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9 06:4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汇储备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外汇储备;决定机制;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早在2006年9月末就突破万亿美元,至2009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19537.41亿美元。历年外汇储备表显示,在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甚至在几个年头还是负值。但随着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高速发展,以及我国长年内需不足,导致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且增长的速度快,强度大,详见下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9—2000年,由于亚洲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资本流入增长较少;但2001年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速加大,2003年突破千亿美元,进入2006年,在我国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不但未减反而继续上升,第一季度增加562亿美元,总规模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2007—2008年,外汇储备更是以每年近5000亿的增速增长。
美国《纽约时报》的社论曾用“中国的里程碑”来评论中国万亿外汇储备。中国坐拥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国力的具体表现,也为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上佳的安全系数,尤其是对日后中国放宽资本金,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可起护航作用。近两万亿美元巨额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但是,如果外汇储备构成不合理或者增长超过适度区间,就不可避免地降低资源使用效率,甚至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模型建立及分析预测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普遍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确定,在国际有关外汇储备规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实际,考虑代表性变量:外汇储备(FR)、出口规模(IP)、贸易差额(IOP)、年均汇价(A)、实际利用外资情况(BD)、外债余额(DEB)。由于个别因素2008年的数据还未公布,所以选取数据区间为1984年至2007年。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及其影响力大小,模型形式为:
FR=α+β1IP+β2IOP+β3A+β4BD+β5DEB
(一)模型的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OLS估计,最初结果如下:
FR=25.925+1.183IP+0.577IOP-1.103A+0.316BD-0.255DEB
由于R2近似等于1,而且F=906.464,远大于F0.05(5,16)=2.85,故可以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上述5个解释变量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但是变量IOP、BD、DEB的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值较小,未能通过检验,故可以认为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另外,外债余额(DEB)的系数为负值,与实际的经济意义相悖,表明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二)消除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法)
1.运用Eviews软件,计算出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从下面的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FR与IP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913;BD与A的相关系数为0.9548;IP与DEB的相关系数为0.9284。
2.确定初始模型
运用OLS方法逐一求FR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外汇储备(FR)与出口总额(IP)的线性关系最强,效果最好,因此,选择初始回归模型结果为:
FR=-599.7237+1.104153IP
3.逐步代入解释变量IOP、A、BD、DEB进行回归
经过逐步回归,得出几例比较好的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结合t值、P值、可决系数R2、F值、DW值等综合指标的考虑,得出模型(1)为最优回归模型,并且解释变量的符号符合实际的经济含义,从而我们得到的最优模型为:
FR=-94.082+1.1788IP-1.0088A
即:当年出口额、年平均汇价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178887、1.008839,常数项为-94.082。并且模型显著通过了各项统计学检验。
(三)经济分析
1.基于上面的回归模型,出口总额(IP)是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决定因素,出口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将引起外汇储备增加1.1788个单位。我国的出口总额从1984年的261.40亿美元连年上升至2008年14285.5亿美元,增速相当迅猛。由于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缓慢,因此只能依靠连年保持30%以上的出口增速来支撑国民经济的高速运行,这就导致了经常项目顺差的不断扩大。
2.汇率(A)变动也是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决定因素,结合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水平的变动,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是有管理的,这意味着必要时中央银行可以入市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干预。一般地,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干预的目的在于减少汇率大幅度波动给实质经济发展带来的干扰,而非改变汇率的长期走势。目前,人民币汇率逐渐走低,吸引国际游资的进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增加。
(四)模型预测
前文得出的回归模型:FR=-94.082+1.178887IP-1.008839A
首先,对模型进行回顾预测,预测区间为1996年至2007年,将各年的出口总额和平均汇价代入模型,得出逐年的外汇储备预测值,再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拟合效果如图1,模型的预测效果相当不错。
其次,利用有条件的预测方法对2008年的外汇储备进行预测,并与实际的数据进行对比。2008年中国出口额14285.5亿美元;平均汇价为:694.44。将其代入到回归方程,得到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的预测值为:16051.91。2008年底我国实际外汇储备额为19460.3亿美元,实际值比预测值高出了3409亿美元,这说明如果按照模型预测的增长趋势,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远远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
三、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正、负效应
首先,从积极方面看,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增强货币当局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能力,同时为正在进行的贸易和金融改革(特别是资本账户自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条件,减少这些改革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另外,自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除少数年份外,我国国内需求总体上较为疲软,甚至在较长时期内为通货紧缩所困扰。过去几年里,通过外汇储备积累而实现的基础货币供给,对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其次,从消极的方面看:
1.外汇储备过高,加大,美、日和欧盟的许多国家相继在不同场合要求人民币升值,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弱化,出口增长放慢;另外,人民币汇率的强大升值压力,为投机者提供了稳定的汇率预期,不断有国际“热钱”资本潜入国内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导致外汇储备虚增,使国内资本市场聚积更多的风险隐患。
2.高额的外汇储备,改变了货币供应机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而外汇占款是构成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了基础货币量的增加,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外汇占款,中央银行往往只能采取被动冲销措施,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货币供给。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的压力不断增强。尤其当出现回收货币的速度跟不上外汇占款增加的速度时,对冲操作效果不明显,且可供操作的工具又有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等于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的国债和美国财政部债券。目前,美国国债的平均收益率远低于国内的平均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此外,我国在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同时每年还以高成本从国外大量引进外资和借取外债,等于是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同时,还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金,其潜在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4.巨额的外汇储备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根据IMF的有关规定,成员国发生外汇收支逆差时,可以从“信托基金”中提取相当于本国所缴纳份额的低息贷款,如果成员国在生产、贸易方面发生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时,还可以获取相当于本国份额160%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也较优惠。相反,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这些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国家提供帮助。
四、对策建议
(一)控制外汇高速增长的政策建议
1.减少外贸顺差的税收政策,如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等。这一对策的主要好处是比较符合国际贸易组织规则,并可根据情况随时调整。通过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出口,减少贸易顺差从而减慢外汇规模的增长速度。
2.减少外币热钱流入及外汇投机的税收政策,如酌情开征外汇交易税(托宾税,TobinTax)。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自资本项目或热钱流入,开征外汇交易税对于热炒人民币升值有釜底抽薪的作用;而且如所征收的外汇交易税能用于社会安全保障基金或其他公益项目,这一措施有一举两得的好处。开征外汇交易税有操作上的困难,并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有负面影响,而主要障碍恐怕还是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中对于自由贸易及自由市场的信奉。
(二)减小高额外汇储备负效应的政策建议
篇2
一、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及演变
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及之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影响下,二次大战后国际储备缓解一国外部脆弱性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战后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一国出口变动性作为计算各国份额的五个因素之一,这是国际组织将一国对外贸易与国际储备联系起来的最早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提出一国的储备规模应该与贸易量呈线形挂钩,储备/进口比(以下为R/I)应成为规模适度性的衡量指标。IMF于1953年应联合国要求首次计算储备规模的适度水平,其研究人员指出一国储备规模适度性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关系,而是与国际信贷体系有效性、汇率模式、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合理程度、政策目标及国家发展程度相关联。1958年,IMF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由于对外贸易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储备规模首先应与贸易额相联系,并且通过比较总结出各国倾向于将R/I比保持在30%-50%的水平上。特里芬认为30%底限太低,建议将最低比例提高到35%。1966年Heller首次在储备规模适度性分析上引用边际效用及边际成本的方法,即一国为了拥有在出现收支赤字时具有稳定消费及产出的效用必须付出机会成本(即储备收益率与资本收益率之差),储备规模应为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但是由于各国中央银行毫无例外的属于风险规避型,关于机会成本的研究缺乏实证支持。总之,关于国际储备规模适度性的研究并没有定论,也没有各国应该保持多少储备才合适的统一指标。
在实践中,满足三个月进口量的储备额由于简单明了、易于计算和衡量而被普遍采用。然而这并非是一个完美的衡量指标。随着国际收支内容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及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国际金融机构和学术界不断提出补充性意见,试图找出度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新方法或新模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带来了经验教训,让各国看到通过合理的资产及负债匹配管理降低一国资本抽逃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对国际储备规模性研究的又一次。格林斯潘(1999年)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必须考虑到资本流动的重要性,储备必须包括短期外债的数量。Bussiere和Mulder(1999)通过对IMF早期预警系统(EarlyWarningSystems,EWS)的分析得出保持高的流动性将降低当国内经济出现危机时抵御外部袭击的脆弱性,主张储备数至少得保证能偿还短期外债。Feldstein(1999)认为以进口来衡量储备规模的传统观点忽略了货币危机是由资本流动引起而不是贸易融资引起的事实,而大量的储备能降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提高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当一国货币高估,该国应持有更大数量的储备。许多货币危机有力地证明了持有大量储备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抗冲击的能力较强。
前阿根廷财政部长PabloGuidotti提议各国将自身的外部资产和外债进行比配管理,即储备需能保证偿还在一年内需要偿还的外债。格林斯潘对此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建议学习商业银行的风险流动性方法,即计算在所有外部资产及债务的组合之下一国外部流动性状况,选择有95%可能性保证近一年内外部流动性能满足需求的储备水平。两人分析的落脚点是对一国储备的外部需求。
二、储备量适度规模分析模型
对一国储备的需求有来自外部的,如外债及利润汇回,也有内部的,如境内机构资金外逃。在考察了各种储备理论后,我们认为以进口、短期外债、M2三个指标来衡量储备适度规模较为合理。
第一个是R/I比。尽管储备至少满足3个月进口额的衡量标准并不完美,但仍是一个广泛被采用的比例。进口会带来对外偿付义务,的确是未来消耗储备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考虑储备规模大小时,应该考虑进口状况。现在一般认为,外汇储备能满足3-6月的进口额为宜。
第二个因素是储备与短期外债比(R/STED)。短期外债是一国在近期需偿还的外部债务,为了保持必要的对外偿债能力,持有相应数量的储备是必须的。许多关于20世纪90年代危机预测的实证研究得出短期外债与储备比是决定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太低的比例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该比例较低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均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其中韩国1996年持有的储备仅为短期外债的54%。危机之后,韩国开始重视增加外汇储备,当前韩国持有的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四,为2050亿美元。以R/STED衡量国际储备规模的做法已获得广泛认可,实践上也具有很高的合理性。一般认为储备至少应该满足短期外债数。从实际情况来看,实行管理浮动及固定汇率的国家中该比例较浮动汇率国家高,以1999年底为例,前者比例是283%,后者比例是159%。
第三个指标是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在EWS中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作为一个金融危机预测指标。由于M2代表着境内机构及个人提供了购买国外资产的必要国内流动性,因此M2的大小隐含着国内企业或个人资产转移的潜在风险。当公众对一国货币的信心下降,资本外逃就会增长。虽然为了防止资本外逃时对储备的过度消耗,理论上最理想是持有与M2等量的储备,但是考虑到储备具有持续上升的边际成本的特点,最佳储备量不并需要满足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对于实施盯住汇率及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这个比例控制在10%-20%即可;对于浮动汇率国家,在5%-10%之间即可。不过,对于经济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健及政治稳定的国家,资本转移的可能性较小,这个比例可以相应下调。
三、将模型用于分析我国的储备需求
我们认为对我国储备的需求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因素,以上三个比例基本能反映了这两种需求量。现以2004年度有关数据来测量我国需要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
据海关统计,我国2004年全年进口额为5614亿美元,按3-6个月进口量计算得出1403.5-2807亿美元。
2004年末我国M2为25.32万亿元,采用M2的10%-20%比例计算得出3059.3-6118.6亿美元,再考虑到我国国家风险0.43[1],得出1315.5-2631.0亿美元。鉴于我国实施资本管制,资本外逃的数量较低。从最常采用的反映资本外逃数的净误差与遗漏数来看,我国在1994年至2004年期间资本外逃平均为147.5亿美元。在1997年人民币面对巨大贬值压力时资本外逃也不过为169亿美元。因此,结合近几年资本外逃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指标我国可以取下限,即1315.5亿美元。
2004年末我国短期外债余额1043.1亿美元,未来1年内到期的中长期转短期余额为74.35亿美元,2004年度外方投资收益汇出为226.8亿美元,应付外方股利和未分配利润中外方享有部分为328亿美元(此指标为2003年末统计数,2004年末数据未获得,考虑对整体影响不大,可替用),几项加总为1672.25亿美元。
以上三项合计为4391.25-5794.75亿美元。这个数字可以说是我国为了保证正常对外流动性所必须持有的较为适度的储备规模。这个数字也许会引起争议,不过它的计算思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四、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并未明显过剩
2004年的实际外汇储备额6099亿美元与以上根据2004年度的有关数据测算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相比,可以发现虽然要多些但并未明显的过多。
我们认为,考察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情况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须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下进行,单单考虑我国自身情况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
1.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出现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势头。二战后初期,除美国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几乎没有外汇储备,根本谈不上满足三个月进口量的储备规模。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恢复,全球外汇储备开始逐步增长,到1960年,全球储备资产(除去黄金储备,下同)达到220.64亿美元,刚好能满足两个月的进口,工业化国家持有153.01亿美元,能满足2.09个月的进口额,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仅能满足1.77个月。到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水平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上升到满足2.36个月的进口量,而发达国家则微幅下降为2.05个月。到1990年,全球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满足三个月进口量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能满足4.25个月进口,发达国家为2.71个月。到1995年,全体发展中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量首次超过工业化国家,储备规模为5.07个月进口额,工业化国家仅为2.53个月。到2003年底,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已能满足8.52个月的进口,而工业化国家仅为2.98个月。整体上来看,自1960年以来,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在2-3个月进口量的规模,变化不大(如果不考虑日本在内,整个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水平是净下降的);而全体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则从不到2个月进口水平,上升至能满足近9个月的进口,规模增加了近5倍。
2.横向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在高储备国家中位置居中。从2004年末的外汇储备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能满足13个月的进口,而日本是22个月,中国台湾省为17.3个月,俄罗斯为13个月,印度为16.5个月,韩国为10.5个月。从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为37%,日本为17.6%,俄罗斯为17.6%,印度为19.8%,韩国为29.2%,中国台湾省为79.2%,新加坡为120%。综合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在高储备国家中居于中间位置,还不能说是严重过剩。
3.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表明,按满足3个月进口之需衡量外汇储备是否适度已经不再适用。在1996年,泰国持有外汇储备能够满足7月进口之需,印度尼西亚能够满足5个月,马来西亚也能满足4个多月,但是他们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危机首先在外汇储备相对更充足的泰国发生。尽管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未能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在国际上仍一直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充足的外汇储备水平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重要的是如何衡量外汇储备是否充足和适度,除了考虑进口因素外,也要考虑债务特别是到期债务量、国外投资者收益汇出及未分配利润、潜在的资本外逃等因素。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尽管外汇储备能够满足超过3个月的进口额,但是如果考虑到以上因素,则都显不足了,这也就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具体到我国,尽管我国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一直为贸易顺差,为弥补或防止贸易逆差的外汇储备似乎并无实际需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借有大量的外债,每年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另外,经过多年的利用外资,在我国的外资存量已超过2000亿美元,外商投资每年获得的投资利润以及未分配都比较客观;此外,由于众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潜在的资本外逃对外汇需求也很巨大。因此,对于如何衡量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时绝不能单看进口规模,而实际上我国外汇储备需要应对的可能不是贸易逆差时进口的支付需要,而是要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资本流出。
总之,尽管从理论上难以确定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具体金额,但是毫无疑问,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是与有关国家相比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算严重过剩,从存量来看,外汇储备的少量过剩不会引起较严重问题;二是今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改变了过去单一盯住美元的做法,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实行将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并逐渐引导市场的预期向供求均衡方向发展,央行也能从维护人民币对美元固定汇率中渐进抽身,从而最终遏制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Flood,RobertandNancyMarion,2002,“HoldingInternationlReservesinanEraofHighCapitalMobility”,IMFWorkingPaper
2.Wijnholds,J.OnnoDeBeaufortandArendKaptenyn,2001,“ReserveAdequacyinEmergingMarketEconomies”,IMFWorkingPaper
3.Disyatat,Piti,2001,“Currencycrisesandforeignreserves:asimplemodel”,IMFWorkingPaper
4.Eichengreen,BarryandDonaldJ.Mathieson,2000,“TheCurrencyCompositionofForeignExchangeReserves:RetrospectandProspect”,IMFWorkingPaper
5Heller,Robert,1966,“OptimalInternationalReserves”,EconomicJournal,No.76.
6Bussiere,MatthieuandChristianMulder,1999,“ExternalVulnerabilityinEmergingMarketEconomies:HowHighLiquidityCanOffsetWeakFundamentalsandtheEffectsofContagion”,IMFWorkingPaper
7.有关数据主要来自IMFSTITISTICS、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和《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等
[1]采用ECONOMIST的数字
三、将模型用于分析我国的储备需求
我们认为对我国储备的需求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因素,以上三个比例基本能反映了这两种需求量。现以2004年度有关数据来测量我国需要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
据海关统计,我国2004年全年进口额为5614亿美元,按3-6个月进口量计算得出1403.5-2807亿美元。
2004年末我国M2为25.32万亿元,采用M2的10%-20%比例计算得出3059.3-6118.6亿美元,再考虑到我国国家风险0.43[1],得出1315.5-2631.0亿美元。鉴于我国实施资本管制,资本外逃的数量较低。从最常采用的反映资本外逃数的净误差与遗漏数来看,我国在1994年至2004年期间资本外逃平均为147.5亿美元。在1997年人民币面对巨大贬值压力时资本外逃也不过为169亿美元。因此,结合近几年资本外逃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指标我国可以取下限,即1315.5亿美元。
2004年末我国短期外债余额1043.1亿美元,未来1年内到期的中长期转短期余额为74.35亿美元,2004年度外方投资收益汇出为226.8亿美元,应付外方股利和未分配利润中外方享有部分为328亿美元(此指标为2003年末统计数,2004年末数据未获得,考虑对整体影响不大,可替用),几项加总为1672.25亿美元。
以上三项合计为4391.25-5794.75亿美元。这个数字可以说是我国为了保证正常对外流动性所必须持有的较为适度的储备规模。这个数字也许会引起争议,不过它的计算思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四、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并未明显过剩
2004年的实际外汇储备额6099亿美元与以上根据2004年度的有关数据测算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相比,可以发现虽然要多些但并未明显的过多。
我们认为,考察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情况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须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下进行,单单考虑我国自身情况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
1.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出现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势头。二战后初期,除美国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几乎没有外汇储备,根本谈不上满足三个月进口量的储备规模。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恢复,全球外汇储备开始逐步增长,到1960年,全球储备资产(除去黄金储备,下同)达到220.64亿美元,刚好能满足两个月的进口,工业化国家持有153.01亿美元,能满足2.09个月的进口额,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仅能满足1.77个月。到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水平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上升到满足2.36个月的进口量,而发达国家则微幅下降为2.05个月。到1990年,全球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满足三个月进口量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能满足4.25个月进口,发达国家为2.71个月。到1995年,全体发展中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量首次超过工业化国家,储备规模为5.07个月进口额,工业化国家仅为2.53个月。到2003年底,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已能满足8.52个月的进口,而工业化国家仅为2.98个月。整体上来看,自1960年以来,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在2-3个月进口量的规模,变化不大(如果不考虑日本在内,整个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水平是净下降的);而全体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则从不到2个月进口水平,上升至能满足近9个月的进口,规模增加了近5倍。
2.横向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在高储备国家中位置居中。从2004年末的外汇储备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能满足13个月的进口,而日本是22个月,中国台湾省为17.3个月,俄罗斯为13个月,印度为16.5个月,韩国为10.5个月。从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为37%,日本为17.6%,俄罗斯为17.6%,印度为19.8%,韩国为29.2%,中国台湾省为79.2%,新加坡为120%。综合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在高储备国家中居于中间位置,还不能说是严重过剩。
3.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表明,按满足3个月进口之需衡量外汇储备是否适度已经不再适用。在1996年,泰国持有外汇储备能够满足7月进口之需,印度尼西亚能够满足5个月,马来西亚也能满足4个多月,但是他们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危机首先在外汇储备相对更充足的泰国发生。尽管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未能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在国际上仍一直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充足的外汇储备水平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重要的是如何衡量外汇储备是否充足和适度,除了考虑进口因素外,也要考虑债务特别是到期债务量、国外投资者收益汇出及未分配利润、潜在的资本外逃等因素。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尽管外汇储备能够满足超过3个月的进口额,但是如果考虑到以上因素,则都显不足了,这也就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具体到我国,尽管我国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一直为贸易顺差,为弥补或防止贸易逆差的外汇储备似乎并无实际需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借有大量的外债,每年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另外,经过多年的利用外资,在我国的外资存量已超过2000亿美元,外商投资每年获得的投资利润以及未分配都比较客观;此外,由于众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潜在的资本外逃对外汇需求也很巨大。因此,对于如何衡量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时绝不能单看进口规模,而实际上我国外汇储备需要应对的可能不是贸易逆差时进口的支付需要,而是要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资本流出。
总之,尽管从理论上难以确定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具体金额,但是毫无疑问,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是与有关国家相比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算严重过剩,从存量来看,外汇储备的少量过剩不会引起较严重问题;二是今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改变了过去单一盯住美元的做法,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实行将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并逐渐引导市场的预期向供求均衡方向发展,央行也能从维护人民币对美元固定汇率中渐进抽身,从而最终遏制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Flood,RobertandNancyMarion,2002,“HoldingInternationlReservesinanEraofHighCapitalMobility”,IMFWorkingPaper
2.Wijnholds,J.OnnoDeBeaufortandArendKaptenyn,2001,“ReserveAdequacyinEmergingMarketEconomies”,IMFWorkingPaper
3.Disyatat,Piti,2001,“Currencycrisesandforeignreserves:asimplemodel”,IMFWorkingPaper
4.Eichengreen,BarryandDonaldJ.Mathieson
,2000,“TheCurrencyCompositionofForeignExchangeReserves:RetrospectandProspect”,IMFWorkingPaper
5Heller,Robert,1966,“OptimalInternationalReserves”,EconomicJournal,No.76.
篇3
1.外汇储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而其带来的货币超发的负面影响却已十分明显近年来,外汇储备在迅速增长的同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有所提升,包括支持战略资源和高精尖机械设备进口、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参与创建社保基金等,但其大部分仍配置在国外金融资产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同时,外汇储备增长伴随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并成为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重要诱因。尽管央行通过发行票据对冲了部分基础货币扩张,但只是延缓了这部分货币进入经济系统的时间而已。
2.美国国债预计长期维持低利率,实际价值存在贬值风险,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安全从必要性看,随着美国债务存量不断扩大和社会保障等强制性支出大规模增加,只有维持低利率才能保证债务利息支出不致过度上升,从而为美国扩大国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自主性支出腾出一定空间。从可能性看,尽管美联储不能直接购买财政部债券,但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抬升联邦债券价格、压低债券到期收益率并为其创造较高流动性,从而为财政部在一级市场以较低利率、较高价格发行债券提供可能性。1980年1月以来,美国国债利率在震荡中呈下降态势,目前处于历史低位。
3.我国对外资产以外汇储备为主,对外负债却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资产收益率明显低于负债付息率2012年末,储备资产占我国对外资产的比重为65.5%,其中外汇储备占比64%;对外直接投资占比仅为9.7%。而外商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负债的比重则为62.8%。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外汇储备在我国对外资产中占比过高。这导致我国对外资产收益率明显低于负债付息率。
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目标
一是处理好外汇储备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要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的联系,消除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避免货币超发风险;另一方面,要增强外汇储备对实体经济发展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作用。二是在坚持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基础上,促进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适度多元化,降低美国国债实际价值贬值带来的外汇储备安全风险。三是处理好外汇储备与对外资产的关系。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在对外资产中的比重,提高对外资产收益率。上述目标中,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的联系最为紧迫。否则,外汇储备结构越优化,对外资产收益率越高,利润汇回越多,货币超发的风险就越大,对实体经济的干扰也越大。增强外汇储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最为重要。否则,对外资产收益再高也只是一堆纸币,不能充分发挥其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功能。实现第三个目标的关键不在于使外汇储备放弃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转而追求高收益、高风险资产,而在于调整对外资产结构、提高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比重。这有赖于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弱化企业和个人在对外投资渠道不足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所产生的结汇冲动,从“藏汇于国”逐步走向“藏汇于民”。因此,实现第三个目标需要较长时间,近中期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应主要关注前两个目标。
(二)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国际经验
日本、韩国等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汇储备迅速积累阶段,曾不同程度地面临我国当前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它们在保持对外汇市场干预能力的同时,在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扩张的联系、增强外汇储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及适度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提高储备资产收益率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三)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思路
1.三管齐下化解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货币超发风险一是通过扩大进口,加快“走出去”,扩大资本账户开放,推动机构和个人境外金融投资及对外贷款等,促进国际收支走向基本平衡,减少外汇净流入压力,逐步实现外汇储备微增长乃至零增长。二是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提高汇率对外汇市场供求的调节作用,减少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必要性及由此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压力。三是改革外汇市场干预机制,由财政部使用人民币和人民银行使用外汇共同出资成立“外汇稳定基金”。人民币以发行“外汇稳定基金债券”为主要来源。在某一时点后,人民银行通过该基金对外汇市场进行有效干预以实现汇率目标,不再通过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吸纳超额外汇。鉴于国际收支走向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的联系又十分迫切,因此建议先进行外汇市场干预机制改革。同时,鉴于未来较长时期外汇可能仍以净流入为主,因此外汇稳定基金中人民币应是主体。
2.除外汇稳定基金外的外汇储备分为三部分,分别用于履行外汇储备传统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提高投资收益第一部分为“基础储备”,主要满足国际收支融资、抵御外部风险、保持市场信心等外汇储备传统功能。该部分应坚持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的原则,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和机构债,适当增加对欧元优质资产及其他高信用级别债券的投资。该部分继续由央行掌握并委托国家外汇管理局经营,是外汇储备的主体。第二部分为“战略储备”,主要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用于四个方面:一是设立战略进口基金,扩大紧缺能源资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提高战略物资储备规模;二是注资开发性金融机构,提升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或设立新的投资机构,对开发境外战略资源和转移成熟产能的投资活动给予扶持;三是扩充社保基金,增强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四是增强援外能力,加大经济外交力度,通过由财政部向央行购买该部分外汇储备的方式,将其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剥离转归财政部掌握,并与相关政府部门(如商务部、外交部等)共同管理,或继续由央行掌握并委托相关政府部门管理。第三部分为“收益储备”,主要用于提高投资收益。应针对该部分制定专门的投资基准,适当追求高收益率,允许投资公司债、股票等资产。该部分储备可分别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司经营。针对该部分储备,应建立长期绩效考核机制,注重长期平均盈利而非一时得失。
三、小结
篇4
外汇储备不是财政收入
无论是在“银行概览”和“货币概览”中,还是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国际收支表”中,外汇储备都是作为资产(国外净资产或储备资产)计入的,于是,在实施强制结售汇的我国,当大部分外汇储备为官方储备时,很多人都认为,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一样,是政府资产或者国家资产,自然可以作为政府收入来使用。事实上,用外汇储备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就是按照这种观点进行的一种操作。然而,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企业和居民交纳的税款,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因而构成政府收入或者政府资产,而外汇是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所得,在强制结售汇条件下,企业必须把所得外汇卖给指定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在外汇市场上将超过头寸限额的外汇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取得外汇的同时,要增加相应数量的本币发行。可以说,央行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从企业和个人手中取得(购买)的,因而外汇储备成为央行的资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官方外汇储备表面上是一种铸币税,似乎可以构成政府收入。然而,铸币税通常是指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发行,而过多的货币发行迟早会带来通货膨胀,因而,超经济发行的货币被称作通货膨胀税。这实际上是对老百姓的一种掠夺。外汇储备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区别在于通货膨胀是直接的和公开的,外汇储备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可见,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不同,财政收入是真实的政府收入,外汇储备不仅不是政府收入,而且是央行对老百姓的负债,在银行的账户体系中,一方面记作资产,另一方面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负债项目存在。自从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讲了“谁要使用外汇储备都得拿钱来买”以后,这一点似乎有了一点认识,否则,财政部也不会发债购买,但在上述的部门争夺中仍然可以看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或者说,其中的风险并不由各部门承担,因而,大家才来争食这块“唐僧肉”。
反思外储的投资
有人把中国与日本相比,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与日本不同,因为日本政府有大量国外债权,而中国却借了不少外债,据此断言,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多,其实,更为重要的区别和判断依据在于,日本外汇储备的巨大规模和不断增长是市场交易的产物,而中国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再加上,央行是外汇市场上的最大买家,其外汇储备的巨大规模和不断增长,则是央行管制的结果。如果再考虑到中日两国国情、国力、发展水平、体制结构的不同,以及外汇储备本身来源、结构和使用效率的差异,巨大的储备规模在日本也许不是个问题,而在中国则成为经济内外失衡的集中表现。
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引起了内外经济失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于是,有人又把多余的外汇储备当作不良资产,急急忙忙地要加以处理,目前的一些做法中不能说没有这种想法的印记和痕迹。其实大谬。所谓不良资产,在实体经济中表现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无法清偿的呆滞资金。外汇储备是一种尚未使用或者低效使用的重要资源,不仅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而且具有较大的盈利性,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和如何使用。怎么能与不良资产划上等号呢?外汇储备过多,带来了很多问题,应当认真对待,但绝不是可以随意扔掉的包袱,怎么能当作不良资产来处理呢?
把一部分外汇储备拿来投资是一个重要选择,但也必须慎重从事。提出“走出去”的方针是对的,但一开始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否则会造成巨大损失;对外投资的主体和方式也必须有所选择,否则,还会重蹈覆辙。君不见,中航油在新加坡的石油生意亏大发了,五矿公司的铜交易也是赔本买卖。为什么国有垄断大公司的海外投资很多都不成功,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究竟是制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是何主何从,总该心里明白;一次失误尚有情可原,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就不得不改弦更张,另作他图。我们有这种考虑和准备吗?
治本之策在减少外储供给
外汇储备持续积累,当然要扩大其使用渠道,不过,应当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和总体的安排。需要指出的是,扩大外汇需求是一个方面,是解决“流”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源”的问题,减少供给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只有标本兼治、源流相济,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不过,还得从长计议,目前的问题也非短期所致,而是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长期实施的必然结果,其解决也非一日之功。如果我们把可贸易品部门(以制造业为代表)和非贸易品部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发展作一比较,其问题就不难明白。
改革开放以前,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重生产、轻消费的计划方针下,服务业长期受挤,严重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其发展有所加快,但落后状态至今尚未、也无法根本改变。尽管中国经济普查修正了以前的统计数据,服务业的比重有了提高,但到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40.67%,2005年下降到40.26%。而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04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35%,同年,印度和低收入国家占52%,中等收入国家占56%。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是,服务贸易集中于传统服务部门,运输出口服务的迅速增长就是证明,而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却是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行业。从1982-2005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年平均增长15.9%,明显低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出口额在全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下,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务贸易长期逆差,2006年上半年的逆差就达56.9亿美元。
篇5
关键词:外汇储备;巨额储备风险;外汇储备管理
一、 对外汇储备的认识
目前针对如何管理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许多学者或实务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想法,但由于缺乏对外汇储备的正确理解,导致一些建议不可行,或相互矛盾。因此,在讨论外汇储备管理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外汇储备的内涵。
外汇是央行的一种资产,其对应的负债主要是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的存款,这意味着外汇的增加同时导致了国内人民币的增加,所以外汇是不能直接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因为这相当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通胀。
外汇是我国对国外的一种债权(主要指贸易顺差产生的,不是借外债),外汇相当于国外发行的“债券”,国外用这种“债券”换回了我们的产品、服务,当然我们可以用这些“债券”在将来从国外买回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债券”贬值了,我们买回来的少了,就受损失了,如果“债券”升值了,买回的多了,我们就盈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持有外汇意味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
拥有外汇相当于为国外的铸币税作贡献。铸币税实质上是对货币发行并保持货币信用的一种补偿,拥有他国的货币数量越多,对该国铸币税的贡献就越大。目前,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资产,因此美国是从铸币税中获益最多的国家。
外汇储备对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至关重要。外汇储备是保障一国汇率体制稳定、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清偿支付的必要措施。外汇的增加主要由贸易顺差、借债、直接投资等组成。我国汇率体制实质是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央行对外汇资产统一管理,企业进口、对外投资、归还国外债务、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都需要兑换外汇,因此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储备量,否则会产生支付危机。
二、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外汇储备对稳定一国的货币汇率体系,平衡国际贸易收支非常重要,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
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外汇的主要资产是美元资产,在美元贬值时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会大大缩水。由于资产金额巨大,进行币种调节的空间也很有限。近两年来,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贬值20%左右,由此产生的损失数百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挤压货币政策的空间。外汇占款的增多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却增大了本币升值压力;相反,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须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又强化了通货膨胀。因此央行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产生冲突。
高外汇储备显示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容易造成本币升值预期。本币升值往往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本币升值导致本币资产价值高扬,易形成资产泡沫化;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作为主要证据,对人民币值施压;国际投机者将此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据,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反过来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高额的外汇储备需要付出巨额的机会成本。即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另外,我国是急需资金的国家,而把外汇以较低的利率借贷给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没有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潜力。
三、 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原则
外汇储备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贸易体系下的产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来自外界的冲击,促进本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外汇储备管理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应该多元化。可以按照下列原则(1)根据进口商品、劳务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确定币种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2)选择储备货币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它的收益率,同时必需考虑它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3)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的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例如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富余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一些国家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多元化投资较为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财政部通过全资控股淡马锡,运用政府注入的资本在全球投资,其股东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8%。日本由于本国资源缺乏,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了战略物质储备,目前日本是石油储备最为充足的国家之一。
四、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
外汇储备管理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合理规模内的外汇储备管理;二是超过外汇储备需要以上的外汇资产运用。对于前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汇率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相应的,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
1.合理外汇储备的管理
篇6
论文文摘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目前稳居世界第一位。巨额的外汇储备应该怎样管理呢?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整理和分析了一些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国际外汇储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如下图所示,1994-1997年,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约297亿美元。1998-2000年收到东南亚危机的影响,增长放缓。2001年至今,外汇储备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直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8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282.4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如此迅速呢?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自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为负值以外,其它年份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连年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另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各种投资资本流入中国。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外商投资的政策性优惠等很多原因也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
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我国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地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财政部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更没有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外汇储备的专门管理。所以,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集中于货币当局,其他经济主体都只能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持有外汇储备。这种外汇管理体制产生于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对于我国目前的高额外汇储备不适应。2007年4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公告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三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得以调整,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采取方式按照国家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者购汇进行相关的境外理财投资。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正在向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一是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界定问题。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也有人认为人均外汇储备还相当低。在界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问题上仍然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其二是储备管理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为稳定汇率,央行进行持续性、大规模的外汇冲销,必然会受到财政政策的制约,人民币的内生性加强,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其三是外汇储备的合理运用问题。我们必须实现大量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运用外汇储备,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其四是储备管理中的法律保障问题。目前的《人民银行法》仅仅规定了外汇储备由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对储备资金的使用方向、管理程序、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却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其他任何法律条文对此加以明确。缺少法律保障,外汇储备的管理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据,不利于规范管理,运营风险较大。
三、典型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管理模式
国际上有很多典型的成功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和美国采取的双层次的外汇管理体系,新加坡和挪威采取的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的外汇平衡操作担当,以及国际局的后援担当两个部门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外汇平衡担当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得到财务省批准,而后援担当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日本银行把大量买人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另外,日本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大量集中在国家手中,而是“藏汇于民”。数额庞大的民间藏汇不仅分散了日本央行的风险,也让日本国民的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
2美国
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进行,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金融政策制定的,美联储则负责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及执行。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他们共同协作,保持美国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具体的外汇市场干预操作始于1962年,由纽约联储银行实施,它既是美联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财政部的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各自拥有美国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财政部主要通过外汇平准基金来管理外汇储备,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来管理外汇储备。
3新加坡
新加坡采取“三驾马车”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方式,即财政部主导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Te-masek)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体制。所谓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GIC专门负责外汇储备的长期管理,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几乎都在海外,投资领域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它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大规模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据统计,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回报相当可观,年累积回报达到18%。4挪威
与新加坡类似,挪威也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NB)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lM)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其中NBHM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其作为投资管理者的职能,发挥其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挪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挪威银行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人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
四、国际外汇储备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储备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外汇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储备管理体系,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外汇管理模式。
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超过一半的外汇储备是美元。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最近几年一直处于贬值的趋势。美元的贬值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仍然是经济大国。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从挪威的经验可以知道,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应该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相对的多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进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3建立多元化的储备经营操作机构
关于中国储备体系的操作机构,目前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来进行操作,保持了一定的高流动性。这种单一的管理体系下央行货币政策日益严重地受到汇率政策的牵制,往往难以取舍。而且,我国巨额储备在用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方面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目前急需建立中国的GIC、NBIM和中国的淡马锡,负责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外汇、房地产市场的积极投资。国资委的职能局限于对存量资产的整合与转制,无法在国际间进行战略性商业投资。若果我国可以组建国有资产控股管理企业,那么国资委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多的注重国际间的战略投资问题。
篇7
关键词:外汇储备 管理 风险
一、引言
近来年,中国外汇储备一再创出新高。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28473亿美元。外汇储备额快速的增长在体现中国经济贸易实力的同时,也给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着严重亏损风险。对于中国来说,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内外平衡的压力,同时也对外汇储备存量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作用
自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加。自2006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额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占了全球储备的三分之一。
一国外汇储备的最初功能是调节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外汇储备的功能不断扩展。
外汇储备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其正面作用主要包括: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国际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配合货币政策实施,实现经济增长;提升本币国际地位等。
而其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额外汇储备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外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如果继续高速增长,将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其次,高额外汇储备将带来机会成本损失。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也就是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而外汇储备的收益率通常低于投资的平均利润率。再次,高额外汇储备会吸引热钱流入,引起或加速本国的通货膨胀。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
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干预能力。这是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标。第二是安全性和流动性,以及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性。第三是通过外汇管理机构在市场上的交易活动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经验,帮助中央银行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操作,履行政策制定、监管和促进本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职能。
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我国对外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维护我国的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等方面。
三、中国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
庞大的外汇储备量表明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增强,但是外汇储备过多不仅要承担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还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
(一)汇率波动的影响
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造成外汇储备的巨额“缩水”。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最高,因此,美元汇率的波动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人民币汇率的角度看,自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保持了温和升值的态势,汇率从汇改前的8.27上升至6.66左右的水平,升值幅度超过了20%。汇率因素造成的外汇储备“缩水”规模超过15%。
(二)非汇率波动的影响
除了汇率波动因素以外,非汇率波动也会造成资本损失,外汇储备资产的市场价值下跌。如次贷危机以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上扬,造成存量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下跌,从而给债权人带来资本损失。
我国的外汇储备构成包括美元、美国政府债券、国库券,还有G7高评级的政府债券。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下,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国债的行为,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进一步泛滥,美元购买力进一步下降,这无疑使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的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四、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外汇风险比较大,那么如何应对上述风险就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首要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我国外汇储备现有规模远超过合理其规模量。目前,高额外汇储备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经济学家家的高度重视,如何控制适度的外汇规模,外汇风险和外汇收益等问题变得日益严峻。
(一)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其与外债余额的比例明显高于国际标准,这说明我国尚有较大的举借外债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出对外偿债的需要。我们应该依据国际通用指标,确定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合理比例。
就政府政策而言,在进行年度计划时,管理机构要结合中国一定时期的进出口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以及外债余额的变动状况等因素,确定持有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
(二)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外汇储备资产币种多元化和外汇储备资产投资方向多元化。
首先,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看,美元资产占绝对多数。尽管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中央银行已经有步骤的减持美元资产,增持日元等非美元资产,但目前美元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仍超过65%。由于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走低,加上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压力,过多的美元资产导致了我国的储备资产和收益的大幅缩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际资产配置来改善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能够起到分散汇率风险、稳定外汇储备价值的作用。其次,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投资结构,提高储备资产收益率。我国应在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积极寻找外汇储备新的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快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步伐,发挥投资组合的优势,达到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回报的目的,保证储备资产质量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再次,减少外汇储备的货币存量,降低外汇储备过多的消极影响。将货币储备转化为实物储备、发展储备,使外汇储备资产的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达到减少或控制超额外汇储备规模的目的。
(三)加强外汇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
在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方面,管理当局应当与时俱进,借鉴各国外汇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内,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完善立法,建立外汇储备治理和运营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法律法规,明确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让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四)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原因在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美国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从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整体效率出发,中国必须实现现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依赖出口、投资拉动经济转向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改善国际收支,降低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实现经济的持续平衡增长。
篇8
关键词:外汇储备;积极管理;外汇投资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4-0017-03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如何管理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目前已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的简要介绍和比较, 借鉴他国经验,据此提出我国改善外汇储备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外汇储备激增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06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0 663亿美元。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以来,就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趋势(见表1)。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有助于保持汇率的稳定,保证正常的进口和偿债支出,并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导致的金融风险。但是,中国当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最优规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更为市场化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二、欧元区、日本:双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一)欧元区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根据ECB的统计, 欧洲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在2001年达到2354亿欧元的峰值, 此后急剧下降为2004年的1363亿欧元,新近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欧洲中央银行掌握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为1357亿欧元,其中外国证券为1003亿欧元,外汇存款为354亿欧元。此外,由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自行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大致有3220亿欧元。
欧元区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ESCB)负责,ESCB成立于1998年, 它由欧洲中央银行ECB和欧盟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 其中欧洲中央银行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都持有并管理外汇储备。
欧洲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制定战略性投资决策来进行外汇储备管理。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外汇储备的目标是保持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满足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外汇储备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管理过程如下:(1)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法》的规定,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向ECB转移的国际储备资产是由他们各自在欧洲中央银行的资本所占份额决定的,其中15%以黄金的形式转移,85%以由美元和日元组成的外汇形式转移。(2) 欧洲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由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制定战略性的投资决策,投资决策主要涉及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利率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信用风险、流动性要求等。二是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依此采取一致行动,对欧洲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3)ECB为外汇储备管理定义了四个关键的参数。一是对每种储备货币定义了两个级别的投资基准,即战略性的基准与策略性的基准;二是风险收益相对于投资基准的允许偏离程度,以及相关的纠正措施;三是外汇储备交易的操作机构与可投资的证券;四是对信用风险暴露的限制。ECB并不公布上述四方面的参数细节,以避免对金融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实施和ECB储备战略一致的策略性投资,以及对自有储备独立决策来实施外汇储备管理。其管理过程如下:(1)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法》第31条的规定,如果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操作对于其汇率或国内流动性状况的影响, 有可能超过ECB指导原则所规定的范围时, 这种交易要得到欧洲中央银行的许可,以保证ECB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保持连续性。除此以外,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投资操作或者为了履行其在BIS、IMF等国际组织中的义务所进行的操作,都不需要先得到ECB的许可。(2)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持有并自主管理它们没有转移给欧洲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自从欧洲中央银行开始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来,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不必再制定有关外汇干预的目标,而只是制定执行策略。
(二)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从1996年至2002年间,其外汇储备从2179亿美元逐渐上升至4514亿美元, 截至2004年底,外汇储备已达8242亿美元。
日本财务省在外汇储备管理体系中扮演战略决策者的角色。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由财务省负责,根据日本《外汇及对外贸易法》的规定,财务相为维持日元汇率的稳定,可以对外汇市场采取各种必要的干预措施。 而日本银行根据《日本银行法》的规定,作为政府的银行,在财务相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干预外汇市场时,按照财务省的指示,进行实际的外汇干预操作。
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的外汇平衡操作担当,以及国际局的后援担当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外汇平衡担当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经财务省批准;而后援担当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
日本财务省主要通过存放于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外汇储备管理。 一旦开始进行外汇市场的干预,所需资金都从外汇资产特别账户划拨。日本银行的外汇市场介入操作通常在东京外汇市场上进行。 但东京外汇市场收市后,外汇交易在欧洲市场、美国纽约市场上仍可连续进行。当需要卖出外汇时,日本银行主要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资产特别账户中的外汇资产来实现; 当需要买进外汇时,所需要的日元资金主要通过发行政府短期证券来筹集。如有必要,日本银行也可向国外的货币局提出委托介入请求,介入资金、手段等仍由财务省决定。
三、新加坡: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 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在对经济前景进行评估之后,确认国际收支平衡将保持长期盈余。为了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行积极管理,政府决定改变投资政策,减少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投资的低回报的流动性资产,允许外汇储备和财政储备投资于长期、高回报的资产。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1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GIC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淡马锡控股(Temasek,以下简称淡马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淡马锡的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的同时,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淡马锡的投资原本主要在新加坡,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场空间狭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淡马锡已经开始调整投资结构,大规模投资国外金融、高新技术行业。
就对外汇储备积极管理而言,发挥主导作用的为新加坡财政部。GIC与淡马锡所管理的不仅仅是新加坡的外汇储备,也包括了新加坡历年累积的财政储备(主要由GIC管理)。GIC和淡马锡都为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GIC几乎所有的投资都在海外,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投资国内会造成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2)投资国内需兑换成本币,从而导致本币的升值,而本币的升值不仅将削弱本国的出口竞争力,还会产生不利的收入分配效应;(3)外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市场投资空间,有利于大规模外汇储备投资获得较高回报;(4)海外投资不仅能够适当降低外汇储备水平,更有助于获取难以在国内逐步积累的关键性市场、资源和技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除新加坡外, 韩国也借鉴GIC的运作模式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韩国国会2005年3月2日通过立法成立韩国投资公司(简称“KIC”),来管理部分外汇储备。根据这项法案,韩国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定为1.89亿美元,将替韩国央行管理将近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约占韩国现有外汇储备的十分之一)。该机构预计将模仿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形式,主要投资于外国资产包括国债、地产等,以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采取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
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外汇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中国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向:第一,由短期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主要考虑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第二,采取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第三,改革投资机制,积极研究外汇储备资产的增值投资方式,增加盈利能力;第四,外汇储备投资应该着眼于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并购国外战略性资产;第五,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在重要资源市场缺乏定价能力,中国应该凭借相对充足的外汇储备,建立与本国庞大制造业相称的战略物资储备,扩大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
(二)建立专业化的储备经营操作机构
目前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来进行操作,保持了一定的高流动性。但我们仍然建议,应该建立中国的政府投资公司(GIC),负责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外汇、房地产市场的积极管理。在2007年的“两会”期间,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透露暂定名为“联汇公司”的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公司将于年内成立。联汇公司目前已经确定首批将发行相当于2000亿-2500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券,然后向央行购买相应额度的外汇进行投资,购汇额度相当于目前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20%-25%,此后的外汇管理额度将逐步扩大。联汇公司首批投资对象为类似于中海油等的能源型企业,投资方式为长期战略投资。成立外汇投资公司的原本目的在于分流超额部分的外汇储备,进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以提高外汇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对中国而言,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尤为重要。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对国际储备进行管理和运营,调整和优化国际储备结构:
1.增加黄金储备。中国是世界产金大国,位居世界第5位。但是即使中国的黄金储备以最新的600吨(1929万盎司)计算,占国际储备的比例与主要发达国家也大相径庭(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储备的黄金约2.2万吨, 占世界黄金总储备的60%以上)。中国作为开放的发展中大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应该逐步扩大黄金储备规模,使其作为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维护人民币币值和人们心理预期稳定的重要手段。
2.外汇储备增加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客观趋势。为化解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在美元资产上的集中性风险,增强外汇储备币种的多样化是必然选择。在美元走弱的国际环境下,应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构成,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等的外汇储备份额, 还可关注亚洲债券市场等国际新兴投资领域,充分保障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投资收益,分散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风险。
(四)配套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
为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储备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储备规模的适度和储备结构的优化,除了增加黄金储备数量和提高非美元货币储备份额,还可采取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取得综合效应:第一是利用现有外汇储备推行国家宽口径的储备战略,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铁矿石等原材料储备等;第二是改革结汇政策,放宽国内出口企业持有外汇额度,扩大企业支配外汇的自,向限额结汇或意愿结汇转变;第三是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结合;第四是加强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框架,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完善内部风险披露制度;第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实现低储备创造条件,如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步伐,放松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等。
参考文献:
[1]丁志杰.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成因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9).
[2]李南,中国国际储备结构的特征、效应与优化[J].投资研究,2006(3).
[3]张明.美元贬值背景下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J].中国金融,2006(20).
篇9
关键词:人民币;外汇储备;政策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 view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apid growth,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e plight of Chines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policy Suggestions, mainly from the amount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USES two aspects, appropriate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to try to rich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ore gold accounts for the shar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so that it can be more reasonable management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Keywords: RMB;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Policy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DF43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6年我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虽然外汇储备的增加为我国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但是外汇储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量,超过量的限度之后,外汇储备的增加就为我国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弊端。
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提高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对于我国而言,现有的外汇储备量已经远远地超过我们需要的量,即我国的外汇储备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及其不合理,美元所占比例过大,其他币种所占比例过于小,并且作为储备中及其重要的黄金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我国外汇储备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会带来许多问题。
综观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的,制度方面的,还有政策方面的,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困境促使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探讨对策。
1.明确适当的外汇储备规模
结合我国国情,外汇储备的规模应当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进口用汇的需要。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而我国只能通过持有外汇储备来应对净出口为负值时的情况,按照国际金融理论,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额是衡量一国外汇储备适度的重要标准。对比我国的外汇储备额,我们是大大的超过了标准。
第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为了平抑短期内的外汇波动,国家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入市操作,其数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市场交易吞吐量和汇率波动幅度。参考国际经验,同时按照国内一些学者的观点,将其比例确定为该国外汇市场交易额的15%。
第三,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因为从经验和实际上看,国际政治军事因素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国际储备规模应该与一国发生国际政治军事风险的概率和程度呈正相关,发生的概率越大、冲击的程度越深,则需要持有国际储备的规模就越大。
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应当在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适当的数量防止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我国的外汇储备面临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的问题。
2.培养和完善我国的外汇市场机制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及消极影响,很大程度是由于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导致的。要想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培养并完善外汇市场机制。
(一)继续推进外汇体制改革,逐步从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自愿结售汇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外汇管理制度,强制结售汇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当逐渐放宽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应把握当前外汇储备相对充裕的时机,及时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经济主体的意愿结售汇制;逐步开放对个人的外币兑换市场,实现外币兑换的市场化运行,满足个人的外币兑换需求;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多层特有的外汇储备机制。这有助于形成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外汇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逐步放宽利率管制,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合理确定利率,使利率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才能在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中建立起灵活的反应机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形成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利率间接调控体制。先放开外资、中资金融机构对内资企业的外币贷款利率,再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存款利率浮动幅度,最后是贷款、存款利率完全放开。
(三)逐步放松资本管制,推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阶段,通过有选择地开放资本项目子项,达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第二阶段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阶段,通过取消资本项目限制,达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四)进一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完善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实现人民币形成和运行的市场化,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调节作用,缓解高额外汇储备规模带来的消极影响。
3.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刺激内需,拉动消费
在长期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引导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这样的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低廉,并且价格低这个优势的形成是靠牺牲了我国劳动者福利和资源环境换来的,显而易见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不再盲目的推行出口导向策略。树立正确的利用外资观念,构建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考核体系和调控体系,增强外贸发展的自主调控能力。此外,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拉动作用。我国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落实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最终通过刺激内需、拉动国内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降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
4.增加我国黄金储备量,变美元为黄金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硬通货,对稳定社会和金融市场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70%以上,但是我国黄金储备却仅占外汇储备的1.5%。
改变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失调状况可以缓解外汇储备风险。因为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结构绝大部分都是美元,使我国国民财富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国,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势必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通常情况下,美元贬值,黄金升值,将我国的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可以对冲掉我国因美元资产贬值而遭受到的损失,缓解外汇储备风险,维护国民财富安全。 所以,增加我国的黄金储备势在必行.
5.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长期的解决方案――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外汇储备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国家调节外汇市场以维护本币币值稳定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币值稳定。显然,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相对来说无后顾之忧,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同时,利用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升值预期,积极向外输出人民币,增加人民币在海外供给,使人民币能够尽快成为硬通货。
其次,在汇率稳定的同时,对于过剩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则为其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国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过程,资本项目的开放,使得国内企业或个人能够直接对国外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因为国内民众可以直接拿国外货币进行消费或投资,进行的强制结售汇制改为自愿结售汇制,这就减少了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一个渠道,同时也消化了部分外汇储备。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就将主要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国内出口企业外汇收入主要是人民币,此时企业手中的人民币可以直接在国内和国外进行投资或者消费,除了需要保有外汇储备的基准规模外,由顺差带来的外汇积累将会很快被吸收,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也就随之而去了。
从现阶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剩和外汇储备管理困难的最佳途径和最终出路。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外汇储备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
篇10
[关键词] 外汇储备 汇率风险 储备管理
一、美元贬值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承担的主要风险
庞大的外汇储备虽然可以减少本国货币贬值的金融风险,却又引入了另外的金融风险, 那就是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1.汇率风险
我国的外汇储备往往由多种储备货币组成,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资产上,但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约占60%~70%,包括大量美国政府与公司债券。这一结构带来的问题是,储备资产的价值受美元价值变动的影响较大。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已高达GDP的6%,净对外债务己接近GDP的30%。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居民过渡消费和政府的财政赤字。而美国通过大幅度贬值美元来平衡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可以把调整的负担从美国转移给其他国家。因此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一大特征是美元面临中长期贬值,这样必然使持有美元占较大比例的中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发生巨大账面损失。
2.利率风险
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目前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债券,其中绝大部分购买的是美国国债、政府下属机构或政府担保的债券。从收益来看,历年来的储备收益约在1%~2%之间。另外,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与人民币国债的增长同时进行的,这相当于一个资本由中国流向美国的过程。政府以发行国债的形式向老百姓借钱,将人民币形式的资金以贸易或金融兑换方式转换为外汇储备,以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在发行人民币国债购买美元债券的这一借贷过程中,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
3.其他风险
首先,会导致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显著增多,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外汇占款激增极大增加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致使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其次,加大了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大大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得以强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旦“套利”成功,这些投机资本又会流向国外,寻找新的目标。巨额外汇资本的进出,有可能引发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对策
1.建立多样化外汇储备结构
首先,从经济实力和币值稳定原则上考虑,欧盟、美国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成熟度和稳定度最强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其币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的外汇储备应首选欧元、美元和日元。其次,从交易匹配原则方面考虑,中国的主要贸易地区是亚洲、欧洲和北美。在亚洲,中国大陆的贸易对手主要是香港和日本,结算货币以美元、港币和日元为主;在欧洲地区,德国、英国、荷兰、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金额相对较大,主要结算货币为马克、美元和英镑;在北美地区,主要贸易国家为美国和加拿大,结算货币主要是美元。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一是金额较小,二是结算货币多以美元为主。可见,从交易匹配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货币,选择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为宜。另外,从确保外债的及时还本付息及尽量降低因币种转换带来的交易成本考虑,在外汇储备币种组合中考虑外债因素是必要的。通过上述分析,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货币种类选择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较为适宜。
2.开拓多元化外汇经营渠道
首先,由央行持有的以保持流动性为主的部分, 其投资对象应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的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货币工具和政府债券。还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转变为物质储备。目前中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等进口量大幅增长, 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在惊人的大幅度上升, 中国应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变为物质储备, 以缓解国际资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其次,由财政部掌管的超额外汇储备, 可以将其中一部分交由中司或国际上的私人投资基金代管, 主要进行对海外的直接投资, 或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国外高收益股票、债券甚至金融衍生产品。另外一部分可以用来进行能力储备建设。主要是收购对外重要经济资源开采权、投入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 购买循环经济和环保的技术与设备, 购买改善国内教育、科研、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急需的先进设备。
3.建立外汇储备风险防范机制
面对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日趋复杂的金融工具,我国外汇管理当局应借鉴国际风险管理经验,不断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定期分析研究市场的例会制度,定期对宏观经济、金融变量、金融危机的潜在影响进行测试,定期对整个资产进行市价重估。测试可以运用简单或者复杂的模型,其中包括统计资料和模拟方法的运用,逐步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资产风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积极运用技术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采取多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对交易对手资信状况密切跟踪、及时报告,努力控制信用风险明确各类交易人员的权限和越权的处罚措施等。储备管理机构有义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协调确保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家政策制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郑良芳:2007年全球经济问题与我国对策.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李辉:对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水平的探讨.当代经济,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