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2 11:3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法行政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依照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安排安排,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精心打造司法行政特色品牌,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治理为主的全方位法律服务,进一步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全面实现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和谐天桥做贡献。
二、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1全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稳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面完成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居民普法的学习任务,营造人人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努力发明群众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法治环境。围绕全运,创新形式,积极普及法律知识。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途径,努力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青少年涉案率。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举措,继续推进“法律六进”培养、挖掘、推广典型。
篇2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良好的秩序,有着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是必然社会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职能优势已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主体力量,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职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谈几点粗浅见解:
一、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保证国家稳定繁荣。一个运行良好并能长久稳定的国家都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民众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就会在稳定的国家环境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如何理解和把握本部门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三大职能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而且参与社会管理面广。如普法依法治理,这是基础和前提,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推进多层次、各领域依法治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具有直接服务社会作用,能发挥法律服务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专业优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更具有独特作用,社区矫正通过行刑社会化,对服刑人员有效监管,促使社区矫正对象掌握生活技能,达到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安置帮教通过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达到预防重新犯罪的目的,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更加稳定繁荣。
2、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近年由于收入差距、腐败、利益而引发社会问题,矛盾逐渐凸显,这对于逐步走向繁荣的国家不相适应,因为不为群众着想,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矛盾就会依然存在,什么样的管理也没有用。只有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强化社会管理,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解决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方面“错位”问题,在医疗、就业、养老、教育、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并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司法行政具有法制宣传、政策导向功能,调解社会矛盾化解功能,社区矫正刑释解教帮教功能,公证律师、法律援助服务功能等都能通过服务,宣传、引导、法律解释等方式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3、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加快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化解社会矛盾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能力。司法行政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负责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这一职能决定了司法行政在推动民主与法治,推动依法治国方略贯彻落实的重要功能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司法行政在推动依法行政、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司法行政通过发挥职能作用,提高行政部门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并通过执法检查,完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责任,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在依法治国的大方略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促使其行政机关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
二、司法行政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1、承担着法制引导职责。司法行政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法制宣传、依法治理等行政事务实行国家管理,在以权利义务统一、权力责任一致观念的培育上具有引导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提升公民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培育法治文化、养成公民法律思维习惯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示范性,引导公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法律实践等重要作用。司法行政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依法治理工作,加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处于法制引导和法治实践规范作用。
2、担负着社会矛盾化解职责。司法行政在国家赋予的人民调解指导监督职能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己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国家社会管理中成为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虽然给预防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造成了一定压力,但司法行政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担负着社会矛盾化解职责,利用人民调解组织点多面广、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独特优势,构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发展专、兼职人民调解队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在社会管理中及时化解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破解面临的难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履行着法律保障职责。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有更多的期待,司法行政具有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等重要职能,担负着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职责,特别是在现在改革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突现,司法行政通过自身法律服务多样性和全方位法律服务工作,构建法律服务衔接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和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三、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巩固不可替代的地位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司法行政如何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应是司法行政机关在创新社 会管理中思考和探索的话题,因此司法行政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谋划,勇于实践,以担负社会管理责任为目标,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平台,创新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找到破解的办法和根治的良方,以此深化司法行政工作。在创新新的新机制上,笔者认为:
1、在立法中找准自身核心地位。司法行政机关是政府对司法工作进行行政管理的专门机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责任。目前在国家对社会管理创新尚未立法,部分地方立法己纳入议事日程,司法行政应加强对社会管理的专题调研,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新方法,勇于担负司法行政机关代表政府对行政部门社会管理事项进行管理的职权,在地方法规中争取承担起社会管理组织领导和主导作用。
2、在社会管理中找准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是司法行政机关应尽职责,应就参与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调研,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如普法工作,利用婚礼宴上趣味盎然之歌,丧礼事上粗犷苍凉之歌、农家薅草声情并茂之歌、民间小调抒情优美之歌等村居民易接受的本土文化传播途径,把法律编排成薅草锣鼓歌、花鼓子歌、丧鼓歌等,使法律知识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达到宣传面大、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作用和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及不同群体的需求效果;再如社区矫正是执行刑法,司法行政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把心理康复矫治作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在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就业上多帮扶,重心矫,用心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并通过公益劳动、心理咨询、个案矫正、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等多种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教育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防止重新违法犯罪,凸现社会管理价值。
篇3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规范 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3
1 引言
高校的行政管理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从招生到退学,从学籍管理到毕业学位发放,行政管理工作同单纯的教学工作对比相对较杂,涉及的方面也较多,因此会出现一些纠纷,就这样的现象在03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依法建校的若干意见》后,各个高校都纷纷宣传要依法治校。我们都知道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同时也是知识传播的最主要力量,所以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理念对教职工来说都有着指引以及示范的作用。可以说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法治社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保障学校日常的正常运作,而高校行政管理如果执行法制化那么对于学校行政管理职能来说,可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2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官本位想法较严重
在高校当中学校领导要将行政管理中的日常行为的最高准则设定为法律准则。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很多学校多提倡以德治校,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以法治校的一个意思,采用的都是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仅仅是用行政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方法。
2.2 没有及时进行教育立法
我国的《教育法》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出台的,《教育法》的出现标志了我国在教育立法方面出现了重要的转折,无论在此后面出台的《义务教育法》还是《学位条例》以及一些教育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无一不是围绕着《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制定出来的,然而直到现在我国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方面的立法基本还是空白,在《教育法》当中对于教育行政管理这一方面所体现的规定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而且其中原则也只是说明了中央以及地方所拥有的管理权限,所以在操作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其中并没有对实施细则做具体的要求,所以当各个高校发生问题的时候所参照的是《高等教育法》当中的一些原则性条款的处理纠纷条目。
2.3 高校没有法律服务部门进行支持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当中并没有法律服务中心,我们都知道在社会当中,有一些救助中心、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当出现问题和纠纷的时候,会由这些部门来进行解决,以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然而在高校当中,却很少存在这样的机构,所以如果出现问题,高校当中的学生或者教师的利益无法得到救援。
2.4 高校的校规校纪没有合理的制定依据
现在来看高校的校规校纪都是各个高校自己制定的,但是由于学校所制定的校规校纪不够健全也不够完善,还会有同法律相抵触的现象出现,在校规当中的有些内容甚至已经超出了法律范畴。另外,学校在行政管理当中通常会忽略程序是否是符合规定的,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处罚时如果涉及例如退学、开除等一些严重的问题时,在法律法规当中是有明确的规定学生有异议权同时要有救济的时间,然而实际的状况中这些往往就是一种形式了,所以通常会引起学生的抗争以及不满。
3 高校在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中有哪些需要完善方面
3.1 学校同学生之间要树立起平等地位的观念
我们都知道学校是受国家的委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和被委托,有些学者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理应高于学生行使管理人的职责。所以一些学者所持的观点是学校同学生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单纯的民事法律关系。 学生现在是自费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师资、食堂、住宿。学校和学生之间实际是合同关系,是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一种。其实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两者都是有的,我们要明确了解学校同学生之间既有行政关系同时也具有民事法律关系,法律赋予了学校一定行政职权,也就是说国家委托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由于二者的关系是以平等、自愿作为基础的,所以学校同学生也具有法律关系。
3.2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公开、透明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学校在进行问题的处理时要注意公平、透明,如果问题涉及到了学生的利益,那么学校在进行事件处理的时候不但要公证、正确的处理,如果涉及到学生的各项隐私,那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隐私的保护,运用合适的处理方式。
3.3 在高校中积极宣传法制的理念
目前来看,无论是高校还是在社会上所展现出来的各个问题,如果究其根源我们都可以说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和缺少足够的法律观念,所以在高校中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同时开展法律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想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提高高校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以及法律意识。在高校中加大力度去宣传法制观念从而增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4 在高校中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无论是哪里,管理一旦没有了监督就很容易以人的主观判断作为解决问题的导向,所以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无论对社会还是高校都是非常必要的,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将民主放在首位,可以在学校设立意见箱多多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正确意见,同时,高校可以尝试在学生之间来建立一些组织用来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督,上面所说的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尽量在行政管理中减少人的主观判断,使行政管理工作公证、透明。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校行政管理法制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高校的行政管理法制化措施的完善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调整,同时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多多配合才能实现。我们相信,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最终一定可以步入人性化、法制化这样的正轨,高校以及学生通过参与行政管理法制化也会不断的成长,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使学校教育工作也得以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雅君.试论我国高校管理的法制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
篇4
[关键词] 电子校务;高校行政管理;发展;思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4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6- 02
1 电子校务对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1 高校行政部门纵向分权的协同管理
所谓的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将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通过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将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形成一股合力,使学校在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上面充分的发挥学校行政组织中的全体成员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只将上层领导的作用发挥出来。然而,电子校务具备非常明显的分权特征,不仅可以将全体成员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赋予下属更多决策方面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与此同时,在电子网络化模式的组织下如果每位组织成员的知识和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整个组织的集体智慧就会获得显著的增强,从而更加有利于高校行政部门实现纵向分权的协同管理。
1.2 高校行政部门横向整合的管理
电子校务的协同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以此来发挥电子校务的巨大作用,因此各部门之间障碍的扫除对于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电子校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各部门之间全面调整实现重新组合,并且能够在现有行政部门边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以此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另一方面,电子校务以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并在高校结构改革的严格要求下通过对内部不同机构的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机构。各部门通过不同的强度来加强组织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相关行政部门朝着无缝隙运行方式发展,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无缝隙化服务。
2 电子校务促进高校行政高校管理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电子校务系统顶层设计的要点
第一,树立大局观,兼顾整体与全局。顶层设计的视角需要远离局部环境所带来的束缚和消极影响,树立大局观,站在整体高度的视角对电子校务中的决策进行科学、合理以及细致的分析,对兼容和共享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第二,对业务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业务作为电子校务设计的重点,在进行顶层设计的相关过程中需要对业务的可行性以及利益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换言之顶层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业务领域有着直接性的关系,特别是与业务领域十分相关的工作。
第三,促进学校行政管理绩效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行政绩效其实与管理职能的转变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主要还是围绕学校发展的具体目标而进行的。因此,为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就需要对学校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优化,使其职能能够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行政效率的显著提高以及工作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2.2 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的优化
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电子校务灵活性的显著增强与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能够及时的发现潜伏在行政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对流程进行一定的变革,实现对流程的持续优化。以此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需要以优质的服务来推动流程的发展,并且使变革后的流程能够提供更优质化的服务。此外,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便准化为主要的纽带,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规范,最终促进业务流程的持续化改进,从而极大的促进电子校务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科学发展。
3 结 语
电子校务是在互联网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型的管理模式,同时它与高校行政管理的协调发展上对于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模式的转变、办公效率的显著提高以及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从高校行政部门纵向分权的协同管理以及高校行政部门横向整合的管理对电子校务对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的思考,从电子校务系统顶层设计的要点以及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电子校务如何促进高校行政高校管理发展的有效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全力. 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协同管理的影响与互动[J]. 江苏高教,2010(1):58-60.
篇5
我国现行的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存在审查标准形态单一,审查标准界限模糊、实践运作混乱等缺陷,影响了司法审查功能的发挥。面对行政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提高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的确定性,建立以合法性审查为主,合理性审查为例外的多元化的司法审查标准体系。
引言
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法定职责。人民法院作为法律实施的最终保障者,通过对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维护、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阻止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据统计,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每年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具体行政行为案件约占全部行政案件的50%至70%.[1]由此可见,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不仅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司法审查标准作为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合理的标准或尺度,在司法审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标准,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司法审查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并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中。[2]但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作为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一部分,其审查标准《行政诉讼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对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审查标准如何,没有规定。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若干解释》)确立起来的。《若干解释》第93条明确了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第95条还规定了三种不准予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形,这三种情形通常被作为是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进行司法审查的衡量标准。《若干解释》确立的非诉行政执行审查标准,对于司法实践的运作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但随着行政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已凸显其不足,影响了司法审查功能的发挥,对其改革和完善也应引起理论界和实务者的关注。本文以合理构建我国司法审查制度为契机,仅从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的缺陷入手,对审查标准的完善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之缺陷
(一)审查标准形态单一
司法审查标准从审查对象的不同,其审查形态可以划分为合法性、合理性、合目的性三种审查标准形态。从《行政诉讼法》和《若干解释》第93条规定来看,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标准形态是单一的,即合法性审查标准。然而,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中,依法律对行政主体的约束程度,行政行为有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之分。行政主体实施羁束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明文规定进行,行为只有合法与违法两种可能。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法规范的适用具有较大的选择、裁量余地的行政行为”。[3]因此,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不仅存在合法与否问题,而且也存在合理与否、适当与否问题.[4]面对不断膨胀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单一的合法性审查标准形态对合法但不合理的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的控制显得苍白无力,因而需要一种新的控制标准来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不适当的损害。
(二)审查标准界限模糊
依据《若干解释》第95条规定,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1)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2)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3)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上述三种情形作为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衡量标准,《若干解释》采取的是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规定,审查标准较为原则。《行政诉讼法》和《若干解释》对“明显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情形也未作细化解释,致使三种审查标准主观认识上仍很模糊,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通病。
(三)审查标准运用混乱
由于审查标准概念模糊,不具可操作性,司法实践中法官对其理解和运用显然各不相同,因而实际运作过程中做法不一。有的法官仍套用行政诉讼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标准作为非诉执行案件的评判标准;有的对非诉执行案件只作程序上的审查,审查流于形式;有的则由法官自由裁量,审查标准可严可宽,随意性大。这些做法导致司法实践中法院对非诉执行案件的审查适用标准混乱,审查结果不统一。此外,法院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具体行政行为虽合法却显失公正或超出合理限度,有可能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时,往往无能为力只能裁定准予强制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被执行人以行政机关或显失公正为由提出异议抗拒执行时,行政机关大多采取妥协让步的态度,以放弃部分国家公权力为代价与被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能遏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反而使行政相对人对国家权力的行使产生质疑,给行政管理的实施带来消极影响。
二、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之完善
由于现实中行政行为的多样性和差别性,从提高行政执行效率和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人民法院对非诉执行案件的审查可以采取多元化标准。根据审查对象的不同,运用相应的审查标准,建立以合法性审查标准为主,合理性审查标准为例外的非诉执行审查标准体系,以弥补合法性审查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审查的不足。同时,提高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标准的确定性,便于人民法院正确掌握和运用,避免对行政行为审查“过”与“不足”的双重危险性,有利于减少司法与行政的冲突,从而从根本上建立起司法和行政的谐调关系。[5]
(一)合法性审查形态下的审查标准
对于非诉执行中的合法性审查标准,《行政诉讼法》和《若干解释》已作出了较多原则性的规定,笔者仅就合法性审查强度和标准的细化做进一步探讨。
合法性审查强度的选择
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强度如何,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认识不一,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严格性审查,采用《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行政诉讼审查标准,既审查行政行为程序是否合法,又审查实体是否合法。另一种观点主张程序性审查,只对申请执行的程序和条件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而无须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还有一种观点主张适当性审查,即以是否明显或严重影响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被执行人实体合法权益为标准进行审查,这也是当今一种主流观点。对非诉执行司法审查标准强度的确定,笔者赞同采取适当性审查标准,理由有二:
第一,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进行审查,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法定职责。法律赋予人民法院对行政权的司法审查权,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监督制衡机制。如果法院只审查申请执行的程序和条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不进行审查就径自予以执行,事实上就蜕变为行政机关的执行工具,丧失了法律授权的意义,也无法实现监督制衡的目的.
第二,非诉执行与行政诉讼制度的设置其功能都是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达到维护和监督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但非诉执行制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司法手段强化行政管理,维护社会利益,促使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行政相对人放弃或丧失诉权之后,具体行政行为已经生效,行政机关就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因此,非诉执行与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虽然都涉及合法性问题,但二者的审查标准应该有所不同。非诉执行审查标准在设计上既要防止监督和控权的不足,又要尊重行政权的行使。审查标准应当低于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但也不能审查虚置,流于形式。为提高司法和行政效率,对非诉执行案件的合法性审查只能采用适度审查的标准,将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定位为“明显违法”。
合法性审查标准的细化
“明显违法”主要指以下情形:1、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所谓明显缺乏事实根据是指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缺乏主要证据,或者行政机关对相应事实认定存在重大错误,造成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致使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无法成立。主要表现为:(1)行政机关在法定审查期限内未能提供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的;(2)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基本事实的;(3)相对人提交了足以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的证据;(4)其他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2、明显缺乏法律依据。所谓明显缺乏法律依据是指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或者适用法律有明显的错误等情形。主要表现为:(1)具体行政行为没有适用任何法律规范的;(2)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规范明显不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所针对的情形的;(3)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了尚未生效或已经失效的法律规范的;(4)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规范违反法律适用规则的;(5)其他明显缺乏法律规范依据的。3、明显违反法定程序。所谓明显违反法定程序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作出该行为应当遵循的步骤、顺序、方式和时限等要求。主要表现为:(1)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缺少法定程序的;(2)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3)行政机关以暴力、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4)行政机关提供的主要证据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以后收集的;(5)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证据的;(7)其他严重违反法定行政程序的。4、超越职权。所谓超越职权是指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界限,行政机关实施了无权实施的行政行为。
主要表现为:(1)行政机关行使了宪法、法律没有授予任何国家机关的权限或行使了法律授予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2)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地域范围;(3)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数额限度。5、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此条既是概括性规定,也是一个兜底条性条款,需要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判断.
(二)合理性审查[6]形态下的审查标准
合理性审查原则的引入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张,容易造成滥用,并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侵害。在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中,西方法治国家司法机关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经历了由“无为”到“有为”的态度转变,诸如合理性原则、比例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司法积极回应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产物。[7]合理性审查标准的运用早在18世纪的英国就已存在,到20世纪初合理性审查标准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各国都通过对滥用自由裁量权或的扩张性解释,不断扩大合理性标准的适用范围,适应了现代行政法治已从传统的形式主义法治发展为实质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8]
在我国,行政法治发展至今日,行政自由裁量权仍游离于司法审查的边缘。合理性审查原则能否成为合法性审查原则并行的又一个司法审查原则,在行政诉讼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仍争议不断。在非诉执行中,对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法律法规并未作特别的限制。其中不乏大量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尤其是行政处罚领域的具体行政行为,享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之多,处罚种类之繁,处罚数量之巨,使其成为对我国公民权利义务影响最大、社会关注最多的行政法领域之一。而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法律对行政处罚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粗疏,导致行政机关享有自由裁量过多,极易助长行政处罚权的滥用。[9]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运用日益广泛,日益多元化的情形下,在非诉执行司法审查标准中引入合理性审查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合理性审查强度的确立
合理性审查原则的引入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可以对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进行任意的、无限度的司法审查。法院必须在尊重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基础上,对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持慎重审查态度,以严格标准要求和评价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不仅妨碍了行政管理效能的发挥,也使政府所承载的一系列重大社会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法院对自由裁量行为的审查强度是有限审查而非全面审查,只能对违反合理性原则达到严重程度的行政行为,才不准予执行。对违反合理性原则较轻微的行政行为,出于对现实行政法制发展现状和维护行政效率的考虑,一般准予执行。判断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合理与否的标准可定位为“明显不合理”。
合理性审查标准的细化
“明显不合理”指以下情形:1、明显。所谓指表面上行政机关虽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但行使职权的目的违反法律、法规赋予其该项职权的目的。它的根本特征在于行政机关违反法律宗旨,出于不正当的动机和目的行使权力。[10]也应达到明显或严重的程度才构成“明显不合理”。2、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所谓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是指行政处罚虽然形式上不违法,但处罚结果明显不公正,损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1]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本案或同类案件中各被处罚人所受处罚也应相当,如果处罚明显不相当或畸轻畸重,则可认定为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合理性审查标准的运用
由于法律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标准较为原则和笼统,需要法官灵活和理性地运用合理性审查原则对行政机关在裁量过程中是否明显或严重违反规则进行审查。第一,平等对待原则。平等对待原则源自于宪法上的平等权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个行政相对人,即同种情况同种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不能因人而异。第二,比例原则。比例是衡量公平正义的内在标准,比例原则着眼于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正当关系,要求作为实现某种目的(或结果)手段的措施,必须符合正当性。[12]行政机关在选择执法的方式、方法和范围、幅度时,必须把握合理的分寸和尺度。借鉴德国学者的解释,比例原则包括三层含义:(1)合适性或适当性原则。行政机关采取行为的方法必须适于实现法律规定的目的,即行为方式具有适当性。(2)必要性或侵犯性最小原则。行政机关在若干适合实现法律目的的方式中,必须选择使用对相关当事人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失最小的方式,或称之为行为方式具有必需性。(3)狭义比例或相当性原则。必需的行为方式对个人所造成的损害与对社会获得的利益之间应当均衡、成比例,符合狭义的比例原则.[13]违反比例原则只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才能被认定为或显失公正。
合理性审查标准的启动
合理性审查标准适用的对象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在审查非诉执行案件时,并非对任何自由裁量行政行为都要进行合理性审查,只有被执行人在人民法院审查期间内,对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合理性提出异议,人民法院才审查。被执行人在法院审查期间内未对合理性提出异议,人民法院一般不应主动审查。
结语
不断的前进,不停的反思,这是任何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14]随着依法治国和行政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确立多元化的非诉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司法审查制度,必将对行政诉讼法学理论和实践以及行政管理秩序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1、奚晓明:《让法官不再惧怕得罪政府》,新华网,2006年9月24日访问。
2、罗豪才:《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版,第369页。
3、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4、杨卫东著:《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90页。
5、杨伟东著:《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8页。
6、合理性审查是建立在合法性审查之上的,只有经合法性审查确认行政行为合法后才进行合理性审查,这里所讲的合理性审查,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
7、王振清主编:《行政诉讼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第43页。
8、王学栋:《完善我国行政执行司法审查标准的思考》,,2006年10月9日访问。
9、袁曙宏:《行政处罚的创设实施和救济》,中国法制出版社,修订本,7-9页。转引自杨卫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第189页。
10、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07页。
11、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09页。
12、杨伟东著:《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篇6
一、迅速统一思想和行动,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在全年工作有了良好的起步开局之际,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认真做好全年以至今后工作,推动工作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采取有力措施,迅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紧扣“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认真查找思想、作风和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围绕“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全县发展大局服好务”的内容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切实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思想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要求等作了深刻阐述,为我们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在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广大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和群众基础,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第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推进我县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发展思路和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服务大局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人民调解工作还需进一步创新,优势还需进一步有效发挥;三是基层基础依然薄弱,司法所建设有待加强;四是干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我们要安排专门时间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找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差距,破除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努力提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素质的内在要求。当前,司法行政系统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理念、能力素质、作风形象还存在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同志对科学发展观认识层次还比较低,理解范围还比较窄,领会程度还比较浅,个别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学习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及时雨”,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助推器”。我们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先进性的一次大培训、大检验、大提高,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推动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激发科学发展、干事创业的热情,切实增强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深化认识、理清思路、推动工作的过程来把握、来谋划、来推进,努力把先进的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找准司法行政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切入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领域和新途径,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务求发展实效。
二、明确任务和重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根据县委的要求,结合司法行政实际,局党组研究制订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全面领会,准确把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司法行政的发展规律。二是突出实践特色。坚持重在实践实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三大主题活动”、“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争做朴实、吃苦、感恩的*人”、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深化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充分发扬民主,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把群众认可和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以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凝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识,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合力。同时,又不回避矛盾和问题,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强化大局意识,在查找问题和不足中强化责任意识,在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思想认识大触动,联系实际见行动,工作方式求联动,上下协调促互动,服务基层更主动,各项工作有推动。
第二,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一是思想认识达到新高度。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
地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地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地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大局中的定位和水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二是服务大局得到新提升。进一步整合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通过直接参与、建言献策、服务保障三种途径,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优质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和谐的发展环境,全面介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三是解决问题取得新成效。围绕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基础工作相对脆弱、职能手段相对软弱、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的“三弱一散”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思路。四是创新机制实现新突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研究梳理新形势下的法律服务引导管理机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普法宣传联动机制等问题,在理论创新基础上推动实践突破。五是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措施,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一是着力于剖析问题。找准问题并深刻分析根源,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司法行政工作面广量大、点多线长,查找问题要各有侧重。各单位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在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基础上,认真查找和梳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发展思路、工作举措、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搞好剖析检查。二是着力于整改提高。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问题解决得如何。要坚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对涉及长远、短时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目标,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要把解决突出问题同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根源,努力从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并及时将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实现制度创新。三是着力于转变作风。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科学决策、统筹发展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依法行政、促进和谐的能力,组织协调、服务基层的能力,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紧紧抓住重点环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
根据县委部署安排,学习实践活动从3月开始,8月底结束。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两个环节。各单位各支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重点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高标准要求、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
第一、学习调研要求“深”。学习调研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任务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一是抓好理论武装大学习。通过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各类学习资料,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作专题报告,开展学习研讨。按照省、市委要求的七个规定动作和县委提出的“十个一”活动不走样。二是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利用专题读书会等载体,广泛开展“科学发展在身边”、“为科学发展进一言”等活动,围绕形成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开展解放思想讨论,在事关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的共性问题上形成共识。
第二,分析检查要求“透”。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准问题、明确思路、共谋发展。一是开好民主恳谈会。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找准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每位班子成员都要认真撰写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主持或参加一次以上民主恳谈会,检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二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分析会。党员要参加各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分析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交民主分析会讨论修改。三是搞好联动民主评议。要围绕分析检查报告的修改完善,组织“联动三评议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整改落实要求“实”。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成果的关键所在,主要任务是解难见效、破难建制、群众满意。一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理清思路,制定整改方案,分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党员干部个人的整改方案,既要符合党员干部先进性的要求,又要符合党员干部本人的思想工作实际。二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围绕全县整体工作部署和今年我局工作要点,重点抓好事关全县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问题的解决,切实取得提高服务保障科学发展能力的实践成果。三是完善体制机制。按照“边破难、边建制”的要求,在完善执业执纪管理和各项业务管理方面抓紧建立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符合县局工作实际,既能管当前,又能管长远的制度体系。
集中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召开总结大会,通报情况,表彰先进,巩固活动成果。并采取集中评议等多种形式,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浓厚的学习实践氛围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精心实施。
一是要健全机构,落实责任。按照县委要求,局党组已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系统的学习实践活动。各单位、支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并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我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要结合分工协助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县局还将组织指导检查组,检查各单位、各支部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有重点地进行帮助指导,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搞好学习实践活动。
二是要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要积极落实和完成活动的各项任务,组织协调机关各股、室、处、所,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活动。要注意发现、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着力培育、挖掘、宣传活动的先进典型。要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栏、司法行政网等宣传载体的作用,要将各项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报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是要边学边改,注重实效。各单位各支部要结合实际,在完成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部署要求基础上,积极创新活动方式,采取研讨交流、献计献策等形式,丰富活动内涵,提高活动实效。要重视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调查研究。坚持边学习边调查研究,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总结经验。注重探索创新,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三是边学边改。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工作实际出发,查找问题,边整改、边提高。
四是要合理安排,促进工作。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推动思想观念的新解放,工作思路的新拓展,工作成效的新提高。各单位要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既要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不走过场;又要狠抓当前各项工作,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真正做到以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
篇7
一、继续深化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成果,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良性循环发展
要在继续抓好司法所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司法所软件建设,按照省厅部署扎实开展“省级示范所”创建工作,对照“省级示范所”创建标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司法所所务管理,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努力形成体系健全、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司法所工作水平,把工作做实、把基础打牢。积极开拓典型引路,全力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向更新更高水平发展。
二、继续深化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力促信息化应用向更高境界迈进
要采取行政手段加强信息化应用督促检查,将这项工作与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考核、“省级示范司法所”评比、基层工作评先评优等相挂钩。采取通报、督查等形式,对信息化应用较好单位予以表彰,对应用达不到要求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和督促改进。总之,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基层信息化应用,以信息化应用促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速提效。
三、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按照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做好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动员部署,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健康开展。
四、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的目标,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作用
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和法制宣传教育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司法行政系统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工作与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服务民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努力拓宽法律援助覆盖面,严格依法行政,把好事办好,让县委、县政府放心,让困难群众得到政府“民心工程”带来的实惠。
2、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着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力度。搞好衔接管控,落实就业安置,推进社会帮教,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进平安*建设。
篇8
今年年初通过的《保护法》(PROTECT ACT),国会重申了在量刑指南中的承诺,即连续性和有效威慑的原则。通过这次立法产生的量刑上的重要改革措施将有助于确保量刑上的进一步公正,从而消除一些量刑上无根据的不一致。然而,这些重要的目标,如果没有联邦检察官始终一贯的坚持,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因此,为了确保所有的联邦检察官在他们、案件处理和量刑实践中坚持《量刑改革法》、《保护法》、《联邦量刑指南》所确立的原则和目标,有必要制定一些明确的政策。
司法部以前了不同的备忘录,强调了司法部在、案件处理和量刑上的有关政策。《量刑改革法》的合宪性在1989年最高法院承认不久,检察总长索恩伯格(Thornburgh)为了确保联邦检察官的工作与平等、公正和统一的原则相一致,向他们了一个指示。几年以后,检察总长瑞诺(Reno)为了强调在一些特殊案件量刑上检察官的自由裁量范围,也了另一个指示。
最近通过的《保护法》着重重申了国会的意图,即《量刑改革法》和《量刑指南》应得到切实地遵守和始终如一地执行。因此要借这个恰当时机来全面审视上述目标,并更清楚地阐述司法部有关、案件处理和量刑的政策。2003年7月28日,根据《保护法》的401条(l)(1)的规定了一个备忘录,我明确、清楚地提出了司法部在量刑建议和量刑上诉方面的政策,这表明作为全面审查司法部政策的部分工作已经完成。然而,一个适当的量刑决定对一个定罪的被告,只占公正的一半。要想达到国会在《量刑改革法》、《保护法》中所寻求的公正目标,那么司法部在做出关于什么案件和案件怎样处理的决定时,要有公正和合理、连续一贯的政策。被告所接受的刑期的长短不应取决是哪个法官审理这个案件,同样被告所面临的指控也不应取决于哪一个检察官处理这个案件。
因此,这份备忘录的目的就是公布一些全国的联邦检察官必须遵守的主要政策,以确保司法部完成它法定的义务,即忠诚地执行《量刑改革法》、《保护法》和《美国量刑指南》。这份备忘录取代所有以前公布实施的有关这个主题的指南。
一、 司法部有关指控和刑事犯罪的政策
(一)联邦检察官控告和罪行严重和容易证实的刑事犯罪的主要职责。
司法部的政策是:在所有联邦的刑事案件中,除非在以下规定的少数情况下并经过副检察长、检察官或指定履行监督职责的检察官批准的案件,检察官必须控告和严重的、案件事实容易证明的犯罪行为。严重的犯罪行为是指依照《量刑指南》的量刑范围要从重量刑的犯罪行为,除非是法定最低刑和罪状本身要求的刑期就较长的情况除外。
不容易证明(事实不清)的案件是指检察官认为因为法律或证据的原因对在审判中证明指控仍存有合理的怀疑。因而,仅仅是为了发挥促使认罪作用的指控是不应当提出的。一旦提出指控,除非是下面许可的范围内,犯罪情节严重且事实清楚的案件就不许撤销。
(二)有限制的例外情形
上面提出的主要政策要求联邦检察官在指控和处理所有事实清楚,并且依照所适用的法条和《联邦量刑指南》需从重量刑的案件。上述要求存在以下几种例外:
1.量刑不受影响的案件。首先如果被处理案件的刑期不受量刑指南范围的影响,检察官可以拒绝指控和事实清楚的案件。然而,如果罪行严重、事实清楚的案件涉及到一个法定最低刑,而这个法定最低刑又超出了量刑指南的范围,则在除下面规定的范围外,确立一个法定最低刑所必不可少的罪状必须得到并不准撤销。
2."快轨"程序(速决程序)。随着《保护法》的通过,国会认识到了早期处理或速决程序的重要性。该法案401条(m)(2)(B)指示量刑委员会于2003年10月27日颁布了一项政策,这项政策授权"根据检察长和检察官批准的早期处理程序",降低量刑不能超过4级。尽管《保护法》中检察长批准的要求仅适用于该法有关低于量刑范围的快轨程序的条款,作为司法部的一项政策,同样的要求也应适用于有关"指控交易"的任何快轨程序。例如,政府同意降低指控罪行严重、事实清楚的快速处理程序。这些程序是为例外情形设计的并且只有在该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有明显的正当理由才会被批准。这种为确立和贯彻这一快轨程序的具体要求也在司法部有关"贯彻快速或快轨程序的一些原则"中最终被确立。在那些快轨程序确立的地区,决定和案件处理必须遵守这些原则和被批准的快轨程序的其他要求。
3.延期的再评估。在有一些案件中,延期的情况导致检察官因为证据的变化或一些其它的正当理由(例如证人找不到或者因为证人要证明重大案件的被告需要保护证人的身份)确信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事实不清,检察官可以经副检察长、检察官或者被指派履行法定监督的检察官用书面的或其他备有证明文件的批准撤销。
4.实质性协助。承认被告在侦查或他人中有实质性协助的首选办法,就是最严重的犯罪事实清楚的犯罪,然后根据《美国量刑指南》第5条K1.1和《美国法典》第18编第3553条(e),或《联邦刑事诉讼程序规则》35(b)提出一个适当请求或数个请求。然而,在极少数有必要在一个重要的侦查或中获得实质性的协助的情况下,采用书面或另外的备有证明文件的形式,经副检察长,检察官或指定负责监督的检察官的批准,联邦检察官可以将拒绝控告或事实清楚的案件作为辩诉交易的一部分。这份辩诉交易要适当反映被告在侦查或他人中提供的实质性协助。
5.法定加重情节。法定加重情节的使用要被大力提倡。联邦检察官必须采取积极地措施确保在所有适当的案件中由于有明确的法定加重情节,例如根据《美国法典》第21编第851条或《美国法典》第18编第924条(c)提出的指控而增加的刑罚得到提出。只要适当且行得通,检察官就应当确定被告是否符合这种法定加重情节的条件。然而在许多案件中,这种加重情节的提出将意味着被告的法定刑会超过可适用的量刑指南的范围,因此要确保被告将不会因接受义务而得到好处,不会有认罪的动机。在每一个付诸审判的案件中都要求指控这些加重情节可能会对特定地区控诉资源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副检察长、检察官或指定负责监督的检察官可以批准办案的检察官放弃法定加重情节的指控,但仅适用于达成辩诉交易的情况并且符合下面的其他要求:
(1)这种批准必须采取书面或其他备有证明文件的形式,并且要对《美国检察官手册》中第9节第27、420条规定的各种因素认真考虑 。由于以前的定罪而导致的法定加重情节,例如根据《美国法典》第21编第851条产生的加重情节,只要对以前定罪的性质、时期、情况和刑事犯罪倾向可能性的程度有特定的考虑,就能获得放弃的授权(2)如果符合以下的限制性条件,检察官可以仅根据副检察长、检察官或指定负责监督的检察官书面或其他备有证明文件的批准放弃或撤销对违反《美国法典》第18编第924条(c)的指控。这些限制性的条件是:
A.除例外情形的所有案件或量刑的总和将不受影响的案件,首先违反《美国法典》第18编第924条(c)事实清楚的犯罪行为应该指控和;
B.在处理的案件中违反了《美国法典》第18编第924条(c)三项以上的规定、事实清楚且犯罪性质属于暴力刑事犯罪,联邦检察官除了例外的情形外,应指控和处理前二项的犯罪行为。
6.其他例外的情形。检察官在其他例外的情况下根据副检察长、检察官或负责监督的检察官书面或其他备有证明文件形式的批准可以拒绝处理或撤销事实清楚的案件。这种例外承认追求《量刑改革法》的目标不能忽视联邦刑事司法制度本身的实际限制。个别特殊的案件被批准撤销是因为检方案件明显超负荷,审判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和审判的程序将大大减少检方处理案件的总数。然而,这类例外的案件应当非常少,否则,公正和平等的目标将会受到损害。
二、关于辩诉交易的政策
(一).辩诉交易要采用书面的形式
在重罪案件中,辩方交易应当采用书面的形式。如果辩诉交易没有采用书面的形式,那么协议的内容应当录音。书面的交易协议有利于司法部和量刑委员会监督联邦检察官执行司法部的政策和《量刑指南》的情况。《保护法》 特别要求法院在量刑以后给量刑委员会提交一份辩诉交易的复印件。(美国法典)第28编第994条(W)书面的辩诉交易也避免了当事人双方对所接受条款的误解。
2.量刑要公正
我在2003年7月23日的备忘录中提出了"司法部关于量刑建议和量刑上诉的政策和程序。"司法部要求依据事实和法律公正量刑:
"在我国具体案件的任何量刑建议必须公正地反映被告犯罪行为的全体和严重性,务必与量刑指南和适用的法律保持充分的一致,务必与关于被告的犯罪史和行为容易证明的事实相一致。"
这项政策完全适用于包括辩诉协议的量刑建议。7月28日的备忘录进一步阐明这项基本的政策有几个重要的含义。特别是容易证明的事实根据量型指南需要仔细考虑(特别是明确的事实根据量刑指南涉及到计算)检察官必须将这些事实披露给法庭,包括缓刑办公室。同样地,联邦检察官不允许"事实交易",不允许检察官成为辩诉协议的一方(当事人),从而导致法庭未能充分地理解所有容易证明的与量刑有关的事实。
当前《美国检察官手册》强调了政策,规定了严重程度较轻的指控也是适当的一些情形。这些规定包括了这样一种忠告,即"辩诉协议使用了在这一部分规定的选择权的任何一种都必须让量刑的法庭知晓" (检察官同意低于量刑幅度是适当的,仅仅为了作为一种既成事实取消提交给法庭的指控交易是不恰当的,这会导致对低于量刑幅度量刑既没有记录也没有司法审查) 尽管这份备忘录依据它的条款取代司法部以前有关这个主题的指南,"如果辩诉协议涉及到指控交易应该通知量刑的法庭"这仍然是司法部的政策。因此,辩诉协议如使用了第一部分(二)(2),(4),(5),(6)中规定的选择条款的时就必须让法庭在辩诉交易所证会和量刑时知道。例如,在有更重的犯罪事实清楚的犯罪行为没有被或者一个可适用的法定从重情节没有被提出的时候,法庭必须知道。
3.指控交易
指控的范围只有与这份备忘录第一部分提出的原则相一致时,指控才可以拒绝或撤销。
4.量刑交易
只存在二种可许可的量刑交易。一是量刑在量刑指南的范围。联邦检察官可以签订一份有关量刑的辩诉协议,只要这个刑期在一个具体的量刑指南的范围内。例如,当量刑指南的范围是18-24个月,检察官可以同意推荐一个18-20个月的刑期而不是要求一个量刑范围最高的刑期。同样地,如果根据量刑指南第3条E1.1被告承诺接受义务检察官真诚地认为被告有资格对量刑调整,检察官可以同意推荐一个从轻处罚的刑期。
二是超出量刑指南范围量刑。在通过《保护法》时,国会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它的观点,即低于量刑指南范围量刑的案件太多。国会已经指示量刑委员会采取措施"确保低于量刑指南范围量刑的发生率要大量减少"。司法部有职责确保今后要求和同意低于量刑指南范围量刑的情况有适当地限制。
因此,联邦检察官不准要求或同意低于量刑指南范围量刑,除非符合这份备忘录明确规定的有限的情况并经到检察长、检察官或指定负责监督的检察官批准。同样,除非在这些情况下并经过批准,当被告提出一个要求低于指南范围量刑的动仪时,检察官不允许仅仅保持沉默。
只有在符合以下的情况下,到检察长、检察官、或指派负责监督的检察官可以批准办案的检察官要求或同意在低于量刑指南范围以下量刑。这几种情况是:
1.实质性的协助。量刑指南第5节K1.1规定,根据政府的请求,法庭可以超出指南的范围量刑。一个实质性协助的动仪必须根据对政府处理的案件有重大帮助。为了获得辩诉交易和避免审判利用实质性协助的动仪作为管理案件的工具也不是不适当的,
2."快轨"(速决)程序。低于量刑指南范围量刑与量刑指南和检察总长有关"执行快速或快轨程序的原则"相一致,联邦检察官可以支持。《保护法》曾明确承认这些程序的重要性,并通过要求量刑委员会颁布政策性的声明明确批准了这种低于指南量刑幅度的量刑。
3.其他低于量刑指南范围的量刑。正如我在7月28日那份备忘录中提出的,然而若不是这两种情况,如同量刑指南手册本身认为的,政府默许在低于量刑指南范围的情况应当非常少。见《美国量刑指南》Ch.1,Pt.A,(4)(6)。检察官必须正面(明确)反对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的低于量刑指南范围的量刑,不准对这种情况保持沉默。特别是低于量刑指南范围量刑将违反《保护法》的明确限制时,应该坚决反对。
此外,正如上面所阐述的,司法部的政策要求量刑公正。联邦检察官同意支持的低于指南范围量刑的那些案件,应当让法庭明确知道。例如这样一种作法是不适当的。检察官同意低于量刑指南范围量刑是有正当理由的,但没有向法庭披露这样的协议,导致对这种情况既没有记录也没有司法审查。
篇9
司法及司法活动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而司法公正则是人类社会及社会公众群体对司法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要求和最终需求。纵观人类社会司法活动的演变进程,不难看出,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明晰地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一即由最初阶段的仅仅单纯地追求“结果正义”到因对“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的认识转而追求“有效率价值的正义”再到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正义”。可以认为,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人们对社会正义认识的不断深刻以及对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效率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化密切相关的。当然,这种追求提升的物质基础和最深刻的根源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司法公正是法制社会永恒的追求,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正如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一样,是一个渐进的并不断提升的过程。在人类文明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度以及同一国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司法公正的价值和取向是不尽相同的,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从人类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认识、需求、要求和追求的发展过程着眼,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单纯追求结果公正;(实体公正)的阶段;二是对司法公正的程序内涵和效率价值的意识觉醒和认识的深化并追求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的阶段;三是形成司法效率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和生命线的观念并不懈追求以效率为中心的司法公正阶段。需要明确指出;上述阶段划分是以人类法制文明的总体发展为坐标并以当今世界法治国家和法制发达国家为范例加以归纳总结而得出的结论。由于不同国家各自法制的历史、法制的现状千差万别,其所处的阶段以及同一阶段的发展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对司法效率的追求已成为以现代司法理念为基石构建的现代司法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二、司法效率与程序公正的关系
上文论及司法效率的公正价值以及司法效率在司法公正中的核心地位。英国有句名谚:“正义被耽搁等于正义被剥夺”。这句法律谚语深刻揭示了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的同一性。可以认为;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的相互关系中,司法效率与程序公正是直接关联的,是程序公正的核心,并通过司法程序作用于诉讼的实体结果,最终成为司法公正(。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核心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司法效率的公正价值首先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其程序公正价值的实现方可转化为实体公正价值的实现。程序不公的司法效率不是公正的效率,也注定不能保障实现实体公正的目标。
笔者认为,对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关系认识的核心和关键是对两者统一共有的本质的认识。准确地讲,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的重要本质和共同价值应在于它们在对社会正义追求的互动中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所对应的一种司法状态即是司法制度所寻求的价值目标实现的最大化。当人们对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的权衡和取舍偏离这个平衡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对司法的价值目标的偏离甚至背离,并且偏离平衡点的程度与司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成反比。因而,寻找平衡点和缩小偏离度的过程就是谋求司法价值目标最大化的过程,也恰恰是人类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正义的过程。由于任何正义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的正义,因此,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只能而且必须理性地寻求其最大化,而对纯粹的、绝对的社会正义的追求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憧憬和理想目标。同时,正因为人类在对社会正义的理想目标的追求过程中,才使社会正义最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司法效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在明确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之间的客观辩证统一关系和本质的前提下, 自然而然地要思索一个重要问题“即司法效率的内涵是什么?要充分认识司法效率的内涵,必须首先明确几个概念,即司法成本、司法效益、司法效率,以及与程序公正的辩证关系。
司法成本是指诉讼活动中对司法资源的消耗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投入的总和,其中包含诉讼时间的耗费。司法效益是指通过司法活动而达到的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地讲就是司法活动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经济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性结果。其中包括有形的结果(如法律效果、经济效果),也包括无形的结果(如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司法效益的显著标志就是司法公正化程度。司法效率是指司法活动中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益的逻辑比值。因此,司法效率与司法效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之所以不同,是源于词义学上的“效益”仅仅是一个具有量的规定性的绝对值,而“效率”则是两个具有量的属性的绝对值之间的数理逻辑比例值,即逻辑比率。简单地说,司法效益是相对于司法成本而言的司法活动的“产出”;而司法效率则是衡量司法活动的法律经济价值的量化指标。由于司法资源和司法成本的可概算性,司法效益的有形与无形因素以及无形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司法效率的可变性,也决定了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在司法价值目标实现(司法公正化)中的所占成分和比重,同时,还决定了因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双重因素形成的司法价值目标平衡点的动态性。
由此可见,司法效率的内涵应当包括其本身所蕴含的程序公正的价值内核、实体公正的价值属性(本质)以及司法成本的法律经济学指数(评价)。司法效率内涵中的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司法效率的有机构成三要素。“三要素‘,充分表明了司法效率自身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即司法效率的公正价值和法律经济价值。
四、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关系的数理模型
为使司法效率(C)、程序公正(D)、司法成本(B)、司法效益(A)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加清晰、直观,不妨用以下数理方式加以标明:
[SX(]司法效益—司法成本[]司法效益[SX)]:司法效率二[SX(]司法效益[]程序公正[SX)]([SX(]A—B[]A[SX])=C=[SX(]A[]D[SX)])
需要说明的是:(一)上述公式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学公式,仅仅表明公式中各变量(因素)之间的数理逻辑关系,而非纯粹意义上的数学关系;(二)上述公式实际上包含三个独立的等式。
等式一:司法效率:[SX(]司法效益—司法成本[]司法效益[SX)](C=[SX(]A—B[]A[SX)])
等式二:司法效率二[SX(]司法效益[]程序公正[SX)](C=[SX(]A[]D[SX)])
等式三:[SX(]司法效益—司法成本[]司法效益[SX)]=[SX(]司法效益[]程序公正[SX)]([SX(]A—B[]A[SX)]=[SX(]A[]D[SX)])
以上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数理等式分别蕴含着不同的司法精神和司法规则。
第一,“等式一”表明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益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对司法效率的影响。从这个等式不难看出,在司法效益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司法成本越高,司法效率越低;反之,司法成本越低,司法效率越高。在司法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司法效益越大,司法效率就越高,反之,司法效益越小,司法效率也越低;同时,司法效率的高、低又直接决定司法效益的大小。在司法效率保持不变的阶段,司法效益和司法成本也随之保持不变。上述分析表明:(一)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益共同决定司法效率的高低;(二)通常情况下,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益成反比,司法效益与司法效率成正比;(三)司法效率的提高或者降低直接作用并导致司法效益的增大或者减小,同时,也会减少或者增加司法成本的投入;(四)在特定情形下,即司法效率不变情况下,司法效益不可能提高,司法成本也不可能降低。
第二,“等式二”表明司法效率、司法效益和程序公正三者之间的数理逻辑关系和法律经济关系。为使对三者间关系更明了,可将“等式二”变形为:司法效益二司法效率X程序公正。(A=cXD)从变形后的等式很容易看出其间蕴含着这样一个客观法则,即司法效益是由司法效率和程序公正两个变量决定并且交互作用的。这一法则有三层含义:一是在司法效益恒定(即司法价值目标实现程度一司法公正化程度)特定的情况下,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变化成反比,两者呈现出矛盾与冲突的态势。这种态势所映衬出的司法景象有两种,一种是因对绝对公正和超越社会现实的公正无限追求,在客观上导致司法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了司法效率;另一种是因对司法效率的不适应追求,甚至无限追求司法高效,致使程序公正难以在司法活动中得以实现。二是司法效率的提高有赖于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两者中单一因素的适度提高或者双重因素的共同提高。换句话说,要谋求司法效率的提高,必须努力寻求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的有机融合,使两者平衡发展,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的共存共升状态。这种状态映衬出的司法图景是:对程序公正的适度追求和对司法效率合乎社会现实条件、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定位,以及司法效益、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三者同进的良好社会环境、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司法权威的提升。三是司法效益降低的根源在于对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的追求严重失衡、司法活动中对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的标准要求严重降低。在这种情形下,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之间呈现出相互遏制和彼此损毁的局面。这种局面的背后映衬出的司法景象是司法人员司法职责的淡化、司法机关司法职能的弱化、法律秩序的混乱、法制的破坏和法律公信力的减弱以及司法权威的丧失。
第三,“等式三”可以变形为:
程序公正二[SX(](司法效率) 2[]司法效率—司法成本[SX)](D=[SX(]C 2[]C—B[SX)])
从变形后的等式明显看出:(一)司法成本越高,程序公正化越低,反之亦然;(二)要实现司法效率的最大化,必须降低司法成本,提高程序公正化程度,以求最终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大化。
五、加快我国诉讼制度的变革和法官职业化(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国土资源;生态哲学;权力
1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中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按照依法行政原理,政府国土资源管理权需要依法设定并且对其进行行使。法治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权力能够便于对管理自身的确定性与稳定性给予实现,提升管理上的效率。在美国和日本等成功国家发展的经验去分析,国土资源在管理上的高度法治化可以说是对国土资源自身稳定使用以及保护的主要保障。
正因为其自身有着健全的法律作为后盾,日本相关的国土资源使用以及管理行为获得了非常好的规制,这是我们国家在国土资源管理活动里需要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当前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因此要求现代的行政一定要时刻与不断变化中的形式保持一致,因此法律自身的迟滞性也就无法对于这一客观的要求给予满足。并且,我们国家国土资源管理行政立法还是处于与众进行时的形态,其间有比较大一部分的政府管理行为按照政策贯彻去进行。可是,政策经常容易对于法律设置的权力以及权利出现异化,因此相关专家才会号召大家去对农村的政策与法律形式予以确定。可是笔者自身以为,作为社会利益之间的调试器,法律以及政策彼此有着自身的优点和劣势,假如过度的提倡法律自身的权威性,忽视了政策自身的前瞻性作用,以法律的形式挤压调整空间的政策,也不是现代国家的明智选择。此外,法律和政策本身也不是对立的。法律与政策学院的代表美国学者拉尔斯维尔和麦克道尔在“自由社会法律哲学,法律与政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法律是由澄清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人制定的。权威决定的过程。法律不仅仅是规则或孤立的决定,而是一个持续的权威性决策过程,包括由国家制定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决定,由社会决策制定和重新颁布。在任何特定的社会,权威决策的过程将被视为一个完整的部分,因为整个社会过程在这个社会存在无休止的因果链。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政策开拓的高风险,如果没有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来作保护,很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行使土地资源管理权时,要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体系,确保政府土地资源管理行为规范的连续性。
2健全国土资源的现代监管程序
国土资源自身的使用以及保护活动的外化可以说属于各种行为的过程,只有对于这些行为的“过程理性”给予保证,才有可能非常的接近法律自身预设的制度展现出来的正义。因为正义,不仅仅需要获得进行,同时还一定要可以对于看到其获得进行而自身并不出现任何怀疑的余地给予保证。真正的建设以及健全现代监管程序可以说是处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多样问题的一种非常科学的手段。国土资源自身的公共利益性对于政府一定要对于使用以及管理国土资源的全部进行的全程完成科学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案发再生性的国土资源,不可以继续采取先破坏与后治理的路径,需要通过对于当前监管程序进行管理和给予快的,预防,及时的找出问题并且对于多种资源违法行为的出现进行改善。当前进行监管的程序,可以说属于一种非常系统的监督与管理的程序,其自身建设的理论前提主要是生态哲学,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国土资源自身的稳定发展和使用提供保障。
3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救济渠道
在司法的领域中,首先能够使用完善当前的行政诉讼方式去提升公民权利自身的救济范围。此外,还应该引入“公益诉讼”这一非常先进的制度方式,把我们国家自身行政诉讼通过主观诉讼发展到客观的诉讼,真正的将生态哲学中包含的精神加以落实,将国土资源的保护作为主要的重心,真正的设置一般诉讼为主和公益诉讼作为辅助的一种土地行政诉讼的体系。从我国当前的行政诉讼体系去进行分析,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当前的行政诉讼法针对行政诉讼自身的起诉资格限定的还是相对狭窄的,其只是限制于提出自身的权利受到实际侵害的一种相对人,才能够去提起相关的行政诉讼,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普遍的“搭便车”效应和很多多数对其产生的冷漠,经常会使得“公益诉讼”这一本来能够被当成是监督权力行使和对于资源使用给予保证的手段被遗忘。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的,就算是对于政府自身权力的行使以及义务的履行建立给予的在完善并建立非常系统的监督和监管,那么经常也会因为产生多种原因而产生挂一漏万的问题。从世界很多国家当前的行政诉讼自身的发展分析,建立公益的诉讼可以说成为了非常主要的发展趋势。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