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趣事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1:4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趣事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秋节的那天晚上,我看见爸爸和妈妈拿了两个凳子,拿了一些食品放在凳子上。我有些奇怪,心想:“食物不给自己吃,给月亮吃干嘛,月亮又没有嘴巴怎么吃呢?”一连串的疑问迫使我不能不去问妈妈。妈妈说:“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八月半。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合家团圆,因此也称团圆节。这一天团圆赏月,吃月饼,所以我们每家都要祭奠月亮祈福。”原来是这样,那说明月亮能吃了呀。
我心想:月亮会吃东西,一定怕痛了。于是我就拿了一个空酒瓶子朝月亮扔去,看看月亮有没有反应。不但没有反应,瓶子还摔得粉碎。爸爸一看笑着说:“月亮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对我这一举动,爸爸妈妈差点晕过去。至今以后,我的这一举动就成为了家里人的笑料了。
中秋节的这件傻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虽然想起来可笑,但却让我难以忘记。
点评:
篇2
一、“精彩美拍”打开观察生活的大门
作文要有内容,必须有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自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细心地发现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养成多看、多听、多问的习惯,随时采撷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用“精彩美拍”记录观察生活的素材,能激发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奋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帮助学生发现生活、记录生活、积累生活。
二、“精彩美拍”搭建生活作文教学的桥梁
我们的生活作文教学与“精彩美拍”有机链接,用“精彩美拍”服务于生活作文教学。“精彩美拍”意识的指向是学生自我体验获得和表达。孩子的观察与体验都是有所缺失或欠缺深刻的,但是他们真实地融入生活、关注生活,哪怕是幼稚的感受、稚嫩的疑惑、不切实际的联想,都是他们认真观察的结果,都值得赞赏和肯定。
1.用“精彩美拍”丰满创意表达的内容。学生习作的最大快乐就是用自己愿意的表达的形式,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在生活中“美拍”,学生想要“美拍”什么都可以由自己决定。学生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观察内容;可以随机拍摄让自己心动、情动的一幕幕;可以走进自然,寻找并用相机记载生活中的美丽……在给照片配上文字说明时也有选择性,画外音、儿童诗、一段话……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创意表达。
2.用“精彩美拍”创设丰富的网络世界。今五花八门的网络资源和虚拟游戏让学生沉迷其中。在生活作文教学中融入“精彩美拍”意识,在校园网站开辟出美拍专栏,上传孩子们拍下的一个个生活镜头。节日的欢乐、团圆的幸福、校园的美景、路途的见闻、家乡的变化……一张张美丽的照片、一句句诗一般的文字简介和心灵感悟,记录着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镌刻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激发着孩子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们自由表达,互相欣赏,跟帖留言。这里,已经成为学生群体展示自我的天地,智慧碰撞的舞台、情感交流的园地。
3.用“精彩美拍”激发绘本故事的创写。观察生活美拍的照片给予学生丰富的画面;细致揣摩意会后形成的文字说明是学生对画面的阐释。这样的阐释就等同于学生习作――回想生活的场景,再现生活的画面,将生活中趣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并且关注事情的与细节,用文字叙写出“美拍”的故事,形成图文并茂的生活故事绘本。瞬间“美拍”意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关注的生活片段通过图片记录下来,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在写文字说明时也就有了观察对象、有了回忆的依据、有了画面意识。孩子们用相机记录的是真实镜头,叙述的是真实生活,表达的也是真实情感。
有了他们这份“美拍”意识,写作教学才会真正向生活走进,才会接地气。因此,“美拍”意识给习作教学提供了接触生活的契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氛围,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用一双慧眼捕捉生活中的有趣的人和事。学生爱好“美拍”,喜欢网络,他们对自己成为“美拍”小能手有着极大的兴趣与信心。将“精彩美拍”融入生活作文,目的就是以此举措让枯燥无味的习作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让习作教学增加故事情趣,使学生乐于表达,更好地达成习作教学目标。
三、“精彩美拍”拓展习作训练的“新引擎”
联结理论强调语言知识和现实世界知识的相互作用。但要实现写作与生活的交互融合,需要一些操作性强、易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为载体来帮助他们积累、体验,形成自然表达的写作技能。
1.“精彩美拍”与传统节日联结
“精彩美拍”意识的形成对象是儿童。我们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将“精彩美拍”与孩子丰富多彩的假日生活联结,才能真正丰富孩子的习作表达。我们指导孩子以观察、积累生活为重点,将学生引向生活,用“童眼看世界”,用“美拍”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用瞬间“美拍”捕捉生活中精彩的趣味故事。对于他们的“美拍”作品要多鼓励,及时上传学校网站共享交流,通过“美拍”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再结合他们的认知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彩美拍”与习作训练相联结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阅读材料,教师要根据教材训练内容,指导学生“美拍”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学生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联结,进而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习作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5训练要求:植物王国里有无穷的奥妙。请选择一两种植物,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然后把你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写下来。老师在课前根据这一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到校园或大自然中观察一两种植物,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的特点和变化“美拍”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并配上“美拍”的图片,这样就把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具体,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出来。
3.“精彩美拍”与言语训练相联结
习作训练除了指导学生写下图片说明文字外,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言语表达训练,达到“精彩美拍”与言语训练相联结。如指导四年级学生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并突出对话描写,尽可能将人物对话写生动。写好人物外貌、对话、神态、动作要掌握的要素很多,教师不能一味地告知学生,显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将写人的方法融入“美拍”课程中,让学生在家里设置几个人对话的场景,引导学生先用“精彩美拍”的方式记录人物的外貌、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美拍”的画面,说说人物的长相,想象人物的对话、根据人物的动作、表情加上提示语。这样的言语训练呈递进趋势,符合习作指导的规律。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人物的故事写得具体形象。
篇3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使他们缺乏一定的家庭文化教育与情感交流。本文中笔者结合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谈谈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他们也许没有充实的旅行生活、没有其他各种组织活动的入场券、没有新颖的电子科技产品、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组织、也没有良好的家庭知识引导。但是农村小学生也有着城市小学生所没有的独特的乡村环境,广袤的自然资源,纯朴有趣的乡村趣事。抬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低头河流弯弯,晴天风尘仆仆,下河捉泥鳅,上树掏鸟窝,雨天泥土裹裤腿……他们的生活朴实而又不失乐趣,调皮中带有野性。这样的生活给农村小学生带来用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只要正确引导其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让生活的泉水在作文中流淌,纠正作文认识偏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一样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小学生写作常常用词混乱,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是构建知识的过程,以便完成其作文的主体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语言表达。字词是组成作文的基础,是作文表达意思的工具。对于农村小学生,他们自小生活在农村,日常讲的是方言,对事物的语言表述夹杂很多地方性用语,而这些地方性方言很多难以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一定的用词难题,很难将心中所想正确的表达出来。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所学词语,在校园内提倡讲普通话以规范学生的书面语,使得口语向书面语不断转化。倡导学生尽量用所学过的词语,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让作文有血有肉变得更加生动、丰满。如果学生出现用词不当,老师应当先鼓励再改正,给足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候犯错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
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抄袭、言语以及情感匮乏,很多小学生谈到作文就色变,不知道怎么写,对作文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俗语:“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文就不再是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恐惧,而是一种探索、追求。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引导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一、开展活动
目前农村小学生知识匮乏,加之小学生接触作文不久,对作文往往素手无策,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因此,老师应该针对农村留守孩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组织孩子们开展喜闻乐见的作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例如当地民俗调查活动。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有他们自己的方式:节俭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亲访友,喝上两盅,常常乐的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节日,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带领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滚铁箍、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二、展示优秀习作,让每个孩子有成就感
可以组织优秀作文展示,通过作文展示一方面给小学生表现自身的机会,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通过作文展示使学生更加肯定自己,提高对写作的认真态度,此外也暂时让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同学更加积极练习写作,以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近年来,我辅导的孩子习作《采茶叶》《捉泥鳅》《放羊》《我和爷爷比学校》《摸田螺》《爷爷考驾照》《奶奶爱上呼啦圈》《我教外公发短信》……300多篇习作发表在各级报刊以及少儿杂志,学生摄取这些农村生活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三、增加阅读量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的阅读能使小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词汇,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农村没有图书馆、没有城市那样众多的书店。留守儿童,受经济条件限制,能购买书籍供其阅读的家庭有限,可见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是相当贫瘠,我们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图书角,确保学生有书可看,另外老师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征文比赛等,不仅促使学生阅读,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4
一、发掘材源,积累素材
1.走进大自然。
赞可夫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迷人的世界,可学生们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春花秋月冬雪、繁星苍穹、风雪雷电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可是,当老师布置学生写此类作文时,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留心观察,没有细细地去体会。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指导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学生的笔下一定是妙语连珠。
有一年冬天,前一天的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早读课正是我的语文课。看着外面铺天盖地的白雪,很多学生都走出了教室。学生们被这不多见的景致吸引着,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场大雪。看到学生们兴奋的样子,我不忍心叫他们进教室早读,而是和他们一起谈论着这场大雪,让他们说说自己起床后到上学这段时间看到的情景。有的说“我推开门一看,呀!好大的雪!我一下子冲到雪地里捧起一把雪,抛向了天空。”有的说“我家的梧桐树上,挂满了雪,真好像是开满了一树的白花。”有的说“外面的山川、大地都穿上了白大衣。”有的说“我想到了一首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听着同伴的发言,更多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我随即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只见他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视着窗外。不到半小时,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草稿。
夏天满天的繁星,早晨弥漫着的浓浓白雾,雨过天晴后空中的彩虹,绵绵的春雨,倾盆而下的大雨,傍晚天边奇特的火烧云……这些自然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时,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去观察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及时地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会,学会用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
这样经常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久而久之,他们将“采撷百花”。
2.走进生活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并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捕捉习作素材。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高兴的,有悲伤的,有苦恼的,有难忘的,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积累这些素材的好习惯,写作时学生就能有话说,下笔千言。
有一次,学校举行了一场运动会。我班的“长跑将军”王飞飞,在1500的比赛中,起跑时跌倒了,仍带伤继续比赛,结果只拿了个第二名,她伤心地抱头痛哭。回到教室里,很多同学都唉声叹气,我没有多说,沉思了一会儿问大家:“你们觉得王飞飞同学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大家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就纷纷举起了手:“王飞飞今天虽输犹荣,因为她跌倒了仍能爬起来奋勇急追。这种精神就很可贵。”“王飞飞同学,你虽然没得金牌,可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永远是最棒的。”“王飞飞同学,失败是成功之母,相信你能吃一堑长一智”。这时,王飞飞擦干眼泪坐了起来。我抓住时机说:“大家说得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能从中吸取教训,勇敢地跟上去,你就是最棒的!”当天我就布置了一次小练笔《她又跟了上去》。在学生的作文中,有对当时情景的描述,有对自己心理的细致刻画,更有对王飞飞真挚的鼓励与赞许。
在班级中,还可以建一个“奇闻趣事”箱,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最近了解的趣闻,用简洁的语言写在卡片上投进箱中,别的同学抽空可以读一读,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特殊的日子,如“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了解这些节日的不同风俗习惯,从中体味这些风俗习惯带给人们的情趣,并观察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生活就是我们作文的源泉,作文就在平凡的生活中。
3.走进书籍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高尚的人交谈。所以,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让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将书中的优美词句和各种知识归类摘录。还可以让他们练习续写故事。这样“采撷百花”,就具备了“酿造甜蜜”的条件了。
二、拓展材料空间,培养个性思维
习作时选取一般的素材不难,但习作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要融入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要抓住素材的闪光点,显现素材的闪光点,就必须拓宽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1.培养捕捉的能力。
面对形形的动植物,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和捕捉具有闪光点素材的方法。如(1)抓特征。也就是抓住该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之处。如马和骡子的异同。(2)抓本质。同一事物,他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表象,但他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例如,世界上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西瓜,它们存在着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差异,但他们都有西瓜的味道和解暑的功用。这就是西瓜的本质。所以,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辨,抓住事物的本质,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2.培养思辨的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维的个性化就会呈现出来。比如围绕“我自豪”这个题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为自己在校书法比赛中为班级夺得冠军而自豪。”有的说:“虽然在校足球比赛中,我班以1:2负于对手,但我们在比赛中团结合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佳,虽输犹荣。”有的说“虽然我少了100元的零花钱,但我为救助了灾区而自豪。”……这样,同样一个题目,因思路不同,显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
篇5
最早用“委曲”二字形容奇景突现的语句,大概就是《汉书·成帝纪》里的那句“九月戊子,流星光烛地,长四五丈,委曲若蛇形贯紫宫。”那夜,“委曲”的“身影”在中秋之夜,以一片清辉的形态穿透宫闱,让围观的皇族和史官为之惊悸,凸现出“雄姿英发”的气韵。
最早用“委曲”二字描述山水景观的人,或许就是汉献帝当政时,官居泰山太守的应劭了。一日,这位东汉作家来到北枕泗水、与泰山接壤,南系沂河、与孟子故里邹城相邻的曲阜,听到随行人议论起曲阜之名的由来,便十分认真地解释了一句:“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那天,在北京三联书店阅读至此,一种感觉由心底生发:“委曲”一词像是一幅画,或是曲曲折折的小溪或是蜿蜒不平的小路,图案也许折射一种人生境界,很有玩味之处,由此,又何必非要“求全”?想到此,走出书店回家,打点去曲阜的行装。
记得第一次去孔老夫子故里,是1988年,农历为戊辰年。那时,“东方圣城”既没有列车站,高速路也没有修通,只能从北京乘坐列车到兖州,而后,转乘长途公共汽车,一路风尘地进入曲阜;第二次拜谒圣人,是2000年,农历为庚辰年。那时,可以自驾车上“津塘”、出沧州、走“京福”,沿着高速路直达曲阜;2012年,农历为壬辰年。此次前往曲阜,从北京到曲阜,只需从家门步行10分钟,进城铁,入北京南站内,步行10分钟,便登上高铁列车车厢,2小时后,曲阜东站的景貌便尽收眼底。三个龙年,千里祭孔,游程从路迢迢、云茫茫到“坐行千里转瞬至”,凸显出龙年“腾跃之势”。
秋日晨光清爽,早霞把鲁国古城的苍松染上淡金色。孔庙、孔府、孔林,以及寿丘的高碑、阙里街的钟楼、周公庙棂星门、少昊陵万石山、六艺城的群雕连同点缀于胜迹内外的那些阁、坛、祠、亭、库、楼、庑……在清脆的鸟鸣中醒来。游人渐渐增多,对万世之表的崇敬之心溢于言表。
数次拜谒老夫子留下的遗憾是,每次游走,都与“圣诞之地”尼山擦肩而过。故此,尼山在华夏诸多名山之间,只能算作一座小山,因为山的主峰只有340米。然而,只要踏上尼山脚下的碎石小径,仰望五老峰,便有巍峨宏伟之感。因为,那是“幼圣”降临世间的天然屏障。而今,被列为入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拓展项目名单的尼山孔庙、尼山书院,被修葺一新,“尼山听讲”已成为“曲阜修学游”重要项目。我似乎听到,古柏掩映的静庭深处,传来阵阵诵读声。
尼山夫子洞对面有一座小山,名颜母山。山西侧有一段草坡,片片秋草像被染上一层暗红色,一些山石的层面也呈现斑斑红点。这时,一位赶集归来的老者,见我呆呆地望着红草坡疑惑不解,笑着讲述了一段流传千百年的传说:当年孔子母亲颜征路经此地,自感将要临产,通过这片草坡时,已然“见红”,淋洒的血迹染红了这片草坡与几块倚靠的山石。
我自然明白,现代地质学研究者与植物学研究者,面对红草地与红石块,会依据课本上的定义解释这一现象,但我宁肯相信这一段传闻,因为,这样才能让思路形成穿越。
我绕过这片草坡跨河前行,尼山脚下一块“夫子洞”的石碑映入眼帘。我真切地看到,华夏大国的“圣诞洞”其实并不大,进深约有3米,一侧有长石如床,床头凸现一条青石如枕。民间文学搜集者说,当年,赶路的颜征分娩在即,只能跑到这处山洞产下孔丘;另一种说法是,孔子降生后,由于相貌奇丑,被父亲扔于野外,被一只猛虎衔入洞里喂养。故事尽管有些离奇,但流传了数千年,就像夫子洞前,自古至今不间断潺潺作歌的清流,谁也不知道歌词叙述的陈年旧事是否真切一样,让人似信非信。这条溪水,因依傍于“圣诞洞”,有“智慧之源”的意味,故名“智源溪”。当年,“幼圣”在哺乳时,舒缓有节的溪韵,不知是否伴随他悠然入梦?是否把颜母的祝福声载向了齐鲁大地、汇入了华夏江河?
我沿着溪流游走,见秋日山林间,偶尔飘来一二片叶脉凸显、色泽亮丽的黄叶。乐天派诗人认为,绚烂的秋叶是金秋收获的勋章;惆怅派诗人感叹,静美的秋叶是生命终结的形态。我不经意地抚了一下额前发际,一根白发也飘然而落。
眼前出现了一片苍郁的柏林,引我留住脚步。细看株株古柏,树干一律无横生枝杈,每个树冠枝叶凝碧,如一排排毛笔在天幕上书写着千古史诗。一位导游正在向游客讲述着“笔柏”的逸闻趣事:相传孔子降生后,这里便生出类似巨笔的“神柏”。当地人用“笔柏”的枝杈燃烟,可制成名墨,墨汁落纸清香四溢、经年不变。曾有人试图把几株‘笔柏’移向他山,结果无一不枯萎而死。自金代始,这里被人们称作文德林……”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问答式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因此,语文老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性。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课堂提问面向每一个学生。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而不是只对部分学习成绩比较优异、有回答能力的学生进行提问,否则会使部分基础比较薄弱、思维比较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落后。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不难,就可以让学生解答。另外,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的提问应注重体现对学生合作和学会分享的意识的培养。
二、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注意难易适度。
每堂语文课都要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课文中的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平时听课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要求是什么?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一事例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又如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这段课文读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甲、乙、丙三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有的根本没有读出感情),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虽然教师的提问目的明确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结果却是草草收兵,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实践证明,凡是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都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比如在教《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既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太简单。采用什么提问方式,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问题要浅中见深,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
三、提问的问题要新颖,增强趣味,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要高明,富有情趣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我就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学生捧腹大笑,我趁机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了,争先恐后地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境,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让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以免落入俗套。
四、教师有效提问,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会倾听。
提出的问题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不开放时,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是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策略是,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会比较害羞和胆怯,对他们的思维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教师提问后应当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再请学生举手回答。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而且能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