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2: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模式。
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
2.3.2.4运动技能技评。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
三、小结
3.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篇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是一项独立的存在,在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之后,通过严格、系统、科学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课程主要就是在教学目标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社会发展形态形成的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目前,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构成环节,是学校基础工作得以展开的重要所在,是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体育课程建设越来越全面、广泛,成为了现代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构成环节,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二、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构成环节,在教学中,主要就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利用一些系统模式与结构体系,形成相应的系统化工作模式与流程。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一般均是利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有关体育知识、基本技能与卫生健康知识等,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主要就是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互相独立的关系
利用现阶段科学角度进行分析与总结,课程论和教学方式应该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两种互相独立的学科,由于课程与教学所研究的对象与理论体系是教育教学的两个分支,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形成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概念与标准,但是其研究本质依然是互相独立、互相依存的关系。课程论是课程研究中各种教学课程与专业概述,而教学方式主要就是教学工作中实现教与学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理论指的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利用课程整体规划、课程评价、课程视角标准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工作,而体育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展开,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课程概念主要就是突出学生个体与学生学习范围,强调教师行为的一种模式。一直以来,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体育课程研究中,一直把其当成是一种教学理论的研究,目前,课程理论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在教学体系之外的学科模式,得到了教学工作的公认。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引进,促使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改进与完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其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往有人提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完善与优化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明确其互相独立关系的同时,实现两者的促进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制约与促进的关系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紧密联系的关系。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处在不同的领域当中,也是互相不影响、以互补形式存在的,但是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理论的引进,使这两个平行交叉的学科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进而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体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课程设置内容枯燥、死板、种类繁多,并且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经常采取一些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进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有好的教学,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知识内容的时候,不只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转变被动的学习地位,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协作氛围、会话环境,让学生进行自主、轻松、愉快的学习,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是在外界刺激情况下的被动接收者;教师是教学中的领导者、指导者与组织者,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者与传输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递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对象;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构建协作氛围与会话环境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媒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知识信息,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互相感情交流,与此同时,在教师一言一行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感召下,不断感染学生的内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主要就是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显然,此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认真分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篇3
(一)研究对象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程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在学校电子阅览室、期刊室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足球教学内容、考核项目及体育教师应有的知识等方面的资料,为本课题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2.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该院足球普修课的教学内容。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并制作了调查问卷,对在实习单位有过足球教学经历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98%。4.数理统计法应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数理分析。5.逻辑分析法对处理好的数据进行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程设计的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1)开课时间的选择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学期(民族传统体育系除外)开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足球技术动作,也可以为大三专修的选择奠定了基础。(2)课程时数分配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当前足球普修课时数的分配如下:体育教育系和社会体育系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6学时,实践课44学时,考核4学时。民族传统体育系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6学时,实践课38学时,考核4学时。民族传统体育系比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的实践课少6学时。2.教学内容分析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足球技术分析、足球战术分析、足球运动概述以及足球竞赛规则及裁判法。实践部分主要包括足球基本技术、足球基本战术、教学实践能力、自学自练能力以及承担足球裁判能力。足球技术分析包括:足球技术概念与分类、足球基本动作分析、足球基本教法分析、守门员的职能、守门员的基本技术分析。足球战术分析包括:战术的概念、分类、比赛阵型的发展、足球进攻战术、足球防守战术。足球运动概述包括:足球运动的特点和作用、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概况、世界足球运动发展概况。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包括:足球比赛场地、比赛人数、时间和用球、越位,不正当行为,裁判和助理裁判员的主要职责,裁判员和助理裁判员的跑动与选位,手势、哨音、旗示、配合。(1)足球技术(见表1)做、会教、会写教案。3.考核与评价分析表3考核比例表(1)理论考核分析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理论课考核统一采用笔试的方法,占总成绩的30%。主要对所学的理论内容进行考核,是足球普修课考核的重要部分。(2)实践考核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实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踢远和30米运球绕标志物两项组成。踢远:将球从起点处的地面踢起,球在空中运行落地的第一点为测试的远度。30米运球过标志物:从起点处划一条30米的垂线,放置标志物5个,每个标志物间距5米,学生依次运球绕过标志物,运球时漏绕标志物为运球失败。从起点开始,触球即开始计时,当人、球最后通过终点线时即停表。(3)基本技能和能力考核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基本技能是对脚内侧传接球和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两项进行考核,学生在其中任选一项进行讲解与示范,陈述动作要领与教学方法占总成绩的25%。此外,基本技能和能力考核还包括自我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平时课堂作业和提问以及对本课程的认知能力的评价。
(二)对中学体育课足球知识需求的分析
1.对教学时间的需求分析表4教学时间的需求分析表从表6可以看到,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内侧接球、脚背正面踢球、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以及正面抢球是中学体育课需求量最大的基本技术。4.考核内容的需求分析表7考核内容的需求分析表从表7可以看出,实习过程中经常用到踢远技术的学生只有22%,而从来没有用过的却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1%。经常用到30米运球绕标志物的更是只有18%,而没有用过的也达到了43%。基本技能与能力考核中的脚内侧传接球和原地正面前额顶球则是在基本技术需求统计中排在前面。
(三)两者之间的差异对比分
1.教学时数的对比分析学时的多少要以课程目标为前提。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和社会体育系都是54学时,民族传统体育系为48学时。61%的学生认为54学时的普修课达不到实习要求。2.教学内容对比分析(1)理论课内容对比分析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适应体育多功能、社会化的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足球技术分析、足球战术分析、足球运动概述和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而在对实习生的调查中显示足球中学生教材教法、场地管理、技战术分析排在前列,而传统的教学重点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竞赛组织和足球概述排在最后。这跟足球运动本身有一定危险性,学校不愿意组织足球赛事有很大关系。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足球中学生教材教法在调查中排在理论课的最前列,而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上却没有明确规定此内容的教学时数。(2)实践课内容对比分析实践课作为足球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也占据着最多的课时。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实践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内容比较单一,也是以比赛为主要目的选择的。调查显示足球基本技术、足球游戏创编、控制与支配球和足球基本战术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足球游戏的创编和足球控制与支配球,排在了足球基本战术的前列,而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上却没有明确规定此内容的教学时数。(3)基本技术对比分析“技术是完成战术配合的基础”,也是足球教学的基础。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技术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内侧接球、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脚背正面运球、正面抢球,而对足球技术需求统计中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内侧接球、脚背正面踢球、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以及正面抢球都很需要。这一项统计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重点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四)考核内容对比分析
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及锻炼,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普修课考核技术项目包括踢远、30米运球绕标志物、脚内侧传接球、以及原地正面前额头顶球。作为基本技术的脚内侧传接球和原地正面前额头顶球技术在其需求统计中排在前列。踢远和30米运球过标志物的需求量却非常低,不适合作为考试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篇4
在选择性教学模式中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的环节中就要做出以下的思考了:(1)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化被动为主动,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2)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准备上课之前要充分的做足备课工作,在课堂上不断创新,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优化与重组,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征
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健康和身心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学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纵观国内外体育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按照学校领域划分课程是体育教育课程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新课程的标准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学习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学习领域。并且课程目标的改革从传统的“双基”而提出“三维目标”,要将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组合,使长期重视知识的课程目标发生改变,由“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而轻学生发展的状况,从而形成“促发展、增健康”的多维目标体系。
2.1选择性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体现
2.1.1突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指导性,倡导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与多元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新课程标准并没有用对教学的内容做统一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教学大纲的束缚,只是对于每个学习领域给一定的选择方向,这就给予了教师足够的选择权。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将会和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选择学习体育项目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这就要求在学校教学的评价中要提倡以发展促进评价,打破终结性评价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了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效果,实行以多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科学模式。
2.1.2选择性教学与主体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师资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主体”需求。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体能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教学制度计划过程中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去观察、思考和选择,学生易接受,满足主体个体化需求。
2.2体育教学有效性与选择性教学策略概述
传统教学有效性主要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好,最终在于学生是否学得好,即学生有没有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那么只需要通过学生的学及对学习的掌握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内容而言,不同学科的本身具有不同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同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各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在这一个体系中,不同的内容又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和特点。因而,不同教学内容的选编也会相应影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接受程度。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选编,应该是有科学根据的来选择,以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个具体概念,都有着特定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是相对的,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或是教学环境行之有效,可能对于另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则没有任何效果;从教学场地及器具的合理分配而言,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对教学有着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好的教学环境则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更好实施,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学场地及器具的合理分配与选择就需要从现存的教学环境出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而不宜一直在固定的场所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合理地使用器具,使物尽其用。
3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推进体育课选择性教学实践
选择性教学存在于各个学科和具体学科的不同方面,体育课的教学极具近距离、易操作、多角度和易认知性,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教学的进行主要还是来自教师的丰富知识的传授和授课能力以及人格的整体呈现,只有当这些条件与前者有机的结合,才是教学过程的完美体现,也终将有力地推动教学方法探究和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3.1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相适宜的课程观,且进行了有效的实践转化,才会使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习组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等课程改革的各个层面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才会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施选择性教学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实施选择性教学的课堂中,往往有很多不可预料的教学情境出现,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大纲的方式来完成课堂的教学设计了。新的教学课堂所实施的教学设计将会是粗放型、立体化和动态的。所以就必须要求任课的教师具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发挥其创造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知识平台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
3.2营造良好基础教育环境
篇5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近几年连续扩大招生使体育教学面临设施、经费、教师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高校扩招是加速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巴首先?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推迟了就业时间?减轻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对于拉动消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扩招也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一、扩招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是扩招后教学的班级和学生的数量猛增?使原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教师配备不足.只能应变为加大教师教学时数和大班上课的方法?造成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高校体育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完成学校体育课外群体活动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因此?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上述因素势必容易造成工作水平的下滑。
二是扩大招生后?高杖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前?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就不足欠帐较多.扩招后?不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状况生均拥有量更是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教学需要?使得教学质量难以确保
三是学校体育事业经费缺口增大。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上课班级数的增多?所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运动器材数量也随着增加?而体育事业经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求。
四是教学日程安排有所变化体育教学原来只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的一、二节。由于扩招后?学校教学资源容量有限?各学科教学资源都显紧张?不能保证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有些体育课程要安排在休息日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是教学组织方面的新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实行“选课制”.学生上网随机点击教师和学习内容.基础课程教学完全与专业行政班分离?这对于体育课外辅导工作困难重重
二、对策
一要结合学校实际?扩建与维修体育教学场馆。高校的连续扩招是必然的趋势?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播要将体育场馆建设列人近期发展规划?把新建、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工作摆在必要的位置使得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满足教学要求?而且还能在档次上有所提高
二要周密计划?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进行.学校体育教学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和适应学校扩招的需要?充分挖潜?改革教育模式?贴近学生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认真周密地制定好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各类竞赛、课余训练等工作计划.与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好扩招后所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三要适当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工作之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要适时地引进和补充一些优秀教师。目前?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师资补充到队伍中
四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计划
(1)要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2)针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已婚大学生?在修体课程时要实行个性化方案
篇6
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其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设置体育课程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由于大学生尚处在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身体锻炼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设置体育课程,促使学生进行定期体育锻炼,能促进过渡阶段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任务、生活压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沉重,长时间思想上的压迫和束缚,使其精神状态处在昏沉状态,迫切需要得到调节。体育锻炼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径,舒缓其心情,让久经紧绷的心情得到放松,调节学习的状态,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充满活力。
(二)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步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是仅仅围绕着学习的,缺乏体育意识,因此,在步入大学后,很多人会对锻炼缺乏热情———即便是能意识到锻炼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在行动上无法迈出那一步。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体育锻炼课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并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锻炼学生的思想精神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进行自我身体完善及与他人协作的同时,能逐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敢于面对、敢于拼搏、敢于进取、勇于坚持的勇气和毅力,做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规律
大学期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阶段,也不同于大学之后的青年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处于转型期,一方面,还处在不成熟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也是极其艰巨的,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转型。
(一)基础理论和体育实践并重,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在一般的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是极大的,因而造成了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由此造成了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如今,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以实践为主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尚处在刚从高中走出来的阶段,对一些体育实践中的技能课尚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理论教学必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是适应学生特殊时期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后续进行正常的实践工作做好铺垫。通过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概念、注意事项、基本常识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的重视度。同时,在基本的理论教学学习之后,为了更有效的巩固理论知识,应循序渐进采用适当的体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状态下,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参与锻炼,对所学理论进行巩固,加深体育锻炼项目的印象,提高锻炼意识。
(二)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
由于大学阶段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处在不稳定的转型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大学期间体育课程的开设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这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大一阶段处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刚刚脱离高中“纯理论学习”的时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同时体育实践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阶段。大二阶段,学生已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实践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这一阶段应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开设一部分较容易的实践课程,如中长跑、跳、单双杠,等等。大三阶段,应该说学生已经是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游泳、障碍、攀岩等。以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体育培养,以在体育教学上实现连贯性,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三、总结
篇7
1.1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乏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中学体育教育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学学校体育没有与时俱进,很多的体育教师没能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习惯性用“军事化”口令教学,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2.2“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忽视“生活资源”。体育课程受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内容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与滞后现象。
1.2.3学校体育应转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整个教学过程对体育课的三大部分限制过死,教师的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要渗透整合生命意识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对学生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选择和编制体育课程内容时,突显了时代性和生活实效性,只有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之中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应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构建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
2.2体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激活学生经验,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健康的发展,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有益于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避免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滞后,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娱乐、休闲并存,趣味性强且有意义的教材,有益于终身体育价值实现的教材;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等应综合考虑。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针对教师、学生、内容等具体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基本结构、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教师应突显主体教育观,营造乐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气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寻找适合学生主体,以促进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
2.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8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仍然是公共必修课加专业理论课再加体育训练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体育、忽视了教育,不利于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缩减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具体到实验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都属于理论课程的附庸,有些甚至没有独立的课时和考评办法,只把实验课程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环节,这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实验课程的效用,阻碍了其发挥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功能,采用这种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得不到及时的培训,对理念、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导致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形式上存在弊端,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放羊式”教学依然存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在教学中重共性轻个性;“填鸭式”的教学法还比较普遍,教学的安排和计划不够科学,没有将人体健康学、营养学等作为安排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一味强调高强度,事倍功半,有时过高的强度对学生的健康还会造成损伤;强调长耗时,教学的效率不高。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改革措施
2.1、明确培养目标,跟进课改措施
目标就是方向,只有拥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把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引向正确的轨道。首先,体育教育专业既要关注体育又要兼顾教育,因此在培养目标中既要体现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体现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具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另外还应该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意识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去,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其次,培养目标也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的掌握,还应该兼顾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具体到实验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跳出“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的吸收”这个狭小的圈子,既强调对理论的掌握,也关注对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应该充分理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内涵,积极组织专题研究,以获得有成效的相对应的课程改革措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优势。
2.2、协调、合理安排实验课教学
首先应该把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解除其附庸地位,使其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拥有自己的学时和学分,并且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以单独的课程名称出现,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实验课程的促进吸收理论,锻炼提高能力的效用。在实验课程的课时上,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安排关系到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实验课程课时占教学总学时的比重,并积极开展试点和探索,找到合理安排理论课程课时和实验课程课时的平衡点,摆脱理论课程主宰教学计划的局面。在实验课程的内容上,高校应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删减掉冗余或陈旧的学科内容,增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新颖的学科,设计出与理论课内容相关,且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2.3、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实验课教学模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因此高校以及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教育的宗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情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应让学生在内容选择上存在自主性,根据自己需要和爱好选择实验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实验过程也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组织仪器设备和完成实验结果,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2.4、采用更为灵活的实验课教学方法
应该采取更为灵活、新颖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成效。比如可以在实验课程中多添加一些交流环节,是一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个体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借鉴就是一种有效培养反思能力的方式。在不断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个体的反思能力可以不断地获得发展,而这也符合教育对“反思型”教师的需求。再比如,日本的体育类高校在体育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体育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及校外的联系,取长补短实,现体育专业教师实际指导能力及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的双重提高。这种教学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3、结语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 问题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师生的角色关系上,还是教与学的理念行为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实施新课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共性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错位。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统一,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难以把握。一方面,教师还是把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背解词、逻辑归类、语法修辞、扩写、缩写等),对基本能力的训练(分段、概括、分析等),认为不这样教学就不是语文课,就没有教会学生语文。另一方面,轻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大搞课外的延伸,把人文性单纯的理解成对生活、对社会、对其他学科的联系,把课文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把课文的讲读上成了问题的分析课,忽视语文学习的积累和品读。
说到底,教师对语文的人文性没有深刻的理解。人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就是从人的本性上来研究语文教学。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人,是有情感的人,因此,对人的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满足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需要。人文性还体现在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多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人文性可以理解成人的精神领域的一部分,人不能没有精神(情感、兴趣、态度、观念、个性),以“精神”促进语文的“知能”发展,再以“知能”提升人的“精神”,这才是语文教学根本。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模式化。《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求学生“主动主动、合作合作、探究探究”。机械的“拿来”套用,教学过程是程序式的(换句话说“溜肉段”),认为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其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理念,它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接受式学习在某些教学环节还是很有效的。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文化,那么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接受知识有什么不妥呢?我听过一节数学课,讲的是分数的认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那么分数线上面的,你想叫什么?”学生说:“叫分父。”听课教师哄堂大笑。教师们笑的是孩子的天真,那么反思一下,教师这样的引导有意义吗?语文教学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质疑:“海里的珊瑚是怎么形成的?珊瑚会出血吗?”教师马上让学生讨论,论来论去,也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师说:“你们回去查找资料,再解决好吗?”
其实呢,老师完全能解释清楚的,为了故弄玄虚,伸展到课外才这样做的。那么,教师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浪费学生的时间去解决呢?由老师告诉不是更好吗?又如,面对低年级儿童,初学阅读,就让学生探讨:“你想怎么学?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其实大多数孩子根本不知道怎样学,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无从入手,可真难为他们了,也难怪教师们说:“现在越来越不会教了。”
由此想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的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灵活的运用,且不可“遍地开花”。
3.教师的尴尬。新课程把语文看成是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容。从教学方式上看,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珍惜他们的独特感受,这可“难为”了教师。例如,学生问老师:“枫叶到秋天为什么就红了?”“天上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面对学生的问题,有的不知怎么回答,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学生也力不从心。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如何把握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例如《狐假虎威》学生对老虎和狐狸的认识,各有所见,有的认为老虎应该吃掉狐狸,因为老虎是兽中之王。有人认为狐狸聪明,欺骗老虎是对的,等等,教师也有迷惑。
4.教师备课好累。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程的开发;既要备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要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既要备教学过程,又要备活动的组织;既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尊重学生自我的选择。面对学生错综复杂的需要和体验,有时教师真是无计可施。
篇10
关键词 营销行为 顾客忠诚度 宣传企业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竞争中,对企业来讲,顾客忠诚度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在全面了解顾客忠诚度形成原因,尤其是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顾客忠诚度管理,努力培养顾客忠诚度。目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动。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统计意义层面的市场占有率,而是企业真正具有多少忠诚的消费者,换句话说,即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本质目标由传统的追求市场占有率转向追求市场份额的实际质量(即为忠诚顾客的多少)。忠诚顾客的实际数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久生存与健康发展,也是企业可持续的前提条件。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市场环境,在当前的市场营销当中企业必须构建和扩展企业的忠诚顾客群体,培养和巩固忠诚的顾客是当前市场营销的核心。
一、顾客忠诚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一)顾客忠诚的本质内涵。
所谓顾客忠诚,即为在信息时代和市场营销的大背景 下,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重复选择企业购买某些特定产品的行为。从顾客的层面来看,只有对企业有兴趣,信任它,喜爱它,并且愿意与之构建稳定的关系,即为构建所谓 “顾客忠诚”的时候,才可能重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二)顾客忠诚的特征。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市场营销的逐步发展成熟,市场环境已经具备易变性、虚拟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的特征,这也导致了现代企业构建和管理顾客忠诚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变量因素。
二、顾客忠诚的具体行为表现及其拥有的价值
顾客忠诚的构建需要顾客在购买行为上支持忠诚的企业,在情感认同上喜爱忠诚的企业,其是顾客行为和情感的有机融合。真正忠诚的顾客会定期购买该企业的服务和产品,而相应地企业只需要投入较少营销宣传费用就可以管理好与忠诚顾客的关系,与此同时,忠诚顾客还会乐意推荐该企业的服务和产品给家人、朋友。在现代营销活动中,营销观念是企业战略形成的基础。顾客忠诚理论倡导以顾客为中心,提示 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关注顾客对企业的评价,追求顾客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是市场营销观念的完善和发展。实践证明,倡导顾客忠诚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将会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以体现。
(一)顾客忠诚的具体行为表现。
(1)有重复购买意向,还可能发生实际的重复购买行为。虽然重复购买意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层面的考虑,才会可能发生实际的重复购买行为。(2)乐意并且能主动推荐该企业的服务和产品给别人。真正忠诚的顾客在自己购买喜爱企业的服务和产品时,还会主动将自己优质的购买体会、经验与朋友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使他们对该企业也产生一定兴趣,并且最终发生实际购买行为。(3)乐意给忠诚的企业出谋划策,支持企业发展进步。由于忠诚客户对该企业的忠诚和喜爱,他们会乐意担当监督员的角色。如果发现该企业的某些服务、产品以及销售行为激发消费者的不满和反感,他们会主动给企业提出自己建议,辅助企业及时改正错误。与此同时,部分忠诚的客户甚至会给企业出谋划策,帮助其改善服务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更加健康地发展。(4)自觉放弃其他企业的服务和产品。部分忠诚消费者,对某个企业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他们会有意识地放弃该企业竞争者的服务和产品。如果附近的区域不存在该企业的服务和产品销售时,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更远的区域购买。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的竞争,换句话说,谁拥有了大量忠诚的客户,谁就拥有了长远发展的机会。而依据研究机构最新调查显示:如果企业的顾客忠诚度降低5个百分点,那么企业利润会相应的下降25%;反之,如果企业每年提升5%的客户保持率,就可能会增长85%的利润。企业的顾客流失率越高,为了留住客户而支付的相关成本费用也就越大。
(二)顾客忠诚拥有的价值。
(1)提升销售量,加企业利润。忠诚客户通常为良性消费者,其不仅会重复多次地购买忠诚企业的服务和产品,而且会推动周围的人发生相同的购买行为,进而确保了企业销售额的不断增加,为企业创造了更加长久和稳定的利润。(2)发挥宣传企业形象的作用。忠诚客户不仅为企业缩减了宣传方面的大量成本,还通过口碑效应更大范围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3)能够迅速向企业反映消费市场和产品使用的实际状况,推动使公司不断地改善产品和服务,便于企业及时占领消费者市场。(4)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部分忠诚客户会持续不断地从忠诚企业购买服务和产品,其通常不会购买企业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从而强化和稳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提升顾客忠诚度的策略
现代企业要想有效地提升顾客忠诚度,需要从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这两方面入手。所谓企业外部,即为购买企业服务或产品的顾客,而企业内部即为企业自身的建设。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具体策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升外部顾客的忠诚度。
1、细分客户。
现代企业要提升客户的忠诚度,首先应当培育和扩展自己的客户,进而发展自己的忠诚客户。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当认识到所有的客户不可能都变成企业的忠实客户。其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实力不可能无限扩大,其培育和发展忠诚顾客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财力、人力,企业如果对全部客户都一视同仁,就会浪费大量资源,严重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因此,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有限资源,实施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策略,进而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客户会有质量优劣之分,由二八法则可知, 80%的企业利润是通过20%的优质客户创造的,企业必须重视和掌握这些优质客户。那么怎样寻找拥有这些潜质的优质客户呢?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时应当借鉴“市场细分”策略对全部客户进行细分管理,这就需要数据库技术的支持,即为通常所说CRM系统。CRM系统以企业利益万为出发点,贯穿于客户全部的生命周期,其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让客户满意,为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从功能的角度来看,CRM系统融合了众多基础系统、基础功能,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客户维护、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等进行整合,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进而实现客户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依托于CRM系统,企业不仅能够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并且进行动态实时更新,还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差异化分析,寻找和识别企业的优质客户:找出哪些客户花费了企业大量的资源,却创造了少量的利润;哪些客户花费了企业少量的资源,却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发展目标、客户为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投入成本、销售收入、与企业战略的联系等),把客户进行细分,找出企业要培育和发展的忠诚客户。
2、提升顾客的让渡价值。
对于产品而言,顾客真正重视的往往不是其实际价值,而是产品创造的顾客让渡价值。所谓顾客让渡价值,即为顾客总成本与顾客总价值之间的差额。所谓顾客总价值,即为顾客期望和感知通过消费服务或产品而取得的一系列心理、功能和经济效益的货币价值。所谓顾客总成本,即为顾客预测在使用、获得、处理及评价某一个特定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时所产生的诸多成本,主要包括体力、时间、货币及精神成本。
要想提升顾客的让渡价值,企业应当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创造特色产品和服务去吸引客户关注。创造特色产品,需要企业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及时发现和捕捉市场的动态信息,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创新产品不一定需要完全改变企业原来的产品,企业可以改善产品的部分内在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1)核心产品,这是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时的核心关注点,即消费者的利益所在,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2)而有形产品,是消费者获取核心产品的外部载体,它是消费者可识别的具体形象,能被消费者所感知,例如,有产品的外观特征、产品的包装、产品的质地等。(3)附加产品,即为消费者在购买有形产品的时候,企业提供给顾客的诸如售后和安装服务、免费送货、分期付款等的附加利益和服务。而附加产品即为附加利益,其成为了现代企业最新的竞争要点。第二方面,提供给消费者超值的服务。当前,企业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购买实物的基本需求,还需要更加重视消费者所感知的服务质量,企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客户忠诚度的水平。而所谓超值服务,即为超出消费者心理预期值的服务,如果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超值的服务,那么其就可以在情感层面感动消费者,让消费者真正从心里认同和喜爱企业,在消费者心理内部巩固企业形象,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赢家。企业要想提供超值服务,就需要关注和掌握顾客的期望。影响顾客期望的主要因素有行业提供的平均服务水平以及消费者本人的消费体验以及企业的宣传营销水平。如果企业的宣传手段言过其实,就可能造成消费者的期望值高于实际的感知价值,消费者发现事实不如自己所想,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而如果企业实事求是地展开宣传,就会使消费者的期望值非常接近于实际的感知价值,消费者就会觉得企业实事求是,值得信赖;而如果企业展开留有余地的产品宣传,就必然使消费者感到额外的惊喜,觉得自己获得了超值服务,进而有效地留住顾客。第三方面,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企业形象是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总体印象。其具有诸多特征,需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只有构建了良好的形象,才能提升其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让消费者更加喜爱该企业,产生对企业的忠诚。
(二)加强企业内部建设。
1、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当前的市场已经变成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而顾客的实际需要是企业的核心追求,这些经营理念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和企业的大力实施,但是目前国内仍旧存在不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其主要原因有:(1)我国的消费市场还不成熟,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维权观念和意识还比较淡薄;(2)对于部分企业而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仅仅是一个口号,其并不会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应当在内部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教育,让员工真正认识到消费者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员工长远发展的价值。企业要构建有效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在企业内部普及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2、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忠诚度。
内部员工作为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他们代表着企业的市场形象,其对待消费者的态度,服务消费者的水平,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消费的实际期望,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实际态度。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忠诚度,不仅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并且推动他们用这份工作热情去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企业在为他们着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当前的营销环境当中提升顾客忠诚度,企业应当做到:细分客户,提升顾客的让渡价值,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忠诚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郭国庆,钱明辉.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先国,曹献存.客户服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菲利普·科特勒等.营销管理(亚洲版,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