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考评范文

时间:2023-03-16 03: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考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综合素质 素质评定 考评机制

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挑战,一个人只有对社会有用、有贡献才能立足于社会。考评不是最终目的,分数不是最终追求,高分低能必将被社会所淘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而素质评定考评机制研究对于综合素质教育而言意义重大。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其并不完善,需要重新加以审视,使素质评定考评机制更具科学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 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存在的弊端

1.1 考评标准设置滞后,导向不明晰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替迅速,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再以知识的拥有多少来衡量,更加注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标准虽然力求与社会接轨,以使评价更加具有社会性、时代性,但大部分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明确的评估价值导向。比如,过于注重科学文化或专业素质在考评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弱化其他如思想政治素质、开拓创新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指标占的比重,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使许多学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意味着依循滞后的考评标准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走向社会后并不能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1.2 管理色彩比较浓,功能不明确

综合素质考评在功能上主要体现为评价功能,评价功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为提高考评成绩,大学生常常把综合素质考核规定的内容当做规范自身行为的参照标准,这就造成了综合素质考评浓厚的管理功能。由于对学生的考评注重了绝对评价,忽视了相对评价;注重了知识评价,忽视了能力评价,考核所规定的一些内容过死,缺乏灵活性,规定过多过细,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宽畅的发展空间不够,大学生在制度面前显得比较被动,不免忽视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他们未来发展缺乏思考。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很难在个性和单项素质上有突出表现,这就出现了学生毕业后,一些在院校综合考评中并不靠前的学生发展较快的现象。

1.3 个性化激励极少,机制不健全

由于对学生的考评实行了综合考评体系,忽视个性性,综合素质总分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可能出现有些学生客观条件不好,主观上不努力,却仍然能获得比较高的分值的现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长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不同于他人的喜好、优势和不足,综合素质评价如果忽视这些差异,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享有平等接受评价的权利。目前,高校综合素质评价虽然设立了一些个性化的激励措施,但其涉及面比较窄,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普遍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考评机制使得教育者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与教育不能很好把握,也难以处理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说,是不利于塑造大学生人格个性化的。

1.4 动态性评价缺少,方法不灵活

现行学生综合考评一般在学生毕业前进行,侧重判断的是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有利于明确被评价对象是否达到某种要求,是一种静态的考评方法。这种考评方法表现出了被动性,便于对学生素质的横向比较,却不利于纵向比较,即无法展现被评价对象过去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现行学生综合考评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却忽视了过程的评价;只注重了总结性评价,却忽视了阶段性评价,因为缺乏对被评价对象成长规律的探索,不关注其成长变化,这样,考评机制的评价与反馈作用可能只是在某个阶段内具有一定的成效,而离最终目的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2 综合素质考评存在弊端根源之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存在的种种弊端,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本理念淡化,致使对学生独特性和主体性的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秉持“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教育应关注被教育者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必须重视其个体潜力的挖掘和幸福感的获取。“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不能只是贯彻于施教的过程中,也应融入学生素质考评体系,全面体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的是教育应当关注个体性差异。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较大,培养人才促进发展,要敢于肯定这些差异的存在,不仅施教要做到因材,施考也需要“因材”。然而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因过分追求考评的可操作性,往往重视学生群体的共性,而漠视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其结果必然导致所制定出的评价标准过于标准,而按此标准培养出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其发展趋于模式化。

第二,个体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致使个体发展的可持续性缺失。教育培养出的真正的人才应该不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且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这是教育无法回避的责任,同样这也是教育评价的关键内容。学生终将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内部环境走向外部环境,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协调统一评价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要有机结合评价的内部标准和外部需求,综合考虑评价的针对性和全面性,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可惜的是,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尚未能达到这一要求,其更重视硬性指标的达成,而轻视实践经验的获取,以致所培养的人才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脱节。

第三,个体发展出现断层,致使发展的最终目的未能完美展现。综合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价值追求。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前提。教育所要实现的发展是一种为了实现自身“善”与“真”的发展。然而现行的考评机制的静态化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一锤定音”,这种考核方式难以让学生清醒认识自我的发展,对自身的成长过程缺乏清晰判断,也就难以借助考评这一外在机制把握自身的成长规律,更无法促使学生自觉自发地提升自身素质。总之,缺乏动态性的考评机制,要达成考评的最终目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3 综合素质考评克服弊端提升质效的解决方法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何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于使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也应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的根本目的。应以科学的态度完善现行考评机制,促使其更为人性化、时代化,以让学生通过评价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和努力,进而感受到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满足。

第一,健全机制,真正实现考评的功能价值。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考评的时机,为加强过程激励,有效发挥考评的牵引导向作用,需科学确定考评的次数和时机;二是考评指标设置,为使考评办法与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与目标模型要素吻合,需科学确定考评指标;三是考评组织实施,应根据各种考评指标特征,确定采取何种方式来组织考评。

考评的功能价值包括社会价值、管理价值和教育价值。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考评机制的社会价值和管理价值,就必须协调好素质考评的内、外部环境,使三种价值真正地有机统一。考评的时机、考核具体标准的设置不能想当然,而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并及时地做好相应的调整完善,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顺利完成校园人才向社会人才的转变。

第二,全面协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体差异。当前,人才竞争高度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想要很好地适应社会,就需要德、智、体、能全方位发展。同时,大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又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不仅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注重其个性化发展,这样,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化的辩证统一。首先,在注重共性发展的同时,教育管理者需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规律,肯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义,且增加对个性化发展的激励措施,以促使学生全面性与个性化共同发展。在素质考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尽量做到多角度、立体化地评价学生。其次,要注入、加强考评的动态性评价方式,并有机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使之相协调统一,使评价方式更为多元,从而实现考评评价功能的充分发挥。

第三,遵循规律,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不是给学生下定论、贴标签,而是为了体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怀和激励,使之进一步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标杆,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最终追求。因此,综合素质考评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到“管”与“调”相结合,不只是约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适当地减少某些硬性规定,从而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成才的热情,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薛桂琴.“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教育评价策略探索.现代教育科学,2008(3).

[2]冀孝华.学校教育评价观探索之旅.教育科学出版杜.2007年版.

篇2

1.1 360度绩效考评的提出背景

360度绩效考评指有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顾客以及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考评,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被考评者的行为、提高其绩效的目的。如图1所示。

360度绩效的考评出现是传统考核方式在实践中弊端日渐突出和组织结构变革的产物。

传统的考核方式(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存在以下三点弊端:(1) 考核主体的单一性;(2) “光环效应”、“中心化趋势误差”;(3) 只注重工作结果,不注重工作过程。

1.2 360度绩效考评的理论基础

360度绩效考评方法之所以能解决传统考核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心理测量学的真分数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测验或考评的得分看作是真分和误差分的线性组合。

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X=T+ e

上式中,X为实得分;T为假设的真分值;e为测量误差。其中有无关变量引起的、但有时稳定的系统误差并不引起分数的变化,因而可以包括在真分值中。

所谓真分,就是一个测量工具在测量没有误差是所得到的真分值,代表测验所要测量的能力水平或特质。实际上,真分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其操作定义是指经过无数次测量所的到的平均值,即:T=E(X)

360度绩效考评的理论认为,被考评者的测评得分由三部分构成:被测评者的真实得分、测评系统误差和测评的随机误差。由于测评系统误差是无法消除的,360度绩效考评法所努力的方向是尽量减小随机误差。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就要求尽量增加样本数,360度绩效考评用的是通过增加考评者的人数来实现减小随机误差的目的,因而360度绩效考评法具有它的科学性。

由此得出360度绩效考评的核心理念是:(1) 全方位、多角度的理念;(2) 促进员工个人发展的理念;(3) 重视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的理念。

1.3 360度绩效考评的优势

从其理论基础得出360度绩效考评在同传统的绩效考评相比时所具有的优势可总结为表1所示:

2 360度绩效考评者素质缺陷原因分析

基于360度绩效考评的理论基础,只是说明其所提倡的多角度、多主体进行考评的必要性,但是不是只要采取了360度绩效考评的就可以发挥其优势呢?

较之传统的考评方法,360度绩效考评主要解决了由于考评主体唯一所导致的视角单一,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偏见不能公平合理的对员工的工作成果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但360度绩效考评提倡的多主体、多角度评价真的就完美无缺了吗?事实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企业认为它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完美考评体系,而放弃对其的追求,又重新回归到传统的评价方式当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实施过程的失败?事实上,360度绩效考评仅从增加评价主体数量的角度出发,来实现评价客观真实的目的,而不注重评价主体的质量。而不注重评价主体的素质要求正是导致360度绩效考评计划流产的重要原因。我们发现基于360度绩效考评的理论构建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它假设人都是客观理性的,因而所收集的样本信息是真实有效的。然而实际情况是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判断能力受自身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的影响,难于收集到完全、完整的信息。接下来,我们主要探讨各评价主体的考评资格问题,即其是否拥有从事360度绩效考评应具备的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360度绩效考评的优势,而不是“乌托邦”。

西蒙最早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说,主要表达为一个剩余范畴――理性在不能无所不知的前提下将是有限的。新制度经济学代表如凡勃伦、加尔布雷思、诺斯、威廉姆森等秉承了西蒙的观点,认为人们吸纳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人们处理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能力也是有限的。基于此,威廉姆森认为人不仅是自私的,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去损人,他把人的这种本性称之为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是指信息不完整的或受到歪曲的透露,尤其是指旨在造成信息方面的误导、歪曲、掩盖、搅乱或混淆的蓄意行为,是各种形式的欺瞒倾向。

人是有限理性的,表明人们在做判断时不仅依靠理性思维,还依据直觉思维。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80%的判断决策中,人们依据的是直觉思维。直觉是指包括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活动。由于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即直觉思维得出的结论并没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因此在运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时,虽然理论上希望通过五个主体所处的五个角度对被考评者作出公正全面的评价,但由于考评者自身素质问题很可能导致考评结果成为其主观评价的产物,造成考评偏差。

360度绩效考评的五类考评者的有限理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如表2:

周和荣、李海婴两位学者认为,虽然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人性假说的系统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但可以按照人们之间相互熟悉的程度,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分为熟人之间、陌生人之间、熟人与陌生人之间三种典型的关系状态。现在对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人性做如下分析:

假设由一群互相陌生的人所形成社会子系统为生人子系统,由一群互相熟悉的人所形成的社会子系统为熟人子系统,则整个社会系统有三种典型的子系统,如表3。我们称这三种系统分别是生―生系统、生―熟系统、熟―熟系统,分别简称为S&SS、S&AS、A&AS。

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以及获得信息的巨大成本,因而人在处理与外部的关系时不可能做到信息完备,只有信息不完备程度的高低之分。如果把信息不完备程度的两种典型状态。与上述的三种类型的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考虑,可以进一步分类如下,见表4:

360度绩效考评中五类考评者之间所形成熟―熟社会系统,该系统在信息的两种不完备程度的情况下分为两类不同的社会系统,分别为第三社会系统和第六社会系统。如图2和3所示。图3中的箭头表示熟-熟系统之间信息是互通的,即信息完备程度比图2高。图3表明如可以加强熟-熟系统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那么也就增加了投机者追求机会主义被揭发的可能性,从而减小其利己倾向。

我们把这种经济学上认为影响人性价值取向形成因素具有复杂性、所形成的人性价值取向也具有复杂性的人性假说称之为“ 复杂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其主要内容有:

(1) 人的本性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个别的,而是复杂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关系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人都有追逐利益的内在心理动力,即利已倾向性,可通过投机获取。而人是否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获利的大小、被揭发的可能性大小、被揭发后利益受损的大小等因素的综合判断。

公式表示:利己倾向=获利大小/被揭发的可能性×被揭发后利益的受损大小

(3) 由于“知识问题”的存在,人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

360度绩效考评主要体现为“熟-熟系统”,该系统形成一种人与人间相互信任的机制。其运动机制是人们观念中认为熟人之间是相互信任的,加之在工作中与被考评者密切相关的“五类熟人”之间的互相了解,他们掌握了被考评者工作情况方面的全面信息,从而实现考评结果客观、全面和公正。然而,也正是这中“熟人系统”所自然形成的人们之间的信任感,让考评者看到了投机的机会,实现利己的目的。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对诚信的定义不明确,即何种行为是诚信的表现,何种又不是。加之这种自然形成的诚信没有维护机制,更没有破坏诚信后的惩罚机制的约束,很难维系360度绩效考评者与被考评者之间的诚信机制。威廉姆森认为“人不仅是自私的,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去损人”的机会主义本性,在360度绩效考评法所形成的诚信环境中有机会主义生存的土壤,被考评者主观地认为考评者的考评结果是值得信任的,并且考评者知道被考评者认为自己的评价是值得信任的。在这种情况下,考评者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策略。只要这种行动策略所获得的利益足够大,同时违背诚信的事实被揭发的概率很低,而且即使被揭发也损失不大的话,考评者就有很大的机会主义倾向。这也就是360度绩效考评法存在弊端的原因。而要消除五类考评者考评弊端,可以采取的手段就是减小其利己倾向。根据利己倾向的大小取决于投机者获利大小、被揭发的可能性和被揭发后利益的受损大小三个因素,就是要减少投机者获利的大小,提高其被揭发的可能性和增加被揭发后利益的受损大小。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3 应对360度绩效考评缺陷的策略

(1)明确何种行为被公认为诚信的,何种行为被认为是破坏共同遵守的诚信原则的;

(2)建立诚信的维护机制及破坏诚信原则后的惩罚机制,增加投机者被揭发后利益的受损程度;

(3)加强熟-熟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增大投机者做出损人利己选择时被揭发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周和荣,李海婴.对经济学人性假说重构的探索性研究.管理科学,2004,(17):4,83-88.

[2] 孙健.360度绩效考评.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4月,7-11.

[3] 郑文力.论绩效评估中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国质量,2003,(7):9-11.

[4] 冯明.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式――360度绩效考评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8-12.

[5] 张宏云,时勘.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模式――一种新型的管理评价方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38-40.

篇3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着教育,思考着教育。因而就有了“素质”“考试”“评价”三位一体的构想。

“素质”即素质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是指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包括教师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当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是片面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主流。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得有较高的素质。“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素质教育这一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每一位教师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它要求每一位教师去改变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那些陈腐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振兴民族教育。因而,推行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可是现实教育仍以“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及学校教学质量乃至某一区域教学质量的手段。检测一定要有,“考试”是有效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检测手段。一纸试卷检测往往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带来素质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每到中考或高考过后,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某某学校考了多少重点高中或一本大学。但是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技工类人才、艺术类人才、体育类人才呢?学生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种地还得向农民学习,进入工厂劳作还得经过技能培训。中小学生身体不达标令人堪忧,早早近视的大有人在。这是从大处谈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可能某个学校课表上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科目开设齐全,至于是否操作,不敢肯定。

从小处看,就某一学科而言也存在着知识能力不平衡。例如,实用性、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前不久,几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本班(九年级)几个学生向我请假,写个请假条就不规范。有一次单元测试,试卷上有一道写通知的题,材料内容作了提示,令人惊讶的是九成学生答题不合格。初中学生入团,得写申请书,许多学生都没法写。写个借条、书信不一定全过关。学生初中毕业,读书十年有余,这些基本的实用文体的运用都不过关,这不能不令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汗颜。也难怪,翻遍了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压根就没有这些内容的编排及教学要求。语文教学追求对课文的解读、赏析,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这无可厚非。可这些全都用到了一纸试卷的考试中。换句话说,考什么教什么。自然,学生实用文体的运用能力就弱化了。语法不考了,课堂上就少见了。我所谈的这些,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可能众多语文教师都有共同感受。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矛盾,是否就应取消考试呢?也未必然。素质教育只能推进和深化,考试作为主要检测手段必须要。试想,如果取消考试会怎样?老师好教,学生好学,结果可能竹篮打水,荒废学生学业。关键是怎样考,考什么的问题。小学升初中有初考,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一纸试卷,一份试题,就是一盏明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因此,各级教研机构的出卷人,就担负着“神圣”的职责。这些出卷人,本身就应有较高的素质,不可闭门出卷,一味地考书本知识。是否应该深入学校听听老师学生的意见,是否听过家长及社会的反映,征求过专家的意见,是否增设了一些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经济建设、科技活动中的一些鲜活实例?果真做到了这些,所制出的试卷一定会更合理、更科学、更具有指导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平衡统一呢?我想就应该是“评价”了。“评价”是教育管理最强有力的手段。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标准还不够统一,措施还不够得力,方法还不够科学,“评价”好比是轮船的舵,“评价”标准统一了,措施得力了,方法科学了,教育事业的巨轮就会快速平稳地行驶。“评价”就真正起到了指引航标的作用,起到了监督、检查、考评、管理的作用。

“评价”的内容、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大的方面是对学校教学及管理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质量是主流,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研成果、安全事故、校园环境、课程的设置及管理,课业负担、学生的言行规范、收费及家长的负担、社会的反响等都要纳入评价,并应加大其权重。不可以分数论英雄,以质量定优劣。这样势必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文字学科,而忽视体、音、美、劳等非文字学科。

篇4

一、志愿设置

1.文科类、理科类各批次均实行平行院校志愿设置,在各个批次设置了平行院校志愿、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其中,各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包含A、B、C、D、E、F、G、H8所院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包含A、B、C、D、E、F、G、H、I、J10所院校,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2.体育类各批次均实行平行院校志愿设置,在各个批次设置了平行院校志愿、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其中,各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包含A、B、C、D、E、F、G、H8所院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包含A、B、C、D、E、F、G、H、I、J10所院校,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3.艺术类专业按专业考试方式不同,设置传统院校志愿、平行院校志愿和征求院校志愿。录取批次设置为提前录取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两大批次。具体为:

(1)提前录取本科院校。

第1小批: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的清华大学等院校和原“211工程”院校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非美术类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传统院校志愿设置。

第2小批: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省内外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平行院校志愿设置。

第3小批:除艺术提前本科第1小批以外的其他院校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传统院校志愿设置。

(2)高职(专科)院校。

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平行院校志愿设置;使用院校校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传统院校志愿设置。考生只能在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或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中选择其一填报。

艺术类提前本科、艺术类高职(专科)批次录取结束后,各设立一个征求院校志愿,考生只能在传统院校志愿或平行院校志愿中选择其一填报。

对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和专业实行平行院校志愿设置,各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包含A、B、C、D、E、F、G、H8所院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包含A、B、C、D、E、F、G、H、I、J10所院校;对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和专业实行传统院校志愿设置,即每个录取批次设置1所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志愿中含有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二、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原则及办法

(一)文科类、理科类

文科类、理科类平行院校志愿的投档原则是“依据文理,满足等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具体地说:将省控线上的考生,分文科类、理科类,按照总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检索考生所填A、B、C、D、E、F、G、H或A、B、C、D、E、F、G、H、I、J志愿。只要被检索的8所或10所院校中一经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由高校决定该生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并负责对退档考生的解释工作。如没有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则不能投档。上述过程完成后,无论档案是否投出,均视为该考生已享受了本批次平行院校志愿投档机会。如果考生档案投到某院校后,因故被退出,将不再补投到该批次平行志愿的其他院校。

平行院校志愿投档时,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有关高校提出的调档比例(不超过105%),按照上述投档原则进行投档。在投档过程中,如考生总分相同,则按语文、数学两门科目分数与附加题分数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如仍相同,文科类考生再依次按语文(不含附加分)、数学、外语分数,理科类考生再依次按数学(不含附加分)、语文、外语分数,进行排序;按照以上规则排序后,如仍相同,则将这部分考生按志愿全部投档,由高校决定其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

报考有关高校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录取和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考生,其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等级须达到招生高校在招生章程或招生计划中提出的等级要求。如高校未作具体说明的,其选测科目等级按高校对其所属科类一般考生的等级要求执行。

对填报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等12所高校综合评价录取院校志愿且达到投档条件的考生,在本科第一批批量投档前,省教育考试院将先行向有关高校投档,由高校决定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未被录取的考生被有关高校退档后,按其高考成绩和所填平行院校志愿参加本一及随后各批次院校志愿的投档。

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综合评价录取试点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等8所高校,由高校根据入选考生填报的本校综合评价录取志愿,确定拟录取名单报省教育考试院。省教育考试院将根据学校确定并公示无异议的考生名单,在提前录取本科院校投档之前,将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直接投档录取。

(二)体育类

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有关政策、高校提出的调档比例(不超过105%)和考生的成绩,对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到省控线且必测科目成绩达到院校提出的等级要求的考生,按照“满足等级,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优先,遵循志愿”的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原则投档。对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按文化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如仍相同,则再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按照以上规则排序后,如仍相同,则将这部分考生按志愿全部投档,由高校决定其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

(三)艺术类

根据专业考试方式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投档规则。艺术类使用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实行平行院校志愿,其投档原则是“满足等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艺术类使用专业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实行传统院校志愿,其投档原则是对专业合格、文化达规定控制线的考生,按照院校提出的调档比例投档。艺术类院校如对考生必测科目提出更高等级要求的,则投档时还需符合院校提出的等级要求。

1.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

(1)使用音乐类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对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省控线的考生,分声乐、器乐,按专业分及招生院校提出的调档比例(不超过105%),按照“满足等级,专业分优先,遵循志愿”的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原则投档,由院校按其招生章程中预先确定的录取规则对进档考生择优录取。

(2)使用美术类和编导类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对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省控线的考生,按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及招生院校提出的调档比例(不超过105%),按照“满足等级,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优先,遵循志愿”的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原则投档,由院校按其招生章程中预先确定的录取规则对进档考生择优录取。

对平行院校志愿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按文化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如仍相同,再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按照以上规则排序后,如仍相同,则将这部分考生按志愿全部投档,由高校决定其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

2.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

(1)对报考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及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的院校(沈阳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除外),且文化分、专业分均达到相关招生院校自行划定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院校提出的调档比例投档,由院校对进档考生择优录取。

(2)对报考除第(1)条规定以外的其他校考院校,且专业合格、文化分达省控线的考生,按院校提出的调档比例投档,由院校对进档考生择优录取。

使用专业校考成绩进行录取的院校和专业的录取规则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专业分和文化分达线后按文化分录取;专业分和文化分达线后按专业分录取;专业分和文化分达线后文化分和专业分各占一定比例合成总分进行录取。具体详见院校的招生章程。

三、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填报及投档办法

1.每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录取结束后,考生可以在省教育考试院专设的网站(gkcx.jseea.cn)和市、县(市、区)招办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同时省教育考试院将通过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jseea.cn)、市、县(市、区)招办、新闻媒体等渠道,及时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专业及招生人数等信息,为考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

本批次省控线上未被录取且符合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艺术类为征求院校志愿,下同)条件的考生须按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时间自行上网(jseea.cn或gkzy.jseea.cn)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考生在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还须达到高校提出的等级要求。如考生不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批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的填报机会,由此对考生录取产生的不利影响,由考生本人负责。

2.文科类、理科类和体育类各批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均包含A、B、C、D、E、F、G、H、I、J10所院校。

省教育考试院对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的考生按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原则进行投档,由高校决定其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

3.考生在填报艺术类征求院校志愿时,只能在使用专业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传统院校志愿)和使用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平行院校志愿)中选择一种填报。其中,选择传统院校志愿的考生可填报1所院校,选择平行院校志愿的考生可填报A、B、C、D、E、F、G、H、I、J10所院校。

省教育考试院依据考生填报的征求院校志愿是传统院校志愿还是平行院校志愿,分别按传统院校志愿或平行院校志愿的投档规则投档,由高校决定其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

篇5

对于“一考定终身”之说,笔者认为有些夸大其词,实际上是打着“平等”的幌子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歪曲与误读。众所周知,现行高考制度下,今年考不上大学,明年可以再考;明年考不上,后年可以再考,因为高考招生资格早已放开了年龄等限制要求。媒体中经常报道,得益于高考政策的放开,农民工、保安,甚至花甲老人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如此情况下,何来“一考”之说?

高考“定终身”,说法也值得商榷。考生以分数高低,通过公平竞争进入不同层次的大学,只不过获得了不同的发展起点,尽管考生都渴望能够入读一流大学,但客观来讲,名牌大学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考生只能进入一般大学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前途暗淡。在社会多元发展的今天,即便没有跨入名牌大学甚至没有考上大学,只要踏实努力,依然会获得发展,甚至取得不小的成就,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反,即便踏入了名牌大学,倘若不思进取,一样会落到碌碌无为的地步,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说到底,大学只是人生发展关键一步,但不会完全决定人的一生发展。

高中毕业生通过公平竞争的高考,以分数的高低进入档次不同的大学,有何值得怀疑和反对的呢?

几千年来,中国以试取才,虽有不足之处,但也是诸多办法中较好的一种。就像高考,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至少为考生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是专家、学者抑或对高考多有指责者,也不过在为改革高考鼓与呼,说到底还是让高考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篇6

(一)教师评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从职能上讲,他既是塑造人格的园丁,又是架接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同时又是转化、加工教材的车间和开启、调整学生意绪、情感、智能的钥匙。因此,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评估的对象首先是教师。对教师的评估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思想评估。我国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个体面对学生群体展开的。从一堂课来看,虽只是一种活动,但它是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动。凡称得上一堂好课,就得要求教师对大纲把握得准,对教材吃得透,对学生了解得深。既要授知,又要育人;既要讲究一时,又要讲究益效;既要把握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全面能力、调动主动精神、培养兴趣特长,又要采取有效方法,如问题研究法、探索学习法、讨论辨析法、互教互学法等。课堂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单纯的心理、行为活动,而是培养人的最为复杂的活动。正因为这样,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无不渗透、贯穿、表现着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民主精神的体现、对学生未来的关注等。这种思想虽不直接外显,但它却主宰、支配着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对教师思想的评估,应借助活动的质量和价值来进行。2.态度评估。教学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执着。如认真务实、事实求是、严谨审慎、不敷衍、不轻率等。它是显露于课堂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形态。它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对学生的了解上,表现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衔接上,表现在师生相互沟通的起点和过程中。它大到一堂课的目标落实到位程度,一“纲”一“本”的熟悉程度;小到对一个学生一言一行的对待、一则板书的设计、一个汉字、一个数字的书写。3.情感评估。如课说,一堂课是以教师的思想为指导、以及态度佐助的话,情感则是贯穿课堂、融于课堂的内驱力。其中爱心就是统率情感的灵魂。这种爱应渗透在课堂的操作程序和教师的行为之中,它包括一种严格,一种期待,一种激励和一种支持;它又表现在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之中。如对正确见解的肯定,对错误观点的谅解,对反对意见的宽容,对落伍者的关怀鼓励等等。4.能力评估。能力是一个人做好一切事情的决定条件。教师的能力源于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它反映着一个人思维和智慧的敏捷度,也反映着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推理的正确程度。一堂课的优劣取决于教师能力的大小。要对教师的能力作出科学评估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如把握、渗透大纲的能力,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处理教材、使用教材、活用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能力,对学生激发、诱导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等。5.方法评估。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形式,也是教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起到高效低耗、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作为素质教育方法的评估,我们摈弃的无疑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提倡的是低消耗高产出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有:导读、导练、启发、诱导、探究研讨、讨论辨析等等。评估自然是视教师对各自采用的方法选用是否熟练自如,是否成功有效,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掌握运用的熟悉和有效程度。6.艺术评估。艺术焕发美感效应。美的艺术能激活思想,引发激情、思维、兴趣并陶冶情操。课堂需要艺术,课堂呼唤艺术。在一堂课中,“纲”和“本”,文字和符号本是死的东西,教师若能将这死的东西活化为汲取知识的源泉,活化为启迪学生心智的动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发展,这就是高明的艺术。如唤起积极思维的一句妙引,打通理解思路的一个巧导,一个题例的自然衔接,一个简单问题的成功延伸,一个学习氛围的有效刨设以及教学环节与流程中的无缝过渡、衔接、照应等等。这些都是课堂艺术评估的内容。

(二)教育教学流程评估。作为素质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的;后者则是忽视过程,重视结果,是在追求达标中实现求知效果的。从总体来看,教学流程评估是纵向权衡的,但这是客观的指向,实则除此之外,还须作横向的考察,还须作复合式的考查。这是因为,活动过程本身趋于流线型,但在流线型过程中,还表现出阶段性的仿似经纬网的状态。明确地说,获知育人就是课堂活动进程中的经纬网。对这一流程状态的评估,须从有效度上作出全面的衡量。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1.评估课堂流程的线。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评价,是以教学内容的进行和对学生素质的训练过程为着眼点而展开的复合式综合评价。这是为了避免教学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而进行的限制性或导向性评估。2.评估课堂流程的点。如呈现学生内因心理的情意活动、情感活动、思维等活动的有效程度,表现学生外因行为的口头活动(包括说、讲、议、辩等),动作活动(包括听、读、写、画、计算、实验等)的有效程度。3.评估课堂流程的面。这里的面包括教材内容进行的多寡,也就是课堂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内外因训练项进行的多寡以及这些训练项涉及的有效范围和延伸的程度等。

(三)教育教学价值评估。评估一堂课的优劣,须全景式地把握,既要对教师作出评价,又要对师生的课堂作出评价,更要对从事教育、参与教育、接受培养的学生作出评价。对教育教学的价值评估,这里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具体可依教材内容而定,对教育教学价值的评估大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灵魂的塑造评估。素质教育,其宗旨和主要任务就是对人的塑造,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健康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会思考会学习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具体到一堂有限的活动课堂之中,就要看学生对教师所利用的教材内容是否达到了人格思想的教育以及教育的程度如何;看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否达到了思维的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效果如何;看教师作用于学生的长效性的教育指向、意图、方法和采取的手段在学生中的放映如何。但还须注意,由于学科特点不同,评估的侧重点也应随之变化。2.思维开发评估。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劳动活动,都是思维意识的支配。一个人的创造、发明更是思维意识的作用。基于此,课堂教学活动,就应以思维开发训练为主要目的,这是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而言,需要的是至高境界的创新能力。这就得在课堂上从基础的思维训练开始,借助教材内容进行,根据课堂整体活动而展开。评估时,必须考虑到它的这种依附性,不可形而上学地孤立进行。评估时具体可看,经思维习惯的养成训练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后的运作情况,特别要对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运作进行考查,但重点应看思维状态是否积极主动。3.知识获得评估。针对素质教育的课堂来说,对学生身心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对学生获知的评价也应是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正待塑造的学生,不仅需要思想的武器,而且需要知识的武装。对此项内容进行评估时,就须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着眼,并参照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难点和重点进行考查,还应以众多学生为考查对象,看经过课堂训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内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重点是否落实。4.技能掌握评估。就单纯的一堂课而言,获取知识自然是主要的,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但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注重的则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注重获得知识这一结果。因为素质教育的本质不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会学知识会用知识。它是为学生终身着想的。故而对此项内容的评估就显得十分必要。评估时,就要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时,是否用到了教师授予的或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并将这种科学地方法是否用到了实践的训练之中。这种训练如:学生的阅读、书写、笔记、口语表达、听闻、计算、实验、积累资料等。5.创新能力评估。创新能力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思维、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时展的进程中,在未来社会的生活中,创新能力必将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必备能力。在对学生能力评估中,应将创新能力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从素质教育课堂的目的来看,应将创新能力培养视为教育的核心;应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联想想象等能力置于基础地位,加强训练。因为这些能力最终目的就是为创新能力奠基的,都是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评估,就课堂来看,应主要审视思维方式的表现,特别要注重评估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表现。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即运用知识时闪显出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和放射的光芒。

二、评估方法

篇7

五种查询方式

方法一:甘肃平凉中考录取通知书主要会以通知书的形式发到初中时学校,由班主任下发。方法二:你可以到录取你的学校的官网上查询;登录学校网站点击进入查询系统页面输入考生登记号(14开头的7位数字组成)输入密码(报名信息表上登记的身份证件号码最后6位,如有字母需大写)根据提示输入校验码系统显示查询结果。一般学校都会公式录取人员的姓名和EMS单号的,这样就可以在网上和电话追踪了。方法三:直接拨打EMS的客服电话;报上你的姓名+邮寄地址+大约的邮寄时间就能查询到你的EMS单号,在网上和电话追踪了方法四:甘肃平凉中考录取通知书主要会以通知书的形式发到初中时学校,由班主任下发。方法五:高中直接电话通知本人,或者拨打班主任电话进行咨询。

三种领取方式

一、传统邮寄一些地方的中考录取通知书还保持了传统的通过邮局邮寄的方式。在这里小编需要提醒同学们,在通知书投递期间,家里一定要有人,中考报名时所留的联系方式一定要保持畅通。同学们在领取通知书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提前准备好准考证和身份证,否则是不能领取的。其它的一些注意事项可去当地的中考招生网站上查询。二、自己领取其他一些地方的中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需要考生自己去录取高中领取。一般学生本人领取时须持准考证、中考成绩条。如果准考证丢失需要带上身份证。也可以他人代领,代领人须持领取人身份证或家庭户口本、考生准考证、中考成绩条。三、自主打印有些中考录取通知书是需要考生在当地的招生考试网站上自主打印。具体的打印细则需要考生仔细阅读网站上的公告。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是不发放中考录取通知书的。同学在招生考试网站上查询录取结果时,须仔细阅读录取学校的入学须知。并且按时报到,逾期未报到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

篇8

>>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效果的总结与分析 浅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改革综合素质评价 走校本化评价之路 浅析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实施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究 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探究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朝哪里去? 改革数学教学评价方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立足校本,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之路 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与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国外高考招生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及启示 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下乡村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若干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指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2014-10-18).

[32]Bloom, B.. Mastery learn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1971.

[33][35]Gielen, S., Dochy, F., Onghena, P., Struyven, K., &Smeets, S.. Goals of peer assessment and their associated quality concepts[M].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36(6), 719-735.

[34]Topping, K. J..Trends in peer learni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25(6), 631-645.

[38][40]Balfour, S. P.. Assessing writing in MOOCs: Automated essay scoring and calibrated peer review[J].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8.[2014-10-28].http:// /assessing-writing-in-moocs-automated-essay-scoring-and-calibrated-peer-review/,2013.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 测评方法; 现状; 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将来命运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搞清楚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这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对近10年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简要的分析评价,对测评方法研究进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合测评就是对被测对象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随着各种数理方法、统计方法以及运筹学和信息论系统理论的应用,综合测评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多指标综合测评的应用主要涉及到3大类方法:常规数学方法、模糊学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常规数学方法

所谓多指标综合测评就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常用的合成方法的数学模型有以下3种:①线性加权综合法(“加法”合成法);②非线性加权合成法(“乘法”合成法);③增益性线性加权合成法。线性加权综合法(“加法”合成法): 线性加权综合法是应用线性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相互独立的场合,可使各评价指标间得以线性的补偿;权重系数的作用要比其他“合成”法中更明显,突出了指标之间指标权重较大者的作用;对于指标数据没有特定的要求,计算容易,所以便于推广普及。因为大学生综合测评各评价指标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绝大多测评方法都是基于本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权重的不同赋权方法产生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传统的总分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就属于线性加权综合法的范畴,李真和张琼应用综合评分法[1,2],毛军权和万远英应用层次分析法[3,4]分别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也都属于线性加权综合法的范畴。非线性加权合成法(“乘法”合成法):非线性加权综合法是应用非线性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 有较强关联的场合,强调的是各备选方案指标值大小的一致性;权重系数的作用不如线性加权综合法那样明显,对指标变动的反应比线性加权综合法更明显;对数据要求较高,计算较复杂。因为大学生综合测评各评价指标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不满足非线性加权综合法的适用条件,所以鲜见本法应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增益性线性加权合成法:增益性加权合成法实质上是线性加权合成法的推广,将增益函数引入到线性加权合成法中,构造一个具有增益功能的综合评价函数,体现了“价值梯度”的含义,它意味着某项工作做得越好,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本方法应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鲜有报道。

2模糊学方法

模糊综合测评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对象所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测评的引入不仅是对强制打分方法的革命,也是对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模糊综合测评具有其它综合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主要表现在:①结果以向量的形式出现,提供的评判信息比其它方法丰富。②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一方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客观描述被评判对象;再一方面,还有利于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权数。③适用性较强,既可用于主观指标的综合评判,又可用于客观指标的综合评判。④模糊综合评判中的权数属于估价权数,因而是可调整的,根据评判者的着眼点不同,可以改变评价指标的权数。鉴于模糊综合测评具有以上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综合测评方面。赵淑英和李勤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5,6]分别就模糊综合测评模型的建立步骤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作了详实的探讨。随着其他方法的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又出现了几种改进的方法,譬如贺华将聚类分析的思想引入到模糊综合测评将模糊聚类分析引入评估,建立一种开放的评估模型[7]。牛冀平运用多层Fuzzy评价模型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扩展[8]。后面将要提到的灰色关联分析(GRA)的部分理论基础也是基于模糊综合测评理论。模糊综合测评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模糊综合评判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其次,在模糊综合评判中,指标权数不是评判过程中伴随生成的(如同主分量分析那样),这样人为定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注重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但人的主观性作用比较大,能否充分反映客观实际,需要很好地把握。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与综合测评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因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少,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仅对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方法作简单的叙述。广义上讲,先前提到的模糊聚类分析也属于多元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的范畴,是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产物。丁芳梅曾运用TOPSIS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估[9]。TOPSIS法实质上就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问题,意为与理想方案相似性生物顺序选优技术,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录决策分析中用到的一种决策方法,即设定一个理想的系统或样本点,如果被评价对象与理想系统在某种意义下非常接近.则称系统是最优的。基于这种思想所得出的综合评价方法,称为逼近样本点或理想点的排序方法(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即TOPSIS)简称为理想点法,最后根据相对接近度大小来权衡评价对象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相对接近度值越大,对象的综合效益越好。灰色关联分析(GRA)也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如果样本数据列反映出两因素变化的态势(方向、大小、速度等)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与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关、回归等)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GRA分析的核心是计算关联度。美瑛运用熵权和广T关联度方法对20名大学生6项指标进行分析[10],较准确地评价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并做出名次排序,就是熵权法赋予权重运用到灰色关联分析的一个很好的实例。熵权和广T其优点是消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信度较强。近年来,随着运筹学、信息论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评方法也应用到大学生综合评价领域。神经网络是人们在模仿人脑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它通过大量的称为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构成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对人脑的形象思维、联想记忆等进行模拟和抽象,实现与人脑相似的学习、识别、记忆等信息处理能力。神经网络在经历了40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在信息科学领域等许多应用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1]。神经网络具有下述基本特点: ①其机理是按学习模式的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求得问题的解。这对于弱化求权重向量中的人为因素,是十分有益的。②能够处理那些含有噪声或不完全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泛化功能和容错能力。 ③现实中的评价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因素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BP网络为处理这类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BP网络是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中提供的数据是否合乎规律,将对计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习模式中综合分的确定,务必慎之又慎。李平和张华都曾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价[12,13]。根据以上归纳分析,对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看法:① 根据测评目的确定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是测评研究的基础,所以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予以充分重视;② 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值得总结归纳,以便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③ 其他尚未应用于本领域的综合测评方法应结合具体的适用条件探索性的推广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来;④ 可以结合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探索出综合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⑤ 大学生综合测评方面的软件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真. 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2 张琼. 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3 毛军权.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

4 万远英,尹德志. 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5 赵淑英. 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研究.

6 李勤,王宗军.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2005,(9).

7 贺华,李彦鹏.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大学生体育素质综合评估. 山东体育科技,2004,(3).

8 牛冀平,高少初,余志超. 运用多层Fuzzy评价模型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5).

9 丁梅芳. 运用TOPSIS法评估大学生综合素质. 交通高教研究,2003,(1).

10 美瑛. 用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大学生素质.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

11 陈 女 原 女 令,贾国峰.神经网络及BP网络工作原理.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篇10

关键词社会福利;福利指数;分布不平等;农村社会

中图分类号C813;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6-0066-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6.0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是中国党和政府一贯的战略思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的目标,对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衡量已逐步成为政府投资决策和绩效评价的标准。准确定量地衡量中国农村真实的社会福利水平一直也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重点。传统的福利定量研究基于功利主义福利思想的“效用”理论,以庇古提出的“福利等与国民收入”的思想为逻辑起点,或以GDP指标、或以基于GDP的修正指标,如:Tobin和Nordhaus提出的“经济福利尺度(MEW)”指标、Samuelson提出的“净经济福利(NEW)”指标等作为定量衡量社会福利的尺度。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单一的经济福利作为社会综合福利的替代,而不考虑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环境、文化等对福利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福利的衡量并不全面。另一类研究突破了上述局限,它们以阿玛蒂亚·森(A.Sen)提出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为基础,由于该理论认为社会福利是人不断扩大自身选择范围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过程的反映。因此,不仅在经济层面的成就,在社会其他层面的,如:知识技能、社会保障、健康长寿、民主自由等等的成就也同样反映了不同方面的能力水平,这些能力的集合共同构成了社会福利。基于这样的思想,产生了众多采用多维架构,以多角度综合方式衡量社会福利的新指标,如:莫里斯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联合国发展署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美国社会保障协会的ASHA指标、国民幸福总值指标(GNH)等等。这些多维架构的指标提供了从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衡量社会福利的视角和方法。然而,上述指标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是,在组成的各维度上均只考虑了平均成就水平,从而掩盖了由于人的差异性等导致的成就分布不平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正如T.Pogge[1]所指出,“一个可信的福利测度指标应具有反映如下问题的敏感性,收入的增长是源于富裕阶层还是普通大众?健康水平的提升是来自精英人群还是社会边缘人群?医护条件的改善是更多地利于社会弱势群体还是优势群体?”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农村的社会特点,在森(Sen)的可行能力福利思想框架下,运用阿特金森(Atkinson)的广义均值不平等测度理论,构造一种具有分布不平等敏感、且满足“路径独立”和“子群一致性”的新福利指数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2001-2010年中国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由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变化进行实测分析。

周义等:考虑不平等因素的农村福利指数构造及实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1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测度模型及指标构成

在将分布不平等因素融入多维社会福利指数的构造研究中,已有多位学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于谦等在构造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时将其定义为经济福利指数和非经济福利指数的加权平均,并给出了如下的构造形式[2]:

式中,q为经济福利权重,Inc为居民纯收入,G为基尼系数,ai为非经济福利指数中影响社会成员福利变化的第i项实物指标,wi为各指标的对应权重。

于谦模型的特点是在经济福利方面,采用了基尼系数G来反映分配不平等对福利的影响,然而在非经济福利方面,却并没有考虑任何不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模型属于仅在部分维度考虑不平等调整的多维福利指数的构造模型。

Hick在多维福利的构造中尝试了在各维度均考虑不平等的影响,他首先在理论上将庇古—道尔顿转换原则在多维空间内进行了推广,提出了“共同平滑”的思想,然后在表达形式上借鉴了森(A.Sen)的在单维经济福利空间内测度国民福利的计算公式:

WS=RY(1-G)(2)

(2)式中:WS为森福利指数,RY为国民人均实际收入,G为基尼系数;(3)式中:WH为Hick福利指数,h·d是第d维度上依样本的数据分布,G (h·d)是数据分布h·d的基尼系数,μ为算术均值函数。

显然,Hick模型的特点是在所有维度上均采用基尼系数G来体现分布不均衡对福利测度的影响,因而Hick模型具有对全维度分布不平等的敏感性。然而,Foster等证明,由于受基尼系数G不具备“子群一致性”特性的影响,使得Hick模型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无法满足“子群一致性”的要求[4]。这意味着当采用WH指数进行测度时,可能出现所研究群体中某一子群的福利发生变动,同时其他子群保持不变时,WH指数结果并不与发生福利变动的子群同向变动的问题。

1.1基于Atkinson不平等理论的多维福利测度模型构造

为了克服Hick模型存在的构造缺陷,本文采用Atkinson在运用随机占优进行不平等研究时提出的不平等衡量指标Iε替代传统的基尼系数G,并借鉴Hick模型基本形式,构造如下形式的具有分布敏感,且满足路径独立与子群一致性的新多维福利指数模型:

根据广义均值函数及Atkinson系数的特性,当WT(A)增大,而WT(B)保持不变;或与之相反时,WT均严格随之增大,因此WT具有子群一致性。

进一步,根据森的可行能力福利思想,社会福利的发展体现为社会组成居民在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上可选择的自由与能力的提升上。因此结合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主要应体现于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这一社会特点,本文选择了以物质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知识技能以及农村环境这四个主要体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状态的维度作为评价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组成。根据WT模型构造,并不失一般性地令ε=1时,则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WCR)可表达为:

1.2各福利维度的子指标构成

1.2.1物质生活维度

在物质生活维度方面,以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作为指示指标。农民纯收入反映了农民对物质资源控制的多寡及选择的自由程度。尽管物质资源从本质上仅是获得福利的工具,而不是福利本身,然而无疑,它是影响农民物质生活福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当以收入水平向物质生活福利水平转换时,Anand和Sen[5]认为,这种转换不是线性的,而应是一个凹转换,即收入水平的增长对物质生活福利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边际递减的过程。因此,本文采用对数函数来体现这种转换。此外,由于需进行跨年度的比较,农村居民纯收入数据还需采用CPI进行修正。由此,以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布(Inci)并考虑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的物质生活维度福利水平(WEco)可表达为:

1.2.2知识技能

受教育掌握知识技能是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知识技能能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克服贫困特别是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善人的观念、行为、意识以及精神面貌等。一般而言,个体文化层次越高,则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越高,而文化层次一般与受教育的年限成正比,因此,本文将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作为该维度的指示指标。若将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赋值为0.5,将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按教育年限分别赋值为6、9、12、16,那么以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Edui)并考虑教育不均衡影响的知识技能维度福利水平(WKno)可表达为:

1.2.3健康状况

拥有健康长寿的生活历来为世人所普遍期待和珍视,健康长寿除了内在固有的价值外,还往往是是人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其他方面的基础。根据联合国人发署的研究,本文将居民预期寿命指标作为健康状况维度的指示指标。在考虑了不同的地域、族群和类别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分布不平等影响后,由农民预期寿命分布(LEi)体现的健康维度福利水平(WHeal)可表达为:

1.2.4环境状况

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人身心健康,获得美和愉悦的感受。而且环境福利既是当代人福利的重要组成,也是福利代际可持续的重要体现。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生物多样性等要素优劣的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由于目前农村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因此本文的环境福利指数由农村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要素构成,其中:以流域分区地表河流水质指标(Wi)代表农村水环境,以大气中SO2排放含量(Ai)代表大气环境,则在考虑农村环境质量分布的不平衡后,体现在环境维度的福利水平(WEnv2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实证研究

2.1各维度分布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各维度指标的分布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简化生命表数据以及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

由于各维度指标具有不同的内涵与量纲,因此为了使之具有可合成性,首先应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0-1区间的标准化指数处理。在标准化处理时,各指标数据的范围确定如下:

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下限为2001年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人均纯收入630元;指标上限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最高10%收入层级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51 432元。预期寿命,指标上下限标准依据联合国人发署的研究,分别定为20岁和83岁。受教育年限的数据范围是0-22年,其中上限22年依据我国取得博士学历一般所需的受教育年限。水质指标的范围为劣Ⅴ类至Ⅰ类;大气中SO2排放含量的范围为0至统计序列中的最大值。

2.2各维度福利指数和维度Atkinson不平等系数

依据上文公式(9)-(12),可得2001-2010年期间考虑分布不平等修正的中国农村社会在物质生活水平、知识技能、健康状况以及环境状况维度上的福利指数和维度Atkinson不平等系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2001-2010年期间,在维度福利发展趋势上,除环境状况维度外,物质生活水平、知识技能及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经不平等修正的福利水平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环境状态维度的福利水平则呈现明显不同的“U”型,表现为2001-2006年期间该指数从0.563逐年下降至最低点0.473,而后在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政策的约束下,该指数从2006的最低点0.473逐年上升至2010的0.531。

在维度福利增幅方面,物质生活维度的福利增幅最大,十年共增长了42%,知识技能维度的福利增幅其次,十年里共增长了11%,健康状况维度的福利增幅相对最小,十年增长了7%;相对于这三个维度的正增幅,环境维度的福利水平却出现了小幅负增长,其2010年的福利指数为0.531,略低于2001年的0.563。

在阶段维度福利发展速度上,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物质生活水平、知识技能、健康状况及环境状况维度的福利指数年均发展速度分别为:4.18%、0.96%、0.72%和2.42%,均高于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各对应维度的年均发展速度:295%、093%、06%和-274%。

在维度不平等方面,物质生活维度的福利分布不平等程度最高,该维度的不平等系数IEco在各年中均高于同年的其他三个维度。环境维度的福利分布不平等程度相对最低,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两维度的福利分布不平等程度相对居中且较为接近。在维度不平等的发展趋势上,四个维度呈现出有趣的迥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在2001年-2010年期间,物质生活维度的福利不平等程度逐步上升;知识技能维度上的福利不平等发展正好相反,呈逐步下降的态势;健康维度上的福利不平等程度则呈窄幅波动,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而环境维度上的福利不平等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在2001-2005年期间,该维度福利不平等程度缓慢上升,而后在2006-2010年期间,其维度福利不平等程度又缓慢降低。

最后,在各维度指数所属水平区间上,若将指数分布的0-1区间进行五等分,0-0.2区间为低福利区间,0.2-0.4区间为中下福利区间,0.4-0.6为中等福利区间,0.6-0.8为中上福利区间,0.8-1.0为高福利区间,则只有健康维度的福利指数在2001-2010年期间处于中上福利区间,环境维度的福利指数处于中等福利区间,而物质生活水平和知识技能两维度的福利水平均处于中下福利区间。

2.3农村社会福利指数及不平等福利损失率

依据各维度历年的福利指数和维度不平等系数,由公式(7)和公式(8),可得2001-2010年期间中国农村社会总福利指数和由分布不平等导致的福利损失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从2001至2010年,在发展趋势上,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呈逐年稳步上升,显然其主要推动因素是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三方面福利水平的逐年改善,克服了环境维度福利发展波动的不利影响。

在福利水平所属区间上,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水平总体处于0.4-0.5这一中等略偏下的福利区间内。从维度因素而言,物质生活水平维度和知识技能维度尽管福利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两维度仍始终处于0.2-0.4这一中下区间里是造成总体农村社会福利水平仍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使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向更高福利层级提升,应以提升这两个维度的福利水平层次作为主要抓手。

其次,从表2还可知,分布不平等造成的农村社会福利损失较为显著,不平等损失率为12.66%-13.56%,并且由不平等导致的农村社会福利损失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在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不平等平均福利损失率为12.9%,而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不平等平均社会福利损失率上升为13.3%。要减少不平等对农村社会福利的损失,显然重点应从扭转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上的福利不平等着手,这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加大帮扶目前还多达1亿仍处于贫困线以下绝对贫困农民的力度等等。

最后,在社会福利发展速度或提升幅度上,十年里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共提升了12%,这明显低于传统以农民收入或农业生产总产值等指标衡量的农村社会福利的提升幅度,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农民在健康状况维度的福利增幅较少,十年里该维度福利增幅为7%。由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食物短缺、营养缺乏等主要威胁农民健康状况的因素已基本消除,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则成为了制约农民健康维度福利水平取得更大增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大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充实和提升农村基层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在巩固“新农保”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是促进我国农民健康福利水平更大幅度提升的有效路径。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提升幅度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十年里,我国农村环境的福利水平不但未取得正增幅,反而有所下降。这表明我国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急待加强。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农村和农民着手,提升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采取诸如“农改厕”等措施减少农村生活性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逐步提高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农村能源获取中所占的比例,降低传统的以“烧秸秆”等方式获取能源时所产生的大量粉尘和温室气体等;二是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落实和实现目前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节能减排政策和目标。

3结论与启示

传统的以各维度数据算术均值为基础的多维福利衡量指标忽略了不平等的影响,测度的结果是“被平均”的理想值,已有的考虑不平等因素的多维福利指数构造或者不具备全维度的分布不平等敏感、或者不能满足子群一致性的要求。本文则基于阿特金森的广义均值不平等理论,在以物质生活水平、知识技能、健康状况和农村环境四个子维度作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构造了一种测度农村社会福利的新指数模型,该模型既具有全维度分布敏感性,又具有“子群一致性”和“路径独立性”的特点。

根据我国农村的相关统计数据,本文实测了2001-2010年考虑了不平等影响后的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以及由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变化。实证表明,2001-2010年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水平整体逐年上升,但各维度福利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物质经济维度福利提升较快,而健康维度和知识技能维度福利提升相对较慢,农村环境福利甚至有所下降是制约我国农村整体社会福利更快更大幅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同时,不平等造成的农村社会福利损失不能忽略,其影响显著,并且还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ogge T. Developing Morally Plausible Indices of Poverty and Gender Equity: A Research Program[J].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Capabilities, 2009,12(6):42-51.

[2]于谦, 高萍. 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的构造及实测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7(2):63-71.[Yu Qian,Gao Ping.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Rural Social Welfare Index[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1,7(2):63-71.]

[3]Hicks D. The Inequality Adjusted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 Constructive Proposal [J].World Development, 1997,25 (8): 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