组块,染东西要用“水”,染料的来源是草木,“九”表示要染很多回,这样就不易写错了。同样“熟”字教学时可将“丸”当作是锅中正煮着的肉丸来记。

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二、提供记忆线索,加强感性认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脑对于抽象记忆对象的记忆时间往往十分短暂,这也是孩子们识字回生率高的主要原因。让汉字教学的课堂活跃起来,根据生字设计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从多种方面提供记忆线索深化感性认识。

1.让身体动起来。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在实际过程中让他们对生字进行积极的思维,帮助他们进行意义识记。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讲授“解”时,通过演示“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解”就是用两把刀把牛拆成一块块,所以由“勹”、“刀”、“用”、“牛”构成……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生字活起来。检索信息,要依据一定的记忆线索,它可以打开、激活有关记忆的痕迹,打通搜索通道。谜语短小精悍,趣味盎然,将它们与汉字教学相结合,可以让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对中、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易于被记忆库保留。

字谜从古有之,在孩子对字形结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我便将这一活动引入识字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谜面,成为回忆生字形音义三要素最可靠的线索。

针对三年级孩子总将“碧”的“石”写成“王”的情况,我引用了自己孩提时接触过的谜语“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使学生回忆起字形(下面是“石”不是“王”)的线索;书中“告”的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字形(上面是“ ”不是“牛”)的线索不但使学生在生动的认识中记住了这个字,也给了我这个教育者很大的启发:“向前一直去”,他们知道了“句”的写法;在“八九不离十”中,他们明白了“杂”字的组成……随着兴趣的调动,那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生动的谜语,智慧的火花即时闪现,遇到“明”,他们能编出“日月同辉”;看到“朝”,他们能想到“十月十日”……

3.让冗余信息多起来。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其中新信息才是信息量,已掌握的知识就是冗余信息。在识记生字时,冗余信息越多,要学习的新内容就越少,就越容易学。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办法提高信息的冗余性,降低孩子们的识记难度。

1)创设情境:例如“疑”字,有“迟疑、犹豫”的意思,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他想:我该用“匕”首去刺杀敌人,还是用“箭”矢去射杀敌人,是用长“矛”穿透他们的胸膛呢,还是看形势不对干脆逃“走”呢?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孩子在识记和书写“疑”字时就轻而易举了。

2)编顺口溜:例如“嚷”――张开嘴巴乱嚷嚷,一点一横长,两口在中央,“衣”字没有点,一口水井当中放;“德”――阿十和阿四,是对好朋友,两人很团结,做事一条心。琅琅上口的歌谣,一下子就突破了这些生字的教学难点,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会口诀后,孩子们在书写“嚷”时没人将撇遗失,书写“德”时再未有人将“四”下的短横漏掉。

孩子们很快掌握这种识字方法,甚至模仿编出了“司机讲话”――“词”,“山上的石头”――“岩”之类的口诀。我便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做老师。一次,语文基础较差的张某在教大家识记“赢”时这样说:“我死亡都不怕,张开大嘴巴,吃掉了月亮,吃掉了贝壳,吃掉了凡人”。这一了不起的创新立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有时孩子编的儿歌、口诀十分牵强,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本身就是他们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对这个字的感性认识也更为深刻,能让他们更为持久地记住生字,理解含义,这不就是我们汉字教学的目的吗?

三、利用加工线索,辨析形近汉字

篇9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2](Sheldon M.King L.,2001,56(03):216―217)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3](崔丽娟,张高产,2005,28(02):402―405)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不断得到研究者的关注。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 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4](Medvedova L.,1998,40(04):261―265)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能够使英语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意愿。

三、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普通高等院校学生,通过高考考入高校证明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各自一套的学习方法。这种普遍为学生选择的,中学时代早已熟练掌握的应试教育学习方法显然与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即注重英语的听说社交能力存在显著差距,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优化学习习惯,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而一个比较有效的捷径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提高学习的标准,自己发现学习方法的不足,主动改进提高,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交流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作为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对象,普遍是“90后”学生这样一个群体,独生子女比例增多,学生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加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为战、纪律松散。作为以听说为目的大学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与有效的学习主体间内在沟通直接影响英语学习的效率,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小组学习改善学生的合作关系更显得十分重要。英语教学的形式,更多地采用分小组教学,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通过取长避短,体会到英语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增加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积极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习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带着兴趣去学习,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不是外部所赐予的,而是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快乐情绪一经产生就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源泉。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曾说过:“学生在一堂课中不能大笑三次,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高等院校的学生特点与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的学生不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愉快教学”是国家教委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广的一项教改实验项目,它主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性,从而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愉悦。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音频以及网络资源,更好地增大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语学习上。在教学内容上,作为高校学生,上网学生比例多,在教学资源上,可以采用教师拟题,学生搜集的策略,让对新生事物敏感,对网络使用熟练的学生从网络海量资源中寻找教学音频、视频等资源,由教师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对于未采用的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论坛、公共网盘等网络平台,共享学生的成果。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无形中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作为学生,通过对比,能够发现别人学习方面的长处;作为教师,从学生搜索的素材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另外,要对有进步的学生适时地进行表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更能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有前进的信心,努力的方向。

美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詹姆斯教授曾说过:“我们仅仅利用了我们身上潜在的体力和智力的很微小的一部分,人本身有许多能力未开发利用,所以我在课上夸奖哪怕取得一点点进步的同学,鼓励他们激发潜在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使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在讲授“Smart Cars”一课时,首先向学生发问“Do you want to own a car?Why?”回答多种多样,例如:“No,because there is traffic jam.”对学生的积极回答提出表扬,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因势利导:“The problem can be solved by technology―intelligent highway.”由此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表现出迫切想知道这个从未见过的“intelligent highway”是什么,怎么就能解决如此令人头痛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我们将学生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并对每个人进行积极的反馈意见,对于学生的鼓励作用巨大。

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5](Pervin L A,John O P.,1999:629―652)由此类推,同样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的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不可忽视,1991年,一项全美调查显示44%的教师在教学中受到学生问题行为的持续性干扰(Mansfied,Alexander&Farris,1991)。研究表明,纪律是新任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L.Rose&Gallup,1999),违纪学生是许多教师的重要压力源(Abel& Sewell,1999),而管理不善则是教师离开课堂的主要原因(L.Weiner,2002)。[6](黄希庭,2009:269)可见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融通的,是双方之间相互对等的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来自于师生间的默契和信任。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蕴涵着对学生需要和学生心理情况的感知和理解,相信学生想要学习,并认为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

教师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性,而不是穷思竭虑地想着如何控制学生。教师的倾听比单纯的讲授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多说、多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而减少自己的发问和讲述,这样有利于团体和谐气氛的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如果采用学生提供素材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心理上更加认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会本能的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加配合、主动。自己搜索的素材,这实际上是一个预习的过程,也正因为熟悉了内容,课堂上很好的破除了学习内容的恐惧感,增加了学习信心。

3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促进学生合作的教学方式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7](阳志平,2010)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个人压力通过小组成员的参与而减轻。

小组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每名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因此小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英国文豪萧伯纳曾打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If you have an apple,I have an apple,and we exchange these apples,then,you and I are still the only one apple,but if you have a kind of thought,and I also have a kind of thought,then,we exchange these thoughts,so,every one of us will have two kinds of thoughts.)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可见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结构的建构。

对于分组学习方式影响的一个关键是分组的原则,即分组时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语言水平等,一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大家练习的机会均等。中国老师习惯于给好学生喂更多的食,结果好学生锻炼的机会越多,基础差的学生被边缘化。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发言,其实他们也很有想法,要得到尊重和关注,因此,我会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的学生提问。老师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思考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积极地给予回应和鼓励。

篇10

〔关键词〕践行;极心理学理念;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2004年被确立为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发展性心理辅导”实验学校。近年来,学校以全国德育课题“健全心理品质,培养和谐人格”为抓手,在学校层面开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化发展的行动研究。我们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以培养高中生乐观、自信、意志坚强、有责任感、诚信、尊重关爱他人等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潜能发展;以活动推动为主要载体,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学校科研特色,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品牌。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行动策略。

建设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中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和补偿作用,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建设好校园生态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我校的校园环境布置、学生社团活动、学校课余生活、校园网络媒体等方面,都努力做到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学校有自己的科技文化节和体育艺术节,通过规范组织新生入学典礼、十八岁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典礼等集会,进行校风建设,浇铸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学校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月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践行规则,外化行为,内化为精神品质。

学校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文化阵地,自编教师阅读刊物《阳光地带》,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积极影响。近年来,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我校的主要实践方式。我们分年级进行试点,试点班环境布置总体充满人文情怀,具有为学生提供自塑方向的精神价值。黑板报主题精心选择,班级的每一面墙成为文化“传播者”,“班级公约”由学生集体讨论,“文化天地”传播健康文化,“真我风采”记录学生成长足迹。试点班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人长期受到熏陶,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开展“心灵之约”特色活动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注重发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我校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启发意义。近几年,学校着力构建该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行政层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在校长室领导下统筹安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在教师层面成立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各项工作;在学生层面组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活动,辐射群体,共同自助。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它将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为学校发展打开全新的局面。为此,学校出重资建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阳光地带”,“阳光地带”面积达260多平方米,配备齐全。三个个别心理辅导室设计别具匠心:知心室以橙色为背景,橙色的桌椅,加上橙色调的壁画,象征温暖;怡心室的设计换成红色调,寓意热情;馨心室格调清雅,以绿色为主,代表自然和生命的气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的10多位教师以“阳光地带”为活动平台,积极主动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4位配证上岗的辅导老师主要负责个别咨询,辅导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利用辅导室的不同颜色激发积极情感,进行辅导谈心。3位试点班主任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班本策略行动研究。3位教师分别负责三个年级的《家教之窗》。2位团支部人员负责“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各类心理调查和各项学生活动。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全体人员结合各自学科特点进行学科渗透的行动研究。做好以上各项常规工作外,自2006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研讨心理活动课,聘请专家为学生、老师、家长讲座,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现场咨询。

开设“同伴教育”活动课程

心理品质的形成固然需要校园环境与舆论环境的建设,但更需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学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自我教育的对象。基于这一理念,学校进行了试点,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方式主动进行“心理建设”。为此,学校学生会成立温暖小组,温暖小组由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爱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自愿报名组成,定期参加学校开设的心理专题讲座培训,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

学校在试点班增设“阳光天使”,“阳光天使”承担“同伴教育”任务。每周班会课由“阳光天使”主持“活动课程”,课前有班级自我管理小组成员组织学生确定“活动课程”的主题,主题内容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词。内容提前公布,“阳光天使”召集感兴趣的同学加入讨论,形成“活动课程”的操作方案,班主任也参与讨论。我校经过实践提炼了“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情景导入――生生对话――角色扮演――感悟体验。比如以“我要拥有智慧”的课例为例,先设置一些题目进行现场采访,“我班谁做事最具独创性?”“谁最热爱学习?”“遇到问题最喜欢问谁?”再通过生生对话挖掘这些人智慧形成的因素,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演绎智慧品质带给人的幸福,最后通过体验让学生获得真实心理感悟的同时将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在课题选择上,注意选择对自我在心理完善方面积极暗示的用词,如“和谐班级、和谐个体”、“我自信,我快乐”“我的情绪我做主”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建设的积极性。

采用阳光评价方式

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学生情绪越积极,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就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乐观的情绪,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笑迎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学校在改革评价方式上进行努力探索。高一年级开展优秀作业展示活动,高三年级在百日誓师大会上综述班级学习标兵的事迹。学校倡导学科教师采用阳光评价方式,教师所说的话、传递的眼神、做出的动作、表示的态度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可能引发的后果,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注意评价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