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5 10:2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现状 反思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对语文学习的缺乏兴趣

“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这是柏拉图的一句名言[1]。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带着好奇去探索去求知,才能更上心的投入进去,反之,对学习没有兴趣,即使强迫也会适得其反更加的反感,甚至不学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了谈“语”色变。同时,在初中各个学科要求是均衡发展,为以后的中考取得好成绩做铺垫,但是语文是一种知识积累的学科,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赶上,像是数学、物理、化学短期的突击能提高成绩,但是语文是“慢热”的,因此会让很多学生大伤脑筋,也渐渐失去兴趣。

2.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对中学生来说,中考就是他们的一道坎,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为了能考的理想,学生和教师都将重心放在了考试上,不断机械的测试,但是学生的素质培养很淡漠[2]。中考的成绩,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沉甸甸的负担,学生的分数、教师的教学水平、家长的殷切期盼等对教学施加太多的压力,因而注重高分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语文而言,很简单的语法逻辑知识点,也会被忽略,考试的知识点就去讲不重要的就一带而过,因而连最基本的知识,很多的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以至于作文中或是生活中,造成的语病现象屡见不鲜。

3.“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

所谓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也就是较为常见的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去灌输知识,对于文章就只知道死背,而却不明白什么意思[3]。将学习当做是一种任务,上完课了就是完成任务了,尤其是当前的应试考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扼杀了,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成了考试的机器,全部靠记忆,一旦考完就忘光了。因而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成了“书呆子”。应该去转变教育观念,课堂不但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启发学生去大胆想象,带着好奇心去探求知识的地方,对于语文来说,只有知道了“是什么”,带着兴趣去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背诵才能记忆深刻,也真正达到“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

4.教师的引导作用淡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发展和学习的主体”。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理解上大相径庭,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是主体,就让学生去自己摸索学习,教师进行少讲课。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中学生而言,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自选学习方法,就会让学生像盲人摸象一般不知所措。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首当其冲的应该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而不是片面的认为“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是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但是没有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水平会止步不前,也降低学习效率。

二、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与对策

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基础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将来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因而一定要学好它。随着社会发展,语文教学中也在不断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也要进行反思,从中找出不足,并不断的加以改进。

1.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古代教育孔子的一句话[4]。它也强调了学习与兴趣之间的关系,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去积极的学习,并且在快乐中收获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课内外进行不同的语文游戏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多加的鼓励学生去提问去质疑,也可以静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去问答,设计时候要注意难易适中,既不能太浅显让学生感到唾手可得,也不能太深奥,让他们望而生畏,失去兴趣。

2.培养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观念

语文是一门从咿咿学语到垂垂老矣也离不开的一门学科,它是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多样化的学科,它也是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的丰富与学习的一种能力[5],通常是由教师进行传授,学生在听完之后,自己不断的吸收、消化、转变为自己的听、写、说、读等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了对语文的长期的积累与熏陶,会让自己的思想、品质、审美等方面更加的谈吐不凡。

3.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对于语文的学习是比较的灵活多样行的,不单单是在学校学习课本,每天上一两节课,就是学习了语文。对于教师而言,不能太过于死板,太过于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去有思想的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课堂上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游戏、互动、来讲学生与教师都参加进来,才能打破书本的局限性,而让变被动为主动,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学习语文。在课下,应该不断的增添各种课外读物,将课堂所学知识在课外达到相应的延伸,也让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语文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讲课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可以采用将更多种手段:幻灯片、电视、投影仪、计算机媒体、录像等[6],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中,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去理解语文中的意境,能使学生更直观的去理解、吸收、消化。

结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将学生的兴趣点与接受程度加以琢磨与创新,同时平等的倾听学生的需求,用爱心去感染他们,让他们能如饮甘露、如沐浴春风,以最佳姿态去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是需要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研究与反思的,在增加自身素养同时也不断的探求出更多提高语文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6):1-5.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原因;对策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和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但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学习兴趣也相继减弱,甚者出现排斥的心理,导致成绩难以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教学的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中国语文集哲学、历史、政治、文艺等于一体,具有情感丰富,内容多样的特色,尤其是中国古诗文,此种特色表现更突出。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习者不仅能够品位中国文化,而且能够感受古人的丰富情感。但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文章的情感,而将重点放在文章结构、词语的解释,将文章饱满的情韵剔除,学生获得的也只是词意,而一堆似懂非懂的词句无法勾起学生兴趣,学习效率自然无法提高。

2.忽视了教学的生活营养

生活滋养着世界万物,当然也滋养着所有的文化,生活为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文学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现如今学生的生活一般都为集中在学校,接触生活几何少,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正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让学生的语言缺乏生气,写出的文章缺乏真实感,甚者完全按例文的套路,无自我的思考。

二、高中语文问题的成因

1.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从语文学习和考试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让学生陷入了纯记忆中,虽然其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但人文精神却停滞不前。原因在于教学过程过多于侧重考试的教学点,过多于侧重分数,过多于要求学生以标准答案为准。

2.学生认知的不足

语文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高中语文考试,其题多与课文无关,因此学生容易认为语文可听可不听,听了也没用,考试也不考,尤其是语文基础稍好的学生,此种行为更为突出。而他们并不知道,对课本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基础,没有日积月累对词语辨析、文章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就无法在日后的考试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高中语文教学调整对策

语文既难学又好学,只要用对方法,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文字绽放出生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能吸引学生,提高学习热情。

1.注入“味”,深化语文“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身边,也无时无刻不激荡着我们的感情,更新着我们的认知,教师若能将生活有效的融进课题,必能引起学生心情,再次激发起学习。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通过网络收集与文章有关的图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美,这样就能够将无形的美化为有形,让学生感受更深。

2.引入“新”,定位语文“向”

任何学习都应与时代接轨,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与时代相联系,特别是作文,往往是社会的热点,而作为学生,由于其生活圈的单一性,往往缺乏对这类问题的关注,更无法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导致论述缺乏力度。因此,老师可以将新闻、热点等“新鲜事物”引入课题,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社会的变更,同时也能够活跃其思维。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王金华.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学园:教育科研 2010,10(18):88

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言文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

综观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界,文言文教学方面,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教师串讲,学生背诵,重视的只是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翻译、语法的现象,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往往被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尽失了它原有的系统性和审美价值。

致使文言文教学走入误区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中、高考的命题导向有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缺乏对大纲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和了解。明确了症结所在,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其行为”。语文教育者首先应当认识学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课堂的新角色。给自身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教师不是在讲台上一味“之乎者也”讲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

新角色确定后,紧接着是在意识宏观设计文言文教学新的操作流程,即“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准备是关键,包括了文言文课堂上,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学生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文言文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突出鲜明,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

2注重教学方法的调节,指导学生走出资料的误区

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串讲,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因此,我们不要拘泥于串讲,可以采用当中方法。

在诵读法方面,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大家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才能全方位提高语文水平。当然,在背诵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带个好头,这除了示范作用之外,我们背诵时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也可让我们反思,促进教学。

而比较法的善用,可以有效区分易混淆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活用情况。比如学生搞不懂意动和使动,运用比较法就很容易明白。意动用法在于一个“意”字,就是“认为宾语怎么样”,“觉得宾语怎么样”,使动用法在于一个“使”字,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

然而,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依赖文言资料书,真正的文言知识没有掌握。我们不能否定资料的辅助作用,但是资料不能取代听课。资料是用来参考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可以,作为学生不能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经过反复思考后总结的知识才更加牢固。

3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1)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2)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3) 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古诗文的阅读,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4引导学生质疑,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具体表现在:(1)学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2)学生自主讨论课文学习目标,让他们有方向性。(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4)反复诵读课文,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男女交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重点读,老师让同学读去掉标点的课文,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学生评价学生)。(5)学生笔译或口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6)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纪秀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4

一、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反思的参照物就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又怎能进行反思性教学呢?我曾经参与一位青年教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课设计,这是一节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当时,这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如通过让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身份进行对话,创设交流的生活场景,将这节语言教学课融入到生活场景中,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观摩课获得大家的好评。这位教师在谈到成功经验时,告诉人们这节课其实是他运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就是教育”的教育理论,对过去的教法进行反思的结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而“生活教育理论”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正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为这位老师在反思过去的教学,改进新的教学方法时提供了依据。

当然,除了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外,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教师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反思型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二、反思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我觉得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

1. 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等。

2. 反思教学策略和方法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语文教学,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等。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深深感受到,农村中学的学生背诵古诗文,难度很大,收效甚微。我认为这与教师没有好好反思背诵教学策略关系很大。农村学生为什么背诵古诗文就那么难呢?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策略和方法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的反思。比如,背诵的前提是基于对背诵材料的理解,学生理解了没有:古诗文一般都有语脉的,教师是否帮助学生通过寻找语脉,理清结构层次;开展背诵竞赛,寓“背”于乐,可以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有些古诗歌是谱了曲,可以歌唱的,你是否通过音频、视频或干脆教师教唱的方式,让学生在歌唱中背诵古诗歌……如果我们做了这样的反思,农村学生背诵古诗文就不再是个难题。

篇5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初中语文 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反思有着较大的区别。其主要是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和修正,注重的是审视和澄清以及质疑和批判自身的教学行为,以一连串的自我发问与剖析、肯定与否定达到提升和超越自我的目标,可谓教师自觉成长过程中不可获取的助推剂,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反思密不可分,只有敢于怀疑并敢于和善于打破和超越自我的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肯定自身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还能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具备明确的定位;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采用积极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具备正确的取向;五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性的高低等。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在课堂情境创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往往导致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此时就需要教学对自身开展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检查、审视以及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怎样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等等问题进行反思。但在这之前,尤其是在课前应充分考虑遇到的不同情况及其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在注重教师如何教的同时还应注重分析学生怎样学和学生的学。这是由于教学本来就是一项动态的活动,教师在注重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应分析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学中的教与学密不可分,作为教师只有努力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方案的形成到付诸实施,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说课与磨课而对教学方案不断否定、修改以及完善,这一对教学方案的不断否定、修改以及完善的构成就会对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反思。通过课前反思,能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感受,更加仔细研读教材,进一步明确教材主体思想,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前反思的重点就在于课堂教学的目标与价值的确定,作为教师只有精心预设每一教学环节,对每一堂课进行不断思考、探究、否认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课堂教学目标还应反思以下几方面:为何这堂课要选择这个内容?通过这堂课能取得哪些价值和达到哪些目标等等。与此同时,课前反思还应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对现有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进行充分考虑,通过学生经验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此外,还应综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在认真研读教材和分析教材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反思和修正。以便于尽可能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活跃度以及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案。

课堂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及学习状况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和教育策略。它能体现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如有经验的、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学生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这样的天气呢?学生顿时醒悟,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篇6

关键词: 角色困扰;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一、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困扰

新课改给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角色定位的困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内涵与外延把握上的困扰

新课标指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与协调,不断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而在语文教育本质的探索过程中,涉及语文内涵和外延的论断很多,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语文”“大语文”等。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挥之不去的愁思是:到底怎么才能坚持语文的生活性,又不让语文陷入到“泛语文化”的泥淖中去呢?

(二)语文教学内容取舍上的困扰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较为笼统,并未指明每阶段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未明确规定某一阶段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语文素养。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晰的教学内容规定,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教学内容,这就势必会出现同课文、同年龄阶段、同知识能力水平,而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却千差万别的情况。于是一些语文教师开始困惑了:教学内容的“弱水三千”怎么“只取一瓢”?“同课异构”的“同” 在哪里,“异“在何处?

(三)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应试教育的接轨困扰

语文新课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并反复重申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这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而表现出的结果是显性和隐织在一起的,尤其是语文素养隐性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全国教育的不均衡性使得学生及家长要想获得优质教育唯“竞争”无他。因此,本应承载着更多基础教育性质的中学语文教学就不能置“选拔”于度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和家长评价好学校的唯一标准仍是成绩,它并未随新课标的推出而改变。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就在新课标理念和重成绩、重升学率的现实中茫然。

(四)内化当前各种教育理论的困扰

新课改推行以恚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模式潮水般袭向语文教育界,撞击着传统语文教育,为其理论与实践输入新的血液。这本该使语文教育走出当年“语文教育大批判”的阴霾,步入百家争鸣的春天,可现实是,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盲目而机械地推行某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甚至迷失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于是教师产生疑问:新课改后,我们怎么就突然不会教语文了?为什么语文评课活动中,听到评课者使用“专业术语”越多感觉他越牛?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参与度”上把握的困扰

怎样才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回答一定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能动地参与课堂。“学生不像一面镜子似的接受客体的反映,也不像录音机似的听取和储存教师的语言信息;他们对自身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是在主动同客体交往过程中取得正确认识,促进自身成长”。然而,要想真正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绝非易事。“主导”和“主体”不是同一个哲学层面,教师不可能置身教学情境之外去作“主导”。于是教师不免困惑:教师的主体性要不要体现,怎么体现?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度”怎样平衡?怎样巧妙地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师地位的表述与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修订稿中都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既然是“平等”,那还要不要分主次呢?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秉信“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主张消解教师作用,他们甚至认为,如今的教育“敲响了教授时代的丧钟”,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片面理解。事实上,即使是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话理论,也并未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就连“后现代主义”鼻祖威廉姆・多尔仍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认为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因此,笔者认为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作为“首席”的教师,其引导、组织、调控的作用无可替代。只是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不要忽略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语文教学的践行者。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教师要能树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理念和意识,在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偏向和心理特征规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鉴于以上对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探索阶段角色困扰的总结和分析,结合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在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想学”和“会学”两方面的引导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爱语文、用语文以及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者和激发者

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爱上语文的内驱力,故此,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担。那么,怎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很多人会问:学习不是很累吗,怎么会快乐呢?笔者想反问,长时间的坐在电脑旁打游戏,感觉累吗?回答是:不累。为什么?因为游戏情节设计得很刺激,娱乐性比较强,并且能够使玩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即使过关失败,也会受到鼓励再来一次。因此,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增加娱乐性,缩减枯燥的讲析,精选习题,减少学生的劳累感。其次,注意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要先认真解读文本,继而让学生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关注学生差异,利用对话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你”与“我”的灵魂碰撞。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主意识的创造性学习。

(二)学生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引领者和促建者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很多语文课程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都曾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过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何更生的语文学习四类型理论等。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 “集合式”的短语。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熟知语文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的完整内涵,还要有意识地协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完整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构建语文学科体系方法示范者和监督者

中学语文教师在协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后,不能替代学生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中填补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地往这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填补语文知识,并让学生明白应将学到的新的语文知识填补在哪里。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时常监督学生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填补到学科知识体系中去,使其形成一个常态化的语文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要倾其毕生精力去研究学生“想学”和“会学”的问题。只有学生想学了,会学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地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1984,(5).

篇7

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和载体,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完善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对自身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的反思,才可以更好地将符合时展要求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传递,为学生提供更多新的学习内容,培养与社会良好接轨的人才。

另外,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够有所比较,才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出自身的不足,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弊端,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开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反思

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正是承载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实施以来,随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令人振奋和欣喜的变化。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重视了人文教育,但面对中职学生语言文字基础不够扎实、文化水平较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现状,却也需要关注与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可忽略工具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始终应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当我们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注入语文课堂,在充分发挥人文性,挖掘语文人文精神的同时,对听、说、读、写的训练还是不能忽略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和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花样样。”因此,在注重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不能削弱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一味地强调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和语感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只有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能收获更加精彩的语文教学。

二、追求课堂活跃的同时,不可忽略文本教育

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看了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然而,发现课堂是活跃了,可是学生在语文学习问题研究上,却并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如此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如果说,多样的形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多样的形式是否也会影响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而变得心绪浮躁呢?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却不能在文本上下功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我们就会偏离新课程标准的方向。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作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三、注重讨论探究的同时,不可忽略背诵积累

新课标也是重视背诵的。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教育部考试中心认为,背诵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加语文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语文学习是难以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逐渐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更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实践证明,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要加强背诵。

四、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不可忽略教师的约束

开放的课堂、灵动的教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确实能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因为课堂充满生机,令人振奋,但实践证明,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尤其是交给中职学生,更会出现不愿意看到的场面:学生的自主活动越来越多,教师的讲授却越来越少。学生的讨论缺乏主题,课堂内变得乱哄哄,更甚至于有学生见机吹牛侃大山。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语文教学中要实施人文教育又从何谈起呢?所以,教师还不能淡化出场,要有必要的约束与指引。

篇9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地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1-02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设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感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老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 “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 “不假思索地说”, “无根据地说”, “任意地说”, “编造着说”, “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课堂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共课还是平时教学中,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的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成员在权威的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上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可“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控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交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