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3 17:3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松鼠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松鼠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第1课轻轻松松听音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说教材:本节课是接触Adobe Audition的第一课。学习Adobe Audition

软件的启动、退出及播放声音文件的操作,熟悉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不同与普通的媒体播放器,刚开始会感觉有些复杂。熟悉各个工作区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Adobe Audition的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掌握与播放音乐文件相关的操作。了解Adobe Audition窗口的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程模式按钮兰、库面板、传送控制器、工作区,熟悉它们的功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用Adobe Audition打开并播放音乐文件。多数学生有使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乐的经验,但Adobe Audition比一般的媒体播放器的界面复杂。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音乐编辑音乐的内容,所以熟悉界面首先从使用Adobe Audition播放音乐入手,逐步扩展到各个功能区,学生在脑海中有了软件功能的轮廓后很容易掌握界面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启动与退出Adobe Audition的操作方法;

②悉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

③利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过程与方法

①过学习,认识并熟练掌握启动与退出Adobe Audition的操作方法;

②过了解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的能力;

③过学习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增强学生对Adobe Audition的简单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互帮助、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②过本课的实例内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积极探索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

②教学难点:利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教法

学法

1.教法:传统讲解法

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Adobe Audition界面功能区的划分,加深学生对工作区的认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Adobe Audition播放的呈现方式与普通播放器的异同。

播放音乐的具体操作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相互交流,互教互学,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共同提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意图

1.引言:同学们,计算机的功能很强大,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它听音乐放松心情,也可以用它自制个性化的音乐。Adobe Audition是集播放、录制、编辑于一体的音乐软件,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它吧!

2.课件播放:播放“指南针”了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播放“小学堂”激发探索欲望。

1.听引言,感受播放音乐的奇妙。

2.看视频,感受现代科技给播放音乐带来的巨大进步。

3.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准备完成任务。

1.从计算机里听音乐导入新课,具有时效性和教育性,并以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为情感目标驱动本课教学。

2.通过歌曲视频,了解歌曲播放的大概过程。

一、 启动Adobe Audition软

件。

1.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包里的教学软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Adobe Audition软件的启动方法。

2.认识Adobe Audition窗口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程模式按钮兰库面板传送控制器工作区

二、 练一练。

1.be Audition播放音乐文件“筝独奏”

⑴击桌面Adobe Audition图标,打开Adobe Audition;

⑵单击【文件】菜单【打开】【查找范围】【资源库】【筝独奏】【打开】。

单击传送控制器面板上的播放按钮,播放《筝独奏》。

2.退出Adobe Audition。

⑴单击【文件】【退出】。

⑵单击Adobe Audition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3.想一想:编辑音频波形与编辑Word文档有哪些不同?

1.观察、领悟、感知。

打开Adobe Audition软件。

2.认识窗口各分的组成,说一说各部分功能。

3.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3.自行完成任务。

1.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包里的教学软件广播,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Adobe Audition设备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只演示最基本的操作,将具体的操作方法留给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播放好音乐文件。

以小组为单位,1—2、3—4小组互为对照组。

挑战一:熟悉、掌握Adobe Audition软件的使用,掌握Adobe Audition传送控制器各按钮的功能。

组织各组汇报学习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挑战二: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Adobe Audition窗口组成。

个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挑战三:以小组为单位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引导学生互相听自己播放的声音,鼓励大胆探索实践)

组织各组汇报操作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1.小组讨论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根据分工,各自完成分担的任务,并最后汇报总结,完成挑战一。

2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分享学习成果。

3.在教师引导下,体验电脑录音的优势,完成挑战二。

1.用挑战一引导学生掌握Adobe Audition设备传送控制器各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发现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的操作方法。

3.引导学生探索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掌握计算机播放音乐文件的基本方法。

1.组织学生代表谈一谈成果篮中的三个问题,交流学习收获。

(适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2.总结本课:这节课通过学习,熟悉Adobe Audition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学会使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掌握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的基本方法

3.引出下一节课:

下节要学到如何录制声音文件的操作。

1.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课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2.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汇总意见,并由全体组员共同选出发言代表。

3.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同学互相启发。

1.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从学生的总结中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

2.播放声音文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最后总结,为本课画上句号,引出深入探究的话题和后续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以期待。

在家用Adobe Audition播放一首自己熟悉歌曲,并通过网络分享给亲友和同学们。

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心得。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第1 轻轻松松听音乐

启动Adobe Audition软件

1.【开始】【所有有程序】【Adobe Audition】

2.认识Adobe Audition窗口组成

篇2

一、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趣“,创设多元的生活化情境

案例:教学“时、分的认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认识时、分、秒,去感受时间的长短,去感受时间的珍贵。

1.“制作钟面”,学生分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一起动手粘贴或剪拼一个钟面,让学生去认识钟面上有一些什么东西,并用记录单记下来,在小组之间相互汇报的过程中了解这些知识。

2.“操作钟面”,让学生看着老师出示的钟面说出是几时?再在自己制作的钟面上摆出4时、7时、11时。然后教师出示谜语:“公鸡喔喔叫,两针成一线”“太阳当空照,两针一起靠”,让学生猜一猜是几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3.“珍惜每一分钟”,先让学生静静地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再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自己设计的活动,如:写字、算算术、画画、撕窗花、数数字……,再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分钟内完成的事情,使学生懂得时间的珍贵。

4.“说说你对时间的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积累的时间格言,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

5.“钟表的历史”,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介绍钟表的变化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用生活情境作导向,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情趣性和连贯性,教与学轻松自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序“,构建开放的数学化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W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创设情境:小动物们参加小松鼠的生日聚会,小松鼠为它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生日聚会中,小松鼠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能帮它解决吗?试试看。

2.议一议:根据小松鼠准备了5个苹果和3个梨,让全班学生讨论有哪些说法。(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兴趣浓厚。

3.摆一摆:请学生用■表示苹果,用表示梨。先摆3个,再思考■比多2个怎么摆。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摆着自己准备好的教具,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4.想一想:根据“■比多2个”这句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先摆20个,那么■要怎么摆?”这是同学们个个凝神静气,认真思考。

5.说一说:

“上面说的哪些较大数是有哪两部分组成的”,先同桌之间说一说,在指名说说,让学生的思路逐步明晰起来。

6.试一试:“在生日会上,小兔和小花.......赛吃萝卜,小兔吃了5个萝卜,小花牛吃的比小兔多2个,小花牛吃了多少个萝卜?”同学们边表演,边讨论,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地完成了这道题。

7.练一练: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开放性练习、综合练习,按照学生的层次进行,不仅巩固了知识,活跃了气氛、而且促进学生的全体参与。

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讨论、操作、游戏、交流,有利于激发兴趣――这一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从而更好地启迪思维。”。

三、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情”,营造情智共生的学习化情境

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技巧,更要倾注于“情”。

案例:教学“简单的统计表”

在应用实践、巩固新知部分可创设帮帮大象伯伯的情境:草原上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大象伯伯为大家服务,可是他太累了,谁愿意做小志愿者,去帮帮他。同学们都举起举起了手。

第一项:把大象伯伯做好的各种饼干给运动员们当点心,你能把这些饼干分好盘去送给小动物吗?请同学们按照形状(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分类)、颜色(黄色、红色、绿色)进行分类,完成统计表。

第二项:大象伯伯买回一些杯子,给运动员们发纪念品,你能按要求帮他整理一下吗?请同学们按照形状、价格分别进行分类。同时在填写统计表是注意合计一栏应该怎样填写。

第三项:大赛圆满结束了,小动物们都合影留念。大象伯伯想制作一个橱窗来展示照片。请你仔细观察说说怎样来给照片分类。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说。再选取两个分类标准,自己完成统计表。可能出现的分类情况有:按照片颜色

(彩色或黑白)、照片上动物的只数(1只、2只或3只)、拍摄方式(横拍、竖拍),独立填表,教师指导。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1-01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老师们在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既能细化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又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编排意图,还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情意发展,制定科学的能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设计。我校提出以“四问追击”(掌握什么知识;学用什么方法;获得什么体悟;培养什么能力)统领教学设计,研发了《研训一体备课表》。下面,我就该备课表使用中的目标制定谈几点心得。

一、教学目标制定遵循流程。

为了改正以往的备课中的生搬硬套和主观经验进行设计及无课标依据的集体备课现状。学校开展了“教学目标制定流程”的培训,规范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流程:读教材,明体裁;找目标,符要求;参要点,学要求;制每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求每条教学目标后须标明“课标依据”。这样教学目标不仅做到了有理有据,更是将课标中的学段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制定遵循“四要素”与“三可”相结合的原则

“四要素”是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行为动词(须可观察、可测评,避免使用“体会、理解、感悟等词”)、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效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表现程度(行为标准,具有可测评性)。“三可”即是:可观察、可测评、可操作。

三、效果

在正确的流程和原则指导下,我们的目标设定有了质的变化:

例1:北师大版第二册《车的世界》第一课时,使用《研训一体电子单元备课表》前目标设定为:

1、学生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车”字。2、学生能运用:看、听、拼、查、猜等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分析:目标1、2都是识、写字要求,应进行整合。写字要求太笼统,怎样才算会写呢?)3、学生能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车辆,熟悉它们的用途和特点。(分析:能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车辆,不客观准确,范围太广,学生难以达到。“熟悉”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用途和特点”提法有局限性。)4、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分析:“体会”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 “养成”本课不能达到该行为。)

经过培训学习,我将本课目标修改为:1、学生能综合运用:看、听、拼、问、猜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2个生字(保底)和所选用文本中的10个生字(拓展);能按正确的笔顺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车”字。(分析:落实知识的掌握与方法运用)2、学生能通过看图和联系生活认出常见车辆,积极自信地说出对它们的了解,如用途或特点等。(分析:符合课标依据――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积极自信地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3、学生在具体情境(“看车展”)体验中,能辨认、选择站牌,知道文明乘车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能说出一两条交通法规要求或遵守交通法规的具体行为。(分析:运用内外结合目标表述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获得什么体悟。)

例2:再对比:北师大版第二册《元宵节》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修改前:1、会认10个生字,注意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分析:“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并且缺乏具体方法,“培养”行为动词模糊。)2、会写生字7个,能按笔顺规则认真写字,继续注意写字姿势。(分析:同为识字写字目标,可以与第一条合并。“认真写字”怎样才是认真呢?不可测评,“注意姿势”缺乏行为标准。)3、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背诵。(分析:“指导学生”行为主体指向教师,出现主体错位。)

修改后:1、学生通过听读识字、拼读识字等方法能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和新偏旁“方框”,并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书写7个生字,书写时注意正确写字姿势。(分析:落实方法运用与知识的掌握,更细致准确地把握单元知识要点。)2、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94%学生能背诵儿歌。(分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基于班级个别特殊学生情况,将背诵积累目标达成要求精确到了94%。)3、能结合生活与课文简单说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分析:行为动词“说出”指向的行为主体仍然是学生。“结合生活与课文”内外结合陈述目标行为条件,“简单”指向行为表现程度。)

例3:北师大版第六册《松鼠》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修改前: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概括段落大意和课文内容,说出文章脉络。3、了解松鼠外形特点,感受作者对松鼠的热爱之情。

篇4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为大家推荐的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素材,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 、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 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

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如果你是母亲,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吗?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形容?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 写父亲对“我”的评价,批评“我”在哪儿?

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读出父亲的语气。

交流父亲心理。

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父亲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3)师:当巴迪拿着国际大奖去给父母亲看时,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

3.师小结。其实,我明白,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板书:爱

4.对于父母的爱,作者在文中也有文字可见,找出来读一读。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5.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师:学了课文,谈谈你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四、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学到这儿,我们再来替巴迪写写获奖感言,我们只要把练习的话稍作改变就能变成获奖感言。

2.生自由写,师巡视。

3.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五、深度开掘,提升主题。

1.我们的成功还应该感谢谁:(自己 自己的谨慎)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3.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赞扬 父亲 批评

谨慎

成功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目的,了解说明文。

2.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谁来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太阳、松鼠的什么特点?

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明事物的特点

太阳------远 大 热

松鼠------漂亮 乖巧 驯良

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交代清楚,就使用了说明文这种体裁。(出示课件2)

二、整体感知。

师: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和同学们交流。(出示课件3)

师总结: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

师: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

生讨论,并回答。(出示课件4)

师总结:

板书: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介绍。

2.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师: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出相应的例子。

生总结并回答:(出示课件5)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出示课件6)

《太阳》一文就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三、比较鉴别

师:同样是说明文,《太阳》和《松鼠》相比较,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生总结并发言(出示课件7)

同样是说明文,和《太阳》相比,《 松鼠》一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出示课件8)

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太阳》一文语言较为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描述更细致。

板书: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四、初试身手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也知道了怎样写说明文。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事物吧。

要求:选择身边的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生自由选择,组织语言

师请同学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提出优点和不足。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白鹭》这篇散文的2-5自然段改成说明文。要改成说明文,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熟悉的课文引入说明文这一体裁,明白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方法。同时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这样学生们会对说明文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作业的设置,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2.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层层深入地了解说明文。这样既环环相扣,又非常紧凑。

篇5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育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体会松鼠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篇6

关键词:教学目标

实效

启发诱导

应变

“真是精彩极了,你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童话世界!”

“我认为你应该强调这篇童话的创作背景?”

“孩子们读的真好啊!”

“跟我教这一课还真不一样呢。”

······

还是从前不久我上《卖火柴的小女孩》那节公开课说起吧。刚一下课,就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场教师你一言我一语,毫无保留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诸位发自肺腑的评议声中,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也从心底腾起一丝困惑之情。一节课成功与否到底该如何评价呢?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如一节精读课文的评估标准,与一节略读课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阅读教学,由于年段不同,课文体裁不同,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对一节语文课进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我认为一是指教学目标是否全面。二是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语文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的片段,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的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师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是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的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一个人的时候更少了。说明的生活多么简朴。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的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如,一年级《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又比如,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也许每一位教师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还曾经谈到社会制度的问题,认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教这一课,还要体现这种思想的话,显然是有悖于选材意图的。教学之前一定要准确理解选材意图,人道主义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我们一要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二要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人们之所以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广泛传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她早已跨越了社会制度和地域的局限。从教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对这篇童话做出准确的思想定位。

第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处理,主要指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的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重点的,比较容易解决,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第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么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授之以渔”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学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最后,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篇7

情感: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行为: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段“诚实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既是诚实教育,又是文明礼貌教育。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有过随便拿、随便翻别人东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当然,他们不是偷偷摸摸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归自己,而是未经主人允许就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走。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是由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从心理上讲,儿童一般是出于喜欢别人的东西,眼前急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是对别人的新鲜物品比较好奇,才去动用别人的东西。认为先拿去用一用,用完之后再还给人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有时候就忘记归还,再加上儿童年龄小,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他们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问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很难想到自己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哪些不良后果。这种行为虽然不同于“偷”,但也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这种坏毛病发展下去成为习惯,将会腐蚀孩子的幼小心灵。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从小重视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具有特殊意义。

教法建议:

1.对本课的教学定位要准,教师应把握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从而明确:他们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因为自己喜欢、想玩或需要,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就拿走去用,这与占小便宜,想要别人的东西不一样,更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但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没有礼貌的行为。

2.本课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推己及人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会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认知:

1.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尊重别人、没有礼貌的表现。

2.知道随便拿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情感: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行为: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教学重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使学生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不高兴)

1.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图画课上你正要给树叶涂上颜色,发现绿色笔被别人拿走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小结:

当别人随便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要用时会很着急,对拿走东西的人产生不满,因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过渡导语: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还会引来哪些不好的后果呢?下面让我听一个小故事。

二、学一学。(使学生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放音频(课文第1段)

1.小组交流:

(1)松鼠欢欢在采松果时,小口袋不够用了,他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的图2)

(2)松鼠欢欢为什么没告诉熊大婶,就拿走了她家的水桶?

2.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师:松鼠欢欢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请大家往下听

放音频(课文第2段)

1.小组交流:

(1)欢欢拿走了熊大婶家的水桶以后,熊大婶家发生了什么事?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3)

(2)熊大婶为什么这么着急?

2.全班交流:

欢欢该不该随便拿走这个水桶?为什么?

3.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使东西的主人要用时找不着而着急,造成麻烦,耽误事情。因此,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为别人着想的不礼貌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是很不应该的。

师:欢欢知道错了吗?它后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咱们继续听。

放音频(课文最后一段)

1.同桌互相说说:

(1)松鼠欢欢听到熊大婶的喊声后,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4)

(2)欢欢为什么要道歉?

2.小结: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知道错后,应该立即道歉,求得别人的原谅。

3.全班展开讨论:

如果确实需要用别人的东西,应该怎样做?

4.小结:

别人的东西如果确实需要用,必须要得到主人的允许,而且用完后还要及时还给人家,以免人家着急,给人家添麻烦。

过渡导语:

松鼠欢欢改正了错误,懂得了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请你们帮下面这些同学想一想,遇到这些情况,他们该怎样做呢?

三、看一看。(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看书(“看一看”中的图1)

1.说一说:

这位同学可以把小江的新篮球拿回家去玩吗?为什么?他应该怎么做?

2.小结:

别人的东西即使自己特别需要,特别想玩,也不能随便拿走,因为这东西不是自己的,如果想拿走,必须得到主人的允许,玩完后要及时归还。

看书(看一看中的图2)

1.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1)这位同学可以拿出小琴书包里的画册看看吗?

(2)为什么不能随便翻别人的书包?

(3)她应该怎么做?

2.小结:

随便翻别人的书包,是没有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千万不能这样做。

过渡导语:

咱们明白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下面请大家当小老师来帮帮小芳。

四、议一议。(加深理解用完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的道理)

出投影片(“议一议”中图)

1.认真看图。

2.讨论:

小芳哪点做错了?

请你告诉她应 该怎样做?

3.小结:

向别人借东西时,不仅要得到主人的允许,用完后还要及时归还,否则会让人家着急,给别人添麻烦。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特色;《司马光》

就低年级语文教材来看,老师一般不研究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而教学重点是朗读、识字、写字。写作就是“说话写话”,而这种写话说话的训练,是渗透在平时阅读训练中的。最近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司马光》一课,这位老师就尝试着在低段语文阅读课上渗透说话写话的教学。她的教学设计让我对低段语文如何进行指向写作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寻找文本空白说

寻找文本的空白点,比如《小松鼠和大松树》中,小松鼠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还有《奶奶的白发》中,听了奶奶的话,“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此时,“我”心中在想什么呢?《司马光》是个历史故事,第一段是环境描写,第二段是别人的对比描写,第三段是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老师没有让一年级学生仿照课文分成三个自然段来写另外一个人,而是挑选文章中的第二段,重点训练段落是“小朋友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经常见到,曾经有人调侃我们,说从一年级的语文课到六年级的语文课,大家一直在说这个句式。接着再引导孩子看第三段,作者用两个动词,写出了司马光的沉着和冷静,动作果断而干脆。老师巧妙地引导,不仅让一年级小朋友来模仿这个段落,而且还教会他们抓动词写人物的品质。所以笔者认为,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文本中有价值的空白,发挥想象,填补空白,使文本内容更丰富,同样拓宽了阅读课的宽度和深度。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

第二个训练方式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密切关系。比如《蘑菇该奖给谁》中,第一次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的对手不一样,得到的待遇不一样,那么,第二次,他们又会和怎样的对手比赛呢?学生怎样写,完全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息息相关。这位执教《司马光》的老师选取了文本说话的点后,孩子又该说什么呢?在引导孩子感悟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动词“搬”“砸”时,又进一步追问司马光怎样搬,小朋友还能说答案来。接着再问小朋友,司马光怎么砸?因为文本中说到“司马光使劲砸”,小朋友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安排“使劲”一词,就说“司马光非常使劲砸”“司马光非常非常使劲砸”。从答案中感觉到了小朋友的可爱和无奈,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接着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插图,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什么才叫“使劲”。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被打开了,接着说得更细,比如关注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甚至有个别孩子还会说出司马光心里的想法。你看,这样说不仅紧扣文章内容,还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三、迁移写作方法说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目标的要求,低段阅读教学写作意识的培养,宜围绕怎样写好句子开展写作意识的训练,在落实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说完整的句子,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读过管建刚老师《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弄潮儿再向潮头立》《“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等文章后,又细细揣摩他的两篇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神奇的克隆》,不难发现“故事”似乎成了一个中心词。而这位上课老师似乎也紧紧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命脉——“故事”展开教学。将课文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二是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把动词讲具体,进行适当修饰,也就是具体讲第三自然段。以此进行学法迁移,指导小朋友写自己班上小朋友的事迹。比如可以先写小朋友“写字、扫地、画画、植树、擦黑板、浇花、洗碗、系红领巾、拖地”等其中的一件事,再模仿课文中“司马光没有慌”,也写一个中心句放在前面。这样尝试着教孩子说话的方法,孩子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能说得有序。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形式,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学科特点,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具体地说,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而且关注文本的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进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促使学生写作(说话写话)意识得以形成和提高,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于龙.“理性反思、科学实践”:语文课改走在路上——近五年来语文课程研究热点综述与趋势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篇9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是入学时间不长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我们上低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在低年级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我担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这几年来,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让故事走进学生

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认知活动主要靠感官去感知生动形象的事物,逐渐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凭借得到的表象进行思维。在教学中除了要安排一些童话故事以外,老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游戏活动,把活动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让书上的知识动起来

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2”“3”“1”“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艺术;陶冶;情趣;充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中老师的艺术修养体现在他们自身的言行中,这样的言传身教将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一、课堂语言艺术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逻辑、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一小节时“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此时老师可设问:小小的鸟蛋为什么是凉凉的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地想,在什么情况下鸟蛋是不凉的呢?不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考虑到鸟妈妈不在窝里,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能顺利取下鸟蛋的原因。

二、课堂情境艺术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认字,在生活中认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识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里将来会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树林”我让学生到讲台上延续我的板书,在蒙蒙细雨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树。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树,一棵、两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树,有些并不是很形象,但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课堂形象艺术还要包括一些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不符合,很快就被老师“矫正”过来,若有与计划设计不协调的其他音符,很快也会被“消灭”。因此,很大程度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遏制,整节课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呆板地听。其实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学设计做出回答,当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吻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努力引导,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将课堂编成表演的舞台,学生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主角。

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让学生识记“猴”字时。我事先把字词板书在小黑板上,因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单人旁边多写一竖。把小黑板挂出来以后,很多学生都认读了,一个眼尖的学生看出来了,提出了我多写一竖。因为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刹那的失控,随后我灵机一变,夸奖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老师故意多写了一竖,一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二是提醒你们别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处理使一堂公开课更加的完美了。课后有老师调侃问是不是我故意设计的。我告诉他们是我的大意,他们都对我的应变表示赞赏。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大家想一想,平时你看到过乌鸦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学生都摇头。

师:那么假如你是乌鸦,你会上哪里找水喝呢?

生:池塘里,小河边,屋檐下的水沟里,泉水边,井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