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3-16 18:4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统计;统计管理;体制创新
一、引言
企业统计管理体制是企业领导、管理和组织企业数据统计工作的制度和体系,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划分企业统计的工作范围、确定企业统计的运行模式、建立企业统计的工作体系、形成企业统计的组织形式、确定企业统计的管理方式等。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对于保障企业统计的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统计工作顺利完成、企业统计发挥其内在价值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了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改变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必须结合现行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对企业统计工作进行创新,保证企业统计监督、咨询、信息三个职能的实现。
二、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要求。多元化经营作为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当前多数企业战略发展的首选目标。多元化经营有诸多好处,例如规避风险、资源共享、效益增大等。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的所处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内在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带动企业统计工作方法、运行模式的创新,如构建统计信息综合平台,科学有效地使用统计应用软件,继而为企业产品的多元化、经营区域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资本的多元化提供有力的市场信息挖掘武器。
2.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身处千变万化的信息革命时代,企业统计管理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提高企业统计信息化水平,跟紧时代的步伐。综合应用信息化统计技术,能够集合计算机技术、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技术、管理技术的优点,全面提高企业统计管理的质量水平。所以,推动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企业统计信息化技术的功能,实现企业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数据传递信息化、数据分析信息化。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仍是一种粗放的、不可持续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关注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当前以及往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到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上调整社会总需求的结构,二是微观层面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为企业统计调查方式、调查手段、调查内容提供指导性的方向,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数据论证依据。
三、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的探索
1.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规范化。规范化是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加强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规范化,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首先,设立专门的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统计综合部门,并制定适应于企业发展规划的企业统计规章,如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统计信息报送要求、数据统计口径要求等。其次,配备专职统计人员,明确企业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职责明晰,严格要求,加强企业统计基本工作。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职能化。在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中,管理者应意识到企业统计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数据、市场的分析,更应充分发挥企业统计预警和调控的职能。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职能化就是提升企业对统计职能的认知,在具体展开企业统计基本工作时,有意识地管理、运用、发挥企业统计的职能。如在预警职能的管理上,企业应制定检测预警机制,事先开展市场调研,充分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计算先行性的统计指标,之后综合预警信息,预测市场潜力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再如在调控职能上,企业可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对产品质量进行调控,降低产品质量的波动率,维持较高且稳定的产品质量水平。
3.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手段可以减少企业统计工作中繁琐的数据录入、摘抄、检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在信息化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增加信息化建设硬件软件方面的投入,实行统计信息联网查询机制,积极在实践中应用统计软件,建立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能止于企业内部,更要扩展到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建立数据信息流,实现企业间、企业和供应商间无障碍、即时的统计信息联通。建立联网直报网络,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一化数据。
四、企业统计创新的基本方向
1.企业统计的观念创新。受到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统计观念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任务,因此企业统计的数据往往经过强烈的粉饰和修补,可靠性极低,没有发挥企业统计应用的职能。企业统计创新的第一点就是观念的创新,改变以往的企业统计观念,注入新的观念,如以人为本观念、市场观念、风险观念和信息观念。在以人为本观念中,必须强调统计人员的权责明晰、基础知识和技能、积极性、职业道德等,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规划和再教育。在市场观念中,要求企业在重视内部统计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各类信息。在风险观念中,企业应认识到统计信息天生的概率性特点,认识到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的偶然性和风险性。在信息观念中,对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即时性、准确性、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业统计的内容方法创新。企业统计的内容创新的着手点为深度和广度。在企业统计的内容广度上,统计内容必须拓展到市场层面。第一,拓展到销售层面,企业统计不能忽视任何一位客户和订单的统计,无论数量大小。第二,拓展到原材料采购层面,对原材料的采购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量化成本控制手段。第三,拓展到科研层面,加大对科研技术创新的投入,加速企业的技术更新。在企业统计的内容深度上,统计内容必须拓展到时间、空间、结构的联系上。不可将统计数据单一处理,应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前后联系,内外对比,计算比例,深度挖掘数据的描述功能和推断功能。企业统计的方法创新的关键点是选择最适用的统计方法。第一,建立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多种调查方式并存适用的统计方法体系。第二,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类型,不同的信息和推断需求,不同的效度和精度要求,选择科学的统计推算方法和模型。第三,通过网络调查的大力开展,减少在数据收集、整理、检验、录入上的人力物力花费。
3.企业统计的服务创新。企业统计的服务创新就是在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新的服务理念扩展服务领域,在服务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发展。首先,在服务意识上,改变以往完成上级业务部门调查任务的单一意识,增加服务流向,向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利益的活动上转变,增加关注点,提供新服务。其次,在服务职能上,强化企业统计的预警监测和调配控制职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及时更新分析结果,为企业领导者提供统计决策的依据。最后,在服务形式上,将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一信息传递形式,转变为上下左右之间多项运行的传递形式。确保信息从统计部门向各职能部门流动,各职能部门横向间的对比分析,以及企业领导核心向统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下达任务指令。
4.企业统计的人员管理创新。统计人员是企业统计创新的执行者和反馈方,所以企业统计的人员管理创新是企业统计创新的核心。优秀的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和企业统计方案需要能力、技术、知识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的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更要求统计人员的不断学习和再教育。企业统计在人才管理上的创新表现在基本要求上,要求统计人员不仅有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还要有交叉学科如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相关知识。表现在特殊要求上,要求统计人员熟悉本行业本企业的产品知识、生产过程、业务知识等生产技术知识,更要求统计人员具有敏锐的数据触觉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一方面,企业应注重企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引进高水平的统计人员,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统计队伍。
参考文献:
[1]辛金国,严兴良.网络直报条件下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07)
[2]林琳.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07)
篇2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制 运输统计标准 借鉴意义
美国统计管理和协调机制
美国国家统计体系属于分散型,全国有近100个联邦机构从事各自分管领域的政府统计工作,其中13个联邦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统计工作,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统计内容涵盖了经济、人口、农业、犯罪、教育、能源、环境、卫生、科学和交通等各个方面,主要满足联邦政府决策和各个联邦机构职能管理的需要。
美国国家统计标准体系
鉴于美国统计机构各自为政、分散开展工作的特点,为规范统计流程,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实现各类交通运输信息的可比性,1995年美国制定了“文书精简法案”(the Paperwork Reduction Act of 1995),该法案提出了制定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明确了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的职责:制定适用于政府机构的、有关统计采集流程和方法的政策、原则和规范,并监督这些政策、原则和规范的执行;负责统计数据的分类、统计信息的展示和、统计数据的实时、提供执行联邦项目时所需的数据来源。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体系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体系包括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和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两个方面。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方面,沿袭了美国国家统计体系的特点,由运输统计局(BTS)统筹全局,负责收集、公布交通运输相关统计信息,负责协调美国运输部(USDOT)和其他联邦政府及机构,获取并整合相关运输统计信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充分发挥州、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的历史优势,分散开展运输统计工作。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方面,是在遵循国家统计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的具体情况,制定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流程及规范,制定确保和提高美国交通运输统计质量的相关标准和指导原则。
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
1991年,对于美国交通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冰茶法案”(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ISTEA)正式颁行。该法案明确要求在美国运输部(USDOT)内设立运输统计局(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BTS)。BTS成立后,其职能分别在1996年、1997年、1998年、2004年和2005年进行过修订, 2005年的修订重新调整明确了BTS的9项职责:
为运输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和分析,确保统计信息能够供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都市规划组织及运输相关协会、私营部门(包括货运集体)和公众进行运输决策。
协调信息采集。与运输部各机构合作建立并执行有关数据项目,与其他联邦机构协调改进信息采集的机制。
信息现代化。持续改进数据调查和采集方法,提高运输统计的准确性和使用性。
数据标准化。鼓励针对不同对象,包括运输部、州、地方政府、都市规划机构、私营部门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管理和存储技术的标准化。
运输统计资料。采集、编译、分析和印制一套全面的有关国家运输系统绩效和影响的运输统计资料,具体包括:各运输部门生产率;各运输模式的交通流量;联合运输数据库的其他内容;出行时间和缓解拥堵措施;车辆质量和其他属性;影响出行行为、货物移动的人口、经济和其他变量,如运输模式;旅客、货物的运输成本;大容量公共交通和其他形态的营运客运模式的实用性(包括每种大容量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旅客服务量);车辆和运输设施修理、其他运输服务的中断频率;旅客、车辆、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运输系统的可达度、连通度等条件,建设开发国家运输图集数据库;与运输相关的影响国内经济和全球竞争力的因素;
国家基础设施空间数据。
指导方针。为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可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系统分析,对运输部需要采集的信息编辑指导方针。
审查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可靠性。
统计信息的获得性。本条款下规定已的统计信息应容易让公众获得。
综上所述,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的特点是数据采集分散型。即大部分交通统计数据采集的组织者并不是运输统计局,运输统计局在各运输统计机构的统计活动中仅起到协调和联络的作用,对数据需求进行评价,协调和指导有关数据的采集、质量保证以及统计成果的传播,以便提供一个完整准确的行业情况。
2、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
根据OMB统计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和美国运输统计局的职能,BTS了一系列提高信息质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在2002年10月了“信息质量指导原则”(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Quality Guidelines),2003年5月了“运输统计实践指南”,在2005年10月了“运输统计局统计标准手册”,构成了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规范了美国运输统计流程和运输统计各阶段的实施原则。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经验的启示
美国经验对中国交通运输统计的启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法确立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完整性和独立性,支撑统计工作机制顺利运转
美国成立BTS,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运输统计的管理机构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法案不断补充和完善BTS的职能。即便是在成立了RITA之后,BTS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得以保留,并通过整合有关业务部门,继续强化其运输统计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是保障其运输统计职能运转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美国运输部制定战略规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各司其责、分工明确,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效的数据分散采集。作为运输统计的管理机构,BTS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协调、联络和指导的作用,其专业性运输统计数据的采集主要依靠运输部各业务职能机构、其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及私人咨询机构来开展,而综合性运输信息的采集和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则由BTS来负责。
第三,构建统计标准体系,完善统计管理体制,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OMB统计指导原则规范了美国国家统计工作流程。BTS根据OMB统计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和美国运输统计局的职能,制定并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信息质量的行业统计标准和指导原则,为确保和提高美国交通运输统计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四,完善对统计工作的需求调研和质量监督机制,确保统计工作高效实用、客观公正
针对统计需求和项目开发及可能产生的效果,BTS积极向数据用户、专业人士及专家调研。针对统计能力建设,BTS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征求公众意见。质量方面,BTS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定期评估,对数据的各方面和数据采集处理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专项研究,对关键程序进行质量控制,监控数据处理过程的质量,并采集质量信息。
第五,实现信息共享、形式及渠道多样化,提升交通运输统计服务水平。
在信息可公开的允许范围内,BTS除了提供传统的各类纸质统计资料外(部分资料在网上并可供用户下载),还建立了一个国家运输知识库的电子平台,该平台与许多区域运输知识库相接,并有知识库目录索引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运输研究分会(TRB)提供的网络版运输研究信息服务。此外,BTS在建立数据库基础上还开发了查询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灵活定制各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查询数据表。
第六,深入开展交通运输统计研究,提升交通运输统计服务能力。
BTS在交通运输统计研究方面的法定职责包括:对运输信息需求进行评估,规范统计口径和技术标准,持续改进数据调查和采集方法,审查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可靠性。自成立以来,BTS深入开展了多项交通运输统计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促进统计数据的标准化、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设置统计工作专项资金,保障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
篇3
1.对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企业的信息管理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一些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现实环境进行统计指标的确立,在信息管理模式下,缺乏必要项目的设定,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对于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应用,没有评价标准。信息管理统计指标是具有全面性的,指标体系的数据与数值要实现对接,没有根据环境进行信息管理统计工作的设定,就会使统计工作陷入片面的情况。2.企业的部分信息统计指标概念模糊。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企业在统计指标的信息管理上,缺乏准确的分类和清晰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特点,也具有各自发展的道路,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要有清晰的概念,没有正确的含义,数据与数值就无法进行对接,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就容易多项对应一个指标,而有的指标下又没有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造成统计工作混乱。3.信息管理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升级,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模式会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增加或者变化。但是,当前阶段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信息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变化后,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企业就无法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准确的数据。
二、促进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对策
1.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符合企业的宏观发展规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要更好的制定决策,就要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认知。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就是为了规范企业统计指标,运用现代化的标准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工作更具实效性。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既是企业一个点上的发展,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动态。2.强化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面体现。在统计指标体系中,决策者可以根据统计信息的类型和数据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比,因此,在科学性和应用性上,统计指标体系要正确评价企业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时,明确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信息。统计指标要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就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统计管理软件与之配套,使用好综合的管理与操作模式。3.加强企业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包括统计监管制度、独立的统计部门、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要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从管理体制改革上入手,强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以动态控制的方法,实施监督和引导,保证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任务,还有更多的现代化手段能够应用的企业发展运行中。
三、结语
篇4
工程概况
聚光科技物联网产业化基地项目工程,位于滨江区阡陌路以西,伊甸园路以南,桂子路以东。本工程包括A楼、B楼及B楼裙房、C楼、D楼及地下室组成,建筑占地面积为40390m2,总建筑面积168879m2。A、B楼为框一筒结构,建筑高度为97.650m,层数:地下二层,地上二十四层,B楼裙房为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13.650m,层数:地下二层,地上三层;C楼为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33.650m,层数:地下二层,地上八层;D楼为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22.70m,层数:地下二层,地上四层。其中B4A7区块混凝土混凝土厚度为2.5米,抗渗等级为P8,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的大体积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配
原材料选用
水泥:水泥品种在日常应用数量较大,并且水泥质量相ξ榷ǖ男窑生产的湖州南方P.042.5水泥中。我公司对进厂的每一生产批号的水泥为一个检验批次,进行抽样检验。对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等指标进行检验,并及时、准确地把试验数据反馈到实际生产控制中。
细骨料:宜采用富阳Ⅱ区中砂,其品质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在目前黄砂供应形势下,采用在机制砂中掺细砂调整砂的细度和区域。
粗骨料:采用多种级粒搭配使用(萧山石门5-25),获得更好级配和更好的施工性,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
含泥量:泵送大体积混凝土关键问题是含泥量,如果骨科内偏高,影响混凝土变形几率,大大降低其抗拉强度,其危害性可想而知。因此骨料必须现场取样实测,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砂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
掺合料:应用添加矿粉技术。在混凝土中掺用的矿粉是比表面积较大的磨细矿物微粉,它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正是由于掺用了磨细矿物微粉,才改善了常规普通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得以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整体密实度,加强混凝土界面结合,促使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提高,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外加剂:采用高效泵送剂。其减水率在18%左右,并针对气温条件进行适时调节,同时具有一定的缓凝、引气作用,能够满足工程情况。公司对进厂的每一批外加剂进行抽样检验。
膨胀剂:采用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SY-K型膨胀剂。SY-K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能形成大量体积增大的结晶体,并产生膨胀能来减少或消除混凝土的体积收缩,从内因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裂缝。
试配及施工配合比确定
公司在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渗等要求和满足施工要求的工艺特征的前提下,地下室龄期推荐为60天,适当掺入掺和料和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水化热。具体C35P8配合比(60天龄期)如下:水泥:砂:碎石:水:粉煤灰:矿粉:减水剂:膨胀剂(SY-K)=297:790:990:190:60:30:8.19:23
生产控制
商品混凝土生产的特点是生产量大、生产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同时由于原材料的波动较大,而造成混凝土的质量波动,因此我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随时注意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情况,并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原材料的储存。本公司砂、石类原材料采用原材料堆场堆放,为了保证原材料的稳定性,堆场有可靠的排水功能,防止积水。同时对于不同规格的砂、石分别堆放,并有醒目的标志,标明品种、规格,防止混料。同时在生产中试验室密切关注材料的波动情况,对于砂要注意细度模数、含水率等的变化;对于石子要注意级配、粒径、石粉含量等。并及时地把情况反馈到生产控制中。
原材料的计量、搅拌
计量、搅拌系统是商品混凝土生产的核心部分,计量精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计量、搅拌速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生产效率。我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的计量系统的误差满足要求。
为了保证计量系统的精确性,我公司每年不少于一次由法定的计量部门进行检查,并取得了计量部门签发的《鉴定证书》,同时每一次计量自检,在生产过程中操作工、试验员密切关注计量误差是否超过国家规定范围。
我们采用的是两条自动化砼拌和生产线,每小时理论产量为240立方米,自动化程度较高,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控制,操作人员只需根据“任务单”调用生产配合比,原材料的上料、计量、搅拌、卸料完全由计算机控制操作。操作人员只需开启开关即可,同时可以通过生产监控系统对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操作人员严格按照定货单配合比进行生产,并由值班试验员监督复查。
混凝土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完成混凝土工程施工,保证混凝土在施工中质量,我们会协助施工方完成现场施工,并对甲方提出要求一一落实解答。
篇5
1.网络化原则
从网络管理系统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以“异构网互联”的角度去看待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所谓“异构网互联”是指实现不同厂商、不同网络层次网络系统间的互联,建立一个容纳性广泛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就目前来讲,电力通信网络系统实现互联的最优方法就是将多种标准互联接口作为限制系统互联的约定。
2.综合接入性
一个好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通信设备和通信网络接入性能,能够兼容多种型号的产品设备。通信设备能否接入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看这些通信设备能否适应系统提供的转换机制。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借助网络协议适配器,将那些复杂多样的数据形式转化成自己支持的接口类型,从而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其他通信设备的接入。对通信网而言,综合型接入网络管理系统比较适合于中小型规模的网络,既实现了网络的分层管理,又实现了多种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那些已经建立大量网元管理的系统来说,可以在综合接入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再接入高层网络管理系统,这样能够减小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3.功能的完善性及用户接口的开放性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制下,网络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程度以及能否适应时刻变化的网络环境是网络管理系统涉及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涉及网络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其功能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置,使用户界面尽量简单,将用户经常要用到的功能设置在突出显眼的位置,即应用界面应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网络管理系统的设置也不能仅仅依据用户需求来确定。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接口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应用程序。在保证基础系统不变的大前提下,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推出一些新的应用功能,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电力通信网络一般采用行政划分的管理模式,使得不同用户有着不同的功能管理要求。
4.网络管理系统的独立性及统一性
想要实现一体化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模式,就必须采取统一的方式对网络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进行设计,运用统一的名词术语、统一的界面格式以及统一的操作界面控制型号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的通信设备,从而实现在一个界面上就能完成网络警告处理、网络运行控制等环节。网络管理系统除了要具备统一性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独立性。网络管理系统不能对设备产生依赖性,而应该让尽量多的厂商设备具有同样的支持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网络管理系统本身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使通信系统自身的发展不会因为网络管理方案的不同而受到影响。网络管理系统的独立性对于那些多样化比较明显的电力通信网来讲显得更为重要。
5.网络管理系统的人机化界面
首先,应该将对象化的思想贯穿于网络管理系统界面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网络管理系统界面设计过程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组合以及不同图形所对应的不同元素应该归为对象范畴,通过将这些图形对象以及它所对应的数据对象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表示界面、数据、图形三者统一。这种设计方法的好处能够保证网络管理系统界面及数据的高度统一性,提高了网络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方法还可以应用到网络管理系统的其它方面如“媒体管理”以及“语音申告”等;其次,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对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作为表示系统的窗口,用户界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用户对网络管理系统的第一印象。通过引入一些新的先进技术,既美化了用户界面,又完善了用户界面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成败。
二、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设计前期的分析
用户需求是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设计的前提,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开放性要求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另外技术手段是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例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数据、文字或图表进行处。这些数据、文字或图表的处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选用的处理软件。Oracle作为一种强大的数据、文字及图表处理软件,它具备强大的处理性能。此外,该软件还具备优化设计功能,因此是数据、文字及图表处理的首选软件。
2.数据模型的建立
对于那些需要管理大量数据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来讲,数据模型建立是一个必要环节,它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数据具体化,从而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及可操作性。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借助DBMS来确定几率电路的走势,从而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数据模型的空间因素;其次,通过确定几率线路具置,从而掌握对象因素。
3.数据库的建立
在建立数据库之前,应该花大量时间在通信信息的收集及整理上。鉴于子网络系统必将成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在建立数据库的时候,应该清楚图层的阶层关系,准确掌握各个阶层的相互联系。在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应该将图层作为数据库框架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很多点层信息如基站层、路面层以及通道层的信息应该包括在内。
三、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建设分析
1.系统建设目标
随着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系统运行方式的不断转变,全面覆盖必定成为今后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大系统对空白区的覆盖力度,同时系统的管理能力也必须大幅度提升。通过采取先进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坚决淘汰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通过系统来实现数据的自动记录,信息的自动传送。对于那些基础的通信设备如电源设备以及配线设备等,也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对其进行覆盖。如果出现监控设备老化情况,应该进行统一更换。对于原油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漏洞,在新的系统中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后台管理系统,改变原有的监控结构组成,并以新的监控系统代替之,从而改善系统的互通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2.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分析
主从式和分布式是网络管理系统的两种主要结构形式。主从式结构形式有着操作管理集中的优点,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信息资源分布不够合理,因为管理过于集中的话会使处理的难度加大;在系统监测方面,由于后台管理过于集中,容易引起数据堆积现象,使系统监测效率降低,甚至失去监测意义,如果网络数据堆积发生在后台,则会导致整个系统失去控制中心,加大了系统运行的风险。相对主从式结构,分布式是一种更加合理的结构配置方式,它通过以中央平台为结构中心,将数据控制功能单独分离开来,并将其分配到其它设备中去,借助协议的形式将各管理层有机联系起来。
四、结束语
篇6
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和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1] 。为达到这个目的,访问控制常以用户身份认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实施各种访问控制策略来控制和规范合法用户在系统中的行为[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及其扩展模型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访问控制模型[3],简化了各种环境下的授权管理,将访问权限分配给角色(Role),用户担任一定角色,角色是相对稳定的,角色实际上是与特定工作岗位相关的一个权限集。当用户改变时只需要进行角色的撤销和分配。RBAC模型分离了权限与用户的耦合关系,将权限关联在角色上。用户通过扮演适当的角色获得合适的权限。这样可以有效简化权限管理的内容和步骤。
基于RBAC模型作为一种访问控制方法,在信息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大型系统中RBAC的管理过程非常复杂,单纯RBAC不能满足系统的访问控制分级管理的要求。尤其在信息系统中存储和管理大量企业单位的敏感数据,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或窃取,会给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4]。传统的委任全局的、单一的、完全可信的系统管理员来管理整个系统的访问控制,会致使系统安全存在隐患。同时在企业运营中常需要对组织部门和人员工作调整,相应地需要修改系统中访问控制主体和权限的关系。而系统管理员不可能了解调整内容,相应的授权工作就要滞后,而且修改后也不一定能准确反映调整状态,常需要多次补充修改,这导致授权效率较低,影响正常的业务工作进程。该文在RBAC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有效地分级授权管理机制,从技术和效率两方面加以考虑,满足信息访问控制管理要求。
2 访问控制管理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量数据纳入信息系统管理的范畴,访问控制是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如何对访问控制的主体、客体和授权进行管理,尤其是进行分级授权,即由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进行访问控制的管理成为必须的功能。
ARBA在RBAC模型基础上定义独立的“管理角色”实施RBAC的管理操作。SARBAC[5]在角色层级基础上定义了“管理范围”来界定管理角色的控制范围。但是由于引入新的管理角色,除了维护原有系统角色,还要在对管理角色进行控制,这实际将权限管理问题变得更为复杂。Li[6]建立UARBAC模型提出“RBAC管理RBAC”的方式,将用户和角色看作客体,使用统一的方式描述访问权限和管理权限,明确操作的管理域,有利于通过委托实现分散授权。刘伟[7]指出由于隐式授权导致UARBAC管理操作存在缺陷,角色层次是隐式授权产生的一个因素。
上述的访问控制模型和方法满足了信息系统对访问控制中主客体多样性的管理要求,但是由于增加了授权主体和客体的种类,相对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实际应用中虽然方法可行,但管理效率较低。对于信息统访问控制模型的分级管理方面,还缺少有效的模型和方法。
3 多级访问控制管理模型
为了解决信息系统中访问控制管理的问题,适当简化授权工作量,提高权限管理效率,该文提出了基于角色的多级授权管理模型(Multi-Hierarchies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MH- RBAC)。MH-RBAC在尽量减少引入新的建模元素、简化应用的前提下,完善了访问主体的层次结构,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关系,增强了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适应性。
3.1 MH-RBAC定义
MH-RBAC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各部分定义如下:
· 用户([U]),角色([R]),操作([OPS]),许可([P])和关系[UA],[PA]的定义与NIST RBAC标准模型一致。
· [TR?R×R]:角色树(Role Tree)表示角色集合上的一个树形关系。
· [ASr=]:管理域(Administrate Scope),定义了一个能够被角色[r]的用户管理的角色、用户和权限许可的集合。其中[US]、[RS]、[PS]分别称为用户域、角色域和许可域。
· [AOPS]:管理操作(Administrate Operation)授权管理操作的集合,包括[TR]和[AS]的维护等操作。
· [PA]:管理许可(Administrate Permission),进行管理操作所需要的权限许可集合,[PA∈P]。
3.2 MH-RBAC层次模型
3.2.1 角色树
在RBAC模型中访问主体包括角色和用户两种粒度,授权只针对角色进行。角色层次定义了角色之间的继承关系。[RH?R×R]是角色[R]上的偏序关系,如[r1?r2]表示角色[r1]继承角色[r2],即角色[r1]具有[r2]的所有权限,所有[r1]的用户同时是[r2]的用户。角色层次是表示角色关系的一种方法,反映组织的权利和职责。在角色层次中高级角色位于顶部,低级角色位于底部。 图2(a)是一个典型的角色层次图。
角色层次的定义指出高级角色通过继承的形式获得低级角色的权限,这就意味着基于角色层次的授权是自下而上的过程。角色[r]的权限集合可以表示为:
在角色层次中低级别的角色首先获得权限许可,高级别的角色通过继承间接获得。可以看到当删除角色[r]时,等级高于[r]的所有角色(记为[↑r])会自动失去继承自角色[r]的所有权限。所以在角色层次中高级角色依赖低级角色的授权,这与信息系统中高级角色管理低级角色进行分级授权的要求相矛盾。角色层次中存在多继承关系,这样虽然可以简化角色的数量,但在分级授权中意味着一个角色会同时被多个父角色管理,在应用中必然引发权限授予回收等操作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文建立了角色树。角色树是一个树形的角色层次。在角色树中除了根角色没有父角色外,其他角色有且只有一个父角色。角色树中角色之间不再是继承关系,而是自上而下的包含关系,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树形约束,将角色APE分为两个独立角色APE1和APE2。在角色树中若角色[r1]等级高于[r2],记为[r1>r2]。
在角色树中没有角色重用的概念,取消间接继承的许可,赋予角色的权限许可都直接与角色关联,许可之间根据角色树自上而下约束。若[r1>r2],则[θ(r1)>θ(r2)],其中[θ(r)]表示赋予角色[r]的所有许可集合。角色树的层次约束会增加权限回收的操作步骤,但是从根本上支持了主体分级授权模式。由于角色继承需要在运行时递归计算继承权限的合集,而角色树没有递归计算的步骤,因此访问执行效率较高。而权限访问操作频 率要远远高于控制操作,因此角色树将整体上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
3.2.2 管理域
管理域[AS]定义了一个可以被用户管理的角色、用户和权限许可的集合。可以表示为三元组[]
[RS]:角色域表示可以被角色[r]管理的角色子集,这个子集由角色树[RT]约束,是[RT]的以[r]根的子树。[RSr={s∈R:s
[US]:用户域表示可以被角色[r]授权的用户集合,由[↑r]指定并受[↑r]的用户域约束。[r1
[PS]:表示可以被角色[r]分发的所有许可的集合,为了提高MH-RBAC的应用效率,避免过于复杂的管理域再管理操作,规定[PSr=PDA(r)]。[r]的用户都具有将本角色具备的所有许可分发给低级角色[↓r]的权利。
可以看到,若角色[r]是管理角色,则其[RS]和[PS]根据角色[r]在[TR]中的上下文信息自动生成,[US]需要由上级角色用户手工指定。
定理1 管理域是一个偏序集合,若管理域[AS(r1)]等级低于[AS(r2)],记为[ASr1≤AS(r2)],
[ASr1≤ AS(r2)?RSr1? RS(r2)∧USr1? US(r2)∧PSr1?PS(r2)]。
显然,管理域的偏序关系实际依赖角色树中角色的偏序关系,[r1≤r2? ASr1≤ AS(r2)],即低级角色的管理域等级低于高级角色的管理域。
基于管理域的角色分级授权管理过程,遵循以下两个约束规则:
1) [r∈R,u∈U∧u,r∈UA→u?US(r)∧US(↓r)],表示用户[u]不能管理自身,也不能被子级角色的用户管理。
2) [r,r'∈R∧r≥r'∧u,r∈UA→u,r'?UA],表示用户[u]不能被授予比自身角色等级低的其他角色。这个约束保证最少授权原则,同时保证同一用户的管理域不会嵌套也不会相交,一个管理域内发生的权限管理操作不会影响其他域。
3.2.3 管理许可
在MH-RBAC模型中,具有管理许可[PA]的角色称为管理角色。管理角色[rA]的用户可以在[rA]管理域范围内进行管理操作。一个用户可以授予多个管理角色并在一次会话中同时被激活,但一次只能在一个管理域内进行管理操。用户[u]可以在角色[r]执行操作的许可条件为:
[adminpermsu,r=p∈PA|?r'∈R,r'≥r∧u,r'∈UA∧r',p∈PA]
管理许可与其他一般许可一样可以被授予给管理域中的任意角色,也可基于角色树传递,即[PA∈PDA(r)→PA∈PS(r)]。通过这种管理许可的传递实现权限的分级下发,从而实现分级授权的需求。
4 结论
基于RBAC模型作为一种访问控制方法,在信息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中对于角色和权限管理过程非常复杂,传统的RBAC不能满足分级授权的管理要求。多级访问控制模型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础上,使用角色树表现角色的层次关系,定义了管理域来限定分级授权的操作范围,实现了权限在角色树上的逐级分发,从而支持信息管理系统的分级授权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宏月,范九伦,马建峰.访问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25(1):56-60.
[2] 卢亚辉,张力,刘英博.基于域的综合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2):1978-1986.
[3] Ferraiolo David.Proposed NIST Standard for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C].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 Security,2001:224-274.
[4] 蔡红霞,俞涛,方明伦.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8): 262-266.
篇7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0年1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全科门诊以急性腹痛为主诉就诊的120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12~86岁,平均40.8岁。分居全乡。
1.2 诊断方法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现病史和既往史,认真仔细、全面的、突出重点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B超、影像、心电图等物理检查以及血液生化检查。
1.3 病因诊断 急性胃肠炎22例(18.3%),泌尿系结石19例(15.8%),胆石症21例(17.5%),急性阑尾炎10例(8.3%),急性肠梗阻7例(5.83%),急性胰腺炎7例(5.83%),急性盆腔炎8例(6.67%),消化道穿孔4例(3.33%),痛经5例(4.17),宫外孕3例(2.5%),急性心肌梗塞1例(0.83%),腹主动脉瘤1例(0.83%),肝癌1例(0.83%),卵巢囊肿蒂扭转2例(1.67%),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0.83%),结肠癌2例(1.67%),病因不明者6例(5%)。
2 临床治疗
急性胃肠炎患者予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等口服或静滴抗炎、输液对症治疗,泌尿系结石予盐酸哌替啶止痛、654-2解痉、转院碎石治疗,胆石症予抗炎、解痉治疗,需手术者住院治疗,急性肠梗阻、肝癌、结肠癌、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急性心肌梗塞、腹主动脉瘤转院进一步治疗,急性盆腔炎、痛经、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转妇产科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予青霉素治疗4天,腹痛消失。
3 讨论
急性腹痛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时病情变化快,有时有隐匿性,是某种危重疾病的一种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牵涉的学科多,有时需内、外、妇科会诊,能否及早的明确诊断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腹痛的病因可分为腹腔内及腹腔外两大类:腹腔内脏器及血管、神经病变导致的疼痛,如急性胃肠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腹主动脉瘤 、肠虫症、克隆病等等,腹腔外脏器及血管、神经病变及内分泌等系统出现的病变导致的疼痛,如胸腔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盆腔疾病(盆腔炎、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等。本文中的急性心肌梗塞这一例患者,男性,65岁,呈现上腹部刺痛,阵发性,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既往史无胃病及胆石症,B超检查腹腔内脏器无阳性发现,血、尿淀粉酶正常,问有高血压病史数年,遂行心电图检查发现V2~4 ST段明显抬高,急查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呈阳性表现,遂转院进一步治疗,如不及时发现,可能会危及生命,引发医疗纠纷。另一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腹部左中腹压痛,无反跳痛,但B超等理化检查无阳性发现,头孢菌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性换用青霉素滴注治疗一天有效,连用4天,每日3次,症状体征消失。还有一例结肠癌患者,以急性腹痛就诊,查体发现有肠梗阻体征,行腹部X平片检查有液平,遂住院,后来手术证实是结肠癌。
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
石油企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能源系统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实行市场经济化后,合同管理对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开始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石油企业是国有企业,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市场风险逐渐提高,石油企业也不可避免要遇到更多风险,如果石油企业不引起重视,势必会遭受损失,所以做好合同风险管理的控制是必要的。
一、石油企业的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指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下,企业对合同做出签订、执行、更改、转让、结束、控制、监督等行为,这些行为统称为合同管理[1]。市场中的各个企业都会对签订的合同进行管理,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维护市场的公平性,石油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后也需要重视起合同管理。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利益,而石油企业的规模大、业务量大、流动资金大,所签订的合同涉及的利益也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可以说合同就是石油企业业务管理的中心。
二、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比较常见,一般是指主要因为市场而产生的不可控风险,比如在石油企业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受到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市场风险等[2]。另外,系统风险还包括石油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变、管理层因为客观因素导致的变更等,增大了控制合同管理风险的难度。
(二)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对合同风险管理有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合同签订后。石油企业没有及时对合同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导致出现经济和管理风险。另外,还包括石油企业没有意识保护合同履行的正当性,也没有建立调整和控制机制管理合同的执行,没有将合同条约履行到位,导致石油企业的合同没有达到预期作用。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合同涉及法律方面的风险,如果石油企业签订的条约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那么所签订的合同就会被认为是无效的,比如石油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关于资金融资的借贷合同,如果合同内容设立不全就是无效合同,造成石油企业的资金风险。另外还有一种法律风险是如果签订了有法律问题的合同,可能会损害石油企业和合作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控制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措施
(一)控制系统风险
石油企业控制合同管理风险的基础就是控制系统风险,其具体的措施有:(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企业将合同运行的过程包括前期调查准备、签订、履行、中途变更及合同失效等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以追求石油企业最大化的效益为目标,考察合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合同的运行做出评估从而应对各类风险;(2)石油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并对当下的市场情况做详细考察,比如石油价格的波动情况、市场对石油的需求等等,从而制定出最有利于石油企业的合同。
(二)加强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
对合同的履行过程进行监督对任何企业都是重中之重,对石油企业控制合同管理风险也是如此。合同的履行管理包括条约的具体实施情况、变更管理及违约管理等等,涉及的因素比较多,需要加强管理,具体的措施包括:(1)合同条约的执行交由基层单位实施;(2)对合同实施情况的审查交由机关业务部门来做;(3)合同实施的结果交由合同管理部门审核和抽检;(4)合同的真实状况需要审计监察部门做监督;(5)石油企业的分公司定期进行合同的全面检查,一般是以半年为期;(6)集体企业将书面形式的合同履行情况每月上报,便于监督部门审查。
(三)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是保护合同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石油企业控制合同管理风险的核心,因此必须提高法律意识。首先,石油企业要以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判定合同的签订和实施中有没有存在风险;其次,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审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做出严格的控制。第三,石油企业要对合同的各种知识了然于心,比如合同的标准化文本、合理的违约责任、如何检查合同条款、关于合同的法律等等,有效控制合同管理的风险[3]。
四、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当下,石油企业也在加入市场经济后快速发展,但是也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做好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针对不可控的系统风险、监督风险和法律风险,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减少合同管理风险对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有效提升石油企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瑞理.浅谈石油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分析及控制[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8):00270.
[2]卫冬娅.石油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6):7-8.
篇9
关键词:卫生监督;卫生统计;质量管理
卫生监督统计工作是根据卫生统计学原理,对监管对象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收集、研究、整理、分析,为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统计学合理的融合于监督工作当中,能够提高卫生监督机构管理水平,发挥卫生监督统计作用。卫生监督统计工作是政府行为,它的数据来源于基层卫生行政执法。卫生监督统计工作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探讨和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是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当前重点工作之一。
1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统计学是通过收集与整理研究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庞大的数据信息中的无用信息剔除,得到有用信息。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监督部门已经初步实现网络信息化,国家层面也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系统。通过卫生监督统计工作,卫生监督部门能够针对监管对象的状况和日常监督工作等方面收集庞大的数据,通过微机分析处理并进行总体评价,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的职能,为规划的制定、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等提供有效的参考。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发展也遇到很多问题,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一项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卫生监督统计工作应该得到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视,并加以支持,从而不断提升统计工作质量。
2如何提升卫生监督统计工作
第一,在统计岗位上,要配置合资质的统计人员。首先,统计人员在思想品德方面必须符合国家《统计法》的要求,保障卫生监督统计工作合法。其次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资质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在确保统计工作的合法性的前提下,由专管负责人管理相应范围的统计工作。聘用的统计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素质,取得统计专业技术职称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第二,提高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全面实施统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该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卫生监督统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与精确程度。卫生监督系统应当建立具体的统计系统或功能,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并通过这个体系提高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的质量。在卫生监督统计系统中,应给予报表填报或报告编写人员一定权限,在数据填报、采集以及分析方面能够共享体系中的数据库,为统计工作提供便利。第三,要建立健全的统计制度。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统计制度。健全的统计制度,同时又是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相关部门十分重视信息时代下的卫生监督统计工作,专项成立了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平台。信息管理平台能够更好地推进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的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系统的统计制度,理清卫生监督机构的现有职能,制定填报规则程序,同时能够规范各地区的卫生监督统计工作,使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的质量大大提升。第四,定期对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保证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的质量。卫生监督统计工作非常复杂和繁琐,基层人员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在长期的统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难免会出现疏忽,这就需要对统计工作进行监督。在工作整理汇总之后对统计表格采取抽样调查,并对统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第五,多给予统计工作成果的认定。统计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和分析,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咨询意见,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决策和广大社会公众服务,尽量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卫生监督机构可以让统计人员多做一些专题分析,并在单位各级会议上进行讨论和分析。这除了让决策层或全单位人员掌握单位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也是对统计人员工作成效的认可。第六,统计工作报告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公布。统计资料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源,是统计活动的直接成果。统计工作的统一性,在统计资料方面的体现就是统计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公布。统计工作报告作为统计工作的成果,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公布,防止数出多门。这不仅可以提高统计信息的透明度,还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监督统计工作是卫生监督机构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势在必行。卫生监督统计工作做得好,将有效促进卫生行政执法事业的发展。反之,不仅影响工作开展,也会影响政府、行业的公信力。因此,卫生监督机构必须在统计人员、制度、日常运作和管理上狠下工夫,以此来提升卫生监督统计工作管理的质量,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保驾护航。
作者:陈薇 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卫生监督所
篇10
【关键词】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制度
在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型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向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基层统计制度则是提高人力管理效能的基石,要想切实提高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必须要完善其统计制度。
一、统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现实意义
(一)统计数据是科研单位制定编制规划的客观依据。为作出科学合理的编制规划,达到人事最佳比率,科研单位必须加强内部编制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规划的制定不能由某个人或某个团体经过粗略估计之后决定,而是要找出一个客观的标尺,以此决定科研单位人员的编制数目,这种客观依据的得出需要科研单位在考虑部门日常性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数据运用统计学得出。
(二)统计数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高校的科研活动是提高科研单位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为了科研单位在同行业的其他机构中获得生存优势,得到发展先机,就必须合理高效地进行科学统计工作,最终使科研单位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统计数据是制定内部机制的依据。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处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全国科研行业的就业形势,以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等数据作为统计分析的对象,并分析研究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等级、绩效考核等内部制度。
(四)统计数据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分析科研单位与其他用人单位的不同之处和共性所在,只有这样做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符合科研单位特点的用人政策和管理措施。一般来说,供职于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较高,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比较强,当他们意识到某项政策与自已的利益密切相关时就会自发地去解读这种制度或政策。研究表明,统计数据与文字相比,在政策立场的表达方面更具说服力。当用客观的明确的统计数据作为证据时,更能证明新制度或措施的合理性,更有利于新兴制度的推广和接受。一旦新兴政策被劳动者认可和接受,他们就会在政策压力下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所以说,统计数据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尽管这种作用的发生不是直接的。
二、统计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科研单位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许多在科研单位供职的人员甚至是领导者都存在一个管理常识上的缺失或者是误解,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只要有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人都可以做人力资源管理,因为他们对人力管理的理解只停留在最简单最浅层次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归类。因此,很多科研单位认为没有必要浪费人力去从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上级部门对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时,这些单位往往会临时从别的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人做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数据应付检查。这些被临时抽调的工作者的统计工作能力有限,更不用说根据数据的处理对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做分析和预判。
(二)统计水平能力较低。一方面统计标准不统一,统计结果混乱。部分工作者自身具有多种职务,他们承担着科研任务,从这个方面讲他们应该算是专业技术工作者,在信息统计时应该把他们归类为专业技术人员。然而,增加统计工作难度的是,在很多科研单位,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往往兼职管理者的角色。那么在对人员信息进行统计时该如何对这些工作者进行划分归类呢?不同的单位可能采取不同的归类方式,缺乏统一规则的后果将会是混乱的统计结果;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讲,专职的统计从业人员的缺失造成了科研单位在人力资源这一板块的统计结果缺乏可信性和使用价值。
三、完善统计制度,提高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当管理涉及到人力资源模块时,许多科研单位的工作者甚至领导都存在认知偏差。要想使单位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家必须扫除这些落后的认知偏差,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打下坚固的思想基础。
(二)提高现有人力资源工作者的技术能力,此外,科研单位要对具有专门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人才加大引进力度。提高现有人力资源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尽管他们可能不具有专门的管理知识和统计能力,但他们比新入职的员工更熟悉单位的情况;及时引进专门人才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可以维护科研单位的管理秩序。
(三)一般而言,统计数据比思辨得出的经验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以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我们可知,当全体工作人员的学历分布呈现一个什么状态时能使单位绩效达到最佳水平。综上所述,统计制度完善水平的高低与单位工作绩效的高低相关,而且相关系数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革. 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管理的思考[J]. 中国外资,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