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厅堂建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篇2
【关键词】录播教室;音质;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64―03
科技的进步,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大,促使全自动录播技术日渐成熟,各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的数量亦在逐步增多。但多数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是在既有教室环境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是设备的罗列组合,而忽视对全自动录播教室声、光、像、电的设计,运行效果欠佳,事倍而功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所有高品质的厅堂环境设计,必需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计算机模拟、频谱分析、建筑物理设计和最终的系统集成与测试,保证其性能指标的一致,以期达到:听觉上实现建声效果好、声压级高、恒定指向、音质优美、悦耳动听;视觉上无盲区、色彩还原好、图像清晰、传输质量稳定可靠”。[1]
考虑各学校资源配置、承建部门话语权重以及技术手段参差等因素,结合多年多媒体教室建设经验,以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为例,就全自动录播教室音质设计谈谈想法和做法,抛砖引玉,或对诸同仁当前工作有所帮助。
一 使用要求
全自动录播教室是集录制、直播、点播功能为一体的专用多媒体教室。学校主要应用于教师精品课程讲授信息采集,要求现场语言清晰,演播音质悦耳。
二 建筑概况
根据学校指定的范围,我们选用不临街、尽可能远离噪音源、长宽高尺寸适度的教室。
教室为矩形正方体,长12米、宽7.8米、高3.5米,墙体为空心砖砌水泥砂灰硬墙,大白压刮处理,一侧大面积单层双玻中空塑钢窗,相对的一侧前后各有两扇木门,总表面积162.9平方米,总体积327.6立方米。
三 设计依据
依据现有国家标准、规范,结合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实际情况进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37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GYJ25-86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T4959-1995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GBJ76-8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声系统设备互联的优选配接值》 GB14197-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GB/T14476-93
四 设计指标
为了保证语言清晰,根据设计规范,结合教室体型,设计指标定为:
1 中频混响时间0.9±0.1s(500Hz),低频允许20%提升;
2 背景噪声≤25dB(A)(不计入外界噪声传入的情况下);
3 声均匀,避免声聚焦、颤动、反馈等声学缺陷。
五 工程内容
建筑声学设计是满足系统功能和音响效果的基础。一个好的设计能够将音响设备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施工过程中,我们针对全自动录播教室的特殊性,认真把握噪声控制、音质设计两大声学设计内容,尤其注意整个工程中的关键――音质设计[2]。
1 噪声控制
东北地区春秋比较凉爽,八月伏天又是暑假期间,基于此种自然天气和经费预算,全自动录播教室没有设计空调;选定的房间是在用的普通教室,其建筑结构又不能改变。因此,根据拟定的设计指标,慎选照明电器以及投影机等其它设备,采用皮革包门,双层窗帘,并将天花板增加一层防火吸音板吊顶等方式降低现场噪声。
2 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是建筑声学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作内容包括下述几方面。
(1) 确定体型和体量。
教室的长度决定学生能否听得清又看得清,宽度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足够的净高则能保证良好地实现声扩散,而其体积和每座容积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声聚焦、声颤动、声反馈、声阴影等音质缺陷。所以在甄选确定教室位置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现场勘察并出具专业意见。
(2) 设计足够的响度
全自动录播教室主要用以语言扩声,人正常讲话的声音大约是60-70dB,其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频。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听到响度适中的声音,同时考虑多媒体授课音频文件的播放,基准声压取90dB作为计算依据,并为环境噪音留下余量1-3dB,设计的额定扩声声压级P额=90dB+(1-3)dB。下表为全自动录播教室扩声系统声学特性参考指标。[3]
(3) 保证均匀的声场效果
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声场的均匀度,否则由于声场的不均匀,有的地方声压大,有的地方又较小。实际工作中通过装饰工艺和音箱位置、俯角及功率分配达到均匀的声场效果,各点声压级差值控制在8dB以内。教室的后墙以及窗户相对的一面墙使用质感涂料处理,肌理质感明显,对声扩散经济有效;前置音箱吊装在天花板上,略微向后场倾斜等等。
(4) 设计适度的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是大家最熟悉的技术指标,一般情况下,50ms以内的近次反射声有助于加强直达声的响度,改革语音的清晰度和亲切感。混响声是声源产生的自然混响声。混响时间与音源无关,是教室内声音特点的一个客观量,取决于教室容积、内表面吸声量。根据全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要求,设计混响时间指标为0.8-1.0s,虽是语言录音为主,但也不可将取值设定较小,以期利用混响器加大混响时间,这样做破坏了教室空间恰当的“堂音”,反而不能产生优美的自然混响效果。工程中采用塞宾公式T=0.161V/(S*α)(T:混响时间,V:总体积,S:总表面积,α:表面平均吸声系数),统计好各种材料各自的面积,查取它们在500Hz的吸声系数,计算出混响时间并与设计指标相比较,若差距较大,就要考虑减少或更换某些材料,然后进行再计算,直到满意为止。
(5) 声学缺陷的避免
声学缺陷带来的扩声效果不佳,不能一味地笼统说音响效果不好,全部归因于设备,其实他们都应该属于声场的范畴。对于声颤动、声聚焦、声阴影等问题,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合理设计,均可以避免,唯有声反馈的前期预防比较困难,而全自动录播教室应用中又非常重要。实际中如果声场比较均匀,没有声聚焦,扩声增益不大时声音反馈不容易发生,但是在工程结束前,能借助仪器进行检测更好,否则必须利用设备反复调试,来弥补声场的不足,避免声反馈的发生。
(6) 声压级的计算
声压级的计算目的不仅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可行的工程电声参数,以利于安全、正确地使用设备,创造健康、卫生的听音环境,同时,还给音响工程中的电气设计提供依据,为设备选型提供参考。[4]
实际工作中选取已确定的“基准声压90dB”,根据公式P=P额+6L(P: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L实际扩声范围平均听音距离)计算出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就是电气设计和设备选型的依据。
至此全自动录播教室的音质设计结束。工程竣工验收前,对音质设计进行了主观评价:利用《评价用节目源》,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客观地作出鉴定,结果十分满意。
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设计方案是需求目标的确立,是施工质量、设备选型的依据,是系统工作运行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5-10.
[2] 吴硕贤.建筑声学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消防电话,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人们为了及早发现和通报火灾,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安装在建筑物中或其它场所的自动消防设施。广州某综合办公楼,高52.5米,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第一层作为商场,二到十三层作为办公用,顶层为电梯层。本建筑为一类高层建筑,依据规定属一级保护对象,采用集中报警系统。下面谈谈该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1.火灾探测器
1.1火灾探测器的设置部位
(1)敞开或封闭或楼梯间应单独划分探测区域,并每隔2~3层设置一个火灾探测器。(2)前室(包括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和走道应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特别是前室与电梯竖井、疏散楼梯间及走道相通,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更容易聚集或流过,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的必经之地,故应装设火灾探测器。(3)电缆竖井配合竖井的防火分隔要求,每隔2~3层或每层安装一个。(4)电梯机房应装设火灾探测器,其一电梯是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二电梯机房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其三电梯竖井存在必要的开孔;其四在发生火灾时,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容易威胁电梯机房的设施。为此,电梯机房设置火灾探测器是必要的,电梯竖井之顶部也宜设置火灾探测器。(5)高级办公室、会议室、陈列室、展览室、商场营业厅、走廊等。
1.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要求
1.2.1一般规定
①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感烟探测器。②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或部位,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③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火焰探测器。④对火灾形成特征不可预料的部位或场所,可根据模拟试验的结果选择探测器。论文参考。⑤对使用、生产或聚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1.2.2点型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下列场所宜选择点型感烟探测器:①饭店、旅馆、教学楼、办公室的厅堂、卧室、办公室等;②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电影或电视放映室等;③楼梯、走道、电梯机房等;④书库、档案库等;⑤有电气火灾危险的场所。
1.3选择结果
本工程采用二总线制的模拟量智能型火灾报警联动系统。系统通过编码底座将各类报警设备及联动模块并接于二总线上,报警或故障信号通过二总线输送至报警控制器,并在消防控制室设一台集中报警控制器,在本建筑内,除厕所外,各处均设置探测器,其中电井每层均设一个感烟探测器,楼梯每三层设一个感烟探测器,一层制冷机房、水泵房设感温探测器,其它场所均设置为感烟探测器。
1.4火灾探测器的设置数量和布局
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和布局要科学、合理、经济,做到既能有效探测火灾,又可节省火灾探测器的数量。设置火灾探测器时,应满足下述条件:(1)探测区域内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2)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以及安装间距应符合规定。(见下表)
篇4
[关键词]:剧场声学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混响 亲切感
是什么造就了1个良好的剧 场声学环境?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1个好的剧场,不但在客观上要达到1定的硬性指标,还要让观众们在主观听觉上认可。客观存在的剧场声学环境会对主观评价造成1定的影响,但却不能影响全部。
主观评价
影响主观评价的方面有很多,例如个人生理条件所决定的听觉敏感程度、是否从事与音乐相关职业或受过相关专业训练,个人不同的喜好等等。
主观评价所包含的方面主要有:剧场里语言的可懂度、声音的清晰度、亲切感……等等。在我们本次的调研中也有关于对剧场声学环境进行主观评价的内容——在教室中播放以下剧目:
第1段:《塞维亚的理发师》,1988.6录制于波隆纳剧院
第2段:《魔笛》,录制于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第4段:《胡桃匣子》2002年现代版
第5段:1段民乐录制于保利剧院
这些剧目均在不同的剧院里录制而成,我们将每1段分别播放,每段播放时间在30秒以上,使人耳能够对音响产生适应,从而做出评价。
客观评价
对剧场声学环境的客观评价也包含许多方面:
该标准对剧场中的最大声压级、传输频率特性、传声增益、声场不均匀度等都作出了规定,我们所调研的保利剧院各项条件都到达了国家规定的1级标准。
2. 混响可调时间和改变条件:
公式:赛宾公式T=0.164V/aS
T为混响时间;V为厅堂体积;S为厅堂内部面积;a为该面积的平均吸声系数。
影响因素:厅堂内表面面积、吸声系数和厅堂体积
举例:国外剧场(3000多人可容纳)3层,如果演话剧,剧场上方天花板顶端下降,改变体积。顶部材料不变,只改变体积,体积变小,所以混响时间变短,反之亦然。混响时间变长有几个条件,表面吸声系数小,混响时间长,体积变大,混响时间变长。
3. 声场均匀度:国家有1个声学上的指标叫声场不均匀度,是关于平量1个剧院电声或建筑声学好坏的1个基本的参数。国家标准声场不均匀度要低于8DB(+ - 4),例如:在1个厅堂里,在1个地方听是1个响度,换到另1个地方听的时候,声音的位置就掉下来了。这就说明这个厅堂的声场均匀度差。好的听场应该是各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是1样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控制声场不均匀度?有两种方法:1个是建筑上的设计,另1个为控制声音的扩散。例如:有1些剧院在墙壁上做了好多有棱的表面。都是为了声音的扩散,不要让它有规律,让声音充分的扩散开,分布比较均匀。
4. 响度
5. 亲切感:前期反射声,50毫秒以内的反射声,接近于直达声;从距离来讲是17米。两个音源同样到达人耳处如果它们的距离差超过17米的话,人听到的就是两个声音。听众对直达声的要求更多,因为直达声能给人亲切感。矛盾的是,听觉上的亲切感和视觉上的亲切感往往难以统1,例如1层7、8排座位的中间是视觉上亲切感最好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往往听觉上不好。
6. 立体声、环绕声:现在很多剧院做立体声,但比较难。从听觉上来讲是1个等边3角形。两个角放音响,中间位置从听觉上讲是最好的。但剧场做立体声,观众范围太小,可能也就1小部分观众能够听到立体声。另外有1些剧场做环绕声,实际上环绕声这个概念应当是给度比用的,就是现在的度比电影。但现在的演出有时也用环绕声,例如做1些场外声音,鸟叫声、火车声、欢呼声等。为的是出点效果,但剧场做环绕声的意义并不重大。
8.音响系统的调试:保利的音响系统参数在最初的1次调试完成后就封起来不再调动了,比如均衡器、延迟器等,从90年调试完成后就1直封到99年。有些人有概念上的错误,每次演出都要重新调试这些系统参数,其实想要调1次这个参数,至少要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下调1个礼拜,要1个点1个点的测试,调出参数了后还要找许多不同的人来做主管听觉的测试,再次修正……才能完成。平常剧场里根据演出剧目的不同和演员的声音缺陷不同,可调的有音量和参数均衡器。1般高档的舞台,参数均衡器分为4段:高频、中高频、中低频和低频
具体介绍1下保利剧院
1.保利的建设、设计和改造:保利剧院的建设是在1984年立项,开始施工,由于当时国家有1项政策:控制楼堂馆所,所以停了3年的工,1991年正式落成,开始承接对外演出
保利剧院的整体设计是由英国作的(包括建声设计),施工的总包方是英国1家主要做机械的公司,灯光和音响两个专业由该英国公司分包给了别家公司。音响分包给了1家香港公司,灯光分包给了英国的兰克.斯全得。
保利剧院最初的声学建筑设计是按照“综合型剧场”来设计的,它的声音设计和建筑声学设计都是非常讲究的。
英国的设计公司最初对保利的设计定位是非常现代的,最早对保利剧院的设计是没有天花板的,只有1个结构顶棚。天花板由黄色的30公分直径的1根根铝管来代替,而且这些铝管不是直线形的,而是1根根波浪形的有造型的。从这些管子上方到结构顶之间的空间里挂着1圈帷幕,帷幕的材料为双层纯毛法兰绒,中间加了两公分厚的超吸玻璃棉(固氨、带胶的),帷幕有电动轨道,可以拉动。通过打开或关上帷幕来改变墙面的吸声系数以控制混响时间。另外在观众席的顶部还有两道对开的帷幕,材料为双层纯毛法兰绒,中间加两公分厚的帆布。理论上设计的混响可调范围为0.5秒,但最后由于施工问题,管子上方的帷幕的电动轨道不能动了,所以最后剧场里的混响时间略短了些,只有1.4秒,做1般的歌舞、综艺节目、话剧都没有问题,但是做纯音乐会效果就不够好。
介绍1些其他剧院的混响时间和调节方法
中山音乐厅的混响时间长1些,大概有两秒。
北京音乐厅以前的混响时间只有1点4秒,听起来很干。现在好像改成了1点9秒,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声学研究所设计的。
如果混响时间太长,声音的层次感会很差,语言的清晰度也差。1978年的工人体育馆的混响时间是5秒,后来做了改动,将顶部的网子中间夹了超细玻璃棉,中心混响时间变为了1点8。
留给大家1道思考题
为什么剧院里的坐椅都要加上海绵软垫?(提示:和混响时间有关)
答案:因为海绵制成的软垫可以吸音,所以它具有“降低空座和满座时混响时间的差异”
另附:保利剧场的简介
保利剧场简介:
舞台机械:保利剧院台口宽14.5米-18米、高6.5米-9.5米,可调,总进深40.5米,可满足各种大型演出的需要。保利剧院舞台部分共分为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和后舞台3个部分。主舞台有6块立体式可升降双层电动升降台,它可以从+3.31-3.3米同步或自由升降。后舞台为行走式转台,其模数与6块升降台大小1致,转台直径为15.8米。
保利剧院音响系统简介
保利剧院音响系统主要包括:主扩音系统,返送系统,舞台通讯联络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可变建声系统。
1.主扩音系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扩声设备。
备主要包括:
调音台,Soundcraft K5系列。40路单声道输入模块,4路立体声输入模块,8路次编组,12条辅助母线,10路VCA编组,内设16×10矩阵输出,8个哑音编组。
系统控制器采用BSS Z- SW9088LL NETWORKEDSIGNAL PROCESSOR SANALOGUE I/O 共4台。 MD光盘录音机:TASCAM 301 MKⅡ 2台
DAT数字录音机:SONY 60ES 1台 TASCAM DA——401台
主音箱选用美国JBL VS系列音箱,共33支,功率放大器选用CROWN产品,共23台总功率约20000W。
2.返送系统:固定部分选用 EV HP DX系列音箱,移动部分选用 JBL SR系列音箱,功率放大器采用 BGW产品共10台,返送音箱共13支,总功率约6000W
3.舞台通讯联络系统:主要由舞台监督台控制,具有对讲、呼叫功能,可及时与各控制室联络,通知后台演员候场。
4.视频监控系统:在整个剧院共设7个监控点,可从不同角度监控舞台内外的情况,提供给各控制室、舞台监督及后台化装间舞台上演出的情况。
5.可变建声系统:整个观众厅装有16块可变建声装置,调节观众厅的混响时间,适应不同的演出要求。
保利剧院音响系统介绍
保利剧院电声系统由主扬声器和辅助扬声器组成。主扬声器分为左、中、右3路,分别置于舞台口上方和舞台口左右两侧,3组分别覆盖整个观众席。
剧院的视频监视系统由系统主机、通讯扩展卡、视频输入输出卡、彩色摄像机、录象设备组成,视频系统可监视舞台内外的情况,同时还可以监视大堂及观众厅入场情况,还可把舞台上演出画面送至后台化妆间,使演员随时掌握演出进度。
舞台监督台及通讯系统主要由舞台监督台控制,舞台监督可随时与各专业控制室及后台化妆间通话,并可通过视频系统掌握场外情况,各控制室之间也可随时通话。
剧院可变建声装置分布在观众厅周围,由16组翻板及电脑控制系统组成,此系统可根据演出节目的需要调整场内的混响时间。
隔音板:
可选择木制或海绵制品进行音乐厅、剧场、演播厅隔音。1般情况下,剧场、音乐厅均采用物理隔音设置,即木制隔音板,这样既完成了1些音乐厅、剧场吸音工作,同时也会产生1些反射声,即混响;而演播厅通常采用完整隔音设置,即运用海绵体进行隔音,但是由于演播厅也需要形成1定的混响时间,这时音频工程师会在音频释放时增加若干条AUX轨道通过音频工作站连通主音箱和房间放大器。
2、音频设备
1、音频工作站系统
剧场、音乐厅、演播厅今天已经开始使用音频工作站系统,这是1套由工作站电脑、调音台系统、实用扩声设备、音频录制设备共同建立的系统。
音频控制台(调音台)
通常情况下演播厅的音频控制台由两台上图所示之控制台串联组成,其中的1台负责各类扩声设备、音频录制设备及AUX信号的送出,另外1台负责音频工作站系统电脑的5.1、6.1及8.1声道信号补给和输出。
扩声音箱
篇5
[论文摘要]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现代室内设计的各项要求。
室内设计是依据一定的设计方法对室内空间环境进行美化的活动,它可以反映空间的时代特征、民族气质、城市地域风貌。室内设计特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受到装饰材料的制约,尤其是受到装饰材料的光泽、质地、质感、图案、花纹等装饰特性的影响。各种变幻莫测、主体感极强的新型材料能够创造出同一种空间的不同的心理感觉。因此,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各项要求。
根据材料使用的部位不同,所用材料的功能也不尽一致,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室内空间的墙面装饰是通过装饰材料的质感、线条、色彩来表现的。质感是指材料质地的感觉,重要的是要了解材料在使用后人们对它的主观感受。一般装饰材料要经过适当的选择和加工后,才能满足人们视觉美感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发挥天然材料的优势,创造出纯天然的装饰美感。(2)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冰冻等作用,也经常会受到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侵蚀,使其出现粉化、裂缝甚至脱落等现象,影响到建筑物的耐久性。选用适当的建筑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表面进行装饰,不仅能对建筑物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降低维修费用。(3)装饰材料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和保护功能外,还有改善室内环境使用条件的功能。如内墙和顶棚使用的石膏装饰板,能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相对温度,起到改善使用环境的作用;木地板、地毯等能起到保温、隔声、隔热的作用,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改善了室内的生活环境。
人们进行室内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和改变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作为室内设计师,应对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用途有所认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然而材料的品种很多,性能和特点各异用途亦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所装饰建筑及室内空间的类型和档次。住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除了工作时间以外,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里度过的。因此,住宅的室内装饰应围绕着为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而进行。办公室、教室、图书馆、高级宾馆和大型商场等其他建筑,所选择材料的档次应有所不同。花岗石镜面板材耐磨,装饰效果好,适合用于高级宾馆中人流较多的公共部分,如大厅、走廊、楼梯等;而一般住宅的客厅,则较适合铺设陶瓷地砖。木质地板舒适、保温,在卧室、起居室铺设比较合适;塑料地板耐磨、有弹性,适合用于办公室;化纤地毯、混纺地毯防滑、消音、价格较高,适合用于宾馆;纯毛手工编织地毯高雅、豪华,装饰效果极好,但是价格昂贵,只适合用于少数国家级宾馆和会议中心等场所。
其次,要考虑装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材料的质感能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反应引起联想。一般说来,材料的这种心理诱发作用是非常明显和强烈的。例如,光滑、细腻的材料,富有优美、雅致的感情基调,当然也会给人以一种冷漠、傲然的心理感觉;
金属能使人产生坚硬、沉重、寒冷的感觉;皮毛、丝织品会使人想到柔软、轻盈和温暖;石材可使人感到稳重坚实和富有力度;而未加修饰的混凝土表面则容易使人产生粗野、草率的印象。因此,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材料的性格特征,使之与所装饰的空间特点相吻合,从而赋予材料以生命。
材料的尺度、线型、纹理,对装饰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就尺度而言,材料的大小尺寸应适中,符合一定比例。例如,大理石及彩色水磨石板材用于厅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用于居室,则由于尺度太大,会失去其魅力。就纹理而言,要充分利用材料本身固有天然纹样,图样及底色等的装饰效果,或利用人工仿制天然材料的各种纹路与图样,以求在装饰中获得或朴素或淡雅、或高贵、或凝重的各种装饰气氛。就线型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应将其视作建筑装饰整体质感的一部分。例如,用铝合金压型装饰板装饰外墙面,可以获得具有凹凸线型的效果。
外墙装饰材料的色彩,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功能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色彩应力求合理使用,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红、橙、黄色能使人看了联想到太阳、火焰而感觉温暖,故称为“暖色”;绿蓝、紫罗兰色使人看了会联想到大海、蓝天、森林而感到凉爽故称为“冷色”。暖色调使人感到热烈、兴奋、温暖;冷色调则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清凉。因此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等对装饰效果的影响。
再次,要考虑装饰部位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普通石膏板吊顶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其挠度将增加,会影响顶棚的美观和安全,因而应改用防潮型石膏板同时应选用规格较小的。浴室、厨房的水汽油烟较大,其墙面可选用表面光滑的内墙釉面砖贴面,以便清洗。塑料壁纸是广泛用于室内墙面的装饰材料,但因不透气,较少用于住宅的内墙面。居室墙面选择用织物制作的壁纸比较合适。南方住宅的客厅常用陶瓷地砖铺设,清洁、美观、凉爽;北方寒冷地区宜选用有一定隔热保温性能的木地板较为合适。在有水的地面还应考虑防滑,如卫生间浴室的地面,最好选用防滑的陶瓷锦砖。在人流集中的商店、候车厅的地面,应选择耐磨性能好的彩色水磨石和陶瓷地砖或花岗石贴面。
由此可见,在选择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档次和使用部位的具体要求,来巧妙合理地运用材料的质感、线型和色彩,以便使建筑装饰满足一定的功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发挥出最佳的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原,杨冬丹.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篇6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教学质量,我们在2012年10月开始探究2011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做出《建筑设备》课堂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以学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本身基础能力为基本依据,并在实际中取得较大成效。此次课堂改革主要有理论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两部分。
关键词:
实践性;真实性;积极性;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1.1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去年曾提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到实处。同样道理,教学改革重在实践,根据《建筑设备》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知识基础条件,在实践中,我对教学改革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尝试:更新课程内容及改变教学地点。
(1)课程内容的更新。
目前市场上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时,要与国家不断更新的实际规范相结合,课程内容中延用老规范的则需要老师在讲解时做到更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本课程那个需要更新内容较多,我只做举例说明,例如:在建筑防排烟中设计中对于通风口的大小问题,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只要通风口可开启外窗的面积超过了房间地面面积的2%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自然排烟。但是书本并未做出具体详细的说明,这时我们施工人员有可能会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一旦发生事故则是无法挽回。所以就这样的情况,我会结合实际工程或者实际设计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如果遇到大堂类建筑物,外窗一般比较高,这时候如何设计窗户;或者厅堂类建筑的高度超越了一定的高度;再比如对于内走廊式建筑如何实现节约能源而同时又满足防排烟的需求。这只是课程更新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做到一知半解,学生联系不上实践,出去竞争力也会大大减弱。所以在《建筑设备》课程内容教学中,争取做到与实际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地点的改变。
虽然我们是理论教学,按常理来说应该坐在教室里安静的学习,但是这种长时间的教学会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疲劳。所以我把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建筑给排水、建筑用电、暖通空调。在讲每一部分时抽出两个课时的时间将教学地点由教室改为室外。例如在讲解完给水排水方面的内容后,选一课时带着学生来到就近的工地,当然得保证学生的安全,毕竟工地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一个正在进行管路敷设的工地,让学生与实际工程接触,参观了卫生间的管路施工、室内管路的总体施工(引入管、立管、干管等)室外管路的施工,但是我们也是分时间段进行参观与施工,不可能具体完成一个整体的,毕竟时间的限制;第二课时则选在学校,带着学生就实际完成工程进行观察学习,内容有:躬勤院的管线布置、行知苑的雨水排水管道设置、专家公寓楼的排气管布置、学院主干路两旁的路面雨水排水系统和消防给水设备布置、公用卫生间管路的设置。这样基本就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记忆的同时也能很好的理解规范的意义,在施工或者设计过程中才能严格要求自己。
1.2课件制作的真实性
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性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内容和图片离他们都很遥远,不是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实际工程。所以我在制作课件时都是结合当地的实际工程,能够被学生看到的关注到的工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能够更好的理解课程。例如:在制作建筑消防设备课件时,录制一个小的视频,这个视频由学生参与进来,将一个完整的消防设备展开,让学生切实的了解到设备的主要构成和作用,以及辐射要求,也是希望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而在制作暖通空调风口类的课件图片时,则是去当地的大型超市,照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将来学生在出来逛街和游玩时则可以看到,从而意识到自己学习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制作讲解屋面雨水排水时则跑到学生的宿舍区,拍一些学生能够实际观察到的管路,并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1.3监督学生的方法灵便多变性
对于上课点名是一项让学生和老师都很头疼的事情,学生讨厌老师的监督,同时老师也不满意小部分学生拿着家长辛苦挣来的学费在这里虚度光阴,只是把时间浪费在打游戏和逃课上。为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我院开展多次讨论,部分老师提出多项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也就这些建议加入了课堂监督过程中。
(1)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一部分的学生他学习不行但是动手能力很强,这时会结合课程的需要让他们这类的学生制作设备模型,让他在制作模型中了解到设备的构造与规范,以及在具体施工中的施工规定和安全意识;对于学习积极性比较好的学生则鼓励其有时间去实践场所参观观察,然后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他给大家讲解他对于某部分课程内容的了解。
(2)点名监督的灵活性。
如果我们只是很强硬的去点名监督,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这个工作程序中,我觉得一位老师给我提的建议很好,就是以现有的教学要求规范学生,我们的课程一般式考试制度,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卷面成绩,在这样一个制度上,老师只能约束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是让学生主动提问题来获得平时成绩,一个问题是2分,每个学生根据课程至少提10个问题,才能获得20分的平时成绩,否则少一个问题少2分,同时一学期只是不定期点二次名,一次未到者减去平时成绩5分,这样基本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是在教师心中,监督和扣分不是目的,只是为了更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2实践教学的改革
以前的实验教学部分虽有一定的实验性,但理论性仍较强,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操作。为此,我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实际操作内容,如管路的链接操作、热熔机的操作等,更方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施工规范。同时建议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经费购买实验所需设备和构件。
2.1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
实践教学时间要延长,课时量要增加,相关专业实践课可以合并,可以在企业建立实践课教学点上课时间最少在6个月以上,一些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等要上大的合堂课,以让出时间上实践课。
2.2教师的聘用方面
利用民办高校的机制灵活的优势,打破没有高教资格证不能上讲坛的常规,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特聘教授,现场操作,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践。让刚毕业的学术型硕士、博士教师进行改造,工科类下企业锻炼1-2年,人文社科类下去半年至1年,这样才可评职称,上讲台。
2.3实践性教学体系方面
构建其基本框架,分三个阶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基础实践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专业实践包括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综合实践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和创新创业训练。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有基础实践:理论教学围绕实践问题展开,二、三年级有专业实践:在课内和课外实践中检验理论;四年级有综合实践:在行业或岗位中运用理论。
2.4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方面
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模式,适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校企合作模式,校内工业中心(实训中心)训练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推动模式,学生科研与竞赛模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假期社会实践模式等等。主要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模式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以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3小结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实验,此次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课程能够较好地完成。同时,在此次改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区域限制和实践地点局限两个方面,还需不断研究更新。
作者:史国永 单位:商丘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悠怡.《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李江华.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篇7
关键词:建筑营造法 龙庆忠 学术 思想 特色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09-0170-07
背景
龙庆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提出了建立在历史研究和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育体系,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建筑研究生培养中付诸实践。龙先生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育体系包括防灾、保护和设计营造法三大方面。由于龙先生年事已高,在其最后的学术生涯中,主要培养了防灾方面的研究生,同时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建筑防灾研究室;在保护方面,龙先生也培养了研究生,并亲自指导了广州南海神庙等岭南重要历史建筑的复原设计。长期以来,以龙先生的助手或学生为主的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历史方向的学者,为华南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上述两个方向而言,龙先生在古代建筑营造法方面的学术探索和成就不太为学术界所了解和注意,这笔学术遗产需要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深入研究。龙先生的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散见于其手稿和部分中,也见诸其建筑教育和言论中,影响了其学生和同仁。在本文看来,龙先生的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不仅是一种设计法则和设计规律的分析,同时也是对历史建筑营造实践中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的探索。龙先生在这方面的探索更多的与其对建筑防灾,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研究方法体现了鲜明的特色,可为今日研究所学习、借鉴。由于此前这一课题未曾得到系统的总结论述,本文仅仅是一种尝试性的初步解读。在解读过程中,本文将重点对部分与古建筑设计法则(主要表现为数理关系和尺度规律)直接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结合龙先生的其它文献,探讨龙先生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论,主要采用了工匠世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专论建筑的传世文献极少,地方性的、民间的建筑做法更是缺乏文献资料。现存的古代文献如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都反映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探索,表现为以上述两种文献为主,结合实例的分析研究。例如梁思成先生对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研究……陈明达先生对宋代营造法式的研究……等。在他们的基础上,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对中古以来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探索不断有新的进展。
目前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研究,暂不考虑建筑实例稀少的唐代以前各时期,就唐代至清代这一时期而言,仍存在一些难点,例如下列课题
①宋《营造法式》提及的“材”模数制在唐至元时期实例中的应用程度和表现;
②清《工程做法则例》、《营造算例》、《营造法原》和实例的对比研究,我国古建筑实例少有大量精确测绘,公开发表更少,受限于此,这方面研究进展不多;
③模数营造法则从宋《营造法式》到清《工程做法则例》的演变过程,包括元、明时期的断代专题研究等。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受限于上述①和②两方面的成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④地方性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近年来,部分建筑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地方性和民间建筑的工艺、地方传统工匠经验等领域的研究。这一转向,是对传统建筑史学以官式建筑营造法则为主流研究方向的拓展,是对近二十几年来对民间建筑(主要是传统民居)研究的深化,也是对近十几年来在建筑史学理论研究的反思后更为贴近历史主体、历史事件和历史实践的方法论转移。
龙庆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研究概况
1 成果文献
龙先生对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大量的研究手稿中,目前其手稿仅整理出一部分,以《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为题于1989年出版为论文集。其中收入的下列5篇论文属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方面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下文文献名后括号内为本文编号、文稿完成日期、文集页码)
《中国塔之数理设计手法及建筑理论》(文献Ⅰ:1987年6月;P16)、《营舍之法》(文献Ⅱ;完成时间不详:P87)、《论石券桥之设计思想》(文献III;1982年;P104)、《中国木构(梁枋柱桁椽等)由厅堂中间柱梁依次折减的计算方法》(文献Ⅳ:1986年3月P110)、《中国古建筑上“材分”的起源》(文献V;1982年之前;P246)。占论文集收入18篇论文的近三分之一,具有相当份量。在论文集所收的其它各篇中,有部分内容也涉及建筑营造法则的研究。此外,龙先生1986年1月完成的论文稿《论中国古建筑之系统及营造工程》(文献VI)也是一重要文献,1995年发表于《华中建筑》。
2 研究周期
在《论中国古建筑之系统及营造工程》序言中,可以发现龙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关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56年、1965年、1978年,
1985年均分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论文中相应的表格实际上也已经在上述各个年代完成。这三十年(实际上应考虑更早时期的探索)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正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对宋代《营造法式》及其反映的营造法则的进行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
(1)梁思成先生主持的《营造法式》注释研究工作。这一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因而中断,1983年出版了研究成果(仅有上卷)。
(2)陈明达先生对宋代《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探索研究。这一工作源于其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山西应县木塔的研究,到1981年出版《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龙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一古建筑“营造法式”的持续研究,正如其同时代的建筑史学者们一样,是对主流课题的关注。
3 研究条件、研究资源
如同那个时代的所有其他学者一样,龙先生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工作。现代中国古代建筑史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调查研究,研究者掌握的实例资料不足对建筑营造法则、尤其是尺度设计法则的研究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很多研究文献仍集中关注于《营造法式》等历史文献的文本阐释,大量进行实例数据验证的文献仍显不足。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龙先生的文稿中比较多的引用了实例的
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探索,并参证以日本的资料例,如文献Ⅰ对日本古塔资料的引证、文献Ⅳ对日本中世纪建筑资料的引证等。这种中、日对比研究,在当代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中仍显不足。此外,大量引证经史文献阐释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同时代的建筑史学研究者的共同特征。
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尚不可能展开对地方性和民间建筑的工艺、地方传统工匠经验的深入研究,以及将地方和官式做法进行比较研究。但是龙先生在其学术历程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地方民间营造的经验,并进行历史的分析。如在1930年表的《穴居杂考》一文(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应属最早关注民居建筑的论文。
4 学术史影响
现发表的龙先生文章由于主要是由后人据其手稿编撰而成,其中有不少编辑上的不足,文字缺漏错乱也有;在表达上,文章具有明显的手稿特点,包括大量的参考文献内容的摘抄引用和计算,大量符号的使用等,同时由于时代的限制,龙先生的文稿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无法满足今天所谓学术规范的要求,另外,文稿也有强烈的研究者个人特色,包括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微言大义式的一些表述。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今日将这些文章作为纯粹的建筑设计法则研究文章进行研读,对这些文章在学术史上发挥影响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龙先生在1980年代进行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培养了建筑(包括城市)防灾方面的研究生。龙先生教育特点是在其自身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指导研究生继续探索,其成果往往是在龙先生手稿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可以想见,如果天假以年,龙先生是可以在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的。今天我们对于龙先生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方面的文稿,应加以重视,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主要文献评述
前述的6篇主要文献(文献Ⅰ~Ⅵ)可以分为四类。
1 文献Ⅰ
文献Ⅰ针对古塔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其思路源于《营造法原》中外塔盘外阶沿之周围总数和塔总高相等的制度,由此得到了竖向尺度和水平尺度的基本关系。再通过各种实例数据的验证和分析,探索古塔各层高度、边宽的相互关系以及层间递变规律。由于古塔作为具有强烈仪式象征作用的多层建筑,其尺度一般具有较规律性的取值,这种倾向数理分析的方法是有效的。论文初步提出以下基本观点
(1)多边形楼阁式塔的公式是基本关系式,总高H=底边周长C=n×底边边长a(n为边数);
(2)以(1)式为基础,对密檐塔提出了参考关系式,总高H:塔底层之边长a=4~4.8,以4为多;
(3)各层塔身宽w:塔身高H=1/3~2/5。以1/3为古制,并提出以此取值代表古塔的台殿式传统;作为对比,部分密檐式塔首层为光平无柱的高塔身,是为阙榭式传统,其首层塔身宽与塔身高之比可达到1.2。尺度规律的探索联系形态和制度,并互为促进,这是古建筑营造法则研究中的重要学术传统,在陈明达先生《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4)对于密檐式塔,结合砖皮数分析尺度,这就摆脱了纯粹的数字分析而联系到工程实践的可行性,是一可贵的研究思想。
2、文献Ⅲ
文献Ⅲ是对官式石拱桥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此研究源于王壁文先生的《清官式石桥做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62~114页)。这篇文稿相较于文献I,更典型地体现了龙先生探索古建筑数理设计手法的分析手段。不同于西方文化对几何作图法则的重视,这种以数字比例为主的见解也见于陈明达、莫宗江等学者的理念中。
3、文献Ⅴ
文献Ⅴ是对《营造法式》所提到的“以材为祖”制度的历史考证。龙先生在文中对“材”、“章”等作了辨析,并对八等材的数列规律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龙先生指出7寸材的特殊性。文中引《说文通训定声》“材,木挺也,从木才声。才方三尺五寸为章。唐人言一檀,章双声,故言木之盛曰千章。”又引《类编》“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作者还引用其它古代文献,指出:“材是条直横长有一定尺寸的木挺。章是这种材的计量单位。”并据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月梁剖面为7:5,以及《营造法原》对界搁栅用7寸×5寸,提出“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撞。”中“方”为立方之义,方三尺五寸为一根标准方桁的体积,表示为0.7尺×0.5尺×10尺=3.5立方尺。故7寸×5寸可能是唐代的一种标准用材,这一见解后来也出现在其它研究者的文章中。材的概念源于基本构件,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以材为祖”的思想,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数,这一点在评价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上也需加以重视。
4 文献Ⅱ、文献Ⅳ和文献Ⅵ
它们是关于古代官式木构建筑营造法则三篇重要文献。其内容各有侧重而互有补充。
(1)文献Ⅱ借用《梦溪笔谈》关于北宋俞皓《木经》的论述中“营舍之法”及其上中下三分的思想,意在对房屋整体设计作一通盘论述。其中“上分”的屋顶部分论述甚简略,“下分”分析台基以及栏杆的制度的论述则甚为细致亦少见他人研究。“中分”部分包括中分与上分的木构件在设计上的联系是全文的重点。其主要思路是综合比较《营造法式》、清式做法和《营造法原》中基本木构件的尺度关系,辨异求同。文献Ⅱ似乎成文较早,并未系统提出尺度设计的法则性结论,不过,文献Ⅳ和文献Ⅵ的基本思路和部分前导性观点此文中已经形成(文献Ⅱ中有关柱径与桁檩径关系讨论的小段文字再现于文献Ⅵ中)。
(2)文献Ⅳ则是综合比较清式做法、《营造法原》和日本中世纪(引自关口欣也的著作)三种对于房屋主要木构件尺度的计算方法,并概括为一个一致的传统法则;在一座建筑中设定一个主屋(即明间、正间等),决定其主要构件尺度后,向上和四周递减尺寸。这里最先决定的主要构件在《营造法原》中是大梁围;清式和日本中世纪则是用柱径。文献Ⅳ未涉及宋式的讨论,其主要用意不在于法则的推演,而是张扬此种技术传统的实用和经济价值,以之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
(3)文献Ⅵ似可作为龙先生建筑营造法则研究的代表。前文已提到,该文稿历经三十年始成,1986年成稿后始终未发表,10年后才发表时龙先生已经离世一年。恐怕不能作为定稿看待。文稿分为三部分,大体对应于3个时期的探索,并对应于文章中的3个附表。
①表一成于1956年,显示出对于数列规律的重视,类同于文献Ⅰ、文献Ⅲ:同时也关注各间递变规律,即文献Ⅳ的研究内容。总的来看,表一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数列体系。
②表二成于1965年。按文中序言,这部分工作是从《营造法原》、《清式
营造算例》、《营造法式》三书制度比较中取得它们在建筑种类、用材、椽平、阑额高、桁径、柱径等关系,分为八项。这里的八项是按照《营造法式》八等材划分的,实际上这部分研究的主要贡献也在于为《营造法式》原文未明确的部分制度性内容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径和观点。其探索途径的关键是利用《营造法原》的制度来推算《营造法式》的开间取值,本文尝试将原文中推演过程简化改述如下:
按《营造法原》,有下列关系式(围径比按3计算):
a 桁围=正间面阔×(1.5/10~2/10),有:开间=(15~20)×桁径(围径比按3计算)
b 柱围=正间面阔×2/10,有:开间=15×柱径(围径比按3计算)
c 大梁围=内四界深×2/10,有:椽架平长-4×梁高(梁围比梁高按10/3计算)
d 正间面阔×0.8=次间面阔
e 阑额高=柱高×0.1
根据《营造法式》,桁径取1材~2材(这里取桁径而不是取柱径进行推算,是由于宋式柱径相对较大)、四椽袱取2材~3材、次间面阔按2倍橡架平长、阑额高取2材,各项代入上面关系式,并相互复核,可以得到
f 正间面阔=20~30材
g 次间面阔=16~24材
h 椽架平长=8~12材
i 柱高=20材
上面是本文根据按原文思路推算的结果,可作为参考。如按原文表二,则较多直接采用了尺寸值,并以等差数列方式给出。
③表三成于1978年,增补了砖、瓦等项目,并把建筑类型调整为7大类,以当心间方的取值划分。
在本文作者看来,文献Ⅵ的最重要成果是在表2的部分。根据表2的内容完全可以在当时(1965年)就提出一个《营造法式》材分制度下各项建筑指标取值的解释系统;如果龙先生在1980年代前后更多倾心于此,那么我们今天将会读到两种关于《营造法式》制度研究的经典:龙先生的和陈明达先生的。这将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龙先生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其学术思想。本文尝试概括为:
1 基于道德感与实践感的规范性研究取向
相对于纯粹的实证性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主的营造法式研究,不可避免的都具有规范性研究取向的特点。身处现代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的开创期和建立系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动力,无疑会加强研究者的这一倾向;而在当时掌握的实例资料不足的背景下这一研究取向似乎也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在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和陈明达先生的《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这两份经典文献中均可发现这种规范性研究的特点。龙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规范性研究取向,并非出于一种对建立宏观统一理论的纯粹学术偏好,而是在其强烈的历史感和道德感支持下的实践方向。生于农村、长于动乱的旧中国,长期关注底层民众的营造实践,都促成了龙先生独特的学术关怀。在《序言》中,龙先生指出,“学习、研究、编写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实际上是在‘知生’。因为人死了的东西不仅包含着它生的时候那种活泼生气,而且会影响和推动人们去再生产。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这反映了龙先生历史研究的学术思想。
2 面向民间的经验性研究取向
龙先生的文稿中多处综合比较《营造法式》、《营造法原》和《清式营造算例》的制度,用共时性的方法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尺度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固然也是属于规范性的研究,但却另有值得考辩之处,而且也是不见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独特视角。这种从设计角度出发的研究方法论,其背后的根据是中国民间传统营造经验的稳定性,对木构件材料力学性能认识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忽略宋代和清代的系统差异、甚至官式和民间的系统差异,根据常用尺度的比例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构件的高跨比、细长比之类),探索历史文献未能明确的某些营造法则。在文献Ⅵ中,这一方法的运用最为突出。
3 面向社会的系统研究取向
篇8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
篇9
【关键词】砖木结构;古建筑;火灾防控
1、康百万庄园建筑群基本情况与建筑特点
1.1 康百万庄园的基本情况。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清,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庄园由 19 部分组成,占地 240 亩,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寨地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栈房区、作坊区、龙窝沟、张沟明代楼院、寺沟住宅区、牌坊、康霖三神道碑楼、金谷寨等部分,33 个庭院、53 座楼房、97 间平房、73 孔窑洞,共 571 间,建筑面积 64300 平方米,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 另两庄园为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 )),比山西乔家大院大 19 倍。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寓意深远,被誉为中原建筑艺术的奇葩,加之园林化之构思,成为中原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
1.2 康百万庄园明清建筑群的类型。
康百万庄园主体依山傍水而建,用青砖石条砌成城堡式寨墙,蜿蜒在邙山半腰,厅堂楼阁错落有致,辉映于洛河之滨。寨墙 9 米高,周长500 米,异常坚固,进门有 20 米斜坡,5 个宅院一字排开,分别为老院、边院、中院、里院、新院。这些院落都是两进四合院,前有临街房,二门内是两厢房、大房,后面是砖砌窑洞。高大的门楼,皆为木制透雕垂花,都是珍贵的艺术品。康百万庄园这个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3 康百万庄园建筑群消防等级划分。
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的》GA27 - 2002 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定为一级风险单位”a) 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b) 有 50000 个藏品以上的单位,确定本工程是一级风险工程。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砖木或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室外消防火栓用水量应按三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的消防用水量确定”的规定,确定本建筑群的耐火等级为三级。
2、康百万庄园建筑群存在的火灾隐患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形式大多为砖木结构,这些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成了极易燃烧的物品,其火灾危险性大[1]。康百万庄园内层叠架的斗拱,不同形状的门窗,使表面积增大,借助于这些构建所形成的巨大表面,极易出现轰燃和大面积燃烧。游人带来的火灾隐患,特别是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庆典时,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导致火灾发。康百万庄园布局采用“廊院”形式,这种布局没有防火间距,一旦着火很难有效控制,同时殃及毗连的古建筑,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另外距离消防站远,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此时城镇消防站成了“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立足于自救设置完备的消防系统是非常必要的。综上所述,康百万庄园没有完善的消防安全措施。巩义康百万庄园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置完整的消防安全防护设施,以大大减少巩义康百万庄园的古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的概率。
3、康百万庄园消防设施现状
目前偌大的康百万庄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消防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庄园内的几套消防栓及配置的灭火器,消防给水系统不完善、火灾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未设置、特殊场所的气体灭火设施未设置,且现有消防栓系统管道多布置成枝状,很多地方难以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着火点。庄园内未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控制系统,无法实现火灾早期控测,电气线路老化未穿管保护,灯泡和灯管距离可燃较近,开关、闸刀直接设置在可燃物上,部分房间使用大功率电器,节日、庙会期间临时增设线路较多,增加用电负荷,这样很有可能因为电气线路的原因引发火灾[2]。
4、康百万庄园明清建筑群火灾防控对策
4.1 落实“三个责任”,齐抓共管保安全
一是要落实消防安全的主管责任。康百万庄园所在的市政府每年与文物管理部门要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对消防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及庄园内部的消防水源、安全通道等基础设施提出明确要求,要出台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政策,对康店镇明清建筑群的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2016 年 10 月康百万庄园消防改造工程设计正式立项,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比较规范、易于操作的消防安全规章,提升消防管理水平。二是要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康店镇政府和康百万管理处是康店镇明清建筑群的管理主体单位,公安消防部门将督促在每月和重大节前,要坚持对庄园在内的古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在月目标任务考评中通报监控报警和安全检查、巡查、火灾隐患整改情况。三是落实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康百万庄园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由当地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直接监管,在旅游旺季、春季、庙会等特殊时期,要进行反复检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紧盯不放,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火灾发生。
4.2 坚持“三防”措施,织密火灾防控网
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要从“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做好火灾防控工作。一是要立足自防自救,落实“人防”措施。康百万管理处要经常性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要坚持保卫每日进行一次巡查,管理处每月进行一次大检查。要建强“微型消防站”,经常开展灭火演练,提高自救水平。二是要运用先进科技,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3]。在康百万庄园的改造工程设计中安装了火灾报警系统、优化消防水源系统、改造供电线路提高防御火灾的能力。三是加强消防宣传,打造群防群治网络。要把对管理处和游客的消防宣传教育,列为古建筑单位的重要突破口。要求导游必须会讲防火知识、会用灭火设施、会组织人员应急疏散、会扑救初期火灾。导游带团进入庄园,要讲解消防安全要求。其次增设消防安全标牌,在景区显要位置设立消防安全警示牌,随时随处提醒游人注意消防安全。
4.3 强化“三项方面”科学提升战斗力
在整治古建筑火灾隐患中,要采取“持之以恒抓管理、细微之处抓安全、强力整治改隐患”的整治措施,使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环境大力改善。一是要采取专项整治,解决管理问题。消防、文物部门要联合开展历史文化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检查单位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情况、消防设施维护情况、用火用电用气用油消防安全情况。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重点整治。为提高古建筑的耐火性能,首先要降低火灾荷载,在古建筑内应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严禁违规搭建,严禁泡沫彩钢板房的出现,严禁在建筑不同区域之间用易燃可燃材料做防火分隔;对于重要的古建筑内部的木构件部分应喷涂防火涂料进行阻燃保护,各种易燃可燃的纺织品饰物和各种悬挂物应采用阻燃剂进行阻燃处理。三是要强力整治古建筑重大隐患。古建筑年代外远,一些建筑存在重大火灾隐患,整改难度很大,这些问题要列入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相关部门协调,联合执法,限期整改隐患。另外,在古建筑内举办祭祀、庙会、游园、展览等大型活动,应报公安消防部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增设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同时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预先组织演练,消防检查合格的方可举办活动。
结语:
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在我国当前古建筑火灾事故频发的态势下,针对古代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对策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作为对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防火对策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保护我国古建筑免于火患威胁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转自WWW. dYLw.net ]
参考文献:
[1] 王 锦 贵 , 王 希 光 , 郭 祥 旭 . 古 建 筑 的消 防 特 点 与 防 火 对 策 讨 论 [J]. 中 国 科 技 信息 ,2010,09:199-200.
篇10
一、“透明性” ·山水造园
“透明性”一词最初由柯林 ·罗于 1964年提出,抽象于立体主义绘画( Synthetic Cubism),暗示人们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同时感知 。柯林 ·罗将透明性分为“物理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物理的透明性来自于材料形成的透视效果,深景深(深空间),强调焦点透视,具有单一或少量的空间信息阅读量。现象的透明性来自绘画中的多层次,浅景深(浅空间),强调平行透视(散点透视),消除单一视觉焦点,重视画面的秩序和组织结构,具有多义的空间信息阅读量。柯林 ·罗将透明性用于解读西方建筑(包括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一方面透明性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它让理解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作为工具,在设计过程中引发关于形式的理性处理。
无独有偶,中国古典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平行透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画意”是中国园林所共有的审美诉求,造园名家如计成、李渔等都指出山水画和绘画理论对其造园的影响。基于此,用透明性来解读中国古典园林成为可能。中国古典园林涵盖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又可分为建在城镇之内的宅园、建在郊外山林间的别墅园。随着古典园林发展成熟,别墅园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仅探讨城镇之内的苏州私家园林。
二、“边界原型” ·空间尺度
空间是园林的本质,研究苏州园林的空间结构原型,首先需要找到限定园林空间的元素。与西方面向街道开敞的外向性庭园相反,苏州宅园面向街道的是隔离内外的墙,景物藏于墙内。通过墙的围合来限定宅园的边界,墙分为建筑外墙和院墙(围墙)。
“原型”(Archetype)概念引自心理学术语,用以揭示城市在物质形态构成上的本质(即不可再分的最小构成单元)。中国历代城市的边界从城郭到里坊、从闾里到院,院墙与城墙同构、呈现等级化的“院套院”自相似形城市结构。因此,中国城市空间在物质形态构成上的最小单元是“边界原型”(Edge archetype)——墙的建筑 ,强调内外分隔性和内向性。作为住宅建筑的外延空间,中国古典私园具有典型的边界原型特质。边界原型内部空间反映出时空同构——中国建筑最为深刻的内在特征,整个世界被理解成一张具有方位感的结构空间。宅园恪守南北向布局,反映自然宇宙四时轮回的图景。
边界多以粉墙围合,源自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粉墙在光照作用下消解了质感,视觉上形成留白,影以竹石芭蕉,形成图底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留白的功能在于产生阅读的多重性,延伸想象空间,这与透明性现象中多义空间所达目的一致。
千尺势、百尺形,普遍应用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的“形”和“势”是风水形势说中的核心概念,千尺从周尺到康熙量地官尺,折算成公制,约230米到 350米。现代研究表明,千尺势正暗合了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科学尺度,这一尺度既能保持步行的愉悦又控制在人远观视距的限制值内。百尺约合现代尺度 23米到 35米,这一尺度也正契合了当代建筑理论中标准近观视距的限制基准,可以看清物体的细部。从外部尺寸看,宅园边界内面积从大型的拙政园 20667m2到中型的艺圃 1300m2,再到小型的畅园 665m2,尺寸大小不一,平面轮廓各异。建在城镇之内的私园,一则由于用地面积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皇家园林千尺势的规模,而多以百尺来控制主体园林要素的尺度;另一则由于宅园作为住宅的空间延续,需要安宁、亲切、宜人的尺度。
“法自然之方寸,缩天地于盈亩” ,山水尺度的合宜是造园成功与否的基石。水面视觉感受的空旷及透明特质,使水面有扩大空间的功能。不足 1000m2的小型宅园,通常以水为宅园中心,且水面以聚为主,只在东南角或西南角的水口用小桥略做分割,沿水周边设置环游步道、园林建筑。同时为避免空间局促感,仅在局部叠石为山,通常叠山所占比例小于宅园面积的15%,水面比例大于 15%。
1000m2以上的中型宅园通常以百尺为度,划分主次分明的多个虚边界空间(无明确边界但普遍被感知的相对独立视觉空间),尽管所侧重的山水比例有别,但主要空间依然多以聚合水面为中心。超过 1万平米的大型宅园对水面的处理开合有致,作为中心的聚合水面被水中岛屿切分开,形成了更多层次的虚边界空间。通过测量,这些大中型宅园划分后的心理空间的尺度基本都符合百尺形的近观视距,观景视距基本控制在 30m左右,分隔对景的水面宽度控制在 20m左右。如拙政园中心景观“一池三山”,山将南北跨度 50m,东西跨度 120m的水面切分为满足近观视距观赏的若干虚边界空间,对景视距控制在 30m内,园内对景建筑(主要是亭)高度基本控制在人体 3倍身高之内。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人普遍认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园林中这一理念体现尤为明显。大体量建筑物是对这一和谐关系的破坏,因而苏州园林建筑显著反映了“适形”原则——适应人的活动特点,尺度与人体比例相宜。苏州宅园中的建筑普遍兼具观赏点和点景的双重功能。园中建筑形制多样,以厅堂为主,高处置亭,水际安榭,各就 其位。建筑高度在与人比例相宜的基础上,取决于作为对景时与最佳视距的比例。
人的视域最佳水平视角约 45-60°,垂直视角约 26-30°,在这个范围内能看清物体细节而无变形失真感。维持最佳视角的视距为最佳观赏视距,水平视角下的最佳视距为景物宽度 1.2-1.5倍,垂直视角下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 3-3.7倍。在标准近观视距限制值之下,苏州园林的对景多为屋脊 5m左右的建筑或类似尺度的树木叠石。
三、空间结构原型
苏州园林空间结构原型可以描绘为:在边界原型的内部空间,以百尺尺度的虚边界空间为控制单元,以标准近观视距为控制基准,设计层化的浅空间结构。层化的浅空间与立体主义作品的视觉效果类似,表现出物理透明性、现象透明性和空间渗透的特质,以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突破空间的局限性。
在虚边界空间尺度划分基础上,进行空间层化。对造园要素进行取舍布置,设计层层花木、山石、廊桥、亭台等具有“透明性”的障碍物,形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层化空间。空间层化对应山水画中的“推”,造园要素彼此之间近似平行排布。空间开敞处,次第铺展的要素之间,模糊前后层次、形体尺寸,错落有致。如以聚合水面为中心的小型宅园,形成水面、步行道路、边界墙体从内而外的同心圆空间结构。空间狭窄处,不能避免焦点透视时,一方面限定视角,引导视线,遮挡视角外的透视参照物,另一方面利用在视角范围内次第展开的层化空间,遮挡易形成焦点透视的参照物和灭点。然后进一步在主要观景位置巧设前景框,利用门窗洞口、柱、楣、檐口、核扇、栏杆等形成景框,遮挡容易形成焦点透视的参照物,同时避免成角透视,引导观赏者从限定视角去看框内景致。焦点透视的参照物不可见,使得视角内景物所处空间位置失去参照,从而难以判断景物的实际位置以及真实的空间深度,导致了视觉上的迷茫和心理上的疑惑,观赏者进而从解读这种矛盾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形成浅景深特有的视觉漫游体验。
四、苏州博物馆“大山水” ·象山校区“溪山行旅图”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延续了苏州园林百尺形的尺度,与以水为中心的小型宅园空间原型一致,水面近似方形,平均宽度 30m左右。因使用功能需要建筑体量较传统园林略大,观赏视距约 35m,取标准近观视距极限值。其中东北角“大山水”设计尤为匠心独具。体量较大或数量较多的山石会使本不宽敞的空间显得更加局促,只石片山反而可寓山的形象于意象之中,“一峰则太华千寻”。同时,在标准近观视距下,赏的是山之“形”,山石嶙峋、老树盘根的山麓或峭壁。“大山水”对“形”予以简化,离形得似、遗貌取神,既得苏州园林叠山置石的精髓,又进行了突破与创新。
又如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三号楼设计了一个 6m高的门洞,透过门洞形成的观景框往象山看去,发现一幅神似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画面。王澍在此化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入空间,形成透明性中典型的“浅空间”,园林要素层层掩映,门洞限定的视角消除焦点透视参照物,视线在模糊空间中漫游,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体味古画中的自然观。
五、结语
不同切入点看到的苏州园林不一,以透明性来分析苏州园林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基于现象的分析数据自然并非苏州园林设计的初衷,平立面图纸亦非苏州园林建造的依据,而是当代实地测绘所得。胸中自有丘壑的无图纸境界毕竟难达,也不适用于当代的社会环境。同时,历经千百年历史沉淀,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和探索由简入繁,剥除表面的繁复,从迷雾中破局而出,还原本质的结构原型,把握结构原型才能真正意义上继承传统,进而扬弃创新。
注释:
柯林 ·罗等.透明性.金秋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朱文一.空间 ·符号 ·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