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21: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适应新课程和教学。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尽快地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尝试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地观察、思考和体验,井能从动手实践中得到知识,运用知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师应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1.寓教于乐,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总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掌握新知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认知兴趣.就会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漫长的40分钟.学生看似遵守纪律.循规蹈矩,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爱实验不爱计算的特点,将圆柱体的数据设计成能够口算的简单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观察,自己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口算出多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更为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多激励评价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他人的特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经常表扬。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只要在学习或其他方面稍有一点优点.就要毫不犹豫地给予表扬。即使有不少缺点也得讲究说话方式激励他们自觉改正。而不能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给他们写评语时也要注意词句的感彩,争取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启迪心灵、催人奋进。这样多激励评价,少批评指责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4.1讲究语言艺术,态度和蔼可亲。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枯燥因素。让许多感性的学生望而却步。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解惑者,如若还用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能会收效甚微。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距离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就会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达到学习的目的。
4.2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素质教育要求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情境和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思考,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各司其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3掌握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善学。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将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会学",而且要"善学",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抓住机会适时渗透教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分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讲深"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总之,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让学生善学。
5.公平公正、因材施教,让学生好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力争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整个班风、班气才会正,班级内的学风才会浓。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他们由于成绩不理想,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他们教师应给与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并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与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要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因材施教,让他们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持续的发展,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让学生好学。
篇2
关键词: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最终,我们的教学行为“伤透了学生的心”,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教学被动局面,我对传统教学做了如下改进,以供同行参考。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亲身参与课堂的整个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提;凡是教师能解的题,教师不能解答;凡是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能代叙。教学中教师应耐心指导,把课堂45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
篇3
关键词:教学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04-01
本文试从新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出发,探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
1、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来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的是要发现学生可能具有哪些方面的潜能,要能清楚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到学生在学习发展中有哪些需求。我们才有可能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自己,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2、从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来看,要重视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设计学习目标时做到更加的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已有的水平发展。
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教师而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二、构建新的考试评价方式方法
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的目的,是不仅要评价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要从多层面、多角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多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发展个性和特长。
使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1、口算考试。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有30到50道口算题,要求在10分钟内,闭卷考试完成。
2、操作与实践。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设计动手操作问题,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里是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可以与和家长或在学习小组内一起去合作解决。
3、笔试。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60%。这里将采用闭卷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题目的要求是在最基础的知识能力上,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尽量的做好;而在每种题型里面,都增加了适当梯度的题目供学生任意选择解答,(比如:不加“*”号的题是标准分1分,而加一个“*”号的题解答好就另外加2分,而加了二个“*”号的题解答好就另外加3分)。我们设计题目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的思考角度和答案是开放的,尽量给学生留下创新思考、提出问题的空间。这样,避免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很难取得好成绩感到而失去信心,消除他们怕考不好而产生的畏惧心理。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层面能获得成功,使他们能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又给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有用武之地,尽兴的去发挥自己思维能力,挑战自己。而且,对笔试成绩感到不够理想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重考,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机会。
4、平时成绩。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这是过程性的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一个学期的平时测试成绩来给出综合评价。
5、学习习惯与方法。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这是过程性的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一学期以来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改进给出评价。
和传统的考试评价比较起来,采用了这样的考试评价,能较好的体现考试的全面性、全程性、开放性和激励性的原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三、发展多元化评价方法,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新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在评价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时候,都普遍把目光集中在执教教师以外的主体上,看重专家权威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忽视了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甚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实际上,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各项功能中,最能体现评价目的的是教学信息的反馈功能:即通过教学过程中多个主题参与的评价,来及时准确的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能不断调节教和学的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兴趣;合作交流;分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快速提高课堂效率,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应是启发式、开放式、讨论式、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要让学生满怀自信地接受数学,欣赏数学,乐学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投身其中,用最佳方式,高效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巧妙的新课导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促进知识巩固,深化的作用,更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诱导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精心设计,设疑激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在问题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巧设疑问,同时顾及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吊起他们求知的胃口,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由优、中、差生抢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分层练习,照顾全面 ? ?事实证明,教师只知道一味批评、讽刺学生,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使之失去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安排A、B、C三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
4、实践探索,提高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课堂上可以动员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用他们手中直尺、圆规、剪刀,剪出一个个精美的三角形,当学生按要求圆满完成操作实验,并从中发现规律后,发觉每位学生脸上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又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产生了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真正达到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 5、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传授学法给学生。要使学生乐学、会学。一个问题往往有好几种解法,教师要善于把同一个问题的各种解法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灵活巧妙的解题方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法得当,教法灵活,学生自会成功,信心必然增强。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极大的推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仅靠粉笔、黑板和一张嘴主导课堂的时代成为历史。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让学生在图形的动态变化中感知规律,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节省了教师板书时间和对抽象问题讲解时间,加大了课堂容量,使很多课后作业在课堂上就得以解决,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利用它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
三、分组协作,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在当堂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协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机制,首先把全班同学按学习成绩、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可以举手抢答,形成竞争。另外,练习时尽量让每组学生都有在黑板进行课堂展示的机会,当堂亮分并选出一个优胜小组。老师对优胜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时根据累计分数,每周评出明星小组,每学期根据各小组的总得分评出优秀小组。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团结一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遇到难题,小组展开讨论,你争我辩,小组活动时采用“一帮一”的形式,让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增强了小组的团队精神,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提升了班级的整体学习气氛。
四、课后分层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后续保障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适量的作业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巩固、发展、深化是很必要的。但过多重复的作业,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厌学,那么,如何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不加重心理负担的前提下又学好数学呢?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分层次、分档次的给学生预留作业,增加题型,而不是增加题量,提升在作业中学习的效率。
总之,做为教师,要让学生满怀自信地接受数学,欣赏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用最佳方式,高效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数学课堂进行游戏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习。游戏的趣味性不但激励学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规律,而且在探索、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尝到积极思维的无穷乐趣,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发展。融入数和运算规律的游戏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和途径之一。
二、数学课堂实施游戏教学的具体过程
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级上了一堂数学课,班级共有27人,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好。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掷一掷。在教学前,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规律。2.运用探索的规律,了解游戏的运行原理。3.运用游戏方法和规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游戏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取出两颗骰子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掷一掷,看看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并把他们记下来。
学生操作,然后思考得到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教师的引导也使学生对游戏的秘密进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发动机、研究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老师和学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师赢,如果是另外的6个就算你们赢。
学生操作,记录结果,看谁能赢。
结果肯定是老师赢,学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对规律的探索和游戏秘密的揭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寻找规律,探索未知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亲切,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虽然整个过程一帆风顺,但教师适当地制造“碰壁”,反而会推动学生走向成功,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继诱导。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运用规律、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发表格和骰子,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几,就在几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游戏结束。
小组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哪些小?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可以分成几和几,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
应用学生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肯定,通过填表的练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探索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对《标准》教学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联想,消除学生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维空间。遇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巩固创新思维能力。
三、数学课堂实施游戏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着天真、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游戏教学刚好迎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观察、操作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摆、拼、画、折、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了学生游戏的兴趣。
篇6
1.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课堂教学失效的现象原因及其反思
1.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课堂师生、生生“对话”的“温度”,忽视深度,具体表现如下。
1.1.1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我们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种“满堂问”的现象,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1.1.2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数学学科性,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深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有很有帮助的。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中间还夹杂着唐诗宋词,有的课中还做几个小游戏或一段小品剧。课堂“温度”到是高了,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视了数学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学生不知所云,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生成”体验了,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和发展当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1.2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的引导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就没有体现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但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这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教学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1.3联系生活实际过于牵强附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标准》中所说的,数学是“……科学”,是“……科学语言和工具”,是“……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在一些数学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这就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所以,数学联系生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事实的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更不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2.避免、消除和应对数学课堂教学失效现象的对策建议
2.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理念;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合理性;时机;类型;氛围
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大有益处。巧妙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通过提问也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和强化作用。课堂提问的种类很多,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的双边交流,而且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以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提问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存在着师生的直接交流。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通过教师适时与恰当的提问,可直接而迅速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此来调控课堂的教学方向,同时,学生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1.2启迪思维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为解决问题,传授知识服务的,通过点拨式的提问,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积极思维,做出相应的反应,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
1.3激励参与的功能
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显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4巩固强化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的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的掌握知识。
2.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合理性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设计问题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教材的特点合理的设计问题,切记教师提问的随意性。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一定的了解,可能直接设计两个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是180度;(2)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这个结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得出:用量角器量出三角的度数再相加;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到一起。由(2)引导提问能否把另外两个角通过作辅助线的办法移到一个角处,学生很容易会想到利用平行线的方法,这样不但鼓励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更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2.2提问的时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问题的提出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精心设计,问到关键处。一个适时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的一个启发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恍然大悟。可相反,若掌握不好提问的时机,却会使学生得不到益处,更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导入新课时,通过引趣式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课时,引用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同学以前用算术方法解非常麻烦,可用我们刚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却很简单了,直接引出课题。
2.3提问的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问的类型很多,针对教材的特点能恰当的选择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每一堂课都离不开提问,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少走弯路,很容易掌握知识的要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着重谈谈观察型、分析归纳型、复习巩固型提问。
(1)观察型提问。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定圆,然后在黑板上通过移动直尺的演示。问:“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三种”。再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联系?”。通过观察演示,教师适时提问,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分析归纳型提问。在“实数分类”小结教学时,利用数轴,来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回答来归纳实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区分和掌握两种分类方法,也向学生输入了点与数结合的思想。
(3)复习巩固型提问。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提问方式,它即可以强化旧知识,又为新知识铺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时,问:“平行线有哪几种判定方法?”,学生回答后,反过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有关系?直接引出课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理解记忆性质定理的内容。
2.4营造提问的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
和谐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教师在提问时要专心听学生发言,对学生回答困难时要作出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并给予鼓励。要充分尊重学生,切记挖苦学生,绝不能只提问好学生,提问时要针对问题的难易选择恰当的学生提问,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大力提倡教改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积极探讨教改,总结经验,为更好适应时代、适应学生的要求而努力学习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数学;策略;课堂教学
如何从教学手段入手,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一直在追寻的课题。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竟是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并非掌控者。而课堂教学还是目前教学的主渠道,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促成高效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个策略:不计形式、做比讲先、调节提升、激励评价,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不计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计较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一节课下来看起来好象很精彩、热闹,可是学生不见得真正的理解明白课堂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难点。教师过于追求模式化的教学不见得会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中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学习活动还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其实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的内容有很好的现实生活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情境创设。
比如教师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异同,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此可见,设置现有知识创设情境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有效的联系,是教师为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有效的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学生亲自得到新知识创造可能,它可以培养学生复习旧知的习惯,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喜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比讲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当前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做比讲先”就是教师在教学每一节新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先带着练习去预习、自学,然后老师和学生讨论完成这些练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样可以看出来学生在哪些方面没有看懂,自然而然,教师在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能真实的确定出来了,为教师后面的课堂讲解讲指明了方向,可真正的体现出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的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单独能做出来的不讲。
(2)学生单独不会做但讨论能做出来的不讲。
(3)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去讲,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4)超出考试范围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讲。讲也包含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的传递信息,最后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认知更上一层楼,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维及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调节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正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所学、所思、所想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变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变化来调节教学与习题等,帮助学生提高完善数学知识水平,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通过调节提升练习,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交流与总结,完成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层次的必经阶段,不仅学生自己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达到更高一级的数学水平,更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实际体现。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在这个时侯的数学教学才是最有效果的。
四、激励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篇9
数学课堂教学评语,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它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和即时的评估,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教学评语在教学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下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1)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激励性作用
《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同学,更需要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积极的以激励为主的评语,鼓励他们、赏识他们,因为人在激励和鞭策下会不断地获得内驱力,从而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例如:(a4)3=__;师:请问(a4)3=a7 ?生1:(答错)老师说你在好好想一想!生2:(a4)3=a12;好!请坐。对于学生 1,老师的做法是:你答错了,我不批评你,不伤害你,我再叫起另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老师对待学生 2的态度就能看出,学生 1实际上是回答错误了,学生兴致勃勃地举手回答了问题,却让坐下,而且还不一定清楚自己错在了哪,学生会觉得很“没面子”,是一种间接的伤害,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意识。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1谈谈自己的思维过程,找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乘方的定义入手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道:“瞧,这题你会做,注意结合基本概念思考问题就能解决很多数学困难。”这样既激励了学生又教给了学生数学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评语一定要真实可信,有差异而又具体
要使课堂教学评语的结果有可信度,教师的教学评语就必须要真实!评语要有根有据,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行为。在正确的时候,恰当的场合对某个学生说恰当的话,每一位学生都希望从教师那儿得到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特别的评语,这个评语无论是肯定或部分肯定,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特别用心和关注,从而促进教与学活动的积极展开。例如:在讲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一个从未做对过题的学生,好几道题全都做对了,教师表扬了他:“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很兴奋,你在进步,我很为你高兴,加油!”表扬的话语令学生感动,学习更加有动力了。你的评语越真实,越有“透明度”,就越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笼统、概括性的词语,尽量少用。课堂评语言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才能明确教师的态度和期望。
(3)注意把握数学课堂教学评语的时效性
只有把握好给出评语的最佳契机,“即时评语”才能到位,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明白道理何在,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积极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过程中学生想出过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平行线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进行证明。教师可以这样给出评语:“你做得非常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正确的解题思路,而且很清晰,只是我和其他同学都有一些疑惑:“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添加辅助线的?有什么好处?能跟我们说说吗?”之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再重点点评。这样的好处是:使得学生清楚要将三角形问题转化为已知的“三线八角问题”,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评语即时有效利于课堂。
(4)数学课堂教学评语要具有多维性、客观性、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评估他们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诸多情况,所以多样化、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三维目标入手给学生评语,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过程结束后教师给出评语:“大家对这个定理的证明给出了多个很好的证明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虽然老师进行了提示,但是,你们每一个人都认真的思考了,积极参与活动,主动谈自己的想法,现在想请你们再总结一下这些证明方法,看看有没有值得我们掌握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不仅总结知识,还总结思想方法,使添加辅助线的目的更加清晰,同时进行了小结,为下一步例、习题的教学打下基础。
篇10
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概念得知,教学机智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思维。它所追求的就是思维的直觉性、多向性和创造性。而这一点也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根本要求。由此可知,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可以成为点燃创新教学的思维火花。
二、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特点。
数学以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抽象的思维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机智除了具有一般的随机性、灵活性等特点外,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特定性
这是数学课堂教学机智在内容方面的特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随时会接受到各种信息反馈,教师就应当根据不同的信息运用教学机智随机作出处理。但是对数学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选择反馈信息的特定角度,尽可能地用数学的理念来随机处理信息,使教学机智在内容上表现为“数学化”。
开放性
这是数学课堂教学机智在形式上的特点。如上所述,数学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时要对反馈信息的特定角度进行”数学化”的处理。因为数学理念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在运用数学理念处理反馈信息的过程中,教学机智也相应地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并且常常表现出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风格形式。
及时性
这是数学课堂教学机智在时间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反馈信息更多地表现在多向性思维方面,而较少的表现在知识领域方面。在知识领域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时间处理,可以即刻处理,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创设时机再进行处理。但思维方面的信息则需及时处理,否则就会出现思维断层和阻塞。因此,要求数学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时一定要及时果断。当然,这里所说的及时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即时性。在特定情形下,及时性还指在一定时间“度”内的及时性。
三、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常见表现。
1、创设轻松氛围
数学是一门具有理性美的学科。但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们往往不能欣赏这种美。在他们看来,那些数字、规律和法则都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在这枯燥而紧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而学生的幽默精神正是学生心灵自由的反映,也正是学生创新的条件,因此,利用得体的小幽默,创设轻松氛围是数学教师运用教学机智的主要表现。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计算时,许多学生多对单调的计算感到乏味,显得心不在焉,特别是对“先约分后计算”这一计算要点不能很好运用。这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小幽默:每个分数都是一位穿着棉袄的工人,每次相乘都是一次工作。工作时当然都要尽可能脱掉不必要的棉袄(能约分要先约分),要不然工作起来不方便。不过,天实在冷的话(不能约分时)不仅不要脱棉袄,还要凑在一起想办法取暖呢(分数乘法计算法则)!听了这个小幽默,学生们都会心的笑了。这一笑,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调整了学生情绪,更让学生回味无穷。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创设轻松氛围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分寸。那种无聊乏味、一味追求轻松气氛的幽默,那种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幽默,绝不是数学课堂教学机智应有的表现。
2、充分把握时机
在教学中,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尽可能地考虑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契机,充分把握引导的时机,则是一个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
例如: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匹260米长的布,做上衣可做60件,若做裤子可做120条,问这匹布可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有学生提出质疑,做衣服用布多少应该是面积单位的,为什么题中用长度单位呢?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涉及了许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因为大多数布匹的宽度是一定的,所以布匹的长度足以说明布匹面积的大小,再加上缝衣的实际需要等原因,人们通常就用布匹的长度来说明用布量的多少。表面问题解决了,但探索的步子并没有停。接着,我又问学生:“你们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说明这种现象吗?”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说明布匹的宽度一定,长与面积成正比例,布匹越长,用布量越多。”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现在宽不变,也就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也随着扩大。因此布匹越长,用布量越多。”还有的说:“缝衣时,可以将所需的布匹面积预先算好,宽不变,就可以用长方形面积除以宽就求出长。所以买布时知道布匹的长度,就等于得知了布匹面积。”……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这样应发了学生如此多的创新思考。
当然,在很多情形下,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并不能立即作出准确的判定,立即进行解答,当然更不能引导探究。这时,教师就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协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后认真思考,及时作出解答。那种对学生提出的难题采取种种办法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左顾右言决不是我们所说的数学课堂教学机智。
3、灵活反馈调节
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机巧的调节上。一般来说,学生在反馈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学生现有的数学思维结构不适应拓展新的数学思维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继而对教学作出灵活机巧的调节,引导学生能创造性地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问题。而灵活的反馈调节常能使课堂教学起到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的新授结束后,为了辨别比较,我要求学生分别计算一个底为2米,高为1.5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结果一部分后进生由于定势干扰,都采用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列式。列式为
S平行四边形=(2+ )×1.5÷2 s三角形=(2+ )×1.5÷2。
进行错误分析时,学生们哄堂大笑。原因很明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考虑成了梯形。但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特定情形下能不能作为梯形来考虑面积计算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同时适用这三种图形吗?当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大部分学生先是笑着直觉地表示反对,一部分学生则是模糊不定。但经过进一步引导后,学生们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缩短时就成了一个梯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是上底和下底等长的特殊梯形;当梯形上底无限缩短为0时就成了一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可以看成是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由此可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稍加改变能同时适用三种图形。变式分别是
s平行四边形=(a+a)×h÷2 s三角形=(a+0)×h÷2 s梯形=(a+b)×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