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2:4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条码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管理,供应链是围绕企业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的无形链条。在物资管理方面,条码技术像一条纽带,把产品生命期中个阶段发生的信息连接在一起,可跟踪物资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仓储、物流、图书管理、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度高、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当今的自动识别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企业ERP系统应用情况和仓储管理的现状,通过对库存物资、仓储单元、业务单据进行条码化管理,并实现条码技术与ERP系统的无缝集成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仓储业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最终达到公司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2、主要研究内容
2.1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通过引入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实现物资管理涉及的业务流程,包括物资到货验收、入库、出库、移库、盘点等流程中的数据自动化采集,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及效率,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通过编码规则的设计,实现物资的追踪溯源及物资的批次和有效期的管理。本设计实现了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实现了企业对ERP系统的深化应用,实现了在库房现场办公,真正做到仓储管理的“移动办公”和“数字化仓库”目标。
2.2系统实现功能
系统以ERP标准操作为基准,遵循系统库存管理的业务流程,设计了包括采购入库、物资移库、物资出库、物资退库、库存盘点、货位调整及信息查询等功能,包括在线和离线两套解决方案。在线系统包括手持在线子系统和PC在线子系统,实现与SAPERP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的高度集成,实时进行数据的交互。离线系统包括手持离线子系统及PC离线子系统,实现在没有网络条件的情况下正常业务处理,彻底改变了手工补录单据的现状。系统采取模块化设计,可灵活配置,体现个性化需求,具有更高的可塑性、适应性(如图1)。
2.3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的设计遵循物联网的标准三层架构设计模式,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及数据应用层,系统通过手持终端等自动采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后的数据回传至条码系统,条码系统实现采购入库、物资移库、物资出库、库存盘点、信息查询和物资退库等业务功能,条码系统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数据通过接口与SAPERP系统进行交互,从而实现物资仓储管理业务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的全过程。
2.4网络架构设计系统的设计包括在线和离线两种模式,在网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使用在线模式进行业务操作。手持终端通过WIFI实时与中间件服务器进行数据交
互,数据采集提交后,回传至中间件进行处理,通过XI服务器实现与SAP系统的集成,直接回传至SAP服务器,实现条码系统与SAPERP系统的高度无缝集成。离线模式下,使用手持终端进行离线业务数据采集,采用数据批量导入PC离线系统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再将数据批量回传ERP系统生成库存凭证。
3、应用成果及创新点
3.1实现与SAPERP系统的高度集成
条码仓储管理系统实现了与SAPERP系统之间的高度无缝集成。利用条码扫描技术的自动扫描手段代替了人工录入,对仓储管理各业务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可靠的保证。通过对库存物资、业务单据及仓储单元进行条码化管理,采集的数据实时回传SAPERP系统生成相应的库存凭证,实现条码系统与SAPERP系统各个模块的数据高度集成。
3.2实现与集团身份认证平台的集成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石油企业集团统一采用UKey登陆机制,进行身份验证和业务处理。为确保条码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安全性,系统实现了与集团公司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的集成,用户使用Ukey可以直接访问条码系统。采用单点登录的模式,既验证了用户的身份安全信息,同时也避免了用户在使用多套应用系统时带来的记忆多个用户名和密码的困扰。
3.3形成了在线和离线两套解决方案
结合企业仓储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了靠前服务保障生产,很多库房的工作条件较为艰苦,没有网络覆盖,工作现场无法使用信息系统。因此,在方案设计上,除了实现系统与ERP集成的在线解决方案外,还充分考虑野外现场作业特点,开发了条码ERP集成的离线数据采集系统。离线系统涵盖了ERP库存管理的全部业务功能,与在线系统互为补充,构成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整体。在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手持终端采集数据,实现与ERP系统的实时数据集成。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或月结关账期间,使用离线系统,利用手持终端随时进行业务操作,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数据批量回传的方式进行数据批量上传,有效解决野外现场物资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3.4实现了与供应商的交互平台
通过供应商条码打印功能的设计,为供应商提供物资编码的打印平台。按照公司的编码管理要求,基于中石油5497编码,制定统一的编码规则及打印样式,要求供应商在打印平成供应货物的条码打印并粘贴,以便对货物的流转过程进行跟踪。货物到达时,通过扫描货物的条码,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货物的入库和上架工作。
4、关键技术解决思路
4.1ERP集成技术
在SAPERP系统中实施条形码应用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实现的方面在于如何将条形码系统和SAPERP系统很好地进行结合,从连接的形式来看,条形码系统与SAPERP系统有两种连接形式:紧耦合和松耦合。结合实际业务的需求,SAPERP系统是由整个集团公司进行统一推广的,在系统的客户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并且集团公司对与SAPERP系统的接口方式进行了统一管理,各地区分公司与SAPERP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方式,一般都是通过PI平台进行集成,并且由于库存业务对于业务实时性和数据传输准确性的要求,决定采取松耦合的方式进行集成,并且全部的开发都是自主开发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4.2条码的选择与设计
SAPERP系统本身支持多种系统编码规则,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常用的一维条码包括CODE128码、39码,交叉25码等,这些编码可以完整的表示数字、字符及常用符号,因此能够用来编制相关需要采集的数据信息,满足企业的各种应用要求。其中CODE128码和CODE39码都广泛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生产流程、物流控制系统方面。不同之处在于CODE128比CODE39码能表现更多的字符,单位长度里的编码密度更高,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二维条码的优势在于比一维码包含的数据量更大,且不仅能防止错误,而且能纠正错误,即使条形码部分损坏,也能将正确的信息还原出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二维码包括PDF417、QR码、DM码等。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特点,依据条码中要存储的数据量大小以及应用环境,本系统对物资条码、料签条码、单据条码和货架条码进行了设计。其中,物资条码和料签条码采用PDF417码,单据条码和货架条码采用Code128码。
5、应用效果
条码仓储管理系统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应用并推广,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对库存物资、仓储单元和业务单据进行条码化管理,为东方公司初步建立了“数字仓库”。通过条码ERP集成系统的实施,进一步梳理和优化仓储管理业务流程,采用在线系统和离线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障了东方公司物资管理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目前条码仓储系统已经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多家单位进行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很不错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1提高工作效率
条码ERP集成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条码与SAPERP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强化物资的追踪,降低工作强度,提高数据采集准确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库存的快速盘点,业务有效处理时间提高了25%,盘点效率提高了260%。
5.2实现物资的追踪溯源
通过条码编码的设计,实现对物资的来源及去向的跟踪,有利于加强供应商的动态管理,便于追踪采购、供货过程的相关信息;使得物资管理透明化,能够对物资的质量进行很好的控制。
5.3降低库存和管理成本实现库存的最大合理化,实现对库存的实时监控及库位的精确管理,缩短仓储周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的库存和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4提升仓储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 实验耗材 电子扫描 出入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都有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开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各种电工类实验必不可少。电工实验室除了为学生提供做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每年还会采购大量的实验元器件,以保障学生的实验需要和课程设计。由于实验耗材存在种类多、数量多、体积小等特点,对于实验耗材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实验耗材,成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验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耗材的采购、使用、回收效率低下
实验室的耗材大致会经过采购、使用、回收三个环节。首先,由教员或者学员根据每学期的实验需求,上报所需的实验耗材型号和数量清单给实验室管理员;然后,实验室管理员汇总所有的实验耗材需求表,拟稿上报申请购买文件;其次,经过学院相关部门询价批准后,进行实物采购;最后,由实验室管理员对实验耗材进行出入库管理。上述环节,目前几乎采用纸质或电子表单的形式进行记录,一方面,这些信息大部分只有实验室管理员清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教员或者学员在提交耗材申请表时,往往不清楚实验室所剩耗材的情况,造成重复采购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会存在实验室管理员对一时的信息清楚,时间久了之后,对耗材的出入库情况细节没法回顾。
1.2耗材出入库记录信息不完整
实验耗材的分发是根据教员对每堂课的需求进行分发的,实验课结束时,实验室管理员对完好的耗材进行回收。由于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程较多,每门实验课程对应的班级也比较多,势必存在耗材频繁出入库的情况,而这些记录信息都是采用手工登记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漏洞,在有需求改变的情况下,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和补漏,更容易使记录混乱,难以查询和下一步安排。
1.3实验室管理员的耗材信息不对称
实验室的管理员一般都有多个人,对于实验耗材的管理是指定专人进行负责,耗材管理员对于耗材的存放位置、数量、使用信息有专门记录,对这些信息比较清楚,而其他的管理员可能对这些信息就比较陌生,当其他实验室管理员需要对实验耗材进行分发时,会存在不清楚耗材存放位置,且没法更新耗材使用信息等情况。若遇到耗材管理员有事外出等情况,会出现耗材管理混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针对上述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平台,让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耗材进行统一管理。
2基于电子扫描系统的实验耗材管理
电工实验室的元器件大部分体积比较小,比如电阻、电容、二极管等,要读取这些器件的型号,比较费时间,造成了耗材出入库效率低下。在借鉴超市商品管理和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引入电子标签扫描系统,作为实验耗材自动化出入库的方式,通过电子标签的扫描,实验室管理员可以快捷地将实验耗材相关信息读取到电脑,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1电子标签的分类
现有的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大致分为三类:条形码标签技术、二维码标签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条形码扫描技术,是将制作完成的条形码粘贴在确定的物体上,并使用专门的条形码扫描读写器将条形码中的信息读取出来,该读写器读取的信息是由光信号传递的。
二维码扫描技术,与条码扫描技术相类似,但是二维码包含的信息比条形码更多,也需要借助专门的二维码扫描读写器读取其中的信息,目前二维码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每个电子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编码。电子标签中存储有被标识物品的相关信息,通常被贴附在需要标识的物品上,它存储的物品信息可被读写器以无线电波的实行非接触式地读取。
2.2电子标签扫描系统的方案选择
上述三种标签识别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实验耗材的自动识别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方案选择:(1)大部分实验耗材体积较小。(2)标签制作的难易程度。(3)整套电子识别设备的成本。(4)标签记录数据的完整性。
由于条码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应用了非常久的时间,条码的制作成本较低,并且记录的信息已经能够满足对实验耗材管理的需求,因此,本文系统在电子标签的方案选择中采用条码技术。
2.3实验耗材管理的方案设计
本文设计的实验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在考虑实现实验耗材综合管理系统方案时,充分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利用电子标签扫描系统,能够自动读取实验耗材相关信息。
3结论
通过对实验室的耗材管理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寻找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尝试利用电子扫描方式对耗材出入库进行管理和登记,提高了实验耗材的利用率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华杰.电子元器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毛红霞.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3
论文摘要: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企业在在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安排时一个重要的参考要素就是信息,现代物流作为复杂、精确、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必然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基于此,本文针对物流企业应用的计算机信息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一样。
1、引言
对于现代物流来说,信息和信息管理、贸易经济、电子技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理念和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如何在物流企业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企业的改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关系着物流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一个不败之地。
2、物流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的细节
2.1 计算机网络
在物流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化中,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主要可以通过快速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ATM、FDDI、千兆/万兆以太网。其中,千兆/万兆以太网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不仅价格较为便宜,而且升级的空间较大。至于物流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则有主服务器、路由器、主交换机等,局域网和ISP网络的沟通是通过局域网来实现的,接入方式主要有ATM、拨号以及数据语言等。
一般来说,物流企业计算机新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结构大多数是3层的星型拓扑结构,其中,第一层是主干交换机,第二层交换机则主要负责子系统之间的交换,二者之间是通过光纤连接的。
2.2 网络安全策略
物流企业计算机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往往是海量的,这些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因此网络安全策略是重要的一部分。一般系统主要是通过防火墙的配备来确保安全,也有通过VPN来和其他企业进行信息沟通的,这也是一种有效地安全策略,它能够实现MAT以及对IP地址进行隐藏等功能。此外,通过配备网管工作站和主干交换机进行连接可以帮助我们利用网络管理软件对网络实行监控及管理,具体来说,网络管理软件能够对网络运行流量、资源情况、拓扑情况进行检测,并能够对管理进行自动操作,进行工作的备份、调度及恢复等操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在物流企业的网络安全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引入一些更新技术对其信息进行保护,比如动态口令、反侵入检测等技术。
2.3 数据存储系统
在物流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化中,货物的库存、周转及进出等动作都将会有若干数据产生,因此,物流企业要面临的数据往往是非常巨大的,RAID技术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企业这方面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SAN技术来构建集中数据存储中心。此外,对于每天新增加的数据,我们要进行增量被封,并对数据进行定期的全量备份。
对于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我们一般使用关系数据库,它具有很好的分布式数据库处理能力,不仅支持C/S体系结构,也支持B/S体系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此外,由于它对多用户并发处理也支持,因此联机事务处理能力比较强。
2.4 EDI系统
所谓EDI,主要是指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往往和银行、货主以及联带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业务关系,因此,各种来往单据是非常复杂的,通过组建一个EDI平台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工作的效率,进而降低工作成本。
在EDI报文中,Internet的传输是通过WebEDI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EDI是建立于Internet Web Server之上的,在Web上进行大量表格的开发。我们只需要利用浏览器就能够实现单证的手法。EDI中心则利用翻译系统以及映射系统将会自动的把提交的单据翻译为报文,然后传输到对方的邮箱之中。
2.5 条码系统
条码技术属于电子商务推进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基础,通过在物流企业中运用这一技术能够以很小的投入就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针对条码系统,物流企业要进行专门条码管理服务器的设置,以实现对条码资源的管理及分配。
其工作流程是首先进行固定式及手持式扫描仪的配置,实现对货物条码信息的扫描及记录,然后利用数据线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专用服务器之上,最后利用条码打印机进行打印输出。
2.6 电子商务系统
物流作为商业活动的一环,在其机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平台应是关键,它是企业发展的必将之路,具体上其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能够网上跟踪货物、实现网上服务情报的报告、网上支付、运送时间的计算、对于货物记录的搜索、电子提单、网上报价、网上损毁索赔等。
电子化的仓储、配送以及运输网络是实现电子仓库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我们应加强运输网络系统的横向连接,对行业分销网络进行纵向连接,通过合理的布局,实现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2.7 配送车辆的调度系统
物流企业生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货物的配送,因此,机动、高效、节约的配送车辆调度系统将给用户提供更为透明的服务,并帮助我们加强成本的控制。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对单个车辆要实现运输成本的动态考核,进而提升企业的服务响应速度及准确度,使其竞争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这一调度系统主要的构成有中央监控系统、移动单元以及GSM通信网络这三部分。其中移动单元设备能够提供车辆的实时位置数据及具体状况,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刷新,而中央监控系统则主要是处理这些位置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显示于监控中心中的大屏幕上。
2.8 软件系统
做好软件系统方面的工作也是计算机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前提。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结合物流企业的作业流程及方式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确保其合理性及高效性。一般来说,软件系统的开发是基于UUNIX平台,使用J2EE技术以及ORACLE数据库,并通过C/S以及B/S结合来完成的。
3、结语
物流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大势所趋,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的深入和广泛,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针对这一背景,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学文.信息化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2]梁帆.我国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企业家天地,2011(01).
篇4
关键字:条码技术 食品安全 食品溯源 应用研究
食品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首当其冲会受到侵害。同时不安全食品带来的危害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等特点,因此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日显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取消了关税壁垒,发达国家凭借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等优势,实施以检测标准为基础的贸易技术性屏障,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人民健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开始应用“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仍没有建全体系,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无法实施跟踪与追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溯源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能。条码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可以对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对象进行标识,并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食品出现卫生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标识进行追溯,准确地缩小食品安全问题的查找范围,查出问题出现的环节,追溯到食品的源头。条码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关键的食品溯源技术。
一、条码技术体系分析
条码技术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应用中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而产生的,它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传输,为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提供了技术手段。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商品条码就引发了一次商业革命。而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中,条码技术则更是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当前,国际上负责条码技术的研发推广的组织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该组织负责管理和维护的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等进行编码为核心的集条码、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等为一体的服务于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该系统从标识层、采集层和交换层上为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对于条码在食品中的应用而言,主要涉及EAN.UCC系统的如下技术内容:贸易项目(贸易单元)的编码与条码表示、物流单元的编码与条码表示、信息属性的编码与条码表示、位置码的编码与条码符号表示等。
1.贸易项目条码
贸易项目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对于这些产品或服务需要获取预先定义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供应链的任意节点进行标价、订购或开据发票,以便所有贸易伙伴进行交易。
按照贸易项目的流通领域可以分为零售贸易项目和非零售贸易项目。零售贸易项目是指在零售端通过销售时点系统(POS)扫描结算的商品。贸易项目根据其销售特点,可以分为定量贸易项目和变量贸易项目。定量贸易项目是指有固定包装,以统一预先确定的量度(类型、尺寸、重量、成分、样式等)进行销售的贸易项目。变量贸易项目是指那些没有固定包装,随机确定购买数量的商品,例如:新鲜蔬菜、水果、粮食、鱼、肉、熟食等散装商品,在销售过程中都是以随机重量销售,每一位顾客购买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可能都不同。贸易项目编码有四种编码结构:EAN/UCC-13、EAN/UCC-8、UCC-12以及EAN/UCC-14。
2.物流单元条码
物流单元是在供应链中为了便于运输或仓储而建立的包装单元,是在供应链中需要管理的对象。托盘、箱、盒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包装均可作为一个物流单元。物流单元采用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进行唯一标识。通过SSCC建立商品物理流动与相关信息间的对应联系,就能使物流单元的实际流动被逐一跟踪和自动记录,同时也可广泛用于运输行程安排、自动收货等。这些信息包括:扩展位、厂商识别代码、系列代码、校验码,其中扩展位则是用于增加SSCC系列代码的容量,由厂商分配。例如:0表示纸盒,1表示托盘,2表示包装箱等。
3.物流信息属性条码
在EAN・UCC系统中,物流单元内的贸易项目的附加信息的编码,例如批号、日期数量、和度量等信息,可被定义为物流信息属性,可以运用应用标识符(AI)来表示。应用标识符是标识编码应用含义和格式的字符。其作用是指明跟随在应用标识符后面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应用标识符由2位到4位数字组成。应用标识符后面的数据部分由一组字符组成。条码符号用UCC/EAN-128条码符号进行表示。而且,可以通过应用标识符用UCC/EAN-128条码进行链接。
4. 位置码
在食品供应流过程中,从安全溯源角度来讲,对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涉及的参与方和实物流动的物理位置进行标识十分重要。这可以运用EAN・UCC全球位置码(GLN)来实现。位置码采用EAN/UCC-13编码结构。若用条码符号表示,必须与相关的应用标识符一起使用。目前GLN只能用UCC/EAN-128表示。
二、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在食品供应链过程中,运用条码技术对食品信息进行准确标识和自动采集,可实现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从而提高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尤其对食品而言,运用条码技术,可实现食品供应链的跟踪与追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条码技术已经成了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的信息技术。
1.食品溯源的含义
分析食品溯源要从食品供应链的分析开始。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食品供应链涉及食品原材料的供应商、食品加工厂、零售商、消费者以及中间负责流通环节的如承运商等流通参与方。下图是一个典型的食品供应链过程。在供应链实物流动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的流动。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品供应流上,通过记录的标识对具体实体的历史、应用或位置进行回溯的能力。食品溯源系统包含了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类型的食品及相关产品,对从供应商到零售商的所有食品企业都有影响,甚至包括涉及的饲料及其他牧场供应品,还有包装等与食品接触的产品。
2.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原则分析
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食品溯源,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进行。在整个食品供应链及最后市场的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各环节信息系统间要以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共享信息。供应链上游的参与方必须将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供应链中的下一个参与方。
业务流程规范化。条码技术应用于食品供应链过程,实现溯源的前提之一是,食品供应链必须稳定,尤其是各参与方要稳定,要在运用条码技术实施食品供应链溯源过程方面达成共识。运用条码技术进行食品溯源必须建立在流程规范化的基础上。
必须采用统一的条码标准。提高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标识是关键。应该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物单元及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进行唯一标识,采用统一的条码标准,以保证对流通参与方和流通实体的唯一标识。
必须使用条码标签。食品供应链上的各级包装单元,需要用条码标签来标识,各级标签的编码要包括用于溯源的上游环节信息。
3.应用案例
下面以条码技术在咖啡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应用为案例分析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过程中的应用。咖啡供应链中参与方有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厂),制造商(生产厂),零售商。在加工厂的加工流程如图2。这个环节,可以用条码标识加工厂和袋装咖啡豆。对于加工厂:用GLN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对于袋装咖啡豆:每袋咖啡豆分配GTIN和批号,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包括下列应用标识符有:01,表示其后的数据是GTIN;10,表示其后的数据是批号。由多袋咖啡豆组成的物流单元:用SSCC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
在生产厂(制造商)的作业环节有:生产(烘烤,混合,粉碎,酿造),包装(填充),仓储。
(1)生产。在生产厂,咖啡经过一系列处理,每一步处理后的产品,如果要卖给供应链下游的参与方,则要按贸易项目用GTIN加批次标识,GTIN结合应用标识符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该产品的生产厂用GLN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
如果咖啡豆的所有加工过程如烘烤、混合、粉碎、大过滤器中酿造、烘干、成小颗粒时包装都在同一生产厂,在该厂需要在这些环节记录各环节加工时间、加工名称和代码,以便于跟踪不同的生产阶段。见表2。在该表中未加工咖啡的批号是AB123,第一个加工名称为烘烤,加工代码为1,生产日期为020904,则新批号为AB1231020904,依此类推。
(2)包装。在填充阶段,所用罐子和罐盖由托盘送到填充站,装运罐子和装运罐盖的托盘有不同的SSCC标识。SSCC是获取罐子或罐盖的供货商信息、罐子或罐盖相关信息(如材质、制造日期)等的关键字。这些信息都可以以条码符号或电子报文的形式来传递。
填充之后的一罐咖啡用GTIN标识,以EAN -13、EAN/UCC-8、UPC-A或UPC-E条码符号表示。由多罐咖啡组合在一起的规则包装咖啡箱也用GTIN标识,以UCC/EAN-128符号或ITF-14表示。然后,多个咖啡箱组合在一起被装上托盘,改托盘用SSCC标识,以UCC/EAN-128符号表示。见图3。
(3)仓储。在仓库扫描托盘并给托盘分配一个空通道。当制造商收到零售商或分销商的订单时,按订单配货,如果需要拆分仓储的物流单元并拼箱,新生成的物流单元需要分配新的SSCC。
在零售商,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电子报文(发货通知报文和收货通知报文)就发货产品达成一致。制造商货物出仓库时要扫描SSCC以确认发货。零售商收货时扫描SSCC以确认收货。零售商用GLN标识,物流单元用SSCC标识,以UCC/EAN-128条码符号表示。
在消费环节,每罐咖啡用GTIN标识,以EAN-13符号表示。罐和盖的批号以人工可识读形式书写。
罐和盖用GTIN加批号标识。
如果消费者发现咖啡罐上有毛病,可通知零售商,零售商检查是否其他同一批次的罐都有毛病。然后,零售商通知咖啡供应商对问题进行调查并确定和“毛病罐”同一批次的其他罐的分销去处,从而实施召回。见图4。
三、条码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利用条码实现溯源功能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只要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点,不仅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进行标识,还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加在加工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加工者或消费者使用,这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就可以建立完整的溯源系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环环相扣上,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而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这是实施跟踪与追溯的最大问题。
在我国现在的情况,可能导致食品供应链脱节的问题有:食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管理的工业化规则建设在农业及商业中基础薄弱;一些鲜活食品的生产、经销、批发的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行严格的行业管理;信息化在农村与初级农产品批发经销方面发展水平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技术基础薄弱;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
作者单位:张涵,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 李素彩,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3,1.39-42.
[2]孔洪亮,李建辉. 利用EAN?UCC系统开展食品跟踪与追溯[J].电子商务世界专刊 ?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2003,3:12-13.
[3]程言清.食品质量认证与中国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3,1:38-39.
[4]张涵,李素彩. 应用条码技术进行食品溯源的可行性分析[J].物流技术,2006,1:25-27.
The application of Barcode technology in food tracing
Zhang Han Li Caiqi
Beij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 Beijing commodity College
篇5
【关键词】射频卡;射频识别技术;图书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化发展,射频卡这种非接触式IC卡将逐渐取代IC卡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作为传播知识和发挥教育职能的高校图书馆,也一直在探求一种更新更完善的高新技术,来满足近几年信息共享的要求,射频识别技术(RFID)由此应运而生。图书馆界认识到射频卡这种非接触式IC卡的优点之后,正在不断的把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中。
一、射频卡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分析
射频卡又称非接触式IC卡(简称RF卡),它是一种以无线方式传送数据的集成电路卡片,无电源、免供电、内藏特殊密匙数码信息的密码卡,可利用双向无线电射频技术,完成卡的数码识别,亦即代表了持卡人的身份和相关信息。射频卡在读写时处于非接触操作状态,避免了由于接触不良所造成的读写错误等误操作,同时避免了灰尘、油污等外部恶劣环境对读写卡的影响。与接触式IC卡比较,射频卡主要有:①可靠性高;②操作方便、快捷;③应用范围广;④加密性能好等优点。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优势
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也就是射频卡)、阅读器、天线三部分组成。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阅读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射频识别技术的优点如下表所示: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得出结论,射频识别技术如果应用到高校图书馆领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中的优越性
(一)简化借还书作业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料除以条码作为每一本书的辨识码以外,为了安全起见,还需加贴磁条,以防图书被窃;应用射频识别技术,以射频识别标签取代条码、磁条,借还书免除了消磁和上磁的繁琐工作,而且图书在馆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二)读者可自助开展借还书
射频识别技术通过配上相应的自动借还书设备,读者在图书馆内可办理自助借还书手续,既方便了读者,也符合图书馆界近几年来所倡导的人性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的需要。
(三)加速了盘点作业
由于条码阅读器必须在近距离且没有物体遮挡的情况下才可辨认,因此,在盘点时需从书架上将每一本书取出。射频识别技术的标签是以无线电波传送讯号,可以一次读取数个标签资料,馆藏盘点时,工作人员只需在书架上横移即可读取馆藏资料,简化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盘点工作。
(四)容易查找错架、乱架的图书
在整理图书馆馆藏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利用无线电波射频识别感应技术,使错架的图书能很快被发现,提高整架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劳动强度降低。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推广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方面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被广泛的应用,主要的原因在于射频识别技术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但是这种新技术正在被图书馆界所重视,毕竟把这种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可以给广大的读者和工作人员带来方便,这种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沈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 (9).
[2] 程晨.浅谈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J].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应用,2005, (4).
[3] UHF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基础[EB].射频识别技术培训教材.
篇6
论文摘要:至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概念出现以来,越来越的人们对其产生兴趣。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内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唯一的产品电子码,叫做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通常EPC码被存入硅芯片做成的电子标签内,附在被标识产品上,被高层的信息处理软件识别、传递、查询,进而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形成专为供应链企业服务的各种信息服务,就是物联网。RFID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很多优点。特别是电子标签与产品电子编码EPC、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孕育出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物联网。
1引言
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联网的研究背景和EPC的内容,然后讲述相关技术之一即EPC/无线射频技术的相关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通过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在技术革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对单个产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自动识别实验室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支持下,提出:要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万物的系统还提出了产品电子代码(EPC)的概念,随后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主导,实现了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中的GTIN编码体系与EPC概念的完善结合,将EPC纳入了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从而确立了EPC在全球统一标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EPC标签是编号(每一个商品唯一的号码,“牌照”)的载体,当EPC标签贴在物品上或内嵌在物品中的时候,即将该物品与EPC标签中的产品电子码建立起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EPC标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电子标签,通过射频识别系统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可以实现对EPC标签内存信息的读取。这个内存信息通常就是产品电子码,产品电子码经读写器上报给物联网中间件,经处理后存储在分布式数据库中。用户查询产品信息时只要在网络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产品名称、生产商、供货商等信息,就可以实时获悉产品在供应链中的状况。这整个系统我们目前把它称为物联网。物联网旨在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被誉为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新技术。物联网的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物联网的结构
由上图可以看出,物联网的整个结构可分为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两部分。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两者通过RFID空中接口通信。读写器获取产品标识后,通过internet或其他通讯方式将产品标识上传至信息网络系统的中间件,然后通过ONS解析获取产品的对象名称,继而通过EPC信息服务的各种接口获得产品信息的各种相关服务。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都会借助internet的网络系统,利用在internet基础上的发展出的通信协议和描述语言。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联网是架构在internet基础上的关于各种物理产品信息服务的总和。
2 EPC系统组成与特点
2.1 EPC系统的组成
(1)EPC编码标准
EPC编码是EP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体及实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代码化,通过统一并规范化的编码建立全球通用的信息交换语言。
(2)EPC标签
EPC标签是装载了产品电子代码的射频标签,通常EPC标签是安装在被识别对象上,存储被识别对象相关信息。标签存储器中的信息可由读写器进行非接触读/写。
(3)解读器
解读器是利用射频技术读取标签信息、或将信息写入标签的设备。读写器读出的标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
(4)Savant(神经网络软件)
Savant是一个物联网系统的“中间件”,用来处理从一个或多个解读器发出的标签流或传感器数据,之后将处理过的数据发往特定的请求方。
(5)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ing Service: ONS)
EPC标签对于一个开放式的,全球性的追踪物品的网络需要一些特殊的网络结构。因为标签中只存储了产品电子代码,计算机还需要一些将产品电子代码匹配到相应商品信息的方法。这个角色就由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bject Naming Service: ONS)担当,它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DNS),DNS是将一台计算机定位到万维网上的某一具体地点的服务。
(6)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ML)
实体标记语言(PML)通过一种通用的、标准的方法来描述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PML的目标是为物理实体的远程监控和环境监控提供一种简单、通用的描述语言。可广泛应用在存货跟踪、自动处理事务、供应链管理、机器控制和物对物通讯等方面。
2.2 EPC系统的特点
(1)开放的体系结构
EPC系统采用全球最大的公用的刀又TERNET网络系统。这就避免了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并且还有利于系统的增值。梅特卡夫(Metcalfe)定律表明,一个网络大的价值是用户本系统是应该开放的结构体系远比复杂的多重结构更有价值。
(2)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互动性
EPC系统识别的对象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实体对象,因此,不可能有那一种技术适用所有的识别对象。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射频识别技术标准也不相同。所以开放的结构体系必须具有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交互操作性。EPC系统网络建立在INTERNET网络系统上可以与INTERNET网络所有可能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
(3)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EPC系统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可在不替换原有体系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到系统升级。
3 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3.1 EPC/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射频电磁波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在阅读器和进行识别、分类和跟踪的移动物品(物品上附着有RFID标签)之间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RFID是一种利用电磁能量实现自动识别和数据捕获技术,可以提供无人看管的自动监视与报告作业。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装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接近微波天线时,阅读器受控发出微波查询信号。安装在物体表面的电子标签收到经微波天线发出的查询信号后,根据查询信号中的命令要求,将标签中的数据信息反射回微波天线。微波天线接收到电子标签反射回的微波合成信号后,经阅读器内部微处理器处即可将电子标签中的识别代码等信息分离出来。这些识别信息作为物体的特征数据被传送到控制计算机作进一步处理,从而完成与物体有关的信息查询、统计、管理等应用。整个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并且阅读器能自行判断RFID标签是否被重复读取处理。RFID技术的这些功能特性很适合流水线上产品的控制,以实现流水作业管理,得以使整个流水线管理自动化。
图3.1 RFID的工作原理
如图3.1所示,RFID系统一般由RFID系统由阅读器、应答器(标签)和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电波在响应媒介和询问媒介间传递信息。阅读器,一般是一台内含天线和芯片解码器的阅读(有时还可以写入)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体的目的。通常阅读器与电脑相连,所读取的标签信息被传送到电脑上进行下一步处理。应用系统,一般是由计算机支撑的有线或无线管理系统。视不同应用要求,对于实时型的智能型控制器,不一定必须要有后台应用系统。标签,主要是射频标签,响应端内含天线,两者组成所谓的“雷达收发机”,以卡、标签等形式存在。
整体的EPC网络操作依赖于RFID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的介入,使产品信息有效的传播。安装在不同需求链环境的解读器可以读取标签中储存的产品数据。因此供应链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检查、更新或者交换信息。图3.2显示了EPC网络系统的结构。
图3.2 EPC网络系统的结构
在由EPC标签、识读器、Savant服务器、Internet、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实物互联网中,识读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由这个信息参考从INTERNET找到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并采用分布式Savant软件系统处理和管理由识读器读取的一连串EPC信息。由于在标签上只有一个EPC代码,计算机需要知道与该EPC匹配的其它信息,这就需要ONS来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网络数据库服务,Savant将EPC传给ONS,ONS指示Savant到一个保存着产品文件的PML服务器查找,该文件可由Savant复制,因而文件中的产品信息就能传到供应链上,相对应地,EPC系统的工作流程下图(图3.3)所示:
图3.3 EPC系统工作流程图
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供应链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各个方面都可受益,但对低价值的识别对象来说,如:食品,消费品等,它们对EPC系统引起的附加价格十分敏感。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本身技术的进步,进一步阳氏成本,同时通过系统的整体运作使供应链管理得到更好的运作,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
EPC/RFID物品识别的目标是为每一物理实体提供唯一标识。它与传统条码技术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唯一标识。条码只能识别一类产品, 而无法识别单品, 因此条码容易伪造。RFID却可以为单品提供唯一标识。
(2)读取方便。条码是可视传播技术。即扫描仪必须“看见”条码才能读取它, 这表明人们通常必须将条码对准扫描仪才有效。相反, 无线电识别并不需要可视传输技术, 射频标签只要在识读器的读取范围内就可以了, 甚至可以穿过外包装进行识别。这大大减少了人的参与, 提高了识别效率。
(3)长寿耐用。纸型条码容易破损和受到污染。而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粉尘、油污等高污染环境和放射性环境。
(4)动态更改。条码信息一旦需要更改就必须重贴, 而RFID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可以编辑, 便于更新。
(5)可扩展性。RFID电子标签存储的是电子数据,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改变其中的编码结构, 便于升级。
(6)RFID电子标签可以设置密码, 保密性强。
虽然EPC/RFID与条码技术相比有巨大的优势, 但是条码技术作为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在物联网中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EPC代码实际上是种编码手段, EPC并没有对其信息载体进行任何限制, 我们现在有飞速发展起来的射频识别技术, 也有成熟的条码技术, EPC码可以储存在RFID芯片中, 同样可以储存在条码中。
电子标签广泛采用后的隐私间题和环保问题一直有争论。而EPC在某些产品上采用条码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普遍关注的射频标签如何避免隐私的问题、磁污染问题和废弃标签中芯片的处理间题。
3.2 EPC/RFID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电子商务变得更强大, 它使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查到任何一家商店的任何一件商品, 选择起来得心应手。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
2006年高科技项目申报国家共拨款1亿2800乃人民币用以支持20项课题研究,其中“RFID系统测试技术研究及开放平台建设”、“RFID应用方案公共测试系统建设”、“符合ISO 18000-6 Type B/C标准的(UHF)标签芯片研发和产业化”、“RFID标签集成技术研究及产业化”、“RFID公共服务体系架构设计及应用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区域RFID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RFID标准研究与制定”这七项课题约占全部经费的50%。由此可见,在前一次的项目攻坚中主抓公共项目的基础建设.RFID设备的生产以及产业链完善建设以及RFID使用规范标准化。这对于我国RFID技术及应用这座宏伟大厦来说无异于坚实的地基。目前,此番不少课题已经相继取得了进展,部分已得到业界的认可。如中科院自动化所承担的物流领域研究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RFID技术在茅台酒防伪的应用等,特别是RFID技术在票务和食品安全领域中的成果更被及时应用到奥运会中。依据目前情况来看RFID的产业化发展在各个地区已经呈现出相对完整产业链,无论是封装.标签的印刷方的提供。
在此讲述一个RFID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例子。RFID对图书馆及读者来说,较之条码识别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图书馆管理中,利用RFID的无线传输能力和大容量的数据储存,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RFID优势具体表现为:①简化借还书服务工作。目前图书馆的借还书作业除了刷条形码外,还需做上磁及消磁的繁琐工作,以RFID卷标取代条形码、磁条,不用一本书一本书的用扫描仪扫描条形码,并且可以一次读取多笔资料,同时减少读者的等待时间及馆员的例行业务,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及形象;②容易查找错架、乱架的图书。利用RFID无线电波感应技术。使放置错架的图书能很快被发现,提高图书馆馆员整架的工作效率;③加速盘点工作。目前图书馆盘点的方式一定要将书从书架上将每一本书取出,RFID Tag以无线电波传送信息,可以一次读取数个RFID卷标资料。简化盘点工作;④耐环境性。RFID对水、油和药品等物有强力的抗污性,且在黑暗及脏污的环境之中也可以读取数据;⑤可重复使用及穿透性。RFID卷标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并且若RFID被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包覆的话,也可以进行穿透性通讯;⑥读者自助借还书。图书馆提供自助借还书外围设备,则读者可以自行办理图书的借还。
总结:本文讲述了物联网研究的相关背景及其内容,然后介绍了产品电子代码(EPC)系统的相关知识,最后讲述相关技术之一即EPC/无线射频技术的相关原理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美花.基于RFID技术的生产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孔宁.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3.潘林.基于网格技术的Savant中间件的设计和实现.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7
4.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5.马宇健.基于电子标签的签名系统设计与实现.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6.赵莹.基于物联网架构的EPC无线通讯协议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5
7.Martin Peter Michael.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for Mobile RFID Service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8
8.Vladimir Oleshchuk. Internet of Things and Privacy Preserving Technologies, 2007
9.Ning Kong, Xiaodong Li, Baoping Yan. A Model Supporting Any Product Code Standard for the Resource Addressing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6
10.Huansheng NING,Na NING, Shenfeng QU. Layered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in Internet of Things,2007
篇7
一、GB/T3179—2009与GB/T—1992的主要差异
GB/T3179—2009标准名称由原《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改为现在的《期刊编排格式》。扩大了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期刊的编排。
GB/T3179—2009采用了IS08:1997《文献工作期刊编排格式》的相关规定:“编排”、“编页码”、“眉题”、“文章编排格式”、“卷”、“索引”的编排规定,使我国期刊编排格式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结合我国期刊实际增加了“加注刊名汉语拼音”的规定;补充了“版权标志”的有关规定;对增刊的序号作了相应的修改。
GB/T3179—2009比GB/T—1992标准在结构上增加了“目次”、“前言”两部分;内容上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期刊ISSN、CN号、条码等内容的规定,删除和简化了有关摘要、图表、参考文献的内容。
GB/T3179—2009在规范的表述、规则的内容上有许多新的变化和规定,有些标准内容放宽,更加灵活、实用,便于操作,有利于各期刊编辑风格和特色的体现。
二、期刊编排格式
期刊编排格式主要修改的内容和增加的新规定如下。
(一)范围
GB/T3179—1992为“主要内容与适应范围”,GB/T3179—2009改为“范围”,新标准规定了期刊的编排格式;适用于各种期刊的编排。修改了GB/T3179—1992的标准适用于以刊登学术论文为主的学术性期刊和以刊登科学技术报告及其他科技内容为主的技术性期刊的规定,修改为适用于“各种期刊的编排”,扩大了适用范围,各种期刊都应按本标准执行。
(二)规范性引用文献
GB/T3179—2009将原标准的“引用标准”修改为“规范性引用文献”,增加引用了GB/T16827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GB/T18358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标准两项标准。
(三)术语和定义
GB/T3179—2009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部分。
连续出版物:通常载有卷期号或年月日顺序号,按一定周期计划无限期连续发行的印刷或非印刷形式的出版物。
期刊:一种载有卷期号的连续出版物,通常在其每期中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著者(责任者)。
刊名:期刊名称,置于期刊封一、目次页、页眉以及版权标志等重要位置,用于标志该期刊并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文字。
封面:期刊的外表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
(四)刊名的编排
刊名应当简明确切,其字体、字号或编排易于识别,不和其他与之相伴的细节混淆,无歧义。广告、插图等不得对刊名构成干扰。封一中其他信息的字号应不大于刊名字号。若有副刊名,副刊名应紧随刊名,其格式应有明显区别。中文期刊应加注刊名的汉语拼音,印刷位置可在封一或目次页版头或版权标志块内。外文期刊应在封面同时刊印其中文刊名。刊名不得随意变更,刊名变更应从新的一卷(年)开始。新标准增加了“变更后原刊名应在显著位置出现至少1年”的规定。期刊可有与刊名同义的其他文种的并列刊名,且二者同等重要。并列刊名次序在各期刊之间不得改变。外文并列刊名若用缩写形式,应以直观和不引起误解为原则。刊名在期刊中任何地方出现都应一致。
(五)封面
期刊的封一上应标明的项目:刊名,包括可能有的副刊名和并列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或出版年、期号;主办者(刊名已表明主办单位的除外);出版者(必要时);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按GB/T9999规定);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部分)条码(按GB/T16827规定,优先位置为封一的左下角,也可以为封四的右下角),上述规定,明确了条码的位置。
期刊的书脊厚度大于等于5mm时,在书脊上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新标准增加了“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15mm范围内”。
封面上标志项目的数字应按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卷、期
期刊一般依次分卷期出版,通常为每年出版1卷,也可以1年出版多卷或多年出版1卷,还可以不设卷,卷的编号应是连续的,用阿拉伯数字从第1卷开始。
期刊按卷装订时卷首应有刊名页。刊名页列出项目包括:刊名,包括可能有的副刊名、并列刊名和刊名的汉语拼音;出版年和卷号;主办者;出版者和出版地(必要时);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此规定中将原标准中责任者项明确为主办者,其他责任者则不在其内。
构成期刊一卷的各期刊应该按顺序连续编码。每卷的首期编码为第1期。在一卷的最后1期应在适当位置,如封面或目次页版头或版权标志块等注明“卷终”字样。此规定将“卷终”若在目次页,其位置明确为“版头”。
如果期刊的期次序码因故中断,应在下一期的显著位置标明中断期次和时间。在几期合并出刊时,如第7、8期合并出版,应编成第7-8期。此处规定改为用半字线“-”连接。
为期刊每卷或多卷编排索引时,应在附加索引的期刊封一或目次页上标明。此规定新增加了“或目次页”。执行时可任选其中一处位置。
期刊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应执行GB/T788的规定。同一种期刊各期的开本尺寸应该相同,如要改变,应从新一卷(年)第1期开始。
(七)目次页
目次页的编排修改较多,详见GB/T13417—2009《期刊目次表》。目次页不宜编入期刊正文的连续页码。目次页包括目次页版头和目次表。目次页的版头应标的项目有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月。新标准此处中增加了“半月刊、旬刊、周刊还应标明‘日’”,并明确规定目次表的表题为“目次”。“期刊的目次页宜置于封二后的第1页,如需转页”,应转到第2页。目次表起始于封一时,如有必要转页,应转到封二或封四;目次表起始于封四时,如有必要转页,应转到封三。根据需要目次页可用1种以上的语言给出。广告宜单独编制广告目次。目次表中著者姓名项删除了原标准中“如遇3人以上多著者,也可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的规定。只要求著录“著者姓名”,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或留空”。
(八)版面的页码编排
GB/T3179—2009将GB/T3179—1992的“版面编排”部分、第8章“编排”和第10章“编页码”合并修改为“版面和页码编排”。绝大多数规定与GB/T3179—1992相似。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删除了关于“编印文摘页”的规定,修订为“如果有摘要、脚注、图表、参考文献等”的编排。如果有参考文献应按照GB/T7714—2005著录。2)对正文用字号表述为“期刊文章的正文部分,其字号不宜小于汉字5号字;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期刊应不小于汉字的5号字”。3)封一、封三不应编入期刊的连续页码,封三和封四如连续刊登正文,应编入期刊的连续页码。4)期刊页码标志固定位置,“若需变更,宜从新一卷(年)的第1期开始”。
(九)文章编排
GB/T3179—2009将GB/T3179—1992正文部分采用IS08:1997关于“眉题”和“文章编排格式”合并修改为“文章编排”。
修订和增加的内容规定:1)原“每篇论文编写格式”应按GB7713的规定修改为“期刊正文部分各篇文章的编排格式,力求统一。”分栏目编排的期刊,同一栏目内各篇文章的编排格式,力求统一。2)正文部分应根据需要在页眉或其他适当位置标注:“刊名(外文并列刊名可缩写)”;“出版年(此处删去了原标注的“月”)”、卷号、期号;新增加了“第二著者或全部著者和文章题名”。此规定对页眉编排的项目的要求更细化了。3)每篇文章应列出全部著者姓名及其所在单位,并新增加了“必要时,应列出‘通讯联系方式’”。著者姓名列于文章题名下方,通讯、补白等可列于文末。4)每篇文章应按其连续页码顺序排印,如确有必要转页,应在中断处标明“下转第××页”。不应逆转。5)分期连载的文章,应在每期刊出部分的题名后加注续次,如“续前”,或“续Ⅰ”等,除最后一次外,每次刊出部分的文末注明“待续”,最后一次的文末注明“续完”。6)若有摘要,应按GB/T6447的规定编排;若有参考文献应按GB/T7714的规定著录。7)译文应注明译者姓名、翻译方式(全译、节译、编译),原著者姓名,原文出处:如为转译应注明中间译文出处。
(十)版权标志
新标准对版权标志的规定修改得不多。规定每期在封四下方或其他固定位置登载版权标志。将原标准的“出版期”修改为“出版日期”;增加了“主管者”项为单列;增加了“承办者或协办者”项(必要时);印刷者和发行者2项删去了注明地址的要求;“出版者项及地址”,由原为“必要时”修改为必备项目,去掉了“必要时”;增加了“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发行的期刊,其版权应采用相应的文字”,对用外文出版发行的期刊要求没变;删去了对“内部发行”期刊的规定;删去关于“编委会”每年可登1次的规定;版权标志的内容包括:刊名,刊期,创刊年份,卷号(或年份)和期号,出版日期,主管者,主办者,承办者或协办者(必要时),总编辑(主编)姓名,编辑者,出版者及其地址,印刷者,发行者,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增刊批准号(必要时),广告经营许可证号和商标注册号(必要时),定价(必要时)。
上述“必要时”规定应理解为若有其项目则可标出,许多期刊没有“必要时”项目则不必标出。
(十一)总目次和索引
GB/T3179—2009对总目次和索引的规定,主要修改的内容有:1)期刊可按需要在每卷(年)终编印索引。索引可以有主题索引、著者索引、关键词索引,删去了原“分类索引”。2)增加了“主题索引,以文献主题或主题因素为标目,提供检索内容途径的索引。索引款目一般按照主题标目的字顺排列,例如商品名索引、动植物索引、矿物索引等”。仍规定主题索引的著录项目是每篇文章的题名、全部著者姓名、期号、起始页码或起止页码。3)著者索引增加了“按文献著者姓名字序排列的、提供著者检索途径的索引。著者索引包括个人著者索引和团体著者索引。”仍规定著者索引的著录项目是全部著者姓名、题名、期号、起始页码或起止页码。4)关键词索引,去掉了“或叙词”字样,增加了“以文献题名或文献中的关键词为标目的索引”。仍规定关键词索引的著录项目是词名、期号、所在页码。5)仍规定“期刊可按需要在每卷(年)卷(年)终编印总目次”,供全卷(或全年)合订成册时装订在卷首。6)期刊的总目次和索引另编页码,不与正文部分混同连续编页码,并增加了新规定:应从单页起排。
(十二)增刊
增刊部分删去了关于“特刊”或“专辑”的表述。1)期刊可出版增刊。增刊应单独编序号。一卷(年)内若只出版1期增刊,其序号为“增刊1”。增刊不应跨卷(年)编序号。2)“增刊×”字样应排印在封一、目次页版头、页眉和版权标志等位置。3)增刊可编入总目次和索引。
(十三)特殊情况
GB/T3179—2009将原标准“分刊和合刊”的规定修改为“特殊情况”。新标准特殊情况包括:1)如将一种期刊分成多种期刊,且都不保留原有刊名,视为创办多种期刊,均应从第一卷开始;如原刊名为分刊后的其中一期刊所用,应延续原卷次。2)如几种期刊合并为一种期刊而不保留其中任何一种的原刊名,视为创办新刊,应从第一卷开始;若保留其中某一刊名,应延续该刊的卷次。3)上述两款提及的变更,以及刊名或刊期变更均应在变更前一期或若干期明确通告。
三、新标准中可灵活运用的规定
篇8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模糊综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3.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可以为委托企业削减成本、创造利润、优化资源配置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是由以前的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转变而来,企业专业知识不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并且随着国外大型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给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我国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谋求生存并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具备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和价值增长的重要保证,如何识别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加以培育,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能够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能为用户提供比其他企业更优异的顾客价值。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为用户提供实质性好处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1]。”由此可见,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所必备的一个基本因素就是顾客价值。因此,本文从顾客价值入手,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构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1 基于顾客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评价指标的构建
1.1 基于顾客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做为服务性行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该竞争力必须是为顾客所认同,能够为顾客创造好处和利益,能够满足顾客的期望。本文认为基于顾客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物流资源整合能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以及企业外部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理念,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资源整合流程,可以实现对物流运营资源和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企业实现集中资源服务顾客创造前提条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资源的整合过程,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使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那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生产力要素。
(2)物流网络服务能力
强大的物流网络和全国性的经营渠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创造物流价值的基础,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例如中国邮政、中远物流、中储、宝供物流等企业都是以物流网络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们的物流网络布局已遍步在全国各个角落,并将触角延伸到国外,这样不但扩大物流服务的规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也给委托企业的业务拓展给予极大帮助。物流网络服务包括高效的网点覆盖率、实施多式联运,进行一体化物流服务。
(3)物流服务创新能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内容很容易被对手所模仿。因此,要想持续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关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持续的物流服务的创新,企业要分析顾客的潜在需求,甚至创造并引领顾客需求,为其提供全新的服务组合,并且深入了解服务性行业的特征,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更专业的增值服务;同时,企业要重视物流设备与技术的创新,先进的物流设备与技术是高效的物流服务的保证,也为物流服务的创新奠定基础。
(4)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现代物流要求对在途货物进行实时跟踪,物流信息透明化等,因此,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尤其重要。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条码与射频识别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条码与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高效采集、传输及存储,具有高读取率、低误读率、设备投资低等优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它可以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指挥和控制,是物流作业高效进行的保证。GPS定位系统,是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他通过实时报告功能,为客户的生产计划的制定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5)物流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力
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无专利性等特征,造成顾客对服务质量的判断,会更多地依赖于品牌形象。品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区分于竞争对手的重要方面,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品牌形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塑造服务品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将其纳入到战略管理层次来进行;二是建立健全物流服务标准,运用“大规模定制”的理论与方法来实现服务的低成本和个性化;三是提高和保障服务质量,质量是服务产品的生命,也是创建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
1.2 构建基于顾客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通常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包括:因素集U、评语集V和单因素评价矩阵。
2.1 确定评价因素集合
3 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验证所构建的模型是否能够有效的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选取了A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
4 结束语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是被顾客所认同,能够为顾客带来好处与利益,能满足顾客期望的。因此本文对基于顾客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构建了评价体系。本文从顾客价值链出发,将其物流资源整合优势、物流网络服务优势、物流服务创新优势、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优势、物流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优势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合A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过实际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上具有实际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亦驰.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08-111.
[2] 蒋薇.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研究[D]. 南京: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江京金. 基于G-ANP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应用[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翟树芹. 基于综合模糊评价方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贾效峰. 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的转型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欧阳强国,程肖冰,王道平.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及方向的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15.
[7] 罗力. 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 肖丽芬.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满意度评价系统研究与应用[D]. 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 王晓佳. 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与评价体系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燕婷婷. 基于客户关系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9
仓储管理论文范文一:仓储管理条形码技术的重要性
1系统方案结构设计
将条码数据服务器、防火墙和莱钢办公网络实现互联,将钢材信息通过软件系统生成用于检索的二维条形码,再将文字和条形码信息同时打印在纸质标牌上,文字信息可以直接查看,条形码信息用专用扫描器进行检索。这样就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和扫描器识别进行成品材入库、盘点、出库管理和质保书打印,建立一个以条形码为信息载体的钢材物流跟踪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质量和仓储信息及时传递和共享。
2仓储物流管理流程设计与分析
对流程重新设计,使条形码具有的高效、快捷等优点充分发挥,解决了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流程主要包括标牌打印、入库、发货、倒垛和盘点环节。
2.1标牌打印流程分析
标牌打印需要将钢材的炉号、牌号、规格、长度、生产日期、轧序号、支数、重量、件号等信息打印到标牌上。原系统由于没有建立网络连接,信息传递使用纸质《热轧钢材周期流动卡片》,生产工序将卡片人工传递到打印工序,打印人员将信息逐个录入计算机后,再以固定格式打印到铝制标牌上,每次只能打印两个标牌,平均打印一个标牌需要用时20s,而且在录入过程中易产生失误,差错率为2‰左右,需要复检改正,并造成标牌浪费。新的管理系统建立了网络连接,打印人员可在网上及时查询生产信息,并调用到打印程序中,避免了人工录入的失误。打印标牌时将钢材信息生成PDF417二维码并进行加密,加密位是一个随机的数字,按某种序列将钢材信息进行组合。在进行打印时,根据计算机时钟随机产生一位0到9的数字,然后根据此随机数,对组合内容进行位一级的运算处理。这样,即使一件钢材上的两个标牌条形码内容,也是有所区别的,然后再将整个组合进行二次加密。经过处理后,条形码全部为密文,只有装有系统配套软件的读取器才能将信息读出,避免了信息泄露,可有效防止不法商贩进行仿冒。为使条形码便于打印,对原有标牌样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将铝制标牌改成防水耐热的纸质标牌,可实现连续打印,平均打印一个标牌只需1s。
2.2入库流程分析
钢材入库时需要根据钢材不同牌号、规格、长度定置码放到不同货位,而且需要及时了解质量判定情况。原系统为入库人员根据质检部门电话通知进行入库操作,码放时现场携带记录本,记录入库情况,然后每隔1h左右交回值班室,由专人录入到计算机中。新系统实现联网功能,入库人员可及时查询质检信息。入库时使用手持式具有读写功能扫描器,进入系统后设定钢材需要码放的位置(可以定位到排/槽),然后将扫描器对准标牌条码逐个扫描,指挥天车吊运码放。扫描器中的钢材垛位信息实时通过无线网络传递到服务器。
2.3发货流程分析
发货操作是入库操作的逆过程,发货时按销售计划组织装车发货,需要生成发运配车单,如果是非定尺材需要二次过磅,打印过磅单。原系统需要发货人员根据库存情况,到垛位上查找合适的钢材,然后装车,为避免发货差错需要二次确认,然后到值班室打印配车单,在二次确认时发现差错,需要再次修改,在连续发货情况下,平均每班只能发货1600t左右。新系统在发货时可在系统中直接检索,找到相应位置(定位到排/槽),吊装前,通过扫描器扫描,去库存。装车完毕后,通过扫描器触发发运配车单打印程序,打印出配车单。如果是非定尺材,增加二次整车过磅,其他操作与定尺材相同。通过条形码扫描,可靠性提高,减少了二次确认环节,连续发货时,每班可发货2100t,提升幅度达30%,而且改善了提货车辆长时间排队等候现象,顾客满意度得到提高。
2.4倒垛和盘点流程分析
现场需要根据库存实际情况,合理优化垛位,适时组织倒垛。原系统需手工记录倒垛情况,然后录入计算机。在新系统中,倒垛后通过扫描器读取钢材信息,在扫描器上更新钢材位置即可。为便于管理,结合现场将钢材分为待收、待检、成品、废品、检配、出库六种状态。每种状态代表的含义不同。库存盘点是仓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原系统以纸质台帐记录为依据,到现场逐个盘点,发现差错后在账面修改,影响账面美观,并且效率较低,盘点一次需要一个班时间。基于条形码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库存盘点流程可以实现数据自动录入,具有效率高、准确性强的特点,作业流程包括:盘点数据准备、条形码数据扫描、差错数据校验、盘点报表生成。首先对钢材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库存账面数据进行整理,包括钢材信息,如牌号、炉号、规格、长度、存放位置、钢材状态等。然后盘点人员持扫描器,并设置为盘点状态,以每个标牌为单位进行盘点,盘点完毕确认后,系统生成库存盘点信息,并将生成的盘点信息与原库存账面信息进行比对,通过人工方式确认是盘点数据还是原库存账面数据的偏差并修正。数据确认后,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分类汇总,生成报表。
3结语
这一管理系统自2010年12月份实施以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平均日发货量比原来增加30%,未发生过发货差错,增强了产品防伪功能和可追溯性,由PET纸质标牌替换原来的铝标牌,每个标牌可节约成本0.2元,每年可节约成本20万元。下一步将在其他三条生产线推广应用这一技术,并通过莱钢网络实现三区数据整合,从而实现全厂生产及产品数据的动态掌控。
仓储管理论文范文二:企业仓储管理成本核算论文
1系统功能
对于企业的工程项目仓库而言,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及时提供工程所需货品和各种原材料;减少和避免核算工程成本的人为错误;节约核算工程成本的时间;快速追溯货品的来源以及去向;快速统计各种货品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以便设置最小库存量;快速查询货品实时库存的种类和数量;快速并准确生成各种报表。通过该用例图可知,系统涉及到的执行者共5类:采购员、仓管员、仓库主管、企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其中,采购员、仓管员、仓库主管、会计均为人,而企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则为信息系统。实际上,系统还隐含了另外一个特殊的系统--时间,这从后面的序列图中便可知。
1.1获取货品采购清单
对于工程企业而言,如何保证工程所需货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是工程项目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要一方面保证仓库有足够的货品供给,另一方面又不能积压货品造成资金和库存浪费。要达到此目的,根据以往的货品使用情况,对于工程中常用的货品设置最小库存量。无论是否有新工程,一旦库存量小于设置值时都将导致货品采购行为。在有新工程时,必须结合库存情况,快速购买工程所需增量货品;没有新工程时,只需购买常用的货品就行。
1.2货品入库
采购员及时从仓储管理与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中获取货品采购清单后,即可向供应商采购所需货品。当货品到达仓库后,采购员通知仓管员验收货品并入库。一般来说,简单的货品验收由仓管员完成,复杂的货品或者说贵重货品入库前除了外观检查外,还得相关技术人员检查验收。此处省略业务序列图。
1.3货品出仓/归仓
工程负责人接到工程任务通知后,先从企业工程管理系统中获取工程任务要求与货品清单,然后到仓库中提取货品,工程结束后如果货品有剩余,要及时归还仓库(归仓);如果货品不够,则要查找原因。此处的工程任务包括新工程任务与维护工程任务。在新工程中,有工程货品清单,一般情况下实际使用货品与货品清单中的货品数量出入不大。但工程维护的情况,是根据工程系统出现的故障情况估计需要的货品,有时会有误差,此时,就会有货品归仓的情况。说明:工程未按期完成以及货品不够的情况要追溯相关人员的责任,此处不列出。
1.4盘点货品
一般情况下,每个仓库都有固定的盘点日期,比如,有的仓库是每月的结尾那一天定为盘点日期;有的仓库则是每月的26日定为盘点日期,这根据各仓库的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均有一个固定的盘点日期。当系统检测到时间到了盘点日期后,会自动计算当月的货品结算情况,生成货品结算报表,同时提醒仓库主管已到盘点日期。仓库主管偕同仓管员核对仓库实物数量,如果与盘点结算表相同,则生成货品盘点表以及进销存报表;如果货品实物与结算表不符,则要查明原因,修正库存数量,再生成盘点表和进销存报表。
2系统体系结构及开发工具
系统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数据统一保存到数据库中,用户所需的数据均通过局域网传输。基于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B/S模式或C/S模式开发。B/S模式部署、维护较为方便,C/S模式的安全性相对较好,具体采用哪种体系结构应结合系统的应用情况灵活确定。本系统中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在局域网中传输,出于安全性考虑,采用C/S结构。数据库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系统开发语言用VB。如果把这种设计思想用于其他领域,如:汽车维修与汽配仓库管理,只要把的企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换成汽车维修管理信息系统,保持接口不变,本系统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若要使本系统能运用于其他业务的仓储管理与成本核算,关键是本系统与其他业务的接口要保持一致。为本系统在企业汽配仓库中的应用。至于企业内部的装备管理,或者说办公用品的管理,亦可用系统,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出系统界面。
篇10
关键词:科研事业 固定资产 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完成各项科研工作、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些固定资产分布在非生产领域的组织小,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主要是为了保证科研事业单位各项丁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地创造社会公共效益;也是科研事业单位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中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我同科研资源丰富,但科研资源利用率却很低,特别是一些较大的科研事业单位由于改革后经费投入量的加大,出现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浪费现象司空见惯。然而,另一些相对较小的科研事业单位。因为改革定位的原因,财政经费缺乏,没有太多的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导致一些科研实验无法继续开展下去。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数量比欧盟的总量还多,但大多数“闲得发慌”,有的甚至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一些发达国家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而我国还不到25%。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各单位、各部门的“门户”意识强,各自为阵,封闭使用。由于不能共享,导致了重复购置行为比比皆是。一方面,我们喊着科研经费不足;另一方面,许多科研资源闲置,派不上用场。科研仪器设施的巨大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缺乏调配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拨款购置的,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提折旧,不足再要,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缺少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带有人为因素,各自为政,没有建立公共平台,购置时只考虑局部利益,购建条块分割,苦乐不均,没有考虑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造成科研仪器重复购置或者购置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二)管理不到位,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制淡薄
管理了作交叉重复,由于各单位、各部门等管理方式和要求的不同,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又存在着交叉重复.最终造成部分原始数据丢失、固定资产建账不全和资产流失的后果。有的固定资产虽已落实专人保管使用,但人员的调动或更换,没有相应的调整成收回资产的机制,造成资产不知去向;实物账和财务账不相符,反映不及时,也不全面。虽然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经济意识,有许多闲置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用。
(三)管理理念与手段相对落后和陈旧
管理基础工作不够规范,手工操作相对落后,盘点工作繁琐、复杂,工作强度较大,账面价值的统计不准确,固定资产的存量和流量管理不到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等管理不规范,控制体系尚不完整,家底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二、改善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适应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管理机制,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实时与多维监管。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由国家专控及政府采购商品应按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采购。明确资产从购置、使用、保管、清理,到处置各个环节的审批程序,确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到位。
(二)建立购置的评审论证制度
在购置前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的科学论证,减小重复购置和低效购置,改变布局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使科研仪器设备投资优化布局合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使用的登记和评价制度
仪器设备使用必须进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同时为了较全面地掌控设备使用情况,定期进行仪器设备调查。应设置单台大型仪器设备调查表,表中内容既要有实质内容,又要尽量准确量化。在调查表格中,除了设备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设计若干条栏目,包括:本年度累计开机时数,本年度累计完好天数或大修天数,设备用置率,设备使用率,影响使用串的原因,自启用以来完成的事业任务(含收入)和科研课题、成果论文等。通过统计调查,验证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科研基础条件公共平台
建立、健全科研设备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出台有关科研设备资源共享的相关规定等,形成科研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通过科研基础条件公共平台,对各类科研设备资源进行系统地整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减少科研设备资源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集中科研设备资源优势,为攻克科研难题创造条件,降低科研成本。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固定资产
建立固定资产条码信息化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可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记录,并打印条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固定资产工作的需要和现有条件,调整、配备所需的服务器、计算机、条码识读器等专用设备,保证管理系统运行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减轻烦琐复杂的工作强度,减少不必要的误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崔晓梅,刘延刚,宿刚爱,刘德友,刘丽娟.浅论当前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2(07)
[2]任延辉.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