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7 07:1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收费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一般情况下,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达标的不收。但是有两个例外:
(1)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缴纳超标排污费;
(2)向大气和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达标排放的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污应当限期治理并科以罚款。
篇2
关键词:审计收费政策建议独立审计
一、我国审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审计收费缺乏收费标准且审计收费总体上偏低。在西方国家,公认的审计计费标准为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工作小时。一般而言,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都与审计工作小时密切相关,因此审计工作小时是比较合理的审计计费标准。但我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审计计费标准,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有的按公司总资产计算收费,有的按营业收入计算收费,更多的则是通过与客户的讨价还价来计算收费。
我国审计市场的收费水平不仅无法与国外同行水平相比,而且无法与目前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和所承担的风险相配比。低廉的审计收费难以支持注册会计师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很多都与审计证据不足有关。
2.政府制定的收费标准与对执业质量的要求存在矛盾。由于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执业要求的提高,使得事务所的执业成本上升,按照前物价部门所定的收费标准,事务所难以盈利,甚至会出现亏损情况。这不仅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培育和发展注册会计师这一新兴的中介行业。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强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大幅度降低资费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考核指标越来越多,大幅度增加了事务所的执业成本。政府干预事务所业务收费的后果必然造成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秩序混乱,行业发展受阻。这些规定的出台,一方面使得事务所无所适从,事务所在执业质量和审计收费的两难抉择中徘徊;另一方面对非国有企业,事务所仍然按正常收费标准进行收费,而对部分国有企业却可以降低收费,使得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支付的监督成本不一致,造成不公平竞争。
3.价格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价格竞争向来是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所惯常采用的手段,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市场主体,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这一方式。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夸大业务量、压低收费价格、搞业务回扣,在各地已经是业内人人尽知的事实。目前,我国事务所的年报审计收费金额集中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约占总资产的0.06%.2000年和2001年审计收费占资产比例均值分别为0.0366%和0.0412%,其中资产规模越大的客户,事务所争夺更为激烈,价格更低,反之规模相对较小的上市公司,价格相对较高。一般都认为低廉的审计费用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所以这种低廉的收费,不但不利于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加大了行业的风险,也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4.审计收费信息披露机制缺失。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制定程序,有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若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由经营者决定,经营者就可能利用报酬的高低来“买断会计原则”。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进行披露监管。证监会专门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对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应当分别按照财务审计费用和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费用进行披露。但是,对披露内容的分类仍然过于笼统,不能够帮助使用者进行更为有效地决策。
此外,也没有建立保障披露行为有效性的机制,因而有关注册会计师报酬情况的披露质量并不理想,所披露信息复杂混乱,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不强:有的上市公司按年度来披露所支付报酬额,分年度不分会计师事务所;有的则按所聘任会计师事务所来披露支付报酬额,不分所属年度;有些上市公司披露实际支付报酬额,有些披露的则是应付报酬额;有的本年度的数据还包含上年的费用;不披露所支付报酬的制定程序和标准;不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对子公司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只字不提;披露审计收费信息未经会计师事务所确认等。还有少数公司拒不披露任何收费信息,事后也不就此问题提供补充公告。这样,报表使用者就无从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出于“买断会计原则”的目的而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
5.审计人员审计收费的法定权利与之承担的风险不对等。在我国,对审计人员审计收费的权利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中对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进行了规定。但是在审计实务中,由于法律责任缺乏具体界定的依据、主体法律规定不明确、诉讼起点太高、赔偿金额难以确定、处罚避重就轻等原因而导致了审计人员没有承担法律规定的应承担的责任。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所承担的与获取审计费用相关的审计风险,即审计人员审计收费的法定权利和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等。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市场中享有完全的法定权利,而不承担与之对应的完全的法律责任。这种不对等致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行为上表现为:只有获取审计收费的冲动,而没有风险对其行为的约束,这使得非理性的行为充斥审计市场,造成审计市场秩序混乱。
6.审计收费行业自律失灵。在目前我国审计制度安排下,审计市场缺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判断机制,从而丧失了注册会计师自律的前提,导致注册会计师个人信誉和依靠个人信誉寻求职业发展的职业环境的缺失。因为审计产品的准公用物品性使得完全靠市场需求引发、道义力量自行调节的注册会计师在经济人的思维模式下可能做出违反良心、损害职业形象的事情。所以行业协会管制自律是对注册会计师自律偏差所进行的矫正。但是由于职业资格、职业道德、执业规则、违规惩戒等方面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行业管制自律对审计质量的约束作用非常有限。这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审计收费执业标准建设滞后有着密切联系。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加强行业自律是规范执业行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佣金或者回扣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但是目前在这一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佣金、回扣现象。这些佣金、回扣名目繁多,形式多样,比如钱物、消费、中介费、信息费、场地使用租金等。给了回扣,再被压价,审计成本都难以收回,自然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我国审计收费制度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行业竞争的结果。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其主要的产品是审计报告,物化劳动只占有极小的比例,大多数为注册会计师的智力投入。审计产品的质量又难以衡量,因此审计成本变动的空间非常大,又由于事务所的风险意识不强,质量控制不完善,很容易偷工减料,不安排相应的人员和相应的时间,不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牺牲审计质量、压低审计成本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生。因此,审计标准难以统一,审计价格也就便于随意制定。
2.审计市场缺乏有效需求。审计市场的需求方一般为需提供会计报表的一方,其最终需求是来自报表使用者即投资者、债权人与监督者,管理者也可能为改善单位的管理,产生对外部审计的直接需求。以投机为主的投资者不会给报表的需求方带来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力,而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做出决策的成熟型的投资者、债权人则会提供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经济源动力。中国的审计市场是由政府一手培育和发展的市场,不是自发形成的市场,所以市场的直接需求方的需求动力也是由于政策等因素形成的被动需求。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缺位,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广大股民为代表的最终需求者的要求得不到直接需求方的满足,这就使得审计市场缺乏有效需求。
三、完善我国审计收费制度的政策建议
1.改变现行的审计付费方式,根据审计质量决定是否付费。由委托人直接付费给会计师事务所改为由需要审计的公司将审计费用预先付给当地的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质量进行鉴定,之后再决定是否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委托仍然是双向自由选择。当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结束后,现有行业主管部门随即抽取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检查审计质量的好坏,对抽查到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行业主管部门或者注册会计师协会则拒绝支付费用,将这部分拒绝支付的费用作为奖励基金。总之,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认定审计报告的质量,应由监管部门先把关,再决定是否付费。
2.加强监管,严格处罚超低价收费的不当竞争行为。审计行业监管机构应从保证审计独立性入手,明确规定除了按审计收费依据收取审计费用外,不得再有任何变相的收费。对于不按标准收费,随意降价、支付回扣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从严处罚。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公司都有可能出现败德行为,有时候则是两者合谋,安然事件就是例证。安然事件出现后,美国政府建立了由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小组,对其监管框架进行协调,其中包括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关键领域,并对会计行业的监管机制进行改革。
3.强化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现有的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上市公司,且较分散,无法让利益相关者取得有用信息。因此,应重新制定条文或修订原有规定,务求完善。坚持集中性、详细性和强制性披露,只有集中、详细和强制三者结合才能保证对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披露的信息质量。信息披露形式可以是指定网站,或指定报纸,也可以是二者结合。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信息的传输环境,可同时指定网站和报纸,关键在于存放的文本及位置要能够让广大信息使用者方便查阅,推行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确认制度。
4.改善审计收费自律机制,建立真正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之间的伙伴关系;强化行业协会建设,建立专业委员会,引入专家指导制度;实施审计收费备案制度;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制度,并配以信息反馈制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VOC;排污收费;制度
前言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或VOCs)这个术语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但人们对VOC的真正含义了解并不多,实际上各国及国际组织所给出的VOC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ASTM标准定义VOC为任何可以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世卫组织(WHO)定义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熔点低于室温、沸点在50~260℃之间的所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国内标准如《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2-2008)定义VOC为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初沸点≤250℃的任何有机化合物。VOC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其中大部分为无毒或毒性很低,只有少部分有毒,并且可以致癌[1],因此大可不必闻“VOC”而“色变”。但是对于这少部分有毒甚至可致癌的VOC仍应引起足够重视。环境中的VOC存在天然排放源和人为排放源两个途径,一般来说有危害的VOC主要来自人为排放源,它们是由化工生产、燃料燃烧、矿物冶炼、工业加工、垃圾焚烧、香烟烟雾等以及VOC储藏、运输、使用环节的泄露所致。不同VOC对人体的危害特点并不相同,以室内装修释放出的甲醛为例,可引起急、慢性中毒,导致流泪、结膜发炎、视力减退、支气管炎等症状,还被国际癌症机构列为可疑致癌物。
目前,VOC已被视为仅次于颗粒物的第二类大气污染物,发达国家早已将其列入特别控制范围。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所行动,除了不断完善VOC排放标准体系以外,VOC排污收费制度也在加紧酝酿之中,相信不会太久就会颁布并实施,这对于全面构建VOC污染防治体系将是重大突破和转折。本文基于VOC监测体系架构、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套、法律支撑等方面,对VOC排污收费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从事环保基层工作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VOC监测体系架构与排污收费制度
1.1 排污收费制度概述
排污收费制度通俗地说就是“污染者付费”制度,通过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征收排污费以实现污染控制的目的。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环境政策,对于减少排污以及推广应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2 VOC监测体系架构问题及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已形成“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的四级架构。基层监测能力与国家、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监测队伍、测试技术、仪器装备和监测投入方面离满足VOC监测工作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VOC监测涉及行业多、门类复杂,即使国家层面也远未完善,VOC监测更多以科学研究为主,全国和区域VOC污染特征、排放状况仍然未知,VOC排放量还采用欧美的排放系数进行测算[2]。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监测机构要实现面向全行业的监测难度极大。另外,环境监测主要由环境主管部门下属监测站完成,如果监测能力不足肯定会影响VOC监测质量。监测数据是VOC排污收费的主要依据,其质量必会影响排污收费制度的落实效果。
1.3 完善VOC监测体系对策与建议
要完善VOC监测体系,必须打破现有监测体系中的桎梏,将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分开,建立多元化的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站与环境管理部门存在隶属关系,环保部门为避免“肥水外流”,一般不允许外地监测机构染指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监测业务。多元化的VOC监测体系可从根本上解决VOC排污收费制度对VOC监测的需求。美国、日本等国政府只负责环境政策的实施和监管,而将监测工作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监测机构,而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存在更利于保证监测结果的公正,这种做法值得推行VOC排污收费制度借鉴。
2 VOC排放标准配套与排污收费制度
2.1 VOC排放标准配套问题及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影响
VOC污染物种类非常多,按照官能团的差别,可以分为烷烃、烯烃、炔烃、醇、醛、酮、酯、醚、酚、羧酸等十来个大类,每一类又可再细分若干小类,如烷烃就可再分为直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卤代烃等,同时VOC来源又极其广泛。目前,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没将VOC包括在内,虽然一些行业标准已包含VOC排放限值,但覆盖范围还不够宽,并且VOC监测分析方法主要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在线监测技术是VOC排放监测的关键,因为不少行业间歇性排放VOC,如果没有完善的在线监测技术必将影响VOC排放监测的准确性,这方面的标准也是缺乏的。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监测标准不配套,不同监测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这对VOC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肯定会带来不少困难。
2.2 加强VOC排放标准配套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部2013年第31号公告)已于2013年5月实施,其制定的发展目标包括:2015年基本建立重点区域污染防治体系,2020年基本实现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减排,但是排放标准体系、检测标准体系等工作进度仍然比较缓慢。VOC排放行业接近100个,全面完善行业排放标准任务艰巨。广东在VOC污染控制方面走在前列,已颁布实施了一些地方标准,如家具制造、印刷行业、表面涂装、制鞋行业等VOC排放标准,但行业覆盖也还是不够的。建议首先完善VOC监测方法标准,在环境空气与固定源废气排放标准中加入典型VOC的限值,还要制定并完善VOC采样与分析方法标准,特别是在线VOC监测分析标准。
3 VOC法律支撑与排污收费制度
3.1 VOC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及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影响
我国开展VOC控制时间不长,系统性不够,行业针对性也不强。《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甚至没有VOC具体描述。现行法律法规中尤其缺乏VOC污染源环保准入、日常监管方面的具体要求,而且《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对超标排放的惩治力度也不够,造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现象,不利于VOC排污收费制度践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同时地方截留、占用、挤占排污费行为更会严重影响VOC污染防治。
3.2 健全 VOC法律法规支撑的建议和对策
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时应增加VOC概念,加入排污收费管理等内容。制定VOC优先控制名录,实施VOC污染物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限制甚至禁止VOC污染物生产、使用,明确VOC控制与消减计划,建立针对VOC污染消费品环境税收制度等。
4 结语
VOC排污收费制度正在制定之中,乐观估计在2015年可能颁布实施。该制度实施后将会极大促进VOC污染的防治,然而现行VOC监测体系、排放标准和法律支撑方面仍存不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发挥抛砖引玉之功效,能够见到更多真知灼见文章参与争鸣讨论,以便这项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档案行政事业性收费与少数经营性收费是档案服务收费制度的核心内容
档案服务收费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两类。
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的费用。属于行政许可类收费。目前,档案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依据,一是1992年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中央管理的档案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二是1988年国家档案局、财政部颁布《实施的研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在具体制定档案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上,各地做法并不统一,一些省、市专门制定本行政区域档案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向社会进行了公示,但也有些省、市,除国家机关提供属于政府公开信息范围的档案、人才交流中心保管的档案这两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外,没有其他的档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打造阳光政府,必将促使档案行政事业性收费越来越少。
服务经营性收费是指企业根据经营成本和供求情况或者各类中介机构提供档案有偿服务收取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的制定应当符合价值规律,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档案服务经营性收费主要实行市场调节价,比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档案中介机构自主制定档案服务收费,明码标价,注明档案服务的项目和收费标准,并通过签订《档案服务协议》,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收费数额、方式等,使收费具有合法性。极少数的档案经营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比如,一些房产、土地、高校等档案服务机构提供出具证明、查询、档案代管等服务的收费,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价格。随着档案服务市场日益成熟,经营性收费将逐步成为档案服务收费的主流。
收费主体多元化,收费项目和标准多样化,是现行档案服务收费制度的主要特点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档案事业发展,档案服务收费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有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档案中介机构,还有行业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科研医疗单位等。据调查,浙江省物价局自2007年以来,受理了多个档案服务主体的收费申请,其中包括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劳动就业服务过程中收取档案保管服务费、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部门提供房地产档案利用、出具证明等服务收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收取档案托管费、国土资源部门委托具有土地事务资质的机构收取土地原始档案查询收费等。虽然国家现行规定中央与省两级具有收费审批权,但由于收费本身分类上的交叉以及一些权力部门既得利益驱动,一些以行政事业性收费形式无法审批通过的收费,以经营性收费形式通过了审批,导致了现实中档案收费主体的多元化现象。
现行档案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趋于多样化。1992年国家物价局、财政部的《关于中央管理的档案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规定,档案服务收费项目包括档案保护费、复制费、证明费、咨询服务费,具体收费标准是,保护费按照档案形成的不同时期,每页收0.05-0.20元不等,特别珍贵的历史档案按3-5倍收取;复制费按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证明费按照出具学历、工龄等项证明,每份不超过2元,出具房产、地产等项证明。按10-400元收取;咨询服务费由各地物价、财政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制定无疑应该本着合理、透明的原则,但由于各地经济差异、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收费部门不断调整提高收费标准,而且还存在收费标准的形成由收费部门任意确定的情况,偶尔征求社会意见,也往往表现为例行公事走程序,没有真正起到反映民意的作用。
根据《2007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规定,目前档案服务收费主体和项目有:一是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流动中心的保存流动人员的人事关系及档案收费;二是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成果资料收费;三是建设部门下属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保存人事关系档案收费;四是农业部门下属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人事档案使用和保管收费;五是测绘部门的测绘成果成图资料收费;六是档案部门的档案收费和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收费。但收费主体多元、收费项目多样、收费标准形成过程不透明等问题,仍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当下制度缺陷是其主要根源之一。长期以来,为缓解投入的财力不足,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供应上允许其通过收费弥补经费不足,形成了经费供应上的“双轨制”,即通过税收形成的预算内资金与通过收费形成的预算外资金。这为各单位向档案服务对象收费提供了制度条件,导致现实中各单位为维持其正常运转必然要收费,同时这也为单位谋取额外利益提供了机会。
改革档案服务收费制度,无偿服务是国家档案馆、机关主要的服务方式
国家档案馆包括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该不该无偿服务,这一实践问题,理论界也是褒贬不一。有同志认为,档案服务收费可以弥补档案部门经费不足,档案馆服务收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在收费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虽然目前收支之间仍存在“制度暗道”,即将上收的总款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剂使用,剩余部分返还收费部门,但从长远来看,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篇5
关键词:收费;奖学金;成本分担;贷学金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的方式。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10所高校率先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改革,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的双轨制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实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探析
首先,I.M.布坎南认为:“任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都是那些得到教育的儿童及其家庭。在这一方面,教育是可以分割的,而且类似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普通服务。”美国学者E.S.萨瓦斯根据排他性和消费方式的差别将物品和服务分为个人物品、可收费物品、集体物品和公用资源四类,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是纯粹的个人物品,而被认为是混合物品,或称为准公共物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接近于私人物品。一般地,一个私人家庭只有在资金的预期利益等于或超过其私人利益时才愿意付费。其不会考虑给社会带来的溢出利益。高等教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是个人消费,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预期的利益更高,所以对高等教育收费更加容易被享受着接受。基于此,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分担。但是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具有更多的外部利益,更符合混合物品的特征,因此基础教育应当由政府举办并分担全部费用,其他各阶段的教育则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实行收费制度符合教育成本分担原则。
其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方面,研究生在社会上获得就业的机会要比同专业的本、专科生多,同等情况下其薪金前者也要高于后者。也就是说,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其私人收益率一般高于只受过本、专科生教育的人。我国面向普通本科生、大专生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根据经济公平原则,面向研究生推行收费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机会公平原则。中高收入阶层在全面收费的情况下是有经济实力支付一定培养费的,低收入阶层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经济困难学生则可通过增大覆盖面的有奖学金、贷学金等配套措施,获得奖学金或部分依靠贷学金来维持学业。
二、推行研究生全面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我国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年均2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到2006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万人增长到了39.8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10万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大与国家财力投入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体制之一。要想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实施研究生的有偿培养制度改革是一条重要的举措,
第二,在传统模式下,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目前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公费研究生。其培养经费和生活费全部由国家承担。一般情况下,计划内、自筹经费录取类别的确定都是在录取时根据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确定的,所以对研究生而言是“一考定3年”。且目前,按照国家规定,本科生、公费研究生是享受公费医疗的,唯独自筹经费研究生不享受,一旦发生病痛或意外事故,全部费用都得自己负担。“这也就导致了计划内的研究生高枕无忧。学习的动力不足,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难以激发;而计划外的研究生迫于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存在着不安心学习的现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后,如果研究生个人不努力,就得不到奖学金,就要分担部分教育成本。这就使研究生的学习和经济利益就有了直接的联系,从而调动研究生们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第三。教育经济学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断提升。关于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使用者、受益者应当分担相应份额教育投资的见解,逐步被人们所认同。这就使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具有内在的可行性。
根据十所高校的试点情况,随着改革的实行,试点高校纷纷提升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额度,以使受资助的研究生不低于以前公费生的比例。很多学校采用了以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岗位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这些配套措施使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推行就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当前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面临的问题
首先,学校、地域的差别使奖学金的设立存在很大差异。一流高校可以靠自身优势拥有一定数目的奖学金来满足研究生的需要,而其他一些二类院校没有足够的途径获取这样的巨额经费。据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奖学金种类33种,奖学金总额约115万元,获奖学生比例15%。而中国农业大学共有奖学金种类2种,奖学金总额约25万元,获奖学生比例5%。据调查,北京大学66种研究生奖学金都是“社会捐助”,其中包括企业捐助、个人捐助、学校捐助和事业单位捐助。而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则是一半来自国家,另一半来自两家企业的捐助。地方学校中,除了当地重点院校外,其他学校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社会捐助。由于一流学校毕竟是少数,如果推行全面收费制度,学生读研成本很可能会由于改革而大幅度提高,产生新的教育不公。
其次,研究生收费改革给导师带来的很大压力。2006年,教育部明确推出了以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并进行了试点,计划于2009年在全国全面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各高校在落实导师负责制时,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有责任资助研究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责任,并对导师资助提出了几种方式。例如,有的高校根据研究生的招生名额设定了具体的导师资助标准,有的高校明确规定导师对助研的研究生必须提供助研津贴。这将让导师面临更现实的“财力与生源”问题。导师有足够的能力申请到大课题,就能让自己的研究生做科研,就能让自己的研究生获取足够养活自己的科研劳务费。突然的转变使大部分导师难以接受,尤其是受学科性质的限制。一些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的导师更是难以接受。
再者,对维持研究生日常消费来说,奖学金只是杯水车薪。目前我国实行的奖学金制度数额小。覆盖面低。对一般学校的研究生而言,即使是获奖学金的大户,集多奖于一身,有优秀学生干部奖、学习优秀奖等。奖学金总额也只有几千元。且能拿到多项奖学金的研究生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一个院系一年有50%~60%获奖比例就已经是很高的了,有的院系只是5%左右。而且一般来说,每个学生获奖都是1000元之内。很多研究生在就读期间未获得任何奖学金。这样收费制度会对研究生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最后,对研究生教育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福利性的教育政策,其中计划内统招生占了绝大比例。计划内统招生免缴学费,国家每月还提供一定数额的助学金或生活补助金。若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社会、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可能在观念上都一时难以转变。对学生个人或其家长而言,不少学生认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因此,读研究生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理所当然应该承担所有教育成本。还有研究生认为,以前读研究生都是“免费”的,而实行收费制度后。对学生不公平等。这些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四、推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配套措施
首先,按地域、分学校、分专业收取不同费用。从地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生源远大于其他地区,尤其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考生热情不高。从学校层次上看。名牌大学和著名科研院所的生源持续增长,报考人数明显多于一般的培养单位,很多一般学校招生不足,只能通过调剂满足需要。从近几年研究生的报考情况来看,考生对学科专业的选择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性。金融、外语、计算机、通信、法律、经贸等应用学科专业生源充足。报考人数较多,录取分数较高,而农、林、地质、石油等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学科专业,生源严重不足。且如上所述,与大城市的一流高校相比,很多地方的一般学校无力筹集足够的社会捐助以满足收费制度的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实行收费改革,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杠杆的作用。对经济发达地区、名牌大学及热门专业,可适当提高收费标准。而对经济不发达地区、一般培养单位及冷门专业,可降低收费标准。
其次。建立规范的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奖学金是研究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国外高校提供的奖学金额度都很高,而国内目前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面都很小。因此。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以后,应当加大奖学金力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机制。尚未实行全面收费的学校,可以参照暨南大学的做法:硕士研究生“计划内”、“计划外”资格将不再实行“一考定三年”的制度,而实行硕士生计划内资格逐年评审制度,从入学后第二年开始按学习成绩和表现一年一评,重新排定公费、自费名单。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对于贷学金贷学金制度,我国现时提供给学生的贷学金数量偏少,而且要求学生的还贷时间也太短,从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求学问题。目前每位研究生每年的贷款总额一般在6000元以下,在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之后,这些贷款额度可能仅够学生半年的学费,而他们的其他所有学费及生活费仍将无从着落。对此,我国的贷学金额度最少应当提高到全额学费水平。当然在贷款的制度和手续上需要有一系列的制约措施,提倡诚信意识,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对于获得贷款。但未按期还款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再者,完善“三助”制度。近年来,很多高校推行了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的制度。其中助研主要由导师负责提供岗位。而助教、助管则是由于学校提供岗位。但目前“三助”岗位少、报酬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随着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施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助”制度。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这种自助式的资助方式与社会服务联接,将资助岗位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工作内容也拓展到各种社会需要的服务。另外,及时落实资金。切实加强助学资金管理,确保及时发放、专款专用。同时加强监督检查,杜绝挤占挪用助学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篇6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收费 国际比较
高等院校向学生收取学费,在美国、日本等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国家中,已成为惯例,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和人们固有观念的影响,其高等教育大都实行免费。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过渡,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明显增多,以及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欧洲各国政府对承担全部高等教育费用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等教育免费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也开始收取学费了。
1 各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基本情况
1.1美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国家和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所有美国高校的学生都需要交纳学费。学生在学期间,除必要的生活费外,主要支出是学费。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标准迅速提高,学费的平均上涨速度是美国人均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10倍,高校学费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关心的问题。据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的资料表明,四年制公立高校2004--2005年平均学费为5132美元,而四年制私立高校同年平均学费为20082美元。在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的今天,美国绝大数学生是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政府、学校、基金会和私人的贷款和奖学金来完成学业的。
今年来,美国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直接投入的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来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如规定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减免所得税,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好还可以享受每年1500美元的抵税退款待遇;建立大学学费预付计划,家庭可以按目前的学费标准一次或分期将子女就学应缴纳的学费存入基金会,待上学后由基金会负担其学费;还有一些学校实行学费分期付款的方式,甚至允许学生将1年的学费在10个月内付清。多种多样的资助和收费方法对不同情况的家庭和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美国高校收费政策是基于学校自主管理的基本理念,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收费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各州各学校之间、各专业之间相当不同,而且也取决于学生是否来自本州的居民,如果学生是留学生,则收费标准比外州学生收费要高的多。可见,美国高校学生收费政策与其财政税收体制、能力负担原则、公平与效率原则等社会经济基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私立高校一个学生全年的学费一般为数千美元到3.7万美元不等,如耶鲁大学商学院2004年的学费为35600美元。私立高校的收费标准一般高于公立高校,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哈佛大学为例,每个本科生年学费1977年为4100美元,1987年为11390美元,1997年为20424美元。公立高校学费本州学生一般为5000美元左右,外州的学生一般是州内学生的1.5~2倍。不少学校的学费是以学生所修学分按学期收取的。
另外,美国大学学费也与学校知名度、专业的热门程度有关系,这也是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人需求多样化相适应的。
1.2日本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
在实行高校收费的所有国家中,日本是比较突出的国家,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在日本,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其中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对学生收取学费差距悬殊。从统计数字上来看,1985年日本私立大学的学费是公立大学学费的2.45倍,到了1999年,私立大学学费则为公立大学的1.96倍。另外,日本高校收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家庭所负担的成本占教育总成本的比例相当大。进入21世纪后,公立大学在日本的数量很少,在此只介绍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是收费情况。
日本国立大学的收费制度采取的是立法保障的渠道,主要体现在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和《特别会计法》中,用于保障包括学习权力原则、无偿教育原则、设置者负担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完善教育条件原则和正义原则等内容。用立法保障高校收费的制度,是各国值得学习的模式。
日本私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杂费、经营收入、国家补助和民间捐赠等。学费收入占学校全部收入的67%,注册费和考试报名费占14%,国家资助占10%,其它收入不足10%。在私立大学就读的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70%甚至是80%,如此之高的比例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也是罕见的。将两组数据结合起来看会发现,日本绝大多数的家庭承担者子女高昂的学费,其家庭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日本的高等教育是由国家财政支撑的国立大学和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私立大学所组成的双重结构。近年来,日本的出生率有所下降,由此产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不断减少。这使得高校收费发生一些变化,如一些三流的私立大学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开始降低收费标准。
1.3欧洲一些国家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欧洲的许多国家是实施免费高等教育的典范,但现在有一些国家的财政不足,促使它们开始收取一定的学费。在欧洲北部国家主要都是高福利的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都比较高,目前还没有收取学费的打算;欧洲南部和西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收费,如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荷兰等;位于欧洲中部的国家收到周边国家的影响,就是否收取仍在进行讨论,如德国、法国等。
欧洲收费国家以英国最具有代表性。英国2004~2005年的学费为固定费用1500英镑,到2006年变为院校自主收费,但限制在3000英镑之下。虽然英国收费金额最高,但学费也只占人均年收入的10%左右。针对低收入家庭,英国采取了相应的资助体系。对年收入低于15200英镑家庭的学生进行全额补助,学生在毕业以后年收入达到£15000后才开始偿还贷款,还款的金额为超过£15000部分的9%,如果在还款期间学生的收入下降到£15000以下可以暂停还款。对贫困学生学费的补助以国家为主,大学也负担一部分,如全额补助贫困生时,政府补助2700英镑,大学需要补助另外的300英镑。因此,高等教育收费对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还是较小的。
1.4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在1985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免费教育,从1989年开始少量对所有学生收取少量学杂费,每学年收取200元,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成本分担制度。199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到1997年,全国所有高校基本完成了招生并轨和缴费改革,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逐步完善。
我国对高等院校的学生收费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区别对待。具体来讲,我国首先对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学生收费,接着扩展到财经等专业。作为为国家培养师资的师范类院校,其师范专业的学生是最后一批收费对象,并且其收费金额也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我国对
转贴于 高等院校的学生收取学费表现在收费的数量上,可以说是一个短暂、激变的过程。据资料显示,从1989年开始实行大学收费额制度,当时每年学费为200元;而同一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为1376元,200元学费占平均年收入的七分之一,加上生活费和其他开支,平均以每年500元计,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学费是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的50%。而到2004年,这时的大学学费基本上是处于5000-10000之间,与1989年相比,上涨幅度为25倍;而这一年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为8375元,比1989年增长6倍,大学学费的涨幅4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高等教育费用在家庭开支中占了很高的比例,超出了许多家庭的承受程度。按中等水平计算,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大概在1万多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为8375元和2109元,高等教育学费约为城镇人均收入的56%,农村人均收入的217%,给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带来困难。虽然我国建立了“奖、贷、勤、补、助”的资助体系,但覆盖范围仍很小,仍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2 各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差异
2.1学费收取标准不同
我国高校主要是公立的,除去因为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收费较高外,各高校间、各专业间的收费差距并不是很大。而美国和日本高校收费在公立与私立、知名高校与一般高校、热门专业与一般专业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如美国私立大学的学费是公办高校的4倍。2003年,佛罗里达大学的学费是2581美元,而佛蒙特大学则高达8994美元;在日本,私立大学1999年的收费标准,医学部最高为218.8万日元/年,工学部为63.3万日元/年,文学部较低,为46.3万日元/年。
2.2教育成本个人补偿比例不同
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增长迅速,由i989年200元增长到现在的5000元左右,超过了经济的增长水平,个人承担的比例由6.4%增长到目前的25%以上,增长了4倍。而在美国,个人的教育成本比例却在下降,由60%下降到30%;日本主要是私立高校,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处于较高的水平,为67%,但近年来由于生源减少,个人的教育成本开始有所下降;欧洲不少国家的高等教育仍是免费的,即使收费也较少。
2.3学费占人均年收入的比例不同
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占城镇人均收入的56%,占农村人均收入2倍以上:美国高等教育学费大约占人均收入的30%以下;高校欧洲一些国家虽然收费,但都很低,即使是收费较高的英国也只占个人年收入的10%。
2.4学费缴纳形式不同
我国学费缴纳一般在每学年的开始一次性缴纳,缴纳形式单一。在美国,建立了大学学费预付计划,家庭可以按目前的学费标准一次或分期讲子女就学应缴纳的学费存入基金会,待上学后由基金会负担其学费;还有一些学校实行学费分期付款的方式,甚至允许学生将1年的学费在10个月内付清。
2.5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不同
篇7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收费制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费用对于低收入家庭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 919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 109 元,按 2010 年农村贫困标准 1 274 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 2 688 万人[1]。以此来看,如果大学 4 年费用按 5 万元计算,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 2. 6 年的纯收入,一个农民 8. 4 年的纯收入。可见,高额学费对于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和贫困人口而言,已不堪重负。我国大学收费价格不但造成农村贫困者上不起大学,而且城乡一般收入群体也感觉负担过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因此,应该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收费面前人人平等”,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实行收费主体转换,由高校学生自己承担教育费用,真正做到谁受益谁付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付费方式的弊端。
从古至今,我国孩子从小接受的各种教育,付费的主体是家长; 在高等教育阶段,也不例外。接受教育的是子女,为教育买单的却是家长。这至少将会导致以下弊端:
对学生而言,滋长了他们不劳而获、完全依赖父母的心理。致使有的学生养成了好吃懒做、拈轻怕重的坏习惯; 甚至养成了相互攀比和铺张浪费的风气。这对他们今后找工作并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显然是不利的。
对家长而言,如果不考虑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的差距而采取统一的收费标准,这种不公平将最终导致学生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因为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对于学费的承受力相去甚远,统一收费的结果只会造成一部分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而无奈地选择收费相对较低的一般学校或专业,这将直接导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如因家庭遇上天灾人祸,家长支付学费的能力受到削弱,将直接影响其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对学校的教育来说,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学校要教育学生节俭、感恩等,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由家长付费的方式,则让不少子女“不劳而获”且感觉“理所当然”,难以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苦心,长此以往,将可能滋生与学校教育宗旨相违背的负面习气。
二、让学生自己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优点。
在高等教育阶段,让学生自己承担教育费用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埋单”,这是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促使学生制定一个较完善的人生规划,包括教育费用如何筹措和安排,借贷如何归还,学习和生活如何安排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有一个较独立和清晰的思考,真正学会如何把握自己的未来。
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家庭来说,无论经济状况如何,也无论子女在学期间,家庭经受了怎样的变故,孩子的学习花费都是有保障的,不至于因交不起学费而导致失学的情况发生。当然,对于教育而言,让学生承担自己的教育开支,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的很好方式和机会; 这与教育宗旨是一致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单独应对未来择业、就业和社会竞争环境的能力。
三、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学生逐步支付自己的学费。
从法律的角度讲,一般读大学的人都已是年满 18 岁的成年人了,有完全的自主行为能力。当然,让受教育者自己负担教育支出,现阶段在我国完全实现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完善一些配套措施,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
( 一) 完善助学制度。
1. 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在我国多年的助学实践中,助学贷款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助学贷款也是国际助学的惯用方式,它符合现代化的资助理念,能够实现资助效能的最优化、资助行为的持久化,代表着助学实践的前进方向[2]。目前,我国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 生源地和校源地助学贷款。我国从 1986 年起实行了贷学金制度,从 2007 年开始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国家资助政策试点,截至 2010 年底这项工作突飞猛进,已在 25个省市广泛开展。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2010 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113. 57 亿元,比上年增长21. 37% ,惠及 209. 1 万人。其中生源地助学贷款因程序便捷备受青睐,占到整个助学贷款的近 70%[3]。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曾指出:
“实践证明,随着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推进,近年来社会上对申请助学贷款难、发放贷款难的呼声越来越小,不仅各级政府和高校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选择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4]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获贷面太小、获贷额太少。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 20%,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 30%。以2010 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 3000 万人计,目前在校贫困生至少有 600 万人,而与社会经济基础息息相关的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占据主体[5]。
由此可见,每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大概只占需要贷款贫困生的三分之一。此外,每名学生每年贷款的金额为6 000元,交纳学费后,住宿费和生活费基本上就没有了。助学贷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专为本科生量身打造的,却满足不了研究生的需求,因为博士研究生学费每年超过一万元,硕士研究生大多也在 7 000 元以上。总之,我们应扩大助学贷款的比例,提高助学贷款的数额,以更多更好地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安心无忧地完成学业。
2. 完善奖学金制度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以奖学金( 含国家奖学金) 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政策尚不够完善。例如,奖学金额过小,获奖面不大,奖学金来源渠道受到一定限制。而且,奖学金大多以学习优秀程度作为评定标准,对贫困生的资助作用不大。在突出综合素质的奖学金评选竞争中,贫困生得奖比例很低,或者说,奖学金获得者与贫困生对应度不高。因为贫困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为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基础较差,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奖学金评比往往与他们无缘。因此,奖学金制度对减轻学生经济困难起不到实质效果。笔者认为,奖学金除了应加大奖金额度,还应主要对贫困学生人群倾斜。例如,美国大学的学生成绩好的不一定有奖学金,主要看家境,家境贫困的学生容易拿到奖学金。
美国大学还有全额奖学金,学生上大学可以一分钱不花。
要完善奖学金制度,学校应每年从教育收费中拨出专款,建立奖学金基金; 此外,学校应积极争取赞助,多设奖助学金,扩大受奖面; 同时应加大奖助额度,使奖学金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又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6]。
3. 加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力度。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2012 年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 4%的目标。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 59% ,离 4% 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其实,教育“追 4”行动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拉开。1993 年,4% 就被写进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希望在 20 世纪末完成[7]。然而,十几年过去,教育投入一直不曾达标,成为政府与社会之痛。
有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人均GDP 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 GDP 收入的0. 82% ; 美国为 6. 10% ,是中国的 7. 44 倍; 日本为 4. 28% ,是中国的 5. 22 倍; 韩国为 3. 01%,是中国的 3. 67 倍; 俄罗斯为1. 87% ,是中国的 2. 28 倍; 巴西为 2. 29% ,是中国的 2. 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8]。教育投入是我们能够提升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经费投入方面,我们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提高生均教育水平。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的比例很大。因此,中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不可过分地强调学生及家长分担过多的份额来补充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过多地强调通过私人投入弥补公共投入的不足,只能使高等教育对公共财政的竞争力处于不利地位。
4. 完善社会捐赠制度。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收费;乱收费;学生欠费;收费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目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革也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规模的增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收费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对如何完善高校的收费制度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发展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的过程,为了能更好的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回顾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过程。
1、1949-1978年:全免费阶段。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高等教育实行“统包、统分、免费入学、毕业分配”。该制度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集中管理,对社会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2、1978-1984:免费向市场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作用下的产物。高等教育开始部分走向市场,高校开始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招生形式的变化也促使收费制度的变革。
3、1985-1996:收费制度确立阶段。1996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免费阶段的结束。文件中规定了教育成本由国家承担逐步转变为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高校允许收取学生一定的学费,但是要随着经济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4、1997年至今:收费制度稳定发展阶段。1999年《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收费制度的完全确立。文件中规定教育成本中允许增加学费,但不能高于成本的25%。之后高校的学费开始逐步增加,截止2010年普通高校的平均学费在5000元左右。
二、我国高校收费中出现的的问题
1、各种乱收费,违规提高收费标准的现象存在。一些高校违反规定以“重修”“转专业”“专升本”等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还有一些高校将非热门专业按热门专业收费,学费的上浮也超过了上限。增加的学生的负担
2、淡化收入支出的管理。一些高校不重视收入支出的管理,随意改变支出的用途,也没有把收费收入按照规定的比例提取用于学生奖、助学金方面,从而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收费的内部控制方面做的不够。目前高校财务方面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一些高校没有很好的执行,甚至将一些下属部门定义为盈利性组织,默许其下属单位乱收费行为。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将收费管理纳入财务内部控制当中,仅仅将其编入预算的报表中而不是对实际的执行和考核进入有效的监督管理。
4、收费的时间跨度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经常发生。高校的学费收取不像中学是在开学前将学费一次清,常常是从9月到12月的时间里都在收费。有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前才把学费交清。有部分学生具有支付能力确经常恶意拖欠学费,将学费用于日常其它的消费。
5、学校财务的电算化水平不高,收费方式缺乏效率。虽然各高校的学生数量和缴费总额在增长,然而一些高校的收费方式还是比较陈旧,还是让学生带现金到学校,财务部门开具收据。这种方式不仅加大了学生安全风险,而且增加了财务的工作量,使收费缺乏效率。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缴费记录的查询。
三、对于应对收费问题的措施
针对高校收费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时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
1、政府方面。目前高等教育的经费主要还是来自国家财政的支持。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程度都比较高。美国政府的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均值达到4.8%。与此相对比的是,我国的教育投入明显不够,其支出比例还未达到4%。因此政府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同时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其次政府对于学费标准的制定要更合理。学费标准的制定要经过人大的讨论,按照价格法进行价格听证,增加收费制度的透明度。同时收费标准的制定要与成本核算机制相结合。最后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高校学费调整周期。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周期,可以把时间设定为4-5年。
2、社会方面。企业以及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个人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参与到高校收费改革之中,可以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帮助无法享受到国家资助的学生完成学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的经费紧张。另一方面,企业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企业在学校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3、高校方面。首先高校要完善“奖、贷、助、补、减”的助学体系。学校对学习好的贫困学生加大奖励力度,同时进一步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助学方式,由银行来核查学生的经济状况,从而避免学生造假骗贷的发生。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学校根据相应的法律制定处罚措施,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拖欠学费的严重性。其次学校要加强内部的收费监管。第一,建立严格的票据管理制度。行政性收费使用财政部门监制的结算票据,服务性费用采用税务发票。第二,做好收费初始审定工作。设定好学生的原始信息,应收款是避免乱收费现象发生的前提。第三,实行会计岗位分离制度,系统操作员、审核员、收款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每个岗位有专人负责,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防范违法违规的事件发生。最后学校要建立银行与学校网络相联系的收费系统。学校在开学前根据物价、财政、教育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将学生的信息录入银行提供的专用软件,然后银行导入其专门的收费系统。学校给每个学生发送一份缴费通知书,让学生根据通知书到指定银行的任何一个网点缴费或者将费用存入学校发的银行卡由银行代扣。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带现金缴费的不安全感,减轻收费工作的工作量。
四、结论
我国高校的收费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才可以解决。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高等教育走向良性发展也需要收费制度作出变革。合理的收费标准不仅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兼顾到居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江巍.高校收费乱象的原因及治理对策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3).
[2]刘承焜.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4).
篇9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收费 标准 成本核算 资助体系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变迁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我国正式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实行学位制度。
有关硕士研究生是否实行收费入学的问题,很早以前就进行过讨论。大概从1997年开始,由于本科收费并轨工作已基本完成,于是有许多人就猜测是否紧接着就要实行硕士研究生收费。但事实是时间过去了数年,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没有实行收费,而且由于扩招,公费的比重还有所增加。
在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时间临近的时候,“读研究生要自行缴费”的说法在考生中流传颇广。当时针对这一说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从长远看,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必然趋势,但目前还没有完整方案。
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于1978年正式恢复研究生教育,据统计,当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6.3万人,经过考试之后录取10708人。
2011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有151.1万人报考,教育部计划招收49.5万硕士生。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5.6万,连续三年年增长超10万人。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硕士生招生规模已是1978年的近50倍,与198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规模相当,约为1977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的2倍。
据统计,1994―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及报名人数增长率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伴随录取人数的快速增长,考研报名人数也快速增长,2008年以前,保持了近20%左右的速度增长,录取比例从1996―2001年间的20%左右上升到30%左右。2008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滑。经济因素是导致考研人数下降的因素之一。从2008年开始,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量毕业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2009年后考研人数开始反弹,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但增长趋势逐渐放缓。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及报名两方面都步入了平缓发展的阶段,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时机也逐步显现出来,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而且,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理论及其实施困境分析
1、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理论分析
首先,从产品属性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这种性质就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到底应不应该收费。而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原则,研究生本身就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之一,所以应该分担教育成本。
其次,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对研究生教育收费有利于公共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决定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由于有限的财政难以支撑起庞大的教育支出,势必会导致公共资源投资失衡。这不仅没有使公共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稳定发展。
最后,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相较于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收益率要远远高于社会收益率。其投资收益除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基本上由受教育者本人获得,个人作为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载体和主要受益者,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实施困境分析
虽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其理论及实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得收费政策的实施仍然面临许多困境。
首先,研究生收费标准难以确定。虽然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都持肯定态度,但是具体到到底应该收多少的问题上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研究生收费标准应该按照成本分担理论来确定,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迄今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其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受到挑战。当今教育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了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中原因除了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导师对研究生投入的时间及精力不足之外,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是在校生,无法获得独立生活的收入,高昂的学费带来的负担迫使他们从事兼职工作,从而分散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与研究生收费政策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没能够得到广泛有效地实施,没能够使收费政策达到最初的激励目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从中收效也不大。
最后,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引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研究生收费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学科上的差异,实行差别收费。美国高校的研究生收费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私立高校高于公立高校;二是对外地学生收费高于本地学生;三是著名大学高于一般大学。而我国的研究生收费标准主要是参考改革前标准,并结合各高校出台的政策来确定。这一标准不仅反映不出教育成本在不同地区、学校、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不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四、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实施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建立差异性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
虽然我国有许多学者对研究生的教育成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精确测算研究生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研究生教育成本应当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各专业不同而相应的有所差距,需建立动态的收费标准。在确定具体专业研究生所需教育成本的基础之上,还应考虑研究生本身具备的人力资本的差异,根据各方“利益获得”原则进行成本的合理分担。
另外,收费标准核定方面除需考虑利益获得原则外,还应当体现“能力支付”原则。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高等教育成本与人均GDP之比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国家仍应承担研究生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此外,在市场供求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学“名牌效应”以及专业“冷热效应”也应显示出不同的收费标准。最后,研究生教育的收费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收费调整期之内,要合理调整收费的上下限。
2、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
国家在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前提下,首先应完善对研究生的教育资助体系,从而逐步帮助研究生解决读研期间的经济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都非常完善,他们的研究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资助,包括政府、高校、慈善基金会、私人组织及个人;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我国现行的普通奖学金制度只能起到“助学”作用而非“奖学”,优秀奖学金由于覆盖面小,额度低,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此,奖学金制度有待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激励研究生加倍努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从而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其次,建立高校间的竞争机制。各高校作为教育产业中的主体,同样需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各高校的收费标准以及其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性价比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那么各高校作为“生产主体”,根据供给决定价格,必须遵守市场规则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再次,引入金融机构,加大研究生贷款力度。贷学金制度是国际通用的助学方式,我国在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后,应加大研究生贷款力度。由于研究生还贷能力较高且信誉普遍较好,有可能成为金融机构日后的潜在客户,因此金融机构应出台文件简化研究生申请贷款的手续,放宽贷款的条件,提高申请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增加贷款金额,降低贷款利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助学贷款。
最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或资助研究生教育。例如,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育部门以外的研究机构、慈善团体、企业等设立专项奖学金或者投入定向培养基金,或者提前与研究生签订培养合同。这样,既能扩大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来源,又缓解了国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相关机构可以通过提前储备人才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彭拥军: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3] 陶红:研究生收费与资助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7(1).
[4] 梅锦萍: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公共经济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5] 李硕:研究生教育全面自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1).
[6] 黄宝辉、王吉培、熊希彦: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调查研究――基于四川省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问卷的分析[J].成功(教育版), 2009(3).
[7] 樊华强:困境与出路:我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篇10
关键词:审计收费,审计独立性,影响,对策
一、我国CPA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一)审计收费的支付方式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审计费用支付方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客户收取审计费用,客户管理当局充当实际委托人。这种方式导致审计人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形成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上的一定程度的依存性。在被客户掌握了经济命脉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遇到重大审计问题时受到经济威胁,为了维持自身的经营,作出顺应客户管理当局意志的妥协,从而影响其独立性。
(二)审计收费的费用额度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在我国,行业中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过低的审计费用会对独立性产生重大的影响:迫使事务所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雇佣更多的初审人员来代替注册会计师,以损害审计质量为代价来减少审计成本,这样有可能无法查出重大的审计问题,即便发现,也有可能迫于审计费用的压力而与被审单位合谋。
转贴于
(三)审计收费的费用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这里的费用结构指主要是指某一客户的付费占整个事务所收入的比例。当某一或某几家客户所提供的审计收费占事务所整个费用收入总和的比重很大时,该事务所就有可能单纯从利益出发,屈从于客户管理当局的压力,将很难保持独立性。
(四)审计收费支付时间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费用的拖欠对独立性的损害非常严重。所谓拖欠审计费用,一般是指在连续审计下截止签订本年度审计业务约定书时尚未完全支付上年度审计费用,在变更审计下对前任事务所尚未完全支付审计费用的行为。拖欠的审计费用是对今后年度审计工作的影响,说明上市公司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非本年度审计费用外的经济利益关系,形式上与实质上均未完全独立。
(五)审计收费的披露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审计收费的披露透明度不高,披露不充分,只是含糊公布一个数据,不能够帮助使用者进行更为有效地决策,同时不利于监管机构掌握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利于社会各方利用这一信息的透明度,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
二、完善审计收费制度,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审计收费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我国现有的直接收费的方式的弊端,有一种在独立性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的审计模式——基于账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审计委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