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2 09: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制度

篇1

一、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制度变迁成本分析

(一)税制变迁对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更深层次的表现为在制度变迁中因解决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而付出的代价,也可表述为摩擦成本。

1.潜在纳税人利益集团的利益。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特征为: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在年度和税种之间统筹安排增税和减税的改革措施,实行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其一,这种增税和减税相结合的结构性税制改革,使一部分纳税人因税负降低而取得利益,另一部分纳税人则利益受损。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这会使相应的纳税人得到利益;未来可能开征的物业税,将会增加一部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后,内资企业因所得税税率降低而整体税负下降,外资企业却因部分税收优惠被取消而获利减少,产生心理失衡,因而可能减少在我国的投资。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新一轮税制改革带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表现为:其一,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使税收收入在一定期间相对下降可能会给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这种压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化解,比如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将会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利益矛盾;其二,由于新一轮税制改革将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税种的重新划分,致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形成利益博弈局面。

3.多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在税制改革过程中,除了涉及上述利益集团的利益外,还会出现多种利益集团共同博弈的问题。以我国开征燃油税为例,作为“费改税”的改革措施,政府早就提出了改革设想,并制定了改革的方案。但时至今日燃油税仍未开征,除了近年来油价上涨的原因外,重要的原因在于与该项改革有关的原有利益主体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利益均衡没有打破的状况下,博弈的结果只能表现为路径依赖。

(二)完善税收征管环境及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成本

1.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税务部门征管的社会环境,即税制变迁的外部环境决定着税收征收成本和税制变迁成本。主要包括:其一,公民纳税意识。良好的公民纳税意识,是新税制运行正常的条件。其二,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是指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程度,这将决定纳税人有关经济业务反映信息的真实程度,决定纳税申报的真实程度,决定新税制运行的效果和成本。其三,社会信息管理水平。税收征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社会化信息共享程度。只有在国家统一立法之下,达到社会化信息共享,税务部门对纳税人与纳税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分析和控制才能有可靠来源,保证税源监管到位。其四,社会金融管理水平。在没有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之下,大量的现金交易,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资金流无法控制,一方面会形成地下经济,另一方面会产生税收流失,使税制变迁的随机成本上升。

2.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实际上是税制及税制变迁的征管内部环境,新一轮税制改革必须考虑对这种能力的路径依赖。税收征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其一,税收征管模式。它是税务部门为了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由税收征管中的征管组织机构、征管人员、征管形式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组织形式。科学规范的税收征管模式,表现为税务部门较高的征管能力,将降低新税制的运行成本。其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纳税人偷逃税问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质量,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手段和水平。其三,税务人员工作努力程度。税收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政策水平以及工作自觉性。(三)政府对新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

因为制度变迁是用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新的制度进行设计,对制度变迁的过程进行规划,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使制度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构成制度变迁的成本。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成本中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主要包括:新税制的设计费用,即为制度设计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的费用;新税制提案设计费用等。

(四)纳税人在新一轮税制变迁中的遵从成本

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中。纳税人对新税制必须重新学习、认识和理解,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纳税人必须更新财务核算软件等等。这一切都将构成实施新税制改革的遵从成本。

二、把握时机,全面推进改革,降低税制变迁成本和路径依赖

(一)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少新一轮税制改革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摩擦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调整,为了平衡由于税制改革产生的利益不均.需要配套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改革,以保证税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与新一轮税制改革同时推进的分税带财政体制改革,应根据社会和经济事务管里责权的划分,在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在同-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把握税制改革时机,降低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变迁的随机成本

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避免年度之间财政收入的大起大落,税制改革措施的推出应在收入的增减方向和时间的进度安排上统筹协调。这种协调既体现在一个税种内部,也体现在不同税种之间。对单个税种,在全方位改革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税种要素进行局部调整,逐步予以推进。对于不同税种,在综合考虑改革的迫切性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搭配,选择恰当时机予以实施。通过这种策略性的安排,财政上耗用的只是机会成本,而税制改革的力度和财政的承受能力能较好地统一起来,确保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保证新税制的正常运行

篇2

关键词:绿色税收体系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13-02

一、绿色税收理论概述

绿色税收也即环境税收,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于1920年在他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应该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平衡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调节二者的差距。

对绿色税收内涵的理解暂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研究的视角和广度的不同,绿色税收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种。狭义绿色税收就是环境保护税,是指国家为了限制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向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的一种特别税。中义绿色税收是国家对一切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广义的绿色税是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相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不仅包括环境污染税、自然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还包括为实现特定的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以及政府影响某些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性质和规模的税收手段。

二、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体系化的绿色税收制度,仅有零星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条文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1994年税制改革后共设立了23个税种,其中仅有消费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与维护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的设置与生态环境有关,不仅如此,其中大多数税种当初设立的初衷或者开征的目的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无关,所以其在抑制环境污染、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几乎是附属性的,从而难以实现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我国现行绿色税收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税种少,覆盖面小。以资源税为例,其仅限于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自然资源征税,而对一些在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的资源则未列入征税范围。

2.激励措施过少。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这方面的内容还远远不够。

3.费税设置不合理。我国目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主要还是通过征收排污费来实现。例如,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征收排污费时,只是对排放物超过国家标准的才征收排污费,而对已经达标的不再征收排污费。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这种收费依据不仅起不到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作用,反而会给企业规避高收费留下缺口。

三、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路径选择

1.完善资源税。我国现行资源税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资源课税,征收范围过窄,不利于全面保护我国资源和发挥资源税的税收调节作用,应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扩大征税范围。

目前,我国资源收费制度繁而杂,收入规模较小,乱收费现象严重,而且很多都是国家凭借对资源的所有权强制、无偿、固定地收取,因此,可以考虑将水资源费、土地补偿费、育林费等体现资源国家所有性质的收费并入资源税。这样做不但可以体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立法精神,而且可以以税法为依据,避免各收费单位随意立项收费,有利于合理清费立税,减轻企业税负,并逐步使资源税形成规模,税收专款专用于恢复遭破坏资源和培植后续资源。

2.开征环境保护税。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开征环境保护税不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这也是国际税制改革的趋势。

第一,开征水污染税。水污染税以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及城镇居民排放的含有污染物质的废水为课税对象,以排放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对企业与居民个人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征收方法: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应以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以重量或体积为计税单位,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于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或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其排放量。

第二,开征大气污染税。大气污染税以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者在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为课税对象,以排放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目前我国己对二氧化硫征收排污费,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先结合“费改税”开征二氧化硫税。在计税方法上,应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为计税依据,根据排放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浓度设计累进性定额税率,实行从量课征。在税率设计上,对不同种类的有害气体亦应区别对待,对符合排放标准者则应免税。

第三,开征固体废物税。固体废弃物税以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居民排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为课税对象,以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居民为纳税义务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实行从量课征。在税率设计上,对同一种类的垃圾,还应区分不同堆存地点和不同处理方式加以区别对待。对含有毒害物质的废渣与不含毒害物质的固体废弃物应分别设置税目和有差别的定额税率。目前,可以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渣以及各类污染环境的工业垃圾征税,然后逐步扩展到对农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征税。

3.完善消费税。取消消费税关于汽车和摩托车的税目,增加对环境有害的电池、塑料包装袋、高档家具以及其他一次性物品等,同时适当提高消费税税率。

4.完善其他税种。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征税范围扩大到乡镇,税名改为生态补偿税。生态补偿税以“受益者付费”为原则,以财产或所得为税基,成为独立稳定的税种,并且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建设;绿化关税,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进口原料产品等征收高额税,对消耗国内大量材料的出口产品征税,如木材等,对进出口环保设施和材料采用低税率。

5.加大节耗技术和环保技术税收优惠力度。技术落后是造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污染净化、废物回收、资源替代、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都有赖于技术的发展。因此,税收应该鼓励节耗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第一,将目前主要对技术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给予税收优惠,逐步转化为加强对科研技术开发补偿与中间试验阶段给予税收优惠,以增强科技税收政策的一体化效应。具体而言,可考虑扩大研究开发费用的优惠范围,取消研究开发费用150%扣除的各项优惠限制,即取消“盈利企业”和“超额扣除应税所得额为限”的限制,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超过上年10%的企业都可以享受150%的税前扣除优惠。与之相关,企业当年亏损或盈利不足以抵扣的,可往后结转5年。

第二,强化加速折旧政策。企业节耗或者环保设备等可采取加速折旧办法,即在折旧资产使用的第一年允许按一定比例特别折旧扣除。为鼓励使用国产设备,可加大相应的加速折旧政策的优惠力度。

第三,对于科技成果转让可以采取减免税等形式,如对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设备的转让等免征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等。

综上所述,我国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相关部门应在2005年起实施的对国家批准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实行免征消费税政策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后续政策,继续着眼于鼓励和促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减轻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张艳纯,孙春晖.两型社会、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2009(1)

2.骆祖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构建.税务研究,2005(9)(3)

3.高晓露.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绿色税制建设.社会主义论坛,2009(10)

4.伦纳德・奥托兰诺.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陈岩.基于建立与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若干构想.中华会计网,2010

6.杨豪.试述建立与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云南日报网,2009

篇3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税管理难以控制

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管理人员受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可防止地产生了诸多弊端。主要表如今对有关财政税收管理的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以至有的不能坚持准绳,不把法律法规放在心上。加上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没有一套卓有成效的监视约束机制。许多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缺乏紧迫感、义务感和任务感,常常会形成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作。

2.监视监管不够到位

由于我国机构变革的推进,一些地域削弱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力气,不少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和人员被撤并,招致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管理滞后。不少中央存在着没有设立财政税收管理机构,没有落实特地的管理经费,没有装备专职管理人员问题。

3.民主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中央和单位没有很好地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视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立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实践上,许多中央和单位固然成立了民主理财指导小组,但成员大多不是经过民主选举的,而是指导指定的,基本起不到监视的作用。

4.标准化转移支付有待增强

大量事实一再证明,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交往是呈现转移流程不标准、转移周期长、资金运用率低、贪污违纪现象多发的中央。中央政府主要担任财政收入,中央政府停止支出的详细管理。中央曾经经过分税制的施行,大大进步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减少了征税部门偷税漏税的途径,进步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来谐和我国个地域之间经济开展个财政均衡。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局部。在这当中,依然有很多中央存在着需求尽快改善并加以处理的问题。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中央的倾向,而普通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主要可以反映中央财务均等均衡的情况,经济兴旺地域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开展,税收返还额度在成一定的比例增加,也使某些经济现对落后的中央社会经济和社会效劳的开展程度严重滞后。其次,在政府转移支付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制度,这也是在转移支付过程中频发支出不透明、财政截留、贪污糜烂现象的一大要素,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财务问题由于从支进项目冗杂、设计部门较多,核对起来非常艰难,因而,要在转移支付的源头把好。

5.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近十二年来,国度大范围税制变革获得了很大成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农业税等乡村不合理收费被取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消费热情,但是乱收费现象的屡禁不止严重毁坏了税制变革的成果,这里面的一大缘由就是行政体制的变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央大量的公务员队伍还没有停止有效地精简,个别中央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将各种税费分摊到百姓头上。这种现象在县级以下财政管理中屡见不鲜。稳定的税收来源遭到抑止的同时,应当在财政监管加鼎力度,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方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担负。否则,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就得不到有效的根治,还会变本加厉、循环往复。不只不利于个中央的经济建立和财政均衡,严重的还将招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损于创立调和社会的大局。朗诵显现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变革的倡议

1.树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树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只是我国根本国情的需求,也是经过变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破绽的手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目的在于调理中央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根据当前状况,应当恰当增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均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增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同时减轻中央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配合行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请求;还要对中央政府的支出权限停止必要的标准,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利,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在,使得中央支付财政税收管理变革加速停止。

2.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普通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停止合理搭配,构成资金来源稳定牢靠,资金分配办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进步普通性转移支付的比例,恰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布置转移支付的构造比例。其次是要变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变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树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从而逐渐改动目前从基数法肯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程度的方。

3.财税变革要在制度上完成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变革不断是限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和政府变革深化的羁绊。在广阔乡村地域鼎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义务制,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沛激起,农业消费工具的价钱下调,给农业消费降低的消费本钱,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在水手构造上也应当停止必要的调整。正式中央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开展中央经济的殊途同归。经过恰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协作扩展消费是有效手腕。在财政税收体系中,合理的采用“合同制”,也是完善中央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不只仅增强了中央财政税收的自,也使得中央政府可以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变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开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增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谐和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动身点和着眼点。

4.完善国税与地税的谐和机制

对税务机关而言,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健全两者之间的谐和配合机制,自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极少数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域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沛展开信息交流,当对政策有不同了解或呈现争议时,双方要共同讨论,合力处理问题,完成国税与地税的良好谐和。

篇4

关键词:绿色税收;可持续发展;环境税

当今,伴随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强调人类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由此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利益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人的可持续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建立和推行绿色税收制度是其有效途径。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义及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制度实践

(一)什么是绿色税收制度

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中对“绿色税收”是这样定义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

1975年3月3日欧共体理事会又提出,建议公共权利对环境领域进行干预,将环境税列人成本,实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运用经济手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些经济手段中,环境税的运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对环境有污染的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45/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对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大大减少了在泡沫制品中对氟里昂的使用,汽油税则鼓励了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增加,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比70年代减少了99%,而且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二氧化硫减少了42%,悬浮颗粒物减少了70%。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和其他努力,美国确实已经实现了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因此,人们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二)西方国家“绿色税收”制度的实践

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税,包括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课税。如英国、荷兰、挪威等征收二氧化碳税,美国、德国、日本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征收水污染税;二是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德国、荷兰征收的油税,美国、法国征收的旧轮胎税,挪威征收的饮料容器税等;三是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税,如美国、日本征收的噪音税和工业拥挤税、车辆拥挤税。

目前世界上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处于前列的主要国家有美国、荷兰和瑞典。美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包括对产生臭氧的化学品征收的肖费税、对汽油的征税,对与汽车相关的其它征税、开采税、对固体废物处理的征税等。美国无论在联邦层次上,还是在州层次上对环境税收越来越重视,从现有的环境税收的实施效果来看,它们的作用是显著的。荷兰特别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设计的税收主要包括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超额粪便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等。瑞典的“绿色税收”包括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对能源征收的增值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电力税;以及对化肥、电池等的征税等,已经占到税收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环境税的核心是对能源的征税,而对能源的征税是从多方面来进行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征税使能源的消费水平下降,并促进技术革新。

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主要是为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和综合回收“废弃物”而制定的。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未形成规范绿色税收制度

现行税制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人。

2、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

现行税制中对土地课征的税种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计算复杂,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3、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税制中对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项目较少,且不成体系。主要是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中减免项目。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2、消费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烟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人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3、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

在5年内减征和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人,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这些税收政策在减轻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位原则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既符合我国环境政策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能通过征税为治理污染提供所需资金,并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因此,建立我国绿色税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其定位原则是:

1.以国情为本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当然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应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保税制,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国做法。

2.公平与效率相协调

环境保护税应该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征税。同时,环保税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以提高效率,更好地治理环境。

3.依法征收

在以前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征收上,经常出现“人情税”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新环保税制中,应体现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依法征收的原则。

4.专款专用。

税款专用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同时,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四、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

1、变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

首先,应将已经实行的。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征,比收费更具有约束力。而且税收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征收成本也比收费低。同时环境保护税收人将作为财政的专项支出,有严格的预算约束,可以保障宝贵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排污等领域实行费改税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税收政策措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措施包括:将二氧化硫排放费、水污染费、噪音费分别改为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和噪音税。其次,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征收环境保护税。具体设计是: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塑料包装物为课税对象;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对“三废”排放行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从量课征,对应税塑料包装物,则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人按比例税率课征;在税率的设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价,以防把税率定得过高,使得社会为环境保护付出太大的代价。此外,应将环境保护税确定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并且环保税收人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开支。

2、改革消费税,开征燃油税

我国消费税对汽油、柴油各规定了一档税率,以定额的方式征收税款,在当前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相关税收收人。因此,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一方面控制燃油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国家税收收人。可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

3、以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我国现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减税、免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对原有政策做出完善。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人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没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没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

4、税收政策的制定要致力于促进再生资源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电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对再生资源业利用废旧物资允许按10%作进项抵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发展。今后,在绿色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还应进一步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5、适当拓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资源课税,起不到全面保护资源的作用。因此,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把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列人其中。并且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扩大资源的保护范围。可将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中,使资源税制更加规范、完善,以进.一步促进我资源的合睬护和开发。

6、税率的确定要有助于扶持企业的成长

篇5

(一)环境税收的基本内容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税收作为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率先尝试将税收用之于环境保护,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鉴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世界银行的有关专家建议发展中国家“针对环境的破坏征收环境税”。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保护环境作为其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一个以纠正市场失效、护环境为政策目标的新的税收类别——境税收正在悄然兴起。

由于国情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各国环境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以保护环为目的,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课征专门性税种,一般称之为环境保护,它是环境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荷兰的燃料使用税、废物处理税和地表水污染;德国的矿物油税和汽车税;奥地利的标油消费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课征的二氧化碳税以及噪音税等等。二是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种税收调节措施?包括为激励纳税人治理污染飞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采取的某些加其税收负担的措施。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后者通常是作为辅内容而存在,配合种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发挥作用的。

(二)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本世纪80代被明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保护环境就成为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仁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飞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丁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な乱怠F浯?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问题是入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过度地采伐森林和放牧,使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危及农、林、牧业的发展,而且使自然灾害更为频繁地发生。二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加之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骤增矿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源。三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提高,使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机动车辆的增加则使空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重演.

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环境税收制度建设,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观条件。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申的环境保护结施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仅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消费税。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增值税。

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石干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3.内资企业所得税。

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夕卡国企业所得税。

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

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工程、森林保护、高效低残留农药、城市煤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投资项目规定了零税率;而对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冶金、小炼油以及部分化工项目规定按30%的高税率征税。

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首先,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二是消费税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显得比较粗糙,仍有进一步改进、细化的必要。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设想

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措施,奠定了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

(1)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优惠规定。

(2)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兔的规定。

(3)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

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2.改革消费税制度。

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做如下改进:

(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

(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帆才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本设想

作为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一项措施,我国从1982年开始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征收排污费。这一举措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确实起到丁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征收范围较窄,征收标准偏低,调控力度较弱,加之征收乏力,拖欠飞拒缴现象严重,征收效果不够理想。有鉴于此,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采取“费改税”的方式。在总结排污费征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环境保护税的模式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扩大其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纳入税收制度体系,以便拓宽其调节领域,增强调节力度,增加课征的“刚性”,取得更佳的征收效果。

1.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列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首先是排放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及各类污染环境的工业垃圾)的行为。因为,此类行为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仅工业废物排放就构成我国污染源的70%.而且,对此类行为课税,我国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应把那些用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答种包装物品纳入征收范围。此类物品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不易消除,而对其课税在操作上又比较简便。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3)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及征收管理涉及诸多环保科技问题,因而,在该税种的立法乃至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部门应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系与协作。(4)为避免纳税人和公众的误解,应在环境保护税税法中申明,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以是否履行纳税义务作为判定其合法?性的标准。对某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目且使缴纳了环境保护税,政府和司法部门仍可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篇6

[关键词]绿化税制;环保税收制度:“污染转嫁”

一、国外“绿化”税制的启示

开征环保税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的,他主张应根据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对污染者征税,以税收弥补因污染造成的资源损失和治理环境污染。这种观点为西欧国家普遍接受,曾先后掀起了推进环保税收发展的“两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针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突出的“显性污染”进行强制征税,其具体操作是采用押金制度和许可证制度来进行预防控制,然后根据排污量和污染程度进行征税;第二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欧美各国越来越多地采用生态税、绿色环保税等多种特指税种来维护生态环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环保税收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对废气、废水、垃圾、噪音、农业污染征税发展到全面“绿化”税制,从零散的、个别的环保税种开征,发展到逐步形成环保税收体系。除征收各种环保税外,还对原有的税种进行调整,使之具有环保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绿化税制”的目标。绿化税制的核心是“绿化”税制体系,即将环境考核整合于税制体系的设计中。税制绿化包括三个方面互补的内容:

1.取消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以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补贴政策为例,其许多与环境相关的经济部门都接受政府的巨额补贴,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能源、运输。农业及制造业等领域尤为严重。OECD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每年达3500亿美元(约占OECD国家GDP的2%)。补贴鼓励农业过量生产,从而导致农药、杀虫剂的过量使用及土地板结、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果。在7个OECD国家中,每年对煤的补贴为103亿美元,能源部门的补贴造成使用者偏好使用黑色能源而非绿色能源。美国政府提供灌溉水的成本中,只有25%是由使用者负担的,由此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更是显而易见。纠正这类补贴,会促使人们的行为转向有利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方面。

2.修正原有赋税,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过去许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都产生了不良的环境效果。例如,对湿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免税优惠政策导致湿地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在交通运输部门,税赋的环境扭曲效应更为明显,公司车辆的优惠税率及通勤费用被允许税前扣除,鼓励了私家车辆的使用,造成了交通污染和拥挤;而柴油燃烧的低税率(许多国家的柴油税率仅为汽油税率的一半),更加剧了交通污染和拥挤。修正这些赋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产品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税率,对污染较严重的产品或活动课以重税,改变其相对价格,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如许多OECD国家已采用燃料差别税率、汽车销售差别税率以及年度汽车牌照差别税率,以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污染的车辆和燃料。

3.调整原有税种,开征新的环境税,使环保功能更加突出。OECD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对在制造、消费或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涉及稀缺资源使用的产品和活动开征环境税(又称生态税)。这样,可以提高这类产品和活动的成本和相对价格,减少不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不少国家还对油、肥料、杀虫剂、不可回收容器、含汞及镉的电池、化学原料及包装材料等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课税。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税用来逐一处理特定的环境问题。例如,法国自1985年起开征硫税,并于1990年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H2S、NOx及HC的排放课税;芬兰和英国1996年开始征收垃圾场税;比利时于1993年制定“生态税法”后,开始实行生态税制,将生态税应用于各种产品;荷兰已经开征了一系列环境税,包括污染相关产品、地下水的抽取、废弃物的排放等。

国外“绿化”税制的作法为我国构建环保税收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环保税收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着“准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实行了排污收费制度,为环保工作提供了专项资金。但排污收费制度立法层次低、不规范、没有足额征收,效果不够理想。从政策选择上看,开征环保税,取消排污收费应是必要的、可行的。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具有环保功能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它们在环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发达国家出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提高产业层次的双重需要,把资源消耗等污染重的产业作为夕阳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结构不甚合理,其中50%集中在一般加工业,并以重污染密集型企业为主。为正确处理好环境和引资的关系,我国在税收手段上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现有环保税税种中显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1)资源税存在的问题。首先,性质定位不当。它仅被视为一种级差调节手段,严重限制了资源税应有的保护环境的作用。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其次,征收范围过窄。仅限于矿产品和盐,极不利于保护所有的资源,也造成资源后续产品比价的不合理。(2)消费税暴露的缺陷。在消费税所包括的11个税目中,有8种产品的消费均直接影响环境状况,在统一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对这些产品另征一道消费税即可起到限制污染的作用。征收消费税的目的主要是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增加财政收入。另外,消费税没有把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列入税收范围,如电池、塑料等。(3)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税收,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尽管每年征收的该项税额仅占年税收收入的4%左右,但由于该税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改善城市大气和水的环境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绿色税收,但它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现行税制中有关环保政策与环保需要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环保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体系,将环保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在现行的消费税、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若干税种中都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政策精神,这些税收政策与政府采取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现行税制中也有不利于环保的税收政策,主要表现在:(1)在税率设计或调整时考虑污染程度不够。如,对大气污染较重的汽油、柴油消费税只设一档税率,未按油质的高低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规定税率;汽车汽缸容量越大排污量越多,而我国对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的消费税率不是按汽缸容量大小来设计的;护肤护发品的消费税率由17%降为8%,显然不利于环境保护。这些税收政策都不同程度降低了税收对控制污染行为的作用。(2)现行税制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而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现行环保优惠政策之间还存在摩擦和不协调,需要相互衔接和进一步配套。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3)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环境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保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环保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税收的作用日益突出。设计和完善环保税收制度,必须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方面体现出良好的调控效果。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借鉴国外“绿化”税制的经验,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树立全新的治税观念。环保税应是区别于其他税种的综合性税种,环保功能是其显著特征。税收对经济增长各要素进行调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尤其是环境保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设计和完善环保税收制度时,还要考虑国际环境公约的要求,使之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了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环保税收也应坚持中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保护环境功能的有效发挥。

篇7

关键词:经济;税收制度;改革

1.税制改革的成绩

(1)税收体制日趋完善。历经数次改革之后,现阶段我国税收制度日渐完善,逐步构建起相应的税制体制。不仅如此,多部门长期合作,实现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基础的税收主体。多部门在税收体制改革中相互配合,各机构运转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税收结构日益合理。首先现阶段我国所得税比重日益提高,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成果,也表明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出来税收经济调节的作用。其次我国税收额度逐年增长,特别是西部地区,这对我国实现共同小康、共同富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我国环境资源税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我国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3)税收收入持续增长。与前几年相比,近些年来,我国税收收入逐年增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2.税收制度改革现状

虽然我国税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完善的现代税收体系,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税收制度改革的经验不足,难以对税收体制改革保驾护航。忽视了税收其他方面的作用。税收的功能非常多,它能够促进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税收逐步走向旅行筹集收入职能的单一化方向,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最后我国税收的法治化程度相对较低,税收制度必须依法落实,并与相关税收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够实现税制改革的有效推进。上述内容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3.影响税制改革进步的因素

(1)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分税制条件下,税制改革举步维艰。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不够科学不够精细,地税体制欠缺,导致各地争抢税源,对于调整和完善税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之外,各区域、各部门的利益刚性,也极大地阻碍了税制改革的进一步落实。(2)经济发展的转轨新特征,增大了税制改革的难易程度。新体制和旧体制的存在导致的冲突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也是难以消除的。对旧体制的过于依赖以及对新体制的抵制,是新体制难以广泛落实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与税制改革紧密相连的其他制度也没有做到相应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3)政府收入的多元化渠道影响了税制改革的推进。近年来,我国政府的税收收入逐年提高,但是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显性的税收负担之外,我国纳税人在购买商品以及消费服务过程中还要承担较多的隐形税收,税收制度缺乏确定性和明确性,给广大纳税人增加了负担。(4)财政的可承受能力给税制改革的推进带来了负面影响。虽然税收金额逐年增长,但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这就导致了供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税制改革,税制改革的难度增加,难以实现财政收入的全方面合理估算。上述几点是影响税制改革进步的主要原因,想要实现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就必须将这些问题解决掉,如果难以实现有效解决,则对税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不利。

4.我国税收改革的路径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想要实现我国税制改革,解决税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进一步强化税收调控力度。但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对税收的分配调控政策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达到充分发挥税收对国民收入调配的积极作用,避免出现收入分配失衡这一现象。笔者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和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体制来加大税收在国民收入中的调控作用。(2)制定相应的税收基本法律。与其他国家税收方面的立法相比,我国税收方面的立法层次相对较低,难以约束公民的纳税行为。因此,我们应当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外税收立法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税收基本法律的建立。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一部法律如果难以落实到实处,那么就像空中楼阁一样,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建立相应的税收基本法律落实监督部门,实现法律落实的全方面监督。(3)实现收入归属的明确化,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应当将那些潜力巨大且收入稳定的税种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的收入,而那些稳定性差的税种可以由地方监管,从而实现中央和地方税收归属的科学分配。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税制改革,实现税收资源的征管统一,避免税款的流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合理制定税收规模。近年来,税收收入增长得日益加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制度转轨的大环境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使得我国呈现出国富民穷的这一现象,这将不利于实现纳税人再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税制税收规模,改变国富民穷这一现象。

5.结语

总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的今天,相关部门必须实现税制改革与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保驾护航。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作者:谢毅哲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晶.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李忠.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篇8

一.我国税收制度“绿色”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世界银行的计算,我国空气和水污染的总体经济损失为每年536亿美元,接近我国gdp的8%,这表明我国目前每年因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几乎抵消了每年社会新增财富的价值。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世界各国无不以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自70年代以来,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税收手段的运用已成为各国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税收手段一方面可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征税,利用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筹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专项资金;同时还可利用税收差别、税收优惠措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提高,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业的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尚没有专门的出于环保目的的税种,但也存在一些可以达到环保效果的税种,如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耕地占用税等。这些“绿色”税收收入占国家总税收收入的比例很低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同时,这些税收制度还存在征收范围窄、征收标准低、征收成本高、减免税及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限制了税收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严重削弱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针对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西方国家在环境税收政策方面所取得的经验,适时地对我国税收制度进行“绿色”改革成为必要。

二.进行税收制度“绿色”改革的有效途径

1.逐步减少不利于环境的补贴

环境补贴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企业进行污染防治所发生的费用,针对企业排污量的减少程度给予的补贴。目的是使企业加强对污染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我国《排污收费暂行规定》允许排污费的80%用于污染源治理。可是80%的排污费收入以补贴形式返还到污染单位,不但没有发挥激励治理的作用,反而变相成为有关行业的一种保护。降低了该行业的退出率,无形中鼓励新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从整体上看,企业的污染程度实际会加重。此外,补贴支出还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逐步减少或取消不利于环境的补贴政策,可以纠正政策的扭曲,减少财政支出。比如减少工业和城镇居民用水的价格补贴,鼓励节约用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取消进口农药化肥的价格补贴,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残留和无毒化肥农药。

2.调整现行税收制度

⑴扩大征收范围。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绿色”税种太少,且征税范围狭窄,未发挥税收在保护资源和环境中的作用。如我国目前的资源税仅对开采的天然石油、专门开采的天然气和与原油同时开采的天然气、原煤、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类七项资源征税,而土地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海洋资源等其他资源均未纳入征税范围,造成非纳税资源的肆意浪费和破坏,特别是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消费税未把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产品、农药、不可回收的容器等。

⑵提高征收标准。我国的资源长期在政府控制下实行低价政策,未反映资源的真正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适当提高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的资源税率,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产品课以重税,从而限制它们的开采和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⑶增加环保税收优惠措施。现行税制中涉及环保的税收优惠措施形式比较单一,收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可以鼓励企业积极采取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措施。如对节能设备或低污染设备的投资实行退税并允许加速折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减免税;对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和生态恢复工程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等。

3.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是目前政府为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所采用的实施范围最广的一项政策。实施2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现行的排污制度只对超过地方排放标准的排污单位征收,对已经达到或低于排放标准的不收费;收费标准偏低,无法弥补污染治理成本;征收范围窄,对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流动污染源没有收费等。改革排污收费制度,适时将排污收费改为污染税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4.开征新的环境税。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的“绿色”税收收入远不能满足需要。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征一些新的环境税。如对污染严重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对城市垃圾征收垃圾处置税等。

三.在税收制度“绿色”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税制的“绿色”改革应与国家的“费税”改革及地方税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引入环境税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税收与收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环境税费收入建议大部分纳入地方财政统一管理,以发挥地方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在进行税制改革时,应注意不加重总体的税收负担。可通过降低其它税来减少新增环境税的影响,这样可以保证税收制度效率的提高,并使税制改革易于实施。如丹麦在开展综合性的税制改革时,降低了所有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堵塞一系列税收漏洞,逐步将税收负担由所得和劳务收入转到污染和环境资源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3.税制的“绿色”改革应循序渐进。对我国税制进行“绿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尽可能周全的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同时期环境政策的目标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不同环境税种实施的条件和推进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改革初期应首先选择征收成本低,公众易于接受的税种,以便改革的顺利进行。此外,税制的“绿色”改革还应坚持“发展与环保兼顾”原则,不切实际的高标准环境税制不仅公众一时难以接受,同时也会令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受挫,从而阻碍整个经济的发展,最终也会使环境保护水平下降。

篇9

【关键词】房地产税制;综合分析;税制改革

一、房地产税的概念

房地产税从概念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房地产税,通常是指房地产行业各环节所涉及税收的总称,房地产可划分为开发、转让和保有三个环节。狭义上的房地产税,仅指房地产保有环节涉及的税收,即对拥有或使用房地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收,是按征税对象划分的税收概念。广义的房地产税,通常是指房地产行业各环节所涉及税收的总称,既包括房地产保有环节所涉及税收,即拥有或使用房地产的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收;还包括房地产开发、转让环节所涉及的税收,即房地产开发、销售时纳税人所应缴纳的税收。

二、中国现有房地产税收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业的租、税、费体系混乱。为了对房地产市场实行更好的管理,在税收之外加之以少量的收费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国际税收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逐步降低税费比重才是大势所趋。但是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却恰恰与之相反,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税费数目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宏观环境下的租、税、费的征收错位,“以费代税、以税代租、以费挤税、以税代费、税费交叉”情况十分严重,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税收征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房地产税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作用的发挥。(2)各征收环节的税负不均。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总共有11个税种,而在流转环节就占据9个之多。所以,虽然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房地产行业的全过程,但税种着重分布于流通环节,相较之下,房地产业保有期间的涉税内容太少,而且大量的课税处于暂停征收或减免的状态;所以说我国的房地产税制结构极不合理,“重流转、轻保有”现象十分严重。(3)房地产税征收管理效率不高。理想的税收征管状态应达到纳税人自觉纳税,税务征管部门应收尽收的效果,而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征收管理的状态明显不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社会成员普遍的厌税心理,依法纳税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一些税收征收管理部门也存在管理缺失、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三、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优化设想

(1)调整房地产税制结构。减少房地产税流转环节期间税负,将大部分税收递延至保有环节,这样就直接减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经营成本,一定程度上缓解房价居高不下和商品房空置率高的问题。第一,将土地增值税并入所得税。建议取消土地增值税,把房地产转让收益归入个人或法人的综合收益,以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的形式进行征收。第二,合并契税、印花税。契税与印花税的征税范围上存在着交叉,所以在房产税制改革时可将印花税有关于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税目并入契税,避免重复征税。(2)理清房地产税费关系。建议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性收费行为,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建立公开透明的收费项目标准和程序,理顺租、税、费关系。同时,要理清租、税、费关系的关键在于“明租、正税、清费”。“明租”就是要明确土地资产的使用价格,改革现行的土地审批制,从一次性收取改为逐年收取,使其作为地租的性质更加明确;“正税”,是指政府为纳税人提供相关服务的产品性质,应将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纳税范畴,将那些以税的形式更容易提高收费效率的、与公共服务消费相对应的费用应改为税。“清费”就是对收费项目进行严格管理,除少数确有必要的服务性收费项目以外,其他收费项目或者取消、或者合并为一个固定的税种。这样才能有效的理清租、税、费关系,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3)完善产权登记制度。第一,建立统一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改变当前对房地产多部门登记、分级登记、分块分等级的管辖制度;第二,明确房地产产权登记内容,改变目前房地产登记以物权登记为主的现状,要涵盖影响房地产价值及流转的所有登记;第三,建立统一的房地产产权登记簿,统一房地产产权登记信息;第四,在全国统一登记政策和程序。第五,建立全国性的房地产登记信息查询网。(4)加强税收征管。税务部门需要从税源监控、申报纳税、税务稽查等多个方面提高征管水平,有效的为地方收入提供支撑。税收征管部门要积极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和信息化建设,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房地产登记、评估、税收征管的信息数据库,加强房地产信息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以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房地产税制度,加强房地产税税收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税调控宏观经济和筹集地方财政收入的职能。

篇10

一、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制度变迁成本分析

(一)税制变迁对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更深层次的表现为在制度变迁中因解决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而付出的代价,也可表述为摩擦成本。

1.潜在纳税人利益集团的利益。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特征为: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在年度和税种之间统筹安排增税和减税的改革措施,实行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其一,这种增税和减税相结合的结构性税制改革,使一部分纳税人因税负降低而取得利益,另一部分纳税人则利益受损。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这会使相应的纳税人得到利益;未来可能开征的物业税,将会增加一部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后,内资企业因所得税税率降低而整体税负下降,外资企业却因部分税收优惠被取消而获利减少,产生心理失衡,因而可能减少在我国的投资。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新一轮税制改革带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表现为:其一,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使税收收入在一定期间相对下降可能会给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这种压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化解,比如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将会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利益矛盾;其二,由于新一轮税制改革将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税种的重新划分,致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形成利益博弈局面。

3.多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在税制改革过程中,除了涉及上述利益集团的利益外,还会出现多种利益集团共同博弈的问题。以我国开征燃油税为例,作为“费改税”的改革措施,政府早就提出了改革设想,并制定了改革的方案。但时至今日燃油税仍未开征,除了近年来油价上涨的原因外,重要的原因在于与该项改革有关的原有利益主体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利益均衡没有打破的状况下,博弈的结果只能表现为路径依赖。

(二)完善税收征管环境及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成本

1.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税务部门征管的社会环境,即税制变迁的外部环境决定着税收征收成本和税制变迁成本。主要包括:其一,公民纳税意识。良好的公民纳税意识,是新税制运行正常的条件。其二,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是指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程度,这将决定纳税人有关经济业务反映信息的真实程度,决定纳税申报的真实程度,决定新税制运行的效果和成本。其三,社会信息管理水平。税收征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社会化信息共享程度。只有在国家统一立法之下,达到社会化信息共享,税务部门对纳税人与纳税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分析和控制才能有可靠来源,保证税源监管到位。其四,社会金融管理水平。在没有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之下,大量的现金交易,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资金流无法控制,一方面会形成地下经济,另一方面会产生税收流失,使税制变迁的随机成本上升。

2.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实际上是税制及税制变迁的征管内部环境,新一轮税制改革必须考虑对这种能力的路径依赖。税收征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其一,税收征管模式。它是税务部门为了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由税收征管中的征管组织机构、征管人员、征管形式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组织形式。科学规范的税收征管模式,表现为税务部门较高的征管能力,将降低新税制的运行成本。其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纳税人偷逃税问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质量,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手段和水平。其三,税务人员工作努力程度。税收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政策水平以及工作自觉性。

(三)政府对新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

因为制度变迁是用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新的制度进行设计,对制度变迁的过程进行规划,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使制度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构成制度变迁的成本。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成本中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主要包括:新税制的设计费用,即为制度设计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的费用;新税制提案设计费用等。

(四)纳税人在新一轮税制变迁中的遵从成本

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中。纳税人对新税制必须重新学习、认识和理解,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纳税人必须更新财务核算软件等等。这一切都将构成实施新税制改革的遵从成本。

二、把握时机,全面推进改革,降低税制变迁成本和路径依赖

(一)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少新一轮税制改革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摩擦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调整,为了平衡由于税制改革产生的利益不均.需要配套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改革,以保证税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与新一轮税制改革同时推进的分税带财政体制改革,应根据社会和经济事务管里责权的划分,在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在同-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把握税制改革时机,降低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变迁的随机成本

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避免年度之间财政收入的大起大落,税制改革措施的推出应在收入的增减方向和时间的进度安排上统筹协调。这种协调既体现在一个税种内部,也体现在不同税种之间。对单个税种,在全方位改革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税种要素进行局部调整,逐步予以推进。对于不同税种,在综合考虑改革的迫切性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搭配,选择恰当时机予以实施。通过这种策略性的安排,财政上耗用的只是机会成本,而税制改革的力度和财政的承受能力能较好地统一起来,确保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保证新税制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