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9 18:3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心球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心球教学反思

篇1

起初,笔者也遵循传统的思路,试图通过口头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投掷实心球时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求他们按我所提的要求在课堂上有序活动。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太好,一旦收紧纪律,学生则无法充分活动,一旦放松要求,学生又乱跑乱动。于是笔者产生一个想法,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这种不注意安全的行为确实会受到伤害时,他们才会知道必须要遵守安全要求。

可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真的用实际实心球去砸他们,如何让学生有效体验呢?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在笔者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问题。有一天课间,当我看到一些学生在课间用废纸团成纸团互相“攻击”时,笔者突发奇想,可不可以用纸团模拟实心球让学生训练呢?于是,下次课上我提出,让我们利用好身边的废纸来做一个纸球,看谁做得又圆又结实。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将自己的废纸找出来,几个人一合作就做成了一个纸团,还别出心裁地利用胶带将球包好。

到了操场上之后,我不再提什么安全要求,只是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他们在各自的场地进行纸球的投掷训练,为了防止学生过于放松,我给每小组安排了一个比较有威信的小组长,我则在进行流动检查。这下学生感受到了自由,到了自己的场地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之下开始了训练。在训练当中,那些调皮的学生开始了“流窜”,然后一不小心就听到被砸中后的哎哟声和别的学生的笑声。经过了十五分钟的训练,我将学生集中起来,让他们说说什么时候容易被砸中,说说怎样才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在讨论、交流与碰撞当中,加上我提供的一些数据,例如真正的实心球造成的伤害力量会是模拟纸球的十几倍时,学生终于知道了在真实投掷实心球时不能乱跑,在投掷者做预备动作时就要处在安全距离之外等。更为可喜的是,由于纸球比较轻,所以学生将球握在手上练习握球技巧和投球技巧时显得更为轻松,而不是以往感觉很累的情形。但同时问题也出现了,由于纸球比较轻,用真实的实心球进行训练时所形成的技巧很难转化为可实施的行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经过仔细思考之后,我认为这是由于从纸球到实心球之间的重量跨度太大形成的缘故。于是我再次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体育课上与学生一同分析。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不如直接用实心球训练,这样好一些;有的学生说,如果有这么五六个重量逐渐增大的实心球就好了,这样就可以逐步训练,最后就可以掌握力量与技巧了……我立即抓住这个观点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不可以弄出几个外形一样大的,但轻重又不同的球出来呢?这节课学生并没有想到办法,只好留到下一节体育课解决。

课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我,说想到了办法。我问他们想的什么办法。他们说,我们可以做几个中间空心不一样大的球,在里面装上沙子,这样球的质量最后肯定是不一样的。我表扬了他们,让他们实际做来试试看。

又一节体育课上,这几个学生提供了他们的作品,内部用布或方便袋装成球形的沙子球心,外面再用纸包上,这样做出了四个外形与真实实心球差不多大,但质量轻重不一样的模拟球。到了操场上,学生们对这些球非常感兴趣,纷纷选择自己合手的球自发地形成了四个训练小组,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指点,相互提醒,很快掌握了实心球的投掷技巧。一个球训练熟练以后,再找质量大点的球进行训练,经过几节课的训练,学生投掷实心球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篇2

关键词: 实心球成绩 瘦小学生 有效练习

原地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锻炼,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性等能力,尤其对发展力量、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有重要作用,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三毕业升学考试测试项目之一,因此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但从目前的中考统计成绩看,这项成绩并不理想,我校在这方面同样是弱项。使学生在身体、技术、心理三个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取得最佳运动效果,探讨通过有效练习指导瘦小学生学习投掷实心球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我从自己任教的九年级两个班中选定部分瘦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瘦小学生投掷实心球成绩的因素,探索通过有效练习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投掷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初三学生中考体育投掷实心球成绩的提高。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敷衍课堂和教师而练习实心球投掷,在这种状况下,不迫近中考就没有压力,老师不给予压力就不愿意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各种策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措施,比如交流、阅读、树榜样等,旨在提高学生对实心球投掷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开展比赛,学生顾忌自己到底能否做出正确的动作,教师和学生将对自己的动作做出如何的评价,自己能否战胜对手……一股强烈的好胜心促使他们认真听讲,卖力训练,对动作技术几乎人人都精益求精,又如师生比赛、生教生、模拟中考、多样化练习的方式方法、及时点评反馈等。在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教学中,所有的训练和目标都要落实到学生的投掷技能上,要练就高水平的技能,就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

重视让学生切实理解影响实心球投掷的三个要素,即投掷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其中出手初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记住每一个动作:站位、手型、抬头、背弓、头上方、快出手、制动。每一步在详细讲解的基础上,再提炼出一些更细致的要点,学生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锻炼起来效率自然就高。

重视抓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注重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注重发挥体育小组长、小骨干的核心作用和影响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注重自主探索、体验和他人指导反馈相结合,注重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相结合,注重精讲多练……总之,在具体的训练中,我尽量探索各种策略、各种资源的最佳整合方式,以期训练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证明,我的种种探索和努力有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瘦小学生实心球投掷的中考成绩获得了满分。

二、班主任的配合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取得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只有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多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及时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班主任对课外活动的认真程度对成绩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关系,事实证明最后的结果证实了这点,如:一个班学生不踏实再加上班主任抓得不够紧,所以有时课外活动的练习不够到位,最后学生的成绩提高不显著,而另一个班由于班主任督促到位、管理比较严格、学生态度认真,所以最后成绩提高明显。在没有其他多余练习时间的情况下,教师和班主任可督促学生抓住课外活动的时间认真练习,一般最后成绩都能提高。所以,实心球作为体育中考的必考项目,首先学生要明确其重要性及与自己的切身关系。其次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掌握要领,认真练习。最后必须经常反思调整,及时探究改进,找出适合这些特殊学生锻炼的方法、策略。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和基本教材的呼应,教法、学法对动作的技术学习要对路,突破重难点。每节课的素质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规律,明确“课课练”练什么、怎么练、为什么这样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要关注课堂常规、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弱势群体。投掷实心球相对其他教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课堂上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和课堂常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有效策,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练习的兴趣,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进取、坚忍不拔、果断刚毅的良好品质。对于弱势群体(病残或学困生特别是瘦小学生等),教师要真心、诚心和耐心地关爱他们,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的课程性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以后的实心球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几个环节的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努力目标,教学难度适中,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和优越感。在技术教学中,应该是递进式的,层层推进,如实心球可以从轻到重,明确投掷的场地、技术分解来教。原地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向前上方投过一定高度和有一定远度的标志物,再进行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完整练习,然后通过游戏或其他小比赛的方式指导学生手臂后引、用力蹬地、快速挥臂的投掷动作。这样目标制定、场地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技术的分解教学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效果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03.

篇3

《投掷: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丛书――《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中水平三・六年级投掷单元的第1课。

投掷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其中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是六年级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在小学投掷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课虽然是投掷单元的第1课,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原地侧向投掷实心球,对投掷项目的动作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通过对课前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投掷技能,并通过自主探究进行“预习”,从而加深其对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技术结构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掌握投远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注意力易集中,自主学习、理解能力较强,但表达与表现的欲望有所降低;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本次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力顺序与出手角度,难点是动作连贯协调。因此,笔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技能掌握规律,围绕本课重难点,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技术要领,力求让学生体验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时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和45度出手角度,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他们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投掷能力,发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奋勇拼搏的精神等。

设计

根据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笔者设定了如下达成目标:①知道正确握、持实心球的方法,基本掌握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形成初步的技术概念。②知道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③初步理解影响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成与用力顺序、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出手高度等有关。

在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时,笔者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围绕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如下设计:①根据使用教材填写课题名称,让学生明确本次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②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提炼达成目标,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减少无用功;③根据达成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旨在检测学生自学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④根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方法建议,指导学生高质、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⑤“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流程,明确课堂形式,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探究任务;⑥“困惑与建议”旨在让学生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的一些建议,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制作过程

微课制作步骤包括选题、设计、制作、修改,而高质量的微课=确定选题+教学策略+表达艺术+工具软件+学习借鉴。因选题已经确定,所以该微课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进行微课的设计,即收集整合资料制作PPT;中期进行微课的制作;后期主要是对录制的微课进行内容上的编辑与技术上的修改等。在制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应用到三个软件:PowerPoint、Camtasia Studio(喀秋莎)和FormatFactory(格式工厂)。其中喀秋莎是一款录屏软件,简单易学,它既可以对PPT进行录制,又可以进行声音的剪辑、背景音乐的融合、模块之间的特效衔接等。而格式工厂是笔者认为最万能的一款多媒体格式转换软件,它负责将喀秋莎生成的WRF格式转化成MP4格式。本微课最终以MP4格式,时长为7分40秒。此外,该教学视频只需通过安装相应的视频播放软件,如QQ影音、迅雷播放器、暴风影音、优酷等,就可以进行播放了。

教学应用过程

1.第一个环节:课始检测

在课前两天,笔者就将微视频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提前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因此,上课伊始,笔者根据任务单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快速检测,并及时作出评价。从实施情况看,课前检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肯定的评价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个环节:进阶作业

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完整技术动作主要包括握球与持球、预备姿势、预摆和最后用力四个环节。因此,本课教学根据教学重难点主要围绕这四个环节进行展开。

(1)诱导练习:背弓姿势

在体育教学中,诱导练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为了促使学生迅速掌握动作、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而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在整个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动作结构中,最后一次预摆时形成的“背弓”姿势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前抛实心球技术动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阶作业的开始部分,笔者首先设置了“背弓传球”的诱导游戏,既让学生有目的地活动肩、腰、腿部等关节,也让他们充分体会了“背弓”这个姿势。同时,以游戏形式开始的教学既能达到预热课堂的效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兴趣。

(2)徒手练习:分解―完整

徒手练习,即无器械练习,其目的是防止学生因初次触球,在不了解技术动作与规则的情况下,私自练习,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环节技术动作,笔者首先采用分解练习法,让学生分别熟悉四个环节的技术动作;然后采用完整练习法,让学生体会各环节技术动作的连续性,初次体会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即“蹬地、收腹、挥臂”,做到徒手情况下的动作连贯协调,初步形成完整的技术概念;最后采用两人合作的完整练习方式,组织学生再次体会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并尝试45度的出手角度,初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3.第三个环节:协作探究

进阶练习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课前已分好的小组进行协作探究练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本课的运动量与练习密度,笔者特地设置了“口”字形的练习队形,要求各小组成员由内向外抛实心球,并提出“同抛同捡”的硬规定,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1)握、持球练习

因课前笔者发给学生的微课程资源中已详细讲解了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在该练习中,笔者不组织、不评价,主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练习与纠错,借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持球练习1:自下而上的连贯协调用力

在该阶段,笔者先组织学生通过坐姿、站姿和正确的预备姿势向前抛实心球练习,让学生分别体会手臂、腰及全身用力抛实心球的感觉,再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抛实心球动作练习,从而让他们进一步掌握自下而上抛实心球的协调用力顺序。前期需引导学生学会听哨音,“短哨抛球,长哨捡球,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此来逐渐培养学生课堂练习时遵守规则的习惯,为后期的小组合作学练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3)分组持球练习2:出手角度与动作连贯协调

该阶段主要以小组学练、教师巡回纠错形式展开教学。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限制线的辅助功能,体会出手角度与投掷远度的关系,做到动作连贯协调。同时,在该环节练习中,小组长需充分发挥“小导师”的作用,组织组内成员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尝试,提高组内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发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奋勇拼搏精神。

4.第四个环节:展示评价

该环节练习主要分成三个部分:①小组长带领组员到达指定场地进行练习,并组织组员选取两位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小组展示赛。②未参赛的组员进行现场观摩评价,讨论改进技术动作的方法。③各成员交流本课的学习体验与收获。

该阶段旨在验收各小组在本课教学中的学练效果,促进各小组有针对性地改正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组内形成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提升“展示团”学生敢“做”的表现能力,提高“观摩团”学生敢“说”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评互评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在未接触微课程之前,笔者认为利用微课程来上体育课是多此一举,特别是技能课的学习,根本没有可实施性。但通过接触微课,尝试制作微课,并把微课运用到教学中,笔者才发现:针对体育技术课,教师同样也可以制作微课程,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能“精讲多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试验微课程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运用效果,笔者选取两个班进行对照试验,一个班采用微课程和自主学习任务单,一个班未采用,得出的结果是前者的课堂教学实施效率更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笔者分析得出使用微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相比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动作要领与方法的记忆与掌握,而不断重复讲解动作要领与技术的浪费时间,学生结合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得来的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而且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也没有被占用。②细化细节,提高学生对动作结构的认知。相比较传统课堂上教师的分解动作与慢速示范,微课程突破了不能分解的技术动作示范的局限性,而且通过视频把技术动作放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看清动作顺序、理解动作结构,方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③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相比较传统课堂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微课程等资源的运用打破了常规模式,学生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带着目标自发有序地参与到各项练习活动中,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附:《投掷: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微视频二维码

评委印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探索,也充分体现了郭倩老师对翻转课堂理念的认识与微课程教学法的把握。仔细研读郭倩老的《投掷: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微课程设计,我发现有两个亮点:

1.角色定位:凸显学生主体

做好微课程设计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从郭老师的设计可以看出,无论是分析、设计、制作,还是课堂应用,都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目标设定来看,能够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确定合理的达成目标,其语言表达能够让学生看明白;从微视频制作来看,从“有序开展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动作的学习”来确定微视频的核心内容,贴合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相匹配;从课堂应用过程来看,郭老师强化了自主体验与合作训练,让学生在体验与协作中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尽管没有看到郭老师所设计的课堂实施任务单,但仍然可以从课堂应用过程的解析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轮廓,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2.任务设计:聚焦学习活动

篇4

关键词:小学 体育 游戏 整合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99-01

1 引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堂课能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是不是能够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不管是谁,如果对某一件事有了兴趣,即使面对的事再困难,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去克服一道道难关。否则,如果没有兴趣,即使去做了,也肯定是被动的,一旦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就往往会半途而废。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关键。

2 案例描述

小学六年级有这样两堂体育课,一堂体育课是跳短绳,主要提高学生跳短绳的水平,如果仅仅让学生枯燥反复地练习跳短绳,学生肯定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于是笔者尝试用游戏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采用单摇跳、双摇跳、花样跳等方法,比谁连续跳得次数最多,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跳得次数最多,比跳规定的次数谁用的时间最少等,采用了这些游戏比赛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开始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一直练跳绳,可能感觉比较单一,再加上学生的身体可能越来越疲劳,到后半节课,大部分学生都不想再练习了。即使坚持练习的学生,也都没有了进取心……还有一节课,是用实心球模拟打保龄球游戏,一开始,学生蛮有兴趣,一直比谁击中的多,但学生玩了一段时间,发现学生又感觉没有劲了,因为保龄球击多击少没啥关系,可能缺乏激励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动建构,游戏的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相对长时间的保持呢?针对这两节课出现的现象,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在课的设计上存在问题,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后来灵机一动,能不能尝试把这两节课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呢?事实证明,组合起来效果十分不错。

在这一节课中,笔者还是使用“保龄球”的游戏,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每个小组再分成两队,两队相隔8―10米对面站立,每队学生前放几个手榴弹(根据需要可放1―3个手榴弹,可以排成横线,也可以排成三角形),每小组再配一个实心球(实心球的大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然后老师宣布游戏的规则:每组的每个学生依次轮换用实心球滚对方竖直的手榴弹,一轮下来,如果被对方多击倒一个手榴弹,本队男生就必须每人跳30次双摇跳,女生就必须每人跳20次双摇跳(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减跳绳次数,也可改变跳绳的方法,降低跳绳难度,或者让学生自己商量决定),多击倒两个就跳两倍,依次类推,本队学生全部跳完短绳后方可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最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练习,几个平行班级上下来,发现这一节课的课堂学习气氛都非常好,游戏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非常浓厚。

3 实践反思

同样是练习跳短绳、打“保龄球”游戏,为什么组合起来的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明显那么高呢?课后我仔细分析,与前两节课相比之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3.1 遵循学生的好胜心理

通过玩“保龄球”来决定每队的跳绳次数,使得每队的学生都想赢对方,都想让对方多跳短绳,因此,玩“保龄球”时特别的认真。并不一定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玩“保龄球”这个游戏,而是为了取胜对方,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努力去做,这是学生好胜心理的充分体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3.2 拥有相互的监督机制

原来的跳绳练习,要学生自觉来完成,但不会所有的学生都会那么自觉,学生一旦缺乏了练习的兴趣,学生的这一自觉行为就难以保证,就会偷懒。现在,每队学生都是对方的监督者,如果你们的手榴弹被击倒了,想不跳绳也不行,对方学生都看着呢,再说这一轮的任务不完成,下面的游戏就不能继续,也就无法“报仇”了,出于这种压力和对游戏的渴望,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完成每一次的跳绳任务。

3.3 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

原来的连续跳短绳练习,学生的练习强度太大,学生因为过于疲劳,练习的兴趣也会下降。现在穿插了“保龄球”的游戏,学生在玩“保龄球”的同时,身体也正好得到了调节休息,不会导致练习强度过大,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就不会因为体力不支而降低练习的兴趣。

3.4 促进学生的互相指导

玩“保龄球”游戏时,每队的学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捆绑在一起的,他们必须齐心协力才能“打败”对方。因此,同一队的学生会互相鼓励,甚至会互相督促指导,游戏注意力十分集中。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游戏,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3.5 增强弱者的练习信心

篇5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解题能力;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82-01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化的数学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重视数学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相对简单,缺乏生活经验,对解决应用题缺乏健全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针对某一道题来讲解答案,而是应该把应用题归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应用题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把数学教学从理论层面推广到应用层面。以下就应用题教学的有效途径展开讨论。

一、善于利用材料,引出应用问题

数学背景材料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引入趣味性的数学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妙。对于一些枯燥、缺乏实用性的材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简化,利用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资料,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常规的、教条化的习题加以创新和改编,把应用题变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知识,把应用题生活化。例如,可引出这样一则材料:“在体育课堂上,五年级(二)班的学生需要进行体育测试。班里有30个学生,男生16个,女生14个,一共分成男生、女生两个组别进行测试。教师共拿来24个实心球,用哪种方法分配实心球比较合理?”第一种方法是把实心球在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平等分配,即男生和女生各12个球。另一种方法是按照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人数比例进行分配,分别计算男生和女生占总人数的比例,然后根据对应的比例计算应该分配多少个实心球。这样,引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材料,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中,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应用题的信息量太大,他们看题目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在审题上会产生看错题或看漏题目信息的情况。在数学学习中,题目信息量越大就越需要抓住有用信息,忽视干扰信息。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的P键信息,也就是学会审题。以学习“数学除法”为例,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的大门到教室的直线距离是100米,一年级学生从大门走到教室需要4分钟,二年级学生从教室走到大门需要2分钟,其中一年级学生走了300步,二年级学生走了200步,请问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路程?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题目虽然长,但其中有很多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判断题目的解题方向,就很容易陷进题目的圈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那些和问题没有关系的信息屏蔽掉,只关注一年级学生在4分钟内走100米这个信息点,运用100/4=25这一式子计算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判断能力,正确区分有效信息和无关信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和做题正确率。

三、鼓励小组学习,交流合作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共处的平台,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做事的效率。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挖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凝聚合作的力量,让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调查与统计”这部分较零散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来分解问题,汇聚众人的智慧,一起攻克复杂的应用题。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布置需要完成的任务:小组成员内部自由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保持合作关系,根据班内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统计,记录一个星期内上课迟到的人数、缺席的人数,运用适合的统计图绘制出本周学生上课情况的变化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组内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实现共同进步。此外,小组合作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应用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应用题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更是把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渠道。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应用题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何勤.试论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黑龙江教育,2015(03).

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教学模式;水平三;篮球模块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15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现在中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智力、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合作和集体意识淡薄,利他行为、同情心、自控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以及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1],人格危机行为日益增多,社会责任感较为欠缺。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自制力差,不遵守纪律;有的学生比较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学生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还有的学生“不合群”,胆子小,躲在一边不参与体育活动。海尔森认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很难在体育游戏、战术学习、动作教育中自然生成,而需要不断地通过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角色承担、感悟和反思、讨论等过程形成[2],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当做课程目标之一,更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人格塑造和培养责任感的重要性,但目前的体育教学中依然缺乏有效的、具体的、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社会责任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寻求通过篮球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为南沙区金洲小学六年级1班30人,实验组为南沙区金洲小学六年级5班33人。每个班授课时间均为30次,每次课时间为40分钟,授课形式为室外体育课。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

按照“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班在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的“社会责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按常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对前测结果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1.2.2数理统计法

按照体育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SPSS软件及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课堂行为、学校行为、家庭行为、社会行为设计和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1.2.4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网以及其他途径,查阅和研究了有关海尔森 “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设计水平三篮球模块的社会责任教学模式。

2、结果与分析

2.1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对抗项群,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实验初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了25米×2往返跑、仰卧起坐、50米×8往返跑和掷实心球共4项测试。通过表1和表2显示,实验前后两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只有对照组的仰卧起坐(P>0.05)不存在差异,其余测试(P0.05)不存在差异,实验后二者相比,仰卧起坐和掷实心球测试成绩(P>0.05)不存在差异,实验组25米×2往返跑测试成绩 (0.01

2.2对学生篮球技术的影响

对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测试选用了行进间运球上篮、传球和投篮三项测试,各项满分为3分。表3表明,实验初和实验后相比,两组学生篮球技术比实验初都有了非常显著(P0.05),篮球技术不存在差异,实验后二者相比,实验组篮球技术测试成绩(P

2.3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影响

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从课堂行为、学校行为、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来进行分析,其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从态度积极、学习认真、自尊自信、善于合作和创新思维共5个方面来评价;对学生的在校行为从遵时守纪、文明礼仪、课间活动、节约水电和卫生保洁共5个方面来评价;对学生的家庭行为从尊敬长辈、文明就餐、待客做客、邻里相处、自理自护共5个方面来评价;对学生的社会行为从爱护环境、遵纪守法、乐于分享、团结合作和拾金不昧共5个方面来评价,每一项各4分。通过表4和表5显示,实验初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4项调查结果(P>0.05)不存在差异。实验后和实验初相比,实验组课堂行为、学校行为和社会行为调查结果 (P

2.4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可行性分析

2.4.1通过社会责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篮球水平和身体素质

通过该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篮球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在篮球比赛中逐渐有了集体意识,传接球次数明显提升,防守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4.2通过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该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教学,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学习,学习目标更为明确,自律性明显加强,对自己更为负责,特别是在校行为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学生逐渐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一个人不仅是个人,更是家庭的一份子、集体的一份子、社会的一份子,是社会的人,自私行为明显减少,责任感明显加强。

3、结论与建议

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正在不断地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结合新的指导纲要对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分析,该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教学是可行的。目前的探索和研究还是初步,由于水平三学生的意识、能力和人格发展受年龄、社会认知、教育和环境等众多因素变化的影响,存在的变化因素较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生形成的责任感尚具有不稳定性;运用和设计该教学模式,还要和教学对象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还需要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补充、不断完善,通过篮球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方法,使之成为真正能为体育教学服务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保建.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

[2] 高平.海尔森“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1.

[3]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孙媛.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篇7

摘 要 高效教学是在有效的基础上强调课堂组织教学的高效性。本文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阐述了促成高效体育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 中学体育 课堂教学 高效

在新课标下,体育课越来越注重课堂效果,有效教学是根本,高效教学是升华。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在每一节课中,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得到有效的锻炼。那应怎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真正地掌握体育技能,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培养学生某种社会适应的能力。

一、精心备课,强化目标意识,提升高效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教什么?怎样教?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课的目标、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备好课以后就要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是导致体育课堂“放羊式”教学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精讲细练,优化课堂时间,提升高效

体育高效课堂首先是常态课,不是优质课。体育高效课堂是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特别是女学生,如何让女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加入到学习锻炼中,那是体育高效课堂需要解决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做到高效,我的教学模式是:精讲细练,点到为止,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我上一节实心球的课,首先让学生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跑两圈,充分地热身。再用五分钟时间活动各关节,这些都是为后面活动内容做准备,以免受伤。中间调整两分钟,再用三分钟的时间每人做完三十个仰卧起坐,随后就是实心球的练习,大约用十五分钟。最后十分钟。男、女生各分两组跑四百米。第一组跑出五十米以后第二组接着跑出,以第一组为目标,进行追逐跑,这样学生即感兴趣又得到了锻炼。跑完后就让学生互相放松,教师总结练习过程。如此一节课,学生也不觉得累,而且各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参与到其中,都能够得到锻炼,增强了他们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和重构教材,提升高效

面临新型课堂教学,教师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改造教材,敢于改变规则,尝试新的教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性投入学习,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

简化技术、减小难度,才能使其不断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生理和心理负担。如在跑的教学内容是有快速跑、接力跑、耐力跑、障碍跑等。这些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耐久跑能力。如果运用运动学、动力学的知识向学生传授,对于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如果简化跑的技术,用趣味性或游戏性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游戏中点拨技术要点,乐中学,学中乐。如:“贴膏药”、“长江、黄河”、“让距离跑”等,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线路跑,持物跑、障碍跑、多人合作跑、与其他项目相结合的跑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技能和体能的提高。

(二)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

场地器材要适应中学生的实际,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活动时的投入,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如球类教材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对场地器材要求比较高,有时难以进行正规的教学和比赛,那么,我们可设计简易场地,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来组织教学,如“端线篮球赛”、“4对4篮球场足球比赛”、“滚运球”、“两人三足运二球”等。

(三)要灵活调整和转换竞技项目的特点

要充分拓展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地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如跳跃教学有跳高、跳远、立定跳远等。这些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力。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的跳绳或跳橡皮筋;或跳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等。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提升高效

教学策略的设计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教学组织的设计要有新意,如练习队形的安排,分组教学的设计、场地器材的布置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手段的应用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如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也要有相应的教学手段,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手段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如音乐的选用要恰到好处。

五、优化教学反思,提升高效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知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包括“课后思”、“模块思”、“学期思”等类型。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策略认真而全面地反思教学过程,才能使自己驾驶课堂能力得到提高。“学”的反思是指学生的反思。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改进具体的措施。因此加强师生双方反思将会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高效性。

总之。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在有效中提升高效的体育课堂,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不断提高,体能不断增强,健康不断增进,全面提升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辅助练习;运动技能;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1;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47-01

运动技能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有效地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其实,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并不是从生硬的“技术学习”开始,而是从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辅助练习开始的。辅助练习,指的是在运动技术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在完整动作练习之前采用的与所学技术动作内在本质属性相吻合的辅练习,它与技术动作形成阶梯,互相练习、层层递进,起到过渡与启发的作用。可见,在学生运动技术学习中,作为“跷跷板”的辅助练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对循序渐进的辅助练习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就辅助练习的趣味性展开深刻反思,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有效掌握。

一、疑问之趣,开启体育辅助练习

初中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很大转变,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候,“疑”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尝试与探究的热情,是他们进行辅助练习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我认为,在开展辅助练习之前,不妨尝试以“疑”设境,激发学生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在尝试与实践中,自己打开谜团,解决教学问题。我在教学中,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作为辅助练习的铺垫,也会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猜谜“是真的吗”的设疑活动,为运动技术的教学创设教学环境。比如“实心球投掷”教学,投掷实心球虽说以力量为基础,但角度、速度、平衡等因素同样也是完成这一动作技术不可或缺的综合因素。这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女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强度与难度,因此,辅助练习就非常关键而必要。在教学中,我以设疑探究的方式,从“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出手速度以及身体平衡”等方面展开探究。如在“身体平衡”的辅助练习中,我提出疑问:中国功夫中有一个著名的招式对身体平衡要求极高,大家觉得是哪一招?学生们一下子就猜了出来,还学着武打明星的样子做出了这个动作。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导入“燕式平衡练习”,要求学生以右脚支撑,左脚后举,身体前倾,两手像燕子的翅膀平衡上举。在导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大鹏展翅这个动作的基础上,练习燕式平衡。

二、游戏之趣,助力体育辅助练习

游戏教学是青少年学生都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在体育这种户外教学实践中,活动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更强,自然更受学生青睐。在辅助练习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学生们喜爱的游戏形式,以游戏点燃学生们的练习热情。同时,在游戏中导入竞争机制,提高游戏教学的实效性,让这群“大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练习的教学目的。在“仰卧起坐”这个大家熟悉的运动项目教学中,我并没有在运动技能的动作要求、注意事项上多做解释,而是以游戏方式导入辅助练习,让学生们在有趣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这项运动项目的学习与实践中,掌握动作要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辅助练习游戏。第一个是难度较低的“跷跷板”,二人一组,对面抵脚拉手,互做仰卧起坐,由小组长负责吹哨,小组成员负责数数,挑选出小组中最合拍的小搭档,进入决赛,参与班级PK赛。第二个游戏为仰卧起坐传递球接力,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以传球的方式,扩大练习的参与度,实现充分练习的教学目的。

三、合作之趣,提升体育辅助练习

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陌生,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经验的丰富以及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更加成熟的合作探究能力。由此,我想,如果将辅助练习从集体操练中解放出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学生们自主开展,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以合作的方式开展辅助练习,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小老师”方式,将示范与纠正进行到底,这既增添了趣味,又强化了练习的实效性。在“立定跳远”这个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大腿肌肉的爆发力和髋关节的力量,我设计了“蛙跳”的辅助练习活动。“蛙跳”是一个相对辛苦的练习活动,大部分初中生对它的热情都不高。因此,为了提高练习的趣味性,我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青蛙接力”。这个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实行接力比赛,学生们必须以蛙跳动作完成接力(纸球)活动,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接力,将小球投掷到篮子里。在这个趣味合作接力中,学生们既完成了蛙跳的练习任务,又体验了合作活动带来的乐趣,一举两得,有效地提高了辅助练习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总之,辅助练习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保障,它能够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安全系数,促进技能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现热身、过渡、分解的教学效能。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辅助练习的设计与实践,在“趣味性”上多加揣摩,多加尝试,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练习活动中,为运动技术教学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偏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体育课上存在的提问“定人”、过于追求“标准答案”等现象进行归纳,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视角对体育课堂提问进行了归类,最后提出几点有效提问的建议,旨为一线教师有效把握体育课堂提问提供参考。

关键词:提问;体育课堂;现象;答案;技巧

体育课堂上的提问十分常见,但并非所有的提问方式都把握得很好,甚至有些提问为追求正确或标准的答案,不但事先指定回答的学生,还有的事先告诉同学们答案,课前背熟了、记住了,课上配合老师回答问题。这种情况,观摩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体育教学真需要这样的提问和回应吗?假如不需要,该如何把握提问的技巧呢?下面重点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一、体育课堂提问若干现象

通过对体育课观察发现,体育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存在着若干值得规避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但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对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等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重点对五种现象进行归纳:

1.问题过于“简单化”现象

有些体育课上,老师做完示范以后,问:“同学们,老师做的好吗?”同学们回答:“好!”还有老师在课的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做放松活动前,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累不累?”同学们用最洪亮的声音齐声回答:“不累”。学生哪里会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更希望听到的是“累”,那样的话老师好安排放松活动,可是,未能所愿。这些问题似乎问得很尴尬,学生尴尬的是,无论老师做的示范动作好不好,都要回答“好!”老师尴尬的是,当同学们回答“不累”时,接下来该如何安排“放松活动”?反思这些“问”与“答”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类似这些简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无需问”。因为,该问题不具有实际的价值,不但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2.提问前指定回答对象现象

体育课老师提出问题以后,究竟应该让谁回答?有些老师似乎对这一问题不够清楚,因此,总是想着事先定好回答者。定人现象反映出,“提问”环节不是真正为学生设计,而是为老师自己设计的,他(她)是带着一种期待效应去提问的,总希望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能够听到正确的或希望听到的答案。如有节“肩肘倒立”课,练习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找人回答,有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但老师并没有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孩子,这个孩子尽管没有举手,回答的也十分正确。课后,我带着疑惑咨询了这位老师,结果他的回答不出我的意料,原来真的是事先安排让这个学生回答问题。可是,学生为何没有配合把手举起来呢?难道对回答问题不太情愿?

3.课前告知正确答案现象

有些课上的提问,同学们回答的问题听上去好像是看着书本读出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回答的非常正确,甚至超乎你想象的标准。实际上,体育课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应该更接近实际,接近学生理解的实际,接近学生掌握的实际。但是,有时候老师刚做完示范,就提问两个动作的区别?学生依然能够回答的很理想。这更加让我们疑惑,如此标准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如一节鱼跃前滚翻课,让学生复习完前滚翻,即将学习鱼跃前滚翻的时候,老师先讲解了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然后,做了一次示范,接下来就问学生:“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前滚翻和鱼跃前滚翻有什么区别?”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老师从举起手的同学中,挑选了两个同学回答了该问题,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为什么学生还没有练习,仅仅是看了老师的示范动作,听了老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都能掌握二者的差异,而且,回答得还那么标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是不可取的。其主要问题在于,提问的时机未把握好,提问应移到学生练习之后。

4.提问回答无下文现象

在体育常态课上,我们听到过有些老师的提问,但未能看到老师继续组织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许是忘记了?或许从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发现了答案?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中说:“同学们,接下来两人一组做肩肘倒立练习,一会儿,我将提问大家,如何能够帮助同伴完成动作?”这节课结束了,也没有看到老师组织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向老师提出问题,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解答,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置之不理,甚至批评学生“不要说话”,好像老师认为学生在扰乱课堂纪律似的。这种现象也是有待改进的,也就是说,无论老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应该有下文,否则提问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同学们的提问更应引起老师的重视,或许是有人没听懂,或许是老师讲的有误,或许是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了更好的方法等等,无论怎样,当老师听到学生提问时,要能够对有必要回答的问题给予回应。

除此之外,有些还需要对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或调整教学活动方式。如有同学没有回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回答错误,对于老师而言,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应该对刚才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性练习,甚至再次讲解、示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5.提问过于频繁现象

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提问”过于频繁,似乎一节课都在“一问一答”中度过。适当的提问是有必要的,但提问过于频繁,会出现走过场现象,甚至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于回答。如在一节实心球课上,老师大约2分钟的间隔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从“侧向推实心球如何站位?”到“正向头后前抛实心球,上下肢如何协调用力?”再到“侧向与正向推抛实心球有何区别?”最后还提了“侧向推和正向前抛哪种方式投的更远?”等问题。有时,我们在教学中总想采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是,假如对这些学习方式的含义、适用范围、方法、技巧未掌握的话,就很难有效地引入。反复用提问的方式组织教学,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有可能走进了形式化的探究误区。因此,当老师在选择确定提问的问题时,需要慎重考虑,该不该问?哪些该问?何时问?如何问?等关键性的问题。

二、提问“不适当”的原因分析

对于提问中的各种现象,大都属于“不适当”的提问。但,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这类提问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1.过于追求“正确与标准”的答案

这种情况在观摩课上出现的较多,尤其是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的课上更为突出。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很多老师做课,都希望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很明显,通过何种方式能够体现?有的是在课前对新学内容反复练习,在课上体现出“动作学的快”。而有的选择提问的方式体现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想到了问题“回答正确又标准”的方法。在这种思想左右下,就很容易出现,课前先指定好让谁回答,再把标准的答案告诉他们熟悉熟悉,甚至要求学生背一背,确保课上回答正确。体育课,无论是常态的还是有人观摩的,回答问题过于追求标准,有时超过了学生学习的真实结果,反倒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表演”或者是“作秀”成分较大。这样的环节距离“好课”只会越来越远。

2.走进了“形式化”的误区

体育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我们都不能走“形式化”的道路,形式化的结果不但教不透,学不通,而且,更是老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所欠缺的体现。提问的形式化,不但包含上文中所提到的提问过于频繁,而且对过于简单的问题的提问,也有形式化的影子。这种形式化之所以出现在教学中,其主要原因有:(1)对新课改的新要求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2)对所教教材理解不够或理解不透;(3)对所教学生把握不准或缺乏信心;(4)对提问的方式方法甚至技巧有所缺乏。无论任何一个方面不足都有可能走向“形式化”,因此,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

三、体育课堂提问的分类

依据不同,体育课堂提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可以从问题的发出者来划分,可以依据问题的难度划分,可从提问的时机划分,还可以从提问的效果进行划分等等,下面逐一进行归纳。

1.从问题的发出者划分

体育课堂上的提问者大部分是老师,但也有的问题是源于学生,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提问基本上都是针对全体学生,而且,大都是要求同学们直接回答,或通过练习、讨论后回答。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学生自身在学习体验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解答。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及时听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有的老师听到声音了,未能引起重视;即便是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对问题有所解释,但并非都能如愿。

实际上,师生在体育课上的提问还可以进一步归类,如老师的提问根据问题的难度还可以进一步区分出“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的问题”和“缺乏难度的问题”等。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划分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和“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等。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老师可以不及时回答,如果这个问题很重要,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课下交流。

2.从问题的难度划分

体育课上提问的问题,有的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却很简单,从难易度的区分上,可以划分出如表2所示的类型。

从问题的难度划分的各种类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可能看到或听到。通过归纳发现,有些问题要尽量少问或不问,如简单的问题。而对于一般类型的问题而言,老师可以问,但这类问题也不能问的过于频繁,因为,缺乏难度。相反,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的需要学生的深入思考,有的需要认真地观察和体验,还有的需要同学讨论、共同体验等才能完成。因此,提问前要明确所提问题属于哪一类,应该让学生如何回答,最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难以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现象。

3.从提问的时机划分

提问在体育课上出现的时机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开始部分的提问、准备部分的提问、基本部分的提问和结束部分的提问。不同时机的提问又有什么不同呢?如表3所示。

从表3所列举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阶段有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目的,问题的提问方式和难易度也会有一定的区分。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基本部分的提问,不但教学时间最长,而且,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都主要是通过该部分来实现的,因此,该部分的问题要有精心的设计。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提问所能达到的效果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好的提问、一般的提问和差的提问。当然,体育课堂上的提问都希望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如此,有的不该问的问了;有的需要这样问的,而那样问了;有的需要练后问的,却练前问了等等。凡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都可以归为“差”的提问;对于那些有效果但不突出的提问,可以将其归纳为“一般类型”;只有那些具有明显效果的提问才可以称其为“好”的提问。

四、体育课堂如何把握提问的技巧

1.问题有价值

体育课上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回答,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回答,首先要考虑的是:所问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值得在体育课上花费时间。否则,就要考虑“不问”,或“更换问题”后再问。体育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把最有效的时间利用到教与学的各环节中?从提问来看,同样不能浪费时间。但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依据问题所能发挥的作用来看,要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要么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要么能够起到一定的检查督促作用;或者能够起到一定的检验作用等,凡是作用不明显的提问几乎都是无价值的。

2.难易有区分

体育课堂提问只考虑有价值还不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把握,即应该提问多大难度的问题?问题过易没有回答的必要,问题过难超越了回答的能力。问题的难易取舍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教材的难易度,尤其要考虑教学的进度。当然,有难度的问题要把握回答的方式,分清是需要留足思考的时间让其回答,还是需要学生观察体验后才能回答,甚至有的问题需要安排分组讨论,同学们共同研讨后才能回答。只有“难易有度、方式准确”,方能发挥提问的功效。

3.提问不定人

现实中,有一些老师出现提问定人的现象,并不难理解,但提问事先定人有很大的弊端,一是其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很少动脑,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考虑回答问题,言外之意,就是老师不会提问他们回答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被指定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许一节课上都是紧张的,最起码在问题没有提问之前或许会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会影响他们对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为,一心在想着问题的答案。因此,提问事先不要定人,“提问谁”最好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找,这样的提问才显得更加真实。

4.回答力求真

提什么问题?提问谁?假如都是随机的,也就不会出现课前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体育课堂提问,回答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答出的答案是“真实”的。假如,老师事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课前背熟,课上回答,似乎已经失去提问的价值了。为什么要提问?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看学生掌握了没有,掌握的程度如何?假如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或有回答的同学其答案还不正确,正是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法,继续要教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反馈;假如学生有部分回答正确,还有部分回答错误,老师可以了解到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就是,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都能回答的很好,但前提是事先不知道答案,说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相当有效。基于此,学生回答问题力求真实,而不是过分追求标准和正确。

篇10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女生在体育课堂上特别缺乏的是学习积极性,只有充分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调研,创设并运用“转观念-备教法-创学法-勤激励”的激趣策略,来激发高中女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高中女生 兴趣 现状 分析 应用

体育兴趣的培养,对于全面贯彻和实施新课标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提高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完成课课堂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对她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女生由于升学压力、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合理的教法等原因,对体育课兴趣不高。这就势必影响了课堂教育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所以,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多加关注这一群体。

一、从高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调动女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当前高中女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自己执教的高二女生中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女生最感兴趣的体育课项目依次有羽毛球、慢跑、乒乓球,其中以羽毛球为主。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排球、篮球、形体操、健美操,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800米、铅球。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女生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而对于诸如800米、铅球这样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则有明显的排斥心理,调查中还显示由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某些项目的学习周期太长,不集中练习,学生容易生疏、忘却。达不到教学效果,比如:排球,从小学到中学都有练习要求,而调查表明有76%的同学不懂得如何打排球,有23%的同学表示从未打过,她们对排球的了解仅限于从电视上得到的一点经验。

二、高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成因分析

(一)对体育课认知不明

实质上是对“体育”、“体育的目标”、“体育的意义”不了解,导致了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高中女生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她们上体育课时只是应付,甚至不上体育课。

(二)生理和心理因素

高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一是生理方面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等。二是心理方面,其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活动上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通俗地来说,就是怕脏、怕晒、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等。

(三)社会因素

社会对学校要求是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学生处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成绩好,升学率高,就代表一切都好,参加体育锻炼“理所当然”就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教学内容与设备的影响

由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简单缺乏新意,女生更易降低对体育课的感受性,逐渐流失体育热情,缺乏体育兴趣。不少女生表现为消极怠工,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勉强完成任务等。再加上班级多、人数多,场地、器材设备少而简陋,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学生讨厌上体育课。

(五)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由于体育课在学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对体育教师再培训也不太重视,体育教师的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部分教师可能出现知识技术、技能退化的现象。不少体育教师出现得过且过的心态,把体育教师必具的基本素质丢到一边,致使体育教师形象大跌,导致学生在没有责任心、没有魄力、没有激情、没有水平的体育教师的影响下降低甚至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

三、“四步激趣法”在高中女生体育课堂的应用

根据现状与原因分析,激发高中女生体育兴趣的有效点在于通过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及人格魅力等方面。

(一)转观念――引导转变观念,养成体育意识

打破传统观念,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其生理发展动态,消除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惧怕感,让体育课成为高中女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途径之一,营造体育运动正面积极而简单快乐的形象。

1.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体育理论课的恰当运用,是上好体育课的首要条件。教师要利用体育理论课,讲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并用富有趣味的语言评述古往今来女名人锻炼身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2.讲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不少女生缺乏正确的体育卫生知识。通过理论课,向学生讲授常识,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经期的身体锻炼,注意经期的体育卫生,稳定情绪,克服心理压力,在经期阶段避免做剧烈的大强度的跑、跳的动作,从而引导她们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坚持上体育课。培养她们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运动意识,消除她们的思想顾虑,杜绝女生躲避上体育课的现象。

(二)备教法――备课精心准备,教法组织得当

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得当,即使是实心球等一些枯燥的教学课,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有很大提高。反之教法组织不当,即使是游戏等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学生练习起来也如同嚼蜡。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例如,在教学跳高的时候,先把高度调低些,让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把护垫上的灰土擦一下,虽是多此一举,但会让学生心情大好,因为女高中生爱干净;在教学投实心球时,把实心球擦干净;在教学跳远时,安排学生清理助跑的跑道,让学生站在两边给跳远的同学加油……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会有所提高,为上好体育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运动项目当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例如,在教学“健美操”时候,老师可以先观看现阶段流行的歌舞,让她们试着跟着流行的歌舞先动起来,找一找节奏,学生能动起来就好办了,然后观看本课健美操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跳好健美操,看似容易,实际需要很高基本功。让学生知难后,自觉学习最基本的健美操。比如高中女生有些在初中已经学过排球,但是通过调研测验发现,她们同样不具备排球基础。因此,高一女生的排球课程,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她们就会不满足,会要求学习较难技术。如在高三教排球扣球以后,有些同学就不满足四号位扣球,要求进行快球进攻学习,而且兴趣很大。

3.示范帮扶,学生互助。在教学中发现,女生尤其需要合作完成。她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因此,她们之间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适合女生相互作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搭档完成,二是示范展现。比如,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搭档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当运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容易激发她们的积极性,提高体育兴趣。

(三)创学法――创新学练形式,突破传统教法

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高中女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1.常规课,注意细节,进行个性化教学。常规课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变革为她们喜欢的运动形式,来平衡常规课的枯燥无聊,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希望和好奇,将体育课也变成让学生喜欢和向往的课堂。如在准备活动环节引入很多流行的歌舞,像现在流行的《小苹果》,体育教师可以先学习,然后把准备活动的热身操改为学跳《小苹果》。比如健美体操、艺术体操等固定内容,要善于把握女生的女性特质,用悦耳的音乐来伴奏简单优美的动作,将身体练习和音乐有机结合,并通过老师积极的情绪感染,调动好适合体操活动的课堂气氛,培养女生较为持久的体育兴趣。

2.兴趣课,分组分班,推行主体化教学。高中阶段,男女生已开始实行男女分班上课。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兴趣性教学,发展并培养她们的兴趣爱好。通过调查,喜欢大球的女生占18%,喜欢小球的女生占32%,喜欢健美操的占23%,舞蹈占11%,其它的占16%。因此,在调研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师资力量和可配备的教学设施,进行分组式的以考虑学生需求为根本的主体化教学。即运用归类法,以30人为限分组开班,把选择体育课运动项目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

(四)勤激励――提高自身素养,认同达成共识

1.调研先行,提升自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努力争取成为学生喜欢信任的老师。尤其是女性教师和女生的相处如何消减同性相斥的负面力量,就需要通过调研来了解高中女生对教师的认同元素有哪些。曾有同行做过调查,得出高中女生喜欢的体育教师的前十项条件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容易交往;认真负责;不打骂学生;脾气好;专业水平高;关心爱护学生;严肃;多给一些自由活动时间;严格要求;能够与学生一起活动。

2.建立关联,情感融洽。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发现女生一起运动后聊会天,往往可以让女生放下不容易信任教师的戒备心,主动呈现自己的真实情况。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她们的兴趣爱好,还能一起讨论有利于教学开展的运动形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层面,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笔者在这中常遇到一个个性独特、张扬的学生,也有孤僻难交流的学生。现任教一高二女生,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受校级处分,很低落,认为不公平,找不到精神支柱,笔者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其谈心,鼓励、安慰她,现在她像一欢快地小鸟一样常常绕在笔者身边。只要体育教师敞开心扉,热情地与每一位女生沟通,那么一定会受到她们的拥戴。

3.以人为本,平等相处。女生心灵细腻,敏锐脆弱。因此女生的体育教学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她们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因此,作为女性体育教师对待女生,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女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她们都能很快理解接受,这种高度和谐,自然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励赞扬,认同肯定。多用激励的语言来赞扬女生是促进兴趣的方法手段之一。女生的身心特质会让她们在体育学习中不断面临一些障碍。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反复出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当她们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例如,学习“健美操”之前,让学生先挺腰,靠墙站一分钟,对她们进行充分的鼓励。这样站着,不但可以“增高”你们的身高,还可以让你们的气质“迸发”出来。学生听到这样的鼓励,禁不住发笑,这样就会活跃气氛,让学生对健美操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通过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应用与管理,创设了“转观念-备教法-创学法-勤激励”的激趣策略,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兴趣教学,起到了充分调动普通高中女生的运动积极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实践反思

1.对于越来越具个性化的高中女生来说,她们对上体育课的形式要求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她们大多数希望摆脱规定任务,全身心地毫无压力地去上课,并通过获得知识技术逐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改变教学形式,组织得当的教法,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她们在体育运动中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获得良好的心理和生理体验。

2.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普高女生来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应注意去挖掘学习材料,过程目标结果的乐趣,引导女生去学,才能培养女生对体育锻炼真正的热爱之情。

3.体育兴趣也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只有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女生的体育爱好。把体育运动的需要内化为情感需求时,体育运动会成为她们一种高尚的享受。正可谓,富教于乐,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字。乐者,心之动也。

总之,高中女学生因为渐渐走向成熟,她们对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策略,运筹帷幕,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以人为本,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根据高中女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要推陈出新,别也心裁,不断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让她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得有朝气,有魅力,充分展示她们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王军,蔡东山,张平,王纪梅.对高中女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心里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133-134.

[2] 陆跃琴.对高中女生厌学体育的研究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2(10):54-55.

[3] 张春秀.引创备合:高中女生体育课堂教学中兴趣的激发[J].读写算.2013(38):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