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3-04-04 20:1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黑塞 荣格 心理分析 原型
〔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4-0044-05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作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黑塞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隽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坛。但他也曾是荣格心理分析的“病人”,在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中,他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不仅帮助他度过了心理危机,而且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
一、黑塞的生平与背景
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卡尔夫小镇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从1904年27岁时发表的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至1943年66岁时完成的《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黑塞一生著述丰硕,包含有诗集、散文、小说、评论、童话和水彩画作等,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自传性倾向以及自我分析式的文本书写,反映着其本身所经历的心理分析体验。
黑塞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牧师的道路,于是黑塞14岁时考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院。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时常陷入沮丧的精神状态,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并多次企图自杀。黑塞在其《自传》中说:“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1] (P612) 不到两年,黑塞几度逃学后最终告别学校生活而开始另谋生路。在其后的10年中,他做过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也曾尝试书商的职业。
尽管生活艰难,但黑塞却也能充分利用祖父与父亲的藏书,潜心自修和持续地写作。1904年,黑塞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来临,他撰写的长篇小说《乡愁》(Peter Camenzind)出版并引起热烈的反响。同年,黑塞与长他9岁的玛莉亚・佩诺立(Maria Bernoulli)结婚,移居至凯恩赫芬(Gaienhofen)小村,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事写作。
黑塞早期的作品多属于纯粹主观自我世界的抒发,呈现着“自我”与“现实”的冲突拮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骚动的社会情绪,黑塞撰文引用贝多芬的名言:“啊,朋友,不要用这种声音”,来表达他主张和平的愿望。言论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当时德国政府的打压和新闻界的围攻,使得他的家庭和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黑塞在震动之余引发反思,据此认为他多年来所相信的全部欧洲文明是不健康的,并且正在沦丧。黑塞在其《我的传略》中说:“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所讲的和写的一切又被别人满怀敌意地误解了。在现实和我认为是希望、理性和善良的事物之间,我又看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2] (P470) 无法逾越的鸿沟也意味着分裂,内外的交困使得黑塞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黑塞与荣格的交往
1916年,身心疲惫且身患神经衰弱症的黑塞移居瑞士,住进鲁柴伦 (Lucerne) 的松麻特 (Sonnmatt) 疗养院,开始与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特・郎昂(J. B. Lang)做分析性心理治疗。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精神分析的法定继承者,1909年和弗洛伊德一起受邀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百年校庆之后,便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地位。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建立了其分析心理学体系,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而著称。
1917年秋天,黑塞与荣格直接联系,于是有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那是在波恩的一个旅馆。黑塞在其日记中写到:“昨天,荣格从苏黎士打电话给我,约我一起在波恩的那旅馆吃晚饭。我接受了,与荣格一起到晚上11点多。我对他的印象不时变化着,最初感受的是他的自信……不过,总体上说,这是一次非常积极的会面。”[3] 这次会见使得黑塞和荣格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始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的同时,黑塞便开始阅读荣格的著作,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对于荣格的《转化的象征》(1912),黑塞称其为难得的杰作。
1921年的夏天,黑塞前往荣格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住所,继续他们的心理分析。同时,荣格也邀请黑塞在苏黎世的“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做演讲。通过黑塞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对于荣格的人格及其心理分析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3] 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理分析。”[3]
荣格对于黑塞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在1919年的一封通信中,荣格对黑塞邮寄《德米安》(Demian)给他表示了感谢,并且指出书中呈现出黑塞所领悟的心理分析意义。荣格说:“读你的书,就象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了灯塔的闪耀。”[4] (P573) 在这封信中,荣格称自己本来就认识“德米安”,他可以为黑塞提供更多的有关“德米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实际上,那也是其分析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与无意识接触中所获得的领悟,以及他在其《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所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性(the reality of psyche)。
在《荣格书信集》中所收录的荣格给黑塞的最后一封信是在1950年,荣格的75岁生日后不久。荣格写信给黑塞,感谢他邮寄的生日礼物。荣格说:“在所有给我75岁生日的祝贺中,你的致意与礼物最使我感到惊喜和高兴。”黑塞给荣格的生日礼物大概是其《东方之旅》,因为在那封信中荣格接着说:“我尤其感谢你的《东方之旅》(Morgenlandfathrt),我要用安静的时间来静静地读它。”[4] (P563)
三、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治疗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在1916-1917年间,黑塞与朗昂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黑塞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心理分析的意义,他在1917-1919年间完成的小说《德米安》便是写照。对于荣格来说,除了黑塞的个人磨难和心理治疗体验之外,那便是由集体无意识或原型所触发的创作。
1921年前后,黑塞的生活仍然笼罩着某种阴影。他的小说《悉达多》的创作也受到困阻。于是,他直接找荣格寻求帮助。在库斯纳赫特的家中,荣格与黑塞一起做了数周的心理分析。据贡特・保曼(Gunter Baumann)论文中的资料显示,黑塞对于他和荣格所做的心理分析给予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他承认自己当时仍然经历着严重的心理困难,包括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和痛苦的内心冲突。在1921年4月写给友人鲍尔夫妇(Hugo and Emmy Ball)的信中他提到在荣格那里的心理分析,并且说:“我要再停留长一些的时间。我开始吃的果子必须要吃完,荣格博士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4] (P576) 同时,黑塞也明确告诉他的朋友,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是有效的,正是他所需要的帮助。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自己不仅身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重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与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1] (P9)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面对阴影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自性化经历。
四、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
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可以从其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黑塞创作的线索,从《德米安》到《荒原狼》,从《东方之旅》到《玻璃球游戏》,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义。
(一) 面对阴影:黑暗中的求索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暗存在或无意识层面的人格特征。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诺伊曼在其“关于阴影的看法”一文中说,“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图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5] (P115)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若是能够具有面对阴影的勇气,通过阴影的挑战,那么往往就可以从阴影中获取积极的力量。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其合著的《疾病的希望》中,发挥了这种关于阴影的心理学观点:“阴影使人生病――同阴影的交锋会使人康复!这是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一个病症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分。”[6] (P46)
在黑塞的《德米安》中,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辛克莱在孩童时代就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他中产阶级的家庭,一切井井有条;另一个是仆人和劳工的世界,充斥着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流浪儿克罗默就是来自这个可怕阴暗的世界。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克罗默很堕落,但后来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阴影。德米安告诉了他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作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圣经故事是对事实的歪曲,也许该隐并不是一个由于嫉妒而杀害自己亲兄弟的恶棍,也许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人惧怕,人们才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懦弱开脱。通过这个故事,辛克莱认识到走向黑暗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还是勇猛或智慧的表达。
“阴影与我们同在……我们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们血肉之躯的复本。”[7] (P38) 这很像黑塞的文笔,但却是荣格的表达。在《克莱恩和瓦格纳》中,小职员克莱恩也发现在他拘谨的外表后面隐藏着一个成为顽童和谋杀者的欲望,他把他的阴影叫做瓦尔纳。而《席特哈尔塔》中的主人公在其第三个阶段对世俗的学习里,遇到了他的阴影:酒鬼、赌徒、世俗贪婪的商人,并接受了面对阴影的挑战。面对阴影的挑战在《荒原狼》里就更加明显,哈勒意识到在其高度理智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兽性的生灵,他不得不在文明人和狼的争论中度日。作为人,他是理智富于人性的,他痛恨自身的狼性;作为狼,他是粗野不驯的,肆意妄为的。但是有时他们又能和平共处,彼此互补,他发现两种倾向的和谐共存使他与神更接近。黑塞在其《荒原狼》瑞士版的跋中写道:在此之前的小说里,我一心想表现一个美而和谐的世界,避而不谈内心那些黑暗、混乱的方面,只强调敬畏之心,高尚的品格,因而压制了千万种真理,使我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人都感到疲惫和沮丧。承认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面对与认识阴影需要勇气,正是勇者的风度。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其能量,原始与幼稚的心理特点,以及阴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二) 阿尼玛意象:心灵的指引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Anima)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种原型意象(archetypical images)。荣格认为,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源泉。而就个体心理分析过程中的阿尼玛意象而言,其往往被视为心灵的指引。
阿尼玛不仅是男人的内在女性,而且也是心灵的象征。阿尼玛意象能够引导男性到其灵魂深处,使其获得创造性的动力。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夏娃(男性的母亲情结),海伦(的对象),玛利亚(爱恋中的神性)和索非亚(男人内在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在黑塞的作品中看到她们的身影及其作用。比如,在《德米安》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但丁《神曲》相似的情节,首先出现的小女孩把辛克莱从悲伤抑郁中拯救出来,从地狱引领上天堂。后来他意识到那个热情洋溢受人尊敬的伊娃夫人只是他内在的一个象征,通过投射到她身上的这种爆发性的活力,使他体验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复活。而在情人卡玛拉的影响下,《席特哈尔塔》的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则从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转变成一个能感受世界的感性的人。在自传体的《纽伦堡之旅》(1926)中,黑塞意识到有一种带着诗意的迷恋于体内回荡着,是“地精”里可爱的劳小姐,她曾是年轻时最美丽而强大的动力之一,引发着诗人之诗性与幻想力的源泉……以神话姿态出现的“可爱的劳”幻化成黑塞内在的阿尼玛形象索菲亚。
在《荒原狼》中,赫尔米娜(Hermine)这一名字是黑塞本人名字的女性化形式,也正是他自身阿尼玛意象的体现。赫尔米娜引领哈里从其绝望与自杀的边缘,重返于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在《纳尔乔斯和歌德蒙德》中也有同样的寓意,当黑塞把“追求永恒的母亲”作为歌尔蒙德风流行为的动力时,阿尼玛的意义就显现了,而且,歌尔蒙德对生活矛盾的解释也是和母亲原型有关的。尽管黑塞后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较少,但阿尼玛的原型仍然存在,如在《东方之旅》中,记录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便是去获得一位美丽公主的垂青。“内在的女性引领我们向前”是歌德的浮士德体会,也是黑塞心目中英雄们的感受。
(三) 超越与整合:自性化过程
在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中,“自性化”(individuation)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安德鲁・塞缪斯(Andrew Samuels)在其《荣格心理分析评论词典》中曾作这样的定义:“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8] (P76-79)
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与阴影,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性。黑塞曾表示,他的所有的作品,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到《玻璃球游戏》,都可看作是对个人人格或其自性化过程的捍卫。黑塞在其《玻璃球游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的科学和艺术,而且是一种“使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正如书中的克乃西特所追求的,是要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尽管还没有开化却已具有一颗包容万有的心灵。”[9] (P464)
米格尔・舍兰诺(Miguel Serrano)在一次采访中(1959)曾问黑塞,“你认为去了解是否存在某种超乎生命的东西重要吗?”黑塞即刻回答说:“不重要……死亡的过程就像回归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那里你可以获得一种纯粹的形式。”[10](P15) 随后不久,舍兰诺去访问荣格,提到他与黑塞所讨论死亡的对话。荣格说,“你向黑塞提问的方式不对。这样问会好一些:有任何理由相信死后仍然有生命吗?”[10] (P99) 1961年,舍兰诺再度采访黑塞的时候,黑塞仍然记得他们两年前的对话。黑塞说,“我仍然要说知道死后是否有生命并不重要……死亡是回归于宇宙整体。宇宙,或自然,对我来说如同其他人心目中的上帝。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敌人,要去征服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该把自然视为母亲……我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独立存在……我们必须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过程……”[10] (P22)
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11] (P432) 我们在黑塞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自性化过程的主题。注重精神生活者的孤独以及他们的需要,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加入超越个人的整体之中,是黑塞持久的努力。瑞典皇家学会主度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诺贝尔奖的时候,称黑塞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精神困境的道路。黑塞借他那充满灵性的创作向我们呼喊着超越与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黑塞. 荒原狼[M]. 李世隆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黑塞. 我的传略[A]. 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M]. 张佩芬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Gunter Baumann.‘Hermann Hesse and the psychology of C.G. Jung’[D] . A Paper given at the 9th International Hesse Colloquium in Calw,1997.
[4]Gerhard Adler. C.G.‘Jung Letter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5]诺伊曼.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德特勒夫森,达尔克. 疾病的希望[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7]C.G. Jung.‘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M]. Bolingen Series XX,Pantheon Book,1953.
[8]Andrew Samuel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9]黑塞. 玻璃球游戏[M]. 张佩芬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心理护理;临床护理作用
1 患者的心理状态
住院前,患者心理变化多,不稳定,性格敏感,因不知自己的病情及发展趋势,怎样医治等等,入院后,刚到医院对周围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而表现紧张不安,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寂寞不语、食欲差、易失眠。入院后1—2d经与医务人员的接触,对病情有所了解,病房环境逐渐适应,心理感到踏实、安全,并与病友互相交谈,对病情了解更多,并适应病房的生活,配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护理紧密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开始治疗,患者常表现积极主动,满怀信心,想用药后病情立即好转,此时患者心情迫切,急于求成,可是药物的效果因人、因病而异,并且大多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副作用,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一些副作用多的药物,可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怀疑,不能配合甚至拒决服药,如果护士对这些不了解,不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服药后主诉不关心,不做必要的解释,可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后病情好转,表现心情舒畅、食欲睡眠良好。若治疗效果不佳,表现烦躁、食欲差顾虑加重,心情抑郁,怀疑自己是患了“不治之症”,这些想法可以引起患者忧虑、愤怒、不安,对生活失去信心等复杂的多变的情绪。
2 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老年患者由于慢性病、病程长、顾虑多;中年患者对家庭、子女工作顾虑多,不愿拖长住院时间,青年患者无过多的顾虑,易适应医院生活,男性患者多数能较快习惯医院生活,易保持正常睡眠和饮食,多护理人员易产生依赖心理,女性患者多数对病房环境细节较注意、适应慢,挂念家庭和子女,常有不安全感,容易与女医务人员熟悉;农民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差、负担重,多数患者情绪抑郁,顾虑重重。
3 患者心理影响因素
有的患者患病时性格发生改变,平时性格开朗直率、热情的人,患病后可能变成性格烦躁、抑郁等。
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如阳光充足、温暖适宜、空气新鲜、环境整洁、肃静,会使患者情绪稳定、乐观,心理有一种舒适感,否则会感到烦闷、抑郁等不愉快的心理。
他人态度对患者心理影响医务人员和探视者对患者的态度,谈话表情,常使患者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谈一些能促进患者战胜疾病的话,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否则会使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人患病时情绪不稳,对外来事物或人的交谈敏感,自尊心和自卑感非常强,所以我们掌握患者的这些心理,在临床护理中,时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护理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
4 护 理
4.1 恐惧心理及护理 观察病情的同时,耐心安慰病人,及时消除恐惧的心理,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和护理,经过治疗及周密的护理,使病人安全地渡过了急性期,直至痊愈出院。
4.2 悲观心理及护理 老年人患者情绪低落继而出现急躁、孤僻、易怒、对痊愈信心不足等特点,对这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加以理解,在观察病情时要细致,技术操作要娴熟,要有耐心,护理要周到,不怕麻烦,以取得老人的信任,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争强治疗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篇3
最近,我们都关注到:2012年年底,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某大型婚恋交友运营平合《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心理特征是什么。
特征值一 非婚人口多
研究表明,目前非婚人口数量庞大、男女性别比失衡,“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共计多出2315万。《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中国非婚人口数量巨大,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到2.49亿,占全部人口的18.6%:城镇18岁以上非婚人口1.32亿,占城镇总人口的19.8%。
原因
第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都希望在先解决物质经济的条件之下,再来处理和解决个人问题:
第二:现代人更加追求自我的精神独立,不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很多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来坚持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保持单身的生活品质和内涵;
第三: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相对比较脆弱,不希望长大。所以很多人抱着宁缺毋滥的心理,迟迟不愿意走进婚姻的大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建立家庭和婚姻的脚步。
特征之二 择偶缺口高达613.9万
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其中“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30岁~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男性在同年龄段择偶面临613.9万的缺口。
原因
第一:我们长期重男轻女的心理状况造成现实性别的失调:
第二:很多男人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再一次走进婚姻和家庭状态是谨慎和小心的;
第三:很多人选择同居等非婚形式,来逃避责任或者是家庭的义务等。
特征之三 离婚率增高
报告结果表明,离婚数量增长快于结婚数量增长。从2000年到2012年这13年间,离婚对数年度复合增长率为7.5%,结婚对数复合增长率只有3.6%。而初离婚率预计今年达到2.29%。
原因
第一:现代社会,都比较讲究自我,突出个性,这在婚姻和家庭里面的表现就是:强调自己的个性表达和张扬,这样矛盾的激化度就相当高了;
第二:缺乏包容和彼此认同。夫妻都忙事业,在家务、责任、经济分配方面,就会有相当多的心理抵触,在互相的理解和包容的缺失下,很容易选择离婚来逃避责任和面对矛盾。
第三:有了各自网络社交平台之后,接触陌生人的概率增加,有的人难以去抵抗外界的诱惑,这也导致婚外恋的发生,直接导致家庭的解体。
特征之四 :“90后”男女相对谨慎
不少人认为现代人越来越开放,而调研结果却恰好相反。调研结果显示:“70后”女性在“接吻”和“”上比“80后”“90后”女性更开放;“70后”男性最着急与女性进行“”。“90后”男女们一旦有好感就会很快进行“牵手”“拥抱”等恋爱行为,但对还相对谨慎。
原因
第一:70后一般来说都有了婚姻和家庭,也有了性体验,建立了和异性的亲密的相处模式,对新的接受度很高,不排斥不拒绝;
第二:现代社会的外在的引诱的方式、途径、内容都很多,让大家都难以拒绝和抵抗;
第三:90后接触的偶像剧、动画片较多,被纯美的爱情模式和婚姻模式吸引,对爱情的追求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他们接触性的途径很多,生在网络时代所以对性不陌生,反而有了相对理性的判断和认识。
特征之五 看重男友“钱途”
“90后”最低要求5000元。“90后”“80后”“70后”女性对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为:5000元、6000元、7000元。
原因
第一:因为现代社会个人所处的经济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婚后还要面对还贷买房、买车、孩子的抚养、老人的赡养等责任,所以女人会对钱比较敏感;
第二:一般都是女人持家,所以女人会首要思考钱的收入和分配,也会在婚姻的前后去权衡自己所处的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
第三:大众的攀比心理,希望自己比别人过的好,找的男朋友拿得出手,而且,最好多金,可以满足一定程度上的高消费等。
特征之六 喜欢和“大叔”谈恋爱
韩剧让“大叔”大热,调研显示:18~25岁的女性,70%有“大叔控”情结。这些女生喜欢比自己大10岁左右的男性。
和“大叔”谈恋爱的好处
“大叔”的优势
1.成熟
许多人提到大叔都会充满不屑,老头子能有什么,除了多几个银子哪方面比得上我们这些青年一辈。是人都会有着老去的一天,任谁也逃离不了岁月的玩弄。如果说少年郎们有的是可以尽情挥霍的青春,那么大叔们有的则是无数光阴下的历练出的魅力,成熟男人的气息可不是青涩的男孩们可以相提并论,这种只是唯有光阴才能酝酿出的气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2.沉稳
虽然一个人的心智成熟与否和年龄没有着绝对的关系,可是毕竟成年人有着年轻人们所没有过的阅历,经历了太多风雨的他们早已经不是曾经那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纵然是身处世界灭亡的前一刻也依然看不出丝毫的慌乱,很多时候男人对女人来说更是一份依靠,相信没几个女人希望看到自己身边的男人遇见危险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影子。
3.财富
这可能是让人最为不屑的理由,也是最让人反感的理由,不过生活就是这样,现实就是如此。和那些还在上学或是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相比,大叔们在阅历,感情之外最大的有事便是已经积累了客观的社会财富,这一点对于现代的女孩来说可是相当之诱人。
“大叔”的吸引力的具体表现
1.老男人能让你迅速成长:老男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能细致地发现、细腻地引导你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教给你一些如何应对职场战争的窍门,给你关于人生的中肯建议。
2.老男人更懂得如何宠爱你:在你之前,老男人已经经历过很多女人,有许多处理两性关系的能力技巧。他们比那些年轻男孩更了解女人,所以,他们更懂得如何宠爱和包容你。
3.老男人可以给你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老男人在一起,你不必为了房子、车子而操心不已。他们通常都事业有成,有着相当的经济能力可以实现女人想要的浪漫。
篇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所引起偏瘫患者的观察,这些病人在患病后因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可导致这些病人有着不同的特殊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所以除了做好病人的药物治疗与基础护理外,还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分析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因素,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在良好的心境中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1 不良心理状态的分析
1.1 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是从一个运动自如的状态突然致病,如在工作岗位上突然发生偏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此时都可出现一个共性的心理状态,沉闷不语,烦躁多虑,痛苦失望,伤心流泪,悲观厌世。
1.2 差异性的不良心理状态:由于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不良心理反应,大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2.1 较有知识或修养的患者:思想上出现的最大痛苦是瘫痪在床,今后不能在回到工作岗位上,感到既将被社会抛弃,可能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这些有修养的人,虽然情绪不善于外露,内心却相当苦闷,对干部和教师而言,探望者较多,还可从探视者中带来精神及情绪上的波动,病人希望医护人员能对病情作出详细的讲解及康复指导。
1.2.2 农村老年患者:性格固执,适应力差,反应迟钝,患病后担心子女为承担医疗费用而争吵、扯皮。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子女增加麻烦,甚至成为累赘。为此担忧焦虑,今后不能再参加劳动,连自己都不能养活而感到绝望,拒绝治疗及绝食,甚至产生轻生恶念。
1.2.3 下岗职工及退休人员:对突然发病心理承受压力很大,担心患病给经济、婚姻、家庭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感到对子女没尽到责任,埋怨命运为什么对自己如此残酷,对疾病似懂非懂,常悄悄节制饮食、饮水,强忍大小便,免得多添麻烦等,表现出悲观、失望、焦虑、多思、恐惧的心理。
2 做好心理护理
2.1 共性不良心理反应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的态度,经常出现在患者的病床旁,同情和体谅他们的身心痛苦,使患者多与护理人员交谈,相互沟通感情,让他们体会到护士是热情真诚的,能为他们解除痛苦而得到安全感,从而改变或缓解他们沉闷不语、烦躁不安的情绪。在交谈中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患者的人格,并具有亲切感,在治疗操作时,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业、习惯,恰当亲切的称呼他们,使他觉得与我们护理人员没有距离,取得患者的信赖,从被动锻炼逐渐到自觉锻炼。此病由于病程较长,患者对治疗及功能恢复失去信心,护士可介绍一些病例,经治疗和锻炼后日常生活能自理,能进行适当运动和参加轻微劳动,现身说法,建立信心和决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2.2 差异性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2.1 有修养的患者虽存在不良心理反应,但不外露,我们应当主动与家属及单位联系,要求他们能支持及配合,一起来解决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在情况允许下,多探视,聊一聊单位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感到没有离开同事们,并针对疾病急性期、恢复期完整的进行康复宣教,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疗与康复训练。
2.2.2 农村老人:首先要做好子女家属的工作,病老生死是自然法则,不能回避。作为家属在亲人病重时要给予关心爱护,子女负担老人的一切是应尽义务。护士要用亲切安慰、规劝的语言多与老人攀谈,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使病人及家属都感到护士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亲属就更不应该嫌弃老人,让患者在病痛中得到温暖,从而树立生活的信心。
篇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78-01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 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日趋延长,老年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由于人民在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逐年提高,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必然暴发多种并发症。目前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已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下面笔者浅谈脑梗塞临床表现、语言、智力及肢体功能障碍,使老人身心造成巨大创伤,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改变,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为此,我们在临床中观察了老年人患者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态特征和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帮助病人清除心理障碍,首先让患者住院治疗,对治疗和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2005年观察3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心理护理,获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6年6月,住院观察患者体检头部CT、确诊为脑梗塞老年人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71-81岁,住院时间1.5-2.6月、平均1.8个月。多发性脑梗塞14例。其中26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表现肢体瘫痪22例,失语24例、昏迷16例,吞咽困难23例精神异常6例,先天性血管畸形2例。
2 心理护理
2.1 病情较重,思想压力大 医疗检查殊检查及周围环境的刺激,使患者产生绝望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患者表现精神异常、恐惧、惊慌、烦躁不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自理,并暴露出绝望、轻生的念头。
2.2 思想情绪变化 在生活上不能自理,靠住院治疗,给家庭带来不便和经济损失等,这是患者中都存在怕字,怕给子女造成负担的心理状态。
2.3 感情的脆弱,产生依赖的心理状态 所有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负担,并争取渴望接纳自已,重视和关怀。由于疾病的痛苦、疾病的折磨,并希望得到家属同情和关心,渴望医护人员多次巡视病房,与她们交谈心理话,并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治愈后及康复的问题,这样情况下,并说出心理的烦恼,希望得到子女和亲朋好友的经常探视。
2.4 恢复期心理护理 病人在恢复期逐渐熟悉和适应环境,能扶持行走,病人心理希望更快的恢复健康,肢体功能达到生活能自理能力,对出院后能否下床活动,对自身的身体产生了担忧,因此,希望医护人员多帮助和指导。
3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医德医风
3.1 护理人员要热情对待患者 按照医院规章制度,介绍病房的环境,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环境,防止大声哭闹,室内光线充足,病房物品摆放整齐,尽量满足病人心理的需要。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做好技术操作,娴熟的操作技术能促进病人相信医学、相信科学、相信医务人员,使患者在治疗上心理得到平衡状态。
3.2 调节心理平衡 住院病人重视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耐心解释,认真对待老年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情绪,细心、耐心、让患者舒心、安心。因为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护理人员应富有同情心理,注意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控制不正常的心理因素,理解病人的处境,尊重病人的人格,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感情上得到满足,特别对异常病人的异常反应刺激,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理解,应该做到宽宏大量、体贴、谅解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关怀爱护,要用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不正常的认识,使平静而改变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3.3 生活上的护理 需要家属精心照料,因为脑梗塞病人的多数表现精神异常,表现语言不清等肢体功能障碍等,使正常生活质量下降,对这样的病人治疗上,护理上应予特殊检查,耐心重复交待,避免患者茫然不知所措,产生焦虑心理状态,并加重病情。对他们最好是给予帮助和心理安慰,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下床活动,提高自已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3.4 护理人员对病人如亲人的关怀、呵护是不可缺少的 医护人员应重视家属及亲友在维持病人最佳环境的作用。指导使他们保持稳定情绪,并通过病人家属了解病人,医护人员要及时与家属联系,鼓励探视,以消除病人沉默心理和寂寞感。
篇6
【关键词】钢琴演奏 紧张心理 原因 特点 克服
一、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原因
要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进行科学地分析,首先就必须对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这就好比是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准发病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紧张是“心理紧张”的简称,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时的兴奋不安,是一种心理状态。
产生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激情原因
激情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其指的是“迅猛暴发、激动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怒、恐惧、狂喜、绝望等。通常由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矛盾愿望的冲突、过度的压抑和兴奋所引起。往往伴随着某些内部器官的激烈活动和明显的、爆发性的外部表现”①。例如,“激情犯罪”。而紧张也属于激情中的一种,但其又属于情绪范畴。而所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把人的情绪划分为三个方面: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激动――平静。“处在激情下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激情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生理原因,如人的体质、病态因素等。二是意识因素,如目的的达到、意外情况的发生等。大多数情况下,激情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②
(二)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也是产生心理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对演奏期望值过高、私心太重,对作品缺乏准确的把握,对自己演奏水平缺乏足够的自信等,都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三)不良刺激
钢琴演奏时外界的不良刺激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例如,观众很少、场地不理想、突然停电等,都会引起演奏者产生心理紧张。
二、钢琴演奏紧张的心理特点
要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对钢琴演奏紧张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
(一)生理特点
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
(二)心理特点
心理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安。表现为担忧、恐惧等;二是烦躁,即烦闷急躁;三是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精神恍惚。“注意”是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③指向性就是一种选择性,即把需要感知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集中性则是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而注意力不集中,恰恰与此相反。
三、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克服
要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目的与重点是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克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以达到克服这种紧张心理的目的。
具体来说,克服钢琴演奏的紧张心理有以下几种路径和方法。
(一)心理放松训练
心理放松与心理紧张相对应,所以克服心理紧张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心理放松训练。加拿大心理学家彼尔西瓦利提出一项放松训练法――呼吸中的肌肉收缩与放松,是通过生理放松达到心理放松的好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又以“自我暗示法”为基础,即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段,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情绪。
(二)注意力集中训练
“从生理机制来说,一个人在注意力集中、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的时候,皮层其余区域就会或深或浅地处于抑制状态。诱导性强,注意就越集中。人的注意越集中,就越能摆脱周围环境的干扰。”④
从生理训练入手,最终完成心理训练的目的,是注意力集中训练的基本方法。而注意力集中的根本性还在于,对所演奏的钢琴作品的真心喜爱、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方面。
(三)意志力训练
在心理学中,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阻力,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紧张心理。意志力训练通常用来训练学生的勇敢、果断等品质。
(四)自信力训练
自信力是克服紧张心理的一剂良药。要相信自己,多注意自己的优势和优长。当然,这种自信力来源于过硬的钢琴演奏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胸有成竹,就会“艺高人胆大”,紧张心理也就必然消失了。
总之,在钢琴演奏中克服紧张心理,必须做到准备充分。要对演奏曲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练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做到心里有底,要舒展、轻松、自然、沉着、冷静,并以精神放松带动身体各部位的全方位放松,建立足够的自信心,排除杂念。达到手指动作的连贯与声音的高度统一。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85.
②④吕利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66,76.
篇7
【摘要】 目的 评价实施心理护理在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分娩的3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等。结果 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胎吸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产后2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5)。结论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对其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科,可消除产妇不良心理反应,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的目的。
【关键词】 产妇;分娩;心理分析;护理 作者单位:475002 河南省开封市妇幼保健院临产室 分娩是正常而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数产妇对分娩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她们在临产前顾虑重重,焦虑,恐惧精神负担很重,存在非常突出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临产产妇的心理活动对于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减轻痛苦,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住院分娩的150例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与对照组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来我院住院分娩的孕妇300例,年龄20~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产妇都是初产妇,非高危产妇。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及胎儿胎心变化,观察宫缩持续时间,强度和间歇时间,并通过肛查了解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保持外阴清洁,做好饮食护理等。122 观察组 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①在观察组中有80%的产妇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孩子的安全,再加上宫缩疼痛,产妇精神,体力耗损,疲惫不堪。心理疗法:产妇从病房送到分娩室之前,首先送入待产室。待产室的条件与病房条件大致相同,产妇在待产室有一个过渡和缓冲的过程,再进入分娩室时,便会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并告知分娩过程中产生的疼痛及原因,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讲解心理因素对分娩可能产生的影响。产程过程中,助产士指导产妇在宫缩间隙期放松休息,鼓励产妇少量多次进食,进水,减少产程中过度的体力消耗,以利于排尿,保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在第二产程,助产士指导产妇呼吸和放松运动,在宫缩间歇期全身肌肉放松,子宫收缩时向下屏气用力,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至娩出,并请有经验的助产士进行“一对一”全程服务,给予产妇安慰与鼓励消除紧张情绪,缓解产妇焦虑和恐惧心理,树立分娩信心。②产妇的哭喊对本人是消耗体力影响产程进展,对其他产妇则是一种不良刺激,影响她们休息,并引起精神上的厌烦和紧张。对每个哭喊不上的产妇,我们都做具体检查和分析,仔细观察是否有头盆不称,产程进展是否正常,是否潜在其他异常情况等,如排除产科情况我们对哭喊的产妇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方法,例如采取暗示,分散,调整产妇情绪等心理方法,并对产妇丈夫也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正确对待宫缩痛,积极配合,增加产妇信心[1]。③择优,逆反心理:产妇入院后,她们希望医护人员对她认真负责,盼望“名医”或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为其接生,对她不满意或不了解的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合作,不予配合。心理疗法: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述医护人员对其治疗与护理中所采取的各项操作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其充分信任医护人员,正确对待和配合各项检查。2 结果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各种渠道了解有关分娩时的负面诉说,害怕和恐惧分娩的一切过程,怕陌生的环境,怕自己不能坚持,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现已证实[2]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衡,产生子宫肌肉收缩功能的紊乱,极度的紊乱形成子宫收缩无力,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 缺氧,出现胎儿窘迫,国内外许多研究也发现[3]焦虑紧张孕妇的疼痛阈可相对下降,对疼痛的耐受减低而对疼痛反应敏感,在分娩过程中则会出现产疼较早且比较剧烈,使孕妇不能耐受产痛而出现哭闹,耗费体力,影响子宫收缩力,而产妇不良情绪又可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宫缩不协调,从而阻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机会,导致剖宫产及阴道助产率明显增高。
本研究通过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明显增强了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使其对分娩的恐惧感降低,减轻其焦虑,紧张等心理情绪,使其在产程中积极配合,从而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了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使孕妇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我院产科的形象,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1] 陈莉艳对丈夫实施建康教育在产科中的作用.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64265.[2] 李娟,李和江孕期心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6): 2199.[3]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5.
篇8
【关键词】孕产妇;分娩;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30-02
绝大多数的产妇在分娩中会产生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影响产妇生产的进展,导致难产的发生率以及剖宫产率增高。同时,也会相应地加大新生儿的窒息率和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所以,为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产程的影响,选择2010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分娩孕妇200例进行心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013年期间来院就诊的孕妇200例,年龄22~43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例;对试验组孕妇的心理状况及精神状态进行详细地调查、记录,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的心理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的产程观察方法进行护理,然后将各组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等进行详细记录[1]。
1.2 心理分析
1.2.1紧张恐惧的心理 由于临产前产妇的心理十分复杂,对分娩过程本身是否安全也很紧张,有的初产妇对分娩过程不太了解,对宫缩疼痛不能忍受,加上环境陌生,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大喊大叫,消耗过多的体力能量,造成宫缩乏力,产程过长,或缺氧,血压升高,甚至危及母婴生命。
1.2.2 烦躁不安的心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在忍受阵发性宫缩疼痛的同时,一方面期待着尽快结束分娩,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平安顺利的分娩,感到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
1.2.3 担心、不信任心理
目前提倡优生优育,绝大多数妇女终生只分娩一次,他们担心分娩过程中母儿是否安全,医务人员是否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担心发生难产及产后大出血。
1.3 心理护理
产妇的情绪稳定,精神放松,体力充足,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2]。根据产妇不同的心态及分娩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首先,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亲切和蔼,动作轻巧柔和,像亲人一样关心、体贴产妇。保持产房空气新鲜,护理过程中做到“四轻”,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1.3.1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对吵闹不安的产妇,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地照护和安慰,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指导做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以减轻症状,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供给足够的饮水,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若助产人员以理解的态度做好周全的服务,如擦汗、喂水、抚摸等,产妇就会消除恐惧心理,树立坚定信念,配合医护人员,安全进入第二产程。
1.3.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和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至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产妇信心,使产妇对我们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1.3.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可引起情绪激动,表现为沮丧或兴奋,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此期,一方面给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其不要过分激动,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后2 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明显增强了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使其对分娩的恐惧感降低,减轻其焦虑,紧张等心理情绪,使其在产程中积极配合,从而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了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显着减少,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使孕妇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我院产科的形象,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传统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的,其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能够对一切信息能够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象,这表明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内在缺陷。赞同这种观点的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金融学研究应采用不同于理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的研究中来。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以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非理的行为金融学得以日益兴盛起来。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产生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行为金融学主要讨论心理行为因素引起的投资者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与反常,它试图通过投资心理因素来解释金融领域中观察到的反常情况,着重解释投资者在判断决策时为何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羊群行为”。行为金融学在研究资产定价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与为我们开拓了一片新视野。行为金融学理论着重分析金融市场中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投资者的失误偏差和市场的反常。它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效应。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因素有可能造成主观错误,如过度自信等,这些主观错误会造成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两种失当反应。投资者所犯的这些心理错误会导致其对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的改变。行为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投资者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不足反应的情况,从而找出适当的投资策略。因此,它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传统投资决策范式的修正。
二、金融市场中的心理分析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最受推崇、应用最广泛的金融分析方法是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基本面分析是以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的基础,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市场参与者对资料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估并一贯坚持利用它们。技术分析是指以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的变化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市场行为作为分析的基础,是一种通过人们的主观经验来判断市场未来走向的分析法。相对而言,心理分析法则是沿用了“从市场心理到价格”的分析思路,它认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由此出发,心理分析法以市场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作为分析基础,通过推测市场主导势力控制者的心理价格定位,分析主导资金的流向来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向。一言以蔽之,心理分析法基于市场心理分析价格,强调市场心理是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较之已经完全体系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相对比较薄弱,但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心理分析法在对某些市场重大转折点的心理把握和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在参与市场的行为中,投资者总会依据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因素做出买卖决定,亦即投资者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方式对待市场。如果把基本分析视为对客观因素的分析,技术分析视为对主观因素的分析,那么,心理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它以同时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态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为基础,既包含主观因素也包含客观因素,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它填补了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的空白,以一个更中立、更平和的态度预测市场方向,使偏理性和偏感性的预期分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对市场走向做出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可以这样说,行为金融学的崛起使得金融学家不能再忽视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但心理分析法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心理分析要准确把握市场投资者群体的心态,这隐含了一个假定,就是所收集的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代表了整个市场的态度,并且对分析预测市场的转折点能起到帮助作用,但要全面收集市场调查信息和投资者意见来测量市场的态度是有难度的。其次,心理分析法的缺陷是难以对投资者进入或者退出投资场所的时机进行精确把握。
三、改善心理范式与投资判断
行为金融学的崛起,提供给人们另一个思考方向,引发了人们对于投资过程中深层次心态的重视。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能够帮助投资者改善心理范式,提升投资效率。
(一)重视情商的培育
投资心理范式可以分为理性层次与非理性层次。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及智慧的高低、对经济状况及股票等投资工具分析预测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投资智商;非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自我情绪的理解与控制、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自我激励与自我意识能力,可以称为投资情商。行为金融学更多地是从情商的角度看投资——人们在投资时受到的心理因素的控制,远大于理性的思考,如果不能够预先知道这种情境,事先约束自己,并时时警惕自己,则难免陷入投资误区。在行为金融学看来,情商比智商重要,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由于无法分辨负面情绪并加以控制,使其成了投资成功最大的障碍。
(二)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正确的推断决策取决于抛弃各种错误的金融信息处理习惯,为了避免推断决策中启发式偏差的影响,投资者首先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数据,避免以偏概全;同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被个人偏好或投资大众的力量所左右,这两方面的力量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并且都会受到种种外来信息因素的影响。对于投资要有现实的态度,在投资时要预计到最坏的事情发生;应学会比较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努力找出市场上最乐观和最悲观的判断,注意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倾向;要养成对所有的问题同时看到两个方面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正反两方面思考去得出结论,同时应当尽可能地不断根据事态的变化对其进行修正。投资者怎样看待损失和收益,对其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同样一组选择,可以做出不同的决定。在做决定的时候,最好要从各种角度来衡量问题。不仅要全面权衡各种利弊,也要能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思考眼前的问题。
(三)与投资氛围保持一定距离
金融市场的环境,以及频繁接触、关系紧密的人群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投资经验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投资心理范式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对市场的看法和投资决策。为了避免产生投资决策中的从众心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学会独立思考,不要深陷于各种投资群体的集体氛围。因此,建议投资者应该设法与投资的情境保持距离。远离投资情境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要远离所投资产品,想办法让自己不知道手中所投资产品的价格,避免受到所投资产品价格一时波动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次是要远离市场,也就是离开投资大众,避免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盲目从众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用投资规则与计划约束投资行为
克服人性的弱点并非易事,因此,投资者往往需要有一些规则或计划限制自己,以免被情绪影响投资决策。投资者的情绪之所以那么容易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金融市场上充满不确定性。因此若想避免情绪的波动,首要的方法,就是要降低投资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型投资提供了一种主要心理机制,投资者可籍此与市场情绪之间保持距离。而投资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降低了,投资人自然就会心态平和一些,避免屈服于一时冲动的心理倾向,欠理智地做出一些错误的投资决策。从实证的角度看,国外指数基金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中长期的牛市行情中,主动配置型基金由于频繁操作、过分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等原因,往往难以战胜市场;而指数基金采用被动式管理的策略,既可以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又能降低交易成本,因而能在经济的总体上升中把握长期收益。性格不同的人,其心理范式往往也有明显的区别。作为投资者,应当保持理性,不断提高把握自己情感的能力,从而做出最符合自己心理特点的投资决策。因而,不同的投资者需要制定不同的情绪控制计划,严格遵守,长期按照计划去做。
四、寻找行为偏差中的投资机遇
篇10
关键词:喉癌;心理分析;护理干预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术后患者常伴有失音、嗅觉变化、永久性气管造瘘口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自身形象受损和语言交流缺陷的难题,大部分患者术后存在心理问题[1]。近年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根据喉癌术后的患者的心理障碍,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择期手术的喉癌患者60例。其中男55例,女5例;年龄48~82岁,平均(65.34±5.6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例,初中、高中20例,初中以下34例;农民13例,工人14例,知识分子6例,干部9例,其他18例;半喉切除术45例,次全喉切除术12例,全喉切除术3例。
1.2 方法:心理干预:①首先护理人员要出自内心真诚关爱患者,多与患者聊天、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表述,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生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②向患者讲解喉癌的基本知识、治疗效果、术后注意事项,让其明白喉癌的预后是较好的,治愈率高;③利用肢体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与患者交流,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悲伤,术后护士要常到患者身边,为其吸痰、鼻饲、换药、翻身等;④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手把手地教家属及患者学会气管套管的清洗和消毒、周围皮肤的护理等,积极训练患者简单的手语,以应付日常生活;⑤采用影视资料和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⑥让患者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提醒家属督促患者及时复诊。研究工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入院时测评,4周后再测评1次,对患者进行自身前后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分析,患者自行填写或护理人员以提问的方式填写[2]。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SPSS 11.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n=60)
58.67±6.34
58.67±6.34
干预后(n=60)
36.92±5.81
41.35±3.63
P值
<0.01
<0.01
3 讨论
3.1 喉癌患者术后的心理特征: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咽喉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1%~2%[3]。焦虑、抑郁是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应激反应,引起患者的痛苦体验,并表现出一定的生理改变。喉癌术后第1天由于手术应激、麻醉药的反应、疼痛、气管套管刺激以及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患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心情悲观绝望。在恢复阶段,患者的情绪仍会随各种因素起伏变化,担心术后康复、发音、吞咽、进食等问题,又顾虑家庭的经济情况、术后照顾问题,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极为不利。吴彩芹等调查结果显示,96例老年喉癌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56.25%,重度抑郁发生率为14.58%[4]。
3.2 喉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随着身心医学的发展,健康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良好状态[5]。对于喉癌术后的患者,不能仅仅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护理,必须针对患者的身心因素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改变其不正确的想法;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给患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环境,对其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生存,重新走向社会。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喉癌患者术后的身心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使治疗和护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喉癌术后的患者给予必需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喉癌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 刘永琴,李菊芳.心理行为干预对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9):2405.
[2] 宋海英,王庆华,刘骥暌,等.术前访视对老年胃癌患者心身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4):53.
[3] 于红燕,单金华,孙立平.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5,19(9):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