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30 02: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 面积 推导 依据 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启发思维,开阔思路;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谁能说说圆周长、直径和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已知半径,圆周长的一半怎么求?

(出示一个整圆)哪部分是圆的面积?(指名用手指一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怎么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学习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已知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我们也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决定圆的大小的是什么?(半径)所以,分割圆时要保留这个数据,沿半径把圆分成若干等份。

展示“曲”变“直”的变化图。

2.动手操作学具,推导圆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近似看作线段,其中的一份是个近似的三角形(C16底是多少?高是多少?(r)

用自己的学具(等分成16份的圆)拼摆成一个你熟悉的、学过的平面图形。

思考: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所摆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学生开始动手摆,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在幻灯前边说边摆。)

①拼出长方形,学生叙述,老师板书:

②还能不能拼出其它图形?

学生可以拼出:

等等……

刚才,我们用不同思路都能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是:S=πr2。这几种思路的共同特点都是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面积的关系推导出面积公式。

例1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圆面积S应知道什么?如果给d和C,又怎样求圆面积?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2.选择题。

用2米长的绳子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框上,羊吃到地上的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1)3.14×22=12.56(米)

(2)3.14×22=12.56(平方米)

(3)3.14×32=28.26(平方米)

3.思考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米,求圆的面积。(如图)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使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2.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老师介绍分割圆的方法,展示由“曲”变“直”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从各个角度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渗透了极限和转化思想。

篇2

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  唐慎凤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

重点

1、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2、 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将圆柱侧面的侧面展开,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

设计

说明

1.本节课为是一节新授课,运用“4  3  5”教学模式。“4”是指教学理念体现多维性、合作性、高效性、生成性。“3”是指课堂分三阶段,即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延伸。“5”即五环节,导入、检查预习、合作交流、迁移应用、拓展巩固。2.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导学生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课前

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案 

2、学生准备:剪刀、易剪开的圆柱体纸盒  胶带  课前探究

课本  练习本

课前探究

《圆柱的表面积》课前探究

一、举例说明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二、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利用学具动手剪一剪或者折一折,观察一下圆柱的侧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我的方法侧面的形状与圆柱的关系侧面积计算方法         

三、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1、情景提问。

2、引入新课。

利用投影展示六个核桃饮料和问题。     

提出问题:1、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六个核桃饮料,它的形状是什么?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做这样一个饮料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思考,回答问题。

1、六个核桃饮料是圆柱形,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2、就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课堂探究情况

利用投影展示《圆柱的表面积》课前探究内容

教师检查(可以在课前完成,一并了解自主探究情况。)

完成自主探究,等待教师检查。

合作交流

一、小组交流

课件展示交流提示

1、读小组交流提示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交流情况。

1、认真倾听。

2、组长带领组员交流,补充完善探究内容。

二、集体交流

1、课件展示圆柱表面积含义。

 

 

 

 

 

 

 

 

 

 

 

 

 

 

 

2、课件演示圆柱侧面积的展开图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课件展示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一、交流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总结: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生活当中有些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和1个底面积,有些物体的表面积只有侧面积。

二、交流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方法:第一种沿着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第二种沿着高剪开得到一个正方形,第三种沿着侧面斜着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2、教师引导总结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并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ch

提问:不同的方法都与圆柱有关系,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教师引导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提问: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交流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ch+z∏r2.

1、学生交流表面积含义。

2、学生补充。

 

 

 

 

 

 

 

 

 

 

 

 

 

1、指名学生交流。

2、学生补充完善

 

 

 

 

 

 

 

 

 

1、学生观看投影。

2、思考回答。

3、读表面积

计算方法。

 

1、学生思考

2、回答问题

 

 

 

学生交流

迁移应用

尝试练习

课件出示问题

 

1、引导解决问题。

2、总结解决问题步骤。先求侧面积。再求底面积,最后求表面积。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指名交流问题。

拓展巩固

当堂检测

课件出示检测题

1、引导学生交流反馈。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1、独立完成练习。

2、集体交流练习。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

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S = ch

                     底面积:s=∏r2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 ch+2∏r2

 

篇3

笔者在新闻摄影教学中,从学生交上来的拍摄作业中发现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象:相当一部分照片里的人物形象都是以后侧面甚至背面出现,画面上留给观者的是一个或几个黑乎乎的后脑勺,而被摄者的面部形象不得而知。笔者将新闻摄影中这种主体人物面部形象缺失的现象称之为“后脑勺”现象。

为什么在新闻摄影中会出现“后脑勺”现象?它对新闻摄影有什么危害?如何克服这种现象?这一系列问题是对新闻摄影教学提出的挑战。笔者认为,新闻摄影的人物形象表现应遵循一条简单而有效的原则――“见面原则”。

“见面原则”的含义及重要性

所谓“见面原则”,即在新闻图片中应尽可能表现人物的面部形象。具体而言,不管新闻人物的身体朝向或运动态势如何,都应以正面、前侧面等能展现其大部分面部形象的拍摄角度或瞬间为主,少用或不用侧面、后侧面、背面形象。

“见面原则”是从新闻摄影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实用原则。它符合新闻摄影以形象传递信息的特点,强化了新闻摄影的形象性,对新闻摄影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也是新闻摄影的重要表现对象。“见面原则”为我们刻画人、表现人提供了一条简单却行之有效的路径。总而言之,“见面原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展现新闻人物的特征性信息

有人认为,拍摄人物时“应注意选择被摄人物最有特征的部分,如眼、嘴、鼻、发型等”,人的面部形象是其区别于他人的标志性形象,它承载了一个人的特征性信息。新闻人物的个人身份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之一,富于特征的面部形象展示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被称为新闻摄影的“15条军规”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等7家报纸的图片编辑原则”第6条特别强调“纪实照片应尽量减少侧面影像的图片的使用,这些图片容易造成特征性元素的缺失”。连侧面影像都不宜多用,更不用说背面影像。《华盛顿邮报》的“军规”与“见面原则”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

2.有利于表现人物情感状态

“新闻摄影应以人和人的情感作为重点表现对象”,应“注重人物情感的表现和人物性格的揭示”。人物的情感状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服饰打扮等个体因素及背景、前景等环境因素加以表现,其中,最有力的表现途径莫过于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情感状态的最直接反映,肯尼迪・科布勒认为,“在一张照片的所有因素中,脸部能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即使是最平静的脸部也能反映出惊人丰富的表情变化”。喜悦、哀伤、兴奋、悲痛、失望、恐惧、向往、震惊、活力、疲惫等情绪状态或生理状态,无不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来反映,“而耳朵、发型则无法表达情感”。至于肢体动作,同样无法传达出的人物的微妙精神状态。

3.有利于强调现场气氛

优秀的新闻图片应能将新闻人物活动现场的气氛如实地记录下来,使受众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气氛,从而调动其参与感、贴近感。新闻人物的“见面”,特别是正面,能更好地表现这种现场气氛。当新闻人物的脸部正对着拍摄方向时,其目光似乎跃出画面与受众的视线发生交流。这种联系给受众以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似乎自己正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之中,画面感染力不言而喻。

形象价值的高低是摄影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而“见面原则”是符合摄影利用形象说话的艺术特点的。所以,虽然大多数摄影者并未对它有自觉的认识,但在摄影实践中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原则。

“见面原则”在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中的体现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去还是现在,虽然“见面原则”不见于任何一本新闻摄影教科书,但事实上大量中外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已经提供了实践“见面原则”的精彩范例。

在大多数情况下,践行“见面原则”其实并不困难,只要牢牢把握人物的正面角度即可。但在某些场合下,要拍出人物的面部形象并非易事,比如在表现看电视(电脑、展牌……)的观众或低头工作的劳动者时:如果想表现事件的内容或工作的环境,主体面部形象的呈现必然要受到影响,可能会留给读者一个后脑勺,如果表现人物的面部形象,则必须转变拍摄角度,那样又将损失重要的环境或背景信息。在势必要出现“后脑勺”的情况下该如何决断?许多优秀的新闻图片或纪实作品给出了符合“见面原则”的处理范例。

图片故事《乡村医生》是著名纪实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是塞利亚尼先生正在给一名额头受伤的儿童处理伤口。伤口的缝合刚刚完成,他又细心地擦洗患儿的眼睛。为了更好地表现塞利亚尼先生认真工作的精神,史密斯在他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按下了快门。医生在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力的眼神、凝重的表情瞬间被刻画下来,而环境信息同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保留。于是,一位认真敬业、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塞利亚尼先生的抬头,正体现了“见面”的表现原则。

被称为“移民形象照”的移民余胜清的形象也是如此。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正井然有序地上船,将永远离开世代休养生息的故乡。队伍中一位怀抱婴儿、肩背行李的男青年回头遥望,这一瞬间被记者永远地定格。他的眼神和面部表情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的复杂感情,留恋不合中有几许坚决,又有几许希望,而身后的队伍和轮船构成的环境毫不含糊地交待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作者在余胜清回头的一瞬按下快门,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正是“见面原则”的绝佳体现。如果没有这一回头瞬间,这将是一张多么乏味的图片!

在许多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中均可发现这种手法的运用。“见面原则”的应用正体现了摄影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所摄画面并不是人物“自然如此”的状态,而是摄影者“有意选择”的结果。

“见面原则”在新闻摄影教学中的应用

相比瞬间、角度、动态等反复强调的拍摄原则,“见面原则”因其目标简单明确、可操作性强而在新闻摄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初学者的实际状况,笔者要求学生通过以下三点贯彻“见面原则”的基本精神:

1.选择最佳拍摄时机

被摄对象的方向、姿态、表情等通常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但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具有突出的形象价值和丰富的意义,这需要学会耐心等待,在人物的动态过程之中选取形象价值和信息--量最为丰富的瞬间――通常是面部形象出现的瞬间――加以表现。唯其如此,才能使人物生动形象起来。

2.加强与被摄对象的交流

学生在拍摄陌生人时学生常有许多顾虑,所以通常下意识地对被摄对象采取回避态度,不顾图片的形象价值转而拍摄更具安全感的背影。我们鼓励学生与被摄对象加强交流,以取得被摄者的理解和信任。这不但有利于拍摄到正面形象,而且往往形象生动自然、信息量大,甚至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有用信息。

3.尝试运用各种拍摄技巧

贯彻“见面原则”还需要让学生尝试各种抓拍技巧,如长镜头吊拍、声东击西法、守株待兔法、隐蔽法、突袭法等。另外,还应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表现方法,拓展“见面原则”的应用范围。如《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建泉拍摄的会场情景,利用大屏幕将报告人的正面形象与听众的侧面形象结合在一个画面上,便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表现方法。

事实证明,“见面原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见面原则”指导下学生所摄新闻图片的感染力、信息量都大为提高,为新闻摄影的“情感性”、“瞬间性”等夯实了基础。

结语

“见面原则”虽然简明实用,但也不是万能良药。

首先,它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不是所有新闻人物都必须“见面”。对于可能会侵犯被摄者隐私权、肖像权的图片应慎重对待。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平面设计;私彩课程;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应该与时俱进,针对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应该注重课程和实际的连接性,在授课的时候,着重对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设计色彩课程是平面设计类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它对于学生整个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其教学工作应该得到相关的工作者的重视。

1设计色彩课程的相关介绍

1.1课程的性质介绍

对于平面设计类专业来说,设计色彩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属于必修课范围。学生通过学习设计色彩课程以后,能够对设计的一些方法和特性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使学生初步地理解一些基本的色彩理论,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原理和方法,同时对色彩调控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色彩创新基础,为以后设计出优秀的专业作品在色彩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充分地理解传统色彩和设计色彩课程存在的区别

对于平面设计类的设计色彩课程,相关的人员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它和传统色彩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差别,设计色彩课程是在吸收传统色彩课程的一些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传统色彩课程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在传统色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拿出一个实物,然后学生通过绘画将它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确实是有效果,但是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阻碍学生的创造力。而设计色彩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在作品上的创造力,所以一定要充分地理解传统色彩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存在的区别。

2设计色彩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

2.1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的时候,既不能忽视理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能忽略时间的重要意义

上课的时候,建议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去理解和吸收他们所要学的知识的理论部分,并且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同时,在理论学习工作完成以后,还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绘画实践活动,以组为单位进行绘画实践训练,通过资料统计后可以知道,以组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学生不仅理论水平进步得很快,他们的实践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2.2在授课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对应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将授课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地参加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对于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倾听,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信心,慢慢地,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敢于去讨论问题,也愿意去讨论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表达主观看法。在表明看法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赞许。我们会发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大大提升,掌习成效也得到很大提高。适当的激励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用的,对于那些努力学习的同学和学习成绩总体较好的班级,老师就是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奖励,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巨大兴趣,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2.3分组学习法与项目驱动法相结合

采取分组学习法和项目驱动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分组学习法中,首先要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老师把任务具体分配到具体的组,然后组内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当然分工都是基于每位组内成员的特点来进行的,大家一起各展所长来完成问题,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方式,组内每一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都会大大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也能够锻炼团队意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项目驱动法就是指给学生布置一个真实的课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3设计色彩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模块设计

色彩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在学生经过训练以后,其艺术创新能力大大的加强,不再拘泥于某些框架,真正地具有了自己对艺术的看法。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性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来进行。

3.1写生创意表现模块

在传统写生技法的基础上,其上课内容的设计应该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表达方法来对一个对象进行表达,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找出相匹配的技法。应用这种方法以后,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于作品的表达能力将更加丰富。

3.2材料创新表现模块

设计色彩课程在进行色彩造型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色彩搭配、色彩塑造等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材料创新表现模块中,老师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发现不同的材料,同时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度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材料针对的对象不同,去选择相对应的材料对其进行色彩的设计表现。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材料去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大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命题创作表现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摆出一个静止的物体,然后学生去进行色彩方面的写生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容易扼杀学生创新的天性,打击孩子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在命题表现创作模块下,教师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的题目不应该牢牢地限制住它的范围,而是给学生留有自我展示的空间,教师给学生拟定的设计题目应该是有范围,允许学生加入自己的想法、自己相对应的人生经历等。比如,教师给学生拟定一个以过年为题目的命题,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过年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别人的一些经历,将它表达出来,这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4结论

对于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色彩这门课程确实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能够教好这门课程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追求,如何能够让这门课更好地和实践衔接起来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提高带给学生更加优质的课程,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佟玉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1):332.

[3]门超.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67-69.

篇5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双实基地; 双边联动; 资源网站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林克松(1984—),男,江西上饶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E-mail: linkeson@swu.省略。

长期以来,大学是师范生培养的主阵营,中小学校大多只是大学的“顾客”,是教师教育的“消费者”,较少承担师范生培养的职责。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把被传统教师教育边缘化的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的另一重要基地;把中小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把参与师范生培养变成中小学校内在的行为,而非外在的一种嘱咐或压力,从而使中小学校和大学筑成合力共同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所决定的对“从教体验”的观照性,2010年3月起,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建设了基于该教学模式的资源网站,以期促动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双实”基地,是指高校所代表的教师教育机构将中小学校打造为实验研究与指导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共同体。而双边联动主要是指高校与“双实”基地围绕免费师范生培养而进行的教研互动与教学互动。[1]在该教学模式中,高校改变长期只将中小学校简单定位为“实习实践基地”的传统,而赋予其“实验研究与指导基地”的功能,进而使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基地学校的教学、教研有机统整,围绕免费师范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实习实践等素质能力的培养构建起教、学、研全方位,一体化,渗透式的联合培养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

从模式的运行机制来看,高校主要负责向免费师范生以及“双实基地”的中小学校教师输出理论知识和规范的科学实验研究范式,而“双实基地”主要负责向免费师范生以及高校教师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以及教育实验研究阵地。在这样的逻辑链条中,免费师范生得以在高等教育经验与中小学校经验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中小学校获得了高校的知识帮扶、智能支持以及相应科研经费支撑,大学则拥有了稳定的免费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场所。如此,大学、中小学校、教师、学生都能从这种关系中得益,实现共生共赢式发展。实践表明,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以“双实基地”构建为载体,以“教、学、研”联手互动为形式,以免费师范生培养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准则,以利益联合为旨归,能够极大地激发中小学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内在动力,并从根本上符合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对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卓有成效。

二、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原则

在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互动的频度、密度和效度,实现互动的全程性、实时性和便捷性,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建设资源网站的形式,为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平台支撑。而资源网站本身也成为了高校与“双实基地”共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联合阵营”。为了发挥资源网站的最优价值,建设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如下原则:

1. “双赢互惠”原则

“双实基地双边联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积极关系是建立在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同发展的双赢互惠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在共同价值取向的利益追求下,高校与中小学校建立起一种相互发展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的特殊性表现为高校受益与中小学校获益的双赢互惠性。基于此,网站建设必然要体现双赢互惠的理念。网站建设的双赢互惠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教学的理论性资源与教学的实践性资源互补的双赢互惠;二是教学实践资源与教学研究资源互补的双赢互惠;三是教学性资源与学习性资源互补的双赢互惠。

2. “多元整合”原则

基于不同的使用者,教学资源网站的内容往往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本网站的使用者主要是免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因此网站建设尽力凸显资源的多元整合。主要表现为:一是面向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资源和面向中小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显性学习资源与隐性学习资源的包容渗透。既大力开发有利于免费师范生学习的实用显性资源,也融入塑造从教体验、营造合作氛围、展现理念碰撞的隐性资源。三是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的整合互补。网站尽力避免大量理论知识的“搬迁”,着重提高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践资源的比例。四是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的有机融合。网站力求资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增强资源结构的立体性和鲜活性。

3. “动态交互”原则

资源网站要真正促动学习者的“学”还务必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环境。基于此,我们以系统教学设计理论为导向,将资源网站建设纳入“教”与“学”两个系统中进行优化设计。网站建设除了发挥传统的资源搜集、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外,还足够重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与教的互动以及高校教师、“双实基地”教师、免费师范生等不同主体的交互。网站主张充分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创新性的交互方式(如公告板交互、即时交互、邮件交互等),并将这些功能有机融入资源网站的应用平台之中,从而提高资源网站的整体效能。

4. “规范易用”原则

资源网站着重关注的是资源上传与分享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信息存储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以及不同用户之间交流互动的便捷性。在坚持规范建设网站的前提下,考虑到“基地学校”的经济能力以及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本网站在开发环境和开发技术选择上,以稳定、实用、交互性强、易于部署的运行环境和技术为主,降低平台应用的硬件门槛,扩大平台应用的普适性。譬如,在平台架构上,我们采用了基于Web技术的B/S结构,其不仅具有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维护等特点,还具有较高的信息共享度;平台的Web服务器采用Apache,作为一种开放源码的Http服务器,Apache的应用普适性体现为可以使平台在大多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运行;平台选用Php作为开发语言。Php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编程软件,可以免费支持于商业和非商业用途,因此适合于教育应用;最后,在数据库选择上采用了MySQL数据库。MySQL数据库体积小、速度快、成本低,适用于中小型网站建设,适合在中小学校推广应用。

三、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资源网站的功能框架

网站以同时服务免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为主旨,一方面致力于为免费师范生创建虚拟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且结构良好的学习资源,培养其从教的专业态度和精神;另一方面致力于为“双实基地”的中小学教师开辟新型的学习路径,为其提供大量平时难以获取又切合需求的教学、科研资源。此外,平台还力求推动由免费师范生、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优秀研究生共同构成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四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基于这样的思路,网站构建了“四个板块、十四个模块”的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平台的基本功能框架

1. 联动资源板块

高校与“双实基地”在联动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过程中具有优势资源互补性。利用网站平台整合双边的优势资源,不仅可以为免费师范生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养料,也可以促动“双实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免费师范生“学生”、“教师”的双重身份,在双赢互惠的理念下,联动资源板块主要围绕教学资源、教研资源、学习资源的浏览、下载等功能来建设。在内容上,教学资源主要是“五课”资源,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与评课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说课稿、教学录像、课件、听课稿、课后反思、评课记录等;教研资源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素材,包括课题论证书、研究报告、实验报告、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学术论文等;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中小学各科目电子教材、电子图书、名师讲座、教育随笔等。在类别上,网站所建构的联动资源系统既包括外来资源,也包括自建资源。其中,自建资源是主体,外来资源是辅助。所谓自建资源是指高校与基地学校所拥有或合作开发出的资源,外来资源是来自诸如网络等其他途径的资源。

为了提高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该板块引入了“资源共享时录”和“资源利用排行榜”技术。“资源共享时录”主要用于动态实时地采集来自于访问者的信息。这种来自于终端用户的客观数据,比单纯的专家评价更加逼近真实情况,切合实际需求,有利于为资源建设提供真实参数。“排行榜”技术则有助于测量各种资源的现实利用程度,其所得到的指数更是可以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2. 联动主题板块

本教学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主要围绕“四个校本”而展开,即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四个校本”不仅是本教学模式的活动主题,其本身也基本囊括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资源网站设置了联动主题板块,下设“四个校本”模块。联动主题板块主要发挥成果展示与成果传播的功能。一方面,网站及时地把院校合作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以简报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使活动成果按类别得以记载和永久保留,也可以让免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全面熟悉和了解中小学校,进而把这种熟悉内化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院校双边以活动为载体在联动过程中制造了大量宝贵的学习素材,如校本培训系列活动中的专家讲座视频、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的特色课程电子资源、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中的优质公开课视频、专家精彩点评视频、院校合作课题的电子申报书、开题报告书、研究报告书等,网站对这些成果的展示有利于成果的广泛传播,发挥“双实基地双边联动”的最大效益。

三年来,伴随本教学模式实践的不断深化,网站内的资源不断更新、扩张,为了解决大量资源与用户需求日益专门化、垂直化的矛盾,减少寻找资源的麻烦和困难,我们在该板块增加了“站内搜索”技术,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资源。

3. 联动交互板块

联动交互板块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个不同学习者通过交互而形成的共同学习场域,以网站为载体,使免费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和高校研究生组成虚拟学习共同体,达成对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功能扩展。该板块由联动论坛、专家博客和咨询服务三个模块构成。联动论坛主要解决免费师范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方便院校交流而设置,具体包括《专家坐坛》、《资源交流》和《思想碰撞》三个栏目。《专家坐坛》栏目邀请高校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定期在平台上解答免费师范生提出的各种学习、发展等困惑;《资源交流》栏目通过虚拟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资源的不断更新与丰富;《思想碰撞》栏目延展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空间。

除了采用论坛这一协作交流工具外,平台还应用了当前流行的Blog技术,通过高校部分专家学者与基地学校优秀教师开通博客的形式吸引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互动当中。此外,为了优化服务,网站还借鉴目前风行的“互动式知识问答”技术,在该板块开设了“互动问答系统”。与传统的答疑系统不同,本系统主要采用“单问多答”的问答模式,即用户提交问题后,可以由其他用户或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来回复,并对已有的答案进行补充和评价。这种方式不但方便用户对回复的问题进行甄别,选出最优的答案,而且还有利于用户对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无形中提高了学习质量。

4. 联动管理板块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集结多边智慧、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系统。因此在网站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我们同样强调多边主体的智慧和力量。在网站管理上,我们要求高校与基地学校共同“经营”,实行“联动管理”机制,同时鼓励免费师范生的自治式协同管理,从而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联动管理板块主要由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新闻管理以及论坛管理四个模块构成。用户管理主要是对网站用户身份的审核。资源管理主要完成对资源进行分类、上传资源以及审核资源等任务,新闻管理主要负责院校联动过程中所有相关活动的新闻,论坛管理主要是栏目设置以及对帖子的内容进行审核。

在四个联动管理模块中,资源管理是重中之重。为了切实提高资源的可用度和共享度,在资源的上传以及资源的审核上,我们严格强调资源的标准性。总体而言,我们要求所有上传的资源必须同时满足技术性和教育性两大要求。所谓技术性要求,是指上传的资源要保证基本的技术标准。比如文本资源素材中,所有的英文字母和符号统一使用ASCII编码和存储,汉字则采用GB码。所有资源的存储格式应当是doc、txt、ppt、pdf、caj等规范存储格式中的一种。如果资源是图像素材,则灰度图像的灰度等级至少不应低于128级,而彩色图像的颜色数则不应低于256色。如果是扫描的图像,则扫描分辨率不能低于72dpi。另外,在建设视频素材时,原则规定使用WMA或者RA等流媒体格式,以规避网络传输速度慢的问题。教育性则要求所有资源应当有正规或权威的出处,要有实际的可使用价值。此外,为了促进高校与“双实基地”的远程协作,一方面我们对网站资源进行了层次分类,并赋予不同类型的用户于相应的资源空间和资源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双边管理人员随着院校联动活动的进展而及时整理、提炼与优秀学习资源,形成院校资源共享的动态机制。

四、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实践教学资源网站的应用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资源网站以免费师范生培养为依托,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模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整合教师教育的资源,力求实现“天网、地网、人网”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资源的活力和价值,推进本教学资源网站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强化网站的应用。

1. 拓展网站的教学服务形式

“教育技术服务是将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融合到服务之中。”[2]因此,教学资源网站不应当是教育教学素材的简单堆积。为了真正获得免费师范生以及“双实基地”教师深层次的、专业上的支持,则需要不断深化网站服务教学的功能,扩展网站的教学服务形式。总体而言,我们力求让网站达到“资源进学习、资源进课堂、资源进课程、资源进科研”的理想效应。具体的举措有:

一是资源服务自主学习,开阔学习的视野和形式。不管是针对“基地”教师还是免费师范生,网站尽量提供合理的学习指导、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手段、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力求组建由高校教师、免费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研究生等多主体构成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二是资源服务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不管是“基地”教师还是免费师范生,都可以从资源网站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下载诸如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课堂视频等以供借鉴和参考。另外,我们还以小学各个学科的各个单元为准,按照学年次序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按照主题建设成资源压缩包,并尽力完善资源压缩包的素材,以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交互技术也尽量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个体反思或群体反思的路径。三是资源服务课程建设,充实提高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发能力。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中小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也是免费师范生需要学习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基于“双实基地”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状况,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突出了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对充实“双实基地”的校本课程内容和提高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帮助。四是资源服务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研的效率和质量。教育科研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却也是高校的重点和亮点。因此,在本教学资源网站中,教育科研资源占有较大比例,且这部分资源主要由高校教师或者研究生负责遴选提供。

2. 建立参与网站的激励机制

为了推行资源网站在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教师之间的应用,扩大资源的应用形式,我们对每届参与本教学模式的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教师进行了必要的培训,旨在提高其资源创建、分类、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培训的内容既包括像教学资源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分类管理等基本的应用技能,也包括基于资源网站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等内容。实践表明,恰当的培训对提高免费师范生,尤其是“双实基地”教师使用资源网站的兴趣、信心和效率非常有必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和“双实基地”一起建立了免费师范生、教师参与资源网站的激励机制。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上传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使用教学资源的次数和成果,三是参与网上交互的频率和密度。我们把评价与奖励相联系,对于在资源建设和使用中表现突出、成果显著,对网站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则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如针对免费师范生,评价结果要求占期末实践考察成绩的10%。对于“双实基地”教师,则把参与网站建设表现作为一项教学成果纳入年终考核和业绩评定之中。

3. 扩大网站的功能辐射范围

网站平台是高校与“基地学校”围绕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而互动合作的有效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站只能限制于高校与“双实基地”之间。扩大网站的功能辐射性,不仅可以使本资源网站成为推介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窗口,也可以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网站建设中来,为网站资源的丰富和完善添砖加瓦。扩大网站功能的辐射性主要依靠网站链接而实现。除了高校与“双实基地”自身将本资源网站作为单位网页链接源之外,我们还与区域教研机构(如区域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师进修学校等)协商,将本资源网站链接到其门户网站中,以更大地扩大网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总结与展望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是对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三年来,在项目研究人员和“双实基地”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促进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成长,更带动了所选取的某所“双实基地”农村小学教师显著的专业成长速度,同时改善了大学的教师培训范式,促进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本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资源网站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同样功不可没。自2010年11月网站正式投用至今,网站访问量已经破千,网站存储的教学资源颇为可观,网站成为了参与本教学模式改革的许多免费师范生和“双实基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库和可靠帮手。最近,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参与本项目的高校教师、免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对网站整体比较满意。但是,网站在日常管理、资源更新等制度建设上有待完善,在资源的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送和个性化存储等个的开发上更是有待深入探索。此外,随着本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站的功能和内容都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修正再实践”的有序循环,如此,方能最优实现教学资源网站的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篇6

一、找准起点,关注过程

要让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新知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愉悦,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联系实际,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一方面,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解决问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结构为开放性结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关注信息,理解文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所承载信息的处理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要确认所给信息。第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下面我们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圆的面积公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信息描述:教材按照主题图“拼一拼”“议一议”“试一试”的顺序和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其中“拼一拼”通过切分圆为若干等份转化成“接近于长方形”的图形。“议一议”主要在“拼一拼”的基础上通过讨论“长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试一试”主要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主题图中的问题。针对上述内容信息,一位教师对课堂学习过程作了如下设计。

活动l:回顾“圆的面积”概念。

活动2: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活动3: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对应“议一议”信息)(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方法――长方形,进行公式推导)

通过课堂观察后发现,教师依托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活动2、3是本节课的核心与重点,集中体现了教材中“拼一拼”“议一议”的信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将教材提供的信息都囊括于设计之中,教师将“拼一拼”“议一议”糅合起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

事实上,教材是有生命的事物,它以文本形式承载着编者的思想和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阅读教材,与教材编者对话和交流,最终达成与编者的融合。

四、回归主体,引发思维

课堂教学设计要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及自我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实现,特别是体验性参与。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验与验证。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其过程性正好内在地吻合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接受与内化过程。同时,体验过程本身可以借助具体的实践载体展开。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行为中融合知识、情感,达成问题的表征与内化。同时,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让所设计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发思维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回归。

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及安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下水道无盖图片》,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意识到了哪些危险存在?

生:下水道没有井盖,路人会不小心掉下去。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按个井盖。

师:井盖是什么形状的?但是我们要按一个多大的井盖呢?这个“多大的井盖”是让我们求出它的周长吗?

生:不,是面积。

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无盖的下水道”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让学生们摸一摸,感受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利用圆的面积教具,分组研讨,演示交流,学生合作,推导公式。

出示课件问题: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

比较一下,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报、采访小组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并通过电脑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可以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援助中心”活动环节,以游戏情节,按照由易到难的训练顺序,引入圆面积的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叙述,除了学习到圆面积的相关知识以外还提高了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懂得学到的知识越多,对自己对别人帮助越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的学习动力。

篇8

关键词:椭圆;焦点三角形;内心;解题能力

一、椭圆的焦点三角形“四心”轨迹绘制

对于椭圆的焦点三角形“四心”轨迹绘制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几何面板模式,对于椭圆:焦点三角形的四心轨迹进行分阶段以及知识点的传授,同时针对一些学困生因材施教,选择几名学困生在黑板上进行绘制,教师从旁加以辅助与指导,其余学生亦跟随教学课堂共同绘制。

基于绘制图形的完成,教师进行科学化的分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图形、已知知识与方程式等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每组学生完成求解轨迹方程之后,教师逐一点评每组的优缺点,意在更正学生固有知识理论的运用缺失,以及鼓励一些简化方式的认同以及其余可取之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从上述的椭圆:焦点三角形“四心”轨迹的绘制以及轨迹方程的求解过程,充分展现了现阶段教师职能的多元化以及“数形结合”解析几何教学,即确立了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几何教学过程中“几何面板”的重要性,使其发挥生动、直观以及探究的教学作用,让学生能够对教学课堂有着不一样的认识与接受,从而促进其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课堂的“留白”思考与练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基于数学其科学化的特征,应当强化对于课堂上的思考与习题教学,让其新知识、新能力以及新方式得以实际运用,从而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与难点进行深入学习与掌握。

(1)求椭圆E的方程;

(2)若点D为椭圆E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F(-1,0),H(1,0),当DFH内切圆的面积最大时,求DFH内心的坐标。

对于“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结合“留白”的设计过程,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二次手绘图,通过绘制过程去独立思考解题关键点以及方程式的运用分析,整理如下思维流程:(1)由椭圆经过A,B,C三点设方程为mx2+ny2=1得到m,n的方程解出m,n;(2)由DFH内切圆面积最大转化为DFH面积最大转化为点D的纵坐标的绝对值最大D为椭圆短轴端点DFH面积最大值为。

在“留白”思考与练习过程中,教师依旧采取教学点评的模式,指导部分解析几何错误的学生,整理、总结与分析其错误形成点,再次巩固一些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运用,并为学生指出解题核心点。

通过教师的解题指导,让学生产生“疑”,即:椭圆焦点三角形的垂心轨迹并不是两条抛物曲线,猜测与计算它与哪些初等函数图象有关?

教师打开设计过的多媒体图片、方程以及函数图象等进行播放,让学生产生联系性思想,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性思考,并让每组学生提出一种初等函数图象进行分析。通过此类“留白”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新知识上的运用与交流,激励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教师从旁进行辅助与观察,详细注意小组学生的思考,以便其更好地掌握综合学情,优化之后的讲解过程,从而更加切实学生的知识层面学习与交流,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圆锥曲线,以本文的椭圆的焦点三角形“四点”教学设计与研究,其涉及知识、技能以及方式较多,在求解时,要多思考、多联系,合理进行转化,以优化解题方法。通过其整体教学过程,更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其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道.黄金椭圆与黄金双曲线的一个几何性质[J].中学生数学,2013.

篇9

一、做好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如果仅仅是参加微课比赛而做的小视频就认为是一节成功的微课,那么你就还没有走进微课。真正的微课是要走进课堂,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要想做好微课,首先要做好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微”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萃取方面,在课程内容选择之前,应将课程内容细化,一个学习对象只承载一个知识点,每一单元如果涵盖多个知识点,就做成系列微课资源。微课是一节课中的知识重、难点,因此,依据课程内容,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与实践教学等内容。如何解决这个重难点,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围绕重难点设计学习活动。最后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

微课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并制作出相应的课程,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他们要的是什么;充分考虑所组织的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组织上,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去解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让学习顺利地进行下去,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制作交互式的微课

微课作为信息技术的手段之一,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动态学习情境。这段几分钟的视频要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它没有学生参与,但也要激发镜头前学生的兴趣。

我们制作的微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教具边演示、演算边讲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比如“6的加减法”,我通过小兔拔萝卜的方式,把6个萝卜分成5组,让学生直观感知1和5,2和4、3和3几组数字,重点是让学生寻找加法和减法的规律。“除数和余数”我们用小棒列举出几组除法算式,余下的小棒就直接站在外面,学生很清晰地能够看出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并且比较出除数比余数大。这些课程内容都比较直观,代表一定的规律性,用教具演示得出的结果一目了然。学生在观看时,可以用学具和视频一起演示操作,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另一类微课是制作课件,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圆的面积”通过制作分割图,将圆分成若干份,形成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平移”通过动态的飞机飞行、汽车行驶、推拉窗的移动,让学生认识平移现象。“小数点移动”通过移动小数点,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感受小数点移动后小数的数值变化。“圆周率”微课中,制作了一个圆周率模型,圆在四段直径的直线上滚动,从0经过1、2、3、4,交叉点在3.14倍的位置上,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这类微课的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用教具不容易表达出来甚至是表达不出来,我们就要做成易于学生认知的动态课件或模型,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的理解。

三、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于教学,应用于教学。微课从教学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归到教学实践中去。课前,我们将微课上传到班级博客供学生学习,在课上让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答疑问。在课上再次观看微课,教师总结规律解决共性问题。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研讨,练习巩固。转变传统的课上讲授课下答疑,为课下学习课上解惑,即通常所说的“翻转课堂”。而线上学习的这几分钟要点,远比教师一个一个解答疑难效率高。

篇10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将近十年的教师,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学生对抽象的图形与几何这一方面的知识结构学起来感到困难。那么要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掌握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要点呢?通过平时的教学积累以及和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浅见。

一、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上课前,教师需仔细钻研课本和教参,多在网上找优秀的教案设计,多参考他人思路,从而理透教材重难点内容和参透编者意图,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P者在课前会准备好上课的教学工具,与此同时要求每位学生课前试着做教学工具,不要求做得很标准,但是只要求做,这样的目的是简单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在要求学生预习时,让他们带着问题预习。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做一个圆形的硬纸片,标出圆的半径、圆心;在讲圆柱体这一课时,让学生带一个生活中的圆柱体如圆柱的茶叶罐、锯一个圆柱状小木头等。要想上好图形与几何课,充分的预习和教具准备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二、把生活引入教学

我们生活中的现象有很多时候与“图形与几何”息息相关,结合生活实例,能将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简单化、具体化,能帮助学生直观、简单地接受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生活中很多实物的形状是小学生熟悉的,教学时引进生活实例,学生们会有亲切感,会对知识感兴趣,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三、组内交流是关键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时,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与方法,组内讨论显然很重要。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时常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实验;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沿着半径剪下,通过移补得到平行四边形,同时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的小组活动,引导他们理解图形变化前后面积是否发生变化,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课堂巩固为核心

经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们将新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清楚,掌握是否扎实,要适时检验并训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两道典型题目,叫两位学生进行板演,尽量选择学困生,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完成后先进行组内小展示,再进行班内大展示,大展示时先叫两名中等生进行点评,再叫两名优等生进行点评,并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的依据,其他学生有不同想法的举手发言,以此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拓展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此环节适当提高题目难度,可以让学生体会基础知识在具体题目中的应用。比如,在讲圆的周长教学中,提出靠墙做一个半圆形羊圈,需要栅栏多少米等。这些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但难度有所提升,学生极容易出错,通过拓展训练环节,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细节问题常提醒

图形与几何内容既有数量关系,还有单位换算,集数量和单位为一体。根据平日发现,一些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分不清,大部分学生不会单位换算,极易出现失误,教师上课时要经常提醒学生。比如在计算图形面积时,很多学生会将长度单位写成面积单位,计算体积时将体积单位写成面积单位。再比如画图时该用实线还是虚线,需标注角、垂直等符号,这些细节问题学生最容易失误,教师应当经常提醒。

总之,图形与几何内容与数与代数有本质区别,无论是教学方法与过程,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区别,不管选择哪种教学方式,只要把以上几点把握好,我想学生们一定会掌握所学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