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15:2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筝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筝教学设计

篇1

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朗读课文。

3.小熊和松鼠,纸船和风筝(课前动手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纸船。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纸船

师:请同学请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纸船。)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

生:纸船。

2.出示风筝。

师:这个呢?

生:风筝。

师:请同学们注意了,风筝的“筝”读轻声,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风筝)

3.师: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和”,再加上题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板书:和20)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92页,在读课文前,你想给自己提一点什么要求呢?

生: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书要有感情。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提点要求,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们,自由去读吧。

(学自由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师:瞧,课文中的生字词跑出来了,快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练读)(课件出示:乐坏了 扎风筝 受不了 幸福 吵架 草莓 抓住)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一行。

生:乐坏了 扎风筝 受不了

师:请同学们注意“扎”读平舌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扎风筝(齐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二行。

生:幸福 吵架 草莓 抓住

师:请同学们注意“幸福”的“幸”读后鼻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幸福(齐读)

师:去掉生字上的拼音还认识吗?四人小组之间练一练,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小组内练习读。)

师:谁来当小老师领读?小老师领读一遍,同学们跟读一遍,小老师请你领读第一行。

(指两名小老师领读)

师:下面我们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文动画录音)

师:同学们看完了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不能为一点小事吵架。

生:我知道了小熊和松鼠是通过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

师:那小松鼠和小熊住在什么地方呢?(师板画)

生:小熊住在山角,松鼠住在山顶。

师:松鼠住在山顶上,小熊住在山脚下,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2到6自然段。

生:纸船和风筝让它们成为好朋友的。

师:松鼠先是怎样做的呢?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送给松鼠。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话: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谁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指2名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出示两句话:①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名有“漂呀漂”,第二句没有。

师:(师拿下黑板上的纸船,演示)哦,原来纸船是漂呀漂,漂呀漂,漂到小熊家门口的。你从“漂呀漂”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很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时间长,它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漂来的。

师:那你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你的休会。你读一读吧。

(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带着你们的休会像他这样读一读这句话呢?自由读。

师:谁想读?那我们一起读,这次请同学们给“漂呀漂”加上动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只纸船带着松鼠的祝福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收到了纸船后心情怎么样呢?

生:小熊很高兴。

师:请大家看图。(大屏幕出示图)你从哪看出小熊很快乐呢?

生:小熊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小熊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师:这是我们的观察,书上又是怎么写的呢?(课件出示第三段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快自由读一读吧。

师:谁来当这只乐坏了的小熊?松鼠都把纸船托我给你送来了,高兴吗?快读出来吧!(师送纸船)

师:谁来向他挑战。

师:多么高兴的小熊呀,谁知道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礼物,所以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祝福,他又有了一个好朋友,所以很快乐。

师:小熊不仅收到了礼物,还得到了朋友真诚的祝福,他当然很快乐了。这时,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熊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课件出示句子: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谁能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第二自然段中也有一个“漂呀漂”,这两个漂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①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生:一个是三点水的漂,是在水里漂,所以偏旁是三点水。一个是风字旁的飘,乘着风飘,所以是风字旁。

师:确实,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同学们也注意到了,真好。

师:“漂呀漂”的纸船和“飘呀飘”的风筝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多令人快乐啊!下面请2位带着快乐的心情读2――6自然段。一人读2―3自然段,一人读4――6自然段。

(两名学生配乐朗读)

(二)学习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多么快乐的一对好朋友啊。课件点出7自然段。(音乐)可是,有一天,他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小熊和松鼠呢?

生:他们也很难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我从第八自然段知道的。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生2:我从第九自然段知道的。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生3:我从第10自然段知道的。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课件出示第10段话)

师:小松鼠真是难受极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松鼠企盼和好。

生:我休会到了松鼠想和小熊恢复友谊。

师:老师也想当这只难受的松鼠,给我这个机会好吗?(师读)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读得有感情呢?老师还有一个读书小密决,就是在我在读这句话时,我想到松鼠太难受了,他太渴望朋友了,我就是体会到它这种心情来读的。你们试一试吧。

(生自由练习读)

师:谁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师:最后他们和好了吗?

生:和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小熊高兴得哭了,他会怎么想?

生:太好了,终于和好了。

生:我又是好朋友了,我们又可以一起玩了。

五、感情升华:

师:看得出,同学们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请同学们快速看全文,再次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的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主动跟他说我们和好吧,我们还是好朋友。

生:我会送她一只纸船,跟她和好。

生:我会写一张纸条给他。

师:同学们维护友谊的办法真多。(师板书:友谊)

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松鼠或小熊的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在音乐中学生写话)

师:谁把自己写的祝福读给大家听听?

生1:亲爱的小熊,我祝愿你何小松鼠和好如初,希望你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贴风筝卡到黑板上)

篇2

【关键词】《天火之谜》 教学切入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65-01

语文课堂教学切入设计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热点。教学切入如同医生施手术,需要掌握病情,准确下刀,才能迅速切中病源、切除病患。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一课时,面对众多教学切点,教师该如何选择最佳切入角度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情刺探,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教学生成资源,让教学引领学生思维前行。

一、关注兴趣点,实施教学切入

小学生兴趣点广泛,教师在课堂教学切入中,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点展开学情调查,从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角度入手,快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觉、自主学习的最佳状态。

师:大家喜欢放风筝吗?

生1:喜欢。

师:如果是雷雨天,你敢放风筝吗?为什么?

生2:不敢,怕被雷簟

师:有一个人就敢,他是谁?

生3:富兰克林。

师:他为什么会在雷雨天放风筝,结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由于学生都有放风筝的经历,也懂得雷雨天气不能放风筝,教师从放风筝的话题切入,引出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的案例,自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教师设置悬疑成功,使得教学顺利展开。

二、探清认知基础,激活学习思维

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思维基本特征,在教学切入时才有方向性,才能挑起学生思想冲突,激活课堂教学。富兰克林敢于冒险,其探索精神是可贵的,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危险性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这一点。

师: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探索雷电的奥秘,他不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吗?

师:在当时,雷电是一个谜,有人说是“上帝的怒火”,富兰克林虽然知道在雷雨天放风筝有一定危险性,但他为了解开这个谜,还是大胆进行了实验。

师:富兰克林被雷电击中,可他却“欣喜若狂”,这说明什么呢?

生: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解开了雷电之谜,他早已忘记了自己,这表明富兰克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决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思考问题设计,一步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带到预设高点,学生对于富兰克林探索科学奥秘忘却自我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为文本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住教学生成,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生成展开教学,有效启动学生思维,形成重要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做好预设和预判,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教学生成形成崭新的教学机会,引导学生迅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在师生互动展开文本解读时,有的学生说:“太危险了,如果富兰克林被雷击身亡,那可怎么办?”教师抓住这个话题展开教学切入: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真的会有生命危险,被雷电击中身亡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回顾一下,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家有哪些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知道有一个科学家被电身亡了,他叫利赫曼。也有的学生说:我看过资料,居里夫人不顾放射性元素的伤害,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最后患上癌症,为科学奉献毕生精力。还有的学生说:哥白尼、布鲁诺坚持日心学说,被活活烧死,他们不是因实验身亡,却是为科学精神做出牺牲。教师引导小结:这些科学家和富兰克林一样,都是为了科学和真理,不怕危险,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教师抓住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展开教学切入,让学生回顾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根据掌握的相关信息展开热烈讨论,也给其他学生以学习帮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3

对学生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这样对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并提升到新的水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通过自我探索掌握问题的答案,通过亲身试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具备一定的探究性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突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围绕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探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勇于教学创新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这些其实都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是对学习充满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一种快乐,反之,则学习容易演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把握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最终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应当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怎样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形状各异的叶子向学生展示,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叶子都十分美丽,但是却特别容易腐烂,如何才能将这些叶子长久很好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褒扬为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会想会说、还会做。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了不少的植物,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植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将这些叶子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请同学生思考一下:植物标本有哪些用途?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使得传统教学机械式灌输以课本为纲的模式被打破。积极有效的教学创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

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主要方向,深受这门课程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也要突出探究化。实际上就是指,要突出鼓励与褒扬,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表扬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创造条件。实际上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收获一种体验,能够在内心收获一种感悟。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局限于对学生的动手结果展开片面性评价,而应立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于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学生应当大力赞赏鼓励。但总体而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动手和动脑收获的经验,应当杜绝片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使操作过程中具有性格差异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实现各自积极的评价。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方面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教师是教学设计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应当将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利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操作的愿望。以《制作风筝》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别名,还叫纸鹞,风筝属于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发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制作风筝、放风筝,在春季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户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这项活动中还综合运用了物理、数学、美工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项科技活动。制作纸片风筝,一共运用了两课时讲解,学生对折叠纸片风筝的方法已经熟练掌握,所以风筝制作特别成功顺利,学生在这堂课上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在制作风筝过程上,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削竹篾,削竹篾需要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再以《彩带编制》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同样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对基本材料相关操作教解完成后,教会学生掌握制作需要把握的要点后,确保学生的安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结果学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原料进行作品制作,具体有竹、藤、纸、铁、塑料、草芒、毛等。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教师组织了一次海选,学生相互投票,将公认的最佳作品评选出来,整节课充满愉快的氛围。学生们还对作品拍照,学生深深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显著增强。

四、结语

篇4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主角,而学生则成为配角和观众,形成了教师怎么画,学生跟着画的“仿造课”。学生的好奇心、自主性、创新实践能力被严重束缚。所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要充分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新鲜好奇又好玩,从而不断去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这些都必须在课前得以明确,而不是含含糊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欣赏课《漫画与生活》一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了解漫画,而是侧重于漫画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整堂课都应紧扣“生活”,无论是选择欣赏的作品还是学生的作业主题都要围绕漫画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教学。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内容和画面最好是来源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并且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教材中有很多漫画作品,不必一一呈现,要有所选择,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找适合学生欣赏的素材。我选择的漫画作品主要有《小猫的玩具》、《音乐家的胡子》、《城市之痒》、《下棋》,因为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容易读懂的,学生欣赏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所以学生们欣赏的时候反映都很强烈。此外本课在学生绘画动手体验的设计上,不能仅仅画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动物、植物作为主题进行漫画创作。而应当和学生最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最终从此课的学生作业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小脑袋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时经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比学生丰富才会觉得够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与上课有关的知识。例如《青铜器》一课,我之前虽然了解一些青铜器的基本知识,但是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还真的不是很清楚。这样一知半解地去上课,教学者连信心都没有,又怎么能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有时候光看看教参是不够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更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深入了解了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等。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又教给了学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所以,要设计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学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挖掘得越深,对教材的理解才会越透彻,教学实践中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贯通、游刃有余。

二、注重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认识和获取知识,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传统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体验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质疑―析疑―解疑”的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通过体验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美术教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等能力。

体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运用。如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如在教学《下雨了》一课中,选择一个下雨的日子,让学生穿上雨衣、雨鞋、打上雨伞在雨中玩一玩,学生一定会兴奋地在雨中或漫步或飞奔或游戏,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比平常更细致的观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为进一步表现下雨奠定基础。在春风徐徐的日子里,教学《风筝风筝飞上天》一课时,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筝,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开心情景画下来,学生画得毫无拘束,大胆表现,学生的作品上无不体现出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今后学习美术的兴趣。

体验最好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景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设计《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里、林荫道上、操场上去寻找春天的事物、景物,去发现属于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亲手的体验小结出的结果,学生更喜欢接受。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春天的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觉得学习色彩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鲜活的有趣的。接下去学生们都带着激动的心情用色彩来表现春天,课堂作业效果精彩纷呈。

有时候在时间、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课程设计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如在设计《出壳了》一课时,可播放蛋类孵化过程的动态录像,了解平时很难亲眼看到的景象。让学生用动作和神态来表演小动物努力破壳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各自不同的感受,懂得要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相比其他学科,学生更愿意在美术活动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的美术作品。因此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颖的、独特的美术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主观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

首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设计时多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感受。学生有了体会后,自热而然会从客观现实世界中得到灵感,加以合理的艺术想象,便会形成一定的创造。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一课中,课前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各种树木的枝干形态、树叶形状颜色,亲自用小手去触摸树干树叶,加深对树木的认识,再结合欣赏不同季节树叶颜色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想象各自心中最美丽的树。这样学生的作品自然就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出各种富有创意的树。

其次,可以综合多种艺术活动进行艺术创作。画、说、唱、舞、演等艺术活动都可以进行融合。相比严肃刻板的教学,学生更喜欢轻松、自在、有趣地学,因此教师设计学生学法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乐学爱学的角度出发,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如《画音乐》一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蹈,在感受中完成手中的点线面描绘和色彩的运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创作。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何乐而不为?

篇5

摘要:郑桂华老师的《风筝》课堂教学,很好地实现了她“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培养生动活泼的人”的教学理想。“学生本位”的现代教学理念、教育内容的选择准确适度、灵活多变的语言艺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她的教学特点值得广大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风筝》;教学案例;分析

著名语文教师郑桂华老师曾说过:“我理想的工作状态是,做学习型教师,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培养生动活泼的人”。在她的课堂充满着现代教育理念,轻松的教学氛围,灵活多变的语言,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以桂华老师的《风筝》教学为例,来说明其新型的教学特色。

一、“学生本位”的现代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学生们各有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需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他主张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1](P86)。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学生本位”观念。而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来决定课堂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郑桂华老师《风筝》一课,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强调学生参与”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为辅,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悟、争论、评价”正是《新课标》“强调学生参与”理念的体现。不可否认,鲁迅《风筝》一课思路盘综错杂,主旨深刻,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是相当难的。在语文课上,尤其是面对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更要针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生活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

整节课堂中,郑桂华老师只是起着指导性作用,教学氛围很和谐,学生回答很活跃,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2](P99)。郑老师的《风筝》一节课听下来,你丝毫感觉不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悬殊,感觉更像是朋友间的学术探讨,也更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民主理念。宽阔、和谐、民主、平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心情才会感到宽松、坦然、乐观、积极,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情境)

师:在看课文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放过风筝啊?

生:放过。

师:大家都放过吗?没放过的举手。噢,有一个同学没放过。看到过风筝吗?放风筝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来,先让女生讲。

很轻松的开场,课堂导入,因为风筝很贴近生活,这样学生会有话可说,也愿意说,由同学得出放风筝是愉悦的而引出鲁迅先生看到风筝的不快乐。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了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而郑老师却教的很松弛自然。整个课堂教学中,郑老师的话并不多,文章人物的分析,情感的分析,词句的理解几乎都是由学生自主的也很轻松完成,有争议的情况下就展开辩解或采用小组讨论式,课堂氛围十分轻松和谐,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目标贯穿全课,教育内容的选择准确适度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拓展性很高,随着培养“全面人才”的提出,语文教师容易在人文精神层面无限拔高、拓展,从而远离了文本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定位。所谓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很重要,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3](P2)。郑桂华老师用明白“说谎者”是谁这个教学目标贯穿全课。她不预先设计所有教学细节和学生反应,主要关注学生在本堂课上的具体表现。当然这需要较高的课堂调度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有些教师为一堂课设定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教学目标,有的与文章不沾边,无中生有,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目标设置随意,导致教学中心游移不定。这就需要学习郑桂华老师的目标设定,围绕教学目标贯穿全课,再根据课堂上孩子们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掌握好课堂节奏,游刃有余。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能力的教育”这是世界公认的一句教育哲言。课堂上,郑桂华老师教学节奏“有放有收”、“或张或弛”。在探讨“哥哥是否爱他的弟弟”和“弟弟是否真的忘记了如此重要的事”这两个问题时,学生之间出现了争执。前一个问题,郑老师先让学生自由争论,在文中找依据作为论点,在已经有若干学生讲完依据后,她作了点评“想说的同学还有很多,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种精神虐杀对弟弟是出于爱、出于好心,那么作者有必要那么悲哀吗?你看,作者可以这样想:我是为你好,我现在也认识到当时是害了你的。不是吗?而且从文章的结局来看,弟弟最后也是没放在心上,全然忘记的。”教师的点评总结很好的将刚争论的平复了下来,也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个难点“弟弟究竟是否真的忘记了”。后面这个问题争论的更为激烈,郑桂华老师在同学们争论过程中常常用“有人同意,是吗?不同意,你来说”、“你看出了什么?”、“对吗?不同意的来说”。放手让学生们自由争论,把课堂真正演变为学术的殿堂,但她却又没有完全放手,“有放有收”才是她的教学特色。在同学们对于语句“无怨的恕,说谎罢了”产生疑问时,她很好的调用了朗读法,让学生诵读后再感悟。郑桂华老师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与学生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调,更体现了对教学内容“有放有收”、“教学有度”的把握。

三、灵活多变的语言艺术性

语文教师良好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体要求是:1.简明、严谨、准确;工于达意,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2.活泼、生动、流畅;悦于耳,入于心,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新鲜、优美、幽默;善于传情,巧于启智[4](P207)。这里,我主要想阐述郑桂华老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譬如她的提问方式很新颖,话语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把一堂语文课真正上活,上得有趣。

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能通过她生动有趣的语言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那么就可以说是成功的。郑桂华老师在《风筝》这一课堂教学中最大特色就是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性的语言和她所调动起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得不令人惊叹。在课堂教学中,郑桂华老师的语言时而鼓励,时而“威胁”,生动有趣,灵活多变,极富感染力。她很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踊跃发言的责任,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朋友般亲近,不仅加近了距离,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大门。

郑老师鼓励的话语充斥整个课堂,很多学生在她的亲切话语鼓动下纷纷举起来自己的手,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是吗?非常好,说得越来越漂亮了。还有谁来说?”、“哦,越说越艺术了!”、“哦,有人愿意帮助他。不知道对不对?没关系,去写写看”、“我们现在越来越投入了,很好”、“来,话筒给他,小家伙举手举了那么久了!”。

郑老师的话语是幽默的。我们也会时不时在课堂上听到郑桂华老师略带“威胁”的话,她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敢于张口说话,这也正是很多其他老师很难做到的地方。“有没有自告奋勇的?我还是希望大家举手。一堂课到最后,没有举手的人要留下来跟我多交流一会儿,我一定要听到每个人的声音。”、后排那个同学,我们让后面的同学讲点,还有同学没举过手、说过话”。

像这样的亲切如朋友般的话语一直变换着出现在课堂,郑桂华老师用她那极富说服性和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氛围,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朗读是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喜欢用的一种方法。有些老师在同学初次接触课文时就反复纠正并强调要有感情朗读。一些老师往往会让学生读出他想要的情感,结果却恰恰相反,学生在齐读时会读的走腔走调。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即“伪圣化”的感情。所谓“伪圣化”的感情,就是被强迫的表达的感情,不表达就要受到谴责,认为你不恭敬不虔诚,这在朗读中还有点普遍性[5](P79)。在这方面,郑桂华老师处理的很好,她将朗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她在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只纠正了字词,而在学生发生争执时才采用了朗读法。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主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原则在于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导的行为指向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在郑桂华老师的《风筝》课堂教学中,她时刻履行着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堂教学中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提醒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整个课堂,似轻盈的微风拂进学生的心间,为他们指明了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如她课堂开头的提问“大家预习过吗?怎么预习的?”、“他的预习很仔细,不仅读了课文,还查了字典,说明他学习很主动”、“她不仅查了字典,当然,不止一个同学查了字典,还提出了问题!好,这个问题问得也非常好”、“大家预习的时候,不仅要读课文,还要读得有点感觉”。一个轻巧的问法与交流既让学生主动而轻松的进入课堂,又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还强调了思考和读书的重要,一举多得。

“大家听的过程还是要注意字音”、“提醒一下,听到讲得精彩的地方,其他同学就自觉地把它记下来”、“做笔记了没有?大家好像没有做笔记呀,他讲得多好呀!”这是郑桂华老师针对坐着听的同学的习惯交代,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教师的鞭策,久之,则会让学生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圈画一些重要字词句,往往反映得效果却都不好,学生要不应付式圈些,要不就没在理解情况的下做了些无用功,甚至一些孩子不知道圈什么,怎么圈画。这在刚升初一的学生看来,确实很需要教师的指导。郑桂华老师在这方面的学习方法指导上也的确很成功。“那么,你们把这段文字找出来,四人一个小组,一起来商量,从哪里看出是精神虐杀。来,四人小组一起来,先找到词语,一起来圈画那些能看出‘精神虐杀’的词来”、“可以先找到句子,再把其中比较重要的或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实际上,我发现你们找到的一处两处,往往是不全面的,有的还不一定对。我们一定要将学习进行到底!”、“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圈得越来越多,而且我发现这边的同学一开始是画句子,后来进入到词语层面了,非常好。还有五六个同学,圈完后,在旁边写几个理解性的、关键性的词语,这叫作旁批。我觉得这个习惯非常好,大家可以把它继续发扬下去”。课堂上,她一步步加大对圈画的要求,先是圈句到圈词,再至旁批,层层深入,要求逐步提高,中间留有些余地给学生适应,无形间为学生指明了自学的好方法。“依据?我们的结论必须要有依据”,在课堂上,她一遍遍重复的强调“依据”,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回答必须要有理有据,为他们培养了阅读的好习惯。郑老师在引导学习方法上才是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郑桂华老师《风筝》这一课教学实录,充分体现了她对于自己教学的评价“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培养生动活泼的人”,体现了现代“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并于课堂中将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教学环境的有效利用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值得广大语文老师的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6

>> 《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 《智取生辰纲》“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多媒体教学例析 例谈信息技术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的应用 从《智取生辰纲》看名著教学如何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智取生辰纲》自主学案 《智取生辰纲》(选段)阅读练习 刍议《智取生辰纲》的写作特色 听《智取生辰纲》有感 如何由《智取生辰纲》了解《水浒传》 浅谈《智取生辰纲》中的悬念设置艺术 《风筝》教学内容述评 绿豆生辰纲 又失生辰纲 《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述评 《范进中举》教学内容述评 《木兰诗》教学内容述评 杨志丧失生辰纲的背后 《五柳先生传》教学内容述评 《故都的秋》阅读教学内容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保兵.《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7692.htm

[3] 周登文.《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http:///news/53866.htm

[4] 刘昌国.《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3763.htm

[5] 施正同.《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47637.htm

[6] 邱刚.从“智”切入――《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计.http:///news/41802.htm

[7] 张连生.《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21225.htm

[8] 陈暾.《智取生辰纲》创新性学习教学设计.http:///news/16862.htm

[9] 黄先超.《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13722.htm

[10] 唐莉.《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933.htm

[11] 沈卫东.《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728.htm

[12] 王祥.“浅入深出”亦功夫――《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及反思[J].文教资料,2012

[13] 刘宏业.《智取生辰纲》创新教学设计[J].教研天地,2011

[14] 葛民越.《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

[15] 刘宏业.资料助读 巧设情境――《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

篇7

关键词: 数学教学发现 反思 有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本质来开展教学,善于发现和利用有效地教学资源,发现解决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有效的手段来创设高效的课堂,让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我结合自己在《对称》一课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谈一些具体做法。

《对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奇心重,爱问爱动手,但提问、动手仍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仍然比较短,而且他们对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一些模糊而零散的体验与认识,但是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表象的建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对称》这一课时,需要思考:学生能否接受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如何?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目标定位?我对此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在不断地发现与反思中,我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和启发。

一、反思和改进

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始意味着你就成功了一半,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或教学语言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以极高的兴趣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中去,为成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对称》这节课来说,需要引导学生感知对称图形,从而进一步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因此在引入这一环节我颇费思量。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

[片段]课件出示,蜻蜓、蜜蜂,在动物城游玩。蝴蝶做了一件新衣服,可是穿起来不合身,于是去找蜜蜂帮忙,路上遇到了孔雀、七星瓢虫、螃蟹。然后让学生说说美吗,美在哪。学生有的说衣服漂亮,有的说孔雀羽毛很美……发现的都是和对称无关的特征,时间用了不少,而学生还对对称图形的感知不深刻,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改进]在和听课老师共同商讨后,我做了两次修改。修改一:课件出示蜻蜓、蝴蝶在林子里游玩的故事,蝴蝶说它和蜻蜓、树叶等是一家人,从而带出疑问:它们怎么会是一家人呢?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共同点,并验证。结果刚调动起来的学习热情又被浇熄了,多数学生哑口无言,课堂气氛沉闷。修改二:我出示两个蜻蜓风筝,一个两边翅膀一样大,另一个翅膀大小不一,请学生贴在黑板上,并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风筝两边要一样才能飞得又高又稳,两边不一样的风筝飞不稳。对称和不对称图形的呈现,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积累的感性认识过渡到了对对称图形抽象特征的认识。

[反思]对称的物体在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基础,但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从数学角度去抽象图形特征的能力,他们容易受到表面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对个别学生脱口而出的“对称”二字其实也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如何将学生生活中的感性积累引导到对对称图形抽象特征的认识。抓住了问题的关节点,我在重新设计时抓住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熟悉的风筝为例,在对称与不对称中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熟悉事物特征的思考,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提升,了解事物的本质。

二、发现和反思

[片段]认识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后,让学生剪一个对称的图形。学生有的剪出了对称图形,有的未沿着对称轴结果将对称图形剪成两半。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我忽略了对后者的引导,浪费了有效的教学资源。

[改进]再次教学时,我鼓励被忽略的学生去看看别人的做法,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最后请他们来总结,以自己的情况来提醒大家注意。结果孩子们掌握得很好,而且许多孩子克服了困难,特别高兴,重拾了信心。

[反思]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这些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生成意识和高超的调控艺术。我相信这一切只要多积累经验、多反思,就一定能做到。

实践证明,始终坚持总结反思自我,三年就足以成就一个好教师,反之,即使干了三十年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老教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课堂评价 初中语文 语言艺术

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然而语文教学评价却仍是课程改革的瓶领。有些教师为顺应教学改革,在评价上也花样翻新,但往往也流于形式,有作秀之嫌。笔者从事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进而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评价时要切忌“假、大、空”,力求“真、善、美”。

1 因人而异,不拘一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不同能力层次,不同认知特征、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现班级语文整体素质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便努力追求评价的“因人而异”“不拘一格”。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学生大体划分为三类: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学生分为感性、中性与理性;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将学生分为积极型、观望型、消极型。如此以来,一个学生便具有了三个维度。

2 评价语言即时有效

2.1 有效即时的评价语言,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最能体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程度,语文课堂是“人文关怀”的最佳场所。因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课堂氛围敏锐的作出反应。因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课堂评价来维持,即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能使课堂气氛保持民主、平等、愉快和积极的和谐氛围。总之,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和谐课堂文化的前提,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充满真情的生命历程。

2.2 有效即时评价的评价语言,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有生成,这是由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而决定的,也是由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太大的扩展性,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把握课堂生成情景的人,是一个懂得倾听,点拨和引导的人,是一个懂得文本意义与师生不同体验差异的人,特别是要运用有效即时的评价语言,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生成的过程,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来。师生共同发展,这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课堂上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创造者,课堂上生成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即时评价”来鉴别,作出价值判断,评价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有效的“即时评价”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注重点拨、启发、引导的艺术性,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增长能力的关键所在,这种有效性不仅是课堂生成向良性发展,而且达到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致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2.3 有效即时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提高。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中,要考虑知识传授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能及时调节好这种关系,特别是学生在课堂认知发生偏差或疑惑的时候,更需要教师即时评价,进行必要的课堂引导,纠正学生的认知方向,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问题设置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应随课堂情景的而即时调整,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宽泛的层次,而不是狭窄的死胡同,也不应该刻舟求剑,死守教学设计,忽略学生的感悟和体验的过程,把学生的主动认知过程,变成了来时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

3 真诚鼓励、赞赏

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角色;自主学习;文艺复兴

随着教育改革是深入开展和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纲要中提出:“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全面、生动活泼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按照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了高效课堂的打造,那么究竟何谓高效课堂?教师在高效课堂中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所谓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上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通过高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而要实现“高效”,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效发挥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打造一节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把握三个环节,扮演好三种角色。

一、在课前的预设环节,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课前导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需要扮演好设计者的角色

在新的形势下,许多学校都推行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突出一个“导”字,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自主学习,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导学案的设计给学生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一般导学案的设计包括――目标导航、知识梳理、情境探究与重、难点突破、拓展升华、学习反思等几个环节。教师作为导学案的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让自己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说明。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一课在必修3的教学内容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本课涉及人物和作品众多,非常适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依据这一要求,笔者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文艺复兴巨匠作品的介绍和提炼归纳人文主义核心内涵两个方面。

在目标导航环节,呈现课标要求与对应的三维教学目标,并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知识梳理环节,笔者给出一个体现核心知识点的知识框架,需要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的设计应该在情境探究与重、难点突破环节,面对这样一节教学内容丰富又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课,笔者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扮演文艺复兴巨匠,课前收集资料完成学案并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获得一种主体意识,在课堂展示时,他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带领大家回味历史,更有助于多数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这也就充分说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它发挥的是灵魂的作用。

二、在课上展示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思考与表达是高效课堂的保障,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如今流行一种课型叫“生本课堂”,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虽然“生本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生本”的度,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与提升的平台,但不可拘泥于形式,更不可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无论学生讲成什么样,都需要教师及时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保证每个环节不脱离知识主线,对于学生展示过程中擦出的火花及时利用,也会给课堂增色不少。

以本课为例,扮演拉斐尔的学生在介绍完他的代表作《西斯廷圣母》之后,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波提切利所绘的,另一幅是拉斐尔所绘,然后问大家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大家对拉斐尔作品的理解,但是学生选取的波提切利的画却并不典型,这个问题提出后,好多学生认为二者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以至于拉斐尔的扮演者和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产生了争论。此时,如果教师不发挥作用,任由学生争执下去,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当出现这个局面时,笔者马上想到在自己的备课时收集了中世纪圣母像的图片,所以及时打断了学生的讨论,用另外一组图片做对比,将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重新引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这种真实而富有情感的特性上来。而刚才的争执更加深了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所以笔者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以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能。

从以上的课堂教学实例我们可以感觉到一节真正的高效课堂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好比一只放飞的风筝,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表达是推动风筝起飞的风,而教师就应该是放飞者手中的线,始终保证方向并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

三、在课后的反思与反馈环节,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是高效课堂的归宿,教师应该扮演执行者的角色

时下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每一节课后不仅要反思本课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要着重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哪些能力,这也是当前“高效课堂”的实现目标与最终归宿。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扮演好课后总结反思的执行者,这是新形势下赋予教师的责任。笔者也正是对《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一课进行了反思才形成本文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打造高效课堂,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付出真诚的努力,认真对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扮演好新形势下的新角色,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飞.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观念;课堂结构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这一道题我已讲过多次了,可考起试来仍是不会,学生基础太差了。诚然,不能否认学生基础差这一现实,但老师就没有责任吗?老师为什么不这样想:既然讲不会了,为什么还讲?为什么老是埋怨学生而不反思自己呢?为什么对既无助于学生又辛苦了自己之事仍乐此不疲呢?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教学教学,是教学生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有些老师老是担心学生连最基础的东西都不会,这么卖力讲了还不会,让学生自主阅读岂不是成了“放羊式”?教学任务怎能完成?另一个极端是把“满堂灌”换成“满堂问”,这些问题无非是教参或资料里面的,回答的人也无非是那么几个尖子生,其他学生只是充当看客而已。这样,一节课也就完成了,这与“满堂灌”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仍是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的思考

(1)转变传统观念。前国脚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因为态度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有大的发展。因而,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要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事,老师教得再好也是老师的,学生并不一定会有提高。

(2)优化课堂结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面面俱到。因此,必须优化课堂结构。而要优化课堂结构,一是先学后评。学评时间不低于十分钟。老师先不忙于精讲细析,只是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内容、方法。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以教导学。教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教的内容应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懂的;教的方式也不是老师主讲,而是先让学生讲,对于学生讲得不深、不透的,老师只稍作指导点拨,要教给方法。三是发现质疑。时间不少于十分钟。发现是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独有的体验感悟,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段落、篇章结构、文章主旨、写作手法等。有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说他发现“玷污”的“玷”不读“zhān”而读“diàn”,不写“沾”而写“玷”,对于学生这一发现,我及时给予鼓励,让他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不要及时给予解答,也不要怕花时间,而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发言,做到生教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如有学生学到《风筝》后提出疑问:“我”虽然粗涉弟弟放风筝,但这事毕竟过去多年了,何必耿耿于怀、折磨自己呢?这是不是显得“我”太小气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最后经过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拨,学生终于明白:这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我”的自责和对弟弟的愧疚,更不能说是小气。在弟弟看来,“我”作为兄长,严格管束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错的,也只有顺从的份,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哪有忤逆之理?更何况他认为兄长是为自己好,自然就不记得有这回事了。再者,不只是弟弟、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何尝不是这样认为呢?“我”清醒地认识到旧中国森严的封建秩序和落后的封建教育,这不是可怕的吗?“我”能不“不寒而栗”吗?从这件小事上不正体现了“我”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吗?经过这么一点拨,学生豁然开朗,学习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四是作业评价。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作业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六人为一小组,每组设学习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评价作业成绩,老师只充当监督员作用。分数以五星为满分。评价倾向以学习态度为主,约占70%,实际成绩约占30%。小组长每周星期一要统计好成绩交给老师,以便掌握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评选出十名“一周学习之星”。由于评价主要以学习态度为主,几乎每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谁都不敢怠慢,形成积极进取、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