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监管范文

时间:2023-04-01 07:1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监管

篇1

关键词:高收入人群 收入 监管 改革 完善

课题简介: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01210

当前的税收环境下,怎样去定位个人所得税,是合理设计个人所得税税制的一个前提。个人所得税有收入功能、调节功能两大功能。但从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持续增大,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调节个人收入作用的效果差强人意。在实际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倒挂”的现象,中低收入人群成了主要纳税群体,高收入人群纳税较少,偷漏税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现象的起因,既有个人所得税税制及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税收征管不利的原因,急需改革和完善。

一、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及缴纳税款的现状

首先,我国高收入人群收入的来源比较广泛,薪酬只是他们的很少的一部分收入,他们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资产收入、劳务收入、灰色收入等。因其来源广泛,所以不利于税款的征收。

第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收入采用的是3%-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而像劳务收入、生产经营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出让所得等却是20%的固定税率。高收入人群的主要收入不是工资薪金,而是像劳务收入等其他形式的收入,只需缴纳20%的固定税率的所得税,相对工资薪金来说,税率非常低。

第三,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于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是由个人自主申报,没有相应的监控措施。

第四,高收入人群中的部分私营企业主,他们取得的收入主要是生产经营所得,但他们的个人消费,很多却从他们自己的企业当中去列支。这样,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的收入,从而减少了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同时,企业归属于个人,也相应减少了个人的收入,就减少了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二、加强高收入人群监管力度及策略

1、逐步完善和改革现行个人所得税法

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所得税税制共有11个征税项目,费用扣除后按差别税率进行分类征收。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只适用于工资薪金,最高45%。而非工资薪金收入的税率是20%。所以,高收入人群通过做低工资薪金,做高非工资薪金收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少缴税额的目的。所以,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首先应采用综合所得为主,分类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把具有较强连续性、经营性和劳务报酬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对其他所得项目仍按比例税率征收,综合计征和分类计征相结合。

2、建立健全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及其配套制度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或者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和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对高收入人群实行双重申报、交叉稽核的监管制度,有利于强化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堵塞监管漏洞。但是目前,依靠纳税人主动申报,执行的难度很大,效果也不理想。在我国,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有大量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而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只是工资薪金收入,对灰色或黑色收入,隐瞒不报,却少有人被查处。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相关制度不完善、不配套。在发达国家,由于纳税人每月的收入和支出大部分通过银行转账进行,纳税人的收支都可以通过银行结算系统查询,对每个纳税人的税款缴纳情况都可以进行监控。纳税人如果存在纳税申报不实或是不申报的情况,很快就会被发现、受查处。而在我国,社会上现金的流动量过大,很多收入都是通过现金支付。同时,银行存款没有做到真正的实名制,税务机关很难通过银行系统对纳税人进行监控。如果纳税人自己不申报,税务机关就没有办法知道纳税人的收支情况,更谈不上追缴和处罚了。所以,为了使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得到真正地实行,必须有相关的配套制度。比如,加快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实名制制度,加快建立和普及全国联网的个人金融信用卡账号制度,真正掌握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加大对偷、逃个人所得税的惩处力度。同时,在全社会建立诚信记录和公示机制,将是否偷逃税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3、对于一些特殊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

高收入人群中私营企业的企业主,他们会把那些本该由个人来承担的诸如豪车、别墅、高档消费品等奢侈品的消费全部计入企业账上,算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一些私营企业主还通过投保保险,将投保的保费计入企业员工的福利、成本或补充养老保险等账目。这样,个人的消费转嫁为公司的经营成本,不仅少缴了个人所得税,企业也相应的少交了企业所得税。而在美国,即使是私人的企业,公司的正常支出和个人支出的范围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企业的账务中出现了个人的纯消费行为,那么税务部门就会认定这种行为是逃税的行为,将对企业进行严罚。所以对于这种把个人的消费计入企业成本的行为,税务机关要予以严厉打击,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个类型的高收入人群,他们处在金融、电力、能源、运输、医疗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部门,工资薪金之外的季度奖、车补、话费补贴、年终奖、效益津贴等收入项目名目繁多,又存在畸高的现象,应当加强对这些个人的重点征收。这样,既可以有效抑制少数群体不合理的垄断收入,又可以充分保障多数群体的正常收入。

对于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收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个人所得税税制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需要不断地修改和更新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收入人群征管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工,洪礼阳.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制的公平功能分析. 当代财经,当代财经杂志社,2011,(9):35-41.

篇2

纳税遵从,是指纳税人遵照税法及税收政策,向国家正确计算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行为。纳税遵从反映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税收征管的最终目标。

税收管理与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最本质、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在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征纳双方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差异性,再加上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长期客观存在,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两者博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不等于税收,在税源一定、税法不变的前提下,税源转化为税收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征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税收征管水平和纳税主体遵从程度是紧密联系的。

二、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博弈分析

在传统的纳税遵从经济学分析中,逃税问题通常被视为一种资产组合选择:申报的收入被看作是一种零回报的安全性资产,而隐瞒的收入则被看作是一种有回报的风险性资产。假定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目标都是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纳税人所选择的遵从形式是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应税收入,所选择的不遵从形式是故意低报应税收入。故意低报收入被查获后不仅要补税,而且要受到处罚。为了便于分析,还假定税收管理便捷、高效,因而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税务机关的检查能力足够强,并且高度廉洁,依法治税,因而违法的纳税人不可能通过贿赂等手段使税务执法人员。根据博弈论原理,可构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博弈模型,列出对应于不同策略组合的效用矩阵。

1、博弈模型基本假设。设纳税人的实际应税收入为I,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应税收入为D(D小于或等于I),适用比例税率t(t1),纳税人的逃税概率为r,税务机关的查获概率或者逃税被查获的概率为P(0t),税务机关的检查成本为C,纳税人的预期收益以其税后净收入(或者税后可支配收入)来表示。首先来看纳税人的预期净收益。在欺骗税务机关的情况下,如果未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I-tD;如果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1-t)I-ft(I-D),而纳税人在诚实申报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到检查,其预期收益均为(1-t)I(不考虑纳税人受到检查时的遵从成本);再看税务机关的预期收益,在纳税人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ft(I-D)-C和tD;在纳税人不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C和tI。

2、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根据双方博弈的假设条件,得到征纳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在征纳博弈中,参与者所选择的战略既可能是纯战略,也可能是混合战略。在纯战略选择的情况下,由于检查概率和逃税概率要么为0,要么为1,因而征纳双方的博弈不存在均衡解。现在分析博弈双方选择混合战略情况下的均衡问题,即参与人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选择不同行动达到的均衡状态。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而言,选择混合战略就是分别选择一定概率的遵从或者不遵从和一定概率的检查或者不检查,也就是说检查概率P和逃税概率r都不等于0。当纳税人在欺骗与不欺骗情况下所获得的预期收益相等,并且税务机关在检查与不检查情况下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也相等时,两者间的博弈就达到了一种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可以求出两者间的均衡解。

(1)检查概率的均衡解。给定检查概率p,纳税人选择逃税和不逃税时预期收益分别为:

选择逃税时的预期收益:G1=[(1-t)I-ft(I-D)]p+(I-tD)(1-p)

选择诚实纳税时的预期收益:G2=(1-t)Ip+(1-t)(1-p)

令G1=G2,解得p=1/(f+l)

(2)逃税概率的均衡解。给定纳税人的逃税概率r,税务机关选择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选择检查时的预期收益:R1=[tI+ft(I-D)-C]r+(tI-C)(1-r)

选择不检查时的预期收益:R2=trD+tI(1-r)

令R1=R2,解得r=C/t(f+l)(I-D)

根据求解结果可知,当税务机关以p=1/(f+l)的概率进行检查,纳税人以r=C/t(f+l)(I-D)的概率逃税时,征纳双方的博弈达到均衡状态。这一均衡解意味着,逃税程度随着税务检查的边际成本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处罚率的提高而降低。

3、博弈均衡的启示。首先,税收管理广度与纳税遵从度具有相关性,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越大,纳税人偷逃税的机会成本就越大,相对来说纳税遵从度越高;其次,税收管理深度与纳税遵从度有很大的相关性,查获率与偷税概率成反比;再次,处罚力度越大,违法风险越大,违法成本越高,纳税遵从度越高。在适度管理中,管理与遵从呈正比关系,在过度管理或管理不到位情况下,管理与遵从则呈反比关系。要在征纳博弈中取得最佳效果,必须正确把握管理与遵从的阀值,也就是博弈均衡点,使之从强制型遵从向自觉型遵从转变。

三、纳税遵从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征纳博弈的结果就是能够达成征纳双方都接受的一种均衡,但在现实中,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行为、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信息了解得相对不够,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纳税人有机可乘。有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纳税人中,40%的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30%的纳税人通过辅导遵从税法,还有30%的纳税人遵从度不高。应当说,这一遵从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管理因素。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表现在征管力量分布不均,税源管理比较薄弱,征管力度不够,导致偷逃税成为部分纳税人经常使用的小伎俩,初犯转变成惯犯,形成心理适应。同时,影响原本具有良好税收遵从意识的纳税人,造成其心理失衡,从纳税遵从转变不遵从,形成恶性循环;在管理手段上,稽查查获率与涉案定罪率偏低,处罚率低。在现实征管中绝大部分都取最低限处罚,没有根据偷税性质、情节、数额大小等标准进行处罚,这对少数存在侥幸心理不依法纳税的企业,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2、纳税遵从成本因素。纳税人遵从成本高而不遵从成本低是重要原因。征管业务流程较为繁琐,纳税人面对两税务征管机构,使遵从成本偏高。而纳税人不遵从成本较低,对不遵从税法所受到的处罚偏轻和罚款数量规定上的弹性安排,加之税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使纳税人的不遵从成本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纳税不遵从的主观故意。

3、法制因素。税收法律环境是规范征纳关系的刚性环境,能促使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纳税人依法纳税,而我国还没形成良好的法律环境,表现为:税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备,这给了纳税人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引发了懒惰性不遵从行为;税收执法程序不规范,税收执法手段软化,纳税人逃税成本小于遵从成本;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健全,纳税人偷漏税的侥幸心理增强。

四、基于税收管理影响提升纳税遵从的建议

尽管纳税遵从受到法律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博弈分析告诉我们,优化税收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纳税人的遵从度。理解税法是遵从的基础,降低办税难度是遵从的保障,而严厉打击不遵从则是对遵从的最好鼓励。

1、树立“人性化”征管理念,提供“专业化”税务咨询。提高纳税遵从首先要从税务人员理念的转变上着手,要建立有效的纳税人诉求和反馈机制,充分倾听并汲取纳税人的意见,以“更容易、更节省、更人性化”为核心制定遵从规划。要从方便纳税人办税而不是从方便内部管理出发来设计征管流程和相关信息系统。要本着公开、负责的态度与纳税人交流潜在的不遵从风险并指导其主动纠正,而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保持手中权力的神秘感。其次,税务部门应根据纳税人个体情况,从复杂的税法体系中梳理出适合的部分,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的辅导,并加强后续的跟踪管理。

篇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基本上能够正常满足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并且可以合理有效的保证的并且提高农村税收的实施开展工作,逐渐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与经济困难。

1.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难以控制由于现存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限制,管理和业务工作都和以往有所不同。财政税收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在业务和行政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管理人员受到了业务和行政的双重压力。压力的增加使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弊端与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就主要体现在税收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并且难以控制的方面上,不能够坚持原则,违背法律的意愿,这样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就没有十分有效地监管机制,对于很多地方的财政人员来说,完全就没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想法,无视违纪违规的行为,导致重大错误的发生。

2.监督监管工作不到位由于我国监管机构的不断改革,地方管理不断地削弱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力量,很多财政税收的人员被调离,导致财政税收的团队组成不稳定,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质量下降,工作进度整体滞后等问题不断地发生。当然,在硬件设施上同样也不能够得到满足,没有充足的经费,管理性质不明确,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民主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当今我国的现状中,一些单位和地方并没有且是有效的将财务工作做到公开化,也没有从实际上做到民主管理机制。

财务工作公开化和民主管理机制的形成是形成并且实施民主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形成十分关键的一步,我们一定要做到正确的落实,稳定的实施。在这其中,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核心工作内容。在很多地方和单位,都已经成立了所谓的民主领导小组,但是大多数成员的思想理念并没有转变过来,还有的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大多没并不是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导致这个小组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很多群众并不能从心里信任并且听从这个小组的意见。这样的民主监管小组,及时成立了,但由于能力不行,只能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也起不到真正的监管作用,使得人民群众很失望。

二、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创新的建议

1.构建和谐财税发展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财税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财税工作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和谐社会也会推动财政税收的发展。因此在财政税收管理制度的创新中,需要重视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在研究财政税收能够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的同时还要研究怎样利用和谐社会的构建来推动财政税收工作的进行。辩证的思考能够进一步优化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2.改革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稳定,我们首先应该摒弃旧有的重收入轻管理的机制,我们应该做到尽量减少人为影响,减少个人感情的加入,强化法律的作用,从而保证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可行性更强。除此之外财政税收的管理体制要尽量细致,条理清楚,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据可依,方便日常的管理和实施。建立良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能够强化对财政税收的管理,还能够满足新时展的需要。

3.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想要真正的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财政税收管理的问题,就要做到从人员上完善整体素质,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培训等方法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再深造,大力宣传职称问题。同时还要完善财政税收管理的考核制度,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起到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财政税收是政府的公共工作,因此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树立管理和服务意识,从心底上做到服务群众,服务大众。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调配能力和组织能力,成为财政税收管理的精英人才。

4.规范确定财税收支范围在确定财税收支范围时,需要遵循市场、优化以及服务的原则,在明确财政税收管理范围的基础上来科学地制定税收比例,使得财税税收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资源实现科学分配,将财政税收所得合理配置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当中。在进行资源分配时要注意实现区域分配的均衡化。相关部门要明确财政税收的职责,各级部门要按照规定行使权利,在进行财政税收工作时,要注意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辖范围,要进一步扩大财政税收的管辖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将财政税收管理逐步纳入到预算管理当中,但是必须要结合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的职责的实际状况。这样有助于解决财政税收出现区域分配不公的问题。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的协调性,处理好中央宏观调控的需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促进社会进步。

5.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建立在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的管理体制之上。为此,要不断加强财政税收的管理职能,要建立合理、全面、客观、有效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不断整合财政税收资源的基础之上将所得资金纳入到日常的预算管理之中。与此同时,要注意相关资金使用途径的公开,切实实现资金使用的完整与透明。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对财政税收资金的整合力度,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于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使得资金使用方向向农村倾斜,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信息的交流度,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充分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在使用资金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工作,要完善重点扶持与优劣互补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篇4

一、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一)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市政府每年年初向各镇(街道)、开放园区下达个体工商税收收入等协税护税年度目标任务。

(二)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市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向各镇(街道)、开放园区协税办下发协税护税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办法,强化考核机制。

(三)建立协税护税工作平台。完善个体税收社会化征收管理操作规程,开发建设全市联网的个体及零星税收社会化征收的信息处理系统,及时采集、传递、处理涉税信息,形成个体及零星税收协税护税网络和征收管理平台,全面管控税源。

二、优化配置协税办人员

坚持事权和财权相匹配、人员配置与税收总量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各地个体税源情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有重点、有步骤地对现有协税员队伍进行调整充实,优化组合。

(一)对现有协税人员进行优化配置。从税收征管实际需要出发,统一整合现有协税护税员队伍;人员配置不到位的镇(街道)、开放园区可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计划地招聘合同制协税员,择优录用,配强征管力量;其人员为镇管聘用人员,企业性质,工资报酬由所在镇(街道)、开放园区承担。

(二)市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合同制协税员招聘的指导和监督。制订《招聘实施办法》,明确招聘对象要求及招聘步骤、人数、工资待遇、经费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内容。

三、提高社会化征管质效

认真履行好综合治税职责,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征管质效,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地方税收保障工作,形成综合治税合力。

(一)密切财税协作。市国地税部门要紧密配合,分工协作,进一步梳理、整合个体税收业务,做到无缝对接。市财税部门要不断完善综合治税方案,做好综合治税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

(二)强化税源监控。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化征收工作,拓展个体税源管理深度,强化个体税收管理力度,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联动监管机制。

1.完善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平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平台,依托信息化支撑,强化税源管理。

2.构建镇(街道)、开放园区协护税网络。在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下,建立镇村社区一体的协税护税联动机制,完善协护税工作网络,整合部门资源,发挥联动作用。

3.加强专业市场税源管理。对新办市场实行“先进笼后规范”的原则,逐步管理到位;对已实行代征的个体零星税收要尽快纳入社会化征收系统。

(三)加强税收业务管理。市国地税部门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管理职能,抓好典型调查、定额核定、大户评估检查、税收分析等重点业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基层协税办申报、征收、发票、票证等管理情况,防止个体征管信息体外循环。市财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基层协税护税组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牵头组织考核督查,确保协税办工作安全规范运行,并配合市国地税部门,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协税护税人员综合素质。

四、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一)以2011年个体及零星税收为基数,确定2012年工作目标。协税护税工作目标列入市对镇年度考核目标,对考核结果按照市有关办法给予奖励。对各镇(街道)、开放园区通过协税护税新增的个体及零星税收,地方留成财力全额返还镇(街道)、开放园区。

(二)市国地税部门根据委托代征税款入库情况,定期与市财政部门结算代征手续费,作为各镇(街道)、开放园区协税办工作考核业务经费来源。

(三)市协税护税领导小组根据各地个体工商税收征收总量,核定业务经费结算比率。并按照“绩效挂钩”的原则,对各镇(街道)、开放园区年度收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协税办及协税员征管工作质量,按年度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拨付协税护税工作业务经费。

(四)对基层协税办不缴已代征税款,或为纳税人隐瞒应纳税所得、不扣或少扣税款的,由主管税务机关依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予以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合同制协税员、以及包庇、纵容、协助纳税人偷、逃、骗税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建议,所在镇(街道)、开放园区及时解聘,并依法查处。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协税护税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经信、教育、财政、公安、国土、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卫生、审计、规划、统计、住保房管、国税、地税、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为成员的市级协税护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定期召开协护税工作会议,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分析研判收入形势,查找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我市财源建设,吸引企业入驻及防止企业税源外流的具体措施。

(二)各镇(街道)、开放园区要加强对协税护税社会化征收工作的领导,选优配强协税办工作班子。各镇(街道)、开放园区要从现有行政干部或事业人员中挑选一名事业心、责任性强、熟悉业务的同志担任业务负责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地税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完善协税办和基层国地税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强化税源控管,确保应收尽收。

篇5

一、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的概念、表现形式及会计核算方式

所谓建筑工程挂靠经营,是指无资质证书的单位、个人或低资质等级的单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利用有资质证书或高资质等级的单位名义承接工程任务并向其缴纳一定管理费用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挂靠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被挂靠人,它是出借公司名义的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办有税务登记证,以查帐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则是挂靠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都办理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另一种是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个体建筑户、个人合伙组织、无证施工队等,一般不办理工商执照,不办理税务登记,这一种因流动性较大,使税务部门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给日常的税款征收和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挂靠经营的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挂靠经营的存在着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名为联营承包,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主要表现为,达到相应资质等级要求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中标后,与建设单位(发包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随后又与无资质或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或个人签订”工程项目联营承包合同书。而中标的建筑施工企业退出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关系,约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之后,也不进行实际施工,也不实施管理,或者所谓“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不承担技术、质量和经济责,由联营的另一方承建工程。

2、名为投资开发,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主要表现为,开发商个人为了不失去建筑工程中的利润,增大更多的利润空间,寻找一家有资质的建筑单位作为挂靠单位,自己既是发包方又是承包方,由自己任工程项目负责人,自己聘任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只向挂名的承包单位交纳少量的“管理费”。工程完工后,开发商将建筑物处置后,便溜之大吉。

3、名为内部承包,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在建筑领域表现最多,主要指挂靠人与中标的被挂靠人签订内部承包合同,由被挂靠人将挂靠人编成内部的一个项目部或施工队,由挂靠人包工包料,商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赚取的利润由挂靠人获得,并以此来规避法律,逃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

4、名为分包工程,实为挂靠经营

此形式主要表现为,中标的被挂靠人与挂靠人签订工程分包合同,并在该合同中约定,由挂靠人分包工程中的基础、主体、水、暖、电、卫、门窗制做以及屋面防水等所有分项,表面上看是肢解了整个工程,实际上还是挂靠人在管理整个工程,掌握和分配使用工程进度拨付款,技术质量及债权、债务等经济责任由挂靠人来承担,被挂靠人还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此类表现形式在建筑领域也表现甚多。

从以上四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建筑施工企业与挂靠方无论签订什么形式的协议(合同),内容大致都是:挂靠方以被挂靠方的名义进行施工,挂靠方包工包料包安全包质量包工程项目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被挂靠方收取建设单位的工程款后,扣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税金,其余支付给挂靠方,用以购买材料和工资费用支出。

(三)挂靠经营的会计核算方式。在挂靠经营方式下,建筑公司的会计核算一般采取“倒扒”方式,即以开具建安发票的金额作为工程结算收入,以工程结算收入扣除收取的管理费和公司日常管理支出后的余额作为工程结算成本。这种核算方式,以被挂靠方自营工程的形式进行会计核算,致使挂靠工程利润大量向挂靠人聚集,项目利润转换成工程成本。有的建筑公司的会计核算更为简单,工程资金不在建筑公司账上反映,也不进行工程结算收入及工程结算成本、营业税金的核算,建筑公司账上只直接反映工程管理费收入。这些都给税收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建筑工程挂靠经营存在的税收问题

建筑工程挂靠经营因其项目生产周期长、作业地域流动性强、施工企业多而杂且良莠不齐,内部管理规范程度不一等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税收问题:

(一)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的特殊运作影响税收监控。

建筑企业向这些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私营经济建筑企业、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就放任自流,一项工程多次分包、转包的情况也不向税务机关报告、备案。在实际中,挂靠双方对外都不会承认挂靠关系,帐务上也未反映挂靠方支付给被挂靠方的管理费等项目。税务机关只能通过取得挂靠双方的协议(最有可能是从被挂靠方取得),凭协议内的有关工程造价、结算标准、承包形式、上缴管理费等条款,来确定挂靠方的收入,按有关规定对其所得进行征税。假如挂靠双方没有签订此种协议,或者建筑公司(被挂靠方)拒绝提供这些协议,特别是被挂靠方为持有外出经营管理证明的外来建筑公司,税务机关难以查实工程的成本费用。这些都使地税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给日常的税款征收和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挂靠造成建筑安装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流失严重。

1、对只核算管理费收入的建筑公司来说,工程项目的实际损益在建筑公司的账面上不反映,公司收取的管理费收入有限,除掉公司本身的日常费用开支后,账面上就反映亏损或微利,而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大都采用查账征收方式管理,结果必然是企业申报缴纳的所得税很少。

2、对会计核算采取“倒扒”方式的建筑企业,财务核算大多数不规范,企业负责人的纳税意识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公司的钱就是自己的钱,所以在建筑业企业的费用中含有大量为企业负责人开销的与公司经营无关的费用,如向企业负责人支付房贷车贷、子女入学费用,家属的生活费用等,这些费用的列支造成企业所得税严重流失,而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领取工程款基本上凭白条或内部工程结算单作为支付凭证,项目经理领款后使用情况没有合法凭证记载反映,税务机关无法实施检查,最终导致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大部分流入了项目经理的个人口袋;

3、长期以来,建筑业普遍亏损或微利,致使检查人员在对建安企业进行税务检查时,在主观上已形成了一种建筑业无所得税的观念,所以并不把所得税作为检查的重点,通常只对建安营业税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地方税种进行结算,而所得税往往只是就表结表,基本上无所得税款查补入库。

4、建筑工程一般周期较长,许多工程项目长期挂账,有时建筑公司故意剩少量的工程尾款,不进行工程决算,造成税务机关在对其检查时无法结算工程项目利润,也就无法计算征收所得税。更有部分建筑企业,虚开建筑企业发票,虚增建筑成本,虽然多缴了部分营业税,但由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所得税大量的流失,而这种偷税方式由于要涉及两个或几个单位,税务机关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5、各地的带征率有所不同,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所得税核定征收标准不一致,导致工程承包方在承接工程项目后,挂靠到征收标准较低的建筑企业,或挂靠到外地建筑企业,致使本地企业所得税税源外流,引发了建筑业税源的无序游动。

(三)个人所得无法得到有效控管。由于多数企业采取工程项目挂靠维持运作的形式,导致挂靠人(项目经理)的个人收入无法核实,企业也未按照规定代扣代缴其个人所得税。究其原因:一是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的流动性较大,导致企业无法补扣补缴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的个人所得税;二是施工工人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漏洞较大,工人工资的领取,大都由项目经理统一签名领取,工人的人数由项目经理提供,无法确认。还有工程项目招投标及工程合同的签订都是由建筑公司出面,包工头在“幕后”,所以对工程是否属个人承包难以界定。总之,挂靠现象掩盖了个体承包商的存在,致使挂靠人(项目经理)的个人所得无法得到有效控管。

(四)挂靠造成营业税征收的减少。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凡是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建筑企业应该是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但是在挂靠经营下,建筑企业只是表面上的纳税人,工程承包者才是真正的纳税义务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工程进展到什么程度,工程款已收多少,收到的款项是否已全部申报纳税以及是否有故意延期结算等工程情况。这种隐蔽性给挂靠人偷逃税款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有些挂靠单位向建筑企业直接领取现金时不入账,致使部分应作工程收入的款项长期收入不入账,造成了营业税的减少。

三、完善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税收征管的几点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税收征管,有力地进行税源控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行项目跟踪管理

建筑行业税收实行专人管理,分类别建立建安工程征管台账,所有的建筑安装工程在中标或合同签定后,都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建议对一些大的工程项目施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真正承包人。一方面工程立项后,建设单位须向建委报送其最终确定的承接工程的建安企业名称、工程承包总金额、承包方式等资料,由建安企业将资料输入电脑;另一方面建安企业须向税务机关报送上了一定规模的项目的承包合同、完工进度等资料。税务部门进行归档,并将资料及时输入电脑。这样两份资料的同时存在,给税务机关对项目实际情况及建安企业的完工进度等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提供了方便,将会减少检查中的难度。税收管理员也应对工程多巡查,到实地多了解情况,对挂靠人多作纳税宣传,对顽固不肯提供挂靠资料的建筑施工企业,可采取强制措施或依法进行处罚。

(二)严格被挂靠单位的管理。应加强对市内大中型建筑安装企业的管控,检查是否有挂靠施工的现象,一旦发现,责令挂靠方限期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和临时税务登记。逾期不办理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同时告知被挂靠企业开户银行暂停拨付工程款项,避免一些建安企业随意注册、施工队伍随意挂靠、企业少缴税款等问题。建安企业要规范对承包(挂靠)本企业的建安工程及开发项目的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健全账务,按照承包(挂靠)建安工程项目实际收入,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扣缴个人所得税。

(三)加强对个人承包建筑工程的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在目前建筑工程项目普遍采取挂靠、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建筑公司账面基本都反映亏损,无企业所得税,所以税务机关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工程承包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上。要把工程利润的真正所有者:包工头,从幕后推到前台,严格按照个人承包建筑工程的所得税征管规定,加强对工程承包合同的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真正承包人,对承包人的所得税征收到位。

建议对下列建筑业工程承包人的个人所得,一律实行定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并由各建筑安装企业代扣代缴:

1、自行承揽建筑工程并挂靠建筑安装企业的工程承包人,不论其如何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2、建筑安装企业对工程承包人实行包工包料核算管理方式的。

3、建筑安装企业对工程承包人实行包工(包括全包和部分承包)或者包料(包括全包和部分承包)核算管理方式的。

4、建筑安装企业按工程项目取得的收入定额或者定率分得一定的比例,其余均归工程承包人所有的。

5、建筑安装企业按照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或利润的。

(四)协同有关部门携手共同完善建安市场管理。

建立与财政机关的信息交换制度和协作机制,对由财政预算负担的建安工程项目采取由财政部门审核,凭税务部门开具建筑安装发票付款和进行结算,从而保证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税收应收尽收。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联系,联合加强建筑业税收的检查与监督,加大对建筑企业的稽查力度,检查方式不应只停留在对建筑企业凭证、报表、帐册的核对上,还要到工地现场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按《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促使建筑企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规范经营管理。如此以来,既遏制了建筑工程挂靠经营纳税人连续欠税的发生,也可以堵住小型零散建筑单位钻偷税的空子,从源头管住建筑行业的税收。

篇6

一、构建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建设实践与成效

1、积极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根据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该局制定实施了《税收管理员管理实施办法》、《税收管理员操作手册》和《税收管理员绩效评价办法》,界定了每个岗位工作项目、程序、标准,明晰了岗位之间的衔接,从体制上较好地解决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积极开展税源控管“讲评”活动。坚持每季度组织3次税源控管讲评会议,每次视情况抽取一个或几个行业,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税收管理员进行讲评。通过讲评,反映控管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指出监控的重点、方法和下一步工作要求。促进了税收管理员对所管行业信息的最大限度了解和掌握,同时相互交流了经验,提高了税源控管技能。

2、建立“三级评估分析”管理机制。该局根据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和税收征管实际,实施了监控管理岗初审初评、分局联席评析、县局重点评估的“三级评估分析”工作机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年以来共开展评估602户次,增加税收收入694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行业税收管理的长效机制。按照“分析一个行业、整治一个行业、管好一个行业”的思路,加强了对薄弱行业的管理,先后制定了砖瓦窑业、加油站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管理办法,为建立行业税收管理的长效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全县55个窑厂共入库税款228万元,同比增收184万元。

3、大力开展税负调查分析工作。该局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加强税负率监控入手,通过加强对税负率低的企业的监控分析,准确把握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确保提高全县企业的整体税负水平。今年年初,县局又成立了专门的税负分析小组,抽调县局相关业务科室、稽查局和基层分局的业务骨干共16人组成四个工作组。全局紧紧围绕税负率分析监控工作,积极运用“源头控制法”、“过程控制法”、“库存控制法”、“结算控制法”和30余个预警控制指标及控制值指标计算分析模板,加强对增值税税源的调查分析。

4、积极实施预约定耗管理办法。针对当前生产加工企业日管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了《*县国税局生产加工企业预约定耗管理办法》,要求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进行各项定耗指标的采集和测算,逐户落实“预约定耗”指标,准确掌握企业基本情况,确定企业主要产品定耗指标。*年,全局共排查纳税人691户,有问题的383户,查补入库税款1002万元。今年以来共实施评估236户,发现疑点纳税人165户,查补税款180余万元。

5、创新管理思路,开发设计了实用型的工具软件。一是开发应用“一般纳税人申报数据指标分析系统”,可以方便高效地发现一般纳税人申报数据存在的疑点,并针对具体指标差异指明了评估或检查的方向及重点,在日常监控管理及宏观税负分析工作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二是依托普通发票比对监管系统,进一步强化普通发票的管理。各分局负责采集全县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发票联信息录入系统,办税服务厅录入纳税人存根联信息,然后进行比对。经过近几年的采集、比对、处罚,全县没出现大头小尾等情况。*年以来共录入存根联2236份,发票联704份,比对不符4份,比对不符份数大大减少。由于“普通发票比对监管系统”对净化普通发票领购、使用、索取环境、提高普通发票的监控水平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推进作用。三是研制开发了“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和税前扣除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信息采集、信息控制、信息查询、数据比对、信息提示、数据补录、数据统计等功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为各级税务管理机关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避免企业申报数据不准确和因政策不熟悉导致审批质量不高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该系统*年已在全省国税系统使用。

6、切实加强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该局建立了数据分析讲评制度,抽调相关业务科室人员成立了数据分析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一次讲评会,重点对宏观数据进行了分析,定期下发《数据分析报告》。各业务科室根据《数据分析报告》,对其中的分析项目进行了“再分析”,重点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以《纳税评估任务通知书》的形式下发到各税务分局,落实到具体的纳税人,较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依托作用。

7、实行绩效跟踪,深化效能监察。县局制定了《砖瓦窑厂绩效跟踪管理办法》、《税负分析效能监察实施办法》、《个体业户绩效跟踪管理办法》、《稽查案件绩效跟踪管理办法》等。办法中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监察的对象及内容、组织领导及实施、考核办法、监察告诫、责任追究等事项。初步形成了绩效跟踪执法监察制度体系,构筑和完善了效能监察新体系,保证了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规范了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通过实施绩效跟踪,进一步拓宽了监察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效能监察体系,有效规范了绩效跟踪监察制度,丰富了效能监察内容,对提高国税人员政治素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廉政意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廉政与勤政的关系。*年,县局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实施绩效跟踪监察考核,其中对砖瓦窑厂专项绩效跟踪监察150余户次,考核扣分90分,对3名直接责任人实施了责任追究。

二、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岗责不清晰,征管体系不成熟。一是部分科室、岗位职责不明确、业务衔接不规范。如各县区的税源管理科职责不统一,基层税收管理员具体应采集哪些指标?评估工作应由哪个科室负责?二是现行单项管理办法太多,不利于基层税务人员消化落实,疲于应付,缺乏主动性和管理的针对性,削弱了对纳税人的重点监控能力。三是税收监控存在着“盲区”。采取集中征收方式后,基层税收管理员大部分时间在单位集中办公,减少了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调查实际情况的时间,致使一些漏征漏管户不能有效地纳入税收监控,降低了征管质量。四是稽查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内促征管”的职能。稽查信息反馈不及时、或者反馈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

2、现行税收政策某些方面不完善,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漏洞。事实上通过加强管理堵塞政策漏洞是无法实现的。如现行的农产品加工、废旧物资等行业的税收管理问题,企业骗关造成的骗税问题等。近年来,在国家加快外贸出口政策的引导下,企业自主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出口退税的环境相对宽松,在外经贸迅猛发展的同时,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违法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不仅严重干扰了外贸出口的正常秩序,还加大了税务人员的执业风险。

3、基层税务机关负担较重。一是基层工作量大,工作量不均,高素质人才少。二是务“虚”内容太多,事务繁琐,不能集中精力抓税收管理。三是调查核实任务多。有一些是办法中硬性规定的责任,增加了一线人员的操作难度和执业风险。如防止企业骗关而采取的核实货物销售、进项税真实性核实等。

4、税务人员素质不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的人学历层次与业务能力不相称。二是人员老化严重,“进口”渠道不畅,每年进人指标太少。三是业务培训针对性差,缺乏系统性。

5、大部分企业税收法制观念淡薄。如造假账、“两套账”现象普遍存在;偷税、骗税现象比较严重;会计主管部门监督不力,企业会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低等。

三、几点建议

1、尽快完善岗责体系。

应理顺机关各业务科室和基层分局岗位人员的职责,避免由于职责重叠、业务交叉造成的征管质量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起码全省应统一标准。建议上级对现有的各类管理办法进行合并、简化,提高可操作性,要适合现有基层人员素质的现状,便于基层人员操作。

2、尽快完善现行的税收政策。

一是农产品收购方面的税收政策亟待解决。二是废旧物资现行政策也不符合实际。目前执行的总局“国税发[2007]43号”文件规定,将废旧物资企业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开具增值税发票替代“废旧物资销售发票”进行抵扣税款,这已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使纳税人又多了一个虚开增值税发票的“罪名”,同时也给我们基层税务人员增加了执业风险。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培训力度要加大,培训时间相对要长些。要重点加强对会计基础、税收业务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同时,要通过加强学习与培训,让税务干部知晓每一执法环节的司法要求以及不按程序办事的严重后果,促使干部不断提高执法的责任感和执业风险意识。

篇7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税收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信息化税收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深度应用和全面提高数据能力为目标,将先进管理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税收管理体制。信息化税收与传统的税收管理体制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税收管理理念的变化:即由传统的经验型税收管理转变为基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进行税收管理的理念。但是,信息化建设应当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①。从科学主义角度看信息化建设,最容易看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人为本角度看信息化建设,则还会发现信息文化的推动作用。既然应用信息技术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应当有对应的信息文化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可是具体谈到信息化应用时,人们往往把后一点给忘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来加强税务部门税收征管,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作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信息化这两手应用,都要硬,才谈得上全面建设。由此,笔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理论思想对当前的税务工作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及要求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及要求。从信息化发展规律可看出:

第一,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丰富,从分散到统一,这是一个必然的建设过程。当前税务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内部不平衡,地域间不平衡、技术指标不平衡、应用水平不平衡,相应导致的系统林立,消息割裂等都应该是这一过程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二,信息化已经远远超出技术手段的范畴和含义。信息化的实质是生命化②。信息技术是客观的和理性的,而应用于管理中就需要人性化的东西存在。生命总是理性寓之于内,而感性行之于外的。税务信息化近十年的建设,其发展迅猛,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对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干部的思想意识和管理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打破环节、层级、部门间的壁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迫使管理者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运行机制的变革,以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从税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同征管改革和实践联系紧密,并始终贯穿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所以,信息化税收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科技+管理”的征管现代化之路。

二、当前信息化税收建设走入误区的剖析

几年来,税务信息化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领导重视,投资不菲,电子税务的运行平台、网络建设初具规模,金税工程、征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构建起了税收征管信息化体系。但目前信息化税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理论指导的偏差,致使其走入误区。

(一)“唯信息论”的管理思想

信息化税收系统包含了纳税人和税收机关两方面的数据库,根据税法要求确定的管理项目、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工作流程3个部分。由此可知,信息化管理并没有给税收的管理目的和管理依据带来变化,它是由国家税法决定的。但在目前的税务工作中存在“唯信息论”的思想。一是税收管理由执法行为异化为纯粹的信息处理工作;二是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还存在“两张皮”现象,甚至把税收业务寄托于技术上而忽视了人的内因主导作用。

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化税收的内涵、规律和体系的构筑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应用观念基本停留在计算机模拟手工和事务处理阶段上,管理观念对信息化税收建设只基于技术层面,而对知识创新、人文因素及社会科学理论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把管理岗位人为分成业务岗位和技术岗位,缺乏大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而不能有效利用各种数据开展有实效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收监控等工作;没有重视和强调人与系统,人与技术、机器之间的不同以及各自适宜承担的任务,而是要求人以时间、金钱为代价去适应系统。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公开和资源共享,这对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重组带来了挑战,因为过去长期形成的既得利益要被打破,它们不愿意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结果是宁愿把资金花在对技术、技术人员和设备的过度投资;只重视税务部门内部征管系统而忽略与纳税人的关系,即优化服务质量,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完成一系列纳税申报、缴款、查询、涉税事宜等活动。

(二)重数量轻质量的管理方式

由于存在上述的思想观念,在平时的税务工作中就会看重数量的完成多寡而忽视质量的提高。例如,应用系统开发起点低,系统林立,互不兼容,应用平台不一,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战,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信息化功能交叉,信息不共享,甚至制约了多数局部系统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实施了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但数据共享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如数据重复报送和重复录入问题。

多年来,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各级税务机关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税务部门的数据管理水平却仍不够高,所存储的数据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大量的业务数据仅满足于税收征管日常应用,在数据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这一方面体现在税务基层不能充分利用数据加强管理和优化服务;另一方面决策者很难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来指导基层工作。

信息化税收在不断发展,但随之上升的信息化税收风险还没有被税务部门意识到。互联网的应用、数据的大集中、税银联网和数据交换技术等都是信息化税收风险来源,如何保障税收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及时规避各种潜在的风险还没有得到税务工作人员的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制定和宣传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而我国目前税务领域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处于极其薄弱的状况。

(三)缺乏统筹兼顾的管理方法

因为税务部门信息化启动比较晚,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在管理方法上难免会顾此失彼,不能通观全局,统筹兼顾。具体表现为:

1.资源结构投入失衡

信息化建设在投资结构及发展趋向上过分强调专业化,缺乏整体系统观,存在着重视信息化建设而轻运行时的管理、重视硬件资源的建设而没有抓紧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重视网络建设而轻资源的投入、重软件统一而轻标准统一、重征管系统而轻纳税服务系统、重自主投入而轻投资多元化等误区。

2.与其它部门发展不协调

具有社会系统功能的信息化税收建设,和其它部门沟通不畅,不能协调发展。若协调部门不能很好地配合,就难以形成部门互动,使信息化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的阻力。

从内部看,大量、有效的涉税信息因税务局外部其它部门信息的缺失,将难以导入地税系统的数据仓库中,信息运行阻断,同时由于短缺融法律、税收、信息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又淡化了科技的推进作用;另外,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成立了国、地税两套税务系统,但由于两套税务系统在税款的征收管理上基本是各自为政,未能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无法对纳税人起到应有的国地税相互监督的作用,因而造成国家的税款流失。就外部言,信息化税收是在税务部门积极倡导和社会各部门自觉跟进的互动中一步一步实现的。而目前,除金融、电信外,企业及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这种信息占有和运用的不对称以及参差不齐的网络办税客体对信息化税收的推进产生了负面冲击。与其它部门沟通协调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源不完整,表现在与税收监管密切关联的工商登记信息、企业编码、银行账号、个人身份证明等技术标准受现行行业体制和部门法规的制约,既不规范也不统一,既难获取又无法得到利用。如税务系统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不共享,可能产生税收征管漏洞。现行各地工商部门登记的工商户数普遍高于当地税务部门登记的纳税人数,就是税收征管漏洞的表现之一。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未联网,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号和银行账号难以相应登录掌握;税务机关查询涉税案件企业的银行存款的权利难以通过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共享实现。

三、践行科学发展走出信息化税收建设误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方面,与一般的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同,信息化税收建设除了注重科学性的规律问题之外,更要注重人文性的素养问题。要大力培养税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从社会学、管理学和情报学等多重角度来认识信息化理论,充分认识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服务和创新能力;强化网站等信息门户的人文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公开、公正、公平地将税法贯彻、适用于全体纳税人,以及通过帮助个性需求不同的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二)向精细化、知识管理方式转变

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提高数据应用水平。针对目前强化“首问责任制”和强调管理“精细化”的新要求,在数据应用上应以“一户式”为主要改革方向。构建一户纳税人“横向”和“纵向”两个信息库,对纳税人的信息实行集中管理。在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方面及继续满足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应对个别纳税人实施精细化监督管理并作为数据应用的新目标。

以“创造税收价值”为目标,从提升管理的角度关注和挖掘信息技术在推动业务管理方面的潜力,引入知识管理,达到社会和纳税人不断增长的期望值,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税收等方面的价值。抓好信息管理制度的落实,落实数据管理规程、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公开制度、数据信息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形成知识管理流程,以流程化的方式,使制度体系紧密衔接、规范运作;建立以风险识别、风险评定和风险应对为基本环节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把高风险的纳税人作为管理重点。

(三)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共建和谐信息化社会

注重内部信息化与外部协调发展。在重视部门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做好与外部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信息化税收建设的社会化程度,这是构建和谐信息化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快纳税服务系统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纳税人的宣传和引导力度,采用网上办税、推行防伪税控器具等方式,提高纳税人财务会计、信息应用水平和为纳税人提供快捷、方便的优质服务。建立民众广泛参与、满足电子政务要求、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开放式信息系统,并成为社会信息系统建设的组成部分。税务部门在加强自身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与其他社会经济管理部门如,公安、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广泛利用第三方信息,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手工采集和重复采集信息的方式,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金荣,等.中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所,2001.

[2]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电子政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谭荣华.税收信息化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魏国宏.我国税务信息发展的宏观思考[D].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04.

篇8

关键词:财政税收工作 问题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74-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加大改革财政税收工作的力度,发挥出财政税收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此,我国应当认识现阶段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避免出现如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与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一、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财政税收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资金为国家落实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财政拨款,能够有效的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财政税收在财政资金的构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税收是补充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既是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方式,保障国家权利的使用。财政税收是关乎每一个人的重大问题,个人既是纳税人,也是受益者,将对国家与个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应当合理地、客观地认识财政税收,同时,政府更需要全面的财政税收,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税收的能力,为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提供重要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进程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地查明财政税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财政税收项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来看,各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尤其是对于各个项目未建立起财政税收准则。此类状况的存在,加大了财政税收部门税收工作的难度。工作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够严格地按照统一财政标准进行,直接降低财政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目前所使用的财政税收制度中,依旧存在不合理税收的问题,导致难以充分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的调节功能,阻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缺陷

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以往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在管理制度方面,财政部门不能够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受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好财政税收工作。此外,部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出现违背法律与原则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与紧迫感,使得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常发生。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行为。比如,在税收缴纳时,一部分的企业超出规定时间,另一部分的企业直接偷税,加大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部分的企业甚至通过制作虚假财务信息,减少财政税收支出,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出现此类现象给国家的财政税收造成损失。不仅如此,不少企业通过不开发票等形式,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开发票的行为将会给财政税收带来巨大损失。

(四)缺乏科学的预算体系

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财政预算体系来看,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财政税收部门缺乏对财政预算的足够重视,在开展税收工作^程中,仅仅是按时收取各企业的税款,而后进行统计;二是虽然开展财政税收的预算,但也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够从整体上开展财政税收预算,缺乏对资金转移状况的综合性考虑,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五)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财政税收部门中“掏红包”与“走后门”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不能够处理好繁杂的工作任务,直接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由于个别领导不重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不少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态度散漫,缺乏责任感,给工作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违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工作氛围。

(六)政府权责问题

现阶段,就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未进行具体的责任划分,而仅仅是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以及地方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时常出现缺位与越位等问题,极易造成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相互排挤问题。

三、财政税收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在开展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财政税收部门应当严格遵循行为准则。为此,应当重视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弥补财政税收政策中的不足,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相应的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除此之外,应当适当调整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减少企业的负担,避免出现重复性收税的问题,推动与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阶段,财政税收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财政税收部门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改变。此外,财政税收部门的各个领导,应当提高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为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三)强化财政税收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问题。因此,国家应当重视管理好财政税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出现各种非法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由专业监督工作人员,严格的监督财政税收工作,及时地发现与遏制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二是国家应当严厉的处置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完善税收监管制度,为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避免发生偷税、漏税等行为。三是税收征管部门应当核查与监控企业制造虚假账目信息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财政税收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好国家经济效益。

(四)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

财政预算机制是保障财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应当重视深化改革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将财政税收的预算范围扩大,确保财政预算部门合理的进行各企业的预算;二是针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建立起政税收的预算机制,保障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效率。

(五)加强税收审计与征管工作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征管与审计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应当重视完善税收审计与征管两个方面工作,进一步的提升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中,就审查征收方式来看,针对于项目健全的纳税户,应当将其作为定额户,而后进行审查工作。针对于部分账目有所出入的部门与单位,应当对其实施延伸制度,而后展开深入的调查,查看其是否与财政税收部门存在照顾关系,一旦存在此类关系,将会造成少征税款的问题,则有必要采用通审软件方式,进行纳税辅助。同时,应用排序法定出纳税户名单,正确的开展纳税工作。

(六)完善支付方式与支付体系

应当对一般性与专项转移支付两者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整,可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适当提升。同时,既要改革税收返还制度,也要改革增值税制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稳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在确定测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下几点重要因素,如地域差异性、人均收入以及人均占地面积等,构建完善的支付方式体系。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财政税收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深入发展,财政税收工作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财政税收改革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体制,完善财政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发生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怡.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市场,2014(01):81~82

[2] 丁丽珊.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知识经济,2014(18):53~54

[3] 史红波.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34):90~91

[4] 孙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导报,2013(17):6~7

[5] 宁志杰.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81~82

[6] 付师伟.试论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321

篇9

一、规范和加强收缴管理的意义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政府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和准公共产品的主要收入来源。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理顺收缴流程,提升征管质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规范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必要性,积极研究解决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我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收缴管理的原则

(一)规范管理原则。县财政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和执收部门要密切配合,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清理规范后的非税收入项目梳理分类,建立健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和办法。对非税收入项目库、非税收入的预算编制与执行、入库与减免全过程,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在确保及时足额征收的前提下,切实提高非税收入征收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便民高效原则。各执收单位要积极改进非税收入收缴程序,尤其是涉及审批环节较多的事项,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减少收缴环节,方便缴费人缴款。

(三)公开透明原则;各执收部门要在显著位置明确标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将受理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期限等信息、以简洁醒目的形式予以公开,方便缴费人办理缴费事项,最大限度地为缴费人提供相关服务。

三、规范收缴方式

财政部门要在坚持“票款分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针对缴费对象采取不同的收缴方式,建立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的收缴管理平台。具体的收缴方式主要包括:

(一)大厅集中收缴。凡是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收费项目,由执收单位或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向缴费人开具缴款书后,缴费人持缴款书到代收银行缴费窗口缴款或通过开户银行转账直接缴入“非税收入管理局”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缴款人凭收费缴讫凭证到相关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的窗口办理审批手续。

(二)银行代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既不方便缴费人又不利于提高缴费效率的收费项目仍采用“票款分离方式”实行执收单位开票、银行代收。

(三)委托部门代征。根据非税收入性质,对个别不宜执收部门直接征收的,委托相关部门进行代征。主要适用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水利建设基金、河道维护费等收费项目。受委托部门代征后直接缴入非税收入管理局的汇缴专户

(四)加快推行涉企“一口制”收费,减少涉企收费环节。年初,由县政府组织财政、物价及有涉企收费的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业根据政策确定各缴费企业的缴费数额,由县政府制定各企业的缴费额,各企业应于下月10号前将本月应缴数额全额上缴到非税收入专户。克服多家执收单位频繁进企业收费的问题,减轻企业负担。

四、规范和加强收缴管理的措施

(一)合理配置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和办事流程,切实提高非税收入征收服务效率。财政部门要在行政服务中心委托代收银行设立非税收入收缴窗口,执收部门的收费开票环节要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前移,使收费事项在窗口即可办理。行政服务中心要在窗口单位间建立职责清晰、衔接紧密的内部工作机制,对项目投资类、注册登记类、便民服务类等行政审批相关收费实施“一站式’作业,使缴款人在行政服务中心内部将相关审批事项与缴费一并办结。

(二)进一步规范账户管理,实行源头控收。清理、取消各执收单位的收入“过渡账户”,设立由财政部门管理的非税收入“票款分离”汇缴账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非税收入款项,对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开设非税收入过渡账户的部门,须报县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各级执收部门征收的非税收入都要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将非税收入款项存入本单位基本户过渡后再上解财政或上缴基本户后直接支出。

(三)规范减免程序,确保应收尽收。执收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征收或收取非税收入,不得多征、少征或者擅自减征、免征。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缓、减、免征本级非税收入的,由缴款义务人书面申请,执收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县财政收费管理部门审核,上报县政府批准。两万元以下的由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两万元以上的按程序报请县政府批准。特别是对土地出让收入及涉及土地、矿山、城建、房产、环保、水利、人防等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专项收入要按规定和批准的标准足额收缴后,方可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防止财政资金流失。违者将扣减部门的公用经费。

篇10

一、管辖地域大了,税收管理人员少了

就我单位来讲,现管辖七个乡、镇和管理区,包括一个县城、六个乡镇主要街道、303个自然村,人口24万,最远的纳税人离分局有100多里,原有五个税务所进行管理,2004年后裁并为一个分局,个体税收管理员5名,平均年龄为48岁,每人都在管理1-2个乡镇的个体税收,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个体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增加税收管理的难度

在个体经济中,税收直接参与经营者的利润分配,尤其是农村的个体税收,经营者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个别的还对税收管理产生敌视心里,解决个体税收管理的问题急需增强对个体税收的关注以及财力物力的保证,原来由一个税务所管辖的税收,现在让一个税收管理员来解决,他做得到吗?

从传统的税收管理资源分配方式看:业务好、年轻的管理一般纳税人,差一点的管理小规模的企业,业务差的、年龄大的管理个体税收。我从税17年,上上下下召开的各种培训会、辅导会、交流会,从来没有听说过召开个体税收管理交流会,所以个体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个体纳税人的能力急待加强。

三、无证经营现象考验着个体税收管理

无证经营可以说无处不在,由于个体经济的多样性决定无证经营的随机性。开办一个大企业,需要考察、研究可行性,征地建场所等程序,而个体无证经营程序简单,无需办理手续,找个地方干几天,赚钱就继续,赔钱就走人。如我分局管辖的商业街,有的店铺一年下来易主七八次,近处的巡查一两次就解决掉了,而50里外的乡镇街道困难就大了。此外,无证开矿、无证采沙、无证制砖等非法行为,连当地政府资源管理部门都取缔不了的,这部分的税收对于一位个体税收管理员就更困难了。

四、每月有效的工作日无法保证巡查工作质量

每月工作日为21天,1-10日为征收期,为保证纳税户申报率、入库率(以下简称为两率)的100%,纳税提醒占去全部时间,余下时间是虚假停业的检查,新办户的调查,数据采集,确定定额、送达定额及征税户的解释工作等,期间不包括迎接上级检查、政治业务学习、考试、开会、大讨论等,每月能够用于巡查的时间不会超过5天,所以无法保证每月对所管区域巡查一边。

此外,两率的100%指标,不利于税收强制性的体现,使个体纳税人主动申报打了折扣,不催不交,处罚吧,又投鼠忌器,企业纳税人有专门的办税人员,而个体纳税人实际就是经营者自己,现在的个人纳税意识尚未达到主动纳税的层次,为达到两率的100%,个体税收管理员只有不厌其烦地催,网上一下来划款结果,就得一遍一遍地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少数还需上门提醒。

五、征管责任不明晰

现在个体税收实行按片管理,一个税收管理员管理一片,虽实行主协管,但还是互为主协管,让一个人管理几百户,包括纳税人的申报、入库,发票管理,典型调查、定额采集、变更、下达定额,停歇业的巡查,无证户的查处以及纳税评估等。基本上是在管理片上出现的个体纳税问题,都是这个管理员的责任。使得这位税收管理员只好疲于应付,但心里又诚惶诚恐,担心不知哪个地方冒出大的偷税问题。

与同是专职管理个体经营者的工商部门相比,我地有三个工商分局、一个市场大队、一个市场派出所,五十多人,巡查车辆9台,并且工商部门收缴管理费属于一年一次性收缴,但我们税款是按月征收,如实申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有很大差距。

解决困难的建议

一、给个体税收管理物资保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就应该解决个体税收管理的车辆的问题,比如在对无证经营者采取税收强制措施时就得有车,否则扣押的商品,无证经营者会抢回去的;去远处巡查必须有车辆,一是多去人,二是有威慑作用。其次应该给个体税收管理员下乡一点补助,因为个体巡查一去一天,很辛苦,有了补助就解决了在外中午吃饭的问题,而且个体税收管理员受纳税人气、挨骂是经常的,有一点补助,也体现组织对同志的关心。

二、提高个体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

素质上不去,管理员就会缺乏工作主动性,管理效率就不高,所以,应该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尤其是50岁以上的老同志,虽然他们可能不适合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但管理经验很丰富,做纳税人思想工作很有一套,这就需要调配一些新同志充实个体税收管理力量,定期召开一次个体税收管理经验交流会,让老同志现身说法地讲解,既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又提高了个体管理员的综合素质。

三、实行两级巡查,做好定期轮换制度

鉴于目前机构减并,税收管理员人数少,建议实行两级稽查,即让企业税收管理员参与个体税收管理中,相互配合,如我单位有5位企业管理员和5位个体税收管理员,就可以让他们搭配着组建两个巡查组,每月保证巡查不少于两次。个体税收管理员进行日常巡查属于一级巡查,发现的漏征漏管户,能够处理的及时处理掉,处理不了的由分局巡查组进行二级巡查处理,最后再交由管片的管理员进行巩固成果。比如,对待虚假停业户,税收管理员一人去不好解决,如果去的人多了,情况可能就不一样,每月对停业户至少巡查一遍,虚假停业现象基本可以杜绝。此外,建立个体税收管理员每年一轮换制度是也非常必要的,因为管理一片时间长了,与纳税人熟了,人情就可能出来了,执法时就可能下不了手,不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

四、个体税收大户每年稽查一遍

现在办理个体营业执照的程序简单,一些税源大户办理了个体营业执照,他们实际经营收入通过个体税收管理员日常巡查是难以发现的,这就需要由稽查局通过稽查手段进行。目前,据了解稽查局尚未将个体纳税人列为稽查对象。对个体税源大户进行税务稽查可以减缓个体税收管理员的心里压力,同时有利于解决个体管理中的“钉子户”,疏通个体税收管理渠道。

五、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举报的积极性

机构减并后,管辖地域大了,巡查次数少了,对于边缘地区采用“巡查绑宣传”的方式,比如去一个村庄巡查,同时带上税收宣传布告,鼓励群众举报偷税行为,公布举报电话,发上宣传单,即可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宣传了税法,同时打击了偷税行为,做到巡查与巩固并举。

六、多部门协调联动,打击无证及非法经营行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自然资源成为抢手货,无证开矿、无证采砂、无证制砖等暴利行业在各地都存在,有手续的基本上都办公司(企业),成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了,没有手续或者说是非法经营的,一般无需发票,同时也办不了税务登记证,经营情况不稳定,个体税收管理员无法掌握他们的确切的经营情况,只凭税务机关一家征收税款非常困难,这就需要联合政府资源管理部门、工商部门等联合行动,税务机关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打击无证及非法经营行为。

七、两率的100%要有过渡性

申报率和入库率均100%是个体税收管理员永远追求的目标,由于税收直接参与个体经营者利润分配的性质也决定了个体经营者的纳税意识不会很高,征收期的纳税提醒基本上占用了个体税收管理员全部时间,多次催缴促使得一些个体经营者成为“皮脸户”,对于“皮脸户”和“钉子户”则投鼠忌器,所以,我个人认为两率最好不要定100%的指标,比如定在95%-98%之间,哪怕是99%,留给处理“钉子户”、“皮脸户”的回旋余地,对逾期不交的,进行处罚,以致采取强制措施,以儆效尤,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促进个体纳税秩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