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时间:2023-03-27 17:2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篇2
关键词:角色游戏;环境;体验
一、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角色游戏是指3~6岁幼儿在同一个游戏环境中,自由地选择伙伴、场地、主题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我园现开设9个班。一楼二楼走廊、转角场地宽敞,设有理发店、小医院、邮局、小超市、育婴坊等10个游戏区,适合幼儿园每个班级进行游戏。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创设环境,相对开放地组织引导幼儿的游戏,建构了一套开展角色游戏的基本框架。但是纵观幼儿的游戏情况,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
现象1:在选择游戏角色。教师:“谁愿意到理发店当工作人员?”只有一两个幼儿举手。教师:“这么多人不想在理发店啊,那我们工作人员都不够了。可可你来当吧!”可可:“我已经当过了。”
存在问题(一):游戏角色固定化,幼儿缺失角色体验。由于在每次游戏活动中固定游戏角色的选择与分配的方法使幼儿对角色扮演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现象2:教师跟随依依来到理发店。前后5分钟左右游戏结束。游戏玩法:垫毛巾、洗头发、剪头发、烫头发。
存在问题(二):游戏过程模式化,幼儿游戏缺失自主想象。游戏开展流程反射出成人对游戏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和拓展。
现象3:一楼娃娃家,两个幼儿在切菜、煮菜,玩得不亦乐乎。另外三个幼儿在玩冰箱,他们不停地把玩具往冰箱里塞。大家无目的各玩各,没有交流。教师只在一旁不断提醒孩子:玩好后把东西整理好。
存在问题(三):游戏指导负效化,游戏质量停滞化。角色游戏的开展一方面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本体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是实现游戏的工具,价值: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不能推进游戏的深入发展。
二、优化组织还原自主
角色游戏组织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现阶段的游戏组织方式,以角色游戏本质为基本出发点,从游戏角色的优选、游戏规则的优设和游戏指导的优化三方面来开展角色游戏组织优化的实践研究,从而将游戏的自还给幼儿,让幼儿有充分的角色体验,并促使幼儿愉悦地进行自主游戏。
(一)多元化的游戏角色选择策略――让幼儿有充分的角色扮演体验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满足了模仿成人的需求、体验了不同角色的活动。所以游戏过程中要给幼儿充分的角色体验。
1.优化措施
优化前:幼儿在游戏开始时往往为了争夺角色引起混乱,能力强的在一起发生争吵争当主角标识卡,能力强的和弱的在一起,强的总是担任主角,弱的总是当配角。幼儿角色选择单一。当自配角的幼儿参与游戏,没有角色标识,参加情境游戏的积极性低下。
优化后:针对角色选择单一的现象教师采用了多元化游戏角色选择策略,增强幼儿的角色体验,提高游戏的积极性。
2.优化效果:
(1)幼儿角色的选择从“单一”向“多样”转变
幼儿有机会选择所有开展的游戏区域,每次角色选择时幼儿都非常积极。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扮演的需求,充分体验扮演不同角色的快乐。
2.幼儿角色意识明确,有利于游戏拓展
优化后多种角色得到充分的体验,使得每位幼儿的角色身份更加明确。借助这些游戏选择策略,一方面方便幼儿识别游戏中同伴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对幼儿游戏情况的观察,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深化游戏主题。
三、收获――提炼经验、深化研究
(一)优化组织态度的转变
1.承认幼儿主体
游戏是幼儿热爱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是幼儿创造的,我们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必须有这样的理念:承认主体,保障主体。正如鲍布・哈格斯(BobHughes)所言,童年是一段要穿过陌生境地的旅途,儿童是这段旅途中的游客,而游戏是他们进行探索发现的工具,是其同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
2.尊重幼儿意愿
幼儿借游戏表达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幼儿还通过游戏与他人及环境建立关系,理解幼儿就是要理解他们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对主题内容、材料玩具、游戏伙伴、情节想象作出的选择都是应该被尊重、认可的。
(二)优化组织,自主性地把握
1.自由与规则的把控
我们一直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不是绝对的。一个人要成为游戏者,必须服从和遵守游戏规则。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例如,在游戏中角色游戏内在的规则:幼儿以游戏中的角色互动交流,认同材料假想和替代等;游戏的基本常规,如以音乐来提醒开始和结束、游戏中不能上下楼梯奔跑、游戏后收拾整理等。
2.无为与指导权衡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并且不对幼儿的游戏做价值判断。那是否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做出指导呢?秦元东在《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中提出并不能因为幼儿的游戏有他们内在的规则,而否定了教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的必要性。
(三)深入研究的方向
经过对幼儿园角色游戏优化组织的实践研究后,我们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中又获得了一些经验。教师对游戏有更深层次的本质理解,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如果在全园开放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促进不同游戏区域之间的联动?
2.如果以混龄状态下开放,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深入开展色游戏的实践研究,更好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一、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游戏内容则充实新颖。在平时活动中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现实生活,如请家长带幼儿参观照相馆,请摄影师介绍照相的全过程,家长可以让小朋友自己去付钱,开发票,让摄影师给他们照全身的、有背景的、骑车的、跳舞的等各式各样的照片;参观冲洗照片的暗室和剪花边的工序,这样,幼儿在直接感知了照相馆的环境,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态度后,在玩“照相馆”的游戏时,无论是扮演摄像师、冲洗房的工作人员,还是顾客等角色都非常逼真,他们还会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把照相馆的活动内容表现出来。
教师还应通过集中教育活动、散步、劳动、图片资料、娱乐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扩大眼界,为开展角色游戏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提供必要的玩具和游戏材料,补充启发游戏的主题
鲁迅先生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可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因此,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往往是在玩具或其他游戏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引起游戏动机,确定游戏主题的。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但他们的知识面窄、想象力差,他们的游戏题材常常是由看见的玩具引起的。如给他们布娃娃、被子和枕头,他们就会让娃娃睡觉,给他们碗和汤匙,他们就会喂娃娃吃饭,他们游戏内容较单一,他们只对角色的动作感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所以,小班投入的玩具种类要多,体积要大,颜色要艳,现成玩具要多。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可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用的玩具,启发幼儿自制玩具或使用代用品。如“针筒”:可用圆珠笔芯或筷子等代替。圆珠笔芯或筷子还可当作“温度计”等。这样,既可满足游戏的需要,还可促进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
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身份,活动内容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发展游戏情节。
角色是角色游戏的主体。幼儿对角色和角色活动最感兴趣,他们通过扮演角色来模仿成人的活动,实现自己的想象,得到最大的满足,并从中受到教育。
小班幼儿往往充当了角色,但不明确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应如何去做,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和帮助。如一个幼儿抱着娃娃不知该怎么办,教师可走进问他:“你是娃娃的妈妈吗?”“娃娃肚子饿吗?”“娃娃要睡觉了吧?”这样就提醒幼儿去做饭,给娃娃喂饭,让娃娃在床上睡觉,充实了游戏活动的内容。
大中班的幼儿对扮演角色更有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但不善于分配角色,教师可帮助幼儿采取自己报名、推选、轮换和协商的方式公正合理地分配角色。必要时,还可适当运用询问、建议等方式启发幼儿理解角色,学会表现角色,如在玩“商店”游戏中,教师可以以顾客的身份提醒幼儿“有没有卖衣服?”“请称一下,我付钱”或可以从商店经理的身份提醒幼儿,货物要排整齐,店面要打扫干净等。这样,既增加了游戏的情节,又不影响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效果会很好。
三、教师参与游戏,随时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容易产生争当某个角色与争用新鲜玩具材料的纠纷,这时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或开展一种新的游戏时,教师也可充当主角,以便能更好地协调各个方面的活动,以后就由幼儿当主要角色,教师只在关键时刻出场,适时调解角色之间的矛盾。有些幼儿对角色不熟悉,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教师要特别关心他们,可灵活运用打电话、做客人、当助手等方法,向他们提出建议或劝告。
有时游戏中也会出现意外的情节,引起一时的混乱,教师要认真思考,灵活巧妙地加以解决。如在一次玩“医院”游戏中,打针的“针筒”不见了,“护士”忙着到处找,“病人”等得不耐烦直叫唤。这时教师马上拿来一支铅笔说:“我这儿有支针筒,借给你们先用。”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轻松地解决了。
四、游戏的交流与评价,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成功的角色游戏,一般要有良好的开始、有趣的过程、愉快的结束和做游戏的愿望。在游戏结束时,除收拾玩具、整理场地外,还要组织幼儿对游戏进行评议,交流各组游戏的开展情况,评议时启发幼儿交流谁玩得好?谁最动脑筋?要适时表扬鼓励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创造精神,并引导幼儿思考下一步游戏该如何进行,让幼儿有一股强烈的再做游戏的愿望。每次评议的时间宜简短。
篇4
关键词:交往能力;幼儿培养;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33-01
一、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独特意义
1、什么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教师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2、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基本上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因此,角色游戏能很好地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同时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克服了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
3、角色扮演的意义还在于使儿童体验成年社会,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4、角色游戏的不断丰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使幼儿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最基本的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在理论上,真实的同伴关系和想象的角色关系被认为是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两种社会性关系对幼儿的社会互动和观点的采择能力、人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同伴友谊等有着影响。
5、角色游戏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对人有礼貌、珍惜工作人员的劳动和尊重老人等,都有助于幼儿懂得分享互惠,利他助人、相互谦让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幼儿交往能力存在问题
1、游戏的持久性差,需要成人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
2、角色扮演意识不强。
3、在游戏中发生矛盾时不能独立解决。
三、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指导
1、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让幼儿有交往的可能。
(1)从幼儿心目中喜欢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如“司机”、“警察”、“理发师”。幼儿喜欢的人物,都非常乐意模仿,对这些人物的行为、职责也了解得相对要多一些,容易在幼儿中间引起共鸣。
(2)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主题。如“娃娃家”、“幼儿园”,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才有游戏的激情。
(3)从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入手选择主题,如“超市”、“图书馆”。幼儿渴望了解成人的一些社会行为方式,想去尝试学习,教师应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此为契机为幼儿提供丰富生活经验的机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准则,初步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
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交往水平。
(1)对于能力差、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可把他们分到和能力强的人一组,让他们相互感染,提高游戏兴趣,同时鼓励这类幼儿树立起信心,做游戏的主人,参与游戏的改进。
(2)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有带动力的幼儿,可以让幼儿担任游戏中的主要角色,参与分配角色和解决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给其他幼儿起到调控和示范的作用。
(3)对于易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有交往愿望但缺乏交往技能的孩子,则主要教给他们交往策略,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学会融入群体生活,和他人友好共处。
3、为幼儿提供不同层面的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有交往的媒体。
(1)整套的塑料厨具、医疗器械、理发工具等成品玩具。购买的这些成品玩具制作精美,形象逼真,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些角色游戏玩起来必然就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协调,才能正常运作。
(2)以物代物,妙用废旧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旧材料,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收集起来摆放在活动区,再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可妙作他用,丰富游戏内容。
(3)幼儿参与制作并大胆尝试游戏材料新的组合方法。幼儿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进行游戏,情绪会格外高涨,游戏效果自然就好。利用性质相差较大的材料进行组合,幼儿想象的空间增加,游戏的复杂性、趣味性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相应增多。
4、引导幼儿解决交往之间的矛盾。
解决角色交往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矛盾双方共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幼儿学习交往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使角色游戏更加生动、有趣、健康地发展。
5、加深同伴交往,丰富交往方式。
篇5
关键词:主题;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我爱我家》,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小厨房”“玩具国”“小客厅”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意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此,通过对角色游戏案例的分析,谈谈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哪些问题值得教师关注,怎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餐桌、盘子、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可幼儿在几次简单重复摆弄之后,娃娃家就失去了吸引力,孩子们都不愿意去玩了。
随着主题《我爱我家》的深入开展,教师提供了仿真的水果盘、小方桌、水壶、点心、糖果,温馨舒适的小沙发等。孩子们被这个“逼真”的客厅吸引住了,个个都想做一做小客人,做一做小主人,在游戏中,孩子们掌握了如何做客、如何待客的本领。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1.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
“小厨房”是孩子们最爱玩的角色区域之一,我们的“厨房设施”一应俱全,有煤气灶、有洗菜间,有锅、碗、瓢、盆等等。游戏初期,孩子们对“学吃西餐”很感兴趣,每天早晨来园了,就会抢着做客人,吃西餐。可每天都吃纸做的“荷包蛋”和“意大利面条”,孩子们对真实食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我在第二天早晨,提供了方便面和小面包,孩子们发现了新鲜的食材,开心地用刀、叉吃起了西餐。
2.协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协商是教师消解外在权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一种体现。协商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幼儿在对话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所形成的力量像激光,而且这种力量的增长要远远快于共同体人数的增加。
玩具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着天生的“魔力”,每个幼儿都愿意到“玩具国”去玩,然要,我们的区域位置有限,人员必须有所限制。可让谁去玩呢?此时此刻,游戏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幼儿的讨论、协商下,我们设置了游戏区域卡,只有带上卡片的幼儿才能进入游戏区。制度的制定,有效地解决了孩子们争抢进区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游戏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有效进行干预,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教师只有不断观察、协调、完善,才能让角色区域“生机勃勃”。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评价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对游戏中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升幼儿下一次的游戏经验。
篇6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教育
角色游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有特色的游戏活动,比较适合于幼儿的身心发育需求,在幼儿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积极参与角色游戏和游戏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幼儿的同时,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促使幼儿在情感、意志、认识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开展角色游戏呢?
一、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保证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参与活动的物质支柱,也是构成师生隐性互动的桥梁,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幼儿这个年龄所能接受的能力范围以及幼儿自身年龄段普遍存在的特点,一定要注意材料的适当性与恰当性,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制作与投放游戏材料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量、讨论,引导幼儿参与准备过程。例如,在开展“医院就医”这一角色游戏时,首先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总结出在“医院”中常用的物品和材料,然后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还可以与家长互动,解决游戏所需的各种材料。同时,在游戏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一定要丰富,最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动态性、可变性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安全性,在安全的基础上游戏。丰富的材料能够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大班的幼儿对社会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其思维也非常活跃,对于成品玩具和教师制作的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根据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一个“百宝箱”,在里面放满各种玩具的半成品或玩具材料,让幼儿在玩具材料缺乏的情况下从“百宝箱”中寻找相似的替代品,一方面可以丰富游戏活动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又如,在组织幼儿进行“废品加工厂”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大量的废旧物品(卫生的、经过消毒处理的),如纸箱、瓶瓶罐罐、各种颜色的卡纸、塑料小棒、透明胶带、双面胶、塑料剪刀、布料等辅助材料。正是这些简单的、可变的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深入挖掘幼儿兴趣点,提高幼儿的自主意识
幼儿对问题的认知存在兴趣发生、发展、减弱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留意和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深入挖掘新的游戏主题,促使幼儿的自主性获得提高。此外,幼儿的自主性也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暗示和提示,引导幼儿思考、发言,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幼儿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例如,在做“娃娃家”游戏时,幼儿在一开始对“做饭”和“喂饭”比较感兴趣,玩了几天之后,他们逐渐厌倦了“做饭和喂饭”,而对“给娃娃看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给幼儿提出以下问题:怎样给娃娃看病?如果你生病了怎么办?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建立“医院主题活动区域”,让他们开始玩“医院就医”的游戏。于是,一个新的游戏主题就此产生。由此可见,在原有的主题情节中,往往会滋生出新的角色游戏主题活动。比如,在“医院”游戏中还可以拓展出“给生病的病人送花”等情节,由此引出“花店买花”的游戏活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当幼儿对原有游戏产生厌倦时,也就是挖掘新游戏主题的好机会,比如,“保龄球馆”游戏就是这样诞生的:一位小男生不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于是他在一旁踢皮球,不小心把一边的瓶子踢倒了,另一位小朋友看见了,于是对他说:“我们不要玩娃娃家的游戏了,我们来玩‘保龄球馆’的游戏吧。”很多小朋友的兴致被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其中,他们自己制作“保龄球”和“保龄球瓶子”,就这样,一个新的游戏主题诞生了。总之,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能限制幼儿的想法和需求,而是对幼儿的小小举动细微观察,适时鼓励幼儿创新创造,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参与角色游戏,及时进行间接指导
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积极融入幼儿活动,才能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所以教师要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与幼儿站在同一高度,成为幼儿的伙伴与朋友。同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幼儿参与学习和讨论,尊重幼儿提出的意见,并做好观察和指导工作。观察是指导的前提,幼儿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一方面便于观察,以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和心理动向,从而为幼儿提出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暗示和启发,不断丰富游戏内容,活跃游戏情节,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例如,在组织“服装店”的角色游戏时,教师发现“裁缝”总是给“顾客”量一下尺寸,并记录数据就完事了,于是教师可以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并对“裁缝”说:“我想要做一件合体的、漂亮的衣服,不知道你这里有没有漂亮的布料?能不能帮我设计一款?”听到教师的提醒,“裁缝”拿来画笔,在纸上画出了几种不同样式的衣服,并对教师说:“您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样
式?”这样一来,在师生共同的参与中,完成了活泼愉悦的角色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总之,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慧.浅谈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8).
[2]方建华,李艳玲.角色游戏中教师对问题的判断与指导[J].幼儿教育,2010(Z3).
[3]彭玉霞.略谈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成才,2004(11).
[4]郭丽.儿童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指导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
篇7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教育教学;价值与运用
民间游戏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有着非常浓厚的生活与地域气息,是幼儿认识中国文化与历史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当中,我们要有效融入民间游戏活动,进而让丰富的游戏活动来提升幼儿整体能力,促进幼儿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当中运用民间游戏活动的主要价值
(一)凭借其趣味性,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且整体活动相对比较生动、活泼、轻松,其中有一些民间游戏还有一定的角色扮演特征,这非常符合幼儿游戏的需求,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还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必须想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语言、动作是什么样的,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表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值得强调的是,民间游戏与成人所关注的“教育游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它主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自主游戏当中提升整体参与积极性,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游戏童谣,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很多的民间游戏当中都配有相应的童谣,并且童谣中还包括很多的自然及社会知识等,幼儿可以在游戏当中通过边玩边吟唱童谣的形式来掌握这些相应的知识,这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还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形式对于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作用更大,通过童谣能够有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整体压力,进而锻炼他们的说话胆量,提升他们的整体能力。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民间游戏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当地民间游戏资源,开展有趣的民间游戏活动
在现今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着差异性,且欠缺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在让幼儿认识秋天时,教师一般会用“秋天的树叶会变黄或变红,秋风一吹,树叶就会落下来”等语言。但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拿广州来说,四季并不是特别明显,多数的树并不在秋天落叶,而是在早春时节才会落叶。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结合当地的民间游戏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不一样的游戏活动,进而让幼儿更好地接受相应的知识,在增强幼儿整体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在让幼儿认识花草名称时,可以利用民间游戏当中的“斗百草”,游戏中以花草名相对,比如狗耳草对鸡冠花等,之后在以谁答对的最多最精准为主,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能够掌握不同的花草名称,还能提升对游戏的兴趣,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其中
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通过组织不同的活动内容,带领幼儿一同完成游戏活动。具体做法:教师可以根据民间游戏的分类来选择所需的游戏项目,进而更好地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完成最终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在室内,教师可以开展“过家家”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进行换位思考,在游戏中形成“如果我是××,我会这么做”的想法;在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体育游戏活动,如“123木头人”“老鹰抓小鸡”“踢毽子”“丢手绢”等,锻炼幼儿的身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根据幼儿的特征与喜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民间游戏活动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决定其接受水平的关键,并且不同年龄、性别与喜好的幼儿所喜欢的游戏内容与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特征与喜好,选择与设计、开展不同的民间游戏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与形式时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幼儿年龄、幼儿性别、幼儿兴趣爱好。从年龄分析,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幼儿来说,他们欠缺良好的合作能力,比较喜欢单独玩游戏,而年纪较大一点的幼儿喜欢和多个朋友一起玩,所以年纪小的可以设计单独玩游戏的形式,而年纪大些的就可以开展合作游戏。从性别分析,女孩比较喜欢角色扮演或者情境游戏内容,而男孩子则比较喜欢运动类型游戏。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不断提升,幼儿所选择的游戏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三个方面来为幼儿选择民间游戏活动,进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三、结语
民间游戏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园教师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最为宝贵的教育材料,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明确其价值与作用,正确认识民间游戏,并有效在幼儿园教育当中融入民间游戏活动,进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活动氛围,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夏金玉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光彩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8
1.突出综合性:以主题活动为轴线,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强调同伴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力图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
2.强调活动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意控制每周的课时量,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增强体质、锻炼能力、学习知识、培养习惯、张扬个性。
3.具有开放性:幼儿园应该利用多种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幼儿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快乐成长。
为了更全面地贯彻《纲要》精神,为了教师们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了孩子们能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改模式中健康快乐成长,我园曾组织骨干教师多次外出虚心学习专家领导先进的教学理念,带领全体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结合本园的实际充分放权支持教师自我管理,提倡弹性安排,支持教师根据幼儿或活动需要灵活地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与方法的运用、时间的长短、配班模式均有自。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和全园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园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一、以主题活动为中心,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共同成长
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主要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讲述诗歌、故事、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春天的认知和情感。让幼儿养成关心、爱护春天的芽、花、草等。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对于这一主题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思维活跃、大胆假设最后决定在活动前期物质准备和知识经验准备上下一番功夫。各年级组做了以下分工: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知识经验较少,但家长资源却很丰富。于是小班教师主要负责发动家长朋友们搜集关于春天动植物生长和天文、气象等方面变化的图片、图书等资料。其中图片资料在幼儿园的每一个楼层进行简单的布置。图书、音像资料分别投放在图书室和多媒体室由年级组统一安排,带领小朋友分批阅读欣赏。
中班幼儿对小蝌蚪、小蜗牛、蝴蝶、蚕宝宝等新新生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它们从哪儿来?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怎么变化的……?这些未知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所以“饲养角”这块小天地就成了中班幼儿施展身手的绝妙场所。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带来了小蝌蚪、小蜗牛等并让它们在幼儿园安了家,老师们定期组织开展“大带小、小带大”的活动,全园形成了“小、中、大”结对的模式定期组织孩子观察,做记录等。让他们在自身的实践中去感知春天大自然的奇妙。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大班幼儿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自主意识,敢于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创作,积极探索。于是大班老师引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植树、挖野菜、做标本……,孩子们及时将自己的发现用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视频带进幼儿园、带进小班和中班与他们共同分享。
自然,春游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农村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广阔无垠的麦苗,一望无边的油菜花,还有五颜六色的梨花、月季花、海棠花……孩子们倘佯在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大自然中,充满了对美丽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以角色游戏为纽带,贯穿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是近几年来课改浪潮中最热门的话题。可是如何真正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真正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呢?几年来我园教师力求在角色游戏中有所突破。大家都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它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游戏内容、分配游戏角色和制定游戏规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园综合课程中,如何合理组织角色游戏更好地服务幼儿,服务于主题活动的开展呢?
首先:游戏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幼儿会按照他们对游戏角色的理解扮演角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致不能持续了。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就越高。
其次:游戏材料的选择应为主题活动服务,活动中教师应作适当的指导
陈鹤琴曾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提高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在幼儿有了相关游戏经验后,接下来就是要丰富他们的游戏材料了。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够,在游戏中多为独立游戏。教师应参与到游戏中,教幼儿如何正确抱娃娃,如何喂娃娃吃饭,进一步引导幼儿分清自己的角色。此外,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设定相应的游戏区域:如:小班主题:“我上幼儿园了”、“温馨小屋”、“小舞台”、“糖果屋”、“建筑区”等;游戏区域将“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好玩的玩具”、“喂娃娃”、“玩具找家”等活动融入到角色扮演中去。这样,既让孩子们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又让他们体验到了和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中班幼儿的游戏能力相对小班有所提高,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是边游戏边构思,游戏情节简单,还会随时变更内容和角色。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不能局限于根据教材内容开设相应的活动区域,而应结合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营造开放式的氛围,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积极参加角色游戏活动。大班角色游戏的主题比小班和中班更广泛、丰富,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游戏内容向广泛的社会生活扩展,更有时代性。如幼儿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和“大家一起来运动”这一主题,开设“奥运生活馆”、“我的表演秀”、“我会配餐”等游戏,并且使各个游戏之间能相互联系。幼儿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也增强了,角色间的关系更复杂了,游戏的集体性增强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独立地提出主题、选择伙伴、发展情节,能够充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并广泛地与同伴交往,他们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设计游戏和评价游戏的能力。
三、正确理解“幼儿教育”,明天我们会做的更好
篇9
【摘 要】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力争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各种知识。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本文就从幼儿园游戏课程结构模式具体内容出发,谈谈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位置以及在各类游戏中教师如何根据游戏的特点正确指导幼儿。从而真正实现幼儿园游戏课程适应社会新形势、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课程;实践;探究
近年来,幼儿园游戏活动逐渐受到重视。比如《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指南》中也讲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及其重要价值。游戏是孩子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的重要性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如何通过多种游戏形式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并通过游戏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 心理需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可以说,游戏就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让游戏真正开展好这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职责。但要让游戏真正成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形式,首先要让家长和老师都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一、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老师、家长容易对幼儿游戏缺乏正确的理解,主要表现一下两种误区
(一)家长更愿意看到孩子显现的知识
在有些家长的眼中,孩子会唱一首歌或是会念一首儿歌亦或是认识了几个数字,这些都是有学到东西学习。比如每天放学,当家长从老师手中接过孩子,拉着蹦蹦跳跳的宝贝回家的时候,许多爸爸妈妈都会问:“孩子,今天幼儿园里教什么了?你学到了什么?”但孩子却往往回答不知道或摇头,此刻可能家长心里已经开始犯嘀咕了,难道我的孩子整天在幼儿园里就是玩,什么也没学到? 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在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时总是不敢完全以游戏形式展开活动,深怕都在游戏,而使知识显现不出来。
(二)教师为迎合家长,日常游戏教学形式化
《纲要》将游戏确定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然而,不少教师由于受家长观念的影响,导致重集体教学轻游戏的倾向,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一日活动之中。有的教师甚至平时不玩游戏,只有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玩游戏,因而幼儿的游戏不能得到正常的开展。
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家长、老师的观念,观念决定行动,只有转变旧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幼儿更自主地发展,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游戏的质量。
二、建幼儿园游戏课程结构模式的新形式、新内容的实践与探究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可以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如何让游戏有效地开展,那就是我们要通过实践再加以探究的新课题。
1.角色游戏,它是以人代人、以物代物的方式反映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这些能力就是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戏的的。
2.结构游戏,它是以构造活动为方式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结构游戏是一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孩子们在平时的构建活动中,通过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游戏活动,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情操,还在游戏过程中形成了认真负责,坚持耐心,克服困难,相互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这对于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3.表演游戏,主要通过小舞台让孩子以歌舞表演为活动方式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表现能力、语言能力等。这还是一项能让幼儿自己得到快乐,又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发现、探索、表达、表演的能力。
4.智力游戏,它是依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编定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它以生动、新颖、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当中完成增进知识。智力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习惯,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5.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最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幼儿身心的需要。它是以体能和运动为活动方式的游戏。体育游戏主要促进幼儿健康水平提高。在家庭和幼儿园经常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既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进健康,激发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锻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动作等发展。同时也是智力的竞争。例如,“数字对应赛,游戏可以加强幼儿的数概念。又如,“边说边跳,“看旗跳圈,可以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认识上的理解。
三、重视老师在游戏中的实践指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刺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1.对于以上的游戏,教师的指导方法应有所不同。比如结构游戏,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他们在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要求,思想,能力,行为,认知水平等问题,都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帮助,正确指导。而角色游戏的开展可以区域活动为基础。
2.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可参与游戏。幼儿园游戏一般老师要有所预设,如创造性游戏“美食节”,游戏前,老师要做精心的准备。“摊位”“食品”“人员分工”等,同时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积累大量生活经验。为游戏的开展打下基础。
3.教师指导过程中还要善于观察。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4.帮助幼儿愉快的结束游戏。不管是什么游戏,一般要有良好的开始,有趣的过程,又有愉快的结束,并有再做游戏的愿望。有时孩子可能会很快结束游戏,有时一个游戏开展的好并想继续,那么游戏材料就可以保留一部分下次继续。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游戏结束,要指导幼儿收好玩具,整理场地。根据游戏进行的情况和教育需要,有时可在游戏结束后,对游戏做简短的评价。
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需要处理好游戏中的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利,让幼儿在游戏的伴随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童年的时光是在未来永远无法弥补的,时光不可以倒流,那些被某些家长看似幼稚的游戏正是孩提时充满乐趣的生活,没有人没有童年,谁能没有童年呢?但没有人永远童年,让孩子去享受他一辈子难忘而短暂的童年吧。让孩子们在老师设计的多形式丰富的游戏世界里自由徜徉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写组.幼儿园教材游戏【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许政涛、陈宪.幼儿游戏观察指导【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篇10
一、把握锲机,立足园本
我们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教科研组长及年级组长为核心成员的园本教研领导小组。首先在立足本园实际的基础上,针对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状况、幼儿园现有的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讨。同里文化源远流长,古镇的小桥流水、民间艺术比比皆是,工艺品琳琅满目,节假日同里大街小巷、各大景点更是热闹非凡。结合我园苏州市“十二五”重点课题《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我们确立了园本教研活动的总体规划:民俗文化元素融于幼儿园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学习。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强调: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可见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积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我园本次的园本教研活动定位在大的民俗文化课题背景下对于角色游戏的关注。因此,我们老师在给幼儿创设角色游戏环境的时候,充分考虑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角色中开展融入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俗化、生活化。
二、仔细推敲,反复实践
在建构了本次教研的总体框架后,我们的核心组成员每人领导一组教师开始了实践的探索与问题的查找和反思。教研活动采取分合相间的方式,既有教研现场的集体讨论交流,又有教研中个体独立思考的表达。从角色游戏内容的生成、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挖掘到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指导进行研讨,老师们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了解到其他老师的观点。他们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查找资料、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学习。
有了理论的支撑,老师们对每班的角色游戏区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创设,积极寻找民俗文化和幼儿园角色游戏更好融合的生长点与结合点。从游戏的生成、材料环境的创设到游戏的介入、指导,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老师探寻、思考的着眼点。在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各展所能、创意不断,开发了特色游戏项目。如:热闹的喜糖铺子、逼真的古镇小吃店、活灵活现的水乡表演、琳琅满目的特色工艺品店。。。。。。收集了各种本土资源,如:芦苇、稻草、麦秆等,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很多东西取材于生活,实并不需要花大钱去买,只要我们平常留心观察收集周围废弃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将之变成宝!核心组成员也定期地召开“协商会”,把近期工作的重点、感悟到以及碰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交流磋商,寻找对策,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三、师幼双赢,体验快乐
在民俗文化元素融于角色游戏的园本教研实践中,我们辛勤地付出着,却也快乐地收获着。本次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经历着由单一粗浅到逐步成熟多样的历炼与蜕变。在以角色游戏为主题的园本教研中,老师们能够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并在此过程中缩短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还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1、提升教师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丰富的园本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民俗文化融入角色游戏的开展,在老师们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获得了理性的提升。老师在游戏过程中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细心发现游戏中的问题,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更让我们全体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园本教研的活力、魅力所在!我们从问题与需求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澄清我们在开展民俗文化角色游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原有的角色游戏经验上梳理出民俗文化特色角色游戏的理性思考,进而运用于实践,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成长。
2、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在呈波浪式前进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练就了一双慧眼,从幼儿生活出发,挖掘本土物质资源,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制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幼儿的动手动脑,体现的是幼儿的意愿和创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同里的特色小吃、婚庆习俗、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内容,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角色游戏实习场。孩子们能任意组合、加工,能变出多种玩法,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这样的游戏活动锻炼的是社会往、口语表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规则,是孩子们所认可的,他们是游戏发展中真正的小主人。游戏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也感受着家乡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