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范文

时间:2023-03-17 05: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说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说课稿

篇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从3个、5个、9个待测产品中找出一个次品,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⒉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验证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⒊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出示课件(3瓶口香糖)提出问题

1、哪个办法能最快帮小明找出少了一颗的那瓶口香糖?

办法一: 用手掂一掂。

办法二:每瓶都倒出来数一次。

办法三:用秤称一称。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你会选那种秤?从而引出天平。并模拟天平找次品的过程。

这样做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

篇2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习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习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习法……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 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习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习,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样想 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么想 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 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习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3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①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

11%;②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问: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3)一根绳长5/8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3)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2、出示信息:(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篇4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篇5

上午好!(敬礼)

我的说课题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例1、例2)。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应用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大小不变。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用猜测和情境引入的方式,以及用实验、对比归纳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合作交流,逐步探索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知道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看见事物的一些本质,体验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把一个分数化成为指定分母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和一支彩笔。

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开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通过商不变规律的复习与新知识的联系,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妈妈分苹果故事情境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大胆自然地提出猜想,并引出课题。(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感悟理解,尝试探究

新课标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5页例1的内容(板书:例1),然后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自己做实验,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议一议”,然后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初步领悟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四、强化应用,巩固提高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本环节我主要围绕如何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题目解答,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1.基础题(课本练习四:1,2):以基础为主,主要激发中下层学生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题(多媒体课件展示):以生活实例为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3.提高题(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中上层学生设计,以达培优效果,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以上练习我采用的是开放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朗,突出重点,抓住特点,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篇6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二人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程序

1、 谈话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就以两个三角形的争论为的知识“三为切入点,让学生来评理,当一回公正的法官{激趣},你认为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用什么方法知道谁大谁小呢{设疑}?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 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 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

4、 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设计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又如:师说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篇7

关键词:文科类;大学数学;课前说题

一、 问题提出

高中文科班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厌烦、无兴趣,开展文科班数学教学创新迫在眉睫。文科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但是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也并非易事。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在课前采用了说题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数学课堂中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二、课前数学说题的界定

数学说题是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口述探寻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具体来说,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数学题目的认识与理解;说出题目的条件、结论和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定理、定义等);说出解题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说出为什么这样想的,等等。笔者把课前数学说题界定为:借助课前十分钟时间根据上节内容或新授内容学生有秩序地进行数学交流的活动,是对数学教学有益的辅助

教学。

三、高中文科班数学课前说题辅助教学案例

1.课前说题的基本环节

(1)说题目:说明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所求结论、难点的位置、程度和等。

(2)说解法:解答的步骤和结论(包括一题多解)及这样解的理由。

(3)说思想:说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规律等。

(4)说延伸:题目的变式和结论的推广和拓展等。

2.组织形式

将班级分成五人一小组,根据课时安排每小组活动,合作学习方式,课前由老师准备题目或者学生自选题目,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课前说题,适当情况下老师指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学生课前说题案例

案例:一堂课高三均值不等式复习课学生课前说题

学生选择数学题:

学生说完题,时间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当然,学生能选好这样一个典型例题实属不易。在说题的过程中,该学生思路清晰,但并没有完全地掌握好本知识,也没有对题目的拓展。

根据该学生说题情况,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前瞻自己的思路的可行性,通过不显眼的帮助引导学生获得一个好的思路。思路获得的关键是x+2y=1的特点,联想均值不等式。通过师生互动,说题与解题得到有机会的结合,此例说题可以包含了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和构造函数模型。教师可以借机提出以下问题:

可见数学能力的提高不在于解题数量的增多,而在于说题和解题质量的提高,而且说题在课堂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掌握。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研究”。在解决问题前学生虽然没有验证取等号情况,但他对此题进行了挖掘、变通得到了,学生引出的变式题目比老师提供的变式题目让学生做更有价值。

四、结语

通过说题,主体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从反思到再认识,每个环节都有时间和空间得以顺利完成,从而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有效有序,为新的数学认识结构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不仅有利于解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表达能力,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说题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优化教师传统的讲课模式,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汪志强.如何“说题”———让数学习题课教学更有效[J].数学教学研究,2011,30(2):5-8.

篇8

《摆一摆》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内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重要的知识,是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而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说教法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和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测量卡片面积、举例验证猜想”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发现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以故事引入,让学生估一估两块草地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又让学生估一估所准备的长方形的面积,在交流估计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依据,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估计方法。

探究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拿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通过观察、比较表内的数据,让学生从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公式后,再一次组织学生检验公式的适用性。这是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理解数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高效作用

1.《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学案导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什么是“学案导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所谓“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打破过去只以教案教学的常规,通过“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程序和方式方法;

学案导学与学习过程、探究创新和高效课堂密切相关、互相促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育学生发现真理,不是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培养创新能力。

2.《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说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何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奠定“学案导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前的高效基础?

2.1目标: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操作和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热爱数学。

2.2掌握:

2.2.1掌握自己的学生学情,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进行课后总结;

2.2.2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2.3层次:根据学生区别不同的教学层次,即:学生层次、施教层次和评价层次。

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等因素,把特点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层次;在层次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2.4性质:

2.4.1趣味性: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就要注重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热爱数学;

2.4.2自主性:根据新课改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趣;

2.4.3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小学学生动脑、动手、动心的系列化学习过程,对于小学学生显得十分重要;

2.4.4创造性:新课改理论提出了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探究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性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找到个人知识的不足之处。

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实施“学案导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作用?

3.1真实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新n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不能理解明白,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效果。

3.2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那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构想就会初见成效。

3.3积极主动的“自我参与”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探究中学”的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以情动人,全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了以学生思维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书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理念。

3.4恰当合理的“结果评价”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成果。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具有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

4.《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实施“学案导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后的高效价值?

精心编制学案、提高课堂效率,要针对课本、针对学情、针对效果,灵活多样、不墨守成规,所以除了上述大的框套以外,我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引入;情境;梯度;小结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课堂进度和节奏都是非常快的,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了所有高中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常因为赶进度而使课堂枯燥乏味,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另外,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不在于数学本身,而是因为它在高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更多真心喜欢数学的人.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习者具有积极的精神状态,让人积极地探索、想象、记忆、不断提出问题,对不断解决问题,使人有真切的情绪感动,对数学有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到数学王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与乐趣.所以,解决这一诉求的最好途径就是数学课堂上的“问题”.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好的问题及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

一、新课导入的问题设计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在现行教材中,编者对这一块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章节、每一模块,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去设计,只要我们的学生对这部分的背景熟悉,大可以作为引入的材料,比如在2-1的合情推理一节的教学中,书上概括性的一句:数学中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地图的“四色猜想”、哥尼斯堡七桥猜想等等,我们只需要从这些素材里选取一些完善一下:

1.哥德巴赫猜想:观察4=2+2,6=3+3,8=5+3,10=5+5,12=5+7,12=7+7,16=13+3,18=11+7,20=13+7,…,50=13+37,…,100=3+97,猜测:任一偶数(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1742年写信提出,欧拉及以后的数学家无人能解,成为数学史上举世闻名的猜想.

2.费马猜想: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1601-1665)在1640年通过对F0=220+1=3,F1=221+1=5,F2=222+1=17,F3=223+1=257,F4=224+1=65537的观察,发现其结果都是素数,于是提出猜想:对所有的自然数n,任何形如Fn=22n+1的数都是素数.

3.四色猜想:185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

这些猜想是怎样得出的,它们正确吗?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但是,有些背景,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难以理解,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借鉴,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也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研组、备课组齐心协力,集体备课.

四、课后小结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如1-2第2节:《组合》一节内容中,我作了如下反思:

排列组合问题联系实际生动有趣,题型多样新颖且贴近生活,解法灵活独到但不易掌握,我们常常面对较难问题时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尤其当从正面入手情况复杂、不易解决时,可考虑换位思考将其等价转化,使问题变得简单、明朗.

试看以下几例:

1.注意区别“恰好”与“至少”

从6双不同颜色的手套中任取4只,其中恰好有一双同色的手套的不同取法共有多少种?

2.特殊元素(或位置)优先安排

将5列车停在5条不同的轨道上,其中a列车不停在第一轨道上,b列车不停在第二轨道上,那么不同的停放方法有多少种?

3.“相邻”用“捆绑”,“不邻”就“插空”

七人排成一排,甲、乙两人必须相邻,且甲、乙都不与丙相邻,则不同的排法有多少种?

4.混合问题,先“组”后“排”

对某种产品的6件不同的正品和4件不同的次品,一一进行测试,至区分出所有次品为止,若所有次品恰好在第5次测试时全部发现,则这样的测试方法有种可能?

5.分清排列、组合、等分的算法区别

(1)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甲一件,乙二件和丙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2)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三人,其中1人一件1人二件1人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3)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成三份,每份2件,有多少种分法?

6.分类组合,隔板处理

从6个学校中选出3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每校至少有1人,这样有几种选法?

通过这几个问题,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解题技巧、方法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总结,既富于学生以挑战性,又有了知识的归纳和拔高.

总之,教师巧妙地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问题设计,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月云.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方式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