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31 14: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处处是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活处处是课堂,我们许多知识都在课堂上,有些知识可以不再课堂上学,课堂上丰富多彩,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个有趣的课堂吧!
星期六的早上,我看见家里又脏又乱,就求妈妈教我做家务。妈妈说:“我们现在来清洁吧!”我先去拿了一把扫把,妈妈说:“扫地要从后扫到前,不用太大力,但要扫干净。”我就听妈妈的话试扫了我的房间,扫完了我叫妈妈检查一遍,妈妈说:“很不错。”这是我开心极了。我在拿了一条布子,叫妈妈教我怎么擦干净,带着这个疑问就去问妈妈。刚见到妈妈也在擦,我偷偷地溜在他的身旁“偷师”,看了一会儿,我终于知道怎么擦了,就趁他一个不留神,又溜回去了。我拿了一个盆子,拧开水龙头,放了清水,再放一点洗洁精下去。走到房间,我拿起了布子擦了起来,每擦一到地方,我都会注意细节,都会检查一遍。但有一张桌子有一条缝,很难擦干净,怎么办呢?妈妈就跟我说:“你用中指拿着布子擦就可以了。”学者妈妈的样子我把桌子擦干净课。妈妈还夸奖我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学就会了。是很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都会把它做好。
这是不是一个有趣的课堂?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9-01
虽然说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久,但是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没有显著的提升。就此笔者结合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其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将情景模式融入到生物教学中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的影子,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文景观,都和生物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将情景模式与生物教学结合在一起,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将生活和生物结合在一起,创设一定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可以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情景模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生物教学七年级下册,在学习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的时候。就可以将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与教学结合在一起。树木对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树木在我们的国土上被大面积地种植,可是由于木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树木被不断地砍伐,或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当我们学了食物网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后,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那么人类将直接或间接地缺少食物来源,最终将走向死亡。因此,我们要植树造林,保护我们的环境。
再比如说,为什么每个人和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为什么爸爸是双眼皮,妈妈是双眼皮我就是单眼皮呢?为什么爸爸的身高不高,妈妈的身高高,为什么我的身高就高一些?利用情景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地环境下进行学习,最终提高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生物理念探索生活中的所出现的生物知识。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生物意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积累一定的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和学习生物。
例如:在学习植物中有水分这一课中,李老师带着学生去户外进行了一次户外课堂实习活动。首先李老师选择了天气比较炎热的一天,他让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塑料袋,要求塑料袋必须是不漏的,到公园的时候,李老师要求学生将塑料袋套在植物上,要求必须是密封的。过了几个小时候后,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回到了公园中,发现袋子里都是水。李老师当即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在密封的情况下,经过太阳晒了几个小时之后,袋子里会出现水?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让学生尽最大努力找到答案。
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比平常表现的更加积极,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其中孙阳同学说出了为什么会出现水的原因,植物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水分,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水珠是蒸腾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气态的水,也就是水蒸气。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将生物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发扬学生乐于发现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3.将生物故事和生物教学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故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生物故事无论是从历史角度来说还是从我们身边来说,都有很多。
例如: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鸡特别有好感,称赞它"头戴冠,足搏距,勇斗,守夜不失时"周代有种叫"鸡人"的官,专门负责"司晨",就是在祭祀这一天,每当鸡鸣的时候,专门唤醒百官上朝。后来发展成在每天清晨,"鸡人"带上鸡冠形的红帽子,撞钟报晓。为什么鸡一到清晨就啼鸣呢?因为每种动物都有生物钟,科学家经过了研究表明。鸡的生物钟长在鸡的松果体细胞里,松果体在大脑和小脑之间,是一个松果形状的小内分泌器官。到了黑天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出一种叫黑色紧张素的激素,来控制鸡的活动。如果给鸡装上这种黑色紧张素的胶囊,鸡就睡着了。
再比如说在生活当中,农村都用狗看家。为什么要用狗看家呢?那是因为狗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发达,在百米之外,就能够察觉出陌生人的出现或者其他异常的动静。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因此在课堂当中适当的引入一些生物知识,能够恰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之后,将实验布置到家庭作业当中。让学生找出在生活中生物的影子,然后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生物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对于自己所不理解要勇敢地提出来,这样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不懂得知识点,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为什么解决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的研究和爱好。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型实验,比如说观察生物中的现象,噪音污染对于动物正常生活的影响、汽车尾气对于植物的伤害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可以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总而言之,在生物教学当中,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本文就生物本身的特点,将生物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将生物和情景模式教学结合在一起,并且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模式得出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来证明生物的重要性,所以说生物必须要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活化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基于生活,教学更具有生活性。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现代生活总会有历史的影子和痕迹。历史教学不能割断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体验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由于近几年中考总分中历史所占比例很小,被学生普遍认为是副科,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兴趣远不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就是和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相比也差得很远。中考历史所占的分值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历史教学的方法单一,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经调查,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给定的标准答案,而不想更多地去思考、探索。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利用或不会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因而欠缺收集、整理、利用历史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重要的一点:学生主体性缺失。尽管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但实际上,课堂教学仍然把重点放在对考试内容的训练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常常为教师所视而不见,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是追求考试成绩的功利性。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当做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特点。而且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总成绩,愿意把学习的时间用于语数外等科目上,花在历史学习的时间上较少。
三是布置历史作业的片面性。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生活化课外作业则处于一种更为尴尬的位置。许多作业设计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打造
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检测评价的生活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去安排教学过程、历史作业和历史教学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进行历史教学。如《五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近百年前的事了,但我国把5月4日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就是要青年在新的时期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要联系新时期的伟大梦想,鼓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的有效课堂表现在学习的效果上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技能是指通过各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生进行历史批评性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这里的“学法”不仅包括学习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原则和技巧,恰当拿捏各种与历史学习相联系的认知过程,而且还包括是否树立了远大的学习志向与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等。
三是历史作业的生活化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实现历史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生活化。历史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能否将历史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仅等于没学,而且还有浪费人力物力之嫌。在新课程实践背景下,应用的意义还在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潜能是否得到应有的保护、挖掘与培养。应用层面越得到师生的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能力也越好。此外,历史教学检测评价也要做到生活化。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 参 考 文 献 ]
篇4
关键词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05-03
Construction of Liv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Biological Class-
roo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CHEN Limin, WANG Wei
Abstrac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links with real life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carrying out live-oriented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on the basis of some teaching cas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build a concrete liv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ors in their live-oriented teaching.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live-oriented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1 前言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进行建构性学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提出了应“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因此,探索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初中生物课堂改革的发展,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尝试初步构建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
2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
笔者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为例,进行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尝试。
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
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
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3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1]。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图1)。
立足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实际,初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生物,让生物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焕发生命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局限和难度,例如:生活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和调控能力;如何调和丰富的教学活动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等,都是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仅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参考,具体使用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应变。相信随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生活化教学模式会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上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篇5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激活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背景是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精选出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连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上,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因此在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背景作为学习材料,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充分激活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那些用来装东西的盒子,如牙膏盒、茶叶罐、可口可乐罐、粉笔盒等,并观察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及不同之处。学生在生活中认真地找,有目的地观察,到课堂上带来了很多的物体。我便提议:“你们能把同小组同学带来的物体按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摆放好吗?”提议一出,同学们热情高涨,马上进行小组分工,很快就摆放好了。接着又问:“你们知道这些每组形状相同的物体在数学图形当中分别叫什么名称吗?”同学们一听兴趣十足,在小组当中猜想出了很多名称,如“长盒子”“圆柱子”“方正形”等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地进入了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是多么地有趣和有用。
二、权力回归学生,“温暖”充满课堂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三、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也要求教师“课要上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教师既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又要挖掘生活素材,寻找联系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纯真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鲜活的数学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教学用简便方法运算时,有些同学对“156-97=156-100+3”中先减100再加3总是难以理解。在此我们就可通过还原“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我们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经历来得到解释:妈妈有156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件97元的衣服,妈妈给了售货员一张100元的钞票,所以妈妈的钱现在就剩156-100=56(元),而售货员还应找还给妈妈3元,所以找回的钱是多付的部分应再加上3元。因此我们把减去97看成减去100,就多减了3,那么就因该再加上3。这样,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思考;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猿忠匝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在谈论教育问题时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以及时间。他认为学生的眼睛需要解放,不仅让他们看到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去观察社会、自然以及生活;学生的双手需要解放,提倡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头脑需要解放,不能让学生的大脑变得呆板,而需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学生的嘴巴需要解放,鼓励学生开口提问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空间需要解放,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社会生活,接触大自然,切身感受课堂外广大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时间需要解放,需要为学生留出一些充足的放松时间,而不能让功课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占用完。
教师要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工作,努力建立和谐、民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历史学科知识。教师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指导者的角色,努力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价值性。使历史教学课堂变得生活化,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活方面的知识,增加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力。教师还需要认真地思考历史事件,并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激烈的谈论,将其与课堂教学知识紧密地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能力。
二、不断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仅局限于学习历史教材内容,而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可见,单纯地为学生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并且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历史课程除了能够学习知识之外,还是一种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共同参与的学习体验活动。此外,教师还要认识到历史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还要不断创新、积极进取,使自己的历史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历史教师要使历史教学更具生活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目标。
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其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够较快地纳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贴近生活或来源于生活的历史教学资料中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并将其与历史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愉悦过程,也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小品等形式将历史教材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水平。
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篇7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情景;语言环境;游戏活动;语言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它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于是在设计How much is it?这课的教学时,本人试着去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一、凭借生活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教 “How much is it?It’s... yuan.”这个句型时,向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以此引出本课的句型“How much is it?”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说: Look,money. Wow! So much money.(Pick out 1 yuan)T:How much is it?(Help the Ss to say 1 yuan)
S: It is one yuan.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来引出并教授句型“How much is it?It’s...”。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跳一跳摘到了桃子”。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这个句型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课堂的生成自然也就精彩了。
二、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游戏活动
在本次课的操练环节,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中央2套的“购物街”节目的游戏方式,用CAI课件展示节目内容的片段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扮演主持人,先简单地介绍服饰的特征,再让学生来猜测课件中两件商品的价钱。当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领导者,操练单词和句子,使得与下一个环节的衔接和过渡非常自然、和谐。
CAI of a colourful dress
T:What’s that? Ss:It’s a dress.
T:Is it colourful? Ss:Yes,it is.
T:How much is that colourful dress?
S1: It’s... yuan. S2 :It’s...yuan.
T: It’s...yuan.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知道了怎样用英语去提问价格和回答价格的方法,也掌握了如何用英语去简单地描述物品并表达物品,既让学生巩固了单词,又操练了句型。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智慧从学生生活积累出发,那么,教学的生成效果就往往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在学习了 How much is it?之后,我们利用CAI布置成一个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编一个关于购物的小故事,用所学的句型进行表演。以下是学生自编的简短的小故事“go shopping”。
A: Good morning. Can I help you?
B: I want a shirt, please.
A: How about this one?
B: OK. How much is it?
A: It is ten yuan.
B: Oh, it’s cheap. I’ll take it.
A: Here you are.
B: Thank you. Bye.
对一门语言来说,说话人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及身份等因素都制约着说话的内容、语气等。教师应当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让学生亲自进行各种生活化的活动表演,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书本上的知识密切相关,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让英语生活化,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才会历久弥新,这大概就叫“润物细无声”吧。
参考文献:
[1]王冠芬.从导课进入英语新课堂.当代教育论坛,2009(3).
篇8
摘要:经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的。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责任,尤其是底子薄弱的农村初中教育教学更应重视这方面的联系。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实际生活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给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轻松。对此,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这也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影响,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薄弱,加之见世面不广,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广大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力求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下面我将结合我在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就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创设实际的生活环境,把生活引进数学课堂,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生活化。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现实生活中问题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课堂生活化,让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数学课堂。
其次,其次,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是14、15岁的年龄,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若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乏味无趣,甚至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厌倦数学。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大大丰富数学课堂。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向开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从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当代的教学理论其实正在从新的角度审视实践和实践经验在掌握理论知识中的作用。
二、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列举了“人与生日”的例子,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人与生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同一天生日的人很多;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切身的去感受数学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05-0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很多,处境很尴尬,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在此形势下,要想使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生物学技能,为国家未来储备更多的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潜在人才,笔者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进行了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课堂教学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一、用丰富前沿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求知欲。基于上述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时刻关注、搜集有关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开辟前沿科学板块,每节课用几分钟向学生介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方向、动态和成果。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向学生介绍爱滋病、非典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教师也可在课前有计划地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由学生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动交流,学以致用,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处理得有声有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又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初中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
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生物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知识才会升华。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调查了我校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意识现状,让学生组织材料,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并写出了优秀的学生论文。这些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安排了学生利用周日回家的机会,发动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再如,我们这里的很多人都有随着季节进山采山菜、搞“小秋收”的习惯,很多孩子也会随大人们一起去。我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们观察生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状态,学习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我还教给他们一些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知识,使他们自制了很多的生物标本,既学到了知识,更增添了兴趣。
四、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篇10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与学在交互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的相关理念。
综观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性、灵活性。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活动,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适应当今社会的有用人才。
2.构建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构建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二)遵循原则
1.交互性原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提倡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在交互活动中不仅能学得知识,而且能学习做人、待人、沟通、交往和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每个个体都应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在情感态度上由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求知。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时参与,积极地输入输出丰富的信息,不断影响或改变着教学的进程。
3.协作性原则。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活动。通过协同操作、协同讨论,学生享有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
4.开放性原则。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取终身有用的能力。
二、实践操作
(一)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
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能不断发展。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就难以发挥,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他们的思维火花就难以迸发出来。
1.师生互动,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2.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
当今,科学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代替手工式的个人创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样,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3.人境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境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也应该重视,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开辟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二)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1.注重师生位置互动。
一直以来,学生与教师之间总隔着一张不大不小的讲台和一级不高不矮的台阶。这些把教室分为两个区域:台上和台下,或者说是教育区和受教育区。这无形中给人一种“师道尊严”的感觉,更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谁与争锋”的不良定势。谁站在讲台上,谁站在讲台下?教师非得站在台上进行教学吗?学生只能坐在台下进行学习吗?不见得。因此必须在心理上撤去这些障碍,使师生之间做到“没上没下,没大没小”。这样,学生才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究,以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为手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始至终处于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2.注重师生权利互换。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是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
三、几点体会
(一)师生交互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交互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交换物品,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在交互活动中交换的是思想,有效的小组讨论,激活的是学生的思维,必定产生“1+1>2”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常常受环境的影响,在交互中常常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