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3-16 15: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步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五步教学法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五步教学法 高效课堂

五步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五个阶段的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训练能力。五步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教与学,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状态,激励学生通过努力体验成功的感受,获得学习的乐趣。

第一步 有效导入

在一节课开始时,教师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产生学习期待,从而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有效的课堂导入。新课导入

一般有直接导入法、温故导入法、直观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和情境导入法等几种形式,教师依据新课内容、课型选用适合的方法。[1]高二数学课上,学习《椭圆》一节时,有的教师用“鸟巢”、星系图等图片直观导入,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很广。

第二步 展示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一字之差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学习目标是对学生设置的,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他们就很清楚本节课应该学会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结合专业要求,为学生制定具体而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另外,一些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教师在课上渗透就可以了,不必展示给学生。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以英语课程的《I can do it》一节为例,对比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三步 精炼讲解/教师演示

这一步骤是知识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操作或方法的了解、理解或掌握。根据课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从这两种方法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任意搭配、灵活运用。

1.精炼讲解

对于不适合学生自学的新课内容,就需要教师精炼讲解了。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明白学生的心理,也就知道怎样启迪学生思维了。由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也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训练,教师讲解的内容要精、用时要少,要根据学生情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深奥问题浅显化,讲透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旧知识或常识过渡到新知识。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学生又感觉简单、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教师演示

这一方法适合于操作性的课程。教师必须演示一个基本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的过程则要分解成几个步骤。教师需要把每一个关键点或注意事项强调给学生,最好能教给学生学习或记忆的方法。有的学科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仅凭看一遍教师演示很难学会。这时候,教师可以把所有操作要点分步骤写在纸上或黑板上,以便学生参照。但需要学生掌握的操作过程,在反复训练之后就要求学生记住。例如,计算机的《平面设计》课程,设计商品包装图。设计过程非常复杂,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教师都要教1-2遍,待学生都练会后,再进入下一阶段。

第四步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环节是学生实现能力目标的过程,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学习理论部分、老师演示解题过程或操作步骤之后,就到最重要的学生训练环节了。只有经过训练,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由“了解”到“掌握”,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对于文化课来说,要用做题或反复练习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对于专业课的能力训练,要用做事来训练,最好是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2]教师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再由教师或学生做出标准的示范或给出完整的正确答案,再进行下一轮训练,直至学生完全掌握。

另外,第三步和第四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反复使用,直到学生学会、练会。

第五步 归纳总结

下课前,教师要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小结,让学生有系统的认识,对未完成的课堂笔记及练习进行整理。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检验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从而产生成就感并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步教学法是我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经过多名教师多学科的反复试验的成果,具有通用价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授课内容需要,对上述教学方法加以变化、灵活应用。当然,教师的教学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纵观课堂教学的几个步骤,无非是为了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能力目标和任务训练。如果职业学校的课堂能够做到这四方面,那么教师一定会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即学生学习效率高、受益广。

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JKT10300)结项成果

[参考文献]

[1]梅耀南.课堂导入关乎教学成败[N].中国教育报.2012-1-12(8)

篇2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自主学习;课堂回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3-02

经过反复的实验摸索,我校形成了自己的五步教学模式——课前回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巩固练习,课后反思。课前回顾是利用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对上节课与本节课有紧密联系的基本内容进行反馈。回顾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练习与测试。教学实践证明,课前小测试对于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课前测试只有两道题目,精简的练习是老师们反复教研推敲、二次备课、课前还要备课的成果。仅有的两道题目,要能做到满足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测试,还能满足对本节课的启下作用。由于都是最基础的东西,90%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在这个环节体验成功。成功带来的喜悦会让学生有兴趣进行下一步的体验学习。我的习惯是在学生进行测试的时候如果有先做完的在他们肯定自己之后就给他们评判。基本上在下面绕一圈之后大部分学生卷面都会评判完成。了解测试情况之后简单地给予点拨,剩下的需要改正的就由学生们课下完成并交到我的手里。我认为这样的一种形式会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也节约了时间。

学习目标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其实在整节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提供分析教材和指导学生行为的依据;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这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导航作用。这里的学习目标并不是笼统的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什么的,而是针对某一节课提出的目标,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在校成绩,还是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首先,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阅读课本,查看例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而是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提出要求、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探寻课本,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层次分明,具有针对和逻辑性,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的问题中自然就会解决到重点问题、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上学时有一位老师就是这样指导我们学习的: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巩固练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巩固练习这一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教师讲完新课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可以使学生及时进行知识反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选择练习的题目是教师教研的一大目的。在我们看来,选择练习题目首先要先选择比较简单并且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要适当增减题目,使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并且具有逻辑性。

篇3

摘 要:在职业技工院校实训教学中,实训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作者经过多年教学研究探索,把实训教学总结归纳为五步实训教学法,第一步组织准备,第二步演示指导,第三步过程指导,第四步考核指导,第五步,总结指导;或者简称一备,二演, 三巡 ,四考,五结;分述如下。

关键词:实训教学;方法步骤

一、组织准备是基础

实训组织准备是指完成实训课题应具备教学条件的各种准备工作;如场地、器材、工位、用具和组织分工管理等教学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训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组织管理的准备。基本条件准备应做好以下几点;1.要设计课题实训流程和实施方案。2.根据工位配置设备、仪器、材料和工具等。在人身和设备安全危险地点设置安全警示和常规标志。3.劳动保护准备;如工作服、安全帽、绝缘鞋和应急保护备品;4.优化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身体状况、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学习层次差异、学习兴趣等。5.预案措施。避免自然条件变化、供电状况和课题变更等不利因素干扰。

组织管理始终是实训课一个难点,教师既是一名知识技能传授者,又是一位优秀组织管理者;需要认真管理和严格要求,保证有条不紊完成好课题训练。无论是车间实训场地,还是室外实训场地,存在许多危险因素,需要实时安全教育;因此,有效课堂管理和认真组织教学十分重要,实训前有必要建立课题组织机构,把教师教学管理渗透到学生管理中,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社会能力;增强团队精神意识,体现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如组长负责制、工班长负责制、教师指导下分工负责制等;也可模拟企业管理来设置组织管理模式。总之组织准备要认真细致全面考虑,做到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措施得当,为整个实训课题教学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演示指导是关键

所谓演示指导,又称入门指导;主要指课题的操作要领,方法步骤,工艺要求进行演示指导的过程,在整个实习教学中起启蒙作用。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指导的规范性。目标要明确,用具要合理,环节要完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动漫等辅助演示。二是安全操作必要性。安全教育与安全指导要把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准则贯穿在每个课题中,使学生熟知安全操作规程;并且要纳入考核内容,特别是对专业学科要独立设置安全课题,对高危操作和特有工种演示操作,要进行安全演示培训,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一切安全事故。三是理论指导针对性。理论知识在操作中是一种复习回顾,体现理论指导实践重要性;讲课题理论时,要紧紧围绕课题所需知识讲,要突出重点知识到位;如方法、步骤、原理、重点内容、因果关系、注意事项等。在方法上灵活多样,在教室、车间、现场,结合实际操作仪器,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有趣,在理论中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四是职业道德渗透性。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可粗心大意,培养学生严谨工作精神。要树立正确技术观和价值观。五是演示方法多样性。在演示指导中,除动手演示外,可利用现代职业技术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视频进行演示,使学生身临其景,拓宽视野,形成系统性思维。采用集中演示和分组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操作过程基本要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理性知识掌握后,实际操作操作训练过程就能顺利进行;如果入门演示指导到位,那么,在过程指导教学中就会事半功倍。

三、过程指导是目的

过程指导指演示指导后,以学生为主体课题操作训练过程。包括巡回和纠错指导。其目的是如何把演示指导中操作要领、方法步骤、规范要求,变为学生入门操作练习和普遍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特别是在初期的过程指导中,可能遇到问题很多;如学生兴趣浓厚,动作姿势不正确,操作过程次序混乱,仪器设备使用不当,甚至不会操作,材料工具使用不正确,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仪器设备出现不良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是教学高危期;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洞察秋毫,随时处理突发问题。为此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1.密切关注实训人身和设备安全,建立检查监护的安全有效安检规程,发现异常声音和现象要及时防范和应急处理,确保教学环境健康有序。2.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关注每个学生动作要领是否正确;练习进度状况等。3.注意基本用具正确使用,操作过程中出现仪器设备故障要及时排除,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4.实时进行操作成果评价;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成就感。

从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师教生,生教生,分组操作比赛,集体研讨,动作分解,优秀生表演,成果展示等;针对那些动作较慢同学进行个别指导,要有耐心,时刻跟踪掌握情况,要有高度责任心,不失去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错误动作;确实把实训指导过程变为学生练习掌握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四、考核指导是成果

考核指导实际上是一种技能竞赛和成果展示指导过程。主要分为考试指导、综合素质指导和技能评价指导三部分;在考试指导中进行针对性安排考核项目,通过考试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应变能力。锻炼学生心理素质,要求沉着冷静,得心应手,操作有序,安全规范;一是要遵守教学规律,合理掌握练习时间和掌握课题进度概况,不可急于求成,容易发生隐患和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二是要遵守理论指导实践规律,每课题考核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通过考核实践总结出理论依据。

教师在考核考试中即是指导员又是裁判员,严格按规章办事。把握好技能评价标准几个要点;1.评分标准要公开透明,每个课题训练结束后都有对应考试环节,同样,也有一个课题考试评分标准,按教材、按大纲、按规范等;防止无标准考试;2.评分标准或者成果评价制定要具体可操作,没有评价和评分标准,根据技能目标要求,需要学科带头人和高技能专家研究制定;做到准确可行有章可循。3.综合评价纳入总评成绩。有时通过一次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技能水平,如偶然失误、设备异常、系统故障等,需要根据平时情况或分课题练习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4.文明操作,从言谈举止,劳保穿戴,行为规范,操作文明,工具摆放,环境卫生等,要把文明操作纳入考核总评;培养文明操作素质。5.考核成绩包含考勤、考试、方法和综合素质等综合成绩。

考试方法可单人独立考试或小组考试相结合,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应均衡提高;评价标准考核考试方法不断创新,考核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把握好考核环节,对于提高学生职业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至关重要。

五、总结指导是提高

总结指导又称为结束指导;主要是对操作过程中出现共性问题进行总结,表扬好的,批评差的,达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重点体现四方面内容;1.出勤和纪律情况总结。表扬突出人和事。2.操作技术总结,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状况。3.课题进度总结。操作努力方向和准备完成任务项目;如操作考试、新课题安排等。4.成果评价总结。学生实习阶段结束后,认真写出实训总结报告;指导目的在于掌握,总结目的在于提高,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把各项操作技能使每个学生掌握好是教师宗旨。总结方式多样化,书面的如实训总结报告,分组式总结,教师集中总结;经验交流式总结;课题过渡式总结;只要组织得当,深入交流,共同促进,必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 计算教学;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是“激”。所谓的“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然学生对于以往的计算课堂感到了厌倦,我们就从引起学生兴趣入手,创造出学生乐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的课堂也要从生活入手,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以从问学生与老师是什么“关系”入手,与同学,与同桌,与哥哥姐姐,与父母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让学生猜老师的年龄多大?学生猜一个数(28),不对,强调这是一个数量,但是告诉他一个条件,大6岁,就是老师的岁数,然后学生就会知道老师的年龄了。引导学生注意:34也是数量,那么大6岁是什么?引出“关系”这个重点的知识。

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应用题,让学生解答,而是从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老师编好的“情境”里了。当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孩子不愿学习计算课的难题。(这里是数学模型的准备阶段,也就是从生活中抽象出一个清晰的数学问题。)

第二步是“做”。顾名思义,“做”就是实践操作。根据情境我们会设计一个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实践操作或者是游戏。比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准备20根小棒。让5名学生到讲台前当“小猴”,而小棒则是“桃子”的替身。然后让几个同学分别将手中的“桃子”平均分给“小猴”。当然这时候会有多种分法,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的分,分到最后正好分完,当然5个学生手中也正好是4根小棒,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将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的除法的第一种含义,也有的学生直接每人分给4根,直接分给5个人,这样就能体验到“20里面有5个4”的除法第二种含义。在玩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体会到了“哦,原来除法还有这2个含义啊”。在比较分析中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加以区别,掌握实质,灵活运用。(这里是模型的假设和验证阶段,在这里我们假设每只小猴能分4只桃子,那到底对还是不对呢?然后生给小猴分桃子的过程就是模型的假设和验证阶段)

第三步是“说”。既然是计算课,就少不了有“算理”,我们以往的课堂注重了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少了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只会囫囵吞枣,只学会了皮毛,而没有真正学会计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说”,所以第二步就是“说算理”。

当然了,这里的“算理”并不是老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先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方法,然后通过说出来,跟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也要去认真倾听其他人的见解, 真正去理解计算方法的多样算理。比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引导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到2个盘子里,自己做完实验以后要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平均分的过程,每个人的分法不尽相同,所以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做法和算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说算理”,不但升华了学生的计算过程,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环节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一个环节,6个苹果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放3个。可以建立:“平均分就是分得同样多”这个模型。)

第四步是“练”。所谓“练”就是“练习”。技能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练习,而这种练习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应该是有目的,有层次,有区别的来做一些练习。我们一直倡导在低年级教学中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练习设计上也是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注意了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形成练习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以练促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所以这个环节真正让孩子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长才干。(在这里体现的是模型的解释和应用,体现的是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用数学语言描述刻画实际问题)

篇5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一般是指以教材的框题为单位(即每节课撰写一个),将教学的过程用图表展示出来的程序。

撰写教学流程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它应该与教师的备课合二为一。

(一)教学流程基本内容

教学流程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案例的引入,引入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探究的问题,形成的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等。流程图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的预设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具体的学情,具体而准确,有可操作性,并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展示案例的方法、手段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由学生个体展示、学生小组展示、教师展示、师生互动展示,也可以采用口述、幻灯片、播放音乐、观看视频等不同的手段展示。

探究的问题要做到“三贴近”:贴近案例、贴近要形成的理念、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形成的理念是指教材中的基本观点,要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来形成。

(二)为什么要写教学流程图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流程的撰写过程就是教师预设的过程。科学合理的预设,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有助于提高生成的质量与水平。科学合理的预设,还应充满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这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掌控。

二、情境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就是情境导入。

以情境导入,学生易于产生角色感、真实感、现实感,进而融入教学的氛围中。

(一)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设计好教学情境的关键是把握五个“什么”,即教材的要求是“什么”,设计“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展示,让学生从中思考“什么”问题,要感悟出“什么”道理。情境设计应该以教材要求为立足点,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归宿点。教师设计情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三维”教学目标。

(二)情境设计的具体方法

情境可以是事例情境、问题情境、图表情境、类比情境、音乐情境等。下面以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事例情境、问题情境为例作具体说明。

1.事例情境。设置事例情境,选择事例是关键。教师选择的事例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时代性、思想性,贴近学生,即符合学生情趣,吻合学生经验,接近学生思维,融合学生态度。

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中“增强精神力量”时,我们可以选用四川汶川地震的事例:中国伞兵五千米高空跳伞舍身为人民,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成龙高唱《生死不离》,让学生从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2.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思考后说,让学生有话想说,让学生主动来说。

《文化生活》教材在理论内容之前,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与问题。那么,教师是照搬教材中的问题,还是另起炉灶重新提出问题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利用教材中设计的问题,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你读过鲁迅和高尔基的哪些作品?读后有何感想?”“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何异同?”

鲁迅和高尔基所处的时代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也具有不朽的价值。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要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切地、深刻地反映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特定国度的生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挖掘教材中设计的问题,让问题设计得有层次。

《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变,从这两个镜头来看,你认为鲁迅所说的‘中国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我们可以将问题拆分成以下几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脊梁”?你认为还有哪些人也是“中国脊梁”?你认为“中国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第三,整合教材中设计的问题,让问题设计得更紧凑。

《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现象?”“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文化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这些现象的?”教师可以将两组问题整合成以下几个问题:这些现象为什么是“阳光下的阴影”?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两个材料中的现象在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三、探究活动

本文所说的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不同情境中,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

(一)如何做好探究活动

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都要明确:

1.探究什么,即明确探究的问题。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适宜学生探究、需要学生探究的,或者说对哪些知识的探究是有价值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

2.为什么探究,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探究不是为了要探究而探究,而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实现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要求。因此,探究不能停留于形式上探究,教师不仅要关注探究的过程,而且要关注探究的效果。如果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对探究及时做出调整。

3.怎么样探究,即师生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的,学生应该以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1]此外,探究的方法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及时代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而多种多样。

(二)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需要调整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文化生活》教材中每个框题的内容中都有探究活动,教师既要做到合理使用,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否则教师就会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探究活动中背景材料的使用,在不与教材设置的探究活动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可以用其他材料替换;对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置,建议在体现原问题涉及到的知识要求的前提下,做适当调整。

2.教师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文化生活》教材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普遍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因此,开展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调控好课堂的节奏,既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能完成教学任务。

3.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一些希望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机会,不能因为担心课时不够而 “扼杀”其探究的欲望。

下面以《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例,说明如何来开展探究活动。

四、形成理念

(一)为什么要形成理念

形成理念既包括探究活动后需要形成的理念,又包括每节课需要形成的理念。理念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而形成的。能否形成正确的理念,对教师而言,是是否处理好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检验标准之一,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应知、应会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三观”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理念呈现的方式

理念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框架图、结构图、线索图,也可以是观点综述等。

下面列举几例。

(三)形成理念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如果理念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知识内容,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形成。

2.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形成理念。课堂教学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但是在归纳提升探究活动中所蕴含的理念时无从下手。教师应该在预设过程中做好引导学生的准备,而不要越俎代庖。

3.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生在形成理念的过程中,可能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教师不要一味按照备课的内容否定学生的观点,或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应将学生的观点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这对学生是一大鼓励。

五、学生践行

学生践行表现为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情感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学生践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下面对学生践行环节提出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由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学生践行可以放在课后完成。但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建议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践行要求:“中华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弘扬,请用民族精神激励灾区的同龄人,写出你最想说的三句话。”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践行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名班级的道德典范,并写出你推荐他的最充分的理由。”

2.践行活动宜小不宜大。教师将每节课的践行活动内容设置得过多、过于复杂,可能会:占用课堂过多的时间,影响课堂其他教学环节的进行;形同虚设,没有时间来完成,匆匆提出活动要求,不了了之;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后时间,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建议教师每节课的践行活动可以设置得小一些,而在每个单元后的践行活动则可以选择一到两个内容,设置得稍大一些。

3.让每个学生参与践行。无论设置什么形式的践行活动,建议教师都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不要走过场。

4.及时表扬符合践行要求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践行要求要有监督、检测的方法,如小组推荐、检查落实、课堂巡视等,及时发现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五步教学法”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表述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今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12401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进行了五步教学法的尝试,即:自学—研讨一训练—拓展—创新的教学法。本文将以货币银行学第六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作作为例子来讲解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1 本章的地位和学习目标

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中两大融资渠道之一,对于融资者来说也是一种更为高效、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所以学习金融学除开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方式的相关理论以外,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理论的学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分类;理解金融市场的职能和作用;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个的构成、交易机制和参与主体。

2 五步教学法实施

2.1 自学

自学也是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认识新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它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要求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达到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的目的。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这章,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收集案例、数据等的方式督促学生对金融市场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还可以设计一些自学题帮助学生达到自学的目标,比如:你所了解的融资方式除开银行还有哪些?你知道股票交易所吗?通过这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的将平时的生活实践跟本章的学习联系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自学的目标。

2.2 研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共同创造。因此,要注意教学活动过程中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书本、老师、社会,讨论也是再学习的一种途径,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巨大的信息资源,因为他们水平相当,相互启发使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在自学阶段,学生自主的收集到了很多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相关的信息,自己对相关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见解。这个时候学生会有非常强的跟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意愿,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进入讲授阶段,可能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所以此时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学生之间的观点和信息会发生碰撞,这对本章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3 讲授

如果前两个步骤进行的合理,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对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所以在讲授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此前收集到的略微凌乱的信息系统化,将学生对金融市场的自主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升华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进入讲授阶段效果一般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了前两个阶段对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而现在在学生兴趣浓厚的状况下,通过讲授使得学生真正掌握了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点。

2.4 运用

对于金融学知识来说,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阶段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它。这里的运用即包括学生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理财,但对我们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运用在于学生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去分析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步骤,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更好的方式是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在一个具体的案例中要求学生对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和选择,让学生站在一个投资者或者是一个企业老板、融资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一阶段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实际运用非常广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5 拓展

基本的教学步骤已经完成,但是教师此刻还要明白,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求知欲也被激发,很多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就进入了拓展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讲授一些比如关于股票交易所的发展历史、具体运作;金融市场在历史上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西方国家进入发达国家阶段,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是如何发挥效用的等等这些知识满足学生此刻被激发的求知欲。

3 结语

通过五步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切实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识点,而且也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教学阶段内使学生一直对货币银行学的相关知识保持极高的兴趣,教学目标达到。就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说,他不仅仅是记住了几个知识点,由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体会到的自主性和高兴趣,他也对知识点的运用有了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夏丹阳主编.货币银行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篇7

学习金字塔(图1)的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这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

在塔尖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2 操作要点

根据学习金字塔,笔者创设了“五步教学法”。经过教学实践,该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五步教学法”的操作步骤与要点见表1。

3 采用“五步教学法”,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过程就是要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物化劳动,靠提高课堂45 min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效果。而“五步教学法”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良好平台。在进行“五步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5个教学步骤均要瞄准教学目标,不指向目标的任何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

(2) 教师要强化主动学习。

被动听讲是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源,因为通常学生会觉得上课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是教师的事情。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把上课变成学生的事情,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所以,改变教学方法,本质上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做事,不能袖手旁观。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想法及时充分展示给学生,把让学生所为的利弊讲清楚。全班学生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道理时还应及时讲出所学知识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在教学时要尽量少指责、少批评,多肯定、多赞许,尽量用生活化语言,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成效的教育,一般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好胜心以及获取成功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明确而具体,学习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通常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优秀同学或进步明显的同学。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如让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的学生总结自己的成功方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交流。这样做一方面是这位学生会找到成功感和幸福感,自信心倍增,而对大多数学生则起到唤醒和激发的作用,他们也会沿着好的学习方法试一试。

在教材内容不断向学生呈现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变化呈现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颖别致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教学中语言的幽默动听、语调的高低起伏、字体的大小变化、英语的适时插入、多媒体媒介的应用等。

(3) 教师减少讲授时间。

事实证明,讲得多、讲得全、讲得满,教师效率肯定不高。因为人的注意力有效集中时间是20 min,20 min后的讲授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语言精炼何其重要!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量,教师讲授时间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必然减少,这也是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的一个重要原由。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课堂上才能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4) 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力。

教师要消除不放心心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学时间还给学生,把合作时间还给学生,把展示时间还给学生,把检测时间还给学生,不要事事代替学生去做!学生不会轻易浪费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宝贵时间,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道理。当教师信任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提升了学生,课堂上的“霸权主义”现象就会逐步减少,师生间的情感和默契会逐步增强。现在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讲少练多,在课堂上多以学生的尝试探索,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学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自主性学习时,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而且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5) 教师要做好科研工作。

篇8

第一步:激发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

第四步:自读深化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12-02

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初中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当前中刁洋的现状来看,无论从哪个角度,课堂教学都理应成为实施家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现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

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了“提出目标―指导自学―探究创新―归纳小结―变式训练”五步课堂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整体、系统、动态的观点处理好课标、教材、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间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提出目标

目标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布香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教师在每堂课之前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好当堂课的目标要求,它主要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德育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做到“三位一体”。

二、指导自学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独立阅读能力、抽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教学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线,而是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线。自学的结构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训练。

自学: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及其结构,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习题、思考题。教师只是根据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课堂上巡回视察,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讨论:是就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或展开辩论,让学生们从彼此的讨论交流中受到启迪,找到解决间题的方法。

启发: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进行重点讲解或点拨,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结论、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引、扶、放”的关系。

训练:是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巩固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练”要有梯度,可分为形成性练习的巩固性练习,即练习要分层次,练习分层进行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质教育;练习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练”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练习应以基础题目为主,练习时教师对后进生要重点提间辅导,其方法是结合相应气质类型对症下药。

三、探究创新

同志指出:“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符合知识经济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贵任。

1、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中,传统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照教师的“想”,照教师的“做”,照教师的“说”,以“教师为中心”,不管其合理不合理,都是强制学生接受教师的愿望、兴趣、思维、意志,使学生完全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泯灭了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才能,使原本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变得墨守成规,严重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

发展,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世纪之初,学校教育面临着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视为自已的神圣使命,改变传统的、阵旧的教育观念,坚决

摒弃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错误作法,自觉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

2、突破旧的教学法

师生关系是使命与服从的关系,使得学生的思维总是束缚在教师的思维框框之内,很难有所创新。法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其想去创造、敢去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能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自由释放其创新灵气的学习环境。一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即在承认学生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创新法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干标新立异的机会和条件。二是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作过多、过细的限制和要求。

3、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1)重视个性培养。学校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展,让学生心灵自由,让他们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和发展,这就必须要求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反对一言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解决许多以前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3)开展模仿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指导学生开展模仿性与探究性活动。

4、改革旧的考试制度

(1)改革旧的考试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把学生和教师从“唯分数论”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进行考试改革,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

(2)废除百分制。应依照各学科特点,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考试,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实行不同试卷,也可以实行开卷考试,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学生的新答案比原有答案更好,更有创造性时,可重新评价,可奖给更好的等级,促进学生积极地去创新。摒弃对学生“一试定音”的评价办法,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

四、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是在完成作业、实验操作、改错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系统性的知识技能。小结的方式可以是教师依据板书进行知识点的再现与深化,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系统与方法、数学思想的提炼,还可以让学生在彼此的补充中完成本堂课的小结。不管是采用哪种形式的小结,教师“言简意概时的总结都是不可或缺的。数学课堂的小结应该包括:知识的小结、与前面所学知识的关系小结、数学思想的提炼、结构特征的提炼、审题要素的提炼、结表达方式的提炼等。

五、变式训练

依据本节课和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设计变式训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借此来了解和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数学课的变式训练是指与教材的例题、练习题、习题在解题思路、方法上都不同(不符合常规),但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答的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法就是要依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突出体现初中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同时,使初中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1.自主学习,情境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合理设计好导学案,并在课前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还要求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组讨论。最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落实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2.合作探究,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合作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进行相互找错纠错,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以了解学习成效,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作记录。

3.课堂展示,交流提升

各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成果和疑难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在组织课堂展示过程中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及时解惑。

面对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自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另外,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要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

4.教师精讲,点拨拓展

(1)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尽量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好地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2)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线索,每课、每单元、每个知识点都要形成知识框架,并让学生记笔记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分解、总结的能力。

(4)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他们死记硬背,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5)教师的精讲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图表、幻灯片、录像、彩图等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5.课堂检测,小结评价

检测,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目标达到度的衡量,更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有效手段;从中可以判断学生的进步情况,根据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课堂检测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检测本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并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合,解决疑难点。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回顾整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并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