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5:5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百工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47-02
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可用人才。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只有极少部分人可以走进大学校园,他们被人们称作“天之骄子”、“佼佼者”,因此,当时的高等教育也被称为精英教育。而大众教育是相对于从前的精英教育而言。近年来,我国大学急剧扩招,“象牙塔”里容纳了太多的受教育群体,校园之大,“骄子”之多,成就了所谓的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无疑造就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极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也是实现提高全面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当前我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使所有在校生都培养成为精英,更有甚者,可能会把精英者教育成平庸者,更有甚者,埋没甚至毁掉人才。因此,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在大众化前提下发展一定的精英教育,达到两者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广东海洋大学实施“双百工程”,是在普适教育的基础上的精英教育尝试和改革,能够节约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本;同时,在师资中选拔“双百导师”,也激发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潜力的毕业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缓解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形成良性循环。本文基于双百导师的实践经验,因材施教、培养努力、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对创新大学教育、培养“三能”人才提供更多借鉴。
一、“三能”人才
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三能”特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广东海洋大学鲜明的特色。学校以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围绕学生成才的需求,注重分类指导,构建起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基于此目的,“双百工程”的实践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二、“双百工程”简介
(一)双百班
学校从新生入学,即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学习。双百班学生的选拔条件及程序如表1所示。同时选拔校内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进行教学,实行灵活、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按照学科大类实施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分学术和管理两个方向进行分类培养。
表1双百班学生选拔的条件
■
(二)多元化课程体系改革及素质拓展
双百班与普通班的课程设计是不一样的,双百课程重在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开设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而普通班,两个班级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由于学生众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难以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课外领域,学校为双百班额外开设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和课外讲坛,如科技创新与论文写作、人才管理与培养、青年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等,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课外领域上为双百学生开辟了新的视野;双百学生有每年一次外出实践的机会,由学校来支付活动经费,可以增强双百班同学间的友谊,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深刻理解团队合作意识,落实创新试验班的素质拓展内容。
三、 双百学生导师的实践探索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每位双百学生均有自己的导师,无论在课程安排、专业学习还是在课外生活上面,导师会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学生遇到学业或择业问题时,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以免步入误区。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双百学生的高等教育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注重学生素质、修养的提高,而不是过分关注考公务员、考研、考证的人数和比例,更不是以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老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指标。对学术兴趣浓厚的学生,要给予他参与科研的更多机会;对管理有特长的学生,给予他更多团队协作的机会。“双百工程”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认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三) 理论结合实际,淡化分数观念
以应用型学科见长的理工科专业,定期安排企业领导或优秀校友专题讲座,为学生接触社会知识,丰富产业前沿的学习内容。在每年一度的奖学金评选中,一方面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等,因为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上,需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
(四)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产业的机会
就业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满足知识经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难题,高校应当努力培养与企业接轨的人才,积极帮助大学生增强与企业接轨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力不仅是求职就业能力,更是其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应聘能力等,还包括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合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等诸多素养。
四、基于双百学生导师实践中的启发
(一)以人为本的两个方面――学生与教师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注重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原则,是我们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立足点。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抑制学生个性发展,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其个性和发挥其特长的环境和条件。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还要使双百学生学习第二课堂知识。实施学分制,但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由;举办学生学术论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内在活力。建立奖励制度,可以实行校内特殊岗位津贴,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二) 教育教学的创新
学校把教育教学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治校之道和提高办学水平的灵魂,鼓励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切创新。根据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推进“三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实习教学创新、教书育人创新、学生学习创新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改革,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兴趣,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三能人才”,逐渐在大众教育环境下创造更多精英人才。
五、 “双百工程”目前的不足及仍需努力的方向
由于“双百工程”实施时间较短,一些教学计划还未完全落实到位,教学体系还未形成一定的特色。应该继续整合优化我校双百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确立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同时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导师队伍。因此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建设与造就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紧密相连,已经成为支撑和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六、结语
“双百工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众教育带来的弊端,深入改革,变平庸为创新,明确目标,激发竞争力。但归根结底还没脱离传统教育的路线,我们理应着手探索新的大学教育,切实做到双百班及“三能”人才的培育。最终应该用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中国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协助学校规划机制,提高大众教育下的人才素质,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对“三能”人才培养的探索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崴.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刘任任.文中华“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精英教育”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4).
[3]张光亚,安立龙,范伶俐.“三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3).
[4]阮显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应着眼于未来[J].赤峰学院学报,2012,(20).
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战略规划 整合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一一在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然而,随着全球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以及雇员利益保护主义运动的发展.这种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IResponsibiIity.简称CSR)理论”等新的理论体系。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在国际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欧盟则把CSR定义为.公司在利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密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主要包括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标准.高标准地履行道德准则和商业原则。二是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三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进行公益投资,慈善捐赠或者社区服务等。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主要内容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描施劳动时问工资和管理体系等。它从劳动保障人权保障和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最低要求.雇员利益是其最主要的内容。虽然.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对CSR的定义表述不一.但都强调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等。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来看.可分为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必须要履行的.第二层次是社会期望或企业自愿履行的。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来看.在第一层次,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在第二层次.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我们通常所谈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是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企业经营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道德责任也逐渐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成为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虽然.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在理论上还存在争议.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已开始重视并管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且把这种非市场活动的战略与市场战略整合起来。在国内企业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参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中国平安的”中国平安双百工程”公益活动、”中华骨髓库”捐赠等.蒙牛乳业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一一蒙牛为全国500所小学免费送奶大型公益行动,联想集团的联想进取班活动等等。通过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企业的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大多处于自发状态.并且缺乏长期的战略和有效的管理。跨国公司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急先锋,耐克沃尔玛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定期向社会公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在环境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并且推行社会责任相关方面的认证体系.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认证:默克公司甚至还投巨资开发一些根本不能赚钱的产品.来治疗一种足以把人折磨疯的病痛。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活动的良好规划和管理可以让企业得到一系列实际利益主要包括包括:企业形象和影响力提升7品牌定位进一步巩固7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增长7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能力提高7企业运营成本降低7对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的吸引力增大等等。
三、企业社会责任营销战略构建步骤
1.选择社会责任营销的主题。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营销战略规划.首先要要选择相应的主题.以保证企业的活动能够旗帜鲜明.赢得公众的注意和认可。在选择主题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只选择支持少数的社会主题(把资源投入锁定在少数领域.如麦当劳专注儿童,雅芳专注女性健康):选择当地社区关心的主题:选择与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产品和服务能协同配合的主题选择有能力支持经营目标的主题;选择关键群体(员工、顾客、投资者、公众)关心的主题;选择能得到长期支持的主题。
2.选择该主题框架下的活动。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概括为六类:公益事业宣传活动公益事业关联营销企业的社会营销、企业的慈善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和对社会负责的商业实践。
篇3
关键词: 农业院校青年教师 专业课程 教学质量 提高途径
青年教师是指35岁以下的教师。目前随着农业院校的进人级别不断提高,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多数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并在所属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建树。专业课程是某一专业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是保证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和专业有着紧密关系。农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强,学时数在30―60学时不等,主要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实施的形式也是以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实践指导为主,辅以讨论教学方法。利用有限的学时、可选的教学方法,如何将一门课讲授清楚、讲好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是一个有待攻破的难关。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炼出青年教师提高授课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一栏中,将“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和“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数目作为评估指标之一。对多媒体授课的解释为“指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多媒体技术的解释为“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现代教学技术在高等院校的推广使用,使得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变得尤为重要,农科类的专业课程可以直接利用的多媒体课件数量有限,多数是由教师自行制作。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无疑是备课的一部分,花费的时间较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中常用的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 CAI flash powerpoint,courseware等,每个软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一种软件,或多种软件并用,制作满足授课需要、具有交互方式和导航功能的多媒体课件系统。
配套教材应选择与教学大纲吻合的最新版教材,在制作中,留有余地,为以后陆续增加的行业动态留有空间。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参阅国内外同行的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以便在多媒体课件中吸收更多高质量的图片和影音素材。影音动画素材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要明显好于静态教学素材,在自行制作影音素材的同时,可以考虑利用相关的国内外网站中现有资源丰富授课内容。另外,青年教师还应关注学术会议、学科间的交流,多种途径获取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及时添加课程教学的新素材。
二、教学相长
专业课程的讲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可以在短期内积累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掌控技巧,有助于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可以邀请优秀教师参与说课[1],通过交流来完善自己的授课技巧,建立快速顺达的专业知识转换途径。
现在多数高校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要求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指导。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通过“从做中学”、“从看中学”,不断吸收和掌握导师的经验,获得“缄默知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
三、科研、实践与教学相互促进
高等农业院校基本属于教学科研型大学,多数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参加了部分科学研究。科研可以作为教学的“源泉”和“翅膀”,可以促进青年教师获取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也会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3]。科研引导青年教师尽快地深入并了解实践,把适合教学的最新实践成果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等弊端,发挥科研源泉的动力,逐步提高讲授水平。所以要保持较高的教学水平就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家和省级科研机构,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青年自科基金、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等基金项目,都是针对年轻教师设立,通过积极申报和参与课题,获取新的研究实践成果,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
熟悉所从事专业的研究领域,并具有较好的科学能力的青年教师,会将近期的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动态带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新颖、生动。青年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科发展现状,充分发挥自身思维敏捷、观念新等优势,积极探索和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在农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除了将该课程讲授清楚外,还应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青年教师应虚心地学习并借鉴优秀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既保证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又要突出其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农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中心环节,青年教师应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尽快克服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导师或其他优秀教师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媒体记录教学资源既可纳入课程教学资源,又可作为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指导性培训资源。
青年教师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深入社会实践的途径之一。青年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可以服务于校外实习基地,而校外实习基地又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通过将生产实践经验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补充生产实践的内容,学生会获得真正意义的实践知识,更快地适应社会,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统一。
四、深入社会服务
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科技服务方面的社会活动,实现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对接。社会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多方位、多层次变化,专业课程体系也应科学合理地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响应社会需求。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双百工程”建设、校企合作、农村科技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而相应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目前有些农业院校已经将青年教师社会服务的经历列入业务培养方案和考核项目。
五、参与评比活动,适时梳理自己
高校现行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方式多样,如讲课、教案比赛、四项全能(讲课、教改论文、课件、演讲)比赛,具有考核范围全面、评价标准严格等特点。在比赛中,教学方法、板书、语言表达、语速等都通过量化的形式进行评分,参赛者可以听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点拨,接受集中、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观摩其他参赛者的教学,可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教学情感和语言因素的学习机会,寻找教学基本功、方法和技巧的差距和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积极参加教学比赛活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青年教师可以利用此机会,集中沉淀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总结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调动[4]。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为活跃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关系到农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是农业院校发展的关键。在导师、优秀教师前辈的指导和自身刻苦钻研提高的基础上,青年教师在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依托自身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开展新教学资源的开发,开创课堂师生双边互动的新方式,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大胆尝试,寻求并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崔学文.谈如何有效开展“说课”活动[J].文教资料,2006,(23):25.
[2]闫文军.对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2):28-29.
[3]高宏.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之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66-67.
[4]廖志文,李小坤.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与解决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2):107-108.
篇4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哲学;高校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04-03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为基本形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早已得到运用,但在大学哲学教学中却较少运用或没有受到重视。我国大学的哲学教学主要运用讲解、讲授的方法而忽视研讨的运用,哲学教学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真理独白和哲学宣讲,从而偏离了教学的根本目的,致使哲学教学呈现机械化、知识化的线性倾向,未能显现哲学的终极意义和实现哲学的真正使命。大学哲学教学忽视研讨式教学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教学思想上的普遍困惑,即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可能?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即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和研讨式教学法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回答这一根本问题。
一、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
研讨式教学创导学术自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在通过师生双方对真实问题的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可见,研讨式教学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完全相对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性,更是突出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具有如下深刻的哲学意蕴。
第一,研讨式教学促进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自由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存在的基本特点。教育以个体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为宗旨。研讨式教学提倡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以此保证人的个性发展。它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让学生在进程中能动、自觉地进行判断、自由决策和评价”[1];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突破固定模式的约束,激发自我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生在对哲学之“真、善、美”进行追问的学习实践中的最大自由。
第二,研讨式教学凸显了哲学的主体间性思想。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2],即在交往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性质。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它呈现出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往特征。研讨式教学实践以主体间的交往为前提,创造了主体间的共在关系。研讨式教学的主体是共在交往的“多主体”,而师生主体的交往构成了研讨式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形式。
第三,研讨式教学反映了哲学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特征。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活动。哲学的批判性就在于哲学从不满足于对现实的描述和解释,而是必然包含对现实的质疑、反思和解构,以及对应然的构建,包含批判性的内容。哲学另一鲜明特质在于其内在固有的创造性。哲学的创造性表现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创造,刨根问底的哲学方法的独创,以及实践的生活世界的创造。研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一个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决策,亲身经历社会实践,并不断质疑、审视和批判的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塑造品格,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的创造性本质。
二、研讨式教学在“哲学”中的应用
研讨式教学过程离不开研究和讨论,而作为一门价值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哲学恰恰注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哲学”课程教学离不开研讨。广东海洋大学自2010年始设置了创新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为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笔者有幸承担了人文创新实验班“哲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坚持在“哲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了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探索,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一)选取研讨主题
研讨题目的选择是研讨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所授课程体系范围内,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一般来说,研讨主题的选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探究性。所选主题应难易适度,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余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空间。2.开放性。所选主题的内容是开放的,其结论可以是非确定性的。3.综合性。主题的选定应注意强调学科和专业的交叉与融合。
针对人文创新实验班面向大一新生以及整合各人文专业的特点和现状,在“哲学”研讨式教学实践中,笔者指导学生确立了若干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研讨主题,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人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是人性”“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等等。这些开放性的哲学主题极具探究性,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人生的反思,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然关系的思考。
(二)设计研讨内容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分成8个左右的小组,每小组2―3人。各小组围绕着人生、自然、社会、精神等领域的根本的、重大的哲学问题,确定研讨主题,小组共同设计研讨内容。小组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广泛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收集信息。在此过程中,笔者会适时给予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介绍一些查找文献的基本途径,并鼓励学生尽量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研究。具体任务为:搜集材料、撰写主题报告、制作PPT、确定主题报告人(1―2人)。研讨内容的设计需要较长时间,故需提前两周以上将任务分配至各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此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保持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研讨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小组学生通过合作性探究来创造意义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精神。在主题设计过程中,小组中不同成员可以有对同一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理解,但都应当认真对待其他成员对某一问题所表达的不同观点和做出的不同解释。每个人的意见都是应当被听取的、有效的,所有成员都要允许自由发言和不同意见,要尊重少数人的观点。
(三)小组主题报告
在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内容的基础上,一堂课安排1个小组进行主题报告,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发言,他们阐述本小组论题的主要观点,小组其他成员对报告做出补充、完善或评议。
为了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主题报告,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会做一次必要和适当的报告示范。即以一个主题作为案例介绍自己分析问题和形成观点的过程,如何分析争议性问题,如何提出假设性或猜想性问题等。同时,还会向W生提出一些主题报告的具体要求,比如: 报告人要简要介绍本小组的基本情况、成员分工、主题设计的过程等;报告发言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而且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PPT制作要清晰明了,形式多样,反映主题的基本观点;主题报告要列出参考文献;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到主题报告中来;等等。
(四)课堂交流讨论
小组在主题汇报后,接受全班其他学生的提问与质疑,由此而展开课堂交流讨论,时间控制在20分钟。课堂交流讨论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询式讨论,二是辩论式交流。质询式讨论是指小组之外的学生,就该小组的主题报告提出质疑或询问并要求小组成员答复的讨论活动。辩论式交流是指围绕小组主题报告,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对立,全班学生对各自支持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对对立观点展开反驳的交流活动。在辩论式交流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两大阵营围绕主题报告展开辩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们对研讨的主题和内容有了更为全面、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以“人性是什么”的主题为例,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在对“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人性是平等的还是差异的”“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等问题的追问、讨论和辩论中,不断深化对人性主题的认识,共同确认追问人性的哲学意义,这就是一次反思哲学的课堂实践活动。
为了使课堂交流讨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笔者会充分做好准备以应对课堂讨论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如及时化解讨论或辩论时可能出现的冷场,为课堂讨论交流把握方向,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见机行事。在课堂讨论时,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与点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讨论和为自己观点进行辩护时,要做到就事论理,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在质疑和反驳对方观点时,要有理有节,具有逻辑思辨力量。小组成员要详细记录课堂交流讨论的情况,充分吸收交流讨论的思想内容,最终形成小组主题研讨论文。
(五)教师点评总结
课堂讨论交流结束后,笔者会对整个研讨课做出点评和总结。首先是对小组主题报告和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点评,时间控制在5分钟。点评内容包括小组主题报告的内容、小组PPT的制作情况、小组分工协作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表现等情况,从形式到内容、从课外准备到课堂表现、从演讲者到参与者,做出全面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们良好的表现,及时指出不足或不当之处,并进行补充、引导和完善。其次是对小组学生主题研讨成绩做出评定。学生研讨成绩评定的依据包括主题报告的撰写质量、PPT制作质量、小组合作情况、演讲情况、组织和参与讨论交流情况等。成绩评定以民主方式进行,由授课教师和6名学生代表组成的7人成绩评定小组现场给主题研讨小组成员评定成绩,尽量确保评成绩评定客观、公正、有信服力,避免了教师单方面进行成绩评定而可能出现的主观武断,保证了学生持续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最后是做主题研讨式教学的总结。小组主题研讨结束后,笔者要求小组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出个人学习报告,总结自己在主题研讨中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主题研讨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再汇总小组成员的个人总结,撰写出针对该小组的主题研讨教学的总结报告,经过不断积累,逐步完善基于“哲学”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三、“哲学”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笔者在“双百工程”人文创新实验班“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已进行了6年的尝试探索和改进完善。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哲学”研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体上要远高于一般常规教学方法的评价,“哲学”课程学生评教均为优秀,评教得分最高达97分,研讨式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6年来,研讨式教学法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哲学”研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与探索。哲学研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和查找材料,认真准备课堂发言,广泛参与课堂讨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独立完成学习报告。在查阅中发现问题,在批判中反思问题,在辩论中明晰问题。通过“哲学”研讨式教学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得以显著拓展,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显著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第二,“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哲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哲学”研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研究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经过“哲学”研讨式教学的训练,学生逐渐开始调整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理念,初步明确如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哲学”研讨式教学活动中,笔者会为学生讲授选择研讨主题的程序和技巧、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和途径、研讨方法的设计和报告撰写的模式等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部分学生也较早尝试并开始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在近两届人文创新实验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主持或参与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等课题的研究,或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并获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第三,“哲学”研讨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是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充分践行了这一使命。“哲学”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分小组完成主题研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协作完成主题研讨,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哲学课堂上,教师、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地研讨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求认真倾听和大胆发言。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克服了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逆反心理,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了融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培育了学生的平等自由观念和探索真理的信念,增加了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关心和容忍度,培养了学生专心而有礼貌地倾听的习惯以及尊重、包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质,涵养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总之,“哲学”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明显提高了哲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研讨式教学的哲学意蕴,真正做到了以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实践证明,“哲学”研讨式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在哲学学习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都感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然而,仍有部分学生表示难以很快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存在较大难度,也不太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进行深入研讨。可见,“哲学”研讨式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尽快使大一新生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如何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到大班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进一步完善研讨式教学法、提升研讨式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