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13: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体育课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西安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78-03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2003年西安科技大学应用《西安科技大学学生体育网络自主选课管理系统》,在陕西省高校中率先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三自主”选项教学模式。6年多来,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率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此,总结实践成效,分析问题根源,提出“三自主”教学改革的优化对策,为高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践
1.1 网络自主选课系统的建立
网络自主选课管理系统将教师一学生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一网络一学生的三边活动,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个人密码,登陆学校教务处体育选课系统,查看选课的相关要求,了解项目及层次、课程内容、时间、地点和教师等信息并及时做出选择,自主、快速准确地选择所上课程,2-3 d就可以完成选课,效率极高,打破了原有男女、系别、年级、行政班等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把体育课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1.2 体育设施的保障和体育项目的设置
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学生人数的急增,西安科技大学加快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基本满足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现有综合性体育馆2座,400 m塑胶田径场地2个,标准游泳池2个,室外篮球、排球场地50余个,日常教学时段除篮球、足球、排球和垒球4个项目受天气原因影响外,其他项目均能全天候上课,保证了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程项目的设置是以学生喜爱和选择为原则,积极争取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和自由空间。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开设的必修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垒球、田径、体操、艺术体操(女)、健美操、体育舞蹈、啦啦操、游泳、武术(太极拳、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16项。开设的选修项目有:瑜伽、形体、定向越野与拓展、体育保健、轮滑、健美健身、体育欣赏、营养与健康等8项。
1.3 “三自主”模式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的2004-2008级4154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1.3%的学生认为“三自主”体育教学激发了自身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82.5%的学生认为“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丰富了大学的生活内容。大学生对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持赞成态度的占73.3%,他们认为“三自主”学习能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技能,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选项前有所提高,说明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体育教师角度上分析,以往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既无压力,也无动力。教学效果好与差一个样,无法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而“三自主”教学模式是学生按项目练习,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教学,由于学生在选课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对教师的要求就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上课的压力,给教师带来新的考验。那些责任心强、技战术水平高、教法灵活的教师,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反之,就可能被学生所淘汰。
2、“三自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选课盲目,缺少必要的指导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课学习,个体间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体育的“技艺性”特点,基础薄弱的新人校学生在自主选课时难以正确把握合适的层次和项目,由于缺少必要指导,出现了学生选课盲目性,甚至个别学生还不会应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自主选课,结果存在严重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设计难以把握,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2 部分学生换项频繁,存在功利心理倾向
部分学生选项并非完全依据教师、内容、时间来自主选择,而是把学习成绩的高低和掌握技术的难易程度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放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出现了为容易掌握技术的难易程度拿到高分而选课的功利心理倾向,部分学生频繁换项,多次或只选择某一个容易拿到高分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停留在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阶段,没有达到巩固、提高和科学锻炼的目的,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手段、方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2.3 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认识偏差
实施“三自主”体育课教学,学生依靠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而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理解成单纯的“满足兴趣”,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技术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没有学会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迁就学生兴趣,降低教学标准、放松教学要求,把学生的主观性当成了主体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休闲性、娱乐性强的室内体育项目,而选择运动量较大较累的和室外上课的运动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少。
2.4 体育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评价不合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一般是技评、达标和平时出勤3部分。考核评价机制停留在只重视体育技术与技能的考试,不重视全面发展的考核;只重视考试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核。同时,高校体育课考试的形式多是教师随堂自行考试的方法。由于是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考试,考试的随意性太大,监督检查的约束力小,出现考试不公平、教师打人情分等现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3、“三自主”教学模式优化措施
3.1 学生选课的必要引导
针对学生存在的盲目选课问题,在每学期开始选课前,体育部协调各二级学院(系、部),派出教师,以理论课的形式集中讲解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的选课要求、项目特点、教学内容安排、所要达到的目标、考试标准等,同时向全体学生发放选项意愿的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趋势,排课时根据
学生的选项需求,合理安排体育课。基本上消除教学中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3.2 课程设置的合理改变
体育部要求教师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课程设置上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培养集体意识的项目设置为必选课,如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勇敢、果断等健康心理品质,拼搏、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体育锻炼技术与方法能够运用于终身体育。同时也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把一些很难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常用的技能和手段的娱乐休闲、时尚、极限项目作为选修课,如体育欣赏、野外生存、攀岩等,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3 教学时空的有效拓展
体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时段,实行全天候排课和上课。从正常教学日的上午3-4节到晚上9-10节排课上课。部分项目根据学生需要放到了周末进行,不仅保证了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场馆、设施资源。同时,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课余时间加强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开设教师的教学播客,建设体育课程网站,有利于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3.4 教学层面的丰富和延伸
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某一项目的兴趣、爱好及运动能力,实施了分层次教学,设计了课程的初级班和提高班,解决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需求。特别优秀的提高班学生经过选拔进入到训练班,抽出时间安排专任教师进行具有专业性质的教学训练。如跆拳道训练班学生多次参加全国高校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也被推荐成为全国大学生跆拳道协会副主席单位;啦啦操训练班学生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啦啦操表演的选拔赛,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扩大了我校的影响。
3.5 课程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体育课评价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措施,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学分的依据。在“三自主”教学实践中,我校体育部根据各个项目自身不同的特点,探寻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理论知识考试、技评、达标、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态度与效果相结合。例如为了让学生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了各项目的理论考试题库,统一项目的理论考试内容,集体阅卷评分;在加强教风、师德教育的同时,专项技能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制度,规范了考试制度,统一了考试尺度,杜绝个别教师考试随意性大,打人情分等不公平现象。
篇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频繁出现,大学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为切入点,提出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四点建议:以案例讨论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以专题教学为主,完善、优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结构;重视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氛围;适当增加安全演练的次数,增强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
安全教育,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安全教育,为我国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如今,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安全事故不断被爆出。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下足了劲儿,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与本领,努力为大学生的安全提供一份可靠的保障。
1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案例教学比重低
虽然网络给大学生了解外面的社会提供了便利,但是,实质上,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非常少,在与陌生人交流、交往方面经验更少。因而,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案例,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1]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安全教育课教学中,由于学时有限,安全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比例不平衡。具体来说,案例教学较少,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危机感不足。
1.2 授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不深入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有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社交安全、防灾避险。[2]但是,各高校担任安全教育课的基本是辅导员以及学校其他非专业出身的教师,他们专业构成很复杂,有思想政治专业的,有英语专业的,有汉语专业的,有管理类专业的,甚至有化工类专业的。由于辅导员本身专业的限制,也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因而,辅导员教学并无法满足那些专业要求较高的安全教育。
1.3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
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一般安排在大一,即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年。这一年,大学生的学习模式还深受高中学习模式的影响,课堂学习以听为主,很少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再加上他们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重视低,所以,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上课心态基本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打着上安全教育课的旗号,学习其他知识或者干脆不听课,坐等下课。另外,任课老师在教学安全方面的积累较少,教学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互动较少,这也是导致师生互动较少的重要原因。
1.4 第二课堂开拓不足
大一学生已经成年,生理与心理已经渐趋成熟,为人处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在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这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具备了良好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辨别危险因素的能力与意识、一定的自救与他救意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很大部分大学生缺少一定的演练,导致他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行为反应过慢,不利于在第一时间排除危险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大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设备的使用都没有完全掌握,比如灭火器、安全锤的使用等。而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以及相关的技能,都是在课堂上无法用理论讲授来让学生完全掌握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演练才能熟练地掌握、正确运用。
2 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2.1 以案例讨论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在大学生安全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讨论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3]案例教学讲究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恰当的植入、分析,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而案例恰当的植入,意味着不同的专题要采集不同的案例。案例的采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案例采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类型、层次与多样性。案例的类型广、层次多、才能尽可能地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归结与讲解,以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更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脱离危险。
案例法的使用,其中涉及到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即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的有序的讨论。讨论是学生将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内化而必经的一个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教师所授的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学生本人的思考,把知识与自我的认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学生自己全新的安全观、技能观。其实,这就是案例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念进行内化而成为自身的理论、意识、行为规范的过程。
2.2 以专题教学为主,完善、优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结构
目前高校安全课课程教学任务从始到终都是由一位固定的教师来完成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善长国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消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食品安全教育,有的老师善长网络安全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教师善长的内容不同,导致有些教师在讲授自己不熟悉、不善长的内容时,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氛围不高。因此,最佳的方法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专题教学任务、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专题教学,就要求,在排课时,根据每个任课教师的特长或者专业,安排相关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于优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是非常有益处的。
2.3 重视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历来都是教师在课堂不间断地讲授知识,学生不间断地作笔记。但是,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纯理论讲授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回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起学生的互动意愿。就安全教育课来讲,主要是多提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利于启示学生的反思的互动例子,从而激起学生互动的意愿,刺激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行为反应。另一方面,重视课堂互动,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提前预习,交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互动时使用。学生对自我的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学习形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害怕说错话,那么,在课堂互动中就不积极、不主动,导致班级课堂互动受到影响。
2.4 适当增加安全演练的次数,增强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安全演练,本质是实践教学。演练,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场反应的以及刺激他们迅速作出判断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的设施、设备、场地、人员等方面的配套有限,演练的场次往往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与学校周边的相关部门联合,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安全教育演练场次受限的问题,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探讨更多可操作性的经验、技巧,少走弯路。
增加演练的场次,有一个问题必须重视,即在演练过程中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问题。由于演练活动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演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演练活动所需的设施、设备,由于学生不熟悉,在操作中也可能发生不安全的事件。此外,由于学生所接受的演练活动有限,因此,在演练中,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演练安全。比如,在开展消防演练活动过程中,如果演练现场突然烟雾不受控制,那么,在可视性不强的情况下,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慌乱、紧张的心态而发生踩踏事件,伤亡事件。在演练过程中,演练相关部分及负责人必须排除各种伤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种问题与隐患,保障演练活动有序开展。
安全教育问题,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问题,在促进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同时,我们应该也要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安全教育不仅在课堂,也在平时。因此,安全教育必须体现在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场所中,尤其是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应当把安全教育的元素融入班会活动中,多形式、多途径、创新性地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较高的安全意识,掌握较强的安全本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参考文献
[1]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
[2]莫锦荣.大学生安全教育[M].2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篇3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随机选择18个大学区(70所中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ο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专家访谈法。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4.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区”体育教研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调研结果可知虽然大多数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开展体育教研非常重要,但由于受到理念、时间、资金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教师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大学区体育教研活动的落实不尽如人意,体育教研的功能和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挥。
2.开展“大学区”体育教研的效果不理想。一线教师中认为本学区教研活动“非常有效”的体育教师仅是少数。究其原因包括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活动准备不充分、缺乏研修后的反思与跟进等。从教研活动评价表(表略)中可以得出,大部分一线体育教师认为本学区教研活动的质量属于“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这说明学科专业引领作用没有发挥,指导跟进薄弱。
3.“大学区”体育教研活动次数较少。随着“大学区管理制”的积极推进,各个大学区的教研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开展,学区培训、学区教研、网络教研、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有力地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机会。
4.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不是很迫切。部分老师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除了缺少专家引领、教研质量差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体育教研活动更多的成为了个别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展示专场”许多老教师游离于之外,合作学习热情不够,更谈不上同伴互助,这说明建立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专家团队,对提高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重要。
5.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尽管大学区目前有专项资金,但缺乏体育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奖励金以及教研成果奖励金。据调查,部分学校不能很好地落实对体育学科获奖成果的奖励,或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奖励金额差距较大。
四、建议
1.各级领导要加强体育学科建设,重视学科发展。主管领导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应把教科研活动仅仅看成是业务主任或教研组长的工作。领导的直接参与不仅关系到教研质量和参与人员,还牵涉到观念转变和时间、空间、经费的保障。领导只能也必须是教科研工作的领头雁,这样就可以把准教研大方向和深入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2.上级部门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竞赛)来提高中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名教师的专业引领力度,教科研人员要帮扶学科带头人建立名师工作室,打造业务精湛的学科团队,让他们带动更多的学区教师,形成阶梯式结构,充分发挥“学区教研”“专家引领”“全面推广”“资源共享”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理念。
3.学区长学校要积极牵头,大学区教研中心要认真落实,全面开放课堂,实行无障碍推门听课制度,让教研工作在各个阶层,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扎实开展,全面开花。教研活动要长期化、制度化。教研内容应系列化、专题化,满足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4
【关键词】C#程序设计;阶梯式教学;专业基础能力;跨课程大案例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课题名称: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试验性分析——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该课题是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改革研究探索对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阶梯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三种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系统整合性研究,将结合国内在该三种教学方法上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案例,研究探索一套三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能够逐级提高。
1.2 专业主干课定位
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撑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修的课程。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阶梯式人才培养理论中将人才能力分为3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专业主干课程处于阶梯式教学体系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在高职软件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就《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2.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些欠缺,逻辑思维一般,但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参与意识,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课堂中引入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和争论中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1]
2.2 跨课程大案例的定义
大案例教学法基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并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所谓大案例,就是在整个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来展开[2]。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跨课程大案例是指在阶梯式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的课程中使用同一个案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这个完整的案例,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攻克一个个小案例,在第三个阶段教学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这个跨课程的大案例。
2.3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原则应遵循:
(1)依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跨课程大案例中要能够涵盖所涉及课程的教学内容。
(3)跨课程大案例要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跨课程大案例要保证教学人员足够熟悉,甚至亲身参与开发。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最终选用《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作为跨课程大案例。
《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是学院OA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生在每年年底也会使用该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该系统,使用这个系统作为大案例进行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的相关功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实现Web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
3.教学改革的实施
3.1 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的准备阶段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解析《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大案例的功能需求,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小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较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小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制定出更符合阶梯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授课计划。
(2)课程的教学阶段
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个人评测、部门内部评测、部门外部民主评测,评测统计共5个模块,将课程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功能模块中,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准备,案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案例呈现:根据
教学内容来安排案例,在讲授课程知识之前呈现案例,了解需求分析,熟悉案例功能,教师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该案例的开发中。具体形式:①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呈现案例。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案例呈现出的结果,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逐步引出该案例需要的理论知识。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提出如何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问题,引出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
案例知识准备: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得出该案例需要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演示教学方法来讲解理论知识,同时演示案例中某个功能的实现,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跟做,若在演示过程中出现错误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实现: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该模块中其他功能的实现。将案例中的功能进行整合,完成当前案例的设计与实现。不但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更要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比如团队合作,编码规范等能力。
(3)课程的考核阶段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在阶梯式教学模式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课程,考核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考核,一个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能力考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这部分考核纳入到过程性考核中,而基础知识的考核是考核知识点的掌握,这部分考核纳入到终结性考核中。
过程性考核包含素质考核和能力考核。素质考核有点类似于企业的职业素质考核,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素质考核成绩。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章节都会有小案例的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能力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就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也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
3.2 微观教学展示
现以“数据库编程”这部分内容为例说明课程中用大案例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数据库编程(2学时)
知识目标:掌握的组成结构、掌握数据库编程中的相关技术。
能力目标:学生会编写基于数据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
素质目标:通过数据库编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编码。
所用案例:《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中的用户管理模块。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3.3 教学实践成果
《C#程序设计》课程通过采用跨课程大案例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实践成果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语言基础。在后续的课程(比如《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和《XML Web Service开发》)中都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本课程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案例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将单机版系统改为Web版的《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悉该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后续课程中就无需进行需求分析了。
第三方面,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再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4.研究思考
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跨课程大案例贯穿始终,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不连贯性,大案例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逐层理解和应用。同时,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专业主干课程在阶梯式人才培养中处于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熟悉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
软件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中采用跨课程大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目前来看这次尝试能够更好的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72-74.
[2]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5-76.
[3]何淼.高职软件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三种属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41-144.
[4]何淼.软件人才需求调查与高职人才三种属性内涵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SJB880024)。
作者简介:
篇5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策略手段、教学流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教学预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是对教案的说明,更重要的在于说清楚为什么这么设计,具有系统性、灵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案则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确保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讲稿式、纲要式、表格式、网络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教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中小学体育课教案通常采用表格式,多数以学校自订的标准为规范。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一是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二是都是根据同一堂课所涉及的所有因素来进行设计的。进行新型体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之处。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实践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学情、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不够全面
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部分。教学背景分析由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等要素组成;教学过程设计由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策略和编写教案等要素组成;教学评价设计由安全预案和课堂效果评价方案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与教学设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活动。这十一个要素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对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制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等起着关键作用(见表1)。
3单元教学计划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课次
安排不合理,东拼西凑出来的,缺少单元考核与评价的课时安排单元教学计划是课时教学计划的初步设计,是教学计划的细化与分解,是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单位,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要先安排好单元教学进度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参考所使用的教材,安排若干个单元;高中阶段的,分必修和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为18个学时,每个模块的教学进度的安排可由3-4个单元组成。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单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学习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内容,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因此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妥善安排好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与考核评价措施。单元教学内容简单一点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安排4-5课时,比如短跑、长跑、技巧等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复杂一点的则安排6-8课时,比如广播操、武术套路、健美操等内容。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一般采用表格式,内容包括:课次、达成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内容和方法等六个方面。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课时应安排考核与评价课,一个单元教学结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与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4教案设计表面花俏,但内容老套;基本部分的教学设计
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顺序要求;缺少动作要领叙述、身体素质“课课练”和课外作业布置等内容中小学体育教学教案的格式通常采用表格式。有些教案从表面上看,分了七、八个部分,如:情景导入、情景再现、模仿尝试、合作探究、创新提高、身心放松等等。为方便实用,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有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是课改前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来叙述的。教学目标的分类受到了各教育流派的重视,他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对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影响最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地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新课改的要求是从认知、技能、情感、社会适应和运动参与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总体目标,编写教案一般可以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案基本部分教学设计的构思要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顺序要求。基本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教案的核心和精华,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构思不要混乱,条理要清晰;能体现体育新课改所要求的分组、合作与探究,师生评价等环节,能运用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指导。还要遵循动作技术教学顺序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围绕技术动作学习时的易犯错误与纠错方法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在设计基本部分的教学步骤时,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对象来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小学低年级(水平一)简单一点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滚爬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分组探讨或模仿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统一学习动作技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优生动作展示与评价分组创新(生活化的游戏),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小组展示与评价。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水平三、水平四)动作技术难度稍大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篮球曲线运球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分组探讨或模仿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统一学习动作技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分层分组(男、女分组,分二到三个层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优生展示与评价游戏或教学比赛(运用所学技术提高能力)。高中(水平五)动作技术难度大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纵箱分腿腾跃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陆地辅练习保护与帮助下进行分解练习保护与帮助下分层分组练习保护与帮助下完整动作练习独立完成练习。教案的教学内容中对动作要领的叙述是不可缺少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动作示范很规范,但动作技术讲解时不能用术语精简准确表达,常常用自己的语言随意讲解的现象。对动作技术要领的叙述可以是专业术语,也可以是动作口诀。一个完整的教案,体能素质“课课练”和课外作业的布置等内容同样不可缺少,体能素质“课课练”一般安排在基本部分结束后或穿插在整节课中,时间为5-8分钟,选择的内容要合理,与主教材相关联,应充分利用当堂课的场地器材来进行素质练习。课外作业的布置是体育课堂的延伸,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谭文瑰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
参考文献:
[1]祁晓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向与趋势[J].中国学校体育,2011(04).
[2]杜俊娟,潘勇.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原则及操作程序[J].体育教学,2011(01).
[3]曹桂华.浅谈体育老师如何对体育课教学进行有效的考核[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1).
篇6
关键词: 体育实践教学渗透德育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体育的多元性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充分发挥体育实践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学校体育多功能目标的重要环节,探索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切入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对德育作用的理论探讨上,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相对薄弱。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它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赋予德育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整个教育都面临新的问题,教育的发展要求体育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理学院下关校区,古城校区2007级、2008级本科的体育实践教学任课老师和上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1.1搜集查阅有关的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文章30余篇,学校教育改革及体育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著作10余部,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1.2.1.2查阅07―08学年两学期与08―0年上学期公共体育实践课教案100份。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要求,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向大理学院下关校区、古城校区任教的体育实践课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6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符合统计学要求。向大理学院下关校区300名、古城校区300名学生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访谈法。
走访了部分任课老师和大理学院下关校区、古城校区参与体育实践课的学生。
1.2.4数理统计法。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内容的认识
有96%的体育教师赞同并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1.2学习目的性教育。
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2.1.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2.1.4组织纪律性教育。
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2.1.5集体主义教育。
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2.1.6文明道德教育。
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1.7意志品质教育。
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增强竞争意识。
2.1.8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2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德育教育的体现
几乎全部的体育教师在教案的目的和任务中都提到了有关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的相关内容,这说明广大教师对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基本认识是良好的,对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但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却没有了下文,而这正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关键。
2.3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重要性的认识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有77%的教师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非常重要,19.2%的教师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重要,只有3.8%的教师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不重要。这说明广大教师对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认识是明确的,只有极少数人对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2.4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意愿的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有96.2%的教师希望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3.8%的教师表示异议,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那些专职人员的事,如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教师的事,利用体育实践教学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体育课的范畴。
2.5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执行情况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有23.1%的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始终坚持按教学计划落实德育渗透教育,65.4%的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部分落实德育渗透教育,11.5%的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没有落实德育渗透教育。
2.6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有69.2%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教师素质仍有差距,79.9%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缺乏科学方法指导,57.9%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传统体育实践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92.3%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未把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的整体评价体系中。
2.7大学生对体育实践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学生对体育实践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认识,主要明确的一点是“增强体质”,有586名学生,占97.67%;其次为“掌握运动技能”,有507名学生,占84.5%,“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排在第三位,有309名学生,占51.5%。可见学生抓住了根本问题所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日常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来自各种媒体的宣传影响,对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的认识已有所了解,而不是单纯地认为体育只是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
2.8学生对体育实践教学带来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主观感受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有51.5%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的认识已有所了解,认识到了体育教学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只是一种总体的主观感受。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主观感受,笔者作了进一步的调查与统计,并将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分为10种,以侧面反映出体育实践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具体效果(表6)。(1)增强体质;(2)磨练意志;(3)培养自信;(4)发展个性;(5)培养责任心;(6)增强协作意识;(7)增强竞争意识;(8)增强集体观念;(9)增强公共道德意识;(10)增进与人的交往。
3.结论
笔者通过对我院体育实践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我院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现状仍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1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认识仍有差距
任课老师对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深刻,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去实施德育渗透没有下文,而这正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关键。
3.2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仍有差距
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的性格比较外向,竞争意识、个人意识,好胜心都比较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没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自身修养不高,部分教师做事责任心不强。
3.3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科学的方法指导
任课老师对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都有较良好的认识,几乎所有的教案在教学的目的任务中都提到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但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只是把思想品德教育挂在嘴边,在如何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实施时却止步不前,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针对性和科学的方法指导。
3.4未把思想品德的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整体评价的体系中
我院自合并组建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评价方法,但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未把思想品德的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整体评价,广大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做得如何,效果如何?却很难评说,甚至有人认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有深度,没有量度,更不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
[1]邹继豪.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林.现代学校体育功能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于文谦,苗治文.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体育科学,2002,3.
[4]郭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5]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4.
[6]王宗平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
篇7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期望达到的高度。它束缚着课前的具体工作,课堂的策略选择,以及课后的评价检测工作。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和双眼。恰到好处的设立教学目标能让这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明亮起来。
教学目标的阐述,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的规定。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课程改革稳步向前推进的今天,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重建,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一、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方法
体育教学目标应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的目标培养,教学目标呈系统性和层次性。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原则。
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应能准确地制定和阐述课堂教学目标,以便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目标常用行为目标来表示。它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能够做的或通过不断地练习确定能够做到的事情。它可以是显性目标,也可以是隐性目标,但必须是准确的、严密的,不能用模棱两可的术语来表达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结果。
(2)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教学的内容,针对性要强,具体明确。教学目标过大、笼统、不明确则难以落实,教学目标含糊、不准确、不具体则影响授课质量,使编写教案时所选择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失去依据。所以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由传统的“内容衍生目标”向“目标引领内容’转变,使课堂教学目标成为课后衡量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程度的依据。
(3)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4)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首先考虑本次课的重、难点,学生通过本次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或发展的素质;其次要确定该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目标分类中的位置;最后要确定教学目标的范围,然后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此为根据进行编写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逐步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与过程互为统一。
(1)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任何的教学活动都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诱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各种方法总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键是要看教师科学地教学设计。
(2)教师教学艺术的完善,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推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与气氛,微笑着和学生交流,教师语言抑扬顿挫,富有童趣”,教师的个人教学艺术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较强的推动性。
三、教学目标的编写步骤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根据单元教学目的,疏理出本课时的知识点以及要完成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同时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运动技能的起点和适应水平,确定本次课时的技能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程序一般为:依据(课的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主动的学习方式)――获得(成功体验)――达成(学习目标),所以在制定规范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谁?做什么?在什么条件?做到何程度?)。
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可检测性
2009年11月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听课活动,就以三堂篮球课的教学目标这一切入点来衬托以上提出的四个要素:
(1)陈卫星老师: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表述:以游戏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直线运球能力。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谁――学生;做什么――直线运球;在什么条件下――没有体现;做到何种程度――没有体现;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做直线运球。教学目标的检测手段:虽然老师利用了对比的形式:人球一线;人在左侧,球在右侧解决了运球时的站位。由于教学目标的含糊,在整节课中,教师没有体现出检测教学目标的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教学之后,学生达成情况较好。
(2)董明华老师: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表述:能区分直线运球和原地运球的不同按球部位,体验、巩固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原地运球手法和直线运球的击球部位,75%的男生能直线运球7~8(米),女生为5~6(米)。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谁――学生;做什么――直线运球;在什么条件下――没有体现;做到何种程度――男生能直线运球7~8(米),女生为5~6(米)。教学目标的检测手段:在巩固阶段,教师利用听鼓声来检测,如:走三步、走五步、走十步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直线运球7~8(米),女生为5~6(米)的目标,并每次活动完之后举手进行统计,这样的检测手段看上去已经有体现,但不够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目标达成高于原定预设目标,说明预设的目标过于低,或者说教师在课堂中把课的目标拔的过高。
(3)陈运根老师: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表述:体验不同方向运球时手应触球的部位,85%以上的男生能跑着连续运球,90%的女生能走着连续运球。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谁――学生;做什么――不同方向运球;在什么条件下――没有体现;做到何种程度――85%以上的男生能跑着连续运球,90%的女生能走着连续运球。教学目标的检测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场地的直线长度7(米),14(米)的距离来进行检测走着直线运球,但对跑着运球没有进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慢跑运球的目标稍微偏高,所以整节课下来,粗略感知85%以上的男生能跑着连续运球的目标未达成。
五、思考与结论
(1)教学目标预设和表述的情况,第一位教师表述不够明确、具体和可操作性;第二位老师表述比较完整,但预设的目标过于低,导致学生最后完成的情况大大高于预设的。第三位教师预设的目标过高,最后学生达不到这个目标。
(2)目标中的四要素,都缺少其中的一个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完成(独立完成、教师保护、师生保护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多数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中所缺乏和忽视的点。
(3)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目标检测的显性反应,从而课的最后反应不出目标达成度。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部分,有必要进一步的探析与研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目的层面走出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堂教学效果突出的体育课,都离不开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丰.体育课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8):7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邓志林.体育课教案结构合理性与内容科学性的分析[J].体育教学,2008.(3):12-13
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健身效果;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35―04
投稿日期:2005-03-15
基金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课题,并获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通讯作者:邢文华。
作者简介:甄志平(1975-),女,河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质与健康。
本研究通过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中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教育实验,探讨应用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体质与健康干预的可行性,以期有助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及定量化,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实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l 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2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研究中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
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2.1.1 Ⅰ型健身(身体素质)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及操作要点
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实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
1)跑跳组合和力速组合。2)操化组合。3)球类组合。4)健身路径组合练习。5)综合练习。6)趣味组合。
2.1.2 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及操作要点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1981)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
2.1.3实验研究中主要教学方法及操作要点 本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并将其特点和操作要点加以归纳(表3)。
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实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2.1.2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表6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
2.2.2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
2.2.2.1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表7)。
2.2.2.2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实验结束后,由实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表8)。
3 结论
1)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
2)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受学生欢迎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篇9
关键词 优势 特色 运动训练专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nd Advantage Analysis of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k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Xianliang
(Sports Training Academy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ports Training Academy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summary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practice teaching, open school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nduct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hina's sports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advantage; characteristics;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0 前言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自1972年创办,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运动训练专门人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当前,运动训练专业正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创办体育院系,纷纷设置运动训练专业,造成运动训练专业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就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也对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运动训练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结合目前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总结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开放办学的优势,为充分发挥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在国内体育院校的影响力,突出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提供帮助,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为适应当前运动训练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通过回顾本专业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从调查入手,科学求证,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调整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新修订的运动训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运动训练专业以竞技运动为办学特色,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线,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宽泛、专项技能突出”的体育教练员和从事体育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的应用性人才,较好地反映了我校自2008年以来“教学改革大讨论”的积极成果,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置于教育教学的先导和核心地位,从而使本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清晰、办学定位更加准确,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建设方向。
2 教育教学模式新颖
本专业以“三个融为一体”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教学、学导式教学和合作教学等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注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五能”(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突出“三性”(实践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多能一专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特色。技术性课程教学实行“分类分层教学”、专项比赛实施“分类分级竞赛”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训练热情,增强教学训练效果,提高学生的竞技运动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近几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高校、全国体育院校等重大比赛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取得了优异的运动竞赛成绩。本专业还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强调“精内容、融新知、重素质、强能力”的改革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培训等职业岗培教材内容融入到本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讲座、专题报告等培养形式,开设研究生考前辅导班,鼓励、资助本科生考研,充分发挥本专业具备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的优势条件,打造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链,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独特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从教育管理体制入手,建立了高效的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负责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学科教研室的办学功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在学生管理中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机制,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的骨干作用,开展学生公寓寝室长培训计划,争创文明寝室、特色寝室等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同时实行严格的学风、学纪要求,实施了学生学籍预警机制,留级、退学规定,严格考风考纪,在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学生奉献社会、忠于职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教学团队建设创新
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的老、中、青梯队建设,高职称教师比例高、主讲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在师资培养和建设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和兴趣爱好,打造一支融教学型、科研型、训练型的多种人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学团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相比,本专业技术课教师在体育专项技能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多数人从小就涉足竞技体育领域,其中许多人曾是国家队或省市队的专业运动员,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专项训练水平较为突出,为其专业课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5 实践教学备受重视
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本专业历来十分重视,而且一直是本专业亮点之一。在各项技术课程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精细地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外,还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运动项目的竞赛组织能力、裁判工作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理论学科课程的教学在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能动,实践性环节得到良好的拓展。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以教育实习规范而闻名。近年来,本专业在教学时数大大压缩的情况下,仍然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由过去的9周延长到12周。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除按规定完成编写实习课教案、上好体育课、进行课的分析评价、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外,还结合实习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范围的社会调查和体育调研,写成调查报告或体育调研论文。
6 开放办学广受关注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办学必须紧密地与竞技市场结合、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立足湖北,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加强与各省市体育局及高校(主要是“211”高校和“985”高校)的联系。根据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专项人才的需要,完善专项设置,突出奥运会项目和重点项目,增加社会效益好、见效快的项目,进一步探索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向体育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积极开展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队、合作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和体育专门人才。同时根据运动训练专业发展和运动项目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的聘请专家到运动训练学院讲学和指导运动训练。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各业务司和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湖北省教育厅、各省市体育局及有关单位的联系,广泛开展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和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为了贯彻学校“开放办学”的办学思路,本专业加大了开放办学的力度。本专业积极探索,寻求社会企业合作,联合办队,尝试竞赛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学校赛事推向社会。开放开学,拓宽了本专业的办学渠道,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即有了企业的支持,资金上有保障,形成了办学资源的积聚效应;通过企业更多的宣传,获得良好的催化和宣传效应,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7 人才培养质量优良
近几年来,本专业的办学成效,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本专业的招生、就业处于良性循环的态势,形成了高效、高质的招生培养就业的人才(产品)生产链。本专业坚持“立足湖北、服务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办学定位,利用拥有自主招生权限的优势,招生规模逐年适度扩大,招生质量逐年提高,招生范围辐射湖北等十几个省份,每年招生计划圆满完成,录取率达100%。本专业考研率、就业率逐年提升,学生凭借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顺利在教师岗位上就业,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
8 结论
回顾和总结几十年来的专业办学经验,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挖掘专业潜力,拓宽办学渠道,遵循教育规律,把握运动训练专业本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重点抓好分类分层教学,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巩固品牌专业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瞄准现代教育和体育发展方向,适应现代体育人才培养需求,加强教书育人过程的全程监控,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学管理体系。
注释
①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07年被湖北省批准为省级品牌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2]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概览2010/2011学年[M].2010:146-151.
[3]杜更,周贤江,俸晓东等.运动训练品牌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0(5):596-598.
[4]郭必裕.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4(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