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科学范文
时间:2023-04-11 01: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谓“人的本质”“人性”,也就是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有意识(自觉)的生活活动”。用思维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动物只有低级阶段的形象思维,而人却有受意识控制的形象思维。
一、审美与形象思维关系密切
审美与形象思维的关系问题,安徽淮南师范学院杨春鼎先生研究得较深刻。
要研究形象思维和美的欣赏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形象思维是理性活动还是非理性活动这个问题。说审美的形象思维是单纯的非理性活动,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学术界不少同志因为忌讳这种看法,又导致另一极端,认为审美过程中的形象思维完全是一种理性活动。
其实,形象思维主要是显意识活动,但也无法排除潜意识的辅助作用,或者说,形象思维有有意识控制的一面,也有无法控制的一面。不仅审美创造要用形象思维,审美欣赏、审美评价也要用形象思维。
马克思在谈到古希腊神话时说过:“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古代人们创作神话,就是运用了“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黑格尔在《美学》第2卷中,在分析象征型艺术时,也看到了不自觉的象征和自觉的象征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看到许多民歌手,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做诗,但却没有学过什么修辞学。
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既不存在绝对不自觉的形象思维,也不存在绝对自觉的形象思维。再愚蠢的目不识丁的人,只要不痴不呆,总有一定的自觉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尽管满腹经纶,著作成山,总有大量的不自觉的形象思维。只不过在人的一生中,少时自觉少,老时自觉多;盲行自觉少,勤思自觉多。在接触某一人或事物时,开始自觉少,后来自觉多。
二、美的欣赏与形象思维
在古代希腊,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就看到了“美在于形式”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也基本上继承了这一看法,他在《诗学》第七章中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要显得美就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有秩序,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一切外在形式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只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一部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既有单纯的一面,又有复杂的一面,人们总是结合着生活的本质和自然的属性从整体上去欣赏生活美和自然美。如一个钟,一台收音机,人们不只欣赏其外壳的美观,还特别珍视钟能报时,收音机能播送新闻和音乐;人们到动物园去看蛇和老虎,是不能撇开蛇会咬人、虎会吃人的可怕习性而单纯欣赏其体态美的。
自然形式美,是撇开了自然属性美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形式美与自然属性美的统一。
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不仅是五官感觉,而且那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的感觉(意志、恋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诸感觉的人类性,只有通过它的对象的存在,通过人性化了的自然才生成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全部至今的世界史的一个工作。”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经过文学艺术家艺术的形象思维创造性的反映。但是,生活和自然的美与丑,并不能决定艺术的美与丑。艺术美主要决定于作品艺术性的高低和作品思想性的深浅新旧。过去的中外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多是生活的悲剧、忧愁或愤慨的情绪。古代的生活,对于人民来说,不能算是美的,但是反映这种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黑格尔的论述要明确深刻得多。他在《美学》第1卷的绪论中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
三、美的创造与形象思维
篇2
关键词:中医思维科学方法;失眠症;临床效果
中医在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治疗方式多样、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1],但在部分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因思维方式的偏差而使治疗效果欠佳。传统的中医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心理和养生治疗等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临床思维方法[2],灵活掌握这些思维方法对于失眠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中医思维科学方法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失眠症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均有入睡困难、睡眠浅、容易清醒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甚至彻夜难眠的情况,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多梦、健忘、心悸等主要临床症状,但经实验室检查和系统功能检查未见有异常情况出现,每周至少发生三次,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合并有原发性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患病史的患者;由外界环境或者手术、病痛等引发失眠的患者;由工作不规律导致失眠的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8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在19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3.6)岁。患者的病程在一个月到3年之间。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温胆汤治疗,其处方组成为:茯苓15g、甘草、陈皮、炒枳实各10g、清半夏9g、竹苑6g。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土茯苓30g、麦冬、百合各15g。
每天两次,一日一剂,以水煎服。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4]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改善情况。将患者的夜间睡眠时间达到6h以上,睡眠质量好,入睡快,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PSQI减分率超过75%视为痊愈;将患者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质量显著改善,睡眠深度增加,PSQI减分率超过50%视为显效;将患者的睡眠时间增加,但不及3h,睡眠质量和深度有所改善,PSQI减分率超过25%视为有效;将患者主要症状无改善的情况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5%;观察组痊愈2例,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4.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
3 讨论
中医思维指的是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科学方法的应用对患者的病症及相关事物进行有效分析、判断、探索疾病的本质、实施有效治疗,发现治疗规律的一个过程。中医思维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辩证思维、整体思维、象思维等多种方式。
失眠症是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出现在工作生活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中青年人群或者老年人群中,造成患者生存质量的降低。在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目前仍旧以辨证思维为主。但是在古代和近现代临床医案中,也有通过象思维的应用,在难治性失眠治疗中取得意外效果的案例。
本文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的治疗方式就是运用中医辩证思维和象思维大胆尝试的一次有效探索,利用百合科中药均有昼开夜合的特性,探索出百合、麦冬、土茯苓的组方。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加用中药组方麦冬、土茯苓和百合的患者无论是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效率还是日间功能都显著优于单纯使用温胆汤治疗的效果,证实了基于思维科学方法的临床研究的效果。
总之,基于中医思维科学方法在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加入中药组方对患者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的改善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中医思维方法的正确认识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齐向华. 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0(9):18-19.
[2]吴元洁.“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9):98-99.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优化课堂结构;思维能力;探索方法
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就要优化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命场,是展示学生激情与才能的舞台,教师就是这场剧目的“总导演”。
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标准的普通话、设计合理的板书、亲切和蔼的教态、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及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等等,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档次,还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思维,增长了才干。
二、要优化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多样、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划分学生类型层次,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
三、要认真备课、挖掘、拓展教材
“教材文本”只是一个知识载体,它呈现给我们的无非是一些静态的文字、数字、符号与图片等元素。如果我们仅仅“照本宣科”,满足于让学生记忆加模仿、机械重复训练,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将是“一潭死水”,缺乏灵性与鲜活,学习的收获也一定是非常片面的。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处理上,只有真正做到“深钻细研”,才能实现“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要优化教学环节
(一)优化复习铺垫。
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二)优化新课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三)优化新知探求。
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优化巩固练习。
优化巩固课堂练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五)优化归纳小结。
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课堂小结力求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五、优化教学方式
备好课、写好教案,只能说成功了一半。要想真正使课堂提高效益,教师必须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彻底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一)少讲精练,学生能讲的一定要让学生去说理、回答。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
在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性活动。这些实习探究性作业,往往需要学生去亲自动手,探究规律,其目的是活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探索。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基于以上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自然成为符合一致性要求的切入点。
首先,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争议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问题;其次,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换意见;再次,合作讨论的活动成效要适当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克服盲目的、形式主义的“合作讨论”;另外,在合作形式上,可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辩论、教师巡回点拨答疑等方式,使各种观点在相互碰撞、思想的交锋中越辩越明。
(四)落实分层达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当堂达标要做到在“保底”基础上“促优”——教师可设计基础题目、选做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 整合思维 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1]。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与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2]。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转贴于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思维;科学探究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学的生命线,由于教学工作在学校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决定了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学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有必要用科学性,创新性的思维看待自己的工作,使其管理方法更有成效。
一,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管理主体的一线工作者,教务处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着高度的重视和责任心,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保证日常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和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学管理人员对此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用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教务处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对此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用科学性的方式方法做好教学管理
1,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教师是作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一线,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等级,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就是围绕着教师为主体进行的。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尊重理解教师们,广泛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作为日常教学一线管理者,要正视,端正自己的地位,要有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以维护日常教学顺利进行为优先。
其次,要关心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加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合理要求,让教师们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
最后,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务管理人员一定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2,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新观念
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必须要跟上形势,与时俱进才行,以往陈腐的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味照本宣科,读课本,或者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上课内容枯燥无趣,长此以往难免会让学生出现上课开小差,听音学,甚至逃课等情况。即使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也是于事无补。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学习创造机会可以组织本校教师参观学习知名院校,或邀请名师来学校讲学,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教学一线的最新动态。为自己充电,提升教学水平。
2.2 用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精心备课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学校应尽量提供充实丰富的相关资料,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组建学科优秀群体,要求教师讲课必须有教案,并对教案进行评比,优秀者给予奖励。定期召开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评选出教学能手和教学标兵,带动高校教师良好氛围,激发教师讲课热情。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仅仅用条例来约束教师,而是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
3,用科学性思维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3.1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始终切实有效,科学地组织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其管理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教学管理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这也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搞好教学管理的根本。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管理工作,以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首先强调的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才能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掌握科学理论,并以此作为基础,这对教育管理才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可信效度。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的同时,辅之以科学的教学量化评估手段,把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估考核,实行量化评分,实施奖惩。在量化的评分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估,要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才能把评估工作做细做好,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3.2 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教学管理工作,必须遵循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减少失误和少走弯路,以达到有成效的管理效果。例如,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律,在课堂上传授科学知识时,要按认知规律和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必须注意协调安排好教学工作,使各学科教师能按规律办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3 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有条件,学校可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题库建设,主控室考试监控系统等现代科学管理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相对于旧传统的管理模式,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无疑有着极大的优越性。活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使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使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拟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计划,是实施教学常规管理的核心。实践证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才能让行动系统地实施,落实,而不仅仅是一句空话。切实有效的科学性教学计划,才能让高校水平真正得到质的提升。
4,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要做好学校日常管理,首要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人们在各项活动中所希望达到的成果或效果。它是目的、方向、任务的总称。有着科学,清晰,明确的前进目标,可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管理中使用创新性思维
要做好教学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一套好的管理体制方法,使各项工作,各个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在制定学校计划时,要依据目标,有一个全面考虑,把目标分解在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每月每周的工作安排中去,并订出具体措施。学校每个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也要根据学校计划,结合自己目标,作出实施目标管理的计划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心紧密配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把目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一种科学,一种艺术。同样,学校管理也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时展日新月异,教育形势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不断探索管理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我校将凝聚全校广大师生,做好基础教育,打造一流质量,为创建规范加特色的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阎金铎.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长期以来,汉语被认为是很难学的语言。郭沫若曾经说过,比起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来,中国儿童学会阅读起码要多费两年时间。而运用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学的变革,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立体构建,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识字教学。识字是阅读的前提,当前识字教学的主流趋势是运用“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见字认字”的识字方法,促进识字。儿童要自主阅读需要至少掌握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因此,低年级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识字。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发散性的想象,不断扩散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的这一特性,进行归类识字和多音字的辨析等,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
阅读教学。新时期语文教育主张让儿童每年自主阅读几十、几百万的文字,通过巨大数量的语言模块的撞击、刺激,使儿童索取智慧,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影响整个生命的发育。同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运用思维导图支持学生的语文阅读,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工具支撑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例如,在进行《上下五千年》一书的阅读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需要运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文本解读,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故事性、连贯性比较缺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起来比较枯燥,难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以主题的形式“写”读书笔记。
写作教学。写作,就是让孩子倾述,倾述就是一种享受!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图示化的写作,激活学生的写作潜能,这在写作创意、写作条理、写作灵感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结构化、图示化的思维导图可以在写作思路和发散式头脑风暴的写作上对学生有更深入的帮助。这种写作方法对写作条理差、写作深度欠缺和写作内容匮乏的学生帮助尤为明显。例如,在让学生写作之前,先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再根据写作提纲不断延伸写作内容,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篇7
一、传统教学思维特点
1.封闭式和线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思维是一种固化的封闭式思维。师生在课堂上被物化为两个截然分开的系统,两者角色地位被定格在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接受者上。教学沿袭
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评估这一线性思维,不是一种交叉、互动、循环的模式。即使教师采用了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依旧未触及深层面教学理念的改革。
2.以结果和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思维。目前英语教学存在“重语言、轻思维培养”的倾向。教师的教学思维局限在语言分项技巧的提高上,对专业四级、八级通过率的过分关注形成了以结果和成果为导向的授课和评估模式。至于学生如何通过语言习得来获取各种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如何进行自我评估与纠错等都往往被忽略。[2]
3.局部和点状思维。传统的教学思维指导下,教师往往围绕语言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课程的体系被孤立、零散的知识点和内容所取代,形成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和点状思维。局部和点状思维不利于学科框架、知识体系和认知图式的构建,从而阻碍学生实现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经验水平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的转变。
二、以科研思维为依托的教学元思维构建
教学元思维究竟应包含哪些品质,又如何形成与培养?教学元思维是指导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断修正模式化、确定化教学思维的一种抽象了的思维,因而应具备科学性。科研思维是一种抽象了的思维,符合于元思维的特征。教师若能将科研思维内化为一种教学元思维,则可实现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思维向动态复杂的教学元思维的转变(见图1)。
三、教学元思维自组织机制在教学原则与手段上的实现
自组织系统中外部各种参量的变化达不到一定的阀值,系统内部的状态变量也不可能达到突变。教学元思维自组织机制的形成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为教学元思维品质训练创造一定的积极条件,使思维系统在涨落中走向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1.推行开放性、弹性式和非线性教学模式,实现向过程教学法的过渡。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和教师授课―学生练习的线性模式,打破一本教材、知识点中心论,将学生思维从书本和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协助学生认识学习过程的具体环节,挖掘潜力、激发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参与、思考、发现,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内心的声音,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
2.强化输入,推行全语言教学法。传统教学每门专业课程往往只侧重某种技能或知识的传授,将各项技能割裂开来,将语言技能与知识获取割裂开来,授课模式单调,限制了信息量的提供。而全语言教学法能将某一种语言技能与相关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学习,将语言技能与专题及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融语言培养、知识获取和思维训练融一体。帮助在输出前进行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输入,延长习得语的输入时间,通过理解课题和语言,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形成观点。
3.以专题为依托的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将“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使各种活生生的材料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出来,能充分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学生从分析案例、提出观点、到寻找论据论证、师生研讨、论辩,最后付诸于口头表达或文字,有助于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3]
4.基于网络与语料库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与语料库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能够使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模式更加弹性化和个性化,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一,利用网络和语料库的丰富而真实的语料资源从事专题研究、写作所需的文章和资料,培养搜寻和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第二,利用网络和语料库进行自我纠错、自我评估,可以提升意识,强化学习动机,内化问题意识。
篇8
【关键词】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做思共生
“做思共生”是江苏连云港科学特级教师顾长明老师提出的一个新颖科学课话题,围绕“做中学”的苏版科学教学主线,一线的科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去探寻“做促进思 思指引做”的科W有效的方式,去进一步阐述“做思共生”理念对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领促进作用。
当教师们目光聚焦在科学探究课是应该“做”多一些,还是“思”多一些的时候,就引发了“做思共生”这样的理想课态。本文尝试从动作思维的角度去对“做思共生”理念做一些阐述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共鸣。
一、思维认知的本源,动作思维当是“做思共生”理想课态的基础
动作思维(action thinking)亦称直观动作思维,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所以动作思维应该定位为做思共生理念的基础,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与实际操作,一般是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而实际动作则是动作思维的支柱,实际活动一旦停止,思维便会立即随之终止。
做思共生理想课态则提出科学教学要鼓励儿童动手与动脑,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旨在“做”中经由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内化这样的过程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和品质。
这样看来,动作思维的特点更是做思共生的根源,“做”即是“思”的验证和表现,由实际动作来提供思维的支柱。
二、思维认知的规律,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与“做思共生”理想课态的融合
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孩子在接触粗浅的加减法算术时,借助数手指的方式可以看出儿童在掌握抽象数学概念之前,需要用手摆弄物体进行计算活动,就属于动作思维。这是在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之前的一种思维形式。成人在进行抽象思维时,如无线电维修人员在对电视机进行故障检测时,是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这也借助于具体动作的帮助,但不能与动作思维完全等同,因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后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心理认知规律表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在“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具体体现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思维靠感知和动作支撑的初级动作思维阶段,属“做思共生”的先“做”后“思”
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比如,事先他并不知道自己要搭建什么东西,只能搭完后才能把搭的东西想象成某一种东西告诉你。
动作思维在课堂上“做”的体现:从“盲目”的尝试做,到产生思维带有“目的”的做。
【教学片段一】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提供材料:电池 导线 灯珠 回形针 图钉 小木板
师:同学们看着材料盒中的各种器材,想干什么?
生:让这个灯泡亮起来!
师:你想试试吗?那就动手吧,看看谁能让灯泡先亮起来。
小组同学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反复的搭建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实现动手操作,有的同学用一根导线在尝试,有的同学拿着器材反复端详,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惊喜地叫着:老师我们的亮了!
【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摆弄电路器材,也类似低龄孩童处理简单算术一般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去思考怎样的连接才能让手中的灯泡亮起来。这个动作在不断进行,思考也在不断进行,端详器材是在观察的思,一根导线的尝试是粗浅的思,几种器材配合通过导线和电池灯珠的连接多用几种方式让灯泡亮起来,这是典型的动作思维――借助动手支撑的思维。特征明显的是学生放下器材后,或许已经不能还原刚才使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这个思维离开动手的尝试便会消散。
从端详器材与拿着导线尝试属于“盲目”的做,上升到利用几种器材的组合想办法使灯泡亮起来的产生思维带有“目的”的做,正是“做思共生”的先“做”后“思”。
(二)思维靠大脑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的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属于“做思共生”的边“思”边“做”
孩子的思维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已经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调用科学前概念。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很大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很大比例。有动作思维指引下的试做可以使做更具有目的指向性,这种具有指向性的做更能为形成表象思维和概念达成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二】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电路连接
提供材料:电池 导线 灯珠 回形针 图钉 小木板
师:刚才我们有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已经通过个人尝试让他的灯泡亮了起来?他给大家展示一下好不好?
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让自己的灯泡亮起来?
我们有没有考虑一下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灯泡亮起来?你刚才的做法没能让灯泡亮起来会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这个问题并交流讨论一下
生1:我们只用了一根导线,没能像他那样用两根导线将灯泡的两端分别和电池的两端相连接。
生2:我们虽然用了两根导线但是都接到灯泡的一头了………
生3:可能我们电线没有捏紧………
………
师:现在再让你做一次,你知道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了吗?开始你的实验吧!
小组同学将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的经验,把手中的器材进行正确连接,简单地尝试几次,很快完成了电池+导线+灯泡的简单电路连接,灯泡亮起来脸上的笑容也洋溢出来,大家展示手中的简单电路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在通过修正自己大脑中的思维想要通过动手来实现目的,实验前的思维交流更加确认动手方向,而实际动手中仍然会出现需要尝试几次才能达成目标,这是一个调用前概念也许就是刚刚听到、看到和交流得到的知识来指导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这个环节中虽然动作思维(再度尝试的过程)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学生已经会运用思维去指导做,这已经具有形象思维的目的指向,表现在做的过程可以重复还原,基本可以形成初级概念――怎样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是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
(三)思维从事物的由表及里、从点到面的判嗤评砗椭鸩秸确加深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属于做思共生的先思后做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已经开始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早期他看电视时,可以说出好人、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有目的的技能训练即有思维指导的动手做,即是以思指引做,以做逐步完善思维到形成概念的过程。
【教学片段三】
简单电路的课堂教学――有开关的电路连接
提供材料:电池 导线 灯珠 回形针 图钉 小木板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使用电池、导线、灯泡这几种器材来实现简单电路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再来分享一下成功的秘诀。
请小组派代表拿着器材到实物展台上进行现场演示操作,边做边介绍一下秘诀。
生1:我们用两根导线将灯泡的两端分别和电池的两端相连接,注意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的两个端点。
生2:我们的方法是一样的,吸取了刚才的教训这次端点连接处我们手捏的都比较紧………
生3:我只用一根导线,灯珠的另一个端点直接和电池的正极接触也能亮………
………
师:刚才几位同学展示的方法有传统的,介绍了做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有新颖的,仅仅用了一根导线的节能环保方式,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视频,思考一下,简单电路的工作原理。
视频:介绍简单电路中电池的正负极、灯泡的结构和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向。
师:通过观看视频,我们来说说看刚才同学们自己组装的简单电路都是怎么工作的?
生1: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向负极流动,通过灯泡的灯丝就发热发光,我们就看到灯泡被点亮了。
生2:电路连接才能使电流这样流动……
师:如果你想控制这个灯泡,让它亮就亮让它灭就灭,怎么办?
生1:拿开电线,断开电路就行。
生2:加个开关!
师:怎么加个开关?加在哪儿?在你的记录本上画画图,试着看一看……
【分析】完成电路连接实现灯泡点亮已经变成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这个环节在多次技能训练的“做”上下功夫,其实就是抽象思维指导“做”的过程。
篇9
“不能够蕴涵不应该”——档案学学科体系
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是在档案学的发展中逐渐完善起来的,根据档案工作的不同方面、种类、角度,档案学从一门学科发展为以档案学为中心的一个学科群体。自档案学诞生以来,其学科体系始终围绕着档案与社会、档案与利用的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设定。吴宝康先生最早用描述性的语言概括了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档案学是由若干科学课目共同组成的,因此档案学实际上就是这些科学课目的总称。这些科目是:中国档案史、世界档案史、文书学、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档案文件公布学。”[3](p88)随着档案活动的开展,档案学不可避免地向其它学科涉足,一些新的科目如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文献鉴辨学、知识管理、档案计算机管理等等逐渐形成。由此,许多学者对档案学学科体系开始了重新设定,出现了“二分法”: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三分法”: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档案管理技术;[7](p82)“四分法”: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叙述档案学和辅助档案学,[8]还有些学者提出了“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学者们对档案学科体系的不同划分,成为一些人质疑档案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理由,即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暧昧,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范畴和话语体系。从理论上讲,一切对档案工作有利的研究都应纳入档案学研究的范畴,也正因此,档案学者们对档案学科体系有着诸多的划分。我们应该看到,每一种学科体系的设定和划分都是一个历史阶段人们对档案工作和现象认识的产物,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历史阶段性,意味着它必须始终面对来自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挑战。现论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要涉足其它学科领域审视档案学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改进,档案学体系的设定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档案学科不断成熟完善的一种标志。德国档案学者赫尔曼.鲁姆叔特尔认为,档案学与其它学科研究领域虽然交叉重叠,但是,档案学的独立性与协同性并不是一对矛盾,来自其他学科的挑战,正是档案学发展的加速器。[9](p213)事实上,并不独档案学科存在“借用”现象,其它临近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学、信息学都存在这一现象,这并未对这些学科的独立学科地位构成致命动摇。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吸收相关学科的成果。当前的症结集中体现在“不成熟的心理、理论和实践条件,很难使跨学科研究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反而使部分学术成果有悖于跨学科的价值取向。”[10]概而言之,档案学学科体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寻求到一个终极确定的答案,实属困难,正因如此,档案学学科体系不能支撑整个档案学独立的大厦,我们不能妄把档案学独立学科地位的支点归为档案学学科体系。档案学要想赢得尊严,就必须更加关注现实的档案实践问题,回到最真实的档案学之境来。
“应该蕴涵能够”——档案学学科功能
综上,档案学独立学科地位的支点既不取决于档案学学科属性,也不取决于档案学学科体系。那么能够标明档案学独立学科地位的支点究竟是什么?什么才能够支撑起档案学独立学科地位的大厦?换言之,档案学不能被其它学科所替代的决定性要素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决定性要素即是档案学无可替代的学科功能。笔者从“应该蕴涵能够”得出的结论并非是否定档案学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的重要性,这些基本概念和问题正是档案学学科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石,笔者此文之意在于凸显档案学科不可被替代的立足点正是档案学学科功能。“‘功能’即指事物的效用和价值,对一定的主体来说,功能是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应有意义和基本论据所在。因此,对功能、效用、价值的关注,是人们作为主体关注一定客体的着眼点。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即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的功效和可能起的作用。”[11](p26)那么,档案学的学科功能有哪些?这些功能对社会和人是否有用?对社会档案需求的满足程度如何?笔者认为档案学在档案活动中承担两种学科功能,一是解决人类档案利用难题,二是指导档案实践,二者是档案学必须存在的生命根基。第一,档案学的直接功能:解决人类档案利用难题。档案是人们在日常事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记录,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信息情报价值。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档案,如何满足人类的档案利用难题?档案学作为解决人类档案利用的必修课程,其最直接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向档案工作者传承档案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其蕴含的档案文化理念。指导人们解决档案利用难题,档案教学改革也必须能够体现出档案学的这一直接功能。在信息知识社会的今天,档案工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档案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正是有赖于档案学解决人类档案利用学科功能的有效发挥。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能忽视档案学在解决人类档案利用的过程中似乎陷入了瓶颈,档案学帮助人们解决档案利用的学科功能并未真正发挥效用,多次档案教学改革成果也不明显。档案学在教学实践中价值弱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重理论轻实践,操作知识过少,部分理论滞后或超前于档案实践,尤其是一些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并未给档案学直接学科功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档案学直接功能的实现。第二,档案学的间接功能:指导档案实践。社会对档案学的歧视以及很多档案人不自信的很大原因在于档案学面对档案实践应用的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大大弱化了。也就是说,档案学危机的终极根源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档案学不能对档案实践有效指导,人们就有充分理由对其提出质疑。我们必须注意到,档案学者深思熟虑的理论成果多被实践者束之高阁,而实践者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依旧束手无策。“理论脱离实践”成为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完全脱离实践的档案理论不仅很难保证其正确性、科学性,也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由此形成的理论只能是经院派理论,没有实现的土壤,因此,档案理论必须源于实践。可以说,创建档案学理论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档案实践服务。虽然档案理论必须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档案理论可以直接用于实践。指导档案实践的功能,更多的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并非是直接的、具体的档案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恰恰是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档案学理论更能指导实践。从各学科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学科理论并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意识和观点,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正确的观念。至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理论的能力所及。具体到档案学来说,它不可能仅以档案实践中的具体情境为研究对象,因为适用于指导某种档案情境下的理论,必然会脱离另外情境及其它档案实践者的需要,这也违背了理论所固有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本质。过于具体的档案学理论构建“往往偏重于档案实践,从而失去了主体意识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失去了档案学的学术尊严”[12]。档案学的教学改革不能过于强调操作技能实践,不利于档案学独立学科地位的形成。当下,我们的档案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很大原因不在于理论性过强,过于抽象,而恰恰在于它的理论性过差,概括性不强,不能真正发挥深化认识,指导档案实践的功能,从而动摇了档案学的学科地位。
本文作者:张江珊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篇10
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