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数据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14:1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大数据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大数据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大数据 体系架构 国产化 自主可控

1 前言

在全球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数据已经成为与水、石油、天然气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IDC报告指出,截止2011年底,全球的数据量已达到了1.8万亿GB,未来十年还将增长50倍,迅速积累的海量数据蕴含着重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云计算领域的重要延伸,大数据在行业内的热度在不断升温。2012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4.5亿元,同比增长40.6%。IDC预计,全球大数据2016年将达238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未来5年将增长近7倍。

大数据技术最近几年在迅速发展,国内外的厂商和组织已经推出了多种大数据解决方案。在金融领域,已经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诈骗检验、IT风险管理和自助服务等问题,未来大数据技术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很多金融机构如摩根大通、花旗银行,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石化企业等制造业企业也开始采用大数据解决方案进行设备监控、优化和故障预防[1]。

由于国内外针对商业机构系统频频发生的安全事件,国内各行业的信息化目前正在向基于国产软硬件和自主可控方向发展,大数据也是目前国内各行业重点关注的技术。很多厂商和企业纷纷进行技术研究、方案准备和内部测试,并逐步开始在历史数据查询、分析,非结构化数据检索等方向上开始使用[2]。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安全、自主可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在大数据的行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

国内的很多关键行业应用,如金融信息系统的许多关键设备都没有采用国产产品,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其安全隐患,这使得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底数不清。迫切需要国内IT企业和行业共同研发自主可控、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信息环境和信息安全产品。针对这种状况国家银监会提出了“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三大战略[3],国产的信息化产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了破冰之旅,事实也已经开始证明,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在关键行业领域的应用是可行的,但是缺乏完整的经过验证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实际案例,无法复制和推广。

本文基于国产软硬件产品进行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体系架构研究要打破国外技术依赖,掌握技术命脉。针对现有行业关键系统多数是直接引用国外成熟技术,关键、复杂、核心的应用系统大多是建立在非自主产品上,形成了对国外的技术严重依赖的现状,本文的研究将可以在大数据领域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形成有竞争力的国产解决方案。

2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面向行业应用、基于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产品的大数据体系架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2.1 行业大数据应用的需求分析

2.1.1 面向多源异构业务数据的采集和管理需求

在客户信息为例,行业内的集团企业经常会面临急需解决的数据集成问题,企业存在大分散的客户信息资源,并由各系统自主采集和维护,没有良好的共享体系,客户信息、订单信息等异构的存在不同数据源中,没有横跨多个业务领域的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分发体系。因此,要求统一建设行业信息大数据管理系统,是一套为所有在线业务服务的、整合的行业信息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并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大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以满足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要求。

2.1.2 针对海量异构大数据的高性能存储需求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而且随着业务拓展的需求,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源已经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如对客户流失分析或者产品销售趋势预测,就还需要互联网社交网络或者电商消费信息等。这些多源、异构、海量的数据对于大数据平台的存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以某大型企业集团的客户和生产经营信息为例,数据规模已经达到上百TB容量,且相关数据量,特别是生产线的传感器数据和用户行为等数据还在持续大幅增长。

2.1.3 多样性大数据分析和处理需求

大数据分析系统不但集成了多个系统的数据源,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也会被多个部门,多个业务中使用,而且不同的部门和不同业务对大数据分析处理 的响应时间、数据量、结果准确程度以及具体的分析算法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完整的对这些分析和处理需求进行分析,以便于设计满足当前和潜在需求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架构。

2.1.4 行业大数据的安全监控和隐私保护需求

面向行业和企业的大数据平台都将集成来自于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其中有很多数据会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安全问题,所以这些数据在大数据平台中应该被合理的授权使用,并有完善的安全监控和隐私保护措施,以避免引起数据泄密或者隐私纠纷。

2.1.5 行业大数据平台的业务应用和可视化展现的需求

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是更好的支持业务推广和运营决策,所以企业大数据分析还是要和现有的业务应用紧密结合,并且以简单友好的操作,以及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的展现分析结果,这样才能被各部门和各级别的人员使用好大数据系统。

篇2

步入大数据时代后,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急剧增加的数据容量、种类和速度,还有如何发掘数据价值,像如何通过社交网络数据决定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定位?如何让企业的线上竞争策略更加高效?如何才能更准确吸引目标用户?

处理全数据

市场研究机构IDC的调研结果显示,到2020年全球数据容量将达到35 ZB(即35万亿TB),且数据的类型和种类将更加复杂。多数分析师认为,其中高达85%的新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挖掘大数据的价值,首先要收集存储。微软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数据管理平台可以无缝地存储和处理包括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实时数据在内的所有类型的数据。像其推出的HDInsight是一种适合企业使用的、基于HDP的Hadoop服务,它将Windows的简易性和可管理性带给Hadoop,提供了结合Hadoop的扩展平台,并为大数据提供了灵活且可扩展的云,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平台。

让数据为我所用

如能搜集全世界相关数据作为参照系来分析企业收集的大数据资料,更能够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并提升对企业的指导价值。微软大数据解决方案,通过将数据和模型与公开的数据服务相结合,实现了突破性的数据发现。通过使用Windows Azure Marketplace中的应用程序和智能挖掘算法,用户还能发现更多隐藏的信息与数据挖掘模式。此外,微软大数据解决方案还能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具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可靠一致的数据,并通过SQL Server 分析服务的高级分析功能来实现数据的精炼。

雅虎通过将其庞大的存储在Apache Hadoop开源框架中的数据整合到微软SQL Server 2008 R2当中,成功地帮客户提高了广告投放的效率,并成功让广告商增加了在雅虎网站的广告投放费用。

大数据落地有方法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表明,数据利用率提高10%,财富100强中企业人均产出会提高14.4%,零售、咨询服务行业人均产出会分别提高49%、39%,食品、建筑、钢铁等传统行业人均产出也可提高20%以上。但据Forrester Research对大量大型企业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大数据的利用率仅为12%左右。主要是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不够直观。

篇3

7月17日,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宣布,戴尔公司将会专门拨出6000万美元,用于投资存储初创公司。他声称,未来一些伟大的公司会产生在大数据领域,戴尔愿意为发展初期的它们提供帮助。

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在迈克尔·戴尔的推动之下,戴尔向IT服务转型。戴尔的转型动作越来越大,而此次戴尔在大数据存储方面的举动,不仅有投资基金,近期还收购了相关存储技术公司。

戴尔步步用心地布局大数据领域的同时,惠普、甲骨文、EMC等企业早已入局。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35ZB(1ZB等于一万亿GB字节),这意味着当下即将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量急速攀升,加上云计算正成为厂商们争夺商业价值的关键节点,大数据领域竞争加剧。

大数据助戴尔转型

戴尔的转型慢于IBM公司,但是比惠普公司坚定。当戴尔离PC老大的位置越来越远时,戴尔转向了企业服务业务。如今随着大数据领域日益受关注,戴尔借助大数据业务抢占市场,助力企业转型。

随着PC业务在全球日渐式微,戴尔的转型越来越迫切。在其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的全力推动之下,2007年戴尔开始向IT服务业转型。根据戴尔2012年财报显示,其企业级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营收达到18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已由启动转型时的23%,上升到了30%。而且戴尔称,企业级服务业务为公司贡献超过50%的利润。这些数据表明戴尔的转型取得了初步成功。

然而戴尔进入IT服务业的时间并不算早,在整个IT服务领域,相对于IBM,戴尔发力较晚。当大数据出现后,众多厂商都对大数据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蠢蠢欲动时,戴尔却在此方面几乎没有举动,再次落后。正当行业开始怀疑戴尔要错过大数据的时机时,2010年8月,戴尔通过与Cloudera合作推出支持后者Hadoop部署的参考架构和硬件,开始涉足大数据领域。

而此次戴尔用6000万美元投资存储初创公司,更是表明其在大数据领域的决心。戴尔投资总经理吉姆·卢西尔表示,“作为对戴尔并购、研发、合作伙伴的战略补充,戴尔投资开拓另一条创新、利润潜在增长的大路。戴尔投资致力于早期增长阶段投资,围绕一些战略领域进行,包括存储、分析、BI大数据、终端用户计算等。”

戴尔这笔基金,会向5-10家存储创业型公司分别投资300万-500万美元。迈克尔·戴尔指出,大数据是当前的热点业务类别,是新兴创业公司面临的“庞大的机会”,也是戴尔公司的一个“巨大业务领域”。戴尔不是关注纯粹的存储,而是帮助企业(特别是职员少于1万人的企业)访问和使用实时的已存储“大量数据”。

就目前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面对着未来可能出现的数百亿美元的市场,此次戴尔的千万基金,并不是它的唯一一项行动。有分析指出,戴尔从初创公司入手,剑指整体大数据业务的布局。

并购加速

由于是大数据领域的后来者,戴尔在此领域的举动更多的是通过收购来完成,而这是缩短与IBM、甲骨文等厂商之间差距的最快途径。

目前戴尔更关注大数据分析存储方面,将他们的存储平台和数据库捆绑在一起用于大数据保留。在今年的戴尔全新存储产品活动上,戴尔推出了流动数据架构以解决大数据时代的难题,该解决方案集成了戴尔多个文件存储平台,为客户提供一个公用的企业级分布式文件系统。

对此,戴尔企业存储副总裁兼总经理汤玛斯表示,“这是为了采集和储存所有的相关数据,从大数据分析设置中驱动商业智能价值,使人们有可能获得支持创新和商业价值的见解。”而戴尔能迅速在大数据领域有所作为,与其采取的收购方式有着紧密联系。

自戴尔进入大数据领域后,其完成了几次关键的收购,初步完成了对大数据领域的布局。2011年2月,戴尔收购了康贝存储技术公司。数据存储服务供应商康贝为企业和云计算环境提供高度虚拟化的存储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提供自动数据管理功能。而完成此次收购的5个月后,戴尔收购了一家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公司。有分析认为,戴尔的此项收购完善了其下一代数据中心以及智能化数据管理的需求,提升了戴尔在企业数据中心市场的影响力,率先占领市场优势。

此后戴尔的收购应接不暇。今年戴尔就已收购了相关数据备份厂商和网络安全公司。戴尔计划在2016财年以前,使数据中心产品和技术对营收的贡献达到275亿美元,较此前提高45%。

硝烟弥漫

大数据概念自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后,被业界广泛关注。

据IDC的全球大数据技术和服务预测数据显示,该市场预计将从2010年的32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69亿美元。基于对大数据市场数百亿美元的认识,全球领先的IT企业们已经把注意力转向大数据,并提到战略高度,大数据潜在的价值正在被不断挖掘,进而形成企业的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未来的这个数百亿美元的市场,EMC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乔·图斯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它已不仅停留于概念,社会各界对大数据都有需求,大数据中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孙博凯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大数据不仅仅是技术,事实上是通过数据管理获得新的洞察力。如今大数据已成为企业的竞争力,而应用解决方案意味着大商机。”

基于此认识,众多IT巨头都已在大数据领域布局。而戴尔迅速且强势地进入,则加剧了大数据领域的竞争。而与戴尔进军方式大体相同的是,IBM、EMC、惠普等都围绕着大数据进行并购,并取得一定成绩。

篇4

在国家和各地政策的大力支持、产业内各参与者的持续投入的背景下,2016年,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继续保持了迅猛的发展态势,针对大数据的IT投资规模由2015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79.5亿元,增速达43.7%。

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无论是社会还是产业,对大数据的需求还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刺激下,赛迪顾问认为,大数据产业的高速增长态势将继续保持,预计2017年,增速将保持在40%以上,针对大数据的IT投资规模将突破250亿元。

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2016年,我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化进程加快,上海大数据联盟、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等行业组织纷纷成立,数据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研究机构、投资方、行业用户等生态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特别是2016年8月,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的正式成立,为大数据产业内的共生互赢、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成为我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建设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在区域发展方面,我国2016年大数据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露,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五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其中京津冀地区打造大数据协同发展体系,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等方面率先垂范,中西部已经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东北地区将行业大数据作为发展重点。

企业融资估值日趋增高

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我国大数据产业格局日趋成熟,处在A轮融资阶段的初创型企业占比有所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B轮甚至C轮的融资。而这些进行B轮或C轮融资的企业,由于经受过市场的检验,赢得了投资人的信任,融资估值也日趋增高。

过去两年,大数据的热潮催生出大批大数据企业和解决方案。2017年,随着大数产业的日趋成熟,各界对大数据的理解不断加深,大数据产业内的优胜劣汰将更加明显。

一部分在技术层面领先,或在行业扎根程度与实践积累较深的优秀企业,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与竞争力;而另一部分技术水平不突出,且对细分行业理解不深、缺少行业资源的大数据企业,将在业务的开展开拓中面临较大困难,甚至逐渐被市场淘汰。

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将放大产业内的投资风险。而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Fintech等投资热点的不断涌现,大数据产业也不再是资本炒作的最佳领域。

可以预见,大数据产业内的投资热度将有所下降,投资规模、频率的增长会有所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数据产业已丧失投资价值,恰恰相反,大数据产业内值得投资的主题依然众多(如金融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只是对投资对象的选择将更趋于谨慎理性。

产业进入投资冷静期后,资本将更有针对性地流向优质的企业和项目,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同时投资方获得投资回报,融资方获得发展助力,形成产业的良性发展。

重点行业领域迎来应用爆发

作为大数据产业中最核心,同时也是最具价值的环节,数据应用将成为大数据产业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赛迪顾问判断,随着国家对“健康中国2030”“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力推进,医疗和工业的大数据行业应用有望在2017年迎来爆发。

篇5

企业管理咨询作为高端智力服务,一直发挥连接学术理论与管理实践应用的桥梁作用。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企业重大转型都有管理咨询在幕后的策划、辅导。例如,八十年代韦尔奇领导通用电气推行的大刀阔斧改革,背后有多家著名咨询公司出谋划策。九十年代郭士纳出任IBM总裁,推进IBM战略转型,当时郭士纳两大工作,一方面对接管理咨询公司,另一方面对接股东,进行思考、决策、协调与沟通,最终让IBM这头大象重新起舞,成就超大型企业成功转型的神话。因为管理咨询本身特点,只能充当幕后英雄,而不能走向前台抢占企业家的风头。

企业寻求管理咨询服务为获得三大好处:第一,专业能力、专家力量;第二,第三方中立作用,客观的力量;第三,变革的外部的推动力量。管理咨询公司作为专业的管理探索、研究机构,其宽阔行业视野和众多企业变革经验是客户企业无法比拟的,可谓术业有专攻。这样企业就大大缩短自己摸索的时间,少交学费。同时咨询公司跨行业经验有利于客户管理创新。咨询公司发挥的第三方中立作用,也是客户管理改革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知道企业管理者本身属于局中人,自己给自己设计改革方案,很难站在公司利益最大化角度且难以服众,此时必须有第三方介入。大家知道再高明医师都不能给自己手术,人都是有惰性和弱点,这就像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都可以买到,但父母都想法设法把孩子送到学校,企业改革也一样,需要外力推动,以克服自身的或者弱点/惰性。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很容易,且随时随地。再加上大数据、各种管理软件、BI等新兴技术发展,不断造就更强大脑。“阿尔法Go”机器人已经打败国际顶尖围棋高手,有人提出未来机器人是否会替代管理咨询师工作,管理咨询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笔者作为管理咨询的资深从业者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抛砖引玉,以供参考。我的观点是部分替代,仅限于管理咨询分支之一市场调研业务。因为有了大数据,过去需要人力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完全可以由大数据来替代,但是有了市场数据,并不意味着有营销方案,至少在10年之内,机器不会自动生存策划方案。

但传统管理咨询两大支撑,即解决方案与实施辅导中的解决方案部分的重要性降低。这倒不是因为机器人来制订解决方案,而随着知识的随手可得,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素养不断提升,解决方案变得不再高精尖和神秘感。企业找咨询公司更多看重其第三方的中立性和改革外力。这就注定了原来靠卖解决方案,而在辅导实施方面不具优势的咨询公司难以生存。当然,发挥中立作用和充当变革外力的咨询顾问,机器人无法代替。

笔者大胆地预测未来的咨询公司在两个方向上发展:第一个方向,职能上整合,而在行业上细分,如专注房地产行业咨询,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不去区分战略、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依据基于客户最大方便及最大收益。第二个方向,解决方案不再收费,而只收实施费用。这个也是互联网让商业回归本质的生动案例。

在管理咨询行业,从客户角度至少有两大痛点:1、管理解决方案质量问题。2、解决方案实施问题。解决方案质量问题,通俗说即咨询公司能否号准脉,下对药,设计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的解决方案,这个是前提。试想药不对症,即使按时服药,也不会治好病。但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其重要逐步降低。大家别误解,不是说解决方案不重要,而是极其重要,而是设计高质量解决方案对大多数咨询公司来说不是问题(这些年咨询公司专业能力有质的飞跃),同时客户管理者自身管理素养快速提升,对管理问题看得更清楚,对如何解决也有自己见解。

有高瞻远瞩的解决方案万里才走完一半,另一半是方案实施落地问题,且只有方案落地才可以真正产生成效,达成变革目标。依据笔者切身体会,国内中小企业方案落地还是大问题。有相当多的企业就因为执行不下去,而让优秀的解决方案束之高阁,甚至丢进垃圾篓,非常可惜。作为变革的外力,帮助客户推动方案的实施是未来咨询公司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核心竞争之一。

篇6

中国普天的展台位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8号馆中心入口显著位置(展位号:8A001),展台按照信息通信与网络安全、互联网+创新行业应用、低碳绿色能源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等参展重点业务分为四个展区,分别向观众展示普天在互联网+、智慧行业应用等领域给人们工作、生活所带来更科学、高效的创新体验。

互联网+更精彩

本次展会上,中国普天展示了智慧民生,以及信息技术在大扁平化调度指挥平台、智慧政务、智能电网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医用箱式物流等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体验带给观众。

针对“互联网+”普天智慧城市建设,中国普天创新提出了“平台+中心+智慧应用” 的整体解决方案架构,平台包括: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结构化数据)、城市视频共享平台(非结构化数据),在平台上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和分享;中心包括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主导“一库一图一锁”的概念;智慧应用包括面向智慧政务、智慧平安、智慧管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管、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与城市管理、产业经济和民生服务等相关的应用领域。目前,中国普天已在新疆、内蒙古、山东、湖南、江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市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同时,中国普天作为国内LTE宽带集群产业领域进入最早、推出产品最早、首创标准的厂商,在国内率先采用TD-LTE技术体制,开发了满足政府和公共安全需要的4G LTE宽带多媒体集群专网,以及从系统、终端、网络、平台及业务应用端到端解决方案和高集成度的一体化基站产品。不仅能够提供可靠、及时、专业、高效的语音集群、宽带数据、高清视频及可视化指挥调度等丰富的综合业务,还可针对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充分满足不同行业和客户的需要。

在智能电网和智慧交通领域,中国普天将新一代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网络和终端产品与电力信息化应用紧密结合,基于电网授权使用的230MHz频段,深度定制出具有知识产权的LTE230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已在国网、南网、石油等行业建成多个无线专网,性能稳定可靠,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信息化提供了良好支撑。

普天本次展示的城市轨道交通LTE-M系统解决方案,是基于先进的TD-LTE技术的车地无线宽带通信系统。按照LTE-M规范设计,具备CBTC(基于通信的信号系统)、PIS(乘客信息系统)、集群调度功能,满足互联互通要求,能够应用于城市轨道的信号系统无线传输、PIS车地传输以及列调系统等重要方向,并以保证全线场强覆盖,提供性能稳定、高速率、高带宽的通信网络为最终目标,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开展试验网建设。

信息通信,传承创新

本次展会上,中国普天在信息通信与网络安全领域重点展示:5G自动驾驶技术、基于NFV的增值业务云平台体系、政企虚拟专网安全接入解决方案、光纤网络管理系统、多业务超融合云平台、商品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平台、网络安全关键应用监测系统等。

在新一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领域,中国普天借助在4G通信技术研发的经验,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支持3D地图重构及自动驾驶的5G传输技术研发与验证》,积极投入面向自动驾驶的5G技术研发,引入先进的新型编译码及调制技术、新的帧结构设计技术,与国内知名车企和地图厂商合作集成高精度3D地图和自动驾驶应用平台,构建试验演示平台,打造更高的可靠性、更短的时延以及更快的传输效率的网络体验,增强5G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在5G自动驾驶领域的影响力。

政企虚拟专网安全接入解决方案是普天企业结合目前通信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推出的一体化安全接入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对于车联网、移动OA、视频监控以及物联网等业务的安全接入与管理,可同时支持国内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商以及虚拟运营商等多链路的接入,是企业的良好选择。

移动网络融合统计分析系统则是为满足电信运营商对各类移动网业务的使用及用户的发展的数据统计分析需求而开发的,提供各类移动网络业务的融合接入平台,涵盖C网、CCG内容计费、LTE网络话单及认证日志等各类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针对业务使用量、用户、网络服务质量等各类统计、分析与查询功能,以及跨网络类型的功能融合,有效降低操作复杂度,提高运维及业务分析的工作效率。

新产业,也“智慧”

在低碳绿色能源以及创新创业平台区域,中国普天展出了拓展新产业、新领域的成果。

在新能源电动车运营领域,普天展出了自主研发的首个全国性的基于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管理云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并可为政府提供安全与行业信息监管分析、评价和考核的服务,有效推进我国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缓解目前电动汽车推广的充电难问题。该平台还是普天新能源应用“互联网+”理念的成功案例,用户可通过普天充电助手APP,获得延伸至互联网、车联网的综合服务,实现个性化的充电设施运行信息查询、预约等服务。

普天智能家居系统解决方案则是将传统的家居“智慧化”,该系统在传统面板的基础上,融合了安防监控、环境监测、家电管理、智慧照明等智能家居功能。如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环境监测面板查看PM2.5、可燃气体等是否超标,温湿度是否合适;可以通过智慧调光面板将灯具的照度、升温调节到合适状态;可以通过面板给手机无线充电等。离家时,则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家中情况,并进行各种操作。

在能源智慧管理领域,普天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自主研发了普天大数据能源管理平台即综合能源管理平台,采用创新的服务中心理念,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模式解决了目前监控平台的核心问题,通过远程服务和在线诊断结合,打造真正能使用、有效果的能效监控平台。

篇7

六、行业系统解决定方案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途径

对于千千万万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在实践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上,需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知识扎实、行业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商,提供面向智能制造的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实施方案、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运营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一)为什么要推广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需求。站在传统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一系挑战,制造单元如何连成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控制系统如何与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多年前的老旧设备上的数据如何采集、传输、处理?研发、生产、仓储系统如何有效对接?这些都需要一批行业解决方案企业来参与,这将会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有市场。站在致力于投身到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企业角度而言,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的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一是最大,智能制造的市场规模最大。有机构预计,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将超过三分之一。二是最快,市场增速最快。仍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56%,居全球第一,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5%左右,远超15%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年均增速。三是最全,有机构统计,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6个小类,是各国中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四是最复杂,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2.0要补课,有些处于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4.0需示范,这在全球几个工业大国间是少有的。这给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中国的本土解决方案企业更熟悉自己的市场。

三是有路径。有路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成长有成功的路径和模式。近年来,国内来自工业软件、智能装备、零部件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成功转型为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青岛软控从提供橡胶轮胎配料工序的控制软件,逐步延伸至配料辅机、加工设备等硬件产品,再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石化盈科、启明信息、宝信软件、徐工信息等从制造业总公司中剥离重组,成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培育有比较成功的做法。近年来,地方工信行业主管部门围绕如何形成和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浙江支持成立了一批装备电子重点企业研究院,培养出一批各具发展特色及竞争实力的解决方案厂商。

四是有动力。面对当前传统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广阔市场,面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面对尚未被大公司垄断的新兴市场,许多国内企业纷纷拓展业务进入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在实践中能力不断提升。上海明匠以制造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处理为重点,在构建集自动化设备改造、工业网络架构设计、关键智能设备生产为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工厂设计、规划、改造、实施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沈阳新松机器人在做强传统的装配型搬运机器人基础上,积极拓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仓库系统解决方案等新业务。

(二)如何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涉及技术、数据、产品、流程、管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咨询、实施、运营、维护等诸多方面,技术体系、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仍在不断演进和探索中,需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部委、地方、院所、协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前期,工信部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中,对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有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致力于投身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讲有三个理念:

一是集成是重点。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难点在集成,重点在集成,突破点也在集成。集成应用是德国工业4.0的关键词,提出了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两化融合评估标准把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创新引领四个阶段。集成也是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的关键词,能不能解决工业控制与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与经营管理、设计与制造的集成、产供销的集成等一系列问题,是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数据是灵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数据是资产、是资源,是一种新的生产管理要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数据流、物流、资金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水平,乃至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形成,决定了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从传统制造业角度看,生产装备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即成本、质量和效益,而数据流动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定制的问题。只有数据的自动流动,形成智能数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性化定制带来的成本、质量、效益等问题,解决生产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对于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而言,能不能把各种生产装备、工艺生产、经营管理、客户需求等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输、加工和执行,能不能构建面向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方案,是解决方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三是能力是主线。能力是相对于企业面临的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能力总是显得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传统企业在提升传统能力的同时,需要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装备、系统、流程、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的创新、调整、优化,最终都要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成本、质量、效益、服务以及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的提高。这是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核心目标,是对既有发展模式和组织业态的重构。

七、“新四基”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支撑

(一)什么是“新四基”

工业有“四基”,包括关键的基础材料、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所以《中国制造2025》中门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在编制《指导意见》时,我们深刻把握全球智能制造演变新趋势,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基础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突破“新四基”,即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软硬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一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这既是加强工业2.0补课、3.0普及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持我国实现工业4.0示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为什么要发展“新四基”

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新四基”基础薄弱。一是在自动控制和感知领域,欧美日等企业在高端PLC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通过将工控网络产品和装备捆绑销售,形成了事实标准。工业领域的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传感器核心材料和器件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二是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通用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软件,面向航空航天、冶金化工、消费电子等特定行业研发、工艺、测试、验证环节的专业软件严重缺失。三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工厂网络静态配置、刚性组织的方式难以满足未来用户定制、柔性生产的需要,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呈现“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状况,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被国际巨头垄断,网络、数据、软件集成面临协议标准缺失的制约。四是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领域。GE、西门子、SAP等跨国公司围绕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以工业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载体,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研究制定传感器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突破微机电系统、生物智能、无线传感、自动化测量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突破工业控制系统中核心芯片、伺服电机、驱动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关键器件和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芯火”计划,加快工艺过程控制、特殊控制模块等核心芯片产业化,推进国产嵌入式处理器研发和规模应用。

二是发展核心工业软件。突破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夯实核心驱动控制软件、实时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产业基础。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试验床,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篇8

传统互联网巨头的优势体现在线上,而在未被开发的线下市场,免费商业WiFi服务商与巨头同在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免费商业WiFi服务商用户的获取和品牌的成长仍存在一定空间。

不过,多家接受过记者采访的商业WiFi公司都坦承,目前整个商业WiFi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企业不论处于哪个产业链区间都过得不舒服,并且赚钱不多。但奇怪的是,还是有人愿意在这个领域中继续探索。按照南京外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外恩)市场部总经理史超的话说,大家都努力想在这个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谁干得越多,未来可能占有的蛋糕就越大。

需求即痛点

根据《中国计算机报》记者调查,如果将免费商业WiFi的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大部分的免费商业WiFi创业企业都会认为自己在中游。有些能够附带提供服务内容的企业,则会将自己定位为中上游。中游,是免费商业WiFi运营平台的所在,上游是服务内容提供商,下游则是流量渠道。

来自商业WiFi各个参与角色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产业链层级被满足。比如普通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是提升在本地门店的消费体验、获得更优惠的价格等。消费体验中包含的各个项目(免费WiFi、座位预订、手机支付、免费泊车等)和价格优惠政策,是在门店免费商业WiFi服务的交付过程中,由免费商业WiFi企业和门店协商确立,再互相配合实施完成的。而本地门店引入免费商业WiFi,不光是为了满足现有客流量下的服务需求,对于新顾客的招揽,也在门店的需求之内。至于免费商业WiFi运营平台本身的需求,一是活跃用户的获取,二是高价值的用户信息数据、消费数据的积累,因为有了这两方面资源,才能真正构建高价值流量渠道。

在满足不同参与角色的需求中,南京外恩凸显出了以下几个特色:一是在整个商业WiFi行业中,他们率先开启了商业WiFi的私人定制模式,力争做到让商业WiFi更贴近个人用户;二是让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实现俗话中所说的“好马配好鞍”,即让硬件随着功能的不断拓展,能够进行相应的提升和更新换代,保证用户得到最佳的用户体验,而云端平台作为软件系统,也要实现提供各项功能为用户服务和对各项功能服务的管理。三是选择适当的行业做垂直突破,致力于消除行业痛点。“比如,餐饮行业存在招工难、菜品更新快、更换菜谱成本高等问题,我们能通过商业WiFi帮他们消除这些最实际的痛点,完全可以实现消费者进入门店后,从吃饭到买单都无需任何服务员去接待,这为门店节省了很大成本。”史超解释称。

场景很重要

免费商业WiFi为流量入口而生,其盈利模式也会延续互联网的传统盈利模式。因为免费,消费用户、本地门店都不会成为免费商业WiFi服务商的收入来源,服务商只能依靠流量导出、广告植入、数据分析和挖掘等增值服务模式获得盈利。由此来看,单纯的追求用户数量和门店覆盖难以实现收入的大幅提升,广泛地拓展服务和运营模式才能提高流量和用户量向现金流的转化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门店免费WiFi资源因为服务商简单粗暴的平铺而逐渐变得冗余,由此导致流量价值被大幅稀释,服务商单纯依靠手中掌握的流量来提升议价权已不现实,流量购买者现在大多要求按照效果付费。而近一年来,免费商业WiFi业已形成的大数据、LBS广告、O2O三大服务模式,每项单拿出来,做好都不容易。

困难出现在围绕场景来构建服务的过程中。

对于上述三大服务模式,无论选择哪一个切入都要涉及构建、执行、营销和运维各项环节,不亚于营造一个完整的商业WiFi生态系统。在对各项环节分解后,就是WiFi路由器的定制开发(包括硬件和软件)、门店服务场景建模、免费商业WiFi环境实现、媒体渠道可能性评估等实际执行细节。然而,移动终端在用户应用场景中执行单进程的情况仍十分普遍,用户在门店中使用频率相对更高的仍然是APP应用,对于WiFi最为擅长的链接推送、LBS广告推送、流量产品捆绑等围绕场景提供的功能或媒体服务形式,依旧需要用户使用习惯作为服务的基础支持环境。

2012年1月,南京外恩参考北美互联网巨头Sprint Nextel公司的WiMax理念,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商业化WiMax平台――WiFiMax平台,该平台是基于商用WiFi技术的营销平台,核心产品是WiFiMax企业自助营销智能系统,可为餐饮、酒店、休闲娱乐场所、展会、博物馆等提供WiFi广告营销、室内精准定位、智能点餐等商业应用。史超介绍称:“WiFiMax 就是无线加量贩式,量贩式的意思是通过大量架设WiFi热点,获得商业大数据,再基于商业大数据的分析,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营销方案,从而提升商业模式运行效率。”

竞标打败过外商

对于目前国内的WiFi解决方案厂商是否已经能从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方面实现国产化替代,史超认为,国内WiFi解决方案厂商与国外WiFi解决方案厂商相比,技术差距并不是很大,只是在技术研发上缺少经验,要完全取代近期还不可能,毕竟欧美地区在商业WiFi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都比国内早。但他同时表示,近年来国内多家公司在技术开发上已越来越跟国际接轨,国产化替代目前只剩下时间问题。

篇9

大数据分析的根本力量在于数据的质量,而数据来源自然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制造商所面临的海量数据可谓让人应接不暇。

数据来源是什么

海量数据于外部、内部或由机器与机器间的互动中产生。同样,正是这些数据为制造商提供了可供于对客户、产品、流程、员工和设备进行了解所需的全部信息。

外部数据来源:通过用户组、社交媒体、兴趣组或调查报告构建用户数据;第三方调查报告、网站和呼叫中心所提供的中立的数据收集平台(此种数据收集方式采用匿名方式将有效提高反馈率),同样,此种方式可用来构建准确的用户及需求文件,其中包括主观的个性化属性,如色彩、设计偏好、共同的购买动机与评价标准等。

内部数据来源:现代的集成ERP系统具备提供企业内所有层面和部门的,包括产品、流程和人员在内的所有数据的能力。通过ERP系统收集而来的数据,可精确到每分钟的实时报告、统一的数据库并能对过去相关数据进行追溯,且具有将其精确到细节的能力。

机器到机器: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能够直接从机器和设备收集数据并传送到ERP系统、EAM系统或其他企业应用平台。内置的低成本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大量信息,包括位置、重量、温度、震动、流速、湿度和平衡度。这些时时被监测到的数据可用于确认及预测设备的性能问题并对其是否需要服务、维修和替换进行判断。通过这些,制造商便能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以阻止其发生。

利用数据做什么

多年来,预测客户趋势、准备库存、维持足够的货源一直是制造商首要考虑的几大因素。但随着供货速度和及时交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准确预测未来需求的能力也随之增强,由此,选择哪个或是哪几个最适合的影响因素变得愈发关键。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单一数据来源肯定不足以满足当前状况。

预测分析这一活动切实将大量来源的数据转变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未来行动蓝图。同时,目前现代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也已可以提供高准确度的预测趋势。

由于在任何数据倡议中,输入结果均不可能超过输出结果。所以,对于制造商而言,想要由海量数据中提炼出具体影响因素作为未来行动的最佳指引,必须要认真地选择可靠的数据来源。

预测分析,让数据变得有价值。而良好的预测能力为制造商带来了诸多好处,如确保全体员工就绪、更好地计划即时物料库存水平、准确理解产品生命周期等。同样,预测客户需求大大加强了制造商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可先于竞争对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推出新产品,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占得先机后,成功的产品将在接下来的竞争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成功的产品,其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商对市场偏好和需求的准确解读。设计工程师需了解用户的痛点,从而衡量新产品的潜在价值,并辅助确定研发投入的方向。大数据,正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

大数据能带来什么

答案是: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并推动企业业务增长。

大数据如何提供很好的投资回报率并推动企业业务增长?如果想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潜力,制造商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大数据就像指南针,它提供方向的指引,但并不能凭空增加销售或是赢得更多客户。无论是通过物联网收集到的机器的数据,还是来自在线网站的客户数据,收集数据都并不是最终目的。数据必须转化为行动,才具有价值。而正是该转化过程,是一需要认真研究细节并对相关数据深入了解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很多制造商在其大数据策略上所欠缺的部分。

通过认真的分析,数据能够被充分利用以认知、分析和培养机会,帮助制造商确定新的目标地理区域、扩建适合的市场、挖掘客户、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创新、优化产品生命周期,提升附加价值以及提高利润空间。

在制造业领域有着多年最佳实践的Infor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协同商务应用软件及其相关服务,这些解决方案帮助制造商为高速的企业发展打下了必要而扎实的基础,在全球市场中竞争,并在外包业务中获利。

此外,大数据分析的实践与云计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Infor CloudSuite是第一个通过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 AWS)云提供的针对特定行业的应用套件,是拥有深厚行业功能性和灵活性、基于订阅、交付模式,可显著降低前端IT支出的出色软件,在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上面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综上所述,制造商必须拥抱大数据时代,以此来保持竞争力。在大数据时代与智能制造、“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交织的时代,制造业的新需求需要新产品来满足;新的时代诉求需要产品进行良好的集成与互联,所以要将目光置于物联网概念;同时,产品需要深化、升级,而这三方面,正是Infor强调且将持续付诸努力的三方面,只为走好“最后一公里”。

未来能够赢得市场的,必然是能够充分利用捕捉到的客户、产品和设备数据,提高创新能力,让客户满意,并能更快地带来更多好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商。

相关链接

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被传统产业认可,它通过技术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企业管理者和参与者呈现出看待制造业价值链的全新视角。

实现智能生产

在德国“工业4.0”中,工厂中生产线、生产设备都将配备传感器,抓取数据,然后经过无线通信连接互联网,传输数据,对生产本身进行实时监控。而生产所产生的数据同样经过快速处理、传递,反馈至生产过程中,将工厂升级成为可以被管理和被自适应调整的智能网络,使得工业控制和管理最优化,对有限资源进行最大限度使用,从而降低工业和资源的配置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工厂/车间的传感器所产生的大数据直接决定了“工业4.0”所要求的智能化设备的智能水平。

篇10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5%,云计算已真正进入到大规模部署和实战的阶段。在此形势下,云计算最大的价值,在于技术推动业务、技术创新引导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此,2016中国云计算技术大会,其视野不但聚焦在技术创新发展本身,同时更加关注技术在企业和行业的应用实践。

据了解,本次大会的议题内容广泛,涵盖了Hadoop、OpenStack、Spark、Container、微服务等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并重点分享了这些技术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地案例。

云计算领域

有望诞生国际巨头

在会上,CSDN创始人、极客帮创始人蒋涛表示,云计算和大数据已走过十年,现在依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各个行业对云计算大数据需求非常旺盛,预测2016年将是企业级本土企业发展年。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云计算和大数据还有非常大的发展。

蒋涛分析道,虽然大数据行业的数据旺盛,资金充沛,也愿意花钱投入做创新的业务,但也面临一些问题。蒋涛预计,阿里云能够有很大的增长,其他的公司也有很多机会,阿里云在新技术做了好几年的投资,包括华为、腾讯以及新兴的青云QingCloud,这些企业在未来都会迎来大的发展。

面对下一个十年云计算领域的发展,蒋涛透露,首先,由于大数据应用在中国的爆发,本土企业有很好的机会。其次,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深入应用,在全球才刚刚开始,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中国行业的发展速度会比国外的更快。他表示,希望在下一个十年,极客帮和各行业有机会一起看到中国的云计算、大数据领域诞生国际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世界级的公司。

最新研发成果分享

Databricks高级研发/Spark开源栈PM Ram Sriharsha在会上详细分析了Spark近几年的演变过程,并指出Spark基础设施复杂、在这方面的人才有限、编程困难、扩展性困难都是大数据所面临的挑战。

网心科技CEO陈磊从共享经济模式的视角,重点阐述了如何重新定义云计算的思路和做法。2016年是直播行业大爆发年,作为创新者的星域直播解决方案致力于寻找传统产品的弱点,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演讲中,他从基于无限节点的创新、基于SDK的创新、基于共享经济的创新三个方面对星域直播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元庆、百度开放云首席架构师徐串以及腾讯云首席架构师黄希彤分别阐述了“微软智能云的核心DNA”、“企业IT基础架构在云端如何变革”以及“云时代的编程模式”等议题。

无论是公有云的安全性,还是私有云的灵活性等问题,都是因为难以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断被广泛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混合架构开始凸显自身优势,以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架构打造企业级的服务组合,方能让IT系统在成本与效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青云QingCloud解决方案&架构部总经理沈鸥通过分享“构建成熟的企业级混合云”,和大家一起追溯了青云技术的发展。

沈鸥表示,在过去两年时间里,QingCloud在公有云和企业云里已经实现大量的客户落地,通过混合云,客户应用两边错峰运营,可以在IT投入上降低成本,同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相应的保障,这是混合云给大家带来的价值。QingCloud提供一整套的EPI,以调度其公有云资源以及企业内部私有云资源,这是真正混合云所使用的灵活性。当某些合作伙伴把他的应用搬到QingCloud公有云上的时候,也可以借用EPI调用去调度他的私有云内容,这样来支持客户的管理工作。

云计算提升社会及企业效益

未来是数字化的时代,未来的企业也将是数字化的企业,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也开始需要IT支撑,需要向互联网以及云计算服务转型。普元信息CTO焦烈焱表示,在企业转型,尤其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向云计算服务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在这些企业里为什么要实现云计算、微服务的架构,云计算和微服务有什么关系?第二,在实现这些架构的时候,到底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第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哪些技术?

焦烈焱认为,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就是把IT服务对象从以前向内部人员服务变成向外部服务,向客户服务。这就要求企业IT是双模模式,也就是传统对刚性相对要求比较强的业务用传统的架构来实现,而在面向新的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时候,用微服务新的云计算的方式实现。

这些年普元的研发重点也投入到了云计算上。焦烈焱表示,它其实是一个效率的提升,做公有云是为了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而做私有云就是为了企业效率的提升。

举个例子,红领整个集团的打通整合用的就是普元的产品。据介绍,最近普元做的InsideOut计划就是面向企业级的云计算产品的研发,它把普元很多的经验添加到新一代云计算里,把所有的设计研发过程统统向业界公开,普元希望大家一起研究来提高社会效率,这是一个类似众筹的方式,就是把很多业界的专家朋友加入到计划里一起讨论,最终目的还是让整个社会的IT建设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共建云生态

现在云计算公司也不少,虽然大家各有所长,但竞争不可避免,这个时候杀入这个领域,就已经不是蓝海,而是一片血海。

据京东云首席架构师杨海明介绍,京东在4月份上线启动了公有云,以公有云的方式作为切入市场的第一步,也是考虑到公有云的IT场景相对轻巧、简单,以及基于京东整个产业链上的客户关系作为考虑。