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0 06: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田间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关键是适当控制茎叶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即“控上促下”,达到根多,茎扁,叶色深绿,叶片宽厚,个体健壮,群体整齐。具体措施主要有:
1 移栽补苗保证全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补种、补栽。3叶期前缺苗,用饱满种子浸种催芽后浇水补种。3叶期后缺苗用带土移栽法补苗(播种时可在行间播预备苗),另外,缺苗处也可在附近留双株补救。早间苗适时定苗玉米长到3~4片叶时进行及时间苗,去掉弱、黄、病、劣、杂苗。到5~6叶时,按计划株距、密度留苗,余苗全部拔掉。定苗时边行、地头可留得稍密些,以充分发挥边际优势。间、定苗时,拔除的苗要及时清出田间。
2及时追肥
玉米苗期追肥应在5叶展开时施用,即在4~6叶期施用,特别是套种的玉米和接茬播种的夏玉米,追肥应遵循苗肥轻、穗肥重和粒肥补的原则,三期追肥比例约为苗2.5~3∶穗5~6∶粒1.5~2。套种玉米或接茬播种的夏玉米基肥不足或未施基肥的,追肥量应加大但三期比例一般不变。
3适时中耕
玉米苗期适时中耕,可以起到“控上促下”作用。特别对套种玉米和接茬整地不良的夏玉米尤为重要。苗期中耕一般进行2~3次。第1次在定苗时进行,中耕深度掌握“苗旁浅、中间深”的中耕原则,这样既可清除杂草又不至于压苗,深耕一般为3~5厘米。第二、三次在拔节前进行,耕深要适当深一些,一般以10厘米左右为宜,这时深中耕虽会切断部分细根,但可促进新根发生。培土应在9~10叶期到抽穗前逐渐完成,以利支持根的形成,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二、适期蹲苗促壮
蹲苗促壮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控制肥水,深中耕,扒土晒根等。玉米蹲苗应遵循“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蹲苗原则。也就是说蹲叶片深绿、地肥、墒情足的壮苗。反之就不蹲。蹲苗时间一般夏播和套种玉米20天左右,时间过短无效果,时间过长容易形成“小老苗”,影响后期生长。蹲苗结束,应立即追肥、灌水以促进生长。对于苗势生长弱的田块,不但不要进行蹲苗,还要适时采取肥水措施促苗转壮。
玉米病虫害管理:夏季气温较高各种病虫害对玉米植株危害较大,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和丝黑穗病,防治纹枯病可剥掉下部发病叶梢并喷施井岗霉素。发现丝黑穗病株时要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虫害主要有玉米钻心虫、蝗虫等,防治方法可到当地农资部门咨询。
中后期根据肥力需要状况、水分含量、病虫害等酌情处理。
三、拔节期的水分需求
玉米拔节期是整个生育期需水肥的关键期。这一阶段,饱浇水巧追肥,是促进玉米植株良好生长和雄穗的正常分化的关键。玉米大喇叭口期要有充足的水分,要保持田地表常湿不干,以此满足玉米在拔节期的需要,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浇水结合追施速效氮肥。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成穗的关键期,亩追施尿素10一15公斤。旱地需乘降雨追施,水浇地需浇水追入肥料,追肥可施在株中间或刨穴追肥。浇水后要及时中耕除草。拔节期间结合施肥、浇水,及时锄地、培土,达到除草,保肥保湿,促根防倒等多种效果,促进玉米增产增收。
玉米拔节期主要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和粘虫等害虫。玉米螟需用锌拌磷颗粒剂与细砂土,拌成1∶50的毒土逐株灌心,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蚜虫、红蜘蛛可用达螨灵、蚜虫净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粘虫可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四、生长期如何避害
雹灾。玉米在发芽出苗期遭受雹灾,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温下降,通气不良,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等,灾后应及时疏松土壤,以利增温通气;在玉米拔节到抽雄前,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以前,雌雄穗和部分叶片尚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只要未抽出的叶子没有受损伤,且残留根茬,应及时中耕、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一般仍可获得较好收成,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植株恢复生长的能力变差,对产量影响较大。据调查,凡被冰雹砸断穗节的玉米,则不能恢复生长;如果穗节完好,应及时加强管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风灾。七八月份,常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造成玉米倒伏或茎折。对成熟前倒伏或茎折的玉米,应及时扶起,以免相互倒压,影响光合作用。对于倒折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将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茎折,应将数株捆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持。
涝灾。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当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即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现更为明显。玉米生长后期,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坏死,造成活力迅速衰退,植株未熟先枯,对产量影响很大。据调查,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积水1~2天,对产量影响不太明显,积水3天减产20%,积水5天减产40%。对于遭受涝灾的玉米,要及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当能正常下田时,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以破除板结,防止倒伏,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及时增施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长,减轻涝灾损失。
遇涝灾怎样补救
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以上时,玉米就发育不良,尤其在玉米苗期表现更为明显。玉米种子萌发后,涝害发生的越早受害越重,淹水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淹水越深减产越重。一般淹水4天减产20%以上,淹没3天,植株死亡。玉米出现涝渍害以后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排水降渍。要疏通田头沟、围沟和腰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达到能排、能降的目的。
中耕松土。降水后地面泛白时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土壤散墒透气,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倒伏的玉米苗,应及时扶正,壅根培土。
早施苗肥。要及时追施提苗肥,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对受淹时间长、渍害严重的田块,在施肥的同时喷施高效叶面肥和促根剂,促进恢复生长。
篇2
关键词 夏季作物;田间管理;技术
根据在农业生产一线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并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现将夏季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发挥资源条件,推广高产专用品种
(1)大豆。依据农业部专家制定的黄淮海地区“优势农作物区域发展规划”,明确了淮北地区属于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主推品种:徐豆9号、豫豆22号、中黄13号。
(2)玉米。要充分发挥淮北地区的温光水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淀粉玉米生产,适应饲料和加工业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气候条件、农民种植习惯,我地主推郑单958、登海11号、鲁单981等高产饲用玉米品种。
(3)棉花。依据农业部“关于2006年发展棉花生产的意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条件,淮北棉区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重点抓好纤维长度在29mm以上、比强度22cN/tex以上的优质棉生产。积极推广淮杂3号、泗棉4号、皖棉11及皖杂40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棉花品种,以及中棉所29、国抗棉1号等转基因抗虫棉。
2中耕灭茬,化学除草
随着机收面积的增加,小麦留高茬现象较为普遍,夏种作物没有耕整的田块,要及时中耕灭茬,松土保墒。夏季作物生长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易形成草荒,要从作物出土到封垄中耕2~3次,做到土松草净。同时大力推广化学除草,大豆在二至三叶期用10.8%盖草能375~450mL/hm2对水225~300kg/hm2行间喷雾;玉米于芽前用40%乙莠水2 250mL/hm2对水750kg/hm2喷洒;花生于播种后喷施48%地乐胺乳油3 000~3 750mL/hm2;水稻移栽返青后用野老1 500mL/hm2毒土法灭草。
3查苗补苗,合理密植
作物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如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移栽补缺或以健换弱。移栽时要多带土少伤根,在傍晚或阴天进行。适时定苗,合理密植。大豆于三叶期间苗,五至六叶期定苗,一般种植密度掌握在24~30万株/hm2。大穗型玉米品种留苗4.2~4.5万株/hm2,紧凑型品种不应低于6万株/hm2。脱毒山芋插栽5.25~6万株/hm2,插栽时尽量浅插,以利活棵;贴茬花生18万穴/hm2,每穴留2株;麦茬移栽棉定植6.75万株/hm2为宜;水稻穴数30~33万穴/hm2,每穴2~3株,要求浅插,以秧苗第一叶露出泥面为宜。
4科学追肥,控旺促壮
在肥料运筹上,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长势、长相和需肥敏感期等进行追肥。一般大豆在花荚期追施磷酸二铵150kg/hm2,玉米在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按3∶5∶2追施尿素600kg/hm2;脱毒山芋在裂缝期、花生在开花结荚期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溶液喷施,防止叶子早衰;棉花于现蕾后追施尿素105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见花后追尿素225kg/hm2;水稻活棵后,追施碳铵225~300kg/hm2,拔节时追施尿素150kg/hm2,硅肥150kg/hm2,扬花期喷1%尿素溶液750kg/hm2,喷1~2次。
5抗旱灌溉,防涝除渍
据省市气象部门测报,2006夏季雨水较常年偏少,属微旱年份,同时,2006年我市玉米棉花等需水量大的作物面积大,合理灌溉,尤为重要。在玉米抽雄灌浆期、棉花花铃期、花生花针期、大豆花荚期遇旱及时灌溉补水,以防落花落荚落蕾,造成减产。同时7~9月份又是淮北地区暴雨多发月份,各地均提前做好清沟沥水工作,防止内涝渍害。
6加强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
据农业部门测报,2006各类病虫害中等偏重发生,各地均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大豆重点防治豆天蛾、豆荚螟、食心虫和病毒病,于花荚期用50%甲胺磷750mL/hm2、4.5%高效氯氢菊酯750mL/hm2和40%多菌灵1 500~2 250g/hm2对水600kg/hm2喷雾防治;玉米在喇叭口期用3%呋喃丹22.5 kg/hm2灌心防治玉米螟;脱毒山芋在整个生育期都需防治蚜虫,用40%氧化乐果和80%敌敌畏交替进行;棉花防治3代、4代棉铃虫、蚜虫、红蜘蛛,用2.5%杀灭菊酯和50%辛硫磷进行防治;花生用辛硫磷拌饵撒于周围防治地下害虫,用BT和75%百菌清防治叶斑病、棉铃虫和蚜虫。
7适时收获,增产增收
(1)大豆。过早收获,子粒尚未成熟,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不高,降低含油率;过晚收获,豆荚炸裂,籽粒落地减产。一般在黄熟末期收获。
(2)玉米。玉米应尽量做到适应晚收,以使茎秆中残留的养分继续向子粒中输送,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因此,一般应在完熟期收获。其特征是植株基部叶片变黄,苞叶呈黄白色而松散,子粒变硬并呈现出本品种所固有的粒型和色泽,一般在10月5日前后收获为宜。
篇3
苗期是指玉米出苗至拔节前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以长根为中心,根系生长较快,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这一时期为营养生长期。苗期的田间管理目标是苗全、苗齐和苗壮。壮苗的标准是:根系发达,根深叶绿,叶片宽短,苗基较扁,节间粗短,群体整齐一致,长势旺盛。
穗期是根、茎、叶营养器官旺盛生长,雌雄分化发育的时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是玉米一生中生长最快,也是地上部分干物质增长最快的时期,要求充足的养分和水分,这一时期是决定穗数和粒数的重要时期。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控制植株营养生长,使其不过旺,促进茎秆粗壮和果穗发育,争取穗大粒多。
花粒期是指玉米从抽雄开花至果穗灌浆成熟的时期,是生殖生长阶段。花粒期时茎叶生长量已达到最大值,并停止生长,转入以开花授粉和结实成熟为中心的生殖生长阶段,是决定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管理到位就能防止茎叶早衰,促进开花授粉、灌浆,提高结实粒数和粒重。
(一)苗期管理
1.早查苗、补苗,保证全苗。补苗可选阴雨天或晴天下午进行,在幼苗3-5叶时移,选壮苗,带湿土整体移栽。
2.间苗、定苗。早间苗、定苗可避免幼苗生长拥挤、互相遮光,争夺养分和水分,有利于壮苗。间苗、定苗时尽量拔除病苗、杂苗和弱苗,留生长一致的壮苗。
3.中耕松土,促根壮苗。中耕松土能起到保温、保水,增加土壤通气性等作用,是促使幼苗早发、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
4.施肥:在定苗后每亩追施10~15公斤尿素。
(二)穗期和花粒期管理
1.中耕培土,重施穗肥。拔节孕穗后,植株逐渐高大,遇大风雨易倒伏,应及时中耕培土,促进支持根迅速入土,增强植株抗倒能力。中耕培土可结合施穗肥进行,可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用15~20公斤尿素。
2.适当化控,防止倒伏。拔节到抽雄期,对密度大、施肥多、生长旺盛的玉米,可在玉米9~12叶时喷施一次“玉黄金”或在玉米田间抽雄率达到5‰左右时喷施一次“壮丰灵”,要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用药浓度,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拔除弱株。对田间不能正常结穗的弱小植株要及早拔除,从而减小不必要的水分、养分损失。
4.防治病虫害。玉米中后期如遇高温、高湿可能诱发各种斑病、锈病、蚜虫和玉米螟的重度发生。防治玉米斑病可于发病初期及时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所用药剂有:10%世高、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晌地放蜂20~30万头;防治蚜虫的药剂有抗蚜威、吡虫林、杀灭菊酯等。
5.放秋垅,拔大草。放秋垅,拔大草可减少杂草等野生植物同玉米争夺水分、肥料、光照。在杂草没有结籽前拔除,不但有利于当年生产,也可有效解决下年草荒。
6.抗旱防涝。玉米抽雄后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5%,当田间持水量低于60%时,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浇水或组织抽水抗旱;玉米生长后期虽对涝、渍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时间不应超过3天,如遇大雨应及时开沟排涝。
7.预防大风。玉米生长中后期遇到大风出现倒伏应及时扶正,并培土踩实,恢复叶片自然分布状态,降低产量损失。
8.人工辅助授粉。玉米开花期如遇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可导致授粉不良,出现秃尖、籽粒发育不全等现象,要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在雨后花粉不粘结、花丝上无水时,用木棒、竹杆、扫帚推动植株或用手摇动植株等方法,使花粉尽量落在花丝上。
篇4
论文关键词小麦;氮肥后移;施肥时期;播种;田间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小麦氮肥后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施肥时期、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传统小麦栽培中氮肥的施用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模式,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1次追肥。这样的施肥时间和底追肥比例,使氮肥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会造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
小麦氮肥后移栽培技术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相结合的一套新创技术,是以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适宜的氮素适用量为核心技术的栽培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产潜力的2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根据高产麦田的需肥特点平衡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和培育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该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以上;二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还能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最终显著改善优质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三是减少了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这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适用于北方冬麦区和黄淮海冬麦区高产田的强筋和中筋小麦生产,能创出大面积7500kg/hm2的高产,并向9000kg/hm2突破。同时,它能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及其稳定性,保证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用氮肥后移技术要注意以下2点:一是应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产量5250kg/hm2以上)条件下运用该技术;二是应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运用该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等麦田不宜采用。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施肥时期
氮的吸收有2个高峰,一是从分蘖至越冬,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较快的时期;二是从拔节至孕穗,这一时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是吸氮量最多的时期。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从拔节期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追肥,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2叶健挺的株型,使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建立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稳健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能够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运转,有利于较大幅度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以及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改善小麦的品质。
2播前准备
2.1培肥地力
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生产实践证明,小麦产量5250kg/hm2左右及以上的麦田,适合于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应培养土壤肥力达到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7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90mg/kg、有效硫16mg/kg及以上。在该种地力条件下,施肥种类应考虑到土壤养分的余缺,平衡施肥,以利于良种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产量7500kg/hm2总施肥量为有机肥45t/hm2、氮210kg/hm2、磷105kg/hm2、钾105kg/hm2、硫酸锌15kg/hm2。在一般肥力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50%,磷肥、钾肥、锌肥的全部均施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剩下的50%氮肥;在土壤肥力高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1/3、钾肥的1/2及磷肥、锌肥的全部均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剩下的2/3氮肥和1/2钾肥。
2.2选用良种,确定合理群体
选用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较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的品种,有利于高产优质。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有两类强筋和中筋品种,以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都可获得优质高产。一类是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高,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少;又由于是中穗,有效穗数要求较多;另一类是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低,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多;又由于是大穗,有效穗数要求较少。此外,要选用经过提纯复壮、质量高的种子。播种前用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培育壮苗。
2.3深耕细耙
适当深耕,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
3播种
播前土壤墒情不足,应造墒播种。种植规格,畦宽以2.0~2.5m为宜,畦埂宽不超过40cm,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以23~25cm为宜。适时播种,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抗寒性一般的半冬性品种在14~16℃时播种,冬前积温650℃左右为宜。冬性品种应先播,半冬性品种应在适期内后播。早播会形成旺苗,早发早衰;晚播冬前营养体小,光合产物少,根系生长发育差,分蘖少,不能形成壮苗。在播种适期范围内,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以150~180万根/hm2为宜;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95~300万根/hm2。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反之,取高限。按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播期推迟,应适量增加播种量。
4田间管理
4.1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以确保苗全。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第1次肥水,管理主动。应于小雪前后浇冬水,黄淮海麦区于11月底至12月初结束即可。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反之,适期内早浇。注意节水灌溉,不超过600m3/hm2。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促苗壮。
4.2春季(返青至挑旗)管理
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及早进行划锄,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加强麦苗碳代谢水平,促麦苗稳健生长。在高产田,将一般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具体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水平、墒情和苗情而定。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初期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中期至后期追肥浇水;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的中产田,应在起身期追肥浇水。
4.3后期(挑旗至成熟)管理
开花期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开花期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灌浆初期浇水。要避免浇麦黄水而降低小麦品质与粒重。小麦病虫害均会造成小麦粒秕,严重影响品质。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进行无公害小麦生产,防治小麦蚜虫应该用高效低毒选择性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商品有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2%蚜必杀等。
5适期收获
高产麦田采用了氮肥后移技术,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光合速率高、持续期长,籽粒灌浆速率高、持续期也较长,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运转有机物质速率高、时间长,蜡熟中期至蜡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不要过早收获。试验表明,在蜡熟末期收获,籽粒的千粒重最高,此时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蜡熟末期的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率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秸还田。
参考文献
[1]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1,83.
篇5
大豆的生育期分为幼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五个时期。
1.幼苗期:大豆幼芽拱出地面即为出苗,从出苗到分枝开始为幼苗期,这一时期地上部生长缓慢,地下部生长快,最适宜的温度为。14-16℃,幼苗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在绝对量上不高。但由于根瘤刚刚形成,尚无固氮能力,因此需要供给适量的氮素。同时,因地温低,速效磷的应有量也不足,因此施种肥补磷素十分重要。
2.分枝期:自形成第一个分枝到第一朵花出现为分枝期。在这以前大豆主要是营养生长,这一时期虽以营养生长为主,但大豆花芽分化开始即标志着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开始。这一时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昼夜温差不宜过大,夜间温度不低于15℃为好,晴天温度高,有利花芽分化,此时植株生长量比幼苗期增加1-2倍。地下部也正在生长,所以需要充足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保证植株生长和花芽分化的需要。
3.开花结荚期:从开始开花到结荚完了是大豆生长最旺盛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交错进行,这时大豆营养器官及茎枝加速成长,同时花器也不断出现,随之豆荚也逐渐形成,豆粒也开始增大。这时期是大豆需要水肥最多的时期,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白天温度以20—25℃,夜间不低于15℃为宜。
4。鼓粒期:豆荚内的子粒开始鼓起到最大的体积与重量时,即为鼓粒期,这时茎叶生长基本停止,植株内营养物质主要供给种子发育,这时大豆需要的温度和水分较花荚期为低,以15-20℃为合适,但如遇到后期干旱或低温,则影响鼓粒,以致降低百粒重,或造成秕荚,秕粒,对产量很有影响。
5.成熟期:大豆鼓粒以后,叶片逐渐变黄脱落,种子中的水分减少,且变圆变硬,呈现出该品种固有的种皮色泽和大小,摇动豆株豆荚内“哗哗”响时,即为成熟期。成熟期的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成熟,品质也好,高温干旱大豆则被迫成熟,质量降低,如遇低温多湿,又会延迟成熟,特别是秋雨较多,又易发生褐斑粒,降低商品质量。成熟时若赶上千热天气,会造成豆荚爆裂,应及时收获。
二、栽培技术
1.品种的选择:按生态区域因地制宜选择高产、质优、成熟期适宜、抗逆强的推广品种。如:黑农38、绥农11号、东农42、垦农4号等优良品种。
2.种子的处理:用50%辛硫磷0.5公斤,加水10公斤,拌种200公斤,拌匀后闷种4小时,阴干后播种。也可用5%的甲拌磷颗粒剂,亩用量2.5-3.0公斤,播种时条施播种沟内,但不能拌种使用,防治胞囊线虫病效果与呋喃丹相同,防效达67.5%,并可控制在豆蚜虫和根蛇潜蝇幼虫危害。近几年,黑龙江省农科院研制的新型种子包衣剂应用效果很好。它不同于一般拌种剂,将高效内吸杀虫剂、杀菌剂和大豆生长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肥料溶在“种衣内”。拌种时不需兑水,直接按药种比1:50的比例在容器内混拌均匀后晾干即可播种。
3.整地:垄播大豆,麦茬伏翻后起垄或搅茬起垄,垄向要直,50米垄长直线误差±5厘米。搅麦茬起垄前灭茬,第一遍破土深度12—15cm,第二遍扶垄,培土封满为宜。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基础的原垄玉米茬,早春拿净茬子,将茬坑耢平达到播种状态。
4.施肥:中等肥力的地块,每公顷施优质农肥15吨以上。中等肥力土壤,每公顷施底肥或种肥磷酸二铵100-150公斤或尿素50-60公斤,加三料磷肥120—150公斤。有条件的地方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生育期内也可叶面喷施肥料。
5.播种:气温稳定通过8℃开始播种,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1日—15日播种,中南部地区4月25日~5月10日播种。采用机械垄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双行间小行距10—12cm。等距离穴播,穴距18—20cm,每穴3-4株,中南部地区公顷保苗20~35万株,北部地区公顷保苗30—40万株。亩播量7-8斤。播种深度为镇压后4-5cm。
6.田间管理:当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深松或趟一犁,非机械精量播种地块,在子叶展开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人5121司苗,按要求的密度一次定苗。出苗后杂草2-4叶期,用35%稳杀得乳油或15%精稳杀得乳油、12.5%盖草能乳油等药剂防治禾本科杂草,公顷用量0.7—1.0升药剂,用虎威1升或杂草焚、达可尔1-1.5升防治阔叶草。也可在出苗前用豆磺隆加乙草胺对土壤进行处理,防除杂草。根据当地虫情预报,在防治适期内防治食心虫。用80%敌敌畏乳油制成毒杆熏蒸,公顷用量为1.5—2公斤。也可用5%甲拌磷颗粒剂,亩用量2.5公斤,每间隔6垄,在大豆封垄期间进行人工抛撒于垄沟处。
篇6
一是水的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做到精确促控灌溉。生长前期应做到有水栽(插)秧,寸水返青,浅水勤灌,促根长蘖。中期“够苗搁田”,即当全田茎蘖数达到预定苗数的80%~90%时及时搁田,控苗、促根、防倒伏。对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块重搁,以人立不陷脚,叶色明显落黄为度;相反,则采取轻搁、多次露田或软搁,田中泥紧皮,田边裂细缝,群体叶色褪淡即可。晒田先轻后重,晒田效应持续2个叶龄,抑制无效分蘖发生,增强抗倒伏能力。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湿润灌浆,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促灌浆。机收田块稻穗三分之二转黄时放水,以利机械作业。
二是施好肥和田间化学除草。分蘖肥在栽秧后7~10天追施,每667平方米(1亩)用尿素7~9公斤与除草剂(金手,27.5%的总有效成分1包50克,或野老18%总有效成分1包30克,或新水欢14%总有效成分1包60克)同时施用,拔节肥在孕穗初期(晒田复水后),每667平方米施尿素4.5~6公斤,氯化钾3.5~5公斤,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有效分蘖成穗率,争取大穗;孕穗末期施穗粒肥,667平方米施尿素2~3公斤,氯化钾3.5~5公斤保穗增粒。
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田间病虫测报,采用杀虫灯,国家标准允许的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农药,或生物农药为主的稻田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在关键时期重点防治好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1)稻瘟病:一是苗瘟,秧田出现发病中心或有急性病斑出现时,为防治适期。二是叶瘟,稻田出现5个以上发病中心或有急性病斑出现时,为防治适期。三是穗颈瘟,发生叶瘟的田块及周围田块,种植感病品种的田块,在抽穗期遇上适宜的发病天气时,应在水稻抽穗初期、齐穗期各施药1次,防治穗颈瘟。防治药剂:每667平方米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丰登)20克或3%春雷霉素可湿粉100克或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兑水喷雾。
(2)水稻纹枯病:当病丛率达到20%~30%时施第1次药,隔12~15天施第2次药;天旱时,当病丛率达到40%~50%时施药。防治药剂:25%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每667平方米用40克喷雾。
(3)水稻螟虫:一代枯鞘株率5%~7%,秧田卵孵化高峰期,本田卵孵化盛末期;二代枯鞘株率0.5%~1%,螟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防治药剂:每667平方米用31%氟腈·三唑磷微乳剂(三拂)60毫升或15%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90%杀虫单可湿粉40克兑水喷雾。
(4)稻飞虱:水稻百丛虫量1000~1500头时防治。防治药剂:每667平方米用25%噻嗪酮可湿粉(扑虱灵)50克或10%吡虫啉可湿粉30克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阿克泰)4克兑水喷雾。
篇7
关键词:“空秆”病株及无效果穗 打底叶除“乌米”放秋垄干巴缨穗肥
玉米授粉后,即开始进入灌浆成熟生育后期阶段,这期间要切实加强田间“以下”管理,对加速灌浆,促使早熟,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尤为重要。
一、铲除“空秆”
人们通常把没有长出雌穗和虽有雌穗但到收获时只是青棒或瞎棒的玉米植株,称为“空秆”。在一般年份里,这种空秆对产量影响很大。这些空秆株,严重影响通风透光,与正常植株争水争空间争肥,要及早铲除。
二、去除病株和玉米无效果穗
作物病株既不能构成产量,又耗费养分,而且还可传播病害,要及时铲掉。玉米植株上,除去上部果穗外,其第二、第三果穗发育迟缓,(称为“无效穗”)吐丝较晚,除特殊品种外,一般情况下小穗是不能成棒结实的。抽出后必须逐个去除,减少养分消耗,促使主穗充实,棒粒大饱满,增加产量,又有促早熟作用。
三、打底叶
用一米左右树条延垅沟约弯腰90度左右,把玉米黄叶、老叶全部打掉,增加通风通光。
四、除“乌米”
玉米“乌米”又称“丝黑穗病”,玉米穗不能结实,而成为“灰色”。田间要全面检查,如发现乌米在散粉前必须连同玉米植株清除田间,带到地头深埋,不能作饲料或沤肥,防止病虫害再次传染。
五、放秋垄
在玉米灌浆后期进行放秋垄。秋后田间杂草旺盛,正值产籽期,放秋垄要割除田间杂草,不仅对当年玉米有利,而且对减轻下年草害十分重要。要采用人工拔除大草,“用锄板产”等方法消灭杂草。放秋垄要浅锄,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消灭杂草,促进早熟,增加产量效果十分显著。进行时,防止伤根过多和折断叶片。
六、去掉干巴缨
玉米棒上部花丝最后抽出来,先抽出来的花丝已完成授精作用,逐渐开始萎蔫(干巴缨),这样后抽出来的花丝就巴缨所遮盖,不易接受花粉,不能结实。剪掉干巴缨能提高玉米结实率,增加产量。据试验,剪一次干巴缨可减少秃头30%;剪一至两次,可基本消灭秃头现象。剪丝的时间应在玉米花丝授精枯萎后。方法是用手将花丝轻轻提起,再用剪刀将枯萎的花丝剪去。同时留下幼嫩新鲜的花丝,使其成壶嘴形,以便使没有受精的花丝继续授精结实。
七、施好穗肥
穗肥是玉米生长中最重要的一次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用,也可根据播种后的天数来确定施穗肥的时间,在晚熟期可喷酒,1%~2%磷酸二氢钾,为了增产增收,因此穗肥要重施,以促进果穗发育,增加每穗粒数,减小秃顶程度,提高结实率。穗肥以速效氮为主,施用量为总用氮量的50%~60%。一般为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在基肥和苗肥中未施用磷钾肥的,此时还可补施磷钾肥各10公斤。在两行玉米间开沟条施,也可以穴施,施后立即盖土,以防肥料挥发和流失。对前期生长量不足,生长不均匀的田块要早施,对生长旺盛田块要迟施。
篇8
一、水稻移栽
1.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一生对N、P、K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大体是: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各吸N、P205、K20的数量分别是1.8~2.5千克,0.9~1.3千克,2.1~3.3千克,其比例大体是2:1:3。
水稻吸收氮最多的时期是分蘖一穗分化,约占总吸收量的65~70%;穗分化―抽穗占20%;对磷的吸收量最多时期是分蘖―穗分化。对钾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抽穗开花,约占60%;其次是分蘖―穗分化约占30%。
2.施肥技术
水稻施肥应遵循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氮、磷、钾配合施用及底肥全层施用的原则。
常用的施肥技术有以下三种:
2.1 攻前保后施肥法:重施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80%以上,并早施重施分蘖肥,酌情施用穗肥。一般生育期短或早熟品种用这种施肥方法。
2.2 前促中控中控后补施肥法
前捉是以基肥为主,一般占总量的60~70%,并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到有效分蘖后不追肥,并在有效分蘖终止后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拨节后酌情省施穗肥。后补是抽穗始期酌情补施少量粒肥,适用于温度较高,生长季节长的中晚熟地区。
2.3 前保中促施肥法:目前旱育稀植栽移多采用这种方法。
3.适时早插。缩短插秧期
在最适合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时期插秧,并尽量早插。缩短插秧的时间。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来确定一个地区的最佳插秧时期。一般我省第一、第二积温区可在5月15~25日插秧比较适宜,第三、第四积温区在5月20~30日插秧比较适宜。
4.移栽规格
4.1 移栽密度:确定移栽密度应考虑计划产量指标,从品种分蘖力强弱出发,考虑稻田的肥力基础、施肥水平,以及秧苗素质和移栽时期。总的原则是,壮苗宜稀,弱苗宜密;早插宜稀,晚插宜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分蘖力强的品种宜稀,分蘖力弱的品种宜密;积温条件好的宜稀,积温条件不好的宜密。
4.2 移栽规格:决定移栽密度后,还要确定田间的合理配置,即移栽规格,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30厘米×(10~13)厘米×(2~3)苗或宽窄行(40十20)厘米)×(10~13)厘米×(2~3)苗。一般温度条件好,施肥水平高的地区,秧苗素质好时多采用(33.3~40)厘米×(13~20)厘米×(2~3)苗。
4.3 移栽质量:总的要求是,严格执行移栽计划时期、移栽规格和密度。插植深度2~3厘米,不窝根,不漂苗,不倒苗,不丢穴,插后秧苗直立,横竖成行,每穴苗数正确。
二、田间管理
1.分蘖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1.1 分蘖是水稻的重要特征分蘖在主茎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分蘖的出现总是和母茎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为无效分蘖。在水稻群体中,有10%的稻株出生分蘖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数达到最多的时期为分蘖末期。分蘖成穗数与分蘖出生相同的时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1.2 分蘖期田间管理
此期田间管理主要是科学施肥浅水灌溉,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促进有效分蘖,防止无效分蘖。
2.长穗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2.1 长穗期的生长发育
水稻生长到分蘖末期,开始茎杆节间伸长和幼穗分化,水稻拨节后地上部分的几个节间伸长,当茎植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5~2厘米,外形由扁变圆时,称为拨节。地上部分伸长节间一般4~7个。水稻完成一定的营养生长期之后,开始转入幼穗形成的生殖生长期。茎的生长锥转入穗的分化。
2.2 长穗期管理
长穗期一是要施好拨节肥孕穗肥,一般在抽穗前20~10天,每公顷施纯氮30~35千克,再配施氧化钾30~50千克。二是要灌好孕穗保胎水。三是及时防治病虫及除草。
3.结实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从抽穗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称抽穗结实期。经历出穗、开花、灌浆、结实等时期是决定结实率、粒重以及最终产量的关键时期。结实期管理上关键是养根保叶,为叶片继续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养分顺利输送创造条件。在粒多基础上达到粒饱,减少空秕粒在霜前正常成熟。一般要酌施粒肥,管好水,注意防治后期病害。
篇9
关键词:苜蓿;播种技术;田间管理
1 苜蓿播种前田间管理
1.1 选地
紫花苜蓿为温带植物,尤喜温暖、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最适宜在地势高燥、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或壤土中生长。紫花苜蓿为深根性作物,土层厚有利于深扎根。不宜种植在低洼及易积水的地里,积水会使大部分跟死亡,因此要求地下水位在1m以下才能种植。紫花苜蓿可以在轻度盐碱地上种植,但土壤中盐分不超过0.3%,pH<6.5的酸性土壤中也不宜种植。紫花苜蓿种子小,幼苗期生长缓慢,因此,应选择杂草少的地块种植,如选择种植玉米、棉花、根菜类等中耕作物或一年生麦草类作物之后的农田种植紫花苜蓿较好。紫花苜蓿也不宜重茬,最好间隔2年至3年或更长年限为宜。
2 整地
(1)浅耕灭茬即前茬作物收获后,在翻耕之前,用圆盘灭茬器或圆盘耙等机具在茬地上进行的田间作业。在耙的重力作用下,耙片切入土壤,切断草根和作物残茬,并使切碎的土块沿耙片凹面微略上升,然后翻落,具有一定的翻土和覆盖作用。浅耕灭茬的深度一般以20cm为宜。
(2)耙地翻耕后的田面土块常较大,不平整,还留有根茎性杂草,须用圆盘耙破碎土块,平整地面,耙除杂草,蓄水保墒。耙地还有其他多种应用,如多年生牧草地在早春或刈割后耙地,可消灭杂草,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有利于苜蓿返青和生长;灌溉或降雨之后耙地可破除板结,通气保墒;播种后出苗前,用钉齿耙耙地,可破除板结,利于幼苗出土。
(3)耱地耱地又称耢地,一般在翻耕、耙地之后进行,兼有平地、碎土及轻度镇压的作用,可为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耱地的工具是用柳条、荆条或树枝等编成。北方旱区,耱地有时也在犁地前、雨后进行,主要起蓄水保墒作用。如夏耕后先晒土风化,接纳夏雨,尔后在冬前实行耙耢;有时在土壤冻前耱地,趁地皮松软时重耱1-2遍;出苗前遇雨耢地,可破除板结,耢碎土块,促使顺利出苗。
(4)镇压利用镇压器、石磙等工具压碎土块、压实地表。镇压影响土壤的深度,轻则3-4cm,重则7-10cm。
(5)开沟、做畦和起垄开沟是灌溉地区保证灌溉、多雨低湿地区及时排水的必要措施。开沟可用开沟器或铧式开沟犁进行。垄作是将土壤整成垄形,作物生长在一条条的高垄上。起垄可增厚耕作层,利于排灌,增加土壤通气性及提高土温,苜蓿种子田或北方旱地和低洼地可采用这种措施。
3 播种技术
3.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的良种十分重要。虽然苜蓿适应性很广,但要获得丰产,首先要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种植的品种。如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等特性品种,再选择具有高产优质特性品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适宜品种。如肇东苜蓿、草原1号、龙牧801、龙牧803、公农1号苜蓿适宜在高寒地区种植。
3.2 种子处理
种子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饲草的产量。优质的种子应纯净、饱满、整齐、无病虫而且生活力强。
(1)种子清选 种子经品质检验后,其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但纯净度不够的种子,需要进一步清选去杂方可作种用。清选去杂常采用的方法有:风选、筛选、水溶液选。风选可通过风扬将比重较轻的杂物通过风力吹走;筛选可选出体积较大的秸秆以及比重大的石砾和其他杂物;水溶液选可将比重轻于种子的杂物以及瘪粒清除。
篇10
1.中耕培土
玉米对土壤的通透性要求较高,中耕除草是促下控上、增根壮苗的重要措施。中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肥水供应状况,起到蓄水保墒、促进玉米根系下扎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加有效养分,有利于防旱保墒和清除田间杂草等。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消灭杂草,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培土有利于气生根发育,有效地防止倒伏。玉米拔节时应进行深中耕,深度达到7—8厘米,促进新根大量喷出,扩大吸收范围,清除杂草。进入大喇叭口时,结合追肥进行培土,据试验,培土可以促使支持根的大量产生,不但可以有效的防止倒伏,更重要的是增强后期吸收合成能力。同时,培土还有排水防涝的作用。但土质坚硬大田块培土不能过多,以防根系缺氧,影响呼吸和吸收。
2.摘除分蘖
在播种出苗20天以后,玉米茎基部的分蘖即可伸出地面迅速生长。玉米多数杂交种分蘖能力很强,分蘖一般不能成有效穗,徒然消耗主茎养分,影响产量。因而要勤检查,及时发现并摘除分蘖,以利于主茎生长。
3.配方施肥
在玉米一生当中孕穗期是对矿物质养分吸收量最多,吸收强度最大,吸收养分最快的时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也是植株需肥的高峰期,孕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玉米一生吸收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大喇叭口期前后吸收强度最大。此时正是雌穗小花开始分化,施肥效果最佳。重施孕穗肥,不但能保证雌穗小穗、小花分化发育良好,并对后期充实籽粒和增加粒重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肥水管理应围绕苗期群体长势均匀、健壮、拔节期、孕穗期不脱肥的总体目标,施肥上来测土配方施肥,做到肥土少施瘦土多施、弱苗多施,拔节期控施,穗期重施。
玉米吸收氮、磷、钾元素累积总吸收量趋势是拔节期1%~4%,小喇叭口期5%~8%,大喇叭口期30%~35%,抽雄期50%~60%,灌浆期62%~65%,蜡熟期100%。玉米有两个吸肥高峰:第一高峰为小喇叭口期一抽雄期,以大喇叭口期为中心,这个时期在抽雄前15天左右,此时正值雌穗小穗、小花分化盛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养分。为了满足玉米这一时期的营养需求,达到穗大、粒多、粒饱、产量高,必须追肥,补充营养。追肥时间和追肥量应根据各地的实际和田块的基础肥力水平而定。第一次在拔节期如底肥施用较少,玉米苗发黄有缺肥表现,这时又降一定雨量,墒情较好时,也可趁雨后墒足追肥,每亩施尿素5—7公斤,施肥深度为8—10厘米;如无降雨,墒情较差,而玉米苗又因缺肥而生长较弱时,可以喷洒1.5%的尿素液,将植株喷湿即可,可以隔7—10天连喷两次,补充营养,促苗壮长。待有充足降雨后再次根际追肥。玉米大啦叭口期可见叶片10—11叶(也就是播后65天)亩施尿素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并进行大培土。在正常情况下,这一时期植株的叶片数:早熟品种,展开叶为8~9片,可见叶12~15片;中熟品种,展开叶10~11片,可见叶14~17片;晚熟品种,展开叶12~13片,可见叶16~19片,此时即是追施孕穗期的最佳时期。穗肥的追施数量,还应根据土壤肥力、底肥数量和植株生育状况等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土壤肥力低、基肥少、叶片淡绿、植株生长势较弱,的地块应重施。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60%~65%为好;中等肥力基础的、叶片浓绿、生长势佳、茎秆生育健壮的地块,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50%~55%即可;土壤肥力高、底肥足、群体大、叶片深绿、根系发达、植株生长繁茂的高产地块,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45%~50%为宜。
4.适时排灌
玉米孕穗期,是雌穗小穗、小花分化的盛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时期,不但是需肥的高峰期,也是玉米需水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在玉米抽雄前15天左右,对水分极为敏感。此期玉米生育的特点是:茎叶生长加快,叶面蒸腾量逐渐增大,且叶面蒸腾与蒸发持续时间长。这时期玉米植株生长的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27%~38%,故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75%。此期若土壤缺水,不但会影响玉米雌穗性器官的分化,而且会使果穗发育不良,穗小、粒少、秃尖严重,严重时,致使雄穗抽不出,雌穗吐丝困难,不能正常受精,造成秃顶、花粒棒、空秆多。最终导致减产,减产率可达38%~54%。穗期必须保证水分的供给。有灌水条件的一定要保证在拔节期和抽雄前10—15天两次灌水。资料显示,灌拔节水可增产22%左右,灌抽穗水可增产70%以上。可见,在玉米灌拔节孕穗期浇水是多么重要。在灌水条件较差时,宁可其他时期不灌水,也应保证孕穗、抽穗时的供水。所以,玉米进入孕穗期,要浇足、浇透孕穗水,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水要求,为玉米健壮生长提供良好条件。玉米孕穗期如果田间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持水量45~55%,中午叶片呈现萎蔫曲状,而早晚叶片展开时即可灌水。中熟或中晚熟品种一般在播后50~60天左右;早熟品种大约在播后30~40天左右灌水。要求灌透、灌匀,保证质量,渗水深度应在50厘米以上。玉米灌溉时要进行开沟细流,不可大水漫灌。
5.防治病虫
5.1锈病
在发病初期用50%粉锈清或12.5%烯唑醇,亩用50—80克或25%粉锈灵可湿性剂每亩50—10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亩80克+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每亩80克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5.2大斑病、小斑病防治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或70%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锰锌80倍液或80%新万生700倍液兑60公斤水喷雾防治间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