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长城范文

时间:2023-04-11 01:4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心中的长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心中的长城

篇1

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

慕田峪长城耸立在北京市怀柔区西北20千米处,这里植被丰富,草木茂盛,果树成林。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了一半路程,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慕田峪长城高处--烽火台。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20多个镜头。

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二千多年前,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就能烧出那么质好量多的火砖,砌成了坚实的城墙,实在是了不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祖国的各行各业建设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我们要到长城去玩。这也验证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含义。

四年级:1528582120

篇2

长城是雄伟壮观的,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的四周,绿树环抱,非常美丽.

顺着长长的"小路",我们登上长城.这时,我们会发现每隔两三米就有一个城台,这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再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的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 墙上的条石,很自然的联想到古代修建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劳动人民肩膀上扛着条石,不时擦擦汗,他们的衣服抹烂了,身上流血了,但还坚持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在我眼中,长城永远是美丽的!

篇3

“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也要登上长城,做一回“好汉”。我们站在长城脚下,抬头仰望。长城蜿蜒起伏,远远看上 去,就像是一条横卧的巨龙,正准备一飞冲天呢!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长城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长城的心得体会1北京,是一个历史名城,也是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它有气势壮观的万里长城,有金碧辉煌的故宫,还有神圣的--。这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最有名的一段长城。站在远处看,它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

登上长城,第一眼看见的准是许多块灰色的石砖。它们有的在长城两旁层层叠叠,成为了城墙。也有许多石砖被平铺在地上,成为了路。弯下腰一看,会发现这些灰色的石砖上有许多凹陷,这是因为长城上每天都有大量游人经过,日积月累,砖头被磨损得越来越严重,就出现了凹陷。

把目光转向城墙上,会看见长城城墙上许多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用于射击和瞭望。假如不用这些口,打仗时站在长城上射击或瞭望,身体露在外面就可能会被敌人射中。而如果用上它们,身体会被长城挡住,就大大减少了被敌人射中的可能。在城上,每相隔三百米就有一座塔台,那是屯兵的堡垒,堡垒墙上也有一些射口和瞭望口,比城墙上的少,好处是减少箭从洞口飞入堡垒的可能。打仗时,塔台和塔台之间可以相互呼应,方便交流。

这气势雄伟,实用性强的防御性建筑——万里长城,还是出自古代劳动人民之手。多少人的努力,多少人的血汗,才汇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他们为了建造万里长城,付出了多少?他们难道不是最伟大的人吗?

我赞美万里长城,赞美他们的伟大,赞美它的雄伟。更赞美劳动人民,赞美他们的伟大!

长城的心得体会2秦筑长城比铁牢,藩戎不敢过临洮”……一想起古人对长城的吟咏,我就越发地想要登上长城了。暑假里,我如愿以偿,一睹了长城的风采。

沿着陡峭的山路,我来到了长城脚下。抬头望去,长城是多么雄伟,壮丽。蜿蜒曲折的长城宛若一条巨龙,盘旋在云雾笼罩的崇山峻岭上,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真有“城随山势转,关并云齐”之势!

长城的石阶又高又陡,再加上湿滑,必须小心翼翼地攀爬。我扶着一旁的铁栏杆,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不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了,但我还是坚持爬上了了第一座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我眺望着远处,居庸关景色尽收眼底,习习清风使人心胸豁然开朗,豪气顿生。

居庸关形势险要,两旁山势雄起,群峰傲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休息了片刻,我继续向上攀登。石阶越来越陡,我更加小心了。豆大的汗珠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滴在脚下的石阶上。“坚持,坚持,再坚持!”我在心底默默地为自己打气。好累啊,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又努力地往上爬。此刻,虽然没有火辣阳光的炙烤,但我依然感觉有股热流包裹着我。我一鼓作气,终于登上了第三个烽火台。我站在烽火台上,抬起被汗水浸湿的脸,心头涌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长城下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人们,把古朴的长城点缀得像一条绚丽的彩带。望着长城,它如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随着山势的陡峭,蜿蜒盘旋在山间,好似神龙摆尾般若隐若现的感觉。我靠着城墙往下望,郁郁葱葱的树木如同碧波般荡漾在四周,此刻,我真正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滋味是多么美好!

我不禁轻轻地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的场景,又仿佛看到了中华儿女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勇杀敌的英姿。古老的长城为中华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不仅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也向世界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龙精神!我又一次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不朽的长城,你是炎黄子孙的自豪,你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长城的心得体会3我无尽的遐想,追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青青牧草,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雪原,鄂尔多斯的千里戈壁,塔克拉玛干的万里平沙,那远古的黄河古道,直至连绵逶迤的长江堤岸……然而,最使我心潮澎湃的还是那群山之颠,横贯于黄河南北的长城!我梦魂萦绕的长城!

还是在幼稚的孩提时代,图片上那长城巨龙般的雄姿,就已给我抹上了几多瑰丽神奇的色彩。城墙下有野花的芬芳,小鸟的欢鸣,城堡后衬着蓝天,缠着白云,真是一个斑斓的世界。

有人说:“长城像一部历史,上面记载着中华民族的风风雨雨,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胜败,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与荣耀!”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怀着崇敬,又带着一份好奇,开始登长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段用一块块整齐方正的青砖筑成的宽城墙,岁月的沧桑,侵蚀了她的面容,改变了她昔日的颜色。我缓步向前走着,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用手轻轻抚摸这些石转,心里默默想着:或许,在每一块青砖里,都藏着一个凄婉而悲壮的故事。劳动人民用血汗筑就了她,勇士们用热血染红过她,烈士们用生命能够捍卫过她。突然,我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我想起了镇守边关的戚继光,想起了同清兵在山海关决一死战的李自成……长城啊,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

我沿着平整的清砖路一边向上走着,一边数着石阶。石阶很宽,而且很高,前面的游人密密麻麻,似乎一个叠一个。再朝城墙外望去,两面是峥嵘巨石,远处的长城正逶迤着向青山薄雾之中隐去。

数了一百多个台阶,我们登上了第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就像一座灰色的堡垒,傲然矗立于山峦之顶,古代的烽烟也正是从这里升起,我缓步在堡垒里走着,感受着那种远古的气氛。忽地,一阵山风幽幽吹过,在空洞的堡垒里回荡起呼呼的回应。我侧耳倾听,似乎听到了孟姜女那如注如诉的哭声,似乎听到了战马在长声嘶鸣,似乎听到了刀剑在撞击,似乎听到战士们在呐喊,似乎听到了胜利者在欢呼……

我站在烽火台上,长城美景尽收眼底。我看见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上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堡垒,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蜿蜒曲折的山峦上无数的青松和枫树,如波涛涌动,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仍然坚固如初,不可动摇。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我又想起了一位诗人说过的话:“我们的长城,不再是匍匐的!”

走在我前面的老华侨,两鬓霜白,深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坎坷,他抚摸着城砖,老泪纵横:“数千年沧桑,惟有如今,长城才焕发出她独特的光彩啊!”

山风拂乱了我的头发,我凝神注视远处,长城若一条游龙匍匐于山背上,屹立于东方之巅,她是我们伟大中国的象征!此时,一缕金色的阳光正从蓝天的云端之处投射在古老的长城之上,仿佛给这沉睡已久的卧龙抹上金光,似乎随时都要腾空而去。我心潮澎湃:我要为中国的腾飞而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爱你,伟大的长城!

长城的心得体会4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全长1.2万余华里,故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成,历时2000多年,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总长超过50000公里。长城以其气势磅礴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从卫星上遥瞰人类的家乡--地球,所见不多的建筑物之一即有万里长城的身影,她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坚韧不拔、古老文明的象征。

在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列国长城连成一线,从而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延锦万里的军事屏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自秦以后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规模不等地新筑和增筑过长城。特别是明代,为了防止蒙古族崛起和东方女贞族人的入侵,朝廷采取"高筑墙"方针,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筑,延续时间长达200余年,将历代土石城墙都改为条石城砖垒砌,工程艰巨浩大。到清代康熙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决心罢修长城。从此长城成为历史的遗迹。

长城不是一道弧立的城墙,而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以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到了明代,城墙防御体系极其严密,城墙以砖石砌成,高约10米,宽约5米,内为宇墙,外为垛口。墙上每隔30-100米建有敌楼,敌楼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平面有方形和圆型。实心敌台只能在顶部了望射击,而空心敌台下层住人,顶部了望射击。敌楼还有储藏军械、粮草的券室和运兵通道。在高居山岭的城墙上还垒砌有雕堡式烟墩,一旦战争爆发,位于前线的烟墩点烟报警,顷刻之间消息即可传遍全线,士兵通过能容十人并行的墙顶通道奔赴战场,从垛口进行射击。

历代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如明代设立"九边"重镇,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这些重镇分区、分段把守长城。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山海关南抵渤海,北踞燕山,位于河北秦皇岛东15公里。"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它是万里长城关隘的起点,"关内"、"关外"的分界处,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名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

居庸关在距北京50公里的昌平县境内,有南北两口,南为南口,北称八达岭。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是名将徐达督建的。关城位于长达20公里的深谷之中,因山势雄奇,自古即有"绝险"之称,是北京西北的门户。自金代起即被誉为"居庸叠翠"而列入燕京八景之一。

嘉峪关在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之南,北为茫茫天际的荒野,占据"丝绸之路"的咽喉,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与东边的山海关遥相对峙,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是中国的骄傲,也征服了世界。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的心得体会5“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竟有这个机会也来到长城居庸关,观赏这“天下第一雄关”的壮丽奇景,领略这份做好汉的感觉。

长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啊,我举目望去,就被她的壮丽征服!长城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在山上,青翠的树木围绕着长城灰黄的城墙,显得特别古朴。我迫不及待地跟上团队要往上攀登。我们兴致勃勃,双脚不停地踏着台阶,快速地向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烽火台,看起来也像是一个小黑团,离我们那么遥不可及。

篇4

美国宇航员宣布在太空看见了长城,曾经是让我们为之骄傲和兴奋的话题;我们自己的宇航员杨利伟宣布他在太空中没有看到长城,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绝佳话题;正当我们的反思告一段落的时候,欧洲航天局却又公布了照片,让我们有点担心前一波的反思是否有点太着急了;可还没等我们再次骄傲起来,欧洲人却又宣布他们的照片其实错了……

冷静分析一下上述的几波反复,发现我们已经堕入混乱的雾中:美国宇航员未必没有看见长城,但即使他们真的看见了长城,却也因肉眼之“看”无法留下记录和证据,使他们的说法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只能算有此一说而已。如果那位宇航员事先知道,中国人会把他的千古一“看”视作民族骄傲的铁证,估计他说起话来会慎重许多。至于杨利伟坦陈他在太空中“没有看见长城”,也只能证明在他这一次短暂的太空之旅中“没有”看见长城,却不能证明在太空中“不能”看见长城。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但因为现在我们“反思”的冲动与当初骄傲的冲动同样强烈,所以不及细想,就匆忙反思起来。所以那一阵虽然热闹,但无论骄傲还是反思,其实都是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借题发挥起来。

至于欧洲航天局所犯的低级错误,不但使他们的工作显得太不严谨,还搅扰着我们的情绪忽起忽落,一时间竟拿不准应该骄傲还是应该“反思”。

不过这样的混乱其实也有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在一片不知所措当中,干脆从“太空中能不能看见长城”的迷思中跳脱出来,换一种比“勇于承认太空中看不见长城”更平常的心态来看待长城。

长城确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历史留给现在的伟大印记。长城的存在,证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宏大的气魄;证明中国古代社会曾经有着庞大、严谨的组织结构和惊人的社会动员能力;证明着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吃苦耐劳、改天动地的决心和能力……无论在太空能不能看见长城,都不能为上述的一切增添什么或贬损什么。若以这样的寻常心态看待长城,则如果能在太空中看见长城,证明长城确实够宽够大;如果在太空中不能看见长城,则证明长城还不够宽或不够大―――除此之外,不再说明别的任何什么。

篇5

今天,我们到北京去旅游,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和爸爸商量到长城去玩,爸爸欣然同意。

我们很快就到了慕田峪长城,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看着那巍峨的高山,还有那高山上那盼望已久的长城和烽火台,我心中有些七上八下,心想:这么高的山,万一我还没到山顶就没力气了怎么办?那可就成了“出身未捷身先死”了。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别担心,上山是用缆车的,不是让你自己一步步的爬上山顶。”我心中松了口气,哈,真是吓我一跳啊,我和爸爸妈妈三步并作两步买了票向缆车室跑去。

坐进了缆车,我们一家三口真是又激动又高兴又紧张,一想到我可以见到梦寐以求、日思夜想的长城,我就有一股说不出的紧张和激动。

缆车缓缓的开动起来,我看着脚下慢慢变小的风景:树木越来越低、远处的高楼渐渐的与我们齐平、又渐渐的甩在我们的身后,我把眼睛眯成一条小缝,看着下面的风光,只见下面到处都是郁郁葱葱、起伏不定,真是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远处的云雾迷蒙,天上的云彩都变成了一条丝状。

很快,我们就到了山顶,我们走出了缆车,只见长城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一马当先的冲上台阶,爸爸随后跑上来,耐心的给我讲解,“你来看,这边上的小沟,在古代是用来排水用的,而城墙上的这些小洞,名字叫做”箭口“,是弓箭手射箭用的……”没等爸爸说完,我就已经往烽火台和城楼跑去了,青砖铺成的路走在我们的脚下,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千年来的踩踏,但是依然坚固平坦,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显得非常牢固,远处,长城就像一条龙一样,盘旋在这高山上,让人产生一种隆重的感觉,走过一个又一个的烽火台和城楼,看着那雄伟的建筑,我不禁对古代人民的勤劳和顽强感到了震撼和佩服。

很快,我们就爬的气喘吁吁,我走到城墙边,看着脚下那盘旋蜿蜒的长城,呼吸着山上的新鲜空气,我的心中顿时感到一阵震撼,这座震撼世界的伟大建筑——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帝王用人民血肉身躯建造起来的震惊世界的建筑,因为有了这座万千血肉建成的长城,才有了传说的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故事萦绕在我们的心中,长城,是我国的瑰宝,是世界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篇6

一、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滞后是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缓慢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现状

1、加大了内陆地区的开发,但区域间绝对差距依然在拉大

1999年后,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发展速度趋于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人均GDP差距看,1978年、2000年、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西部的1.8倍、2.4倍和2.4倍,同期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是203元、7120元和18253元,呈扩大的趋势。从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GDP来看,上海的最高为82560元,贵州的最低为13452元,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

2、国土开发加快了向内陆方向拓展,但进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开发的同时也注重内陆地区的开发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打造包括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昌九工业走廊、呼包鄂经济区等在内的若干内陆型重点地区。但到目前为止,几十年来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陆地区的城市群却发展缓慢。2010年内陆地区的城市群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为成渝城市群,但其GDP仅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24%、41%和42%;从集聚水平来看,内陆地区城市群人均GDP和地均GDP最高的均为中原城市群,但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GDP仅不到长三角、珠三角的1/3,地均GDP也仅分别为长三角的30%、珠三角的27%,甚至关中—天水人均产出水平和地均产出水平均不到长三角、珠三角的10%。

与此同时,我国对国土空间的开发轴线进行了战略部署,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打造沿海发展轴、长江通道发展轴、京广京哈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建设包昆通道发展轴。在这些发展轴带中,长江轴线、沿海轴线和京广—京哈轴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这三大轴线人口占全国的4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3%,而覆盖广大内陆地区的陇海兰新发展轴、包昆发展轴集聚的人口、GDP明显要低于长江、沿海、京广京哈等三条轴线,在全国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力也要明显弱于“三轴”①。

3、推进了区域产业转移,但东西部核心-边缘结构仍在强化

近年来,受国内外环境和沿海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明显加快,但难以改变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业已形成的区际产业垂直分工格局,即中西部为东部地区提供原材料,东部地区生产加工制成品。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西部地区近年来产值占全国产值比重提高最快的行业集中于能矿开采业,现代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变化不大。2009年,西部地区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3%,而资源加工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14.6%。西部地区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4%、28.9%和79.4%,但加工型产业电力和热力行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9.2%,石化行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8%。区域间的产业垂直分工是较为低级的分工形式,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东西部的核心—边缘结构,使西部地区处于对东部地区的依附地位而导致落后局面难以改变。

(二)区域结构调整缓慢关键在于中西部中心城市不强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振兴都离不开一个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②,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离开龙头城市来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振兴几乎是不现实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目前虽然已经初步成长起来了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经济发展高地,但缺乏类似于沿海地区的上海、广州、北京、深圳那样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巨型增长极。根据2011年我国城市GDP的排名,前5位城市没有一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前30位城市中仅有8个城市在中西部地区,不到30%,仅占中西部城市总数的2.3%;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中有10个省、中部地区6个省份有2个省没有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前50强③。目前,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向内陆地区拓展缓慢,内陆地区的发展轴带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的关键是轴带上的中心城市支撑力不足;我国东西部产业垂直分工所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得不到改变,其核心是中西部中心城市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与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缓慢,其核心也是城市群、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实力偏弱、功能不够强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城市群、都市圈难以真正形成。内陆城市群、都市圈得不到有效发展壮大,就难以引领中西部地区振兴发展,我国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就很难得到实质性进展。

二、国家经济功能过于集中于东部是中西部中心城市不强的重要原因

功能是中心城市的内涵,也是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探讨我国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这里以某城市承担的国家经济功能④分析为切入点,并与同是“国土大国、经济大国”的美国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我国行业第一、二中心城市分布与美国的对比

在我国17个行业中,16个行业的第一中心是北京,11个行业的第二中心是上海。承担行业第一中心或第二中心功能的城市共6个,其中除了成都外,其他5个城市都分布在东部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

然而在美国,22个行业中有19个都市区承担着第一或第二中心的功能,行业第一中心的11个都市区较均衡地分布在美国的东、中、西、南、北等不同区域。行业第二中心分散在14个都市区,也均衡分布在美国的东、中、西、南、北等不同区域。

(二)承担国家经济功能超1%的城市分布与美国的对比

在我国,承担国家经济功能份额达到1%以上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4个城市,且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其承担的国家经济功能达到28%;而在美国,承担国家经济功能之和达到1%以上的都市区有9个,承担的国家经济功能之和为27%,且均衡分布在美国的东、中、西、南、北等不同区域。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国家经济功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国家经济功能在东部地区过度集中,这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

以上表明,美国把国家经济功能和行业中心的建设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国家的不同区域,且分布在尽量多的中心城市,这既能有效地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美国相比,我国拥有的人口总量是美国的好几倍,本应该把国家经济功能和行业中心分散到更多的城市,更均衡地分布在东、中、西不同的区域,但目前我国把过多的国家经济功能和行业中心分配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东部发达城市,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就难以得到有效跨越。

三、推进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统筹布局,有选择地在中西部建设几个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结合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适应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向内陆地区推进的新形势,统筹布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密集的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成渝地区等区域选择几个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根据区域发展一般规律,中心城市是在这一阶段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因此,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内陆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我国加快区域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二)分散东部城市的国家经济功能,把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成国家重要行业中心

在国家经济功能配置和重大产业项目安排上向中西部重要城市倾斜。通过采取倾斜性政策,分散东部城市的国家经济功能,将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国家某行业中心。例如,西安航天航空产业基础好,可以考虑建设成为国家的航空航天和飞机制造中心,这需要国家的扶持。否则,在现阶段,单靠市场机制西安竞争不过东部城市,而且,从短期利益看,在上海、天津可能更有利。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在西安建设国家航空航天和飞机制造中心更有利于西部地区长期的发展,更符合我国长期利益。

(三)面向未来,支持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朝阳产业

面对未来,城市的竞争无疑是城市朝阳产业的竞争。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化比较优势为综合优势,创造条件,突破常规,加快培育发展朝阳产业,抢占产业的高端环节,使之加快成为能与我国东部发达城市媲美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带动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单靠市场机制,中西部城市的朝阳产业很难发展壮大并成为国家的产业中心。为此,需要国家在统筹全国区域布局时加大对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的扶持力度,在融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为这些城市培育竞争优势、发展朝阳产业创造条件。

注: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

②江曼奇,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再认识,城市研究,2005(3)

③数据来自于2012年各省统计公报

篇7

从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大城市和小城镇将是我国具有最大潜力的区域。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巨大吸纳能力就说明了大城市的吸纳潜力。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仅有30.4%,也就是说农业所容纳的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由于农村土、水等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农业现代化尚未基本解决,为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稳定农业,目前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鉴于我国城镇的产业结构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提高科技含量的质量型转型时期,城镇人口本身面临部分下岗和重新培训就业问题,因而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拉力”不足等等。 城市出现“农村病”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近几年,针对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国家又将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上升到宏观高度,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思路。 按照目前学术界最流行的观点,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依据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安排还没有从根本上被破除,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尚面临着许多体制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尤其是现有大城市数量不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落后,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条件下,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容易导致“城市病”。“城市病”在印度、孟加拉教训尤为突出,我国不能重蹈覆辙。 此外,发展大中城市投资成本高,每增加一个市民至少需要1万元投入,这对中国来说从财力、物力上是难以承受的。同大中城市相比,发展小城镇有四个明显优势: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有一定基础;二是小城镇介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城乡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其他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由于地缘关系,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成本低;四是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业产业相对集中发展,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但是,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是小城镇建设需要占用的土地资源要比发展大中城市多得多。据测算,小城镇人均用地需要450-550平方米,而大中城市人均用地为60-100平方米,特大城市甚至低于60平方米。 第二是由于小城镇规模太小,缺乏明显的集聚效应,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差,导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耗费的资金按人头计算明显偏高。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当前特定的条件下,我国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小越好,从总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进行定量分析,规模过小的城市,规模收益低,政府负担的外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人口在10万-100万规模区间,有正的净规模收益,在100万-400万规模区间,城市净规模收益最大。 第三是由于小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造成非农业企业不愿也不敢进城。结果是当小城镇建设起来后,因缺乏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持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最后使小城镇成了“空城”。 第四是在小城镇缺乏支撑产业的条件下,一方面一部分进城农民会出现“两栖化”倾向,即有一段时间在城镇,另一段时间又在农村,农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离农;另一方面由于进城农民找不到稳定的职业,一部分人便会利用城镇建筑物保留的空间养猪、养兔、养鸡鸭,甚至种瓜、种果、种菜,如此一来,城市又出现了“农村病”。 吸纳大有潜力 从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大城市和小城镇将是我国具有最大潜力的区域。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巨大吸纳能力就说明了大城市的吸纳潜力。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准确地论述了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对农村经济而言,小城镇是大战略,但在全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大系统中,小城镇只是中国城市化战略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不提高小城镇在集聚人口、经济发展方面的质量,继续依靠大量“乡改镇”造成小城镇数量扩张,不仅无法实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长期目标,而且这种分散的发展模式甚至可能导致对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在大都市优先发展郊区的同时,中心城市虽然人口增长缓慢,但其功能却得以实质性的转变。郊区化过程缓解了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心城市在人口和产业外迁,经历“产业空洞化”的阵痛后,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换和升级。中心城市的居住、生产职能逐步削弱,而其流通、信息等服务趋于强化,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中心。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使其逐渐摆脱了衰落困境,走上复兴之路。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美国最大的50个中心城市中有32个在80年代保持人口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增加了29个。因此可以说,郊区化与中心城市的复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郊区,而是整个大都市区的地位得到强化。显然,仅仅用郊区化不足以反映这一过程的全貌,而称大都市市区化更为全面、贴切,较好地把握了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整体特征。

“进得来”更要“留得住” 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核心都是要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外转移,而城市化又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目前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思路不但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矛盾,也与我国的资源供给状况相冲突。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新思路。 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河认为,今后的城市化应该走以大中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的城市网络群的道路。基本构想是:围绕大中城市发展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在全国建设起几大城市聚合群体或网络圈。即以一个或个大城市为中心,周边建设形成若干个中等城市,围绕中等城市聚集和建设起一批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最终在全国几大区域里形成若干个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的城市网络体系。这些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必然会引起各个网络圈中社会经济要素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膨胀。这样一来,就会在全国培育起多个经济增长极,通过这些增长极可以扩张非农产业的发展规模,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业的发展。 马晓河举例说,以京津两大城市为中心,并以秦皇岛、唐山、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为主要依托,发展众多卫星城和农村小城镇,形成华北城市网络群体;以上海为中心,形成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等城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建设和发展一批能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卫星城和农村小集镇,把其培育成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密集区和消费增长密集区;还有,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网络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网络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网络群,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平原城市网络带,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城市网络群等。另外,在鲁、湘、皖、赣、云、贵、甘、新等省区,应着力培育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此为核心发展大、中、小城市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群体。 实际上,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正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群体系。这个网络群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主要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里,上海以及周围大中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各个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拉动了周边地区小城市和农村集镇的发展。 现在,大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和乡镇企业正在从过去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转向“离土也离乡”“进厂也进城”的发展道路。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等三省市城市人口由3013.9万人增长到4726.6万人,农村人口由9372.1万人减少到9062.4万人。相反,这一时期全国乡村人口却从90525万人上升到92819万人,增加了2294.6万人。在形成全国若干个城市群体网络圈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优先发展大中城市,通过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城市公共品的供给,不断增强大中城市的承载功能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周围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带动作用。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并不是不要发展小城镇,而且要依托大中城市发展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凭借大中城市的辐射力和对小城镇的衔接带动功能,将他们建设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中心。这些中心既是乡村工业集中发展的载体,又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中心和向大中城市输送农产品的集散地,最终能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业收入提供有利的机会。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的规律来看,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但从宏观经济形势及其未来走势看,城市化的高速推进面临一定的制约,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并引起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受阻。显然,提高城市化水平肯定有助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城市化本身也可以创造出一定的就业岗位。但城市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非只需敞开大门,让农民进城即可实现,而是需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固定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就业前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等。让农民“进得来”,更让他们“留得住”。否则,单纯强调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考虑城市的吸纳能力,发展城市化就是一句空话。

篇8

这是辽宁省的教研员对王森老师课堂教学的一段评价。确实如此,曾经有幸听过王老师的一堂课《万里长城》,当王老师的一声“下课”响起时,竟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们还陶醉于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之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都情不自禁、热烈地鼓起掌来,王老师教学中的“玫瑰”、“鲜花”已把学生、听课教师深深地迷醉,尤其是那动情的语言,犹如一曲奇妙的乐曲,激荡着每一个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弦,让我们心驰神往。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

[片 段]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 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

[片 段]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 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①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②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③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反观王老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语言,语言精练而又显得“情真意切”,在学生自由的读悟中,得出长城确实像巨龙,但王老师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话锋一转:“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是啊,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而长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这样一比较,学生的潜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们的长城真是一个奇迹,能把想象变成现实,长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满奇迹、充满智慧、充满血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命体!

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

[片 段]师:对,真好!同学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想看看吗?(生齐:想)请看。(出示课件:展示长城各方位的视频影片)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掌声)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

篇9

回想起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在劳动节登长城的场景,心中自豪与敬佩之情便油然而

生。

八达岭长城耸立于北京市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峻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

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看,蓝天白云,烽火

台傲然耸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让人气喘吁吁。好不容易走到好汉坡,大家

都累得汗流浃背。妈妈语重心长的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

妈妈的话,我士气大振,用尽全力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的最高处——烽火台。

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时期为了防御匈奴们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砖

石而砌,以后逐渐形成了万里长城。”我听了,霎时间心潮起伏,一脸拍下了好几个

镜头。

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两千多年前,无数块凝聚着劳动人民心血的砖,砌成

这万里长城,真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把中国建设得蒸蒸日

上、欣欣向荣!

篇10

关键词:长春市;城市化;土地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春市科技局科技发展项目(12RY30)及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2BS32)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86

1 长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1 长春近年城市化发展水平

近年来在吉林省整体城市化水平呈现略微下降趋势的情况下,长春市城市化水平稳中有升,并且在2009年达到44.2%,2012年为45.3%,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但速度不快。根据诺瑟姆曲线,长春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目前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春市城市化经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波动阶段进入了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意味着长春市城市建设将出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热潮,长春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目前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还表现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事业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扩展速度明显加快,市区建设用地规模由2000年的203平方公里增加到 2010 年的 315平方公里,到2013年为330.16平方公里。

1.2 长春市近年土地利用变化

表1 长春市近年来不同类型土地变化量(单位:公顷)

2005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土地利用也呈现相应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其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以下几点:第一,长春城市化中城市用地扩建占主导地位,大量积压其他类型土地的扩建空间[1];第二,农用地与未利用土地同时趋于减少,长春市城市化进程过程是以牺牲农用地与未利用土地为代价的,在2007年和2008年尤为突出,其中以对未利用土地开发为重要手段,过多地开发未利用土地并不利于土地的持续利用,同样不利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

2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

2.1 我国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2.1.1 大量耕地被占用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地管理法》中明文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可以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征为国有并给予补偿(《土地法》第一章第二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是,并未明确界定“公共利益”,从而使其内涵的过于宽泛,于是,该规定便成了地方政府大量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挡箭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市占地面积过大、过宽、闲置用地较多,尤其是城郊“征而不用”的现象非常严重 [2]。另外,由于与土地使用相关的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农民对土地的相关权益等问题,在法律上仍未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再加上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如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门槛较低,农民在种植业之外获得的收益也较多,一些农村集体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更倾向于耕地被征收。从而,在供需双向上,对耕地转移成建设用地起到了推拉作用。

2.1.2 城市土地低效粗放利用 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国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要低于城市土地扩展速度。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利益分配机制,对土地使用不当的情况处理仅限于问责和行政处分,制约手段不科学、不明显,政策引导不到位,城市土地使用粗放、浪费现象均非常严重。各地区普遍存在低效粗放扩张使用土地,开发区、大学城、工业园区等耕地被征用后闲置,土地资源浪费等情况层出不穷[3]。

2.1.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的现象普遍存在。既表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不协调,又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市场供需状况分析不科学不合理,从而导致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低效利用的用地占据城市中心区位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产出率低。中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26%,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也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4]。

2.2 长春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

2.2.1 建设用地总量配置与长春市的战略地位不相称 长春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全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用地总量配置与本市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职能安排缺乏引导和控制,周边组团没有起到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导致中心团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十分紧张[6]。

2.2.2 城市用地面积不足

表2 长春市与吉林省各项指标(2012年)

目前,长春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跟不上用地需求增加的速度,使得城市土地资源需求日益紧张。从长春市过去发展情况来看,长春市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粗放低效利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呈“摊大饼”式无序外延扩张、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用地比例失调、建设用地强度偏低等,这些问题使土地利用浪费非常严重、土地经济效益产出非常低下、土地利用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由于城市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不规范,土地投资过热、城市开发不合理等各种问题也较突出[7]。因此,就长春市本身而言,已经面临着城市存量可建设用地不足,城市扩展与土地开发“无米以炊”的困境。近10年来,长春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增长15%以上,用地需求量也随之快速增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再加上国家级两个开发区和省级两个开发区布局在城市空间内,规划实施中出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相争地的矛盾,用地空间严重不足,城市发展开始受到限制,难以满足今后振兴长春老工业基地和汽车产业用地空间集中布局的需要。

2.3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艰巨

长春市位于松辽平原,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域,城市坐落在平原地区,耕地占总面积的70.41%,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目前非常突出[8]。基本农田布局不够合理,必要的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受到了限制,各业用地需求与供给难以平衡,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受到影响。目前,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特别是畜牧业饲养基地用地正在起步建设,根据防疫需要,必须远离集镇和村庄,一遇到项 目选址,就涉及到保护区,用地矛盾特别突出。城市辖区范围内,保护面积过高,达到80%以上,而且城市城镇的用地空间没有缓冲地带,导致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3 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发展趋势

3.1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与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一,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调整、协调、组织和监督的管理手段,规划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实现有限资源的无限利用是城市化发展的取向。长春市城市化发展正在经历从单纯量的扩张向质与量并重的历史阶段,在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中,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一是要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按照城市土地使用规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二是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使用土地,加强土地用途管制。除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叠加、人口密度过高或规避自然灾害等原因外,不得设立城市新区。确需设立城市新区的,必须以人口密度、用地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准,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前提。按照《城市新区设立审核办法》,严格审核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制定新区用地扩张与旧城改造相挂钩的方案,促进新旧城区联动发展。

3.2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的动力是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9]。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城市能为产业发展提供的建设用地也是有限的。在未来发展建设过程中,长春市首先要把坚持集约化原则用地放在首要位置,落实“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目标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开展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和效益考核,依据城市中心区、城镇中心区和小城镇区域人口密度、二三产业产值、产业结构、税收等指标和建设用地结构、总量的变化,分别提出控制标准,加快建立综合反映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水平的评价标准。

城市用地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用地提供了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切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物质源泉[10]。长春市作为吉林省中心城市应当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园地和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生态用地,促进吉林省中部地区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加快构建以“长吉图”城市群为主体、长吉平“V”形城镇带为辅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建设用地按规划进行区位调整、产权置换,促进农民住宅向集镇、中心村集中,提高耕地及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发挥城市部门用地配置的优化组合作用,将处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用地实行功能置换,发挥中心地带的商业作用,优化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发挥地租、地价规律在城市土地空间分布上的作用,遵循市场规律,体现城市土地的集聚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1):33~37.

[2]何斌.对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几点看法[J].现代经济探讨,2002,(8):23~25.

[3]徐颂.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调控机制[J].城乡建设,2001,(9):16,17.

[4]王春霞、杨庆媛、刘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其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5]牛乐德、周宝同、李光勤、王朝彬。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分析[J].区域经济,2006,9.

[6]王志刚.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J].中共山西党校学报,2006,6.

[7]张平宇,马延吉,刘文新,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J].地理学报,2004,(增刊):109.

[8]陈甬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J].东南学术,2004,(4):27-29,26.

[9]李珍贵.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 [EB/OL]

http:///zt/2005tudiriluntan/lizhengui,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