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范文

时间:2023-03-23 17: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护理干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护理干预

篇1

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孕产妇们的共同心愿。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产褥期及哺乳、照料婴儿等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

为减少产妇的恐惧心理,顺利完成分娩,我们对我院的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助产;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9-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8月初产妇,无严重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孕周为37~41周,单胎、头位。年龄20~32岁,平均24.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638例)和对照组(63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助产服务。干预组在常规助产服务上采取干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

1.3结果

1.3.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见表1。

表1组别例数剖宫产阴道分娩对照组630302328干预组638128510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P

2待产妇临产后的心理特征

孕妇入院待产,心理状态是复杂的。由于环境的改变,有陌生感,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又害怕分娩,怕在分娩过程中母亲及胎儿出现异常情况,希望被重视,渴望陪伴。诸多因素使产妇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2.1恐惧、焦虑心理:因首次经历分娩,害怕疼痛又缺乏相关知识,对分娩存在恐惧心理,担心难产,害怕畸形,怕胎儿会发生危险,都会使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和焦虑。

2.2依赖心理:许多待产妇因阵痛煎熬往往对其家属及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尤其是丈夫,特别是进入分娩室后仍希望家属陪在身边。如果对陪伴的助产士产生信任感,就会要求这名助产士陪伴其左右。

2.3择优心理:待产妇入院后,希望医护人员对她认真负责,盼望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产士为其接生,对她不满意或不了解的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合作,不予配合。

2.4自尊心理:待产妇往往希望医护人员和家人时刻关注自己,对医护人员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都非常敏感,稍不如意就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因此,医护人员应体贴和关心产妇。

3待产妇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对孕妇进行心理安慰、知识、劝解、疏导以及调节方法,保持孕产妇良好的身心环境,积极指导孕产妇配合分娩,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帮助产妇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身体各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孕产妇顺利分娩。因此,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孕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孕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助产人员的主要职责,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主要环节。

3.1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助产士面带微笑着使用文明用语,可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调节孕产妇的紧张情绪。要认真倾听,适时给予反馈,充分表示理解和肯定对方的意思。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接触中应该用善意、亲切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使其心情放松,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2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产妇的分娩,保持病室清洁整齐,使孕产妇感到舒适,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设置家庭式的待产室和产房,适时的放些令人心悦的轻音乐使孕产妇心情舒畅,从而减轻产妇的心理负荷,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3.3疏导产妇的焦虑心理:助产人员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产妇,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针对性向孕产妇讲解分娩知识及过程,减轻宫缩疼痛的方法,如何使用腹压配合助产人员顺利分娩,以消除孕产妇的恐惧、忧虑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愉快地度过分娩期。

3.4提高助产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助产人员熟练正确的掌握助产技术,仔细严格观察产程,良好的工作技能给孕产妇带来安全感和责任感。

3.5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产前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分娩有关的心理卫生宣传,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人员的配合,允许丈夫和家人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使产妇心理上有所依靠。在分娩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缓解紧张、焦虑感。

3.6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实行导乐分娩,对每位入院的孕产妇进行一对一的陪护,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

3.7开展分娩镇痛:采取硬膜外注射麻药的方法进行分娩镇痛,让产妇减轻疼痛,并让产妇正确对待产痛,学会减轻疼痛的呼吸方法。另外,在产房内放轻松的音乐,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营造相对轻松的分娩环境。

4结论

心理干预助产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待产妇的顺利生产,也有利于生产后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护理干预助产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妇产科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我院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癌症患者

曾有文献证明,癌症患者中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应激反应的有34-40%,并且有18%的癌症患者诊断出重症抑郁症。癌症患者需要重视起来的问题有: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癌症患者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患者惧怕死亡和疾病的心理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容易造成患者的负面情绪。日本著名医学专家伊丹教授曾经指出癌症病人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癌症患者对于惧怕心理采取的应对方法就是不理睬,生活的中心应该是怎样追求意义的生活,怎样去改善生活质量。所以应该对患者给予更多的鼓励,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样才能与顽症抗争,战胜顽症。

1绝望心理

当病人知道自己身患癌症后,第一表现便是绝望。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的压力只能使得自己背负更重的心理负担,会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患者会保持沉默,不与医生交流,甚至自杀。据天津市2009年统计,2000名癌症患者中71人曾有自杀行为,其中20%自杀成功。调查中还显示,癌症患者自杀倾向是正常人的1.3-2.8倍,一般在确诊3-6个月后是自杀最高峰。

心理干预和护理:正面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能敞开心胸与护理人员交谈,让患者完全释放内心的恐惧,直面生活,重塑患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找回患者的生存斗志,要让患者懂得人生旅途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彻底消除患者的绝望心理。

2依赖心

患者在得病后普遍会依赖性增加,被动性加重,行为变得幼稚,总认为应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亲人们应为其做出奉献。患者需要关心和照顾,可过多的依赖非但不能帮助患者,反而会使其心理发生扭曲,不能保持愉快、欢畅的心情。这样也会降低治疗的效果,延缓治疗的进度。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应适当留给患着一个自主的空间。让患者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一些事情,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自己的信心,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之人,并非身患癌症就意味着变成一个废人。在日后的治疗中患者就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以找到生命的曙光来与病魔做艰苦的斗争。

3求生心理

求生是人的天性,每个活者的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愿望,病人从不能接受得病的事实到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逐渐承认病情,其思想极为复杂,病人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有一种安全和信任感,把希望寄托在各种治疗上。心理干预和护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取得其信任,帮助病人正确地对待自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增强信心,配合工作,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美国曾经记录,有一个女患者的脖子上生了一个恶性的肿瘤,经过医生的诊断,她只有3个月的寿命。但是有一位心理专家告诉她,把脖子上的恶性肿瘤想象成是恶魔,将体内的白细胞想象成是英勇的骑士,骑士挥动长剑不断地向恶魔进攻,最后将恶魔消灭干净。心理专家建议他每天想象,在1年之后,患者不但没有在医生诊断的3个月后死去,还奇迹般地康复了。美国还有专家曾经统计过,有159例患者被医院下了生死帖,诊断患者都活不到1年,但是通过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有1/4患者基本康复,未康复的患者最起码也活了20个月。求生心理是利用人的大脑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想象来改善体内的免疫系统,这样可以抑制疾病的继续发展。

4抑郁心理

癌症患者一般会在确诊的前几天或前几周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不相信、拒绝、失望等,患者逐渐由忧伤发展成抑郁。得了抑郁症的癌症患者会对医生的治疗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拒绝与家人、朋友交流,把自己锁进一个封闭的空间,逃避现实。心理干预和护理心理干预护理的主要步骤是:引导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地面对疾病,积极地配合治疗。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对产生抑郁的癌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先找到患者抑郁的根源,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使患者能够重审自己的价值,使患者确立正确的积极的生活目标。而认知行为疗法中最有效的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患者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曾有加拿大的专家指出,出现抑郁症状但是并未确诊的癌症患者死亡率比一般癌症患者高出25%;患有抑郁症的癌症患者,其死亡率比一般癌症患者高出40%。有研究显示,抑郁症会改变激素水平和抑制免疫系统,使患者的生存率受到直接的影响;抑郁症还会是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使患者不愿配合治疗,使患者的生存率受到间接的影响。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和患者应该能就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沟通,帮患者消除抑郁症状,为治疗提供便利的条件。

5社会心理

身体形象的改变影响许多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因此,一些病人拒绝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因为他们希望保持外观不变(例如担心脱发、身体变形等),有的则为了遵守一些习俗和想要生儿育女,而延迟接受治疗。当我们说接受患病的事实、指的是能够接受自己治疗后的形象。患者对于这些,必须感觉良好或者至少能够接受。治疗后的形象有:戴假发或帽子、插鼻管或切出大部分组织等,会让患者对自己感觉“古怪”。因而避开所有的社交活动。严重的脱发,不论是暂时性或永久性,会让患者羞于和别人接触。一些患者会有吞咽困难的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进食,为避免尴尬,他们宁愿自己一个人吃饭。失业是令患者担忧的另一个问题。虽然患者可能身体健康已没问题,但还是有很多康复的患者找不到工作,特别是一些半熟练和非技术工人。很多患者不愿意想亲友求助,担心遭到拒绝。这会局限了他们可动用的资源,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

6心理干预和护理

社会心理也是所有患者心理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这并不是只有护理人员单独完成,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让全社会用常人的目光去对待每一个癌症患者,为他们战胜病魔而欢呼、为他们走出用痛苦而加油、为他们重新生活而鼓掌、为他们再创辉煌而呐喊。

建立抗癌统一战线:患者、护理人员、家属和社会之间建立一个互相理解、团结一致、共同对付癌症的抗癌网络,以增强病人的信心,鼓舞其斗志,消除或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帮助病人寻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和精神寄托,增强病人对自身健康的高度责任感,还癌症患者一个明媚的明天。将癌症永远赶出“恶魔”的词典。

篇3

【关键词】 心理干预护理;产后出血;心理状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4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on postpartum hemorrhage-induced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thods A total of 70 puerpera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psychological states in puerpera and effect b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AS and SDS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0.05). The differences of SAS and SD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for puerpera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can remarkably improve thei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t is worth widely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Postpartum hemorrhage; Psychological states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500 ml, 剖宫产时≥1000 ml, 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1]。产后出血其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2]。出血不仅导致产妇发生生理变化, 还对产妇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如易产生烦躁、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不良的心理反应容易加重病情, 尤其是焦虑、抑郁情绪可以使产妇出现产后心理障碍, 严重的会出现产后抑郁症。心理干预护理是以心理支持为基础, 将应激处理、健康教育与应对技巧有机结合, 鼓励患者说出所想的问题和心理矛盾, 从更深层次改变其错误认知, 改变其对疾病不正确的观点, 教会患者正确的应对方式和技巧, 帮助患者分析和认识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应激能力, 积极应对各种不良刺激, 从而减轻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3]。对于产后出血产妇, 加强心理干预护理, 可以减轻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本文对70例产后出血患者分组后分别实施两种护理模式, 观察其在改善产后出血所致产妇焦虑和抑郁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三明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妇产科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 平均年龄25.5岁;初产妇48例, 经产妇22例;顺产52例, 剖宫产18例;出血原因:宫缩乏力51例, 产道损伤10例, 胎盘残留9例;排除有传染病史及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产妇;将7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同时, 产妇及家属均同意参与该研究, 该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符合伦理要求。1. 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按产后出血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即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等。 

1. 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干预护理, 具体方法包括:①评估心理状况及实施心理干预:经积极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详细评估产妇的一般情况及观察情绪状态的变化;询问产妇对本次分娩的期盼和实际体验;回忆分娩情景的频率;对分娩的感觉;观察母婴之间接触和交流情况;重点了解产后出血产妇有无焦虑、抑郁情绪, 针对发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护理。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产妇的沟通, 聆听产妇的倾诉, 理解产妇的感受, 了解其所担心的问题及其程度, 给予针对性的解释。用产妇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鼓励和表扬产妇。要尊重产妇并给予同情, 不向产妇提要求或强制其做决定, 并接受各种行为表现。应耐心的向产妇讲解治疗及检查的目的, 通过交谈、抚摸、握手等方式转移产妇的注意力。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让产妇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③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因大多数产妇缺乏必要的常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视新生儿性别, 易出现情感脆弱、焦虑等不良情绪[4], 所以应侧重改变产妇的错误认知, 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 并针对其存在的困惑进行疏导, 让产妇消除顾虑, 放松心情, 精神愉快, 使其树立乐观自信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5]。④争取家庭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医护人员应主动给予产妇关爱与关心, 使其增加安全感。同时, 争取家属关心、照顾及支持并做好出院指导。两组产妇分别在分娩后第1天(干预前)及出院前1天(干预后)评估其焦虑、抑郁程度。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使用Zung开发的SDS和SAS对两组产妇在心理干预护理前、后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进行评测。评估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2。 

3 小结 

对于产后出血产妇除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外, 护士应积极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产妇比较容易出现心情压抑、沮丧、情绪淡漠, 甚至焦虑、恐惧、易怒心理, 这些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 可以理解为是正常生理活动中的局部状态异常, 具有明显的偶发性、暂时性, 常由一定的情境诱发, 当脱离该情景之后, 个体的心理活动则会恢复正常[6], 只有少数产妇会导致产褥期抑郁, 针对产后出血产妇给予心理支持、咨询与干预, 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 为产妇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及社会支持, 指导产妇对情绪及生活进行自我调节等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可以帮助产妇摆脱出血或分娩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该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 通过主动地与产后出血产妇沟通, 有效地实施心理干预护理, 可以较好地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对促进产后出血产妇早期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11. 

[2] 王玉玲.胎盘自然剥离和人工剥离对产后出血的影响.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8):1208-1209. 

[3] 刘叶红, 高静. 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138-139. 

[4] 徐秀芳, 韩晶, 刘莉. 负性情绪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及护理干预. 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10):728-729. 

篇4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乙肝;心理护理干预;生活质量;SAS评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97-02

我国作为乙肝大国,约有1亿人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担心病情发生恶化,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1]?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负面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医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本文就老年慢性乙肝病人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慢性乙肝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年龄为(70.0±10.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对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并通过血液检查确诊?将所有患者采取奇偶数字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其常规的保肝治疗,在接受本文的研究前,所有患者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此次研究?在选取样本的过程中,已经排除了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3]:1)恶性肿瘤;2)精神疾病;3)意识障碍;4)拒绝接受此次调查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表;②与患者通过聊天与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况进行评分?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正负强化与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疏导心理压力;③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情感所需,并尽可能地鼓励家属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④改善护理环境,保持病区的卫生清洁,在患者床头放置绿色植物,病房中播放轻松的音乐;⑤对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患者尚未解决的心理原因,并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采用SAS量表进行评价,量表采用4级评分,分数为50-59可定为轻度焦虑,分数为60-69分为中度焦虑,分数为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分数低于50分则为心理正常[4]?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与护理后的SAS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考评,量表分为3个方面,主要包含患者的生理不适感?心理健康?生活影响?每个项目的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的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SAS量表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前与护理后的SAS评分可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患者的SAS评分差异性显著(P

2.2 生活质量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可得,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上属于不可逆性疾病,且具有传染性,因此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心理负担相对较重,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与负性心理,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老年患者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病情的看法更为悲观与绝望,患乙型肝炎时,可能会担忧传染给亲人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告知患者应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护理人员还应协助患者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创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来提升生活质量?

多数乙肝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其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同时肝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化验表面的抗原以及e抗原依旧表现为阳性,同时长期不能够将其转阴?而对于传染患者而言,患者希望和家人在一起,但是又害怕将疾病传染给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子女,因此内心十分痛苦?部分患者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因此会担心自身的生活受到疾病所带来的影响?而此类患者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并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因此,其护理人员应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多和患者交谈一些开心的事,对患者进行开导,创建患者对治疗疾病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处理,尽自身最大限度来满足患者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对患者详细的讲解自身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措施,特别针对老年慢性乙肝患者,对其心理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根据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与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重新树立展示病魔的信心?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在护理前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性显著(P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宋敏.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5(2):122-123.

[2] 王建亚.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4):255-256.

篇5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状况;护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全世界冠心病患者群发病率为14.4%,每年有1200万人死于冠心病,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1]。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较快上升趋势,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成为全球上升趋势较快的国家之一[2]。为了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对2010年1月-2011年10月入住我院的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现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我院治疗的126名符合纳入条件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57例;年龄36~61(48.8±7.3)岁;病程为1-11.2年,平均病程7.52年,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为59例,对照组患者为67例。

1.2护理干预方法

①合理用药: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坚持服用药物的必要性及益处,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和原则;②饮食指导:解释患者适合的饮食标准(如患者终身应该低热量、低脂肪、低盐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更严格的控制饮食的热量;列举适宜的饮食种类,如蔬菜、水果、忌高热量的食物及高盐的食物;③适当运动:制定相适应的运动处方,原则是运动量随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可有每次的30分钟到1~2小时,判断标准是运动后的心率170-年龄;每周至少运动3~5次,一定要达到运动量;④心理护理:通过各种手段减轻或消除患者疑惑,鼓励患者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疾病,并使其家庭支持系统发挥作用,以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出院指导。

1.3研究工具

采用Derogates编制,王征宇译稿的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九个因子,共90个条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由1至5逐渐加重。量表中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0.001)表明该量表是行之有效的[3]。所有调查均采用面询的方式,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参加的调查人员全部经过统一培训。

1.4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资料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P

2 结果

2.1冠心病患者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情况比较

详情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病死率出现大幅度下降并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治疗与康复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健康状况是患者对其疾病和相关医学治疗所产生的在躯体、心理、社会地位和作用上的主观认知和体验,因此,要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就必须通过有效沟通的护理干预方法建立良好遵医行为,使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防止疾病的进展[3]。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

篇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介入手术病人与外科手术病人一样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介入手术的质量。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一线的护理管理实践经验,首先在利用心理干预方法对介入手术患者进行实施的基础上,现对介入手术护理管理中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总结,最后谈了2点护理管理体会。

[

关键词 ] 心理干预;介入手术;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41-02

[作者简介] 姚卫华(1970-),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介入手术护理工作。

1 心理干预概述

心里干预是指当人们处于心理危机时,及时给予心理援助,以帮助其摆脱困境,走出阴影。心理干预起源于欧美国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但心理干预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慢性病的治疗、恋爱关系破裂、婚姻关系障碍等。心理干预在医疗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应用于癌症,手术病人,甚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上,主要的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药物疗法,音乐疗法,触摸疗法等[1]。现代医疗技术在21世纪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手术的风险性大大降低,手术的安全和疗效都得到了提高,绝大多数的手术达到了无痛要求。但是患者在接受手术的时候仍然有所顾及,担心手术中会存在疼痛或者手术失败等,这是由于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对手术安全性,疼痛,手术效果的担心,病人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对病人开展心理干预,可以极大的减少术前应激反应的发生,使病人能够在一种坦然,平静的心态下等待手术,病人在术中能够很好的配合医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 介入手术护理管理中心理干预方法

2.1建立护理管理干预基础

介入手术室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挑选专业技术扎实、理学知识掌握娴熟和言语表达能力强的护士作为介入手术患者的主管护士,详细、耐心的向患者和其家属介绍科室的环境、制度和关于介入手术的一些相关知识,打消患者及家属的疑虑,提升患者的对抗疾病的信心。医生在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过程中,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手术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以及该手术的安全性、无痛性等;护士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护理过程中,操作熟练、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多与患者拉家常,转移其注意力,取得患者的信任,这样有利于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2.2 认知心理干预

进行介入手术患者在年龄、认知水平上都有着较大差异,护士需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2]。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患者,若其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心胸比较狭窄,还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对于这些患者一定要注意交流技巧,弱化病情的解释。若其家属提出尽量向患者隐瞒病情,护士应协同家属采取保护性措施,病情做到合理隐瞒。多向这样的患者传播正能力,多讲解介入手术的优势,告诉他们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患者能很好地耐受、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等优点,并让他们了解介入手术的目的、方法、意义、安全性、重要性等。

2.3行为心理干预

为了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情绪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务必要勤打扫,保证病房的整洁舒适,还可以在病房放置一些植物或者鲜花,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愉悦心情。介入手术科室还应根据病人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下棋,听音乐,看新闻,健身操、绘画等,这种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可以让患者忘却病痛和对介入手术的恐惧,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让患者有家的感觉。

2.4亲友的支持

亲戚朋友对于介入手术患者的治疗有着密切的影响。进行介入手术的患者将会在医院生活一段时间,相对于家庭的生活而言,医院的生活比较单一、乏味,患者很容易感觉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患者的主管护士应该多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把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时反馈给其家属,同时也告诉其家属多抽时间来医院陪患者,让他们知道这样有利益与患者病情康复[3]。尽量让患者最喜欢的人、最尊敬的人、最疼爱的亲戚朋友陪伴他,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患者都很重要,患者容易接受。让其亲友多给患者做思想工作,多和患者谈心,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忙解决。

2.5 术中、术后心理干预

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只需要进行局部麻痹,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是清醒的,手术中患者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这个时候,护士的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护士应尽量保持微笑,时刻陪在患者身边,通过眼神交流分散其注意力,让患者感到温暖。介入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和药物治疗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和心理应激反应,这时要加强心理疏导,并耐心给患者解释,告知其这种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只要好好休养一段时间即可。主管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状况,估计其疼痛的程度,对疼痛明显者给予相应的止疼药物缓解;观察穿刺处皮肤的颜色和体温,并协助患者翻身,尽力满足患者的各项要求,让其心理感到舒适[4]。

3 护理管理体会

3.1心理干预贯穿手术护理管理全程

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问题,患者在入院期间,会不断的出现新问题,影响患者的情绪,因此介入手术科室要对患者入院全程进行心理干预,已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介入手术又存在接触放射线的问题、造影剂过敏的可能性危险, 病人在局麻状态中,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手术进程顺利与否,随时会影响病人的情绪。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各个环节的心理各有特点,护士应准确识别这些特征,然后采取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强化康复期心理干预

有些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在康复期可以减少心理干预,这是个错误的认识,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有助于疗效巩固,心理社会因素是许多病人身体康复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需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干预。患者经过介入手术,体能消耗大,身体十分疲乏,同时心理素质变得比较脆弱,因此该阶段心理干预以引导为主,将病人的心态由被动接受帮助引导为主动调适应对,帮助病人增强康复自信心。指导病人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巩固治疗效果[5]。

[

参考文献]

[1] 张璐.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病人恐惧心理影响的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2):87.

[2] 郭丽红.全程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价[J].2014(6).

[3] 张璐.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病人恐惧心理影响的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2):25-27.

[4] 任娟霞,李海青.个体化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状态的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3(31):131-132.

[5] 董会肖.系统心理干预在心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1):83.

篇7

【关键词】人工流产;心理干预; 护理

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而要终止妊娠,或由于某些原因不适合继续妊娠的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由于患者的心理紧张、恐惧和手术时的刺激而出现的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头晕、胸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等临床现象,称为人流综合症。有资料显示患者在手术前有情绪障碍,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1]。因此研究综合心理干预,减轻临床患者痛苦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09年11月间接受过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103例,年龄20~37岁之间,孕5~10周,初产孕妇78例,占75.7%,经产孕妇25例,占24.3%,均符合人工流产手术条件。并对这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51例,对照组52例,两组年龄、孕产次数、孕周检验无显著差异性。

1.2 方法干预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1.2.1 术前干预心理干预是由经过专职培训的人员来完成:①运用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干预,包括手术过程介绍、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手术中的正常反应,来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稳定患者的情绪,尽量做到使患者能有意识的缓解控制自己的情绪。②给患者讲解情绪在病症治疗中的作用,给患者看一些过往人流的体会感受资料,使其保持积极的情绪。③对于情绪波动的孕妇进行呼吸放松训练:让孕妇保持坐姿,闭目,双手自然交叠放于胸前,深吸气慢呼气,连续数次,使其肌肉自然放松并配予放松的音乐。

1.2.2 术中干预术中干预为整个心理护理的关键,当患者进入人流室看到一些专用器械,在特定的环境下,没有亲人的陪护,失去依赖会更加紧张,因此术中干预更为关键,由合作者完成:①用鼓励和关心体贴的语言开导受术者,减轻受术者紧张情绪,获得心理支持。②采用音乐疗法,给予术中的孕妇播放轻松缓慢的音乐,并告知耐心听,使全身放松,手术很快就会好,减轻受术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疼痛。

1.2.3 术后干预护理患者到观察床,让其休息半个小时,期间对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给予解释,答疑患者不明白的问题,并告知术后的应注意事项,如术后出现腹痛、发热,伴有流血量多或持续7天以上,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2干预效果评价及结果

2.1 效果评价

2.1.1人工流产综合症临床观察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前、术中术后测得血压、脉搏和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变化等症状,根据人工流产综合症诊断标准[2]分类做出判断:①术中Bp降至80/50mg一下,或收缩压下降20mg以上;②术中或术后心率

表1干预组与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比较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

2.1.2 疼痛程度两组病人疼痛程度,按疼痛评定采取四分法,分为:0(无痛)、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通过对照比较干预组重度疼痛的为5例占9.8%,对照组为17例占32.7%,干预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

2.2 结果人工流产综合症反应比较,对照组比干预组明显偏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疼痛更明显。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综合症的发生率通过人工流产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她们的恐惧心理,从而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

子宫受盆腔神经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人工流产手术时对宫颈牵拉、扩张、吸宫或刮匙对子宫壁刺激和子宫的自身强烈收缩,可导致患者躯体上的疼痛和增加心理上的恐惧,引起神经紧张,产生心率下降、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恶心等一系列综合症。

从研究中发现心理干预的人工流产综合症发生率为11.8%,明显低于对照组,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

3.2 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中应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流产术中疼痛程度由于组织损伤刺激引起疼痛并伴有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种疼痛不仅与患者生理上的变化有关,还与经验、情绪、认知、注意力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患者的焦虑会使痛阈下降,加重疼痛又使患者更加焦虑、增加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而从研究中显示由于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组重度疼痛为9.8%,较对照组低,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由此可见,准确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对她们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人工流产综合症和患者的痛苦[3]。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28.

篇8

关键词:喉癌;心理分析;护理干预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术后患者常伴有失音、嗅觉变化、永久性气管造瘘口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自身形象受损和语言交流缺陷的难题,大部分患者术后存在心理问题[1]。近年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根据喉癌术后的患者的心理障碍,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择期手术的喉癌患者60例。其中男55例,女5例;年龄48~82岁,平均(65.34±5.6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例,初中、高中20例,初中以下34例;农民13例,工人14例,知识分子6例,干部9例,其他18例;半喉切除术45例,次全喉切除术12例,全喉切除术3例。

1.2  方法:心理干预:①首先护理人员要出自内心真诚关爱患者,多与患者聊天、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表述,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生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②向患者讲解喉癌的基本知识、治疗效果、术后注意事项,让其明白喉癌的预后是较好的,治愈率高;③利用肢体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与患者交流,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悲伤,术后护士要常到患者身边,为其吸痰、鼻饲、换药、翻身等;④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手把手地教家属及患者学会气管套管的清洗和消毒、周围皮肤的护理等,积极训练患者简单的手语,以应付日常生活;⑤采用影视资料和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⑥让患者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提醒家属督促患者及时复诊。研究工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入院时测评,4周后再测评1次,对患者进行自身前后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分析,患者自行填写或护理人员以提问的方式填写[2]。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SPSS 11.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n=60)

58.67±6.34

58.67±6.34

干预后(n=60)

36.92±5.81

41.35±3.63

P值

<0.01

<0.01

3 讨论

3.1  喉癌患者术后的心理特征: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咽喉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1%~2%[3]。焦虑、抑郁是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应激反应,引起患者的痛苦体验,并表现出一定的生理改变。喉癌术后第1天由于手术应激、麻醉药的反应、疼痛、气管套管刺激以及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患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心情悲观绝望。在恢复阶段,患者的情绪仍会随各种因素起伏变化,担心术后康复、发音、吞咽、进食等问题,又顾虑家庭的经济情况、术后照顾问题,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极为不利。吴彩芹等调查结果显示,96例老年喉癌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56.25%,重度抑郁发生率为14.58%[4]。

3.2  喉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随着身心医学的发展,健康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良好状态[5]。对于喉癌术后的患者,不能仅仅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护理,必须针对患者的身心因素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改变其不正确的想法;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给患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环境,对其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生存,重新走向社会。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喉癌患者术后的身心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使治疗和护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喉癌术后的患者给予必需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喉癌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 刘永琴,李菊芳.心理行为干预对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9):2405.

[2] 宋海英,王庆华,刘骥暌,等.术前访视对老年胃癌患者心身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4):53.

[3] 于红燕,单金华,孙立平.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5,19(9):1748.

篇9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干预;应用儿科护理

针对群体较为复杂,因儿童年龄小,不懂怎样表达自己所想,容易情绪化,不具有较高的依从性。而且通常儿童患病之后,家长容易出现焦急等不良情绪,若无法对这些问题作出良好处理,极易引发纠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责任心强且具备相对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1]。儿科护理应该把促进患儿文化、身心以及社会需求的满足作为目的,本次研究中为分析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选取94例患儿进行分析,现作出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47)和干预组(n=47),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53.19%),女22例(46.81%),年龄介于1个月和1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93±1.36)岁,病程介于2天和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是(12.84±1.62)天,其中21例消化类疾病,17例呼吸类疾病,9例其它。干预组患儿中男26例(55.32%),女21例(44.68%),年龄介于1个月和1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14±0.89)岁,病程介于3天和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是(13.21±1.53)天,其中例23消化类疾病,18例呼吸类疾病,6例其它。两组在年龄等一般因素上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热情的向家属说明医院的有关设施、服务以及规定等,让其在短时间内对医院环境作出了解,促进其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消除。护理人员应该和家属加强交流,让其充分认识到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效果,让其面临疾病能保持正常心态。(2)护理技术需娴熟。护理人员技术娴熟可以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及信任。护理人员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动作做到规范、轻柔、快捷、娴熟以及准确等。静脉穿刺过程中,可以通过和蔼、亲切、正确的语言来对患儿紧张情绪进行缓解,保证穿刺快、稳、准等,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患儿起到抚慰效果,赢得患儿及其家属信任以及宽慰,促使其心理压力有所减缓,增强其战胜病魔信心。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主要评价指标是护理效果,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治愈或者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无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无变化或者加重。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通过χ2进行相应检测;(χ珋±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通过对比,干预组、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是97.87%、87.23%,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经检验,χ2=3.85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因患儿无法对自身病情作出准确描述,容易情绪化,往往会大吵大闹来对抗治疗,且容易产生恐惧以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之患儿对医院环境感到十分陌生,经常会出现拒食以及慌乱不安等现象[2]。患儿家长对孩子痊愈时间、痊愈后是否会留有后遗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易产生忧虑。且许多家属不具有医学常识,若疗效不佳或者无药到病除,就会对医院有所怀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这就需要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3]。本次研究中,为分析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选取94例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前提下采取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组、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是97.87%、87.23%,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经检验,χ2=3.85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效果明显。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采取心理干预效果明显,可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仁萍.探讨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170-171.

[2]史双秀.儿科护理中家长心理反应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966-967.

篇10

【关键词】 心理特点;心理护理;血液透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169

终末期肾病如尿毒症, 常采取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血液透析是替代肾脏的首要手段, 起到代谢、解毒的作用[1], 但是无法对尿毒症引起的代谢紊乱进行彻底纠正, 疗程较长, 并伴有多种并发症, 费用高昂, 这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患者多伴有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若不及时进行疏导, 会为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影响预后[2]。本院对9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 全部患者SCL-90自评量表得分均>50分,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男 21例, 女24例;平均年龄(47.2±6.9)岁。观察组男 23例, 女22例;平均年龄(48.8±6.5)岁。入选标准:患者保持透析2~3次/周, 透析时间>3个月, 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有一定文化基础, 可正确了解本次调查, 均为自愿;排除有严重精神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评测, 量表有9大因子, 主要由焦虑、紧张、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悲观、躯体化、敌对, 所有患者仔细阅读测试说明, 并自行独立完成测试, 所得分值越高, 代表病情越严重[3]。测试结束后, 护理人员收取问卷, 统计测试结果并总结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 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本次问卷回收率100%。

1. 3 疗效评价标准 利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SCL-90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 干预后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心理特点分析 由于需要长期进行透析, 患者深受疾病折磨, 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同时透析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 加上终末期肾病病情严重, 极易出现恶化, 风险大, 这些因素均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心理[4];透析费用较为高昂, 为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会增强患者的悲观等心理问题;家属对自己疾病的过度重视与迁就, 使患者易出现依赖感, 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也不想去做, 导致敏感、消极、依赖感强等心理。

3. 2 护理对策 ①护理人员多同患者进行沟通, 热情且真挚, 减少与患者之间的陌生感, 有针对的给予患者心理辅导,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以一流的服务及精湛的专业技术获得患者的信赖。并定期对治疗室进行消毒, 保证整洁、通风、安静。准备报纸、书刊、纸巾、饮用水以及透析相关知识的宣传资料等, 供等候的患者阅读及使用。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消除患者的陌生及紧张感。给予患者自己责任范围内、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接送患者、无陪护患者的生活护理、取药、协助家属办理门诊缴费等, 为患者协调社保、商保等相关费用问题, 最大程度考虑患者利益, 提供每日费用清单, 让患者清楚明白自己的消费情况。②对首次透析患者, 应为患者介绍透析的注意事项、基本流程、透析环境, 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5]。深入浅出的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 同时鼓励患者多进行一些自己身体状况允许的身体锻炼, 培养良好的爱好, 多参与一些有助于健康的文体活动, 多接触社会, 多同别人进行交流, 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避免依赖、抑郁心理的产生。③多为患者介绍一些成功的治疗案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知患者自身的疾病并非无法医治, 只要坚持定期进行血液透析, 可以获得长期的生存时间, 消除患者悲观的情绪。鼓励患者适当进行锻炼, 培养良好的爱好, 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多与社会进行接触, 消除依赖、抑郁等心理[6]。④除了对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外, 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 护理人员应与家属保持平等合作的关系, 言语真挚的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聆听家属的需求及困难, 对患者家属的难处表示理解及同情, 并给予安慰, 告诫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 平时多给予患者以安慰、支持,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为患者提供战胜疾病的动力, 使其对生活更有信心, 更充满希望。对于症状明显经常规心理护理无法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 请心理学专家及精神科医师进行会诊,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紧张、自卑、悲观等心理问题,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亚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8(23):1699-1700.

[2] 刘锦霞.心理护理干预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安徽医药, 2013, 11(12):2002-2004.

[3] .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综合干预及心理护理体会. 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50-51.

[4] Goodhart RS, Shils ME. Modern Nutri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6th ed.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1980:1025-1034.

[5] Davis CR, Dearing E, Usher N, et al. Detailed assessmen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 enhance prediction of central obesity independent of gender, race,psychosocial risk and health behaviors. Metabolism, 2014, 63(2):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